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生活的散文

2024-08-12

我的读书生活的散文(精选17篇)

1.我的读书生活的散文 篇一

老同学你们过的还好吗?自从毕业后,就没怎么联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在一起聚聚。一起聊聊心事,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能在一个班级不容易,如今想起初中的那段日子,(无论是在永茂还是青坪)心里还是挺怀恋的。怀恋的不仅仅是我们美好的青春,怀恋的还有我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些年我们年少,我们轻狂,我们调皮…………那时我们一起醉过酒,翻过墙,打过架。我们固执过不听老师话,和老师对着干。我们有过同样的梦想,希望考上理想中的高中。现在想起来,虽然那时的我们很幼稚,很无知,可那是一段美好而快乐的时光。那时我们过的很充实,也很快乐。不发愁,不悲伤。 不知道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还是我们正值无忧无虑的青春?如今,我总会不自觉的想起我们的年少。让我很怀念。一场考试,七张试卷,考散了我们这群朝夕相处,彼此了解,彼此熟悉的兄弟姐妹们。让我们各奔东西,现在,我们各自身在一方,各自在各自的世界里生活着,各自品着各自的悲欢。相遇,相知,相识,不容易,能够遇见你们是我的荣幸。

踏入永茂学校,看着熟悉的一切,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在这里,我成功过,也失败过,听话过,叛逆过,哭过也笑过。迎春花开的很茂盛,之前种下的小树苗儿,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看来……时间真的过的挺久了…不知不觉间我们都长大了。看着篮球场,仿佛看到了我们曾一起打篮球的场景。望着跑道,又似乎见到了我们奔跑的身影。国旗台下,我曾在这里演讲。草坪上,我曾在这里晒太阳。好怀恋那个班级――111。 看着青平学校,校门口的阶梯,我不由的想起了刚来这里的时候,当时觉得一定会累死,可是不知不觉间,我走这阶梯一走就走了两年,现在突然还有点舍不得,看着曾经的教室,已经换了班级,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98。陌生的脸庞在教室打闹,像极了当初的我们。望着那面被我们图画的墙壁,上面写着我们相约,相聚的誓言。有我们青春留下来的痕迹。那个曾让我们刻满字的旧课桌,已经换了新的。 回顾我的初中生活,回眸间,盘点曾经岁月中的记忆。

2.我的读书生活的散文 篇二

关键词:精神家园,文化困境,自我性

引言

陈丹燕的欧洲旅行散文结集出版, 共四本, 历时十六年完成。其中《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今晚去哪里》分别讲述了欧洲的咖啡馆、博物馆和小旅馆, 而《漫卷西风》主要记录了作者奥地利、德国之行的片段与感受。这样一套从装帧到内容都充满了异国风情的丛书, 是很容易被归入当下流行的都市小资之列, 或者贴上行走文学、小女人散文的标签。然而陈丹燕的旅程并不是轻巧的享受, 她在长长的游走与追寻中, 提出了“身份危机”、“精神家园”等严肃的命题, 她的旅程是一代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了纠缠、困顿、突破、崩塌与重建。最后, 陈丹燕的精神家园从那个用人类文明修补成的“欧洲”意象转为自己的内心。这种从个体经验出发, 站在历史的角度关照人类, 最终回归自我的转变, 有时代的原因, 也是对人类到达精神彼岸的失望。

一、梦想的彼岸——虚构的“欧洲”

陈丹燕一九五八年出生于北京, 八岁时迁居上海。童年时期文化环境的截然改变, 造成了陈丹燕对“故乡”的疏离, 形成了精神上的最初困惑。随后, 上海充满殖民文化印记的生活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大凝重的欧式建筑, 飘荡着周璇细嗓子的西洋咖啡馆, 脸上刻满风霜的圣约翰毕业生……上海成为了整个欧洲文化融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缩影, 在陈丹燕的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对欧洲的态度:一种对源头纯粹文化的向往。而到了八十年代, 在陈丹燕上大学期间, 时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与自由的时期, 解禁了的西方的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作品大量涌入, 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西方先进的文明、富足的生活, 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最重要的是西方文化中闪耀的高贵的、美好的人性, 深深的温暖了那个时代饱受伤害的心灵, 于是“欧洲”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心中的天堂。

成年后的陈丹燕在刚有能力实现青春梦想的时候, 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去欧洲的旅程。“一个人, 在大半年辛苦工作以后, 带着来自海外的版税, 背上照相机和晕动药, 远走他乡……从长崎, 到了慕尼黑, 然后是柏林、罗马和巴黎, 还有萨拉曼卡以及波尔图、圣彼得堡和克拉科夫, 当然还有维也纳何托斯卡纳” (《旅行》) 。在悠长的欧洲旅行中, 随时准备与一流的大师偶遇:茨威格、但丁、歌德、萨特、加缪、施特劳斯、梵高、克里姆特、安徒生……寻访他们去过的咖啡馆, 徜徉在他们走过的街道, 观赏他们留在博物馆的人类文明的杰作。陈丹燕深深为欧洲散发出来的古老文化气息所折服, “把在漫长暗夜里的成长中接触到的欧洲的碎片, 一点一滴修补成了一个精神故乡” (《木已成舟》) 。

这个“精神故乡”显然不是指地域上的欧洲, 而是欧洲大师们所创造出来的伟大丰富的人类文明, 这种文明最吸引人的特质在于它的杰出性。无论是音乐、绘画, 还是文学、建筑, 欧洲艺术的成就足以代表人类艺术中最辉煌的篇章。陈丹燕满怀崇敬, 在博物馆中“一步, 一步, 从无数被人类小心收藏起来、认定那是最值得纪念的东西面前走过, 把它们装进自己的心里, 看这个世界和自己, 是怎样从木变成舟” (《木已成舟》) 。杰出与强势的欧洲文明彻底征服了个体的精神感伤。其次, 欧洲文明中强烈的宗教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包容也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陈丹燕在这种“至高至善至美”的力量中感受到类似于子宫的温暖, 从而把欧洲文明作为自我精神的母体, 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由此看来, 这个家园是人类精神的历史凝聚通过欧洲杰出的文明与丰富的艺术样式表现出来, 它是崇高的、伟大的、宽容的, 而“欧洲”只是这种无形智慧的有形载体, 成为一个“充满意义和意象的存在”。[1]

二、“异乡”——永恒的困境

把“异乡”作为故乡最惊世骇俗的是三毛。三毛对撒哈拉沙漠是“投奔”, 而陈丹燕只是“旅行”, 这本身就把主体与“精神故乡”对立起来。如果说《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集中表现了作者对欧洲文明的拥抱与呼应, 那么在《今晚去哪里》和《漫卷西风》中, 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对欧洲文明作为归属的怀疑, 是“旅行者接触异文化后通过比较对自身文化作出的确认”。[2]

在克莱姆斯安静的河岸边, 陈丹燕带着席慕容的书, 看她如何在风沙滚滚的荒漠里隆重的回家, 想到“何处是我的故乡呢?” (《漫卷西风》) 陈丹燕的欧洲家园在某个时刻轰然倒塌, 她意识到“这是别人的码头, 我坐在这里看书才是打扰。” (《漫卷西风》) 对于欧洲文明的固执坚守, 最终证明她只是“一个喜爱别人东西的人” (《漫卷西风》) , 这种滋味对于一个骄傲又敏感的崇拜者是最致命的打击。但是, 精神家园的崩塌并没有让陈丹燕失望或者崩溃, 因为她发现即使在欧洲这样物质发达精神丰富的地方, 人们内心存在着同样精神危机。

怀着八十年代电影院中的记忆来寻找少年时的偶像, 蓝色的施塔恩贝格湖依然闪耀着金色的阳光, 旁边是飘扬着蓝白相间的巴伐利亚旗帜的宫殿, 但是里面没有什么王子公主的完美童话, 背叛、谋杀、死亡像伊丽莎白皇后的棺木一样真实。她不得不承认“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原来都是假的。” (《漫卷西风》) 陈丹燕的德国房东海伦娜也生活在巴伐利亚金光四射的蓝天下, 住在开满了郁金香的花园房子里, 丈夫是踏实的政府公务员, 两个女儿也都健康可爱。他们定期去教堂做礼拜, 在社区做义工。海伦娜的生活富足、安宁、自由, 成为“我”艳羡的榜样, 但是, 她却疯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荒诞让陈丹燕想到《等待戈多》和《变形记》中的绝望气息。还有什么不满意呢?为什么弗拉基米尔疯了, 没有胡萝卜的爱尔特拉岗仍在努力并充实的生活?当我们像陈丹燕一样在庆幸自己要的只是胡萝卜时, 却陷入另一种沉思:如果人类是幸运儿, 不用思想所以幸福, 那么几千年的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如果不论物质和文明怎样丰富, 人类还是在等待戈多, 却等不到戈多, 那么精神家园就成为永远到不了的彼岸。

三、回归自我的“文化小散文”

“有时我要长风万里, 有时我要归于内心, 有时我要抹去自己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 就渴望当一个透明的人, 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 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旅行》。陈丹燕最初的旅行“常常为的真是一时之快, 只是想要看到欧洲的山水, 想要吃德国冷牛肉丸子, 想要再看看柏林东区的老教堂……”[3]但是, 随着旅行的深入, 在十六年的跋涉里, 一步一步把“欧洲”填补成自己的“精神故乡”。又在这漫长的追寻中惊觉自己是永远都进不了别人家门的“异乡人”, 最终只能回归自我的内心, 完成了一段心灵的旅程。这段旅程展现了陈丹燕作为知识分子追寻精神家园的历程。

从历史到自我的思想轨迹代表了当下许多散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自我性”。这与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化大散文”的姿态恰恰是相反的。在余秋雨、贾平凹等的散文中, 作者以历史为切入点, 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描写的文化现象之外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4]他们的思想轨迹是向外的、发散的。散文从“大”转向“小”, 不是指格调、品味的大小, 只是在时代的发展中, 文学从态度上更为关注个体和自我。正如范培松先生在八十年代末就提出散文要“写出‘个性’”, 要有“多层次多侧面的自我体验”。[5]这种“个性”除了关注点的内化, 还表现在语言风格上, 是“有一种绘画从中世纪向巴洛克过渡时的那种繁复”。比如在陈丹燕的《蒙马特:红玫瑰咖啡馆》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褐色的、带着新青年风格的靠背椅, 简陋的围着三张桌子。桌上的红色玻璃拉丝花瓶里, 插着用了许多日子、被客人的纸烟熏黄了的假玫瑰花。墙上贴着粉红色的墙纸, 不知为什么挂着一张白色波斯猫的照片, 那是一只俗气的猫, 有银行职员太太般的表情。”首先是色彩的堆积, 短短的三句话中充满了褐色、红色、烟熏黄、粉红、白色等多种颜色, 营造出一种斑斓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多重形容词与长短句搭配使用, 行文琐碎但细腻深入;还有关于女人和猫的巧妙的对比, 使文字陡然生动起来。另外, 在叙事的方法上, 陈丹燕的散文中呈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伤, 她自己称之为“惆怅”而不是“怀旧”。这种自我抒情化的情绪消解了历史、文化所负载的沉重, 平静又日常的叙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为私人化的情感, 带有都市女性的自恋情结。

结语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吸引一个人十六年长途跋涉的不是最后的结果, 而是在追寻中心灵得到的满足。这种满足让一颗虚弱的心渐渐充盈, 有了重量。用沉甸甸的收获去抵御生命中时刻存在的不能承受之轻, 然后就变得宁静与安然。如果人类的心灵家园是到不了的彼岸, 那么陈丹燕对个体归属的探寻是不是更有现实的意义?正如车前子先生对其散文的评价:“陈丹燕的书不仅是给小白领看的, 在文学上的意义我相信不久自然会被人体味出来。”

参考文献

[1][4]陈丹燕:城与人——陈丹燕自述[J].小说评论.2005 (4) .

[2]尹德翔:跨文化旅行研究对游记文学研究的启迪》[J].中国图书评论.2005 (1) .

[3]秦道红、陈胜乐:论文化散文[J].文艺评论.1993 (2) .

[5]范培松:新时期游记功过得失谈[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3) .

[1]陈丹燕:漫卷西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陈丹燕:木已成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陈丹燕:咖啡苦不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陈丹燕:今晚去哪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范培松:重塑“自我”灵魂的狂欢[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王尧:文字的灵魂[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7]摩罗:我的故乡在天堂[M].广东:珠海出版社.2006.

3.我们的生活(散文) 篇三

一线线彩车开过来开过去,一队一队的腰鼓队、乐器队、舞蹈队敲敲打打、蹦蹦跳跳、飞红挂绿地从街口晃过。这时,街上的人成排成堆。唯独你定坐在街口,静守着那担菜担子。你关心的是你的菜。你说:“如何是好?我的菜。”你看看头顶着的天上那团火,忙急急地低下头不停地翻看面前的菜,时不时地浇一点点水,蔫了黄了焦了的尾叶子要脱下来,你怕晒了你的“孩子”,你怕你的“孩子”中暑了,你也绝不允许你的“孩子”(你总是把菜当孩子看)衣冠不整、精神萎靡。

你好像什么事都不关心,只关心寒暑节气落雨天晴,说穿了也就只关心你的菜。你说:“菜若是烂在地里,不就是一把草了,如何是好?”你实在没有帮手。后来,我从旁人口中得知,你的丈夫好一点点“亮色”,你受不了。儿子呢?你的大儿子还算做生意务正业,可一个劲儿盯着蔬菜队土地征收时分给你的几个钱,说,娘,我进货要本钱;娘,我要和人入股了;娘,我要起新屋了;娘,我要添置家什了……反正两个字:要钱。你哪能不给, 2万多块土地钱全给了大儿子,10多年了并不见还。你本想开口,大儿子大儿媳却叫苦不迭:看看,两个收账的,读的读大学,读的读高中,钱花水一样……你哪能开得了口,照样不声不响去卖你的菜。

不卖菜不行。你还要养一个孙女。这个孙女是二儿子的女,一岁多开始就是你带着,二儿子看都不看一眼。你并不怪你的二儿子,二儿子落下了脑膜炎后遗症。你也不怪你的二媳妇,二媳妇离家出走是受不了二儿子的病。于是,孙女一带就是12年,萝卜青菜、汤汤水水也就过来了。孙女13岁那年二儿媳回来了,喜从天降。不久,还和二儿子生了一个女儿。然而,好景不长,用完了蔬菜队土地征收时分给二儿子的几个钱后,一拍屁股走了人。可气的是,留下了一个小的(小孙女),带走了一个大的(大孙女)。你气得两天咽不下饭,一个劲儿问自己:“如何是好?如何是好?!……”你还是不声不响照样去卖你的菜。

卖着菜的时候,你静静地看着面前的菜担,那一担摆得整整齐齐拍满拍满鲜嫩嫩水淋淋的菜。你轻柔柔地抚摸着一棵棵菜一片片叶,你再也不去想再也不去管那些烦心事了。譬如,三儿这会儿肯定又在哪打牌赌博了,输了钱蔫头耷脑的不像个人样。先前三儿绝不是这样的。开“小手托(手扶拖拉机)”开得好好的,杀猪打屠也干得蛮顺手的,后来受了三儿媳的唆使,嫌累嫌脏,甩手不干了。终日无事,他和老婆四处去打牌赌博。本来不多的积蓄,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两年的时间“塘干水尽”。三儿经这一劫,有所醒悟。哪料,老婆没受得住几日的穷酸,在牌桌上径直跟一个手气好的人好了。三儿从此一蹶不振。你恨三儿的不争气,你看着蔫了的三儿,你不禁一次次地在心底问自己:如何是好?当着面,你并不大声训斥他,只是平和地说:“你还是跟我卖菜去,卖菜靠得住些!”你还有一半话埋在肚子里头:卖菜卖几个钱,再帮三儿寻个靠得住的婆娘。但至今,三儿不肯卖菜,你苦口婆心,他就一句话:饿死也不卖菜!三儿至今也没饿死,饿了的时候回你那里要吃要喝还要点小钱。你没有办法,说:“谁叫我是他的娘?”三儿的崽你更得管,你说:“一个‘豆秧子,没娘没爹(你说有个这样的爹跟没爹的没有什么两样)的,我不疼他谁疼?”不过,夜里的时候,你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遍遍地无声地问自己: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唉,你都64岁了,从你18岁那年嫁到才蔬巷里,就一直只关心菜,种菜卖菜,把菜当做宝玉一般(写到这里,我记起有一天帮你办身份证看到你的姓名叫唐宝玉,我不禁若有所思)。而你,有谁去关心你?好在你整个心思都扑在了菜上。你看着长势很好的菜,你像捡了宝玉一样,脸上虽然不笑,心里头喝了蜜糖一样。我不知道你和你的菜要伴到几时,是老?是死?

我天天经过你的菜担旁,有几次想开口喊你一句,你见了我就把头低下去,侍弄着你那些宝玉般的菜。你卖你的菜,买菜的挑好了菜交了钱就走,没有谁注意你。反正买菜的、卖菜的都只注意着菜,也是,有哪一天能少得了菜?!有一天,我看见穿着土灰的你左手戴着一个玉手镯。我很是惊讶,怔怔地看着。这回你竟没有把头低下去,而是迎着我的目光,还会心地一笑,自己也看了一下手上的玉手镯,然后双手不停地侍弄着你面前菜担里鲜绿绿的菜。你那玉手镯,我看得出是一种次等玉石,色如菜绿,却在你手上极为夺目。

我思量着你的菜玉手镯。回到书桌前,我在雪白的纸上写下了两个字:菜玉。立刻,我为我写下的这两个字自鸣得意。哟,菜玉。菜呢,玉呢!想想看:有哪一个人一天能离得开菜呢?又有哪一个人不想望着玉呢?生活和人生中的菜玉是不可分的。唯有菜,平平常常,实实在在;唯有玉,更显珍贵和美好。而你,最妙,天天把菜拥在胸前,把玉戴在手上。在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慢慢慢慢地,我看见白纸上的两个字如一棵棵菜蔬正在疯快地抽芽拔节长叶,然后郁郁葱葱的菜绿了我眼前的一片天地。

但是,但是,有一天,你没有菜卖,或者你卖不动菜的那一天,如何是好?!

总有一天

我应该算一个单位上的人。我应该算一个有头有脸的人(顶着一个作家的虚衔自以为是)。没有人管我这些,认为我住在才蔬巷里就是才蔬巷里的人。起先我还总是讲:我是某单位的我做着某某神圣的工作,只是现在还住在这巷子里……有点虎落平阳的味道。慢慢慢慢地,再也懒得去说。有人问,就干脆讲:才蔬巷。无贝之财的才,呷、呷蔬菜的那个蔬。说完,无由地笑。朋友怔怔地看着我。许久,问我一句:你就不打算搬出来?说真的,我倒是考虑过,只是这些年来一直和有贝之“财”攀不上亲戚。不过,看着朋友的好意,说,等等,等等,总有一天……

总有一天!想想:总有一天,我要拥有一张宽两米长四米的大书桌。总有一天,我要把书房三面墙从天花板到地面都做了书墙,书柜门全是自动的透明玻璃门。总有一天,我要把靠窗的一面墙面对大河。我要把爱看的、想看的、要看的书都码在桌子上,我要同时摆上四叠稿子(或者四台电脑),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一起来弄,我坐在旋转自如升降有序的高背真皮椅里,让书们笔们稿子们电脑们训练有素听我调遣。我镇定自若,成竹在胸。总有一天,我一字千金,洛阳纸贵。到那时,首先是要搬出才蔬巷。不搬出才蔬巷不行,有那么多的记者要来采访,有那么多的领导要来关心,有那么多的崇拜者要来拜访……别说挤进我这38平米的斗室,就是才蔬巷的鸡肠子路也进不来。

搬了地方,首先是要好好地睡上一大觉,最好是睡上三天三夜,最好是横竖在三米宽的大床上,最好是拥有一屋的粉红灯光。想想,我写了一辈子,那个疲那个累那个寂寞那个心碎,有谁知道?起来后,最好有八个高大威武的保安在大院门口笔直地站着,把那些邀请我讲学的、题词的、签名的、约稿的……统统的挡在院外,提小鸡般提到河边,让他们有耐心的等到大河断流,等到太阳从西边升起。我呢?早领着妻儿老少跑动物园、逛商场、去公园了。最急的是儿子,儿子早提出过无数次要来了,什么虎啊熊啊象啊,还有海马……他都在梦中见过无数次了,就先让他美梦成真吧!儿子猴子般地在动物园里跳来跳去,仿佛孙悟空到了花果山。我看着猴子般瘦小的儿子,心田中央立时流过一股酸楚的水流,我感到亏欠了儿子太多,而儿子的要求就是来动物园玩上一天。儿子在那边大喊,我装做没听见,把头移向一边,眼睛里似有风沙吹过,用手一抹。老婆看见,问,是不是累了?累了就回吧!我斩钉截铁地说,不,不!全凭琨儿,玩到他不想玩为止。老婆这回没和我顶,我看到夕阳照到老婆的脸上,老婆向来嫩白的脸上有了时光的的印记。我要赶紧告诉老婆,商场是一定要逛的,我在她后面当助手,提东拿西的。挑,大胆地挑!别光顾了挑柴、米、油、盐、酱、醋、茶,美容化妆品尽管挑,金银手饰看上了也挑上。再不要像以往眼睛看着柜台里,嘴上直说:有么子用?骗人,都是骗人的东西!看看,我的脸不擦香不化妆,还不照样好得很!现在不同了,瞧瞧,我的腰包鼓得很,挑就是了!多了也不打紧,一车子装回去,反正有的是地方放,用不完就送人。父母哪能用我们用剩的东西,再说,父母早已不稀罕那些东西了。父母嘛,最稀罕的是去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遛上一圈,当然最好是飞飞飞机、坐坐轮船,到那时,这都不在话下。我还想,一定要二老开开“洋荤”,几个小时去日本鬼子那里雄气一回。

嘿嘿!……

我正在想入非非又非非的时候,老婆把门摔得山响,喋喋不休无头无脑地咒骂:这还让人怎么过(生活),一个月200多块(钱)电费还要搭上20多度(电)空数,米呢气(液化气)呢,还有水费还有卫生费还有牛奶(给儿子订的)钱还有补课钱(儿子放学后补课)……我这回没有捶桌子骂老婆,走到客厅兼餐厅,笑眯眯地看着老婆说:总有一天……我把后面的那句“我们一定会过上好生活的!”用笑眯眯的眼睛说给了老婆。老婆一脸的狐疑,然后,抛过来一句:我懒得跟你讲,我认了,倒了八辈子的霉,嫁了你,一脑子的浆糊!我再次认真地说,等等,等等,总有一天,我们会搬出才蔬巷的!老婆正眼看都不看我一下,把清水里的萝卜洗得白一些,再白一些。我这回竟是蹲下来跟老婆讲,你要对我有信心,总有一天,我们会过上好生活的!我还嫌自己的话没说得直白,又打比方讲:你不看看,过去我们读书时,不是读到“村村有公路,家家有电灯,屋里通电话”,不也变成了现实?

老婆把萝卜砌得四四方方水豆腐砣子般大小,满满地摊了一砧板。她回过头来白了我一眼:等到那时,才蔬巷里的人早搬走了。我说,这是肯定的!满屋子里的香气四溢。我知道老婆又在屠桌上买回来几根骨头,这回正在炖着萝卜。老婆总是讲,骨头炖萝卜营养最好,琨儿长身体,我要动脑子,都少不了。我美美地吸着清甜的香气,我又一次想入非非又非非:哼,总有一天……

到时,给我的黄脸婆买几打“太太口服液”,还不是小菜一碟!

没事打打牌

有人说他变化太大,这是事实,10年前的他,墩墩实实、红绿花色,立起来倒下去都像一截枕木一样,掷地有声。也就是这10年间,一碗饭的功夫,他就成了半截枯干的树枝,轻飘飘的悄无声息。有人说他变化不大,没事了,还不照样坐在巷弄里,冬日的太阳底下,夏日的阴凉中,总见他全神贯注地打着牌,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10年前,他35岁,应该是他人生中最火红的时候。他说,他那时一天能做3500个煤球饼,咣当,一个,咣当,又一个……咣当咣当声中,一条巷子都被他印完了“饼子”。他一抬头,头顶上空悬着一个红红的“饼子”。他看看一地的“饼子”,再看看天上的那个“饼子”,他嘀咕着:这日子,不就是几个饼子么?

说实在的,那时的他只要没完没了印“饼子”,他的饼子就不得了。算算看,一个煤球饼一分钱,10个煤球饼一角钱,100个一块,1000个10块钱,3500个就是35块钱呢,这在才蔬巷里已是一个大数目了!而且,又不要本钱,一身的力气难道还留着去跺板(棺材);黄土到处可以去挖,拖扳车载回来就行。

他就不。做一天煤球饼,起码要歇上三五天。他说一人呷饱全家不饿,他不饿的时候,歇是歇不住的,就约人打(字)牌。才蔬巷如果说还有点生气,那就是天天还看见几个人在玩牌叶子(字牌瘦长条像叶子),有三个四个的,围一圈,背后还有两三个看牌的;甚至还有两个人的,也无一个人在看,但不打紧,战火正酣,那叫挖对。才蔬巷里打牌的人,别看都是些小市民,却总要耍点小钱,耍时,先有个讲究。家家都有正宗的牌叶子,是那种祁阳牌的,摸得油光水滑,透亮透亮的。更有味的是,家家都有一套牌码子,36个扣子般大小的钢片片,锃亮锃亮的。若三个人玩,每人面前码12个,四个人,码9个,两个人挖对,就码18个。先说清楚了,一个钢扣子饼就是两毛钱。每个人捏紧手中的牌叶子,每个人看着面前码的钢扣子饼,太阳落下去月亮升上来,你的钢扣子饼矮落下去他的就码高了,日子就是这般轮回,绵绵悠长。

才蔬巷是县城里头最老的街巷子了。就连住在巷子里头的人都大多是老的了,隔不久,就有人老(死)去了。老人是大事,但是打牌的人仍旧打他的牌,只看面前码着的钢扣子饼。就是做丧事时,都要抽出空来打牌。我很是怀疑他们那句口头禅:没事打打牌。难道老人的事还不算大事?不明明写着“当大事”么?!

他给我家做过煤球饼,又是邻里。那天我家煤球饼烧完了,我急急地去找他,他在街尾打牌。他说莫急莫急,先借几个烧烧,我在打牌呢!我就再一次说,我家没煤球饼烧了!他显然是不高兴了,说:没看见我在打牌吗?就再不搭理我。我说,急死人了,你还打牌?我给你涨价总行了吧!他竟淡淡地回,又不是老(死)了人?就是老了人,也用不得大呼小叫。每个人都要老的,老就老吧!他手里捏着两个钢扣饼,回过头来说,譬如,这钢扣饼,该去就去。我见着他轻松地输了两个钢扣饼。我说,人啊,一辈子的事!我还想再说,你人一个卵一条,这会儿趁年轻不挣挣,你这会儿不做(煤球饼),你想做的时候只恐怕没有人请你做,就是有人请,也只怕做不起来了。但我终究没有说出口,我不和他这个小市民计较。我走开时,他在我的身后自得地说,人来世上走一遭,没事打打牌,快活赛过活神仙。

我说,好好好,有你快活的时候?!

他不回我,熟练地把手上的牌叶子飞来飞去,再不看我。

我走远了。立定,往身后吐了一砣痰,滚落在地,你他妈的痰,痰也成了痰饼子!天上那个红红的大饼子晒得人直皱眉头。我在心里咒骂着这一街巷打牌的人的不争气,有朝一日,打牌打牌,总有你们打得喊天的一天。好的喊不灵,坏的偏撞上。我的诅咒竟成了事实,还偏偏应验在他身上。他有一日,竟倒在了牌桌上,一诊:脑溢血。他的腿脚再也不灵便了,块头急骤地瘦小。

这是他万万料不到的,也是我万万不想料到的。他原来做煤球饼没有存下钱来,现在想做真是不能做了。好在政府给他吃了“低保”。

然而,一个月之后,出人意料地我又看到他坐在牌桌上。他歪坐在牌桌前的轮椅里,他面前的牌桌上除了码着一堆钢扣子饼,还显眼地摆着一菜碗米,白白的米里插了一张张的牌叶子,错落有致,摆成阵式,如临对阵。

我走近了去看,想看出个究竟。打牌的人,没有一个注意我。我看了看他,还在他的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算是打个招呼。我很为我的诅咒表示歉意。他没有说话(后来我知道他是说不出话来了),他也没有笑,他只一味地看着面前的牌阵。我不知道我和他说了多少话,然而他再没有话说。他倒是在米碗里划出两个字,让我辩认了好一会,才知道那两个字是:快活。他的快活是为了什么?他快活的是他这样了他还能打牌么?他快活的是他打牌时他才真正的快活么?

我陷入了沉思,人一辈子,不就是图一个快活么?人活着,最妙的境界不就是为体验到快感么?他能做煤球饼时想做煤球饼时,咣当咣当,一条街巷都被印成煤饼子,他快活。他手脚灵活时,打着牌时,牌叶子飞来飞去,他快活。他手脚不灵便时,菜碗里的牌阵井然有序,进出有法,也令他快活无比。忽然,我发觉我自己竟然不如一个做煤球饼的他。是啊,人生如牌,再怎样,能快活就行!

再看看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简单么?简单。

复杂么?复杂。

收破烂的耿老爹

“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

很多人回过头,循声望去,只见一担大箩筐在游动。再一看,中间有个人,两只大箩筐一前一后,人太矮小,就不显山不露水了。定睛再看,那人穿一身洗得灰白的中山装,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锃亮的两只钢笔。于是,大家又怪怪地看一眼,再看一眼,摇摇头,走了。

他不管,仍旧天天挑着一担大箩筐,走街穿巷,置身在城市的生活边缘,一路不停地吆喝着。

有一天,我和他打了照面。他咧着嘴唇,笑。老笑。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巴皮太厚,笑得虽然起劲,也只开了一线天,但我却知道他是真的费了很大的劲,十二分卖力地笑着。他看着我空空的双手,眼睛又绕过我的身子,游到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是我雇了一个拖板车的帮我拖着一车的书。

他说,你搬家呀?就一路上再也无话,但他总是在不远处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我听得清他的脚步声,我更知道他跟着我的意思。每回看他,他总是咧着嘴,笑。然后,埋下脸去。

进了屋,我就不停地翻东找西。旧报纸、五花八门的杂志、硬纸盒纸箱、啤酒瓶、塑料罐……一古脑儿,能找的都找了出来,七七八八堆乱在他的面前。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手,不停地忙,却无一丝乱相,一套一套的,熟练有序——折、叠、码、齐、捆,然后,过秤,付钱。钱货两清了,才小心翼翼地拿进箩筐。

他挑起箩筐要走时,又回过头来,说,我姓耿。然后,咧着嘴,笑。我不太在意,可能是“噢”了一声,或者点了一下头,也或者什么都没有表示。所以,他又放下箩筐,竟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锃亮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写着,边写边说,耿,耳朵旁生个火字,念田埂的埂。我见他这般认真,便打趣道,是不是光明、正直的意思。他就咧着嘴笑,说,还是您有学问。边说边把带上笔帽的钢笔又取下,一笔一画,又在旧报纸上慢腾腾地写下了一行字:北京大学×××××。写完,抬起头看着我,咧着嘴笑,说,我的女,在北京大学读书呢。有空,放假时要她向您请教。我一愣,也咧着嘴笑了。其实,我才高中毕了业呢!不过,我没说。我看着那一担大箩筐向老街游动,游向小巷深处,游遍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唉,也难为了这个耿老爹,家住郊区,离城20多里地,天麻麻亮就进城,天墨墨黑才往家赶。每一个大白天,他都是整天到处转悠,不停歇,像一尾鱼,游动在生活的海洋。鱼叭水叭个不停,他也口中不歇,不停地吆喝,生响,悦耳得很。

耿老爹,你一天是走50里,还是100里?你是不是累了?我不知道,你还要走多远。

每回,我和耿老爹碰到一起,我只要一说到“废品”二字时,他总要及时地纠正,说,不是“废品”,应该是“破烂”!他说,废品就是废品,破烂就是破烂;废品就是作了废的,毫无用处。破烂破烂,再破再烂,也总有些用处的。说破烂时,他一脸灿烂。次数多了,我就随了他。路上碰到,我就笑着问,收破烂呀?他见我夹着书,也咧着嘴笑问,又买书呀?我们便各自打量自己,都愈发地笑起来。

后来,我和他成了朋友。每逢节庆日,他总要上门来央我为他家写喜联。他的喜联,都是他自己先掏出钢笔一笔一画慢腾腾地写就,我再按照他写的写。不过,他的喜联,喜庆是喜庆,却多为“普天同庆,大地皆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劳动致富人添喜,勤俭持家春色增”,或者“祖国河山灿如云锦,神州花朵艳似朝霞”,“年年国庆庆祝新胜利,处处笙歌歌唱大丰收”……算不得新鲜,也算不得不好。况且,他每回来时,还总要给我捎上几本我喜欢的旧书。当然,我也必给他找出一堆废书旧报纸。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

4.我的诗化生活散文 篇四

要不然生活总是懒散的。你看,不是很忙,做了事的空当就是大片的时间,一些朋友都挤在麻将桌上,要不就是在哪里灌一个下午的啤酒。

说实话,麻将我也会。可我怎么也无法容忍有人把麻将摔的震天响,更糟糕的是那满屋子的烟雾会熏得我一身的烟油味,久久不肯散掉。

喝酒嘛,更不行。一瓶啤酒下去,就会醉得我送还所有的好肉好菜。这么亏本的买卖想当然就做不得了。

所以我就喜欢写些东西。别说,这种事也有瘾。

有人说周作仁后期的作品体现了一个“淡”字,我也读了一些他的文字,确实是一种劫后的淡然。实际我是不喜欢这种汉奸的角色的,是沾了鲁迅的光,我才看了他的作品。不过那种淡然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就写些淡然的文字。

这正好契合了我的心志,所以我喜欢静静地看着周围发生的事,感受着季节的变化带来的寒暑冷热、枯荣更迭。我会产生许多的想法,或许更多的是瞬间的,我就抓住记下来。这种感觉真妙,会让我有马上去满世界叫嚷的冲动。有时也会因为不适宜当时记下来而错过灵感,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复制当时的感觉了,即使寻回了一点,文字的表达也会显得俗不可耐,连自己也看不惯,就只好惋惜着做罢了。

写东西并不是我唯一的爱好,我是一个兴趣很多的人,体育也是我尤其喜欢的。我曾经也是个体育迷,足球和拳击是我的最爱,其次是网球了。其它的项目我也喜欢,不过不能再提了,怕看了这文字的人说我有烂情的嫌疑。

今年的巴萨不是夺冠了吗!可惜了皇马那么多钱打造的阵营。不过我觉得合情合理,没是梅西和他的队友们有多优秀,他们是相对着太团结了,看来团结还真是力量。

我喜欢颠峰的对决。那年泰森和霍利菲尔德的大战,让我看的心惊肉跳,直到泰森咬坏了霍的耳朵,我才觉得他蹲那几年的牢房还是应该的。

网球呢,我喜欢纳豆的拼死精神。原来胜利的喜悦不是拓手可得的。

我也有更激动的时候。九七年香港回归那天,我差不多一夜未睡。年轻的我半夜里还唱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或者还流下了泪水,让妻子在旁边看着我诧异。可惜那时候忙得要死,竟没留下文字。

载人航天,嫦娥绕月,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都少不了我的关注,也只有那儿个时候,我才会有振奋的民族自豪感,也好冲淡了一点我对一些污合世事的芥蒂。

5.散文欣赏:《我的阳光生活》 篇五

一个人生活的久了,心似乎死了,孤独寂寞里常常感叹生与死没任何区别。

我惧怕夜的降临,一旦来临,即使眼镜儿再加500度仍旧漆黑一片,死气沉沉邪念丛生。

我喜欢白天,因为只有白天有阳光,只有白天才能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与义务,只有白天才感觉生命何止是一个人的……三十多年前,父母给了我生命,‘养儿方知父母恩’养我成人的过程,已为人母的我深有体会,回想自己糊里糊涂的`这些年,

‘无私’总是与我擦肩而过,我总是嫉妒他人的才能,羡慕别人的生活,却总是悲叹自己多苦多累命运不公,殊不知‘你羡慕别人穿着一双漂亮水晶鞋的时候还有些人没有脚’所以只有满足与奋斗才会使人生有意义。

一个人怕什么,心不孤独足矣,我有为养家在外奔波的老公,有求学上进的儿子,有为儿女默默无闻心甘情愿付出的公公婆婆,还有累了烦了就向他们发牢骚倾诉的爸妈,以及偶尔心情愉快乱开玩笑的朋友,我是幸福的……我向苍天祈求再给我一生的时间,让我好好品味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艰辛与快乐。

6.初中散文诗歌:我的初三生活 篇六

告别懵懂的初一,告别青春的初二,我迎来了奋斗的初三。

不得不承认,它很枯燥、无聊、痛苦,但是它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我不想留有遗憾和后悔。

我在坚持,我在奋斗,我无怨,我无悔,我只想在中考之后,迎来我的欢笑迎来我的自豪。

我不想白白的过掉我的初三,我喜欢挑战困难和压力,初三的生活就是在考验我。

我已经长大了,不在是初一的懵懂,不在是初二的疯丫头,我是初三的学习者,我是初三二班的奋斗者。

我更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初三生。

7.我的读书经验 篇七

先父时常叫我读《近思录》, 《近思录》对于他很多不利之处。他平常读《四书》, 只是用朱注, 《近思录》上有周敦颐、张载、邵雍、程明道、程伊川种种不同的说法, 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是贤人的话, 有那样的不大同;最疑难的, 明道和伊川兄弟俩也那样不大同, 不知偏向那一面为是。我现在回想起来, 有些地方他是说得非常含糊的。有一年, 他从杭州买了《王阳明全集》回来, 那更多事了;有些地方, 王阳明把朱熹驳得体无完肤, 把朱熹的集注统翻过身来, 谁是谁非, 实在无法下判断。翻看的书愈多, 疑问之处愈多, 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已经不大信任朱老夫子了。我带着―肚子疑问到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去读书, 从单个庵师研究一点考证学。我才明白不独朱熹说错, 王阳明也说错;不独明道和伊川之间有不同, 朱熹的晚年本与中年本亦有不同;不独宋人的说法纷歧百出, 汉、魏、晋、唐多代亦纷纭万状;一部经书, 可以打不清的官司。本来想归依朴学, 定于一尊, 而吴、皖之学又有不同, 段、王之学亦出入;即是一个极小的问题, 也不能依违两可, 非以批判的态度, 便无从接受前人的意见的。这才恍然大悟, “前人恃胸臆以为断, 其袭取者多谬, 而不谬者反在其所弃。” (戴东原语) 信古总要上当的。单师不庵读书之博, 见闻之广, 记忆力之强, 足够使我们佩服;他所指示正统派的考证方法和精神, 也帮助解决了不少疑难。我对于他的信仰, 差不多支持十年之久。我和单不庵师第二次相处于西湖省立图书馆 (民国十六年) , 这一相处, 使我对于他完全失了信仰。他是那样的渊博。却又那样地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读的书很多, 从来理不成一个系统。他是和鹤见辅所举的亚克敦卿一样, “蚂蚁一般勤劬的学殖, 有了那样的教养, 度着那么具有余裕的生活, 却没有留下―卷传世的书;虽从他的讲义录里, 也不能寻比一个创见来。他的生涯中, 是缺少着人类最上的力的那创造力的。他就像戈壁的沙漠的吸流水一样, 吸收了知识, 却并一泓清泉, 也不能喷到地上面来。”我有点佩服德国大哲人康德 (Kunt) , 他能那样的看了一种书, 接受了―个人的见解, 又立刻能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逐了出去, 永远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起墙头来。那样博学, 又能那样构成自己的哲学体系, 真是难能可贵的。我读了三十年, 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可说。若非说不可, 那只能这样:第一, 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 第二, 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 第三, 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若要我对青年们说一句经验之谈, 也只能这样:“爱惜精神, 莫读古书!” (选自《百年老课文》, 哈尔滨出版社, 2005年, 有删节)

8.我的读书生活 篇八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总会让爸爸妈妈给我读《幼儿画报》听,而且我“百听不厌”。有一次,爸爸给我读《幼儿画报》,读了三四遍后问道:“可可,你每天晚上都让我们读书给你听.现在你能不能给我们读一遍啊?”我想了想,问:“读哪个啊?“‘就读刚才这个故事行吗?”“好吧!”我说完便把妈妈叫过来,拿起书,装模作样.认认真真地“读”起来,还时不时地翻页。读完了,一字不差,一句不少,爸爸妈妈都吃惊地看着我。过了一会儿。爸爸指着“魔术”的“术”问我:“这个字读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脱口而出:“不知道。”爸爸又问:“那这个呢?”我依然回答:“不知道。”“那你是怎么读的啊?”“就是这样读的。”我说完又“读”了一遍.这次没翻页。爸爸妈妈明白了,原来我是背的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上小学了.小学低年级时,我开始看一些童话书:像《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365夜故事》《伊索寓言》《格林童话》......读了“皇帝的新装”,我明白了不要为了一时虚荣的满足而放弃做人的原则: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懂得了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读了“丑小鸭”,我明白了是金子总会发光……读了“白雪公主”,我明白了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友好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读了“灰姑娘”.我认为应该像灰姑娘一样有善解人意.有一颗善良的心.不能贪得无厌……

现在我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读的书也有所不同了。最近,我正在看《三国演义》,这是我看的第二遍了。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西蜀.西蜀国里我最喜欢关羽。关羽的故事非常多,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让我们一起多读书.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吧!

小作者将自己的读书经历如数家珍地叙述给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小作者读得书多.收获也很多,从而突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9.生活安好便是我的晴天的优秀散文 篇九

从窗口看到的,都是灰溜溜的苦涩,每一件物什,每走过的人影,留下了暗着的脚印,一个在楼上看风景的,也在楼下装饰了别人的窗口。

绛珠草,竟出乎了我的意外,年前看到在萎缩的它,在放假前,走时还不忍心扔了,就留在它在窗口自生自灭了。看着它重出的绿叶了,一片一片的摇摆在轻风里,这看似脆弱的嫩叶,轻风里,它又何曾低过头来。

10.我的岁月,我的姑娘散文 篇十

零九年的遵义,高楼大厦是极少的,马路四通八达,小巷遍布其中,有人种菜,有人挑水,偶尔也有驮着货物的马,被车夫抽着鞭子,却仍不紧不慢地走着。

大概是因为奥运会的热潮还行褪去,来来往往的行人,总是洋溢着骄傲自信的笑容。

女孩喜欢在大槐树下跳房子,喜欢和邻居家的姐姐一起过家家。女孩扎着马尾,整天无忧无虑,也没心没肺。

妈妈总爱和一些朋友坐在门口,抱着刚出生的弟弟,聊聊过去的事情。

弟弟一哭,则是一边哄着,一边逗着,妇女们配合着笑笑,至于那些恼人的,繁琐的,难言的,暂且丢去。

运货的火车时常经过,顽皮的小孩会在铁道上放一粒石子,火车走得慢吞吞的,依旧还是将石子压成了粉末。

这里的人都不愿意和房东一家打交道,房东奶奶有点刻薄,不喜欢小孩子哭。

每当女孩冲妈妈耍赖皮的.时候,那个刻薄的老太太总会过来,敲敲门,然后说:“喂,别吵,能不能安静一会,像这么不听话的小孩,直接丢掉算了。”妈妈听到之后,总会先错愕一阵子,然后尴尬地笑着,转身牵起女孩的手,拍去女孩身上的灰尘,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女孩无理取闹的要求。

至始至终,女孩都没注意过,那个刻薄的老太太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因为,她已经沉溺于得偿所愿的快乐之中了。

但令人满意的是,房东奶奶的老伴却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小孩,他会给女孩画八仙过海(一种游戏,需要用粉笔画九条平行的线),用破旧的物件做小玩具,会在女孩玩过家家的时候假装去她家做客,吃有花瓣做的食物,喝树叶拌成绿茶。

筒子楼里住着陈阿姨和陈叔叔,陈叔叔是一个愿意和女孩聊梦想,聊未来,聊那些可笑又幼稚的事情的人,他也是唯一一个愿意尊重女孩的天真的人。

后来的离开,似乎有些猝不及防。生活了三年的地方,漫不经心地,就成为女孩的故乡。

如今白驹过隙,变化的,何止是那个姑娘。

这一生,轰轰烈烈,行侠仗义,走马看花,饮酒作诗,做的少年梦,念的故人情。

这一生,跋山涉水,辗转迁徙,路过繁华,路过萧条,温柔的是岁月,无情的也是岁月。

这一生,某些人某些事,你或许遇见,或许忘记,或许刻骨铭心,或许云淡风轻,但是――

11.散文教学中的生活及其艺术世界 篇十一

首先是就文读文。教师在教学中忽略生活中的我的存在。郁达夫说:“现在散文的最大特征,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多表现的个性特征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现代散文更带有自叙传色彩。”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作家刘锡庆说:“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他在有关文章中,充分运用了郁达夫、林语堂、周作人、叶圣陶等人的观点,反复强调散文必须有个“我”,不管任何情况,无我决不可取。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的不同在于,小说救人无文,文学界流行的话来说,小说写好了作家就死了。散文抒发作家独特的感受,抒发作家真实的个性生活感受为第一要义,不管是叙事、抒情、说理,也不管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其实质都是抒我之情、表我之意、言我之志,散文贵在有我。品读散文的关键就是体会作者的个性感情,微妙的情绪,独特的感悟,散文阅读与人要联系起来,通过作品与作者联系起来,通过作家这个人分享这个作品,忽视作者的存在,往往造成阅读的偏差。我教学《柳叶儿》时,就把课文的阅读教学与宋学孟联系起来,在那个生活艰难的岁月里,一个八岁的男孩,如果忽视作者的存在,或许真的认为柳叶儿吃起来还不错,很快乐,就理解错了。

其次是就文教文。这种教学法忽略生活挖掘,习惯性地教学散文内容,只教学散文的一般性的特征,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具有的个性不吻合,拘泥形式特征,忽略了散文的本质特征。很多学者指出,形散而神不散充其量只能概括散文的部分特征。套用这种说法,还有散文形不散而神散,形不散神不散,形神聚散。形散神不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部分具有解释力,只是选材、布局的角度揭示了部分散文的形式特征。把这一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散文教得像一类散文。散文教学不考虑文本的特征,是教学的又一大误区。恰当做法是:这是一篇散文,这是一篇xxx的抒情散文,这是一篇xxx个性化语言表达独特感情的抒情散文。如果这样,逐层下移,具体分析,就会发现这篇散文独特的体式独有的内涵,从而确定最值得教的内容。《柳叶儿》这篇课文集中描写抢柳叶、吃柳叶的情形,形不散而神散,柳叶儿不好吃很苦,苦中有乐。其实,于海婴解读这篇课文时,说写乐衬托苦,写特殊情况下的生活之苦是神之所在,这篇课文是形不散神不散。

最后是就文说文。这种教法,忽略了散文是生活艺术表现。每看到一篇散文教师沉浸文本内容不能自拔。教材散文大多包含作者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学习语文课程的人文精华,是语文应有之义。除此以外,语文教学还必须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落实指导思想。不仅要理解内容,理解说什么,还要理解表达方法,理解怎么说,以便在写作中运用表达经验,模仿、创新表达经验,是散文教学的落脚点。这不单纯是技巧、技能的问题。关注怎么说的问题,必须关注作者的心灵、语文内容的人文陶冶。教学《柳叶儿》时,可以带领学生在品尝、品味品说中感受柳叶的现实生活,用柳叶的现实生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如何走进散文的艺术世界?

首先是品人。梁实秋说:“一切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脑子里的思想情绪翻译成文字。”可以这样说,文因人异。每一种人,有一种散文。品读散文倾听作者的心声,是散文教学的第一目标。散文教学首先应该教学生品读散文中的人。散文不同于诗歌的音韵节奏、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和戏剧的矛盾冲突,散文中呈现作者的个人思想和情绪甚至是生活的原生态的再现。散文丰富的精神内涵源于作者个性精神的丰富性。散文作者都是独立、自由、多面的。散文教学着力于品读作者真实的感受、想法,着力街市作者所给予的人物和主观描写中的感受和情境,品出作者这个人。教学《藤野先生》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藤野先生的层面上。教学时,让学生找出作者对藤野外貌、语言、交往的片段描写,认识藤野这个人,但进一步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对藤野先生的描绘中读懂对老师的情感,认识鲁迅这个人。

其次是品情。散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品情,散文是言情的艺术,情感是抽象的,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表现出来。作者因情发而为文,文摆在面前,可以诵读品出情感。正如叶圣陶所说:“情感的东西看不到,闻不到,似乎就在于诵读,用口面诵。”散文教学可以设身处地地涵泳,激发已有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认识感受形象的特点,达到美的教育和人生真谛的感悟,获得高层次的额精神境界,这样的散文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实质和人格规范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柳叶儿》的情感抒发是充分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苦与乐,还有祖母和家人对我的疼爱之情、家乡人对柳叶的救命之情。

12.爱——我的生活方式 篇十二

并不是因为他很臭, 这也不是在骂人, 而是对他的一种昵称。这个诨名的由来, 是因为我丈夫拥有一种奇特的天赋, 他能够像狗通过嗅觉感知事物微妙变化那样, 通过一些细节来感受到我的血糖波动。有时候他只要看看我的举动就知道我不对劲;有时候他还会通过碰碰我的脸颊来告诉我血糖有多高。有一次, 我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 经过训练的狗能够在主人低血糖的时候给予适时的提醒, 我觉得这太像我的丈夫了, 于是就给他取了“臭狗”这个外号。

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是不是?但我并不是在编故事, 并且一点也没有掺杂吹嘘的成分。有好几次, 我丈夫当着众人的面展示过他的“特异功能”, 人们看到之后都感到惊诧不已, 其中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 流露出吃惊而又羡慕的神色。我半开玩笑地对他们说:“瞧, 这就是我的‘一触式血糖仪’, 我挺愿意把他租给你们用一下, 不过遗憾的是他的测血糖功能只对我有效。”

人与人之间的感觉真是非常奇妙。在和丈夫认识之前, 我几乎很少向别人讲述我的病情。我觉得我难以开口向约会的对象解释, 为什么吃饭前要先注射一针胰岛素;我无法给对方描述我身上所戴的胰岛素泵。他们都理解不了, 肯定都理解不了。慢慢地, 我关上我的心扉, 意识到假如他无法与我“分担”糖尿病, 那他就不可能是我生命中的另一半。直到后来, 我认识了我的丈夫——汤姆。

自从戴上糖尿病的帽子后, 我也曾经自怨自怜、悲观失望, 也曾想过“随它去吧”。我的这些消极想法, 从来不想去告诉任何人, 但是汤姆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悲观情绪。他知道我有些忌讳向别人提起我的病, 但他还是劝我立刻向我周围的亲朋好友通告我患了糖尿病。在他看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 (1) 能去除糖尿病能彻底康复的幻想, 做好余生与糖尿病共存亡的准备; (2) 为谢绝亲朋好友的吃饭邀请提供了别人能接受的理由; (3) 帮助自己在必要的聚餐中, 也能管好自己的嘴; (4) 为即将发生的减肥消瘦作舆论; (5) 有助于提高大家对糖尿病的重视 (能使别人从自己的患病中受益也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 。事实证明, 这样做是绝对正确的。

随着我和汤姆认识的不断加深, 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慢慢地, 他表现出对我的病情越来越密切的关注。在汤姆的督促下, 不爱学习的我不仅开始看糖尿病书刊, 同时也开始参加一些糖尿病防治机构每周举办的糖尿病宣教讲座。在汤姆的陪同下, 通过听讲座、现场示范、运动指导、看防治糖尿病的书籍和杂志, 我不仅丰富了有关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改掉了从前的不良生活方式, 而且还懂得了糖尿病的饮食是控制每日的总热量, 主、副食可按食物交换份调配, 水果、牛奶都可以吃, 但要计算在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之内;知道了什么药是饭前半小时吃、什么药是饭后吃, 什么药是与第一口饭一起嚼碎吃;还知道胰岛素有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之分, 有30R、50R预混胰岛素等不同的配比。为了更好地配合胰岛素的使用,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做好自我监测, 我专门购买了血糖仪, 坚持自测血糖。

有过经历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 低血糖对糖尿病来说非常危险, 它能在瞬间导致糖尿病人昏厥甚至因此丧命。在我和汤姆关系变得亲密之后, 我们惊奇地发现他对我的血糖有着神奇的感知能力。有一次我们背着大大的旅行包到亚洲一些国家旅行, 在旅途中我们彼此对对方变得格外信赖, 他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有好几次, 在我觉得自己还没什么不适的时候, 他会突然给我递过来一杯果汁, 或者建议我测一下血糖。一开始我会笑着说他“神经过敏”, 但后来我真的按他说的做了, 这才发现他的提醒原来并不是多余的!我吃惊地注视着他, 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微笑着说, 他也不知道, 但就是能够感觉出来。我说不出话来, 只是紧紧地握着他的手, 我知道这一奇迹的出现完全都是因为——爱。

我们终于成为了夫妻, 不管什么事情他都乐于同我分担, 包括我的糖尿病。还记得有几次我在半夜醒来, 摇醒在身旁熟睡的汤姆, 他便立刻像弹簧一样跳向厨房, 给我端来一杯果汁, 他是如此理解我对于低血糖的恐惧。最近由于想要小孩, 我们去看医生, 检查的结果却是我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太高, 还不适合生孩子, 在那一刻我伤心地哭了, 汤姆紧紧地抱着我安慰我, 他对我遭受的挫折感同身受。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生的时候, 曾经在脑海里憧憬我未来另一半的样子:他应该是一个机智、帅气、自信而又忠实的人。我很庆幸, 我在现实中所拥有的爱人——汤姆已经超过了当年我在脑海中的预期。他不仅机智而且敏锐, 不仅帅气而且温柔, 不仅自信而且体贴, 不仅忠实而且忠诚。

糖尿病患者不论采取什么治疗方案, 在饮食上都要禁忌进食的不均匀, 特别是碳水化合物, 避免一顿饱一顿饥, 使血糖或高或低, 这对胰腺的杀伤力极大。这个道理说出来大家都懂, 但有时自己真正遇到了就会不够注意, 我自己就有亲身体会。这个时候就非常需要身边的人给你及时的提醒。记得有一次, 由于不好意思在开会的过程中出来吃加餐, 我一直挨到会议结束 (已经饿得浑身发抖了) , 赶紧狼吞虎咽地吃了200热卡左右的甜饼, 立刻感到眼睛发胀, 一测血糖14.6mmo/L, 后来才知道这是“苏木杰”反应。医生说, 一次这样大的血糖波动, 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有可能你几个月控制血糖的努力就全被抵消了。汤姆知道这件事之后, 每次当我去上班, 去开会, 或者出差, 他总会打电话给我, 提醒我“该吃点东西了”!

以前的我经常不爱运动。汤姆首先意识到我这个毛病很不好, 他问我为什么不去运动呢?我告诉他, 我担心这样会造成血糖的剧烈波动, 从而对胰岛素的需求变得不再平稳。于是他陪我一起去咨询医生, 医生建议我首先从慢跑、散步开始, 因为这类运动在胰岛素需求方面变化平稳, 容易控制。然后可在此基础上增加跑步、爬山等运动。每次运动时先去看血糖的变化情况, 然后再对运动量、饮食等方面做相应调整, 了解自己的极限。于是在后来, 每当我沉溺在电视剧剧情之中的时候, 他总是拉起我走出户外, 去跑步健身;在我还没有意识到血糖太低的时候, 他总是及时地递过来一杯甜甜的果汁;在我们出去旅行的时候, 他总是记得往行李袋里装上各种糖尿病护理用品, 从来也不落下任何一件小事物。他用他的细致关怀, 仿佛为我筑起了一道防风墙, 站在墙内的我感觉很温馨、很安全。

13.我的学生我的娃散文 篇十三

有时,我真不想担任班主任呀。

我们该操多少心?

今晚,7:30分,有家长来电话。

“老师,我孩子怎还没有回家呀?他在学校吗?”

“孩子叫什么?班上已没人了,都走了呀。”

“XXX,是坐车的。”

“哦,我去问问跟车老师。”

一颗心呀,又提到嗓眼了。

赶紧找跟车老师。

学校有六部车,还真不知道他是乘哪趟呀?再说,几十位同学坐车,我也记不住他是在哪里下车的。

我安慰家长:“别急,估计是去网吧了,快去找!”

“可是,我们都在温州呀,他被丢在杭州亲戚家……”

啊?那真麻烦。

哦,我想起来了,家长曾对我打过招呼,说他们夫妇都出差,要在放假时才回来的。

怎么办?

我叮嘱他请亲戚去找。

我也急着去询问。

好不容易联系到一跟车老师。

他努力回忆着。

“XXX?我车上没他,那是其他老师的车。”

可是,我想不起来他是坐哪位老师第几趟车呀。我的材料都在学校里。

“我想想,你再去问他爸爸,孩子在哪里下车的,我就知道是乘哪位老师的车了。”

“谢谢。”

终于弄清是哪位老师押车了。

电话一直嘟嘟叫个不停,没人接。再拨,还是没人接。

我猜测他是有事,等了片刻,又拨了几次……

实在没办法了,赶紧问其他老师,请他们帮忙联系,一直找了三位老师,有一位老师告诉我:“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幸好,有老师在QQ上,发现那跟车老师的`一位邻居,他留言:“别急,我去问。”

总算有了消息,那老师真的是沉迷于网络,没听到电话了。

接通了,接通了。

老师告诉我,孩子上车了,并且提前一站下了车。当时,有两个孩子……”

有了眉目,我就要把情况告诉家长呀。

其实,我是担心孩子没上车,溜到哪里去了。

我网友建议我赶紧把情况汇报给学校,让学校定夺,但到头,还是压下来了,只有先自己调查吧。

家长的电话竟然是一直在通话中?

估计是在和亲戚说话,或者是在对孩子训话。

最终,和家长联系上了。

“孩子到家了吗?”

“到了,刚到……”

“好的,你怎不告诉我呢?我好着急呀……”

“对不起,我正打算和您说,你就来电话了……”

“找到就好,你要好好说说孩子……”

“我会的,老师你在下周一也对他进行教育……”

“当然,我一定会说的,孩子这样贪玩,我和你都担心呀……”

14.我的微笑和我的落寞散文 篇十四

在这平白的一生中,上天不知为何就平白的给了我们这四年?

而我们却都还不会去适应,我们却已经掉进了一个好深好深的坑

掉进去的时候,我们微笑

可是却不知有几人能看穿这其中的苦痛

亦或许有些人的微笑是那么真切的发自于内心的喜悦

那一阵阵窃喜,递给了他们无数的快乐

或许我们原本就没看穿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只是一群疯狂的少年

我们就这样掉进去了这个坑,义无反顾

却不知道

原来,我们也可以不这样的

我们同样也可以幸福,也可以快乐,也可以不用掉进去

只是,我们就偏偏要去那么的犯贱

眼看着身体中流出的.那鲜红的血泊,却还是在抬起头玩笑这人生

眼看着那刀子滑过手臂,却在享受着这快感

抬头微笑,告诉身边的人

你看我,多么快乐

有些时候,有些事,很厌倦

你要问我为什么吗?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日子,我早已厌倦

这生活我早已不耐烦

怎能那么残忍的逼问我?

或许就是厌倦了这人生

我们早已掉进了这个坑

多么让人刺激,让人偷笑的一个坑啊

我们还在往下掉……

有些时候好想说如果你们不救我我就绝不回头

可是,偶然一回头,却发现

这堕落,该拿什么来拯救?

任凭那呼声在身后蔓延,我却独自嘲笑这行为

笑得惊天动地,笑得血腥无比,笑得那么彻底

命运到底算个什么呢?

总是要把我的生活画成一个圈却欺骗着我傻傻的一直前进

原来

那终点只是我的原点

我走了好久好久,以为我已经走出去了,我心里的那一丝窃喜暴露无遗,可是

我蓦然回头,却发现我原来还在这原点

我在原点转了无数次,终究还是摆脱不了这命运的伏笔

有些时候,我想,就停在这原点吧

既然无法走出去

15.我的校园生活如水一般 篇十五

课堂教学中,我喜欢琢磨,利用游戏或变换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地得到锻炼,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质。

记得在一次跳绳课上,朱丽丽要和我比单脚轮换跳。“老师,咱俩比一下,看谁跳得多。”我说:“好啊,比比吧。”唐欣手拿秒表,嘴里喊:“预备,开始。”于是,我和朱丽丽飞似地摇起了绳。我一分钟186个,朱丽丽一分钟228个。“哇,我输了,廉颇老矣,老师比不过你们了。”“老师咱俩比比”……“老师咱俩比比”……又有几个学生向我挑战。我气喘吁吁地说道:“让老师歇会儿,让老师歇会儿”。是啊,学生进步真快,真是今非昔比。身为体育教师,适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既能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又能让学生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这样的体育课堂普通而又简单,但其中的快乐却是满满当当。

校园生活的日子如水,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也有惊涛骇浪的时刻。好在,无论面对哪一种情况,我都可以轻松面对。记得有一节体育课,我气得够呛,嗓子也有点喊哑了,真正应了一句话,“给孩子点阳光,他们就灿烂”。我认为没有必要整天对他们板着脸,应该和蔼一点,让学生们心态放松,不管做什么活动都高高兴兴的。哪曾想,越给他们好脸,他们越“赛脸”。说说笑笑、嘀嘀咕咕,甚至有两个学生差点打起来,这真是无病抓药,自讨苦吃。至此,我认为体育课上,不能过多地给学生“阳光”,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时刻不能松懈。体育课是开放性课堂,学生“阳光”多了,肯定纪律不好,学生自主空间大了,势必弄出点事来,这样不但耽误他们学习锻炼,而且对他们安全无保障。学生就是学生,见到你的“阳光”,肯定蠢蠢欲动,会有各种想法、小动作,这是常情。因此,要想安全地、高效地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还是应该严肃点儿,该管的一定管,少给学生们点“阳光”。当然,对个别腼腆胆小的学生例外,给点“阳光”,鼓励一下,是必要的。

我与学生们在一起时是热闹的,独处的时候我是安静的。我喜欢读书,喜欢学习。教学之余,学校订阅的体育杂志我总是一遍一遍地翻阅,做笔记,写心得。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我总是借鉴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我喜欢看电视直播的体育赛事,看电脑中的体育新闻、体育知识。别人也许是在看热闹,我总是潜下心来认真地看双方队员的技战术,因为这些对我的教育教学、运动队的训练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我爱学习,每每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心得记录在纸上、发表在报端,被学校领导、同事公认为“才子”。

作为学校的一分子,学校的荣誉与我息息相关。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比赛成绩是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法码。我带的乒乓球队,长年坚持不间断地训练。早晨6∶30到校训练一小时,上午和下午要进行体育课教学,下午放学后再训练一个小时。我的训练对象是1~6年级小学生,一切都从零做起,从基本功抓起。小队员练习基本功,大队员与教师、初高中生打一些高水平、高强度的挑战赛、对抗赛。这些年,学生们也不负众望,体育比赛成绩在全县一直是名列前茅。

我热爱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除了备课、上课、训练、组织各种活动之外,我也总是找时间打打乒乓球、投投篮球、垫垫排球、踢踢足球……也正因为我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广大师生自觉不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

16.我的读书生活的散文 篇十六

刘波

初中毕业后,我辍学回家务农,上学时的种种梦想也随之搁浅。因为我家地处山区,那时信息还很闭塞,闲暇时,唯一能给我带来快乐的就是听广播。一天,我在亲戚家无意间看到了一本名为《妇女生活》的杂志,便随意翻看起来。很快,我就被杂志里的文章所吸引。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亲戚家玩,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借《妇女生活》看。

一晃三年过去了,同村的伙伴们要么早早娶妻生子,要么外出打工挣钱,而我却一事无成。看着父母焦急的目光,我苦恼极了,《妇女生活》就成了我闲暇之余的又一个精神寄托。杂志看得多了,我就有了写作的冲动。于是,每天干完农活回到家,我都会趴在昏暗的灯光下写写画画。特别是有一期《妇女生活》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文章中讲的是一个打工妹自强不息,靠打工养活自己,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的故事。看完文章,我在心里默默地想:人家一个女孩子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作家,难道我还不如一个女孩子吗?我再也不能这样浑浑噩噩过日子了。这样一想,我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此后,我喜欢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妇女生活》就成了我写作路上的第一个“导师”。

见我痴迷写作,父亲坐不住了,问我今后有什么打算。我说我想在写作的路上走下去,想当记者。父亲一听就生气了,说我不务实,希望我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连村里人见了我都会奚落我:“刘记者,最近又写啥文章了?”面对别人的嘲笑和不理解,我并没有生气,而是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有的人有了梦想而不去努力,那只是空想,而有的人为了梦想努力拼搏,即使最终实现不了,那他至少在精神上获得了快乐。这样一想,我释然了。

尽管我痴迷写作的举动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我始终没有放弃。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就必须到大城市去,于是,我瞒着家人来到了郑州。在郑州,为了生存,我发过传单,干过保安,拉过广告。再苦再累我都无怨无悔,坚持写作。后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我还报了自学考试。几年后,我不但拿到了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还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虽然我还不是一名真正的记者,我知道,我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妇女生活》杂志社招聘采编人员,就前来应聘。通过层层筛选,最终我被录用了。几年过去了,我在杂志社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已经慢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如今,回首走过的路,我有过彷徨,有过辛酸,但更多的是写作带给我的快乐。最后,我想说的是,我要感谢《妇女生活》杂志,在我人生最无助最彷徨的时候,给了我动力和引导,帮我圆了记者梦!

《妇女生活》成就了我的一段姻缘

赵航

15年前,我在巩义市一家国有企业做宣传干部,并负责报刊的收发工作。因为工作便利,每期新到的《妇女生活》我都能先睹为快。时间一长,《妇女生活》就成了我每月都要见面的“老朋友”。

一天,新的一期《妇女生活》如期而至,一篇题目为《在妻子患癌的3000个日日夜夜》的文章攫住了我的目光。文章写的是平顶山市一位叫邱长江的男子,在妻子患癌后,带着妻子四处求医,还自己钻研医学知识,硬是让妻子的生命延续了8年之久。读完这篇文章,我已经哭成了泪人儿。当时,我刚离婚两个月,正处于情感脆弱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给邱长江写了一封信,随后,他也礼节性地回了信。几个月后,我到平顶山出差,鼓起勇气给邱长江打了电话,他很快来到宾馆见我。通过聊天,我发现,虽然我们相差十多岁,但谈得十分投机。无论是经历和家庭,还是个人爱好,以及做人准则,我们都是那么的相似。此后,我和老邱书信来往,纸短情长。当他向我求婚时,我冲破层层阻挠,只身来到他身边,和他生活在一起。

结婚后,老邱像父亲,更像兄长,全心全意地呵护、关心我。平时,我和老邱出双入对,一起买菜做饭。在家里,他吟诗,我作画,夫唱妇随,度过了近十年的美好时光。

我和老邱享受着美好生活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我们的媒人——《妇女生活》杂志。我俩曾相约,一定要抽时间到郑州看看杂志社的编辑老师,为他们的牵线搭桥表达我俩的谢意。然而,我俩的心愿还没有完成,老邱就遭遇不测遗憾离世。老邱的离去让我悲痛万分。

转眼间,老邱离开我已经6年了,在这2000多个日子里,我无数次在梦里与他相会。走在大街上,看到书报亭里的《妇女生活》杂志,我都会想起老邱,想起属于我们的那份虽然短暂却很美好的感情生活。

为了完成老邱生前的心愿,2010年夏天,我带着当年那份为我们做媒的《妇女生活》杂志,到郑州拜访了杂志社的编辑老师们,代表逝去的丈夫向他们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如今,在这本代表着河南千万女性娘家人的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我写下了我与老邱的故事,也是我与《妇女生活》杂志的故事,来表达我对这本杂志的美好祝愿,表达我对丈夫的蚀骨思念。

〔编辑:刘波〕

17.我的奶奶(散文) 篇十七

作者:牧野

说起我的奶奶,我的脑海里有很多的景象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

有时候,在家里或者在办公室,我会情不自禁的从本子里拿起奶奶唯一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细心的端详。看着奶奶和蔼可亲的脸庞,回忆奶奶对我这个长孙的一切一切,我会常常陷入沉思中……

奶奶出生于上世纪的1914年。奶奶的文化虽不多,但可以完整写出自己的名字来。对此,我对奶奶的过去也很感兴趣,毕竟她是民国初期出生的、并且是贫苦农家的孩子,竟然还识字,我觉得我奶奶很了不起。

我从小就和奶奶在一起生活,长到十几岁还和奶奶睡在一个土炕上。可以说是奶奶一手带大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不过五、六岁的样子。闲暇时经常是奶奶牵着我的手到村外的田地里去干农活。那时候,我的好奇心很重,总会向奶奶问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奶奶用手指着村边的大堤上被雨水冲刷出来的水洞说:“你就是从那个水洞里抱过来的”。当时我还真的信以为真了。

奶奶是个苦命的人。奶奶鼻翼的下方长了一颗黑痣,总说自己命苦都是这颗痣的原因。尽管我知道这是唯心的说法,但我也不愿去反驳奶奶。

奶奶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成为单身母亲了。她刚三十几岁时就失去了我的爷爷。

听奶奶说,我爷爷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相貌堂堂。年轻时,我的爷爷被抓了壮丁,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虽保住了一条命,但是,却染上了严重的肝炎,失去了打仗的本钱。自然也不再受到长官的关注,爷爷只好拖着病体回家养病。由于家里穷,再加上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不多时,爷爷在病痛的折磨中离开了人世。

我的爷爷病逝后,撇下我的奶奶、我的父亲和我的两个叔叔。当时,我的父亲才有五、六岁,稍大的叔叔四岁多,小叔叔还不到两岁。可是,在爷爷去世后的三年中,我的两个叔叔也相继夭折了。

奶奶在相继失去三位亲人后让她悲痛欲绝。奶奶在悲伤与痛苦中艰难度日,父亲成了我奶奶唯一的精神支柱。

奶奶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乡下妇女。带着我的父亲度过了失去丈夫和两个孩子的艰难岁月。这在人生中承受的悲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我的奶奶却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中独自闯过一道道险关。

解放初期,家里分得几亩薄田。奶奶就靠着这几亩田地养家糊口。一个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农村妇女带着唯一的独子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前行。

几亩田地里的庄稼尽管收成不太好,但还是要有人去打理的。不然,会颗粒无收。奶奶为此起早贪黑,不停的忙碌着,靠着忙碌填充着心中的那份孤独与悲伤。

高深的高粱地里,奶奶默默的独自劳作;金黄的麦田里她汗流浃背的独自收割;硕大的包谷叶子刺痛着她黝黑的脸 庞。奶奶忍受着这一切,付出了巨大的人生能量。但她从没抱怨过、也未言放弃过。而是用她纤弱的臂膀撑起了这个孤苦破碎的小家。

六十年代初,我的父亲不到二十岁就离家外出找工作。父亲的外出虽说给我奶奶减轻了一些家庭生活负担,但是,奶奶却在孤独的牵挂中常常让她夜不能寐。

最初,父亲来到了河南的某铁路局工作了两年。当时正遇上自然灾害,吃的饭菜很差,干的工作却很苦。在那里熬过两年后,无奈之下又辗转来到了甘肃。

父亲到了甘肃后,为了能够在交通系统中立足下来,他拼命的工作,默默的奉献。为此,他在三年中没回过一次家。这对一个已经失去两个儿子的母亲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啊!

后来,父亲和母亲走到了一起,奶奶总算放下了一份心思,盼望着能早日抱上她的孙子。

我的母亲没有文化,父亲和母亲文化差异非常大。父亲毕竟是见过世面的。而母亲则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乡下,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庄稼地里农耕劳作。

那个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靠每月工资养家糊口真是杯水车薪。奶奶和母亲拉扯着我们兄妹五个艰难的度日。当时,奶奶和母亲也算是生产队里的劳动力。男人干一天可以挣十个工分,而我的奶奶和母亲干一天每人最多才能挣六到七个工分。一年下来奶奶和母亲挣得工分最多每人能分得二十斤小麦。这就是我们一家七口人一年的细粮。可想而知,这一年能吃上几次白面馒头就不用计算了;每年想吃一顿饺 子非要等到过年时才可以实现,平时是很难吃得到的。

奶奶是村里有名的能干的老人,六十多岁了还天天到大街上的水井里打水挑水回家做饭。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心里总在想,什么时候才可以把奶奶替下来,不再让她老人家吃苦啊!

后来,我上到初中时,个头还很矮,把扁担两头的链子缠到扁担上才勉强能把水桶扛起来。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我的奶奶终于可以告别了那副扁担了,再也不用她去挑水吃了。

改革开放初期,我已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因为父母都在外地,家里的事全有我操办。我十九岁时被村党支部任命为团支部书记,在村里已经非常活跃了。再后来又兼任村里的民事调解主任,谁家闹矛盾、有冲突的都会找我来解决。久而久之,村里的村民还真的挺喜欢我的,对我的调解大多都认可。

之后,因为父亲的遗传,很早我就喜欢上了乐器。在农村成立了小乐队,带领几个青年男女伙伴拿着乐器去闯天下了。经常是一早出来几天回不了家,我奶奶时常牵肠挂肚,寝食难安。

在我二十一岁那年,奶奶突发脑梗塞病倒了。

病倒后的奶奶在床上一躺就是两年。尽管我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在我奶奶的眼里仍然是一个小孩子。我出去闯荡,晚上回不了家,奶奶总是牵挂不下。记得有一次外出办事,晚上没能赶回家,奶奶躺病床上一夜没睡着,一直用含混不 清的语言念叨我这个大孙子。唉!可怜我慈爱的奶奶啊!

两年之后,奶奶离开了我们。那年奶奶七十二岁,我刚二十二岁。

在奶奶离开人世的那个时刻,我深感悲痛,好似天空崩塌。没了奶奶就失去了奶奶的厚爱,就再也看不到奶奶慈祥和蔼的面孔了。此时,忽然觉得自己在奶奶病重期间,竟然没在奶奶的病床前多守上一会、多看一眼。甚至怀疑自己的不孝与无知亵渎了奶奶对我的恩情。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在公路建设事业中默默的耕耘着。时至今日,我虽已年届五十,在公路建设事业中打拼近三十年,也有所收获,获得各类荣誉证书厚厚的有一米高。但是,因奶奶对我的爱和我对奶奶的不孝仍然让我无法释怀。认为自己的不孝造就了我人生的不完整和不可原谅的过错。

如今,我常常为此事反省、为此事忏悔。时常在手里端正地放着奶奶的那张发黄了的照片,追忆着奶奶的星星点点。这一切已经成为我思念奶奶的一种模式,也是我纪念奶奶、追忆奶奶的最佳途径。今天,我要用我对公路建设事业的那份热爱回报奶奶的在天之灵。

如果说为了告慰奶奶的在天之灵,倒不如说是为了给自己找到一点心灵上的慰藉。

我爱我的奶奶!谨以此歌献给我亲爱的奶奶,以此来纪念她老人家。

奶 奶

爸妈把我带到这个家

奶奶把我抚养大 奶奶的恩情比山重 独自撑起一个家 从小跟奶奶睡的一个炕 长大后远走离开了她 奶奶啊奶奶 亲爱的奶奶 问候奶奶您还好吗 千万别把孙儿牵挂 待到孙儿取得好成绩 再给奶奶传回佳话

上一篇:营销技巧论文下一篇:签证申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