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

2024-07-18

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精选8篇)

1.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一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应用技术学院的主要职能。专科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统计学教学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岗位竞争能力为目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极大地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统计学;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专科学院的主要职能。统计学教学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现状对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当前社会应用技术类人才短缺和就业形式严峻的特点,在统计学教学中,在此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适当调整统计学教学培养方案。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出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统计学软件有: Excel、SPPS、SAS等。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由于案例所描述的大都是来源于复杂的实际生活的真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在于本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是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而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都离不开统计,无论是传统的统计方法,还是现代统计方法都是市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而案例教学则特别强调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运用理论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通过论文导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性很强,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单纯的理论和计算将有悖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宗旨,如何把它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学术论文阅读。因为任何一篇有关经济数量分析的学术论文都综合了语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等方面,阅读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新过程,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大有裨益。

(四)课堂仿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让统计专业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生动的感触,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广泛适应性,课题组采用了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分析软件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在电脑网络教室模拟出统计分析实战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提高学生。

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由于统计常常是在高维空间讨论问题,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离不开复杂的计算,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不一味追求高级统计软件,选择了软件EXCEL, SPSS、SAS。第一个阶段,利用软件EXCEL根据每种方法的步骤,一步一步计算,最终得到结果。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加深理论认识的过程。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在实践的第二个阶段选择了国际最著名的统计软件SAS,学生利用软件SAS从易到难,逐步掌握了SAS技术。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必将对学生今后从事数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工作大有帮助,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适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在教学工作之余,要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导师.首先使学生意识到只要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就是好岗位,其次引导学生就业时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和现实待遇之间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比较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专科学生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岗位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在实践教学环节时,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人格魅力)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岗位竞争力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 1 ] 雷敏。应用多种初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J ].统计教育,2007,(5)。

[ 2 ] 徐红,雷升刚。以就业为导向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J ].山东科学,2005,(7)。

[ 3 ] 严建文。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建构和变业指导研究[ Z].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海,2005.

2.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二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 教学与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 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方式, 或者沿用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 或者单纯地依赖多媒体授课。课堂教学一般围绕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解、提问, 学生被动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机会缺失。另外, 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非常单一, 缺乏创新性。大学教育中,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方式基本上由任课教师命题, 学生参加闭卷或开卷考试, 教师阅卷评分。考试内容覆盖面小, 考试内容比较陈旧, 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 案例分析题或其他开放性题目很少涉及, 学生死记硬背为主, 高分低能现象明显, 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 教学内容枯燥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 其内容包含统计基本概念、描述性统计、抽样调查、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统计指数、非参数检验、综合评价等理论及方法, 涉及的定理、公式非常多且繁杂。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和枯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动力不足, 非常容易出现教师在讲台讲得十分起劲, 学生在下面聊天、睡觉更加起劲的尴尬局面, 严重影响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统计理论难以理解, 统计方法及公式繁多复杂, 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客观上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 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害怕和抵触, 以考试及格为最终目标, 根本无法谈及对统计思想的理解, 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灵活应用。

(三) 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

目前的统计教学方法呆板,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课堂练习和课后的作业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唯一渠道, 教学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传统统计学课程教学基本上借鉴高等数学课程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 教师在黑板进行统计理论的解释、统计公式的推导, 学生在下面听讲、记笔记, 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做练习题, 教学方法方式非常单一。这种满堂灌教学模式, 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模式, 除了偶尔的上课提问之外, 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流非常少, 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是缺乏, 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真正理解程度, 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近年来, 虽然一些高校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但也是治标不治本,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缺少, 并未能真正解决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的问题。

(四) 偏重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缺失

目前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偏重于统计学知识的传授包括统计定理讲解、统计习题训练和统计公式掌握等, 学生采用死记硬背方法学习, 很少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统计理论、统计公式, 但是无法将这些理论和公式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课堂任其满耳灌, 课后应付作业题, 期末攻克考试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 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些能力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却很少涉及。只有将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结合统计学课程特点, 以及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教学内容枯燥、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和偏重知识传授, 学生能力培养缺失等, 本文提出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思路为: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形成合作团队;统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调查任务同时开展, 边学习, 边选择地方经济难题边开展社会实践, 然后将调查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选拔优秀团队参加统计学学科竞赛, 最终形成“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调查———课堂小组讨论———参加学科竞赛———服务地方经济”的新型教学模式, 提升了学生的统计理论和实践水平,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力求达到的目标: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僵化教学方式, 构建新型教与学互动机制模式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模式;增强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学生掌握统计理论知识同时, 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营造学生团队合作环境,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注重理论应用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及举措为: (1) 开展班级分组, 一般以7人为一个团队, 组长:总负责;成员1牵头负责项目1, 其他成员配合完成, 内容为调查方案设计, 时间在1-3周;成员2牵头负责项目2, 其他成员配合完成, 内容为调查问卷设计, 时间在4-6周;成员3牵头负责项目3, 其他成员配合完成, 内容为描述性统计分析报告, 时间在7-9周;成员4牵头负责项目4, 其他成员配合完成, 内容为推断性统计分析报告, 时间在9-14周;成员5和6牵头负责项目5, 其他成员配合完成, 内容为整套调查研究报告, 时间在14-18周, 团队所有成员均需参加实地调查, 获取统计数据。 (2) 适当控制教师课堂教师讲解的课时, 增加课程实践教学如小组讨论、方案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处理的课时;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同步开展, 包括小组分组、确定调查题目、统计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结论探讨等, 理论教学与实践调查一一对应, 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效果。 (3) 以“浙江省大学生统计方案设计大赛”学科竞赛为平台, 选拔优秀团队参加学科竞赛, 着力开展统计学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内容。 (4) 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学生团队的全过程, 包括前期准备、中期外出调查、后期数据处理及讨论等, 每个团队演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接受学生们的提问, 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赞军.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J].统计教育, 2006, (3) .

[2]刘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统计教育, 2007, (4) .

[3]闫春, 刘伟.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案例与实践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1) .

3.浅析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篇三

摘 要 在现阶段高职高专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教法陈旧、评价方法简单等问题,改革统计学教学势在必行。笔者以为改革统计学教学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用现代统计教学手段、改进评价方法和创造良好的教学机制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统计教学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信息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要,在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利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借助于计算机对研究的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统计课教学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以供探讨。

一、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设计的知识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接受

统计课存在概念多、公式多、知识点间的关系复杂、计算量大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而高职扩招后生源文化基础较差,难度较大的课程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心理上产生一种接受知识障碍,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学方法陈旧

在目前的统计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学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三个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差较远。学校的教学设施跟不上教学要求,计算机房紧张,多媒体教室少,难以满足该课程教学时间,影响课件及课程软件的使用。再加上授课时数由原来的72—114学时减少到24—42学时,内容多课时少,教学难度加大,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3.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动力不足

多年以来统计课考试一直沿用期终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70%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质量,但这样不仅会出现平时学习与测试成绩的偏差现象(照抄获高分),而且在全面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动力。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一个人学习意识、学习热情、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学生有心向学,老师才能教出东西。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引导过程。

统计课教学看起来枯燥,但是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问题的情境,同样会变枯燥为趣味。如正态分布及特点章节,先画出正态分布图,让大家比较,看谁描述其特点多而全,同学们会各显其能阐述特点,相互补充,气氛异常活跃,最后我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效果演示、归纳总结,这样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答案,听讲的认真程度会像久旱的山林吸取着雨露。在这样形象、趣味、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会并掌握了所学内容。这就充分说明不管一个人的素质如何,他都会对一些现象或问题产生好奇、兴奋的心理,产生一种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分析、思考、探索、并接受知识。

当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一步步启发,让学生亲自解决问题,并因此而产生成就感、荣誉感,学习意识就会增强,由从前中学长期形成的自卑变得自爱、自尊、自信。例如,在认识统计资料的性质,分析判断是配对资料还是成组资料时,首先给出了两种容易混淆的资料类型,让学生判断,有意挑起争议,各自阐述理由说服对方,使问题得以解决,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利用此时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兴奋状态,引入难度较大部分的内容,这时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容易接受。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统计课基本理论部分抽象的问题较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其应用,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不仅学生更易接受,而且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如研究资料分布时,频数分布表制作的柱型图,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向光滑曲线的过度,二项分布图到正态分布图的过度,正态分布的特点,利用flash或PPT制作成动画,不仅易理解,而且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瞬间愉快地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概念。

(2)计算机软件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统计学与计算机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计算机基础课是每个专业的必修课,Windows操作系统支撑的office办公软件随处可见,其中Excel组件是计算机基础课的必修部分,尤其是图表及函数一节中包含着统计函数,学习了这一部分,将为统计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地结合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统计课中将统计函数用于统计问题的分析,易学易用,而且将大量复杂的统计运算变得简单、轻松、准确,使统计知识的掌握不在因繁琐、复杂的计算而消耗大量的宝贵时间,同是也真正掌握了计算机中统计函数的意义。

3.利用多方位评价体系

考试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手段,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科学地将评时的作业、灵活多样的平时测评、基本功底的期末考试三结合,它将对统计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客观的作业评价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所提的作业是指课堂作业,评分的标准为:能否按时交作业;随机抽查,看是否抄袭别人的作业;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是否全面、透彻;分析方法是否多样、新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课课不留死角,层层夯实基础,环环紧紧相扣,节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成绩占总分30%。

(2)平时测试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促进自我能力发展。通过课堂提问,根据回答情况评定;上机操作根据熟练程度评定;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时,对调查表的制作、问题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报告撰写各环节进行评定。这些评定要削弱教师是成绩的评价主体的地位,突出学生评价地位,公开公正让学生相互比较、自我认识,这样既可以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该环节成绩占总分30%。

(3)期末统计基本知识闭卷考试,促进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知识,为就业后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该环节成绩占总成绩40%。

4.建立“软”、“硬”件结合的运作机制

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学生的向学心理不仅仅是自发的,更多是启发的。有心启发与有能力启发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知识能力素质;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知识能力素质是教学效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运作氛围,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才能使教师在竞争中提高、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能力,这一点学校责无旁贷。

如果教师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并具驾驭课堂的技巧,他就知道如何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就会应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接受了创新教育后,也定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挖掘自己的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统计知识。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完善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实训条件,教学改革就不能深化。即使软硬件具备,没有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运作方式,硬件也是形同虚设,教师的潜能同样也难以发挥。所以,教学改革需要软硬件的结合和良好的运作机制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怀伟.统计学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维鸿.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4.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四

发表于教育与教学研究10期

,教育部批准安康学院新建本科院校成立,,经教育部审批同意安康学院开办统计学专业,首届招生统计学专业到校学生37人,目前四届在校生达243人。

20,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九次工作研讨会上,明确将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区别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主要是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的院校(高职高专院校)。[1]应用型本科院校必然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要任务,既不同于研究性的学术人才,也不同于技术性的实用人才,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要较强的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不论哪种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时期大学生所赋予的新要求,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从理论和实践上,更能体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为突出应用性、淡化学术性,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近4年来,安康学院统计学专业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逐步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基本形成了一套课程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面向社会、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安康学院统计学专业在内涵式发展中,探索出一条“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新模式:“课内深化、课外指导、课题带动、活动推介、勇于参与”。[2]数学与统计系被学校授予学风建设试点单位。

1.1课内深化。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注重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始终倡导“学习+研究”的学习方法,做到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尽可能从教学内容中,提出可研究的“问题”,与学生一道共同展开讨论,逐步训练学生养成“学习+研究”的学习习惯。

(1)通过专业课程理论研究,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提高研究能力。教师通过课堂的教学“研究”引导,提出供学生研究的“问题”,学生通过课外的调查研究,完成研究性作业,不断丰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专业课程《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等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性”作业:《浅谈中国的家庭理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6.)、《浅谈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中国商界,2011.11.),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不断增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通过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训练学生的专业活动,增强应用能力。在专业实验课程《统计应用软件及实验》、《数学模型与实验》、《数据库应用B(VF)》等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使学生养成用统计方法处理社会问题的良好习惯,提升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像统计学专业学生完成的论文《关于大学生阶段性心理的调查分析》(科技广场,.11.),就是用统计方法给出叫人信服的结果。

5.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五

[摘 要]环境统计学是一门兼具实用性及科学性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方式为主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环境统计学中的深奥原理,更无法将所学方法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基于此,将PBL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运用于环境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中,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环境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在此教学模式下,在ICAD循环推动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推理能力及创新精神,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环境统计学;PBL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15-03

一、关于环境统计学

环境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环境保护实践和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指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的原理、方法,研究环境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它用数据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在环境学中,统计无处不在,要想不断提高环境学研究水平、剖析环境问题成因、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必须熟练掌握环境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统计学的内容较为深奥抽象,学生往往对此课程望而生畏。我们尝试引入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模式,结合环境统计学课程教学实践,通过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环境统计学的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统计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学习者自主探讨或合作讨论等形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学生运用该教学模式习得的知识是自己构建的,而不是教师讲授的;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仅起到辅助作用,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

本文基于PBL教学模式提出了ICAD循环(Identify-Clarify-Analyse-Do),即通过识别问题―澄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并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推理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见图1)。通过不断的ICAD循环,使得学生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问题,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其理论基础是“掌握学习法”,即学生自行调整节奏来学习。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是在课前进行,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前练习,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翻转课堂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重新划分,把传统教学在课中完成的新知识讲授翻转到课前,而把原来的课后作业翻转到课中,这样在课堂上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见图2)。翻转课堂能在课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反馈,围绕问题开展课中讲授,而传统课堂是在课后学生通过作业将知识的掌握程度反馈给教师,教师只能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将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反馈给学生。因此,翻转课堂还可使得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对课程的难点、易错点进行深入全面的自主学习。

四、环境统计学授课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判断环境质量的优劣、分析环境问题的根源、对比环境工程措施的优劣等诸多环境学研究都需要收集有关环境数据,运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正确结论。而环境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即是环境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它作为环境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环境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环境统计学以概率论、数理统计学为基础,涉及的原理、方法都较为枯燥、难懂,这使得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该课程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透彻理解课程讲授的内容。鉴于该学科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讲授方式的弊端,要想使学生真正全面掌握环境统计学中的重要原理及主要方法,其授课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环境统计学是一门方法学,它不仅仅要求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运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解决环境学中遇到的问题,所以环境统计学本身就是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围绕数据分析及处理等问题展开原理及方法学的介绍,特别适用于PBL教学模式。将PBL教学模式运用于环境统计学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ICAD循环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然而PBL教学模式仅提供了教学内容方案,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使有限的课堂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则需要更加清晰地设置课程各环节的任务,运用翻转课堂重组课堂时间。

五、PBL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在环境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环境统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环境数据,以解答环境学中的某些科学问题。因此,本课程应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在学生积累一定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讲授。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将PBL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习得环境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这就要在整个课程设计中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习得知识。在课程设计时可将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阶段设置课程任务(见图3)。

(一)课前准备

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进行案例设计,如:学生A与学生B在讨论谁的家乡空气质量更好、A市与B市相比自来水水质哪个更优等环境科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在课前将设计好的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案例,从案例中找到问题,并澄清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咨询等方式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如针对两个城市自来水水质比较的问题,学生应思考对比两城市自来水质需要哪些数据,所需数据如何获取,获取来的数据如何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够真实反映两者的差别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自学,使其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设计

在课堂上,可运用多种形式(如学生讲授式、问题研讨式等)让学生将课前所自学的成果展示出来,介绍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引导:一方面,在聆听的同时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予以及时纠正。在整个课中也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仅起辅助作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后,教师应根据学生表现予以点评,并应列出本案例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以方便学生在课后对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及巩固。

(三)课后巩固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对课堂上学生所反映的薄弱环节及易错部分进行总结,梳理课堂中所遇到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易错点,利用微课等形式将上述内容发给学生,以引导学生课后的深入学习。在课堂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解决方法以及重要知识点等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教师所给总结材料的引导下,进一步完善案例的解决方案,并且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习得环境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点。对于难懂的知识点,学生应在课后及时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后续安排。针对个别学生可进行单独辅导,而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则应再将问题带入课堂,继续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并在课中继续讨论,以使得学生全面掌握该难点。

将PBL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运用于环境统计学教学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习得该课程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精神以及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等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6.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六

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这几年,高职高专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高专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全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中,并没有开设统计这个专业,但是统计学已经被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以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把课堂讲授与计算机软件操作、互动式讨论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 统计学 CPI PPI

近年来,统计学理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国家统计局每个月定期公布国家经济运行的经济数据,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来反映国家物价的变动情况,像宏观景气指数来反映经济的景气程度。统计学这门学科也已经成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工程等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然而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用统计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能力还相当欠缺等。本文试图在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

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根据这一指导精神,高职高专教育和普通本科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不能把高职高专教育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本科院校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主要以理论为主,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学有所用。高职高专教育面对的是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意在分析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的一些特点以及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学生以及负责排课的教师对统计学重视不够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统计这个专业,在目前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中,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统计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一提及统计,很多学生就想到统计统计数字、填填统计报表等,很难将统计学与自己本身的专业联系起来,因此重视程度也仅停留在及格万岁的层面上。有的分院在排课时,为了让自己的专业课排的课时多一点,就减少其它的一些课程的课时。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没有统计这个专业,只开设统计学这一门专业课,同学们对它的认识少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强调

统计的重要性,近年来,统计方法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迅速的扩大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证券、保险等领域。例如,统计教材有一章指数,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当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超过3%,这个国家就有通货膨胀的可能。国家根据每月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来判断是否属于通货膨胀。通过实际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提高同学们学习统计的兴趣。

所选教材不够规范

在选统计学教材时,有些高职院校直接选普通本科的教材,把它讲成本科的压缩饼干。在教学内容上,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教材讲授的侧重点不同,并没有按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组织教学。

在教材选用上,可以选用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优秀教材,这类教材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选用,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高职高专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的学历教育,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同学们能参加社会统计调查的机会很少,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在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个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为了更好地做好案例教学工作,首先要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时要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举一些社会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五十分钟时间,教师要转变角色,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让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讨论。最后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要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考试形式的单一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种形式固然有它的优势,但考

虑到统计学的特点,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以及统计资料的应用,在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方案的能力、调查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若只注重闭卷考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其实得不到培养。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参加统计问卷调查、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一刀切”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的经管类专业都是文、理科学生兼收的,同一个班级里面既有文科学生,又有理科学生,又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数相对较低,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参差不齐异常突出。而统计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它涉及到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等多门数学理论课程,而一般来说,文科学生的数学功底比较差,逻辑演绎思维较弱。如果文科学生比重太大,就会给教学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高职高专学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这是高职高专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不是说要把它讲成本科的压缩饼干,以“够用、会用”为原则,不管是讲授统计思想、统计概念还是讲授统计公式。可以把公式具体化,删繁就简,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一些和数学联系比较紧密的公式没有必要推

导其来龙去脉,可以通过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经常用的实例来解释说明统计概念,使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7.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新思路 篇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老师围绕着教材讲授语言理论知识,开展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日益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几点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路,供相关课程教学人员探讨研究。

一、构建微通讯软件学习平台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在学生手中已经随处可见,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将成为一种趋势[1]。通过移动互联网,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得到实时解决,提高了学习效率。根据柴阳丽[2]的研究,拥有智能设备的学生中有89%的人使用微信,并且学生普遍比较愿意接受微信的方式接受英语学习资料。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微信学习平台,教师运用微信客户端创建微信组,将课前准备的和教学相关的信息,利用客户端实现资料传送,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加入“雨课堂”应用软件,学生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加入老师的在线班级。老师通过设置一些单选题,填空题等随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用手机提交答案后,软件能自动统计出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而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点的程度灵活实施下一步的授课计划。同时,学生可下载英语翻译APP,辅助课堂的英语学习。在课后,师生可以通过微信实施远程教育,老师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亦可以下载各高校的微课视频等学习资源,利用课下零星时间学习,实现碎片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统计学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案例的选取应具备典型性和权威性,让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在国外专业发展动态,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工作后再深造打下基础。所以,案例应该选取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统计学专业中具有比较典型分析方法的英文文献。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文的形式特点,文献的写作规范,英语单词的构词形式以及在进行翻译时如何做到准确规范,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在学专业英语的同时体会专业知识在国际上各领域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而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专业软件情景教学

我校统计学专业只在大四本科生中开设32个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短暂的学习之后很难做到熟练掌握专业英语的听、说、读、译、写。为此,应拓宽这种受时间限制的课程设置模式,推广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3]。如在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安装英文版的专业软件,SPSS,EVIEWS,SAS,R等。通过专业软件的情景教学,帮助学生熟悉一些英文命名规则,了解建模方法和基本步骤,掌握专业术语表达,为之后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翻译实践教学

翻译教学是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部分。在英译汉的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人,协调合作找权威刊物收录的与统计相关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并要求小组以报告形式展示汇报。小组成员依次用PPT讲解翻译的理论、方法、结论,且对教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给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通过精读、翻译外文,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一般步骤思路和方法。同时,在这种讨论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汇报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本校要求统计学专业大三本科生必须独立完成一篇学年论文,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翻译学年论文的中文摘要,增强学生中译英的能力,为毕业论文英文摘要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些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有的教学环境,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却在不断提高。本论文提出了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案例教学,专业软件情景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对翻译部分采用实践教学。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探索研究,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为教育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摘要:通过分析专业英语的特点,围绕如何提高统计学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重点探讨构建学习平台、案例教学、翻译实践教学的思路和做法,提高了学生对统计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郑玮.“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2):130-132.

[2]柴阳丽.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诉求的调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5):34-39.

8.统计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篇八

【关键词】 统计学课程 教学过程

统计学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过程中随处可以用到,统计学的实质就是经过对相关数据或者信息进行整理或者处理分析之后得出更深层的原理或者规律的一门学科。统计学是一种应用学科,它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相关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或者处理,从而来解决实际工作或者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现在统计学的发展情况以及各种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知道统计学科发展的综合情况并不是很好,其中这些不好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统计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够达到非常强的针对性,相关统计学老师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方法不恰当或者不能够符合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学校关于统计学的考试方法不合理等很多方面,这些方面不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处理,将直接导致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专业素质比较低,具体来讲就是,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没有非常清晰的统计思维去观察事物、思考事物,并且缺少利用统计学的方式方法去分析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统计学专业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1. 统计学科有自身的优点或者强势之处,所以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将其的优势很好的表现出来

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一套通用的计算方法,并且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所以统计学与其他相关的学科相比有很多比较独特的优势,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经过统计学科的学习之后,能够拥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特长,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以及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中对于相关的统计学人才的需要以及需求标准。结合这个原则以及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将统计学的优势或者强势之处定位在培养统计思维习惯以及训练学生实用的计算能力以及统计能力,这样的定位相对来说比较科学合理。与此同时在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中,要想将思维习惯以及应用能力这两个主要目标进行非常好的融合工作。

统计思维是存在于统计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其中比较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仅是学习统计学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统计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连接的介质工具,如果能够培养适当,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者工作过程中都会受益良多。相关的统计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训练统计思维的方法以及授课的主要内容进行联系或者结合,比如:数学课程中的概率论以及随机过程的相关知识的作用是揭示事物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的现象的规律性,并且相关数据或者信息的收集以及处理过程就是能够在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控制提供决策的主要依据。

2.统计学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变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统计学的优势,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几方面的改变或者变革。其中增加统计学科的相关数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内容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由于大部分的统计工具均是利用概率论作为基础或者前提,以参数估计以及假设检验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增强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内容主要表现在下面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把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加入到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第二个方面就是把参数估计的相关知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把假设检验的相关知识也加入到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重视上面讲述的这些知识,同时还需要关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时间序列分析的统计方法以及指数的统计方法,相关的教学工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这些统计方法的改革问题。

剛才讲述的这几种统计方法在经济管理的相关教学中经常运用,在原先的统计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比较重要的阐述。但是要想能够更好地体现统计方法的实用性这个原则,所以上面讲述的这三种统计方法的相关运用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或者变革。结合具体情况来说,就是相关与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实用性比较强的多元线性回归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需要将这些知识讲解的更加深入一点,更加透彻一点;时间序列分析的统计方法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的工作重点问题转移到构成分析上去,但是对于动态分析指标来说,只要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选择性的讲解即可;指数的统计方法只要将它的基本工作原理解释清楚就可以了,重点关注的问题时指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问题,比如:国民经济指标中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者公司中经常使用的股票价格指数等等。

3. 统计学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方面的变革或者创新

以前比较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就是统计学的教学老师通过黑板、粉笔以及教材等一些工具进行相关的统计知识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经常会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感觉,同时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最终可能导致统计学老师的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效率也降低。

统计学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具体来说可以实行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统计知识的讲授。统计学的学生在进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并且利用计算机的相关运算对统计数据或者统计资料进行整理或者分析。比如:收集数据之后绘制相关的统计图表、相关的统计指标的运算工作以及统计学中经常用到的统计软件。实验教学的方式能够将作用比较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应的链接,同时通过统计软件这个计算工具在教学课堂上进行整理或者处理比较大型的数据资料,尽最大可能将那些非常复杂的计算或分析过程进行简,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统计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并且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进行比较有效的链接。

统计学的相关课程在进行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把现在的统计方法的教学与统计应用的软件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进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或者统计方法的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统计应用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数据的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邱东.统计学发现和发明中的“误称”[J].中国统计,2011(05):25-28.

[2]伍业锋.统计数据的概念、范式及其角色[J].统计与决策,2011(14):15-19.

[3]朱辉.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浅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9):45-52.

上一篇:工地施工用语下一篇:创建特色学校,打造品牌基地Microsoft 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