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译

2024-07-0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译(精选8篇)

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译 篇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1一词多义,解释。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词类活用 解释

舍相如广成传舍

左右欲刃相如

完璧归赵-

且庸人尚羞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翻译句子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三.活用课本素材: 蔺相如:英雄不问出身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人,生卒年不详,他出身低微,原只是个舍人,相当于今日的生活秘书,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但他最后一跃而成为赵国的相国。他的事迹,对战国时代众多到处谋职的门客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号召作用。

从个人角度而言,“完璧归赵”的故事不但体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也体现了他面对强大秦国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表现出来的胆魄,比之齐鲁会盟时的曹沫,一点也不逊色。而他处理与廉颇关系的手法,也堪称政治平衡术的经典之作。总之,蔺相如是战国时代平民政治家所能达到的极致。

找个好主人很重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战国时代的文士剧增,如何谋职也因此成了个大问题。因为各国之间竞争厉害,互相吞并已成常态,于是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大了,有眼光的人个个求才若渴,纷纷加以招揽。蔺相如的故事,若从谋职角度来看,还别有一番道理。

蔺相如的头位雇主是赵国的宦官头领缪贤。蔺相如开始只是他的舍人,职责类似生活秘书。缪贤有次得罪了赵王,因为怕受到惩罚,决定逃到燕国去。蔺相如及时地阻止了缪贤,并问他何以肯定燕王甘冒得罪赵国之险来收留他呢?缪贤于是透露了他在一次跟随赵王出席宴会的时候,燕王私下和他攀过交情,他觉得凭燕王的这句话,有可能得到关照。

蔺相如分析了一番,告诉缪贤说:“你得到当时燕王的友情,不过是仗着赵国的强大,以及赵王的宠信。现在你若从赵国逃亡的话,弱小燕国怎敢得罪赵国呢,到时候大有可能会把你抓起来引回赵国。所以你不如主动脱了衣服,做出可怜的样子给赵王请罪,这样倒有脱罪的机会。”

缪贤觉得很有道理,就照着做了,而赵王果然也赦免了缪贤。缪贤因此认识到蔺相如的才华,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遮掩自己的过失而埋没蔺相如的才能。他不但把这件事情讲给赵王听,也把蔺相如推荐给了赵王。于是,蔺相如一举进入了赵国的政治舞台。

完璧归赵---智慧、勇气一个都不能少

楚国人卞和把和氏璧献给楚厉王,结果被砍掉了左脚;后来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御用鉴定师仍然没分辨出宝贝,结果害得卞和又被砍断了右脚。一直到楚文王的时候才昭了雪,那块宝玉也因此被命名为“和氏璧”。因为卞和的执著,这块宝玉显得更加难得。

人常说“怀璧其罪”,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麻烦也跟着来了。秦国强大,秦昭王自然可以傲气,他要求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关口,被自己的原主人缪贤推荐上去。因为不能得罪秦国,赵国不得不答应交易。蔺相如为赵王分析两种可能,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让秦国先拿了和氏璧理亏,而不得罪秦国;并且自荐出使秦国,他对赵国君臣表示,如果交易不成,一定会完璧归赵。

有理有据,再加上无赖手段,让同样无赖的秦国没办法。既不值得因此杀掉蔺相如,也无意用十五座城池去换玉璧。这场让赵国君臣心惊肉跳的危机就这样过去了。回到赵国之后,蔺相如因此被擢升为上大夫。

四.把“廉颇/蔺相如”写入作文及高考优秀范文

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反观历史上那些善于妒忌的人,遇到一点不满便怨天尤人,这些人纵然学问再好,也难成大器。周瑜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把庞大的东吴水师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当他得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虽自知不如,但却不甘落败,于是整天心中盘算着如何打赢诸葛亮,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凄叹后,最终落得个吐血身亡的结局,唉,这又是何苦呢!倘若周瑜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容大量,我想,他的结局肯定不会是这样!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心!

学会宽容吧!做人如果能够宽容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200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优秀作文:尽显双赢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

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果树新品种,他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解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的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质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智慧吗?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许多着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的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无私,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鱼。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尺 度

心是天平是衡量心灵的尺度,在与人相处或处理事务时,宽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和氏璧”问题上崭露头角,在渑池会上辉煌,蔺相如成功地完成了由“麻雀”到“凤凰”的转变,而正是他的一步登天,引起了廉君的不满,“相如素*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吾见相如必辱之。”一系列的狂言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相如只是“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这引起了相如门客的不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君同列,廉颇宣恶言,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相如固止之,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如此宽大的胸襟,如此的待人尺度,成就了赵国的辉煌,若不是蔺相如宽容地对待廉颇,与他成为刎颈之交,若不是蔺相如大度地处事,怎能够成就赵国的辉煌?正是蔺相如把握住了待人、处事的尺度,才把握好了自己的人生。

松下电器的总裁松下幸之助是一个严格要求员工的人,哪怕你接电话的姿态不对,也会引来松下的呵斥。可有一次,松下手下的一位部长却因工作失职,致使工作发生火灾,公司损失重大,而正当这位部长为赔偿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松下的电话到了。他没有向他索赔,而是让他继续在厂里做下去。松下说:“对待一个人要把握好尺度,他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会自省。再责怪于他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结果令松下很满意。那位部长办事尽心尽力,再也没有出过差错,志了松下的一位得力助手。松下把握住了待人的尺度,才没有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

由此可见,正确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不但是成就自己的事业,也是成就他人的一把好尺度。

让心灵的天平平衡,尺度是必要的。

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

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着自己。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一家人能够说出各自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心声,儿女默默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敞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发人深省,如果语言表达准确,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语言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纵容。人类社会是由各种明确或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违反原则无节制的纵容最终会导致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久之难免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襟怀坦荡、泰然自若的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忘却,对于不能容忍的事,沉默也许是另一种抗争,而忘却往往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包容是海纳百川,是厚德载物;包容是睿智恢弘,是宁静致远。如是我闻:康德说,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愿:当今世界,国家、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要人人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译 篇二

第一组的同学们正在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学生甲率先站起来, 很有礼貌地说, 我代表我们“斗破苍穹”组给大家朗诵《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前三段……他的朗诵吐字清晰, 声音洪亮, 有板有眼, 抑扬顿挫, 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学生甲为“斗破苍穹”组的精彩展示开了一个好头。学生乙信心倍增, 她号召全体同学拿出红笔, 和她一起画出这三段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语言现象, 并对各类现象分别作了详细而准确的解释, 同学们也用掌声肯定了她。学生丙毫不示弱, 他不光带领同学们把这三段中的五个特殊句式用红笔画了出来, 而且能对“求人可使报秦者”这个同学们理解起来较难的句子作了详尽的分析, 他同样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学生丁慢腾腾地站起来, 慢悠悠地说, 请同学们拿出黑笔跟我来。等同学们拿起了黑笔, 她的语速陡然快了起来, 她一口气指出了这三段文章中的15个重点实词、虚词, 并且着重讲了“遗”“易”“报”三个词的意义用法。以“报”为例, 她说“报”做动词时, 有以下几个意思: (1) 本义:断狱, 判决罪人; (2) 报答, 报酬。如, 欲报之于陛下也 (诸葛亮《出师表》) ; (3) 报告, 答复。如,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史记·项羽本记》) ; (4) 报复。同学们没有想到“斗破苍穹”给他们归纳补充了这么多的知识, 更没有想到的是, “斗破苍穹”在解释这些词语的时候还能尽量地在已经学过的文章中找到注脚, 帮同学们将新旧知识串连起来, 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方式, 使同学们将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了。师生为之倾倒。学生戊趁热打铁, 很流利地将这三段文字翻译了一遍。学生己顺势将这三段的内容作了归纳。

这个精彩片断有以下看点:

一.学生从“宾语”变成“主语”

学生一旦真正从“宾语”变成“主语”, 从受动者变为主动者, 从客体变成主体, 那架势绝不亚于农奴翻身得了解放。小组探究时他们 (“斗破苍穹”) 的那个闹啊, 简直要把教室掀翻!学生甲擅长朗诵, “刷”地一下五个人十道目光投向了他, 紧接着五根手指也指向了他, 学生甲兴奋得涨红了脸。仿佛是领了圣旨, 私下里他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 直至滚瓜烂熟。然后他们一起站起来探究《廉颇蔺相如列传》前三段:⒈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语言现象;⒉特殊句式;⒊重点实词虚词;⒋课文翻译;⒌内容概括。讨论的声音一个赛似一个, 声浪重重地扑打在屋顶和四周的墙壁上。在探讨实词虚词时, 他们感觉到对“者”“为”“伐”“拜”“以”“于”“令”“遗”“易”“徒”“见”“报”等词的意思还拿不准, 于是他们分工协作, 每人查两个字, 查后交流, 各人将这些词的意思记在各自的笔记本上。最后乙丙丁戊己五个同学瓜分了以上五项内容, 这样, “斗破苍穹”组的六个同学都拿到了要展示的内容。为了小组的荣誉, 为了个人的荣耀, 他们个个铆足了劲, 把自己要展示的内容准备了又准备, 完善了又完善, 做足了功课。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描述的那精彩的一幕。

有了这样的探究和展示, 对要掌握的内容, 学生无疑是学会了。不仅是学会了, 而且是会学了。他们知道了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东西, 他们更为清楚地知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勤读书, 勤查工具书, 勤积累。“经验在经历中体验”, 杜威说的一点儿都没错。

有了这样的探究和展示, 学生的“学习能力”, 即思维力、生成力和表达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有了这样的探究和展示,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尊重, 让每个教师都能明白“没有一个小孩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每一个生命在这里都精妙绝伦, 所以, 这里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这里氤氲着快乐, 缭绕着幸福。

二.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

天国, 世人都没有见过, 但谁都说那里充满了快乐。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不快乐, 我们的教师没有把我们的学生引向天国。是教师没有尽职吗?不是!他们披星戴月、呕心沥血呢!是教师没有才华吗?不是!他们才高八斗、才情万丈呢!那是因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 我们的教师有十八般武艺, 却常常只使用了一个招数——讲。我觉得“讲”本身是一个不错的授课方式, 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将“讲”这种授课方式使用到了极致, 以致于我们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 讲得厌学逃课, 还沉溺在所谓的“讲”的艺术中, 自顾自地飞沫四溅地讲。“讲”失去了意义, 走向了反面。日过千言不损自伤, “讲”也伤害到了我们教师自己, 不少教师年纪轻轻的都已患上了严重的咽喉病。既然如此, 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试着换一个招数呢?再者学习, 顾名思义学而习, 学习显然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个人行为, 因此, 教师纵然是讲得天花乱坠, 只要是学生的注意力流失了, 教师的讲就是无效的。那么, 怎样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

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精彩的教学片断吧!通过自学、对学、群学, 学生学会了朗读, 学会了翻译, 明白了文章的内容, 教师还需要从“课文的朗读”讲到“课文内容的分析”吗?还需要逐字逐句逐段地给学生翻译课文吗?“教学生不会的, 学生会的不教, 学会老师不会的”, 这样, 只有这样, 学生对课堂要学的东西才会感兴趣。学习的天敌是依赖, 教师的悲哀是包办。教代替学永远无法让学生学会。那么, 这节课我这个教师都干了些什么呢?我在调控, 以调控控制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我在纠错, 以纠错实现落实;我在点拨, 以点拨实现提升;我在激励, 以激励持续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整节课我讲话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0分钟, 在余下的30分钟里, 学生这个主角在展示, 在表演, 在收获, 在狂欢。

教师是干什么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和调控者, 代表着一个教育者的生命姿势。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

三.导学案是学法的阶梯

用事实说话,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精彩的教学片断。“斗破苍穹”组的同学们从朗诵课文等六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了他们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的成果, 这六个方面的设置环环相扣, 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从预习、探究, 走向展示, 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这六个方面的设置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中的。

所以说导学案是学法的阶梯, 它有别于教案, 它要以“生”为本, 以方便“学”为出发点。从这个意义讲, 导学案也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 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也代表着将要到达的目的地。导学案由教师编写, 因此导学案也是教师教学思想、才情个性的体现。由此可见, 导学案在实施高效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为此, 下面我想重点谈一谈在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⑴正确处理导学案与教辅资料的关系。有了导学案, 就不要再给学生订教辅资料, 因为导学案与教辅资料并存, 会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 使学生对导学案产生抵触情绪, 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推行。有了导学案, 还订教辅资料, 只能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导学案的编者对自己编写的导学案信心不足;二是导学案的编写是潦草的, 不成功的。

⑵正确处理“临帖”与“破帖”的关系。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讲, 导学案是一个新生事物, 起初教师们不会编写导学案是很正常的, 这时候他们“临帖”是必要的, 更是必须的。但在熟悉了导学案的编写后, 他们就应该毅然决然地“破帖”, 像编写教案一样, 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教学思想乃至自己的才情融入导学案中, 编出个性化的独特的“我”的导学案来。

四.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 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 而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我觉得高效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展示”就是一种唤醒, 一种强制唤醒。传统课堂上, 教师讲得滔滔不绝, 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东张西望, 昏昏欲睡。高效课堂中的展示让教师从讲台上淡去, 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 让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场, 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斗破苍穹”组共有六名同学, 这六名同学的学习成绩是参差不齐的, 当语文小组长将上面谈到的六个问题分给这六个同学时, 因为每个人要展示, 每个人展示后要计小组成绩, 所以可以想象成绩最差的那位同学是最不敢懈怠的, 在自主学习中, 在合作探究中, 他都得比其他同学更努力, 更刻苦。他被大家裹挟着往前走, 课堂上不再走神, 不再睡觉, 课后也不敢松懈。为了展示, 为了得到小组成员的认可, 无形中他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 渐渐地他的学习能力提升了, 他的学习成绩进步了, 他的学习动力也就增强了。与此同时, 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同学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探究中, 也会学到不少自己不会的东西;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 他的知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他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

高效课堂有一条原则就是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 因此高效课堂上的学生都是有备而来的, 他们在课堂上展示, 就是要将在预习课上习得的东西展示给大家, 他们因精彩而展示, 因展示而学习, 以至人人精彩, 人人学习。这是展示的最佳效果, 要达到这个效果, 我认为要做到两点:

㈠展示的内容要突出重点。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是有坡度的, 比如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就能解决, 这样的问题就不必展示。一般来说, 指向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应作为重点展示的对象。

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译 篇三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绪商数,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这种智力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蔺相如成为传世名士,与在这五个方面的出色表现密切相关。下面我们结合史实,主要从认知他人情绪、处理相互关系、控制情绪三个角度谈一谈蔺相如超高情商的体现。

一、完璧归赵与高超的认知他人情绪能力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临危受命,持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达秦国奉上和氏璧后,出于高超的认知他人情绪能力,在看到“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时,发现秦王此时已经有些得意忘形,并且明显不打算以城池换和氏璧。于是蔺相如果断以白壁有瑕为借口拿回和氏璧,并以砸碎和氏璧威胁秦王。在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时,又敏锐的发现秦王此时的承诺只是为了缓和气氛,并不是真的想把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于是又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为借口,提出了“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要求,随后“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五日后,蔺相如抓住秦王为大国国王的心理侃侃而谈,最终使得秦王“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明显看出,秦王本想通过强取豪夺的方式得到和氏璧,可蔺相如从一开始就看出了秦王的心思。于是先是威胁秦王,后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在送回和氏璧后,通过分析秦王的心理,最终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解释送和氏璧回赵国的理由,秦王碍于大国国王的面子与秦赵两国的交情只得让蔺相如安全离开。正是因为蔺相如超高的情绪认知能力,自始至终秦王的情绪豆子蔺相如的掌握之中,所以蔺相如才能在完璧归赵的同时全身而退。

二、渑池之会与出色的处理相互关系能力

“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惧怕秦王不想去,蔺相如清楚的分析出如今秦强赵弱的关系,以“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劝得赵王前行。

赴会后,秦王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为由让赵王奏瑟,在赵王鼓瑟后,令秦国御史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来侮辱赵王。蔺相如绝不会看赵王受辱,于是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反击。秦王拒绝后,相如上前跪请秦王,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相胁,迫使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相如当即有学有样,令赵国御史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以示秦赵两国的平等关系。而后,秦国群臣不甘心,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要求,蔺相如则果断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反击,丝毫不落下风。最终,秦王本想凌辱赵国的渑池之会,在蔺相如出色的处理相互关系的能力下,落得个“终不能加胜於赵”的下场。

秦国是在去年“拔石城”,今年又“杀二万人”的前提下召开的渑池之会,与会的赵国处于完全的弱势。可是在蔺相如的周旋下,渑池之会中赵国丝毫不落下风,蔺相如在处理秦赵关系时毫不退让,使得秦王想侮辱赵王的想法一次次落空。只要赵王的气势不落下风,赵国与秦国就能以平等的身份交往,打击秦王妄图轻易吞并赵国的信心。

三、负荆请罪与优秀的控制情绪能力

渑池之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对此大为不满,对外宣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并放言“我见相如,必辱之”。

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言论后,出于优秀的情绪控制能力,并没有像当初疾言厉色的反击秦王那样反击廉颇,反而以宽容的态度包容廉颇。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去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外出时,蔺相如也远远看到廉颇后就掉转车子回避。蔺相如处处忍让廉颇的时间长了,门客对他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质疑,认为蔺相如胆小畏事,不堪大用。对于门客的质疑,蔺相如也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的解释道“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的解释不仅令门客们心折,也令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上门负荆请罪,蔺相如也大度的原谅了他,二人成就将相和的美谈。

赵国周围强敌虎视眈眈,如果蔺相如因为廉颇的一番话而与之反目,必会使赵国国力大大减弱,从而给敌国可趁之机。若是一般的人,说不定会因为廉颇的一番话而对之产生不满,可蔺相如是一个控制情绪能力很强的人,即使他因为廉颇的话而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也会立刻控制住,不被愤怒的情绪主宰。正是因为他极强的情绪控制能力,才能在处理关乎国家危亡的大事时,不被个人情绪影响,始终站在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上处理事情,使得处于赵国在混乱的战国年代能占有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蔺相如拥有高超的认知他人情绪能力,出色的处理相互关系能力和优秀的控制情绪能力,是一个拥有高情商的战国名士。我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情商的培养,从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五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情商,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4.《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篇四

一、阅读14-16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一)解释词语

1、拔石城 拔:

2、明年,复攻赵 明年:

3、秦王①使使者告赵王:①使

4、王不行:不行:

5、不过三十日 不过:

6、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①寡人: ②好:

7、赵王鼓瑟 鼓:

8、左右欲刃相如 刃:

9、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①为: ②寿:

10、秦王竟酒 竟:

(二)、翻译句子

1、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2、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4、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5、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6、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三)简答:本文中较详细地叙写了“渑池之会”的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17-21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一)解释词语

1、且相如①素②贱人,吾③羞,④不忍为之下

①素: ②贱人: ③羞: ④不忍:

2、宣言曰 宣言:

3、相如每朝时 朝:

4、相如引车避匿 引:

5、①于是舍人②相与谏曰 ①于是: ②相与:

6、①所以去②亲戚而事君者 ①所以: ②亲戚:

7、且庸人尚羞之 羞:

8、臣等不肖 不肖:

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

10、顾吾念之 顾:

11、①以②先国家之急而③后私仇也 ①以: ②先: ③后:

1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

13、鄙贱之人 鄙贱:

1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

(二)翻译句子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5、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三)简答

1、蔺相如是怎样处理他和廉颇的这一矛盾的?从中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

2、廉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

三、夯实基础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遗.(wèi)赵王书

大王见臣列观.

(guān)B.请奉盆缶(fǒu)秦王

秦王不怿(yì),为一击缶 ..C.故令人持璧归,间(jiān)至赵矣

臣请就汤镬(huò)..D.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sì)..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B.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D.窃计欲亡走燕。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于是相如前进缶。

B.璧有瑕,请指示王。....C.明年复攻赵。D.以勇气闻于诸侯。....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有相同意义的一组是()A.顾召赵御史书曰/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B.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相如引车避匿 ...C.而君幸于赵王/ 则幸得脱矣/ 大王亦幸赦臣 ...D.宁许以负秦曲/ 决负约不偿城/ 秦贪,负其强 ...5.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与“蔺相如固止之”的“固”相同的一项是()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B.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大王必欲急臣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③归璧于赵 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⑤逆强秦之.....欢 ⑥秦贪,负其强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⑤⑥/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7.下列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徒见欺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不拘于时 ⑤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⑥如姬父为人所杀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④⑥ 8.对作者及课文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90),字子长,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B.缪贤在赵国确实没有可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蔺相如,可见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

C.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D.课文以相如为主,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突出了他的勇;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表现。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刎颈交”比喻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亦可省作“刎颈”。B.“布衣”的意思是“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用“布衣”借指平民。

C.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经常合称“六国”。当时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5.《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

一、怎样学习文言文;

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高二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

3、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诵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人物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学生质疑、对抗。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和《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仗义执言极言李陵降敌是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身心重创发愤著《史记》。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典。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2、《韩非子•和氏》(节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三、听录音、点读、分组读、齐读,纠正字音、句读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穆公()避匿()缪贤()汤镬()虽驽()肉袒()盆缶()案图()可予不()渑池()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不怿()衣褐()睨柱()

四、自读课文,疏通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各用4个字概括文章故事。

五、完成《金榜》“基础自主学习”,整理课文的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③实词的活用④古今异义词⑤文言特殊句式

五、再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归纳翻译古文的几原则: ⑴

③ 第二课时

研读文段,合作探究

一、研读1-2段

1、文章开头交代廉颇、蔺相如的不同出身,有何作用?

二、研读3-13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使不辱于诸侯”的。1蔺相如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场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进行了哪三个回合的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三、研读14-17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维护国格的。

1、此故事中作者设置了多处对比,请列举出4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2、廉颇在本事件中做了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四、研读17-21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顾全大局的。这则故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请联系课文具体说明。

五、小结全文。

一.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三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启示我们()。

二、人物刻画

1.选择3个(典型)事件刻划人物。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服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相济,但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错改过,负荆请罪时所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一句,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4.运用()手法侧面描写人物。三.选材典型,剪裁精当,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件,对于已选材料作者又精心裁剪,明写、详写了人物(),暗写、略写了人物()。同一故事中也有详略安排,如().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六、练习-语言应用

1.运用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至少4个),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价值连城

怒发冲冠刎颈之交

2、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习下面两段“名著导读推荐词”给我们本期所学的某一名著写一段推荐词 【《论语》•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坚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诗歌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体现了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七、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对秦王

负荆请罪对廉颇原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威于外而宽于内

6.廉颇蔺相如列传内容分析 篇六

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缻,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秦王饮酒酣”中的“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中的“寿”写出秦王的贪婪和霸道。蔺相如:如何斗争? A.逼秦击缻。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缻,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B.扬献秦都。

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史学作品的传记,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B.从决定要奉璧使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璧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威胁秦王击缻,又以秦献咸阳作为对赵王的献礼。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璧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璧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璧同归于尽。C.璧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威胁秦王击缻,当秦臣要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事件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军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3.勇于改过

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神。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己国力强大,逼迫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看着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 语言

刻画人物 动作

矛盾冲突 廉………秦(璧 会)

廉………蔺(和)【拓展阅读】

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

一、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

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

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

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

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四、相如和赵王的对比

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

五、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

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

六、赵王和秦王的对比

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

七、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

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八、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

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

7.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篇七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古代人物传记为主题展开。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带找过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绳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品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国难当头先国家之急而后思仇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篇章之一,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小说颇多。研读这篇文章,要关注其人物刻画的方法,当然也要注意归纳文中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司马迁及其品;

2、梳理文章的三个故事,把握情节,把握文中的矛盾冲突,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忠义爱国和敢于改过的精神。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的辨析方法,把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4、了解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5、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由于本文是篇史传,篇幅较长,在课时安排上我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讲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司马迁及《史记》,通过三个故事有侧重地解读司马迁的写人艺术,把握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特点。第二个课时主要内容是归纳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进一步把握人物与主题。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评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诵读法、讨论法,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体会和讨论《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讲述第一课时的内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我们读书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这两个典故背后所蕴含的为人修身的道理吧!”此导语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展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2,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篇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2、时代背景

战国,是一个兼并战争频仍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在此之前秦国早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秦国从未停止对赵国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国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本单元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对传记的基本知识有所把握,对本文的作者、《史记》、时代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把握。

3、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位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环节3,研读赏析

1、全班一起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1)先解释“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吧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2)提问: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一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请学生自读第3~13自然段,然后清学生口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二、全班一起齐读3~5段。

1、思考蔺相如在什么情况下正式出场的?

明确:蔺相如是赵国在秦国威逼利诱、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2、讲解第6~13段

(1)请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 这段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② 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③ 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④ 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 ⑤ 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2)清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 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的办法——甘愿受刑。② 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 ③ 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有识,有智谋,善于见机行事,掌握主动。

3、讲解第14~16段(绳池会)① 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② 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 ③ 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

4、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短话,然后提问: ①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② 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样的用意

5、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①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争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 ②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廉颇是否也有功?

6、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① 划分本部分的层次 ② 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无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 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诵读与讨论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环节4,拓展延伸

从小说的鉴赏角度分析写作技巧。① 每个故事各有守卫,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相扣,相互关联。②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③ 选材得当

环节5,课后作业

1、背诵第17~21段

2、思考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重新疏通大意,然后归纳本文涉及的文言现象,下节课进行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绳池之会

凝练传神的语言

负荆请罪

8.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译 篇八

(三)《廉颇蔺相如列传》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题(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宦官(fàn)避匿(nì)缪贤(miù)礼节甚倨(jù)....B.袒露(tǎn)赦免(shè)睥睨(nì)白璧微瑕(xiá)....C.不肖(xiāo)驽钝(nú)不怿(yì)望风披靡(mí)....D.列观(guān)渑池(miǎn)衣褐(yī)刎颈之交(wěn)....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遗赵王书(送给)B.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拜访)..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唯独)D.求人可使报秦者(报复)..3.下列句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C.请奏盆缻秦王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固请,召有司案图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5.下列句中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 ..B.今君乃亡赵走燕 乃使其从者衣褐 ..C.徒慕君之高义也 徒以吾两人在也 ..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赵强而燕弱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7.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亦不以城予赵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8.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 ..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④且庸人尚羞之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⑧毕礼而归之 ..

⑨卒廷见相如 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④/⑤⑦⑨/⑥⑧/③⑩ B.①⑧/②③⑦/④⑩/⑤⑥⑨ C.①④⑨/②⑥⑦/③⑩/⑤⑧ D.①⑧/②⑥⑦/③⑤⑨/④⑩ 9.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使不辱于诸侯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二、课内片段阅读 30+16+24分

(一)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⑤璧有瑕,请指示王()⑥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舍相如广成传 ..C.引赵使者蔺相如 D.璧有瑕,请指示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臣请就汤镬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②赵王悉召群臣议()..③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④臣请就汤镬()..

A.大王必欲急臣 B.秦王恐其破璧 C.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臣请完璧归赵 ....14.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如因而厚遇之 B.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C.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D.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3分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④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臣请就汤镬 ⑥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秦王想采取其他方法巧取豪夺,便假意同意“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至此,秦王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1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赵王鼓瑟()②左右皆靡()..③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④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相如张目叱之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B.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秦王为赵王击缻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D.终不能加胜于赵 故燕王欲结于君 ..20.对上面文字评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对秦王“秦王怒,不许”“不怿,为一击缻”的描写,表现了他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

B.蔺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中“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而“跪”表现了他对秦王的恭敬,显示出两人地位的悬殊。

C.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紧张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

D.“渑池之会”表现了蔺相如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蔺相如蔑视权贵的凛然气概。

21.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①且相如素贱人()②相如引车避匿()..③顾吾念之,强秦……()④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言语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C.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不相似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谢罪:道歉请罪 ....24.下列各加点字词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相如每朝时 B.大王必欲急臣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而相如廷叱之 ..25.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B.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

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2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9分

①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A.宦huàn,缪miào;C.肖xiào,靡mǐ;D.观guàn,衣yì。)2.A(B.任命或授予官职;C.难道;D.答复、回复。)3.C(A项“奉”通“捧”,“庭”通“廷”,“孰”通“熟”。B项“质”通“锧”,“详”通“佯”;C项“缻”通“缶”;D项“案”通“按”,“缪”通“穆”。)4.D(A项“侍从”;B项“指给……看”;C项“信约”。)

5.C(A项分别为“通过”和“趁机”; B项分别为“竟”和“于是、就”。C项都副词“只不过”;D项表假设“如果”和表并列。)

6.B(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都是代词,但意义不同,分别为“这”和“我”; C项分别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和音节助词;D项分别为代词“他”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D(①“把”;②⑤“凭”;③④⑦⑧表目的的连词“来”;⑥⑨介词“因为”)8.B(①⑧使动用法;②③⑦名词作动词;④⑩动词作名词;⑤⑥⑨名词作状语。)9.D(D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他是被动句。)10.D(“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错误。)11.①后退。②都 ③从小路 ④受

12.D(D项都表示谦敬副词“请允许我”;“负”分别为“依仗”和“对不起”。“传”分别为“传递”和“传舍”;“引”分别为“延请”和“拉”。)13.C(C项形容词作动词,其他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4.C(“无意”指没有做某事的愿望(今另外还指非故意);“因而”是两个词,指“趁此机会”“来”;“ 以往”指“到那里”;“布衣”指平民。)

15.B(①③④⑤都是表现蔺相如的机智果断,②是表现蔺相如的气愤,⑤表现蔺相如的英勇无畏。)16.B(蔺相如利用秦王贪婪,一心想得到璧,唯恐璧碎于柱子的心理,巧加指责,迫使秦王不得不装着同意“以十五城易璧”,秦王倒未识破蔺相如的目的)

17.①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璧撞碎)。

②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

③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了接见的礼节,让他回到赵国。18.①弹奏;②后退;③回头;④献礼。19.C(“以”都是表目的;“之”分别为代词“群臣”和“的”;“为”分别为动词“演奏”和“替”;“于”分别为“对”和“与”。)

20.B(“对秦王的恭敬”评述不准确,“跪”貌似恭敬,实则表现了蔺相如的不卑不亢。)21.①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来互相娱乐。

②(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攻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22.①向来;②掉转;③只不过;④我。23.C(没有才能)

24.C(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项名词作状语。)

25.B(安排舍人的责问,是衬托蔺相如宽容大度。)

26.①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你,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②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微信时代作文800字下一篇:青年教师演讲比赛演讲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