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情观

2024-12-23

浅谈爱情观(精选12篇)

1.浅谈爱情观 篇一

思修论文:浅谈当今学生爱情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号: 摘

要: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爱情简单又复杂,爱情是最捉摸不透却又最吸引人的情感。中国自古就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一说,有多少豪杰因美人放弃事业江山,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用了大量笔墨赞颂着爱情。而当今网络传媒上遍地都是各种各样样的爱情感悟、爱情攻略。而文化发展迅速的今天,高中生与大学生当中又出现了不少的同性恋与双性恋。“修身,齐家,平天下”,作为新一批的接班人,当今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处理好繁杂的感情与人际关系,完美地成就这一终身大事。

关键词:爱情 大学生

距离 责任 金钱 同性恋与双性恋

九把刀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书中,对身着新娘装的女孩说“新婚快乐,我的青春”,可惜新郎不是他。都说学生时代的爱情最最纯美,捧着书本带着明媚笑容的她,抱着篮球微微湿汗气息的他,那时的岁月美好得像一首诗,轻轻呢喃着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童话,那时的岁月漫长得像一条小溪,静静流淌着我们的少不更事与无所畏惧。

(一)爱情与距离

异地恋的学生们大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年我们高中,我们还没有长大,我们仅仅因为喜欢而在一起,固执地以为从现在到永远不过是一句话的时间。后来高考如期而至,所有人各奔东西,一个教室里的孩子们就这样走向成长的分岔路,我们终于没能在同一个城市。”异地恋总是最揪心最无奈的,好似一张考卷,考验着恋人们的坚定与忠诚。有些手很久很久没办法牵,有些关怀只能化成冷冰冰的文字,于是一些人败给了距离,败给了时间,但也有另一群人辛酸却微笑着坚持。

韩寒说:“拍拖就应该经历一下异地恋。体会一下欣喜忧愁无从分享,欢笑落泪不能拥抱。隔着屏幕隔着电话隔着书信联系直到你几乎疯狂。学会拒绝诱惑,学会处理一个人的时间,学会照顾自己。„„也只有这样,在下一个拥抱,乃至白头偕老,你才会感恩,异地恋不仅是考验着对方的耐心,更是考验了自己的认真。”异地的恋人们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坚持,更多的信任,更多的尊重。

(二)爱情与金钱

《裸婚时代》一剧中男主人公刘易阳求婚时说:“虽说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等你老了,我依然背着你,我给你当拐杖,等你没牙了,我就嚼碎了再喂给你吃。”这段感动了所有人的好男人宣言,将金钱的地位排除于爱情之外,如果说柏拉图式的爱恋是一种如梦般的虚幻,那么裸婚式的爱恋就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真实,脱下了所有华丽与奢靡。

踏上开往大学的火车,少年们离开了自己的小小世界,投身于大千世界。校园气息褪去了,成熟了,但也现实了。从此“柴米油盐酱醋茶”轻易地取代了曾经的海誓山盟,牵手不能保证吃饱,拥抱不能保证穿暖。许多大学校园(尤其影校艺校),一到周末,豪车云集,美女们变身二奶傍大款,男孩们因囊中羞涩被拒绝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今收视率居高不下的江苏电视台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扮演月老牵线一对对才子佳人的同时,也备受争议。走红的女嘉宾马诺,一句“宁愿在宝马里哭泣,也不在单车后微笑”,被扣上拜金女的帽子。另一位女嘉宾孙雅莉更是相亲成功后,悔婚并且拒还宝马,被推至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可是金钱真的至高无上吗?有一篇微小说这样写道,一个家庭住在租的房子里,妻子埋怨丈夫

无能:“你就不能多赚些钱,买套房子,给我一个家!”一场口舌之战随即爆发,他们的孩子在一旁含着泪水说:“爸爸妈妈,这不是我们的家吗?有我们三个人,不够了吗?家还需要买吗?”金钱能买来房子,却买不来家庭,更加买不来幸福与温暖的感觉。人生很短,要好好珍惜,不该为金钱放弃真爱,更不该为金钱违背道德与法律。但是当代的大学生们也一定不要奢望超越物质的爱情,没有物质支持的爱情很少能够走很远,换句话说爱情和金钱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统一的,给自己爱的人提供物质保障是和精神上的爱与保护一致的。我们在享受与追逐爱情的同时更应该为自己也为爱的人努力奋斗,看得更高更远。

(三)爱情与责任

记得曾看过美国某高校研究生做的实验:把两只发情的老鼠一雄一雌放在同一个笼子里,根据很多次的观察,他们发现平均每隔20分钟雄鼠会和雌鼠交配一次,而这期间的20分钟是空白期,雄鼠对这只雌鼠不会产生欲望。然后某一次空白期进行到15分钟的时候,研究者把原来的雌鼠取出来,放进去了另一条不同的雌鼠,雄鼠却也兴致勃勃的和雌鼠交配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追求新鲜感是动物的共性和本性。人这种高级智能、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似乎在“喜新厌旧”这一问题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大家或多或少都都有这样的经验:且不说穿新衣这样古老的问题,同一道菜第一天吃很香,连着吃很多天你会对它毫无兴趣、而换一盘菜你会发现它格外的美味。还有,一款电脑游戏玩久了会厌烦,而换一款游戏你很可能会玩的兴致盎然。同样的事情不可避免的发生在了爱情上:所谓七年之痒也不难解释了,面对同一个爱人7年,当初的那种冲动与感动早已烟消云散。那么难道此时我们应该像抛弃衣服和电脑游戏一样抛弃自己的爱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爱情更是承诺与责任,爱情的感觉是双向的。不像衣服、饭菜、电脑游戏,它们是没有感情的死物,它们不会反过来对你产生同样的感觉。而爱情和一般的喜爱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双向的,喜欢的对象由无感情的死物变成了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这个时候的抛弃便大多是不可允许的。当初在一起,你们互相选择了对方,就有责任承担起这份感情,不能自私的抛弃对方或是搞外遇。一段爱情最好的状态是经历暗恋期、热恋期、平台期,最后达到稳定期间。暗恋和热恋往往是短暂而美好的,但经历了这两个时期之后,两个人当初的那种新鲜感与好奇心消耗殆尽,开始看到对方身上的不足,开始埋怨,开始怀疑、不安,这就进入了平台期,很多男男女女在这时候经不住第三者的诱惑或是因为厌倦选择了结束这段感情。而那些真正懂得爱,懂得生活的人们都坚持了下去,进入了稳定期:虽然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冲动,但是两人因为习惯、依赖与责任一直在一起,尽管有时可能会因路边的野花心里波动,但却永远不会去摘。爱情走到最后也便是责任与依赖。

(四)同性恋与双性恋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然而在我国文化生活水平高速提升的今天,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让我们不得不直视这一问题。根据调查,中国目前中学生、高中生中女同性恋数量远多于男同性恋数量。而一对对女同性恋中大多其中之一是像正常恋爱关系中的女方,是双性恋,另一个则是扮演正常恋爱关系中男性一方的,被称为“T”,是同性恋。几乎所有的同学、家长、老师以及社会舆论,都尖锐的批判讽刺着这种违背常规道德的恋爱关系。在发表自己看法之前我想说一个真实的事情,高中的时候我一直喜欢着某个班上的女生,她活泼可爱善解人意,在高一追求她的时候我被拒绝了,让我没想到的是她和另一个女生在一起了,那个女生是T,她亲口告诉我的。我很难接受这一事实,愤怒的情绪使我我当时认为她肯定心理有严重问题,认为我看错人了。但是冷静了很久之后,我开始思考。或许如果不是因为她我可能一辈子都是反对同性恋的,而我现在居然对她们表示真诚的尊重与理解。三年了,她们是我见过恋爱时间最久,最真挚,对互相感情最珍视的一对“情侣”,比许多男女生之间的恋爱关系单纯许多,也崇高许多。中学、大学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产生这种情结是有迹可循的,在恋爱关系中女性往往更加偏向柏拉图式的爱情——无性爱。而女生这一简单美好的愿望和男生的想法有时候是冲突矛盾的。她们便会寻找和她们想法相同的人,这时候“T”的存在给了她们一种可行的路。她们认为:“只要是真爱,无关乎性别。”对这句话,我并不想用一个简单的“对”或“错”来评价它。这句话不完全对,但至少我也坚定认为它不完全错。我只想告诉大家:在激烈批判和讽刺她们的时候,你应该真正站在她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试图走进她们,理解她们之后再做出自己判断。然而这个问题对于她们也同样艰难,同性恋的生育问题和传统伦理道德间的冲突。这个问题本文并不想深入探讨与研究,只愿大家能试着报以理解的态度看待这一特殊的人群

后 言: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我们最最真善的祈祷。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唐婉的红酥手与陆游的黄滕酒,黛玉的葬花行与宝玉的青灯烛,胡兰成的半生缘与张爱玲的萎谢之花,总是勾起我们最本核的遗憾与无可奈何。但愿执子之手以后,与子偕老。从前、现在、以后,好好呵护爱情,幸福地沐浴阳光,真真切切地感受活着。

2.浅谈爱情观 篇二

一、整合教材,加强爱情认知

高职护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爱情朦胧期,对异性或爱情的话题极其好奇。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如大胆地拂去爱情的“神秘面纱”,大大方方地谈“情”说“爱”,正确引导,净化高职护生的心灵,满足高职护生的好奇心,引导培养高职护生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笔者从教的学校使用的是杨九俊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其中爱情题材的篇目有7篇,诗歌《静女》、《致橡树》、《雨霖铃》,小说《荷花淀》、《项链》、《边城》和戏剧《雷雨》。但分散在教材的各册中,都受制于不同的知识点、不同体裁或训练目的,爱情主题不明显、不突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置一个“爱情单元”的板块,突出爱情主线,明确爱情的思想内容。有诗歌、小说、戏剧,并且增加了外国文学作品,让高职护生通过对这些爱情篇章的学习,对爱情的认识更全面,从而为她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走进文本,感悟爱情真谛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指出:“教授的艺术就是如何懂得引导。”高职护生鉴赏力差,模仿性强,对美的感受能力有高低强弱差异,有家庭、文化、道德的差异,对美的评判固然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引导高职护生认识爱情的本质,领会爱情的真谛。

(一)领悟爱情的物质性以避免盲目性

高职护生涉世未深,对爱的理解还很肤浅。影视网络中的情爱场面,言情小说中的暧昧描写,大街小巷中情人间大胆的亲昵行为等,使她们以为爱情就是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就是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其实对于爱情,马克思曾做过这样的解释:“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可见爱情是一种很现实的情感生活,它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散发出诱人的温馨。鲁迅的小说《伤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文中的主人公原本已经冲破重重阻力奔向幸福,最后却以悲剧收场的真正原因,用文中涓生的话来形容便是“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拥有了爱情并非就拥有了世界,因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爱情的物质基础首先是心理基础,它必须是两个人格成熟、心理稳定的异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一见钟情或纯粹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欲望,不能说是爱情。其次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爱情赖以存在并为之发展的物质生活基础。《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之所以长期陷入痛苦之中,固然是因为她有不切实际的追求所谓高雅生活的虚荣心,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物质基础在爱情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缺少了物质基础,爱情就无以为继。身为学生连生活都得依靠父母,当然谈不上爱情基础。

(二)品味爱情的精神性以避免功利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受到现代新思想影响较深的青年一代,国外的开放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更深,虽然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不过同样也造成了大众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并影响到了校园。在爱情观方面,某些高职护生秉承金钱至上的原则,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众人眼中的白富美,有些高职护生甚至为了获得内心需求的东西,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

爱情作为异性之间特有的一种感情,是人类最崇高圣洁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感情的升华,是异性间心灵碰撞、感情交融而绽放出的绚丽的光芒。双方必须在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的基础上,相亲、相爱、相扶、相持,才能幸福、长久。舒婷的《致橡树》倡导追求的就是男女双方在爱情世界中,纯洁平等、自主独立的现代爱情理念,是一种同甘共苦且相互依存的爱情关系,也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同时又不忽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小说《简·爱》一直被认作是女性捍卫爱的尊严和平等的典范。作为家庭教师的女主人公简·爱深爱着男主人罗切斯特,这种爱没有尊卑之分,完全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一种爱。可是当得知罗切斯特是有妇之夫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而当后来她得知罗切斯特成了一个几乎一文不名的残疾人时,她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旁。在她看来这样的爱才是有尊严的平等的爱。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因为在爱中渐渐迷失自我,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喜欢与否决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她认为渥伦斯基不再爱自己时,失去了存在感,选择了卧轨自杀。爱情一旦沾染了功利性,就不会幸福,同样女性要想活得有尊严有地位,不能依附于任何人,一定要自立自强,这样的人生才会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

(三)理解爱情道德性以增强责任感

部分高职护生对于恋爱抱着玩的心理,她们选择恋爱的根本原因在于排解心中的寂寞,同时或出于自身情感的需要,又或者是基于自己对于刺激的需求而进行的相关行为。并没有太多责任感和道德感,这不仅是对恋爱对方的极其不负责任,而且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社会道德告诉我们,婚姻是恋爱的最终目的,人们进行恋爱行为,其目的都是最终能够找到自己所爱的人,并与其厮守终生,而恋爱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桥梁,也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很多人认为如果恋爱的目的不是为了婚姻,那么这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应当受到社会唾弃的行为。因此,在道德层面上恋爱承担着一定的责任。爱情是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行为表现,诚实守信、忠贞专一是爱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遭受多大挫折,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初衷。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因贪图一时的虚荣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他们并没有“夫妻似鸟同林宿,大难来临各自飞”,而是咬紧牙关,同心协力,一起分担巨额债务而毫无怨言,我们不禁要为玛蒂尔德后来所表现出的自立、自强、勇敢、坚忍鼓掌,也为她的丈夫大难面前敢于担当,所表现出的责任感和对妻子的真爱喝彩。

《雷雨》中周朴园始乱终弃,30年后出其不意遇到侍萍,为了避免惹出是非假惺惺安抚侍萍表示怀念和忏悔,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周朴园同样是始乱终弃,而当他在一次庭审中再次遇到玛丝洛娃时,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正是当年自己的荒唐无知注定了玛丝洛娃的悲剧命运。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幡然悔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要陪着玛丝洛娃一起去流放。这个举动体现了他对自己心灵的救赎,也体现了道德的复活。通过对比,既从道德层面加强了对人本质的认识,又让高职护生明白什么样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人生。

三、进行爱情专题语文实践活动,规划人生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要进行爱情教育,就必须把爱情作品的教学和高职护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设计高职护生普遍感兴趣的各种爱情专题语文实践活动,让她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这样既提高了高职护生对爱情的认知,又挖掘了她们的潜能,促进了她们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在“爱情单元”的板块我设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当青春与爱情邂逅》之课本剧的编演,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根据主题,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课文进行改编。各组分工明确,如编剧、导演、演员等,改编由小组集体创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护生们首先要把课文研究透,甚至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要将课文内容烂熟于心。接下来对选定的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和挖掘,哪些内容暂时先搁置,哪些内容要保留,究竟怎样把叙述性的语言转化为舞台语言,怎样进行各个环节的精加工。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要对舞台说明和人物对白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一方面将课文知识作了广泛延伸和深度拓展,既扩大了高职护生的视野,又使高职护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加强了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高职护生的创新能力,她们在创设情境及角色模拟过程中,将死的课本知识变成了活的实践能力,展现了才艺,增长了才干。同时在合作中增强了团队意识,锻炼了相互配合与协调能力。

学生编演的课本剧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她们对爱情的思考及理解。如《尾生之约》改编自课文《静女》,同时结合了典故《尾生抱柱》的情节。主要剧情:一个夏天的傍晚,尾生在蓝桥下等待着心爱的女子,他焦急万分,左右徘徊就是不见爱人的踪影。其实他的爱人早在蓝桥上轻声偷笑,想要给他一个恶作剧。不料这时,忽然山洪暴发,尾生抱着桥墩不肯离去,最终被山洪卷走,姑娘见此情景,毅然跳下了蓝桥……剧本以尾生抱柱的情节,传达爱情要坚守,爱情也需要理智的观点。课本剧的表演不仅展示了高职护生各方面的才艺,而且在编演课本剧过程中提升了她们的思想境界。

费尔巴哈说:“爱就是成为一个人。”在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观教育,不是为了教会高职护生谈情说爱,而是让高职护生真正懂得爱,懂得美,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从而获得幸福的人生。

摘要:高职护生“早恋”现象越来越普遍,她们的情感状况关系着自身的学习、就业及生活,更关系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利用经典的爱情题材文学作品引导高职护生了解爱情、感悟爱情真谛,从而形成良好的爱情观,达到规划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职护生,语文教学,爱情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曾宏燕.爱情教育:一块不该忽略的教育领地[J].人民教育,2002(4).

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爱情观教育 篇三

一﹑爱情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编写过多种性教育科普读物的闵乐夫说,人的生物性成熟和社会性成熟之间日渐增大的“剪刀差”,造成了一个既充满青春活力又潜伏危机的较为漫长的过渡时期——青春期。儿童经青春期过渡到成年,在社会性发展上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化。生理层面上,生理的发育和性的成熟,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他们渴望尝试爱情。心理层面上,在当今社会,无论在文学作品、影视节目中,青少年都能寻觅到“爱情”的踪影,情爱描写或特写使青少年期待爱情。在社会层面上,“爱情教育”是“人的教育”的一部分,爱情教育的缺失可能会引发某些社会问题。例如2006年6月某名牌大学大二学生因为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不得,在女孩投入到他人的怀抱后,生出深重的嫉恨,挥刀相向,夺去女孩及其男友生命,引发了一场校园惨案。在教育改革层面上,随着人文教育理念的体现,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中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排除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论题之外的,爱情是人间正常、美好的感情。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刻,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与异性朋友交往是正常的。对于这些状况,教育部门、教师、家长、社会有责任、有义务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所以,在课堂上增加爱情教育课就显得尤为必要。

“爱情”入“课”遭遇争议,反映了我们教师中一些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教育读本能够正视这个问题是个进步。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具有符号意义的“爱情字眼”,更要从理性出发,用高尚爱情的营养滋补学生,让学生正常发育并自然走向成熟。所以教师要争取教学的主导权,就得参与学生生活,获得学生的接纳与认同,要找准自己在爱情教育中的位置,平等地介入学生的情感生活,同时,整合多方资源,提供给学生适合个性特点的教育。

“爱情”入“课”遭遇争议,也反映了部分家长思想的落伍。家长对爱情问题过于敏感和粗暴,加剧了学生性格中本已日趋激烈的反叛倾向,促使他们以蔑视的态度对待来自成人世界的情感影响与交流。有中学生这样说:“青春的爱只是我手中的一只纸蝶,遇见风会吹走,遇见雨会沉沦,遇见火会燃烧。”“不要怪别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感情没有得到尊重!”作为家长,具有协助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需求。

没有人生来就懂爱情。正因为不懂得爱,不懂得真正的爱,所以才更需要开展爱情教育。爱情作为一种“按照和谐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钱,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关于它的教育也就不仅仅是一种男女之情的教育,不是去教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更不是鼓励他们“将爱情进行到底”,而是通过给他们讲述经典爱情故事,让他们感受爱情的优美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低俗,教育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爱情与学业、情人与同学之间寻找平衡点,让他们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明白爱情需要艺术的心灵去雕琢和呵护的道理……

二、爱情观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成果,是善的意志、美的追求的一个成果。这样的成果,没有教育是不能自动传承的。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文学艺术,就是人类爱情观教育的媒介。中学语文教材对这部分选文、选材讲究,文质兼美。结合语文教材进行 “爱情观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下结合中学语文新教材略述浅见:

1.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它超越金钱、权势、地位等一切世俗的东西。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族世仇的影响彼此相爱,以至最终因不能成为眷属双双殉情而死。《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真心相爱却不得,他们只能女上吊,男投湖,用死来证明自己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长亭送别》选自小说《西厢记》,小说中的相国小姐莺莺和穷书生张生相爱的故事是爱情对当时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封建社会择偶条件的违忤和超越。通过这些作品,应该让学生懂得,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它值得我们去珍惜,不可被亵渎,无法用金钱、权势等物质的东西去替换。联系当前社会中一些男人包二奶、女人傍大款等这些拿感情做交易的丑恶现象,启迪他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要把握自己、追求真爱,摒弃社会中那些落后陈腐的世俗观念。

2.爱情的基础是忠贞、奉献和责任,背叛和自私是爱情最大的敌人。

《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和杰姆夫妇互赠礼物的爱情故事是感人至深、让人落泪的。这对年轻的夫妻是互敬互爱的,但拮据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捉襟见肘,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向往已久的发梳,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纯洁、忠贞的爱情,为了对方的快乐,他们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他们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而在《诗经·氓》中,一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将追求爱情时的“忠厚老实”与另觅新欢的负心汉“氓”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更让人憎恨和鄙夷的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庸懦自私、背信弃义将杜十娘推上绝境的纨绔子弟李甲:杜十娘经过自己的努力,跳出了火坑,可是在途中,李甲却因奸诈的盐商孙富的一席话,因为惧怕“老父性严”而抛弃杜十娘,以千金的代价,将杜十娘当商品卖与了孙富,走上了牺牲别人的可耻自私的道路,最终落得一个遭人唾弃羞愤而死的下场。通过教读这样的作品,要让学生从中领悟人生的价值,激发他们对爱情价值的思考,明白爱决不应是一种浮浅的生理冲动,不是庸俗的玩乐游戏,不是轻松的花前月下,而是一种人类精神中最深沉的感情,只有身心成熟的人,思想品德完善的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人才能涉足这一美丽的“爱情河”,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幸福。

3.爱情中应保持自己的个性自由和人格尊严,不能无条件地成为爱情的奴隶。

在舒婷的《致橡树》中,诗人把两棵树当成了两个独立的男人和女人的象征,诗中所追求的是男女双方彼此平等、独立自主的现代文明的爱情观。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美丽、贤慧、任劳任怨,却不被婆婆所容,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果断地请归,哪怕最终以生命来证明自己的爱情。再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她所追求的爱情,不但是情感上的相互了解,更是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因而当李甲在金钱的诱惑下负心地出卖自己时,杜十娘没有用温情的泪水去求得李甲的怜悯,也没有用财富去换取李甲的回心转意,更没有含羞忍辱地屈从于孙富,而是畅快淋漓地将二人痛斥一番后,怀揣百宝箱,投江而死,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联系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中学生因情感问题茶饭不思,无心学业,寻死觅活,甚至因失恋而自杀,因情而完全迷失了自我,这实在是可悲的,不可取的。我们应让他们从这些感人的作品中去认识爱情,理解爱情,懂得爱的尊严。

三、爱情观教育的拓展性和灵活性

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观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走出教材,进行拓展性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放,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

中学语文教学的爱情观教育,不仅可以在教材内实行,在教材外拓展,还可以发挥语文教育的灵活性,随时随地进行。只要有点,就可以引出面,连成体,对学生进行立体式教育。

爱情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必要,放任自流不可以,严防死守不现实。与其让学生自己摸索,不如及早加以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保持天然的美丽和纯洁,通过鉴赏引发学生对爱的美好体验和反思,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真正为学子的明天担起责任。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不是为了教会学生谈情说爱,而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育人”则始终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熊克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9).

[2]严阳.教育读本正视爱情是个进步[M].广州:南方教育出版社,2004.

[3]江琼英.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素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4.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范文] 篇四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北方文学之代表,对后世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到了汉代,它的儒家权威地位再次被确定,成为《诗经》。《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赋、比、兴”是独特的表达方式。

1、《诗经》中的爱情诗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文学创作永远的主题。从远古时代至今日,关于爱情题材的诗文一直为中华民族喜闻乐见,追溯到《诗经》。这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最为人称道的是《国风》中的爱情诗,它表现上古时代人们特有的爱情,展示了人们美好的内心世界。《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情感的光辉。

《诗经》中的爱情诗,包括男女之间的情歌、男女结合的婚嫁诗、弃妇诗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诗,反映了人类早期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做法、态度。《诗经》中的爱情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痛苦及坦诚、真挚的感情。

1.1《诗经》中对于爱情的描述:鲜明生动,带有几分羞涩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祖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鲜明生动的内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诗一开头,向人们展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雎鸠,在河中小洲关关鸣叫求偶,此情此景触发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姑娘的爱慕与追求,他反复倾诉自己内心缠绵难解的思慕之情,“求之不得”一句,掀起了热恋中的波澜。“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逼真地描绘,更显得生动、鲜明,真诚可贵。末章在诗人的想像中,实现了一对有情人结成伴侣的美好愿望。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这首诗是爱情诗之祖,“关雎”成为美好的爱情象征。

《诗经》中的爱情诗,虽然写的是男女双方的热恋,不过恋爱的双方面对自己喜爱的人,总是带有几分羞涩,不知如何是好。《陈风》中的一篇,就把双方又尴尬、又欢喜的时刻写得很逼真:“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缭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可见在有好感的对象面前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很容易手足无措。

1.2 古朴自由的恋爱方式及执着的追求

《诗经》是中国唯一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盛典,是民族青春时代自由生活的真实记录。很多作品都是自贫民生活中取材,所以对于贫民青年淳朴而毫不做作的爱情也有许多描写。其中男女对答的情歌,《郑风 溱洧》篇可以说明这一点:“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阑兮。”女曰:“ 观乎? ” 士曰:“ 即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汙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謔,赠之以芍药。”这首诗采用问答的方式描写了劳动青年自由古朴的恋爱生活,刻划了他们热情大方、开朗的性格。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追求幸福爱情的强烈感情。再如,《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字,但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恋歌,所描写的是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美好诗境。那秋水、那蒹葭、那伊人,都似笼罩在轻紗般的薄雾中。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 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写出了一个在恋爱中痴情人的心理感受,真实、生动、曲折、感人。

从《郑风溱洧》中,从《蒹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古朴自由的恋爱方式极其对爱情的执着的追求。

1.3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与率直

上古时代青年男女的恋情,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率直,是一种活泼真实生命力的体现。在《国风 摽有梅》中写到:“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采梅子时所唱的一首情歌,是少女珍爱青春、渴求爱情的自然流露。这位少女由梅树果实的成熟脱落,很自然的想到宝贵青春逝去,难以抑制内心情感,唱出这首歌希望男子娶她为妻。《摽有梅》表现了诗中的少女急切的心情且又不失自尊自重。原本是她希望爱情的到来,却是希望男子来找她,表现了春情萌动的少女复杂的心理,写出了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与率直。

把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坦诚、率直的性格表现的生动感人。

2、由爱情反应社会

《诗经》中的爱情诗除了叙写爱情,同时也表达思念,反映政治,如《卷耳》这首诗表面看是写一位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其中第一段妇人直接表达她的忧思,“采卷耳”只是为了缓解心中的郁闷。因为妇人闲来无事,整日独守空房,饱尝着相思之苦,幻想着丈夫所受的苦难。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出妇人忧愁不解,反而日益加深的境遇。第二段以后是想象丈夫在外登山喝酒,长途跋涉,思家忧伤的感情,借此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由此思念在外征战的丈夫。我们就不难想象当时的现实社会,它从侧面反映了诸侯混战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可想当时社会的分裂,奴隶主阶级的腐朽和政局的紊乱。从有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没有封建社会那么多教条束缚,有一定的爱情自由,而婚姻又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而且传播手段也匮乏,诗歌就成了人对爱情和感情的体现,进而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合理追求与美好祈愿。然而,阶级意识是必然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类的金科玉律开始逐渐形成,这是自由爱情与礼教法制的矛盾,使得很多相爱的人却无法在一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的爱情更是珍贵。可在那个等级观念日浓的社会,爱情自由也无可避免地逐渐被礼教法制所打压,为金钱权势所侵蚀。那礼教与阶级的压力,感情和权势的冲突。一双双情侣被强行拆散,一对对鸳鸯沉溺于痛苦的海洋!导致爱情在当时的社会制度面前显得十分卑微。

3、结语

《诗经》中的爱情诗,记录了人类真实、美好的情感。我们从中看到了在民族青春时代人们健康、专一的恋爱观。《诗经》中的爱情诗,再现了人们对高尚爱情的理解认识。

在当今物质条件极其丰富的年月,人们的爱情观念似乎存在着一些偏差,有的人追求金钱、名誉、地位,唯独忽略了人的情感。有的人把爱情当作奢侈品,满眼都是无奈的婚姻,生存的需要,因而也就了未婚同居、未婚生子。也就有了当今社会极高的离婚率现象的产生。有时从个别中学生身边走过,灌进我耳朵里的是目前所谓的流行歌曲: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也听到一些成年人,嘴里也哼哼叽叽唱这样的词,这样的比喻合适吗?这种语言也是对美好爱情的亵渎吧!当爱情被歪曲后,当爱情搀杂上世俗的功利后,就会变得庸俗不堪。我们应该摆脱精神世界中的污秽,坚持健康的爱情观。我们通过《诗经》,可以体会古代青年男女的欢乐与痛苦,可以从他们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领悟出人生的道理,那就是爱情在相知中,幸福在劳动中,永恒的爱情来自纯结和忠贞。两千年后的我们,再次重温这些诗歌时,那些鲜活的灵魂仿佛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5.浅谈金庸小说的爱情描写 篇五

金庸小说作为一部武侠小说,其武侠情结必然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但是同样精彩的还有爱情描写。在金庸小说里,合理的张扬了人的本真生命,对传统的禁锢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理”进行了合理突破,或是讴歌富有现代意识的乃至恒久的价值的爱情,或是提供认识价值,使人引以为戒,把传统的爱情赋予了浓郁的文化。

首先,来看看金庸小说的经典式爱情。郭靖和黄蓉,一位豪迈大度,一位活泼俏皮,手足互补。他们美丽邂逅,出生入死,喜结良缘,长相厮守。相对于现实生活中,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第三者,华筝、欧阳克没有掀起任何波澜。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爱情在一次次磨难中升温,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危机,他们仅仅相守。这种至死不渝,生死不离的爱情成了金庸小说当之无愧的经典。有一段,郭靖不让黄蓉一同跟她去冒险,黄蓉就跟他说了一句话,说:“你的好意我领了,就是你自己去冒险去死了,然后把我留这,你不想想,你死了,我能独个活着吗?”这是黄蓉说的话。那么这个话好像很平常,但是它会让人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因为“爱情”这个词今天说了太多了,好像大家都有爱情似的。即使大家都有爱情,这个爱情是分很多层次的。我们理想中的爱情是两个人成为一个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谓你怜我爱惺惺相惜。都是要出于一种没有功利目的的本心,也就是本来是两个人,但是两个人都把自己投入到共同组成的一种大我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爱情不在平淡琐碎的生活中消磨褪色,战胜时间这个强大的对手,能够相守一生,是我们所追求的。

再看理想式的爱情。杨过和小龙女,一位身世凄苦,愤激飞扬蔑视俗规;一位长于古墓不谙世事不存心机。记得有一段,小龙女满心欢悦,望着他脸,低声道:“这是你的真心话吗?是不是为了让我欢喜,故意说些好听言语?”杨过道:“自然是真心。我断了手臂,你更加怜惜我;你遇到什么灾难,我也是更加怜惜你。”小龙女低低地道:“是啊,世上除了你我两人自己,原也没旁人怜惜。” 这恐怕是不带世俗和功利色彩的的最基本爱情,而所经历的磨难也是最多的。那个时候,他们的爱情不被理解,与自己的姑姑兼师傅结婚是多么不可被理解的事。想想,如果再现代,喜欢上了自己的老师,父母会同意吗?肯定不会。在那个时代,这种离经叛道实属大胆。爱情理想,可是过程却不理想。一个断臂,一个失身。但就是这样,唯美的情景仍然让我们感动。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之后,他们找到了人生最大最快乐的价值,种种曲折归为平淡,所谓“平平淡淡”才最快乐。

程灵素对胡斐可以说是无奈的爱情。平凡的容貌下掩藏的是才华,淡淡的言语后掩藏的是深情。明知胡斐不爱他,却仍然默默付出,包括自己的生命,至始至终伴随自己的是寂寞。爱一个人就是深深地爱着,明知道不可能,也丝毫不放弃,亦是可怜可悲之处。现代社会必然有这种人的存在,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感天动地。

相对于以上几种,阿紫对乔峰的爱则是自由式爱情。当知道乔峰是那样爱自己的姐姐,她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情感存在,那就是爱情。她单方面的爱巧粉,正如游坦之单方面的爱阿紫。这种自由,或许也是一种深深地伤害。

6.浅谈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悲剧 篇六

谈到曹禺戏剧《雷雨》中的人物周朴园,人们总是将之与冷酷、****、刚愎、自私等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至于周朴园与梅侍萍的“旧情”,更是被解读为黄世仁与喜儿般的关系。事实上,通过对戏剧《雷雨》的文本细读,我们能够清楚地体察到“周梅”之间曾经存在的真挚情感。这可以从文本中的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

一、“三十年前”的潜意识话语呈现

在剧本《雷雨》中,周朴园与梅侍萍一再提及“三十年前”这一时间点。“三十年前”并不是整好是三十年前,只是便于记忆的概数,而体现出周朴园与梅侍萍两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是潜意识的话语表露。按照文本提供的信息,梅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的时间是27年前,这个时间对周、梅二人,尤其是对梅侍萍而言,是最悲惨也是最难忘的时间。而三十年前却是周朴园与梅侍萍恋爱时期的美好时光,距离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有三年时间,是周朴园与梅侍萍炽热爱情燃烧的三年。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凡是一个人不想记忆的东西,总是会被人忘记的,而人记住的,往往是印象深刻而且乐于记忆的。如果梅侍萍痛恨周朴园的话,她应该牢牢记住的是“二十七年前”这一时间。事实上,“三十年前”这一时间话语的潜意识表露,恰恰表达出人真挚的情感。

二、周公馆的摆设

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不是偷偷摸摸的,他们在周家同居,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梅侍萍被赶出周家后,周朴园保留了梅侍萍当年所有的家具和摆设,从无锡搬家到天津后也一直保持着。另外,一些旧雨衣和旧衬衣都携带在身边,甚至就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时不敢吹风、要关窗户的习惯都保存下来。还有,周公馆上上下下都知道梅侍萍是周公馆的大太太。有人说,这些摆设都表现出周朴园的虚伪,可是这样的“虚伪”要保持二十七年,不仅对周朴园是一种折磨,更是对后娶的妻子甚至整个周家上下也是一种折磨。再说,如果没有爱情的话,有必要保留这么长的时间甚至从南到北一路搬迁?事实上,只有一个人出于内心的真爱才会持之以恒地维护一种旧有的生活习惯,这些旧有摆设以及习惯的留存,间接地印证了当年周朴园与梅侍萍刻骨铭心的爱情。

三、后娶妻子的不幸

梅侍萍被赶出家门后,周朴园至少先后娶过两个女人:一个是梅侍萍被赶出周公馆后周朴园迎娶的有钱女人,一个是蘩漪。在剧本中,前者没有留下孩子,也没有保留她的房间,甚至没有任何一丝一毫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仿佛压根就没有出现过一样。而后者蘩漪,作品不仅通过描写她所受到的委屈与不幸以及嫁给周朴园之后承受的精神痛苦,印证出前者存在的命运,而且还表达出蘩漪自身的不幸:受到周朴园的冷落,虽然有了孩子周冲,但是她感觉不到幸福,与周朴园更没有心灵上的交流,于是她在“棺材里等死”的时候与从乡野里走出来的继子周萍发生了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开始了拯救自己的“罪恶”行径。由此可见,除了梅侍萍之外,周朴园后面的两任妻子都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是他与梅侍萍的爱情创伤之后的心理折射。或许,“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由于心中对梅侍萍的爱不能磨灭,才直接导致了后娶妻子的悲剧。事实上,急急忙忙被周朴园娶过来的富家小姐在周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周朴园对蘩漪的蛮横与****,与梅侍萍在周家无处不在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朴园对后任妻子的无情正反衬出他对梅侍萍的“有情”,间接地印证着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

四、周梅会面的对白

蘩漪为了维护与周萍的不伦爱情,希望梅侍萍带走女儿四凤,于是梅侍萍来到周家,并在女儿以及自己的观察体认下,恍然醒悟到自己正身处于三十年前的周公馆时,就决定毫不犹豫地“现在”就带四凤回家,并向蘩漪表态:“明天,我准备离开此地,我会永远地带她走,不会再见周家的人。”但是当周朴园猝不及防地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却身不由己地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在曾经带给她生命欢欣与痛苦的周朴园的面前,她的深层意愿让她再也不想立马离开,而是被一种无法克制的情感所攫取,并努力寻找时机去表达、去倾诉,以图唤醒那段深藏着的记忆。“那你走错屋子了”,当周朴园告诉眼前这个陌生的梅侍萍这句话的时候,梅侍萍却没有借势走开,而是有意地问:“老爷没有事了?”既非周公馆的下人又不渴望立马离开,梅侍萍的这句问话不合常理,却是她内心深处借机引起对方注意的直接表露。事实上,这句问话,绝非一个“恨”字所能概括的,而是凝结了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然而,这个问话是无效的,于是在周朴园质问“窗户谁叫打开的”时候,梅侍萍又获得了表达的契机,“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个“习惯性动作”的“奇怪”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打开了他沉睡状态的记忆之窗,于是,他叫住了令他感觉有些异样的“关窗人”。当周朴园得知眼前的女人三十年前曾经生活在无锡的时候,勾起了他的怀旧情绪,而梅侍萍则希望眼前的周朴园认出她,于是在用旁观者的口吻讲述内心郁结的同时,渴望恢复“侍萍”的身份,以便亲口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在梅侍萍的不断刺激和逼问下,周朴园却越来越沉浸在怀旧的情感之中,于是陷入痛苦往事与现实惊愕中的周朴园决定独自体悟那段郁积在心中的情感。“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这时,梅侍萍再度重复了先前被示意离开时的那句看似无意识的话:“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件雨衣,我怎么说?”这时,梅侍萍的情感已经达到了渴望倾泻的临界点。经历了诸多生活苦难和精神炼狱的梅侍萍的心已经枯死,泪已经哭干,而命运让她在周公馆再次见到周朴园的时候,她却忍不住“眼泪要涌出”。“眼泪要涌出”既包含着梅侍萍一生的辛酸、悔恨与委屈,又泄露了内心深处对周朴园的留恋和重又萌生的期待。死了的情感在见到周朴园后又被激活,枯萎的心再次被泪水浸润,内心被痛苦所啮噬的梅侍萍无法就此关闭情感闸门,而周朴园表露的痛苦与悔愧之情又鼓励了她,于是她不再遮掩不再暗示,直接亮出了自己的身份:“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有五件?您要哪一件?”“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身份的直接揭示,终于让周朴园认出了梅侍萍,这时,梅侍萍说出了一段精彩得足以让人拍案叫绝的话语来:“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人事沧桑,在旧情人面前,梅侍萍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容貌,是在慨叹衰老的同时悲叹欢爱的逝去,是对曾经吸引爱人的青春容颜以及美好回忆的怅惘,是对三十年前旧梦的重新续接。“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娇嗔的话语,亲密的言说,仿佛一下又回到了“三十年前”,回到了年轻的少女时代。这些对白,的确耐人寻味,读者怎么会联想到少爷侮辱少女呢?这些话语,是梅侍萍对往事、旧情、青春与欢爱的深深眷恋及美好回忆,是对先前真挚的、亲密无间的、刻骨铭心的情感的“青春回想”。应该说,这些不经意的、潜意识的语言表达,明白无误地传达出了他们往昔的真挚爱情。“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沉浸在往昔情感中的梅侍萍被周朴园大煞风景的话唤回到现实。有人说,周朴园警觉而严厉的质问展现出了他的虚伪。事实上,作为成功的资本家,周朴园已经不再是往昔的痴情莽撞少年,而是在生活体验下不断磨练出来的日渐冷酷与坚硬的周朴园。他要维护整个家庭秩序,他要维护个人名誉与利益,他要面对卑鄙的鲁贵和正在闹罢工的鲁大海。因此,这句无情的话虽然对梅侍萍来说很残酷,但符合周朴园的身份以及当时的情景。可以说,这段对白,既有现实的社会冲突,也有人与人之间的两性情感,两者巧妙地被结合了起来。

综上对文本的细读分析就会发现,周朴园与梅侍萍三十年前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之解读为周朴园的欺骗与没有感情。那么是谁导致了周朴园与梅侍萍的爱情悲剧?在戏剧《雷雨》中,梅侍萍没有说,周朴园没有说,曹禺也没有说,戏剧里只说这一家要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按照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有钱人家出于家族声誉与个人声誉,往往会选择一个“门当户对”的家庭进行婚姻的结合,周朴园作为周家大少爷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附带着的家庭利益与个人名誉,已经注定周朴园不会也不可能选择“下人丫头”作为正式的太太。不过,丫鬟或者下人可以作为妾存在,正如《红楼梦》中的袭人与贾宝玉的“云雨”之情是因为丫头可以在太太没有进门前作为妾存在的。应该说,在太太没有进门前,少爷与丫头相爱甚至生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周朴园与梅侍萍在周公馆可以“公开”地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家庭允许的。但是,一个丫头要升格作太太,则是家庭不允许的,也会遭到家庭的惩罚。笔者认为,梅侍萍被赶走与这个不无关系,而她在戏剧《雷雨》中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高尚、清高,似乎也印证着这些。实际上,封建婚姻制度产生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可能是周朴园与梅侍萍爱情悲剧的杀手,它不仅摧残了梅侍萍,也毁灭了周朴园,甚至周朴园的后两任妻子也都沦为了该制度的牺牲品。

7.浅谈李商隐诗中的爱情 篇七

下面这首《无题》, 大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 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 在悲伤、痛苦之中, 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感情境界深微绵邈, 极为丰富。从头至尾都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 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 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 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 连绵往复, 细微精深, 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李商隐对爱情事件和抒情对象的藻艳一类的描绘, 从来不追逐于形体的琐屑, 更极少出于庸俗趣味的品评, 而是深入地体验心灵的美丽和意境的澄鲜。同是描写女性姿容的俊丽, 而李商隐侧重于神思的悠远和意态的秀逸。

“无质易迷三里雾, 不寒长着五铢衣。” (《圣女祠》) 爱情是人间, 游仙是天上, 可李商隐却偏把人间写成天上.“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 这是把爱情阻隔之情寄托于仙山缥缈的情境之中。“紫府仙人号宝灯, 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 更在瑶台十二层。” (《无题》) 这却又是把天上写成人间。昆仑山旁的瑶台, 高远难通, 而诗人情愫的郁结, 不也与此仿佛?天上人间打成一片, 这便形成了李商隐爱情诗在婉丽中带着徜恍迷离的色彩。

李商隐爱情诗的婉丽, 不仅因为善于汲取有关絮果兰因的神话传说, 也还因为他善于利用前人咏物诗的手法, 通过某一事物所引起的感受和情绪, 并结合与此有关的富于生活气息的典故, 借以抒怀寄慨。因此, 他的咏物诗的制作不仅用于抒写爱情, 也往往含有“中路因循”和“才命两妨”的怀抱, 著名的《錦瑟》一诗, 也正说明李商隐对爱情诗、咏物诗、游仙诗、咏怀诗的运用往往是兼而有之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的开头作者不写他物, 以“锦瑟”开题, 以“无端”发问, 而后以“思”引出对“华年”的叹息, 看似刻意为之, 实是自然而成。叹年华盛景已逝, 寓心中难言之悲, 音繁绪乱, 怅惘难耐, 发为首句, 感人至深

中间四句用四个典故, 每个典故一个意象, 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庄生晓梦迷蝴蝶, 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 理想幻灭。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 本为稀世珍宝, 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 成盈盈之“珠泪”, 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 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 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 付出巨大的努力, 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 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 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时已风光不再。即使是当时已惘然无尽, 又何况如今独自抚思。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 让诗人陷入“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的深深的思索与迷惑之中, 从而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构思上, 往往寄托精诚之感于未来, 展开理想的翅膀, 突出的是精神美, 而很少象一些香奁体的庸俗琐屑的描头绘足了。用司空图的话说, 是“近而不浮, 原而不尽。”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 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 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 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 只有寄托在将来。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 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 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 时空变换, 第一句一问一答, 先停顿, 后转折, 跌宕有致, 极富表现力。四句诗, 明白如话, 却何等曲折, 何等深婉, 何等含蓄隽永, 余味无穷!

8.浅谈驹子徒劳与悲凉的爱情 篇八

关键词:《雪国》 驹子 徒劳 悲凉

一、驹子与岛村不对等的爱

川端康成说:“从有模特这个意义上说,驹子是实在的人物,但小说中的驹子同模特儿有明显的不同。也许说,非实在的人物是正确的。岛村当然不是我。说到底,这个人物只不过是映衬驹子的道具罢了。”也就是说,驹子在实际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也因此她的形象能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

“约莫过了一个钟头,长廊上又响起了凌乱的脚步声。像是一路上跌跌撞撞走过来的。‘岛村先生!岛村先生!’女子尖声喊道,‘啊,不见了,岛村先生!’”

这个片段可以看出,驹子一开始便没有隐藏自己的情感,那高声呼唤的声音中包含的都是爱慕。文中也点明了“这纯粹是女子纯洁的心灵在呼唤自己男人的声音”。都说爱情是场拉锯战,先沦陷的一方必定会更辛苦一些。可以说在这场爱情的战役中,驹子失去了先机。岛村有家庭,而且他对于与驹子的关系一直很冷静淡定。文中也可以看出,面对驹子充满爱恋的呼唤,岛村的反应仅仅只是有点迷惑,而无其余的情绪。

从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出岛村的冷静。在与驹子第一次发生性关系以后,岛村第二天凌晨便回到了东京。第二次雪国之行要结束时,面对驹子想留他下来的请求,他的回答“就是呆下去,我也帮不上你什么忙呀”。看似随意的回答,却把岛村对这段感情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驹子当然也能感觉出,因而她不禁又表现出让岛村迷惑的狂热来,而后又无奈地恢复平静。可以说,这场爱恋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无论驹子爱得多努力,其结果最终也是徒劳。

二、驹子徒劳的爱情

(一)义无反顾的付出

换个角度想,也许正因为驹子知道自己与岛村的爱情最终将是徒劳,驹子才更加义无反顾地全身心地陷入这场爱情之中。《虚实的皮膜》中说道:“记日记是徒劳,把读过的小说一一做笔记也是徒劳。为了有新恋人的行男成为艺妓也是徒劳,那么爱慕有家室的岛村也是徒劳。”也许,驹子正是在享受着这种所谓的徒劳。不求结果,仅仅是享受自己认真付出的过程。也因此,在与岛村的爱情中,她没有矜持,没有欲拒还迎,而是完全将自己的强烈的爱意完全展示给岛村。

“但是她已经听任他的摆布了。她自己只顾乱写起来。说是要写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于是一连写了二三十个喜剧演员和电影演员的名字,然后把‘岛村’二字连续写了无数遍。”看到这个场景,连岛村的“心里那难得丰满的东西”也“渐渐地热起来了”。这是一个女子在无声地告白,一笔一画都是真心。

(二)因爱变得“神经质”

这种一开始便知道是徒劳的爱情,驹子明白,也在享受这种飞蛾扑火的狂热。可是爱情永远是不可控的,猜到结局,有时仍会有期待和幻想。在这场和岛村的不对等的爱情中,驹子有时便会出现“神经质”的一面。

“说着她自己却躺了下来,狂热得不能自已了。过了片刻,她睁开了温柔而湿润的眼睛:‘真的,你明天就回去吧。’”面对岛村突然说要离开,驹子一时不能抑制内心的不安和强烈的感情,一下子爆发出来了。虽然后面立即恢复冷静,但这冷静更加令人心疼,狂热与冷静的强烈对比更令人清楚地看出驹子内心的痛苦不舍。

“然而,驹子还是一句也不提叶子的事。为什么呢?”

驹子自己的事情可以事无巨细,而对叶子的事情却绝口不提。女人的第六感总是很灵验,驹子一开始就觉察到岛村被叶子吸引,因而当岛村提到在火车上偶遇叶子时,驹子瞬间爆发。爱情很大一部分体现为独占欲。只要爱着,便会想要去占有。岛村有妻子,这无法逃避。但最起码在这雪国,岛村只能属于她一个。因而,叶子的事情避而不谈。这种嫉妒防备也可以说是恋爱中的女人表现出的“神经质”,也能看出拼命守护爱情的一丝悲凉。

三、结语

《川端康成谈创作》中,川端康成提到“《伊豆的舞女》也罢,《雪国》也罢,我都是抱着对爱情表示感谢的心情写就的。这种心情,在《伊豆的舞女》中淳朴地表现出来了。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做了痛苦的表现。”也就是说,川端康成虽是抱着感谢的心情写下雪国的,但这个爱既是苦的,也是悲的。驹子的爱情是狂热的,是透明的。她不追求结果,只是在义无反顾地爱着、努力着。这样的爱情让读者不仅感动,也感到一种悲凉。《虚实的皮膜》还说道:“她认真的努力越是徒劳,越体现她的纯粹,增加她的处女美。”在这徒劳又悲凉的爱情中,更加能体会到驹子的无限美丽。

参考文献:

[1]川端文学研究会,川端康成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虚实的皮膜[M].教育出版中心,1981.

[2]叶渭渠,译.川端康成谈创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2.

9.金庸爱情观 篇九

内容提要: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爱情,大部分是天长地久似的爱情童话,很痴情,很浪漫,很久远的爱情,更多的体现金庸先生心中所坚守的那份道德和爱情准则。他的小说世界里塑造了一系列行侠仗义,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的男女侠客形象,他们在江湖世界中无拘无束地挥洒着他们的光辉和人性,编织美好的具有时代特怔的爱情故事。

关键词:爱情平等

糊涂之爱

感天动地

精神之爱

有人说,一个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重要),它往往影响一个人的言行和举止,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我想补充一观:爱情观。这一观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人——只要是正常人,都要娶妻嫁人生子,都离不开爱情,即使是和尚尼姑,他们的来源也还是爱情的结果。没有爱情,这世上和尚尼姑从哪里来呢?不同的爱情观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结果。因此,爱情观特别重要,它几乎决定了你未来的生活。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爱情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没有选择的婚姻中又有多少人拥有真正的爱情呢?没有爱情的婚姻就象坟墓一样了无生气,它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为了传承美妙的爱情,爱情自古以来被无数的文人骚客娓娓道来,从而传达出对正常人性欲望的渴求和呼唤。

黄蓉的爱情观

什么叫真好,我穿这样的衣服,谁都会对我讨好,那有什么稀罕!我做小叫化的时候你对我好,那才是真好。-——《射雕英雄传》第八回

10.爱情观调查问卷 篇十

亲爱的同学:

很感谢你能抽出时间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你回答的内容和任何信息都不泄露。我们已关爱的名义,进行这次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爱情观。请在相应的答案上打“√”或在括号内写上选项。

你的信息:性别:男()女()

学校:______年级:______专业______

1.你是否正在恋爱或有过恋爱经历()

A是的,恋爱进行中B有恋爱经历

C没有,但正在打算中D没有,短期内没有打算

2.如果在大学恋爱,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A寂寞,寻找感情寄托B身边的朋友都恋爱了,自己不能落后

C寻找真爱D互相帮助和鼓励,促进学习与发展

3.如果你恋爱,你对男(女)朋友最看重的事什么()

A品德与修养B容貌与魅力

C性格是否相符D经济状况与家庭背景

4.如果恋爱与学业相冲突,你会如何选择

A以学业为重,爱情总会有的B学业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C都不放弃,坚持寻找爱情雨学业的平衡点D视情况而定

5.你觉得金钱对恋爱的影响大不()

A金钱是粪土B有关系,但不大

C影响很大D看情况吧

6.你认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是()

A恋爱是结婚的前提B恋爱不等于婚姻

C恋爱了就要结婚D没有爱情宁可不结婚

7.对于恋爱的大学生,在消费问题上你的看法

A两个人的钱一起花,谁带了钱谁付,不用分太清楚

B主要由男方支付,女方消费

C由家境富裕的一方付,无论是男是女

D大部分时候AA制,财务要分清楚

8你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对学习的影响是*

A有促进作用B无不良影响

C有不良影响D产生的影响无法预测

9您能接受“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这个观点吗

A能,本来就没有想过毕业之后会继续在一起

B不能,既然选择了在一起就要坚信会一直走下去

C能接受但是不完全赞同,还是希望在毕业之后继续保持恋爱关系

11.浅谈爱情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运用 篇十一

关键词:影视广告;爱情元素;情感需求;情感共鸣

信息时代的社会,面对泛滥的冰冷与模式化的广告信息,仍有一种力量可以融化与打动消费者的心——那就是以情感诉求的广告。爱情作为一种永恒的话题,经常被作家写进文学故事里,被艺术家赋予在艺术作品里,而广告也不例外的把爱情作为一个情感诉求来运用,利用消费者对渴望爱情的想法嫁接到对品牌的情感,利用感受来引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共鸣。

一、广告选择爱情作为诉求的原因

(一)爱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爱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爱情作为一种男女之间最为本能的感情,一直以来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爱情是人类男女交往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情感需要本能它使人类生存和繁衍,爱情的不同感受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感受。人们向往并憧憬美好的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人们以家喻户晓,这个故事中的求爱方法可以表现出爱情的伟大力量可以超越一切时代和观念的束缚。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也表现出人们对爱情存在着强烈的本性需求。

(二)影视文学艺术对“爱情”的阐释和现状

爱情是文学和艺术永恒不变的话题,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情感的日益沙漠化使得人们渴望精神家园的需求日趋强烈。爱情面对物质生活失去了原有的纯洁,但人们渴望爱情、憧憬爱情的热情永远不会改变。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上都在做一个有关爱情的文章。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人鬼情未了》等等。人们渴望幸福圆满的爱情,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不管结局是悲是喜总能打动任何人。这也是运用爱情元素引起共鸣。

DTC钻戒的影视广告“红绳篇”生动地演绎了真诚爱情与代表爱之永恒承诺的钻石间的微妙关系。故事美妙浪漫、场景清新明媚、人物亮丽动人,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憧憬。片中采用的独特的悬念手法使观众的情绪达到高潮,引出整个广告的主题。相信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无不为这种浪漫场景所打动,这就奠定了爱情广告战略成功的基础。

二、爱情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结合

(一)爱情元素在影视广告的表现

1.以浪漫的故事吸引人的愛情广告

电视广告中一般都是采取浪漫美好爱情故事来表现。广告中的爱情元素运用故事情节将信息通过浪漫爱情的方式串联起来,随着故事过程起伏,把美好的爱情展现在受众面前,传达给消费者,凭借人们渴望爱情的心,感染消费者,使之最终采取购买行动。

例如:雀巢咖啡的一系列爱情故事广告。在英国播放的这系列广告中描述了一对恋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恋的感情发展故事。雀巢咖啡在广告中扮演了一个促进他们感情发展的必要角色。促展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使本无生命的咖啡变成为传达爱情的使者。来激发起消费者内心的感受,消费者也希望通过“雀巢咖啡”这位爱情使者来渲染自己的爱情,这个理由足以让人们把购买欲望转变成购买行为。

2. 以婚姻幸福温暖人的爱情广告

婚姻和爱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爱情的结果。所以爱情广告有很多都是以结婚、婚礼为内容的。人们渴望白头偕老、永久不变的真挚爱情,对于这种情感的追求是人们内心深处真切渴望着的梦。

例如:《PLATINUM铂金之结婚对戒篇》广告。男女主人公用对戒作为爱情的见证,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婚姻的憧憬。广告利用对戒象征着永恒的婚姻,将美好融入商品,抓住了人们的这种憧憬美好情感的心理,使人对商品记忆深刻。

3.以悲伤的爱情来感动人的爱情广告

悲伤的爱情广告不是很多,广告风格采取悲剧电影的模式,利用场景与音乐营造种种悲伤氛围,让人们体验悲伤爱情的痛苦,抓住人们恐惧的心理。使观众达到一种悲伤的感觉。爱情的不顺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受,人们越是渴望美好爱情就越不希望这类情况出现,如果没有对商品赋予深刻寓意的话一般都不采用这种方式,毕竟还要符合人们还是喜欢“美好”的心理。

例如:《2%纯净水》广告。这个在韩国轰动全民的长达近2分钟之久的纯净水广告:讲述的是贫穷男友误会了女友爱上了别的有钱人,悲痛恼怒的与女友争吵,认为她是追求物质利益的女子,而女友恼怒之中就顺着男友的误会的意思与其争吵,但真实的感情还是不能被误会所掩盖,男友明白了女友渴望物质生活但又因为爱他而继续与自己在一起的心情后甩掉手中的纯净水伸手扇了女友一掌。广告语“爱总是干渴的 当缺少了2%时”广告体现了一种“饥渴的爱”。或许正有许多人的爱情就需要一瓶“爱情的纯净水”有很多有情人正因现实与爱而痛苦。所以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变得尤为强烈,通过广告的暗示能给商品附加一种爱情寓意的标签,使人记忆深刻。

(二)爱情元素对广告受众的影响

1.用“爱情”抓住受众的心理

广告运用爱情元素去迎合消费者渴望幻想美好爱情的心理,抓住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再把人们渴望爱情的心理设置为一种气氛渲染,触发了人们的需求点深入消费者的内心。把产品与某类需求紧密相联,使受众转嫁这种情绪后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使得消费者一出现这类需求便想到此产品。

例如:金帝巧克力通过“情人节礼物”来抓住了人们的爱情心理,广告语:“只给最爱的人”把这个当作一种表达爱情的载体传扬出去。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追求会使你失去了理智选择购买,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把一切浪漫美好的爱情希望都寄托在巧克力身上。

2.用“爱情”引起受众情感的共鸣

人与人对于事物的体验千差万别,产品所引发的情感影响也是因人而异。爱情的不同感受影响着人们各种生活的感受。用爱情元素来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明显的实效性。挖掘出消费者的内心情感 ,把爱情的感觉带到广告中来,让消费者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感受商品的信息,不自觉地产生情感共鸣并强化对产品的好感度。

3.用“爱情”憧憬美好的生活

之所以有《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就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期待并渴望温暖美好的生活,在人类的生活中爱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感情有残缺,所以会憧憬感情的美满。当受众从广告片中看到美好感情的时候就会不禁的向往。受众就会主动追求,希望自身也达到这种美满。

三、广告中运用爱情元素的作用

(一)爱情元素作用于商品

广告创意者利用人们渴望追求美好爱情的心理打动人们,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让产品成为爱情的载体,在消费者的内心深处形成品牌的持久忠诚与信赖,并建立起触动心灵的互动与沟通,成功达到广告促进商品销售带来的商业利益。

(二)爱情元素作用于影视广告片

爱情是文学艺术中的永恒的主题,影视艺术也不例外,广告是一种微缩式的影视艺术,把爱情的唯美浪漫带进广告领域,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唯美的艺术风格增强广告片本身的艺术吸引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多一份获胜的希望和意外的惊喜。爱情的美丽淡化了广告的功利性, 减少了人们对广告所持的抵触心理, 使消费者潜意识地接受商品信息, 从而增强广告的感染力。

四、影视广告中的运用爱情元素对我们的启发

爱情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们永远歌颂不尽的主题。广告中如能恰当地利用爱情,捕捉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心理需求,表达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作为人所特有的生存状态,重视情感的真实性就会使受众倍感亲切,在一种情感共鸣的氛围中理解并接受新的商品信息,心理上也减弱了对广告的抵触心。

参考文献:

[1]金唯一 著.电视受众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郑新安 著.影视赢销[M]. 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江波 著.广告心理新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12.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 篇十二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爱情教育,方法探究

一、中职学校展开爱情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成长的年龄阶段, 此阶段的中职学生情窦初开, 对于感情也能朦朦胧胧的有所感知, 这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由青春期向着成人阶段过度的时期。因此作为教育载体的校方在此阶段所应坚持的任务, 并非要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约束压抑, 而应从学生的心理着手, 探寻一条适宜于学生成长的渠道。因为在该阶段如果能够通过合理的心理引导, 既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矛盾冲突, 又能够良性的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爱情观念, 以健康的认知思维投入到情感处理之中。而通过爱情美文, 能够使学生以正确的视角来看待性, 摒弃错误的性观念认知, 了解爱情的真谛, 正确就学业及爱情之间的关系予以处理, 使学生能够在中职阶段拥有纯真的友情, 塑造一个相对美好的未来。

且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尊重学生的情感意识, 积极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 关注学生个体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密切的关注学生情感发展, 将学生的情感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目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对其学业的关怀, 同时也是对其人格的良性塑造, 故此可以得出, 中职语文教学中, 不能够不重视对学生开展爱情教育培养。

二、语文学科性质同爱情教育存在的紧密关联性研究

自语文学科同文学爱情作品存在的关系而言:语文从语言层面划分的话, 隶属于文学的概念范畴, 而谈及文学自然离不开爱情这一门类, 历来爱情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素材。因此语文教育不单单是对语言方面展开的教育, 同时也涉及到了文学层面的教育, 基于文学同爱情存在的关联性, 那么对于文学教育的开展中, 自然就不能够对“爱情”这一话题予以回避。而古今中外所囊括的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 自然也就成为学生爱情教育的重要媒介资源。

从教育形式方面来讲:语文教学范畴内的爱情教育, 主要是指对课内外相关爱情题材文学作品, 展开的教学指导工作。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中, 进行指导学生分析阅读课内外文章, 引导学生站在爱情这一独特的视角, 展开对课文思想的建构理解, 认识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爱情观念, 以此升华为社会及人生的感悟。其次爱情作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贯穿, 其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因子, 能够加促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及鉴赏能力, 使学生自身人格魅力逐步深化。

从教育性质方面来讲, 爱情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 是对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完美统一, 教师不应当就爱情这一话题刻意的进行回避, 或者难以深入阐述授教, 匆匆结束此环节教学, 逃避寻求解决学生爱情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明白, 爱情教育并非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谈情说爱”, 而是通过相对优异的爱情题材文学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 促使学生形成爱情审美观念及价值理念, 达到和谐、完美、健康的发展, 潜移默化提升学生道德情操的过程。其不仅仅是一类教育的形式, 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的渗透, 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教师应当在此环节予以良性重视, 优化对待。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具体实施形式研究

爱情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即是:倡导平等忠诚的爱情观。在中职语文的教材之中, 对于爱情描写的作品, 遍及各个方面, 因此针对如此广泛的素材资源, 只要教师能够正确的使用, 并加以引导, 那么对于学生方面正确爱情观念的形成, 存在着重要的作用。

(一) 通过爱情教育促使学生明确知晓爱情的责任、忠贞、奉献内涵

如在进行国外文学作品《我愿意是急流》的授课时, 教师即能够为学生们进行讲述:该作品是作者裴多菲送于未婚妻子尤利娅的一首爱情诗篇, 作为一首向心爱的姑娘表白的诗篇, 诗人自爱情观进行着手, 阐述了自身对于爱情甘愿奉献的思想。诗人认为:对于爱情就是要保持忘我的投入, 担负起自身的责任, 以忠贞的态度为心爱的人带来幸福。通过为学生们讲授该诗篇中所描绘的爱情理念, 使学生能够在倾听中, 形成对于爱情的个人感知, 且教师还能够为学生们穿插相应的课外小知识, 激发学生对诗人情感态度的认可度。如:诗人在充分奉献自身的精神下, 终于感动了其心爱的姑娘尤利娅, 在写下此首诗篇后的不久, 诗人便与尤利娅共结伉俪。使学生明白, 只有真诚的奉献付出自身的努力, 担负起对爱人的责任, 以忠贞的态度忘我投入, 方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非简单的行动便可得来, 那样的话对于自身而言即为责任的缺失, 以此使学生明晰自身的爱情观念。

(二) 使学生在爱情作品鉴赏中学会珍惜爱情

《赠别》是中职语文教材中收纳的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爱情诗。其用深情且含蓄的语调写道:“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爱恋的歌女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凄美的爱情诗, 看似平淡, 却包含深情, 对于文本的解读, 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 如人物的形象、场景与语言等方面着手研究, 体会诗人的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 又不得不分别, 千头万绪的感情:明明多情, 偏从“无情”着笔;要写离别悲苦, 却从“笑”字入手;自己欲伤心泪下, 却让蜡烛“替人”。让学生理解爱情, 不总是甜蜜幸福, 它还包括了众多滋味:“隐忍之美”, “含蓄之美”, “离别之美”等, 从而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爱情的可贵及值得珍惜的地方, 使学生在从阅读中感悟到爱情的美好内涵同时, 更加珍惜感情。

(三) 使学生在爱情教育过程中, 健全自身人格

通过爱情教育, 使学生学会做人, 着力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是每一个中职教师所不可忽视的教育责任, 只有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爱, 那么学生才能学会怎样做一个有爱的人, 只有善于去爱别人, 方能使之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对于学生爱情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可以从舒婷作品《致橡树》作品予以着手, 从舒婷的《致橡树》作品中的宣言来看:“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一宣言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意义, 在作品中舒婷以橡树来象征男性所具有的阳刚之气, 坚强挺拔, 以木棉树进行象征女性所具有的阴柔美感, 坚贞至诚的追求爱情的脚步。在诗中所体现的两个意向是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橡树与木棉树, 而不是一棵树与一根攀附缠绕着树的藤蔓, 这即是作者想要彰显的爱情观。其所倡导追求的是男女双方在爱情世界中, 纯洁平等、自主独立的现代爱情理念, 是一种同甘共苦且相互依存的爱情关系, 也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同时也不忽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尤其值得纳入到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爱情教育范畴之中, 以良性促使中职学生方面自主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春音.不要对爱情欲语还休——中职生爱情教育探究[J].科教文汇, 2010, (26)

[2]严芳.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对中职生爱情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 .

上一篇:09西部行团队总结-贵州黔南州分队下一篇:甜美的梦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