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

2024-07-09

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10篇)

1.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 篇一

【重点】

主要星座、恒星的位置和形状

【难点】

北极星指示正北方向的缘由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关于著名星座的传说

教学器材:星空图

教学课件:无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同学们,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每颗星星的亮度是不同的,人们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星星,全天大约有6000颗,由于南北半球、空气质量、人眼视力等原因,我们每天晚上在夜空中能够观察到的星星数目还要小很多。即便如此,我们在夜晚也很难将星空中的星星数清楚。

古代人为了明确星星的位置,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星空连接成各种图案,并赋予它们神话的形象,这就是星座。

(展示)教师展示一个星座的实际星图和星座想象图。

(简要讲解)教师介绍古代巴比伦人的十二星座,并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星座的名称只是人类的想象。教师提及古希腊人的四十八星座和中国的二十八星宿。

现在,国际上将星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成88个星座。在北半球的人们,只能看到北天的星座;在南半球的人们,只能看到南天的星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提供的北天、南天星空图,回答第1题和第2题,并描述那些星座的形状。

(教师讲解)这些明亮的星星都是恒星,每个星座包括了许多恒星,而我们经常说的北极星、织女星等都是单一的恒星,它们是星座中的一颗恒星。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第2题的恒星都属于哪个星座。

(简要讲解)教师讲解北斗七星、大熊座、北极星的关系。请同学们观察北天星图,明确北极星的位置。

(教师提问)在夜晚观察星空,北极星应该处于天空中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北极星为什么会指示正北方向呢?

(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观察2,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利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没有望远镜的同学可以肉眼观察当地、当时的大熊座方位。教师提问:北斗七星的斗柄在不同的季节为什么会指向不同的方向?

(同学讨论)(下节课教师讲述)。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当堂完成教材提供的练习1、2。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在于空间想象和星座的形状。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形成三维空间的宇宙印象,以及记住一些重要星座的形状,并能够在夜空中独立寻找出这些星座。由于生活中预测命运的“十二星座”的影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即好奇,又有偏见。因此,教学设计以先从星座的产生导入,澄清一些知识点,然后将空间的概念和形状的概念渗透到教学中,重点是夜空中的主要恒星和主要星座的位置或形状。星空的季节变化在本节结尾处点出,为下节课做准备。

2.七年级上册美术第一课时教案 篇二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1年8月29日—9月2日

一、教学内容:

(1):欣赏美术作品《在激流中前进》、《冰山曲》、《牛耕》、《清明上河图》、《捣练图》。(2):对上述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评述。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多种多样的美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2)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多种多样的美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难点: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感情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① 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是怎么进行劳动的?你们都会那些劳动?你们知道劳动有何意义所在么?

生:联系学习生活,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

师:既然同学们对劳动有很好的理解,请同学们想一想除了用肢体表现劳动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劳动呢?

生:思考并回答:舞蹈、文字、音乐、绘画。

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绘画中表现劳动的场面吧。

2、新授:教师板书课题《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① 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③ 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④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六、讨论:

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表现劳动的绘画作品,你们对这些绘画家有什么感受?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中国美术作品为主,通过学习,分析,评述等教学活动认识和了解了多种多样的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同学们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评述提高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认识到了劳动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感受到劳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八、课后拓展:

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3.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 篇三

1.能读会写文中的生字词,能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能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3、能根据课文标题和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模块一:明确目标

教学板块1:导入新课

老师出镜同学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了鲁迅先生写的《社戏》,在那里我们结识了一群可爱的农家少年朋友;感受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和无私;更体会到儿童对快乐自由生活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童年的另一番天地。。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是:

PPT1

学习目标

1.能读会写文中的生字词,能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2.能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3、能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模块二:疏通文意

教学板块2:疏通字词

PPT2这篇课文,有不少生字词,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迅速浏览一遍,找到屏幕上的生字词,自己查阅工具书,按要求注音或解释;还有不会或不懂的地方,可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疏通字词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桑椹()轻捷()

油蛉()斑蝥()缠络()珊瑚()

攒()豁()敛()脑髓()

陌生()鉴赏()人迹罕至()觅食()

竹筛()秕谷()系()书塾()

2、解释下面的词语的意思:

确凿:轻捷:缠络:

鉴赏:人迹罕至:渊博:

消释:宿儒:人声鼎沸: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注音、解释。时间约5分钟)

PPT3同学们刚才学得很认真,相信大家已解决了这些拦路虎。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和有关词语的解释齐声读一遍。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jié)

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luò)珊瑚(shānhú)

攒(cuán)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

陌生(mò)鉴赏(jiàn)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

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书塾(shú)

PPT4

解释下面的字词:

确凿:确实无误。轻捷:轻快敏捷。缠络:缠绕。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至:到。

渊博:(学识)精深广博。

消释:消融,熔化。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

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

教学板块3:了解背景

疏通了字词,只是扫除了文字上的障碍;要读懂这篇写于80多年前的文章,还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知识。

PPT5(《朝花夕拾》图片)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PPT6(鲁迅图片)本文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教学板块4:概括内容

PPT7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先听一下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看书边思考,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概括内容

听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根据文章标题提示,课文可分为几大部分?

2、用简要语言概括每一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情。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完成听读任务。时间约15分钟)

PPT8PPT9(百草园图片和三味书屋图片)不难看出课题用“从……到……”点明了文章所写的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PPT10这篇课文先写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再由课文第九段自然过渡到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PPT11在第一部分,作者紧扣“乐园”写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依次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1-8)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2)有趣景物

(3-6)传奇故事

(7-8)雪地捕鸟

PPT12在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先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再依次写了询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和在课上做戏画画的事。

(10-24)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10)书屋陈设

(11)先生印象

(12-16)询问怪哉

(17-20)后园寻趣

(21-23)师生读书

(24)做戏画画

模块三:梳理结构

PPT13好,刚才我们已经把课文的内容作了简要的概括。解决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学一篇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写的是什么”,还要进一步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算是把一篇文章读懂了。而要弄清文章“怎么写的”,首先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思考,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这样的丰富多彩,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些丰富的材料串联起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速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梳理结构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先分析整体顺序,再分析局部顺序)

2、文章的第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把它归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速读,梳理结构。时间约5分钟)

PPT14同学们经过刚才学习,一定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老师再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在概括本文内容时,曾提醒大家要充分利用标题的提示;现在分析结构,同样也不能忽视这个标题。标题的“从……到……”点明了文章所写的两个地方;因此,很显然,全文整体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的。再看局部,两个部分初看起来好像写了一些不相干的景物和事件,很难整理出明显的顺序。但细细推敲,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如,在“百草园”部分,有季节变换的痕迹;“三味书屋”部分,有学习生活的进程。有一种隐性的时间顺序在里面。就是标题的“从……到……”也隐含了一个时间的顺序。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篇文章是以空间的转换为全文的显性顺序,以时间的推移为隐性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PPT15也许有的同学会对第9段的归属问题产生疑问,同学们可以再读一读课文的第9段,想一想,第9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大家只要细细一想,就不难发现,课文第9段主要写了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猜测,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在结构上有一个过渡作用。因为第9段更多的是写对百草园的情感,所以把它归在第一部分比较合理。

第9段从儿童的视角,以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猜测。表达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所以,它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在结构上有一个过渡作用。

惜缘

4.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 篇四

每天进步一点点,改变就在一瞬间!

第4课时 耳和听觉(二)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

2.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学习重点】: 乐音的三个特征、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学习难点】: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预习导学】:(课本12-16页)

1.音调是。它由 决定。C调“1”(“do”)的频率为262赫,D调“1”(“do”)的频率为294赫,则音调高的是。

2.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

频率的单位是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

,频率越高,音调越。

3.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赫。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___ _的声波叫次声波。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或次声波,有的动物能听到,这表明。

4.列举日常生活中超声波的应用:

5.响度是。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你想象一下影响响度的因素有:

、、等。在声学上人们常用 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6.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我们一听就能分辨出来,就是由于不同的人说话时的 不同。电子琴能模拟出小提琴、钢琴的发声,主要是模拟这些乐器发声的。7.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乐声与噪声,乐声是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发生的,观察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的声源振动是无规则的。从环保学角度讲乐音是 的声音。噪声

是 的声音。

(2)噪声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人的工作、生活,可以从多途径减弱噪声。你想到的减弱噪声的具体措施有、和。

(3)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超过 分贝,夜间不能超过 分贝。【学习研讨】

[目标一]:乐音的三要素: 1.乐音

物体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

播放不同的音乐。问(1)为什么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不同?

(2)为什么有的音乐听起来响,有的听起来弱?

(3)为什么有的音乐听起来调子高,有的调子较低?

小结: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音调 双种子教育集团

每天进步一点点,改变就在一瞬间!我们把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呢?完成课本上12页的活动。现象:(1)将塑料尺在梳子上划过,当划过的速度快时,声音的音调要。当划过的速度慢时,声音的音调。

(2)将塑料尺紧压在桌面拨动时,伸出的长度越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尺子振动得越 ;伸出的长度越短,振动得越,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小结: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Hz)。

(2)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一般情况下,儿童的音调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人的发声频率约为65赫兹到1100赫兹。

思考:一只蚊子和一只蝴蝶同时飞到你的身旁时,你是否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这是为什么?(4)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

(5)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听不到超声和次声。小结:听不见声音的可能性:

(6)超声波传播时,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能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用途:。雷达的原理: 3.响度

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学生活动:课本14页活动。结论:影响响度的因素: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观察者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教育网声音的大小即响度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4.音色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分不同乐器、不同人物发出的声音靠音色。[目标二]:噪声

以科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3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训练巩固】:

1.音乐会上,男中音在放声高唱,女高音在小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男中音的音调高.响度大 B.男中音的音调高.响度小 C.男中音的音调低.响度大 D.男中音的音调低.响度小

2.用钢琴和小提琴协奏一个曲子,但仍能很明显地区别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这是由于它们的双种子教育集团

每天进步一点点,改变就在一瞬间!什么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同 3.下列措施可以减弱噪声()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盒

B.科学家研制氟里昂的代用品

C.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上消声器

D.为了推销商品,商场在门上安装高音喇叭

4.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可行的是()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声源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的噪声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免噪声干扰 C.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 D.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5.几位同学在室外聊天,室内的同学听声音可以分辨出每句话是谁说的,这主要是()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频率不同 D.响度不同

6.“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是指。“那位女同学的声音太高了,刺耳”,这里的“高”是指。

7.噪声危害的调查表明:在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跟美国20岁青年一样灵敏。这个情况说明美国的 污染比非洲北部农村严重,因此影响了美国人的听力。

8.我们能听出从电话中传来的熟悉声音是靠 来区别的,而响度与声源的 和 有关。

9.在内燃机的排气管上加装消声器,是在 处减弱噪声;多种植物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还能在 中减弱噪声。

10.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至少举出两例)【拓展延伸】:

1.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2.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3.发声体在振动,但我们没有听到声音,其原因是()A.没有传播声音的媒介 B.声音为超声波 C.声音为次声波 D.以上都有可能

4.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5.扩音器的作用是()A.扩大声音的音调21世纪教B.扩大声音的响度21世纪www教育网 双种子教育集团

每天进步一点点,改变就在一瞬间!C.扩大声音的音色21世纪教育网 D.同时扩大声音的音调和响度21世纪教育网 6.为了减少噪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将噪声大的机器与外界隔绝 B.关闭所有声源

C.将耳朵用东西密封 D.在马路和住宅之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7.用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首曲子,人一听就能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这是因为两种声音的()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C.频率不同 D.响度不同 8.下列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A.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管上加装消声器 B.在公路和住宅区植树 C.用外罩把声源罩起来 D.戴上防噪声耳塞 9.对声音的响度理解正确的是()A.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B.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C.与声源的振动次数有关 D.包括A、B两项

10.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为440赫兹;采过花蜜后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为300赫兹,因此有经验的养蜂工人一听飞行的声音就可判断蜜蜂是否采过蜜,他是根据声音的()A.音调不同,采过蜜的音调高 B.响度不同,采过蜜的响度大 C.音调不同,采过蜜的音调低 D.音色不同

11.下列各个发音体振动情况中,人耳不能听到的是()A.1秒钟振动440次 B.1秒钟振动19600次 C.1秒钟振动35次 D.1秒钟振动25000次

12.通常所说的声音的三个特征是 . 和。其中反映声音高低的叫,它由发声体的 决定;反映声音大小的叫__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反映不同声音特征的是,它与发声体本身性质有关。

13.物体在 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人声带振动的频率范围是 至 赫兹。14.我们把高于 赫兹的声音叫,我们把低于 赫兹的声音叫 . 15.音乐会上台上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________,琴声通过________传播到台下观众的,观众根据声音________的不同可以听出还有什么乐器在演奏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的。

16.在中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

(1)监考老师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播传入考生耳中的,考生能分辨出两位老师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各自的 不同。

5.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非常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能力,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

(二)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则是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 的重要教学。《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把它放在单元的首位,非常恰当。对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学习这篇课文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品位散文优美的语言,揣摩精彩句段;

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学习与掌握;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的学习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手法的把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1、知识结构

初一的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写景的散文有了接触,对一些修辞方法有了初步的学习,为学习本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学习能力

初一的到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3、心理特征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对待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读的主题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地引导。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 导入

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微风轻拂,这些词语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物?

面对美丽的春天,古代的文人给我们留下了优美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哪首诗歌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一起背一遍。还记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贺知章的 《咏柳》   。 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看看这位现代散文家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春天在他眼里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对春天有着怎样的情感,春天又给了他什么启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 作者介绍

(方法:学生发言,老师归纳总结)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作:《踪迹》(诗和散文合集)

《背影》(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清新隽永(文如其名)

三、 字词疑难处理

1、 处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难题

2、 重点字词的强调(针对多音字)

四、 朗读感知

1、 听录音(注意节奏、语气、停顿)

2、 学生齐读

五、 划分课文层次

六、 课文分析

(一) 第一部分:盼春

① 春天没有来,从哪个字得知?

“近”→用词准确、形象

② 两个“盼望着”,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一个?

不能。这里用了反复修辞手法,两个“盼望着”写出了作者期待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

反复修辞的讲解。

6.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 篇六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7.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 篇七

第五课时

讲评试卷

一、1.贰佰伍拾玖元整  2.B 3.C 4.D 5.(1)谨慎小心,丝毫不疏忽的样子。  (2)形容力量巨大。 6.C 7.D 8.B 9.(1)形容对理想的渴望。(2)以动写静,将花如何贮存色彩写活了。10.略

二、11.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 12.比喻。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13.“我”受到紫藤萝旺盛生命力的鼓舞,决心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14.略 15.略 16.结茧  破茧  出茧  17.因为蚕用这种丝织成了封闭自己的突不破的厚厚的茧。 18.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19.只有突破自我,才能超越自我,获得新生。  20.④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  ⑥告别  21.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22.朝夕相伴  23.因为它虽遭挫折仍不屈不挠。(答“虽被损伤又向前伸展”、“虽遭不幸却毫不气馁”、“被拽下来又咬住了墙壁”、“被损伤后又爬上了墙壁”也算对)  24.①爬山虎无言,“情感”是作者体会、揣摩出来的。②描写爬山虎吸附砖墙很紧,赞扬它顽强的生命力。③描写小心翼翼的动作,表达作者对爬山虎怜爱的感情。 25.爬山虎顽强的精神,给了“我”战胜疾病的力量。26.作用之一是引出种牵牛花的经历。作用之二是反衬牵牛花生命力之强。27.不当回事――尊敬――敬重  28.下垂就是倒退,倒退就是死亡。  29.(1)少索取多奉献  (2)心地纯洁无瑕  (3)永与光明同在  (4)只前进不倒退

三、作文30.略

8.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 篇八

八一小学 薛临晓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丛、牢、保、护”4个汉字。2.初步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认识10个生字。难点: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欣赏拍手歌,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大家边拍手边听。)这是一首什么歌?生:“拍手歌”。大家喜欢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动物的拍手歌,让我们一起走进《识字七》。板书课题。

(学生跟着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读准字音

1.上课之前,老师考考大家,猜一个孔雀的谜语。(出示孔雀图)今天这只美丽的孔雀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3.自读课文,完成要求:找词语

(1)请同学自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2)数数课文总共有几小节。(3)拍手歌里还藏着一些小动物,边读边划出动物的词语。

(学生自己读课文,记生字,划词语。)

(4).课文里出现了哪些动物呢?看看老师找的和你一样吗?(课件出示动物图片,学生读出相应的名称。)4.自主识记生字

小孔雀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生自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2)去掉拼音读词语。(同桌互读、抽生领读、开火车读)

5、交流方法,识记字形

小孔雀说大家读的太好了,它想请教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1)同桌合作,交流识字方法。(2)抽生来说一说。

6、小孔雀说你们真是太棒了,可是生字宝宝找来了它们的好朋友,你们还认识吗?

(1)出示词组,学生自己认读,不会的请教同桌。(2)各种形式的认读。

7、词组朋友都回家了,我们一起去找它们。(齐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过渡:小孔雀夸大家每个人表现都很好,生字读的那么棒,谁也能把字写得又对又漂亮呢?

1.出示“丛、牢、保、护”四个字,认真观察,并说出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再组词。

2、师范写,生竖空。

3、生练写先描红、再临写。

4、展示交流:出示部分同学的作品,同学们点评,教师总结指导。

四、再读课文,巩固生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有关动物的拍手歌你们喜欢吗?我们再来读课文,看谁读的好。

2、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让我们边拍手边读儿歌,读中感悟。

五、巩固练习

1、猜一猜小游戏。

2、读句子,巩固字词。

3、补充句子,练习说话。

4、欣赏图片,总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

六、拓展创新

9.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 篇九

一、 教学要点:

见目标3

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学生展示朗读,教师点评。(5min)

2、 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在读了那么多次的课文后,你觉得史铁生的母亲是怎样的母亲?(伟大、无私、坚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25min 讨论10min)

A、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文章中描写母亲神态、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或句子,并讨论这些词语和句子都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和特点?教师巡视,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有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理解儿子所承受的痛苦,当儿子发泄时贴心地走出去,但又十分害怕儿子做傻事所以只能躲起来偷偷地看,偷偷地哭。这母爱是如此细致和深沉。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咋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当时“我”万念俱灰,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说出的那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母亲的心中,母亲知道自己必须要坚强,必须要给儿子鼓励,让他重燃对生命的希望。然而“我”那个时候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领悟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深情,后来回想,则是无比痛心。

(3)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母亲来了,挡在窗前

害怕儿子触景生情,转移儿子的注意力。体贴入微。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病种的母亲仍心系于我,而我却……

(5)她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絮絮叨叨地说着” 母亲对于我的一丝小转变的高兴。

(6)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担心自己的措辞会影响儿子的情绪,体贴细微。

3、母亲早已离世,空留我遗恨。而如今的我,还想寻死吗?(8min)

明确:如今的我已经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看菊花”“黄色……白色……紫红色……”,排比句式写出菊花的美以及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热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了。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是文章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体现了我心中的坚强和自信;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勇敢面对生活的磨难。

4、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呢?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而忽视了家人对自己的付出。如果有,那就抓住现在,写一张小卡片去表达你的歉意和感激之情吧。不要像史铁生先生一样,空留遗憾。(5min)

三、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母亲

暴躁、暴怒无常 耐心安慰,体贴细微

10.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的概念,单位,米,m

2、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正确的实验习惯

4、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

5、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6、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教学重点、难点: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书的时候的估算

2、液体体积的测量和读数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要改变平时使用刻度尺时的一些错误的习惯,从课件规范的看从而掌握读数的方法,然后慢慢的渗透测量一些特殊物体的方法。这里面,一些测量的技巧是重点,可让学生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测量的重要性:

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测量,那我们具体什么时候需要测量呢?(学生回答)

小结:各行各业都需要,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

提问:如果不借助工具,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呢?

学生:桌子有几个手长;用脚步量教室长度,有几步;甚至到家里乘车有10分钟的路,用时间表示。

上节课我们知道,用我们的感官对长度判断可靠吗?(个人有差异,上面两个例子因人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测量需要一个标准……

二、长度单位:

以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长度标准,中国市尺,英国英尺,不统一,引出国际单位制米(m)。[量课桌,用米表示]但对于大点的距离,我们用千米(km)(公里)表示,小点的距离用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表示。-36910千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微米=10纳米

7科学计数法(当长度非常长或者非常短时,就可以用到,如地球周长4万千米=4×10米)

让学生估测一些长度(教室的长,学校跑道的长度,校园楼高等)纳米技术:纳米衣服,纳米洗衣机等等

三、长度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

1、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有的尺,注意:测量范围,起始点,大格小格的单位,零刻度线等等)

2、正确示范(课件演示)

1测量时,先要将刻度尺与物体待测部分并齐(没并齐的后果)2读数时要注意视线垂直尺面对准待测物体(叫学生上来左右读 3如果刻度尺零刻度磨损或刻度不清怎么办?(可以以某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来进行读数)

3、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科学书,手(讨论并回答)

四、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方法:

1、测量工具的选择:

不同的长度要用不同的尺,不同的精度【精度由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也要用不同的尺。(演示各种尺),除了尺,还有其他的测量工具:声纳、电磁波、激光等等P12

2、测量方法:(P12讨论)

1测厚度,可以先测量n张纸的厚度,然后测得的值L再除以n,从而得到一张纸的厚度为L/n(n>50,越厚越准确);测钢笔杆的直径,可以看课件的演示,方法有两种。(注意多测几组,因为直径不规则)

2课后思考讨论,有合理方案的下节实验课去做

五、现实生活中体积的印象:

让学生回答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体积,小的用(ml)表示:如洗发水、可乐、牛奶等,大的用(L)表示:如集装箱、饮水机的水桶等。

比较买洗发水的时候,买大点的合算还是小点的合算。

六、体积的常用单位:

一般液态商品都用mL做单位,大点的用L来表示。对于固体,体积单位用立方米(m)表示,1立方米=一个边长为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小的用立方厘米表示;1立方米=?立方厘米(两者比较是什么概念)

我们规定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七、体积的测量(液体、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1、对于规则的固体,我们可以用前面学的知识,量出它的长宽高,然后算出它的体积,如长方体,圆柱体。

2、但液体和不规则物体,如果不标明刻度,我们就不能简单的用尺量出,这时候就要借助另一个常用的工具——量筒。

(1)量筒的使用,测液体体积(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1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

2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凸液面提及一下)3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叫学生读数。

可以叫高点,矮点的不同的同学上来读数,然后在黑板上进行比较,有差异比较寻找原因,指出并纠正错误。(估读)

(2)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把物体放入量筒,看水面上升了多少,然后叫学生上来读数

注意:不要把水溅出; 思考:(1)如果量筒的水是满的,我们可不可以根据排出水的体积来测物体体积?

(2)我们不知道一个杯子里水的体积,但我们有一个量筒,我该怎么测?

(3)给一个小圆柱,先用尺测体积,再用排水法测,比较两者结果。家庭作业:

1、作业本第4节

上一篇:景观生态学概述下一篇:英语教研活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