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的ted演讲文本

2024-08-27

5分钟的ted演讲文本(共3篇)

1.5分钟的ted演讲文本 篇一

二万五千里云和月

历经雨打风吹

重重封锁,漫漫征程

罕见的艰苦条件

考验了坚强的斗志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英雄壮举

铸造了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

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丰碑

湍急的金沙江,咆哮奔腾的大渡河,高耸入云的大雪山

还有十三根铁索,杳无人烟的草地

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

无数艰难险阻

都征服不了

钢铁般的意志

夺取胜利的信心

红军长征故事

必将成为激励中国人民

积极向上,发奋图强

战胜任何困难的一种精神

走向复兴中华之路上

世代传送和发扬

凝聚中华儿女的力量

坚定向前

拼搏进取

2.5分钟的ted演讲文本 篇二

项香女, 浙江临海人, 1963年10月出生, 1983年大学毕业后主动请求去偏远小岛———椒江大陈岛中学任教。从偏远小岛到台州一中, 从教30年来, 项香女始终秉持“教书先育人, 育人先育德”的原则,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将来, 提出“语文的教材是生活, 语文的课堂在社会”, 同时把文言成语故事、四书五经内容、唐诗宋词鉴赏等引入课堂,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项香女立足教学实践,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了浙江省教育厅一类资助课题《中学语文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并获优秀结题奖和优秀成果二等奖, 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台州市重点课题《中学语文教学与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的研究, 参与了教育部重点课题《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的研究;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读写月报》《教学月刊·中学版》等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 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话题作文导写》一书于2005年9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另有主编或参编的学科著作5本。由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 项香女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 并获得浙江省“春蚕奖”和五一劳动奖章。

【教育信条】

以学养德, 以德促学, 德学共进。

长期以来, 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学沉闷讲解多, 动态生成少;知识记忆多, 能力提高少;关心考试分数多, 关注社会生活少……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自然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与知识的容器。项香女老师说:“看着一群鲜活的生命整日埋头于书山题海, 有时真的觉得心痛, 甚至觉得自己在犯罪。”所以, 她一直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她还援引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的话说:“教学中, 凡是有利于‘成人’的方法和措施, 教师都应该尝试。”由此, 她进一步指出:“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高中段教育, 则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成人’, 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式也有必要从学生‘成人’的需要出发,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进行有利于学生‘成人’的探索与尝试”。

基于这样的现实思考和多年的教学实践, 项香女老师进行了“高三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的教学尝试。其中, “5分钟”是一个概数, 它指的是每节课开始的5~10分钟时间, 而在实际的操作中, 这一教学活动还包括课前演讲稿的准备和课后演讲稿的修改过程。她希望以此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使学生形成正确地看待问题的方式、正确地传递自己思想的能力、正确地与人对话和相处的态度, 进而让学生“成人”。

其实, 项香女老师倡导的“课前演讲”活动贯穿于她的学生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项老师认为:“高中三年, 是学生身心充分发育, 思考走向理性, 思想渐趋成熟, 人生观、世界观得以确立的三年。”依据学生这一阶段的身心特征, 她在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伊始就开展了“课件演讲”活动。高一、高二的演讲内容要求结合成语故事、唐诗宋词, 希望以此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使学生形成积极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在此基础上, 高三学生的演讲则要求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冰点问题进行评析, 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 整体规划好高三全年的安排。高三全年的教学时间大概是8个月, 除去考试、放假, 每个学生可以有2~3次的演讲机会 (每节课一个学生演讲) 。轮流的方式及顺序, 由学生民主决定 (或按座位号, 或按姓氏笔画, 或按组别……) 。

其次, 明晰程序, 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及怎么做。从高二暑假开始, 学生思想上便已经有了“我高三了”的念头, 教师要乘势而上, 以高三需要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尤其是当下的社会素材为诱导, 鼓励并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及社会热点、焦点、冰点等进行关注、思考、评析, 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 然后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最后登台脱稿演讲。在搜集素材时, 要有至少两个“相关链接”, 并从中抽取出观点, 要有分析、有评述;在一个学生演讲时,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讲, 并做简要记录, 以备自己提问所需;演讲结束后, 演讲者要对三位左右同学的提问进行回答, 观点构成冲突时要有辩论;演讲、辩论结束后, 教师和其他学生要进行点评, 演讲者要修改、完善演讲稿, 最后形成文章。这样, 学生在关注、思考、整理、归纳、成文、演讲、答辩、修改、再成文的整个过程中, 由隐而显, 不断修正, 逐渐使自己的思维走向严密、思考走向客观、思想走向成熟。

再次, 掌握演讲、提问、答辩、点评的技巧。演讲者要做好充分准备, 包括获取素材的范围 (报刊、网络及现实生活) 、提炼观点的方法 (分解法、逆向法、归纳法等) 、演讲及答辩的态度和技巧、加工成文及修改的方法 (保持自己的基本思路, 参考同学的提问, 将文章写得更缜密、更客观、更深入) 等。提问者要静心倾听, 独立思考, 注意提问的态度、角度、路径、方法、语言的选择, 还有追问的态度与技巧。点评者既要顾及演讲者与提问者, 也要梳理点评的角度, 包括演讲内容的价值、意义, 演讲过程中的态度、表达, 提问的角度与看法, 等等。

项香女老师认为, 此种“高三学生课前演讲”活动,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 均有一定的效用。

一是学生通过广泛搜集素材丰富了知识库存, 缓解了写作中无米下锅的现象。此外, 这些素材均为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 有鲜活的社会气息, 有助于学生把目光从书本移向社会, 关注社会问题, 关心民生疾苦, 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是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加工、抽象的过程, 也是学习客观分析、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过程, 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是它惠及全体学生的语言表达。高中语文教学中, “说”的能力培养往往被忽视, 尽管目前的课堂教学倡导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但真正有质量且惠及每个学生的对话仍然很少, 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对话则是更少。“课前演讲”活动对培养学生择要表达、清晰表达的能力很有帮助。

四是让学生学会静心倾听发言, 学会尊重别人。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 教师唱戏、学生听戏的情况仍然盛行, 且高三的复习课尤甚。课堂上多的是学生倾听教师对答案的分析, 少有教师倾听学生或学生倾听同学对问题的阐述及分析, 尤其是与考题无直接关系的问题的分析。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 学生其实是非常欢迎这样的演讲与答辩的。因为欢迎, 所以倾听也认真, 而这也能让演讲者感到尊重, 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静心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 这是学生成为社会人必备的教养之一。

五是提问和答辩有助于学生练就机敏应变的能力。倾听者带着“提问”的目的倾听, 需要敏锐的感受力;演讲者的即时答辩, 则更需要机敏的应变能力。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谈及高中的“课前演讲”时, 均觉得自己在大学的各种社团面试中脱颖而出或者在就业时面对提问能冷静应对, 与高中课堂的这一锻炼很有关系。

六是即时的课堂生成考验了师生素养、智慧。演讲之前, 除了演讲者, 教师与其他学生对演讲内容是一无所知的, 所以, 当演讲者在演讲时, 师生都要安静认真地倾听, 以便于自己的提问或点评。学生的提问其实就是一种生成, 这一生成考验了演讲者的应变能力、快速语言组织能力及问题阐释能力;同学或教师的点评, 同样也是一种生成, 这一生成对教师是极大的考验, 教师不仅要对演讲者作出评判, 还要对点评进行点评, 最重要的是还要对演讲、提问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态度进行校正。这其中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有对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方法的引导, 而这些引导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并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

七是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各种意见自主修改作文。学生对演讲稿的修改, 是他对自我所持观点的更正, 也是他对同学、老师意见的批判与接纳。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修正了思维的方式, 也修正了情感的倾向和道德思考的偏差。

3.田朴珺在TED演讲还聊到什么? 篇三

以下为田朴珺的演讲:

能接到TEDx CQU的演讲邀请,我很荣幸。记得在我接到演讲的当天,兴奋地在网上查了一下TED的含义,据说t、e、d三个字母 是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过去,发现这三个词,我一个都不挨着。在国内,我的新闻大多数都被写得比较八卦,有时候会在财经版,有时候甚至出现在农业版,这让我有些困惑,到底因为什么被TEDx CQU邀请呢?

我其实很羡慕现在的大学生们,不是因为年轻,也不是因为漂亮,我羡慕是因为,在更年轻的时候,他们多数人比我顺利一些。

在十几年前,我因为在校外兼职拍广告,旷课超过了学校规定,被大学赶出来,那种感受就相当于,你跳伞跳到一半,发现伞包没了。我觉得我被摔得粉身粹骨,有一种死过一次的感觉。

我认为这就是我之所以为我的开始。如果没有那段令我耻辱不堪的经历,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活着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一个选择或者一个一个无奈,很多时候也是一个一个问题。可能因为有过死过一次的经历吧,所以那时,我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当时看了一本书叫《活着》,那本书里最后一段说,活着就是活着,活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我想,也许活着的意义就是在追求活着的意义。听上去很拗口吧?如同前任特首曾荫权说的,香港的核心价值就是不断维护香港的核心价值。所以你看,其实大家都搞不明白什么是价值,什么是意义。

我有时候也会问,田朴珺又是谁呢?有时候呢,我常常觉得自己是楼下的那名保安小哥。因为他经常会问三个哲学问题,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你要做什么? 我总是喜欢反复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从我的人生经历里体会到,活着的意义是让自己变得更美好,从而增加这个世界的美好。

如果没有被劝退那段令我耻辱不堪的经历,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认为这是我对于生活意义追寻真正的开始,却是被动的,极不情愿的。常常有人说,这是命运跟你开的一个玩笑。而我不这么看,因为,这个玩笑也太大了点儿,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可以称为“惨烈失败”的经历。

总之,我希望从书中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度过那段耻辱的时光,那几个月不敢见人,走到地铁里,都低着头。那时,我日夜攻读《卡耐基人际关系学》,坐地铁看,坐公交看,坐马桶看,手不释卷,用句话说:这人魔怔了。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因为我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我的为人处世方式有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同学旷课,只处罚我,为什么我被处罚,没有一个老师替我说话,为什么我被处罚,没有一个同学出来挺我,不但没人挺我,说不定还会点赞。

既然正途把我赶出,我就走一条野路子吧,后来,我尝试过很多方式来寻找“什么是我想要的”。从那以后,我开始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学校出来之后,我到香港拍戏,开始了演员生涯,现在有人说那时的田朴珺是个二流演员,有人说是个三流演员,有人说是个八流演员,总之,这个不入流的演员,一边靠演戏生活,一边在地产公司学着跟合同,学着怎么谈成一个项目,怎么做个好的商人,学着怎么依靠自己,学着不依靠青春活下去,还要活得有尊严,还要活得有意义。

如同一个国家一样,每个人的历史构成了他的现在。历史无处不在,站在你们面前的我,就是由我的历史构成的。这些被称为“人生经验”或者“人生经历”的东西,就是我的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也有人把这个叫做“成长”。这其中的一部分,编成了我今年出版的一本书《习惯就好》,这本书印刷之前,我拿到样书的设计封面和内文的时候,突然有个可怕的想法:这个人就是田朴珺么?不,绝对不是。这个书里的人,只是田朴珺想让你们看到的那个田朴珺,绝不是田朴珺本人。有谁知道,光是封面图片我就改了九次?

人生的意义是要自己更美好,那通过什么途径到达这种美好呢?我认为是“丰富性”和“可能性”。反过来会有人问,如何实现这种“丰富性”和“可能性”呢?去尽可能地增加经历,扩大心胸。胸大不大不重要,但是心胸一定要大,尤其是女孩儿。2011年,我有了不错的积蓄。当我财务自由之后,我反而决定蹲下来,看看人生究竟还有多少种可能。就在所有人认为我将继续把地产生意做下去,我做了一个决定:放弃生意,去纽约。我想,既然,没有读完中国的大学,就在美国找个大学继续读吧。

感谢在纽约的一年,让我认识到一个被称为伟大的城市,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伟大,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人生构建的可能性与丰富性。我爱上了这座城市,以至于在我出版了讲述纽约游学生活的随笔集《习惯就好》之后,还意犹未尽地重返纽约,把书里的内容拍成了纪录片《谢谢你,纽约》。

讲一个我在纽约求学时的故事吧:

我的教授莎士比亚课的老师,要求我们背诵《哈姆雷特》,那是大段大段的古英文,这对一个外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就像让美国人背诵李密的《陈情表》一样艰难。但他为了教授学生,将近80岁的老人 , 在我面前 痛哭表演,他告诉我怎么理解一部戏,他说,“你能想象,一个女人,深入骨髓地爱着一个男人,但男人却疯了,曾经所有的美好都飘散了,这个女人的爱,只会更加炽烈更加痛苦更加绝望——所以她会痛彻心扉地说出,‘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老先生已经泣不成声,躺坐在地板上,完全变身为奥菲莉亚,这让我理解了什么是悲剧,悲剧的经典定义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那之后我几个星期都在看那些古典英文。他让我爱上了莎士比亚,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去专门学习莎士比亚戏剧和古典英文。

在纽约,因为我的好奇,我得以接触到华尔街的细节,也体会到了最最普通的纽约人的人情冷暖。提到纽约,大家还会想到什么?财富?纽约就是个犹太村,那里居住了很多犹太人。那么,就再讲一个犹太人的故事吧。

我刚到纽约的时候,请一个犹太木匠爷爷订做了一个满意的书架。由于书架太高,我又请他做个梯子,先付了一半的定金300美元,约定十天后交货。十天之后,我没有收到梯子,却接到了爷爷的电话,他对喷漆厂的工艺不满意,需要退回重做,晚两天交货。没想到两天之后,他亲自上门来,没有带来梯子,却退还了300美元的定金,他说油漆重做的效果依然不满意,只能取消订单了。

他费工费料已经做好了,又是配合我书架的特殊尺寸,我不要的话,就得由他承担全部损失,于是我说可以要,但他却坚持自己的意见,我无奈,只好同意作罢。

这次拍摄《谢谢你,纽约》时,我们摄制组特意来到木匠爷爷的店。我们才发现,这位木匠爷爷他的作坊非常偏僻,只有四十多平米,堆满了木板。他的身上,作坊里,甚至办公室,都落着厚厚的木屑灰。可以想象,我之前那个梯子所造成的600美元损失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我问他,当时您为什么把定金退给我?爷爷说:我做了40多年的木匠,没交过一个不满意的货。

在我看来,当世俗的绝大部分眼光都还停留在“财富权利大于一切”时,木匠爷爷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丰富性”,他证明了一件事:他人对你的尊重,不仅是因为你的社会地位,或者你的财富,而是因为你本身要有足够的尊严,有尊严地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有尊严地寻找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求学之后,我开始习惯用文字表达自己,在这我特别感谢邀请我写专栏的那位杂志主编 ,我不知道他凭什么能断定我会成为一个专栏作者。今天站在这里,我也在学着成为一个好的演讲者。求学的经历,文字的经历,让我能够学着坦然面对各种褒奖和非议。

60年前,Bob Dylan也问过这个问题,“一个男孩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男人”,对女人何尝不也是如此。

有一天晚上,我饿了,拉开冰箱找吃的,发现冰箱里还有一排鸡蛋,其中一个是带毛的。在这一刹那,我想起刚入职场时,我很自卑,身边人都大学毕业,就我是个肄业生,总觉得不好意思。同是冰箱里的鸡蛋,为什么你们歧视我,他们说,因为你是个猕猴桃。对呀,本来我的人生,也许应该像那排浑圆的鸡蛋,我却活成了一只猕猴桃。

对,我要勇敢地承认:没错,我就是那只猕猴桃! 它还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叫做“奇异果”。

上一篇: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下一篇:小学春节周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