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气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2024-10-15

立夏节气的寓意是什么意思(共9篇)

1.立夏节气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篇一

立,建始也;夏,假也,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返回目录

立夏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

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

<<<返回目录

立夏节气的习俗

帝王迎夏

在周朝,立夏这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并指定官员到全国各地勉励农民耕作。《礼记·月令》中说:“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返,行赏、封诸侯,庆赐逐行,无不欢悦。”

汉代沿承此俗,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还有馈赠礼品的说法。关于这种说法在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就有记载,书中说“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可以看出古人们把立夏看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吃五色立夏饭

立夏当天,我国南方很多地方的人们会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吃过“立夏饭”,还有“称人”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就有病灾缠身。

饮立夏茶消暑

为迎接立夏,我国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在江浙等地有转蛋、碰蛋、绘蛋等立夏民俗游戏;在我国安徽一带立夏这天忌坐门槛,俗信说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天的祝愿。

立夏斗蛋消灾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丝燥热了。

<<<返回目录

2.立夏节气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篇二

立夏斗蛋的由来是什么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人们认为立夏吃蛋是可以保证孩子不得疰夏,演变到后来人们逐渐将立夏蛋娱乐了起来,形成了立夏斗蛋的习俗。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 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最容易疰夏,因为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及汗液排泄功能远不如成人,因此“疰夏”在孩子中非常常见。

立夏斗蛋的玩法规则

“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然而孩子们得到立夏蛋后,并不急于先吃,而是先来比一比,斗一斗。小伙伴们每人拎着个红色的编织袋,里面都是沉甸甸的鸡蛋。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个个摩拳擦掌,开始斗蛋。

斗蛋的规则很简单。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分出高低,最后的胜利者就是“蛋王”。

斗蛋时,小朋友们还特别喜欢在斗蛋上涂鸦画画。为了鼓舞士气,聪明的小朋友们还给自己的蛋打扮一下。女孩子大多在上面画上兔子、小鸡、小鸭之类的图画,活泼可爱;男孩子最喜欢画些狮子、老虎等猛兽,以显示其必胜的霸气。尽管斗来斗去,“蛋王”只能有一个,可是在斗蛋的过程中,欢声笑语不断,那种童年里特有的开心和刺激,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立夏斗蛋的寓意

我们可以从这个习俗相关俗语得知其中的含义,叫做:“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它的意思指这个节气吃蛋可以充满活力。因为它代表夏天的开始,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很多人会出现身体疲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的症状,中医称为“疰夏”,而古时人们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这也其中一个重要的寓意。

立夏蛋的做法

食材:

鸡蛋数个、红茶叶1把、桂皮1克、酱油30克、八角3个、盐适量、糖适量、水。

做法:

1、把鸡蛋放入锅中,加入没过鸡蛋的水,把水烧开,煮几分钟,把鸡蛋煮熟。

2、鸡蛋捞起来,用小汤匙将蛋壳轻轻敲出裂纹。

3、八角3个,桂皮1克,酱油30克,红茶叶1把,适量盐,适量糖都倒入锅里,加入水。

4、盖上锅盖,把水烧开后,转小火煮3分钟。

5、把鸡蛋放入,再次把水烧开,后转小火煮1个小时左右,中途翻动一下鸡蛋。

3.24节气中惊蛰节气的意思是什么 篇三

每年的惊蛰节气一般从3月5日或6日开始,到3月19日或20日结束。在此期间,长江两岸自西向东先后步入真正的春天,也就是达到了现在普遍采用的中央气象台以日平均气温作为划分春季的标准: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10℃ ~ ≤22℃;而此时的华南早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情景了;3月4日第九个“九”开始,俗话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渭水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开始积肥、松土、耕田,“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为惊醒,“蛰”为动物冬眠。惊蛰是用形象的手法,表达天气转暖之后,春雷初响,惊醒了潜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小动物,它们开始走出洞穴,开始新一年的生活。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的主要天气气候特点

惊蛰期间,正处在3月上中旬,春天的进程由南向北逐步推进,此时的天气气候已经呈现出春季的特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像是在匆匆赶路,冷空气尽显余威,暖空气与日俱进。双方合演着一幕幕冷暖交替、阴晴雨雪的快餐短剧。此时,气温忽高忽低、乍暖还寒是比较明显的特点,但天气回暖已成主流趋势,春天的脚步明显加快。

春天:天气加快回暖 处处春光无限

惊蛰期间,江南大部已是垂柳鹅黄,芳草泛绿,蝶虫飞舞,鸟语花香。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煦的春风西起武汉东到上海,逐步吹绿长江两岸。在渭水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开始忙于春耕,偶尔闻及春雷,感受珍贵的春雨。长城以北虽然残雪压枝,但小溪的流水渐渐冲破冰层,呈现出淡淡的春色。此时的西北北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还是冬寒料峭,古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们期盼着春天早日到来。在西北、西南一些地势较高的山区,天气仍然寒冷,偶有“三月雪”,尽显飞雪迎春,容易使人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著名诗句。

春雷:惊雷一响报春天 预测丰收年

春雷往往是指一年中第一次初雷,春雷响起,大地回春。它是冷暖空气相遇、大气不稳定时、对流天气的产物。

农民朋友十分关注春雷初鸣的时间。如果初雷在惊蛰之日鸣响,会认为当年风调雨顺,庄稼会喜获丰收;如果初雷在惊蛰之前鸣响,则预示着当年的雨水较多,可能会发生“春季连阴雨”;反之,可能会有旱情发生。民间有谚语:“惊蛰闻雷米如泥”,“雷打惊蛰前,二月雨淋淋;雷打惊蛰后,旱天到春后。”这些谚语流传至今。

我国幅员辽阔,春雷初响的时间有很大差异。按照一般的规律,华南沿海四季皆有雷鸣。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渭水一带的初雷一般在惊蛰期间发生,所以,惊蛰之时的雷鸣主要是指这些地区。再北的地方要到四、五月份才有初雷,北京的初雷日一般多发生在4月下旬。

春寒:天气乍暖还寒 谨防“低温阴雨”

惊蛰期间,乍暖还寒,南方的农民朋友最担心出现“低温阴雨”。此时,华南和江南南部的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都开始播种育秧了。在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0℃的低温阴雨天气中,光照不足,会造成早稻烂种、烂秧;这种天气对油菜、棉花、玉米的播种和管理也极为不利;对冬小麦拔节生长也十分有害,故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之说。

春旱 :北方风干物燥 防火提上日程

北方大地开始春耕,人们最担心雨水太少出现春旱。北方素有“春雨贵如油”“十年九春旱”之说。这时,北方还有雪花飘落,但对于相对干旱的西北、东北来说,此时的雪对土壤水分的增加十分有益,如果有一场象样的雨雪,十分有利于不久开始的春播生产和冬小麦返青。华北这一时期,即便有雪,也多以雨夹雪的形式出现,往往落地为雨。

在西北、华北地区,4月份的风力比3月份大,惊蛰期间的沙尘天气初露头角,西北个别地区开始出现沙尘暴。在一些冬春连旱地区的林场,春季森林防火高发期陆续开始,防火提上议事日程。

惊蛰与农事

惊蛰忙春耕 农活不能歇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民们常常把惊蛰时节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4.夏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篇四

1.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夏至点的时刻;对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冬至点的时刻。2.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21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1、气温高,雨水多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期间,阳光充足、气温高、雨水多,梅雨季节与三伏也在夏至之中。

2、日长之至,日影短至

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半球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27’),这一天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而且越往北白天越长。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

夏至这一天,太阳光将直射北回归线。在我国大陆的5处北回归线标志都设有“窥阳孔”,届时人们可以前往验证夏至正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并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分别可以再汕头、从化、封开、桂平、墨江观赏。

夏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夏至节气的含义:一年白昼最长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至”是“极”的意思,夏至也叫“日长至”。过了夏至,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往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会一天比一天短,夜晚一天比一天长。

我国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在夏至日这一天,整个北半球迎来了白昼最长的一天。我国白昼最长的是漠河,昼长近17小时;最短的是曾母暗沙,昼长12个小时多。我国南北白昼时长差距近5个小时。

夏至节气的由来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的谚语

1、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

2、夏至雨点值千金。

3、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4、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

5、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煎熬。

6、芒种晴天,夏至有雨。

7、夏至不雨天要旱。

8、三月茵陈四月嵩,五月过来当柴烧。

9、芒种有雨,夏至晴天。

10、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

11、夏至三庚数头伏。

12、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

13、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满山走。

14、夏至不起尘,起了尘,四十五天大黄风。

15、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

16、夏至无雨三伏热。

17、夏至农田草,胜如毒蛟蛟。

18、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

19、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生虫。

5.惊蛰节气是什么意思? 篇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 惊蛰图示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养生】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129?公元2)在体液学说的基础上曾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性情急噪,动作迅猛的胆汁质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型;性情沉稳,动作迟缓的黏液质型;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型。近代著名科学家巴普洛夫把人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脆弱

惊蛰养生食物鸭血菠菜汤型等四种类型,与盖伦的分类基本相当。上述四分法在西方医学界颇具影响。而中国早期的医学著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强弱、性格静燥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又根据经络气血在头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灵枢所称的“阴阳二十五人”。虽说中西医学对人的体质都有分类,但迄今为止,西方医学对人体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学可对人体体质进行有效的临床指导和养生康复的实践。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西南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环境气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所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随之而异。”朱丹溪的《格致余论》说:“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又有:“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老伤者,中气必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取决于体质的不同,也就是说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如何改变不良的体质状态,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这里我要说的是,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在同一环境中,只要我们本着积极的生活态度,采取积极的养生措施,是可以纠正体质上的偏颇,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6.秋分节气是什么意思 篇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秋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每年公历的9月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

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秋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还有说:“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秋分的习俗

秋祭月

在上古时期,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天,不过由于每年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竖蛋

选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它竖起来。

首先要挑选一头大一头小的鸡蛋,立蛋时将大头朝下,这样重心会比较低,就像不倒翁一样,容易保持平衡。

找到合适的支持面,在桌面上涂上印泥,再把鸡蛋立在涂有印泥的桌面,您可以发现,能立住的鸡蛋,底部会有一个肉眼很难看清的平面,一旦重力作用线能经过这个平面,鸡蛋就能站立起来。

由于生鸡蛋里的蛋黄位置也会影响鸡蛋的站立情况,所以立鸡蛋的手要尽量保持不动,让蛋黄可以慢慢沉淀到鸡蛋下部,这样重心就能足够低,使鸡蛋保持平衡。

吃秋菜

秋分时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秋牛

在秋分这天挨家送秋牛图。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粘雀子嘴

秋分这天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煮十几个没有馅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美好的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放风筝

秋分是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秋分天气特点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

7.立夏节气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篇七

雪本是冬季的重要标志,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仍下雪,尚未没有走出冬天的范畴,仍是很冷。南方的西南、江南的大多数地方都是一幅早春的景象,日光温暖,早晚湿寒,田野青青,春江水暖。华南地区则是春意盎然,百花盛开。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返回目录

雨水节气注意事项

1、注重调解饮食,雨水节气,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

2、天气虽然有主见转暖,但依旧要做好防寒准备。雨水节气天气较凉,要注意根据气温培养衣服。同时,不要过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是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

3、不要剧烈运动,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特别是北方,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

〈〈〈返回目录

雨水节气的概述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节日习俗。

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穗子。该习俗现在仍在农村流行。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

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年月日时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险儿子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在正月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还有不择时日地址所谓“拜拉路干爹”、“上门拜干爹”者。

是日,罗汉寺山门前,古柏森森的道路上人流如潮,巫卜星相、低钱香蜡、小食摊点、流动商贩,云集道旁善男信女,大家闺秀、公子哥儿、山民村姑,三五成群,拉拉扯扯,挤来拥去,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背着、抱着、牵着娃娃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如果顾娃娃长大有常识就拉一个知书识礼有字墨的文人为干爹;如果娃娃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扯脱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都爽快的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

8.节气知识 立冬是什么意思 篇八

立冬是什么意思?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节令交立冬,“立”是开始,“冬”是节令,这天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一丈二寸三分,相当于今天的2.501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斗柄正指亥的方位,也就是正北方,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十月,也叫亥月。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星移斗转,日寸光飞逝。日子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草长莺飞柳绿桃红的春天,走过了阳光灿烂鲜花遍野的夏天,也走过了清风送爽、硕果累累、枫叶欲燃的秋天,马上就要进入飞雪连天、寒风刺骨的冬天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一年四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冬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万物收敛,藏匿,由于天寒地冻,冬眠的昆虫和动物都藏入洞穴越冬了,人们一般也都不到田间劳动,要在家里“猫冬”;另一层含义是将秋天收割的庄稼“粮入仓、菜入窖”,做好保管工作,以备一冬天的食用。

立冬煲什么汤最滋补?萝卜汤赛人参

萝卜排骨汤

进入立冬节气,民谚有“立冬萝卜赛参汤,不劳医生开药方”,白萝卜有一定的润肺止咳功效。白萝卜中富含大量的维生素和磷、铁等矿物质。白萝卜生吃促消化,熟吃补气。排骨与白萝卜炖服,气香味鲜,不油不腻,汤色也是不厚不重。因为萝卜中含有较多的纤维,富含水分,因此还有保健美容之功效。相信在初冬,来碗萝卜排骨汤,定能温暖到你的胃。

材料:白萝卜、排骨、香菇、葱适量、姜适量、料酒适量、醋适量、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洗净去皮切片。排骨洗净,焯水,锅中加清水,放入萝卜,煮沸,倒去汤水,盛出萝卜。砂锅中加水,放入排骨,姜片、葱,中火炖半小时。放入香菇、白萝卜,料酒、醋、继续中火炖半小时,加盐,装盘,撒葱花。

当归生地羊肉汤

羊肉有益气补虚、补肾壮阳、生肌健力、抵御风寒的功效。当归干姜羊肉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所创的驱寒补血的名方,对血虚有寒而引起的腹中冷痛等有疗效。对于处亚热带的南方,在冬日养生时用此方宜加入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的生地,凡身体虚弱者都可饮用此汤。

材料:当归15克、生地10克(中药店有售),羊肉500克,生姜6片。

做法:中药稍浸泡;羊肉洗净,切块,置加了姜葱、绍酒的沸水中稍滚片刻,再洗净(即“汆水”)。一起与生姜下瓦煲,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下盐便可。

滋补羊肉汤

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在《本草纲目》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温热对人体而言就是温补,比如冬季老年人比较怕冷,适时的吃些羊肉就会感到暖和,这一点在张琼之的《伤寒论》里及唐朝的《千金书》中都有记载,可见羊肉是人们冬令进补的最佳食品。

材料:羊肉500克、党参10克、红枣10克、枸杞10克、生姜1块、料酒大匙、胡椒粉少许、精盐1小匙、白糖小匙、味精0。5小匙。

做法:

1、羊肉洗净剁成块,党参切段洗净,红枣、枸杞泡透,生姜洗净切片;锅内加水,待水开时放入羊肉块,用中火煮去血水,捞起冲净待用。

2、在汤碗内放入羊肉块、生姜片、党参段、红枣、枸杞、精盐、味精、白糖、胡椒粉、料酒,注入清水,放入蒸锅蒸2小时拿出即可。

9.24节气的处暑是什么意思 篇九

处暑,就是指“出暑”,这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第十四个节气,时间点是在公历8月23日前后。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天文专家称,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白昼长度已经由夏至的15小时缩短到13小时25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处暑还热吗

处暑之后温度会不会降下来,是很多朋友所关心的,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吧。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着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在处暑这一节气,平均气温一般比立秋要低上1.5℃左右,一些时候因为年份的不同,会导致华南西部出现连续三四天,平均气温低于23℃的情况。

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

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人们更容易感到“秋老虎”的余威,民间也有所谓“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谚语,而在南方地区,处暑后的天气也有渐凉的表现,只不过没有北方那么明显。

处暑养生注意什么

1、护理好脐部

处暑之后,也就意味着夏天已经完全结束了,天气将不会再炎热,慢慢开始转凉了,那么,天气变凉,人们的养生方法也从防暑到了如何防寒保暖上,我们都知道寒气是从脚下生出的,因此,处暑养生要先养脚,但是,不少人在养脚,却忽略了肚脐的重要性,其实肚脐也比较容易受寒。

肚脐部位的表皮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容易穿透弥散。

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2、多开窗少开空调

处暑之后,早晚的温度低,但是白天的温度还是稍微高一些的,有些人白天在家里,还是会开空调,但是,处暑养生要注意,白天开窗不开空调。到了秋季,要注意多开窗,让房间的空气流动,这样才能让秋杀之气在房间涤荡,赶走暑天的潮热,以及留在房间的湿浊之气。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绿萝这类叶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养在卧室内,使空气湿度保持在佳状态。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等。

3、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4、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上一篇:做好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下一篇:描写大海景色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