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经验总结

2024-08-14

百年历史经验总结(14篇)

1.百年历史经验总结 篇一

20008年6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何兵教授在“燕山大讲堂”上做了题为“中国百年司法建设的经验总结”的主题演讲,以下为主要内容:

何兵:很感谢诸位在假日到我的讲座上来捧场。

我讲座的题目叫做“百年司法建设的经验总结”。所谓的经验我们有一个定义,我想是这么理解的,这100年来我们经过了什么?我们又验证了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经验。总结这100年的历史和经验,可能比我们去研究别的更重要。这是我自己深切的感受。

百年司法建设的经验总结,好的经验,我们称之为经验,坏的经验,我们称之为教训。这个问题在目前是极其重要的。最高法院院长肖扬任期届满以后,报纸上登出了他的一张照片,就是肖扬院长仰天大笑。据说这个照片被汪洋书记评为很有个性的照片。这是司法体系的一种解放。但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个照片可以不可以成为肖扬的代表性照片呢?这10年来“肖扬”的司法改革究竟如何?法院判决死刑应当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昭示着什么? 所以我们今天来谈“百年司法的经验总结”很重要。

一、清政府时期

今年是2008年,1906年的时候,清政府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情况,进行了官制改革。在那种官制改革的帽子下,设立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法院的大理院。离现在已经是100多年了。他们设立的大理院,就是按照民众的职业化模式来构建的。这个大理院的构建模式,很多理念比现代还要先进。比如说大理院的法官们是职业化的。据考证,大部分大理院的官员们都是法科毕业的,很多都是留洋毕业的。这从理念上来说是职业化的。

从另一个理念来说,它是中央化的。所谓的中央化是什么呢?大理院的官员,包括各地的审判厅的厅长,全是中央任命不属于地方。也就是说地方各审判厅、各检察厅的官员们,他们的权限都是在中央不在地方。可以发现,100年前改革的理念都是比较先进的。在宣统元年,它的管理是法部进行管理。司法行政归行政部门管,叫做“法部”。不像我们现在是归法院自己来管。一般官员的任命皆归本部,与各行政官员相区别,各省一律照搬。也就是说不论是法官们、检查官的任免都是法部在任免的。这个很简单就是司法独立。

除了这样,也有司法考试和考试制度。通过这样的考试制度和人事控制,国家把法律人成功的送到了审判席上。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法官的职业化。那么,今天大家所谈的法官职业化是怎么样?例如,贺卫方教授等一系列的学者,他们正在鼓励着司法职业化,但我觉得,法官职业化即使实现了也不会怎么样。也就是说我曾经一直在说的,我们司法改革的路线错了。我觉得他们是扛错了旗,走错了路。我们看看历史很简单,据统计1912年到1927年,大理院的院长一共79个人,其中69个人的学历都很专业。43个人毕业于日本,应该说日本对中国的法制建设是做了很多贡献的。大部分的法官和检察官们都是从日本毕业的。我们的董必武也是日本法科毕业的,进修了2次。结果他到最高法院当院长的时候自己说,我到最高法院来当院长之前,我只知道法院审案子要依法,后来我当了院长之后才知道还有程序法。但是清政府那时,有40多人是从日本法学院毕业,只查清楚4个人不是法科毕业的。而这4个人都是举人。也就是说政策层面上是需要实践的。这不仅仅是在中央,地方也是这样的。地方的审判厅、检察厅、法律人士已经坐了法院的江山了。可是大家可以想想,清政府那时的司法怎样呢?

二、北洋军阀时期

大家注意,研究一个时代的制度,你确实不能从它的制度本身规定来看。很大意义上要看回忆录。我当时想研究明清末的司法的时候,记得杨绛以前说过她爸爸是检察官。就找到了资料,看到了杨绛的回忆录。

杨绛的爸爸叫杨延杭,他在日本和美国都留过学,他做过浙江的审判厅的庭长、江苏的审判厅的厅长,北京高检的审判厅的庭长。杨绛家很有钱,是苏州第一家点电灯的人家。她爸爸在苏州当律师,经常在《申报》上写短评。这点跟我差不多。(笑)。他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确实是一个好人。他在浙江审判厅要杀一个恶霸,但是督军不同意。她爸爸说三权分立,我坚决要杀。这就是法律人的较劲。督军不同意怎么办?审判权、行政权、军权闹矛盾以后,谁来协调呢?如果督军火了,杀了他怎么办呢?在湖北确实发生过这种事,县长一不高兴,用一个连把法院围起来。权力发生了冲突怎么办?就得协调。有的国家有宪法法院,但是没有了怎么办,就找了袁世凯。督军告状说杨延杭太坏了,难以共事,不好协调。但是袁世凯清楚,杨延杭这个人耿直,想为民请命。所以袁世凯批了四个字——此是好人。另一边下令就把他调到了北京。杨先生虽然走了,但他走的时候把自己培养的人给提拔起来了。一直也延续杨先生的想法,也是要杀那个恶霸。杨绛那个时候小,就问她爸爸杀没杀啊?她爸爸说没杀,关了几年以后放了。杨先生到了北京以后,还是犯倔。有一个人犯罪了,他死活不让保释,结果第二天他就被弹劾了。杨延杭说,我抓这个人是铁证如山的。但人家依然让他放,所以杨延杭就生气了,说在朝不如在野,结果他到了苏州。但到了苏州后,他碰到了一个院长,一边审判一边的喝酒。结果他又找到了司法部的总长,换了一个新的院长。新换的人之前在美国被判了刑,一查发现这个人在美国属于金融诈骗被判刑的。杨延杭心就凉了。后来杨绛总结,我爸爸在治贪污腐败这方面,始终是一个失败者。杨延杭这样一个耿直的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比较少的。大部分人都是同流合污。我们现在也差不多,虽然现在也讲真话,但违心话也在讲。大部分人不像杨延杭这样的。所以那个时候,实际上司法是很腐败的。

这个故事里面反映出几个问题:

第一,杨延杭作为个体人来说,他是职业人士,他主张司法独立,他敢干。他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有情操。袁世凯作为最高权利者,他从政治角度考虑是选择了妥协。靠这么几个人——职业法官来抵挡这些拿枪的或者不拿枪的社会利益集团是不可能的。

三、民国时期 到了民国时期怎么样?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说法,法院为什么不独立呢?因为我们的财政不独立。在国民政府时期,法院的财政不归地方、归中央,中央司法院统一拨付。结果,司法院的会计长跟人合伙,利用司法经费囤积居奇放高利贷。又例如,为了多要经费。司法院虚报人数,只有3个人,可能报10个人。一下子有很多经费拨过来,然后按官职大小全部分掉了。这就是中央司法财政独立了以后的情况。如果说我们的司法财政放到最高法院去?最高法院会怎么样?最高法院会不会拿这个钱炒股票我们不知道,但它会拿这个来控制地方司法。你听话,就给你造一个大楼,不听话的话,我就给你造一个“厕所”。这是完全可能的。

1944年,当时的行政院一年审判了多少案子呢?每一年每个法官审了不到12个案子。一年,国家花了那么多钱,结果没审多少案子。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在行政上,最高人民法院不能独立于地方。有一个枝江县的法院院长判了一个人败诉,县长很不满,就让军队包围了法院。县长强迫院长把审判结果改回来。一方面司法不能独立于地方。另一方面,司法还不能独立于中央。实际情况是,中央掌握了人,地方掌握了实际的制约。这个时候很多人,觉得既然实现正义是不可能的,何必世人皆醉我独醒呢?所以那时的司法是很腐败的。我们现在谈专业的司法改革,有人说解放以后把国民党的司法都打败是不对的,但想想当时国民党的司法是如何的腐败的,这就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人民群众的感受问题。国民党政府时期,他们认为司法的行政权在行政部门手里。而政府又在政党手里面,所以政党通过司法行政权来控制。

这段经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国家政治大局不稳的情况下,想进行和平的司法建设是不可能的。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想要通过司法来控制社会和建设司法是不可能的。我的总体感受是,中国确实不能乱,一乱以后什么都不可能。第二,靠职业法官进行所谓的法官独立,它的力量是很薄弱的。也就是,职业法官,是无法完成司法独立的使命的、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从这一段经历中所简单归纳的。它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指望通过法官们和教授们的努力来实现中国的司法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它的结果很可能重蹈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时期的覆辙,实际上现在正在重蹈覆辙。

四、建国初期

建国初期,因为缺少专业法律人才,所以请了一大堆转业军人,共青团、妇联和一些先进分子到了法院。但是这些人不会审案子。不知道怎么坐在上面说话。所以革命成功后马上面临一个大问题是,没有法官。缺几万、几十万。董必武说过一个故事。江苏的一个法官是从部队转业的。审一个人说其犯“五毒”了。那个人说我没犯啊,党的文件是这么说的。这个法官自己没看过这个东西。人家没犯怎么办啊。法官说等一会儿我上厕所去。这人等了半天也不敢走,说怎么上厕所这么长时间呢?最后法官再也不回来了。

缺少法官,但是案子要审,只好把国民党的法官留下来6000人。后来发现在法官中还是有腐败的问题,案子办的也特别的慢。当发现了腐败的问题后,一气之下把国民党的法官全部清理,也就是说职业化和大众化没有很好的融合起来。如果很好的融合起来,国民党的法官懂专业,人民法官懂感受,把职业和感情结合起来就很好了。但事物往反面的方向发展了,法院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很激烈的。有人认为法院是专政的工具。而有些法律人不是这样想的。最高法院的贾浅是很有个性的人,他说“我们的司法,不叫司法,我们叫司政策,你们说什么是实事求是、审判原则,这是空口号不解决问题”,他还说“一般的人员缺乏法律知识,审案子就知道左了,右了,重点打击、分别对待、今后从严,就说这个没有一点科学性”。

一些业余的人做法官,也不知道法律行政要件。贾浅审案子有特点,他审了强奸案,审的比较细,说有一个人强奸少女是多少个,他就要问。他问“顶了多少次,摸了多少次,蹭了多少次”,他一次一次的问,结果有人说他不懂人民的感受。他的用意显然是想分辨强奸既遂和未遂。而有人认为全不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与人民群众的气氛不协调。所以建国初期,毛泽东想搞人民司法,“大跃进”的时候批判搞司法神秘主义。说老百姓根本就不懂,所谓的司法独立就是不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

毛泽东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一大批的人民群众拉来审案子,后来又请了20多万的人民陪审员。当时案子比较多,50年代初就出现了积压。那个时候人大也不健全,人大本身就是党运作出来的,所以决策还是党的。虽然有了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朴素意愿,但没有办法实现它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那个时候法院是混乱的。董必武说,“如果各地法院、人大代表请我汇报我们法院是怎么办案的,我无可奉告。如果外国的朋友问我法院是怎么 办案子的,我难以作答”。因为道理很简单,法院没有诉讼法,而一年判几十万上百万件案子,你是不知道它是怎么判出来的。所以在那样一个剧烈振动的时代里,想形成现代的司法根本不可能。司法演变到现在的这种状况,恐怕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当然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我通过读这些书能感觉出来,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从1949年一直到1950几年的时候,法院的演变路线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在走。那个时候的杂志比现在的杂志好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法院在杂志里经常自己讽刺自己,法院自己批评自己,不像我们现在法院办的《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自己绝不批评自己。比如当时的杂志说“难道这不是主观主义作怪吗”?“从这面镜子看看自己”。这是当时的文风,比较朴实。如果没有57年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也许不会演变到现在的状况。大跃进的时候,山西的一个法院写文章《我们的工作是怎么“跃进”起来的》。他们的工作是加班加点,加班审案,迎接共产主义的来临。如果共产主义要来了,就没有强奸、抢劫、民事纠纷、刑事案件。为了实现这样的结果,有的法院就提出了“四无”。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就进入共产主义了。共产主义不会有抢劫的,没有事做了以后,法院不就解散了吗?

我们说这段历史,从49年到57年“反右”之前的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搞司法民主化,没有落实到制度化,而且没有时间和条件制度化,制度化和民主化没有结合起来。实际上在急风暴雨中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司法民主最终也会导致司法腐败。

五、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来法律要制度化、民主化以后,开始了我们的司法建设。这个时候还没有提到我们的司法职业化问题。当时恢复司法实际上还是按照行政的模式来构建的。后来大概到了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司法职业化”。职业化背景想解决的是,当时很多的非职业人士,尤其是转业军人到法院,没法儿控制,所以想通过司法职业化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当初提“法官职业化”的命题的背景。当时很多的“三无”、“三盲”院长,现在我们的职业化已经实现了。至少现在不考司法资格是不行的。

但今天来看职业化是失败的。失败在什么地方呢?将法官职业化上升为司法职业化。中国司法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主要是职业化和民主化结合起来。应该讲职业化和民主化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法官职业化、职业法官职业化没有问题,但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神秘,中国现在的司法神秘主义抬头了。法官现在办案子其它人不能说,为什么你们办案子我们不能说呢,他不会告诉你的。所以必须要清醒的认识,第一,司法没有那么神秘,不过是将一个纠纷套到法律里面去,没什么了不起的。什么法学理论博大精深,我不相信这个。胆大心细就可以了。我说的胆大心细是要大胆的设想,又小心的求证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要开始人民司法,司法的民主性要提出来。我要归结几个要点。

第一,司法是人民的,不是法官的。

人民有权利、有秩序的监督司法,包括人民选举法官,法官有什么不能选的?现在不都是人大在任命的吗,法官可以选举,法官可以竞选,法官选举要公示。美国也有竞选的,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不也是议会批准的吗?

第二,法院的日常活动人民要监督,要建立健全对法官的考评制度。这个监督要由专业的行业来进行。现在律师被法官压的喘不过气来啊。大家来考评,过去办案怎么样,不能我们自己说办的很不错,谁相信啊?有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法院的行政诉讼一年10万件不到,而一年上访的有多少?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法院是什么感受。所以,要进行民主的考评。然后人民陪审。还有其他的人民监督,法院审判是可以公开的。根本不存在法院报道经过法官同意。因为公开开庭审理,就可以报道的。公开审判的意思是,让人民群众监督,记者就是监督的主体。很多事实际上并不那么复杂。对司法建设要杜绝神秘主义。

主持人赵鹏:非常感谢何兵教授的幽默风趣的报告。我们下面有请许身健博士做点评。

许身健:各位听众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感谢腾讯网请我做何教授的点评。可以说我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今天何教授主要是做了百年司法建设的经验总结。我们大讲堂的第一讲是回顾法制30年。78年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30年也是跟100年的经验结合的很多的。这100年按梁启超来讲,从清末开始是中国5000前亘古未有的变化。日本60、70年代发展的比较快的时候,有人也写过《激荡的百年史》。从清末到现在这100年,这也可说是我们中国动荡的百年史。我们总结司法的经验,还应当看到这是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说司法的现代化是而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刺激了中国的现代化。何教授今天首先解读了什么叫经验,我们现在的司法民主化是比较重要的。它和职业化不存在那么大的矛盾。如果说可以出现精英法官也是非常好的。

第二,何教授提出来追问司法改革成效的问题。我觉得起码到现在,司法改革的成效是比较大的。但我个人认为,司法改革符号化的问题比较多。我们围绕仪式做的比较多,象征化做的比较多,可能有一些法院开始考虑犯罪嫌疑人如果出庭的时候能不能囚衣不穿了,可以不可以穿便装。我个人认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符号化,而是在于人民分享司法权。他提出来王院长提出来考虑民意的问题。我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叫民意也是有一定的问题。网民可以不可以代表人民的民意也是一个问题。我们不要忘记,你示威了会表现的比较的激烈。但实际上在这个社会中有这样的一个词叫“沉默的大多数”,也许沉默的人或者是人民的大多数。所以民意,未必是网民来代表人民的声音。第三,何教授提出了中国100年司法的发展。他举了杨绛的父亲杨延杭的例子。他说民国时期法官腐败的比较多,但我们不要忘记民国比较好的法官也比较多。比如说谢怀栻。他是民国政府派到台湾地区的第一个法官,台湾光复之后第一份判决书是谢老在写的。我想,建国以后谢怀栻从“反右”以后受的冤屈是30年。他死的时候说我个人受到了一些委屈算不了什么,只要我们中国走的比较好就可以了。打倒了“四人帮”以后我们发现谢怀栻这个从民国时代出来的法官是非常好的。我个人认为何老师省略了建国前段的历史。建国以后,包括反右的事情我们不要忘记延安时代。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些法律的楷模,比如说马西武。在延安时代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司法的程序非常的复杂,自然而然要讲便民,马西武审判的办法耗费的资源是比较少的。

当然,何教授还提出来“司政策”这样一个想法,包括贾浅对强奸问题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贾浅的做法在当时是比较细致的。不管怎么说,包括到现在我们考虑一些刑事案件包括“高莺莺案”的时候,肯定是细节抓得不够。如果发挥贾浅的精神的话,可能会比较好。那个时候是没有被害人利益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贾浅大体的表现了法律人士的风范。

芝加哥大学有一个博士生是刘思达,他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他做研究是这样的,他把1978年到现在上上海有一本杂志叫《民主与法制》,其中有一个栏目,在生活中如果有谁遇到了一些问题就可以问这个编辑部。刘思达发现,律师在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回答比较的简单,但是法律人士回答问题是越来越云山雾罩。

最后,何教授提出来了司法的精英化和民主化的问题。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现在的法官应该职业化的地方,不是特别的多,民主化的东西没有搞。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职业化和民主化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要搞民主化,因为在关于善恶的问题,老百姓的判断和我们是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在定罪的问题上,美国和英国的陪审团是把决定权给陪审团。但在量刑的时候陪审团会受感情的影响。中国的法律环境职业化做的并不够。民主化法院在这块进行的不多,因为民主化主要是对司法权进行分割。现有的情况下,法院是不愿意做的。贺老师他们主张精英化,所以我想搞民主化主要靠推动,这个推动既包括教授和专家,也包括下面的一些人。

关于司法改革的问题,现在总的感觉是我们国内考虑的是符号化的问题比较多。但看看周边的国家比如说日本和韩国,他们是让人民参与司法。日本人比较喜欢服从权威。但现在日本已经在搞陪审团制了。所以我们国家下一步的改革就是要人民参审系统。我想说的就是这些。

2.百年历史经验总结 篇二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要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本人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的一些方法,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角度去谈。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直接感染

教师要留心,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中对爱国学生口号和宣传单的描写:“在得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爱国学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愤然咬指学书。”“中国的领土可以被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侮辱。”这些内容可以直接感染青少年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直观的教学方法展现不同类型的情感素材,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教师要不断地装备自己,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升华。例如,学习虎门销烟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那种壮观的场景,让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内心就燃起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总结教材的类型和内容,要细心挖掘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比如,在学习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的时候,可以再现古人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可以再现外国列强在中国烧、杀、抢、掠等场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师在情感上的熏陶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在情感教育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学生,师生产生共鸣。教师在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情感上的投入,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肢体语言的变化,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材对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场景的描述,教师在描述的时候要感情充沛,学生听后会深受感动,更容易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邓世昌的敬佩。

二、历史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历史知识”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考查的知识点可以包括革命精神、英雄人物、爱国壮举、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等内容,例如,出题列举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及注明领先大概多长时间,让学生答此类题目时能直接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这种比赛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产生强大的动力。

2.开展“历史知识专题讲座”,结合我国重要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例如,每年9月18日这一天,教师可以准备与历史上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真相,勿忘国耻;营造这种良好的德育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利用乡土“历史文物”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物,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我县有西梁山烈士陵园,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去烈士陵园参观、考察,之后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更直接地对学生进行革命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3.百年历史经验总结 篇三

一、国企改革30年的艰难历程回顾

大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放权让利式的改革。主要是在国家保持所有权不变情况下,不同程度下放经营权。比如先后试行了利润留成制度和承包制等。当时的改革首次打破了国营企业只是国家政府机关的一个附属物的模式,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中国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分配向个人倾斜,包盈不包亏,助长了企业重生产、轻投资、拼设备等短期行为。同时,企业承包制按一户一率,企业不能公平竞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第二阶段是到了1984年中后期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推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产权多元化推进产权明晰化,实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等改革。

第三阶段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国有企业能搞好的就保持,搞不好的国有企业就退出。但当时这种“抓大放小”的做法,被很多地方政府理解成为所谓“退出”就是简单的破产倒闭,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而且还造成今天很多乡镇乃至县市不再存在国有企业的局面。

第四阶段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推进:一是加大股份制改革力度,通过股权置换、相互持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加快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任务,消除了阻碍股份制健康发展的制度弊端,促进了上市公司的迅速发展。三是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引入外部董事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四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在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基础上,将企业的辅业从主业中分离出去,突出主业发展,将辅业资产进行整合改制。五是继续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

总之,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总体上是不断深入的,企业经营机制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有资产总量逐步壮大、质量显著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国企改革总体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然,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和不断开放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还存在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够平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活力不足、部分垄断领域改革严重滞后等诸多问题。

二、本轮国企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切实加强改革前的调研工作,真正摸清底数

各级国资委和国有企业既是国企改革的主体,也是国企改革的客体。在国企改革过程中,摸清底数是搞好国企改革的前提。只有搞好改革前的调研,才能提高改革的预判能力,才能进一步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分类实施,分步实施,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好的国企改革应该符合以下四项要求:一是要合理合法合乎党和国家政策要求,二是要合乎本企业及其当地的实际情况及职工群众的生活需要,三是要尽可能少的危害到自然环境、社会、以及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四是要尽可能去除主政者个人及其小团体私利而有益于大多数人而不是相反。

(二)要搞好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又不能“一刀切”

在历次国企改革中,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指导精神就是顶层设计,就是宏观指导。但执行者往往没有经过深入研究分析、联系实际,只是按照文件精神的表面意思执行,甚至方式有时简单粗暴。比如在我国国企改革的第三阶段提出的“抓大放小”,被部分地方政府简单的理解为保持好的国有企业,让不好的国有企业直接倒闭。不仅方式简单粗暴,而且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三)要采取切实有力综合措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以往的几轮国企改革中,都往往出现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悖论,即国企改革的主旨本来是要将国企中的那些不良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将它们搞好搞活;但现实和实际情况则是,某些地方或国企则是热衷于改造那些本来很好的国企,将它们实施民营化,甚至是以很小成本和价格就贱卖给了某些私人或民营企业。于是,造成国企的资产大量流失。这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造成资产流失的问题,是国企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事情,这个事情处理不好,不仅仅会影响到国有企业改革自身,而且更会影响到各级政府(比如各级国资委)的声望,还会影响到整个改革的前途。因此,在本轮新的改革过程中,在坚持大的改革目标与方向不变的前提下,要结合各自实际及时调整小的目标和方向,制定新措施,规范其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造成新的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三、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逐步构建“国资分类监管-资本投资运营-企业市场化经营”的分层监管体制。在“国资分类监管”层,按照竞争性业务与非竞争性业务分开原则,对国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成立一批专注经济职能或社会职能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之间建立“隔离层”,实现不同资本投资平台经营目标单一化,把对国有经济的优化布局和对国有企业的直接监管落实到对投资平台的布局和监管上。

(二)要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类监管

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少而精、大而强”的原则,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竞争性领域逐步取消对国有企业的不当保护,在竞争中实现优进劣退,推动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完善分类监管,对竞争类企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放开市场主体准入,减少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重点监管结构调整和资本回报水平,通过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考核方式,引导企业把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放在首位,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对公益类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形式,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着重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成本控制、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管,加强产业规制,通过经营信息公开引入社会监督。对兼具竞争性质和公益性质的企业,以及自然垄断类企业,要通过网运分离、业务剥离,实现竞争性环节与公益性环节分开,分别纳入竞争类企业或公益类企业实施监管。

(三)要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可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尽快实现整体上市,实现产权多元化;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也要积极推动主业资产上市,或通过产权转让、交叉持股等形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步伐。加强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的内部治理,逐步建立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建立规范的董事会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责任追究机制,使董事会成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层选聘激励的权责主体。实行累积投票制度,公平保护小股东权益,提高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国企改革的积极性。扩大监事会权利,实行强制性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确保监事能够获得准确和充分的信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利用兼并、收购、重组、破产等机制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和对经理人员的约束;加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和中介机构培育,建立包括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家素质评估体系在内的市场评估体系,推动建立声誉机制;强化利益相关者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不断完善全方位的外部治理机制。

(四)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为国企混合制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和股权流动性,建立强制分红和强制回购制度,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企业负责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大社会化选聘力度,实行经营目标契约化管理。通过经营者持股、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等方式,把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人才的薪酬激励与公司长期利益挂钩,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真正建立起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职工安置渠道,多方筹措改革成本,彻底剥离国有企业政策性、历史性负担,扭转国有企业不利的竞争地位,为包袱沉重的国有企业吸引非公制资本参与改革、公平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加强国有产权管理和财务监督,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和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国有资产对外转让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依法设立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篇四

一、认真、细致的研读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

1、通过研读20xx年考纲预测今年历史科的命题趋向。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我们采用高考试题,同时也研读最新的考纲,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最后,加强落实、检测,每天的材料题训练要做到检查,督促,评语,给分,最后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识整合。

高考受考试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后,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认识,将知识升华。同时可以将相应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小专题渗透进去,使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完成之后,就已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

三、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以及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当关键的一环,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

1、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审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2、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3、在训练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四、关注课改,了解学术前沿。

命题专家大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常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成果渗入命题中。

五、关注社会热点。

5.百年历史经验总结 篇五

初中部党支部 宋秀娟

通过近段时间阅读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让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蕴涵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一个个辉煌和奇迹的经验与智慧。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光辉历程,充分说明我们党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经过党史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党,更加热爱党,更坚定跟党走的决心。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与时俱进的精神伴随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继续前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威胁、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安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成长历程说明,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党的发展壮大。

二、优秀的共产党员队伍是党完成各项使命的重要保证。

党的历史,是党不断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不断提高领导水平的历史。在战争年代,当时党员的先进性主要表现为: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的斗志,率先垂范,用心进取,开拓创新。共产党员不怕牺牲、不为名利、无私奉献、勇挑重担的精神,在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各个岗位均发挥了先锋队作用,鼓舞了全中华民族的信心和斗志,为党圆满完成各时期的历史使命带给了坚强的保证。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取得胜利的理论基础。

党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第一枪,但是南昌起义、武汉起义相继失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却取得胜利,建立了红色根据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武装斗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个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四、学党史后的启发。

6.百年历史经验总结 篇六

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姚桓 刘智峰发布时间:2009-09-08 12:

53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年来,不断探索执政规律、创立和发展执政理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完善执政方式、巩固扩大执政基础等方面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全国执政六十年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最伟大深刻变化的六十年,是中国共产党艰难而成功地认识执政规律、创立和发展执政理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六十年。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总结六十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执政意识、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等方面的探索和启示,对于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都是极其重要的。

必须深刻认识执政党地位变化带来的考验,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成为全国唯一的执政党,党的任务由此前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变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建设新国家。但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

发展观的提出,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不断提升,内涵日益丰富。总结历史经验,可以认为:

执政意识标志着对执政党地位、环境、任务的清醒认识,是工人阶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执政意识决不是简单的“掌权意识”,执政不是历史使命的终结,而是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只是完成历史任务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决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来谈巩固政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尤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发展的中心,发展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建设,科学发展是执政党要始终坚持的根本道理。而各方面的发展既要依靠人民,又要造福于人民。为了发展需要改革,而发展和改革都要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所以,党的执政意识可以具体地归结为科学发展意识、公仆服务意识、责任忧患意识和改革稳定意识;核心是通过发展实现执政为民的目的。

树立牢固科学的执政意识是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及其实现途径,还要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防止偏差。一是注意克服经验主义。党在革命年代形成了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阶级斗争的经验,但在执政与和平环境下,简单运用这些经验处理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对执政使命的片面理解和对执政党根本任务的背弃。二是注意防止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作为新社会基础的,而中国共产党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而在上层建筑领域不断进行革命,不能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才能逐步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

必须不断完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执政方式是党治理国家、领导国家政权的方式,核心是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作为先进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治理国家方面也要有自己的创造。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三执政”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

“三执政”的每一项要求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又互相联系,构成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总体要求。科学执政是党的执政活动的前提,因为执政是运用权力,而权力作为上层建筑,只有其运行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才是有效和有益的;工人阶级执政党把自己的活动建立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然在执政活动中要讲科学;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依法执政是执政党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三执政”内在统一的逻辑是,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三执政”的落实,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是关键。共产党是为人民执政的,但如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发展,那就可能把为人民执政和依靠人民执政相割裂,从执政为民发展到为民做主,把“代表”变为“代替”,错误的手段不可能达到正确的目的,甚至导致手段“异化”目的。中国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人治色彩浓厚,加之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影响,可能造成对法制的漠视,认为依法办事麻烦、缺乏效率,以致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对立起来。解决上述问题,出路是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改革,规范权力的运行。这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改革,落实“三执政”的要求,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总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在实施过程中,既要鼓励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的大胆创造,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使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让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的改革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和社会稳定。要把民主既看作制度、规则,又看作一种文化,包括观念、信仰、习俗、惯例、价值取向、舆论氛围、道德评价等,在建立完善民主制度的同时,培育民主文化,使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如车之两翼,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改革。

必须正确认识执政后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不断巩固执政基础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执政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和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六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胜利、人民生活的改善,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做了科学估计,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巩固阶级基础提供了新的重要社会力量。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构成的变化做出了正确判断,明确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扩大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增添了新力量。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党在执政基础上的探索,可以认为:

党的执政基础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巩固和扩大的过程。从客观上讲,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从主观上讲,这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在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彻底完成政策从甄别到激励的转化,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个激励、凝聚的方

针,在经济上,是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政治上,则是着眼于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巩固阶级基础与扩大群众基础是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的阶级和执政党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在任何时候,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都不能动摇。也要看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就在于它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依靠工人阶级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一致的,如果只讲阶级基础而忽视群众基础,党的执政基础不能认为是牢固的,甚至会走向反面。更何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三大差别的逐步缩小,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群众的差别也会缩小。党的先进性将更多地体现在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要通过执政党的正确政策才能实现。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实现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二要看到,现阶段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存在着差别。工人阶级和人民内部都分化出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改革中的受惠程度不同,对具体政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不能当作抽象的政治原则,必须通过精细化的政策去体现。要努力提高改革的普惠性,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在改革中受益,建立整体优先又考虑和照顾各群体利益的利益融合机制。

作为领导核心的执政党与执政基础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党坚决依靠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向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学习,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同时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同时又能依法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对党进行监督。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前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政

7.百年历史经验总结 篇七

一、开滦煤矿与铁路局联合办学的缘起

1881年,开滦(当时的开平矿务局)修建了著名的唐胥铁路,那时候路矿本是一家。后来铁路从开平煤矿分离出去,成为两家公司,但是开平煤矿始终是铁路公司的股东,在业务上有着密切的互惠合作关系。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国家迫切需要铁路建设人才。1896年,津榆铁路总局(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为俄军强占,学堂教学被迫中辍,师生离散。1905年,因为唐山工厂众多,利于学生实习,铁路局总办亲自前往唐山考察,最后在唐山火车站以西、唐山铁路机器厂以北择定校址,旋即购地192.85亩,时任山海关铁路学堂总办(校长)的梁如浩等积极筹备建校。开滦煤矿的前身之一开平公司总经理那森听说了这件事,马上给梁如浩写信,表达了出资建立路矿联合学校的殷殷之情。这封信说服了梁如浩,梁如浩争取到铁路局的同意,铁路局和开平公司在联合办学方面达成了一致。如果铁路学堂不搬到唐山,如果开滦煤矿不主动与铁路局沟通,联合办学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开滦煤矿与铁路局联合办学是姻缘一线牵。

二、开滦煤矿与铁路学堂正式联姻

与铁路局达成合作意向后,那森向开平公司伦敦总部汇报联合办学的事情。那森在给伦敦董事会秘书的信中说:“我提议与总督以及大清铁路总办签订关于在唐山设立联合技术学校(路矿学堂)的协议。技术学校初期成本为8,000英镑,每年成本为500英镑。学校为我们服务,我认为这将产生很好的政治效应。”董事会的秘书来信说联合办学可能存在合法性问题,指出合法性问题必须参照英国法律和开平公司章程,开平公司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支付资金。也就是说,伦敦董事会不同意分担一部分开支。为此,那森感到很烦恼,但并未放弃,积极争取伦敦董事会的同意。他找梁如浩面谈,请他提供建校方案的更详细的信息,希望从中找出说服伦敦董事会的理由。他在1905年10月5日给伦敦董事会秘书写信,把梁如浩和他关于联合办学的往来信函,都寄了过去。他在信中再一次陈述联合办学的理由:“我的看法是,我们需要一个班级的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来担任非重要职位,他们必须能够在管理井下工作的外国人手下工作。目前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班级,所以,在处理井下工人方面,我们或多或少地受制于承包商。当然,外国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施控制,但是让一个欧洲人来控制中国工人是不可取的,除非有一个中国人做中间人。如果这个中国人值得信任,那么他的任职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技术学校可以吸引众多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来担任有关职位。”那森最终说服了开平公司伦敦董事会,董事会同意与铁路局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开平公司总经理那森和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总办梁如浩都希望联合办学,因此在建校的很多事情上双方能够达成一致。那森许诺输送一些电力工程专家和普通矿业工程专家到学校提供教学服务,梁如浩欣然接受;梁如浩给那森提供关于唐山新技术学校(路矿学堂)的计划,那森说计划非常合理,唯一的建议是室内游泳池的面积可以更大一点,因为这样对男孩子更有吸引力。在诸如此类的协商的基础上,时任学堂总办的周长龄拟定了协议草案,并于1906年5月26日发给那森,那森同意后于是年5月31日在天津签订了协议,开滦煤矿与铁路学堂正式联姻,并把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更名为唐山路矿学堂。

三、开滦煤矿与铁路局共同出资建校

在学校的建设方面,开滦煤矿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按照协议的第二条规定,建校的费用由铁路局和开平公司共同承担,按照学生的比例,开平公司承担十分之四的建校和维护的费用。此外,铁路方面要求开平公司在三个月内提供两百万块耐火砖。当时开平公司唐山矿和林西矿均建有砖厂,共有砖窑17座,年产砖60余万块,距离建校的要求相差甚远。但那森表示,克服困难,尽一切可能提供更多的耐火砖,起码能保证三个月内供应一百万块,并且供应价格为10美元一千块,几乎等于成本价。对这样的优惠条件,梁如浩表示非常感谢。

1907年2月12日,建校工程大体竣工,共计建成校舍110余间。除了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学生宿舍、教学楼、食堂、教职工公寓外,还有为两位专家提供的住所,一个实验室,一个发电所,几间公寓。为了吸引学生,也为了学生锻炼身体,使学生有个强健的体魄,学校建有一个大游泳池。还建立了校医院和与之配套的医护人员公寓。1909年7月,校医院开门营业,校医院的领导是Moorhead医生。医院医护人员的住所也已经竣工,并开始有人居住。学校所有的建筑都供电供暖。除了校园内的校舍建设之外,还铺设了一条学校通往唐山市区的路。在路的东侧,建了一座墙,墙高8英尺,长5200英尺。学校的建筑设施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开滦煤矿与铁路局携手办学成绩斐然

1.路矿学堂校长资历深厚。唐山路矿学堂创办时期的两任校长梁如浩和周长龄都是第三批赴美留学幼童,先后入读哈德福中学与史蒂芬工学院。梁如浩在担任唐山路矿学堂总办(校长)前曾任袁世凯的幕僚,北宁铁路总办。周长龄在担任唐山路矿学堂总办前曾任天津招商局总办、京奉铁路总办及清外交部大臣,官至二品。他们都是清政府的官员,都具有高深的学问和世界视野。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学识眼界使这所学校在建筑设施、教学的管理等在各方面都具有国内一流大学的水平。

2.路矿学堂师资力量雄厚。路矿学堂招聘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在专业的教师队伍中,聘请了两位外教,Griffith先生和Montgomery先生。聘请的中国教授也非常有名望。他们学识渊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潜心教学,大多数教师能够长期在学校任教,一干就是二、三十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关于教师薪酬的提议,第一年300英镑,第二年350英镑,第三年400英镑。

3.路矿学堂严格招生。招生考试在天津、上海和香港三地进行。后来为了方便,统一到北京参加考试。整个招生过程都很规范严格。报考学生必须在20岁左右,身体良好,无不良记录,有毕业文凭或应届毕业,精通英文、算书、代数和几何。有意参加考试选拔的学生提前到指定地点登记姓名、住址以及毕业学校的信息,之后等待考试通知。招生办主任指定考试的时间和地点,并在报纸上公布。各地由招生办主任监督学生的考录。所有报考的学生必须参加体检,要求身心健康、无重大疾病史、无痨病、无淋巴结核、无梅毒等,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关,查出问题直接淘汰。体检过关的学生接下来参加文化水平的考试。首届招收学生120名,分土木工程专业和采矿专业,根据入学考试分数分班。

4.路矿学堂严把考试升级关。学校实行四年本科制,是中国最早实行四年本科制的大学之一。课程的设置科学合理。课程比较艰深,考试升级更是严格。由于严格监考,学生的成绩都是真实的。学校根据成绩决定是否升级,同时也是发放助学金的依据。按照规定,如果学生在考试中的每一科成绩不足满分的30%,总的平均分不满50%的话,那么这位学生即被裁定考试不及格。这一规定比较严苛,学生升级率很低。比如1908年的期末考试,一年级只有26名学生顺利升入二年级,二年级只有32名学生顺利升入三年级。后来规定进行了修改:总成绩上达到了平均50%的要求,但是在某一科或几科中的成绩未到30%的学生,可以暂且升入高年级,但在春季还会组织一次补考,补考成绩未能达到满分成绩的50%,他们仍将留在低年级。

正是因为拥有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的校长,以及严谨的教学、严格的管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使得唐山路矿学堂培养出茅以升、竺可桢等大批的杰出人才。

摘要: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迁到唐山后,时任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那森积极谋划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联合办学,签订联合办学合同,出资建成西南交大的前身唐山路矿学堂,并且参与教学管理,教学成绩斐然。开滦煤矿与西南交大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关系。

关键词:开滦,西南交大,联合办学,历史渊源

注释

8.“春节”历史一百年 篇八

春节俗称过年,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献岁”等等;两汉时期则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作“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从以上各朝各代对春节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春节在古时候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和“元旦”。

“元”在甲骨文中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元日”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它最早出现在《虞书·舜典》里。

“旦”,是天明天亮的意思,“元旦”最早出自南朝诗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歷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从此,“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9.百年历史经验总结 篇九

本学期从开学至今已经有11周时间,在年级和级部领导下,在本组教师共同努力配合下,较好完成本阶段教学任务,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总体工作情况。

遵守学校、年级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服从学校、年级和级部做出的各项安排活动。开展备课组活动,落实教学常规。搞好集体备课和个人的备课活动。落实候课制度,提前进教室安排教学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单元检测和讲评工作。自习课安排明确的学习任务,注意维护好课堂纪律。教学任务按既定目标本周将完成必修二专题五 第一、二节内容的教学。

二、备课组建设

注意卫生环境和坐班纪律。按值日表搞好卫生,保证卫生环境,个别因故不能清理的由他人代理。在坐班纪律方面,首先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静心搞好个人的备课、业务学习、判卷、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没有在工作期间利用电脑玩游戏的现象。有时研究问题由双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声音比较大,需要适当提醒控制好。注意加强业务学习,周四说课前进行集体学习,由上次说课人搜集材料,带领大家学习,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集体备课方面

按分工组织好说课,内容提前一周。说课中心发言人认真研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参考各种资料,整合各版本教学资源,写出实用的说课稿。未说课的教师写出自己的初备提纲,提出自己的课程设计想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很繁重,在说课准备方面存在不充分、不到位的地方,对一些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分析,为实际的教学准备遗留下一些问题。非中心发言人把精力放在新授课上,对初备投入时间精力不足,在说课过程中很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加了个人备课的难度。

改正措施:说课中心发言人准备时间应尽量提前,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思考,避免临到说课前仓促应战。非中心发言人也要提前分析说课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设想,以便说课时交流,形成最佳设计方案。

四、课堂教学改革方面

首先落实好候课制度,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空堂,遵守教学常规。

以教案学案一体化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完成骨干教师示范课任务。

教学案编写根据说课思路,全部电子稿。包括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难点、课前导学、合作探究的问题、重点问题阐释、当堂巩固的训练题。教学案上添加页眉,奇数页注明章节名称、编写审定人及时间,偶数页写班级、姓名。每堂课之前,将编印好的教学案发给学生自学,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听课、研讨、笔记。

存在问题:一是学案编排时间紧张,难以保证充分时间审定修改,不能提前发给学生,难以发挥预习指导作用。二是学案内容不能满足每位教师的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适当调整。

改正措施:一是准备时间尽量提前,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审阅、印刷。对编排的内容充分考虑教学需求,突出实用性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由学生分组学习,解决个人能解决的问题,讨论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言,根据学案中的问题作出回答。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指导学生分析。

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学生在课前没有根据学案预习,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进行合作交流,有的学生不愿和别人交流,有少数学生则趁机说些与本节内容无关的话题,回答问题的时候很不理想,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二是有的章节内容本身就很多,教师补充讲述的也多,给学生留下巩固强化的时间不足。三是有的学生听课效果不好,对补充的内容懒得记,有趴桌子现象。

改正措施:一调控好学生的合作交流的学习状态,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回答问题时以各组的名义回答。二教师处理好讲与学的关系,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问题。三加强检查和管理力度,督促学生搞好预习,及时纠正违纪行为。

五、自习辅导方面

按时到位,提前进班,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写在黑板上。文科基本上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复习当天所学知识,根据学案预习新内容,做训练题等。理科自习课较少,基本上一节课训练,一节课讲评。注意监控好自习纪律,制止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

存在问题:一是有的学生不按要求落实当堂自习课的任务,存在浪费时间的现象。二是个别学生违反自习纪律,如趴桌、说话、随意出入教室的现象,在一节自习看两个及以上班的情况下比较严重,如早读、周末训练,特别是周末训练期间,问题尤其突出。

改正措施:一是加强思想教育,珍惜学习时间。二是加强管理,及时纠正违纪现象,对出入教室的学生进行必要控制。

六、关于同步训练

每一个专题结束后,组织好单元测试,命题由该单元说课人负责,组长把关。注意典型性,难度适当,突出对重点主干知识的考查。包括选择题和主观题,题量以中等程度学生在一节课内基本完成为宜。文科在自习课或周末训练期间完成,理科在自习课上进行。理科按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进行,对每单元的练习题按闭卷考试限时完成,要求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答题,答案一律写在指定位置,强调答题格式和书写规范。每次训练成绩在最后5%的学生为不过关,加强关注和帮助,解决基础知识和答题技巧问题,所有练习都按照闭卷考试的要求进行,当堂收卷,及时批改,实行赋分制。把学生答题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做好记录。周末训练阅卷后加出总分,周三之前把成绩张贴在本班教室中。文科利用一节课讲评,理科讲评安排在历史自习课上进行。讲评过程中注意把基础知识落实课本中和答题方法的指导。

存在问题。一是有的学生没有按闭卷考试要求做,存在看书和参考其他学生答案的现象。二是少数学生懒得写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答题能力难提高。三是在改正错误方面不细致,有的只满足于改正答案,未深刻分析。四是艺体学生由于专业训练,难以保证训练时间。五是对励志班学生没有给予必要的超强训练。

改正措施:一是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平常练习向正式考试看齐的意识,认识到训练的重要性,二是加强监督检查,使学生按要求做题。三是刘晓玲老师负责组织额外训练题对励志班学生强化训练。四对因艺体训练不能按时参加文化课训练的要找时间弥补。

七、校本研究方面

关于新旧课程教材的比较,处于构思阶段,尚未形成书面材料。在学业水平测试完后将逐步落实到书面上。

八、听课方面

重视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按集体听课安排互相听课,借鉴。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听课次数也存在一 定差距,赵娜老师听课次数最多。

10.中国百年历史感想 篇十

悠悠历史,已被翻过了一页又一页的篇章,回首顾望,有让我们敬畏的人物,有让我们愤怒屈辱的事件,更有让我们永远深埋在心中的记忆。愤怒,那些侵占我们领土残害我们同胞的侵略者;敬畏那些为了名族利益而不断战斗,无谓牺牲的战士们。沧桑年华,在一次次的革命战斗中,逝去的鲜活生命将成为人们永久的歌颂者。

在中国,辛亥革命成为了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个在后来人们眼中既算成功又是失败的革命, 推翻了满清,成就了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从此中国进入了长期混乱的局面,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不可否认,辛亥革命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

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就近代而言,对中国造成极大混乱的就是“文革十年”,那个让众多知识渊博的学者从此再无宁日,让众多人民饱受摧残的革命,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正在这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教育质量普遍下降和教学秩序的混乱,严重压抑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但任何革命都有有利有弊的一面, „文化大革命‟ 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1.“弃婴岛”已有八百年历史 篇十一

当初,教皇诺森三世开始设立“弃婴轮盘”的时候,目的就是让遭受苦难和耻辱的母亲,用隐秘安全的方式放弃自己的孩子。

十九世纪末,弃婴岛被認为“不适合现代观念”,曾消失了一个多世纪。1996年,她开始再次普遍出现,依然是为了救助生命。

每个国家,在刚设置弃婴岛时,都引来不休的争论,主要是配套法律不完备引发的。这方面,德国、匈牙利和美国均可借鉴。在弃婴岛出现815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英国画家埃德蒙·布莱尔·莱顿(1852-1922)这幅著名的画作《一个弃婴》,会更明白“呵护生命”和“顾惜自尊”的含义。

1198年,在罗马,根据教皇诺森三世的指示,世界上第一个弃婴岛设立,当时叫“弃婴轮盘”。弃婴轮盘设在建筑物外墙,内设可容纳婴儿的圆柱箱子,将弃婴放入其中,旋转圆柱箱子送进教堂,然后用旁边的铃铛通知教堂收养。

中世纪后期,弃婴轮盘在欧洲很普遍,甚至在1825年传播到南美的巴西。当时,教会认为设置弃婴轮盘,可让母亲以隐秘安全的方式放弃自己的婴儿,而不是以虐杀的方式。1709年,在德国汉堡,一名商人在孤儿院设置了弃婴旋转抽屉。由于弃婴太多,令孤儿院在财务上难以承受,故五年之后,即1714年,这个弃婴旋转抽屉便停止了使用。

弃婴轮盘在1880年后逐渐消失,但弃婴问题在世界各国仍普遍存在,弃婴的生命常常得不到保障。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欧美国家一直在弃婴问题的立法、设施建设、流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由于屡屡出现弃婴被丢弃在严寒的场所冻死等情况,促使弃婴岛再次大量出现。1996年,匈牙利率先设置了弃婴岛,并为此修改了法律,使之成为弃婴的唯一合法场所。此后,欧洲各国相继设立弃婴岛。

在美国,并没有设置形式上的弃婴岛,但通过立法引导“安全弃婴”。1999年9月1日,德州实行“避风港法案”,允许父母依法以匿名方式、在安全的地方放弃刚出生的婴儿(72小时内),比如警察局、医院、救援队、消防局等地。随后有47个州跟进实行。

12.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作文 篇十二

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是坎坷的,但也是辉煌的!是什么力量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国家的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是什么力量使中华民族重新耸立于世界名族之林?是知识的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一个有知识的爱国志士更有力量去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无数革命先辈为国家的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无数能人志士为民族的崛起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正视自己,热爱祖国,负担起富民强国的责任与理想,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

爱国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履行的义务!我们要了解爱国,要知道爱国不是不学英语,不是在校服上写写画画的形式主义,恰恰相反的是,这种利用爱国精神而哗众取宠的行径是可耻的!我们要学会爱国,学会用行为去爱国,学会时时刻刻谨记自己是中国人,牢记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重责,把爱国放在心中,刻在脑子里!

现今,90后的我们在蜜罐中成长,成天过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生活,安逸的生活使人丧失斗志,舒适的环境使人不思进取,这是时代给我们的考验,我们要发扬革命前辈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好好学习,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复兴中华!

爱国是因为国乃家之根本,是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是因为作为国民爱自己的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事!为了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要强国;为了以后在异国的街上可以昂首挺胸的走,我们要强国;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要强国!

13.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心得作文 篇十三

复兴中华,人人有责。,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名字温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最美司机”吴斌在危急关头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停下,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并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车上的24位旅客。“最美妈妈”,207月2日下午1点半,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左臂接住孩子,目前女童已脱离危险。救人的年轻妈妈吴菊萍,其手臂骨折,受伤较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如饥似渴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同时要在实践中去勇敢尝试,磨练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能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材。

复兴中华,从小事做起。我们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比如:在家里孝顺父母、关爱亲人、勤俭节约,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互相友爱,做同学们的好伙伴,老师们的小助手;在社会上做一个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爱护环境的小标兵。同时也要做一个善待他人、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自己。

14.五大道,百年历史看天津(上) 篇十四

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天津,如果要选择一个最能彰显城市魅力与历史品味的好去处,那自然非五大道莫属了。

今日之五大道,其概念已非局限于几条马路,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区域,在天津市和平区体育馆街管界内。五大道在历史上并非正式地名,只是流传甚广的一种俗称。“五大道”并不仅指单摆浮搁的5条街道,而是指天津市区南部原英租界内的一个风格独具的街区,包括总长17千米的22条街道,面积1.28平方千米。其四界范围是:马场道以北,成都道以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和南京路交口以西的一片地界。它的主干道路是以中国西南地区5座名城命名、平行并列的东西向道路: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再加上马场道。

“五大道”具体指哪5条“大道”?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指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和重庆道;另一种说法,指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重庆道和成都道。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五大道拥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不同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2000多所;其中风貌建筑和名人名居有300余处。这里迄今仍保持着幽静别致的街区风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近代中国百年风云。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

俗话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若谈天津五大道,就得从小洋楼文化说起。

天津小洋楼诞生于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的硝烟中。是年,天津被开为商埠,英、法、美租界相继在天津海河西岸划定。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德租界分设于英、法、美3国租界的左右侧。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天津,俄、意、奥3国即以海河东岸所占领地区辟为租界。不久,比利时将俄租界以西大片土地辟为租界。九国租界位于海河两岸,分别按各自国家的风格特色,建起一片片的国中之国。租界洋楼,既是旧中国饱受凌辱的实证,也给我们留下了大批建筑艺术精华。

这数千幢小洋楼几乎囊括了西方近代建筑的所有样式——英国中古式、德国哥特式、法国罗曼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俄罗斯古典式、希腊雅典式、近代摩登式,等等,风格迥异,千姿百态,争奇斗妍。因此,天津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馆”,天津独特的城市景观被称为小洋楼文化。作为天津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式风情的小洋楼散布在五大道上,优雅而闲适,纵然褪去了历史曾赋予它们的厚重与沧桑,依旧美丽。

天津花园住宅类小洋楼主要集中在原英租界的五大道一带。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从诞生那天起,租界地所享有的特权和静谧幽深的街区环境,对清廷遗老遗少、失意军阀、下野政客、豪商显贵、名流雅士等,具有极大吸引力。他们纷纷来此筑宅建邸,安家落户。这些欧洲建筑风格的住宅,其格局内又包容进许多中国元素,形成中西合璧的风格,林林总总,异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

小洋楼文化所展示的近代城市风貌与物质文明程度,外国租界在市政管理、建筑风貌、公用设施、人文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显现层出不穷的新气象、新事物、新秩序和新理念,为原先封闭滞后的天津老城在向近代城市转化攀升的艰难行程中,打开了眼界,提供了样板,激活了思想,注入了活力。

时光背后的沧桑

进入20世纪后,京畿门户、经贸都市、九国租界等重要的因素,使天津在中国的位置变得极为特殊与重要。首先,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府衙设在天津,这使天津俨然成为首都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其次,社会发展与朝政变幻,使天津租界成为理想的政治避风港;第三,河海相通,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海关的便利;第四,北方最大的商业都会呈现出无限商机;第五,华洋杂处,东西交融的租界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因此,天津成为清廷遗老遗少、下野政客蛰伏隐居;商界学界人士定居以开拓事业的首选都市。另有爱国人士、社会名流寓居津门,从事社会活动。故依河枕海的津门为近代海内外风云人物荟萃之地。

在地域狭小的五大道地区,就有4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庆王府、林鸿赉旧宅、孙氏旧宅和顾维钧旧宅。

人们常说,天津没有皇宫,却有座“庆王府”。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逐出北京紫禁城。溥仪迁居天津的次年,第四代庆亲王载振也携全家离开北京来到天津。他买下了清末大太监“小德张”在天津旧英租界剑桥道(今重庆道)55号的楼房作为住宅,这座楼房自此就被称为了“庆王府”。这是一座别开生面的花园式住宅,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三层楼房,楼东还有一座小花园。当年的大厅内,上悬御赐的“宝胄藩厘”、“徽猷翊赞”等匾额,下设小型戏台和宝座,布置华丽,古色古香。楼中还悬挂着清朝康熙皇帝御书的白居易诗句大条幅:“地僻门深沙送迎,披衣闲座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载振就在这座楼内锦衣玉食,观花玩鸟,直到1947年去世。

这座楼最特别的是通往大楼正中门厅、用青条石垒就的17蹬半“宝塔”式台阶。作为当年的督建者和楼房的最初使用者,“小德张”为什么偏偏把台阶设计成17级半呢?原来,皇家的建筑等级是18级台阶,“小德张”既想攀龙附凤,又怕僭越皇权,所以故意少建半个台阶。据说在打地基的时候,为刺激工人好好干活,“小德张”说:“你们要把这地基打得坚固、打得牢靠,打一寸厚我就赏一寸厚的洋钱。”他果然说话算话,每天一到下午两点,“小德张”就带着现洋来工地巡视,然后将大把的现洋抛到基坑里,工人们纷纷捡钱,“小德张”也以此为乐。不过,银子确实没有白花,80多年后的今天,小楼依然坚固如初。

孙氏旧宅就是坐落在大理道66号的和平宾馆。这是带有浓郁英国乡村庭院风格的大型别墅,始建于1931年,由安徽寿州著名实业家、通惠实业公司总裁孙震芳斥巨资修建。和平宾馆又名润园,1951年,毛泽东主席来天津视察工作,就曾住在这里。毛泽东字润之,取名“润园”,就是为了纪念他。

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旧宅坐落在河北路与重庆道交口。这是一所3层带地下室的西洋楼房,属英国别墅式建筑风格,其布局别致,造型精美。不过,虽在天津安了家,因公务繁忙,顾维钧本人并不经常居于此处。倒是他的家人亲友经常将这里作为落脚地。

名人故居林立

五大道地区作为近现代天津历史的一个典型的体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浓厚的历史感是特有的;因为许多近现代名人都在五大道留下了足迹,几乎每幢建筑里都蕴涵着故事,充分展现着近代中国百年变迁。

让人目不暇接的小洋楼只是人们认识五大道浅显的表象,曾在这里居住过的徐世昌、曹锟、顾维钧、孙殿英、张伯苓、张自忠等百余位中外名人和他们的故事才最能体现出五大道所蕴涵着的深厚人文历史。近代历史的风雨烟云,政治人物的浮沉逸事,似乎都镌刻在五大道地区幢幢洋楼斑驳的墙面上,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以及楼主的人生命运,时常引发观者的唏嘘慨叹。

北洋政府先后下野的4位总统——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曹锟都蛰居于津门,每当路过他们的寓所故居时,伴随着父老曾讲述的旧闻轶事,人们都会引发许多谐趣遐想。

黎元洪在津的别墅颇多,但都先后被拆掉,只剩下一座私人影院。据说他本人对武昌起义纪念日非常重视,每逢此日,便燃放焰火并放映电影,邀请亲朋与邻居出席共庆。1928年初夏,黎元洪脑溢血复发失语,6月3日病逝。6月28日,国民政府为黎元洪举行国葬。他因此成为自国民党取得政权后,享受国葬隆典的第一人。

徐世昌和曹锟的公馆都在英租界上,而且保存完好。徐世昌居住的那处寓所,极有特点。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式别墅,无论是凹字形的陡削瓦屋顶,长弧形欧式观赏露台,还是清水砖墙,再有庭院里高耸的大树,所有的一切无不弥漫着秀丽典雅的欧式新自然风格,这也与他“文治总统”的称号相得益彰。举人出身的徐世昌其实是地道的天津人,就出生在老城厢里。后步入仕途,逐渐平步青云。他在当了4年的总统后,因曹锟恢复旧国会而被迫辞职,回到天津当起“租界寓公”。晚年的徐世昌吟诗作画搞收藏,闲时种种菜倒也自得其乐。

曹锟的旧宅离徐世昌的宅邸也就5分钟的路程。曹锟也是天津人。1924年,凭贿选当上大总统的曹锟被冯玉祥囚于北京延庆楼。后来冯玉祥退出北京,曹锟下野,随后便回到天津隐居。起先,曹锟与三夫人住在一起,时间不长,就搬到四夫人刘凤伟这里,直到去世。曹锟的宅邸没有徐世昌宅邸浪漫,但因腰线采用立柱造型,并且顶层出檐,所以沉稳中透着股气势。

曹锟的政治名声不太好,仅“贿选”二字,便使其打了许多折扣。再加上下野后初到天津时,他的两位夫人因争宠争财而大打出手,直闹得英租界一片硝烟。一段时间里,津门大报小报上都是曹锟家里械斗的消息。但曹锟却在自己的人生终结之时,高风亮节了一次。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之后,急于在各沦陷区成立“治安维持会”,同时也想成立一个亲日的中央政府,这就必须有一个显赫的人物出山,才能与蒋介石国民政府抗衡。日本人想到了无论身份、名望都能与蒋介石相对等的曹锟。于是早年这条叫做达达克拉道的街上出现了许多高级轿车,曹宅前也出现了许多日伪大人物,有“华北临时政府”治安部总长齐燮元,有“河北省长兼天津市长”高凌蔚,有日本华北方面军特务部少将部长喜多诚一,但曹锟或是闭门不见,或是大声斥责,坚决不当汉奸。1938年5月16日,曹锟在天津病故,日本方面送来丰厚的抚恤金,也被曹夫人拒绝。如此的人生句号,应该说曹锟画得相当圆满。

北洋寓公群体

从辛亥革命后到“七七事变”前这一历史阶段,仅在天津租界做寓公的政客军阀及清朝遗老遗少等就多达数百人。

为什么天津租界成为他们趋之若鹜的购房安家首选之地呢?

20世纪20年代初的《大公报》曾发表过两段评论:“天津租界,为我国安乐窝之一。举凡富翁阔老及种种娱乐场合,胥萃于是。且以距京咫尺,故其形胜,尤较上海、汉口为宜”。“津埠密迩京师,交通便利,十里洋场一般。政客官僚,多以此为安乐地。无心问世者,视之为世外桃源;热衷政局者,视之为终南捷径”。

所谓“寓公”,古时指寄居他国的诸侯、贵族,后泛指失势卸任或解职后寄居他乡赋闲的官僚、绅士。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30年代,五大道等处的天津租界“寓公”另有特殊含义,指为数众多的陆续下台的北洋政要和各派军阀的头面人物,天津人称之为“北洋寓公”。天津租界住着北洋时期的5位大总统、6位总理、19位总长、7位省长(或省主席)、17位督军、两位议长、两位巡阅使等,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据《天津近代人物录•寓津旧军政人员》估算,入住天津租界的北洋寓公有500人左右。假设每位寓公及同住的妻妾、子女、亲眷、随从、仆人等平均以20人计,那么这个群体的总数将近万人。如此人数众多、实力雄厚且余威尚存的北洋寓公群体,成为租界乃至在整个天津都颇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

上一篇:2018.3大二班家长会下一篇:工会活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