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享技术

2024-09-27

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精选8篇)

1.信息资源共享技术 篇一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为重

20世纪90年代末实施一系列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和项目以来,国家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配发了一大批教育教学资源,也为农村中小学培训了大批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优秀的学科整合教师,部分项目还建立于相应的教师学习资源中心、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接收站、各种光盘播放点等,大面积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动力资源。然而,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信息技术资源建设仍然是我们目前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仍然存在诸 多问题。比如在人力资源建设上,农村中小学专业教 师严重缺乏,加上教学任务繁重、教育经费短缺、教 育环境错位等原因,导致教师需要培训而不能培训 或培训了却不能运用和发展等现象。

在硬件资源建设方面,笔者对安徽省农村进行 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学中拥有计算机功能教室的学 校只有1582所,占学校总数不到1.3%;拥有卫星 数字收视设备的学校有2215所,只占1.82%;拥有 数字光盘设备的学校有3505所,只占2.88%。对于 部分初级中学来说,其比例依次为:33.67%、10.5% 和62.11%,远远低于发达地区。许多学校的计算机 配置都非常低,有些计算机教室已名存实亡,校园网 的建设也不尽如人意。有些地区,自中央决定教育经 费划为“县级财政”之后,多数县级经费只能保旺教 师的工资(有人称为“吃饭财政”),而对农村中小学 信息技术的投入几乎为零,学校又实行“一费制”,无 法为信息技术的后续运行提供更多的资金,在调查 中甚至发现有些学校因交不起电费而无法开展信息 技术教学的尴尬局面。

受地理、交通、经济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我同 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教育资源匮乏。农村中小 学缺乏优质的软件资源,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的资源多是文本、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而具有 信息时代特点的数字化资源尽管传播使用方便,但在 农村中小学中仍未站稳脚跟。

为了探求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的正确途径和 相关策略,我们以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资 源的需求现状为例,进行了调查统计。

综合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

1.大力促进人力资源建设

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才建设,首先 要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要做到能将合适的人放到 合适的岗位上,创新用人之道、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以诚求贤。其次,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为农村服务的 人才机制。一方面要推行如袁振国教授所提出的设 立国家教师岗位,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基金,选聘优 秀教育技术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给予一定的特殊津 贴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以解决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 足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大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 案,在大学生中挑选优秀毕业生免试入学攻读研究 生,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毕业后必须为 农村服务一定的年限。可以实行在校的相关专业本,专科人学生,利用一年的实习期志愿到农村支教。此 外,我们还应全面实施对农村十小学教师的免费培 训计划。建立一种以各地师范高校为依托,以现代教 合―技术实验学校的优秀学科教师为主体,以学科新 课程标准与信息技术整合为基础的师资培训模式。

2.加大硬件资源建设

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上的报告中指出“在经费筹措上,要形成以政府投资 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赞的体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 支持”。如果地方财政能够负担,计算机软硬件可由 地方财政进行配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落后的 农村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案:(1)政府重点投资。对 于农村中小学的大批资金的前期投入,以政府投资 为主,甚至全部提供。(2)促进企业加盟。企业作为 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担部分教育投资。国家 应该给予各地方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 资教育事业,在保障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和适当盈利 的程度上可以考虑联合经营。(3)个人投资出租使 用。部分农村中小学可以采用租用个人计算机的方 法,由个人投资建设计算机房,但机房建在学校院 内,学校一年要给投资者一部分钱,而后供学生使 用。(4)加大社会捐赠。广大农村中小学可通过一定 组织,向本地区及各大城市发出倡议,争取获得各地 的赠与。(5)收购二手旧机。学校可以按招标办法,购买市场上旧的或闲置的计算机。(6)多方联合,共 同解决。在国家财政不可以完全保证的前提下,地 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出一部分资金,多方联合,共同解决。

3.重视软件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软件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 和主要内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应用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软件资源的建设重点应放在优秀教育资 源的搜集、整理和入库上。

第二,各中小学要加强交流与合作,简化开发制 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提高制作效率,从而建立一个 实用高效、便于管理和应用的校际合作平台,实现各 校教育软件资源共亨。

第三,开展本土资源建设,增强群体研发能力,资源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文 化基础、人情风貌、经济状况确定,决不能照搬照抄。

在软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是一个亟 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库,要帮助教师提高开发软件资 源的意识和能力。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的策略方案来 促进软件资源建设:(1)以赛促建。开展“以县为主”,新技术,新媒体为对象的全体教师参与的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台的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过程中,参赛教 师能直接地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流程安排、课堂教 学氛围、学生学习状态、学科特点体现、教师基本素 养、教学效果认定等方面去建设一些比较好的,结合 本地实际的本土化教育软件资源。(2)以研促建。一 是健全多媒体教学听课活动制度和交流月活动制度; 二是建立年级学科组集体开发教育资源制度,以小 组学习形式开发课件与观摩教学制度;三是建立课 题组专题集中学习会制度。用制度的形式来约束参 与教师完成规定的任务与目标,使教师能自发地进 行课题开发与软件资源建设。(3)以点带面。各县、镇可以结合本地特点,通过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来 带动其他学校,从而带动全县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建设,并且加以统筹协调,使其资源共享。(4)以评 促建。必须要求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客观 公正地对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进行评价,同时强调有 一定数量的自主开发的教育资源。在进行评价过程 中,能结合学校差异,正确引导和鼓励各中小学加强 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信息资源共享技术 篇二

一、现有科技信息网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各个地区的情报机构争相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科技信息系统和平台, 引进和建设了一批科技信息资源, 面向社会提供了科技信息服务, 为地区的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这些科技信息网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信息资源孤岛问题。

目前, 科技信息资源有着来源广、数量大、类型多等一系列特点, 而且分布在各科技信息网中的这些大量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结构化资源较多地停留在低水平的自治共享上, 众多资源成为离散、孤立的“信息孤岛”, 使得难以进行大范围、高效率的交换共享。

2. 信息服务体系交互、协作和协同问题。

许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分属不同部门, 这些系统不能互通, 没有一体化信息处理平台, 以致于不能实现系统级别交互、协作, 更谈不上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

3. 资源管理方式和资源储备不均衡问题。

虽然实现了网络互连, 但不同的平台之上的资源分布异构性以及各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对资源管理有着不同的策略, 导致资源管理方式的不一致,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单一平台的发展空间, 此外, 各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发展不均衡, 也造成了数据资源和计算存储资源的浪费。

网格技术正是实现信息共享和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效技术, 是解决广域分布、异构信息源的互联和互操作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着力研究基于网格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应用系统的有关问题, 为解决目前科技信息网共享性不高、数据存储瓶颈、计算能力瓶颈等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二、网格技术

1. 网格技术概念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 被人们称为“第三代互联网”的网格技术的出现, 为人们提供了信息系统建设的全新视角和体系结构理念。网格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异构、动态变化的各种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连成一个逻辑整体, 从而实现虚拟组织内部的资源共享。网格最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 它将位置分布的各种资源集中在一起,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是简单的资源互连和单一使用, 而是通过互连、组合、协作解决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 产生具有附加值的新服务、数据、信息等资源, 满足用户的需求变化。网格平台上的信息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 通过统一的信息交换架构和中间件平台, 实现对服务资源的抽象描述、组织、管理、服务的动态组合, 支持虚拟组织上的灵活、高效的资源共享和业务级系统, 使得最终用户和应用程序获得对信息源的安全访问。用户可以通过标准、开放、通用的协议和界面实现对异质文件、数据库以及存储系统的访问, 完成数据的共享和大规模的处理协同。

2. 网格体系结构。

网格体系结构描述了网格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以及它们集成的方式或方法, 合理的网格体系结构是建立良好网格的核心, 基于合理网格体系结构设计和构建的网格系统, 才能够使网格更加高效地发挥作用。主流的网格体系结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Ian Foster等人在早些时候提出的五层沙漏结构;第二种是Ian Foster在工业界的影响下, 重新考虑了Web技术的发展与影响后, 结合五层沙漏结构和Web Service提出的OGSA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 , OGSA是一种基于网格服务的分布式交互和计算体系结构, 用来确保异构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使不同类型的系统可以相互通信、共享信息。它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标准服务接口的定义和协议的识别, 该体系结构以服务为中心, 更注重网格服务的共享。

目前, 较为著名的网格计算研究项目是Globus, 其建立了支持网格计算的通信协议, 研究了资源的管理、安全及信息服务等方面, 并开发了能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工具软件Globus Toolkit, Globus Toolkit (GT) 是第一个完全支持OGSA/OGSI标准的网格平台。此外, Virginia大学的网格计算小组开发了基于.NET的WSRF技术解决方案WSRF.NET, 充分利用.NET的优点, 亦可以实现对网格资源服务的开发和部署。

三、构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网格平台

构建科技信息服务资源共享平台的目的是打破各科技信息机构现有科技信息系统“信息孤岛”的限制, 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屏蔽各资源的异构性和动态性, 实现跨越站点的信息资源共享, 为用户提供科技信息检索、获取、处理、分析等一体化服务。本文在WSRF.NET基础之上, 构建基于网格技术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整个模型的核心由三个部分组成:资源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1. 资源层。

作为该网格资源共享平台的最底层, 是用户使用网格资源的基础层, 包括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 其中数据资源主要由各种数据库、文本、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构成, 这些资源多具备异构性、动态性、多重性等特征, 以分布式资源的形式存在,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这些资源, 需要网格资源管理系统按照一定的共享策略, 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来满足用户需求, 同时, 亦需要相应的权限控制措施确保资源的安全。

核心工作: (1) 资源标准规范的制定:针对科技信息特点, 对信息资源进行一致性描述, 制定共享数据和数据交换的统一数据模型; (2) 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资源的采集和整合主要涉及网络科技信息、基层科技信息、科技文献以及科技成果等资源; (3) 基础元数据仓储:整理加工并构建元数据仓储知识库, 形成二次文献仓储, 按照知识获取要素对信息数据进行标引, 构成二次文献仓储; (4) 通过语义网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聚类、索引和分类, 构建领域本体库。

2. 服务层。

该层提供构建信息网格的一系列共享基础服务, 可分为基础服务和定制服务;基础服务包括网格用户的认证和授权、网格作业调度管理、网格节点的动态管理、网格资源发现、调度、访问及监控管理等;而定制服务则是基于基础服务之上, 为应用层提供个性化网格信息增值服务。服务层独立于具体的网格信息服务领域和应用领域, 核心工作在于更好地定义服务接口;此处的服务接口主要是指在WSRF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上的定制服务, 在该网格平台中, 实现了元数据分类、访问及定位服务;定制服务的具体实现方式是:应用Web服务描述语言 (WSDL) 以服务的方式封装资源的访问接口, 形成完整的服务包, 当服务部署完毕后, 客户端与网格服务端通过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OAP) 进行通信, WSDL和SOAP的基于XML特性使得网格服务屏蔽了异构平台和异构资源的访问差异, 实现了平台对异构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

3. 应用层。

应用层是基于资源层和服务层基础之上, 为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应用服务, 主要包括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应用;该科技信息平台根据科技信息领域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 实现了文献的专业检索、参考咨询、科技评估、竞争情报等子系统, 为用户提供多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型图中Portal作为进入科技信息服务网格的公共入口, 是用户和网格服务应用的交互界面。网格平台用户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流程为:用户登录后依据自身权限发出数据共享请求, 网格调度接受请求, 按照请求的服务种类调用相应的服务算法, 处理完毕后将结果传递给主调程序。此外, 用户在多个科技信息机构维护的系统间切换时不用重复登录, 网格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松散耦合关系允许使用者无须了解提供者的实现细节, 服务的位置对网格平台的使用客户保持透明。

网格技术可以消除信息和资源孤岛,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智能共享, 为科技信息服务中的资源共享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的基础之上, 构建建立基于网格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 为用户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服务接口。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现有科技信息网在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 采用基于NET的WSRF技术解决方案构建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网格,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葛慧丽.面向区域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发展思考[J].兰台世界, 2011 (18) .

[2]吴珺.网格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5 (5) .

[3]张炜.基于信息网格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型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8, 25 (3) .

[4]吕智蔽.多媒体内容分发系统研究设计[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5, 26 (9) .

3.信息技术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篇三

一、开发学生资源

信息无处不在。学习是信息活动的一系列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尤其是他们的学习经验,是很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来源。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信息生活的经验十分丰富。例如,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听课、整理笔记、做练习、交流学习心得等都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和评价的过程;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于手中或家里的各种数码产品,如电子辞典、MP3、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电子宠物、游戏机等,都有过使用经验,有的甚至比家长用得都熟;还有的学生在现代化的科技场馆、图书馆、博物馆中体验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设施……这些隐性资源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可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学生自身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看法,建构概念,解决问题。

二、开发生成资源

生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甚至错误的回答,都可能成为崭新的课堂资源,它们稍纵即逝。有效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来辅助预设,能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课堂也会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活跃,教学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充满生命的灵性,师生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成长。

如笔者执教“画图”时,把鼠标指向画图区的最下面,指针变成垂直双箭头,按住鼠标左键上下拖拽扩大或缩小画图区的高度;把鼠标指向画图区的最右面,指针变成水平双箭头时,按住鼠标左键左右拖拽扩大或缩小画图区的宽度。笔者演示结束后对学生说:“你们操作吧。”有位学生操作后提出:“把鼠标指向画图区的右下角,指针变成对角线双箭头时,按住鼠标左键上下拖拽就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画图区的高度和宽度。”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又提出:“通过鼠标拖拽,固然可以调整画图区的大小,但是我认为还有一种方法,更能准确调整画图区的大小,这就是:单击菜单栏中的‘图像’菜单项,选择‘属性’,弹出‘属性’对话框,在宽度与高度中输入数值”……可见,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拘泥于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环节可做一定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整合相关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是高频率的,也是自始至终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不可多得的一种隐性课程资源。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和网络平台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绝大多数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知之甚少,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指导,教师正好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整合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比如:可以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文献研究等步骤整合到信息的获取和评价等教学中,给学生获取足够信息、判断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最终确定研究专题以指导;将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计划、实验或观测数据分析等步骤整合到信息的加工教学中,将展示研究成果的步骤整合到信息的集成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软件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交流、管理、协作、展示。这些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系列的整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水平,也消除了学生在最初面对研究性学习的无力感。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资源普遍存在,并不断生成。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课程资源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多方面为学生营造信息化资源环境,让学生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技术熏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汉丰第五中心小学)

4.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资源的应用 篇四

赵维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学习资源成为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数字化资源的主要来源。数字化资源不仅有海量的储备,还有丰富的媒体类型。根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征,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形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形下,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才能给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学科中提供最新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都能够实现互相交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目的。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确定资源范围。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教学内容、目标以及重难点。其次将所需的学习资源范围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在完成练习作业时需要的素材资源、可能会涉及的学习资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资源、拓展知识的学习资源以及可以参考的样例资源等。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活动四“探究操作系统”时,教师分析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随后按照相应的步骤展开教学活动:①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电脑桌面的构成,对桌面背景、鼠标、“开始”菜单、任务栏进行相应的了解;②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而且能根据不同要求对鼠标进行相应的设置;③教会学生创建桌面快捷方式,把常用的程序快捷方式、文件放在桌面上,方便使用;④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更换桌面背景,对背景更换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⑤引导学生应熟知屏幕保护的作用,根据要求设置屏幕保护;⑥引导学生应熟知电源和设置屏幕分辨率的概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⑦引导学生熟悉控制面板相关功能,用以调整虚拟内存;⑧引导学生对计算机文件进行分类管理,分辨不同文件名的区别。在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就需要教师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指出来: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教学难点是学生可以灵活运用鼠标和显示属性中的设置功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都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需要确定资源范围。因为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是Windows系统基本操作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桌面的组成:桌面背景、图标、图标名、开始菜单栏、快速启运工具栏、任务栏、布告栏。

2、确定资源类型。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确定合适的资源类型。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选择的资源类型可以比较直观,像图片或者数字类型;而对于学习操作类知识时,可以选择动画或者视频等类型的教学资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类型,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收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确定了资源范围和资源类型后,教师可以从教育资源库或互联网中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有目的地收集起来。如果数字资源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可以把经典的传统资源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成数字资源。

4、筛选和加工数字学习资源。将收集好的数字学习资源进行整理,然后再做精密的筛选,从而确定最后要用的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将已选定的资源进行再加工、处理,其中包括优化、重组数字资源的质量和新数字课件的加工等。

5、为数字学习资源建立合适的平台。对有些数量多且可形成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而言,搭建平台可以使这些资源的实用性充分发挥出来。为了给数字化学习资源搭建更好的平台,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充分借助FTP服务和魔灯平台的建立等实际应用功能。在搭建平台时要考虑到平台的结构和主要功能,可以根据教学设计过程,区分学习的平台的功能,为学生设计主展示区、任务公布区、素材下载区、作品展示区、成绩查询区、拓展区以及互动交流区等。其次,应该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确保各个功能模块能够正常运行、能够更好地在网络平台中被使用。

5.信息资源共享技术 篇五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和实施过程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从三方面谈了自己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理解和认识:一,根据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整合时要遵循一定原则;

二、信息技术在与数学教学整合中的应用优势;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就是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平台上,运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使数学课程资源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融合”必将对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师资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中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而且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就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整合时要遵循一定原则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学科,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然而,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无止境的。特级教师马明说:“数学教学有四个层次:解题术,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我们追求的不能是低层次而是所有层次。

信息技术在与数学整合时,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从多种形式、角度认识数学对象,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运用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的数学思想和数

学方法。因此,如何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更好的整合,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不等于“混合”

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数学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到哪些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应无目的依赖电教手段,使学生只看热闹,不动脑筋。具体来讲,函数教学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如y=kx+b(k≠0),判断k值不同时直线的倾斜程度。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要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数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如函数以表达式和图像两种同时呈现,并且图像还可以是通过跟踪满足函数关系的点的轨迹得到,这样学生学会了函数表达的3种方法。为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不拘泥于教材,合理延伸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设计上要灵活、创新,根据数学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采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和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前提下,不拘泥于教材和参考,创设不同的任务情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延伸,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以体现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优化,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个别化教学。

二、信息技术在与数学教学整合中的应用优势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

以往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结论常常是演绎性的,掩盖了思考的过程。但实际上数学结论的获得常常是猜想和发现的过程。几何画板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实例,从中发现规律并主动探索。如探索“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以往需要画出许多的图形并画出不同位置的圆周角和圆心角,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使得教师不得不减少学生的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对一两个圆形进行尝试证明之后就推测结论,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学生对结论的体验也不多,导致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不深,而

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只画一个圆形,在圆上任取一个圆周角,改变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主动思考,在尝试——错误——纠正的过程中,学生认清数学问题的本质获得初步结论,在此过程中,也将增强学生学生对自己数学思维的自信心。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使用信息技术,学生比以前有更多机会去思考一些所学知识以外的问题,经过在新问题、新情境中的具体应用,使原有的知识得以完善,实现由知识和技能向能力的转化。例如,利用信息技术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很容易发现顶点越远离底边,两腰就越长,两底角越接近于900,而同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看上去像是个矩形,于是学生产生疑问,两个底角会不会达到900?如果达到900,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两腰平行,那么此时两腰是相交还是平行?可它毕竟是将等腰三角形两腰拉长得到的,此时顶点又在哪儿呢?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拓宽了数学视野。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改进传统作业方式

传统的教学作业设计,往往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内容一样,要求一样,评价一样。学生每天为完成作业而做作业,应付了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综合性、实践性、基础性、灵活性及知识技能性,设计几套不同的作业,改变教师布置作业的习惯,让学生自主选择。对学生而言,做作业不再是讨厌的事,比如学完知识点之后,可布置一下几套作业让学生选做:① 做课后习题,让基础差点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②课程练习,是中等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③课外习题,使优等生有所提高。这样人人皆有机会获取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消除了某些学生因长期无缘成功而产生的倦怠感,畏惧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让因材施教告别“纸上谈兵”,让教学达到令人“欣喜不已”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有助于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是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分享观点和澄清理解的一种方式。而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最佳途径就是给予学生决策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写作和讨论,自然地运用数学语言。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y=a(x-h)2+k” 这一节中,研究它的图像时,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设置a、h、k的值,控制函数图像随着值得变化而变化,演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上机操作,自己改变a、h、k的值,观察图像的变化,探索出a、h、k的值对图像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动画模型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在电脑图形的不断变化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中,探索变化的规律,并认清外问题的本质,在教

师的点拨、指导、反馈中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自我知识的重新建构。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准确、方便、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呈现运算后得到的数学结果,并利用Word、PPT或投影将自己对数学结果的解释以数学符号、数学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来交流数学思想。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及其实施中发挥各种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由技术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给数学教学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

(一)从呈现方式上来讲,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快速成象容易阻碍人们对数学研究对象深入的理解

利用计算机可以产生直观的图像,但是这一特点也使得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困惑,如是否有了计算机,就不需要手工作图、计算了。的确,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作图、计算变得非常简单,但是计算机图像或计算结果带来的这种完善的、非常光滑的表征却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很难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首先,如果学习者仅仅是按动按钮在计算机辅助下生成图像、算出结果,或者仅仅通过教师的演示接受这种结果,就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深刻的印象。其次,使用计算机制作、计算或观察已做好的结果,都不能保证能将隐含在其中的数学概念或原理中的因素表达清楚,例如:输入函数表达式后计算机给出的函数图像,看不到图像上各点的坐标。并会因此阻碍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正的理解。因此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计算和画图能力的培养。要安排恰当时机使用技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脑和动手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确实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但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机器所不能取代的。数学是一种理论实践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课堂上大量的师生互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媒体各有各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各媒体的特征,根据教学目标和需要,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媒体,媒体只能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补充。

(三)从工作方式而言,信息技术是一个“黑箱”,容易使一些学生对其正确性产生怀疑 在讲轴对称时,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将一个图案的一部分沿一条直线通过翻折与另一部分重合,以示其轴对称时,翻折的过程是否能保证图形的形状不变,引起一些学生的疑惑。所以,这种工作原理容易导致一些理性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最后呈现的结果产生怀疑。而这种怀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合理的,是在理性精神指引下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在整合中不能单纯地使用信息技术,应当结合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从交流方式上来讲,使用信息技术容易阻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很多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学习以及技巧的训练,往往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进行。如果教师只是利用技术手段展示事先设计好的解题思路而不能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想法,反而不如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更能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更益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班级中基础知识欠缺、课堂反应慢的学生来说,经常会有某些问题需要教师从多角度、不同侧面反复解释。如果教师只用课件授课,虽然节省了时间,但会使讲课速度加快,一些学生反应跟不上,且不易记笔记,容易导致上课没听懂,下课无法看笔记的现象。此外,由于教师更多关注课件的播放,减少了对学生反应的关注,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问题越积越多,会有“气喘吁吁”还是赶不上教师脚步的感觉,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样使用技术反而起到不良的效果。

在整合过程中只有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数学教育的需求出发,结合技术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地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C].北京:万

6.信息资源共享技术 篇六

陈越

随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一般包括基础设施设备、教学信息资源和师资队伍等几方面。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有比较统一的标准可以参照,各地基本都能达标。近几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年轻化,学科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目前对课程资源的内涵界定不清、外延涉及面过窄、质量参差不齐、交流途径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不利于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特别是许多学校和教师在课改初期遇到了课程资源种类少、质量低等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实践操作手册、配套教学光盘、学生评价系统、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研网站、学科教学论文、练习测试题等内容。不同内容类型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教师培训活动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是必备的学习资料。在教学研究、备课过程中,教师用书和教学案例就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配套光盘和课件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很多支持。在过程性评价中,评价系统就承担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材培训和统一教研活动结束后,教研网站和论坛就发挥了桥梁和补给站的作用。

本文试就教师用书、教学案例、学生评价系统和教研网站等部分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做简要论述。

一、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可选择的教学资源

教师用书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驾驭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用书一般包括框架结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建议、知识拓展、评价方法、参考资源和习题分析等内容。其中,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分层教学流程建议尤为重要。

目前高中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高中生信息技术的零起点问题。在教师用书中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流程建议是解决学生零起点问题的主要方法。

比如,网络信息检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特别,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平时经常上网浏览和查找信息,他们对搜索引擎的操作比较熟练。另一部分同学初中没有接触网络,甚至信息技术课都没上,他们则对此很陌生。

对零起点学生而言,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在内容上加强基本内容的学习,同时对要求较高的内容只做一般的了解。

零起点学生的教学流程建议是:指导学生使用网站的主题目录查找信息→引导学生探讨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了解搜索引擎中逻辑运算符的使用方法→实践体验:运用逻辑运算符进行检索→学生自我评价→指导学生了解元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的使用方法。

而对于非零起点学生,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元搜索引擎的深入学习上,在学生自行完成一个检索任务后,重点学习元搜索引擎的一些基本知识,并用元搜索引擎解决具体的问题。

非零起点学生的教学流程建议是:引导学生探讨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设计一个任务,由学生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的信息→学生自我评价→指导学生了解元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的使用方法→设计一个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元搜索引擎查找有关的信息→学生自我评价。

二、评价系统使过程性评价成为现实

评价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发挥评价的教学诊断功能,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次学生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才能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学习目标,因此,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相对于总结性评价,除了期中、期末、结业考试和高考以外的所有测试、练习、活动都可以认为是过程性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由活动评价和单元评价两部分组成。

活动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组成,学生自我评价包括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共性评价是对每类活动所共有的评价指标的评价。个性评价则是对每个活动所特有的评价指标的评价。

每一次活动完成后,学生根据共性和个性评价指标按四级等第制对自己的学习质量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活动质量进行百分制综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折算成百分制与教师评价按一定比例相加即为每个活动的评价分值。其中自我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70%,这个比例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一个单元包括若干个学生活动,每个单元的活动评价就由这几个活动评价构成。

每个单元结束后有一个以测试为主的百分制单元评价。单元评价可以是对一个完整作品的评价,也可以是单元测验。

每个单元的活动评价和单元评价相加即为每个单元的过程性评价,而每个单元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决定每个单元过程性评价的权重,整个课程的过程评价总评分则是各单元过程性评价的加权平均值。

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必然涉及较多的评价指标和较复杂的计算方法,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工具,很难真正将评价系统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有简化评价过程,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将过程性评价落到实处。

在过程性评价的方案中,每一次活动都要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需要分别记录这些数据,每一门课程都有几十个实践探究活动需要评价,需要保存大量的评价数据。而且这些实践探究活动分属不同的单元,在总评中的权重各不相同。同时,一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个人需要承担比较重的教学任务,也无暇从事大量数据的处理工作。这样就容易造成评价方案与实际工作的脱节,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正常开展。

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开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的评价工具《信息技术实践探究活动评价系统》,简化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的过程,并且自动完成全部数据的汇总,保证了过程性评价的顺利实施。

使用《信息技术实践探究活动评价系统》开展过程评价只需进行以下几步。

第一步,学生自评。每次实践探究活动完成后,学生登录学生评价平台,在本次活动的项目中进行自我评价,还可以附件形式上传作品。

第二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后,教师登录教师管理平台,对每位学生的活动情况逐一评价。

第三步,设置单元试题。完成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后,在教师管理平台中,教师可以设置单元练习题,分别输入试题、备选答案和标准答案。

第四步,学生单元测试。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在评价平台中完成该单元的测试,系统自动评分。

第五步,总分汇总。教师在教师管理平台中,查看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总评分汇总表。学生在学生评价平台中,查看自己每一次实践探究活动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活动评价和单元测试的得分以及总分情况。

以上的第一和第二步,每次活动后进行。第三和第四步,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

三、教研网站拓展教学研究和交流的渠道

一般来说,在新课标培训和统一教研活动结束后,广大教师和教科书编写者之间的联系基本上就处于一种隔离状态,不同地区的教师之间也鲜有交流的机会。需要在教材的延续期间,建立教材专用网站,作为教科书编写者与广大教师的交流桥梁。同时,为了解决教学配套光盘更新慢、教师用书内容相对稳定、教师迫切需要教学案例作为教学参考的实际问题,也需要建立专用网站,作为广大教师获取相关教学资源的补给站。

为此,我们开发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该网站是课程资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其他课程资源的共享、交流平台,具有专业、权威、交互、即时、快捷的特点。首站由首页、七个专题频道和一个教研论坛组成。

网站的首页包括“课改传真”、“教研网志”、“论坛新帖”、“热门资源”等栏目。网站的七个专题频道分别是“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和“探究学习”,这七个频道对应了全套教科书的六册教材和学生信息技术的提高指导活动。网站中的论坛设置了教材各个模块的讨论区,网站各个专题频道的负责人同时也是相应讨论区的版主,负责维护论坛,组织讨论交流。

一个教学研究网站的生命力在于能否长期、持续地提供鲜活的、原创的教学资源,仅仅依靠转载或链接其他网站的资源无法满足教师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在开发过程中强调网站上课程资源的专业性、持续性和原创性。为此,网站坚持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免费提供众多的课程资源,建站的两年间,共上传了600多件原创的课程资源,累计为150万人次提供了免费下载服务。

教学研究网的每个专题频道由“参考教案”、“教材分析”、“活动指导”、“知识拓展”、“技能提高”、“参考资料”、“操作示例”、“补充练习”、“评价指导”、“实践工具”和“交流园地”等十多个栏目组成,频道负责人的职责是把本频道的相关资源分门别类挑选后上传到网站供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下载、参考。

上传的课程资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师用书和配套教学光盘中的部分资源以及更新的内容,教师通过网站就能下载这部分资源,弥补有些地方没有及时购买教师用书以及配套光盘没有发放到全体教师所造成的缺憾;二是专题频道负责人本人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同步教案、多媒体课件、测试工具、优秀教学案例、最新补充的参考资料等;三是经过专题频道负责人精心挑选的原创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全部得到了作者的许可,主要是学校同事和朋友提供的课程资源。

持续的、原创的课程资源吸引了众多信息技术教师的注意,网站提供的课程资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的论坛,在网上教研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论坛的用户基本上都是使用教科书的一线教师,他们在论坛上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各位版主对教师每天查看论坛的帖子,对论坛上的问题,做到及时答复,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目前,论坛上有注册用户六百多人,版主回复七百多帖,通过论坛发送各种课程资源一千多件,论坛访问数万次。网站论坛在加强教科书编写者与教师的交流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7.信息资源共享技术 篇七

一、云计算技术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1.应用基础的可行性。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基础。2012 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国家档案大会主题是档案资源的数字文件管理、数字保护,将档案的可利用性和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相结合的重要性,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68。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对体育档案管理的重视,我国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已经初见成效。如我国及各省市的体育统计年鉴,各个高校将若干个数据库整合成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以体育档案信息资源为主的实体文献和数字信息资源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各个地区的专业特色数据库等。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主体可以将数字化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上传到“云”中心,形成信息资源池[3]39,用户可以从信息资源池获得相关的信息资源。

2.成本的可行性。通过云计算实现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需要在各个体育档案信息资源主体建立单独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进行硬件的升级维护等工作,极大地降低了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成本。同时,云计算能满足不断增多的体育档案海量信息存储的需要,用户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能共享体育档案信息资源,而不需要使用个人电脑,云计算技术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应用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经费紧张的问题。

3.技术可行性。在云计算环境下,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主体可以建立统一的接口,云计算技术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通过网络协同获取所需的信息,实现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云计算技术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过程分析

云计算技术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过程分为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战略规划过程、共享平台建设过程、共享平台使用过程等三个基本过程。在基本活动过程中,又伴随着学习过程、监控反馈过程等辅助过程。

1.基本过程。(1)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战略规划过程。战略规划过程是确定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战略愿景和目标的过程, 是不可缺少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践活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机构,分属于不同的行政主体,其共享必须要具有能够独立行使职权,跨行业、跨系统的管理机构对共享活动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例如确定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和共享程度、共享工程的时间、质量和成本计划、相关共享主体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共享中的风险是什么、共享的安全性策略等等均需要统一规划和管理。(2)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共享平台的落地实施。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根据信息资源共享战略规划愿景、目标选择合适的云服务商,并对云服务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建立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满足其共享需求。云服务商选择标准的建立、云服务商的选择与管理、服务合同内容的确定等活动的无效将直接导致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失败。(3)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用过程。使用过程是通过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体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使用以至产生共享效用的过程。共享平台的建设为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了巨大的一次性投入成本,但其效用产生必须在正确使用的基础上,对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平台使用者进行培训,制定体育档案信息资源提供者、使用者等共享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确定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等均是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的系列活动。

2.辅助过程。(1)学习过程。Judy指出,IT的应用是一个学习如何应用新的技术,同时也是学习如何在一起工作的过程[4]213。云计算技术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具体来说,共享战略规划过程要学习云计算技术给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什么;云计算支撑下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学习其他相关行业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及他们的先进经验等等;共享平台建设过程要学习云计算技术支撑下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实践;IT技术人员要学习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在云中的迁移方式、共享工程涉及的管理工具和手段、有关云计算技术等;在共享平台使用过程中,用户要学习云共享平台的使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及如何对云服务商提出新的需求等内容。(2)监控反馈过程。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是长期的、动态的循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直线过程。共享过程需要具有规范性的监控反馈活动,对每个过程进行实时的评价和反思,特别是当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发生变化,需要对共享平台进行调整时,相关主体需要和云服务商沟通以实施新的云服务。监控反馈过程使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成为一个闭环,准确反映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长期性。

三、云计算技术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难点分析

1.建立完善的共享体制是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难点。云计算技术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是技术化的过程,但需要构建比较完善的共享体制作为保障。共享体制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机制、政策保障制度等。前已述及,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建立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管理机构,对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过程进行规划、监督、检查和评价,并对信息资源共享效果负责;同时,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涉及多个主体,必须保证整个共享的过程在既定的规定框架下进行,所以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制度对相关主体的共享行为进行指导,例如标准化规范制度、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相关共享主体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也包括为促进相关主体之间信息共享的沟通机制等。

2.对实施人员素质要求高。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对实施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实施团队集技术和业务技能于一身。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虽然有云服务商的参与,但毕竟有很多档案信息资源需要保密,所以实施团队的主体以相关技术人员和档案管理业务人员为主。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实施人员具有云计算技术知识将共享的需求转化为技术指标,利用技术知识和云服务商进行谈判与协商,对云服务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实施人员也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有更深入的理解以便发现云服务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改进的需求[5]。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施团队需要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而且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成为有胜任力的团队。结合目前情况及人才现状,需要对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业务人员进行云计算技术的培训。

3.云计算技术标准需要进一步制定。云计算技术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需要统一云计算技术、实施和运维标准等[6]6,如果没有统一标准,云计算共享平台之间的互操作、集成很难解决,这将影响共享的效果。因此,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制定总体标准、建设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指导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开展,这需要高等院校、体育档案机构等联合起来共同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

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体育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发挥的必然途径,也是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的趋势。云计算技术凭借着弹性、可扩展性、低成本性、广泛的接入性为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拓宽了新的思路和视角。虽然目前云计算技术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应用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无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践的积累将逐步发展起来,为体育档案信息资源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云计算技术为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对云计算技术在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可行性、应用过程和应用难点进行探讨,为体育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体育档案,共享,应用

参考文献

[1]邓皓轩.对体育档案重要性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0).

[2]王晓涛.数字化档案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J].兰台世界,2013(6).

[3]彭忱,周敦敏.云计算对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启示[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3).

[4]Judy E.Scott,Iris Vessey.Implementing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the role of learning from failure.information system frontiers,2000,2(2).

[5]杨苏.企业信息系统云化过程关键因素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2013

8.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研究 篇八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10-0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是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正在热心关注的话题,这一专题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的教学结构,还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都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一技术的应用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课堂只有在网络或者公开课中见到,在现实学习课堂中仍未突破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的教学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并没有在教育领域真正发挥关键作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改进,对其进行整顿和处理。

1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年幼时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来思考问题,仍处于孩童时代的他们依然抱着一颗好奇的心来学习新的知识以及接触新的事物。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要为他们创造这样的学习条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资源的整合,让小学生在声音、图画以及视频等形象化教学方式的带动下,会对生动的课堂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最佳时期,在图画与视频等的刺激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2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2.1 动机不科学,实际作用未发挥

在对现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观察中,会发现教师大多数是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而整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甚至耽搁了其他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逐步展示自身的备课成果。整个一堂课可以称得上是精品课,然而在平常的课堂中却又回归到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状态。在这样的备课动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学科资源整合并未发挥真正作用。

2.2 信息技术占用知识的传授时间,本末倒置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的是辅助工具的作用。然而在一些的小学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并未分清主次,甚至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

例如,在讲“狼和小羊”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时下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视频,教师没有把动画片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在乐趣的诱导下单纯地关注动画片,忽略了课本的学习,原来的语文课莫名其妙地变成了艺术欣赏课。

这样的做法就严重扭曲了信息技术在整合学科教学资源中的作用,甚至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计划。

2.3 教学资源利用单一化

科学地利用教学资源不仅能够彰显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学资源分为很多种,并非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一些例如图书、杂志,图书馆、语音室以及微机室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教学资源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的今天,却把其他可以发挥作用的教学资源搁置一边,导致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 如何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

3.1 明确目标,合理利用

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的操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动机,要明确信息技术的服务性,要处理好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学科知识的讲授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兴趣是人生成功的真谛,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相关的视频,然后为学生播放。学生在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画面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与乌鸦的无知,在各种感觉的作用下,学生就会自觉激发自身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初步接触外语的小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目,如果单纯地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理解与透析。小学生就好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在玩乐中学习。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编排英语单词的儿歌,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踏歌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唱歌,唱出其中的单词。小学生在歌曲与舞蹈的伴随下,一片欢腾,即使是再抽象、再难懂的单词,经过多次歌舞伴奏的练习,都会在记忆中形成印象,掌握了单词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觉感官得到锻炼,对于以后英语听力也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3.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要从小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特别是在一定的情境作用下,更具有创造的冲动,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狼和小羊》这一课,文章的结尾处写道:“这时狼向小羊扑去……”教师在讲到这里时可以暂时中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小学生对于这部经久不衰的动画片十分感兴趣。学生在动画片中观看到了羊与狼的周旋,这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文章的结尾处发生了什么?请你们为这篇小短文写一个结尾,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在动画片的世界徘徊,再加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自然发挥创造才能,创造出自己的故事情节。

3.3 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可以在讲一节新课之前,为学生布置作业,内容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搜索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做好预习工作。学生在一个未知的状态中,通过运用网络来找寻资料,獲取最重要的信息。这不仅是对自身信息查询能力的锻炼,而且对于所查询到的信息也会记忆犹新,以便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步伐展开学习。

4 总结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高端的现代化技术,将其科学地利用在教育领域,必将为各个学科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利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学科资源的指导作用,科学把握这项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利用这项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威.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卫,朱红娟.小学信息技术综合时间整合尝试:南京国际经贸旅游节特产购物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3):63.

[5]杨杏芳.生物遗传教学不再纸上谈兵:《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DNA和基因》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44-45.

上一篇: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下一篇:童年趣事作文精彩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