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课万人”_感悟“学本课堂”

2024-12-04

走进“千课万人”_感悟“学本课堂”(共9篇)(共9篇)

1.走进“千课万人”_感悟“学本课堂” 篇一

走进“千课万人” 感悟“生本课堂”

神龙小学魏修敏

在这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有幸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即“千课万人”研讨观摩活动。与会的专家、名师云集,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最前沿的引领,令我感慨万千。什么是“生态”课堂呢?就是接近大自然,纯天然的。那纯天然的课堂是什么呢?我以为它应该是真实的,让孩子真实地享受学习的过程,不在乎失败,不在乎精致,而是孩子的一种真实体验;纯天然的课堂还应该是生动的,它似一首动听的乐曲,既有低音——理性深刻地思考,又有高音——感性精彩地表达。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搭配》,一堂课要做到有味道并不容易。它需要以深刻与醇厚为调料,和着智慧与洞见,方能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体验和高人一筹的概叹。没有出彩的设计,没有炫目的课件演示,吴老师俯下身去,去感受,去体悟,去移情,焦虑着儿童的焦虑,快乐着儿童的快乐。学生的快乐,是随着吴老师的课的层层推进而递增着的。起——从学生都熟知的生活中如何搭配衣服而展开话题;承——鼓励学生独立开展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并将这些方法进行充分展示;转——为什么我们探索的结果各不相同呢?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合——增加上衣的件数,搭配的种数会怎样变化呢?改变了情景,如何分析搭配的情况呢?环节的安排层层递进,拾级而上,这就与学生的学习心里吻合起来,从而也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体验。吴老师向我们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痛并快乐着”的快乐是美好而可持续的!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比》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是一节传统的概念课。俞老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作为“准备课”定位、直入主题等都颇有新意;在教学调控方面,心态平和、风趣幽默、善于倾听、清醒分析等方面也别具一格。

华应龙老师的一节课更是让所有的人折服,他的一节《规律的规律》充满了理性与思考,有一定的思想和深度,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华老师的引领下得到了激励的碰撞,他让我们领悟了神奇的数字“142857、495、6174”他用旋转木马和数字黑洞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神秘和好玩!参会的老师都说华老师的课堂是睿智的课堂,是理性的课堂。

名师的课堂总是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情感气息,洋溢着教师的理性与机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爱上数学,爱惜人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一花一世界,一师一堂课,一课一人生!欣赏着名家的精彩演绎,享受着大气、激情、幽默的名师盛宴,如沐浴春风,心旷神怡,又如品味画卷,流连忘返 ……

2.“千课万人” 篇二

在这短短的四天的杭州之行,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风暴,品尝了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虞大明的《狼牙山五壮士》壮怀激烈,铿锵有力;张祖庆的《狼牙山五壮士》感情真挚,情意绵绵;王崧舟的两节《与象共舞》分别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语言(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语言(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言语形式的理解);而窦桂梅老师的两节《我的爸爸叫焦尼》更是将母语的重要升华了„„

每次外出听课,我们常会感叹:“上得真好!我怎么就学不来呢?”学不来大师们文化的底蕴,那是他们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升华。学不来大师们精妙的教学设计,他们的课堂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常常会使我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学不来大师们那富有感染力的灵动的语言,准确、畅达、易懂、幽默。一句话,他们是智者。教师有智慧,就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若水三千,取一瓢饮吧。我就这次听课,大家共享点滴收获。精彩之一:《狼牙山五壮士》同文异构

两位浙派名师:虞大明老师和张祖庆老师,他们同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两堂课真是各有千秋。虞大明老师激情昂扬,紧扣壮士言行,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用朗读来表达读者心中的感受。整堂课,虞老师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反复认识的是:“这就是英雄本色,这才是壮士情怀。”当虞老师浑厚的声音读起第六自然段,当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电影片段播起,当五壮士豪迈的口号响彻会场时,我一次又一次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一场情感的盛宴,一次生动的爱国教育。而祖庆老师他侧重的是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注重学生写作方法的培养。一上课,张老师安排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习成果,让学生听写8个词语,再分为两组,分别是敌人和五壮士,可谓别出心裁。接着,朗读这两组词语,读出不一样的感觉。然后,在学生有自己的感觉后,进一步引发思考,并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敌人、五壮士的句子,再划出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中震撼你的句子细细品味。于是在读、划、议、品中,五壮士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透露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最亮点在最后,他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将来重编教材,你认为该不该把“五壮士中的两位幸存者”和“日军向五壮士致敬”这两个事实写入教材?为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张老师适时引入一位编者的话,最后用诗歌的方式表述张老师自己与其不同的看法,这样的结尾多好,是啊,“该不该把这些写入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老师让学生明白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最可贵,他让学生回去自己思考,因为“有些问题,需要思考一辈子”。张老师的这堂课不但实现了阅读能力,更提升了理性思辨。两堂同样的课文,两种不同的精彩!

精彩之二:大师的语言魅力 新鲜,还第一次听到一个人的同文异教。王崧舟老师用“一课两上”的方式执教《与象共舞》,实在精彩!最吸引我的是王大师的语言魅力。他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声调所传递的信息,始终是轻轻的,像在你耳边呼唤,又像在你眼前提醒;始终是清清的,像最源头的溪水,缓缓地流,不动声色地流,只是在个别时候,突然拔高,突然激动,突然加快。我觉得他就是魔术师,甚至拥有巫师的吸引力,学生不由自主进入到课文中去。

精彩之三:窦桂梅老师报告

窦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一次次赢得在场老师的雷动掌声。她的报告,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窦老师让我们懂得了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爱孩子,给孩子们阳光,给孩子们雨露,这是我们的责任!

3.千课万人 篇三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五力修炼”高峰论坛即成长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五力修炼”下的成长课堂教学探究(“五力”即课程前瞻力、课程开发力、课程创新力、课程执行力、课程反思力),提升教学软实力,关注个性差异下学生不同的成长状态,更新观念,成长学生,成长自我,让课堂成为一种学生真实学习的原生态呈现。“成长”是鲜活的生命发展过程。“成长”是“人”的成长,是教学主体儿童的成长,所以成长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以学为重的课堂。”

浙大教授吴秀明开场给我们做了《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育观》报告。重点强调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定位,要注重文化熏陶、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他指出:现代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中国版。在国学一块非常欠缺,国学基础非常差,大学生不会古典诗词,中小学没打牢基础,要大大加强国学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小学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尝试、探索。

周一贯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到武汉大学演讲,带了一只公鸡。人们觉得很奇怪,不知道这与演讲有何关系。原来,先生是要以这只鸡做实验:他先抓紧一把谷子撒在讲台的桌面上,再一手把公鸡的头按在谷子上让鸡吃,公鸡一粒谷子都不啄。先生把公鸡的嘴掰开,把谷子塞在鸡嘴里,公鸡挣扎着甩头,把已经塞在嘴里的谷子甩了出来。最后,先生把公鸡放了,退开几步,把谷子撒在地上,公鸡才慢慢地啄食„„这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如同公鸡啄食,要宽松、自由、顺合自然之道„„”

周老师指出,课改后由“怎么教”关心“教什么”。王荣升教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为谁教”比“教什么”“怎么教”重要。优秀教师应该是目中有人(学生为谁教),胸中有书(课文教什么),手中有法(怎么教)。

崔峦老师作为小语界权威人士对语文教学的前瞻看法,值得语文教师反复琢磨。我把他的几句原话记录下来:

提高教师素质,是搞好语文教学的根、因。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结出成长课堂的果。

识字教学要提速,要加快让学生多识字,让孩子尽早的掌握更多的生字,以便以后的阅读量提升。

阅读教学要转型:

1、讲读课要瘦身,要改变单纯分析的教学,加强语言运用环节的学习。但也不是不要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而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内容理解。情感丰富、主旨难懂、道理深刻的课文,还是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关注语言赏析。

2、语文教学要进行结构性的变革。比如可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尝试,加强略读课的研究。

3、要研究表达类课文的教学,如口语交际、习作等。理解为主的课程,表达为主的课程,不仅关注阅读,而且关注表达。

4、尝试大小课、长短课的结合。短课如低年级每日故事、高年级新闻发布,又如经典诵读、写字教学等等。长课如习作、口语以及整本书阅读等等。

课堂教学的变革是有限的,而指导学生阅读是无限的。崔峦老师讲座中的几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孩子的引路人,一定要做孩子阅读的点灯人,要有一颗博爱的心。

母语教学的底线:识得基本汉字;写得一手好字;会写一篇文章;有一副好口才;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有一颗博爱的心。

本次活动中,很多课堂以及这些优秀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献艺”的是薛法根老师,薛法根老师倡导语文老师要向数学老师学习,一堂课集中教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如此,教得轻松,学得也扎实;反之,累了自己,苦了学生。薛老师在教学《寓言两则》一课时,对“揠”“鹬”两个字的教学,采用的是“合体造字法”,将复杂难记的字,由一个个部件慢慢组合起来,让学生在部件的组合过程中,了解汉字的结构,构字法甚至文字的涵义,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生字。简洁、朴素、扎实,是薛老师课堂的最大特点。没有过度的分析,没有花样的手段,品字学词、学讲故事、角色朗读„„运用最语文的方式学语文。

虞大明老师讲授的是《桂花雨》这一篇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虞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略读课文的教学,旨在让孩子更会阅读。具体表现为,在阅读某篇文章或某份材料时,能否凭借浏览、跳读、扫读等方法观其大略,知其大意?能否能取其精髓,细细研读,探究言语的秘妙?是否能联系自我或生活实际,有所启示?

因此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努力让学生“爱上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观照儿童的心理,多管齐下,有效激励,切实增强教学的情趣性,让学生充分体验和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一个文本的同时,尽可能激活学生后续相关性阅读的动力,让阅读之“火”,从此开始“燎原”。

在此次观摩课中,还有两节课是来自台湾的老师的课堂,一节是李玉贵老师的《北极熊学游泳》,一节是范姜翠玉老师的《别让七块钱买走一天的快乐》这两课让我们领略了来自海峡另一边的教学风格。特别是李玉贵老师的课堂,将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人,倾听孩子的声音,以孩子的立场来体会文本,时刻观察与关心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同时,对于课堂教学,注重课程开发力的发展,找到文章的训练点,目标明确,站在学的立场上教,鼓励、关注学生,教给孩子提取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练习怎样说,同时关注礼貌用语的使用,使整个课堂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孩子自身的发展。让我们在这两位台湾老师身上,学到了不一样的教学特色。

在本次的课堂观摩课中,还出现了比较“另类”的课堂,如:管建刚老师的说明文教学,钱锋老师的电影赏析课,李祖文老师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等,让我们见识了语文课丰富的类型。

管老师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对联》,比较新颖,将阅读课和写作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课实实在在,不是繁琐的讲解课文,而是处处讲解写作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写作课有很大的帮助。但管老师提倡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革命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针对这节课产生了辩课活动,各位专家你争我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吸收学习这堂课,理解更加清晰。

4.千课万人反思 篇四

很幸运,在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第二届千课万人高峰论坛。虽然是短短几天,但随着听课的深入,认识加深了,眼界开阔了,理念更新了,前景更明确了。耳边一直回响着这样的声音:更新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在这些名家大师带给我们的精彩课堂背后,我收获更多的是深深的震撼和反思,具体如下。

一、转变师生定位,提高课堂效率。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好一节课,都是按照自己教学的思路和想法拟定的,孩子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来学习的。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没有他们自我思考的时间,没有质疑问难的权利。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欲望低下,课堂沉闷,注意力不集中,调皮捣蛋的现象很是常见。老师辛苦,学生收效甚微。这一切根源是什么,这就是角色的转换问题。在新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想的,不是我们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哪些内容是老师非教不可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还有哪些不明白,这些一定要搞清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正所谓,叶圣陶说过的:教是为了不教。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实现“以学定教”。比如,在《为人民服务》这节课中,老师通过角色转换进行采访,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们整节课都在思考,进而学会了引用、举例、分析等论证方法。把一节老课教的如此新颖别致,佩服!

二、立足语言文字,回归语文本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特点,进行语言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语文学科而言,学习言语形式比了解课文内容更为本质,更为关键。

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孔子游春》时,就根据文本的表达特点,挖掘出文本背后的奥秘,从关注表达、进行语用的角度,多次引导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泗水河边”这一教学片段中,王老师通过“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这一组比喻句的句式,练习引导学习理清该句的表达特点——“这组句子是由看到的和想到的组成”,然后请学生根据“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句式反复变换,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新的体验。而且,王老师还通过与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既充分地理解了内容,也学会了有序的表达。这样的语用教学,看似很“无用”,实则有“大用”。

孙双金老师的《雾与霾》也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在教学中,他的“语用”意识贯穿全程,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比如,看图后先让学生练习用带“雾”的词语形容,再用不带“雾”的词语形容,了解学生对雾的认知起点,激活学生关于雾的词语积累。还有,听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故意调换“幽谷”与“瀑布”的顺序,让学生体会表达是有规律的;故意用“美丽”换掉“神秘”,让学生体会表达的准确。

在教学《庐山的雾》时,紧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似的构段方式,由扶到放,抓“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中心词,品“像„„像„„是„„是„„”“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等关键词,体悟“对比、联想与想象”等表达作用,对于我们老师来说,真的是让人高山仰止。

三、深刻把握教材,找准训练目标。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概况地说,是一项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而且每篇课文都隐藏这作者的言语意图,这种言语意图是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表达出来的。每一种特定语言表达方式或语言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语言交际功能。教师唯有在深入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样的方式与结构,才能研制出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

所以,正像薛法根说的,语文老师要向数学老师学习,根据教材特点,找准训练目标,一堂课集中教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才能教的轻松,学的扎实。

在王崧舟在《孔子游春》的教学中,老师把描写泗水河边的景色和描写水的那两段,演绎的如诗如画,语言文字品味的如此酣畅,学生彻头彻尾都在欣赏陶醉。不仅学会了想象创作,而且学会了用词,妙哉!

虞大明在《牛郎织女》的教学中,虞老师准确把握了本文的文体——民间故事。独辟蹊径,找准目标,以“讲故事”这项语文能力为训练点,在讲述每个情节中,渗透民间故事的特点,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管建刚在《水》的教学中,依托文本,重点剖析二次洗澡,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提示学生要抓特点,抓细节,学生收获颇丰。

王自文在《夸父追日》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怎样概述,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复述的方法。

蒋军晶在《文成公主进藏》中,根据民间故事的特征,结合第二学段学习叙事性作品强调复述的要求,练习讲述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举措。而且蒋老师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先扶后放,举一反三,在讲述的过程中了解民间故事神奇的特点

——文成公主进藏遇到重重困难,但最后都逐一化解;发现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结构反复相似,一波三折。

张立军在《将相和》中,融入了大量成语,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更是绝上加绝。

薛法根在《剪枝的学问》中,更注重了夯实丰富语文知识,体现着从讲课文到学语文的华丽转身。他在开头提写生字词就不同一般,既复习了字词,又在词句的联系中得到了理解。在概况主要内容时引领孩子按时间顺序又列举了许多时间顺序的例子。期间,又教给学生怎样朗读,怎样区分叙述语,对话语和疑问语。正如他所说,要教就要教的透彻一点,清晰一点,实在一点,这是一个任务。

所以,教师要打开学生成长的空间,就要积极创生课堂内容,从教材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四、开发课程资源,挖掘人文情怀。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是语文新课程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命题。为此,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所以,我们不能只单纯地教课本,而是要走出课本,超越教材,以一篇带动多篇阅读,甚至以一篇带动整本书,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大语文的特点。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培养儿童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文情怀。在这方面张祖庆以一个课程的深刻领悟者和直接建设者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张祖庆说过,真正的课就应该有“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行为。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让我们来看看他在《金钱的魔力》中,是怎样引领学生走进《百万英镑》群文阅读的。

首先,读原文开头,然后设问:除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个故事,你认为还有可能会上演哪些有趣的闹剧?

其次,观看电影片断,交流观后感。来引发学生对《金钱的魔力》原文的阅读兴趣。第三,呈现《百万英镑》一书的封面和目录,让学生猜封面上的漫画可能是什么故事。当学生猜出是《竞选州长》后,又作“精彩片段试读”。

第四,以《被偷的白象》为例开展“趣读”活动。

第五,再次欣赏漫画,让学生猜漫画所对应的故事。

正是通过这几个简单的步骤,学生对《百万英镑》整本书产生了阅读兴趣。

此外,还有张立军在《将相和》中,由一篇带动了一本书,把学生推进了《史记》,开

启了学生阅读之兴趣。

孙双金老师在《雾和霾》中,他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了《庐山的雾》,透彻地从姿态美和变化美欣赏了庐山神秘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又引出了《山城的雾》,并自我开发了课程资源,把学生写的《雾霾》文章融入进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到了雾的兄弟——霾,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正像他说的那样,内容要开发一点,向生活打开,向热点打开,向当下打开。不仅有教的意识,更要有课程的意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阔,这就是真正大语文的特点。

5.千课万人听后感 篇五

————听《千课万人》有感

马鞍镇中心小学(滨海校区)王孙芳

在这金风送爽的季节里,我再一次参加了千课万人的课堂观摩活动,心中仍然有些小小激动。脑海中不断涌现出名师们精彩课堂的瞬间,那一阵阵如雷的掌声,久久不绝于耳。带着满满的期待,再次踏上杭城之旅。

走进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景物依旧,人潮依旧。路的两旁,飘落了一地的梧桐树叶,却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更引人注目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精神抖擞的身影,都为着名师们的精彩课堂而来,更希望自己能满载而归,能在这美丽的校园里,跟着那些青春活力的学生们一起成长。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的,“长大”不一定意味着“长成”。因此,实现成长教育,落脚点在课堂。“成长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名师们的课堂纷纷出彩。

一、读中悟,悟中学

听过薛法根老师的《匆匆》,甚是惊叹其文本解读的新颖,课堂驾驭的娴熟,教学理念的和美。而这一次老师的《寓言两则》又让我感觉到一种无比轻松的课堂,薛老师的课总是那样轻松、潇洒,举重若轻,尽显大师风范。讲故事悟道理,演故事知得失,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自主领悟了寓言里蕴藏的深刻哲理,同时,说话、写话、朗读、识字写字、讲故事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课堂开始薛老师用了汉字拆分法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就记住了“揠”和“鹬”。这相对于我平时繁琐的讲解就清楚许多,同时,他还运用了拆字和形声两种方式来认识字,以此来告诉学生一个无论多复杂的汉字,都有办法看得清,记得住。薛老师的课堂没有很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心的教学环节,就是最常态的课堂。读,大声读,轻声读,自由读。读完后就让学生讲故事,从新手到能手,再到高手,最后到故事大王,一次又一次的讲练,学生已经明白了寓言的含义。再通过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心情,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当禾苗,老师当农夫。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学生理解了:农夫的心是好的,但方法不对;太着急会好心办坏事,会出错;世间万物都有生长规律,不能破坏了这个自然规律;应该循序渐进。薛法根老师平实的语言,巧妙的点拨,催生灵动而充满生长力的课堂。

如薛老师说的,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言语意图,这种语言意图是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表达出来。每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语言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语言交际功能。语文老师唯有在深入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样的方式和结构,看到内容背后的结构,才能研制出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从“讲语文”到“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而从“教语文”到“育智能”,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薛老师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教语文,教语言,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却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简约的背后蕴藏着大智慧,所以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良言妙语连珠。的确,删繁就简才是真,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也许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生长的空间。

二、读中疑,疑中学

曾经有幸听到过从台湾来的老师的课,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对我的冲击力十分的大,让我印象深刻。而这次又很荣幸欣赏到了台湾的李玉贵老师的精彩课堂。与我们平时课堂不同的是,首先李老师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先看本课堂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2、读出角色间的关系;

3、想到最好的说服的办法;

4、文章与我的关系。但李老师很有意思的把这些学习目标设计成了楼梯,上一个台阶就完成一个目标,十分有趣,让学生十分轻松,没有学习压力,又有想要向上爬的冲劲。其次,在读通课文后,李老师让学生质疑,一开始,孩子们都不知道如何提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提出了一些十分令人欣喜的问题,如“为什么冰山越来越小?”“为什么要游得更远、更久?”“北极熊是怎么学会游泳的?“为什么小海豹没有被吃掉”等等,这对于孩子来说,质疑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成长。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自己去感受、发现、整合、质疑、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称为“思路”。

李老师认为,好的语文课堂的判准之一,是学生是否安心努力不懈地以各种方式试图表征此刻的想法与理解。思路是珍贵的,答案还算其次;若老师未曾真心广纳思路,仅企求渴望着答案,则课堂所听到的快速机智,让听课老师拍手喝彩的聪慧绝伦,很可能只是优秀儿童代替全体儿童学习任务的圆满表象。确实,小语课堂有太多的即问即答,一问就能答,一问就有答,还需要连篇问吗?这篇《北极熊学游泳》课文十分简单,可李老师,却能在简单的课文之中找到他的独特之处。在小海豹说服北极熊的那段话中可贵,开头一句“你没发现吗?”在我们看来平常之极的话语,李老师却觉得十分,她换了几句话,“你没看到吗?”“你看不见吗?”“你到底有没有在看啊?”“你有没有长眼睛啊?”同样的意思,表达的方式却完全不同。在这里,李老师让孩子们感受到的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礼貌是基本,提醒要委婉。

6.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篇六

2011年4月19日—23日,我有幸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学导课堂,很多专家老师都对学导课堂有自己的研究和见解。周一贯老先生说学导课堂要导在迷惑处,拨在歧途上。专家成尚荣也以为学导课堂要导在阅读理解的方法上,导在阅读理解的困惑处,导在阅读理解中思维的深刻处,导在阅读理解后对语言的运用、内化上。评课者也认为学导课堂要导在问题情境的感悟点上,导在学习的关键点上,导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处,导在学生认知的迷茫处。总而言之,学导课堂就要为学而导,以学代导,顺学而导。这一主题也体现在了33节课中。

从《申辩:从苏格拉底说起》这节开门课,我就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小学的语文课就要引发孩子的哲学思考,教师的导要在学生对一个话题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会批判他人的观点。《雾凇》一课薛老师由“水汽、雾气、霜花、雾凇”四个词语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在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这个过程的形成之美。《说说我的家》是最亲近的导,最灵动的导,导在孩子有难度的句式上,导在孩子有错误的语言表达上。《我最好的老师》导在文本内容上“写了什么”,又导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怎么写的”,让我们看到了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的一个美丽的转身。《最大的麦穗》导在孩子们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上,引导孩子们要有自己的阅读反思和批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思维去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令我心悦诚服的导是在窦桂梅老师《牛郎织女》的课堂上。她巧设了课

前三个问题来导学预学,用梳理人物关系的方法来导学括文本主要内容,用串联疑问的方法来导学了解民间故事的写作特点。我惊叹她的导!

回到自己的课堂,我对学导有了自己的困惑:导在疑难处,导在困惑处,导在错误处„„如何对待学生的差异?你难,我不难;你疑,我不疑;你错,我不错„„我们该作何选择?

7.千课万人学习体会 篇七

东西南北三五成岳,千课万人聚集你我。一路风尘一路奔波,一节节好课不尽的收获。

有幸赴杭州参加为期4天的“千课万人”观摩活动,总的感觉是“累并收获着”!可以如此近距离目睹名师们的风采,感受“名家课堂”,真是受益匪浅。现就本次活动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轰轰烈烈进行了11年,走进“千课万人”活动,才体会到自己的那一步迈得何等小。自己的课堂还停留在“学别人上课”“比着课件上课的基础之上。”。在名师们的课堂上,你总能听到 “谁还想说?”“谁还有补充?”“谁听明白了?”“你想好了,你该怎么说?”等话语。整堂课都充满思辨,充满着教师的追问和点拨。学生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关注到了学生的差异,老师们也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能实实在在地指引我们的课堂实践,不为一些花架子而失去课堂的真谛。在我们的课堂中正是缺乏让学生“安静思考,合理表达”,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不等孩子思考、表达,老师就急于包办代替孩子去思考,去表达。

著名的特级教师黄爱华分析了美国与中国的教育。他说,中国的教育是打基础,体现知识的权威;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对知识的质疑和怀疑,其核心的价值是“简单、实在、培养创造力,学以致用”。在对知识的“是什么的?”“怎么来的?”“做什么的?”“怎么做的?”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前三项,而美国的教育注重最后一项。他还提倡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有三声“掌声、笑声、欢呼声”。从他的这

些话语里,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些什么?也尽最大能力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去做些什么?

四天三夜的学习收获还是很大的,主要是思想上的。我会学着把学生看做“真正的人”,正视孩子的出错,而不是一味的斥责,名师们的一句话说得真好“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让自己的教育工作有声有色起来。朱国荣老师说:教师的魅力在于唤醒在于激发,让学生浸润其中,求索、跋涉、碰撞思维。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熏陶,是润物无声,是潜移默化,教师要学会慢下教学的脚步,让更多学生自我完成自我建构,能力发展。

喻巧月老师《抢数》一课,她的装傻智慧真是一种艺术。“你怎么知道你一定赢定了呢?”“你想怎么样赢他?”“你来试一试。”这一句句启发似的疑问,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更多的使用“生生互动”的交流形式,给孩子充分的活动,展示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让孩子自己教会了自己。

俞正强老师的《乘法分配律》,没有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你能写一个像我这样的算式吗?”同学们在俞老师的静静等待中终于发现了规律,“我能写。”“我能写。”“报,报,报〃〃〃〃〃〃能写完吗?”他的语言生动活泼,当讲到分配律的变式时,他问同学们:“知道了去外婆家的路,能从外婆家回来吗?”“在外婆家方便,还是在自己家方便?”这简单的一句话,提醒同学们,乘法分配律和变式两者在应用当中的区别。当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其中,“下课了,下课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离开座位。这样的数学课真的是一种享受。俞老师慧言:把自己的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学生。他确实做到了。

一位大师一份精彩,一位大师一种风范,我们在看在学,不管临摹的再精确,总不得其神韵。上课不是演戏,不是在演别人设计好的台本,不是在背台词般背教案。而是我们在演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必要引领。

8.“千课万人”观后感 篇八

沙溪中心小学 吴健玲

2014年10月25日,在浙大华家池校园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音乐成长课堂研讨观摩会。两天的观摩活动,展示了10节优质示范课、两场报告和四堂深层到位的课堂点评。一节节弥漫着浓郁音乐气息的观摩课让我感触、感叹、感想颇多。撷取几处精彩掠影于

大家共同探讨:

(一)扎实细腻的课――《匈牙利舞曲(第5号)》伍娜

这是我最喜欢最欣赏的一堂课。伍老师的欣赏课,乐曲结构分析细致,准确,引导学生每次有针对性的听赏。在欣赏主题A时,先引导学生分辨出第一主题由几个乐句构成,结合体态律动(分别拍手、拍腿、传递纸杯感受此段乐曲的速度,风格及乐句间的对比。其次进入第二主题,并且给出A部分的结构图,反复部分。在欣赏主题B,结合前三乐句的特点给出舞蹈动作,最后一乐句则请同学们自己创造表演。再回到A’首先让学生听跟A部分还是B部分相似,并且有什么不同。后给出完整的曲式图。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欣赏的方法,改变了如今欣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音乐的现状,创造了一堂和谐的音乐课堂。

我思考:欣赏课往往被我们一线老师忽略或忽视,我们常常让孩子们简单聆听一遍或几遍算完成学习,孩子们因此学了几年也不知道怎么样去欣赏音乐,很多优秀经典的音乐因此都只能遗憾地与孩子们失之交臂,遗憾的同时,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们都应该深思。张老师的课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只要老师有心,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孩子们接受并喜爱!

不是孩子漠视音乐,他们其实非常需要引导!

(二)最动听的课――《阿西里西》黄美华

黄老师的声音甜美圆润,她用自己动听的范唱征服了学生和全场的老师。她的课堂语言简洁明了,态度和蔼和亲,她用自己特有的魅力一下子让孩子们就喜爱上了她。黄老师的课最值得我学习的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她在评课时这样说道:不能只局限于这首歌曲,或者这部作品,而更应该注重背后的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三)最实用的课――《小小演奏家》黄世杰

这节课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没有复杂的导入步骤,但黄老师用自己风趣、幽默的个人风格、简单有效的器乐教学结合生活,运用生活化的语音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学生直观的来学习音乐,上出了常态课的精彩。黄老师的课是朴实的、是扎实的,充分发挥了男性教师个人风采,简朴中透着大智慧。

(四)最“新”的课

9.千课万人体会 篇九

因为“千课万人”,有幸在阳春三月来到美丽杭州,3月28日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此隆重举行。很荣幸我能有机会参加此次盛会。整整两天坐在体育馆,有些累,聆听了十三节课和两场学术报告,虽然没有时间去感受西子湖的美丽,去欣赏太子湾的春色,但这些课堂盛宴与名师们的风采也让我感到此行无憾。

听名师的课感觉真好,语音纯正娴熟,设计自然,没有眼花缭乱的游戏,夺人眼球的噱头,却时时吸引住听课者的耳目。

首先登场的年轻美丽的赵涯老师,语言亲切自然,明丽流畅,通过三个games引出文本中的talk,由谈论老师的外貌和性格,过渡到谈论自己的朋友,特别是最后的环节:让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好友,并请上该同学的好友,孩子们在音乐声中互相表达友谊,真实的情感交流让他们两人拥抱,其中一对还落下眼泪,让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很感动,这样的课不是煽情而是融情与境,触景生情,让课堂得以升华。!

中年慈父般的龚海平老师,《Keeping fit》没有刻意的设计,没有华丽的课件,简单两张图片。他在课堂上犹如与学生闲聊早餐,谈论身材,侃侃而谈,信手沾来,学生盯着他,时而轻笑,时而回答,一副陶醉的样子。这样随性的课堂,也许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黄耀华老师的绘本课《Zack the Zebra》,故事讲解细腻活泼生动,绘声绘色,整堂课自然流畅,循序渐进,丰富的身势语言,巧妙地板书设计。让我们真实学习和领会到低年级教师的技能与风采。

还有来自北京的魅力男教师主维山,《water》一课,风趣幽默的独特风格,自然生成的课堂技巧,通过教师的启发,谈论水的重要性,水带给我们的乐趣,最后让文本小诗自然生成,出自于孩子们之口,让我佩服,也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教师个人魅力的重要性。

最让我难忘的是来自江苏南京的林丽老师的课《 At Weekends》,我觉得她就是本次千课万人中的一个亮点,林老师的个人魅力感染了在场的学生们和所有老师,她语音纯正悦耳,那样娴熟地道,犹如来自英语本土国家,她的打扮和面貌也有点像西方人,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她的了了几笔线段图示就显示出频度副词的区别,特别注重训练孩子们的听力,注重听力技巧和策略的指导。与我自己的课堂相比,找到自己的差距,往往听力作业都是最后五分钟,匆匆听好全班核对,缺乏技能的提升。

感悟一:英语首先是表达思维的一种工具“英语做为一种语言,它首先应该是学生思维表达的一种工具。”看到课堂上孩子们用英语侃侃而谈的那种积极的开口欲时,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学生。固然杭州的学生能如此这般,与他们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多关系,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在平时的课堂中他们的英语老师一定经常让他们有基于话题用英语表达自我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说,或许当学生享受到那种用英语表达自我思维的酣畅淋漓时,他们会更加喜欢英语,会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中。

感悟二:教师个人素质高,课堂驾驭能力强,动作优雅,富有激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自身人格魅力更高,使整个一节课神采飞扬。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专业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教育部《英语课堂标准》研制组核心特级教师刘兆义说:“听,是攻破英语城堡的突破口”,回忆我的教学,我的课堂上给学生听了吗?听了多少呢?又有多少是地道的英语呢?

感悟三:英语课堂注重的是交流和表达,学生真实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老师们注重创设语境,使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实的运用语言,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思想。

感悟四: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连仲点评几节课,一针见血: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不需要太多的铺垫,太多的噱头,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未尝不可,有时为了学生的更好理解,可以用几句汉语,而不要太多的绕弯子低效率。

上一篇:电影幸福终点站观后感1000字下一篇:英语测试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