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巧妙学习地理?

2024-12-02

怎样巧妙学习地理?(精选12篇)

1.怎样巧妙学习地理? 篇一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习地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主要讲了四个问题:一是学会学会使用地图;二是学会搜集地理信息;三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四是开展地理考察。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主要集中在“学会使用地图”部分。

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指明地理知识获取的途径,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又是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所以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2)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掌握八个基本方向的符号、位置关系。(3)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4)知道一些基本的方向判别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

(2)结合地图和实际问题学会比例尺的换算、熟悉和使用图例和注记。

(3)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享受成功的喜悦。(2)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能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了解在地图中判别方向的几本方法。

3、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4、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公式、熟悉图例和注记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实践练习法、读图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各城,浑身绚丽多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地图的教学。

让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那些方面需要地图。让学生从中感悟出:借助于地图,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许多地方的情况。

教师: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教师归纳:在地图上可以找到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地图是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流程一 导入: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环节一:自主学习课本8页,思考

讲解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引导学生推导出四个基本方位之间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四个方位。引导学生回答地图上任意两点的相对位置,接着讲解有指向标的地图的方向确定,并引导学生分析指向标定向与基本定向的联系与区别。

练习:

1.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地图中的方向。环节二:自主学习9、10页,完成下列问题。

首先让学生明白地图对地面景物进行缩小后画在平面上,这种缩小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比例尺进行的。

比例尺的计算在小学已学习过,所以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比例尺的公式,在要求同学们计算地图的比例尺(上面量出了两个景物之间的图上距离,也告诉了这两个景物之间的实地距离),如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有错,帮助纠正,并向学生强调在比例尺的计算中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指导学会自学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并完成几个问题。(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例尺可以用、和 三种形式表示。______________(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 ;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环节三:自学课本10页内容,1、出示一幅校园平面图(没有图例),然后告诉学生要将图例附在地图上,以方便读者查阅。老师再在图上找到一些文字和数字,指出这些被称为注记。

2、指导学生读教材10页上的图,“地图上常见的图例”,待学生熟悉后,老师询问一些最基本的图例符号:如首都、河流等。

总结:当我们拿到一幅地图后,先读图名,再熟悉图例、方向、比例尺等基本内容,然后根据需要查找相关内容。

环节四: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地图的种类有很多。

学生自学课本11页相关内容。然后回答地图可以分为哪几类?具体又可以分为哪些类? 教师: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图家族的成员越来越多,如电子地图,导航地图等等,提醒学生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

设计意图:在这项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地图的分类,并能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

流程二: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教师讲解近期与地理相关的新闻事件,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地理书籍,向同学们讲述在自己身边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询问同学们,老师刚才播报的地理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请同学

教师精讲点拨:在生活中要多观察,要有一双“地理眼”,善于发现一些地理信息和资料,加以整理。

活动三:思考地理问题

引导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勤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

活动四:开展地理考察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课堂上学习地理是远远不够的,开展地理考察鞥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

小组活动:

参加过野外考察或外出旅游的同学谈见闻和收获,以及进行野外考察或外出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开展野外旅行要从天气、路线、准备的物品等多方面考虑。

七、板书设计

一、学会学会使用地图

1、方向

2、比例尺

3、图例和注记

二、是学会搜集地理信息;

三、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四、是开展地理考察。

八、总结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多,所以需要把握好上课的时间。本节课地图的三要素必须要牢记,许多学生容易记错,所以多收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多做来加深印象。多让学生参与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习身边的地理”这一主题贯穿始终,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走近地图——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时刻与生活中的地图、地理知识相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地图,运用地图,学以致用。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渗透地理知识。

2.怎样巧妙学习地理? 篇二

导入新课, 我们尽量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学新知做好铺垫。例如在学“我国的地理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时, 播放俄罗斯反对美国在东欧建立反导系统的视频, 引导学生探究针对美国在东欧建立反导系统对我国会有什么影响, 去感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对我国构成怎样的影响, 进而让学生首先去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 是离东欧远还是近, 从而进一步探究我国的各种地理位置及轮廓范围。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办法解决的时候, 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又如在学难度较大而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这一节时, 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看一段长城景点的录像, 让学生从长城的高低起伏中感受到地表的高低起伏, 进而告诉学生地表既有高山也有低地, 那么地表的这种高低起伏怎样在我们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很自然地引入要学的等高线地形图这个课题。

二、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很重要。可以把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提出来, 通过大家合作交流解决, 同时注意抓住重点难点, 有的放矢地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就如前面的导入课时“那么地表的这种高低起伏怎样在我们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问题引领一样, 在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前, 可以引入下面问题“小明从老师那里知道,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 高8848米。可是今年暑假小明跟着爸爸到西藏去旅游, 拉萨中学的小卓玛同学告诉他, 在他们那里看到的珠穆朗玛峰高4000多米。这下小明就不明白了, 怎么同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你能不能帮小明来解答这个问题呢?”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当学习了新知识理论后再回到刚才的出发点进一步深入地去解决原来的问题。这样使学生明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新知识, 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使问题解决需要和学习新知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使学生活学活用。学完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知识点后, 学生再回过头来解决小明的问题就易如反掌了。又例如在学习“等高线”之前, 先引入问题“秋游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爬山, 出发前老师给同学们画了一张等高线地形图, 可是小强却看不懂。你能不能根据这张等高线地形图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 帮助小强更好地读懂这张地形图?”这个引子既引出了等高线的内容, 又让学生产生研究等高线的愿望。

三、注意培养学生喜欢学地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贯穿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 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例如在学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这部分内容时, 课堂导入时可播放《今天是你的生日》乐曲, 同时播放祖国大好河山的画面, 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兴趣培养上, 要多采用形象化的拟人化的教学方法, 如在学34个省级行政区时, 教师说“大象吃菠萝”, 就是说广东省和海南省的相对位置关系及轮廓。只要我们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就不愁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生硬的说教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一定的情境, 则有助于渲染探究氛围, 可播放动画片或展示图片等。如在学等高线时可以播放等高线绘制的动画过程来更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地理内容。又如在学习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前, 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草船借箭》的部分内容, 从而提出问题“大雾为诸葛亮草船借箭创造了有利的天气条件, 那么为什么在那个地方会出现大雾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来研究一下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样就自然引入要学习的新内容, 学完新知识后, 再回过头去解释这个“大雾”的原因。

五、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地理知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途径, 生活中照样可以获得地理知识, 或者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看中央电视台某天天气预报时, 从天气预报图上就能看到等温线 (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6℃、-8℃、-10℃等温线) 的知识, 反过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等温线的知识后也可以用来解读该天气预报图。从这个天气预报图上学生可以清晰地知道晚秋寒流来袭, 导致我国五天之后北方地区的大幅度降温, 山东地区可达到-3℃, 从而进一步明白冬季风会对我国冬季气温造成强烈影响。我们要用教材去教地理, 而不能单纯地去教教材。

六、巧妙过渡, 注重启发

3.怎样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篇三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材 活动与探究 插图 科学素养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教材,它规定着教学的范围、程度与目标。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编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以下简称实验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知识结构、编排体系、外表装帧上都有较大突破。从表面上看,它版面简洁、图文并茂、明白易懂,摆脱了以往理科教材枯燥的模式,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从内容与编排上看,在对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的结合上,更侧重于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教材对学生的认知顺序、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顺序能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活动与探究”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实验教材的“活动与探究”是在原教材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只是适当增加了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完成探究活动。这样做对于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大有好处,也让学生从小就知道,在条件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要因陋就简、千方百计地完成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格与就地取材、少花钱多办事的能力。

实验教材第一单元就安排了3个“活动与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等。通过对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的观察,对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比较,引导学生认识探究活动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探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给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教学中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进行探究性实验,如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等。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设计方案,大胆地假设、猜测,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获得结论,以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在实验室中完成,边讲边实验,这样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创造思维能力,还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如实验教材上册第48页图3~8所示的活动与探究,教师可以采取边探究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自己先实验,看到A烧杯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的现象,提出假设: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2.大烧杯内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A烧杯的溶液接触,使其变成红色;3.烧杯B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慢慢地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烧杯中溶液变成红色。然后进行实验探究:1.在洁净的烧杯C中加入20毫升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放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2.另取两只烧杯替代A和B ,一只烧杯中的溶液与A相同,另一只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放好,观察现象。3.小心闻烧杯B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少量浓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4.把烧杯B中的浓氨水滴入烧杯C中,观察现象。最后获取结论,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获得共识: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逸出,有些粒子进入了烧杯A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经过上面探究活动,使学生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要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活动的另一种形式是调查与研究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调查学校食堂或自己家庭一段时间的食谱,参考营养表,研究这些食谱营养搭配是否合理?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让同学们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图书馆或互联网)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并写成小论文与同学共同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重视插图的作用,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实验教材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做了较大的改革,增加了大量的插图。据统计,全书共有298幅插图,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实物实景的拍摄图,充分重视这些插图的教育功能,也是实验教材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1.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就是用我国古代、近代在化学科学上的卓越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我国古代化学家追求科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实验教材插图中不乏这方面的材料。如上册第3页图1~5反映了我国古代在酿酒、陶瓷、冶金、染料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下册第74页图11介绍了侯德榜是20世纪20年代誉满世界的化工专家,为了打破当时英国在我国制碱的垄断,振兴民族工业,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远渡重洋,从美国回到祖国,潜心研制并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法——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再如上册第48页图3,用硅原子组成的两个汉字“中国”,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手段,通过用探针拨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晶体表面形成的图形,图像的分辨率达到原子级,图像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这一幅幅插图犹如一帧帧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感。endprint

2.运用图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心理学认为,概念是事物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过程而形成的。因此加强直观教学,通过实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概念是化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难点,比较抽象,难理解,而实验教材则采用另一种呈现方式,如上册第73页图4~10 元素符号意义,第79页图4~11化学式H2O的意义,第102页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等都以插图的形式呈现,改变以往枯燥的文字描述,以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的形式,你说一种,我说一种,大家讨论共同得出这些化学用语的意义。这种形式更形象、更直观,学生的理解更轻松、更透彻。同时也揭示出同学们的学习其实也是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结精神。

实验教材中将教师演示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图解化,这在历次版本的教科书中是首创,它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如上册第53页图3~16、图3~17,过滤纸的折叠方法,过滤器的制作,过滤液体的操作方法以及操作中左右手的分配情况,过滤时的注意事项(三靠两低)等都详尽具体,一目了然。又如下册第43页图9~2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教师演示时,学生边听边看插图,不少学生在装置图下写出称量、溶解、搅拌等,并标明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既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运用插图,使学生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由于未经处理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又严重地污染了人们生存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烦恼与灾害。例如,1952年英国伦敦因烧煤取暖而发生的化学烟雾事件,同年美国洛杉矶因大量汽车尾气而引起的光化学烟雾,等等。

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挑战,环境保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科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倍加关注,我国已把保护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化学科学工作者有责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实验教材在这方面也增加了大量的插图。如上册第26页图2~8 大气污染与第116页图6~18 全球变暖以漫画的形式展示出当前环境的三大研究课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给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都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还标示出引起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等排放的尾气,煤、石油等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又如上册第61页图3~22 水污染使鱼大量死亡,看到此图便知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环保意识。

三、用好实验教材栏目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参与意识

科学合理地用好实验教材的“资料”“讨论”“化学、技术、社会”这些栏目的材料,也是实验教材的潜在用意。全书共有资料栏目29个,其中上册13个,下册16个,且绝大多数都配有图表,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可读性。学生阅读这些资料,不但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教材共有讨论栏目30个,上册18个,下册12个,组织学生对一些重要问题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参与意识。化学、技术、社会栏目上册6个,下册2个,都是一些化学领域中前沿科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参与到最前沿的领域中,了解最前沿科学知识,从而更加热爱科学、献身科学。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要把握教材内容潜在的心理意义,挖掘教材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教材中隐含的潜在种种因素内化为学生的技能与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现有知识,将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初中化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怎样巧妙学习地理? 篇四

张云学 黑龙江省大庆市四十六中学 163411

基础教育,不仅是一个“传道解惑”的过程,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这就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执行者——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一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仅仅钻研教材、新课程标准,做到把地理知识融会贯通,是不够的,还应该扩展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水平,充实地理教学内容,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所以,我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常常利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诗词”解决地理问题。下面我就从教20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经验:

一、利用诗词巧设悬疑,引起注意,导入新课

初中地理课是人们眼中的“副科”,因为中考不考,所以一直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常常不容易进行,教学效果也常常不理想。在新课开始时能使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认真听讲,那么这节课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地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如果在上课开始时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关注,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我常常在引入新课时运用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唤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中国地势特点时,我首先利用课件打出了下面几句古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然后提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一提到“江河”时常常会和方向“东”联系在一起呢?如果想知道原因,就请你们认真地上完今天这节课,答案就在今天学习的内容中。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上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适时利用诗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传统教学方式中,是以“教师授”、“学生受”为主要模式,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常常利用一些诗词设计一些问题先引起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归纳总结。

我在讲我国人口特点时,利用毛主席诗词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是毛主席1950年10月写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几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毛主席1958年7月1日写的《七律·送瘟神》中的几句,从这两首诗中的几句,你得到了关于我国人口的哪些信息?刚开始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就一点一点地引导,最后学生终于总结出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三、适当地利用诗词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知识的讲解拓展

课改后的新教材,针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知识偏多,基础知识和老教材相比要少一些,而且有些地理知识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图或者材料分析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翻阅大量的资料补充教材、拓展知识,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我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常常利用诗词达到目的。

比如在学习我国气候时,课本只是说明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并没有说明四季具体的气候特点,我就引用了下列诗词进行拓展:“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短短四句诗,使学生把我国四季的景致尽收眼底,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体会到了我国四季的景致,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四、恰当地利用诗词进行有效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用的、与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有效地体现或渗透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因此,巩固知识、夯实基础这一教学环节就非常重要。我常常利用诗词针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提高教学内容。

在讲“天气”与“气候”的差别时,我设计了下面一道练习题:利用所学知识判别下列古诗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由于这些诗句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诗的含义大多数学生都理解,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回答上来了,那些对这些诗句已经忘了的同学,也通过这节课又重新回忆起了这些知识。这样一来,学生这节课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还丰富了文学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特点。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有很多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诗词”解决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5.怎样学好中学地理 篇五

教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觉地、独立地进行学习,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方法,而且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系统地培养训练。阅读地理书一般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看懂教材并学习运用地理语言。具体的做法是:先细读课本目录及课题。每段教材前的黑体字标题,一般都是该章节的核心。读书时,围绕着教材的核心,对教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圈点、注释。例如,时区一段,在“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要早”一句中,教学生把“时刻”、“地点”、“早”加以圈点。要有意识地掌握地理词语,提高词语在形成概念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同时锻炼地理语言的规范化。在学习每一个新内容时,都在课本上加工整理。可旁注的旁注、宜概括的在段首概括,有时在字里行间评价几句。阅读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叙述,整理知识的线索,头脑中要有学习的程序概念。

到了“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一章就可让学生试着按学习东北区的方法研究新区。教师可以提出“从温度带和干湿状况说明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气候区内差异”、“按气候对农业影响的知识结构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按主要农作物的分类,找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部同学都能从教材的不同节、段组织整理,找出解答。另外,教师要有驾驭课本的能力,善于抓住适宜的课题和教材内容,根据资料、数据制表、配图,经常为学生示范。同时也要反复训练学生,参加实践。有时,还可以由教师依照教材内容先讲一段,学生边听边记录(可以参看课本),教师检查听课笔记。学生听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容易抓住重点。如在学习长江中下游农业时,有的同学就记出了下面的要点:我国重要的农业区——“鱼米之乡”米 /鱼水稻(双季)全国第一/场所——长江、湖、水库麦棉两熟、麦垅花/环境——流速适宜,利产卵油菜(与稻轮作),越冬蚕丝、太湖流域/种类——青、草、鲢、鳙因而被称为鱼米之乡虽然提要中有些列法不够科学,但能试着构成纲要性的记录还是可取的。

6.浅谈初中学生怎样学好地理 篇六

贵州省从江民族三中李晓英

初中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说来,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主科轻副科现象严重。自恢复中考制度以来,大多初级中学教师都是重视主科(政、语、外、数理化)教学而忽视了副科(史、地、生)的教学。这种现象特别在初级中学最为普遍,因而导致了老师对所谓的副科没信心教,学生也没兴趣学。二是地理专业学科教师紧缺,一般是上一门主科附带地理学科。三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许多学校的学生均认为地理属于文科类学科,忽视了读图、设图、析图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训练。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地理呢?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抓好基础是关键

即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本,上课专心听讲,并做好读书笔记。课本中的文字是地理知识的主要载体,是灵魂。课本上的知识都是很基础的东西,必须要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有计划、有效率地认真阅读,仔细体会。看书是学习地理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认真真、一遍一遍地看,以加深自己的理解。上课专心听讲也很重要,上课若不专心听讲,则会错过或者丢失很多重要的知识内容。做好读书笔记更不可忽视,做读书笔记便于复习和巩固记

忆,也便于用的时候一查就能找到文字资料,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发展新的思路,有助于积累知识,有利于锻炼人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重视图形系统,提高读图能力

地理学科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它和各种各样的图形紧密相连。地理图形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地图、图表、图片中都储存和传递着大量的地理信息,能帮助学生高效地获得感性认识,并尽快获得理性认识。因此,要学好初中地理,必须要养成读图、析图和用图的好习惯。

三、多做练习,强化训练

多做精选习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思维,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学习初中地理特别要注重训练这一环节,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以便帮助学生弄懂概念,把握原理,掌握规律,理清思路。做习题还可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完习题后一定要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从中受到启发,悟出道理。久而久之,思路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扩展,想问题的角度就自然增加了。

四、正确应用记忆方法

7.地理教学要巧妙渗透当堂复习 篇七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地理属于相对薄弱的学科, 课时紧、任务重, 教师常常慨叹时间不够用, 往往是一学期下来, 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地理课综合性强、知识要素多、信息量大,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课后补充时间不能保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好地理、让学生学活地理, 是地理教师面临的课题。

提高课堂效率是地理教学的关键, 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保障。我们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同时, 要贯穿当堂复习环节, 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和呈现, 而不是简单机械重复;对教学内容进行当堂测试, 通过学生互批互改、教师讲评批改, 做到当堂人人达标, 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要设置选择性、层次性、实践性、研究性训练题, 数量少、质量高, 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课堂实现大信息量、大思维量、高训练量, 增效减负, 达到高效快乐的学习目的。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单纯地梳理出知识点, 然后让学生记忆, 课堂中学生摇头晃脑机械背诵, 这种场面很滑稽, 也很悲哀, 这种效果很有可能只是短期的, 学生记得快, 忘得也快。作为教师, 我们的目光要放长远, 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 在地理教学中, 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做到讲授新课与当堂复习兼顾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根据教材内容梳理出知识脉络

教师可以设计简洁的板书, 突出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按照此路线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当学生遇到困惑的地方, 教师及时点拨, 长此以往, 学生能掌握十之八九。比如, 在讲授大洲和大洋知识时, 让学生对照全景地图落实七大洲、四大洋, 认识各自轮廓、具体方位、大小排位 (设置顺口溜帮助记忆) 等, 这为随后多角度地复习和训练打下知识记忆基础。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与呈现

设置出不同角度的大洲和大洋图 (单独轮廓图、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 , 同样的知识让学生多次识记, 印象不断加深, 渗透复习于无形之中。同时, 也开阔了学生视野, 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 原来大洲和大洋可以有如此之多的呈现方式。

三、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穿过的大洲和大洋、位于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的大洲和大洋、各大洲大洋之间的分界线等, 对本节教材进行深度剖析的同时, 对前面地球知识也进行了复习, 一举多得。

四、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 不墨守成规, 不拘泥于表象知识

比如, 从北京到纽约、从日本到伦敦走陆路、水路、航空路线分别要经过哪些大洲和大洋?最近的路线是哪一种?……看起来都不是课本上的内容, 但利用所学知识都能解答。

试想, 这种做法与学生单纯死记硬背相比, 哪一种更科学合理呢?答案显而易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课堂容量饱满, 以尽量多的呈现方式开展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检测, 当堂复习如影随形, 最大效度地发挥了课堂45分钟的价值。

参考文献

8.怎样巧妙学习地理? 篇八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高中学生 地理学习 兴趣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107

三江中学是桂北地区的一所具有侗民族特色的普通高中。最近几年,三江中学的高考成绩逐年稳步提高,但文科成绩却有些停滞不前,尤其是地理科。该科成为制约学生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与柳州市的同类学校相比,我校的地理科成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于三江中学地理成绩提高慢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调查发现,影响不少学生地理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学习的兴趣与习惯。

在当前高考中,地理是文科综合科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理科目的选择,关系到文综高考成绩的高低。但在文综科目中,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从高一起,学生便把地理列为最难学习的科目之一。的确如此,因为地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一方面,地理学习不仅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譬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等,都是让教师感到上课困难,学生学习吃力的头痛问题。另一方面,地理学习兴趣索然也与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有关。有很多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地理现象和规律,既枯燥,又乏味,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地理基础打不牢,知识上欠债多,从而不知所措。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一幅好的插图、地图可以充实或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图文结合、以图释文的目的。借助图片的形象直观教学,能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例如,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差异,自然景观也呈现出相应的更替现象。由于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空间变化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插图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读图发现,水分越多的地方越是绿树郁郁葱葱,而水分缺乏的荒漠地区则戈壁沙漠广布。接着引导学生联系我国降水为何从沿海到内陆递减的规律,写出正确的答案。

2.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手脑并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思想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如,在讲洋流的世界分布的内容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世界大陆和大洋略图,然后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画出各洋流,再把这些洋流和洋流模式对应起来,让学生判断哪条是寒流,哪条是暖流。这样,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有效地吸引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很多时候,在地理教学中,一图胜千言。

3. 通过电化教学手段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优势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直观、实用、形象的地理教学课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地球运动时赤道面和黄道面不重合,导致太阳光直射点只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以及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很多教师在黑板上讲了很多,很详细,可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最后学习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如果制作一个内容相关的FLASH课件,学生一下子就会茅塞顿开。我听过我校青年教师小蓝老师用FLASH课件上的一节课——《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深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当然很好。

(二)在教学过程中巧用谚语、顺口溜。

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理现象常跟一些谚语和顺口溜有联系。因此,如果地理老师在上课时能巧妙地运用这些谚语或顺口溜,那么学生在理解和记忆该地理现象或知识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讲到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时,我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用了这样一首顺口溜:“水(水星)中捞金(金星)放地(地球)上,火(火星)烧木(木星)头埋土(土星)里,则天(天王星)海(海王星)明亮。”讲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我引入了这样一首诗:“太阳不稳定,时常有活动。光球有黑子,色球耀斑强。活动强烈时,地球受影响。先是气候变,还能扰磁场。干扰电离层,短波传不畅,两极见极光,我们不要慌。”讲到大气热力作用的温室效应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相互转化情况,我运用顺口溜“太阳暖大地,大地传大气,大气返大地。”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俄罗斯境内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三条大河,我编了这样的顺口溜:“毕业(叶)了(勒)!”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就肯定能运用很多的谚语或顺口溜来解决地理教学中知识传授枯燥这一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活跃不已。

(三)巧妙运用理论联系实际。

目前,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大困难在于空间想象力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实践少,理论和实践脱节。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地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加深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地球自转会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为了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例子,我带学生去观察流经学校旁边的浔江,让学生观察河流两岸的侵蚀情况。然后,让学生用课文的知识来解释。掌握一个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了解不同季节日出日落的方位,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习课文的理论知识后,我让学生观察学校的旗杆在一天当中从日出到日落影子长度的变化和影子的朝向。通过实验的记录,学生可以深刻地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三江县的土壤和植被分布,了解我们三江的气候情况和特点。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比较强的,如果我们能在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习地理,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很高。

(四)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效率。

每一个教学目标落实完成后,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该内容的最好标准是做一两道针对性练习。在发给学生的预习资料中,我每一节课都安排有几道有梯次的针对性练习。课前,我先让他们独立思考;课堂上,每完成一个教学目标,我都会让他们再去做一次,并从中总结出该内容考查的重点和规律。这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把握教学规律。以前,总认为学生基础差要多讲;最后发现,讲得越多,学生越茫然,不但成绩没有提高,反而学习能力也在下降。他们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在:不会自主地学习,同样的知识,只要考查的形式稍微变化,就会无所适从。后来,我通过调查得知主要是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机会太少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讲,让学生多练。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在进步中获得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笔者十几年的地理教学观察与实践,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都有着比较好的地理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会预习新课的习惯。

这一点,我们每一科都强调,但具体如何操作,我们的要求都是比较笼统的。我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学之初,就把本学期每一章节的课文预习重点、难点和学案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收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原理或规律,整理好后统一汇总到各学习小组组长;然后,各学习小组先讨论解决;最后,在课堂上再由各小组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统一跟我汇报,由我做最后的解释、分析。这样的课文预习更有据可依、有的放矢,预习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二)培养学生自行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习惯。

教育研究表明,展示教学目标比不展示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收到的效果要好30%—40%。因此,每堂新课,我都首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预习的情况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最后,抽查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对该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三)养成坚持每天读图、析图和绘图的习惯。

图表是地理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形式之一。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知识,分析图表反映出来的地理现象、数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高考试题中,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以各种各样的图表形式出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理试题无图不成题。学生要有较强的读图、解图能力,才能从中获取正确的地理信息与知识。因此,课堂上我尽量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绘图来解释地理知识和现象;或让他们多从图表上归纳地理规律。比如,学习自然地理的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等章节时,在上每堂新课之前,我都会让学生上讲台根据要求画图表示地球、大气或海水的运动规律。如,画一条晨昏线、不同节气的光照图;画日本核泄漏核污水扩散示意图;根据当天天气状况绘制当天天气系统图等。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养成做好学习笔记的习惯。

地理知识体系的形成依靠长期积累。很多内容虽然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在考试中却常常考到。为此,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整理笔记的好习惯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关键。有很多学生也做笔记,但没有整理,这里记一点,那里写一些,最后相当于没有做。

笔记可以分为课堂笔记和考试后笔记。课堂笔记可先按章节来做,然后再根据内容归纳;考试后笔记做好以后,要对应到相应的内容当中。我教过的学生中,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笔记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2013年全县文综成绩最高分吴珍康同学,他先把课文没有的内容统统记在笔记本里,然后课后再去整理:把自己已弄清楚的内容逐一删除,把自己还没弄明白的内容不断补充,把同一内容老师前后讲解有出入的地方进行比较。

(五)培养学生探究身边地理知识的习惯。

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与观念。课堂的内容,只是帮助他们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真正要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走近自然,走向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究身边的一些地理知识。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源于生活。我们身边的很多现成的地理知识都值得学生去探究。学生如果在探究中能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那么他们将会学到终生受用的地理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完成一些地理小调研。譬如,为什么我们学校附近的农田没有用来种植水稻而用来种植蔬菜?我们县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怎样解决?利用寒假和暑假把县内的乡镇旅游一遍,然后写一份自己的旅游规划报告或设计一条自己认为是最佳的旅游线路等。

总之,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学习习惯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地理教师要勤于研究教材和地理新课标,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办法。另外,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学科。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我们不仅要把每一堂课上好,还要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地理的乐趣。

[ 参 考 文 献 ]

[1]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 篇九

靖宇县第七中学:李宗岳

(2013年9月6日)关键词:现代信息技;地理课堂;兴趣;积极性;能力与质量。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于课堂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高的速发展,要求我们要适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于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地理学科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上同其它学科相比,有明显的特殊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更好的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地理课堂,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平时忙于中考学科的学习,地理信息来源单调,运用网络学习的机会较少,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对学生经常性地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我们靖宇七中学媒体进教室的实际条件展开教学。

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我针对教材的单元设置,分为几个大的专题,如天气和大气运动、海洋和陆地的运动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视十频道的《探索发现》、《百科探秘》等科教栏目的影视资源,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进行专题教学。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检测,我发现,平行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另外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教师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声形并茂的逼真情境

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景观图片、地图等手段,为地理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形式无法比拟的。营造地理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课件的片头加入视频影像歌曲等,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对地理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品味地理、把握地理。有助于学生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因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1)应采用适量的音频资料

要制成丰富多彩的课件,藉此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应采用适量的音频资料,因为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2)运用多媒体技术因材施教。

上课时可因班而异,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外,不同的班级做到因材施教。班级之间的学生能力有差别,教师可根据各班的认知结构水平,学生能力来设计运用教学课件。在同一班学生的教学中,也可针对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多媒体对个别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又可照顾学生学习上的个别差异。这样,不但能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也有助尖子学生的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共同进步。

二、改变传统的课件以文字主,努力构建以视频为主、图片为辅的课件

我回避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后教师容易陷入的误区和怪圈,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我研究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对策:

(一)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

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我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例如《地球的公转》一课,分为: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四个小栏目,我对每一个小栏目采用了一个视频加四张图片的组合制作了本课课件,对于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这个难点,我格外准备了包括什么叫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直射点季节运动的轨迹三个子栏目的视频设计和图片展示,同时附加两个拓展知识面的小知识:地球运动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仅三十余字。并形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分在赤道的路上飞,两至在回归道上奔等。

(二)制作朴素明快的课件

教学中根治课件制作过于花俏,以及以放代讲的“多媒体教学综合症”。根据教学观察,课件制作水平虽然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

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我制作课件本着朴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此外,我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注重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杜绝以放代讲,使学生与本人能够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人人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传统的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学生即练就了读图能力的培养又获取了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旨在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区域性,它涵盖了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很多方面,兼有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内容,涉及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部分。而多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空间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加之它强大的处理、综合信息的功能,这一特点在和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中,可以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基本知识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地理知识、地形地貌、可以分专题到在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地理知识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大大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紧跟中考命题思想,摒弃题海战术。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地里教学有两个“极端现象”:其一是非中考学科,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其二该学科综合性大,许多知识点学生难以接受,导致的教学质量两极分化。有鉴于这个客观因素,我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习题练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一)制作课件时应仔细分析划分习题的难易程度

制作课件时将习题仔细分析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大胆的跳出习题册的拘泥,重视自主命题和交流命题,根据中考的命题动态进行试题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交流命题,借

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命题经验和成果,将这些习题应用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二)对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时,课件体现“标准化作业”教育

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教学、练习、讲评的各环节的需要,制定出一定步骤的课件,让学生再做练习时,按照步骤依次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第一步课件出示材料,学生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语。”可有效防止学生看错题目和漏题现象;“第二步课件再次出示材料让学生阅读题支,作答并说明理由或解答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细节意识和对课本知识点分布的熟稔程度,同时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路偏差以作为讲评的依据,例如在课件演示中,发现学生在比例尺换算和错别字等方面的问题,我在讲评中就有的放矢,极大的节约了教学课时,减轻了我与学生的负担。使节余下来的时间充分地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地理课外知识的拓展上面。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地理课堂, 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加快兼容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知识的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只有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0.怎样巧妙学习地理? 篇十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教学设计(1)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践练习

教学媒体: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学会看地图

从身边事入手引入新课:同学们,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

讲授新课: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教师可补充说明)

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

设疑: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然后找学生读出来。(具体的内容详细的知识留到下节课)

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过渡: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让学生大胆尝试,作出假设,理论联系实际,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准备等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发言人,进行野外旅行所携带物品的竞赛(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要让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

布置作业:

试着绘出学校的平面图,说明要求。(画略图即可,尽可能的放开,调动学生能动性)

板书设计:

1、会看地图

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2、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11.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篇十一

一、采用直观创设

如“中国画山水”或是“水彩风景”的教学中, 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运用祖国 (如长江三峡、九寨沟风景等) 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录像, 画家 (包括教师) 的国画山水或是水彩风景作品的欣赏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此时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就较为容易, 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又如在初二“写意葡萄”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课前准备好的葡萄录像让学生观察葡萄的叶、藤、果实等的特征及其生长规律, 给学生设计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再如在初三的“手工动物”教学中每堂课前, 用不同的材料准备一件制作精细、栩栩如生的手工作品, 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欣赏, 学生羡慕不已, 这样激发其好奇心, 继而进行制作方法的讲述与示范, 学生就会全神贯注, 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知识,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采用示范创设

示范创设就是在美术课教学中运用熟练、准确、生动的作品制作给学生示范, 创设浓厚的艺术氛围, 使学生对美术教师一蹴而就的作品示范产生仰慕之情而跃跃欲试, 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与增强教师语言感染力的目的。美术课教学的示范有两种:一是在课堂上进行具有即兴表演性的作品示范, 以教师的精湛技艺与作品生动的艺术效果吸引学生, 激发其求知欲;二是讲解技法理论过程中的示范可将其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增强讲述力与课堂活力。

如在“写意花鸟”的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用较短的时间作一幅栩栩如生的花鸟画, 以胸有成竹的精彩的具有即兴表演性的作品示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入情境, 而后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与技法示范, 这样无疑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

又如在水彩画教学中, 讲“干画法”和“湿画法”的技法时, 学生不易掌握, 教师就必须一边讲一边示范, 可以画一个苹果示范“湿画法”、画一本字典示范“干画法”, 这样学生就不觉理论的枯燥, 也较容易掌握。

三、采用故事创设

故事创设就是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 运用教材中作品内容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或作者的短小故事来增添美术作品欣赏的趣味性, 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如在欣赏我国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时, 可运用当时南唐后主李煜既想重用韩熙载又怕他另有图谋, 故派宫廷画家顾闳中暗中窥探的历史背景及其目识心记回去后所绘作品中的五个场面的故事情节创设教学情境。

又如在欣赏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 画家徐悲鸿先生的写意作品时可以简要介绍其在十分贫困的境况中坚持学画, 成名之后创办中央美术学院, 还把卖画所得捐于支援抗战的感人经历, 来激发学生对画家的崇敬之情, 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如在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的作品时, 可以运用其“画鸡蛋”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教师讲述作品的艺术特色而感到枯燥和苍白。

四、采用音乐创设

美术与音乐虽有视觉与听觉之别, 但其在节奏、韵律、意境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美术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制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运用音乐名曲创设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 陶冶其情操, 激发其灵感与激情, 使学生在优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写生、创作。

如水彩、国画、素描或手工等的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制作美术作品时伴以音乐创设浓厚的艺术氛围, 使学生心情轻松愉悦, 不会感觉技能练习的乏味;同时, 又在节奏、韵律与意境中受到一些启发, 更好地完成美术作品的制作,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在美术教学中, 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 上述四种方法是最基本的,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往往在一堂课中要结合运用。美术教学中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巧妙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法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不断创新。

12.怎样巧妙学习地理? 篇十二

【案例1】:八年级地理下册2.10《祖国宝岛—“台湾省” 》

同一课题,三节平行课,三位来自不同中学的教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

笔者作为其中的第一位上场的开课教师,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欣赏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之波》,展示鼓浪屿日光岩图片。

教师讲授: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鼓浪屿之波》。

“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这首歌的歌词朴素而真挚,像老水手对亲人讲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屿与美丽的基隆港联系在一起。

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

教师讲授:对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的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

教师2: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教师3:以《反民族和国家分裂国家法》引入,接着播放视频、图片等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欣赏、视频资料,还是其它方式的导入,三位老师对该课的导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

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

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2】:七年级地理下册2.2《南亚》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

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

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

倘若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

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二)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

【案例3】:《祖国宝岛—“台湾省” 》之景观图片欣赏

有一位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

接着该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

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

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用了一句“哇,你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一名台湾籍学生,为何不给他机会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端地错过了。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一)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之“南亚的地形”

教师讲授:在讲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区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

【案例5】:《南亚》之“南亚的河流”

教师讲授: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

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

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

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教师讲授: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

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一个个发现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成为新教学内容的起点。

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个承转引出的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

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功不可没”的教学承转保证了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转,终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过渡时应该简化处理。

四、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填空题”改为 “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单选题” 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线题”改为“找搭档”,“读图题”改为“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能于无形中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外,还可布置一些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挥空间的题目。

(三)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

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的效率【2】

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阵地是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高中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绝大部分地理知识的获取都来自于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讲究课堂效率。

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已经有不少的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摸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在教学中也借鉴和利用他们的一些经验、方法,自己付出了,但效果不是很明回过头来进行思考、总结,应该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

显。

要上一节高效率的地理课,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难点要分清,详略要得当,根据不同底内容选用适当的方法和多种方法来讲授;其次,还要注意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跃课堂的气氛。

再次要从语言上进行总结,讲究语速、语调,语言的精练和直观,让学生听的懂,听的明白。

1.合理组建地理教学框架2.恰当使用现代地理教学媒体3.发挥地图册、图片、实物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4.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地理教学语言,努力实施情感激励,创设良

好课堂氛围

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创设良好课堂情境,努力实施情感激励,有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制。

为达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们的思维工具,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

就教师而言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地理教学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表象和地理概念,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地理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地理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

上一篇:监理工作基本程序下一篇:品格教育经典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