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征文

2024-06-16

创新精神征文(精选16篇)

1.创新精神征文 篇一

20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在奥运会期间涌显了许许多多感人的场面和事迹,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本次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文明奥运、人文奥运。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从小时候起老师就教育我们讲文明树新风,这也是我们文明古国优良传统的体现。在奥运会期间,不光是北京等内地大城市就连远离几千公里外的新疆克拉玛依都感觉跟平时不一样: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少了,讲文明用语的多了;随地乱扔果皮垃圾的少了,爱护环境的多了;不走人行道横穿马路的少了,遵守交通规则的多了……

奥运会上,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运动场上,运动员们你争我抢、你追我赶,看得我们惊心动魄,这也体现了团结、拼搏、奋进的奥运精神。试想,我们在学习方面拿出这种拼搏精神,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学习成绩还会差吗?

奥运会的参与者不但有运动员、裁判员及相应的工作人员,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北京办好奥运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把我国的优良传统—文明礼仪传诵给全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奥运会的召开昭示着祖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文明在延续,这就是奥运精神,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这种精神,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2.创新精神征文 篇二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欲望是学生的心理需求, 人的创新能力, 不仅以其智慧和知识作基础, 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 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 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教的学科。反之, 如果学生反对某位老师, 就会厌学这位老师所教学科。我们教师必须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课堂上才会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教师应该摒弃那些斥责的话语, 运用语言技巧给学生以激励和鼓舞, 如“谁最聪明?”“你真棒”“谁的答案好”等等亲切的语言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 这样学生才会不再惧怕老师,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想象, 让思维尽情飞翔

想象可以使思维更加活跃, 想象可以使思维更加深远, 想象能给思维插上双翅, 使之尽情飞翔。

积极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有巨大的意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课外阅读《纸奶奶的生日》, 认识了一些新型的纸:避水纸、耐热纸、食用纸、容器纸、防锈纸、速溶纸, 它们各有各的特性, 各有各的用途。学生们学习兴致很高, 意犹未尽, 于是我顺势让学生想象:“今天是纸奶奶的1898岁生日, 来了六种纸给奶奶祝贺生日, 到了纸奶奶的2500岁生日, 还会有哪些纸给奶奶祝贺生日呢?他们又会有哪些本领呢?看谁想得多。”同学们想出了许许多多的纸, 它们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 也许不远的将来, 我们就真的能用上这些纸。

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变换方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次去思考解决问题, 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于是我设计思维体操这一环节, 对学生进行训练。 (1) 热身铺垫。《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 介绍了“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 有的像绽开的花朵, 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针对这句话想象出还有哪些形状的珊瑚, 把它画下来。 (2) 运动头脑, 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 依照这种方法, 写一写学校的花坛, 运用思维体操既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提高写作能力。

3.创新精神征文 篇三

国企改革创新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十分重要的奋斗任务和能否胜利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举办国企改革创新有奖征文,旨在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企业在体制、技术和管理上的不断创新。征文活动期间,得到国内不少企事业单位和读者、作者支持,纷纷撰稿参与,稿件从本单位改革创新的实际出发,既有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经本刊发表后,赢得了读者好评,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征文经评委认真评比,结果是:

一等奖

全面创新是实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途径

作者张嘉国

如何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国资监管

作者李治贤张琼胥宏英

二等奖

东风劲吹文化风?摇作者许志远

触摸MBO?摇作者刘震任志航

开启人才蓄水池?摇作者张树林张春梅

三等奖

抓住政策机遇?摇实现破产再造?摇作者刘贵生

衡变创新记?摇作者肖锋

改制企业民主管理观念的转变?摇作者罗贤贵

认同盘活企业文化?摇作者赵凯

企业如何创一流品牌?摇作者谭良杰

优秀奖

规范化是人本管理基础?摇作者暴玉喜

兵工企业怎样让自己的产品更有名?摇作者秦邦佑

让管理播种先进文化?摇作者徐积英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思考?摇作者陈建生

建华:十项举措谱新篇?摇作者王云龙

4.创新精神征文 篇四

先谈谈赵尚志生命的最后时光。1941年10月的一天,曾经叱咤风云的北满抗联总司令只带领4个人,越过冰封的黑龙江进入黑龙江鹤立县。这4个人是原三军一师团长姜立新,战士张凤岐,赵海涛,韩有。这也是苏军为培训抗联部队成立的北野营里少有的几个不愿意和赵决裂的人。

几个人的小部队,进山没多久就被日本坐探发现。原来日本人一直没有忘记他,在中苏北部边境遍布日本便衣,仅在鹤立县山林里长期潜伏的特务就达三百多人。在转移途中,与伪鹤立县警察大队遭遇,战斗中赵海涛,韩有负伤,赵决定让张凤岐护送二人回苏联,自己和姜立新,新发展的战士王永孝在原地坚持下来。

鹤立县兴山镇警察署特务主任东城政雄和警署署长田井久二郎在多次抓捕赵仍未得手的情况下决定继续派遣特务进山。这次他们派遣一个叫刘德山的汉奸特务,并允诺事成之后给予重赏,42年1月的一天,刘德山终于找到了赵尚志三人。他的出现立即引起了赵尚志的怀疑,并判断此人很可能是特务,在平常,依着赵的性格就是一枪了事。可恰巧刘德山和姜立新认识,这样被勉强留了下来。日本人在等了刘德山一个多月之后仍然没有刘的消息,又派了一个叫张青玉的特务进了山,几天以后他找到了这支小部队。此时刘德山在为这支小队伍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的情况下已经骗取了赵的信任。在他的介绍下,张青玉也被吸收进来。二人一起向赵尚志建议攻打梧桐河警察署,在经过权衡利弊之后,赵尚志同意了。

5.铁军精神征文 篇五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这首雄壮豪迈的《新四军军歌》不仅记载了新四军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而且向人们昭示了伟大的铁军精神。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军,是中国抗战的一支中坚力量。它源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被誉为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毛泽东、朱德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支担负民族解放历史使命的人民武装,挺进华中敌后,浴血奋战,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无往不胜的“铁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新四军创造了辉煌战绩,也铸就了伟大的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既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也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鲜明体现,昭显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壮美情操。它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把中国文化的传承美德在新四军将士的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一部分。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铁军精神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之一,是指引中华民族巨轮前进的灯塔。

一、铁军精神昭示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是铁军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新四军从组建之日起,就把跟党举旗、坚定信念作为建军的根本原则。这正是新四军不畏艰险、屡克强敌、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面对日本侵略军的一次次疯狂进攻和残酷屠杀,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限制、瓦解和摩擦,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愈挫愈奋,愈战愈勇,一次次粉碎敌人的围剿、“扫荡”,在祖国的东南和中南建立了大片的抗日根据地,使侵华日军的后方成为烽火连天的主战场。这一切都是由于他们有铁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现在我们虽然身处和平时代,但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各种思潮交织,对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造成冲击。我们还将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这也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绝不能发生一丝一毫的动摇。理想的丧失,是根本的丧失;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历史一再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强大,就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当前的中国,这个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人心,引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创造辉煌。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复杂的局面,面对任何风险考验,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这一理想信念。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必胜的信念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铁军精神昭示我们要牢记服务人民

报国为民是新四军的立军之本,是铁军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新四军以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博大情怀,同仇敌忾、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拼死杀敌、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壮丽史诗。无论是塘马战斗还是刘老庄战斗,也无论是车桥战役还是高邮战役,他们的每一次战斗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尊严,保卫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这种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结下了鱼水深情,也使新四军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得到了发展壮大。八年抗战中,新四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越战越勇、越战越强,从初建时的1万多人,发展到主力部队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人,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不竭源泉。2005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视察调研时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党除了人民的、民族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私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广大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铁军精神昭示我们要勇于开拓创新

新四军的历史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新四军善于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指示,面对强敌,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掌握敌情、我情、民情和地情,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扬己之长,攻敌之短,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最终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无论是在对敌作战中,还是在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都有很多引人瞩目的创新,至今仍给我们发人深思的启迪。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围绕推进“两个率先”,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走出符合江苏实际的发展路子,又好又快地建设全面小康的新江苏。我们要响应省委的号召,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及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四、铁军精神昭示我们要维护钢铁般的团结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是一支团结一致、万众一心、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钢铁部队。全军将士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在新四军的光辉战斗历程中,因为有了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团队精神,从而战胜了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敌人;因为有了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从而夺取了一次又一次战斗胜利。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是克服困难、凝聚人心、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利益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对原有社会道德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集体主义思想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果集体主义价值观淡化,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抬头,那就值得高度警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作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力维护和加强全党、全社会的大团结,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服从整体、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努力奋斗。

五、铁军精神昭示我们要永远艰苦奋斗

新四军自成立之日起,斗争形势险恶,战斗频繁,常常是饥寒交迫,人困马乏,但新四军以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意志,冲破日伪顽的夹击和封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战胜了各种困难和艰险,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也正是铁军艰苦奋斗精神的胜利。

胡锦涛总书记曾精辟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自立自强、国家繁荣发展的支柱,也是我们党能够取信于民、执政兴国的保证。我国经过近60年的建设和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总体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力还不够强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还不够富裕。我们任重道远,十分需要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继续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改进党风的需要,是凝聚人心的需要,是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需要。能否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直接关系着党的存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增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艰苦创业意识,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不断摒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狠刹斗富摆阔、奢侈浪费等歪风邪气,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顽强拼搏,奋发进取,把我们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

6.“三平精神”征文 篇六

——“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师德论文

庙李小学王梦雯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这是省委书记卢展工对中原人民性格特征和河南优秀文化的精炼概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三平精神与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密切联系和重大意义。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小学教师,每天所面对的工作,一方面,再也没有比这更具体和琐碎的事情了,而另一方面,作为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没有比这更伟大的追求了。因为万事开头难,小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你想在上面画上什么,刻上什么,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在是太大了,而孩子又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明天。所以说,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我们深知,在这看似平凡事情的背后,有着伟大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我们千千万万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每个教师的原动力。我们的工作看似平凡,但我们的追求是伟大的;我们的工作看似平静,但我们的热情是强烈的;我们的工作看似平平淡淡,但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我们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三平教师”,就在今天。

学习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而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又是需要长期培养和教育的重要工作。培 1

养学生“仁者爱人”的情怀是我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点。而通过传统文化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切实可行和意义重大的。中国儒家经典《礼记》提出:“人之所以为人,礼仪也”。意思是说,人的标准就是懂得社会上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孔子的“三十而立”,其实就是“立于礼”。也就是说,孔子三十岁已经懂得当时社会上所有的道德行为规范,即道德仪规范。我们平日所说的在不同场合应表现自己的不同行为特征,面对不同身份的人要表现自己不同的状态,都是这个意思。可以说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人需要终生修炼的必修课,更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孔子曾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子贡也曾请教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思是:贫穷而不去谄媚别人,富有而不流于骄傲,老师认为这样的人怎样?这两句话正好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孔子的回答是:“这可以了,不过还不够,还可以更好。”那就是:“贫而乐道,富而好道德”。即是说一个人即使处在贫困中而依然快乐学道,富裕之后更要讲究道德,因为这是做人的根本。其实,学道学的依然是“道德”。

儒家认为人性是有弱点的,人是从动物进化过来的,动物身上那些不好的习性,其实人身上也有。比如贪婪、残暴、斗争等。所以,儒家认为人性不能放纵,人是万物的灵长,人应该对自己的性情有一种理性的把握。这种“理性的把握”就是“道德”的发源。

既然人性是要靠理性把握的,那要把握到什么程度呢?儒家认为要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人要保持一种性情,要不偏不倚,既不偏激,也不消沉才对。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性”就是天赋予你的生命的喜怒哀乐之性。《中庸》接着说“率性之谓道”,“率”就是沿着,沿着人性去治理他。任何人不可能一生下来的时候,他的人性就是不偏不倚的,更不可能一辈子不偏不倚。所以人性需要修正,这个修正就是教育,所以《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那么拿什么来教呢?就是拿“道德”来教。“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告诉你应该怎样做。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明人伦”,所谓“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一个人,就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在这五个方面做到极致也就符合圣人或君子的标准了。可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道德”二字。总而言之,儒家认为,“道德”是做人的一个根本。就连儒家所讲的“仁”其实就是“道德”的内化,也就是说,“仁”和“道德”是一体的两面。儒家讲“仁”是要仁者爱人,内心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而有仁者爱人之心的人之外在表现一定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内仁外道德”构成儒家理想人格特征。

由此可得知,道德是人的灵魂,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主要标志。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有高尚的师德来为人之典范。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党和国家把无限的厚望寄托在了教师身上。教师,代表了希望与未来,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维系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保障,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薪火传递者。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偏重于智育,育人偏重于德育,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

直接关系到其社会价值的高低。教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自己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自己没有的东西不可能给别人,所以师德就成为一个老师能否教好学生的一个精神动力。

我国汉代的杨雄认为:“师者,人之模范。”这里所说的模范主要是道德模范,老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成为多数人的表率。

唐代的韩愈进一步对教师的职责作了精辟的描述和评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道德教育,“授业”是知识技能的培养,“解惑”是启发教学。“传道”又是老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主要任务。这也表明了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

前苏联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可以说在天真的孩子眼里,教师一般都具有某种权威性,甚至以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相信老师,远在严父、慈母、兄长、挚友之上。特别是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性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及时有效且影响面很广,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做一名高尚道德的人,成为社会文明前进的推动

者中的一份子;做一名具有崇高师德的教师,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三平精神”的提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工作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道德品质,培养学生“以仁义为友,以道德为师”道德情感状态。做一个工作在第一线,脚踏实地,但是能够心怀天下,放眼未来的小学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也是近期我学习三平精神的最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7.创新精神征文 篇七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因此,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如果用图示结合美术教学的一般过程来分析, 可以这样表示:

从对事物的观察认识开始的美术创作实践活动, 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个体的思考, 这是美术实践活动中体现主体学生参与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 美术创作是个体审美与创造的体现, 无论在作品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创新意识都充分展示了个体创新精神的参与, 而个性化的创造正是创新精神实现的一种标志。由此可见,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特质之一。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我们知道孩子是不缺乏想象力的, 只要我们正确引导, 加以个性调适和智力培育, 想象力一定会插上翅膀成为孩子的创造力, 这样的想象力培养过程就是一种教学科学的转化过程, 是对创新精神培养的深度关照。“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 我们的教学来自于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所产生的教学设计, 认识创新精神培养特质的美术教学, 就会关注到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元素。就儿童而言, 关注想象力的培养并促使想象力与学生个性特质、认知能力等结合, 才是对创新精神培养的深刻理解。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 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 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 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 (2)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 尊重个体感知, 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 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 (4) 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 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 (5) 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 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 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 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 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 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 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 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 当然更包括了学生。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 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

通过图示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 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 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 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 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 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 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 只要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 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教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 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 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

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 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情况, 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其外在表现, 可以是语言表达下的创新思维、可以是技能表现下的绘画技术革新、可以是创造性的品评, 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 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教学中, 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 想必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 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 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 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 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 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 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 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 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 各抒己见, 聆听尊重;探讨方法, 共通有无, 优选劣汰;表述见解, 独立共享, 采纳有效;美术创作, 尊重他人, 表达自我;交流品评, 人人平等, 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 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是一个创新的工程。教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 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 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 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 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 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参考文献

[1]陶相宇.美术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科技教育, 2008 (12) .

[2]耿洪严.论美术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体育与艺术研究, 201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8.用创新创业精神,为科技孵化创新 篇八

围绕蓖麻等非粮生物质产业,南开大学蓖麻工程中心(在滨海新区注册为“天津南开大学蓖麻工程科技公司”,下称中心)着眼于全产业链技术协同开发,已打拼十七年,开创了“南开蓖麻”非粮品牌。核心技术产品“蓖麻基高性能绿色润滑油”为润滑油行业实现了石油替代,产品性能高、节省燃油(经国家环保部测试认证节油量达10%)、环境友好(获美国农业部生物基产品认证)、减少碳排放,列入天津市政府采购、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推广产品等支持,是根治雾霾、节能减排的急需技术产品。

2010年,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技术研发力量,建设开放式研究转化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中心在建立市级和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带领下,中心在产品研发、转化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推动产学研合作、蓖麻行业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荣获全国“讲、比”活动先进专家工作站荣誉称号。

创新“依托强校、政府给力、企业运作”模式,建设高水平产业工程技术平台,不断提升研发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中心由多年致力于蓖麻研究的南开大学和行业优势企业出资共建,是国家认定的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高新技术企业,是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开放式创新型研发转化平台。中心多年来围绕蓖麻生物质产业链、非粮生物燃料、二氧化碳绿色化学利用等领域进行系统开发,取得专利50余项、标准20余项,已实现蓖麻基绿色润滑油、蓖麻基生物航煤/柴油、无酚癸二酸、高油高产良种繁育、生物有机肥等全产业链多项重大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其中润滑油、良种、生物肥等系列产品得到政府采购支持),技术和产品应用辐射国内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全球行业技术领先地位。

自2010年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先后柔性引进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李正名院士,工业结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等4位院士,组建了一支包括长江学者、部队将校级专家20余位及教授百余人的高水平专家团队,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及博、硕士占员工总数的80%以上,为技术研发转化提供了持续支撑。

工作站还与美国农业部西部研究中心、以色列凯伊玛公司、印度及缅甸等国外专家建立稳定的技术交流与联系渠道,进一步壮大和拓宽了工作站专家团队技术领域的优势范围,为服务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水平,高起点进行蓖麻产业研发的技术突破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与能力水平。

以技术“引智、引资、引强”,推进成果产业化,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工作站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在专业领域技术引领与创新优势,在为企业服务中注重对其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把控;对企业的技术规划、目标及步骤进行认真的科学评价和提供有益的建议或方案;对企业研发与转化的项目给予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引导,取得了突出成果。

在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由于院士专家团队参与或指导企业的产业项目,从而提高了企业所从事的产业项目的可信度与可行性价值,提高了投资者的关注与重视。通过联手优势企业加快成果产业化,已建成年产万吨级蓖麻基高性能绿色润滑油生产线,带动山东、新疆等配套加工和蓖麻种植,为天津市成果招商、聚集新兴产业群作出了示范和应有贡献。

2014年,中心响应南开大学“履行社会职责、服务地方经济”号召,进驻南开大学津南研究院,整合提升多年发展基础,扩建成为“蓖麻生物质产品创新示范基地”,围绕绿色润滑、绿色航煤/柴油、生物基材料、种子工程等重点方向,打造集产品研发、检测认证、生产示范、技术输出服务、高端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蓖麻产业孵化基地,从而积极融入地方发展,进一步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服务,为国家经济绿色转型、生物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服务。

提出产业发展战略和长效模式,以先进技术辐射实践东西部互动,打造跨区域蓖麻生物质能源产业带

在工作站专家的参与下,企业根据国内科研和产业基础及新兴产业发展特点需求,提出“巩固东北、拓展西北、打通东南亚”的蓖麻产业战略布局,在新疆实施“兵团起步、和田开花、全疆结果”的战略部署。

天津市政府已将中心蓖麻产业链前端技术打包集成,作为重大产业援疆专项给予大力支持。自2012年起,中心在新疆和田地区组织实施“蓖麻产业化援疆项目”,首年即实现“绿化、惠民、强企”的良好成效,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户的广泛认可欢迎。项目获得天津市领导高度重视,黄兴国市长作出批示“一定要把造福新疆百姓的事办好”,予以大力支持,切实增强造血机能。蓖麻产业援疆已成为全国19个省市产业援疆的亮点示范工程。

积极推动蓖麻产业得到国家层面重视支持,为我国能源替代战略和生物质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工作站专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蓖麻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层面。2012年8月,国家能源局率专家组赴南开大学调研后,对中心工作成绩给予高度肯定,并责成中心加快组织开展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国家亟需的重大项目开发。同期国家发改委新兴产业处来津调研,采纳了中心专家的建议,将“非粮能源作物育种、种植、采收、储运专业机械及成套设备”、“以蓖麻等能源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及航空生物燃料的工艺和成套设备”列入《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科技助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中将“蓖麻”列入,作为特色种植业给予扶持。以上工作均有力推动了我国蓖麻产业发展。

在当前替代石油、节能减排、治理雾霾的大形势下,非粮生物质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南开大学蓖麻工程中心将充分依托工作站专家团队的强大技术支撑,也将继续坚持创新创业精神,以生物燃料、绿色润滑油、良种、生物有机肥等高值高新产品为重点,加快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加强先进技术输出辐射,为我国能源替代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生物质新兴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为早日实现“蓖麻绿色中国梦”不懈奋斗!

责编/杨芳

9.北京精神征文 篇九

2011年11月2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正式被确定为“北京精神”,“北京精神”不仅是对北京人文的概括,也是现今社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为北京市民提出了行为准则。

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什么?那就是爱国。爱国是首先要具备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各项行为的前提,爱国高于一切。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首善之地。作为北京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人的代表。外国人来中国大多要到北京看看,外地人把北京当作祖国心脏并以来京观光为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首都北京成为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成为中国发展的示范和表率。可以说,北京市民肩负重大使命及责任,那就是为国争光,为北京添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从热爱祖国这一基本点出发,把爱国之情贯穿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创新则体现北京人民积极进取、勇于拼搏,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勇于改革,推陈出新,尤其在当今现代科学不断创新、先进的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辉煌的成就,也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要想强国富民,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进取。我们常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历史的教训及现实的要求看,改革创新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和复杂严峻的挑战,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抓住机遇,奋勇拼搏,认真的做好每一项工作。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不断提高,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也向着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方向不断迈进,从历史上的融合型城市到现在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势必要进一步营造包容和谐的社会气氛。时代前进的迅猛,科技发展的快捷,信息交流的普遍,是北京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变化紧密相连。因此,更加需要我们有海纳百川、博彩众长的胸襟气度,有雍容大度、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提高北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水平。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文明道德,几千年悠长岁月的积淀,不仅给北京留下了灿烂辉煌、宝贵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培育了北京人仁孝礼貌、宽厚助人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有世界影响的大都市,更要求具有良好的市民素质和健康的社会风尚,培养建设优良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使历史传承的美德发扬光大,提升首善之区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整体素质,向世界展示北京人的精神风范。

10.学习雷锋精神征文 篇十

八(1)张胜玉王美玉————雷锋精神固镇县第三中学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略带忧愁的诗,纷纷扬扬播撒着梦的希望;青春是一片温情浪漫的花絮,清晰明快地飞舞在云里。青春的因子也许有些稚嫩,也许弱不禁风,但总有一天它将翱翔在自由而广阔的天际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雷锋却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青春!雷锋,一位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解放军”,多么伟大的字眼,可以这样说,雷锋同志就是中国解放军的代表人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雷锋精神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雷锋可贵之处在于他很听党的话,因为他是党养大的,无论党把他安排到哪儿,他都认认真真工作,一丝不苟。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雷锋从安东回来,又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

来,到抚顺去看儿子呀!”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抚顺。”老人感动地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

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饥。”,“孩子”这个亲热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雷锋爱学习,他常常挤出点滴时间学习。施工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善于挤和钻。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一次,雷锋跟张书记去下乡,一边走一边聊天。走着走着,雷锋觉得脚下被一个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生了锈的螺丝钉,便一脚踢到了路边。张书记问:“你踢的是什么?”雷锋说:“是一颗破螺丝钉。”张书记听了,一声不响,从草丛里捡起那颗螺丝钉,用手帕把螺丝钉擦干净,装进了上衣口袋。雷峰觉得很奇怪。

过了几天,雷锋跟着张书记到县机械厂开现场会。在机械厂,张书记问厂长:“如果这机床上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床还会转动吗?”厂长说:“那就要出毛病了!”聪明的雷锋这时已经明白县委书记为什么要捡那颗小小的螺丝钉了。只见张书记从口袋里掏出那颗螺丝钉郑重其事地交给了厂长。在回来的路上,张书记说:“雷锋,你瞧,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机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这样,我们这些人就是大大小小的螺丝钉,缺了谁都不行。就象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所以,党把我们放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起作用。同时,我们国家的底子还薄,处处要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也不能浪费,积少成多啊!”

时代在变迁,精神在传承,雷锋精神也是这样,人们没有忘记,就足以证明其存在价值。新时代同样需要奉献,雷锋是奉献,是乐于助人的象征,雷锋精神代表着勤奋、艰苦和奋斗,代表着文明,新时代需要雷锋,当然也需要重估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真正价值。

有人说:“现在都进入21世纪了,人人都想着怎样为自己,谁还会发洋雷锋精神去帮助别人呢?”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学雷锋,雷锋精神就真的过时了吗?!

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小溪说:昨天,你曾经路过这里,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顺着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雷锋叔叔,你离开我们已很久很久,但是你的故事像星星一样多。你背伙伴过河,你扶大娘上火车,你冒雨送大娘和孩子回家,你到工地去干活,你打扫车站为旅客服务。雷锋叔叔,你的故事讲也讲不完。雷锋叔叔,你离开我们已很久很久,但是你的精神,你的行为已被世人复制成一串串故事、一颗颗真诚无私的爱心。时间一点点过去,雷锋的精神依旧存在,在学校里,老师提倡学做雷锋,在社会上,国家领导人提倡人人做雷锋、学雷锋的品格与品质是我们要学习的,在我心目中,雷锋是唯一的,但他的精神是我们大家的,是全世界的,是全球70亿人共同追求所学习的目标和榜样。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雷锋就像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别人.那闪闪的烛光让人赞赏,那闪闪的烛光催人奋起.那闪闪的烛

光虽然不眩目,却定以给我们帮助.那闪闪的烛光虽然有限,却留在了我们心中深处.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点评:

1、语言优美,蕴含感情:如“青春是一首略带忧愁的诗,青春是一片温情浪漫的花絮。”“闪闪的烛光催人奋起。”“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

2、内容详实:全文以大量的事实,书写雷锋、雷锋精神,表达对其精神的崇敬赞美之情。

11.创新精神征文 篇十一

其实媒体团队也是一样,我们做产品、内容的团队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主力记者都是“85后”甚至“90后”,他们在这里更有发言权,我作为一个“70后”,被他们带动着、感召着。我们希望通过“创新中国·NEXT”,带动创业活动的新潮流,把舞台留给全新的团队,留给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留给有潜质的CEO。

“创新中国”从2006年引进中国,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年复一年,也面临容易变得程式化的问题,不管评委还是舞台形式,我期待能够创新。作为主办方,我希望今天的活动是一个小小的开端,让这个舞台真正变成中国创新者展示产品、技术、全新商业模式的最好舞台。

很多人问我,什么样的团队符合这个舞台的标准,我想就是一句话:不创新,毋宁死。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2014年的9月3?4日,创新中国秋季赛总决赛将在杭州举办,真正的好技术、好产品、好商业模式将在总决赛上亮相,那时,大家可以检验我们的创新成绩。

12.创新文化的“精神土壤” 篇十二

创新文化的培育, 既要从战略上谋划, 又要从战术上思考, 既要从大处着眼, 更要从小处着手。就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而言, 应侧重于通过培育如下五种精神, 来促进创新文化逐步形成“精神土壤”。

培育开放精神

关起门来搞不好建设, 关起门来搞不好整风, 同样关起门来也会搞不好创新文化, 需要培育积极的开放精神。但目前的情况却是, 在有些地方和企业, 创新视野比较狭窄, 开放度不够宽广, 局限于本地区本企业本单位搞创新, 这与关起门来冥思苦想没有两异, 其创新实效总是式微也就不足为奇。究其缘故, 与其缺乏创新文化与开放心态密切相关, 未能很好地兼收并蓄和为我所用。因此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培育和发扬开放精神。

大海因不拒山川细流而成其深, 泰山因不厌一石一土而成其高。所以无论是进行科技创新, 还是进行管理创新, 或是机制创新, 都得有开放式的心态, 善于与外界合作, 既要用好内脑内力, 又要善用外脑外力, 也就是不仅要用好内部的创新资源, 也要用好外部的创新资源, 这包括国内国际资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而前不久推出的“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决策, 都是我国在发展路径上的重大创新。

再就科技创新而言, 培育开放精神亦尤为重要, 因重大的科技创新, 特别是原始创新, 没有开放开明的心态、海纳百川的胸怀, 要成就创新是很难的。因此企业不仅要善于与国内的科研院校合作, 还要善于与国际的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开放合作、精诚合作、互惠合作, 以取得预期效果, 并在诸多合作之中, 形成一种开放精神, 进而使之演绎为创新文化。

培育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开放精神有些类似, 但还是有着重大区别。这就在于协作精神, 着重强调承担某个创新项目的组织内部成员的团队协作, 它在创新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试想在一个创新团队中如果大家心不齐劲不足, 各自为阵, 一盘散沙, 甚至为争名争利, 成天搞窝里斗, 不但形成不了创新文化, 还对创新文化培育百害无益。

协作精神的培育, 首先要引导团队成员克服不正当的个人名利思想。名利思想过重, 是创新的大敌, 它会消解团队的力量与意志。因此团队成员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尤其是团队中的组织领导者, 绝不能盗名捞利, 而应适当地让渡名利, 还应善于为贡献特别突出的团队成员“正名让利给位”, 同时还要敢于为捞名捞利的团队成员“去名去利”。其次要培育狼的专注精神。狼的团队精神、专注精神, 可谓之世间奇迹。这种精神无疑是创新所需要的。

因创新是那些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突破性的创新, 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 更需要团队力量的凝聚, 没有协作或协作不力, 要登上创新之巅或击中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团队成员的座右铭, 克服任何形式的单打独斗, 特别是个人奋斗。从而逐步形成“有你无我不成, 有我无你也不成”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为创新文化的培育厚植基础。

培育挑战精神

所谓挑战, 汉语词典给出的一个解释, 是“谓首开衅端”。这里讲的挑战便是向看似不可能甚至不大合常理的事情进行向更高层次、更深机理、更宽领域等迈进的具有理性的开拓性尝试, 包括对其否定或者打破原纪录或根本改变原属性及模式而进行重建的一种创新性活动。由此可见创新离不开挑战, 挑战则需要一种勇气一种精神。这种勇气与精神便是创新文化的内在基因。挑战精神的培育, 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有点批判精神。

现在一提批判, 人们似乎心有余悸, 而自然想到文革时期的那种把人们给搞怕了的大批判大斗争。这里讲的有点批判精神, 是指在学术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对已不合附宜甚至阻碍事物发展的一些原有定论定理定律等进行科学性修正或升华。这就要敢于说“不”善于说“不”。比如对那些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的一些老调子、旧框框、陈模式等, 就要进行大胆且具理性而非狂热的挑战。

回顾我党的任何一项重大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 无不具有对陈旧东西的否定或扬弃之性质, 而一些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 也大都具有对一些过时的学术观点的否定与升华。在这其中, 都充满了挑战性并具有批判性。创新文化正是在这种经常性的挑战与批判性中孕育的。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创新活动中利用批判这个武器, 要坚持贯彻落实党关于创新工作的系列要求, 要与人为善。

培育坚韧精神

在创新文化中, 绝对离不开坚韧精神的培育, 只有长期培育并使之弥漫开来, 才能使创新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外延更加扩大, 进而使创新在其驱动下, 能动地克服创新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坚韧不拔。

在坚韧精神的培育上, 需要引导创新者树立三种精神。第一, 要树立永不言败精神。既然是创新, 特别是科技创新, 总不会一帆风顺, 更不会轻轻松松, 还可能有失败。要有屠呦呦搞青蒿素的韧劲, 即使遭遇挫折, 也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奋发崛起。第二, 要树立吃苦奉献精神。搞创新特别是重大科技创新与发明, 不吃常人吃不下的苦、不受常人受不了的累、不忍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不付出常人难以的付出, 那是不可能有重大建树的。这就要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于奉献, 甚至甘于牺牲。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 便是众多科技人员无私奉献的集成。第三要树立敬业专注精神。认定的并经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创新方向、创新思维、创新路径, 就要一条道走到黑, 始终把心思放在创新上、把智慧花在创新上、把精力用在创新上, 绝不可三心二意, 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有些叫人迷茫的时代, 更要努力做到不被世俗所惑、不被挫折所困、不受人言所累。只有如此, 才能在创新上有所获, 而创新文化也才有可能在众多创新者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中逐渐生长。

培育宽容精神

创新最需要的是宽容与体谅的氛围。倘若没有该氛围, 使大家经常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之中、互逐名利的气氛之中、相互猜嫉的气氛之中、互不服气的气氛之中、相互打压的气氛之中, 创新就难免走麦城。因为没有好的氛围, 大家便没有好的心情, 也难集中精力, 更难充分发挥才智。因此创新最需要的是有特别好的心境、高度集中的精力、灵感灵气的闪现。只有使创新者时常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 免受五花八门的打扰, 创新的火花才可能与之亲吻, 创新的欢快才可能与之相伴, 创新的硕果才可能与之青睐。

所以营建轻松愉悦舒畅的创新环境, 当是创新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做到三点。首先要尊重创新规律。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或机制创新, 均可能有失误失败, 因创新均是在走前人未走过的路, 做前人未做过的事, 皆带探索性创造性。既然如此, 则可能蕴藏着风险与失败。管理者要尊重这种客观规律, 进而理解和尊重创新者。其次要大度大量大气。如果管理者没有这种肚量, 一见有失误, 就批评指责, 甚至采取削减必要的经费、抽走必要的人员、占用必要的场地等不明智之举, 便是消解创新者的创新热情。

13.雷锋精神征文通知 篇十三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半个世纪的事实证明,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世事怎样变迁,雷锋精神依然在温暖着我们的世界、灿烂着我们的生活、高尚着我们的信仰、鼓舞着我们前进的脚步,雷锋精神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响应团省委、学校关于学习雷锋精神的号召,特举办本次征文活动:

一、征文主题

1、雷锋精神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2、雷锋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

3、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4、如何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

二、活动主办: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研究生工作部

三、征文时间:3月10日至3月20日

四、征稿对象:全体研究生

五、征稿要求:

1、字数:2500—4000字以内,诗歌字数不限;

2、语言生动、情感自然、具有创新意识。需用A4纸打印三份,标题字体为黑体、字号为二号加粗,正文内容为四号宋体,杜绝抄袭,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并严肃处理。

六、投稿方式:

1、电子稿件请发送至seudg2010@163.com,主题:姓名+院(系、所)+专业+题目。

2、打印稿件请上交至董广(***)。

七、奖项设置:

1、大赛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九名,颁发奖金和证书。

2、所有入选的征文将择优推荐在《曲园研究生》上刊登。

八、本此活动由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研究生工作部

14.弘扬法制精神征文 篇十四

‘‘弘扬法制精神,放飞青春梦想’’。这短短几个字中蕴藏着法律的重要,梦想的可贵。我们少年儿童要时时刻刻遵守法律,做一个守法的小公民。学习上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

那一次,我就看见了一个不遵守法律的人。‘‘红灯停,绿灯行,黄灯……’’我头头是道的说着安全标语。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马路边。理所当然的抬起头,‘‘是红灯,不能过’’我说着,刚迈出去的脚又收了回来。这时,一个阳光、帅气、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出现在我面前,只见他穿着整齐的西装,程亮的皮鞋,双手插兜,戴着墨镜,刚要闯红灯,却被我叫住了;‘‘哥哥,闯红灯很危险,请您等一会再走吧!’’只见那个人慢条斯理地转过头来,轻蔑地看了我一眼,说;‘‘小毛孩,别多管闲事!’’说完,便扬长而去。听完这句话,我非常气愤‘‘现在的人怎么都这样!好言劝说不听,真搞不懂。虽然闯红灯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关系到自己的生命,俗话说的好;‘‘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他这一次多过去了,但下一次就不一定了,意外总是意想不到的。’’心里想着,我无奈摇了摇头,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绿灯亮了,我迈开大步走到马路边……

我打小就想当作家,从上幼儿园起,我就读了好多书,比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童话故事》……上了小学,我又读了四大名著。再加上妈妈每天辅导我,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我觉得我离我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我们要遵纪守法,爱护自己的生命,让梦想起航!

15.老舍小说的创新精神 篇十五

关键词:老舍,小说,创新精神

老舍是以小说家的姿态登上文坛的。20年代中后期以多部长篇小说创作奠定了他的文学史地位, 30年代又以大量的长中短篇作品创造了小说的艺术高峰, 40年代更以史诗式的巨著丰富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艺术宝库。他在不断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方法和表现形式, 同时又在不断地总结小说创作的艺术经验, 将经验升华为理论, 又用理论去丰富、深化他的艺术创作。他是小说本体艺术的积极探索者, 又是小说“现代化”艺术方法的全新创造者。老舍小说创新精神的张扬, 对我们当代文学的意义和影响极为深广。

老舍小说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其在新的小说观念的指引下对“人”的关注。“人”的发现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最伟大的主题, 先觉者们在致力于人的解放时也推动了文的解放,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文学的中心概念。

正是本着对“人”的关注, 老舍以一个地道本色的市民世界为视点创造了一部部写人的杰作, 表达了自己对人的价值的真诚思考。老舍对人的价值的现代性追寻在其小说中并不表现为对自由解放的正面追求, 而总是以病态社会里人的病态遭际来反向表达对人的合理价值实现的向往。因此, 在小说中, 他总是不断地向我们展示特定的历史境遇下人的存在的“非人性”。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苦难构成了老舍笔下千疮百孔的市民人生, 正是在现代意识的照耀下, 老舍在对这一人生形态的充满理性的逼视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的价值沦丧的震撼与痛心。于是, 老舍在悲悯着他们“非人”命运的同时, 也苦苦思索着他们的将来。也正是在这种对人的现代化的执着探求中, 老舍发出了对人的自由解放的热烈深沉的呐喊。

老舍对人的关注并不局限于仅从外部表现人的肉体及精神境遇, 对人的内部环境的严峻逼视与拷问所带来的某些现代主义非理性基调在老舍的诸多小说中都能够挖掘:《驼驼祥子》在对人物堕落深层原因的追问中对人性弱点的昭示, 《断魂枪》题记中“生命是闹着玩的, 事事显出如此, 从前我不明白, 现在我懂得了”流露的虚无感, 《猫城记》对人性欠缺的惶惑、焦灼与绝望, 《离婚》中种种离婚而不得的现象和个中人老邱的表白。无不显示出浓郁的现代主义的色彩。

而老舍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 更多的还是侧重于就人的现实生存而非哲学存在进行思考。因此, 在对老舍小说意蕴的多重探索中, 我们把握到的还是那种实在有形的东西。老舍小说对人的这种思考虽不超前, 但无疑是符合新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语境的。存在决定意识, 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特质正是源于资本主义物质泛滥后的精神危机, 而现代中国的经济文化条件远未产生对人的存在进行非理性探索的土壤, 且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思维习惯也排斥这种非理性思维。因而, 存在主义文学虽先锋前卫却因它的脱离实际而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也未能引起文学接受的广泛响应。而老舍对于人的生存及价值充满现代意识却又不谮越历史实际的理性思考, 无疑是符合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语境、符合文学现代化发展逻辑的。

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是个历史范畴。新时期是西方文化迅速被介绍给中国或者说中国作家急迫地寻觅西域之声的时期。西方的感性文化、现代意识充分被中国作家所接受, 于是我们在文学中看到了如是现象:作家们及时地了解了当代哲学, 且形成自己的当代哲学意识, 这对他们的创作极有益, 但往往当他们的生活根底不够扎实, 艺术功力不够圆熟的时候, 就急于进入创作阶段, 也就势必出现了不能将当代哲学意识引发出的哲理人生体验酿成审美情感, 以哲理人生体验代表审美情感体验, 使作品缺乏独特意识和审美特征的现象。今天, 重读老舍, 我们就会真切地被老舍艺术家的气质、情感上的真诚和感受上的敏锐所打动。老舍对文化人格的重建, 对西方文化的吸取等都要通过审美这个过滤网, 都要经过审美情感的认同。老舍不让自己的主体力量消失在横向流通所产生的落差中, 他受外国作家的影响, 又能够从广结良缘升华到“我写我的”, 自成一格。其实这就是他用主体力量对文化进行选择, 且艺术地处理他的体悟的结果。当代中国小说家怎样始终保持自己的中国情感及灵魂,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建构自己的主体力量, 用审美情感去同化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艺术地进入文学世界, 显然是他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探索自己民族的文学, 如何从根本上接受西方的文学流派, 并用主体力量同化西方的诸种文学流派, 可从两个层面上去考虑:其一, 是仅从纯形式方面, 将西方文学流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拿过来, 或者说主要是在技巧方面借鉴其手法;其二, 是深究这种表现手法产生的文化背景, 然后衍化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某种独到的感受。老舍对西方文学流派的接受程度就达到了这样高的层次。在英国时期, 老舍面对写实派文学海洋, 尤其倾倒于狄更斯、梅瑞狄斯和萨克雷, 这些作家的艺术世界中的幽默深受老舍的喜爱。老舍对幽默的吸取借鉴, 与其说是对英国写实派的幽默技巧和手法的借鉴, 毋宁说是对人生态度、文化心理、文化人格的选择和确认。因此在他的艺术活动中, 他什么时候获取了幽默, 也就获得了自我, 获得了自由;什么时候失去了幽默, 就意味着他至少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自由。可见, 老舍具有对西方文学流派同化的强大主体力量。他的小说创作成果是中国现代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一笔宝贵财富。

中国是具有悠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国度。老舍作为文学大师, 他的现实主义的成功已是不争的事实。《二马》突破了对市民性格和命运的挖掘和表现, 达到了对民族民众生活中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精神病态的批判。到了《离婚》, 他让张大哥统领着小说中的一群人物———都是闹婚姻纠葛的人, 演出了一幕幕平庸卑琐的悲剧, 并通过那些百无聊赖的纠葛, 批判市民中部分灰色人物平庸生活的“市民哲学”。到了《骆驼祥子》, 写了祥子买车丢车“三起三落”后“心死”的悲剧, 勾画了特定的时代城市下层个体劳动者由心灵扭曲、自我幻灭导致的个人失败的必然下场———“将就着活下去”, 这就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所达到的心理深度。由此我们看到, 老舍小说世界的艺术魅力, 不仅来自他充分的艺术描写, 而主要来自他对社会和文化的批判。

老舍现实主义的成功, 向当代文学提出了这样的询问:当前文学就表面形态而言, 艺术手法娴熟, 对现实的描写充分而投入, 但读者还是不能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感悟。当代文学缺少的不完全是艺术, 更是思想, 缺少思想的深度则大大削弱了文学批判的力度。许多关注现实生活困境的小说, 确实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但因没有深邃的思想把握, 人物本应具有的丰富历史人性内容便没有被开掘出来, 这就势必弱化了文化的批判功能。

与文学缺少思想深度而削弱了文学的批判功能相联系的是悲剧意识的淡化。社会生活充分地世俗化, 中国传统文化努力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 这一切对文学最直接的消极影响是, 在平民意识的倡导中, 对艰难的现实生活的接受, 对诸种不如意作阿Q精神的化解, 作家审视生活和做价值判断时, 是没有抗争、没有悲剧意识的平庸和心态的平和, 现实主义文学已衍化为仅仅是描写现实化。

老舍小说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实是极为宽广的空间, 他对人的悲悯、宿命般的人道情怀、感伤和批判, 融会在他对社会和个体生命描写的方方面面。祥子孤寂的心灵正是老舍对人大爱的证明。也正因此他创造出虎妞这样的不是丑角戏的喜剧人物, 徐徐散发出一位真正参悟了人生的作家笔下才有的既辛辣又苦涩的情调。我以为, 从老舍对祥子和虎妞等个体人生关爱的非凡艺术魅力的成功来说, 我们当下文学表现的生命感受, 应该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到今天的时代感受, 应该是社会性的, 如此才会有厚重的社会文化意义。

老舍的伟大不独是贡献了他丰繁的小说世界, 更表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之路对我们当代文学建设的启示。相对于说不完的老舍和当今的文学, 上述的思考仅是凤毛麟角而已, 但却启迪我们能够看到更宏观的问题, 诸如文化人格的建设与文学发展的和谐与调适, 这是对作家的要求, 也是对文学前景的设计, 是实践问题, 也是理论问题。从中国现代文学走过来的当代中国文学, 依然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的任务。明确了这个任务, 才能够确定当前文学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认真总结老舍小说所显示的创新经验, 不断加深我们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艺术方法的理解, 才有可能把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引入更加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篇十六

【关键词】 培养 学生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有了创新意识,还要会创新学习,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应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某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往往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学生的耳际,流入他们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可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同时, 还可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学习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当然,学生的疑问和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再如,教师还可经常用“发现法”,通过学生读和听,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冒险提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

上一篇:活动场地租赁合同免费下一篇:佛教徒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