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2024-06-28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共9篇)(共9篇)

1.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篇一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先进文化育人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课题。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加强少年儿童文化底蕴、道德修养是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基础性工程。诵读活动充分利用少年儿童时期记忆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以拓展视野、启迪心智、陶冶品行、加强修养,起到儿时诵读终身受益之功效。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育人育心,千古大计,传统文化,做人根基,孝悌忠信,常记于心,人性本善,为物所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立身处世,道德为先,笃信忠厚,天下同心。

“六一”儿童节前夕,曹王镇教委抛弃了以前文艺节目庆祝的方式,开生面的组织了“经典诗文”诵读、表演比赛,来自全镇的8处小学;3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比赛。经典诵读、表演不强求死记硬背,也不要求学生现在就能完全理解,而是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舞蹈个厂等形式,使孩童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并获得智能锻炼和人格培养,从而终生受益。

有关专家认为,少年时代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至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在此期间加强左右脑记忆力的开发和知识训练十分重要。少年儿童直接参与,将会数万成年人,通过宣传等能使众多的中国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敬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今天,//小学,高朋满座,共商教研大计;

女:今天,书香校园,群贤毕至,再谱阅读新篇。

男: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女: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读中华美文,做少年君子古诗文展示会现在开始。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诵读经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

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女:“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女:入学一年,一年级同学已能背诵几十首古诗啦!

男:下面请欣赏由一年级同学表演的古诗文接龙。

女:逝去的是历史,不灭的是精神,岁月带不走千古之绝唱,光阴抹不去不朽的英魂。让我们欣赏二年级同学带来的岳飞气壮山河的《满江红》。男:黔驴技穷这句成语大家都知道吗?它来自柳宗元的黔之驴,下面请三年级同学为大家演绎这个童话故事。

男: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古诗词以其淳厚的艺术魅力,绰尔不凡的想象,新奇巧妙的构思而流传百世。下面请欣赏四年级同学带来的

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相声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年级同学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以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相声《春之赞》

男:歌声永远是青春的主旋律,伴随动听的的音乐,优美的景色,和朗朗诵读之声,我们来欣赏六年级同学表演的《山居秋瞑》

女:今日事今日毕,莫等明日在努力,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抓住今天的宝贵时间,好好学习,锐意进取。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齐诵

表演

。齐诵《虞美人》、《青玉案元夕》

合:亲爱的同学老师们,我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拓创新,传承文明,把中华古诗文发扬光大。

2.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篇二

一、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关系

在我国农业研究中对于传统农业始终褒贬不一,很少有客观的评价。传统农业发展遵循的是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在农耕时坚持按“农时”耕种,围绕“农时”进行经营开展农业活动。传统农业精华在于合理协调、用养结合、因物致用、多种经营。讲求的是轮作复种、合理布局、间作套种,协调用地,提高用地效率。这种耕种模式,还能够抑制病虫害,对土壤优化有着很大帮助,保证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衔接和转换,维持了农业生态稳定,虽然产量不如现代农业。但对农作物进行了优化组合,通过对不同作物的搭配促进作物生长,实现合理配置用地结构,且注重对土壤微环境的改善。而现代生态农业则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以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控制农业生产中的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注重发展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因此,二者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的相互结合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高效农业发展目标。

二、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思路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现代生态农业应在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通过融入现代技术,从而弥补传统农业模式缺陷,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现代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建设的主流趋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发展建设目标应与区域总体规划目标一致,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具体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据,不仅要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还要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评价体系。从政府角度来讲,应给予农业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使广大农民能够在不损失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事业中,让农民能够对生态农业有一个正确认识,从思想上理解农业持续发展科学内涵。具体可采取措施,如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通过补助手段让农民对生态农业产生认同感。此外,现代生态农业还应积极融入传统农业中的“精耕细作”思想,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目标。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的核心在于“用”与“养”的结合,不是盲目使用土地。如不对土地进行保养,土壤质量和肥力就会下降,甚至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要“用”就先得“养”。而化肥使用不仅消耗大,效率低,且会造成污染问题。而有机肥不仅对土壤有优化作用,更能够增强肥力,成本也非常低。因此。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应减少对化肥的应用,也加强对有机肥的应用。此外,从农具角度来看,应加强对现代化农具的应用,但要选择环保型耕作机械,发展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保护性耕作完全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着明显保护水土、抑制农田地表扬尘等问题的作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低污染、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应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线路,构建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单一农户分散、孤立,农业生产中所能够取得的生态效益十分有限,且不好管理,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更难以得到保障。如把这些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打造农业产业链,不仅扩大了农业产销范围,增加了农业收入,同时更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且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着积极作用。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基础。

三、结束语

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是支持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土壤破坏,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持续降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我国农业发展中,应积极继承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将生态思想融入农业生产,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摘要:农业是立国之本,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业大国。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破坏、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耕地质量持续下降,肥力严重丧失,可耕地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中应进行反思,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积极继承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生态农业,控制破坏与污染。本文将针对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农业,传统农业,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赖亚兰.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13,4(18):67-68

[2]骆世明.发掘传统农业实践精华,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服务[C].中国生态学学会,2015,4(18):67-68

3.汉字文化,校训精华 篇三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有自己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校训中的“少”字,其来源可不简单,它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最后才演变成现在这样。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皆可从美丽的汉字字形中体现出来。比如“壮”字,它的形态就像男子睡觉时将武器放在床边,这大概就是人人不会忘的“匹夫之责”。

说到“志”字,《隋书·李子雄传》写有子雄“少慷慨有壮志”。若非有这般壮志,隋炀帝也不会夸李子雄是“诸葛武侯之将才”。曹操晚年写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不知道他落笔“壮”字时,是自豪还是不甘,是对天下一统的执着还是对江山一叹的惋惜?

“锐”字的楷书在颜真卿的笔下端庄而不失锋利;敬世江的行书“锐”字,雄浑有力,每一笔都如刀锋直插人心。不过要说几种书法里,还是草书最痛快——有一气呵成、笔画融合之美。电影《英雄》中,荆轲乔装成赵人,去赵国找残剑求一“剑”字,想从中悟出剑术却未能成功。这大概是因为每个人的精神都藏于字中,而人的思想之深,又怎能轻易悟出呢?

汉字的博大精深,还在于教人文字,授人思想——唯有汉字才能只用七字彰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情操,只用六字描绘“枯藤老树昏鸦”的孤独凄凉,只用五字抒发“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只用四字凸显“百兽震惶”的气势磅礴,只用三字绘出“噫吁嘘”的百感交集。

“少怀壮志,锐意成才!”我的梦想便是学习汉字精华,品文化底蕴,在乐知与乐学中了解汉字文化。

4.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篇四

摘要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创造,传承,发展的总和。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具体的人类文化是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然而在,人无完人,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样,有其精华,好的内容,也有它自己不好的方面。

关键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精华 糟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仁

“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子曰:“仁者,爱人也”。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孔子的“仁”包含的第二层面的意识是“人类意识”。在当时的环境中,提出这样的意识是很伟大的。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正是这种意识的一个体现。孔子的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思想的局限,突破了血缘群体意识的局限,更为难得的是突破了人与我的局限。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人为贵”意识。孔子讲天地之间人为贵。《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后,有人向他禀报,孔子急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可见,孔子以人为贵的思想。这要当时奴隶社会条件下提出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例如,当时帝王死后都要有人殉葬,孔子认为这是一种极其野蛮、不仁的做法,违背人为贵的思想。有人就说,那么用俑作为陪葬如何,孔子也很反对,认为俑仍然是造成人的样子,可见你内心是想人陪葬。因此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仁”的另一层次内涵是“人和意识”。人和其实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在孔子著作中并未对人和做详细阐释,可能“中庸”的概念是孔子晚年时代提出,并未来得及详细解说。但中庸的思想贯穿着孔子行为的始终。孔子有个弟子,叫公西华要去齐国公干,他的另一弟子冉有就来跟孔子要补贴,可是孔子不太愿意给,既然提出来了,就给了一些。但冉有说太少了点,孔子又给了一点点。而他的另外一个弟子原思去别处做官,也要走了,他并未向孔子要补贴,孔子却主动多次给也补贴,原思说我用不了这么多,您别再给了,可孔子说没关系,你用不了给你的穷亲戚。孔子这样解释此事,公西华很富有,出门有马车,身穿皮衣,而原思很贫穷,他需要补贴。这种做法能否体现中庸呢?其实孔子表达了一种“君子周急而不救富”的思想,这其实就是真正的中庸。最高境界的中庸,正是孔子的孙子也孔思所讲的“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我们目前所追求的和谐发展的社会。

(二)孝

“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 奉养父母.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经济上不要让他们有负担,要主动询问,父母不太可能用钱向子女开口的。你要主动询问。老年人在儿女成家后,容易孤独,要多抽出时间看他们,陪他们。到家后不要让老人操心做饭,最好你买了菜去,如果去了还要老人做饭买菜,你就别去。如果实在离得远也必须定期打电话,比如三天五天,固定下来,别说没时间,如果说没时间打电话说明父母在你心里不重要。遇到急事要顺着他们,即使他们要求不合理,也暂时答应,然后找合适机会化解或者说清楚,不要硬顶,不然容易出事。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棘手的问题,不要轻易对父母讲,他们会很着急,吃睡不好。而且没有更多的办法。。除非他们可以帮到你。对待双方父母要平等,不要有明显的不同。及时尽孝,不要想尽孝,老人不在了。哭都没地方。以孝顺你父母的心来礼敬天下父母。尽自己的孝道,不要强求别人。如果有兄弟姊妹你只可以提醒,但是不能强迫他们。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可以婉言提醒,但是你没有权利指责父母。你尽你的儿女道。他们尽他们的父母道。如果你有子女,一定要养成他们尽好孝道,不要把儿女当爹娘供养,这样乱了次序,就会招来灾祸。你孝顺父母,儿女就孝顺你,因为儿女都看着呢,如果你不孝,指望儿女孝顺,没这个道理。尽好你的孝道,父母不在了 你也不会有太多遗憾。

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把“孝”与“悌”结合起来。《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一)男尊女卑

男尊女卑,是历史的遗留和战争暴力意识的保留,严格上以女性体力、经济、生理及社会意识的弱势来体现男子相对体力、生理及社会意识上的优势,淡化和否定女性的人权、经济、生理、生育的价值,因此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尊女卑”一方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子地位高,封建社会女子地位卑下的社会状况(与现代人权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古代蛮力时代对男女生产力的片面认识,强调男性的社会地位以满足男性战争的需求与政权的巩固。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也随之而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掠夺,出现战争,这时男子先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男子成了战争的主要力量。男子在战争中获得的俘虏变成奴隶,使自己逐渐走上奴隶主的宝座,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包括军队),经济大权在握,妇女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被逐渐替代,从而进入了父权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特别是商周二朝为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为了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制定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女性地位更加全面低落。

《诗经》中曾描写到:“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男女从出生时便被定义为“璋”“瓦”之别,可看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贯穿于史书和人们的思想中。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嫁者,家也,妇女外成,以出适为家”。周代已经完全实行从夫方居的居处原则,成婚后女子脱离父宗,加入夫族。顾炎武《日知录》云:“已嫁也,于国君则称姓,冠之以国;于大夫则称姓,冠之以大夫之氏。”已婚妇女称谓随夫改变,深深打上了妻隶属依附于夫的烙印。《诗经》中《邶风·谷风》、《卫风氓》表达了弃妇的悲戚之声,说明了夫妻间存在不平等的婚姻关系。隋朝时,文帝曾下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

到了明清时代,对于妇女的生活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压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程度。《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民间那密布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二)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1.未嫁从父

“三从”道德从丧服制演化为人际间的主宰服从关系,与汉代倡导的“三纲”相对应——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推广到性别关系上就是“从父”、“从夫”。

“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物化女人),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亲”按照孔子的解释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像西汉文帝时淳于缇萦说服文帝废除肉刑,使父亲免于罪;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被淹死(史载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2.既嫁从夫

“既嫁从夫”就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必须遵夫命。温柔贤惠的妻子则是指辅佐丈夫

“从夫”从女子出嫁就开始了,迎娶的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无违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辈分、名分得到亲属称谓(如子媳、娣姒、婶、嫂等)。妻子视丈夫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听从、敬重丈夫,夫唱妇随。像汉代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齐眉”,被赞为“相敬如宾”。

妻妇还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还要为丈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从宋代以来成为对妇女最重要的职责。“从夫”还有对丈夫忠诚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时期息国国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国俘获,楚王逼她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为史书表彰贞节的模范。历代官方表彰贞节烈成为制度,导致一些妇女自残生命,甚至在丈夫将要病死和战死前,妻妾们提前殉节,表示对丈夫的忠诚。3.夫死从子

“夫死从子”即丈夫死后,女子必须遵从儿子的命令,贤妻良母则是指抚养辅佐儿子。是女人从夫的一种延续,父死子承。本质:尊者卑,卑者尊,尊者反过来向卑者孝敬。用处,防止太子未成年后,被外戚操控,防止女皇帝的出现。

(三)七处

七出一词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于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去”,又称作“七弃”。内容如下: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1.七处之不顺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大戴礼中所说的理由是“逆德”,在传统中国,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因此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2.七出之无子

亦即妻子生不出子女来,理由是“绝世”,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子女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以《唐律》为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疏议据此认为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随传统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渐成熟,真正是以无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为减少。3.七出之淫

指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理由是“乱族”,也就是认为淫会造成妻所生之子女来路或辈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缘的混乱。当然,在古代,“淫”不止是指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4.七出之妒

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乱家”,亦即认为妻子的凶悍忌妒会造成家庭不和。而许多看法中,更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5.七出之有恶疾

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是指不能一起参与祭祀,在传统中国,参与祖先祭祀是每个家族成员重要的职责,因此妻有恶疾所造成夫家的不便虽然必定不只是祭祀,但仍以此为主要的理由。[2]6.七出之口多言

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喜欢嚼口舌、说是非,影响家庭和睦。理由是“离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女性尤其是辈分低的女性,被认为不应当多表示意见,而妻子作为一个从

[3]原本家族外进来的成员,多话就被认为有离间家族和睦的可能。7.七出之窃盗

即偷东西。理由是“反义”,即不合乎应守的规矩。

七出内容与之类似,语出《仪礼。丧服》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5.【精华】春节传统作文汇总 篇五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传统作文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传统作文 篇1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多种多样:家家户户庆团圆的中秋节,端午节,还有登高望远的九九重阳节。今天,我就说说春节吧!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不仅要贴窗花,都要放鞭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从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年大年三十就来到村子里来危害村民。村民大惊失色,吓得魂飞魄散,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只有躲一天是一天,因为年它可以吃掉村子里所有人,搞得村子里人心惶惶。有一年,这个叫年的怪兽又来了,天渐渐黑了,村民吓得逃到了山林里,可是有一位大胆的老人点起火堆,火熊熊烧起,火堆就要灭时,突然一个小孩找到竹节扔进火堆,当年要吃人时,突然火堆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年吓得狼狈得逃走了。年虽然不来了,但人们怕它来,就这样,过年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形成了。

春节的时候,旱晨爸爸用胶水把春联贴到大门上面和两边,上面贴横批。姐姐把福字倒贴在门口,就是预示着福的倒来。

晚上,放完鞭炮,该吃年夜饭了,妈妈从厨房间里端出我喜欢吃的鱼肉,鱼肉表示年年有余,除了鱼,还有红烧排骨,糖醋里脊,可乐鸡翅,丰盛的年夜饭开始了,我们一边吃饭,一边举杯彼此祝福。开始发红包了,奶奶说“只要你们好好学习,除了红包还有别的奖励,发完了压岁钱,我们准时打开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美妙的歌曲使人陶醉,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哄堂大笑……

我爱过春节,这就是美好的春节习俗,如果每天都这样,那简直是太棒了!我要努力学习,希望每年学习都棒棒的,每年都更上一层楼。

春节传统作文 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辞旧迎新的春节,总是令人期盼的。春节有很多民俗,我的家乡也是如此。大年三十儿,全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总结一年的收获,畅想新年的计划,互相送上美好的祝福。最开心的还是我们小朋友,可以穿新衣,放鞭炮,收红包,堆雪人,打雪仗

我的家乡在冰城哈尔滨。那里的春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做冰雕,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冰雕比赛。夜晚时,冰雕在五光十色的灯光映衬下绚丽多彩、璀璨夺目。每年春节,我和爸爸都会报名参加冰雕比赛,我们班级创作的冰雕作品《吉庆有余》还获得过学校第四届冰雕艺术节创作大赛一等奖呢!

春节期间,我们冰城人还喜欢去冰雪大世界游玩,它已经举办了很多年,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雕刻了很多雄伟的冰雕建筑、雪雕艺术,还有冰滑梯、冰雪橇等冰上游乐项目,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赏冰玩雪。我最喜欢玩冰滑梯,足足有300米长,坐在轮胎上从高处向下滑,耳边寒风呼呼作响,吓得我害怕地紧闭双眼,非常刺激!

我爱我的家乡,爱那里的冰雪,更爱与家人团聚的春节!

春节传统作文 篇3

我的家乡是三德范,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村庄,那里的春节有着独特的习俗。家乡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家家都买起了年货,忙里忙外的准备了起来。而小孩子们更是热闹,男孩子向大人要钱买鞭炮,女孩子缠着父母吵着要买新年衣裳。可平时‘小气’的大人们在这时总是大方地把钱从钱袋里掏出来给小孩买衣服、买鞭炮烟花。看吧,每天都有几个是好朋友或者是亲戚的男孩子在胡同里放鞭炮;听吧,每天家门外头都没完没了地响着,什么二踢脚啊、窜天猴啊……各种各样的鞭炮声,随着几个男孩的笑声响了起来。我不知道别人听到这种奇妙而又特别的“乐曲”是什么感受,但我知道每当我听到这声音的时候心情都特别舒畅。转眼间,已经是小年了,腊月二十三,孩子们差不多都放假了。这一天,大人开始忙活着包水饺了。晚上,一盘香喷喷的水饺摆在了餐桌最显眼的位置,看着是多么美味可口啊。这水饺的皮儿是父母的关爱,这水饺的馅儿是父母的期望啊。腊月二十八这天,是赶集的日子,这一次赶集和往常的不一样,这不仅仅是一年中最后一次赶集了,而且这一天大多数人都是去买烟花爆竹。小孩跟着父母,在卖鞭炮烟花的区域里逛着,东挑挑、西挑挑,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烟花、爆竹,当然还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烟花。一家人就高兴而满意的回家了。其实,最热闹的还是大年三十这天。天渐渐黑了的时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亲拿着挂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门口上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热闹劲儿就甭提了。当天完全黑了的时候,男人们才开始放烟花,而妇女则在家里准备除夕晚上丰盛的大餐。这时,小孩是最悠闲的了。大家都纷纷爬到了自己的房顶上,怀着那种兴奋的心情看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当我像其他孩子一样,站在房顶上看到那一朵朵灿烂夺目的烟花时,就会想到,这一晚今年的最后一个晚上,过了这一晚我就又长大了一岁,长大了一岁的我会迈向人生更高的阶梯、会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迹……看完了烟花的‘表演’,大家都从房顶上下去了,回到温馨洋溢的屋子里,会看到一桌丰盛美味的大餐,还有几盘光滑晶莹的水饺。这时,小孩子的爸爸会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两盅。全家吃着可口的饭菜,看着引人入胜的春节联欢晚会,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这一天便是春节了。不管男女老少这一天都会穿着新衣服,迈着轻松的步伐去给亲戚朋友们拜年。小孩这一天会非常的高兴,因为他们又可以收到压岁钱了,虽然我们这里的压岁钱给的不多,但是小孩们都会非常开心。接下来的几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妈妈的娘家走亲戚,这也是一种习俗,也是过春节可少的习俗呢!大约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动也随之来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妇女们个个容光焕发;赶毛驴儿的、扮猪八戒的老太太们个个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轻了好几十岁;踩高跷的人们个个都十分卖力;站在抬杆上的小朋友们个个精神抖擞。扮玩也是一门艺术,我觉得它是一门了不起的民间艺术。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元宵节,也叫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赏灯节也是元宵节的别名,这是因为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这一天,大家会吃着香甜粘滑的汤圆;到了晚上,每一家都会出来放烟花,有的还会去街上赏灯,有耍龙灯的、玩云彩灯的……真的是应有尽有!这一天,将又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夜晚……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也差不多就结束了,大人们去工作了,孩子们也都陆续开学了……大家都精神焕发地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

春节传统作文 篇4

“叮铃铃,叮铃铃……”同学们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来到了操场上我也信步走出教室,扶在走廊的栏杆上,俯身向楼下的操场望去。

这个操场不大,但人却不少。有的打羽毛球,有的在玩单杠,有的在跳绳……大家都玩得很起劲。可最热闹的还是西北角,十来个一年级的女同学正在玩“丢手绢”的游戏。

十来个人围成一个圆圈,拍着手,唱着歌:“丢手绢,丢手绢,轻轻第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她们虽然嘴里唱着歌,眼睛却偷偷地轻瞄,生怕手绢丢在自我身后,自我又没有及时发现。

一个扎蝴蝶结的小女孩撇着手,拿着一条花手绢,正绕着园圈在悄悄地走着,走啊,走啊,小女孩找到了目标,把手绢放在一个小个子的.女孩身后,又装着若无其事的样貌向前走了几步,然后猛跑起来。

小个子女孩很机灵,立刻就察觉身后的手绢。她扭转身,抓起地上的手绢,一跃而起,向小蝴蝶结的小女孩追去。“快!快!抓住她!”“加油!加油!别让她抓住!”围坐着的小女孩们为那两个你追我赶的小女孩助威,到底还是没有抓住蝴蝶结的小女孩,被罚唱了一首歌。

在继续进行,快乐的笑声、优美的歌声……

春节传统作文 篇5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只要一到春节,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例如北方的习俗是吃饺子,南方的习俗是先要祭拜祖先再吃。当然不论南北方,春节都是一年里团聚的日子,不管你身在何处都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过春节。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很兴奋,因为要知道过了这一天就是春节了,也意味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在大年三十晚上,一起吃年夜饭,吃饭前当然要祭拜自己的祖先。我们点上蜡烛祈祷祖先的灵魂保佑我们,我也默默地许下了愿望。祈祷之后,就吃年夜饭,年夜饭可丰盛了,年夜饭里有鱼,象征年年有余。又有年糕,象征年年高,另外就是鸡鸭等食品了。吃年夜饭时,大家开开心心地吃,脸上洋溢着笑容。我想明年就马年了,这一点让我非常高兴,因为明年也是我的本命年,这时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年传说,相传每年一个日子就是“年”出没的日子,在这一天,“年”就出来吃人。有一位老神仙下凡来帮助村名抵抗“年”。说“年”怕红和怕响声和热闹,从此以后的过年就是挂灯笼,放鞭炮。

我们吃完年夜饭,这时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便围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一首首欢快的歌曲和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与我们接近了十二点的钟声。随着“小彩旗”的转动,当北京时间进入倒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我们家全都欢悦起来,外面的鞭炮声也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这些都意味着马年的到来。

这就是我的春节,一场快乐的春节。

春节传统作文 篇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一代代相传下来,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离家多远的人们都会赶回家过个团圆年。辞旧迎新,在这期间会举行各种吉祥的活动,看春晚、放爆竹、拜年等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拜年”。“拜年”就是到长辈面前心怀恭敬的叩头行礼,平辈之间则是“贺年”,恭祝彼此新年快乐!“拜年”的时候可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了,因为可以收到很多的压岁钱,长辈分发压岁钱是寄予了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其实过年也是大人们的轻松节假日,好长日子没见的亲戚们互相坐在一起聊下家常、打打牌,这也增添了过年的喜庆。

我记得大年30的时候,我来到了外婆家过年,很多亲戚都在,我用甜甜的声音都跟她们一一打了招呼,大家的脸上都乐呵呵的。她们一边啃着瓜子,喝着茶,一边有说有笑呢!好不热闹!没多久,拥有一手好厨艺的外婆就做好了满满当当一桌子的佳肴,那香味馋的我口水欲滴,真饿呢!饭桌上又听着长辈们聊起了趣事……

吃完了饭,舅舅就拿起烟花棒,让我们小孩子在外面放烟花,我们可是玩得不亦乐乎,舞来舞去的,好漂亮哟!渐渐的临近12点,这时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齐上阵,搬出了好多礼花,只见时钟指向12点,一声声炮响加上一粒粒烟花盛开的空中,五颜六色,原本黑暗的天空瞬间变得透亮。爆竹声此起彼伏,一朵朵耀眼的烟花都迫不及待的冲上夜空,我们几个孩子们都跳着叫着,哇!好美呀!好美呀!

我喜欢过春节,想必你们也喜欢过这传统的节日吧!

春节传统作文 篇7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其中,我最喜欢春节了。

关于春节,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我来给大家讲讲吧。古时候,人间出现了一个怪物,叫“年”,每到大年三十,“年”就会从地洞里出来去吃人,人们都害怕得不敢睡觉,他们聚在一起说话,好像想将“年”要吃自己的事情忘掉。有一次,一个小孩在院子里玩,突然,“年”来了,“年”张开血盆大口,要吃小孩。小孩一慌,把一个鞭炮扔到火堆里,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阵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来,“年”听到,害怕极了,顿时浑身起了鸡皮疙瘩,一溜烟跑了。从此,每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放鞭炮,“年”再也不敢来了。

到了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打扮得焕然一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贴对联,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春节这天,孩子们也穿上了很漂亮的衣服,大人、小孩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相互祝福道道贺。

“崇”一看大哭一顿,便逃走了。第二天,夫妻俩把自己发红包给孩子,把“崇”吓走的事情告诉大家。

原来,那八枚铜钱是一位神仙变成的,他在暗中帮助孩子。

讲了这么个故事大家知道压岁钱的由来了吧!大年三十的晚上,小朋友是不是都会收到长辈的红包,这代表着长辈对我们的祝福!

春节传统作文 篇8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然后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此刻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完美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6.汲取传统精华演讲稿 篇六

岁月在更替,生活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同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对是非的判断,对美丑的区分,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彰显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难以强大,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荣八耻”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彰显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八荣八耻”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彰显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必须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

只有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它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发展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

奋进的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更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在建党八十五周年的今天,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政工干部,有责任也有义务同全体人民一起积极参与、共同践行、自觉行动!以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努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业中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

7.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篇七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及作用。国情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教育任务主要在九年级完成。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为完成这一任务, 共设置了四个单元。本站所在的第三单元振兴民族文化, 紧承“感受时代脉动”和“踏上兴国路”这两个单元之后, 在学生对当前世界与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在今天这样一个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的社会中, 遵循民族交往应当遵循的规则, 进行更高意义上的交往与沟通。在此基础上第四单元引导学生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由此可见第三单元承上启下位置非常重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站, 本站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 为认同中华文化, 铸就民族魂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本站重点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结合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心理特征, 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 感受中华文化,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上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 成为团结整个民族的重要力量, 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难点 :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之中。

二、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 身心发展快, 成人感进一步增强, 他们往往会把对未来前途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 培养学生对国家, 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民族的使命感, 在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法 :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推进式教学法。

3.学法 :感悟体验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三、课前准备

将学生按兴趣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小组查找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 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文化特色及贡献 ;第二小组查找我国著名的几种方言语系, 并尝试着学说一句 :谢谢你 ;第三小组查找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或典型的地区服饰。各小组成员先分头查找, 再汇总给各小组组长, 条件具备的话, 可以做成3~5分钟的PPT, 并准备好解说词。

四、说教学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世界各地林立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 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了解中国文化。笔者立足于这一现状, 创设了一个中学生给他的外国朋友作导游, 为外国朋友介绍中华文化的情境, 并将此情境贯穿全课。

1. 说导入。 (本环节用时2至3分钟)

情景导入 : (视频) 播放2014年青奥会开幕式片断, 并提问 :这些画面是从哪节选下来的?你从这组画面中得到中华文化哪些信息?

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点拔 :外国朋友安娜也从网上观看了这一画况, 她被开幕式的精彩场面深深震撼了, 觉得中华文化太神奇了, 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想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了解。假如你是安娜的中国网友小华, 你将怎样向安娜介绍中国文化呢?由此导入对新课的学习中。

2.说教学过程。本站观点很明晰, 看似很简单, 但中华文化的每一特点都有其深厚的内涵, 内容非常丰富, 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只有完全理解了这些内涵, 才能把握本课的重点 :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理解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自然而言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就能把握本课难点。所以理解中华的特点是强调本课重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点。为完成以上教学任务, 笔者采用先面后点, 先整体感知后重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景氛围中感受文化的美好, 领略文化的魅力, 落实教学目标。笔者通过两个板块, 五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板块一】: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 (本环节用时25至30分钟)

活动一:文化画廊话特点

多媒体播放 :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展示一组组中华文化的图片 :先按时期分别展示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明清及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 再按类别分别从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介绍中华文化的突出成就。

设问:

(1) 五彩缤纷的文化、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沉醉其中。在这些文化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能列举每个朝代的代表性文化吗?

(2) 你知道中华文明起源有哪些吗?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发展到现在它经历了哪些演变?你还能列举哪些中华文化的象征吗?你知道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吗?

(3) 你知道中华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吗?

(4) 请你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

开展本活动的最主要目的, 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化的特点。但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再让学生归纳文化的特点, 就更抽象, 更难, 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笔者力图通过先带领学生漫步中华文化画廊, 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风光, 再从各个层次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知识, 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相互学习, 多角度感知中华文化, 从而初步认识和归纳出中华的特点: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活动一:

从整体把握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整体的共性上把握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还表现在各地区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各具特色的文化风情是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见证, 是理解本课重点的钥匙。为强调这一重点, 笔者设计了感受地区文化特色和体会身边文化情趣两个活动。

活动二:体会身边文化情趣

(1) 多媒体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断,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地区的特色饮食吗?《舌尖上的中国》中除吃的食物是我国的国粹外, 吃饭的什么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象征?

(2) 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还有哪些是我国所独有的, 是我国文化的象征?

(3) 通过大家的交流, 你对中华文化有什么新认识?

本活动让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 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进行自主交流。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决定, 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而无话可说的情况, 这时教师应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应用于学习。也有可能会出现学生的答案超出教材及教师的思路, 教老师应及时鼓励。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活动, 使学生理解文化并不遥远, 它体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 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内容, 是我国区域文化独特性的表现, 这就为学生理解下一环节的观点打下基础 ;同时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实现了学习生活化, 落实了新课标“德育生活化”的要求。

安娜感觉自己不仅在吃饭, 更在接受文化洗礼。小华告诉她, 中国风格迥异各地饮食文化, 只是各地文化特色的一方面。小华邀请安娜深入到对地区文化的了解学习中。

活动三:感受地区文化特色

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根据学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交流结束后, 教师再提问 :通过刚才的交流, 你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再认识?

设计意图:

学生在查找资料和交流的过程中, 一是可以锻炼合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 二是增强对祖国各地区文化的了解,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交流结束后, 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由对具体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 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也突破了本课重点 :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 而且源远流长。之所以能源远流长, 是因为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对民族起凝神聚气的力量,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显示出强大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在学生已经通过第一个活动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笔者对教材进行整合, 把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特点的认识和价值的认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板块二】: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本环节用时10至15分钟)

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体会中华文化价值, 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笔者通过两个活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活动四:风格迥异的古今文化

多媒体播放埃及、印度、巴比伦古今文化的照片,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 教师点拨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 历经磨难, 仍薪火相传, 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其能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更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呢?这让安娜更困惑了。她们刚好来到湖北, 正赶上端午节。在屈原的故里姊归, 安娜亲眼目睹了端午节的盛况。在对屈原文化的探究中, 她找到了原因。

活动五 :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活动步骤 :

(1) 学生自主探究:我知道的屈原。

(2) 多媒体播放视频 :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习俗。

(3) 教师提问 :1从视频中你了解到屈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2你在生活中应用过这些格言和谚语吗?你能通过一个故事来阐释这些格言谚语的含义吗? (多媒体播放 :吃一堑, 长一智 ;车到山前必有路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等)

(4) 教师归纳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文化首先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文学 ;屈原文化还是一种节日习俗, 包括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菖蒲等。现在屈原文化还包含爱国、正直、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等传统美德。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端午节蕴含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共同尊崇的精神追求。我国在2008年把它作为国家法定节日, 既是为了弘扬这种文化习俗, 更是为了弘扬这种传统美德。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是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

设计意图:

学生对屈原和端午节也很熟悉。以屈原为载体进行教学, 体现了湖北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为突破点, 深度挖掘文化的影响及作用, 凸显中华文化价值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五、反思

文化是个抽象概念, 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讲, 除纯自然环境以外, 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文化。说课正是从这一含义出发, 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 选取学生身边最常见的最熟悉的最典型的事例, 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 认识文化的力量, 达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艰深的理念形象化的目的。具体说来, 本说课有以下特点:

1. 对教学内容的探究生活化。本说课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寓于具体的事物中, 实现德育概念实例化, 说理生活化。陶行知说 :“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针对学生生活的教育, 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 ;结合学生生活的教育, 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更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说课由《舌尖上的中国》说起, 说明无论是我们吃的食物还是吃饭的工具, 都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并由吃说开去, 引出我们的衣食住行,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传统文化的印迹, 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是文化的一部分 ;用端午习俗以及举国上下对端午节的隆重庆祝来说明中华文化已成为对我们民族起凝神聚气的重要力量,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寻找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热点,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寻找有利于教学的切入点, 符合“课堂教学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标要求,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善于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如引导学生学习荆楚文化, 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也有力说明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对学生熟悉的本土资源的利用, 既挖掘了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真学习”的状态中, 投入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3. 教学情境设置故事化。课堂教学内容被活化在不断变化的生活情景中。这种设计既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引发学生有效、积极的思考和探究, 也使所有教学环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体现了设计思路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这种故事化的课使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提升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

本说课切实落实了新课标“德育生活化理念”, 使原本空洞抽象的文化充满了“生活味”, 为学生理解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内容找到了较好的着力点。

摘要:国情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教育任务主要在九年级完成。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为完成这一任务, 共设置了四个单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站, 本站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 为认同中华文化, 铸就民族魂魄打下基础。

8.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篇八

关键词:农村师德建设   小学教师   传统文化精华   措施   因素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18

一、对于小学农村教师师德建设的调查

职业道德素质和职责意识便是教师师德的最本质的东西,它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与认知感,同时也可看出自身对职业的一个评价高低以及从职业中所领悟到的东西。教师能让自己达到并保持在一个严谨和呈现的一个具有高度的标准上,这是教学中所倡导的。

教学道德和责任心也是教师心中所具备的,如果把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对学生的看法比作是枝桠的话,那教师的内在道德素质便是这些枝桠离不开的根基。无可非议的是教师师德已经成为一个人人议论、人人关心的全社会话题。

小学生就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他们的大脑思维以及心理都还未得到彻底的开发,小学教师的教学就为这张白纸添上了具有浓重色彩的一笔。除了在学习上的影响外,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一些小的习惯,对是非的认知。从而不难看出小学生一生的习惯也默默地受到了教师的影响。

如今师德建设中仍存在一些缺陷,时下虐待儿童的事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是对教师师德以及传统文化的一个响亮巴掌。为了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了避免出现猥亵儿童的事件再次发生,加强对农村教师师德的建设已刻不容缓,只有提高教师素质,学生才能得到好的教育,为今后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二、探寻影响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因素

(一)经济方面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市场经济在全国快速飞跃让教育也逐渐踏上了市场化的征途。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渐发展,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教师的辛勤劳作都被贴上了经济的标签,呈现出了用商品价值衡量一切的现象,当然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师的价值。教师价值与经济的诱惑是教育所必须面对的两个相联又相对的事物。在学生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部分小学教师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自我价值,这也重重地打击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大多教师对小学农村教育采取消极教学态度的原因是由于受到农村贫瘠经济状况的原因,低的工资待遇和生活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梦想似乎折翼般。大家也可以看到如今很多的短期工作在经济上来讲是远远超过教师的,这样一个情况不得不让教师将经济放在一个高的位置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条便是尊师重教,但由于农村经济限制,小学农村教育已岌岌可危。

(二)自身方面的影响

1.学校方面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师德建设自然离不开学校环境方面的影响。学校制度、师德考核体制、师德教育体制若是有一项不完善或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师德建设的高低。农村教育更注重于应试教育而忽略了教师素质的提升,同时学校也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过多地在意学生成绩。师德教育是需要经常性和体制性的。

2.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归根究底,教师师德问题主要对象是农村小学教师,他们的知识构成与价值观念都是有所限制的。那也有一部分教师的文化水平也有限制,对学生的教育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浪费教学资源现象,学生学习知识的局限性也就由此产生了。还有一部分师范毕业生也会因为不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而对教学消极应对。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一)在思想和政治上加强教育

可通过生活教育与日常理论的沟通方式向他们灌输思想政治上的有关观念。通过讲伟人事迹和名人理论来完善教师的道德素养,例如,有关贯彻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等。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体制性和定期性,让教师们在交流中吸取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加强师德建设。

(二)加强职业责任心

加强教师的职业责任心,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专门成立一个辅导班。让教师拥有无私奉献、职业道德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三)评选师德标兵

定时评选师德标兵,从而激发教师们的积极性。评选对象需在教学、道德、服务方面为大家树立一个榜样。同时也要勉励大家向他学习,让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师德标兵。同时借舆论的宣传作用,让全校道德风气加强。

(四)建立对师德考核的体制

视具体情况建立贴合实际的师德考核体制。考核依据为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教学效果需要学校方面成立考核团队来督查教师的上课情况,学生方面可根据学生所填的评价表来确定。对教师的评定还可以采取分级制度。将这个评定与教师的工资、职业晋升相关联,让教师有足够的积极性。

(五)有奖惩之分

对于师德败坏的人,学校必须严加惩戒;相反加以奖赏。

(六)各校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

加强与外校教师的交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吸收。不断的交流会让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教学的正能量广泛地传播,此外还可避免教师对职业有倦怠性,防止教育事业下滑。

(七)加强学校的管理

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一个和谐、安静、民主的环境,学校需完善自己的管理工作。民主是学校首先要做到的,这样才能带动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让教师们能够团结成一体。为了让教师有成就感,学校和学生都要学会尊重教师,多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适当听取他们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邵龙宝.师德的实质与教师的人格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8).

[2]刘万海,张明明.近年来我国师德研究的主题、特征与趋向.教育科学研究,2014(2).

[3]陆道坤.师德“失范”现象折射出的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思考.教育科学,2013(4).

[4]林崇德.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9.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篇九

一、定义:

(一)文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第九章第二点里写到: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修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文化”,更要“懂文化”。那么对文化修养怎么理解呢?我们先来看下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二)修养

什么是修养?“修养”一词,来自于孟子的“修身以养性”。古

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产品的工艺,所以我理解,“修”就是锻炼,引申为研究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才干的过程;“涵养熏陶”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下,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的思想、品行、习惯达到某种境界,所以我理解“养”就是提高。经受锻炼,得以提高,达到某一境界,就是修养。

本节主要从文学修养角度给大家介绍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当然不是说其他修养不重要,如科技修养也很重要,可能大家对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后抢盐的**还记忆尤新吧,说不定有些老师家里现在吃的盐都是那时候买的,据报道,有一兰州人抢了三万斤盐。但是如果你有科学常识就知道,吃盐要吃6.6斤才有防辐射的作用,有的说那我吃碘片,碘片也有用,那也是在24小时内。所以,具备常识能够让自己摆脱盲从的心理,对这类突发现象有自己的判断。

个人所得税增收起点也是今年热议的一个话题,人大代表们就纠结于到底是2500呢。还是3000呢。还是3500呢。但是他们都没考虑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行业差异。

所以,从以上的一些案例可以看出,加强科普知识,法律常识,对于我们国民大众,各级领导来说,都十分重要。

除了以上的两种修养,我认为文学修养更为重要。大家在阅读《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以及古代其

他的文学作品时,可以翻看一下作者的小传。你会发现中国古代名诗名文的作者,有官衔(不论官衔大小)的人至少占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也就是说,他们的为官大都有文学的翅膀。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翅膀,当官也当得有品位。

本节课我主要以文学修养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即:文学修养的意义、文学修养的途径与方法两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文化修养与领导艺术。

一、提高领导干部文学修养的意义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都非常重视个人修养问题,强调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养与个人前途、家庭幸福、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研究事物原理要先提高自身修养而后整顿好家庭,整顿好家庭而后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天下太平。)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修养问题,三代领导人都对此作过重要论述,提出过明确要求。修养的概念很宽泛,主要包括思想修养、品德修养、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等等。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文学修养是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

(一)从历史发展看,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学修养,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需要。

文人为官,官员作文,自古有之,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以

“文”选官,这个“文”,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科学,而专指文章。所以,古代官员对联、吟诗、作赋,是看家本领。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有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名篇佳作留世。许多人在文学上的成就比他从政的成就还要大,最典型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他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他把亡国之痛、离国之思写得沉郁哀婉,感人之深,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至今无人能够超越,使他这个亡国之君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即使是改朝换代时期靠一生戎马拼出来的帝王将相,在他们功成名就之后,也抓紧学习文章、著书立说。就是被人们称为“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刘帮、项羽,在诗词写作方面也毫不逊色。刘帮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 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

己 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 兴创作的《大风歌》 ;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 纪》。)

毛泽东评论: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刘邦十六项第一:

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

10.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11.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从而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这是刘邦,好项羽呢?

项羽的《虞姬辞》:“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使我们看到英雄重义重情,顶天立地,死也悲壮,虽败犹荣!

之所以在这里举他们两个人的例子,因为他们不仅各自有着自己的文学修养,在用人也就是在领导方面是有着自己的特点的。

刘邦之所以战胜项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杰出的领导才能。刘邦的领导艺术,具体体现在对一些矛盾关系的辩证处理上。

一、决策者与执行者,我们来看下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区别。

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萧何为汉初三杰之首(另二杰为张良、韩信),是刘邦建汉后第一任丞相和相国,因功封为酂侯。按汉代有两个酂县,一个是南阳郡酂县(在今湖北老河口市),一个是沛郡酂县(在今河南永城市)。),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象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刘邦提出“功人”与“功狗”的概念,话虽说得丑,其理甚明

透。刘邦把决策者与执行者区别开来,有利于赋予他们以不同责任,发挥其各自的长处;也有利于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和考核他们。刘邦也决不会去做一只“功狗”,他也从来没有像项羽那样身身先士卒地去冲锋陷阵。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是在于“能用人”。

二、放权与收权

权力是领导活动的杠杆。放权与收权是领导者运用权力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放与收本来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但在通常情况下,愈是才高的人愈难驾驭,因此,放权容易收权难。更何况在群雄逐鹿的时代,谁都难保其一旦得势而不自立为王。所以,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刘邦对于称之为“国士无双”的韩信,则敢放敢收,达到了放收自如的境界。

自韩信被拜为大将之后,手中经常握有数万军队。这支军队,均为刘邦所授,至灭楚前已成为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的强大势力。这说明,刘邦的放权是大胆的。但他不能不经常于心中盘算如何有效地控制韩信,使韩信不至于成为自己的对手。而适时迅速地收回军权,则是他可以采取的措施中最根本的一着。刘邦每次收回军权,都是在韩信的军事任务已经完成,或刘邦自己失去军队,处于易受他人控制的危险处境之时,采取突然袭击,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使韩信猝不及防;伴随着收权,总有爵位的升迁或其它处置措施。

以上这些做法,使刘邦每次都成功地达到了目的。而且,似乎

均未引起韩信的不满和疑心。甚至经过项羽的说客的多次策反,韩信依然对刘邦感恩戴德,“不忍背汉”。这与项羽对范增的“稍夺之权,范增大怒”相比,绝然是两种效果。

三、“物质奖励与心理控制”

《汉书•陈平传》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去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就使楚军方面存在着可以致乱的因素。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支配,不过问支出情况。韩信所言: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使知识分子的自我实现失去了物质基础。因而,项羽对人才的凝聚力,终究是虚弱的。刘邦虽然不能尊重知识分子的人格,但能“饶人以爵邑”,给人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满足了知识分子的物质需要,比项羽更具吸引力。刘

以穷兵黩武著称于世的汉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ZHAO)歌,欢乐极兮哀愁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成为千古绝唱!

正是由于历代有文学修养的官员们的传承,才使得中国文化如浩瀚海洋,博大精深。从先秦的诗经、离骚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些文学丰碑,无不是有文学修养的官员们所为;有些作品既便不是他们所作,也是他们收集、整理、编纂,才得以传世。他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学明珠、巨大的文学宝库,也为我们留下了精美的精神食粮、丰富的思想源泉。古人尚能如此,何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乎?

领导干部加强文学修养,还因为我国的文学宝库中,蕴藏着一些正确的执政理念。比如,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民本”思想多有论述,使民本思想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富足,您又怎么会不富足呢?百姓不能富足,您又怎么能算上真正的富足呢?)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虽然他们的民本思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没有条件实现,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不仅脯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而且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用之与西方“民主”思想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在今天,它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为民”的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二)从现实需要看,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学修养,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

从文学的性质看,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是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这就决定了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正因为如此,文学领域是各种社会思潮、政治观点、文化流派最活跃的领域,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也是社会变革的前奏。

我们看到,在奴隶社会即将崩溃、封建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候,诸子百家空前活跃;以文学革命为主题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改革开放前夜,手抄文学、天安门诗作,预示了“四人帮”的垮台。这充分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现象,往往同一定时期的政治形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执政的共产党人,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领导具体工作,更重要的是要领导意识形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提高文学修养,增强对文学现象的敏锐的感受力,时刻关注文学动态(网络文学,网络文化方面举例)、关注文学事件和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中了解民声民情,通过认识和观察文艺思潮,把握社会思想动向,明辨是非,对于倡导什么,鼓励什么,防范什么,抵御什么,做到思路清晰,头脑清醒。所以说,领导干部的文学修养,事关执政能力。

前苏联作家邦达列夫(详细介绍)曾经这样描绘文学对人的

影响:“当一个人打开书的时候,他可以仔细地端详第二种生活,就像是看到一面镜子的深处,他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寻找着自己的思想答案,并且不由自主地以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气去衡量自己的性格特点,他惋惜,怀疑,懊恼,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参与主人公的活动——书的影响力就在这里产生了”。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读者由欣赏到动情、由动情到移性,在不知不觉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感染,心灵心境得到净化,道德行为得到规范。具体地说,文学主要有三大功能:首先是审美功能,或者叫愉悦功能。文学所以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获得审美上的享受。比如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使人在阅读中体验到一种静静的忧伤美。

苏轼的《定**》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其次是认识功能。文学用它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生活,给人们以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画卷,使人们增强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理解,具体的认识社会、了解历史,丰富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经验。文学被称为社会历史的“大仓库”,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红学,等等。它溶进了作家的主体精神,揭示一定历史时代、生活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状态。文学虽然不是历史,但它有时却承担了比历史还要更多、更加广泛的功能。

第三是教育功能。文学作品通过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这就是文学的教育作用。汉代大思想家王充认为“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就是通过网络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并且通过网络评论,网络讨论来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小悦悦事件也许会引起在座各位对彭宇案的回忆。当然小悦悦事件和彭宇案是分不开的,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再累述。

(三)从个人素质看,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学修养,是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多次建议领导干部多读点书,读点文学作品,主要是名作,包括古典诗文和中外文学名著,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应该说,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归纳了一下,从领导干部自身素质来看,提高文学修养有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一是增长知识和才干。“读史使人聪明,读诗使人聪慧。”领导干部学习一点文学知识,有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会更好地认识复杂多彩的世界,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灵活的方法处理和解决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文学是人学”,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领导干部做好人的工作,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更应该从“人学”中学习和体验怎样认识人、对待人。

二是增加魅力和风采。文学修养是领导干部人格魅力和风采的一个重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他们之所以成为举世公认的知识渊博的领袖人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蒋介石与毛泽东相比,他也曾是大国领袖,也曾是八百万军队的统帅,除去政治上的成败之外,他的人格魅力就远比不上毛泽东,而人格魅力之差,主要差在人文素质上。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还是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书法家,他在文学艺术上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1945年8月28日上午11时许,毛泽东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同周恩来、王若飞,在蒋介石的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来到延安机场,乘飞机前往重庆。„„

9月6日,毛泽东拜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即结识的老朋友柳亚子。柳欣喜异常,赠诗一首„„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要诗作,10月7日,毛泽东在红岩村手书旧作赠送给他,便是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柳亚子得到毛泽东的题赠后,不胜赞叹,他

还特意邀来亲朋好友,一齐欣赏,使这首词被人们辗转传抄,不胫而走,很快轰动了重庆山城。后来,在重庆《新晚报晚刊》做副刊编辑的吴祖光读到这首词,当即将其于公开发表,并在词后按语,其心中难以掩饰的推崇、赞许之意,溢于言表。蒋介石看到此词,起先是不信。„„

蒋介石派部下打听到毛诗获众口称赞,大为光火。他向陈布雷征询看法,陈氏由衷钦佩,如实相告:“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这更加剧了蒋介石的焦躁。他大发雷霆,国民党先“批”后“比”,希图组织人马写出比毛泽东更好的词,把共产党人的气势压下去。于是,国民党宣传部通知各地、各级党部,要求会吟诗作词者,每人都写几首《沁园春》,准备从中选出意境、气势和文笔都能超过毛泽东的。可是,征集上来的词作虽多,奈何均为平庸之作,尽管后来他们又在重庆、上海拉了几位“高手”凑数,终因成绩平平,拿不出手。

最近我注意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一件事:就是2007年10月8日总书记今年春节到甘肃来,除夕早上他到大坪村老党员李彩家,看到女主人在剪窗花,便兴致勃勃地拿起剪刀剪了起来,不一会,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窗花剪好了。这一举动,使总书记亲民、爱民的形象更加完美起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总书记的文学艺术修养之深,运用效果之好。

2007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仰望星空》一诗,全诗四节,上为开头二节。从这首诗,我们可以

读到一位大国总理的所思所想。全诗平白质朴而又意味深长,诗中所透露的对真理、正义、自由、博爱的思考,对国家民族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令人动容,发人深省。

三是提升品位和情操。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和品位是其政治品质、思想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折射其人品官德的高低。健康的生活情趣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正直为人、踏实干事的重要基础,是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群众支持的重要因素。

四、文学修养与修身养性

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从养生保健方面来说,就是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增强防病抗病的信心、决心和能力。“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著名散文家秦牧总结读书的作用时说:“书中自有妙药”。戏剧电影大师夏衍说得更具体:“不爱动脑,不喜读书,不爱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痴呆症’。”在西方国家,有人对16世纪以后欧美出现的400名杰出人物进行过寿命研究,结果表明,这400人的平均寿命为67岁,其中寿命最长的是那些大量用脑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9岁。在1940年以后已故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80岁以上的有33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6人。美国心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乔治•惠普尔享年98岁。据中华医学会对老人存活率的测定表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无职业者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85%、39.6%和28%。

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的座右铭是:“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

二、领导干部提高文学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领导干部要提高文学修养,就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五十年代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的“文艺八条”,到新时期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以及“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等,都是党的方针政策在文艺方面的体现,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一点非常重要,如原来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彭水诗案”,就是因为当地个别领导政策水平有关系的。

2006年8月15日,秦中飞写了一条名为《沁园春•彭水》的短信,这首后来给秦中飞带来牢狱之灾,并且传遍全国的词,应该说不上什么艺术性(马儿跑远,伟哥滋阴,华仔脓胞。看今日彭水,满眼瘴气,官民冲突,不可开交。城建打人,公安辱尸,竟向百姓放空炮。更哪堪,痛移民难移,徒增苦恼。官场月黑风高,抓人权财权有绝招。叹白云中学,空中楼阁,生源痛失,老师外跑。虎口宾馆,竟落虎口,留得沙沱彩虹桥。俱往矣,当痛定思痛,不要骚搞),它只是一个喜好文墨的年轻公务员受另一

条短信内容刺激,在十多分钟内的即兴发挥。

后来的审讯中,秦中飞一直不承认它有公安机关所追查的深意。但它的前三句,嵌进了前任县委书记马平(调任另一县作书记后,因涉嫌受贿“数额巨大”,在秦中飞被传唤的头一天,重庆市人大许可逮捕)、现任县委书记蓝庆华和县长周伟的姓名,语含讥刺。后面的内容,则涉及到本县广受注目的政府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件。

在以后的几天里,秦中飞把这条短信用手机和QQ向多位朋友发送了。

8月31日,警察搜查了秦中飞办公室的电脑,没收了他的手机。他被带进公安局,当晚铐在二楼值班室。第二天,警察对秦中飞进行了两次审讯,同时搜查了他的家,查收了他的电脑,令他交出QQ号。9月1日晚,公安局决定以涉嫌“诽谤罪”对他实行刑事拘留,转移至彭水县看守所。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警方按照短信里的句子逐条提问。

从9月2日开始,数十位收到过秦中飞这条信息的朋友和同事被传唤到公安机关询问,以追查短信背后的动机。

9月11日,正式执行逮捕。

9月28日,变更为取保候审。总共关押29天。

9月19日,李星辰(彭水籍,住重庆市),在个人博客上记载了这桩公案。消息迅速传开,引起全国舆论哗然。

10月24日,县公安局对秦中飞宣布无罪开释,并表

示道歉。县检察院主动提出申请国家赔偿,仅仅隔了一天,赔偿兑现。这可能创造了中国司法赔偿速度之最。

但就在几个星期以前,县里是把这起“诽谤案”当成大事来抓的,为此开过几次会议。有关领导公开发表意见,认为秦中飞“不是写着玩的”。而县公安局高度重视这起“诽谤案”的理由,却是它“肯定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然而,这个一开始进展得一帆风顺,表面上看不到任何争议的“诽谤案”,却连“被诽谤人”的自诉都没有(法律规定诽谤罪属于“不告不理”类案件)——如果有的话,应该是该短信提到的前县委书记和现任书记与县长,但他们并没有起诉,而公安机关却迅速提交了起诉意见,检察院也迅速批准了逮捕。

同一个案子,事实简单明确,审讯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新的案情,为什么前抓而后放?错案是如何发生的?官方思路是如何转变的?案件在体制里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开始时县里的党政领导认识一致,公安检察如临大敌,雷厉风行,又在突然间发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并积极提出国家赔偿?既然是一个错案,又将如何追究错案责任?

秦中飞在思考诗案

参加两会的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说,发生在重庆市的“彭水诗案”堪称现代版的“文字狱”,是民主法治时代粗暴压制言论自由的行为,令司法公正蒙羞。

重庆市有关部门随即组成调查组展开调查。2006年10月

24日,彭水县政法机关认定秦中飞无罪,撤销此案,并向他道歉、发放国家赔偿金2125•7元。

第一条: 领导干部心胸要开阔,要听得了批评意见,“不是能够听,要听得进。无论他是当面给你提的,还是背后提的,是用严肃的态度提的,还是用调侃的态度提的都应该听。”

第二条: 就是依法治国,任何领导干部,无论是一把手还是二把手,都不能干预司法的正常过程,不能对某一个个案,去提出自己主观指令性的意见。

(二)领导干部要提高文学修养,就必须读一些文学评论。

一方面通过读文学评论,可以掌握国内外文艺思潮和文学动向,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简言之,就是要学会看书,学会透过文学所描写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把握其中所揭示的社会本质和人生哲理。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三)领导干部要提高文学修养,就必须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掌握语文知识是提高文化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学又是一门语言艺术,只有很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才能提高文学修养。

(四)领导干部要提高文学修养,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属于基本的社会常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一定

要研究多深,但一些基本的知识,如古今中外最著名的文学家,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重要的文学流派,文学史上重大的文学事件,中外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成就,常见的文学样式、文学体裁等等,则一定要掌握。大家看到,在电视歌手大奖赛、模特大赛上,如果那个选手把最基本的是文学常识回答不上来,大家就会笑话他,说他素质太差,那么我们的领导干部如果在某种场合也出现同样的问题,也会闹笑话的。

(五)领导干部要提高文学修养,就必须多看文学作品。“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文学名作能够做“灵魂之壮游”、“智慧之攀登”,从而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博大。古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多读文学佳作,益处可大矣。说起读书,包括我在内,都认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这不能作为不读书的理由。因为我们这些人再忙,也没有毛泽东忙,他在行军打仗的间隙,从来不忘读书。据说,邓小平出差时身边常带一两本《聊斋》或古诗词,抽空就翻翻。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他们出访或出差,也常要带一些唐诗、宋词、元曲,还要带几本世界名著的浓缩本。显然,关键不在忙闲,而在认识,在态度,在于养成习惯。

(六)领导干部要提高文学修养,就必须亲自写点东西。

领导干部搞创作,不但不难,而且还有优势:一是领导干部政策水平高,对事物的本质把握得比较准;二是领导干部阅历丰

富,有啥可写;三是领导干部见多识广,有感而发。

为什么要提倡领导干部搞点创作呢?至少有以下几点需要:

一是记录人生经历。能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一般都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历了,如果这些经历只能变成简历而记载在档案里,岂不可惜了?如果用文字的东西把它记录下来、用文学的东西把它表达出来,就会变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正所谓,“文学是前人留下的脚步。”

二是梳理人生感悟。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事情上,都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和感悟,这些正是人的思想精华、人生的闪光点,如果不加以梳理和记载,再亮的闪光点也不会留下痕迹。“书寿长于人寿”,应该让这些东西留下来,即使不能流传于世,也可供自己晚年回味。

三是抒发内心情感。俗话说,“文学是苦闷酿成的美酒”,“诗歌是诗人内心的呐喊”。领导也是人,也有爱意要表达,也有苦闷要渲泄,也有愤恨要呐喊,也有狂喜要高歌。这时候,写文学作品是最好的表达、渲泄、呐喊、高歌的方式。我的许多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四是表达思想观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有些观点,可以用会议讲话和发表文章来表达,但这影响力不够,通过文学作品来赞扬美好事物,则感染力更强,用文学作品来针砭时弊,则更象匕首。

五是增加生活情趣。领导干部烦心事特别多,有时也很苦

恼,如果写点诗歌或散文,可以转移一下注意力,排解一下苦恼,也可享受到另外一种成就感。如果应用得当,还可起到调整工作方法的效果。

上一篇:富民安居工程质量达标活动总结下一篇:人事部年度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