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2024-11-07

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共12篇)(共12篇)

1.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篇一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很多。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体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小学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小学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0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我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你知道灰尘有哪些危害吗?(用文中文字回答)

②你了解灰尘多少?知道它的特点吗?(概括回答)

③灰尘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又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呢?(答: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将是湿漉漉,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将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④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体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比较适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正是由低年级阶段重于感性认识向高年级阶段重于理性认识的转形期,其理性思维处于发展较快的关键时期,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够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就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2.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篇二

一、启发式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提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 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 这也正是启发式教学不可少的重要一步, 因为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 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力量。现代启发式教学就注重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实践中通过设置一些思维情境,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仅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的必要性,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也是培养和维持学习兴趣的保证。

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 因忽视变量的取值范围而导致解题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

例:已知圆x2+y2-12-m=0与抛物线y2-6x-12=0有公共点, 求m的取值范围。

解:由两曲线方程联立并消去y得:x2+6x-m=0, 因为两曲线有公共点, 所以△叟0, 即36+4m叟0, 故m的取值范围是{m|m叟-9}。

以上解题是最常见的解法, 但恰是不全面的。为了打破这种浅显而不周密的思维定向, 课堂教学中可启发学生设问:当m=-9时, 两曲线有公共点吗?抛物线y2-6x-12=0即y2=6x+12, 从而得到x叟-2, 圆x2+y2-3=0与抛物线方程y2-6x-12=0联立方程得:x=-3, 这与x叟-2矛盾, 因而当m=-9时, 圆与抛物线无公共点。

这一启发式设问, 震撼了不少学生,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调动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启发式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有的教师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设计几个问题, 让学生回答, 其实不然, 目前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提问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疑应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先感知后概括, 亦即从实验入手, 去归纳概括某种意义性质或法则, 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例如, 在讲授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时:

问: (1) 点M (a, b) 与点M' (b, a) 关于直线y=x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问: (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每一对反函数的图像, 并考虑它们的图象关于直线y=x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问: (3) 从问题 (2) 中你们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学生猜想:函数y=f (x) (有反函数) 与它的反函数y=f-1 (x) 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

问: (4) 同学们的这个猜想正确与否,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从什么角度入手呢?

引导学生抓住对称分析, 归结完成:

(1) 函数y=f (x) 图像上任意一点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都在反函数y=f-1的图像上。

(2) 反函数y=f-1 (x) 图像上任意一点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都在y=f (x) 的图像上。

引导学生利用反函数的概念及问 (1) 完成 (1) 的证明。

问: (5) 同学们成功地完成了 (1) 的证明, 可能有的学生想到利用同样的方法可证明 (2) , 这是对的, 但能否不利用证明 (1) 的方法证明 (2) 呢?

启迪学生思考:y=f (x) 也是y=f-1 (x) 的反函数, 所以由 (1) 即知 (2) 成立。

这样, 在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下, 学生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 不仅对知识理解透彻, 掌握牢固, 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化等思维方法的启迪, 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的机遇。

三、启发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解题就是解决矛盾, 根据已知条件向结论转换, 以达到矛盾的统一, 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对于实现矛盾的统一能起促进作用。

例:已知等差数列{an}中, a3+a12=20, 求S14。

首选问学生要求S14, 根据我们所学的公式有几种途径?那学生可能回答有两个公式可运用:和。

接着问学生要运用公式, 根据已知条件, 要求出哪几个量?那要根据a3+a12=20来求a1和d, 而一般由一条关系式无法确定两个未知数, 显然此路行不通。

然后问学生要运用公式, 要求什么?当然需要求出a1和a14或a1+a14。由上面分析可知, 要求出a1和a14显然也不可能, 那能否求出a1+a14的值呢?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等量代换, 对于等差数列, 若p+q=m+n (p, q, m, n, ∈N) , 则ap+aq=am+an, 所以a1+a14=a3+a12, 此时就会很顺利地求出

这样, 利用启发式教学, 可使学生在解题时既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也培养了其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启发式教育思想,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 对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很多的好处。我相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启发式教育方法的优势, 启发式教育方法必将会被更多的人接受。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很多教育家和教师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 总结归纳出许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其中, 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近几年来, 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试验,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篇三

一、启发教学方式

1.正问启发式。教师都喜欢这种最直接最正常的课堂提问方式。历史教师总喜欢依据教学重点难点、课后习题,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提出问题。运用正问启发,一定要将问题问在教材的关键处,并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挖掘历史的深刻内涵。用一环紧扣一环的正面提问,使学生对教材整体的架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能从问题和回答中,学到知识,了解历史。

2.反问启发式。反问启发,就是教师根据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向提出相反角度或者其他角度的问题。这种提问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双方,深化学生对历史课本知识的本质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肯定会思考更多关于教材知识的问题,并自主分析解决,提高学生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类比启发式。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知识和事件进行归类整理,进行对比研究,启发学生从中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态势,准确把握历史知识内部所含的真谛和道理。类比启发式对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有极大益处。通过类比启发,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加深对历史轨迹的发展的理解,揭示历史的深层次意义。

4.情境启发式。情境启发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情操及生动有趣活泼的语言艺术,或者用多媒体电子等高科技教学手段对历史教材的主题进行烘托,使历史事件和人物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形成一种独特的意境,进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记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5.扩散启发式。扩散启发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种效果很明显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向多个方向发展思维,提出问题,让学生进入层层思考的状态,将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多层次多方面掌握知识,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扩散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6.观察启发式。观察启发是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直观印象而利用图片、多媒体技术、实物等教学手段对历史教材和知识进行有力渲染,从而形成了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式讲解向逻辑思维化进行转化,同时能使学生从中找出一定的历史规律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

7.判断启发式。判断启发教学是根据史实资料,根据历史教材,经过老师的课堂点拨,以及课后参考书籍的解释,把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据此来判断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是与非,对与错,判断历史前进的轨迹和事态发展的态势。判断启发教学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认识,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总之,懂得了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方式和作用,掌握启发式教学的正确方法,懂得了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掌握了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不仅对历史教学大有裨益,而且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总体来说,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教育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启发学生分散思维思考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先培养学生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经过如此的多次循环,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要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思维的流畅性思维培养。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出最佳的或者最有说服力的答案。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后,利用假设,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假设那个人物没出现,假设那段时间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么这段历史,应该如何。这样就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新理解历史的含义。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立性、批判性,深刻理解历史本质及历史教学的意义。为学生创立良好的求异思维情境,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不断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总结: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跃华.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张文华.启发式教学应树立七种意识[J].广西教育.2001(01).

4.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篇四

形式多样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形式多样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湖北省恩施市教研室   冉正方 启发式教学,自古以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证明,是一种永不落后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启发,将会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 谈话启发 谈话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谈话生动、形象、有趣,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尊敬老师》一课时,教师就采取了这种方法,下面照录一段教者和学生的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师:小朋友,你们都在什么地方是学呀? 生:我们在恩施市实验小学上学。 师:对,我们的学校呀,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千姿百态的假山,有造型优美的花坛,有辛勤耕耘的园丁,还有天真活泼的学生。你们说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可不可爱? 生:我们的学校非常美丽可爱。 师:对,我们不但要热爱学校,更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看图学词学句――尊敬老师》。 以上的启发谈话,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谈话不但生动有趣,而且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 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种方法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在理解借箭的起因时,提问:①“嫉妒”是什么意思?周瑜是怎么嫉妒诸葛亮的?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他暗中又做了些什么?③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加害自己,为什么还立下了军令状?从哪里可以看出?在理解借箭经过时,提问:①诸葛亮为什么要请鲁肃帮忙?鲁肃为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从中可以看出什么?②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在船上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③曹操是怎样知道上当的?他为什么不派兵追赶?从借箭成功这件事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理解借箭的结果时,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通过以上系列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更加系统,更加深透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三、讨论启发 讨论法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比较多的,它是一种启迪思维,活跃气氛,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极好途径。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启发不可忽视。如在教学《大海的歌》一课中的“太阳升高了,阳光在海波上闪烁着点点金光。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段话时,教师用投影将原文和去掉“猛烈的”、“无边无际的”、“欢乐的”等词语的话,让学生比较朗读以后。再启发学生和原句比较有什么不同?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讨论时有的说,原句好,迎着什么样的`海风?是猛烈的海风,望着什么样的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很具体。有的说,加上“猛烈的”这个词语,如果没有“无边无际”这个词语,就不能说明大海有多大。有的说,浪花唱着欢乐的歌,我们知道了大海唱的不是悲伤的歌,而是欢乐的歌。 通过讨论启发,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写作也有所启发,使读写有机结合。 四、演示启发   实验演示操作,以动手促动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动一动手,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如教学《皮球浮起来了》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物演示操作,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空的实验瓶,一瓶红色的水,一只乒乓球,两根小棒,一个小钩。上课时,让学生到讲台上按课文内容的顺序进行演示操作。在演示操作时,要注意方法,方法正确说明对课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就这样促使学生在动手中积极动脑,能够达到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 五,实验启发  实验启发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解认识的过程。从而学生通过感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明白其科学道理。如 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实验法启发学生。教师将一个玻璃缸装上水,然后放一些沙(“淤泥”)和几个铁块(“铁牛”);水面上放两只小塑料盒(“木船”)盒里放些细石子,用一根木棒拴住;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个拴在缸地的铁块上,让绳子绷紧。在实验时将盒里的细沙子一点一点弄出,塑料盒慢慢上浮,升到水面,铁块就被提起拉动。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对捞铁牛这一个过程理解得一清二楚,从中懂得一些科学道理。 六,摹拟启发 所谓“摹拟”就是效仿事物的动作、神态、声音等。运用“摹拟”的方法启发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如教学《种鱼》一课中小花猫把鱼种到地里一段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鱼和其他种鱼的工具,拿出来放置于讲台上,在学生认真对于课文的基础上,指明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摹拟小猫种鱼的过程。当学生摹拟表演完后,教师便因势利导,并提问启发:小猫把鱼种到地里能收到很多鱼吗?这样的方法对吗?为什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摹拟表演,通过摹拟表演,使学生明白正确的方法,悟出其中的道理:小猫一味地模仿农民种玉米和种花生的方法来种鱼,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为鱼生活在水里,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所以只有把鱼养在水里才能收获很多的鱼。 七,表演启发 表演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形式。通过表演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个“乌鸦”和一个“狐狸”的头饰,纳入课堂教学,狐狸用说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刁的那块肉时,指两名学生一个扮演乌鸦,一个扮演狐狸进行三次对话表演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中明白:听奉承话会上当受骗的道理。 八,游戏启发 把游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说有唱,欢跳拍手,异常活跃,使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集中精力学习。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可以采用游戏法进行启发,指明学生扮演小蝌蚪,另外找几名分别扮演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小蝌蚪在配乐朗读声中,找妈妈的游戏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明确:第一次找:是年纪小,不懂事,盲目地找;第二次找:是身体长,以懂事,自觉地找;第三次找:是长成蛙,见识多,准确地找。 九,电教启发 电化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运用电教启发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解除理解的疑点。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电视录像,启发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下列问题: 1,“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2,“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 3,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在选择哪条路时,班长和战士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4,“五壮士”跳崖后,有那些战士牺牲了?还有谁没有牺牲? 由于电视录像就是当时“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真实情景,同学们观看后在情感体验上产生了共鸣,而且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更加渗透。 十,竞赛启发 各种知识竞赛原本是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时髦活动。将这一活动形式引进课堂进行语文教学,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在课堂上举行这样的活动:一是要围绕课文的重点,按知识、能力、智力等编拟竞赛题;二是命题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学习语文的规律,并且还要具有四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三是比赛分组进行,并有一定的比赛规则,否则课堂上会乱成一锅粥;四是竞赛题分笔答题、共答题和抢答题;五是根据题目的难易确定分值;六是小学生不要采用倒扣分的方法,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形式多样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迪思维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很有裨益,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通讯地址:湖北省恩施市教研室 联系电话:0718-8231329(宅)8283563(办) 邮政编码:445000 电子信箱:afang555@yahoo.com.cn

5.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篇五

【摘要】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认知科学早已扩展到神经科学界,医学界和语言学界. 著名美国语言学家悉得尼.兰姆教授曾在第三代认知科学背景下提出闻名于世的 “神经认知语言学” 理论.该理论阐释的语言系统与大脑神经网络系统有极其相似和微妙的关系. 该理论学说曾指出每个人大脑神经网络都很独特, 所以每个人语言系统也别具一格, 那么每个人语言网络连接关系也千差万别. 从这一视角我们可判断出这种系统性差异对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所产生的根本和关键影响。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精细化

本文以Z言系统的两机制(语言机制与一般问题解决机制)作用为导向, 在不同语言类别间(如汉语和英语间)的宏观和微观两层次上阐释并分析了语言系统差异性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主要原因。借助这一研究视角,我们可使跨文化交际理论即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更具神经认知意义和科学实践性;借助这一研究视角,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这种失误现象不可完全消除的这一特性。

一、神经认知语言网络系统回顾与综述

神经认知语言系统是一个可以用关系网络模式表征的动态可调节可扩展的双向加工系统机制。 由于语言系统与大脑神经网络很多微观上的相似相通与微妙关系, 一些情况可以把这一多维立体式关系网络语言系统抽象演化成从大脑神经网络系统中模化出来的一部分加工机制。

由于每个人大脑神经网络的特异性,每个人语言系统也存在差异,这样导致每个人语言关系网络连接注定不同, 这为应用语言学方面中跨文化交际交流产生障碍而造成不完全交际提供了合理的理由和依据。 我们可以推断跨文化交际失误主要源于这种差异性,化解缩减这种差异性即降低了跨文化交际失误产生原因的程度和可能性。

神经认知语言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网络机制, 事实上大脑神经网络是一个更广大的信息系统, 语言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从某种意义上, 我们可以把语言系统一部分看作是一条控制话语产生和话语理解而被激活的肌肉和神经组织的声波路径。 在语言信息加工过程中大脑磁波与电波的形成模式与语言关系网络模式存在相对应或极其相似的关系, 也可以把其看作是神经认知语言系统非常小的一部分表征模式。

语言学家们经常通过具体词, 短语,分句, 句子来研究语言关系网络并通过大脑神经科学陈述的事实反向论证语言关系网络模式。 正如我们所知, 神经认知语言系统能产生创造语言现象。 大多数分析派语言学家通过分析语言现象研究语言并提出语言学理论假说。 神经认知派语言学家通过研究探索神经认知语言网络系统来提出语言学理论假说。 通过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现象的创造者去研究语言的本质能使其更具神经可行性和科学实践性, 更具科学本质, 更符合现实意义。

为使我们的理论假说更贴近人类神经认知语言网络系统的真实操作加工过程, 我们可以在脑神经网络图像中检验, 论证, 证实这一理论假说。(如使用高科技脑成像技术核磁共振fMRI, PET等)

二、汉英语言系统各自两机制作用的相对应差异性对跨文化交际失误所带来的影响

1.二语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机制与以该语言为母语讲话者语言能力机制差异是造成其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

对于语言系统在脑神经网络中加工操作语言信息的研究学习,能够使人们对于表征在大脑半球的语言信息的认识更具有认知科学性。依据神经认知语言学家兰姆教授和程琪龙教授等人的观点,该语言系统理论从宏观层次可分为1. 概念语义系统 2. 语法系统 3. 语音系统 兰姆教授不仅对语言各子系统内部语言关系连接进行深入研究,还对这些子系统在人脑中表征的具体位置及其对语言产生的影响详加探索。该语言系统理论从微观层次分析,语言系统能够在“连元”( ‘nection分为 “堕连” “通连” “专连”)层次表征和解释语言信息。通过 “连元” 构建语言关系网络模式。 换句话,我们能够在微观的互相连接的“连元”关系网络中研究解释和表征宏观的语言信息系统。

在悉得尼.兰姆教授提出有关“语言系统”相关理论学说背景下,其学生彼得.雷切(Peter.Reich)教授随后提出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明确指出在研究语言系统和大脑神经网络关系过程中,有必要将语言系统分成两机制加以研究探讨:1. 语言能力机制(language ability mechanism/linguistic mechanism), 人们可以把该机制理解为一种天然天生的语言能力。 2. 一般问题解决机制(general problem solving mechanism), 我们可以把该机制理解为一种掌握语法和词汇用法的后天学习能力。

显然,第二语言习得者的 “第二语言能力机制”和“第二语言一般问题解决机制”水平与该语言母语者的 “语言机制” 和 “一般问题解决机制”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如后天学英语并讲汉英双语的中国人与以英语为母语并只讲英语的英国人之间的交流)这种机制性的差异是造成汉英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主要原因。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可以来论证语言系统差异性所导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语言现象的科学性与和理性。例如: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们可能跨文化交际水平较低(因其第二语言能力机制较低),然而,他们可能仍会在GRE 或TOEFL 等英语考试中拿高分。因为通过学习,他们 “第二语言一般问题解决机制”能力已相对建立起来。从跨文化视角分析其第二语言机制能力比较差的原因是由于心理障碍生理神经系统差异及各种文化习俗差异造成了交流失误误解使他们不情愿主动积极与那里本土人民进行交流,更无法真正理解和融入那里的文化。

2.缩减二语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机制与以该语言为母语讲话者语言能力机制的差异性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endprint

“语言(能力)机制” 是一种无意识性的语言操作执行能力,是语言网络系统内部一种 “自动无意识性链接”。“语言一般问题解决机制”是一种通过 “内省分析法”来学习语言并有意识的加工操作, 它是语言习得者语言系统内部自身有意识, 有目的性的习得加工过程。 母语讲话者一出生就具备语言机制能力(本文指正常范围内儿童), 通过后天学习获得一般问题解决机制能力, 母语者这两种机制和操作能力能融为一体。 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多数首先习得第二语言一般问题解决机制能力(通过考试测评), 很少有人能够首先学习注重培养自身第二语言机制。 从这一视角使我们了解到提高和促进第二语言机制能力这一任务的重要性。

在不同语言间人们交流过程中建立这种第二语言能力机制和缩减其与该语言母语讲话者的这种语言机制能力的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流现象非常重要, 而这种能力机制不是有意注重培养就能够习得的, 它是一种天然天生自然的能力(有时候可以通过 “语感” 来理解和形容)。 怎样才能尽快拥有这种能力机制? 这恰好与应用语言学里一个重要分支跨文化交际理论又产生了链接关系即:我们要尽可能多了解融入第二语言文化背景, 了解那里的风俗习惯。如仍无法天然与之相融, 还可去学习理解那里的宗教知识。 通过对其宗教文化的知晓, 尽量不包有个人狭隘偏见和自我观点, 融入大环境才能更好与之交流。 把该语言真正融入为一种思想(信息系统与关系网络)上的交流。 尽量通过无意识性(通过神经科学方面的知识断定多通过 “右脑学习法”)自然习得法去缩小这种差异性连接关系, 这样反向又促进和提高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里更使我们看到语言系统差异性的缩小(主要指第二语言机制能力的提高)与跨文化际能力提高之间的微妙关系。

下面本文将探讨汉英语言系统的具体差异性(宏观/微观两层次来分析)造成这种跨文化语言交流方面的失误现象。

三、汉英语言间宏观系统性差异造成两种语言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Macro―level (宏观层次分析)

1.汉英语言间概念子系统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之一

通过神经认知语言学早期研究成果得知: 语义概念系统相对应加工语言信息区域主要分布在额叶,颞叶及比较分散的大脑区域。经fMRI和CET脑成像相关数据表明当处理一些相关语言概念信息时,汉语讲话者额叶大部分区域被激活,英语讲话者颞叶大部分区域被激活。这说明汉语与英语讲话者间自身概念系统表征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产生。(从系统推测现象)。

而从跨文化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5000年文明史所积聚的儒释道思想:儒家的“入世哲学”,道家的“出世静定慧”与佛家的“缘起性空”,这与西方一些讲英语国家人们尊重“自我崇尚”“自我实现”等“成功哲学”思想和基督教方面思想系统信仰之间的差异也可以逆向推导推喑鲋杏⒂镅愿拍钕低持间必定会存在突出差异(从现象回归系统)。不论是从神经认知语言学所提供的脑成像表征机制相关数据与事实还是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得出的`讲汉语的人和讲英语的人所产生概念系统的差异性都为产生跨文化交际失误与障碍提供了很好的理由和证明。

2.汉英语言间表达子系统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之一

语法与语音子系统统称作表达系统。 语言加工过程中表达系统加工语言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布洛卡区, 左侧额下回和左侧颞上回。 但如果分类讨论,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类语言, 讲拼音文字类语言的人多激活大脑左侧颞上回(主要集中在韦尼克区域);讲汉语这种图形类文字语言多激活大脑左侧额下回(主要集中在布洛卡区域)。 通过脑神经成像科学具体事实使我们从宏观上看到汉英语言表达子系统的差异性。 看到汉语与英语间在脑神经成像中抽象出来的语言关系网络的差异性。 这种语言关系网络系统宏观性差异验证了它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的主要原因。

通过两种语言系统机制作用中相对应的差异性影响与启发(这里主要通过跨文化交际语言现象差异性和脑成像科学事实验证系统差异性)让我们在宏观层次上看到汉语讲话者与英语讲话者各自概念子系统和表达子系统相对应的差异性是形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如前文所提到需注意的是二语习得者(本文指后天学习英语的中国人)“第二语言机制” 能力与讲该语言母语者这种语言机制能力的差异性是无法完全消失的这一事实。 二语习得者两种语言(自身汉语语言系统与英语语言系统)之间语义概念系统或表达子系统等方面相对应的差异通过 “一般问题解决机制” 能力办法可以解决, 但这种差异通过“第二语言机制” 能力办法(虽可通过外界后天各种办法获得但其与讲此语言的母语讲话者的 “语言机制” 能力差异性无法完全消失)却无法完全消失。 (因为那是一种天然天生的思想语言关系系统)。 这也是两种语言跨文化交流失误不能完全抵消的原因所在。

所以当学汉语的英国人与中国人交流或学英语的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流时, 真正障碍不是语法词汇而是思想是系统机制是网络连接模式的差异。 这也是让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完全消失可能性的极其微小性原因所在。因为真正要改变的是一个人头脑中的网络连接关系, 是某种关系的激活模式。 这种模式涉及到因为遗传基因或因长期生活养成的习俗习惯最终综合构建的脑神经机制网络连接模式, 所以没办法随便改变。 从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也可以把其理解成对文化的感知和认同的差异性, 或养成了某种习惯性思维模式―这怎能通过简单快速语言上的交流和一些表面化交际规则和方法来彻底解决完善? 如我们中国人有时看外国笑话(如英国笑话)觉得是 “冷幽默” , 弄不懂其”笑点” 在哪。 即使我们通过后天学习了解理解了他们的文化,但心里或头脑中的印象可能感觉还是没办法真正理解融入。 从现象回归系统找到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语言系统没有真正建立起与他们语言系统中相类似或相同的连接关系和激活模式。

四、汉英语言间系统内部微观” “连元”即各种 “惰连”,“通连”,“专连”的差异性造成两种语言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 Micro―level (微观层次分析)endprint

1.汉英语言间 “基因连元的差异性”(Heredity Nection Diversity)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之一

基因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能够忠实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基本特征。 印度科学研究委员会主席柏拉姆查理(S.K. Brahmchari)近期一项关于人类基因分析报告中指出同地区或使用同种语言个体之间基因共同点更多, 不同地区或使用不同语言个体之间基因差异非常大。由此可推断由于遗传基因不同而造成相对应语言系统内各种连接关系 “连元”的差异(如一个人与另一人“惰连”不同,“通连”不同,“专连”不同等)从而最终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失误等现象。(兰姆所构建并适用于语言系统中关系网络模式里连元与神经元 “基因” 有许多相似之处。《PATHWAYS OF THE BRAIN》,《大脑路径》page321 Chapter Seventeen NEURONS AND NECTIONS)

2.汉英语言间 “文化连元的差异性”(Cultural Nection Diversity)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之一

由于二语习得者们(汉英双语)生活环境和各种文化习俗后天改变使其自身语言关系网络内部文化连元连接关系发生改变, 他们与那里讲母语本土文化环境的人接触时语言关系网络内部连元又会产生更新和更多新的差异性变化而明显造成两类文化连元的差异性因而为其与母语者交流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失误造了合理性依据。

即使在同一语言种类中(如汉语内部)语言系统内部差异也会产生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 如由于两个人遗传基因不同(微观层次―连元)推断他们的语言系统差异性;此外由于后天学习生活环境的差异产生的文化习俗概念的不同(宏观层次―概念系统)也会促使语言系统差异性的产生, 从而推知同种类语言系y内部微观 “文化连元差异性”的必然存在性。 讲同种语言的人也会存在不同民族语言间(如少数民族间)的个体性差异, 如讲汉语的人与各少数民族中讲民族型汉语的人之间语言交流的差异性, 这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和误解的原因之一, 这其中包括彼此语音, 语调, 表达方式差异性最终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

五、结论

所以每个人语言系统的差异性,每个人语言网络连接关系的差异都可让我们判断出这种系统性差异对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所产生的根本关键性影响。

即使同一家族亲属之间的基因与之相对应的连元之间也有微妙的差别从而导致的误解。 (此处需要神经语言学, 神经科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消息数据)。 遗传基因再相似也永远不可能完全相同, 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的基因也是有有差异的, (这对应语言系统内部连接关系差异性的持久存在性), 所以这导致了跨文化交际失误现象可以无限缩小但却无法消除的这一事实。

如果我们长期改变语言网络系统的连接模式(通过自身主观概念系统语义系统的积极性改变)(通过主观有意识的改变和控制)逆向也会导致脑神经网络系统的改变, 从而也会促进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宗林,2005. 《认知语言文化学》[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程琪龙, 2004. 《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程琪龙,2006.《概念框架和认知》[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程琪龙,2007.《逼近语言系统》[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程琪龙,2007. 语义框架和认知操作 《外语教学》[J]. 第1期,第1-4页.

6.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泗泊河小学 何学平

高效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可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就会逐渐养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

7.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启发式

课程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 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语文教师能抛弃传统思想, 大胆创新、弘扬人文、张扬个性, 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机械灌输、重复训练的理念, 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为根本目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在中考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之下, 部分教师为追求所谓的“课堂效率”, 不管学生是否有时间深入思考, 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 对学生也不加引导点拨, 放任自流, 使“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 智慧的火花被浇灭。《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启发式思想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技能,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重视审视启发式教学, 使启发式教学焕发光彩。

一、新课程背景下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基准点,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 使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再突兀, 为知识的引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为学生创设形象直现的教学情境, 能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发展需要内外兼修, 要有内在的发展需求、教师的耐心指导, 才能使启发式教学发挥作用, 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因而教师的主导要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以学生的困惑之处为切入点, 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给他们以启迪。

2.具有灵活多变的形式。启发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 教师不能困囿于“师问生答”的模式, 可以根据学生基础、教学情境、教学条件等采用多变的方法, 以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3.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 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所以语文学习中的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异彩纷呈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 学会分析, 以实现拓展视野、增长知识, 提高想象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处于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启发重在探寻结论。在语文教学中, 部分教师重点关注问题的结论, 而忽视启发的过程, 当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或大包大揽, 引导过多, 致使结论变得透明化, 学生无须经过思考便可得出结论;或为学生限定了一条道路, 学生只有沿着教师的预设思路亦步亦趋地寻求答案, 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制约。表面看似热闹, 其实是过于注重形式化的“启发式”, 违背了教学的本质, 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启发注重教师发问。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认识狭隘, 将没有启发作用的问题抛给学生, 或过于简单, 学生无须思考便可作答;或过于复杂繁多, 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断续发展的状态。

3.教师启发过于片面。一方面,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优等生照顾有加, 认为后进生智力平平、能力低下, 将其“打入冷宫”, 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照顾。另一方面, 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片面, 针对自身生活体会的问题多, 针对作品思想内涵的问题少。

三、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点拨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出富有启发性、吸引力的问题,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如在《一面》一课教学中, 教者带领学生分析“为什么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 ‘我’向四周望了望, 可没蹦出来?”这个问题一经抛出, 学生就从人物情感、社会背景分析, 经过思考、交流得出结论: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革命人士。教师要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提问的角度、学生的认知特点, 要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再创造。

2.探讨式教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利用文本资源, 把问题设置成互相矛盾的对立面,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争辩, 既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把握, 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如在《多收了三五斗》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 认识到“谷贱伤农”的社会根源, 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多收了三五斗”的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粜米?

学生通过探讨交流, 最后得出结论。有的学生认为:“农民面对丰收, 应该是满怀希望的。”有的同学说:“他们虽然丰收了, 但决定粮食价格的却是米行老板, 所以他们的心理应该是矛盾的。”还有同学说:“在旧社会, 投机商们相互勾结, 故意压低米价, 欺压百性, 所以价格肯定不会高, 不会如旧毡帽朋友想象的一样美好, 所以他们心里肯定会有失落感的。”教者有意识地设计问题, 让学生陈述观点, 使主题越辩越明。

3.留白式教学。教师滔滔不绝, 学生被动接受, 反而会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语言上、情境上、形象上设计留白, 让学生冲破课堂教学的束缚, 放飞思绪, 展开想象的翅膀。

8.小学语文课堂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传授、接受教育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良好的教学方法即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良效方法,也是学生接受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联系实际 感知理解

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新知识进行饶有兴趣的讲解,提供生动通俗的事例,以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理解新知识,从而获得具体、明白、正确的认识,主要做法有:

1.提供范例

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先提供与此相关的知识或训练项目,给学生以启迪,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触类旁通。如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明白:种树、种菜、种庄稼,都是有收获的,但小猫种鱼不可能有收获。明白这一道理学生有困难,因此教师先举出学生所熟悉的种树、种菜、种庄稼的实例作说明,再引导学生想想:鱼要生存离不开哪些条件,之后让他们讨论:①小猫真的会收到很多鱼吗?②你观察过吗,小鱼生长在哪里?③谁能帮助小猫找到收到很多鱼的办法呢?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能种,难点自然迎刃而解。

2.画简笔画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课文内容有的理解很难,这时适时地画简笔画来启发学生思维,是行之有效的。如教学《挑山工》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两幅简笔画,一幅是单斜线,一幅是之字形线,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条路线,哪条长?让你分别走这两条路线,哪条花的时间长?然后让大家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用图示法直观形象地引出课题,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上课伊始注意力便高度集中,课堂效率自然也就很高。

3.利用教具

有些课文的内容较为复杂,仅靠图画还是难以让学生理解,这时便可以结合运用直观教具,例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河,事先准备好老牛和小松鼠的图画模型,把他们依次放到“河水”中,教师不用多讲,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同样的水中,老牛和小松鼠进去会有不同的结果。再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学生借助教师的实验,很容易就明白乌鸦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后来是怎么喝到水的。

4.联系实际

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特别需要现有经验作为支柱,所以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让他们的思维从已知顺利地通向未知。如寓言《刻舟求剑》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感知寓意,可启发学生审察自己的生活实际:你犯过什么错误?有没有接受别人的意见?结果怎么样?跟《刻舟求剑》的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从这一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教训?这样引导学生根据切身体验展开类比联想,就容易获得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5.提示结构

在学生预习、练习、复习等教学环节上给学生提示知识的系统或网络,能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他们的理解、记忆指明方向和提供方法。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安排学生预习时,先提以下问题:雪地什么样?什么样的人叫小画家?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的什么?他们怎么成为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预习概括了课文的中心内容,提示了重点词语,能帮助学生领悟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与线索。

二、激发兴趣 入境入情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感情交流,形成学习兴趣、良好的心境、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入境入情”,触发联想和想象。主要做法有: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在课文讲读的适当环节,选择优美精彩的语段,把学生引入到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和表达欲望。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课堂学习气氛作为学生认知活动必备的“情绪背景”,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有着“相互示范效应”。 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后组织讨论“天堂指什么地方?”在学生发言后小结:鸟的天堂又是指哪里?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呢?这样因势利导揭示矛盾,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强化了他们探求答案的需要倾向。

三、巧妙设疑 提出问题

1.精心创设各种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突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导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为什么他的战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被火烧死而不能去救?这些都要联系到战斗任务的重要,联系潜伏条件的艰巨,联系当时环境的险恶,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2.考虑提问的对象

学生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们要因人而问,力求让各类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一般情况下先提问中等生,再让优等生作补充,或帮助解难点,简单的问题多让后进生来答,偶尔也让他们试试难题。这样提问面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投入。

9.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作用 篇九

我学习的是《课改进行时:比较阅读(北京小学语文)》。学完以后,我感触颇深。

比较阅读从形式上来说,丰富多采,诸如:词句比较阅读,段落之间的比较阅读,篇目之间的比较阅读;甚至可以小到修辞手法,表达方法,语言特色,人物形像,篇章结构等方面之间的比较阅读。

语文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改传统的单一阅读为比较阅读,那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6年级的语文我都上过,记得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的阅读教学中,我就采用了比较阅读。我使用比较阅读法的依据是,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有太多的相似——社会背景相似,家庭背景相似,人生命运相似,所揭示的主题相似。基于此,在同学们熟读课文后,我设计了比较阅读法来学习这两篇课文。

下面是这堂课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

一、读一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或者反复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想一想

1、安徒生爷爷曾经说过: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有活着才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那么小女孩的幸福是指什么?她为什么要和奶奶一起飞走?

2、凡卡为什么那么哀求爷爷把他接走?爷爷会来接凡卡吗?

3、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为什么面对死亡,他们嘴角都挂着微笑?

小女孩死时,“两腮通红,嘴角挂着微笑„„。”

凡卡死时,“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

师:通过这几个思考题的比较,大家终于知道,两个孩子要“走”,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人生太悲惨,他们要逃离现实,摆脱痛苦。微笑与死亡,幻想与现实,美景与悲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添了悲的气氛。

三、议一议

师:是啊,两个幼小的生命就像两颗小星星那样陨落了,掩卷长思,有的是愤慨、谴责、无奈、同情,那么谁是杀害小女孩和凡卡的刽子手呢?(生答)

师:是啊,正是这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情,冷冰冰的社会,制造了这一幕又一幕的悲剧,但是归根结底,黑暗的社会才是杀害小女孩和凡卡的真正凶手!

四、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在新社会,沐浴在阳光下,我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祖国的花朵,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来到我们之间,让我们把劝慰、同情、祝福的话语赠送给他们,好吗?(“小女孩”和“凡卡”走到同学之间,同学争相送上祝福的话语„„„)

五、写一写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任选一篇)

通过想象作文,训练同学们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节课,老师没有灌输知识与强加理论,也没有统一思路,更没有标准答案,充其量只起了个疏通和引导的作用。可是课堂气氛热烈,情绪轻松,思维开放,时时涌现出精彩的言论和闪光的思想。这都是采用比较阅读这一方法的奇妙之处。

10.论字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

论字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苏雯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2年第11期

【关键词】字理教学 语文 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21-02

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语文教学应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学段目标与内容里也把“识字与写字”这一目标放在首位,足见汉语言文字在语文课程占主要的位置,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而且必须要“特别关注”。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提的: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字理教学是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字理教学依据汉字的字理进行析字和析词,以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效率;使学生在字理析词中感悟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字理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字理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通过科学、形象、生动地析解汉字,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

例如教学“大”字,可以这样析解:“人”跨腿伸臂表示“大”。而“囚”字的“囗”表示一间封闭的房子,即牢房,犯了错误或违犯了法律的人就被关在牢房里就是囚禁。当教学“男”“攀”则可以分别这样引导: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是“男”,山上有很多木,木上有很多枝枝杈杈,所以两个“木”字中间有两个叉,大手一用劲,就“攀”上去了。诸如此类的会义字、形声字都可以通过字理析解进行教学,给学生展示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涵,赋予汉字生命的意义,学生乐于学习,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的目标要求。

二、字理教学能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虽然一些汉字的形义在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化和简化已经模糊退化,但大部分的汉字仍然维持着自己的表义特点。例如“册”字是绳索串联的竹简形,通过画图析形,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其形义,知道那是最古老的书,今用作书的量词,另外学生可以从这个“册”字窥探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又如“赡”字,从“贝”从“詹”,“贝”为古代的货币,要“赡养”离不开钱,所以用“贝”表义,“詹”表声,通过对这个字的字理析解,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发展轨迹。而“信”“仁”这些字,“信”字意为人之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意为人与人相亲相爱,即仁者爱人。学生从这些汉字的析解中自然会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祖国传统美德的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也是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一理念相符合的。

三、字理教学能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汉字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如果教师教给学生常用的、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它们用作形旁时用于表义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形成识字能力,进而创造性地学习大量的形声字和会意字。例如,“月”在左旁和底下表示“肉”,是人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表示“月亮”,这样碰到生字“胳膊”“肩膀”等生字就知道其意是人体的某一部位。而“首”(表人头)作形旁时通常变写为“页”,那么当学到“顾”“须”“烦”“颈”等“页”字边的字就能析解它们的形义。同理,学生学到“阝”左阜旁的字就知道与山岭高地有关,学到“阝”右域的字是与区域方位有关。这样触类旁通,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这也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应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四、字理教学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字理教学能够依据字理科学、合理、准确地析解汉字,使学生牢固识记,持久不忘。在语文课堂上,适当采用字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字、词、句、篇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是理解字义准确,不写错字。例如教学“血”,“血”字意为宰杀牲畜放血时滴入器“皿”之形,这就很形象地记忆了“血”上的斜撇(ˊ)放在“皿”头的中间部位,而不是放在“皿”左上角,放在左上角血(ˊ)就滴落在皿之外。这就避免了学生把斜撇(ˊ)写在“皿”左上角这一现象了。又如“牧”字,教师可以先点出“牜”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这样不仅使学生准确理解了“牧”的含义,而且还牢记了“牧”的字形,不会把“牧”的“牜”写成“扌”。还有“裸”“昂”“胸”等字都可以通过析解字义记字形,学生写字时就不会有多点少画的现象了。

二是领会词语意思,不写别字。在教学中,往往有学生写“穿流不息”“负偶顽抗”“珊珊来迟”这样的错词,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词义不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用简单的几笔画出“川”的概括抽象图,引导学生知道“川流不息”的“川”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那写成“川流不息”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而“姗姗来迟”原义是指像小女子一样行走轻盈缓慢,所以“姗姗”两字是“女”字旁,理解了这样的字理就不会把“姗姗来迟”写成“珊珊来迟”;对于“负隅顽抗”的“隅”是形声字,是“阝”左阜旁,从“阝”(左阜旁)的字一般都与山岭或高地有关,整个词的意思是指敌对的一方龟缩在山岭低洼处或旮旯里顽抗,而“亻”是与人有关,如此领会了词语的意思,就不会写成“负偶顽抗”了。

三是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在《雷雨》一课中“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动词“垂”能否改换成“掉”?这个问题只有了解了“垂”与“掉”的本义才能得出答案。“垂”的古文字是枝叶纷

披、果实下垂的样子,特别强调花果没往下落的原因是有柄牵扯住它,而“掉”本义是用网罩抓住、逮捕,显然根据上下文意思只有选择“垂”才恰当,这样通过对字的析解,学生对句子含义才有更深刻的认识。又如《五彩池》一课“水池周围的树木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映使水池显得更加瑰丽”的句子,“瑰丽”一词能换成“美丽”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瑰”是斜玉旁,与碧玉、瑰宝有关,“瑰丽”即像碧玉般的美丽,文中五彩池的水清澈透底,在阳光映照下,“五光十色”,就像碧玉一般晶莹透亮,因此用“美丽”显得空泛,用“瑰丽”才显得和谐得体。经过这么一析解,学生对五彩池的水的特点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四是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学诗歌《望天门山》,如果教师在教学生诵读诗歌之前从诗题入手,析解“望天门山”之“天”字,让学生领悟“天”字意为伸臂张腿站立的人(大)的头顶上的宽大(—)的空间,体会天门山的高、大、险,这样学生就能更好更快地进入文本,理解诗的意境。再如教学阅读课《趵突泉》,其实“趵突泉”是因为泉水“趵”“突”的情势的特点而得名的,如果教师先引导学生以“分解——组合”方法析解题目的意思,知道了“趵”是足字旁,是跳跃的意思,“突”是指犬突然从洞里窜出,表示非常急速,“趵突泉”就是跳跃的泉,奔涌而出的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中描写泉水的特点。

教学实践证明,字理教学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老师要熟悉汉字的字理,教学时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提高教学效率,以更好地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

11.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初中语文;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地进行学习,并且要建立起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良好机制,使学习的氛围更加的和谐、民主与融洽。启发式教学主张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看重的是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比较重视。

一、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是二者共同发展的过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统一,其本质就是互动与交流。所以,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间积极互动、交流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随着新型教学观点的出现,要求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求要充分了解,也主张在学习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公平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双方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成长。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变革,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的学习,而新课改要求学生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在此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转变为综合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各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及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与时代的步伐不适应,而新课标的要求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适应,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终身学习的要求。

二、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艰涩,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混乱,很容易陷入误区中。比如,在散文的学习中,散文往往没有清晰的线索,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而初次接触到散文的学生,很难抓住文章的主旨,对两篇特色鲜明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学习时,也很难直观的识别出差异与相同。此时,教师应该有针对地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文章中,逐步探索。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知道文章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表达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为什么作者会专门去写背影,还以背影为题目,学生对这一点是很难理解的。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往往也只是停留在浦口惜别这一特定环境中。其本质上是通过描写父亲给儿子留下最后印象的一幕,用父亲饱经沧桑与半生潦倒的形象,来揭示父亲的老境颓唐与心情忧郁,但爱子的情感丝毫未减,这样父亲的形象就会显得更加的高大。作者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并且以背影为题目,展开全文,读者能够从字句间品味到父亲对生活的无奈与哀愁,对儿子的真挚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隐含的内容逐一进行点拨,学生也自然就会对作者精巧的构思逐步了解,也会感受到这种写法的精妙之处。通过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在审题、立意以及情感表现方面受到启发。

三、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课文的讲述不能仅仅以学生听懂为目标,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从每一篇课文入手,运用好每一篇教材,因为语文教材是施教之材,启发式教学也要以教材为依据,紧紧扣住教材分析。对于教师而言,应该认真备课,深入了解教材,并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刻内容、优美形式等熟练的掌握与理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状况了然于胸,才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好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中才能适时做好启发。教师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启迪思路;在学生理解偏差的时候,正确引导;在学生理解浅显的时候,深入引导。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突发情况,教师也能从容应对,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

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通过启发式提问,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也会积极的对问题尽心探究,提高了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也能更好的实现。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学习中,文中唯一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该句看似简单,但是其意蕴较深,如果直接将这个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意蕴。此时,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来达到教学效果,如:如果将这个句子中的“盖竹柏影也”去掉,是否可以?为什么?或者在该句后边加上“远山蝉鸣,近处蛙声阵阵”是否合适?为什么?

通过提问,学生对原句的经典之处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对该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逐渐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激发了其对全文进行探究的热情,最终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

参考文献

[1]董国红.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3).

[2]金晓蕾.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界,2012(10).

[3]赵映.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探究[J].教育界,2012(11).

12.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篇十二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一直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述。现代教学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以启发学生自主和探究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为方向,立足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自身规律,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在当前的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教师确实做到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运用对比、设疑、塑造情景、举例、演示等,但这些方法的运用还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造成了启发式教学在操作层面的混乱,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触摸到启发式教学的理论根源,教学中缺乏理论依据。实际上,启发式教学理论具有科学的发生机制,一般可将其总结为:启发激因—启发中介—启迪顿悟。[1]这一过程为教师开展启发式教学提供了规范的操作步骤,使启发式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走向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能动作用,相反教师在这一科学发生机制上所下的工夫远比主观臆断式的启发更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新异需要更敏锐,对教学对象的了解需要更深刻,对教学时机的把握需要更精确。

一、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科学化实践措施

1.启发激因

所谓启发激因,就是能激发思维主体产生探索新需要。创造新欲望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启发原型(即能对思维主体起启发作用的各种学习对象或学习对象中的某个因素)的独特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简单地说,就是课堂教学内容中能诱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关键因素。[2]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立足点,即使是在不掌握启发式教学科学操作机制的课堂中,大凡比较成功的课堂实例,其实都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的结果。启发激因其实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学习对象,且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彻底弄懂和弄明白的地方,其实这正印证了孔子说的“愤”和“悱”,即达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如百爪挠心,迫切想知道答案和结果。但这种状态的出现,不能单靠学习对象的偶遇和学生兴趣点的侥幸,更要靠教师对问题情景的塑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塑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兴趣点,从而促使启发激因的出现。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有关于“雪天捕鸟”的描述,场面描述的特别恰当和传神,但如直接启发学生去体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使学生体会到文字表达的精妙。有教师就认识到启发激因的重要性,用比较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与《少年闰土》(《故乡》节选)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这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两种描述表达效果的异同。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出自鲁迅之手,而且描写的场景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会使用不同文字描述呢?学生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就会使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浓厚,注意力更加集中,思考力更加深入。

2.启发中介

所谓启发中介,就是外界的信息刺激和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这两个因素是连接外在学习对象和内在学习主体的“传动轴”,更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点。这里讲的外界的信息刺激,是偶然发生的,课堂上学生接受的信息很多,并不能都与学生的内心期待产生共鸣。而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是学生的“内心期待”,是学生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等因素的综合体。[3]如果将外在信息刺激比喻成跑步比赛开始的那声发令枪的响声,那么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就是运动员做好的蓄势待发的起跑姿势。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或巧妙设疑,或编制信息,去寻找能够给学生带来足够刺激效果的“枪声”。但这并不同于前文讲的启发激因,启发激因是客观的学习对象或学习对象中的某些因素,尽管教师可对其进行适当的重组,并与其他学习对象进行比较,但其客观性不可更改,而外界的信息是指教师围绕启发激因设计的问题或诱发的情感,它更具灵活性。学生在教师利用比较法重组的启发激因的作用下,对鲁迅笔下的两种“雪天捕鸟”的场景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启发式教学很好的开始,如何使这种开始继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就需要启发中介的参与,即通过外界信息的刺激来唤起学生脑内潜意识活动的外在化,使其转化为对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设问:“两段各用了哪些动词?鲁迅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动词?”这一设问瞬间就为学生点出了课文表达效果的着力点,使学生内心急切想找到答案的困顿,找到了发力之处,脑内潜意识随之升华为显性的、清晰的思维过程,如同听到发令枪响的运动员,脱缰野马般冲了出去。由“启”而“发”,启发式教学在这一刻真正形成。

3.启迪顿悟

启迪顿悟是指学习结果的出现。在启发中介的作用下,学习主体真正实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自然呼之欲出。但这种顿悟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经过前面几步精心设计和准确把握启发时机后最终获得的,这一顿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发酵而成,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多种磨炼后的“凤凰涅槃”。这种“涅槃”也是启发式教学科学化操作的必然,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操作机制是其成功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在启发中介的作用下,外在信息和学生的潜意识发生碰撞并产生火花,学生顿时感受到了知识的亮光。我们发现在两篇文章的描述中除了相同的动词如“支、撒、拉、罩”等,还出现了“啄”和“吃”、“系”和“缚”这样的对同一个动作的不同表达,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到“啄”和“系”比“吃”和“缚”更加准确和贴切。这样的思考也让学生明白,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选词,是因为这两段表达来自不同的叙述者,“啄”和“系”来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述者是鲁迅本人,体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文风。而“吃”和“缚”则来自《少年闰土》,叙述者是这个来自农家的闰土,他的语言比较通俗,甚至带有一定的地方特征。至此,启发式教学科学操作程序完成,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需做的几点准备

1.提高认识是基础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规范化的启发式教学课堂,更要深刻理解教与学的关系。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输送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和学之间是一种知识的单向流动关系,即从教师流向学生。但语文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文字的掌握和理解,更承担着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的任务,需要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直接的知识输送者,而是通过启发激因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再由学生通过启发中介的作用,最终实现学习过程的最终结果———启迪顿悟。[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主要表现为潜意识活动转为显性的思考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的统一。所以,科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在教法革新上的“启”,在学法指导上的“发”,加强引导,注重开启。

2.增强能力是关键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就要有一桶充满生机的活水。”这是对教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必要性的最恰当的比喻。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其课堂教学必然是枯燥、机械和乏味的。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需再唱“独角戏”,但教师的启发过程实际比直接的注入式教学更需基本功的扎实和运用能力的强大。因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屋建瓴地掌握要讲授的语文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从外围去为学生重组启发激因和编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外在信息”。这既需要教师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融会贯通和信手拈来;又需要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内心的学习期待。只有这样在启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把握好度,运用好技巧,取得最佳效果。

3.掌握技术是关键

现代化教学媒体在辅助启发式教学过程的实现,提高启发式教学效果上具有重要作用。众多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投影仪等,包含了声学、光学、电子学等多种现代科技的成果。这符合了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时代特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课堂形式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极大缓解了学生“外在信息刺激”缺乏的困境,减缓了教师的课堂启发压力,避免了“启而不发”的课堂尴尬。但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使用还存在重视不足、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使用的现实,这对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形成了巨大阻力。所以,教师必须提高对现代教学媒体的重视,加紧学习和练习,使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最重要的是要经常应用,使其真正为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发挥作用。

在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改革思潮下,各角度各方面的研究开花结果,都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改革的进程。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教学方法,在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天资,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寻找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科学机制。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上,更要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优势,使语文课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武彦艳.谈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7):27-28.

[2]谢冰.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探究[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4(7):6.

[3]苏剑.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4(7):22-23.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半期工作小结下一篇:乡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