一等奖气象教案

2024-10-02

一等奖气象教案(精选10篇)

1.一等奖气象教案 篇一

2018年桑植县中小学教师教学比武教学设计

《论语》导读 ——认识孔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论语》来认识一个丰富而睿智的孔子。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拓宽自己的思维,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孔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心体会一位丰富的孔子,感知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

用心体会一位丰富的孔子,感知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论语》节选章节的翻译与解读。

用心体会一位丰富的孔子,感知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教学准备】

《论语》、PPT、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现在特别迷恋仙侠剧,除了景色唯美仙袂飘飘,还有什么深深吸引你?——人物。比如说墨渊、白浅、扶摇、无极、旭凤等等。他们为什么让你如此着迷?因为他们身上有‚仁义礼智信‛,2018年桑植县中小学教师教学比武教学设计

有‚温良恭俭让‛。这有意无意的印证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呼声。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了解作为传统文化核心载体的《论语》,解读《论语》就得先认识孔子。

二、简介孔子

1、播放《孔子》电影片段。大家眼中的孔子是神圣的,伟大的。周润发演绎得了孔子的生平故事,却演绎不出他的神圣、伟大与丰富。

2、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本83面的‚背景介绍‛,梳理孔子的成就及生平经历。成就:

孔子生于(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经历:

1、少年孤贫

2、年轻时委任下吏(委吏、乘田)

3、(前516)鲁国内乱,离鲁至齐,孔子思想未被采纳

4、鲁定公时,任大司寇,隳三都失败,被迫离开鲁国

5、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其思想仍不被各国诸侯采用

6、年近七十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2018年桑植县中小学教师教学比武教学设计

孔子为了追求‚仁政‛理想,一生过得十分坎坷,在周游列国时,更是遭遇匡地之围,陈蔡之围,九死一生。当真是‚天将降大任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三、介绍《论语》

孔子的言行被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下来,编纂成书,就是《论语》。请迅速阅读我提供给大家的资料。

《论语》被奉为神圣的经典,不少人认为读《论语》是一个‚痛苦的仪式‛,其实不然,它辞约义丰,通过这些文字,可以重现一位睿智但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孔子,会让人喜欢他,亲近他,乐意接受他的思想。

四、有血有肉的孔子及其思想

(一)、诲人不倦的孔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先学做人,再学习文化知识。如果复旦大学的黄洋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就不会毒死仅仅只是看不顺眼的室友,辜负国家、社会、家庭对他培养。

2018年桑植县中小学教师教学比武教学设计

《论语》里多次出现类似的话,可见他也是苦口婆心的唐僧,碎碎念,碎碎念,一念就是2500年。

(二)、迥态百出的孔子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坦诚待人;民主平等的团体会更优秀。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那个面红耳赤赌咒发誓的孔子。在这里,孔子与弟子更像是朋友。弟子敢于质疑,说明孔子也有民主的精神。而这也不是偶然事件,不光子路逼问过孔子,其它弟子也围攻过孔子。

(三)、‚薄情‛的孔子 孔子温厚,但也有绝情的时候。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译文】

2018年桑植县中小学教师教学比武教学设计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你如何看待这一则:仁爱,以民为本,公正无私。孔子仁爱天下,他希望弟子有担当,不为一己之私,匡济天下苍生。作为中国的青年一代,作为桑植的精英,你作何感想?

(四)、开玩笑时的孔子

⑴闵子侍侧,訚訚(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篇》 【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谈谈你的感想:幽默,做人做事不鲁莽。深爱弟子,孔子此时口毒,对这位特别疼爱的弟子,最恨他总改不掉刚强急躁的脾气,担心他死于非命。

孔子为人,并不刻板,张弛有度,富有活力,生活应当多谢幽默。

(五)、哭天抢地的孔子

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篇》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

2018年桑植县中小学教师教学比武教学设计

会得这样的病啊!‛

伯牛病重,老态龙钟的孔子住着拐杖颤颤巍巍的去探望,此时伯牛形销骨立,躺在破房子里,不想让孔子看了伤心,坚决不开门。孔子守在窗边劝了很久,伯牛终于伸出了手,孔子便在窗外握住他的手,房里光线昏暗,孔子老眼昏花,想看伯牛最后一眼,终究没有如愿,他伤心欲绝。

你如何看?

孔子仁者爱人,他爱弟子,不分贫富贵贱,体现有教无类的平等思想。

(六)、小结

孔子是圣人,也是一个亲切的俗世之人。《论语》里的他,也有狂妄自负的时候;也有哭哭啼啼的时候;也有耍横夸耀的时候;也有手舞足蹈的时候;也有祷告神灵的时候……但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在践行他的仁义礼智信。这样一位感性的圣人,不去品读,哀莫大焉!

四、作业

品读下列语录,识一位别样的孔子。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

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篇》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

2018年桑植县中小学教师教学比武教学设计

寿‛——《雍也篇》

4、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篇》

6、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述而篇》

五、板书设计:

1、诲人不倦的孔子

2、窘态百出的孔子

3、看似薄情的孔子

4、不失幽默的孔子

5、哭天抢地的孔子

仁、义、礼、智、信

2.《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 篇二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赏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我安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yǐng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引伸、拓展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②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3.高中语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篇三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掌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议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3.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研习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

五、研习第二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总结历史)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发出警告)

借对古人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择善而从 载舟覆舟

六、课文小结

4.报任安书赛课一等奖教案 篇四

司马迁

授课人:贺高 陆雪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细读,疏通文意、归纳文段的文言知识点;

②深读,围绕“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进行深度解读,通过“关键语句”,体会司马迁在“受辱之深”的情况下,内心对于生死抉择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感受他“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艰难和苦痛,从而被他的伟大人格和坚强的意志所染。③美读,品味文段的语言风格,体会其内在的感情基调,能进行有感情的诵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让学生体会文辞之美和情感之切,进而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 ②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探究司马迁面临生死抉择时的内心冲突,理解其生死观、价值观。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报任安书》视频朗诵、朗读配乐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解读文章的3—6自然段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回顾:

To be, or not to be?生,还是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探讨不休的问题。在司马迁的笔下,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择死英雄,如投江的屈原、自刎的项羽,他们以视死如归的精神诠释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也有“忍辱负重”的择生志士,如卧薪尝胆的勾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因李陵之祸惨遭极刑,对面这样的奇耻大辱,他又做出了怎样的生死抉择的呢?下面我们将学习《报任安书》接下来的3到6文段,让我们深入作者内心去听他谈生谈死谈大义。

(二)、细读:疏通文意、归纳文段的文言知识点;

1.学生自由朗读,疏通文意,自主归纳知识(课前预习)

(三)、深读:深究文本,分析“司马迁的生死观”,领略文章的感情

1.学生分小组分文段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由组长总结成果;

2.要求:找出关键语句并分析,概述“司马迁的生死观”,即司马迁如何看待生死,在此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内在情感;

3.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相关内容,做一定的点评和必要的补充解释;(见附录)

(四)小结:奇辱奇志著奇文,谈生谈死谈大义

1.辱之深:隐忍之悲、苟活之痛

2.志之坚:发愤著书、文显后世、一偿前辱

3.义之大:超越生死、重于泰山

(五)美读:体会其内在的感情基调,并进行有感情的诵读

1.集体有感情诵读文段,教师做一定的指导和点评;

(六)结语、作业:

1.结语:“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为了践志,身受奇耻大辱的司马迁,选择了隐忍苟活,他在世人的嘲笑和不解中,发愤著书。他的血泪之作《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让他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成了世人心中重于泰山的历史丰碑。这对我们后人是极大的激励。

5.一等奖气象教案 篇五

甘肃省合作市第三小学 范文波

一、教学内容分析

《插入图片》是省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6课的内容。此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WORD文字的输入与修饰、段落调整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实现图文混排,操作性技能较强。从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看似比较简单,但如果在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学,势必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造成一味达到教学目标的盲目性。

因此,在提倡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下,我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比较两篇文章、抓住学生乐于助人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抓住学生熟悉的素材,利用课本资源,设计了《插入图片》这一课。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观念从单纯学习技术转为更加注重对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开放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超越学科上的技能,满足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求,体验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并掌握设置图片与文字的环绕方式。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图文结合的搭配能力,提高Word操作的技能和技巧。能力目标:

1.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会进行探索和研究性学习。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在文档的确定位置插入图片,并设置文字的环绕方式。教学难点:

文字与图片环绕方式的设置。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他能够通过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但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还要在老师的引导、讲解、示范操作等过程的帮助下才能够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

四、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落实重难点,我选择了“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为了完成目标,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激发兴趣、引出任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尝试练习、巩固新知──综合应用──小结。

五、教学策略设计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的教学设计是以“强化实践”为本,为此我增加了课堂互动练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自由体验,同时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连为主线”的教育思想,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具备实时性,开放性

等特点,我采用了“任务驱动,强化实践”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极域多媒体控制系统屏幕广播功能时讲述,学生演示功能进行演示。

[课题]第6课 插入图片 [授课人]范文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将剪贴画及文件中的图片插入到Word文档中方法。2.图文并茂地修饰文章,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3.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插入剪贴画并调整剪贴画的位置。2.难点:文字与图片环绕方式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仿学习、自主探究、任务驱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机至少30台,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备OFFICE WORD 2003软件(剪贴画),学生机上有相同的两篇文章和优美图片的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激趣导入:

今天有一位小记者维尼特别想和咱们5(2)班的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高兴吗?他写了一篇关于描写我州草原风光的文章,但他有一丝遗憾,为什么遗憾呢?因为他看了别人的文章,我们来对比一下。

有谁找到原因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作品的区别? 有了图片,作品效果怎么样?

在一篇文章中插入图片,能够辅助说明文章主题,而且更加形象生动。他不会插图,有谁愿意帮他吗? 那仔细看老师演示!

三、授新课

(一)插入剪贴画演示

1.打开原来保存的[月光曲]文件。

2.将光标移到要插入图片的地方,然后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图片],单击[剪贴画]。3.在[剪贴画]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文件,(由于剪贴库有不同的版本,高版本的已将类别分好),再点击[插入]按钮。

步骤:定位—[插入][剪贴画]—选择—插入图片 4.对图片进行缩放、移动。

移动:将鼠标指针指向图片,单击鼠标选中图片,当指针变成十字箭头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就可以移动图片。

缩放:当鼠标指针移到图片周围的八个小方点上,指针会变成双向箭头,这时按住左键拖动,就可以改变图片的大小了。

5.设置图片的格式。(1)选中图片后,在图片上单击右键,就会出现一个快捷菜单菜单。选择[设置图片格式],就会弹出“设置图片格式”的对话框。在这里,可以选择不同的选项卡对图片的颜色和线条、大小、位置、环绕方式进行设置。

(二)练习

(三)菜单栏里还有其他功能、自己发现、探索其它功能,发现的好的,可以当小老师给大家演示。

三、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维尼又出现在了大家的屏幕上,他给大家带来了几幅作品,请欣赏。同时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挑战,有信心接受吗?为了完成一幅文字与图片相匹配的作品就要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想学吗?)

1、演示。

步骤:在[插入]菜单中选择[图片],单击[来自文件],就会出现插入图片的对话框。在“查找范围”右边的下拉式按钮上单击,可以选择图片存放的文件夹,然后选择要插入的图片,单击[插入]按钮,就大功告成了。

2、练习。

五、练一练(接受维尼的挑战)

1、在维尼的作品中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片1—2幅。

2、在该文件中设置一个自己喜欢的图片。(按小组选出优秀的作品送给维尼,作品的小作者将成为今天咱们的操作小能手,将获得奖品。)

六、复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在word里插入剪贴画和来自文件的图片,以及对图片的格式进行设置,一一复习。

七、总结。

其实在word中还有许多的功能,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探索、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做电脑高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

课后记:

6.三年级语文蜜蜂教案学案一等奖 篇六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开展拓展活动,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教学方法设计

1、自读自悟法

2、点拨引导法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自主识记生字

四,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引导学生自读思考问题:作者和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第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边读书边画出疑难问题。

(2)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五,感情朗读。

六,总结全文。

七、课外延伸一、以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为牵引,来重点感悟:大榕树的美丽(第一次看到的)和众鸟纷飞(第二次看到的),也就是重点学习课文7、8段和12、13段。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学生加深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直观感受大榕树的茂盛、美丽,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群鸟纷飞的画面。

二、学生自读课文,标画疑问。

三、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四、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评价朗读。

板书设计鸟的天堂(美丽的大榕树)

第一次没有一只鸟早晨

7.一等奖气象教案 篇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转、闷”。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体会寓意,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

教具准备:课文录音、生字卡、动物头饰.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一、竟猜谜语,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

(1)黄袍袍,黑斑斑,龇牙咧嘴瞪眼睛;森林里面称大王,捕食野兽本领强。(老虎)

(2)模样像狼脸儿长,三角耳朵猫儿黄,昼伏夜出捕肉吃,毛皮好做女士装。(狐狸)他们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狐假虎威”领读课题。

问:“假”有几个读音?(两个读音:jiǎ、jià)在这里应读jiǎ,为什么这样读,是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大家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了,大家加油啊!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文本中的关键“人物”。告诉“假”的读音,但不告知理由,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的意思的能力。】

二、配乐朗读听感结合。

(学生轻轻地打开书一边听录音,一边看书。)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一是起示范作用,二是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学习习惯。】

三、阅读课文识记字词。

师:“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想不想自己读一读?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这些生字是我们读书的拦路虎,要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要先把它们清除。

①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生字,你觉得难读的字可以看着拼音多读几遍。

②检查:你觉得哪个字难读,会读了吗?(指名读)重点提醒学生注意“转、扯、爪、神、猪、受”是翘舌音,“神、闷、骗”是前鼻韵母,“嗓、抗、趟”是后鼻韵母。

③去掉拼音读一读,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开火车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狐假虎威、茂密、扑过去、半信半疑、野猪、害怕、威风、胆子、吓、借着、违抗、一趟、狡猾、百兽

(3)生字组成的词语会不会读?自由练读,抢读词语卡片。

(4)小结:只一会儿功夫,就把字音读得那么准,同学们多不简单哪!自己夸夸自己吧!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识字,语言环境中识字,重复再现中识字,遵循学生的识字规律及年龄特点。识字后,自我夸奖又使学生有了成就感,更鼓励了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3.读通课文。

(1)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你觉得哪句话难读就在这句话前面画上“勾”,并把这句话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接着往下读。

(2)指名汇报练读的效果。

(3)采用老师范读、学生示范、个别练习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直到把课文难读的句子读通为止。

(4)小结:大家真不简单,这么长的句子都读通顺了,太棒了!

4.再读课文。

(1)同学们选自己能读好的一节认真练读,要求把它读流利,等会儿请你读给大家听。

(2)采用多种形式分小节读课文。

(3)各自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后,指名分小节朗读全文。

(4)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从难句的读通再到段落的读顺,最后是流利的朗读全文,这样分层次教学为学生通畅的阅读全文铺设了梯度、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阅读文章的方法。】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并相互交流记住生字的办法。

3.进行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食、物、爷、就、爪、神、活、猪”。

4.学生进行区别、临摹。(注意书写姿势及字的美观)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识字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在观察交流中让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及多种识字方法,教师的示范指导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和寓意。

重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难点:揭示寓意。

一、回顾课文、复习巩固。

1.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拼音。

朝(zháo

cháo)霞

朝(zháo

cháo)南

森(sēn

shēn)林

深(sēn

shēn)处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虎之威”

(1)出示练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狐狸是一只()的狐狸,老虎是一只()的老虎。那谁厉害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究竟是狐狸厉害还是老虎厉害,说说你的意见。(窜,逃窜;扑,拍打;窜说明狐狸本来是很害怕老虎的,想很快逃走。“扑”时间短,动作快,说明老虎是很厉害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老虎的威风来。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朗读重点词、关键词,体会“虎之威”】

2.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体会“狐之猾”

过渡:面对饥饿、凶猛的老虎,狐狸的生命危在旦夕。它被老虎逮住以后怎样了呢?我们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各自轻声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狐狸讲了几次话?(二次)应该怎么读?

(2)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探究哪种读法更合适?

(3)学生练读。指名读。(如果学生读得好,提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读?如果读得不足,则引导学生对“骨碌、”“扯着嗓子”、“老虎一愣”进行理解。第一句话扯着嗓子是想掩饰它内心的恐惧,用气势来吓唬老虎,第二句话讲老虎不敢吃的理由:我是老天爷派来管理你们百兽的……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老虎镇住、蒙住、骗住。)

出示练习:孩子们,你们看狐狸真是一只()的狐狸!放了狐狸是因为老虎被()。

(4)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这时老虎会怎么想?

(5)学生合作学习讨论。

(6)讨论后回答。回答后学生联系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抓住狐狸的语言,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自读自悟,以读代讲,想象狐狸说话时的心理、语气,从而体会出“狐之猾”】

3.学习六、七、八自然段。明白“谁之威”

(1)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说图意。

(2)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默读六、七、八自然段想一想:狐狸、老虎和其他野兽的表情怎样?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列板书:

“狐:摇头摆尾神气活现”“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3)指名表演:请五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狐狸、老虎、猴子、小白兔、野猪、梅花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看看他们表演得对不对?

通过导演理解: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什么意思?

(4)纳闷什么意思?(因为疑惑而发闷)野猪、小鹿、兔子为什么纳闷?它们纳闷的原因是:过去狐狸可没有这么威风呀,今天它怎么会这么神气活现起来,走起路来也跟往常不一样,摇头摆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5)为什么它们撒腿就跑?读“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撒腿就跑。”

(6)体会老虎、狐狸和野兽的不同表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狐狸走在老虎的前面,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百兽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撒腿就跑——百兽是看见老虎才跑的。所以说,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设计意图:插图与文本内容相结合,直观地了解了此时狐狸与老虎神态,而同学们的即兴表演,更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的意思,同时也更加透彻地明白了到底是谁最威风的,对于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揭示寓意、拓展升华。

1.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狐狸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生活中,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一种人,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我们要不要做这样的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这则寓言的意思过渡到它的寓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拓展思维:后来,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接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想一想,说一说。

8.一等奖气象教案 篇八

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

感受农村方言独特的表达效果。

2学情分析

文章吸引学生,但农村生活离孩子们较远,需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重点难点

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发现文章谋篇布局的独特之处,并体会作者运用先抑后扬写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好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西瓜的图片

喜欢吃西瓜吗?平时都怎么吃西瓜?

偷过西瓜吗?说实话,想不想偷?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学习《偷瓜》

学生质疑:一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子里一定出现了好多小问号?学生提问。

活动2【讲授】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快速阅读,看看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汇报

预设:学生找到:人物,偷瓜原因,结果……

师:题目是偷瓜,课文哪里写偷瓜了?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开头一部分,结尾一部分找到有关内容。

师:中间写什么。送瓜。指导学生说清内容。

师:观察文章的写作顺序,与以往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前后两次偷瓜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汇报:第一次偷瓜(闹)第二次偷瓜(静)

哪里体现闹?把握人物特点。

师小结:前后两次虽然都写偷瓜,但形成巨大反差。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活动3【讲授】三、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发现对人物的评价都是贬义的。师:毛头娃崽和李善才真的这么让人讨厌吗?

分角色读课文“送瓜”部分,看看人物形象有什么变化。

生汇报,师板书

毛头娃崽:善良、淳朴、腼腆

李善才:知错就改、真诚、大方

师:你知道李善才犯了什么错?从哪里知道的?

相机出示两个句子:

矮脖柳那儿有两间草房,破,孤零。

娃崽帮忙把三奶奶搬进李善才的大瓦房里,李善才请他们啃西瓜。

师:这两个句子要放在一起读。你读出什么了?发挥想象,讲讲可能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文章写了吗?不写是为什么?

(让学生自主发现好处:1、留给读者想象空间。2、不是重点的内容要略写或不写)

观察板书,看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原先一直在贬低,批评的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开始展示他们善良可爱的一面。这就是先抑后扬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先俯冲,然后突然向上,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更加突出人物美好的品质)

活动4【讲授】四、对比朗读,品味农村方言的魅力

1、师:发现这一课的语言特色了吗?

出示:毛头娃崽——

混小子——

侍弄——

说说这些词的意思。

9.一等奖气象教案 篇九

看尧山红叶,听风穴钟声,金秋十月,我们在美丽的鹰城---平顶山相聚!我是来自新蔡县今是中学的周小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本节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它体现了地理科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学习下一章《认识跨省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有: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举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研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并学会分析其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

2、欣赏图片,了解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

3、根据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学会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在综合问题上的分析能力还比较弱,结合本课具体学习要求,难点确定为:(1)对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分析;(2)探求如何保护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说教法学法】

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本课又有较多图片及活动问题,因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启发式教学法、设计活动教学法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集:即归纳资料。

2、思:即思考问题。

3、讲:即风采展示。

4、用:即巩固延伸。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分导入新课、探求新知、拓展训练、收获驿站、学以致用、美丽升华六个步骤进行。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杨丽萍的《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最具特色的舞蹈,用此舞蹈导入,非常具有代表性,优美的舞姿让学生联想到云南省的轮廓,而在云南省的南部就是中国的孔雀之乡—西双版纳。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产生一种一定要到西双版纳去看看的强烈愿望,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求新知

本节课整体分为两大板块:

1、丰富的旅游资源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在引导学生学习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时,我采取的是模拟旅游的活动方式,也就是到某地旅游,首先要知道位置;打点行装,要了解气候;到达地点,要欣赏风景。据此我设计了三个环节:1位置我介绍2气候我知晓

3、一起去探险.这样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位置我介绍”环节中,引导学生根据《云南省地图》及《西双版纳位置图》自己分析西双版纳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第二环节“气候我知晓”中有一个难点: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我是这样突破的:展示一些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景观图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图对比,让学生思考“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然后通过读图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由于我国地理位置优越,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环节三“一起去探险”中,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大组。“绿色考察团”:搜寻热带雨林奇异的植物。“动物敢死队”:探寻热带动物王国中可爱的动物。“土著调查

组”:了解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各小组依据课本和收集的资料,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展示成果。

在三个团队成果展示完毕,我进行简单小结:我们一路走来,穿越雨林,观赏动物。这会儿,又坐在傣家竹楼里,吃着可口的竹筒饭和菠萝饭,欣赏着优美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是多么惬意的事呀!吃饱喝足后,好客的傣家人拉着我们就往外跑。干什么呀!此时,播放一段《泼水节》的视频。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为了增加旅游的真实感,二是把对西双版纳丰富旅游资源的介绍推到高潮,同时也顺理成章的引出了第二大板块: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关于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以当地人的身份,探寻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为此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共同看发展----让学生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等,引导学生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活动二:原因我找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一些旅游经历,分析、讨论西双版纳旅游业呈下滑趋势的原因。

活动三:建议大家谈-----面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困惑,让我们为当地旅游局献计献策。

以上三个活动提出的都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调动学生的激情和热情,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更大空间。

三、拓展训练(评选最佳旅行社)

全班选几位学生扮演外地游客,其余学生分3-5组,代表不同旅行社,分别拟写一份宣传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优势的提纲。然后由业务员做宣传,看哪一组吸引 的游客多,哪组为最佳旅行社。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点,达到内化知识的效果。

四、收获驿站

大家经过一番探险之旅,一定是收获颇多、感受颇多。请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五、学以致用

以“新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为题,让学生为家乡“生态水城”建设献计献策。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六、美丽升华

“苍茫雨林,珍禽异兽,清澈江水,幢幢竹楼,傣家姑娘,迷人舞姿,独特风俗,别样情怀。摇曳的凤尾竹林中,美丽而又神秘的西双版纳正在向我们发出邀请函”

此时用这段自编的配乐诗朗诵的目的:让学生在感受收获中升华情感,结束教学。【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板书时我力求全面而简明地把授课内容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5

位置优势

雨林景观 动植物资源 民族风情

旅游资源

政策鼓励

【说教学反思】

旅游业 崛起

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下滑的原因 如何解决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引导较多,学生的展示较多、思考较多、讨论较多,总体效果较好。一直以来在地理课堂上我总是力争“让课堂不再消沉,让学生兴趣高昂;让知识不再乏味,让思维腾空飞扬!”同时,我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地理不再是众学科的配角,让地理知识走进中招的考场!

初中地理说课教案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10.庐山的云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3 篇十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语言优美,脍炙人口。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令人百读不厌。教者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懂得了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释题:

1、板书:庐山 问:认识吗?你们听说过庐山没有?有人去过吗?同学们背过很多古诗,有没有人是在古诗中了解庐山的?(学生交流)

2、老师补充:庐山,在江西省北部,紧靠长江。毛主席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指的就是庐山,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都要去看一看。现在,(师板书:的云雾)就是我们要学习课文的题目“庐山的云雾”。

3、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读题目要动脑,好多文章的题目会会告诉读者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写他的云雾。

4、质疑:现在,你的脑瓜里会产生什么问题?(??)

5、激发读书的主动性: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有的同学可能希望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有没有这样想的?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意思的词语做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两个问题。)

2、生默读,师巡视,相机板书:幽谷 变化无常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千姿百态 弥漫 瞬息万变 一泻千里 等词语

3、激发学习词语热情: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也懂,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你们希望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读书,联系课文去理解?

4、老师及时表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

三、再次读文:请朗读课文,第一,把课文读的正确流畅,能读出感情来最好;同时,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和黑板上的词语的意思。这些词语一读书就懂,不要老师讲。(教师巡视指点,表扬,纠错。)

四、交流、反馈读书的情况:读了几遍?

(一)读第一段:老师最担心同学读不好书,谁愿意读第一段?

1、学生读,评:这段话有5个生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生自由读)

2、读得真好,5个认识了吗?记住他,再请一位同学读第一段。(正确流利、有感情)

3、板书:尤其 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特别 “特别是庐山的云雾”)

4、”……尤其 ……”后面的话怎么读才有味道?前面的话应该怎样读?(谁愿意读?谁愿意再读?一起读。)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那变化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神秘,后面的语气读得重,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5、齐读体会

6、为什么不说:“尤其是庐山的瀑布,更是雄伟壮观”呢?

7、理解词语“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读“在山上游览......”两句,做动作,表情 语气)

8、引导再次理解了读课文第一段。

(二)第二段“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1、一生读,千姿百态———后文就是解释词语

2、引导过电影齐读第二、第三句话: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写的景象,教师板画两座山峰。让学生画“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像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仔细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3、通过想象观察,理解读第二段。

4、放下书,谁愿意把这段读给大家听?(听了你的朗读我好像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云雾。)

五、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重点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总分的段式。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姓——孙悟空——腾云驾雾——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一、导入

1、当我们来到庐山,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引读)

2、因此,每一位到过庐山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最后一节)齐读。

二、精读二、三自然段

(一)学习两个中心句

1、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赶快读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两个主要原因。(板书)

2、你有一双慧眼,一下子就把这两个主要原因找出来了。你怎么找得这么准呀?(出示两个中心句)

3、这两个句子在二三两节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总起,概括,中心句,总写)

4、总结:这两个句子是二三两节的中心句,概括了这两个小节的意思,放在前面,起到了总起的作用,也叫总起句。后面的话全是围绕它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总分。

(二)精读“千姿百态” 过渡:庐山的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千姿百态呢?和着这轻柔的乐曲,请同学们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庐山的云雾有哪些不同的姿态?也可以拿起笔来圈一圈,画一画。

1、学生读文,圈画。

2、交流:庐山的云雾有哪些不同的姿态呢?指说。

你能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来说一说吗? 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哪一种写得好呢?

6、师小结:原来,云雾所处的位置不同,在作者眼中的姿态也就各不相同。

3、这么多的姿态,哪一种最吸引你呢?先别急着举手,把它美美的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你的同桌也受到吸引。自由读。

4、全班交流:

(1)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一种姿态的云雾。

(2)结合师生评议,课件演示,引导想象,从而指导朗读。

a 山头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呢?轻—绒、云—白、笼罩—戴。多新奇啊!你喜欢这顶可爱帽子吗?尝试着读读吧!指名读,女生齐读。

b 山腰 这半山的云雾,老师也喜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故意读错一条条变成一条)不就是一个字吗?(云多,风吹散了云雾使得云轻雾动)是啊,那条条玉带随风而动,如丝如缕般,真惹人喜爱啊!我们怎能不赞赏它!谁来赞一赞,男生一起来赞一赞。

C 山谷 能说出你喜欢的理由吗?站在这茫茫的云海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心旷神怡、心潮澎湃、豁然开朗……)多么神奇,多么壮观啊!谁来赞赞他呢? D 山峰 当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成了巨大的天幕,把整座山峰都给遮挡住了,这云雾真的是很大呀,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

5、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个朗读最好的同学来把这四种姿态的云雾连起来读一读?

7、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就站在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前,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生交流:……

8、老师最想做的一件事是用诗歌来赞美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庐山写下的《题西林壁》。咱们毛主席这样称赞“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让我们也来用美妙的声音来赞一赞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吧!齐读第三小节。

9、、作者手中的那支生花妙笔,用一个个新奇的比喻让这样飘渺的云雾一下子就生动起来,让人心生欢喜之情。让我们一起把这么美好的文字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吧!自己先练着背一背,有困难可以看大屏幕。

10、自由背诵,指名说,齐说。

(三)精读“瞬息万变”

1、过渡:同学们,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啊!它还有一个更为吸引人的特点呢!那就是——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呢?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云雾变化的快和多呢?请认真读读课文第三小节。(出示第三小节)读出云雾变化的快和多。A交流:变化很快

谁能通过朗读让老师感觉到云雾变化的快? 先准备一下。生读文,生评价,再读,再评 B姿态很多 a)

在这里云雾变了哪些姿态呢?(“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

b)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

当他看到一丝云雾随风飘荡时想到了“一缕轻烟”,当看到大片云雾被风吹动沿着山坡倾泻而下时想到了“九天银河”;

当看到一小团云雾时把它想象成了一匹“白马”,当这团云雾增高增大时又把它想象成了一座“冰山”。

3、啊!云雾的变化真快,真神奇!你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1)指导朗读,组织评议。

(2)齐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它的瞬息万变。

4、你看,作者不仅写出了象什么,还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呢!那么,云雾是不是只会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呢?

对,云雾也会由多变少,由大变小。它会从远处飘来,也会向远处飘去……

5、同学们,放飞你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到想象的王国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庐山的云雾还会怎么变呢?请看大屏幕,边看边想象。(录象)你们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啊,让老师知道你把录象中的云雾想象得一定很新奇。用这样的句式和你的小伙伴去交流一下吧!出示练说:

“刚刚还是________________,转眼间______________。”

“两三秒钟前还是_________________,现在已变成______________。”

“明明还是________________,还没等你看清楚___________________。”

6、小结:难怪作者在这小节的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如此多而快的变化,就叫瞬息万变。

三、复习一、四自然段,总结

1、同学们,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引读第一句。这几分神秘的色彩,就在于那云雾的——千姿百态,就在于那云雾的——瞬息万变。

2、来到庐山,我们就走进了云雾的世界。在这样的山上游览,——引读第二句。漫步山道,常常——引读

3、游玩于这样如诗如梦的美景中,真令人流连忘返。(板书:流连忘返)让我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吧!读最后一句(出示)。

四、美文欣赏,布置作业

1、读到这儿,老师想到了一段描写云雾的文字,我为它配上了插图。现在,我把它奉献给大家。师范读美文。

上一篇:如何教好学生读书心得下一篇:加强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