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精选13篇)
1.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一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交通工具落后。宁夏西吉县共有20个放映队, 担负着6个社区、4个广场、19个乡 (镇) 、306个行政村1910个自然村的放映工作, 因西吉县山大沟深, 交通不便, 加之交通工具落后, 农村数字电影巡回放映困难大。
2.放映设备陈旧。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运行已五年多了, 部分设备老化陈旧, 虽然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中心对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换, 但是播放器还会经常出现故障, 给放映工作造成了影响。
3.放映管理服务经费紧缺。由于我县财政紧张, 难以全面落实工作经费, 严重影响电影放映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制。为确保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的有序开展, 县委、政府要专门成立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 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财政、发改、文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领导小组, 各乡 (镇) 也相应成立工作小组, 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亲自抓, 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协调服务工作。每年初要专门组织召开全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会议, 制定农村电影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 将放映任务下达到各个乡 (镇) , 建立了农村电影放映目标责任制, 与各放映队签订了放映目标管理责任书, 加强了对放映场次的严格考核和统计, 实行日抽查、月检查、季总结、年考核的管理机制。建立了责任清晰、任务明确、分布科学、突出服务的管理模式, 严格实行区、县、乡、村四级公示制度, 公布举报电话, 实行跟踪服务, 确保农村电影放映“保质、保量、准时”。
2.强化监督管理, 确保任务落实。坚持以贯彻党的十八大、目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等活动为契机, 围绕中心搞宣传, 围绕主题抓放映, 采取“四定一结合”的放映办法, 即定时换片, 定时公示、定时放映、定点放映, 结合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重大活动, 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站、党建活动室、学校、广场等阵地, 结合当前各项中心工作, 积极开展了优秀电影进农村、社区、乡镇学校、医疗卫生院、重点企业等展映活动, 为广大农村提供了优质的电影服务, 营造了良好的电影文化氛围。为确保放映质量和效益, 加大对放映场次的监管, 每月对放映情况进行抽查巡查, 并及时将抽查巡查情况及结果进行通报, 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记载。
3.加强硬件设备管理, 健全管理机制。立足本地实际, 加强农村电影放映的科学管理。加强上级与地方协调, 解决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要加强宏观调控, 依据现有数字电影放映现状, 统筹管理放映队伍、放映设备和拷贝资源, 按照区域、村情、人口、民族、交通和电影队放映现状, 科学划分放映区域, 合理安排放映任务, 做到任务均衡, 放映集中, 方便群众;同时, 要积极组织人员对县内移民村文化室固定放映点进行了普查摸底, 从而使县级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能够覆盖到所有行政村, 坚决不留空白点;加强设备管理, 从放映目标任务, 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场次统计、劳动纪律及设备维护管理等八个方面要详细规定, 将设备的管理、任务完成与放映员场次补贴进行挂钩, 从而确保了每年放映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4.强化管理培训, 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所有放映人员参加了由自治区、市广电局组织的数字电影放映人员培训会, 要坚持每月放映例会的同时, 以会代训, 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大力培育多种类型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伍, 逐步提高放映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同时, 要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农村放映员量化考核办法, 从任务落实、平时放映场次、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在加大经常性管理的基础上, 年底进行全面考核验收, 实行倒排名的办法, 对放映工作认真, 群众反应好的放映员进行表扬, 对不按要求放映, 群众意见大的放映员, 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 严格按照“养事不养人”原则, 必要时要进行调整解除聘用合同。
5.加大督查力度。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进展情况进行逐乡逐村检查, 包括电影公示、放映场次等各个环节, 特别是冬季时间加强农村固定点放映, 确保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在农闲时都能看到、看好电影。
6.加大放映工作宣传力度。在充分利用当地各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 要利用放电影的机会, 向广大农民群众散发科普知识宣传资料, 开展“看电影有奖竞猜”活动等, 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看电影的热情, 活跃农村电影市场;并充分发挥全县21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的宣传作用, 使之不仅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 而且成为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员、民情民意的调查员和工作协调联络员。
7.加大放映员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加强与兄弟省、市、县的学习交流, 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 把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8.积极规划室内放映点建设。为了改善电影放映环境、提高放映质量, 满足农民观影需求, 加强要制定电影放映固定点建设规划, 对每个乡镇和行政村放映固定点要进行早规划、早准备、早建设、早布置, 确保固定放映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二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技推广;问题;创新
一、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现存问题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是促进农业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虽然民族地区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其机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制約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本文结合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实际情况,拟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推广人员缺乏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极度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技推广的有效开展。造成农技推广人员的缺乏,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因为乡镇机构进行了多次改革,民族地区的乡镇推广机构在归属管理权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农技推广人员频繁调入其他部门,这就导致了农技推广队伍不太稳定,人员流失现象比较突出。其次,农技推广人员的年龄出现断层。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民族地区有76%的农技推广人员超过40岁,近年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农技推广队伍相对有限,人才断档较为严重。最后,农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的途径与机会较少,致使其知识更新较为滞后,不能与农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二)推广渠道不完善
据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在甘肃省的大部分民族地区实施属地管理原则,即乡镇对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拥有管理权限,但由于协调机制不畅以及推广渠道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了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难以完全落实农业部门的工作部署。例如,2011年甘肃省农业厅部署了小麦黄矮防治工作,一些乡镇的农业服务中心受限于各方面条件,没有落实到位,对控制小麦发病面积采取有效措施,结果带来了小麦减产27%的损失。
(三)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各级政府关心和着力的焦点问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包括甘肃省在内的一些民族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许多困难。例如,甘肃省的某县为了促进当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部门多次举办了农技培训并出台发放补贴给参加培训的农民的政策,然而参加培训的农民人数仍就寥寥无几,影响了技术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基础设施差落后
目前,甘肃省62个乡(镇)农技站中还有5个没有办公用房,多数乡(镇)农技站住房与办公用房合并使用。由于没有专门的修缮经费,在有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的乡(镇)农技站中,在三分之一的房屋属危房。由于遭受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的影响,有23个乡镇农技站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房屋、围墙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86万元。在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中,手段落后是基层农技部门存在的又一个突出问题,每一个农业人口平均获得本级财政的投资支持为1.8元;在试验推广手段上一直延用着“一把尺子、一把剪子”和“一张嘴、一双腿”的原始办法,推广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二、创新民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面对民族地区农技推广工作的现有问题,应正视挑战、积极有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农技推广机制。为此,笔者提出一些建议与分析。
(一)健全体系
目前,甘肃省民族地区均已实现了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体、以群众团体为辅助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但是,农技推广体系尚未完善,难以适应市场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作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群众性农技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对于这一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应采取加快发展的措施。笔者建议,国家农业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标准,以此促进民族地区建立健全省、地、县和乡有机联系的农技推广机构以及村级农技服务组织。同时,国家农业部应推行优惠政策,调动民族地区强化县级、充实乡级与发展村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左右相连、上下沟通、设置合理与高效运转的农技推广网络,以确保农业新机具和新技术能够及时地得到引进与推广,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
在强化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方面,要抓好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进装备,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较强和稳定的农技推广队伍,促进推广工作有效开展。在充实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方面,要完善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强化责任落实,将管理重心转移至技术与致富等信息服务,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农技推广先进乡镇的示范推动作用,宣传与落实自愿、平等与合作的建设原则,积极促进民间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的参与率。在发展村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方面,要以农业大户为依托,逐步完善村级农技推广网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农业大户的形成,对其主力军的地位与作用应予以重视,进而在农技推广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突破。在这方面,甘肃省民族地区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例如,某县根据一定条件在果树和蔬菜种植大户中挑选一部分农户承担农技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其技术、场地和资金等方面优势,将经营服务活动与农技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技推广工作实现“上下联通、网点带面”的高效机制,形成适用项目的推广工作深入开展、推广领域不断增多的良好局面,进而提高了民族地区农户参与推广项目的积极性。这些推广项目的实行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相关农技项目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
农技推广的主体包括推广部门和农户,因此要重视农户参与推广的积极性的培育。根据实地调查,甘肃省一些民族地区缺乏发达经济的支撑,交通条件较为落后,无法提供畅通的信息条件,农业经济基础较为脆弱,农户的农技意识比较淡薄,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仍然沿袭陈旧的种植观念,粗放耕作的传统农业模式难以转变。为了开拓农技推广工作的新局面,相关人员应主动创造条件,通过电视、广播、杂志与报刊等诸多渠道,对农户进行农机和农业技术等知识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宣传、关心与支持农技推广的良好氛围,扩大农技推广部门的社会影响力,因势利导地用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转变陈旧观念,提高农户参与农技推广的热情,使其在积极客观效果面前切身感受到先进农业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完善管理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畅通联系渠道,是确保推广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笔者建议人事部门应适时出台一些管理政策,如把乡镇农技人员归入县农牧局进行统一管理,乡镇进行协调配合,并实施在岗人员编制的相对固定管理,理顺管理机制,以改善农技推广业务管理。
(四)规范培训
农技推广效果与技术人才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化的农业技术,需要依靠一定规模的农技人才来推广。所以,要根据新形势与新挑战的要求,优化农技推广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力度。在推进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把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教育、业务能力强化与综合素质提高结合起来。
(五)加强政府协调
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将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资金与政策等诸多方面对其予以倾斜,涉农部门应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做好协调配合工作,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不断推动农技推广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三、结束语
3.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三
购买力是影响市场发展的首要因素,农村总体有强大的潜在购买力,但分散到每家每户还是很少的,也就是讲个体购买力仍十分有限。同时,近几年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地强调和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负担仍然很重,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
近几年来,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已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农村市场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有市无场,农民缺乏交换的场所,以路代市普遍存在。
2.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设施十分落后。不少市场还是露天交易,交易规则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
3.市场设施和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不少地方没有自来水,供电不足,电压不稳,且电费较高。
4.市场信息不充分。市场信息不灵,首先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其次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由于不太了解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好,怎么买,如何用。
5.消费观念远远落后。有了钱也不知道怎么花,死报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思想不放,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6.道路交通条件差。物流困难,运输成本大。使大量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农户家庭,农副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
7. 市场秩序差,农民的消费意识自我保护不强。民族地区的农民普遍缺乏对有关商品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水平低。再加上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
8. 售后服务不及时或根本没有。
农村市场由于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造成了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商品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家用商品的心理负担。
4.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四
一、农村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容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消费资料的需求和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巨大的、稳定的农村消费市场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增长动力。
1、从农村市场的需求潜力看,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民族地区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较低。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正好说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很大,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随着知识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进步,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日趋理性化,消费结构日益良性化。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对市场的依赖性明显增强,显示出农民已打破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参与市场经济循环,预示着农村经济发展将更具活力,农民生活消费将更加丰富多彩。
2、从购买力潜力看,农村市场容量较大。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平抑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和对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视,农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但与过去相比大大提高,就是其增长幅度也比现在城市居民有所提高。可以想见,农户具有相当的购买能力,如适当加以引导,就可以转化为有效需求。
3、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低,潜能巨大。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虽在不断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依然偏低。当城镇居民已向电脑、空调、摄像机、VCD、电话等新一代高档商品的消费与普及方向发展时,农村还只是有彩电、等耐用消费品。属城市80年代中期的水平,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庞大的潜在需求有待发掘。在农村逐步形成多种耐用消费品消费热点是完全可能的。
4、农业生产对物质和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产资料性投资日益增加。市场开拓空间较大。此外,农村居民在农业运输机械、农产品深加工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在迅速增长。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运输和加工机械的需求,将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5.有很强的少数民族地域特性。
二、农村市场有很大的分散性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市场布局是分散的。一般来讲一个乡才一个市场,而乡与乡又有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路程;另一方面是购买人群是分散的。民族地区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集中和需求集中;再一方面是购买力是分散的。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工商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营销成本增加和物流的不便。
三、对交换品的不同的需求性和功能性。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
买商品时的主要心态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要采取相应的促销策略。农村的农民对于报纸、广播广告,以及售货员的推荐,他们大都认为不足为信。我们在开拓农村市场时,促销媒介的选择上就应当有针对性地以实物演示为主,辅以通俗易懂的讲解和说明。此外,中华民族的克勤克俭生活习惯牢牢扎根于农民消费心理上,许多产品在农村销售的主要障碍不是经济原因,而是农民的消费观念与一些产品以提高生活品质目标的不协调性。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的同时,须向农民灌输一些新的消费理念。同时,营销人员在作农村市场的营销推广工作时,应当强调产品的必需性和必要性,好处和经济价值,让农民觉得这种产品是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而不是强调提高生活品质、豪华、时尚等对农村消费者来说比较空洞的概念,这样做容易造成与农村消费者内心的抵触。总之,开拓农村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关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互相配合,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只有纲目并举,循序渐进,常抓不懈,这样才可能使农村市场这块广阔天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5.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五
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
工作单位:四川省茂县永和乡小学校
姓名:夏志辉 联系电话:13438791806
摘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实行群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资源缺乏;教师教学水平不高,阅读指导不够;区域考核体制限制,无法全面实施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训练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发挥老师引导作用,打好群文阅读基础;开发阅读教学资源,拓宽群文阅读范围等教学策略,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群文阅读;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随着儿童阅读的大力推广,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近两年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的群文阅读,更是一种阅读教学的思想和实践,这对于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生来说,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更是一种考验。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新的拓展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数量和速度的培养,以及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于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能有效地更新教师阅读教学的意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找到更好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资源缺乏
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有足够充足的阅读材料。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加上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家长们觉得没有必要多读课外书。这就导致学生手中除了教科书以外,基本上没有课外书籍。学生们除了了解一些课本知识和从电视里了解到的知识外,就没有其他的知识来源。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备课时也会伤透脑筋,因为学校图书室里书籍很少,网上查阅资料也不方便,找不到某一主题相应的文章组合。
(二)教师教学水平不高,阅读指导不够
处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都是以单篇进行,而对 于“群文阅读”这个新名词,部分教师都感到很陌生。所以当我们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中,基本上是靠自己慢慢的摸索,缺少观摩学习的机会,缺乏教育专家的指导。群文教学环节基本上是:呈现材料——提出问题——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展示。这样的单一教学方式必然导致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化,没有生机,严重阻碍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更多的只是告诉学生读书可以丰富知识,而缺乏具体的指导。这种说教式的宣传,鼓动,无法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三)区域考核体制限制,无法全面实施
国家一方面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但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应试考试,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各项考核还是离不开考试成绩,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教师也只能反复地教教材内的课文。对其他文章的阅读也只是浅尝则止,点到为止。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也常常忽略了课外阅读。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我们也只能选择重点抓学生的学习成绩,适当地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二、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训练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的方法可以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等,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大多注重精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略读能力的培养。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更注重的是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的是一字一句地读课文,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内要读四到七篇文章,如果采用传统的阅读方法,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就必须引导学生综合使用各种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时,我就让学生采用跳读的方法,让他们快速地找到了作者按照长廊—佛香阁—昆明湖这样的浏览顺序,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让学生用扫读的方法,快速的寻找到母亲和父亲分别评价巴迪时的语言,效果也非常明显。
(二)发挥老师引导作用,打好群文阅读基础
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在群文阅读方面的能力都还不是很高,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上高效地发挥教师的“导”,进 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汲取更多的知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手段。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单篇文章阅读做基础,重点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整合信息。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阅读能力,使学生、作者、教者的心灵火花进行碰撞,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升华主题,以此为群文阅读打好基础。
1、教师要有主题地选取文章,让群文紧密结合起来。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结合我第一次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的体会,我觉得教师结合自己确立的议题选文非常重要,议题没确定,选择的群文文本就会呈现出简单的叠加,甚至出现文本之间没有联系。当时因为是第一次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我没有真正领会到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所以只是简单地把《母鸡》、《麻雀》和《柱子上的母鸡》这几篇文章放在一堂课内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感受母爱的伟大,最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多读,教师的阅读量决定着选文的准确度。所选的文章要有共性。在同一节课活动中所选的文章之间应有着共同的议题,通过同时阅读多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2、教师要设计比较性的问题。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如张淑珍老师在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教学中,以《七颗钻石》为示例,通过教学生用“抓句子主干把长句读短”、“找关键词”的方法梳理水罐的四次变化,让学生认识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读、思、画、悟这四步方法阅读《小壁虎借尾巴》,梳理情节结构;再通过对比发现两个文本的反复结构也有递进结构和并列结构的区别;最后通过小组合作阅读《爱心树》和《小猪变形记》两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进一步体会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之间的区别。虽然这节课是城里的老师面对城市里的学生进行教学,但我们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师如果把这样的教学运用到我们的学校,相信对我们的学生和学校都意义重大。
(三)开发阅读教学资源,拓宽群文阅读范围 1、利用课本资源。面对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书籍,我们可以利用课本资源。现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重点、难点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教师可以利用单元内所呈现的几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训练。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的《掌声》、《给予树》、《好汉查理》这三篇文章,都是讲述怎样去爱别人,根据这一共同特点,我们就可以给孩子们进行一次群文阅读教学。
2、利用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优秀作文,可以是写人的、写景的、写事的,把相同类型的作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或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或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把课外书拿到班级共享,这样积少成多,群文阅读的文本资源就丰富了。
3、推荐优秀读物。其实学校对丰富学生的阅读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购置图书,接受爱心捐赠,这些行为都使学校的图书量不断增加。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并进行阅读指导。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推荐一些儿童诗或者童话、神话故事,让他们感受故事中人物的神奇;三四年级可以推荐一些科普读物和校园小说;五六年级推荐一些中外名著等。
6.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六
一、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 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 (Technology Innovation) 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 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 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 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 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新的市场, 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也就是说, 技术创新是一种具有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商业化全过程为一体的经济技术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了新产品的创意、研究、制造、包装、宣传、销售等诸多方面, 是一个完整的活动体系, 是从创新成果到商品化的代名词。
(二) 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已经从依靠生产实践积累经验来推动, 发展到依靠技术突破来推进, 科技创新系统的作用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和保障力量。因此,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必须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区域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 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 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知识经济给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 国际间科技, 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 产业技术升级加快, 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 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 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科技创新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 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 教育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面对这一趋势, 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界的发展战略, 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所有这些都表明: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 实际是人才素质与科技实力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 可以看到, 科技创新贯穿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始终,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 科技创新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器。
(三) 创造区域经济优势的前提是发展科技优势。
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 国际上经济发展的中心与科技发展的中心基本上是相一致的。由于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形成往往滞后于世界科技发展中心。随着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周期的缩短以及科技生产力跨区域转化的现实, 国际上经济发展中心与科技发展中心形成的时间间隔逐步缩短, 且两个中心在空间上有分离的趋势, 但不管两个中心变化趋势如何, 经济发展优势与科技发展优势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且两个优势结合越来越紧密。只有具备了科技优势, 不管这种优势是从本区域产生, 或是从其他区域引进的, 就容易产生经济优势。否则, 难以形成经济优势。反之, 当一个区域的经济优势形成后, 该区域就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 一般情况下, 这个区域将会加大对科技优势的维护, 并不断增强这种优势, 使其形成新的条件下的科技优势, 从而创造新的经济优势。否则, 原来的优势就会丧失。科技创新巩固了区域优势, 加速了经济发展。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践中, 不同的经济区域依托本地区的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继承性, 随着经济成长阶段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原有优势的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发展, 而必须充分发挥原有优势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产品和市场, 培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科技创新的作用便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来。
二、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一) 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压力。
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期以来, 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源和劳动力要素的大量投入而非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生产力不发达, 产业技术及产业发育程度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面对市场变化不能作出迅速的反映。产品技术含量低, 资源、能源利用率低, 集约化程度低, 污染及资源耗损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极度弱势的经济格局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知识经济的强弱将成为决定新的国际和区际分工的主要依据。在以知识和技术为中心的分工体系中, 呈现出发达国家的“中心化”和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
(二) 民族地区自身科技发展的需要。
科技进步可以依赖外部资源和当地化的资源, 在强调外部科技资源促进西部发展的同时, 应该认识到西部民族地区当地化科技资源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产业发展需要处理的实际问题, 将主要由当地技术创新来解决。增强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的自身造血功能。
(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的压力。
中国入世有助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同时有助于打破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 改变投资环境, 加速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 入世给中国特别是竞争力处于劣势的西部民族地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加入WTO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对竞争力不足的产业产生冲击, 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将被挤出市场, 缺乏创新能力、缺乏自主品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也会被淘汰。所以, 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创新效率是迎接入世挑战的重要举措。目前, 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下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 工业产品产能过剩, 产品低端化严重, 并且存在经济运行中的产品结构性失调, 缺乏创新产品。在这种经济格局下, 长期以来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处于劣势的西部民族地区更是举步维艰。只有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开发高新产品、提高竞争力, 才能有力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西部民族地区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措施
(一) 把发展的动力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上。
尊重科学技术、尊重市场规律、实事求是地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真正把民族地区发展的动力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坚信技术创新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打破传统产业的垄断, 建立新的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企业, 不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当然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 民族地区要尽量回避充分竞争行业, 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的技术创新之路。充分用好用活中央的各项政策:主动吃准、吃透国家的民族政策、援助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等。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认真研究如何用好、用活中央的政策。理清思路, 主动出击, 变政策优势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遵从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在引进科技人才、科技企业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等方面, 主动、自觉按经济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不因民族地区的困难与特殊性, 做违反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事。
(二) 制定科学的科技产业发展规划。
在技术创新上, 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 发挥民族地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思想, 在有市场前景、有突破希望的领域, 例如生态经济建设、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技术等领域重点投入, 以求突破。一是要把科技产业放在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民族地区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优势、战略重点、产业结构,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战略, 过去民族地区那种依靠资源的初级开发、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 民族地区要把科技产业放在自己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上。鼓励民族地区及其以外的人员从事科技开发、创办科技型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软硬环境, 扶植科技性企业, 特别是中小科技型企业, 以使民族地区的科技型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等创新,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真正成为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基础和支柱。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区的实际, 制定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划, 并以此来指导实际工作。民族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有关科技产业的近、中、远期发展规划。
(三) 根据民族地区产业创新的战略规划, 建立相应的科技开发园区。
实践证明, 在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科技产业, 不宜遍地开花、面面俱到。而应相对集中人力、智力、物力和财力, 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建立科技开发园区, 负责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各相关县区可以在科技开发园区内开办科技企业。与“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相比, 建立科技开发园区的好处, 是能够在科技开发园区内实现几个集中:优惠政策 (财政、税收、金融、用地、孵化、激励、认定等等优惠政策) 集中、人才集中、技术集中、管理集中、服务集中。进而集中各方面优势、避免重复研发、降低各类成本, 有效推进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的发展。
(四) 利用政策优势, 调整并用活科技资源。
当前, 我国的科技资源正面临一个重新组合的时代。原有的科研机构将不断企业化, 成为企业或进入企业, 新的以企业、地区为基础的科研机构将会不断增加, 原有的科技体制会不断改革。在这种情况下, 民族地区要利用政策优势, 调整并用活科技资源。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和优势、根据市场发展前景的需要, 采用多种方式, 逐步建立一支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队伍。二是将企业与科技队伍结合起来, 加强企业创新中心的建设, 使企业逐渐成为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三是利用政策优势聚集科技优势, 从单纯向上级要资金, 转向向上级要科技扶持政策、要科技人才、要科技援助、要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投入。四是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合作, 加大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联系力度, 并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开展技术创新方面的联合攻关。五是民族地区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 提出具体的科技研发项目, 由政府或上级提供研发资金, 向全社会公开招标, 吸引内地的科技人才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职务发明的技术入股等方式, 在本地或本民族地区进行技术攻关。六是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把优惠的政策和有限的资金用在民族地区建设所需的科技人才的借用、引进和培养上来。
参考文献
[1] .陈强.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J].引进咨询, 2004 (5)
[2] .吴玉鸣.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1)
[3] .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7.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七
关键词:农村;少数民族;德育
农村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适龄儿童,他们的成长受到各自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他们进行国家要求的德育就有着其特殊性,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管理中给予区别指导,使少数民族地区子弟也能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本人长期工作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针对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更科学、更有实效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德育现状
1.德育仍是简单的知识化、认知化教育,缺乏针对性
由于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国家为了实现适龄儿童能就近入学,不得不分散了师资力量,一般每个教学点都只有1至2名教师或1至6年级只有6名教师。大部分教师仍只进行知识化、认知化的简单教育。
2.德育的投入不足
因为师资力量分散,加之国家投入不足,仅靠一本课本,缺乏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应有的设备,使德育仍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状态,没有实现如今提倡的双向互动模式。
3.德育仍限于封闭的校园课堂,没有过渡到社会生活实践,导致德育与实际脱节
一些简单的爱国、爱家、爱他人的人性化教育还停留在课本上和课堂上,没有把这些行为要求与日常生活的爱护学校财物、替父母亲分担适当的家务、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同学结合起来,使德育中提出的理想化要求缺少现实生活的对应物,难以让学生掌握,并影响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农村少数民族小学德育的对策
1.严格执行国家德育大纲,并结合农村少数民族的特点制订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
要把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国家的德育大纲有机结合起来,力争相互通融,让学生和家长不致产生“文化侵蚀”的错觉,自觉接受德育,把少数民族学生塑造成有着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四有”新人。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2.审定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與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与态度
把校园内的“硬”性规则“软”化,使其更具情感性,使德育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得更近。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少数民族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德育知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作为少数民族子弟这个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德育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或许有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教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要从爱心出发。因为从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教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教师,有利于加深师生的感情,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8.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育 篇八
摘要:随着全国普通话的普及,汉语成为全国最普遍使用的语言。学习汉语便成为我国各种少数民族的一种必然。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蓬勃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双语教学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文章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际对如何双语教学进行反洗,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全国普通话的普及,汉语成为全国最普遍使用的语言。学习汉语便成为我国各种少数民族的一种必然。要获取以汉语为载体的文献和语音资料的文化、科技、专业知识等方面水平最高、最多、最新的资料,不掌握汉语,就会使少数民族获取先进文化和技术的能力降低。阻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发展,扩大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目前我们应该把双语教学摆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首位,尤其是在小学,为孩子从小营造一个汉语学习的氛围,从双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入手,逐步形成孩子用两种语言交流、学习的习惯。从双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教学到纯汉语教学的过渡阶段,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各学科教学内容,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双语教学活动
1、抓住学生闪光点,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从多年来双语教学的教学经验总结,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汉语的情绪总是从:非常积极→灰心丧气→厌学→放弃。因此,抓住学生闪光点,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是让学生主动克服困难、攻克难点的的重要因素。做为教师,我们必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多鼓励,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特别少数民族学生胆小,害羞、害怕听不懂或是自己说错了或说得不好,难以开口。那么我们必须从心与心的沟通开始,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使我们的学生对于双语活动产生情感,积极、自信地学习。用欣赏的态度告诉孩子:“你能行”、“读错了没关系”。只有在孩子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家长、老师督促转化为自觉、自愿时,老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有了它实质的含义。
2、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有效渗透,有效利用本地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儿童的学习都有注意力跨度短、模仿能力强、习惯于经验型学习等特点。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在观察、模仿、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1)图文并茂,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互译,将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与学生动手、动脑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例如,教学“手”这个字时,先制作出“手”的卡片(图文并茂),让学生观察,然后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互译“手”字(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老师可以找小助手帮助自己),同时让学生把手高高举起,跟着老师反复大声读“手”,再让学生看着自己的手,把手画下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通过学生对“手”字意思的理解,老师进一步提问。如:“我们的手可以用来做什么啊?”等问题,进一步运用问题加强学生汉语口语的练习。这样学生不但能学会“手”这个字,还通过学习理解“手”这个字的同时,加强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当然也可以让孩子边学单词,边指着相对应的肢体部位,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很直观的记忆住字、词的意义。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比如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发出指令,看看谁的反应最灵敏,可以是根据所指部位说出汉语,也可以听到汉语指部位。当然,组织教学的活动设计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是,最
主要的是无论你教授学生什么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个字、词或知识点意义的基础之上。否则,教师的一切努力就是枉然。
(2)根据学生实际,把本地教学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开拓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双语教材。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缺乏小学双语各学科教材是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做为在双语环境下授课的教师,能结合本地教学资源和自身教学实际,根据《课程标准》、学科内容等自编、自翻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再如,上语文课时,备课的第一步就是首先根据学生实际翻译或对译教材,自编出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的课文后,再备教法等。
也许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和自身教学实际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所编写的教材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过难,学生说很简单句子都会出错,甚至还不符合语法规则,但是只要学生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听起来明白,即使说错了、做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用和汉族同学一样的要求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就会使少数民族学生丧失学习汉语的信心。他们越是害怕错误,就越不敢开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允许他们犯错。
(3)把汉语言的教学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注重教学内容“量”的尺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要掌握、理解每一学科的知识,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障碍的问题。也就是只有师生能真正建立沟通,才能理解和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因此,每一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的教学,语言的训练。实行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运用少数民族语言辅助我们的教学,提高学生汉语的对话语言和书面语言水平,使学生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所教学的知识。但是,在学科知识传授过程中,如果教师所传授内容过大,超出了学生语言理解的承受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势必会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指向语言的学习,一部分指向学科知识的学习。一心二用,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思品、自然、科学等学科中有许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少数民族语言中是没有的,要让学生掌握是相当难的,仅词汇的理解这一
项就让学生难以承受。因此,每一学科的双语教学在每一节新课上教学的内容涉及不能太多,如果在课堂上新知识的量太大,学生便很难牢固地掌握,并且容易混淆。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把很多知识都要求学生记忆,这样做势必会事倍功半,学生因为觉得太难而放弃各学科的学习。
三、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是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个人语言的习得不只是靠识记,更多的是受到周围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做为少数民族学生,第一语言的形成并不是靠在书本上学得,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文盲可能不会看书、写字,但他一定会说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学校的意义不是只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全校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因此,我们必须从学校实际,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创设语言学习环境。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学生语言学习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因为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都不完全来自课堂,而是来自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做到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双语学校更要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学习语言的环境和氛围。例如:学习园地是很多学校都采用的班级文化布置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学习园地让学生自由发挥,低年级学生可以每人写一个词(同时写出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课本的基础知识等;中年级的可以写上一段话,自己的学习感受等;高年级的按学科分类写上常用的生活小知识等。校园内的标识、名人名言可以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同时书写等等。还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文化(如:鼓楼、民族服饰等)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开展情景对话、聊天,也可以利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多种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用汉语交流的快乐和成功感。在这样的自由、互助互学的环境中,学生会充满热情,“不怕说
错”这样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的开口,解决了汉语学习中开口难的问题,同时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总之,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我们要时时为搭起一个学了就用的口语交流平台,营造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利用广播站,鼓励学生多写多说。
广播站是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堂,学校组建好广播站后,由站长负责管理此项工作,成员每周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选拔。播报的节目,可以是汉语歌曲、儿歌、学生自己写好的作文、学习感受、学习方法、讲故事等等。这样,同学们为了成为广播员,就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认真练习,彩排,加强练习,不但积累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积累了不少课堂上没有学过的字、词,句子,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综上所述,汉语是双语环境下师生对话、人际沟通的中介和桥梁,双语教学虽然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过渡阶段,但是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民间文化,还为孩子在将来能更好的学习各种知识,进行尖端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此论述只是个人多年在双语环境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拙见,望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专家,能从所处环境的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并且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
[1]王鉴;黄维海;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3]卢建民;;浅析双语教师的知识及能力结构[J];天津教育;2009年08期
9.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九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确保中小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直接关系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
1、安全形式看问题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先进的交通工具、高耸如云的摩天大楼、新颖的家用电器如春笋破土而出迅速进入人类的生活。然而,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有利必有弊即也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疾病流行、垃圾食品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加之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家庭安全教育重视不够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生命安全时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
2、立足学校看实际
我校是一个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聚居,又地处邻县城郊的农村小学,与邻县县城隔河相望。学生中邻县外来务工的子女就读的学生由于隔着一条河,每逢涨水,令人担忧,加之邻县的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经常都来敲我校学生的杠子,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大,况且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因温室效应影响,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父母因生活所迫外出打工,成为了留守儿童,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多数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学校周边仍有安全隐患。社会青年滋扰校园现象令人堪忧。他们以找弟弟,妹妹等为由,进入校园后,敲竹杠、打架的还有发生;学校、家庭、社会对升学率的过热追求导致教师学生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教师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的素质教育未能得到全面推进,由此引发的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上学时的过渡和途中的安全没有保障;近几年来学校采用了集中办学制,部分走读生路途遥远,并且大多数没有家长接送,加之年龄又小,上学途中的安全令人担忧;还有在校寄宿的1--6年级400多名学生的衣食住行问题等等。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提高少年儿童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美好的生命,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任务和职责。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小学生安全意识弱,生存、自护、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抗挫能力低下,缺乏一定的应对能力,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家长法律意识不强,安全教育根本谈不上,加上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学生安全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校教育的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而忽视关注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存能力的现象,积极协调学校职能部门,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树立自信心,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学校的安全管理中行成一系列方法,使学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减小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从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以此带动社会的稳定及进步。
三、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指湖南省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校园安全问题”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某种偶然突发的因素而导致的人为伤害、自然灾害、食品卫生、学校的设施安全隐患、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隐患等。
对策: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这里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有关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途径等。
四、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
教育部首次发布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72.32%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事故发生数比为4.5∶3.6∶1,死亡人数比为6.6∶4.8∶1,受伤人数比为7.4∶4.7∶1;25%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内部,主要是校园伤害占56%;节假日和上下学路上、学校及周边是事故多发期和多发地。
苏州市德育学会的“城镇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对学校的安全作出了很多研究,对其学校独特的问题作出了阐述。
教育部/英国政府“双边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之“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通过对能够代表全区并覆盖城区、坝区、山区安全现状的三个乡镇(11所学校)的基线调研(包括座谈、访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明确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对其做出归因分析。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对策措施并切实行动,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全区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广课题实施得出的成功经验,以促进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的理论假设
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减小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从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以此带动社会的稳定及进步。
六、课题的研究目标
1、构建校园安全建设网络,形成学校《安全知识手册》和《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文本。逐步深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思路,形成安全管理特色。
2、提升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安全教育理念和安全预防措施,发展学生的安全预防意识和自主保护措施。
3、构建平安校园,让学生放心读书,让教师放心教学,让家长放心工作。
4、能形成一套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及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能加以推广
七、研究内容
1、探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
2、怎样建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护网络。
3、探索适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安全教育操作模式和管理方法。
4、如何协同政府和执法机关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维稳治理工作。
八、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校1——6年级学生
九、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个案法
4、经验总结法
十、研究措施
(一)、加强领导,注重培训 构建安全教育的实施网络
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对课题研究者队伍进行培训。我们利用各类讲座和网络指导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让课题组教师了解初步的交通、上网、食品卫生、心理卫生等的内容,进行理论摘录,提高研究者的素养和知识储备,以便对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措施方面有指导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本人研究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了相应的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在学生,研究者及时的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反馈,掌握了学生第一手的安全常识资料,为今后的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点。
(二).紧抓校内主阵地 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策略新途径
1、利用课堂的教育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
学校教育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存能力的现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保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根据课题研究要求,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了地方性课程——《清水小学养成教育手册》和《清水小安全教育手册》。班主任利用校本资源和稳定的时间来保证学生学习各方面安全知识和行为的知晓和获得。
我们通过开设的安全教育活动,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中,又结合各项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德育化、常规化,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深化了对生命的认识。
2、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 让安全意识深植每个学生心中。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深知,要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成为安全教育的实行者、创导者,课题的研究才有生命力。为此,我们举行了多种围绕主题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回收,观看法制教育片、法制案例、交通安全、远离毒品和艾滋病等各种展板;撰写了观后感,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要注意安全上网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感想。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避免校园安全隐患”的教育。告诉同学们“从早晨穿越马路,进入校园,要注意路上车辆和行人,保证自己安全入校;在校园内注意课间休息有秩序不打闹,上下楼梯礼让有序,排队有秩序守纪律,在校用餐讲究卫生,用餐文雅”。在班会课上又播放实景拍摄的校园安全录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安全教育,掌握在各种情况下最安全的策略。
为了使安全教育更深植学生内心,校长也常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安全警钟常鸣的教育。尤其是在学校举行活动时,学校更是组织全体学生到实地观看活动方法,告知活动中的注意事项,保障每个学生的身体安全。到现在每个孩子都能安全健康的进行活动、游戏。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2、开设“知心姐姐”心理健康辅导室,为学生排遣心中烦恼。
安全教育的涵盖面非常广,它也包含了心理卫生。学校针对现代学生复杂多变的情况,安排本课题研究老师担任咨询老师。大队部通过学校广播站向全体学生发出宣传,让心里有烦恼,有不开心,有难受的事,有需要和人倾诉的需要等等情况的同学都欢迎来“知心姐姐” 心理健康辅导室坐坐,敞开心扉与负责咨询的老师进行交谈沟通,来排解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良情绪。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接受心理咨询,学校对咨询室进行了精心的布置,柔和的色彩,学生喜欢的玩具和小家具营造出温馨愉悦的氛围。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室”门口还设立了悄悄话信箱,把学生将自己内心隐藏的想法告诉德育主任或学校里的老师,寻求开导,排解内心的烦忧。争取每天都能让灿烂的阳光洒进自己的心灵深处,绽开美丽的芬芳。
(二).寻找多种教育资源 深化安全教育的实效
1、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拓宽研究视野
校外德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课题研究初始阶段,我们联系了乡卫生院疾控中心、环卫所、、派出所、花垣县青少年活动中
3心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聘请了一批校外辅导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
我们学校的特聘法制副校长,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防卫技巧;我们还安排乡卫生院疾控中心医生给学生讲解一些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提高自身预防疾病的素养……通过与这些校外德育基地的交往互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2、挖掘社区资源 凸显研究成效
我校地处河边村,学生放学要经过小街上一段狭窄的路段,行人多,车辆拥挤。如何使学生针对身边的安全现状来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切实的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开展了“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存在的公共安全问题,并通过孩子自己采访、调查、收集资料,讨论并提出方案和行动计划。我校四(3)班学生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他们研究的安全问题《司机同志请给我一个安全上放学的道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向陌生人进行采访,了解小街上存在的各种交通安全问题,还经常到网上去收集各种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分析各种法规的利弊,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
通过诸如此类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参与活动所获取的体验比教师的说教效果更为有效,内心所产生的震撼比教师的号召更为有力,亲身的感悟比被动接受更为持久,他们认识到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的安全意识充分得到了启蒙和张扬!
3、寻求家庭支持 释放研究效果
学校教育始终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做好家校的联系和沟通。学校里利用“家长学校”的平台进行《做一个的孩子》的心理咨询讲座,向家长以举例的形式分析其中的心理产生动机和调整的方式和做法,告诫家长运用恰当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在双向的环境中获得正确的指引方法获得心理释放。
面对学校开展的活动,许多家长也积极地进行了反馈,他们通过这个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把自己在家中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
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学校在多方面获得了有效的研究成效。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借助此课题的研究,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教学声誉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提起清水小学,很多的家长都会点头称是,赞扬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很注重,尤其是在学生与社会接触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清水小学的孩子主动在社区中进行垃圾回收,常有小朋友义务帮助街道和居委会打扫环境,保持社区干净整洁。外出集体活动有秩序,非常注意公共安全,平时总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积极参与社区安全宣传。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很强。对校外安全实践基地提供的参观交流活动也总是踊跃参加,表现优异。尤其是学校的公民实践活动: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表演文艺节目、宣传安全知识等获得社会好评。学校也借助本课题的研究,在实践操作中锻炼了配合社会要求,组织各类大型活动与集会的能力,充分展示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德育作用。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五好关工委”“州级示范家长学校”县“德育优秀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
2.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学校的教师们提高了自身的育人素质。课题研究伊始,教师以聆听有关专家报告,阅读大量的安全教育资料,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向;在实践操作阶段,凭借外出参观、观摩、参加他校的培训、在中期汇报时与教科研专家的对话、理解新课程中关于综合实践与本课题之间的相通点,调整着自己的研究步骤;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教师们不断与各个部门、社区开展着各种安全教育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社
4会责任感,提高保护自身的能力。通过一次次的安全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研讨,提高学生在接触社会、走向社会中的防御能力,切切实实地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与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积累着各个方面的安全应对能力。
3.对于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高峰期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在学校里得到知识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更需要在社会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增强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懂得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人参安全和他人以及公共安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队员,都有适合自己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以集体方式下开展,或是在小组间自发组织开始活动,以上不管是响应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号召,还是借助家乡各项创建活动的挈机的活动,都是以锻炼队员的综合能力,提升队员的安全意识修养为目的。在活动中,队员们通过实践,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养成了良好安全品质,提高了自身保护能力,一天天茁壮地成长。
十二、成果形式
1.安全教育校本小册子
2.专题研究论文
3.课题报告
4.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各类资料
问卷调查 学生手抄小报照片活动记录等
十三、课题的反思
1.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课题,范围比较宽,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性强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在理论指导上显得单薄又浅显,从而对一些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到位的点拨。
2.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活动。我们应适当开展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使整个课题更加完善。
3.此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生活随机性,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会主动按照正确有效的安全途径去办事,难免总遭到一些社会顽固因素的阻挡。如学生在马路上学做小交警,体会交通安全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活动中,学生要求行人按规定走斑马线,可是有些人却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嘲笑孩子的傻。面对交通拥挤的现状,同学们也只能是发出倡议书,呼吁大家一起来加强安全意识,可是却缺乏有效有力的制止措施。在一些活动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使队员的个人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对队员的安全意识培养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
4.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校方和研究者还有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员在活动设计和开展之前作好充足的后勤保障工作,有的大型的活动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大,如组织队员外出参观,进行科技夏令营等,虽然有研究者的精心策划,活动精彩纷呈,队员满载而归,安全知识和遇到险情应急处理能力获得大丰收,但也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压力。
10.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十
关键词: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民族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69-01
一、民族地区旅游的经济
学者对旅游经济的定义很多,本文将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定义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以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前提、商品经济为基础,以追求综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目的利益相关者(旅游者、旅游企业、当地居民、政府等)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联系和经济事象(包括交通、房地产业、网络通讯业等)的总和。
音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盘江镇,是集布依风情、布依民居、布依文化、布依饮食为一体的省级布依村寨群落。音寨旅游业的发展最初不是以单纯布依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旅游吸引力发展旅游业的,而是从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角度,以田间的金黄色油菜花和山上雪白的酥李花为物质载体、以布依族文化为内容构成旅游吸引力从而打造了“金海雪山”民族风情休闲观光旅游景区。音寨在旅游业发展之初,一直存在民族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当地民俗民风汉化严重。2005年音寨举办第一届“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和盘江冰脆酥李节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该村陆续被评为“全国千户布依示范村”、“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全国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中国酥李之乡”等。2006年3月被定为“中华布依第一寨”,12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从2005年到2010年举办第六届“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时,音寨实现了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旅游经济对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发展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首先,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音寨布依族村民和各民族相互认识,互相学习,互助竞争,锻炼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音寨村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
其次,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民族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提高了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促进民族的发展变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民族交往的范围,打破了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状况,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它们能促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人才和物资的交流,增强了贫困地区人民的市场意识,促进其价值观念的转变,带动了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的进步。音寨村原以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发展种植业,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
再次,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掘传承与保护,是民族发展动力。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提供了巨大动力。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灵魂,更是民族的象征。旅游业发展后,音寨村为增加该地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发掘布依族文化。旅游经济的魅力也深深影响了当地居民,之前不穿民族服装的年轻人也乐意穿上布依族服装,濒临失传的手工艺备受关注,打算重新盖现代新房的家庭也愿意建仿古民居或者保留原来的建筑;布依语言也受到当地居民的重视。这一切改变都为民族文化的发掘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旅游经济唤起了人们的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意识。
最后,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为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音寨村的很多年轻人初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辍学的原因除了家里供不起外,还有对教育的不够重视。旅游经济发展后,交往的扩大使更多村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当地学校得到修缮,还出了不少大学生。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就业,从而推动了音寨村旅游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音寨村还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组织和引导村民经常性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和谐的民族关系为音寨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减少或避免旅游经济对民族发展的不利影响,应当注意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注重处理好旅游经济发展与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音寨在发展当地旅游经济时,有的建设在没有科学的规划指导,旅游基本理念及理论缺乏,管理政策滞后等情况下,盲目跟上,有的村民脱贫致富心切,自建服务设施,局面混乱,建设的无序状态使该地区难以做到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容易造成环境的永久性破坏。随着游客的涌入,大量垃圾的产生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不小,因此对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就非常重要。其次,要处理好旅游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开发保护之间的冲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旅游产品的庸俗化现象也出现,农家乐的主要内容就是喝酒和打麻将赌钱,这些现象给当地旅游形象造成不利的影响。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以政府作为主导,以当地居民为主体,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以规划新区作当地居民现代建筑用地,以保护好民族建筑群。同时发挥当地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继续做好民族文化的开发传承和保护工作;旅游企业应当多做创新,推出新的健康良好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引导好游客消费。教育强化村民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利用发展旅游经济的带来的利益,调动村民参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11.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十一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 是新时期制约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最大的约束。根据民族地区实际, 可以采取“四通五改” (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 的措施, 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以乡村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村寨环境建设, 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推动乡镇和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状况, 推广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也是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民族经费、以工代赈、社会帮扶等是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尽管有相当部分的资金专门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 地形地貌客观上决定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资金巨大, 有限的基建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 不能对道路、水电设施从根本上得到改造, 常常因为经费投入不足, 不得不根据资金选择建一些较为狭窄的低等级公路, 常常是那些“晴通雨不通”的泥土路, 一遇洪水灾害就损害严重, 不得不反复投入大量人力维修。同时在有能力补足资金时, 对这些道路进行拓宽和上等级时, 则必然使前期投入成为一种浪费性的损失。因此, 建议对民族地区在基建上的投入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考察其受益面给予一次性到位的资金投入, 使道路建设、水电设施、通讯设施等有根本性的改观。这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其基建上的困难, 同时也将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抓好“基础产业”发展
抓好基础产业发展,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抓好基础产业发展和基础财源建设, 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从调整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入手, 探索产业发展的路子。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从事规模生产经营, 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传统的小生产农业才会逐步转变为现代大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农民”或“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模式, 扶持企业建立原材料加工基地, 把产业发展与农户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优点是:一头是公司等形式的经济实体, 一头是成千上万的农户, 通过有经济实力的公司行为, 在生产经营上将农户组织起来, 使分散的农户的经济活动结合为一体, 达到有组织的规模经营效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 一般应采取由乡镇和村联合组建“公司”或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的形式。对内, 组织和管理本乡镇农业生产活动、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对外, 联系有关部门、企业, 组织购销两头市场。如乡镇可组织资金投资于生产经营“公司”, 通过有关站 (所) 组织原材料和技术, 向农民提供生产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母畜、仔畜, 以及生产工具和技术方法。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规模经营, 分户管理, 然后“公司”统一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这样, 可以很好地解决规模经营、扩大市场等单个农户难以为之的问题。
注重特色产业培育, 努力培育“一村一品”, “一乡一业”的特色经济。扶持方法主要采取项目支持, 专业户、重点户示范, 龙头企业带动, 产业化经营, 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以及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等。在产业发展方面注意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首先要注意地区特点, 针对不同村寨资源状况和区位条件, 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如在山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资源富集地区, 围绕资源开发做文章, 增加群众的收入。在旅游沿线的地方,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 繁荣少数民族经济。其次要注意民族特点。利用传统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 不仅容易为当地少数民族所掌握, 也容易取得成功。围绕这些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也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
三、发展农村“基础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通过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硬件帮扶, 民族地区各县、乡、村基础教育的硬件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师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很多贫困、边远乡村的学校不但师资质量不能保证, 甚至数量上也难以达到要求。孩子父母多在外打工, 无力监管自己的子女, 老人无法负担辅导孩子教育的重任, 造成普遍的教育效果的不如人意。因此, 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 解决好中小学寄宿生住宿问题。尽最大力量保证和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 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 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 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 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开展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活动, 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扶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生产, 扶持农家乐建设, 把发展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结合起来, 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建设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 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基层党组织在带领民族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改变贫困面貌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
首先, 选好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工作班子建设, 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农民群众信得过的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致富带头人, 通过“两推一选”的办法选进乡村党组织班子, 确保农村一线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有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要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 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 选拔录用村支“两委”干部, 聘用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 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才脱颖而出, 能够为建设新农村出力。
其次,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村支部要积极吸收那些致富能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 注重“后备军”的培养工作。要培养一批勇于带头致富, 善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党员带头人, 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实现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对支部的建设要采用新的教育培养机制, 新的党员活动载体, 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 要让那些有觉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加入党组织,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动示范作用, 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出谋划策、献计献策。
再次, 强化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 特别是加大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 让他们学习参观考察外地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好带头人。要解决农村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 不断地教育党员干部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建立培养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机制, 选派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培训班深造, 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 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让他们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 解放思想, 开拓眼界, 进一步增强村党员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
我们相信, 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 民族地区的积极参与, 全社会的共同帮扶, 一个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快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12.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十二
张庆平昌远平
当前民族贫困地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任务重、困难大,相比发达富裕地区推进慢、见效难、困惑多。如何抢抓机遇,将这一顺乎党意、顺乎民心的工程抓出成效,需要不断总结,不断探讨。结合过来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在选准示范村、编制可行发展规划、增强协调机构的刚性职能、捆绑资金投入、严格督查考核等五个方面着力,有利工程扎实推进和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要在选准示范村上着力
示范村是旗帜、方向、榜样。要坚持宁少勿多、宁优勿劣的原则。在选村条件上要坚持六好标准。一要农民收入好。要求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0%以上。二要产业基础好。要求示范村有主导产业,且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源于该产业。三要交通条件好。要求示范村要位于国道或省道上,通组公路全部贯通。四要农民积极性好。要求示范村有新农村建设的自愿申请报告及初步规划。五要村级班子好。要求示范村班子平均年龄不超过50岁,平均文化在高中以上,80%以上村民对村班子满意、拥护。六要发展潜力好。要求示范村通过几年建设,在生产、生活、村容、乡风、管理等五个方面有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在选村方法上要坚持过四关。一过乡镇党委、政府海选关。按照“六好”标准,要求乡镇按分配的数目上报最好的行政村名单及材料到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县上报的行政村总数一般控制在示范村总数的4倍左右。二过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初选关。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考察组深入上报的行政村,通过听、看、访等办法全面考察考核,然后按优胜劣汰的办法筛选出示范村总数2倍的行政村上报县政府常务会研究。三过县政府常务会精选关。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精选出与示范村数量相等的行政村上报县委常委会研究。四过县委常委会敲定关。由县委常委会对上报的行政村进行讨论、研究,再敲定为示范村并逐级上报上级部门批复。
二要在编制可行发展规划上着力
规划必须是可操作的,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规划必须是全村的致富蓝图,要尊重全村人的意愿;规划是决心书,一经敲定要坚决贯彻执行,一以贯之,不能朝令夕改。制定规划要严格执行“二三五”方针。“二”即:要制定长期、短期两个规划;“三”即:无论制定长期规划还是短期规划,均要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三项建设作出具体规划;“五”即:每一项建设均要对建设项目、内容和标准、资金概算、建设时间、责任单位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制定规划上要过好“三关”:一过村民关。在制定规划前及定稿前均要进村进行调查,通过召开村群众会、村主干会、村民代表会、村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呼声,使规划得到全村85%以上人的认可、拥护、支持。二过专家关。规划必须经过有关专家的论证,确认科学、可行和可操作。三过领导关。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必须对规划进行认真审核并认可,以利规划作出的各项建设能扎实推进和落到实处。三要在增强协调机构的刚性职能上着力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的、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涉及到的单位众多,既有本级农口单位、又有本级非农口单位,既有本级管理单位、又有非本级管理单位,既有行政事业单位、又有企业单位,既要牵扯到单位的人员、又要牵扯到单位的资金投入。为保证各单位众多的人、财、物力等按工作需要投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刚性的协调机构。推进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上到下均设在农办,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办现行其职能主要是开展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等工作,农办要新担负起新农村建设协调职能,增多的工作量、巨大的难度,使农办现有的职能及手段力不从心、捉襟见肘,难以真正担负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职能,必须赋予其与
工作职责相匹配的刚性协调职能及手段。一要赋予对人员的调配权。开展新农村建设凡牵涉到的单位及人员必须服从于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调配,对有功人员及单位要有给予奖励、提拔任用的举荐权,对工作不力或造成损失的单位及个人要有否决和建议处罚的权力,从而保证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二要赋予对资金的管理权。按照规划,各责任单位必须要优先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且各项建设资金要统一打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专户中,再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程需要按时组织人、财、物力开展建设,从而保证不打乱仗。三是赋予对工作的督促、检查、验收、考核权。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可组织人员于不定期、半年、年终时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验收、考核,并根据结果,决定工程款是否拔付、工程是否建设、暂停、返工等,并对相关人员可提出表彰奖励或处罚的重要建议,从而保证建设质量。
四要在捆绑资金投入上着力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民族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弱小、农民贫穷、发展落后,开展新农村建设要政府从保吃饭的财政中切块拿多钱是难的,要还未脱贫或易返贫的农民从口袋中拿保命钱是不现实的,要不计回报的爱心赞助和捐赠是有限的,极少的筹资相对于建设需要的大量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使新农村建设遭遇资金的“瓶颈”制约,如果不解决资金的问题,开展新农村建设就会是一句口号而已。要积极采取“政府拔、部门捆、社会助、农民积”等四条腿走路的办法筹措资金,统一进入在财政设立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管理,做到统一规范收支。政府要在本级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并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逐年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民族贫困地区每年投入农业农村的涉农项目资金是庞大的,要作为重点努力捆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开发、国土整理、外资外援、水利工程、烟基工程、农村公路、民族发展、农村卫生等涉农项目资金,进入新农村建设专户,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为此一要清理资源。对各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比较透彻的调查摸底,分门别类的梳理登记。二要建立项目库。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结合清理的项目资金走向,有步骤地安排建设项目,并入库进行系统化管理。三要分解责任。对部门建设责任进行强化,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对照项目资金和项目库合理分解细化到各个建设部门,实行责任制和否决制。各职能部门要根据规划捆绑的工作责任具体组织项目、资金、人员到示范村内实施,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各工程进度,分期预拨建设资金,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填写好完工申报表,由村和乡镇签字盖章,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通过后,再到财政专户报帐。要积极组织发动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投资。要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动员、引导人民团体、工矿企业、工商企业、社会知名人士等各种社会力量捐资捐物投入新农村建设,提倡工矿工商企业结对帮村、社会团体结对联村、在外人员结对扶村的建设机制。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五要在严格督查考核上着力
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制定具体考核办法;采取听(听乡镇政府、村委会、责任单位、施工队汇报)、看(看工程建设现场)、查(查工程建设的相关资料)、访(就工程建设情况单独与农户及社会相关人员座谈)、评(对工程和责任单位进行评价)的五步曲方式,规范工程督促检查考核验收工作,坚持一季度一督查、半年一考核、年终一考评、工程一完工一验收制度,要将督促检查考核验收情况进行通报,并作为干部政绩和评奖评优的依据;同时党委、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资金来表彰和奖励一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13.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 篇十三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城区第一小学
丹巴泽郎
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平解放六十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甘孜藏族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甘孜教育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落实,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办学效益逐步彰显。以我校为例,在2013年初我校实现了全校18个教学班电子白板班班通的目标。基于一年来我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显地谈一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为我校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一. 民族地区教育现状
(一)环境的制约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地区级民族自治州。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我校位于丹巴县城,受地理、环境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办学条件相对滞后。
(二)传统教学的弊端和不足
几年前,教师在授课时仍然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以灌输书本知识为特点,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单调性的特征,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而言,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途径就是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知识面较为狭窄。学生们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比如语文课上讲到的一些涉及到景观的知识老师们只能通过挂图的方式让学生们去理解和学习,在数学课上讲到图形的变换也只能够在黑板上作图去要求学生理解。一方面致使教师们很难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原本较形象、直观的知识学生们也只能够勉强的用抽象思维的去理解,致使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必要的归纳分析、逻辑推理能力,而成了一个个容量颇大的存储器。学生们整日面对各科教师的各种纪律、学习要求,像机器一样完成着各种喜欢的、不喜欢的繁重的学习任务,枯燥、乏味、效率低下。
二.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呈现出的显著优势
(一)直观形象的呈现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使学生们直观的去感受和理解原本较为抽象的知识及概念,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学生可以多角度地自由观察对象,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一点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孩子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例如在教授《北京》这篇课文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逐步带领学生从挂图和作者字里行间的描述在脑海中勾勒出座城市的名胜古迹。对于民族地区的孩子而言,能够亲身去北京领略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那绝对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百分之九十的学生甚至绝大部分老师都未曾到过北京。所以在面对那一双双大海般透亮而清澈的、充满求知欲的双眸时,我们的老师多少有些无奈的叹息。但是这样的无奈已成过去,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我校每个班级全覆盖,我校教师明显地感受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教学功能。回首再来进行《北京》这堂课的教学时,老师可以把北京的名胜古迹、人文荟萃通过图片和视频、音频等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很大程度上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多角度的自由观察,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和拓展。
(二)超短焦投影
我校装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均为鸿合电子白板,最大的亮点是超短焦投影方式。超短焦投影机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投影机遇到的问题,超短距离投影,减少光线眩目和刺眼;让教师不用在刺眼的光线下讲课,舒适从容地进行教学。
(三)交互功能
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PPT课件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最大的优点就是其“交互”功能,纯粹的多媒体投影技术有很多弊端,比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不时地在控制台和黑板前来回走动,不停地点鼠标或键盘下翻页,对于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小学生而言,学生的视线不可避免地在幕布、控制台、黑板之间来回转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PPT的不足,交互式电子白板结合了黑板和投影机的优点,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在白板上进行板书、作图、插入图片、视屏、音频,牢牢地把学生的视线和注意力集中到了白板上。
(四)课件制作周期短、教学过程操作可逆
传统的PPT教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前就要充分的考虑到教学的整个环节和流程,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制作一个PPT课件的周期太长,费时费力。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在进行PPT设计时必须充分的预计学生在上课期间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PPT只能按预先设计顺序出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可逆的操作。如果教师需要巩固上个环节的内容,不得不连续上翻页或者点击ESC键退出全屏模式然后选择该环节的幻灯片,这样不仅费时费力,也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要将相关的素材资源放在文件夹里备用,在教学过程中按需取用,一方面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由于硬件设备或软件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地安排教学流程,授课教师对整堂课操作可逆,可以随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复习。
(五)屏幕批注功能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兼顾和延伸PPT的功能,PPT播放过程中教师无法实时地对PPT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进行标注、勾勒重点、书写文字等操作,而利用到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时,只需在PPT页面上新建一层透明页,教师便可以任意的进行上述操作,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六)多学科工具
电子白板软件包含了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工具,为任课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节约了制作教具所耗费的时间和财力,同时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多学科软件能够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原理直观的展示出来,突出重点,更好的突破难点。三. 如何让电子白板更好的服务于民族地区教学
(1)提高电子白板使用率,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教学功能。我校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在使用电子白板教学时任然把电子白板当做是普通的书写屏来使用,或者是当做普通的投影幕布使用,根本就没有发挥出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有些教师任然习惯于使用传统的黑板进行教学,当然在使用电子白板的过程中也不应该彻底的否定普通黑板的作用。这一型号的电子白板屏幕是红外线屏幕,优点:寿命长、可靠性好、不易损坏。缺点:相比普通黑板在书写过程中是通过粉笔的压力来控制笔锋,写出来的字比较美观,红外线屏幕则只有依靠书写时的快慢速度来控制笔锋,这样写出来的板书始终没有普通黑板的板书那样美观。所以针对这个情况学校为电子白板硬件系统配套了了组合式滑动绿板,这样既可以发挥电子白板的多媒体功能,同时也能兼顾普通黑板的优势,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自由的选择辅助教学。(2)进一步提高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教师教育观念比较传统,因此要提高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学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理论教育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定期举办举办信息技术大比武,不断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探索和创造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这也是民族地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得以发展的一个有效而便捷的途径。(3)提高教师制作电子白板课件的技能
在平时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教师任然热衷于使用PPT课件进行教学,究其原因是因为与课程同步的PPT课件在互联网上很容易下载,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甚至不需要修改便可直接使用,其实一个PPT课件体现的是作者的教学思路,是根据作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来制作的,如果我们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完全不考虑自己学生的特点,一味的图方便、图省事,一味的奉行“拿来主义”我认为这样教师的多现代化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和发展,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所以我们应鼓励教师积极地制作“原创”课件,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衡量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不仅仅是从硬件设备的操作熟练度来进行衡量的,应该更多的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的能力。
【浅析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推广】推荐阅读: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10-09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问题07-05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现状调查07-10
浅析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工作的难点及对策建议09-15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8-17
浅析农村小学英语现状06-14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08-25
浅析我国当代农村的发展09-08
浅析农村公路施工管理10-31
浅析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