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平均分(教案)(共14篇)
1.第1课时 平均分(教案) 篇一
《散步》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部分剧本提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明确任务
1.学生观看央视公益广告《老人更需要儿女的陪伴》《别让等待成为遗憾》谈感受,明确公益广告就是要向社会发出呼吁或者号召,引导社会风气。
2.关爱老人是当今的热点,社区要开展“关爱老人”宣传日,希望咱们学校能够帮忙策划些形式新颖、宣传效果好的节目,助力社区活动。受公益广告的启发,老师想请同学们帮社区做个公益广告剧本,拍成视频放到社区网站,效果应该不错。刚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步》就是这一类的文章,同学们帮老师看看这个素材有没有改编的价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方式朗读,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任务一:确定文本的使用价值。
1.朗读,说出文章写了什么事,重点是什么。
/ 4
2.在文中圈画或标注散步前后,“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原因,发掘出文章蕴含的值得宣传的品质、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确定主题并填写。预设:
交流第一阶段,基本能够说出“亲情”“孝顺”,但说不出“责任”“生命”。
交流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六段,体会“我”的心理,学生会关注到“责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谁的责任,什么责任,“我”对这份责任的态度。学生会顺利体会到中年人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也可以顺便解决“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
预设主题:孝顺;尊老爱幼;亲情;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家庭和睦。任务二:确定片名。
1.带着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读全文,酝酿一个别致的片名。2.交流自己拟的名字并陈述理由。预设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要提示,可以从内容、主旨的角度拟。可能还是打不开思路,进一步提示学生从事件要素(人物、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的关键环节,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开,注意贴近主题。
从内容角度拟的剧名:
《背》:这个故事的重点是“背”,同时“背”容易让人联想到责任。《一家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一家人怎样和睦相处的故事,“一家人”温馨美好,体现着亲情。
《三代》:故事讲的是“爱”在三代人之间流淌的动人故事,揭示的是人类生命轮回中独有人性光辉。
《初春的田野上》:这是故事的地点,但是却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征的意味,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蓬勃,象征亲情的美好,象征和谐家庭的幸福。
从主旨角度拟的剧名:
《孝顺》《尊老爱幼》《和睦》《责任》《亲情》《生命》等。任务三:撰写人物说明。
/ 4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读,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预设问题:学生可定会提出妻子没有语言怎么办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体会,是不是没有语言就没有态度,学生会发现妻子懂得维护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贤惠明理。
对于一些学生,母亲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立足于不让儿子觉得歉疚不安,也为了不让儿子非要坚持走大路而闹得大家不高兴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母亲要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我”:有鲜明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爱自己的儿子,但知道更应该孝顺时日不多的母亲。
母亲:慈爱、善解人意。妻子:贤惠。
儿子:活泼可爱,聪慧懂事。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剧本提纲。
/ 4
2.上网观看央视公益广告《妈妈的谎言》《洗脚》《筷子的故事》,注意从中受到启发,为继续修改剧本准备。
板书设计
/ 4
2.第1课时 平均分(教案) 篇二
知识与技能:
能用大量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 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能解释实际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 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培养合作、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想象描绘出没有摩擦力的世界将会出现的情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认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体会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 木块一个, 木板一块, 毛巾一条, 砝码两个, 圆珠笔芯3~4支。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玻璃杯、筷子、米、果酱瓶、毛巾等。
教学过程:
【引入】
一上课就板书“摩擦”两字, 并开门见山地提出:“大家知道摩擦吗?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有关摩擦的现象吗?” (学生回答)
总之, 摩擦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了解摩擦的知识。
【新授】
一、感知摩擦, 提出问题
活动: (请大家一起来体验摩擦) (1) 脚压着地面向前滑动; (2) 用手压着桌面向前推或向后拉; (3) 用一只手紧握住另一只手, 试着把被握住的手拨出来或插入。
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感受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得出:
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 在发生相对运动时, 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提出问题:关于摩擦, 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困惑?学生讨论、交流:摩擦分哪几类?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确定本节课研究课题。
二、介绍摩擦力的存在、产生原因、分类
1.摩擦力的存在: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接触面上, 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物体表面凹凸不平, 发生相对运动时, 互相啮合表面的凹凸部分相互碰撞而阻碍相对运动 (引导学生用拳面体验) 。
3.摩擦力的分类: (结合拉不动讲台、用力拉动讲台、垫上圆木棍或装上轮子移动讲台三种情况)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经验回忆:用手推着自行车走, 感知滚动摩擦力的大小。用手捏住自行车的两个闸, 并推着自行车在同样的路面上前进, 有什么感觉? (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相比, 大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桌上的实验器材来验证你的说法吗?)
活动: (学生实验检验) 先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移动;再用弹簧秤拉着垫有圆珠笔芯的同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移动, 比较两次受到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后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得出结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三、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生活经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可能与物体间压力有关, 可能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可能与物体表面大小有关, 可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 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很复杂, 对摩擦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 其中一些问题至今还在探索之中。今天, 我们在课堂上只对其中的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并发言。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不止一个, 若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摩擦力的影响, 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摩擦力的变化是由于压力的变化引起的, 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的呢? (运用控制变量法)
3.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前,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直线拉动弹簧秤。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巡视, 帮助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 几个小组公布实验数据, 共同分析得出: (1)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小结巩固】
1.应用内化知识:鞋底、自行车许多地方有花纹, 就是利用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打开矿泉水瓶要用力捏紧就是利用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那么, 泥鳅很滑怎样才能捉住它?参加拔河比赛时, 怎样组织我们班赢的可能性比较大?
2.创新发挥想象:摩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那么, 假如没有了摩擦, 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学生思考讨论并交流共享 (我们将寸步难行;我们将不能用绳子打结;开动的汽车将停不下来;微风一吹, 火车便动起来……)
3.归纳整理提高:通过本节课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现在你能利用筷子将这杯米提起来吗?
【作业布置】
3.第1课时:记叙文阅读 篇三
想一想:我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在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课外记叙文阅读更是考查的重中之重。2012年,江苏省13个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均设计了课外记叙文阅读题。万变不离其宗,对照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结合江苏省2012年各大市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下列知识及能力点需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1. 在通读作品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
典题诊断
(2012·江苏省镇江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秋光的涨幅
张晓风 ① 绿竹笋,我觉得它是台湾最有特色的好吃的笋子,这话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根据。孟宗笋细腻芬芳,麻竹笋硕大耐嚼,桶笋幼脆别致,但夏天吃一道甘洌多汁的绿竹冰笋,真觉得人生到此,大可无求了。
② 然而,好吃的绿竹笋只属于夏日,像蝉、像荷香、像艳丽的凤凰花……秋风一至,便枯索难寻。
③ 但由于暑假人去了北美,等回到台北,便急着补上这夏天岛屿上的至美之味,那盛在白瓷碗中、净如月色如素纨如清霜的绿竹笋。
④ 我到菜市场上,绿竹笋六十元一斤,笋子重,又带壳,我觉得价钱太贵。
⑤ “哎,就快没了,”卖菜妇说,“要吃就要赶快了。”
⑥ 我听她的话,心中微痛,仿佛我买的货物不是笋子,而是什么转眼就要消逝的东西,如长江鲥鱼,如七家湾的樱花钩吻鲑,如高山上的云豹……就要没了。啊,属于我的这一生,竟需要每天去和某种千百万年来一直活着的生物说“再见”。啊,我们竟是来出席告别仪式的吗?
⑦ 绿竹笋很好吃,一如预期。
⑧ 第二个礼拜,我又去菜市场,绿竹笋仍在,这次却索价七十元一斤了。第三个礼拜是八十元。最近一次,再问价,竟是九十元了。
⑨ 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有一位美国博物学家艾文温·第尔,他和妻子在二月末从佛罗里达出发,做了一个和中国词人说法相反的实验。宋词中说:“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他们夫妻二人却自己开着车往北走,竟然打起与春天同时北进的算盘,而且,连春天的步行速度也被他们窥探出来了。原来,春天是以每天十五英里的速度往北方挺进的。他们一路走,走到六月,到了加拿大边境才歇了下来。好一趟偕春北进的壮举。
⑩ 原来,“春天的脚步”这句话不是空话,它是真有其方向、真有行速,甚至真的可以尾随追踪的。
同样的,我的盛夏也是可以用价钱来估量的,在绿竹笋一路由三十而四十而九十的时候,我的盛夏便成轻烟一缕。
也许极热极湿极气闷,也许还不时遭我骂一声“什么鬼天气”,但毕竟也是相遇一场,我会记得这阳光泼旺的长夏。
绿竹笋想来会在贵到极点的时候戛然消失。秋天会渐深渐老,以每周十元的涨幅来向我索价。
(选自《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
1. 根据文意,好吃的绿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 第⑥段中“我听她的话,心中微痛”一句中,“我”心中微痛的原因是什么?
3. 赏析下面的句子。
同样的,我的盛夏也是可以用价钱来估量的,在绿竹笋一路由三十而四十而九十的时候,我的盛夏便成轻烟一缕。
4. 第⑨段中艾文温·第尔夫妇与中国词人对待春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插叙艾文温·第尔夫妇的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 本文用了很多笔墨写绿竹笋价格的涨幅,却以“秋光的涨幅”为标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同学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练习,你们是不是觉得对记叙文阅读的要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老师还有以下提醒:
一是要看清题目要求,抓住关键词。
有的同学,只是大致浏览了题目的要求,而没有注意到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从而导致答 题出现偏差。例如第1小题,一些同学的答案是“甘洌多汁”“净如月色如素纨如清霜”等,但这道题是要求写出绿竹笋“最主要”的特点。参考答案:好吃的绿竹笋只属于夏日,它的价格会随着“秋光的涨幅”不断上涨。
二是不仅要得分,还要力争拿“满分”。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些同学因为给出的答案不全面,被扣掉了一些分数,非常可惜。
同学们首先可以注意每道题后面的分值。一般来说,阅读题1分就是一个答题点,要学会看分答题。例如第2小题(注:分值是2分),有的同学只答了“好吃的绿竹笋在这个季节快没了”,不够全面,因此丢了1分。参考答案:最具有特色的好吃的绿竹笋在这个季节快没了(1分);每天都有美好的东西消逝,这引发了“我”内心的伤感(1分)。
其次,要注意多角度答题。有的同学,每一题的答案写得挺多,但是得分却不高,原因就在于他只是从一个角度去解答,写得再多,也只能算作一个得分点,如果能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例如第4题第2问,一些同学只是从内容上说,这引发了“我”对盛夏也是可以用价钱来估量的,最终会成为轻烟一缕而消逝的感慨,而缺少从结构上进行的思考,应该加上“结构上引出‘春天的脚步’这段话”。再如第5题(注:分值是4分),要从4个方面来回答。答题要点:① 写出绿竹笋涨价与秋光流逝的关系(1分);② 写出采用了象征(或托物言志、类比)的手法(1分);③ 写出用“秋光的涨幅”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之类的情感(1分);④ 写出用“秋光的涨幅”表达把握、珍惜美好时光的人生感悟之类的主旨(1分)。
三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注意答题规范。
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同学缺乏规范答题的意识,从而导致丢分。考试是戴着镣铐的跳舞,同学们要掌握一些典型题目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例如第3题,有的同学的答案是“写出了时光的易逝”,应该说这基本读懂了句子的意思,可是他们忽略了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没有从这些方面再深入阐述,所以被扣了分。同学们可以积累一些典型题的答题方法,如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方法等角度去分析、阐释,同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参考答案: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比作“盛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易逝,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消逝的惋惜、无奈之情。
四是要重视元阅读习惯的培养。
有的同学习惯先看阅读题,然后“按图索骥”地阅读全文;有的同学为了节省时间,第一遍往往是快速浏览全文。这样急功近利、断章取义的阅读习惯是要不得的,因为这容易导致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同学们在做记叙文阅读时,要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第一遍一定要细品文本,静心、细心阅读。重视作品的元阅读是很重要的。
1 (2012·江苏省盐城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向泥土敬礼
耿 立 ① 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做“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 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意儿,泥土有脾气,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 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 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 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条从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他停下手,拿眼睛乜斜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支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他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 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土地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 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 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 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
(2) 品味文章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3) 你如何理解第⑦自然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
(4) 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
(5) 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
2. (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泪的重量
林 希 ① 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
② 我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是我家一只老猫的泪。这只猫已经在我家许多许多年了。我们全家人每天生活的一项内容,就是和它在一起戏耍。也许是我们和它亲近得太多,它已经一天也离不开我们的抚爱,无论是谁,只要这一天没有抚摸它一下,就是到了晚上,它也要找到那个人,然后无声地卧在他的身边,等着他的亲昵,直到那人终于抚摸了它,哪怕只是一下,它才会心满意足地慢慢走开。
③ 多少年过去,这只老猫已经太老了,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行动已经变得十分迟缓。母亲说,这只老猫的寿限就要到了。也许是人类的无情,我们一家人最担心的却是怕它死在家中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角落,怕它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于是每天每天地观察它。我们看到,这只老猫确实是一天比一天更加无精打采了。它就在屋檐下、窗沿上静静地卧着,似在睡,又似在等着那即将到来的最后的时刻。也是无意间的发现,我到院里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因为看见这只老猫在窗沿上卧得太久了,就走过去想看看它是睡着了,还是和平时一样在晒太阳。当我靠近它的时候,突然发现,就在它的眼角处,凝着一滴泪珠。看来,这滴泪珠已经在它的眼角驻留得太久了,已经被太阳晒得活像一颗琥珀,一动不动,就凝在眼角,还在阳光下闪出点点光斑。
④ “猫哭了。”不由自主地,我向房里的母亲喊了一声,母亲立刻走了出来,似乎想给这只老猫最后的安慰。谁料老猫一看到母亲向它走了过来,立即挣扎着站了起来,用最后的一点力气,一步一步地向房顶爬去。母亲尽力想把它引下来,但它头也不回,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向远处走去,走得那样缓慢,走得那样沉重。
⑤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是我们对它太冷酷了。它在我们家活了一生,我们还是怕它就在我们家中终结生命,总是盼着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自己走开……
⑥ 很久很久,我总是不能忘记那滴眼泪。那是一种最真诚的眼泪,那是一种留恋生命、又感知到大限将至的泪水。动物不像人类,人类总是对自己心存侥幸,总是希望那种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会在自己身上出现奇迹。倒是动物,它们只给人们留下自己的情爱,然后就含着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
(选自《视野》2005年第2期,有删改)
(1)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第①节中画线句的理解。
(2) 请赏析第③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登山》第1课时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课位于第五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四、教具使用:
自制课件、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为第二课时抓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目标: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1、出示“绿色的办公室”的图片
2、导语: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难,如此顽强?[略停顿]
3、今天学习一篇同样背景的关于列宁的课文(板书课题:17。登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目标:从多方面汇报预习情况,教师可针对此教学过程做适当调整。
步骤: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书上的语系标记,汇报你的预习情况。
(1)分段;
(2)两次经过那条危险的小路;
(3)路很危险;
(4)根据预习要求画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画出了(出示小黑板)
这段话在课文中确实有很深的含义,还有哪些同学也画出了这段话,一起来读。
[方案二]没有画出
预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画了吗?
(5)质疑问难
(注:以上几个小步骤均可打乱,对于同学没有汇报到的内容,老师可做适当点拨。随机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预习汇报,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前就做到了一边读一边想,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边学边理解,也可随时提出。
3、过渡:预习汇报中,有几位同学曾经提到列宁两次经过了一条危险的`小路,请同学们自读(2-18)自然段,从书中画出直接写小路险的句子。
(三)重点学习课文内容:
目标:第二段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小路的险,是第一目标;感受到列宁的害怕是第二目标;体会列宁的勇敢是第三目标。第三段,重在分析两次走过小路的不同,体会列宁话的深刻含义。步骤:
1、学习第二段
(1)哪位同学能够读一读你从书中画出的句子。(出示“路宽……。”)
(2)自己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3)重点词下加点(“容”、“峭壁”、“深渊”)。
(4)结合课件,谈理解。
(5)指导朗读。(个别→齐读)
2、小结:刚才,我们从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体会出小路的险。(板书:路险)
3、过渡:这是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句子,看看课文,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险呢?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话。
(1)抓住“背贴”、“扭转”、“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
(2)自己体会读,感受路险。(自己读→个别读)
(3)文中还有写巴果茨基的句子吗?体会出什么?(联系上文“走过几次”,体会出巴果茨基紧张的心情。)
(4)过渡:小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小路时仍旧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这是我们从巴果茨基经过小路时的情景体会出小路的险。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险呢?
5、出示“列宁跟……。”
(1)体会“路险”
(2)列宁害怕了。(自己体会着读)重点抓住“头昏目眩”
(3)过渡:小路太险了,列宁头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过去,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列宁很勇敢)能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16自然段)
(注:学生在体会列宁勇敢时,还可以联系自己。)
(4)小结:经过刚才的理解,我们发现这条小路太险了。走过小路,列宁轻轻地舒了口气,与巴果茨基向山顶走去。
6、(出示课件:日出时动态景色)教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总结:走过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列宁与巴果茨基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愉悦。(随机加上对话表演)他们用勇敢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7、学习第三段
(1)过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了,但列宁仍旧选择了它。列宁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19-28)自然段,然后展开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边说,教师随机板书。
(3)过渡:通过分析列宁两次经过小路时的不同,我们知道列宁这一次不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4)出示“这一次我先走。……走了过去”。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读后,齐读)
(5)这一次,列宁怎么毅然、决然地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呢?书中没有具体地写出来,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补充出来。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由一位同学执笔把它记录下来。(也可根据图,注意图上列宁的神态)
(6)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简单小评之后,以插入语的形式、带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8)从列宁两次经过这条小路的不同表现,你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选取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写完后,站起来直接读。)
(9)过渡:同学们刚才所写的,正是列宁要说的这段话中的真正含义!
(10)哪位同学愿意读读列宁说的这段话?(出示“一个革命者……。”)
(个别读→齐读,读时把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读出来。)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列宁两次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正是在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啊![停顿]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当面对一条令人生畏的小路时,革命者的脚步岂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教师(用课件)出示列宁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七、板书设计:
17 。登山
路险 第一次 必须走 在后 停住
5.《日本》精品教案(第1课时)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分析日本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
读图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海岸线特点及优势。会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学会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才是正确的。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日本的位置,学会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地震的危害,因而学会如何防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体会到日本面对的威胁和机遇,树立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做才是安全而有效的灾难防范意识。【教学重点】
读图分析日本的位置。
日本的地形特点、海岸线特点及优势。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如何应对灾难。【教学方法】
读较分析、方法总结、总结归纳、图片及视频等直观学习【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图片: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某国国旗、富士山和樱花。看了这些图片,你会想到哪个国家?(日本)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的邻邦——日本,去看看那里的自然环境吧!
二、新课学习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1)半球位置
读图,日本主要位于哪两个半球?(北半球、东半球)(2)海陆位置 读图填空:
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西北部隔日本海与韩国、朝鲜、俄罗斯(国家)相望,西南部隔东海与中国相望。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
(3)经纬度位置
读图,说一说日本的经纬度位置。(北纬23.5 °~45°,东经125°~145°)2.范围
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其中本州是日本最大的岛屿。
3.地形
读图,分析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征?(山地、丘陵广布,平原狭小)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沿海。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4.面积、人口
日本总面积约37.7万平方千米,相当云南省的面积。总人口约1.27亿。拓展延伸:
日本平均人口密度:336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千米,所以日本人多地少,因此进行填海造陆。例如,大阪关西海上机场、神户人工岛。
5.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有利影响? 多优良港湾(深水港、避风港),这促进了日本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与国外的联系。
6.多火山、地震 资料卡:地震频繁
日本全国有大小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有80多座,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平均每天约有4次,大的破坏性地震一般2~3年发生一次,被称为“地震之邦”。(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震级8.2级,死亡人数15万。)
多火山的利处: 利处一:旅游
富士山呈圆锥形,山顶常年积雪,山麓樱树成林,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富士山最近一次大规模喷发是在1707年。
利处二:温泉
火山分布地区温泉众多。很多日本人喜爱泡温泉,并成为一种生活习俗。利处三:火山灰的用处
利于农业生产(火山灰含有多种促进植物生长的肥料物质,是一种天然化学肥料)、火山灰美容。
多火山、地震的弊端: 弊端一:影响交通
2011年1月26日,日本九州岛新燃岳火山持续喷发。受大量喷发的火山灰的影响,当地航班大量延误,部分道路禁止车辆通行。
弊端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活动:读图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减灾措施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日本传统的民居,多使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每年9月1日,日本全国上下动员起来,举行大规模防震学习。拓展延伸:日本还采取了这些措施
先进的地震预报系统(使用先进的地震预报系统,在地震来前10秒发出警报)、配备防震应急箱。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加强防震教育,提升民众的自救能力,提高建筑的抗震标准等。
拓展延伸:视频:当地震发生时,如何防震 拓展延伸:地震发生后如何自救
a、被压埋后,如果能行动,应逐步清除压物,尽量挣脱出来。
B、要尽力保证一定的呼吸空间,如有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注意外边动静,伺机呼救。尽量节省力气,不要长时间呼喊,可用敲击的方法呼救。
d、尽量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特别注意:被压埋后,要坚定自救的勇气和信心,精神不能崩溃 【课堂练习】
1.日本与我国一水之隔,这里的“一水”是指(D)A.日本海 B.渤海 C.黄海 D.东海
2.日本的地形以(B)为主
A.高原、盆地 B.山地、丘陵 C.平原、山地 D.盆地、丘陵 3.日本国的象征是(B)A.乞力马扎罗山 B.富士山 C.安第斯山 D.太行山 4.日本四个大岛中,面积最大的是(C)A.四国 B.北海道 C.本州 D.九州
5.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B)
A. B. C. D.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位置、范围、组成、海岸线特点以及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多火山和地震对日本的影响巨大。)【作业布置】
1.日本主要由哪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2.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3.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 【板书设计】
日本(第1课时)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位置 范围 地形 面积、人口 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多火山、地震
【教学反思】
6.第1课时 平均分(教案) 篇六
广州市86中学 张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归纳推理的思想;
2:能够通过观察一些等式,猜想、归纳出它们的变化规律。3:能够归纳、猜想出某些数列的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普遍联系,通过让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归纳推理定义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推理的概念及应用。难点:归纳推理的应用。【教学方法】 启发、探索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章:推理与证明。那么什么是推理呢?下面请大家仔细看这段flash,体验一下flash动画中,人物推理的过程。
(学生观看flash动画)。
师:有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这段flash动画中的人物的推理过程吗?
生:flash中人物通过观察,发现7只乌鸦是黑色的于是得到推理:天下乌鸦一般黑。
师:很好!那么能不能把这个推理的过程用一般化的语言表示出来呢?
生:这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到一个新的判断的过程。
师:非常好!
(引出推理的概念)。师: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就是合情推理的一种——归纳推理。那么,什么是归纳推理呢?下面我们通过介绍数学中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猜想让大家体会一下归纳推理的思想。
(引入哥德巴赫猜想)
师:据说哥德巴赫无意中观察到:3+7=10,3+17=20,13+17=30,这3个等式。大家看这3个等式都是什么运算?
生:加法运算。
师:对。我们看来这些式子都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但是哥德巴赫却把它做了一个简单的变换,他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交换了一下位置,即变为:10=3+7,20=3+17,30=13+17。大家观察这两组式子,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变换之前是把两个数加起来,变换之后却是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
师:大家看等式右边的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奇数。
师:那么等式右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都是偶数。
师:那我们就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偶数=奇数+奇数。
师:这个结论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了。大家在挖掘一下,等式右边的数除了都是奇数外,还有什么其它的特点?
(学生观察,有人看出这些数还都是质数。)
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偶数=奇质数+奇质数?(学生思考,发现错误!)。
生:不对!2不能分解成两个奇质数之和。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看偶数4又行不行呢? 生:不行!
师:那么继续往下验证。
(学生发现6=3+3,8=5+3,10=5+5,12=5+7,14=7+7……)师:那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生:大于等于6的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奇质数之和。
师: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就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他根据上述部分等式的基本特征,(什么特征呢?即等式左边的数都是大于6的偶数,右边是两个奇质数之和),就猜想出:任何大于等于6的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奇质数之和。或者说,由这些个别等式的特征,就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猜想。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用一般性的语言来描述归纳推理的定义?(学生得出归纳推理的概念)。
师:归纳推理的思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归纳推理的运用。(学生思考,讨论,给出例子)。
二:讲解例题,巩固概念
师:应用归纳推理可以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我们来看一个数学中的例子。
例题1:观察下列等式:1+3=4=22,1+3+5=9=32,1+3+5+7=16=42,1+3+5+7+9=25=52,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练习:观察下列等式:
1=1
1+8=9,1+8+27=36,1+8+27+64=100,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例题2:已知数列an的第一项a11,且an1an(n1,2,3...),试归纳1an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练习:已知an(n25n5)2,求a1,a2,a3,a4的值?根据a1,a2,a3,a4的值,你能够猜想出an的值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问题探究,加深理解
观察下面的图形,请指出每个图形分别有几个球?按照这个规律,猜想第5个图形的形状应该是怎么样的?它应该由多少个球构成?第n个图形有几个球?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课本P44,A组1,2题,B组1题。
7.第1课时 平均分(教案) 篇七
【关键词】课文;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做一片美的叶子,叶子美在哪里?一是形态各异,这是外形之美;二是甘于奉献,这是它的内在美。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坚决摈弃烦琐分析、抽象说教。作者的思想情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到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文中大树和叶子的美,是学生用眼睛发现的,用心感悟到的。文本价值取向的揭示也摈弃了烦琐的讲解分析,而是重视让学生自读——直面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与文本、老师对话,探究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关键词句理解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叶子的外在美及内在美,学习默默奉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通过学习,理解“生活的大树”与叶子和树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悟叶子的内在美。难点:通过学习,理解“生活的大树”的意思。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1.做一片美的叶子。重点渗透“美”的写法指导:上下结构,横画较多,注意等距,“大”字的横最长。2.请同学来读读课题,你觉得要突出课题的哪个词语?(美)3.质疑。
(二)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出示词语,指读正音。绿叶、嫩绿、肥美、变黄、飘零、奉献、输送、大树、茁壮、葱翠。3.词语归类,发现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4.画出文中描写“美”的语句,完成填空。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美在―――;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美在―― 。5.分组合作朗读课文。(男生读1、2自然段,女生读3—8自然段,男女同学齐读9—11自然段)
六、品读课文
(一)感受叶子之美
1.叶子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心默读4-6自然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看看谁最会读书,最善于发现。
2.品读关键语句。(1)出示:每一片叶子都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①指名读句子。查无字词典“形态各异”,课件截取几幅叶子的画面,瞧,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姿态,这就叫作——形态各异。②读书读句子,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较。你们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发现?③抓住“形态各异”中的“异”和“相同”比较,感受叶子的个性(形态各异)和共性(无私奉献)之美,体会“和而不同”的团队精神。④树叶利用体内的叶绿素在阳光的照射下把水和空气中吸进的二氧化碳加工成乳汁一样的养料。有了这养料,大树才会茁壮、葱翠。(2)出示句子: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①大树美在哪儿?抓住“绿色的云”和“升”想象画面,体会大树生机之美。②看了大树,你有什么想法?千言万语就用朗读来表达!(3)这些叶子团结协作、默默奉献了多长时间,一天吗?两天吗?……引出第6自然段——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①你喜欢哪个季节的叶子?为什么?②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边背边想,试着在头脑中将这些文字转化为画面。③是啊,即使离开了大树也要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树。(板书:为大树而生)这儿,你觉得叶子怎么样?那就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来赞美树叶吧。(配乐齐读)
(二)感悟人生之美
1.教师配乐范读9-11自然段,思考:每个人和叶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师引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板书:像叶子),做什么呢?指名接着读。3.“生活的大树”指的是什么呢?出示填空:在家中,如果每个人都像一片树叶,那么()就是我们的大树。4.教师激情引导:( )就是“生活的大树”上一片美的叶子。5.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就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齐读9-11自然段。
(三)阅读延伸
1.学到这,老师想给你们读一段文字。想听吗?出示:远远望去,那个班级很美。我向教室走去。走近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各不相同——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班级。
2.你们想读吗?想读的话一起读。接着出示:远远望去,那个国家很美。我向中国走去。走进中国的时候,我发现,国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美。每一个人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人。无数个不同的人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国家。
3.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树一定很美。 要想让我们的大树更美丽,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引导读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3.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做一片美丽的叶子;形态各异,外在美;无私奉献,内在美。
8.《水与生命》教案——第1课时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用五种感觉器官综合感知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等方式描述水的性质。
3.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是怎样发现水的性质的,也能听取别人的发现过程,并能找其优点和不足。
4.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能用五种感觉器官综合感知水的性质并能具体说出.教学难点
能用语言、文字等方式描述水的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活动探究法
课前准备
透明杯子、牛奶、纯净水、盐、糖、酒精、塑料袋、乒乓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展示课件让学生猜谜语 猜猜我是谁? 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水
二、新授
导入: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水,水有什么性质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1.水的性质 活动一:拿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教师总结:水的性质-----水是没有颜色的。
活动二:用透明塑料袋子装点水和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比较,说出水的形状。(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出示乒乓球,找学生回答他的形状----球体。魔方------正方体。粉笔盒-----长方体。黑板----长方形,等等。
大家看,袋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水的性质-----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活动三:拿一杯水和一杯酒精,分组活动。让学生闻一闻,找出哪一杯是酒精,哪一杯是水.学生讨论,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水的性质-----水是没有气味的。
活动四:让三个学生分别喝一口纯净水,喝一口糖水。学生讨论,说出纯净水的味道。
教师总结:水的性质-----水是没有味道的。
活动五:让几个学生把手伸进水里,用手感受水的性质。讨论水的性质。
教师总结:水的性质-----水是可以流动的。
教师提问:大家根据以上的活动总结水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分组回答,看哪个组回答的准确全面。展示课件
教师总结:水是无色、透明、无味、可以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液体。
2.水的存在
水都存在于哪里呢?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学生讨论,展示课件 教师总结根据水的存在空间可以分为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等等
3.水的形态
教师提问过渡: 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形态呢?
指导学生看幻灯片
水按形态形态分类为,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种形态。
三、练习
1.水是()的源泉,我们每天都()水。2.水是()色的,()味的。
3.要区分一杯淡水河一杯盐水,采用的方法是()。
4.我们用眼睛一看,就可以知道纯净的水是(),用鼻子闻一闻纯净的水是(),用舌头尝一尝纯净的水是()。
答案:
1.生命
离不开 2.无色
无 3.尝一尝
4.无色、透明、可以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液体
没有气味的 没有味道的
四、总结 1.水的性质
水是无色、透明、无味、可以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液体。2.水的存在根据水的存在空间可以分为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等等 3.水的形态
水按形态形态分类为,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种形态。
五、作业
1.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怎么辨别水。
2.水能溶解一切东西,这句话正确吗?请举例说明。
9.《一棵大树》第1课时教案 篇九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需、歉、锯、爽、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3.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教具CAI课件
(一)谈话导人,整体感知
1.导人:这会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呢?
学完课文后,我们将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相机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男孩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向大树提出不同要求,直至大树一无所有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集中识字,也可随文识字。
字音上,“爽”的声母是翘舌音,“私”的声母是平舌音。
字形上,“需”与“耍”可比较记忆;“歉”是形声字,左边的声旁“兼”最后一笔改点;“爽”是会意字,笔顺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规则,先写横、左边两个小叉、右边两个小叉,再写撇和捺。
本课难理解的词语不多,阅读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爽快:舒适畅快;痛快。
无私:不自私。
(三)课堂小结
10.第1课时 平均分(教案) 篇十
关键词:体内受精;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3)专题3胚胎工程第1节的内容。通过对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精子和卵子的形成已有所了解。本节课共分为两个课时来讲授,本教学设计为第1课时,其重点是“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场所及过程”,难点是“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过程”。
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总结与分析如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分享观点——“你是最优秀的存在!”
教师播放视频:精子与卵子结合及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过程。
教师总结:通过视频我们看到,精子的数目繁多,精子奋力往前游,他们要比谁游得快,谁能最后游到卵子身边并且钻入它体内完成受精作用。而卵子也只有发育到合适的时候才可以与精子结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精子与卵子的发生过程”以及“受精
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一观点的分享,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以“有一对夫妇很不幸,妻子输卵管阻塞不能受孕,但是他们依然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你能帮助他们吗?”这一问题过渡,引导学生得出“胚胎工程”的概念。然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导学案(学案课前准备好)。
知识点一:胚胎工程的概念(教材P59)。
知识点二:精子的发生(教材P61—62)。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已熟悉的“减数分裂”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形成“胚胎工程”这一概念时并未感觉到抽象;其次,在帮助学生理解“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过程的同时也融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这一目标;再次,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插入“细节处理”,化解重难点。
三、汇报成果,表达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已初步完成导学案问题,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在此环节中,容易课堂生成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排卵,什么时候排卵,排出的卵子是成熟的卵子吗,精子的发生和卵子的发生有什么区别等。针对这些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图片一一
解决。
设计意图:教师设置表达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和知识构建时所存在的漏洞。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学生的表达是否存在问题,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师点拨,提升自我
在学生“表达交流”后,教师提出以下点拨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点拨一: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数量问题”和“种类问题”。
一般情况下,1个AaBb的精原细胞可以产生( )个精子,( )种类型。
一般情况下,1个AaBb的雄性生物可以产生( )个精子,( )种类型。
点拨二:“结构决定功能”——想一想精子的各个结构会有什么功能?
点拨三:“合子”是什么?排卵排出的是成熟的卵细胞吗?
点拨四:图中受精卵为何显示是2个极体而不是3个?
设计意图:从“用眼看”“用脑想”到“用嘴说”,学生已与知识进行了三次接触。教师此时以新课标考纲为依据,对本节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作以提升。
五、当堂练习,反馈成果
通过上述各个教学活动的进行后,以练习题的形式来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习题设计时要考虑到练习时间,以五分钟内为宜,同时还要考虑难易层次问题,要有针对性。
11.9.4乘法公式第1课时教案 篇十一
(ab)a2abb
222初 一 数 学(9.4 乘法公式 第1课时)
师: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
可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回答.师再评议.
主备:叶兴农
审核人:毛云峰 日期:2013-3-2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引导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重 点:完全平方公式.
难 点:正确的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ba
一、自主探究
aab情景创设 如右图:你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从而你发现了什么?
bab
二、自主合作
问题一:如何用字母表示上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 生: 将上图看成一个大正方形,则面积为(ab)2.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
生:可将上图看成是由两个小长方形和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那么它的面积为a22abb2.师:两种方法都求出了大正方形的面积,从而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呢? 生:(ab)2=a22abb2 这个公式就称为完全平方公式.
问题二:你能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推导公式(ab)2=a22abb2吗? 生:(ab)2=(ab)(ab)=a2abbab2=a22abb2 师:很好,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ab)2吗?
生:(ab)2(ab)(ab)a2abbab2a22abb2 即:(ab)2a22abb2,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另一个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ab)2 a22abb2
三、自主展示
例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x2)2(2)(ab)
2(3)(2x+7y)2
(5)(1a0.1)2
(6)(5a1
5b)2
练一练:P.65 1,2,3,4题 小组合作展示
四、自主拓展
一.填空: 1.(2x+y)2=
(3a-4)2=
2.(-5x+2y)2
=
(-a-3b)2
=
3.x2-6xy+()=()2
4.(3x+)2
= +12xy+ 5.已知:(x-3y)2=x2-6xy+(ky)2, 则k=
二.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3x+1)2 2.1032
五.自主评价
作业布置:P79/1
教学后记:
12.第1课时 平均分(教案) 篇十二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云雾缠绕、七弯八拐、东闯西撞”等词的意思,理解词句之间的关系,并找出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
2、学会借助段落中的重点词句背诵课文,能背诵2—4自然段。
3、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的方法,背诵课文2、3、4自然段。难点:找出自然段中重点词,并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三、预习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陈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
22、船过三峡(齐读课题)。你们知道 吗?“三峡”是指哪三峡?
这里的三峡是指长江三峡,那就是从重庆到武汉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课前又已充分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齐读新词卡片)
请大家扫读课文,看看哪几段写长江三峡的自杀风光?哪几段写有关神女峰的传说?
(三)、学习课文2—5段 这一段的总起句是——齐读。
谁来说说课文通过哪些重点词写出山奇这一特点的?你是怎样理解的?(板书:笔址陡峭、云雾缠绕、像„„像„„像„„)
《船过三峡》第2段中的总起句,即重点句是——齐读。重点词是——(指板书)
借助这些重点词句就能顺利地把这段话背下来。下面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由试背一下,请╳╳同学背。
背得好级了,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方法背诵吗? 好,下面我们一起用这样好方法背育第2段。
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借助重点词句背育课文的?先干什么?接着呢?再呢? 是的,刚才我们是按这样的背诵方法来背诵第2段的。了示小黑板: 背诵方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背诵方法学习背诵3、4段,完成练习题有疑难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刚才,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按这背诵方法交流自学情况。(板书„„)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理解很深刻,说得也不错,我们一起借助重点词句 把3、4段有感情试背一遍。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课堂小结:
是啊,三峡的自然风光真是太迷人了,我们为祖国有如此奇丽的山河感到骄傲,感到自豪!长江三峡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
(五)、下课。
六、板书设计:
22、船过三峡
美丽的自然的风光
神女峰的传说„„
13.第1课时 平均分(教案) 篇十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36-0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第二节第1课时分式的乘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说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呈现我的教学设计。
1.说教材
教学内容有: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和运用法则进行的化简运算。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乘除法、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同时,它又为学习分式的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在教材编排上很有特色,它以学生熟悉的长方体容积问题及工程问题引入课题,意在体现分式的乘除运算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情方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课前我做了一个学情调查表,内容设置涉及最简分式、因式分解、约分等前置内容,及本节所要学习的部分知识点,通过学情调查并结合实际,发现八年级学生好奇、容易激动、好表现,对旧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一定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之处有:即兴构思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3.在教学目标方面
基于对八年级学生学情的分析及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为:运用分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为: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难点中的疑点:如何确定分子、分母的公因式。
4.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上我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
5.在教学过程中
本节课教学思路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类比联想,探索新知、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方面展开的。
5.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1。
问题1是求容积的高,目的是引出分式乘法。
多媒体展示问题2,问题2是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几倍,目的是为了引出分式除法。
在这里重点讨论如何列算式,目的是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5.2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对于问题1,问题2所得式子,同学们能计算吗?回答是否定的,从而提出,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究的内容,此时板书课题。联想到在初一学习了字母表示数,如果把问题1,问题2中的字母换成数字该怎么算?回归到字母怎么算?让学生大胆尝试,进行实际操作,并让学生口头叙述运算法则。
教师板书:乘法法则 除法法则
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则本身的理解,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
5.3应用新知,巩固新知
应用新知,巩固新知,我安排了两个例子,两个练习,一个往届学生错题展板,其中例1是为了及时巩固法则,抽同学口述做题过程,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讲解中引导学生继续类比分数的乘除法运算,通过乘除的互相转化,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同时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可先将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然后再约分,也可直接约分,然后再把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得出最简结果,在解题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分式运算的结果通常要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通过以上例题帮助学生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当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单项式时:(1)乘法运算步骤是,①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②把分式积中的分子与分母分别写成分子与分母的分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的乘积形式,如果分子(或分母)的符号是负号,应把负号提到分式的前面;③约分。(2)除法的运算步骤是,把除式中的分子与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其它与乘法运算步骤相同。在运算中遇到整式,可看成分母是1的分式。
练习1求出问题1和问题2的计算结果,目的在于呼应引题,体会新知识的价值,因直接借助于法则,由学生举手口答即可。
练习2是与例1配套设置的,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法则,形成一定的运算技能。练习处理我让女生完成(1)(3)男生完成(2)(4),比一比学习效果,并各抽一名代表到黑板展示,做题过程,教师到学生中巡查,发现问题予以纠正,根据学生黑板上展示情况带领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易错易漏的地方用颜色标注,使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讲练来突破本节的重点。
例2是例1的延续和加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例中的两个小题都是当分式的分子分母含有多项式时的乘、除法运算,因式分解是化简的关键,仍旧鼓励学生给出两种算法,还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符号的变化,这是分式化简变形中容易出错的地方,须在每一次出现都要强调。通过本例总结出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项式的乘除法运算步骤,①先分解因式;②如果分子与分母有公因式,先约分再计算,③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的符号是负号时,应把负号提到分式的前面.最后的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式。
接下来展示上届学生错题展板,让学生互相交流纠错,目的在于使学生引起重视,他人犯的错,避免在自己身上发生,起到警示的作用。
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由交流,然后进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业布置:
1、2两题是巩固新知,检测重点知识掌握程度。
3题检测教学难点掌握程度。4题涉及后面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鼓励学生通过预习来解决,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6.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楚明了有突破重难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使学生便于归纳总结。
7.说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有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方面。
成功之处在于:
(1)本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
(2)课前做了学情调查表,课堂上利用往届学生错题让学生课堂纠错效果好。
不足之处在于:
(1)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
(2)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数学课堂魅力。
14.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教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难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教学指导】
1.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把握好新知识的生成点。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原义务教材是作为选学内容,考虑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本套教材将它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对比,自然形成新知识的生成点。
2.注意从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出发,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扇形统计图的优势是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使学生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
3.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以凸现统计的实用价值。
本单元注重从生活、生产中选取素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相关数学元素。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数据收集的渠道,也凸现了统计与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2课时:
扇形统计图(1)..........................................1课时 扇形统计图(2)..........................................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1)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教材第96~9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扇形统计图,会回答一些简单问题。2.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3.通过对相关素材的整理与分析,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重点难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
【情景导入】
1.我们学过哪几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它们有什么特点?(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出示扇形
提问:什么叫圆心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圆心角)圆周角多少度?
(360°)
3.360°的50%是多少?360°的30%是多少?360°的12.5%是多少?360°的20%是多少?
4.画一个圆心角是45°的扇形。
5.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96页的主题图。
教师提问:这是六(1)班同学进行课外活动的情况,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哪些运动项目吗?
2.课件出示六(1)班同学最喜欢运动项目的情况统计表。(1)出示统计表。
(2)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吗? 全班人数:12+8+5+6+9=40(人)乒乓球:12÷40=0.3=30% 足球:8÷40=0.2=20% 跳绳:5÷40=18=12.5% 踢毽:6÷40=15% 其他:9÷40=22.5% 师:如果要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
3.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1)出示扇形统计图:
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师: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
数的百分数,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为扇形统计图。通过扇形统计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提问:这个扇形统计图中,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什么?用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
请大家说出各个扇形分别表示什么?(要学生认识各个扇形的具体含义)(2)说说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练习:完成教材第97页的“做一做”。提问:请大家说出整个圆表示什么? 再说出每一个百分数表示什么?
要求每天喝一袋250g的牛奶,能分别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后,教师再进行讲评)答案:水分:250×87%=217.5(g)其他:250×0.7%=1.75(g)乳糖:250×5%=12.5(g)脂肪:250×4%=10(g)蛋白质:250×3.3%=8.25(g)5.典例讲析。
例下面是振华学校体育器材保管室球类数量统计图。
(1)如果一共有200个球类器材,请算算各种球分别有多少个?(2)乒乓球比足球多百分之几?
分析:(1)观察统计图可以知道,把球类总数看作单位“1”,乒乓球、排球、足球、篮球以及其他分别占总数的32%、18%、25%、19%、6%,利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算出各种球的个数。
解:(1)乒乓球:200×32%=64(个)
排球:200×18%=36(个)足球:200×25%=50(个)篮球:200×19%=38(个)其他:200×6%=12(个)
答:乒乓球有64个,排球有36个,足球有50个,篮球有38个,其他球类有12个。
(2)方法一:
(64-50)÷50=14÷50=28% 方法二:
(32%-25%)÷25%=7%÷25%=28% 答:乒乓球比足球多28%。【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4题。1.第1题。
提问:这一道题是用什么图来表示李明每天的作息时间? 圆中的每一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 你从这幅扇形统计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请你评价一下李明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合理吗?再说一说你的作息时间和李明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
2.第2题。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从这一幅扇形统计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你是陈东家的管家,你觉得这样安排每一项的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如果陈东家每月各种支出2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3.第3题。
这一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4.第4题。
通过对三个统计表的观察,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特点,针对数据特点和要说明的问题,选用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统计表可选用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答案:练习二十一第1题:(1)知道各项活动占全天时间的百分数,哪项活动所占时间最多„„(答案不唯一)
(2)时间安排较合理。(3)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照。
第2题:(1)知道陈东家各项支出占总收入的百分数,陈东家每月有哪些项目的支出,哪项支出最多,哪项支出最少„„
(2)答案不唯一。①食品支出每月花多少钱? 2000×30%=600(元)
②还购房贷款和水电费一共支出多少元钱? 2000×30%+2000×5%=700(元)„„
第3题:(1)100×21%=21(L)
(2)答案不唯一。教室中有空气大约是140000L,含氧气:140000×21%=29400(L)。
第4题:(1)山地:316.8万平方千米 高原:249.6万平方千米 盆地:182.4万平方千米平原:115.2万平方千米 丘陵:96万平方千米
(2)山地面积比高原面积多几分之几?(316.8-249.6)÷249.6≈27%(答案不唯一,合理就行)【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1)
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从扇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1.大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倾听、表达交流、合作、质疑、探索、反思与评价等能力。
2.大部分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问题,懂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1课时 平均分(教案)】推荐阅读: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和复习第1课时教案09-26
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1课时)(教案)09-15
八年级地理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11-20
说勤奋第1课时06-20
参观花圃第1课时08-20
2022高中数学教案 2.4 等比数列(第1课时)(人教A版必修5)08-14
61第1课时走进老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