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志愿服务(精选8篇)
1.新农村建设与志愿服务 篇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研究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进行新农村建设,资金是关键因素。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经验,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都是依赖运用金融和财政政策,推动了农村面貌的彻底改变。如:1960年至1975年,日本用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由841亿日元增加到9685亿日元,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农业生产已基本实现了从耕作、插秧到收获的全面机械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这就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
(二)农村金融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明确经济走向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现代农业越来越表现为机械化和社会化生产,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调查,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一定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的资金。这就需要很好地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提高实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公司加农产,这一农业生产新形式的出现,为金融机构确定了新的服务主体。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据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至20万亿元人民币。
这一巨额资金我国财政无力承担,也不能完全由财政承担,农村商业化、市场化的这部分资金需求,应主要由金融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党和政府一向非常重视农业发展,面对发展农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的现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却不能与之相匹配,严重影响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贷款投入多,效率低,资源浪费。
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的情况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指标。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第三位,但农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农业贷款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农业贷款占GDP的比重三项指标在样本国家中名列第一。仅农业贷款一项,投入的数额己高于农业产值。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投入多效率却不高,农业领域对金融资源的消耗较大是一个现实问题。
(二)银行机构改革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服务出现真空状态。
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导致了各国有银行在县域机构的收缩。同时,风险管理的强化大大减少了基层银行机构的权限并提高了贷款发放的门槛。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受人员、机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约,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在市场化改革中,四大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农村地区出现金融空白。
2008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县域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在四大商业银行缩减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这些乡镇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其中,西部地区占了金融空白乡镇的绝大多数,共有2367个金融空白乡镇地处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仅有291个。目前,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4个省市已经实现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而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l/3。
(三)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平均13.4%,远高于同期四大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同期东北、中部和西北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更高(分别为29.9%、20.4%和16.4%)。
(五)农村地区金融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信用文化缺失,农产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新农村建设下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强力支持,而当前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农村,形成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食收购贷款,信用社背离了合作制的宗旨,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根本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下一步的农村金融改革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从商业性和政策性不同渠道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要从商业性和政策性等不同渠道构建职责分明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政策性金融服务方面,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和政策性银行来提供,包括政策性财政资金的安排和运用,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贷款服务等。在商业性金融服务方面,主要由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组织、邮政储蓄机构等各种形式的金融组织来提供。农村金融发展比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服务设施(网络、网点、支付清算体系等)比较差,要特别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从
基础方面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根据目前农村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的状况,特别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及准金融组织。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性金融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只有商业上可持续,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实践证明,利率市场化并使之能覆盖风险和成本,益于商业性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益于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在推进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培育金融产品创新和自主定价能力,以不断提高其盈利水平。此外,政策性金融也要做到财政补贴后可持续。要先确定财政补贴规则,对市场透明。补贴之外的风险由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承担。凡具备条件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竟标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
(三)加大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机制。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金融是金融行业的弱势部分,要多种政策配合使用,在财政、税收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上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建立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
另外,适应农村金融组织特点,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在扶持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运用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在完善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机制方面,一是建议金融机构成立专门的涉农信贷部门,建立农业信贷绿色通道,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和时间。二是适当放宽涉农贷款的信贷审批条件,创新农业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探索扩大农业抵押担保贷款范围。三是深化金融机构的涉农服务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创新涉农金融服务品种和手段。
(四)坚持融资渠道多元化,拓展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
一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帮助企业解决担保难问题。二是制定税收减免和贴息等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经济转移,制定农业产业化风险投资鼓励政策,缓解农业产业化资金不足。三是发挥民间借贷的作用,通过引导和发展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搭建民间借贷服务平台,活跃民间借贷市场,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四是鼓励典当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化,将方便快捷、融资期限短的典当融资与农业产业化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衔接起来,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多途径地解决农村融资问题。
四、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很脆弱、不完善,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显著。综前所述,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努力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新农村建设与志愿服务 篇二
一、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及服务情况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 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 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区。全市10县1区, 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 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49.5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03.95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91.7%。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 全市常住人口为529.5万人, 城镇化率为18.7%, 同期全省城镇化水平为33.0%。2008年全省人均GDP为12, 587元, 昭通市人均GDP为5, 162元, 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1.01%, 属典型的西部不发达地区。
昭通市的经济特征具有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特征。全辖十县一区, 经济特征主要反映为财政收入的大部份来源于当地富集的煤炭、铅锌矿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以花椒、甘蔗、烤烟等得益于独特自然条件下的特色比较优势农业;以溪落渡、向家坝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的移民经济和劳务经济。
(一)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网点分布情况
昭通市辖内有农发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9家金融机构, 共389个网点机构对外营业, 而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大多分布在市城区, 部分商业银行网点在县级地区设有网点, 覆盖乡镇的金融机构网点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邮政网点, 截至2008末, 昭通市农村信用社共有独立核算法人联社11个, 对外营业网点182个, 其中城区网点49个, 乡镇网点133个。
(二) 支付系统建设情况
截止2008年末, 昭通市中行、农行、工行、建行、邮储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信用社都已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各金融机构银行卡也已加入中国银联, 实现了通存通兑;接入行内汇兑系统的网点255个, 其中县城接入网点120个、乡镇接入网点133;接入同城清算系统的网点金融机构34个, 其中:中行、农行、工行、建行等商业银行县城参加交换的分支机构有23个、11县级联社参加交换, 乡镇网点均未接入, 乡镇农村信用社由县级联社统一参加清算;全市农村信用社193个网点机构全部接入农信银资金支付清算系统, 其中县城接入60个、乡镇接入网点133个。
(三) 账户开立情况
截止2008年末, 昭通市各银行金融机构共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3, 524户, 其中城市单位结算账户10, 501户, 乡镇单位结算账户3, 023户;共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 147, 547户, 其中城市个人银行结算账户1, 172, 561户, 人均2.57户;乡镇个人结算账户974, 986户, 人均0.19户。
(四) 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情况
截止2008年末, 昭通市共有银行卡特约商户439家, 其中县城和昭阳区合计437家, 乡镇市场2家;共布放POS机507台, 其中县城和市区503台, 乡镇4台;共布放ATM机82台, 其中县城和市区78台, 乡镇4台。
(五) 非现金工具业务量及占比
在非现金工具的使用上, 昭通受经济发展水平, 实体经济数量及规模发展的原因, 根据2008年各行统计的业务看, 支票业务共受理了227, 755笔, 交易金额1, 214, 424万元, 其中县城以上城市受理161, 250笔, 交易金额993, 398万元, 农村乡镇市场受理66, 504笔, 交易金额221, 025万元;银行承兑汇票共受理403笔, 交易金额27, 938万元, 全部为县城及以上金融机构受理, 乡镇农村市场无占比;银行汇票全辖2008年全年无受理, 各类银行卡2008年存量119.08万张, 人均0.22张, 全年共受理交易1, 124, 691笔, 交易金额609, 850万元, 其中县城及以上金融机构受理492, 502笔, 受理金额377, 558万元, 乡镇农村市场受理632, 188笔, 受理金额232, 291万元。从2008年银行卡交易构成看出, 银行卡在多数情况下只是存折的“替代品”, 用于存取现的多, 用于刷卡消费的少。
二、新农村建设与支付体系现状的矛盾分析
目前, 昭通全市各县区的新农村建设都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但对于广大农村市场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的改善却未有同步跟进。如果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看作是农民通往致富之路的路基建设的话, 那么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改善, 则可看为是对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 只有道路交通条件升级了, 农民才能加快致富的步伐。对农村支付结算建设的实况, 通过选取以烤烟种植广泛、煤炭资源开采成熟、具有大型火电—煤电一体化工程项目的威信县为样本, 以求了解更真实微观的现状。深入了当地的县城和农村信用社营业现场, 对其日常支付结算业务流程进行了观摩。随机走访当地农户了解了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差异需求, 得到以下情况:
(一) 金融机构主体单一, 服务竞争覆盖面低
随着乡镇撤并工作的推进, 以及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盈利成本的原因, 威信县域原有的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离, 金融机构间的发展环境也由过度竞争演变为不完全竞争。目前只剩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4家金融机构, 但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在全县各乡镇设有营业网点, 邮政局在各乡镇有营业所代办部分邮储存款业务和汇款业务。而且机构人数在4—6人, 而所在乡镇常住人口在2万—3万人, 乡镇农信社日常业务主要是农户小额贷款, 代发工资, 政策性惠农补贴发放, 季节性协助烟叶收购点代付烟叶收购款, 以及日常现金业务。业务发展主要为自然发展, 主动开拓新业务及受理新型支付工具的积极性不高。
(二) 金融机构支付系统农村运行效率不高
目前, 昭通乡镇农村信用社不能实现储蓄业务在全国的通存通兑, 也不能实现银行卡跨行跨省柜面存取款和转账。全市农村信用社虽已开通了覆盖全市农村信用社网点机构的内部农信银支付清算业务系统, 但乡镇级农村信用社因没有全国统一的资金汇划网络系统, 汇划往他行的资金要先通过行内系统划至县级联社再通过大额支付系统汇往他行。也没有直接参加票据交换, 票据要先送达县级联社才能参加清算, 但是一般乡镇距县城都在50公里以上, 最远的乡镇距县城达150公里, 在乡镇道路交通条件普遍不发达的情况下, 从乡镇营业网点将票据流转到县级联社在途时间就需要一天, 而且不能保证每天都在流转。而作为各地支柱产业的矿产开采业如煤炭等, 主要交易对象都是外地客户, 对资金的到账效率有较高的要求, 这就影响了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近年来, 辖内各县都在依托不同的资源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外地客商不断的进入, 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对乡镇农信社支付资金清算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带来了部分先进的非现金支付理念, 如果这部分先进的理念在基层乡镇不能实现, 势必影响到地方的招商引资软环境。
(三) 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与先进的支付结算发展速度不同步
农村乡镇金融机构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 他们的业务经验多数是从业务处理“手工记账”的年代积累来的, 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支付结算业务培训。新进人员主动学习宣传新型支付工具的意识不强, 甚至担心使用新的支付工具会增加工作差错, 对前来咨询使用新的支付工具的顾客推诿, 消极怠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新型支付工具在乡镇网点的推广速度, 也会使前期的宣传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四) 农村金融机构处于被动适应传统支付结算方式
由于长期以来, 现金结算方式在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中主导地位, 现金看得见、摸得着, 能够瞬间完成结算, 没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因此得到农村地区这种交易人群文化程度不高、结算金额不大的偏爱。相比之下, 票据和银行卡等支付工具等具有抽象、专业性强、手续繁琐的特点, 再加上农村地区对此类支付工具认识不足, 金融知识缺乏, 因而接受程度较低。另外, 银行卡的年费和工本费, 以及市场硬件条件的约束,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商户的热情和农民办卡的积极性。
由于昭通具有的资源经济特性, 大部分县区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用工不规范的现象, 威信县全县注册营业煤矿48家, 使用工人大部分是本地农闲时节的本地人口和部分临近市县务工人员, 流动性极强, 企业均未与务工人员签订长期正规劳动合同, 基层金融机构代发工资上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所以劳资发放按工时计算, 且煤炭开采属于高风险行业, 现金能直观地给煤矿工人以“实在”的感觉。
(五) 硬件投入严重不足, 受理市场拓展长期停滞
长期以来, 现代化的ATM机主要分布于市县城市, POS机则主要分布于市级城区, 乡镇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环境建设重点集中于经济总量较大、有规模企业的重点集镇, 相对落后于县城地区, 明显落后于市级地区, 大部分集镇和广大乡村则没有机具的布放, 农村金融服务被动地全部集中于营业柜台。就威信县而言, 全县有ATM机6台, 其中两台由中国农业银行布放, 另外4台由农村信用社安装, 2台位于县城, 1台位于县域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麟凤, 1台为布置于重点工程项目—云投粤电威信煤电联营工程。全县POS机的布放仍处于空白状态。带来的局面就是, 银行卡只是存折的代替品, 消费刷卡无门。
(六) 单位结算账户使用率低, 宣传带动作用不明显
截止2008年末, 昭通全市乡镇单位结算账户数量占全市单位结算账户总量的22.35%, 单位结算账户与个人结算账户的比例为1∶384, 而县城及以上地区单位结算账户与个人结算账户的比例为1∶135。表明, 农村地区对公结算业务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城市。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乡镇对公账户审批权限在县级人民银行, 开户程序由县联社代办, 乡镇信用社只起到资料收集和初审的作用。现实工作中因资料不齐, 乡镇信用社临柜人员解释工作不到位等原因, 造成开户时间过长, 客户往返于县城多次未果等情况时有发生, 所以部分企业宁愿舍近求远, 将对公账户开立在县城金融机构。日常转账结算、票据兑付等业务也就集中于县城以上金融机构, 基层金融机构流失了部分客户的同时也错失了先进支付工具的示范宣传作用;另外, 由于对公结算账户手续相对繁琐、限制规定较多, 农村乡镇金融机构现有支付结算平台不能满足要求, 农村企业使用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办理对公结算业频繁, 存在较高风险。
三、农村建设与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议
(一) 引入竞争机制发挥优势互补, 发展和优化农村金融机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有前瞻性的将金融机构网点建设纳入规划。结合昭通市面积广、县乡交通条件明显低于全国乃至全省平均水平、村落分布散漫的实际情况, 金融机构网点在考虑经济效益撤并服务网点的同时, 兼顾社会效益, 改变当前一个乡镇一律只设一个农村信用社网点和一个邮政储蓄网点的传统布局, 根据乡镇经济总量大小、人口密集程度的不同设置分支机构。而国有商业银行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县域乡镇的经济状况, 当年撤并部分网点机构的乡镇, 由于重点工程项目的引进或特色产业的开发, 经济总量和发展程度早已发生了变化, 利用自身在支付系统建设方面的优势再回补这些网点, 就能暂时满足更多层次人群的支付结算需求。地方政府将政策性业务向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倾斜, 实行税收优惠或者特殊业务补贴, 弥补农村低利润金融业务对网点机构盈利性的保障。
2008年12月, 昭通成立了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 但目前, 还只是在昭阳区设有机构, 还未正式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对外跨行支付采取的是委托支付。在城区各类商业银行已经饱和的情况下, 作为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建议其业务和网点机构设置更进一步的向农村地区延伸。
现阶段可利用邮政系统先进的速递网络优势, 与农村信用社签订长期稳定合作协议, 实现乡镇信用社票据到县级联社清算中心的快速流通, 减少票据在途和资金在途时间。培育、督促邮政储蓄银行利用乡镇网点尽快加入相关系统, 开办对公清算业务, 形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竞争格局, 改善农村地区储蓄、汇兑和支付服务功能。
(二) 把农村地区已有的小额信贷与农民特色信用卡相结合, 加快开发和推广符合农村实际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手段
农村地区银行卡必须结合农村经济特点, 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要以满足农民需要为目标, 使用操作说明要直接易懂。近年来, 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已经展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口。开发特色农村银行卡的市场需求条件已经具备。此次深入调查了解到目前多数农户普遍希望推出不仅能够办理现金存取和资金划转, 还可以如医保卡一样与医院及医保部门之间自由结算资金, 能够在一定授信额度内办理信用透支, 透支额度可根据目前已经展开的农户小额信贷额度来确定, 能够实现农村电网交费绑定与手机信息提醒, 这些多样的服务需求为银行卡整合“一卡通”提供了功能定位, 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资金短缺和结算麻烦的问题。
通过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 适时推出农民信用卡。发卡对象的信用评级由地方财政部门、发卡银行、自然村村委会共同根据农户收入来源及构成结构确定。信用额度上下浮动, 平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村委会负责对信用资金流向和还款能力进行动态监督报告, 财政部门拨付专款设立保障金, 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信用风险, 在农村中积极倡导人人讲信用的良好风尚, 年度上进行信用村的评选, 也应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村风”的重要环节。引入保险机构, 参照农业保险实施办法, 对农户未来收入进行保障, 当农户遭受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情况下, 不会“因灾返贫”。保险费根据授信对象额度来确定, 由专款保障金和农户按一定比例分摊, 保障金融机构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减缓农户信用压力。
(三) 加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环境建设, 为农户手中银行卡“走出来”创造条件
新农村建设重在超前性和规划性, 改变当前全市县域及以下地区严重落后的受理市场建设空白状态。鼓励县域现金交易量大、交易活跃的专业市场和规模以上商户安装POS机具。在农村中心集镇和一般集镇的农产品收购市场建设金融机构代付中心, 在旺季实行金融机构人员进驻, 实行商户验货出单, 委托金融机构见单代付货款。利用国家和省市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契机, 引导、鼓励和支持中小流通企业通过自愿以连锁的形式到农村建立和改造“农家店”, 形成以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为农村创造方便消费、安全消费和实惠消费的环境。对设立的连锁农机、家电、农资连锁店和达到一定规模的商户鼓励安装POS机具, 对刷卡交易量大的商户施行税收、费率方面的激励机制。最终目的就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购买到优质商品, 享受到便捷服务, 实现轻松支付。在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中, 根据人口聚居程度、经济发达程度、治安健康状况等因素, 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厂矿区和村委会等地布放ATM机, 实行专人看护, 并给予一定的费用。在此调查中, 威信农村信用社就在当地重点工程———云投粤电威信煤电联营工区布防了1台ATM机, 据工作人员介绍, 布放成本约为20万元, 经过2年的经营, 成本全部收回。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结算从业人员支付结算制度和新业务的轮训和相关业务平台的硬件投入。如支票影像系统在全国的成功上线, 为“支票全国通用”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但在调查中, 由于因计算机配备不足, 不能实现业务专用, 扫描仪像素不够, 使得影像清晰度达不到标准而不被受理, 业务人员操作不当而被退票等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使新型支付结算业务的效率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四) 坚持不懈做好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系统性宣传,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支付结算工具的认知度
在农村地区推行非现金支付工的使用是个系统长期的过程, 与现金管理、征信知识、反假宣传密切相关。利用农村居民对假币识别知识的渴求, 积极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与农特产品收购大户之间的资金代收代付业务, 防止农户因收售假币蒙受损失。调查中了解到, 可喜的是, 由于农村信用社、邮政网点机构因人员比较固定, 长期驻扎基层, 与村民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基础, 在烤烟收购季节, 烟草收购部门已经委托农村信用社实行了代付, 但还仅限于现金。今后人民银行还应该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 不断拓宽代付领域, 改进代付方式, 宣传人民银行的现金管理宗旨, 宣传对象不仅局限于金融机构, 还要面向村民。对基层金融机构的现金管理, 采取堵疏结合, 基层金融机构是源头, 说服村民接受非现金支付是关键。
3.浅谈新农村建设新供电服务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供电服务;服务内涵;措施
国家电网公司所指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化企业。所谓“一强三优”,即“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起来之后,国家着力于新农村建设,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经济作为农村经济之一,其影响并决定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当前,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发展战略,力求结合新农村建设背景,为农村提供新的供电服务,既满足农村用电需求,又扩大电网服务范围,促进电网公司的发展。下面,笔者对国家电网公司可采取的新农村新供电服务措施作详细分析。
一、开展新农村建设新供电服务的必要性
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电力供应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和谐,这就要求我们以新的服务,来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解决用电客户的困难,从而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让农民满意,让政府放心,经过“两改一同价”、“户户通电”,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都大大提高。在党中央国务院节能减排方针下,电力作为绿色能源,更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农村电网相对城网来说仍然较薄弱,耗能高,负荷率低,线径小,设备旧,线损高的现象比较突出,需做好节能技术服务,实现节能降耗,提高供电效益和能力。
二、新农村建设下新供电服务的执行措施
(一)树立新的供电服务理念
要实现农村供电新服务,就必须先转变供电服务观念。电网企业在考虑农村供电问题时,可以将农村供电质量与公司的未来发展相联系,要认识到农村供电服务对电网公司发展的作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立起新的,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供电服务理念,转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切实提高农村供电服务质量。
(二)创新供电服务举措
农村供电服务质量提高,供电服务转型要建立在原供电服务方式上,吸取原供电服务方式的合理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服务创新,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完善电网服务结构等方式来提高农村供电服务质量,改善农村供电状况。供电服务举措的创新方式有:
(1)完善农村现有的供电网络结构
国内现有的农村电网结构并不完善,不管是供电设备还是供电技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电网变压器老化、破损,电网线路线径过小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性造成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对电网进行强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开始着手打造农村智能电网,加大资金投入,利用智能电网建设措施来有效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质量。这一举措是电网企业创新农村供电服务的主要举措之一。
(2)实行供电服务承诺
目前,国网公司已经在供电服务的项目,如供电可靠率、到达故障现场抢修地时限、供电方案答复期限等,进行服务承诺,那么,要实现对外承诺,需要在硬件上,加大电网建设力度,提高供电可靠性,在软件上,需要加强员工各项培训,实现服务承诺内容公开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系统
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原则,按照“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和模式来设计服务机构和流程。建设规范的供电服务窗口,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通过24小时95598语音客户服务系统,实现受理客户咨询、查询、故障报修和投诉举报等业务;建立故障抢修服务队伍,做好设备检修和全天候故障抢修服务。
(4)实施品牌服务战略
完善营销标准化体系,统一品牌标识,改善基层供电所营业环境,树立品牌服务意识,实行优质服务,规范服务流程,统一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以良好的组织管理、文化理念、服务创新来树立服务品牌形象,扩大社会影响,赢得广大农民用户认同。
(三)规范供电服务业务流程,客户服务高效是新时代供电服务的保障
当我们在购买家用电器时,愿意与服务态度好、懂专业的销售员多沟通,并期望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关注产品的售后服务。电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当客戶选择使用电能后,将与电力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双方都期待保持良好的关系。良好素质的服务人员、规范的服务流程、优良的服务环境和便捷的服务方式等等是赢得客户满意的基本条件。
根据电力业务的需要,客户要与不同的服务人员打交道。窗口服务人员直接受理客户咨询、报装、交费、报修、投诉、举报等各类业务。窗口服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规范的服务行为和熟练的专业服务技能才能为客户提供春风般的微笑服务。
供电上门服务人员包括查勘、装表接电、抄表、催费、台区管理、抢修人员等,在服务过程中,不公要求员工遵守行为规范,且严格杜绝“吃、拿、卡、要”现象。通过“首问负责制”、“营业窗口列队晨会制”、“营业窗口准军事化管理”、“客户回访制”等,保障窗口受理的所有业务规范、高效处理,让客户感受方便、快捷的优质。内部管理及工作虽然不直接面对客户,但作为客户服务强有力的后台支持最终的目标还是为客户服务,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不能因为自身的工作失误而导致优质服务工作不到位。为保障客户的基本利益,国家电网公司公布了企业员工“十不准”,它是所有企业员工的基本行为和道德规范。
(四)社会满意,品牌形象好使新供电服务成为良好口碑
对于每个消费者,心中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都有一个评价,他们在选择优良产品的同时,还会自觉地在亲朋好友中宣传。电力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口碑,还必须加强客户服务监督、客户信息交流和宣传。
目前电力企业接受客户监督的方式有:客户意见箱、客户意见薄;95598客户服务热线;供电营业窗口领导接待日制度;信函、信访;第三方组织的客户满意调查活动;客户座谈会及服务质量监督员会议;电监办设立的供电服务电话12398;定期向社会公布承诺兑现率。不同的监督渠道,让客户遇到供电和服务质量问题时有沟通的平台、有申诉的地方和找到解决的途径。当客户的问题得以解决时,客户能感受到电力企业的关心、关注;通过与客户的沟通,电力企业也能及时了解客户的意见和需求,发现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改进并不断提升客户服务的质量。
三、结语
作为电力企业员工,无论什么岗位,无论什么用电身份都是代表着企业形象,无论什么工作都要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论述了新农村新供电服务的实施措施,得出相关结论,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志勇,董玉惠,周凌月,张晶.新农村建设不等于农村城市化[J].农民致富之友,2006年08期
[2]李艳春.农电系统供电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4.新农村建设与志愿服务 篇四
我镇是农业大镇,“农业”是三大产业结构的基础产业,搞好新农村建设要先把农业经济搞上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电力服务水平也和城市有一定差距。近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国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其中电力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农村电力服务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本文针对农村电力服务问题展开探讨,以提高农村电力服务的满意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提升农村电力服务水平的必要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及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农村经济不断发生改变,由原来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多元化的农产品、农业产业化,高效农业的兴起使农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配合的农电服务却在规模上、技术上难以适应,应农民、农村对电力服务的需求,提高电力服务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在必行。目前,电力企业实施了“两改一同价、户户通电”等惠民措施,供电能力和供电范围大幅度提高,但如果服务水平跟不上,付出的努力将很可能付之东流。为此,实施新服务也是让农民早用电、用好电,发展农村电力事业、增加企业效益的需要。提升农村电力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1
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电力服务水平是电力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具体要求。电力服务水平提升,有助于农民生活正常用电、有助于农业产业发展、有助于农田灌溉。
1.2
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各个产业已经趋于饱和,各类企业或个人将目光瞄向农村,农村凭借其地域位置优势开始成为了各行业重点投资的对象。投资可以加快农村发展,是农民致富的捷径,但任何建设都离不开电能的可靠供应,所以提升农村电力服务水平是维持农村建设的前提要求。
1.3
满足行业改革要求
供电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保持供电的可靠性,能够维持正常的供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数目与日俱增,而且许多企业由城市转移至农村,这就带来了农村电力的巨大需求。所以电力企业必须进行内部改革创新,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1.4
满足农民生活要求
电力行业发展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尤其对农村影响巨大。在夏季到来以后,城市用电量急剧增长,国家电网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电,会对农村实施限电措施,这样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如果电力企业适时调整服务项目或增加新的服务内容,就有可能在不影响城市供电的前提下,保证农民的日常用电质量。
提升农电服务水平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领导,夯实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基础
为了推进新农村电气化这一惠民工程,必须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与协调,把新农村电气化纳入到经济建设规划中来,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各部门组织专门的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电气化乡、每个电气化村成立了由乡、村主要领导参加的乡、村级用电协调组,形成了三级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为新农村电网规划、用电管理、安全管理、电力设施保护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形成了建设合力。在这个前提下,农村电力服务本着“总体布局、示范先行”的原则,坚持农电改革,保证家电服务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明确远景目标与规划,制定工作方案,为推进项目整体建设提供保障。
2.2
政府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支持政策
对农村电力服务这一总体目标,单纯靠电力企业还是势单力薄,必须在国家大方针的指引下才能改善民生。在新农村电力服务的建设中,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的切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设立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对积极改善农村用电环境的电力企业予以奖励,对来回扯皮、未付诸行动的给予处罚,从而为提升农村电力服务保驾护航。
2.3
改变观念,强化管理
电力企业要不断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服务形象。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对农村电力漠不关心的态度,首先,要把阳光服务送到农村,要懂得换位思考,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解决用电问题,始终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为宗旨,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加强农村用电管理。供电效率不高的最大原因是电力线路老化、电力设备陈旧不堪,所以应尽快完成农村电力设备的改造工作,为农村电力服务水平提升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向农村派遣专业高效的服务团队,对已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岗位绩效制度,改变旧的懒散作风。实行岗位竞聘制,让有技术、道德素质良好的人才进入到基层,在出现电力事故时,能够快速组织调查服务小组,快速排除故障隐患,给农民以最好的用电质量。根据时间段和用电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建立用电应急预案,确保广大村民正常的用电需求。最后,对于电力项目建设,要做好前期的考察工作,掌握适度原则。我国农村众多,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发电方式,而电力项目建设一定要慎重考虑,确保是在保护当地人文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对占用村民土地的,一定要做好拆迁和善后工作,让农民感受到的是服务而不是强迫。
2.4
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广大村民的积极配合广大的农村群众是农村优质电力的受益者,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村电力服务质量,电力企业要做好宣传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把与电力相关的一些信息传递给村民,让他们对相关政策有更多了解,进而促进电力服务工作,提高农民的服务满意度。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对每个农村进行电力知识的讲解,也可以与村委会协商,建立电力信息宣传栏,定期更新栏目内容。另外,多与村民进行面对面沟通,争取村民的配合与支持,给予充分理解和体谅,形成互惠双赢的局面。
2.5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系统
电力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更新电力设备,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还要建立起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系统。为农民提供专门的农电服务窗口,改善服务环境;通过95598接受农民的咨询、故障报修、投诉建议等业务;建立快速故障反应机制,实施全天候抢修服务,使故障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以解决;简化业务流程,加快报装速度。
结语
5.做好统战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 篇五
一、牵线搭桥,找准着力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困难很多,压力很大,没有足够的知识、科技、氛围、资金作保障,一切只能是空谈。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下移工作重心,找准能够直接作用到基层的工作突破口,在新农村建设中搭建了“三个桥梁”:
一是政策宣传的桥梁。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首先要看群众理解不理解、支持不支持,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对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优惠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先后组织党校理论教员开展新农村建设主题调研10余次,召集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观看政策宣传片10余部,利用信教群众集会宣传20余次,编发简要读本3000余册,确保了这一政策的宣传到位。二是科技指导的桥梁。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科技化水平是关键。我们广泛联系党外科技人才和各方专家,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为主要目的,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截止目前,一共举办培训班13期,毕业学员累计达到256人,使得全县221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了土专家。三是资金投入的桥梁。新农村建设,投入是保障。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要求,积极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发动工商企业拿出资金,投入社会事业,为农民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为解决农民子弟上学难的问题,我们发动各行各业的精英积极捐资,创办了教育基金,已累计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款万元。在“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中,为解决各村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我们积极号召厂矿企业、在外工作人士捐款修路,两年来共集资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
二、调动资源,找准切入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业,发展农业的关键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大农业的产出,才能确保农民长期得实惠、农村长期得繁荣。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围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目标,调动各方面资源,做到了“三个先锋”:
一是做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先锋。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按照优化布局、提升质量、增进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我们聘请了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对全县32个村进行了调研,拿出了三点调产指导意见,即:在产品结构上,向优质、专用、绿色、特色、特色发展,积极鼓励隆化小杂粮、大棚精细蔬菜、乳制品产业做强做大;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名、优、新、特品种,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尧森、舜都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在就业结构上,引导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以农产品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积极发挥县劳动就业中心的中介作用,并加强对转移农民的培训。二是做到了农业工业化的先锋。我们积极号召工矿企业转产农业和畜禽养殖业,在我们的鼓励下,2005年,冶南冶炼企业老板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冶南奶牛场,老官庄铁厂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老官庄奶牛场,殿儿垣煤矿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兴隆奶牛场,这些企业转产发展奶牛业后,安置了富余劳力,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发展后劲,将劳作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变为产业链条上的生产者,将农田河流变为产业化经营的工厂车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的政治待遇,将他们吸引进统一战线中来,使他们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急先锋。三是做到了农产品走出去的先锋。我们广泛联系我县在外人士,使他们了解本地产品,宣传本地产品,推销本地产品,使他们的社会资源变为我县农产品的销售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我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给他们最大的权限,最优的待遇,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村“能人”参与家产品市场营销,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
三、激活主体,找准关节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们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最终目标,深入研究农民所需、所急、所盼,加大对农民的引导力度和服务力度,畅通了“三个渠道”:
6.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篇六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等农业院校应当在以往服务农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的新形式、新方法。在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服务新农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简要介绍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可采取的一些模式,同时对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旨在促进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在新形势下的发挥,并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新农村建设;青岛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206-04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为我们所熟悉的“1号文件”。“1号文件”指出,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地方院校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人才、适应终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内容。本文旨在研究和解决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对解决地方高校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国外高等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学校管理以及学生收费等方面是如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把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能,一般认为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里尔法案》,成批建“赠地学院”,并赋予美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职能――服务。使服务成为继教学、科研之后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第三项职能,从而确立了大学社会服务这一职能。从此,大学不仅为社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也提供许多有关卫生、经济、管理与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成为政府的“智囊”,开创了大学与社会各个领域合作的先例。大学也因之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依靠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和推广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国内高等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研究。这类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理论体系。2006年12月2日,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召开“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许多涉农高校在会上介绍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经验。国内部分学者对高等院校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人才培养、培训;科技服务;建立示范基地、实训基地;河北农业大学在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上发表的“深化‘太行山道路’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指出要:加强校地合作,加大服务“三农”力度。虽然很多学者对高等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了细致的研究,但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侧重研究和解决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以便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二、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模式――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坚持科研强校战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建了一批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基地和中外合作研究机构。完善了科研管理与奖励制度。获得纵向自然科学类课题409项,包括“863”、“973”、国家支撑计划以及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主要科研计划课题,项目经费达2.19亿元。
全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8 724篇,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大幅增长;出版专著和教材173部。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省级审定作物新品种18个。
(一)校地共建:与地方政府合作服务新农村建设
青岛农业大学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合作社学院,建成校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地360余个,向社会转让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170余项,培训新型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农业技术员等各类农业技术人才36 000多人次,有效地推动了青岛市农业经济的发展。青岛农业大学以获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契机,积极推进学校与社会间的协同创新和服务,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2015年1月29日,青岛农业大学与滨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滨州举行,标志着青岛农业大学与滨州市全面战略合作正式启动。协议的签订,旨在充分发挥青岛农业大学科技人才、科研设施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滨州市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滨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1月28日,滨州市博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秀江率县直涉农部门负责人一行13人,访问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双方决定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与试点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6月7日上午,青岛农业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农业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开启双方全面合作的新阶段。特别是2002年青岛农业大学入驻青岛以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举办科研对接会、开放教学资源等种方式,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跻身于青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之中,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青岛农业大学与青岛市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意向书,与胶南市、城阳区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共建协议,在胶州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青岛市五所高校联合建立了青岛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利津县建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在垦利县建立“青岛农业大学现代渔业研究中心”。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自然科学类横向课题经费增长迅速,达到860万元。科技成果转让总金额达到2 162万元,面向全国培养培训科技人才达5万余人次,产生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服务西部:建设美丽边疆
近日,2013―2014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项目办绩效考核结果公布,青岛农业大学项目办因组织宣传有力、政策保障到位、选拔科学透明、服务管理有序,青岛农大获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称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学校坚持高标准、全过程、系统化开展工作,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专场报告会、微信微博发布等方式做好政策宣传;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心理测试、公示监督等途径,做好选拔工作;通过提供奖学金补助、档案代管等,做好保障工作;通过送任慰问、定期联系、就业推荐等,做好后续服务,从而为国家西部建设发展推荐优秀人才,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安心工作提供全面保障。
迄今为止,学校共有144名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在新疆、四川从事基础教育、农业推广、科技扶贫和青年教育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又特别增加了西藏项目。十多年来,广大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勤恳工作、默默耕耘,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受到上级表彰,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扬,其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许晓艳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三)学生实践:不断调整学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主动适应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学科重组和学院建制调整,加强了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硕士学位点数量快速增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大类招生基础上的“3-2-2”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弹性学制,建立健全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了全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保持了较高水平。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发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身于西部计划、支农支教、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应急救援、关爱新市民群体等领域,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郭送,全国志愿服务项目金奖获奖团队青岛农业大学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一大批典型个人和集体。学校“志青春志愿服务工程”已初步形成框架,真正打造出具有青岛农业大学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形成了志愿服务人人愿为、时时能为、处处可为的生动局面,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岛农业大学“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平台。
(四)开班培训:提升农业人员素质
农业人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坚持开办各类培训、辅导班,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及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合作社理论与实践、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合作社经营中的法律问题、合作社品牌营销策略、合作社财务管理、合作社会计实务等专题培训。2014年9月2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农办牵头、自治区农经局主办、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承办的新疆自治区乡镇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学院仙舟会堂举行。合作社学院以合作社人才技能培训和实践指导为主要特色的社会服务,学院与新疆以培训、指导等方式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空间和方式逐步在拓展。其中合作社学院已承担新疆委托的各类培训近20个班次,学院与承担合作社事业发展一线的重要角色――合作社辅导员互相交流探讨,双方相互提高,实现共赢,帮助培训人员真正将政策入脑入心,把知识和技能学到手,确保学习效果,有利于从观念到行为上影响农民,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首先,政府要不断推动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激发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当地县市经济发展具有的鲜明特色,可以通过试点“结对子”的形式,将地方高校的相关特色产业研究与有关区县联系起来,以期实现长期互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进而推广经验,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地方性高等院校是先进理念的传播者,政府的智囊团。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够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重大的科技难题,同时可以针对地方的行业需求,培育优秀的人才,把科学实践和培育高科技人才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样就使地方经济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加快经济发展进程。
其次,学校要不断坚持服务社会服务这一伟大职能,深刻认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坚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根据所处特定区域,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培养当地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当代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一代,他们有强烈的服务社会的愿望,不愿意被束缚在校园。学校应该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最后,基层机构要紧紧依靠高校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为经济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依据,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是历史赋予地方高校的神圣使命。高校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应转变思路积极投身怀化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
以科技教育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应该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告诉我们,地方高校只有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科研特色与强项,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与经济的脱节问题,同时为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与经济优势,推动高校与农村建设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小波.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2] 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3] 瞿振元,高旺盛,果雅静.坚定不移地走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下转212页)
(上接208页)
[4] 吴淑芳,田伏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A Study of the Service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Building of a New Countryside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ANG Hao,LI Shu-chao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the servic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new forms of new rural services,rur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method.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e new rural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a brief description of som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 new rural model that can be taken,while the local university service approaches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ethods were explored to promote college serve social functions play in the new situation,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posal.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rural construction;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7.新农村建设与志愿服务 篇七
1 国家对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持
1.1 中国科协的“科技大王进井冈山”
去年中国科协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了“科技大王进井冈山”的活动。该活动有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余名科技致富大王和专家志愿者奔赴吉安市区及所属的9个县(市、区),深入到农村、农业基地、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和干部群众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服务和科普报告;深入到医院、学校,为教育、医务科技人员、老干部、老红军等开展教育和医疗培训、义诊等活动。据统计,活动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68场次,科普报告7场,科技致富报告4次,教育讲座8次,大型医院讲座2场次,义务咨询1场次,查房巡诊6场次。中国科协的这次活动为我省农民解决了很多实际的农业技术问题、生产生活问题,推动了我省农业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农民科技文化知识。
1.2 农业部开展的科技下乡活动
今年4月,以“农业科技入户”为主题,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开展了科技下乡大型活动,来自不同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下乡小组深入到乡镇、各个村,围绕“一村一品”举办当地农业生产主导领域的专题培训,手把手、面对面地对当地农村干部、技术人员和普通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建立了100个农民科技书屋,每个书屋配备价值5000元的科技图书和光盘。这次科技下乡活动为江西赣州市于都县科技服务体系中的农民科技书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政府的组织创新及作用
我省地方政府组织是科技服务体系的终端,直接面向群众,针对不同人群和地域的特点领导科技服务工作,因此地方政府组织在我省科技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1 职责分明,责任承包到干部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的引领带头作用,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工作的领导支持。我省以县单位,以法律条例为依托制定《各级村级干部责任制管理办法》,强调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以村党组织领导为核心,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制定具体责任到每个干部。对每个干部定岗定责,根据干部责任明确、分工分明,全面覆盖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干部承包责任制”和“年终绩效考核制度”。每个干部承包的责任到位后在村干部公开栏中公开其职责和联系方式,农民有什么问题直接找该职责的干部解决,并受人民的监督。每个季度基层组织的干部总结本季度的报告由县级领导进行考核,年终村干部由村代表(占多数)、党代表、县人代表进行公开的无名投票,对不合格的村干部进行警告,对连续2年不合格的村干部,根据党有关规定直接责令辞职。县级领导直接包村,亲身到自己承包的村庄进行走访,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就地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也解决村干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市级领导责任到县级,实现层级责任明确,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在农村中科技服务体系的领头羊的作用,建立基层组织的科技服务体系。基层组织是扎根在农村直接和农民进行交流,反映农民面临的问题,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的基础保证,我们要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为农民办实事。
2.2 培养人才,一村一名大学计划
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对当地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我省地方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积极建设专业设置全面、学科体系完善的综合院校;大力推行跨学科课程体系,鼓励各院系合开课程;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第二学位;学校定期组织安排科技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对科技服务体系进行研究等方式,为我省培养科技服务体系综合性人才,起到了重要支撑与引导作用。
地方政府组织把这些综合性人才通过“选调生”、“三支一扶”的形式启动“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将科技服务体系人才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的基层组织培养“高素质、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科技服务人才。江西省赣州市为我省做出了榜样。2004年9月,江西省赣州市提出“今后5年面向全国选拔1000名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培训锻炼。”目前,该计划提前一年完成任务。1094名来自28个省(市、区)、130多高校、从1.3万名报名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村官”,成为赣南新村建设最活跃的生力军。2005年的“村官”90.2%得到提拔,其中31名“选拔生”被提拔进了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担任实职,135名“选拔生”被提升为乡镇长助理。
3 科技服务体系中非政府组织形式的创新
3.1 农村科技服务协会在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1)经济性作用。农村科技服务协会把千万户的小农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把小农生产直接推向市场,实现经济市场化;把单一分散的经营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起来,实现农作物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推动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2)辐射性作用。江西省科协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给农村科技服务协会以指导性建议,农村科技服务协会以发展本地区经济为目的,以“科技带动行业、以行业带动村落、以村落带动地区”的特征,由农村科技服务协会人员根据本村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是特色产业得到推广从而带动本村的发展,再以村委单位的特色产业由辐射效应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村科技服务协会在推动地方性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对区域性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2 社区科技服务社会中介在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我省在积极建设开展创建科技服务体系非政府创新中,对社区科技服务社会中介按职业、学历、年龄、性别、爱好划分进行纵向的市、区、街道、乡镇、村资源整合,也有横向市、区、县、乡镇、村各级委办的协同与合作,还有科学技术协会内部团体之间的有效整合,从而有利于社区科技服务资源为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2008年江西省全面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每年建设2300个农家书屋,至2015年将覆盖1.7万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目标。江西省将农家书屋工程列为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五大工程之一。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家书屋发展速度快,覆盖面广。笔者认为在没有农村科技服务交流站的农村,可以把书屋的部分面积用为农村科技服务交流站。农民可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贴到公开栏上,由社区科技服务人员定期解决,建立“一屋、一站、一栏、一员”。规定在3天必须对农民提出的问题给予建议和解决,对解决措施方案公布并保留一周。还应把农民提出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保留备份,当农民遇到同样或是类似的问题时可及时解答。每季度或是半年对农民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看看农民需要哪些方面的服务,哪些方面的问题是农民经常遇到的,对于农民经常遇到的问题可以请专家或是专业人员到村里进行知识讲座,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志愿者在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3.3.1 创建“科普大使”、“农业专家服务团”
江西省按志愿者的专业和特长进行分类注册登记,每年年初召开工作会、动员、安排志愿服务工作,年底召开总结大会,表彰奖励在志愿组织活动中的先进个人。省科协成立活动办公室根据需求,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培训、展览等活动,提高志愿者的科技素质。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以推动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以广大农村群众为对象,以非营利为目的,为新农村科技服务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3.3.2 无偿服务、降低成本
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提供无偿服务。志愿者作为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新生人力资源,是科技服务中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省科技服务体系和发展不可忽略的力量。我省的志愿者以在职科技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都是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不但弥补了我省科技服务体系中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而且他们提供无偿服务,大大节省了科技服务体系中资金和工作成本。
3.3.3 科技传播,解决农民之需
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我省2006年出台了《江西省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和能力促创业计划实施方案》,2007年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彻底全民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参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志愿者活动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志愿者积极组织“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科技大篷车”、“百村万户青年志愿行动”,深入到农村进行农技宣讲、医疗服务等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者具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把最前沿的知识、最先进的技术传播到农村,传授给农民,这对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对农民素质的培养,农业实用技术的掌握,农村信息的传递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如何在农村建立长期有效的志愿科技服务体系是重点。为此要以市为单位,以高校为龙头,以企业的技术人员为保障,在各高校分别成立志愿服务组织,每年的寒暑假通过到企业张贴海报、建立网上平台等形式联系企业技术人员到本市落后的乡村进行志愿服务,从而在农村建立长期有效的科技服务体系。
4 江西省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的保障措施
4.1 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的投入
物质是基础,政策是方向。我省应积极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为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物质保障。各地区财政补助的人均科普经费客观上反映了各地区财政对本辖区的每个公民补助的科普经费额。2006年统计数据分析,上海排在第一位,人均是3.1元,江西省科普费用人均0.3元位于全国21位。江西省每年用于省、地、县三级科协的科普费用在1000-2000万元之间。我省为了加大财政上给予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首先通过法律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应当把科普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技服务体系的顺利开展,并鼓励省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基金、捐赠财产等资助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我省加大了基础科技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省50%以上的城市社区要依托社区活动中心场所建有一个科普活动室或学校,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城乡地区提供科技服务。
4.2 致力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
要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有效整合和激活各类科技服务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使之流向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的科技服务需求。要逐步建立有效的“三农”科技服务网,从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4.3 完善科技服务的监督机制
我省积极完善新农村中科技服务体系组织建设,制定相关的政策。为了长期推动新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工作,我省政府各级部门定期执行执法监督,加大开展服务工作,同时积极推动群众的参与,实行公开透明政策,受群众监督。通过组织部分当地代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进行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及职能部门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由“长下乡”变为“常住乡”,推动其农村经济发展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组织。
参考文献
[1]梁植民.关于江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制度与政策演变[J].求实,2009(,3).
[2]专家讲座.江西农业合作社成功案例与经验借鉴[DB/OL].江西农业信息网.
8.开创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天地 篇八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方向阳在接受《教育与职业》采访时表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坚持以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二要适应新变化,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办学,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要改革创新,办出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发展;四要面向“三农”,服务区域经济,有作为才能有位置。
适应市场办专业,产学结合促就业
在整个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职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农业职业院校,是直接关系9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
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知识水平,把一般的、简单的劳动力造就成为专门的、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变“输血”为“造血”,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职业教育是农村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基础,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现实条件。
方向阳院长告诉记者,学院的专业设置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要,近几年来共开设了电子商务、环境艺术设计等17个新专业,并对园林花卉、畜牧兽医等6个专业进行了改造,先后有园艺技术等5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以上专业的建设,真正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几年来,学院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产学结合促就业”的改革思路,探索建立了“专业系+企业群”、“专业系+自创经济实体”、“专业系+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产学研示范场”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
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作为“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毕业前职业技能鉴定率达到了100%,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实行产教结合是农业院校办学的重要方针和基本原则,没有数量可观、规模适中、层次较高、功能齐全的教学实训基地,产教结合就无从谈起。
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拥有产学研示范场、花卉园、果园、蔬菜园、种猪场、良种渔场、兽医院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这些集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示范于一体的基地,在服务于实践性教学的同时,在生产示范,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农村经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国以来,累计培训2万多人次。从2004年开始,学院每年举办3期农民科技骨干培训班,培训时间两个月,目标是力争为全省每个贫困村培训2-3名有一定规经验的科技骨干。迄今已成功举办了7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042人。这些学员回到家乡学以致用,绝大多数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
为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选派教学和专业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周密制订教学计划,精心编写了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两套教材,让农民学员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
加大扶贫支教力度,定向培养农技人才
扶贫支教一直是学院服务农村建设的优良传统,学院曾先后选派13名技术过硬的青年骨干教师到湘西自治州的9个市县的乡镇开展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2000年,学院张志龙副教授应邀远赴云南省思茅市,开展边疆农业扶贫支教工作,被任命为市长助理,分管畜牧业,为思茅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5月,水产专业副教授刘伟光应邀前往广东惠来贫困县周口镇德安特种水产养殖场担任技术顾问,针对养殖密度不科学、孵化方法原始、孵化率低等技术问题,制订了以中华鳖原种制种为主的特种养殖经营方案,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该场年盈利200万元以上。
方向阳院长指出,加强学院与农业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实行定单培养是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学院积极进行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探索,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农业类专业系已与国内3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2007年4月,学院与北京资源集团合作开办“畜牧兽医资源班”与“食品加工技术资源班”,毕业后直接到资源集团就业;5月,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向该院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及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预订学生;6月,与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就“做好校企深层次合作教学,建立合作基地”达成一致协议,学院为该公司招收“种子与经营”专业新生,并冠名为“亚华种子班”。
转化成果服务农村,调整结构促进增收
学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和新品种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
学院在浏阳、怀化、龙山等山区建立了一千多亩马铃薯原良种繁殖基地,示范推广脱毒良种15000多亩,与一些品牌企业签订了马铃薯购销合同,实行订单式生产。
学院参加的“稻田高效种植模式及产业化开发”科研成果在107国道沿线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另外,学院主持的“湖南山区发展绵羊的调查研究”成果,应用于邵阳市,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2001年5月,按照湖南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学院承担了“科教兴村富民工程计划”任务,派出专家智囊团,在经济发展规划、农民培训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口支援长沙县黄兴镇新冲子村。两年后,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700元增加到4260元。
湖南红豆食品有限公司由农民投资创办,以生产果汁饮料为主。由于缺乏技术,产品质量不过关,市场一度滞销,企业处境十分窘困。2000年至2002年,学院食品科技系派出食品专业师生组成的技术服务组,前往该公司帮助开发猕猴桃、草莓、枸杞等果汁饮料,很快打开了市场,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年利税达200多万元。
此外,学院老師通过担任企业技术副厂长或筹建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等,使不少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步入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事实表明,农业职业教育既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现实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农业职业院校所必须勇于承担的事业。
【新农村建设与志愿服务】推荐阅读:
服务海西,安溪县新农村建设11-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服务活动12-13
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07-09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10-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09-24
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09-15
县司法局积极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法律服务07-30
驻村工作队谈**村新农村建设情况与构想07-16
新农村建设成果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