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精选8篇)
1.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篇一
第五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
第二节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主编:郭建宁 撰写:魏波
2014年05月06日13:1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产生、传播和变化与该时代社会的结构及其变迁紧密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需要立足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生动局面。
(一)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例如,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唯GDP”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等。抽象地说,发展为一种“工具理性”支配而失去了“价值理性”的指引,导致“为发展而发展”,“为经济发展不惜一切代价”,结果反而弄不清“发展是为了什么”等价值导向问题。在反思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观念逐渐被接受,这是以价值理性矫正工具理性的泛滥,使发展不至于偏离大方向。如此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保障。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们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整体。发展不只是发展经济实现富强,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外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而恰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和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灵魂所在。因此,国家和地方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圭臬和基本理念,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中国的发展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的决策对于整个发展起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包括在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上掌握着主要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发展的方向。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考量和平衡各种利益,坚持何种价值导向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是站在追求政绩的立场上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是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还是谋长远发展;是投资者的利益至上还是民众的利益优先?这些都直接决定了政府决策的方向,也决定了一个地方和行业的发展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标杆、一种尺度,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这要求政府在制定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同时,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市场经济调动起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也激发了社会的活力,由此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出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行为横行,社会诚信快速降低,市场环境也会随之趋于恶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经验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建立在诚信和法治之上,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竭泽而渔、损人利已的发展不可持续,诚实、信任、友善、合作则是实现各方共赢的道德基础。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应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老路,而要在超越资本主义的局限基础上探索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仍然是一个有待于破解的难题。一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屈从于资本的意志和逻辑,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推动经济发展又不伤害社会利益的模式。从现实看,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引发了各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以其强大意志左右了一些地方官员的决策,损害了社会的道德基础。资本在追逐利润的驱动下常常会伤害民众利益,这时,政府就要主动站出来,维护公共利益、人民利益。探索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以此来消解资本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如今,一些企业也认识到企业与社会之间利益攸关,因而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管理中。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三)在建设“法治中国”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论是政府的决策还是企业的行为,它们背后都为某种利益和观念所驱动,在缺少约束的情况下会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旨。那么,如何约束和引导权力与资本,避免权力被滥用、也避免资本伤害公众利益?显然,仅仅依靠道德宣传和教育是不行的,推行法治和民主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权力和资本都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和扩张的本能,必须依靠更强大的制度约束把它们“放到笼子里”,才能使之不伤害社会。这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存在互补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法治中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都是法治的精神、理念与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正义。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性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赋予强大保障,使之成为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其中的关键是,掌握权力的执法者要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各种权力,依法治国首先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权力的运行严格按照法治的规则进行,从制度上避免权力的滥用,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社会层面来说,由于中国缺少法治的传统,特别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人们将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从内心深处服从法律的统治,培育对法治的信仰。当法治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信仰时,人们会想方设法规避法律或钻法律的空子,或者拿法律做交易、视法律为儿戏,尤其是以权代法。所以,培育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治信仰,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所在。
(四)在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结果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必须推动治理创新,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等进行了各种治理创新的试验,其基本理念和做法是:扩展治理的主体,让社会组织、公民、媒体等共同参与到治理中来;围绕公共问题,展开对话与协商,在互动与妥协中达成共识;推行开放式决策,充分尊重各方利益,促成利益共享。面对复杂的利益矛盾和公众觉醒了的维权意识,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各种治理创新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创新社会治理同样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完善制度中形成激发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力。治理创新的一个核心任务是推动制度创新,包括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创新社会治理还要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在现实中存在“好人没有好报”“有德者无福”的现象,“老实人吃亏”的现实也让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主张“不能让孩子太老实了”。破解这一道德悖论,除了继续进行道德宣传之外,还应建立各种合理的奖惩机制,用制度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行好事、做好人、有好报的预期和信念。比如,中国的富人阶层已十分庞大,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快速拉大的两极分化是社会矛盾加剧的重要根源。一个事实是,富人阶层的形成既有勤劳致富的成分,也有通过钻体制性漏洞、进行权钱交易等攫取财富的普遍现象,其中充满了各种“原罪”。今天,不能用“打土豪”的方式“均贫富”,但也绝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面对严重的社会对立,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下重新考量相关的制度安排,比如通过税收等方式调节收入。在保护个人财产的同时,创新慈善制度,鼓励富人从事慈善事业,避免财富大量流失海外。这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抵制为富不仁、拜金主义,引导人们尤其是富人积德行善,在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中促进社会的和谐。
(五)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建立起来便是完美的,总会有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际上,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正错误、试验创新中完善和发展的。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离。一方面,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才能为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革确立了基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原则,只有沿着这些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才能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面对强大的阻力,改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运筹帷幄的智慧,更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团结和激励人们共同奋斗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源泉。是否支持改革,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检验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坚持真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而非个人利益至上,就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考验着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智慧,唯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个人的狭隘利益和观念,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琳:纪检体制改革不是做表面文章
——谈纪检体制改革(上)
2014年07月16日08: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纪检体制改革不是做表面文章
观察近年来与反腐败相关的制度反思,解决方案多聚焦在“加强监督”这四个字上。就中国的反腐体系来说,其实并不缺乏监督的制度设计,举凡组织监督、纪检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检察监督、媒体监督等等,不一而足。但腐败依旧,问题在哪儿?
所有腐败本质上都是权力的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遏制腐败唯有让绝对权力变成相对权力、规范的权力和受限的权力。在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上,方向并没有错。问题出在监督的效能上。民间如是调侃,“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险,司法监督太晚”。这个流传颇广的段子道尽了各种监督的尴尬。
而在反腐败体制和机制上,问题首先出在机构职能分散,无法形成合力;查办案件外来干涉太多,腐败频发但责任追究不到位。作为对当下反腐形势的回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针对“同级监督太软”的问题,“决定”拿出了“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的药方。毫无疑问,“线索处置”是纪委查办反腐案件的关键环节,在以往的习惯性程序中,地方纪委若发现本地的重大腐败案件线索,必须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报告,在得到首肯后才能进行初查。这无疑给地方主要领导干涉办案提供了机会和便利。压案不查、瞒案不报、举报人信息泄露多是在线索处置环节就频繁发生。
不难看出,“决定”在明确各地纪委应将案件的线索处置和查办同时向上级纪委报告,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如此具体的改革措施直接写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显示出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的执政风格。
2013年11月,三中全会刚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就专程赶赴位于湖北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王岐山在这次调研中强调,纪检监察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逐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一定要唯实,不能做表面文章!”这是王岐山对纪检体制改革的明确要求。而没有务实的纪检体制改革,哪来反腐败的真实成效?
坚持标本兼治,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与此相适应,中纪委明显加大了办案力量。各类改革举措也围绕着强化办案而展开。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已将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从125个清理至14个;在机构、编制和人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整合了6个内设机构,增设4个纪检监察室,使负责具体查办案件的纪检监察室由8个增至10个。
而业已启动的、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纪检改革举措,非“巡视”莫属。当然,巡视早已有之,但从十八大以来的“巡视”成果看,中央巡视组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领导干部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的有价值线索,就比过去明显增加。
今年3月,中纪委又提出,要实施组织制度创新,机动灵活开展专项巡视,首次专项巡视对象为科技部、复旦大学、中粮集团,涵盖科技、教育、农业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这“决定”提出,要“实现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以及巡视制度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7月7日,5个中央巡视组通报了在河南、辽宁、甘肃、复旦大学、中粮集团发现的问题。“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买官卖官”等触目惊心的词汇,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河南甚至还被指出,“买官卖官问题突出,跑官要官、拉票贿选问题一度也比较严重;干部带病提拔问题时有发生”。
短期的巡视每一轮都能有所斩获,这一现象本身也令人深思。一是每一轮巡视均有固定期限,时间并不长;二是每一轮巡视均以谈话为主,使用的都是常规方式,既没有“窃听风云”式的“高大上”侦查方式,也没有任何特别的手段。但就在这样的短期内,以这样常规的方式,却查出了“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买官卖官”等严重腐败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了查处腐败问题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警示着地方各级纪检机关在发现和查处身边的腐败现象上还存在诸多漏洞。虽然中央巡视组的巡视对象主要是省部级领导干部,但从巡视组发现的省部级领导腐败行为中,总有一批低层级领导干部和商人卷入其中,有的腐败行径在当地甚至是公开的秘密。为什么地方纪检对这些腐败行为无动于衷?如果曾发现但忌讳这些“小老虎”的保护伞太大,为何不上报寻求更高层级纪检组织的支持?
毋庸讳言,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保证既得利益优先的前提下,对待“改革”阳奉阴违并不鲜见。诸如以文件贯彻文件,以材料汇报替代实质改革举措的官场陋习,至今仍绵延不绝。纪检体制改革面临的任务,不但要指向“上级监督太远”,同时也要指向“同级监督太软”,还要防范上级派驻下级的纪检人员与被监督对象勾连,成为腐败利益共同体。
加强对纪检监察系统干部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也是这一轮纪检体制改革的亮色之一。长期以来,纪检人员备受“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问。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对纪检监察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中纪委也新设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用纪委内部的“纪委”来对准自己。一个严格监督的改革思路是,让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保持适当的开放性,引入外部监督、异地监督等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监督纪检人员。
杨小军:四中全会将释放什么信号
2014年08月21日16:35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四中全会将释放什么信号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这其中蕴含的信号值得揣摩。法治的核心命题,是权大还是法大。如果是权大于法,那么执掌权力的个人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就会变成权治,权治就会变成人治,那是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当然也是执政党的灾难。怎么才能解决好二者关系呢?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至上规则。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宪法和法律既是人民的意志,也是党的意志,是二者意志的高度统一。任何个人的意志和行为,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只能在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之下,而不能在其之上。
苏荣也好,***也罢,这些所谓“老虎”,就是破坏了这个至上原则,把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意志、集体意志、党的意志、人民意志之上,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没有遵循,没有原则,为所欲为。这不仅背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违背了宪法和法律的原则,破坏了法治的权威。继而言之,法治不仅要有权威,也要有纠偏功能。对于为政一方的“封疆大吏”,或者是执政一行的“宰辅大臣”,在其执政过程中的种种政策、行为、做派等,都要有及时纠偏的功能,也就是行为纠偏功能。一旦有人出现僭越、滥用权力等偏差,法治应当发挥其强有力的纠正偏差功能,以免养虎为患。
第二,底线规则。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如果击穿这个底线,党、国家和社会就会出大问题。从近期打出的形形色色的“老虎”和“苍蝇”来看,很多都是击穿了这个底线,胆大妄为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对这样的“老虎”和“苍蝇”当然不能姑息纵容。从历朝历代来看,吏治不仅必须整顿,而且需要经常整顿。为官清廉是政治清明、文明的重要内容。这才能真正维护执政党的长期利益、根本利益、整体利益。讳疾忌医、轻描淡写,只会放纵歹人歹行,最终失信于民。所以,党中央当前采取的反腐措施,可以说是于民有利、于党有益、于国有益。
第三,践行法治。无论是至上规则还是底线规则,都仅仅是规则,而不是事实。法大于权,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关键是要落实在实践中、行为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法律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只做不说,不是法治;只说不做,同样不是法治。只有既说又做才是真法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真法治。
怎么来验证这个“做”呢?那就是对违法者的惩治。人们是通过结果去验证规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打“老虎”也罢,打“苍蝇”也罢,都是在做。法治建设不仅是建章立制,更重要的是践行法治。这既是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也是我们法治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
2.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篇二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阶段,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因此,大学生作为当前社会最活跃、最具活力的群体,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由于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因此,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这就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等各种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出现过分追求功利化、注重个人追求,忽视社会贡献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大学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民族复兴的实践者,有效地引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涵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我国首次概括通过12个词概括了当前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会议要求我国的社会各界人士应当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往往都是由其自己的价值观所决定。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宝贵的人才资源我储备,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大学生能否树立健康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在大学生中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工作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客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自主地将教育者输出的教育信息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时,才能到达。”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的时候,首先要对他们当前的价值观现状进去了解。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了解助于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及时动向的优化教育方式,根据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当前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入,使得社会上各种思潮活跃,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特别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当代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这一代常常被冠以“叛逆”或“脑残”的标签。这一代人的思想独特又极富个性,虽然在当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为丰富的现在校园里枯燥无味学习生相对,虽然社会更具有诱惑力,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功利化趋势,价值观多元化也日益严重。同时,大学生们还未走出大学校门对社会了解不足,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对当前推崇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认识不够深刻,对国家民族意识日趋淡薄。但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大学们生依然可以感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号召力。当然,大学生虽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可能会在对未来的生活会产生迷茫,但是我们在他们身上依然能看到他们的本质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同时更是健康多样的。
四、大学生树立健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伟大目标,更是当代在学生的历史使命。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而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又与学生的社会价值观直接联系,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是一群拥有理想的青年,其可塑造性较强,但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并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理性的审视社会能力还有欠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扭曲的价值观,因此,高校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教导学生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个人的修养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1. 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环境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各国的传统思想文化都受到了不小冲击,全球化的大环境对世界各国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如何为当代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主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影响。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最具潜力的人才储备资源,其能否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在面对全球化发展的这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只年到多元化环境对我们大学生教育的冲击,高校应当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利用好当前的环境,求同存异,扬长弃短,提升我国的教育理念,促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让多元化的社会思想环境为我国高校的教育服务,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吸收有利于建设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良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2.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友善的校园氛围
要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就需要有相应的生活环境支持,因此,要培育正确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给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式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在把当前社会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当中,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通过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高校可以通过各类学生活动,将社会价值观融入其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既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突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让学在校园生活中加深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解,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3. 通过新媒体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现培养能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育,还应该延伸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大学的学生校园之中,学校的校园网,校园广播甚至有些学校还推出了校园电视台,这些都为培养大学生核心社会价值观提供了良好载体,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形成教育合力资源。同时,学校应努力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制,优化人才教育体系。学校可以在学校的广播或是校园网等平台上设置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栏目,让学校在校园生活或是网络浏览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沟通的常态化,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都具备丰富的书本知识,但还未走入社会,因此欠缺实践经验,对社会上一些表面的东西缺乏相关分辨能力,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容易导致他们在看待一些社会现象以及西方思潮影响时造成片面性,因此造成价值观上的取向错误。因此,学校应当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个人阅历,使大学生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应用相互联系,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可以真实的接触社会,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增强自己的荣誉感与使命感,同时让学生融入社会,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同时,增加了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磨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因此,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时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日常化。
六、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源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发展动力。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培育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一个必然要求。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兴邦基础,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掌握着国家发展的命脉,其能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着国家的命运。因此,如何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来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以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接着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培育正确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并提出了在大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希望能为我国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时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
[2]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2).
[3]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2).
[4]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02).
[5]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5).
[6]乔瑞华.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9).
[7]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2).
3.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226-01
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研究,建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建立长效机制。而要想明确提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要以社会环境为基础、营造健康社会氛围,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开拓课堂教学途径,以校园文化传承为载体、创造良好培育氛围,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增强个体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以社会环境为依托,营造健康社会氛围
“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只有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氛围中,才能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全社会都有责任加强道德价值观的建设,对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的价值体系方面进行重塑,使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这些基本概念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全社会都要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大环境,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新闻、出版、文艺等领域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和谐主旋律,以正面的宣传报道为主,树立正面先进典型,特别要注意教育的典型示范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和健康的精神食粮;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诸如:各类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等,要经常向大学生免费开放,这是大学生可以获得爱国主义熏陶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价值观既要强调本民族特点,也要有选择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同时还要敢于介绍西方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去进行比较和鉴别,从而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并理解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的价值观念。
2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开拓课堂教学途径
课堂是老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我们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大背景结合起来,从新的理论视角和新的理论框架深刻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使学生得到科学的、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教育。
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络、幻灯片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加形象化,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最后,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往往仅依靠老师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这就容易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要将纯粹的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在寻求答案中自我教育。
3 以校园文化传承为载体,创造良好培育氛围
先进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还要注意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要与自身传统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在高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各种校园文化当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师生的思想和言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于心。加大校园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多种媒体,采取讲座、报告会等多种方式、集中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师生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在校园中凝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
4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增强个体的责任意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磨炼意志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高校要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其中。大学生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时,能够深入了社会、了解了社会的真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比在课堂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更加直接、有效。同时,在社会上进行实践,能使大学生更加准确地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感受到时代的魅力和召唤,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成长为出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建立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明辨是非、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并在生活和学习中主动践行,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焦翠丽.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 76-79.
[2]王婷婷.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59-61.
4.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篇四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学生时代的局限,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每一位学生思考。在这里,本文结合课堂学习内容以及个人自主学习的心得体会,简要的谈一下,大学生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时期是我们人生阶段中最美好的年纪,而我们在大学时期树立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许是一辈子都难以改变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美好的品质,对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在经历大学课程中思想道德类课程的教育,平时高质量的形势政策报告熏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网页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自主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践行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党和国家的建设都有极大的好处。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长期以来,我们党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的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的价值观的统一对更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像一盏明灯一样,在思想的领域为我们照亮一片天地,为我们指引了方向,使全国56个民族能拧成一股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对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探索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国家软实力构成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要素,其必须要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到良好的体现。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成就自身价值的生力军,我们也应该当仁不让的扛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建设相衔接,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首先要记住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从高中开始到现在的大学,我们都一直在了解和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喊空的口号,究竟什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更谈不上说如何实实在在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只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所以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立足于社会的大学之上,学会通过更加深入的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掌握分析实际的方法。从而学会用思想的武器武装自己。同时关注国家时事,深刻领会当前形势,拥护国家政策,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体会马克思主义的伟精妙,而且还能科学的定位自己的人生,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要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到培育和弘扬。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国家,而且中华民族历久弥新,而今能在国际大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究其缘由就是,中华民族在时代的更迭交替中,文化的传承未曾出现断痕,许许多多的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与传统保留了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不是孤立生僻的观念,它早已经结合着爱国、孝顺、敬业、诚实、善良等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深深的植根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时至今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通过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原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学做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人。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参与时事的能力。大学生立于时代的浪潮,负起国家发展与繁荣的重责。并学会勇于创新,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5.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篇五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祖国未来的开发者与建设者,我们应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
习近平主席在北大同老师同学说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的我们更加应该了解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勤学。知识的地位,人才的地位,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所以更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要修德。深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做到真正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到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再次,要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最后,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将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把青春和智慧贡献给我们的时代,是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强盛、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联,努力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他的那个时代,生命才有意义,青春的岁月才会更显生动、精彩。
6.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篇六
基本信息
你的性别是:A男 B女
你的政治面貌是:A群众 B共青团员 C中共党员 D其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你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
A电视广播 B网络 C报刊杂志 D课堂授课 E第一次听说 F其他 3.有人说,“越来越多的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你的看法是: A是 B不是 C说不清
4.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看法是: A非常同意 B基本同意 C反对 D说不清 5.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看法是:
A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倡导更需践行 B这是少数人讨论的问题,与我无关 C没有必要 D其他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
A爱国 B自由 C公正 D敬业 E诚信 F友善 7.你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
A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B加强社会环境建设 C加强典型的引导示范 D动员人人参与,从自己做起 E其他
8.你认为影响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原因是: A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
B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学校价值观教育效果不好 C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作用和影响 D家庭教育的缺失 E当代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F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会吃亏 G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的反差非常大
H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流于形式,未能触动大学生的内心,没有引起共鸣 I其他
9.你认为怎样做才有利于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搞好课堂学习B搞好班级党团第二课堂活动 C开展经常性的读书评论活动 D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贯穿到学生手册及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去
/ 3
E用实际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F主要靠学校把各项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做好,把育人质量提上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工作自然就好做了
G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要结合学生品德养成的求荣避辱心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 H 其他
10.你认为身边存在的哪些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 A上课迟到 B经常逃课 C在宿舍通宵上网玩游戏 D用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奖助学金 E编造虚假理由欺骗老师请假 11.你认为在校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无意义? A有 B没有 C不确定
12.你是否赞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A非常赞同 B比较赞同 C不赞同 D说不清楚 13.你认为诚信做人
A离自己很远,自己还只是个学生 B对自己很重要,而且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C每个人都应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 D社会上不诚信的人多,自己诚信反而吃亏
14.对“室友投毒案”,你的态度是
A可以理解,谁都有冲动犯错的时候 B不是很关心,跟自己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C强烈谴责投毒者,违背了基本原则 D值得反思,大学生需要友善和理性 15.你的学习动力是什么?
A兴趣和理想 B父母期盼自己成才,不希望父母失望 C为了获得奖学金 D就业压力大,不好好学习,很难找到工作
16.你对你现在的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17.你在大学中最关心的是
A学习B能力的培养 C人际关系 D娱乐 E社会性问题 18.你平时对社会问题关心的程度
A非常关心 B一般 C偶尔 D从不关心 19.在你脑中的社会公德是什么概念?
A文明礼貌 B心理上对社会的热爱,从而希望他变得更好,继而用行动支持两者都有
20.你认为自己的社会公德有否
A不强烈,很平静 B很强烈,总想为社会做些什么 C介于两者之间 21.你认为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德水平这样 A高 B一般 C低
22.你认为目前中国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主要是:
/ 3
C A、腐败 B、诚信危机 C、道德失范 D、其它 23.你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体现
A、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B、自我满足的程度 C、为亲朋好友多办事而得到他们的赞赏 D、说不清楚 24.你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是:
A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 B、参加社会实践 C听别人说 D、不关心社会 25.你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A、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B、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而使自己不落后于时 C、珍惜光阴,享受生活 D、说不清楚 26.你认为目前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追求是
A 利己主义 B 功利主义 C 金钱崇拜 D 为国家做贡献 E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27.您是否愿意到基层或边疆锻炼
A 愿意 B 不愿意 C 无所谓 D 看待遇 28.你觉得该用什么方法来提高社会公德
A 从小灌输 B加大社会共宣传 C严查严惩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D其他 29.有无关注流浪儿童
A非常关心 B一般 C偶尔 D从不关心
30.当你在街上看到流浪、乞讨的儿童时,相信他们所说的吗? A相信 B看情况 C偶尔 D从不相信
31.当你看到乞讨的儿童时,你一般会给予相应的物质支持吗? A每次 B有时 C偶尔 D从不
32.在你上网时,是否会关心那些被拐卖的儿童,在人人网站上或者其他网站上看到有关这些事例时的反应
A每次看了并且转发自己的空间 B看了但是不转 C没看就先转 D不看也不转 33.你怎样看待社会公德心强的人
A觉得他们很棒,向他们学习B不喜欢也不讨厌 C觉得没事找事浪费社会生产力
34.面对这种社会问题,你持怎样的态度
A这是政府、公安的事,不关我们的事B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C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应当积极参与解救行乞儿
7.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篇七
一、船政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简单来讲,船政文化就是以船政教育、科技为核心的文化,以及船政人物所凝聚的精神内涵与人文品格,包括实践精神、爱国精神、务实精神等。可以说,船政文化是近代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精神文明,是在新生产力基础上孕育而出的先进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船政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众多文化和精神的集合体。面对我国高校教育大众化发展态势,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而本质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传承优秀文化、彰显价值共识、反映社会理想的“大德”。
不难发现,船政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船政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资源,而且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精神基础,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践行营造了良好氛围。因此,以船政文化为媒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二、以船政文化为媒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文化引领,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体系中,船政文化凭借自身特色与独特优势占据了重要席位,高校要全面挖掘与开发其时代价值,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政培育的服务作用和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一方面,船政文化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许多优良品格和民族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如“买船有受外国支配之弊,只有造轮船才能夺彼族所恃”的民族自强精神,中山舰全舰官兵努力杀敌、誓与本舰共存亡的爱国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美德,值得大力弘扬。另一方面,传承船政文化中敢打敢拼的精神。可以说,那句著名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闽南语歌词,非常完美地诠释了“船政人”的精神内涵。这种敢拼会赢的精神,正是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因此,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积极提炼船政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文化凝聚,强化创新意识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利用船政文化的凝聚功效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效性教育的有效路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出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和侵蚀。大学生的“三观”发生了巨大改变,并呈现出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和亚文化等新特征。但就现状来讲,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创新能力无法满足“双创时代”的发展要求。引领整合非主流文化思潮,将认知能力差异较大的大学生进行文化凝聚,全面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需要利用具有感召力的船政文化来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可积极宣传船政人的改革开放、学以致用的创新精神,发挥其榜样和示范作用,全面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和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打造以船政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船政文化的凝聚作用,进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效性。
(三)文化外显,突出思政教育
高校只有实现船政文化的外显,强调和突出其思政教育功能,才能在文化建设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船政文化外显,实际上就是树立文化立校理念,挖掘船政文化的文化底蕴,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元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平台。首先,高校可成立专门的研究所,以研究分析、挖掘传播船政文化思政教育价值为主要任务,扩大船政文化理论研究的实际应用范围;其次,通过出版《船政学堂》、《船政文化观澜》等出版物,加大船政文化宣传力度,拓展船政文化的校园渗透范围;再次,积极组织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船政文化知识竞赛、职业技能竞赛、船政精神现实应用等,全面弘扬船政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最后,注重校园环境建设,通过自然景观、人物雕塑、名言警句、宣传灯箱、主体建筑等渠道弘扬船政文化核心价值观,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
三、结语
总而言之,船政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发挥船政文化的引领作用和凝聚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以实现其外显,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效性,而且能够让大学生在船政文化的熏染下深刻体会船政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文化建设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摘要:船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船政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本文在简要分析船政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从三方面探讨了以船政文化为媒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船政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谢莉莉,庄欣荷,肖阳.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马尾船政文化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2]白海燕,郑珠仙.福建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武夷学院学报,2015(04).
8.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生 人文素养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4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在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要大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融合途径,积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积极搭建校园人文素养平台,落实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发展,但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系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实践的不断外化过程。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定型时期。面对成才立业的最佳阶段,良好的人文素养将会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价值观的确立,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即使专业知识学得多么优秀,也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一切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人文精神塑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毫无意义的,也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无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而大学生人文素养就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根植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枝繁叶茂。大学生的成长脱离不了历史和现实的环境,必须坚持在传承本国历史文化的同时,对于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做到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来源,始终保持理论的生命力。
(二)人文素养在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一性。这种一脉相承的理论精髓和价值基础决定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的目标是相同的。从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形成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牢牢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推动和发展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文素养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是在不同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发展、积淀凝聚而成的理论精髓。相同的文化历史土壤滋润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并培育与之一脉相承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文明成果,两者在理论来源和文化渊源具有同一性。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的目标来看,人文素养培育以人的情感意志自由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的个性价值和自我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推崇的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相通,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有助于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信仰和追求。
二、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一)人文素养培育是高职学生有效应对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挑战的需要。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聚集点,社会的急剧变化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各种新观念,新想法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的现象,这给身处校园内的大学生带来许多疑惑和不安。高校日益的开放化和社会化,客观上促成各种思想文化流动成风,社会上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日益侵袭着校园,使高校里多变的思想、多样的观念、多元的价值观激烈交锋。这对于缺乏独立思考和分辨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将面临不会选择和无法选择的困难,导致不少在校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化和功利化倾向,贪图现实的安逸环境而缺乏应有理想信念,害怕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应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在立足多元文化的竞争格局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时代抱负和社会责任感。
(二)人文素养培育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素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外,还有学生个性价值和自由意志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入开展人文素养培育活动,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实际情况出发,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等人文教育环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渗透在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和道德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不仅要精于专业,学有所长,更要放眼世界,心怀国家,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忠于传承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敢于倡导社会新风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中。由此可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引导作用,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文素养培育是建设高职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在管理和服务中渗透人文教育,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多元的校园文化满足了师生对不同文化的需求,但承认和容纳多元文化并不意味着对多元文化放任自流,非主流文化的传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互联网传播的非主流文化更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迷惑,造成学生的难以辨别是非善恶,难于区分荣辱美丑。因此,在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突出主流文化的位置,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如何优化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人文素养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人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导向教育,而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往往会导致学生道德人格的不完整,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效回应他们的利益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中制约性矛盾和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导向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水平。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中,教师人文素养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的前提。高职院校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带来持久影响。教育要忠于教育事业,时刻铭记教书育人使命,以专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心灵成长。要自觉加强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理解,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武装自己,不断吸收世界人文素养教育的先进成果,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平台,有意识地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内化人文精神素养,并在道德实践中有意识地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文道德行为。
(三)搭建全方位的校园人文素养教育平台。一方面坚持全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原则,发挥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活动的资源优势,拓宽人文素养教育渠道。定期开展文化沙龙、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文素养培养类讲堂,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健康多彩的生活情趣,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管理和新媒体手段,创新人文素养教育的网络传播方式。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开展新媒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的便捷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2]王现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9)
[3]邹积英,于影,张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品牌2015(6)
【基金项目】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DGW1516BZH063)
【作者简介】何克奎(1981— ),广西南宁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推荐阅读:
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8-28
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6-19
浅谈企业培育和践行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7-0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交流材料12-06
培育核心价值观 打造一支过硬队伍10-08
关于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9-27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09-07
浅论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