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渔夫的故事》有感(共20篇)
1.读《渔夫的故事》有感 篇一
我喜欢读书,可我更喜欢读故事书。今天,我又读了一本《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书。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掩卷沉思……
他们夫妇俩住在一间破烂的小木棚子里,后来渔夫救了金鱼,渔夫答应报答他们。渔夫妻子没完没了地向金鱼提条件,金鱼也依次帮他们实现了。妻子得寸进尺,想要做海上的女霸王,统治大海一族,惹怒了金鱼。最后,他们又恢复了老样子。
这就是贪心的下场。渔夫妻子真是贪得无厌,如果她早知足,早就享受到好日子了。以前的荣华富贵也不至于一无所有了。
说起贪心,我也有过一段经历。
小时候,我去商店买盐 ,售货员把找回的钱放在柜台上,我当时没在意,就拿起钱揣兜了。回家才知道,售货员多找了钱。我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最终,纸包不住火,事实暴漏了。我的下场真是惨极了。
我日后一定要远离“贪心”这个魔鬼远点,做一个好孩子。所以,我要劝告大家,贪心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好运,带给我们的往往是惩罚。像古代那些贪官,虽然有时贪心会给他们一些利益,但最后哪个逃过了正义的手掌心?那个没被处死?那个没接受惩罚?
读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后,我以贪心的渔夫妻子为耻,以善良正义的金鱼为荣。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2.读《渔夫的故事》有感 篇二
石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 围绕着“初学铺垫”这个训练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第一阶段叫“链接生活, 明确目标”。石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具体的实例, 引导孩子领悟什么叫“铺垫”, 并且初步感觉到在一段话里有没有“铺垫”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铺垫会使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第二阶段, 借助教材, 消化目标。以教材为例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铺垫作用, 引导孩子更好的消化“铺垫”这个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阶段, 超越文本, 落实目标。通过写铺垫, 评铺垫的训练,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这堂课我虽然没在现场听, 但是通过反复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实录, 仔细回味石老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真是独具匠心, 奇巧无比。细细品味, 怎一个“妙”字了得。
一、一课一得, 巧设学习目标
看了石老师很多的课堂实录, 发现他的课堂导入语从来没有什么花架子, 也许这一个细节也正是他“求真务实”的细微体现。所以经过反复研读, 我发现他的课堂导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为目标而导入, 他的导入语直接体现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非常明确课堂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二是为生活导入, 导入语所用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产生兴趣, 容易调动气氛;三是为知识导入, 他的导入既是课堂的引领, 又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比如说石老师在执教这一堂课时, 就是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课前他说自己把一件衣服晾到阳台上, 被风吹掉, 跑下去却找不到了, 问学生碰到这样的事, 心里怎么想。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很随意地回答说那是可惜了。接着石老师又说这件衣服, 是出差到北京在耐克专店买的运动服, 那颜色特鲜艳, 老远就给人有醒目的感觉, 那款式穿在身上真是酷, 如果再戴上一副墨镜, 那简直是一个贝克汉姆, 用手摸一摸, 那手感特好, 滑滑的、软软的, 真舒服。这样一件衣服, 洗了晾在阳台上, 风一吹, 掉下去找不到了。大家觉得——, 听完这番描述, 此时学生已经是急切地回答: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到此处, 不禁要问:为什么石老师要对同样一件衣服进行两种不同的设置?如此对衣服的描述又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何干系呢?说实话, 我作为老师尚且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学生更不必说。当我正期待着石老师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一样, 立马解答学生的疑惑, 道出他这样设置的意图, 并引入课题时, 石老师仍是不紧不慢地专门设置了分析训练。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前面回答的是“可惜”, 而后面回答的却是“太可惜”。学生非常自信地分析道:耐克衣服是名牌呀, 颜色又那么鲜艳、醒目, 款式又那么酷, 摸起来的手感又那么好, 这样的衣服掉了, 肯定是“太”可惜啦。对于这样的回答, 可以想象得出, 石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分析, 于是到此时才给学生小结说刚才对耐克衣服做的一番描述, 叫铺垫。并且在黑板中间的最上方板书“铺垫”二字, 还补充道:“铺垫”呢, 就是写一件事, 为了使别人感觉更强烈, 在前面所做的一番描述就叫铺垫。石老师还特意问学生以前是否学过“铺垫”, 当然, 对于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石老师在铺垫前面加上“初学”二字, 告诉孩子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初学铺垫”, 并且将通过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来完成这个目标。
石老师经常强调:课堂学习不是简单地为文本内容而设置, 不是为教教材而教学, 从来都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传授方法, 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细致品味, 石老师的教学设置真是妙不可言!竟然能在悄无声息之中通过和孩子们聊家常, 聊孩子们最熟悉的一件衣服这样的话题, 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微妙的是通过对衣服的补充描述, 又引导孩子们对前后两次情况的分析, 引出了最要紧的学习目标, 真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本写法两不误, 巧设衔接
当学习目标如此巧妙地生成之后, 我的好奇心就更强烈了!因为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如何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其实想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也不难, 直接找出文中的“铺垫”, 然后分析给学生听就行。可是文本呢?这还只是第一课时呀!课文内容也得学习呀!总不能直接揪出“铺垫”进行讲解吧?那不成了应试教育的练习课了吗?
所以难就难在既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还要带领孩子们顺利地学习文本知识。也就是如何做好导入语与文本内容学习的衔接问题。为此, 石老师在这堂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巧妙的学习范本。他先通过过渡语:“那好, 今天石老师就教你们初学铺垫, 我们借一篇课文为例, 来学这种写作技巧,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借”字就把目标和文本很自然地拴在了一起, 接下来他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同时, 思考一个问题:小村庄的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石老师竟然让学生先从村庄的结局开始思考, 带着这种好奇感,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村庄被大水冲走, 最终消失的原因。通过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那种“太可惜”的情感。于是石老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重点阅读第一自然段, 这个段落也正是学习铺垫的要害所在。通过让学生概括和背诵小村庄那曾经的美丽, 渐渐的……无论是对小村庄的怜惜还是对“铺垫”二次感知, 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悄无声息地得到升华。
先从课文结尾开始学习, 如此安排既照顾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 又巧妙地引出事情发展的原因, 巧妙衔接“铺垫”这个学习目标。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了一个靶子, 让学生瞄准这个目标, 学习这个目标, 突破这个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箭无虚发。
三、思维辩证, 巧设质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揭示了村庄里的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 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围绕这一中心主旨, 很多老师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把它当成思品课去教学。“环保”这一主题, 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学习重点自不必说, 关键问题出在很多老师对待文章, 对待学生的一些极端做法, 为教教材而教学。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思考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原因, 当学生找出“环保”这一主旨之后, 老师的教学过程要么戛然而止, 转而讨论另外的话题;要么顺势拓展, 让学生说出身边类似不环保的同类现象, 由此就觉得课上成这样就算是完成了。
然而, 在这堂课上, 石老师却是让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他先是问学生:村子里的人为什么要砍树?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因为村子里的人要盖房子、做家具、做工具、当柴烧。石老师紧接着话题, 又问学生砍了树怎么就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学生依然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砍, 树砍光了, 山上土地裸露了, 才会出现这样悲惨的结局。学生把问题思考到这里还是不难, 可是接下来想要对土地裸露之类的生态问题进行理解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考虑到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学生, 所以石老师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是怎么一回事。最终让学生明白老百姓盖房子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住茅草房;砍树做家具也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像原始人那样用石头当桌子、当凳子;老百姓要耕地种庄稼, 没工具不行, 所以树可以砍, 关键在于砍了后, 更应当把树种好, 砍的应当是少数, 种的是多数, 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这才能永保我们的地球是绿色的世界, 这才是大自然的良性的循环发展。看完石老师安排的这个环节, 真是让我获益匪浅。石老师竟然训练三年级的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名师就是不一样。由此, 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语文课也是思维训练的主场地, 并不是只有理科性的学科才能训练思维, 用石老师讲座中的话来说, 老师就应当通过课堂训练孩子的思维, 思维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 通过这些“课例”达到训练思维的真正目的。
四、联系生活, 巧设强化练习
这堂课刚开始就以衣服从阳台上掉下后却找不到为例子, 引出学生对衣服在失去后通过不同的描述, 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程度的体验, 继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其间为了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易于理解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的危害, 又列举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合理砍伐树木的事实, 从而训练学生辩证思考树木砍伐的合理性。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铺垫”的写作掌握透彻,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先后安排了三次情境训练。如有一位同学的一支钢笔掉了, 要使别人感觉到很可惜, 前面该怎么铺垫;再如有一位同学没吃早餐就到学校来上课, 要使这位同学到了中午感觉很饿很饿, 前面该如何铺垫;又比如班级劳动委员工作很负责任, 有一天开完运动会, 该扫地的那一组同学都跑了, 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 要使人感觉到他很累很累, 该怎么铺垫。
这些例子都是源自生活, 贴近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在不知不觉之中, 通过“巧识铺垫”、“巧学铺垫”、“巧练铺垫”这几个过程, 学生便掌握了“铺垫”这个知识。由此可见,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生活的事例中得到强化是多么的巧妙, 多么的有趣, 多么的有效!
五、前后照应, 巧设教学环节
石老师听年轻老师的课有点古怪!他从不做笔记, 却非常重视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记录。他喜欢评判每个教学环节占用了课堂多少时间, 产生了多少效果, 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时间用得值不值。他曾经说过, 课堂之上不能省的环节绝不能少, 没有价值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多。上课绝不能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悲哀, 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孩子, 如果在课堂环节上浪费时间, 那将伤害到多少生命。所以课堂上关于每个环节的设置一定要争分夺秒, 惜时如金。
回顾石老师这堂课的每个环节, 那真是充分诠释了惜时如金的含义。从感知“铺垫”到解读文本, 到辩证思考环保再到分析课文中的“铺垫”, 最后到“铺垫”的巩固训练, 无不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如果再浓缩了之后看课堂每个环节的要点, 无非就是三点:感知, 分析和强化。从导语开始到文本解读到巩固训练都是运用感知分析强化这三个方式, 做到前后照应, 简单易行。真所谓把课堂时间充分运用到了极致。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直截了当、明确目标, 照顾周全、兼顾知能, 辩证发展、训练思维, 前后照应、惜时如金, 简明扼要、易于仿效;从学生的角度来听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一课一得、学有所成, 既学知识又得能力, 善思善辩、学会成长,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3.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 篇三
第八十五天,老人终于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上了钩的大马林鱼拼命逃窜,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尽。老人趁机鼓起力量,用鱼叉杀死了那条大马林鱼。但那条大马林鱼实在太大了,老人只好把它绑在小船的一边。让老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条死去的鱼——老人称之为“我的财产”——在归航中一次又一次遭到鲨鱼的袭击。
为了保护他的“财产”,勇敢的老人与鲨鱼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搏斗。当他杀死第一只灰鲭鲨的时候,他对自己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了奋斗者的哲理名言,被广为流传。他告诉自己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鲨鱼们还在前赴后继地向着他的“财产”发起进攻。他已经竭尽全力,他孤立无援,他再也抵挡不住,他只得承认自己的失败。于是,他放弃了搏斗,让自己活了下来,回到阔别已久的海岸。而那条被他捕获的大马林鱼,最终只剩下了一副十八英尺长的骨架。
这是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根据这个故事,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人,用一种孤身奋斗的艺术形象,感动着它的每一位读者。1954年,海明威因为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它反映了渔夫在这个“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和勇气”。
我承认,《老人与海》的确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它的伟大,不是因为渔夫的勇气,而是因为它提供的某种让我们心领神会的暗示。《老人与海》有理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它当年的获奖理由错了。
没有人能读懂《老人与海》,甚至海明威自己也不懂。他只是这个故事的描写者,他描写了它,却又对其中隐约透露的神秘的暗示迷惑不解。如果他领会了这个暗示,他就会恍然大悟,就会轻松、快乐地活着,就会继续创作出一系列比《老人与海》更杰出的作品,就不会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七年之后饮弹自杀。
作品比作者更伟大,作者死了,作品却还活着。它活在字里行间,好像被季风吹送而来的咸湿的海洋气息,又好像是一朵菊花的芬芳,给我们提供了某种生命的寓意。
4.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感2篇 篇四
(一)城关二小五年级 崔梦琪
今天我读了普希金的名作《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故事内容讲的是一个渔夫捕到了一条金鱼,在金鱼苦苦的哀求下,渔夫不假思索地放了金鱼。渔夫空着两手回家后,把捕到金鱼的事一五一十的讲给老太婆听。老太婆骂道:“你怎么不要点东西回来?”之后老太婆要了新木盆,紧接着要新房子;新房子有了,要当贵妇人;当上了贵妇人,还要当女王,最后要当海上的霸王,让金鱼亲自侍候她。金鱼忍无可忍,把送给她的一切通通变没有,就这样,老太婆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反而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
读过之后,我想起爷爷对我说的故事——《生金蛋的鸡》。同样也是一位老太婆,她养了一只能生金蛋的鸡,这只鸡每天都生一个金蛋。一开始老太婆很高兴,每天都把鸡喂得饱饱的,可后来老太婆的贪心越来越大,她嫌每天一个金蛋太少了,忽然老太婆的脑子里像流星般闪过一个愚蠢的想法——鸡肚子里一定有许多金蛋,不如把鸡给杀了,把全部的金蛋都取出来。可是她剖开鸡肚子后,一看,里面不但没有一个金蛋,就连个普通的鸡蛋也没有。就这样,老太婆不但没有得到她想要拥有的东西,就连已经拥有的也失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贪得无厌而事与愿违的现象。比如一些彩民买彩票,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的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做贡献,而是想中500万的大奖。疯狂地购买彩票,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甚至债台高筑,家破人亡。这样的结果怎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呢?
通过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可贪得无厌,只有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知足常乐,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感
(二)涡阳中学六年级 李明洋
今天我读了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所写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认真读完后,我不禁掩卷深思......从前有一位老渔夫无意间捕到一条美丽的金鱼,老渔夫同情金鱼,就把它放了,金鱼答应渔夫,所有的愿望都会帮他实现的。渔夫的妻子知道后,叫渔夫向金鱼索要东西,依次要了新木盆、木房子、当贵妇人、女王,这还不知足,最后要当海上的霸王,还让金鱼当她的仆人。这下可惹怒了金鱼,金鱼一气之下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收回,渔夫的妻子又变回了以前贫穷的状态。
这则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要太贪婪,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就像故事中的渔夫妻子,本来能平平安安地过上富裕的生活,可因为她贪婪过度,惹怒了金鱼,导致自己最后一无所得。所以做人一定要懂得知足,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说到贪婪,让我想起了一则案例:2017年9月28日,中国钢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张海音被捕,因侵吞国家财产被判刑15年。他从实习生做起,到秘书,直到当上董事长,你说这样的人才怎能不被国家重用呢?是他的贪婪导致他滑向犯罪的深渊。他一开始只受贿1万,接着2万、3万、10万,被工人举报之后,还控制不住他那贪婪的野心,继续敛财,卖掉了国家的财产。虽然这能使他暂时得到荣华富贵,但最终还是一无所得,毁了他美好的前程。
5.读《中国童话小渔夫和公主》有感 篇五
罗舒也 黄岩实小2015级10班
《中国童话》是中国当今有名的作家黄蓓佳的一本作品,我已经看了好几遍,我深深地被书中的一篇《小渔夫和公主》给迷住了。
这篇童话的主人公是小渔夫,小渔夫因为母亲早年病死,父亲染上了喝酒的毛病,动不动就咒骂他,有时还动手打他。有一次,小渔夫的爸爸带着只有十七八岁的他去捕鱼,认识了肥大的鲤鱼,还救了它。鲤鱼为了报答他,让他在软绵绵的鱼肚子里吃山珍海味,但他过腻了这样的生活,跟鲤鱼说:“我要回家。”鲤鱼只好说;“好吧,你遇到困难来这叫我一声我会想尽方法来帮助你的。”说完就把小渔夫喷到了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却看见一条大蟒蛇在攻击一些小雕,以大欺小,于是他勇斗并杀死了大蟒蛇。母雕回来后对他感激不尽,从身上拔出一根羽毛送给小渔夫,说:“遇到危险的时候,把它点燃,我就会来帮助你。”经过长途跋涉,他来到一大片荒草甸子上,遇到受伤的狐狸,劝说猎人放过了狐狸。狐狸为了报答小渔夫,留下誓言:只要遇到困难,回到草甸子点燃草堆,就可以帮助他。
后来小渔夫为了阻止骄横成性、蛮不讲理的公主杀害无辜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向公主求婚。前两次在鲤鱼和大雕的帮助下虽然输了,但赢得了人们的尊重。第三次在狡猾、大胆而又聪明的狐狸的帮助下战胜了公主。但他放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回到了小渔村。公主也改变了自己,和心爱的小渔夫过着辛苦而又快乐的生活。
6.读《乌鸦的故事》有感 篇六
——读《乌鸦的故事》有感
读了《伊索语言》中的《乌鸦的故事》印象很深。
故事是这样的:上帝要挑选最美丽的鸟为禽类之王。乌鸦把孔雀的毛披在身上到上帝那儿应选,结果真的被选中了。其他鸟大怒,把它插在身上的羽毛都扯了下来,显出了乌鸦的真本相。可乌鸦提议大家都把自己天生的羽毛都扯了下来,光着身子,看看相互间有什么区别。
乌鸦确实是因为自己长相难看而拔去自己身上的羽毛。而它重新披上的羽毛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而是从孔雀羽毛中细心挑选之后又一根根小心翼翼地粘在身上的。这是乌鸦在意识到自己的先天不足之后,用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实事上,拥有全新面貌的它在选拔中表现的很优秀,它的出色表现让上帝甘愿把禽类之王的光环戴在了它的头上。
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乌鸦的行为并没有伤害到其他鸟类,它只是用一种方式使自己变得美丽动人罢了。然而这种说法却引起了其他鸟类的嫉妒。它们用粗鲁的、无礼的方式伤害了乌鸦,扯去它身上的羽毛,让它光着身子。
可是,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如果孔雀脱去了羽毛,和乌鸦又有何区别?
现实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大家都有各自的长处,也都存在自己的短处。
有些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善于面对自己的缺点、短处。它们善于发现缺点并改正它们,让自己做的更好一点,更接近完美一点。可是,另外一些人,自己不思进取也就罢了,还眼红别人的进步,妒忌别人的“美丽”。他们这时候总会给那些有进取心的人制造一些负面的影响,用以满足自己的那一点点可怜的“自豪感”。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畸形心理,是人们心中的毒瘤,就像有些鸟儿因为妒忌去伤害乌鸦一样,他们也在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去伤害别人。在背后议论别人,中伤他人是一件极不划算的事。你花费心思去议论别人的问题,却没有想过用这些浪费在口舌上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以逐渐完善自己,让别向自己投来羡慕的眼光。
要使大家遇事把心态放正,我们就必须戒掉妒忌心理,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进步。
7.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篇七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 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若干小故事串联起来, 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 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 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 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实践与变化。
李希贵老师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他对“自由呼吸的教育”, 对“人的回归”的尊崇与践行。在李老师的教育求索中, “人的回归”与“自由呼吸”有三种意蕴:
其一, 学生潜能的唤醒与主体性的彰显———让学生“自由呼吸”。
在书中, 李老师深刻反思了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 那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 让他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到了自己的学生观中。他始终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他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 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 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 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自由”与“教育”连襟。自由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选择”。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关键性内容, 就是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 可以压缩于斗室, 可以充斥于广厦, 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
其二, 教师主体性的尊崇与张扬———让教师“自由呼吸”。
一个行动与心灵都不自由的人, 不可能完成一项最壮美的事业。对于一位校长而言, 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 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 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 对待学生”。文章中“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句话让我感同身受。这是李希贵老师独特的人文管理理念。当一个人意识到“自我的独特价值”, 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时, 责任感和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 从而为主体性的发挥注入持久而强劲的能量。
其三, 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让学校“自由呼吸”。
在管理中, 李老师以营造“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使命, 进行了一系列引领潮流的探索。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管理管理, 只有管没有理, 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 甚至热爱他们, 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这也是他对“管理”一词的诠释。
从管理一个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 再到管理地级市的教育, 李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教育管理的模式。他立志于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致力于新课程改革, 着力打造教育强市, 他将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8.读《众神的宫殿》有感 篇八
你知道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哪一个吗?你知道木乃伊是如何制作的吗?你知道各个金字塔分别代表着什么吗?你知道……我相信你现在已经被我一连串的问题所迷惑,其实,我一开始也不太清楚,但自从读了《众神的宫殿》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这本书内容丰富有趣,它讲述了古埃及的文字、历史以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还有一些有关金字塔的未解之谜。
读了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恐怖。
1922年11月26日,考古学家卡特发现了图坦卡蒙的墓室,便召集了大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进入墓室,在确认了墓室的空气中不含有有毒气体之后,他们大胆地向前走,埃及几乎每一座墓都被盗过,这座墓也不例外,但毁坏的程度不大,他们不知道盗墓者为什么没有把里面的文物全部拿走,几经周折,他们成功地把图坦卡蒙的棺材打开了。
他们的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几天后,当人们把棺材上的铭文翻译出来时,又为之一震:“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之翼将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果真,不久之后,那些考古学家以及那些去参观图坦卡蒙墓室的人都纷纷死去。他们有的被毒蚊叮死,有的生怪病死去,有的出车祸死去,甚至还有人选择了自杀,最后竟然连他们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可是主持这次工作的卡特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看到这里,估计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鸡皮疙瘩都会紧急集合。但随后金字塔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神奇。
科学家鲍德尔研究发现,把一枚生锈的金币放入金字塔中,24小时之后,它就会金光闪闪;把蔬菜、肉、酸奶放到里面,24小时后仍是新鲜如初;把自来水放进去,24小时后取出,用它来洗脸能保养皮肤,喝了它对身体也非常有益。
于是鲍德尔发明了金字塔磨刀机,把金字塔磨刀机的四个角对准东西南北,再将已经钝了的刀片一头对着南,一头对着北,不一会儿刀片就会变得很锋利。
更神奇的是,金字塔还能使里面的生物获得超自然的能量。
1963年,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已经死了好几千年的埃及公主梅纳,她身上的皮肤细胞竟然还有生命力。
最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埃及考古学家马苏博士经过四个月的发掘,在帝王谷下27英尺的地方,打开一座古墓石门的时候,一只大灰猫,披着满身尘土,拱着背,低吼着,凶猛地向人扑来,几个小時后,猫在实验室里去世了。后来经过科学鉴定,这只猫至少也有4000岁了!天哪,它忠诚地守护自己的主人,整整4000年呀!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许多,但仍然被更多的迷雾所笼罩:金字塔为何有防腐功能?为何古埃及人懂得那么多的天文知识?金字塔到底是如何建造的?现在这是一个个谜面,要想知道这些谜底,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初中一(17)班
9.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九
江西上高敖阳小学 五(3)班黄艾月
指导老师:李艳蓉
暑假里,我读了不少好书,其中《孔子的故事》对我的触动最大,读了这本书,我才开始真正了解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出生贫寒,一生坎坷,但他的品格让我深深敬佩。孔子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他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生活中,我虽然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但让我不懂去“问”,却是感到有失面子的事(当然老师除外)。还记得一天放学后,在我的邻居黄玉杰家做家庭作业,做着做着一道路程应用题把我难住了,不知是脑袋短路怎么的,想了老半天也没想出来,这时,黄玉杰已经完成了作业,见我苦思冥想的样子,他说:“我教你吧。”我可是班上数学课代表,平时都是别人向我请教,让他教我,如果传出去,岂不让班上同学笑掉大牙,那我还怎么在班上混?于是,我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说:“没事,这道题对我来说小菜一碟,我再想想就做出来了。”正好妈妈叫我吃饭,我抓着救命稻草一般就往家跑。最终,这道题我也没做出来。第二天可巧,第一节数学课,老师搞突然袭击——测验。其中有一道题,和昨天那道路程应用题一模一样。课后,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欢天喜地的样子,我只有懊恼,结果可想而知,我挨了数学老师一顿臭批,爸爸答应给买的军舰模型也泡汤了,哎,肠子都悔青了,这都是不懂装懂,死要面子惹的祸。
10.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篇十
今年暑假,我看了《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两本感人的书。故事的主人公是解放军雷锋叔叔。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他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表现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广阔胸怀和高尚情操。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叔叔的话深深的感动了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被雷锋的事迹所感动。雷锋小时候是个孤儿,没有读书的机会。而我们现在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宽敞的教室,可以心无旁骛的向书山攀登。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像雷锋叔叔一样为建设祖国承担起重任。
雷锋长大后,开始为人民做贡献。有一次,雷锋出差,做了许多好事,因此有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在我们身边中,也有许多像雷锋这样的人。有一次,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见到了一千元钱,他因为要上兴趣班,所以嘱咐爸爸在原地等待,失主找到后十分激动,还给他情送了一面锦旗哩!
雷锋叔叔还很爱学习。他在学习上有着“钉子”精神。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11.读《私密的裕固》有感 篇十一
从对这套诗集的阅读中,我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人用他细腻的思绪和温柔的笔触,创造性地写出了他的民族情怀、地域情怀、家园情怀和人生情怀。他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和语言意象,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草原裕固民族人们的现代生活图景。他用浪漫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以虚实相间的手法,以精妙的语言叙述,开创了河西地区裕固民族浪漫主义诗歌写作的先河。诗集《私密的裕固》,无疑是我国诗歌园地里一朵冉冉绽放的裕固之花。
在《私密的裕固》中,诗人无处不在的诗情和灵感把民族情怀和家园情怀,深深地融入到地域情怀之中,使诗歌作品经由甘肃河西走廊的承载,地域特色尤为显著。无论是让心情融入到白雪崇山之间,还是陶醉在祁连山的森林里,无论是领略民族文化的精彩,还是徜徉在祁连山美玉之中,诗集里多次出现祁连山、黑河水、九排松、素珠莲峰、夏日塔拉、野马大泉、皇城滩、东柳沟、康隆寺、七一冰川、隆畅河、康乐草原等众多地方名称,无不显示着诗人追寻理想和丈量生活留下的脚印。牧人的帐房、刚烈的青稞酒、香醇的酥油茶、飞驰的马群、翱翔的雄鹰,美丽的卓玛姑娘、淙淙的山泉水、草原上的溪流、山坡上的野花、欢跳的羊羔、奔跑的兔子,还有驮水的木桶、羊粪炉子、风雨中的羊群、草原上的狼毒花、悠扬的天鹅琴声、飘荡的经幡和神圣的转经筒,无不寄托着诗人无限遐想和浪漫的情怀。作者的一切外在活动和思想情感,都是由自身经历和感触引发的,而这些情感及地域属性糅合在诗歌中,使诗歌鲜活而富有灵性。因此说,神奇的地域,造就了神奇的诗人;神奇的诗人,创造了神奇的诗歌。
赵光龙,出生在河西裕固草原,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裕固族,他的体内有一半的裕固血液在奔流。裕固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里的少数民族,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作为企业家兼诗人的赵光龙,仍然生活和工作在裕固草原。由于血缘因素和长期的草原生活经历,赵光龙对草原上的一切,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眷恋。雪山城堡是他对裕固祖先的敬拜,西至哈至是他对祖先东迁的追忆。有人说他是草原歌手,有人称他为城市牧人,而他却更喜欢称自己是裕固草原上的一匹狼。在别人眼里,草原狼是阴冷的、凶残的,而在他眼里,草原狼却是温柔的、可爱的,具有英勇顽强的生命力。在这套诗集中,那个用大眼睛写诗的草原狼,作为诗人的化身,以温暖柔和的眼神和宽广细腻的情怀,贯穿出没在《私密的裕固》始终,时而孤独,时而欢欣,时而冷清,时而热烈,表达了诗人认识世界、对待世界的个人情怀,以及对裕固草原山山水水和裕固民族的无限热爱。
在《私密的裕固》中,诗歌的语言优美丰盛、思想意蕴丰富是最大特色。诗人用大量优美清新的语言叙述,从多方面表达了对草原的挚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如:“时间正如一树花朵,在指尖燃烧殆尽。花朵在静默的山坡上摇晃,露珠在草叶上长满了思念。爱在舞台上就是演戏,爱在家庭里就是生活。我会收集微小的幸福和快乐。我的草原疯狂地生长,我的马群忘记了飞翔。农场上的杨树插上了翅膀,枝头上的文字随风舞蹈。我把梦埋在心里,我把爱埋在土里。我想在狼毒花上灿烂。草原和阳光一起安睡。我想搀扶你的悲凉,让幸福调整失败。梦里等你,金黄色的油菜花温柔无语。我是一个能来与去的人,我从不会让自己在卑微中徘徊。让我在没人的地方疯狂,让我在有人的时候坚强。平凡的草原狼被沙漠戈壁打磨,但他骨子里却含着坚持的硬度”等等。
在整部诗集中,诗人创作出的人生体验诗句随处闪现。即便不读诗歌内容,光看诗歌的名字,我就被陶醉了——《我不想老去》、《灵魂被挂在树梢》、《让我像空气一样流动》、《爱在草原绽放》、《我迷人的家园》、《我的狂想在墨迹未干时》、《我和树木一起苍老》、《被时间穿越的心事》等等,很多。这些诗读过之后,让人深深地体味到赵光龙诗歌语言的魅力,以及他诗歌思想所带给人的冲击力和想象力,使诗歌意象纵横驰骋,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在《私密的裕固》中,众多诗文在诗人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下,以自然之真,人情之美,描画出一种澄明的自然景象,勾勒出草原上人与物和谐相生、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景观。比如《我把雾扒拉一边》中,“秋神释放了秋雾/妄图阻挡采收的路/让收获秋实的人们找不着方向/我用双手把雾扒拉到一边/满满的视线调低一点/却看到了成群的羊儿/在坡上撒欢/小羊在妈妈的肚子下吃奶//我用双手把雾扒拉到一边/就可以看到帐房里升起的浓烟/包括河边吃草的马儿/还有躲在树下的山鸡/火红的皂角果子在向我暗送秋波/人把头抬高/远处的天上/一群大雁正好从湖边飞起/要去遥远的天边/飞跃马雅雪山”。在诗中,这个“我”就像一个精灵,在山坡抑或半空中,隐匿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把雾扒拉到一边,悄悄地观察着山中草原的一切动静。阅读的时候,读者立即就变身为诗中的那个“我”了。这一点,确实是神来之笔。
如另一首诗《妈妈,请您摸摸信封》:“风吹的白云/蓝天是您的信封/奔驰的骏马/草原是您的信封/游动的天鹅/湖泊是您的信封/盛开的花朵/大地是您的信封/秋天金红的果子/篮子是您的信封/美丽多情的星星/夜晚是您的信封/纷纷扬扬的雪花/冬天是您的信封//亲爱的妈妈/到处都是儿女给您的信/请您看看蓝天/请您听听流水/请您摸摸信封/儿女的墨迹里/还有您熟悉的指纹。”在这短短的一首小诗中,诗人发散的想象力,无比精巧地写出了蓝天白云、草原骏马、湖泊天鹅、大地花朵、星星夜空、雪花流水的自然存在状态,用信封做比拟,把天上地上的各种景色景物容纳到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之中。诗人的这种想象,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使整首诗饱含张力,充满生活的韵味。又如《草原的神睁开了眼》:“我站着,影子醒着,草原的神睁开了眼,和我一起失眠……”
在《私密的裕固》中,诗人以细腻的心绪、浪漫的情怀,敏锐地捕捉工作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以诗言志,他说:“用语言关注生活,用语言关注现实,用语言审视生活,让一切由语言来操作。”所以,他用诗歌诉说心曲,用诗歌描画裕固草原、河西大地和自己的工作生活,坚持用五六年时间,潜心创作出近六百首具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
赵光龙说,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我写诗是为了看见自己。这其中的精神追求与创作定力,在《哲思》中有最好的诠释:“我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体现在与别人相同的物质上/而体现在与别人不同的精神上。”在《我会收集微小的幸福和快乐》中:“我会收集微小的幸福和快乐/因为我需要简单的生活/没有色彩/并不代表不出彩/因为我懂得与人分享。”诗歌中,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自然流露,简单而又深刻。
在应对工作生活中的际遇时,赵光龙说,诗歌是一个人的心灵,被时间穿越的心事。在灯红酒绿中,我周围的好多人一多半都在谈钱,可我却想让一块石头有思想,把生活的大坝砌严。在《男子汉誓言》中,他诉说的是心曲,展现的却是男儿的铮铮铁骨。在《活着》的考问中,他坚持不懈地写诗,只是为了记录生活,看见自己。在《讲课》中,他说:“我想用观念当注射器,医治大学里的活死人。”在《难眠之夜》中,他写道:“我用精力打败了市场,可我无法打败世间百态。”在《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张隐形的嘴》、《我的命运已掌握在他们的手中》、《退下来的是腐败还是猖狂》、《我的心坠入深深的海底》等诗篇中,无不显示出诗人对世俗阴暗面的无奈和憎恶。生活中,正与邪的胶着,光明与黑暗的纠缠,令人疲于应对,有时会身心茫然。尽管如此,在《我的信条》中,人们仍然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诗人用提振人心的激情说:“我选择了做事,我就不会做一个平庸的人,我有权用自己的思维去成为一个不寻常的人……我要梦想,我要创新,我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我不会用自己的良心去做交易……我知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承担责任,所以,我准备去承担责任实现自己的梦想。”
诗歌,让真实存在。在《私密的裕固》封面,赵光龙写道:“我的狂想在墨迹未干时,一切都在狂风中化为乌有。我知道诗文不会带来荣耀,也不能让我洗心革面。我认识不了过去,也诠释不了现在。我做的一切只能说明,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人。在纸上写下过去和现在,这就是我的秘密。”
责任编辑:子非
12.读《渔夫的故事》有感 篇十二
冉阿让,《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他曾因偷窃罪而被关入大牢,并因此痛恨社会。出狱后,他投宿在一位主教的家中,并经常偷窃主教的财物。这位主教很有钱,但他却把所有的钱财都捐了出去,自己住的房子很破,吃的饭食还不如一名车夫的质量高。他全家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两只银烛台和一些银餐具。有一次,冉阿让在偷窃这些银器时,被主教发现了,然而主教并没有生气,反倒慷慨地将这些东西送给冉阿让。冉阿让被主教深深地感动了,从此改了姓名,重新做一个好人。
合上书,我陷入了沉思:那位主教明明可以控告冉阿让偷窃,把他再送回大牢里,然而主教却因为善良的品格,宽恕了冉阿让,或许他知道,如果把冉阿让再送回大牢,他便会永远痛恨这个社会。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经历过的一件事:一天中午,妈妈刚把午饭做好,就听见有人在敲门。开门一看,是一名乞丐来索求食物,妈妈并没有赶走他,而是给了他5元钱和两个馒头,乞丐感激地离开了。一分钟后,又响起了敲门声——又是那名乞丐。他对我妈妈说:“我在外面墙角处看到了一张银行卡,是你们的吗?”这正是妈妈在前几天丢掉的银行卡,妈妈连忙向乞丐道谢。我问那名乞丐:“你没有钱,为什么不把它拿走?密码就贴在银行卡后面哪。”乞丐说:“我不能这样做,因为你们帮过我。”
是啊!谁又何尝不想做个好人呢?当你去包容一个坏人,对他好,宽恕他时,他就有可能变成好人;当你厌恶他们,对他们有偏见,那他们可能就会是永远的坏人。让我们做一个宽容的人,这样世界就容易变得美好。
13.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篇十三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503严静蕾
我们都知道雷锋这个人物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海洋许都同学非常崇拜他。
最近我看了一本关于雷锋的书——《雷锋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雷锋一生做过的大事和童年的故事,还有做过的好事。
在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钉子”精神》这篇小故事。里面说 :雷锋非常喜欢读书,把学习看得十分重要。会不顾一切地挤出时间学习。
有一次,在电影院开演之前,雷锋叔叔还在看《毛泽东选集》。有人问他:“这点儿时间,你还在看书啊!”雷锋却回答:“时间短,看一页就是一页,积少成多嘛。学习,不抓紧时间是不行的。”
同志们也十分赞扬雷锋叔叔的这种“钉子”精神。也就是他的这种‘钉子’精神促进全连干部战士在完成繁忙的运输任务的同时,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这就是“雷锋的钉子精神”。
雷锋叔叔那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
虽然雷锋叔叔的童年十分苦难,爸爸妈妈都很贫穷,也不怎么管他。雷锋叔叔是由爷爷雷新庭抚养,但他长大后光荣入党,一心向党,助人为乐。
雷锋叔叔做好事的光荣事迹连毛主席都表扬他。当雷锋叔叔去世以后,人们就把3月5日当作雷锋纪念日。
在雷锋叔叔去世之前也写了许多诗文比如: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地人—— 劳动者。这两句话是雷锋叔叔1961年3月16日写的。
14.读《人类的故事》有感 篇十四
轶舟
文明深处的传说
这段时间拜读了美国作家房龙惊世之作《人类的故事》,对于作者解读历史的新视角和维度感触颇深。历史在被人们关注和深入考究时,终归是极其生动和活泼的,他区别于那些埋头于故堆“头脑狭隘”的学者,再对历史秉承公正态度的同时针对严肃的主题进行清楚且吸引读者的写作。
这本书拥有自我完善的精神,对他自己,对读者,对人类的未来都抱有希望。全书共分为90章,从人类活动上了历史舞台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和希腊文明及罗马帝国的兴衰史,再接着文明过渡到了中世纪封建教会时代,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生产力以前所未有之势迅猛发展,文明扩展愈演愈烈,世界局势犹如浮萍般摇摇摆摆飘忽不定。人类开始反思并期盼福祉的降临,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追求之路。
文中作者以通俗睿智的文风揭开了历史的序幕,以新奇的视角揭示历史发展背后的故事。在讲到埃及时,我仿佛设身处地地看到尼罗河两岸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演着经久不衰的传说。看那辛勤的农民运用灌溉农具浇灌着农田,文明的种子在播撒待生根发芽。在谈及希腊罗马古国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感是我们现代社会学习的楷模,民主法制意识和独立自主思想如火如荼,我很赞赏也很向往那个犹如天堂的国度,虽然它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与同时期阶层固化严重和压迫斗争肆意的中国乃至世界多数地区,这里确实堪比天堂。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文明深处是人类积极斗争与参与的结果,文明的演进犹如一根串联古今链接未来的道路,发展还需汲取历史的养分。
15.读《渔夫的故事》有感 篇十五
不得不说, 这篇中篇小说既算不上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也不是主题宏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但是, 小说对但是城乡差异极大、城乡之见根深蒂固的时代背景下的爱情的刻画是真实感人的, 小说中黄土高原区的风貌人情是温暖感人的, 蕴含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是耐人寻味的。
首先来谈谈在这部小说中的占有重要分量的爱情部分, 也即主人公高加林与同村姑娘刘巧珍以及曾为高中同学的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从小说中看, 刘巧珍是一个漂亮的农村姑娘, 她没有念过书, 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是, 这绝不妨碍这个女孩子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精神追求, 她“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 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 她对村里的其他青年都不上心, 单单对读过高中的“文化人”高加林爱慕有加。在高加林被撤下民办教师的身份回到农村之后, 她对高加林表明了心迹:她曾在他每个星期天回来的时候找借口不出山, 坐在加林家对面的河畔看他;加林到水潭去游泳, 她就假装打猪草以求与他“偶遇”;她幻想着与他在一起的种种美好浪漫的场景。在高加林落魄的难熬的人生时光里, 巧珍给他的爱情无疑将生活的苦味变淡了, 甚至是加了糖, 他们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
与黄亚萍的感情确切地说是在县委当通讯干事之后的事, 黄亚萍与高加林是高中同学, 他们都爱好文学, 黄亚萍是班长, 高加林是学习委员, 他们经常在一起侃侃而谈, 黄亚萍喜欢听高加林谈论国际关系, 高加林也喜欢与黄亚萍交流思想。然而高中时代的他们友谊是单纯的, 毕业后, 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 两人也就没再联系。黄亚萍的爸妈都是县城的官员, 她是南方姑娘, 长得漂亮大方, 又在广播台当播音员。城乡身份的不同让他们没法在一起, 直到高加林到县委当了通讯干事, 他们之间的关系才发生变化。黄亚萍开始主动追求高加林, 开始觉得张克南人太闷, 而高加林对黄亚萍也颇有好感。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 都觉得能和对方非常聊得来。于是, 黄亚萍不顾父母的反对与张克南中断恋爱关系转而与高加林在一起, 与此同时, 高加林也告诉巧珍他将会去外地工作, 善良的巧珍明白了高加林的意思, 她虽然深爱着高加林, 但还是主动提出不愿耽误高加林的前程。其实, 高加林选择抛弃巧珍与黄亚萍恋爱, 对此他是有自己的权衡的。单就个人感情上来讲, 高加林是爱巧珍的, 是她最初唤醒了他潜在的青春萌动, 点燃了他身上的爱情火焰。在他刚回到农村的那段最难熬的时光里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巧珍温柔美丽, 对加林也是全身心的爱恋。而黄亚萍呢?跟黄亚萍在一起的话, 两个人都受过教育, 共同话题多;更重要的一点是, 黄亚萍的家庭背景和关系资源会给他的事业带来帮助。在与黄亚萍在一起之后, 他觉得“黄亚萍就像烈酒, 既让他头疼, 又让他迷醉”。这种情况下, 高加林更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巧珍种种的好。我们再来看黄亚萍, 良好的出身和父母的娇惯养成她任性的性格, 在爱情中, 也希望占据注定位置, 希望对方听自己的。她是一个对爱情抱着浪漫幻想的人, 有一次她甚至说她喜欢高加林对她发脾气, 这样的男人才有气概有魅力;她认为两个人恋爱过程中, 高调的约会交往, 当然他们恋爱期间也是这么做的。最终, 两个人的关系也伴随着高加林不得不回到农村而结束。在我个人看来, 高加林情感上始终是爱着巧珍的这一点不容怀疑, 然而在面对黄亚萍的时候, 高加林考虑了太多功利性的因素, 以致最终错过了巧珍这样一个好姑娘。而爱情总是拥有能将身外之物剥离开的力量, 外在的吸引始终是长久不了的。
高加林个人感情的纠葛是与他命运的起伏交织在一起的, 小说中高加林命运的三次急剧的戏剧性转折都不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的, 都是被动而又突然的。小说一开始, 高加林被从民办教师的位置上撤下来算是第一次转折, 这一次从民办教师变为农民, 完全出乎意料, 原因却很简单, 村书记的二儿子高中毕业, 于是没有背景的高加林就被取代了。第二次转折则是从农民变为县委通讯干事, 他自己也不知道这背后具体都有什么人使了多大力气, 只是填了一张表而已。而自己之所能交上这样的“好运”, 也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叔叔从部队调回地方当了局长。第三次转折则是被揭发又回到农村, 从省里学习回来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高加林突然被告知这一晴天霹雳的消息, 这种转变就更不是受他掌控的了。
16.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篇十六
初为人师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着某种错觉,就是觉得专家大凡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因为热爱是事业开展的原动力,却不想并非每位专家都是一开始就有着饱满的热情以及过人的天赋的……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职业选择了我》以及《愧对初为人师》叙说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原来他也曾彷徨,也曾犯错,也曾惭愧……这让我也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当时的我满怀热情与自信投身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动画片《小熊维尼》中的“跳跳虎”一样快乐与兴奋。可是好景不长,我的工作马上漏洞百出,而后经历了一些很不顺心的事情,刚刚工作的我,当时觉得是“沮丧之极”……现在看来,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后更让我明白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原来专家也会犯错也会彷徨,或者说曾经彷徨与挫折的人如今却可以成为一代教育专家,这期间有着多少的付出——爱心的付出、教育的思考、以及无休止的学习……我不觉有些惭愧……好在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告诉我们“虽然你也许永远成不了‘家’”,“但是通过努力你却可以成为最好的你”,这样的良言我将铭记心中,并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第四篇小文章《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讲道: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道: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有幸的是我也有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李镇西老师说过爱孩子是教师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但我认为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更是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第五篇文章《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中,这样说道: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是比学生高人一等,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式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有感于李镇西老师对于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的精辟见解,我思考良久,想想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何等危险,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害那些纯真脆弱的孩子,又想想觉得自己的职业又是何等的光荣,因为渺小的你可以影响很多孩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老师久了,我们有时会很难免俗,好在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当你的学生变得敬畏你,你就应该要提高警惕,重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了……牢记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那我们的教育之路就会也走越宽……
17.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十七
今天,爸爸给我拿来了一本《中外名人故事》,我一看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第一页讲的是文化巨人――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家。孔子小时侯是一个相貌有点丑陋的人,他头顶周围高,中间低,很像他家门前的尼丘山,于是,家人为他取名“孔丘”,他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但他聪明伶俐,学东西一遍两遍就学会了,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但他在逆境之中,一直发奋读书,从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成为了一个大教育家。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和孔子比起来学习条件很优越,我更应该好好学习,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
以上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孔子的故事读后感2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18.读《江姐的故事》有感 篇十八
故事叙述只有10岁的江姐,身材矮小、枯瘦,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时必须坐在特制的高脚凳上,稍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抽打。看到这里,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欢乐的黄金时期。江姐童年的美好时光却在轰轰的机器声中悄悄流逝。可我在10岁那年,正过着比蜜还甜的生活。为了庆贺我的10岁生日,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我的童年和江姐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江姐19那年,加入党组织,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还边恶狠狠的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
我含着泪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说的:毒刑是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这句时,全身的热血奔向胸膛。在一旁的爸爸情不自禁地说多好的江姐啊!儿子,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给的。我频频点头。
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他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不仅是江姐对儿子的希望,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19.读《庄子》有感 篇十九
纪渻子培养斗鸡, 经过三个阶段的修炼才成功:一是“它现在只是姿态虚骄, 全靠意气”。二是“它对外来的声音及影像, 还会有所响应”。三是“它还是目光犀利, 盛气不减”。最后“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 它已经不为所动了。看来像一只木头鸡了。它的天赋保持完整了。别的鸡没有敢来应战的, 一见到它就回头跑走了。”因为这只怪异的鸡表面看来呆若木鸡, 而实际上内在功力却深不可测。
我们认为, 一个鸡如果真正去争斗的时候, 需要的是像一个将士上阵三通鼓一样, 需要趾高气扬, 需要踌躇满志, 需要必胜之心张扬于外, 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的锋芒都消弭了, 把一切的锐气纳于内心, 这种内心其实是一种含蕴, 也就是说并不是它真正没有斗志了, 而是斗志内敛。也就是说, 最后的争斗不在于勇猛, 不在于技巧, 而在于德性。庄子这种锋芒内敛的主张对现代人日益浮躁的心态有着警醒作用。
这种内敛于心却又能涵泳天地万物的地方, 庄子说, 叫做天府, 是天地万物的府库。用天府来保存涵养生命的光芒, 庄子说:“此之谓葆光。”就是内心保全的、潜藏不露的一种大的光明。从认识自己, 到倾听自己, 到涵养、孕育自己, 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天府, 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葆光的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 锋芒内敛于心而不张扬, 方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庄子·大宗师》“且夫得者, 时也;失者, 顺也。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而不能自解者, 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 吾又何恶焉!俄而子来有病, 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来曰:‘……今一以天地为大炉, 以造化为大冶, 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 蘧然觉。”
子来有病, “喘喘然将死”, 可他却“成然寐, 蘧然觉”, 一片安宁。究其原因, 子来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 以造化为大冶, 恶乎往而不可哉!”意思是说, 我子来现在完全把天地当作大炉子, 把造化当作造诣极高的铁匠, 到哪里去不可以呢。原来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庄子借子来之口, 形象阐释了自己“安时处顺”的思想, 告诉人们面对困境乃至绝境时, 如何实现人生突围。
黑夜笼罩时星星在眨眼告诉我们, 曙光必将闪耀。春天希望仍在, 虽然“岁暮阴阳催短影”;夏天激情仍在, 虽然“门前流水尚能西”;秋天果实仍在, “虽然一蓑烟雨任平生”;冬天憧憬仍在, 虽然“天涯霜雪霁寒霄”。泰戈尔说:“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 但我已飞过。”如果困境是一种人生经历, 那么这种经历却会使我们成熟必须经历沧桑的话, 那么沧桑也是一种美丽。人生的际遇总有好坏, 我们应该以无厚入有间的姿态去对待, 安时处顺, 去实现人生突围。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井蛙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 是受地域的局限;夏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 是受时间的制约;穷乡僻壤的士, 不可以谈论的道理的原因, 是受教育的束缚。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格局体现出一种含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世间所有的人, 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 境界、气象、格局始终不大。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 不自我赞许, 不自以为贤,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达到更高的境界, 才能拥有大光明。也就是说, 你心中有大境界, 才能拥有这种大光明。
庄子生于乱世, 荒唐着他的笔锋, 鞭挞着罪恶的社会, 歌唱着心中理想的天堂, 他把哲理的人生境界留给我们。偏激的不是他的态度, 荒唐的不是他的笔锋, 冷酷的不是他的心肠, 而是我们长期被世俗浸蚀的双眼, 是我们被一己私欲羁绊的心灵。当我们心浮气躁, 锋芒外露时, 当我们被名利所累, 急于事功时, 当我们命途多舛, 处于人生低谷时, 当我们被知识成见拘囿, 境界、气象、格局不大时, 读一读《庄子》心胸会顿时开阔, 相信自己一定能超越局限, 实现人生飞跃。
摘要:《庄子》一书行文汪洋恣肆, 瑰丽诡谲, 意出尘外, 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说, 庄子写在书里面的东西, 看起来漫无边际, 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20.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篇二十
一、反思让教育更精彩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永远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人,而是要超越自我,超越自己的过去,而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李希贵老师不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从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吗?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他在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是的,“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幼儿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语解释得淋漓尽致,我不由地为李老师的观点大声喝彩。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没有挖掘幼儿的潜力,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反思的目的在于自主监控自身的教育行为,从而逐渐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与幼儿共同成长。
在一次“分享玩具”的音乐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高兴地演唱歌曲,突然张彤小朋友说:“老师你扮演妈妈,我们扮演小朋友来唱歌曲吧!”我认为他的主意非常好,就和孩子们商量如何扮演得更有情趣,大家一致认为再有小朋友扮演“玩具”就好了,可是谁也不想演“玩具”,因为玩具不会动,又没有情节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大家只好拿出玩具汽车、布娃娃等协作表演。虽然表演比较成功,但是由于情节单一,孩子很快就失去了兴趣,我只好草草收场。活动后,我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回忆教学细节时突然我想起了一个动画片《玩具总动员》,那里有一个场景就是晚上所有的玩具都“活”了,它们在欢迎新来的玩具“机器人”,这些玩具会说话,会跳舞,非常热闹,突然天亮了,它们立刻回到玩具柜里,又一动不动了。我想这个情节不是可以很好地解决今天孩子不愿扮演玩具的问题吗。第二天,我又组织孩子表演“分享玩具”这首歌了,我把《玩具总动员》的动画片段放给幼儿欣赏,接着我对孩子们说:“妈妈把玩具带回家的晚上,佳佳的家里也开了一场欢迎会,你知道他们是怎样欢迎的吗?”一说到这,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表演了,他们一会像机器人一样走路,一会像小熊一样敲鼓,热闹极了。
合理的环节设计、科学的引导,给幼儿增强了表演的自信心。宽松的活动氛围营造出愉快、成功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帮助改进自己的教学,再经过实践尝试,使自己在反思中学会了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通过反思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得到的成功,让我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迈出一大步。
二、尊重让每个人感觉更重要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是李希贵老师独特的人文管理理念与实践。他心系广大教师,实实在在地关心教师,认真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问题、就业问题,为两地分居的教师联系工作调动,为教师解决住房问题。教师病了,他到病床前慰问。节日到了,所有职工家属都会收到来自学校的一封贺卡。李希贵先生尽可能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让全体教职工发挥潜能的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教师们的主体性,从而使教师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当一个人意识到“自我的独特价值”,当一个人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时,责任感和使命感会油然而生,从而为主体性的发挥注入了持久而强劲的耐力。这点我深有体会。在我刚开始接任园长时,就发生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老师们怨声载道、牢骚满腹、愁眉苦脸、不知所措。种种境况常常使她们自己也觉得无奈和困惑。最最让她们伤心的是:没人看得起。经调查,学校由于生源太多、硬件设施不合标准、教师配备少等诸多原因造成老师的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时时有烦人的“官司”,始终擦不尽的鼻涕,永远系不完的鞋带,认为自己的地位低人一等。针对这种现象,我买来了许多水果、瓜子,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先让老师说说当幼儿教师有哪些幸福开心的事?有哪些比小学老师优越的地方?老师们畅所欲言,有的说:“那精灵般的眼睛,嗲声嗲气的童音,纯真无瑕的笑脸,有时会让我们心智明晰,心神俱醉,心悦诚服。”有的说:“小学老师有考试压力,作业很多,担子重,在校时间长”……这样,老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消除了自卑,从而开阔了求索的视野,她们懂得了“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懂得了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是快乐着孩子的快乐,喜悦着孩子的喜悦,梦想着孩子的梦想,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呼吸”。让园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这样教师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受到感染后容易对工作产生兴趣,处处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读书,让之成为生命的存在方式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到底,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的呼吸。
一位优秀的幼儿老师,就要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要让自己是一位嗜好读书的人,孜孜不倦探索的人。与书为舞,我感慨一滴水就是一片海;与书为舞,我惊叹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与书为舞,我顿悟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让我明白了幼儿的成长过程,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在思维、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据此来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能激发幼儿兴趣的教学语言等;《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中的课堂实录和理论剖析,让我领会到优秀教师的风采,深感教学的艺术性,从而明确了自己教学之路的方向,尝试着为孩子营造艺术和学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给教师的建议》为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在课堂上如何调控,如何为孩子创造自由健康成长的空间……与书为舞,使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懂得人生的真谛,一天天实现教师的使命。
四、无痕教育,让之成为课程改革的精髓
李希贵教师有句名言:“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正是因为有了真爱与宽容,才有了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的关照。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话多么耐人寻味而又充满哲理。而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是否经常在进行着这种失败的教育呢?面对孩子的过错,忍不住训斥、指责。有的虽方式委婉,但多数仍是直面孩子的错误。殊不知,这种教育往往适得其反。教育无痕需要教师永远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孩子一同探索。无痕的教育没有口若悬河,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没有伤心与眼泪,只有触动感激、心有灵犀、快乐成长。在突出幼儿主体作用的今天,教师的无痕迹指导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幼儿活动中,指导者以求教者、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并参与其中,使受教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获得愉快的体验。适时、适当、适度地指导,教育无痕应是教育者力求达到的最高意境。
作为一名普通的幼教工作者,也许我的生命中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通过《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我应该像李希贵老师那样怀着满腔的赤诚对待我的每一天、每件事、每个人。
【读《渔夫的故事》有感】推荐阅读:
关于渔夫的故事09-26
渔夫的故事 精彩教案07-08
渔夫的故事的语文教案08-06
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格式07-30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06-27
读《做人的故事》有感09-19
读《四块糖果的故事》有感07-01
读《鹿与狼的故事》有感08-18
读《科学大师的成才故事》有感10-02
生命渔夫作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