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的近义词

2024-10-14

起源的近义词(14篇)

1.起源的近义词 篇一

出处、发源、开头、开始、开端、来历、来源、根源

用起源造句

1、太阳风起源于太阳炙热的外层大气,即众所周知的日冕。

2、瑜伽起源于东方国家。

3、创新有时起源于身边的小事情。

4、革命应不是琐细小事,但它却是起源于琐细事物。

5、现在,足球起源地和蹴鞠已成为淄博临淄乃至中国一张耀眼的名片。

6、鲁迅先生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8、黄茶是最讲究的加工艺术的茶,关于黄茶的真正何时起源也有很多的争议。

9、变奏曲式是最古老的曲式之一,它的起源与民间音乐有密切联系。

10、深中肯綮地研究它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朝鲜族的发展。

11、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12、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总是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也总是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执两用中,便是光。

13、它似乎是虚无飘渺,看不到,摸不着。可是追根究底,它似乎又是万物的起源。

15、农事诗起源于原始宗教,人们把音韵最美的.媚词献给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人们把最威严、铿锵的咒语念给鬼怪,使其赶快离开,农事诗由此诞生。

16、张家港市青山景石园艺场起源于,刚开始我们只有几个工人,只设计制作一些简单的盆景、假山、喷泉、庭院等工程。

17、启开了时间的窗扉,追溯美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不难看出美育的思想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源远流长。美育的内涵也是丰富多彩,既包括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还包括美学教育,全人教育。

18、非常美和非常丑的东西本质其实相同,都起源于奢望。

19、爆竹是春节中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每当进了腊月,听到各处集市上不断响起的的爆竹声,人们常常会说:有年味了!春节的凌晨,家家户户开门都要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0、中国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战争。战争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在经过慢慢的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

21、安全这个平凡的字眼,可它却又是千万生命的起源,安全乃是重中之重的事物,没有安全,就算你将来是万亿富翁,也是幻想。让我们把安全时时刻刻地围绕着自己!把安全带回家,让快乐伴随你我他。

22、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23、在现代足球的起源之地英国,足球博*的传统已有百年的悠久历史。

24、研究一场爱情的发生简直和探究宇宙的起源同样困难,她们是如何相爱的呢。

25、商丘是商族的起源和聚居地。

26、虽然它在显微镜下的特征非常明显,然其细胞起源仍是众说纷纭。

27、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8、我已经发现,混乱和一切祸害的起源、原因和发展都与各种社会的腐*的法制有关。

2.起源的近义词 篇二

“富人百人而一, 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 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 钱神卓地。贪婪罔极, 骨肉相残。受享于身, 不堪暴殄。”明代文人张涛对自己的时代这样批评道, 他敏锐地感到了所身处世界的缓慢变化:明代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 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商业网络逐渐形成——明朝从洪武皇帝所推行的道德秩序社会滑向了一个完全商业化的社会。

张涛的无奈和哀怨, 代表了传统中国对于商业社会的态度:富人对穷人、利润对美德的掠夺, 让新的社会推翻了多数人的社会期望, 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社会期望。

可是另一方面, 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穷人用一次次揭竿而起的起义, 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富人, 则在科技和艺术的层面推动着历史的进步。

无数本为彰显社会地位所开发的科技转变为实用技术, 比如纺织品、航海船只等等。世界上第一个马桶是由英国贵族设计, 被安装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里。

这并不难理解, 富人有足够的财力、人力以及闲置的时间, 去做改善现有生活的尝试。就像一幅漫画表现的那样, 画左边是蝙蝠侠, 右边是钢铁侠。图片说明是:“富人靠科技, 穷人靠变异。”

同时, 富人也是历史上艺术进步的推动者。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 资助和庇护了包括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在内的大量艺术家。

日本著名的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在《艺术创业论》里这样解释有钱人投资艺术的动机:“人类能做到的事情, 有钱人都做到了, 会想要‘超越人类’是很自然的发展, 在探索过去的超人时, 会想要看到天才看到的风景, 也是理所当然的愿望……所以成功的人会走向艺术或运动, 都是跟超人愿望有关。”

富人, 这个词让人又爱又恨。他是艺术家和文人嘲讽、挖苦的对象, 同时也是豢养他们的金主。他是每个人心里或隐蔽或张扬的欲望, 也是人们愤怒与仇恨的对象;他是残酷社会最明显的体征, 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力量。

富人, 他与你我有何不同?假如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 那他们从哪儿来的?

富人与其说是财富标准, 倒不如说是一种心态

多少钱算富人?《胡润财富报告》中把“富裕人士”的门槛定为:拥有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资产的个人, 资产包括可投资资产、未上市公司股权、自住房产和艺术品收藏。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 在中国, 每1300人中就有1人是千万富翁。

然而, 一个在北京四环有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每天夹在早晚高峰中上下班, 对日常生活仍时有力不从心忍辱负重感的白领, 绝不会因为自己所有资产超过1000万而认为自己是个富翁。

富人与其说是财富标准, 倒不如说是一种心态。一种不为金钱所劳役的心态, 用菲茨杰拉德小说里的话来说:“他们与你我不同, 他们早就拥有财富, 自得其乐。我们感到坚硬之处, 他们却觉得柔软无比, 我们深信不疑的东西, 他们却冷嘲热讽。他们优于我们, 因为我们不得不自己寻找生活补偿、谋求生路。即使他们深入到我们的世界, 落魄到不如我们的境地, 他们还是认为自己比我们优越。”

即便是这样, 中国也不缺少富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个口号的提出, 让富人摆脱了当年的“地、富、反、坏、右”被批斗得抬不起头的命运。改革开放的第一波创业浪潮中, 柳传志、王石等人的创业可说是无意识的: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工作, 搞了进出口指标, 就成了“创业”;王石被分到国有科技厂, 做垮之后, 慢慢摸索。对那时候的创业者来说, 财富并不是第一追求——他们甚至喊出了“创业报国”的口号。

上世纪90年代初, 新一波创业者诞生, 以潘石屹、冯仑、俞敏洪为代表, 他们就是著名的“92派”, 他们的驱动力来自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成就感的渴望、对自我能力的证明。热映的《中国合伙人》所反映的就是这种心态, 年轻人从无到有的打拼, 片中反复出现“梦想”“尊严”“改变世界”“被世界改变”这样的词, 片中人物说:“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是——死缠烂打。”

社会舆论对于“财富”的态度, 比起“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着似乎有些矫枉过正的转变。从这以后, 公开表达对财富的渴望, 不仅不再是什么耻辱, 甚至是可以和“梦想”相互替换的词语。

如今, “创业”已经不再是累积财富的主要来源。巴克莱 (Barclays) 集团旗下的咨询公司最近发表了一篇财富报告, 报告显示, 房产、遗产、工作薪水、商业经营四类财富来源中, 房产和遗产成为亚洲富人独特的“致富秘诀”。

被调查者中, 有61%亚洲富人都将房产获利作为自己的财富来源, 而这一数字在全球平均为34%。

英文字的rich的印欧语系字根, 与克尔特语的rix、拉丁文的rex、梵文的rajah同源, 后三者的意思都是“君王”。这在中国亦可做如下解释:欲富或已富者, 一定要与权力结合。近20年来崛起的富豪, 很大一部分是权贵资本的受益者。近中年的富翁们, 仍用“关系”来敛取无道的财富, 而他们的孩子, 则享受着消费主义的狂欢。财富, 忽然站在了道德的对立面上。

炫富或许来源于一种动物本能, 富人这个物种用炫富表达无助

富人热爱炫耀他们的财富。炫耀有很多种方式。最低端的, 当然是以名包、名车、名表的方式来进行炫耀。而最高端的, 则是以“慈善”的方式来“炫富”。

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个人选择以“转发多少我就捐多少”的方式来开展慈善工作。其中做得最极致的, 就是史玉柱, 他号称有多少粉丝就花多少钱来做慈善。粉丝100万时, 他捐了100万元给慈善基金会;粉丝200万时, 他捐了200万给少数民族孤残儿童……粉丝500万时, 他分别向成都市老龄基金会 (敬老) 等5个项目捐款100万元。

如此的慈善方式, 当然引发了社会争议。“高调”“作秀”的争议不绝于耳, 在大多数人选择当“闷声发大财”的沉默富翁时, 做慈善很容易被形容为道德作秀。除了舆论中混杂的“仇富”心理, 不能否认的是, 确实中国富翁有着某种把慈善或视为施舍, 或视为广告的心理。

富人为什么明知道会给自己惹来麻烦还要炫富?郭美美为什么成了众矢之的, 仍要发微博炫耀自己的名牌包和奢华生日派对?黄怒波为什么要一掷千金购买冰岛?富豪蒂托为什么要花2000万美元把自己送进太空?

美国作家理查德·康尼夫在《大狗》一书中, 引用鸟类学家扎哈维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不利条件原理”这个理论, 来解释羚羊在逃命时的跃跳——尽管这是浪费体力的危险举动, 但它们仍然愿意冒这个险, 因为它等于是在告诉猎豹:“你休想杀我这么强健的羚羊。”有钱人冒着丧命之虞炫富, 同样是为了告诉世人:“你们休想比得上我。”

富人明星化正是赢家通吃的社会准则在发生效用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 观众看到了富人们在死亡面前“让妇孺先活下来”的井然秩序。而在实际的情况中, 头等舱的成年男性有33%生还, 统舱的成年男性生还者仅为16%。头等舱的成年男性的百分比几乎与统舱儿童生还的百分比相等。总体而言, 头等舱生还63%, 统舱乘客生还仅25%。

理想的社会存在着一个顺畅的通道。不平等的收入刺激着穷人向上打拼, 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累积, 蛋糕越来越大, 每个人分到的越来越多。

真实的情况则是:赢家通吃, 富人垄断着财富以及获得它们的机会。

从这种层面上来说, “仇富”也是可理解的心态:穷人不仅很难从富人的财富中获益, 而且被抢夺了获得财富的机会。

现如今, 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仇富的同时, 也前所未有地尊重富人。

王石说:“真正有话语权的不是电影明星, 不是体育明星, 不是政府官员, 是企业家和媒体和经济学家、学者的结合。”

人们愿意听富人讲话, 因为觉得他们一定是做对了什么, 才能获得巨大的财富。富人则通过各种企业家论坛、财富论坛、商业领袖论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形成自己的阶层。

3.起源的近义词 篇三

关键词:艺术;设计;起源;本能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而设计作为一个在近现代才提出的新兴词汇,对于它的起源问题,更没有一个共同的解释。事实上,艺术和设计之间既存在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关于它们的起源,又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我们并没有办法确切知道第一件被设计出来的艺术品是什么,更不知道它的设计缘由和初衷。人类可以自豪地宣称对设计的专属性,而动物中没有这样一个概念,其在人的本能、人性的本质中是存在着独特性的。而正是这些专属特性造就了人类这样一个独特的种族,以及艺术和设计的万年传承。

1 艺术和设计的关系

首先,(艺术)设计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它很少单独存在。它是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美学等学科的一个交叉。它包括:第一,现代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设计;第二,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第三,视觉传达设计;第四,广告设计;第五,织品与服装设计。以上分类来源于李砚祖教授的《艺术设计概论》,由于此书是2009年之前编写的,我认为现在应该再加上关于网络、UI这一类的设计分类。

简单一点说,设计从意识萌芽阶段到形成明确的专业领域为止一直都是作为服务功能而存在的。不管在哪个时代,它都紧密依附于人类的生活需求。它服务于人类的衣食住行,服务于政治宣传,服务于工业生产,服务于商品销售,是人类生产环节的一部分。

艺术则是个人主观的表达,是个人对万物看法的表达方式。艺术以人作为出发点,它不迁就于他物,属于个人的造诣追求;它的创作者应该不必考虑需求方,也不必考虑市场,只忠于自己——这就是灵魂和精神的产物。从原则上来讲,它与商业的关系应该是先有了它,然后恰好有人愿意为此付钱,而不是本末倒置。

尽管艺术和设计存在这些少量的区别,但其实他们是同源的。人类历史的存在就伴随着人类艺术史,早期人类的各种艺术实践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而这正是当时对于设计最为关键的定义。当时并有设计这一词,所以可以暂时认为,艺术和设计是同源的。(以下不作特殊说明,艺术起源等同于设计起源。)

2 艺术起源和设计起源与人性本质的关系

在说到关于艺术起源和设计起源时,我们不得不跟动物进行比较,同样属于上帝的宠儿,却只有人类拥有称得上设计的东西,会思考并尝试制作出工具,会研究并发明新的事物。就像壁虎的本能是具有强大的恢复能力,蜘蛛的本能是懂得织网进行捕食,而人类必然有其本质上的特殊性使他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精神空间,以及流传百世的艺术和设计工艺。

1876年,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并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

那么第一件工具是为什么被制作出来?古人类是如何产生设计这样具有跨时代的想法的?我们之所以要探讨这些,是因为这些才是设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本质所在。

首先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远古的时候,每一个物种都会有口渴的时候,而人(姑且暂称为人,以区别其他动物)或动物基本上都会去寻找附近的水源,但是人在饮完了水后会激发他进一步的思考——既然每次口渴了都要到这里喝水,那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居住地储存点水资源。如是这样的思考模式造就了设计产生的可能性,按照当今的说法,这是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步骤:提出问题。而只有这样一个步骤最为关键,因为它激发了古人类的思考,这种主动思考又进一步促使他们解决这一问题,最终通过模仿,他们会发现那种存在凹面的叶子可以盛水,进而他们会把一些大的叶子刻意地卷成更为深陷的凹面来盛水。而这样一个简单的装置,就是早期工具的雏形。人类思考的方式也是不断进化的,从最开始的这种简单的思维模式开始,随之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如盛水的叶子容易漏水并损坏等等。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人类不同其他动物的最为关键的本质特性,我尝试借用马克思主义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种人类主动思考的特性——主觀能动性。

马克思对于这个词汇是这样描述的: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使人们产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而思考正是工艺设计或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主观能动性便不会有设计的产生,也不会有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甚至说一个不存在主观能动性的物种,还是否能够称之为人类都有待商榷。

而在主观能动性中,主观又是这个复合词汇的核心。马克思曾经以“蜜蜂”与“建筑师”作比较,蜜蜂虽然能够像人类一样构建精致得如“工艺品”的巢穴,但这只是一种在长期适应活动中形成的本能,即动物只具有能动性而只有人类才具有主观能动性。

但如果人类仅有主观能动性,那么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工具可能并不具有审美价值和设计感,设计或艺术这个词汇可能就不会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制作工艺,而非设计工艺。一定有什么驱使着人类的积极地发挥着这种主观能动性,从而促成艺术上的百花齐放。

远古时代,人类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群聚生活,而这种群聚生活则是文化孕育和传承的关键。在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是灵长目动物,它们大多是社会性动物,其生活和迁徙都是成群结队进行的,人类作为此中佼佼者当然也会不例外。当然,群聚现象并不是灵长类动物的专利,蚂蚁、蜜蜂等也都是群聚而居的。但是,人类及部分灵长类群体具有另外一项独特的本能,即特殊性本能。群聚类生物群大多都有一个作为团队首领的人物存在,但蚂蚁、蜜蜂的首领我们称之为蚁后、蜂后,那是因为他们仅仅因为生物的本能和不同的分工,蚁后、蜂后作为首领最为主要的作用就是繁衍后代。而人类及部分灵长类动物则不同,他们的首领不是作为繁衍后代而存在,而是作为保护整个氏族(部落)以及管理者的身份存在。虽然同一个种族的面貌大体相近,但生物特殊性的本能使他们在群体中更愿意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于是他们会将捕猎而来的猛兽的獠牙、骨头之类的装饰物放在自己的身上,脖子则是第一会想到的地方。在当时生物链中,由于天生的体质问题,人类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强壮的飞禽走兽成为了远古人类崇拜的目标,而通过将少有的捕猎得到的这些饰品(由于最早的母系社会,没有狩猎的工具,女子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偶尔捕猎到的动物少之又少)作为装饰,以此来展现自己身份的不同,或嘉奖氏族中具有突出贡献的成员。

而这就是早期装饰艺术的雏形,因为人类的特殊性的本能,使他们会主动地去寻找不同的饰物去突显自己特别的身份地位。而这一特性一直到今天也是依然存在的,商品、材质的多样性正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特殊性,可以说特殊性满足了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也造就了文化艺术设计的多样性。

而最后一点,其实在上文中略有提及,就是人类的模仿能力。人类对于事物的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必然是发现现象再究其根本的过程。而艺术创造同样如此,人类将碗做成凹面,模仿动物花纹在自己的身上纹身,那都是有迹可循的。就像如今出生一段时间后的婴儿,父母会教他们说“爸爸”“妈妈”,而随着婴儿发声系统的成形,加上长此以往地听到这个单词,便会模仿发声,因为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本能。再加上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模仿便成为了一项很关键的能力。人类仿照鸡蛋,加上主观能动性制作出了薄壳结构的建筑物;人类仿照鸟类,加上主观能动性发明了飞机……

人类的这三个本能或者说是特性,即人类的主观能动本能、人类的特殊性本能以及人类的模仿本能,促使了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再加上人类的传承性(因研究的是艺术设计起源而非发展和传承,所以并不作为第四个本能),使得艺术设计能够不断地发展并传承下去,并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壮大,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艺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设计推动了人类物质基础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

3 结语

西方更习惯称莫里斯之前的设计为工艺美术(Industrial Arts),即艺术。那之后,设计(Design)这个词才被提出和应用。但事实上,早期的艺术更像是设计,因为它是以人类生产、生活为服务目标,到后来艺术开始为政府、宗教服务,而从文艺复兴开始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宣扬为中心,而到后来的达達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那完全就是个性的展示。

但论及起源时,我们大可不必分而论之,就像在当今这个时代,艺术与设计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艺术设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即人类三个本能),因为这是本质,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无论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工业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艺术设计都是从人类这三个本能中产生的。社会经济不断在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在进步,但对于当今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都需要紧跟甚至引领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一.论设计起源与艺术起源的关系[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2]张白露.艺术起源学说辨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3]邓小龙.浅析艺术起源的观点以及劳动对其的影响[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01).

[4]臧勇,钱珏,占必传.设计与艺术的本源思考[J].艺术评论,2012(07).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第2版)[J].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6]尹足邦.设计学概论(第2版)[J].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教练技术的起源 篇四

“教练技术”的起源颇有传奇色彩。主角是个叫添·高威的美国人,是他率先将教练技术引入企业界。

1971年,一个从美国海军退役的叫添•高威的美国人在暑期开设了网球和滑雪训练课程,他除了亲自授课外还分别聘请了几名网球和滑雪教练来授课。当时有个网球教练因故不能来授课,添•高威于是决定调用一名滑雪教练来教打网球。可是那位滑雪教练偏偏不会打网球。添•高威对滑雪教练说:“你只要教他们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网球上,千万不要给他们做示范动作。”滑雪教练依计行事。一个月后,添•高威惊奇的发现滑雪教练教授的学员普遍比正式的网球教练所教授的学员进步快!添•高威于是对这个有趣的现象进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传统的网球教练训练的主要方式是教练做示范动作,学员模仿动作,教练纠正学员的错误。很多学员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上了,而当球飞过来时手忙脚乱。滑雪教练因不会打网球,所以无法做示范,只好要求学员把注意力集中在网球上,而对学员击球的动作没有特别的规定,同时对学员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诸如:“你的身体如何调整才能接住飞来的网球呢?”等等。由于学员把注意力集中在网球上而不是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上,他们竟然自动对自己的动作进行了调整,接住飞过来的网球。事实上,当教练发现学员的错误并提出建议来纠正他的时候,学员的表现反而降低,假如他放松,脑海里有了优良表现的想象,身体有了感觉,那么他的表现就会改善。在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的情况下不自觉地改正了错误。

并由此出版一本书《网球的内在诀窍》(TheInnerGameofTennis)。当时,没有人信他的话。后来,美国ABC以“质疑者”身份出现,他们组织20个根本不会打网球的人作为试验者,要求添·高威教他们打网球,并现场转播。电视台目的是希望证明这是一场骗局。

这些从没碰过网球的试验者同样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在20分钟内学会打网球。在来到网球场的20人中,有一位叫莫莉的胖女人,已经很多年不运动。当她穿着长裙来球场时,目的是想说,“我不参加了”,结果却成为第一个被教练选中的对象。于是观众们看到,一位胖女人拿着球拍,像任何一位第一次上电视的人一样,内心充满担心和恐惧。她将如何被教练?

添·高威出现了。当时他还是个瘦瘦的年轻人,穿着一条有时代特色的喇叭裤。只见他轻松地挥着球拍,告诉莫莉,不要担心姿式和步伐,也不需要拼尽全力。其实很简单,当球飞过来,用拍去接。接中了就说“Hit(击中)!”;如果球落到了地上,就说“Bounce(飞弹)”。莫莉就照着他的话去做,一副很无所谓的样子,反正不是击中就是飞弹,一切易如反掌。

添·高威接着告诉莫莉,留意球飞来的弧线,留意聆听球的声音。渐渐人们发现,电视中的莫莉明显Hit多了,Bounce的时候少了。

时间只剩三分钟了。添·高威开始教练莫莉最难的部分——发球。添·高威对她说,“想想你是怎么跳舞的,闭上眼想象跳舞时的节拍。然后睁开眼睛,随着那节奏发球!”——所有的电视观众都看到了,在最后一分钟里,穿着窄裙的莫莉在场上跑来跑去,虽然很不方便,但的确自 如地打网球了!事后她承认:“如果老是想怎么动反而就打得不好了。”教练鼓励她集中精神去做些事情,忘却恐惧,结果她成功了。

工作的内在诀窍

网球教练添·高威说,“我并没有教她(莫莉)打网球的技巧,我只是帮助她克服了自己不会打球的固有意识,她的心态经历了“不会”到“会”的转变。就是这么简单。”

几天后,AT&T公司的副总经理麦吉尔突然出现在添·高威前,希望他为公司的市场销售人员上一堂网球课。添·高威坦诚地表示自己对企业内部管理一无所知,但他答应可以把销售人员当作运动员来看,可以把公司客户当作网球来对待。结果课堂结束后,他发现销售经理们的笔记本上没有任何与网球有关的字眼,反而满篇都是企业管理的内容——AT&T的管理者们已经将运动场上的教练方式转移到企业管理上。于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技术——“教练技术”诞生了!

从这以后,体育教练添·高威频频出现在AT&T、IBM、通用电器、苹果电脑、可口可乐、南加州大学、福特、日本丰田等巨型企业里。在随后的20多年里,添·高威从一个体育教练转型为一个企业教练。他的著作《网球的内在诀窍》被誉为全球经典之作,它对运动心理学领域的出现及商业中教练的引进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他后来的作品《工作的内在诀窍》(Innergameofwork)着重于如何提高人们的能力继而达到商业目标,这本书也得到了广泛好评。

添·高威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企业的员工学会如何在团队工作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演讲、咨询及研讨会中,他的集中点主要在三个方面:(1)帮助组织中所有的个人懂得学习及如何为自己思考问题;(2)帮助管理者运用教练技术;(3)帮助领导者创建“学习型组织”。

教练技术随着被AT&T、IBM、通用电器、苹果电脑、可口可乐、南加州大学、福特、日本丰田等巨型企业的导入看好,而迅速风行欧美,添·高威声誉日隆,被企业界访问期间誉为“企业教练”先驱。

90年代,“教练技术”引起一批研究心理学的学者的兴趣,心理学权威人士TimHallbom、JanElfline等人将心理学知识对教练技术不断丰富,通过多年的发展,教练技术目前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和专业,它除了应用于企业管理外,还广泛应用于 心态、态度、人格、情绪、素质、技能、人际关系、亲子教育等个人成长及家庭、社会生活 等诸多领域。

“教练技术”被誉为本世界最具革命性和效能的管理技术,已成为当今欧美企业界提高生产力的最新、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

第七届国际教练协会年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在年会致辞中,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说:作为一个教练会为所服务的个人和组织带来巨大的价值和无比的智慧。教练帮助他们的客户发掘并运用他们自己的长处、才华及资源去改善他们的生活。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 1990年《第五项修炼》出版后,风行全世界,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被誉为“21的圣经”。而作者彼得·圣吉也被推崇为“学习型组织之父”“当代十大管理大师之一”。彼得·圣吉认为:21世纪的领导者,就是三种角色:一是设计师,设计组织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二是仆人,服务好员工,服务好客户;三是教练,支持组织和员工的成长。

----《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 原通用电器董事长兼CEO。20年任期内,很多大公司在无情的全球经济中,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塌,他却领导着GE创下一个又一个的经营记录。因此韦尔奇成了全世界企业家和经理的榜样,并享有“全球第一CEO”的美誉,享受着与美国总统一样的尊荣和礼遇。在阳光卫视杨澜的专访中,提到退休后的打算,他说,愿意做一名企业教练,帮助那些希望他提供帮助的企业。他认为,一个优秀的CEO,是一个伟大的教练。

----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 何伯权领导的乐百氏集团是中国内地第一家接受教练技术训练的大型企业,通过教练技术文化的导入取得良好的效果。何伯权认为:“企业教练是一项有价值的投资,因为教练能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给企业带来长远的效益。”

----乐百氏/7天酒店连锁创始人何伯权 “MBA帮助中国企业家学习到了构建企业房屋的架构,但是现行MBA缺少的是实际内容。教练技术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能让企业家找到操作企业的落地执行的方法。因此,我认为教练技术应该是企业家掌握的第二MBA。”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先生 约翰·威特摩亚先生出版了《Coaching For Per-formance》一书,是企业管理方面教练工作的第一本书,他说,“教练工作是把一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让他在本人的表现上能够发挥至极限。那是帮助,而不是教导一个人去学习。”他用一粒橡子(橡树的种子)作为一个例子:„它已经蕴藏了长成一颗宏伟壮大的橡树所需要的一切。我们需要给他养分,鼓励和引导的光线,但是那颗大树已经在它里面„„

----约翰·威特摩亚先生 美国《财富》杂志曾评论说:“如何在迅捷变化的时代永立潮头,迫切需要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教练应运而生。”而伴随着教练技术在中国的不断普及运用,《环球经济》评论说:“专业教练技术,提升令人生畏的国际竞争力”“教练技术、教练文化,中国企业的新利器”。

5.诗歌的起源 发展 篇五

中国古代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经》,一个是浪漫主义的《离骚》。

诗歌从最初的4言发展到汉末出现五言诗歌,曹操是四言到五言过度期的著名诗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歌长足发展,出现了建安七子、陶渊明等诗人群体。隋唐时期,国家安定,实行科举考试,人民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诗歌创作迎来了一个巅峰级高潮,出现了一大批杰出诗人,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诗歌创作也进一步发展,七言诗歌成为主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思想更加深刻,感情更加细腻。五代时期,国家混乱,诗歌进入低潮,宋朝安逸富庶,文人地位提升,诗歌发展又步入一个高峰,宋诗之外,宋词的创作成为诗歌领域里面的新秀。元明清诗歌创作虽也丰富,但是没有突破唐诗宋词的境界水平。后来文化改革,提倡白话,产生了新诗,如今诗歌处于一个低潮。我国古典诗歌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有何特点?

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分期大致与我国的历史分期一致,即: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元朝时期,明清时期。

我国先秦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语言简洁朴素;(2)大多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内容;(3)赋、比、兴等各种修辞手法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风均已出现;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大多辞藻华丽、铺排讲究;(2)形式更加多样,且部分朝形式主义方向发展,近体诗出现;(3)清新的玄言、山水、田园诗得到发展;

唐朝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

(1)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之高妙,达到我国诗歌的最高峰;(2)诗歌反映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3)诗人众多,群星灿烂;

宋朝诗歌的主要特点:

(1)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逐渐取代了原来古体诗、近体诗的正统地位;(2)词的发展比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元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1)诗词等传统诗歌逐渐开始走向衰落,又一种新的与戏剧相关联的诗歌形式---元曲出现并得到空前发展;(2)元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比之唐宋都相去甚远;

我国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1)应制、应酬之作空前繁盛;(2)整体来说,古典诗歌发展走向衰落;

汉乐府诗代表作是什么? 《木兰辞》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孔雀东南飞》这首叙事诗共356句,1780个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

诗经表作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qī),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关雎--《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窈窕淑女⑶,君子好(hǎo)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屈原,他创作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唐诗特点?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6.1汉字的起源 篇六

1、结绳记事说

2、八卦说

3、图画说

4、书契说

5、仓颉造字说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

许慎《说文解字》: “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二、汉字的历史与存在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1、古埃及圣书字

2、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3、中美洲的玛雅文

4、印度的梵文

5、汉字

一)是认为,获得学界共识的文字是安阳发现的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公元前1200),而其形成的时代可以上推到4500年左右。

二)是认为,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出土的刻画符号是最早的文字(公元前4500—公元前2500)。

三)是认为,具有8000年的历史。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阿马萨里《中国古代文明》认为:“在距河南舞阳县城北22公里处的贾湖发现的安阳类型的甲骨文时期铭文,距今有7—8千年的历史。”

三、汉字知多少

汉字在其最初的殷商甲骨文时期,就已约有4500个单字;

具有二千余年生命的希腊字母只有24个大写字母;

具有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有270个;

巴比伦楔形文字有640个基本字;

埃及圣书字早期有700多个符号,而后增至2000多个。

汉字到了小篆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 隋代陆法言《切韵》收12158字;

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收26194字 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收53525字;

清代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近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诗经》使用单字2939个; 《论语》使用单字1512个; 《左传》使用单字3906个; 《孟子》使用单字1959个; 《杜甫诗集》使用单字4372个; 《红楼梦》使用单字4462个。

7.蹴鞠——现代足球的起源 篇七

汉代把蹴鞠作为训练士兵的手段, 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 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 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 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 互有攻守, 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 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 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

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 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

从春秋时期到元明时代, 蹴鞠经历了发展到高潮的过程, 但到了清代, 这项活动却走入了衰落。

8.“几何”的起源 篇八

人类自然科学史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数学科学的代表,首推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500年)及以其命名的学派。他们认为当时的数学已经发展到近于完美的程度,并坚信自然数及其比(有理数)可以表达世间一切数量关系的问题。

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勾股定理后,学派成员希帕索斯由勾股定理得出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之直角边与斜边不可公度”的结论,无理数21/2于此时诞生。21/2就像魔鬼一样,毁灭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念,整个数学界一片恐慌,这便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

危机发生后,人们回避那些讨厌的数字,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空间模型方面的研究,从而导致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以下简称《原本》)的诞生。《原本》于明朝末年传人我国,由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而成。客观地讲,我国现行初、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几何部分,均是《原本》的部分章节。

欧几里德(Euclid公元前330~270年)的《几何原本》是历史上第一部甄于完善的公理演绎体系数学专著,是第一部几何巨著,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不仅如此,古今中外许多国家都把《原本》当作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的良方良药,其在世界教育史中的地位、作用及深远影响,是其他任何一部专著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二、《原本》的基本结构

《原本》在开篇给出了23个例如“点无部分”、“线无宽度”这样的概念,随后列出如下一些公理:各与同一个第三个量相等的量必相等;相等的量加上相等的量相等;相等的量减去相等的量相等;不相等的量加上相等的量不相等;相等的量的两倍为相等的量;相等的量的一半为相等的量;相互重合的量一定是相等的量;整体大于部分;过任意两点只能引一条直线。

再后列出一些公设,如:从一点到另一点必可引直线;任一直线必可无限延长;以任意一点为中心均可以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圆;所有的直角都相等;若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其一侧的两角之和小于两直角时,则把这两条直线向该侧延长后一定相交(此公设等价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一般的观点,公理与公设的区别为:公理为几何和代数所公用,公设为几何独用。庞大的《原本》几何体系便建立在这些公理和公设之上,或者说以公理和公设为基础,演绎出了《原本》这座几何大厦。

三、《原本》的现实意义

第五个公设冗长且不直观明了,去掉是不可能的,后人试图修补并做了许多工作,都无功而返。尽管人们不满意,但很长时间内依旧将其视为现实空间的真实反映。

基于以后数学家的大量工作,终于在19世纪诞生了非“欧几里德”几何,即黎曼(1826~1860年)几何和罗巴切夫斯基几何。两位数学家均对第五公设做了改动,前者把第五公设改变为: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度;后者为: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度。其他公理和公设及概念不变。

黎曼和罗巴切夫斯基通过对第五公设的改动,均得到了自己完善的几何体系。起初他们的成就并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甚至遭到攻击,但随着历史的进步,逐渐为世人所承认。现今,人们普遍认为,非欧几里德几何对现实空间的描述,要比《原本》好得多。如是,不能将《原本》作为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普遍观点,《原本》是一部内部完善的几何学公理演绎体系,由于结构严谨,直观明了并易于接受,所以许多国家依旧将其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良好素材。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张烨

9.春节的起源作文 篇九

三十儿那天,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对联,我家贴的对联是:上联“龙去蛇来人欢舞”,下联“欢天喜地闹新春”,横批是“蛇年百味”。门上的“福”字是倒着贴的,妈妈、外婆、外公都说:“这叫福到家门!”大红灯笼映红了人们的笑脸,烟花飞上了天空,变成了花的海洋,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急忙跑到外公、外婆面前,搂着他们的脖子,分别献给他们一个吻,大声地说:“外公、外婆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外婆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抚摸着我的头,慈祥地说:“这是给你的压岁钱,你又长大了一岁,也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天天快乐,学习进步!”

我接过红包,拿在手里,高兴地说:“谢谢外婆。”

10.TPM的起源 篇十

当TQM要求将设备维修作为其中一项检验要素时,发现TQM本身似乎并不适合维修环境。这是由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重视的是预防性维修(PM)措施,多数工厂也都采用PM,而且,通过采用PM技术制定维修计划以保持设备正常运转的技术业已成熟,

然而在需要提高或改进产量时,这种技术时常导致对设备的过度保养。它的指导思想是:“如果有一滴油能好一点,那么有较多的油应该会更好”。这样一来,要提高设备运转速度必然会导致维修作业的增加。

而在通常的维修过程中,很少或根本就不考虑操作人员的作用,维修人员也只是就常用的并不完善的维修手册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并不涉及额外的知识。

通过采用TPM,许多公司很快意识到要想仅仅通过对维修进行规划来满足制造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要在遵循TQM原则前提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最初的TPM技术进行改进,以便将维修纳入到整个质量过程的组成部分之中。

11.两性的起源 篇十一

远古的生物性别

生物医学的研究不断有新的理论和证据证明变性有着生物学基础,这就是决定人和动物所有行为的根源——基因。而在胚胎的基因性别分化中,谁也不知道何时基因会有突变和差异,就在上帝一打盹中,控制性别的基因出现了误差,或把本是男性基因的胚胎拼接成了女儿身,或把本是女性基因的胚胎拼接成了男儿身,这就为将来的变性打下了生物学基础。

研究发现,除了因心理原因和环境影响而打算变性的人外,的确有许多人是基因问题,说到底是性染色体的问题。对变性的区别应当与异装癖等假性变性者区别开来。据统计,真正的变性者也许只有1/35万。不过真正要求变性的人从性染色体和大脑的某一区域中都可以找到他的性别根源。

如果要往远古追溯,生物,包括动物与植物是无所谓性别的。那么性别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昀从微观形态比较的角度提出生命在6亿年前就出现了雌雄之别的性别分化。古生物学界一般认为生物至少有35亿年的进化史,而性别分化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因为伴随性别分化,生物才出现了复杂的遗传系统和世代交替的复杂生活史。

张昀教授对古生物研究已有30多年,他在对贵州前寒武纪(即6亿年前)的磷块岩中保存的多细胞红藻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种包埋于胶磷矿中的叶状化石的切片,在显微镜下显示出罕见的保存得很好的细胞和组织。在这些原始植物中发现了具有类似现代高等藻类精子囊和果胞囊的生物的有性生殖结构。对这些物质和相关物质的研究表明,原始生命在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经过30多亿年漫长的生物学和化学进化,终于在元古宙末(6亿多年前的晚前寒武纪)进化产生了具有有性生殖方式的多细胞原植体生物,并在浅海环境繁荣起来。

这一结论的可行性在于,在我国贵州发现的前寒武纪古植物化石是全球目前已知的第一个具有有性生殖方式的可信的生物化石证据。但是这种有性生殖方式后来是怎样进化的,以及怎样进化到动物和人身上,还需要相当多的研究才能揭开谜底。但这一研究结果至少说明了,在远古时期,动植物是没有性的,后来进化到两性生殖,也可能进化得不彻底而留下了一些中间环节和其他的性别。因为早就有人问过,人为什么只有两性,而没有千千万万种性别,而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线粒体基因的作用

最近新的研究又表明人类之所以发展为只有两性,是因为首先要保护自己的生存,在只有先能生存和繁衍下去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美观和后来的两性美。英国巴思大学生物教授赫斯特提出,生物性别的数目取决于有性繁殖的方式,而这又是由于人体内另一种基因——线粒体基因所决定的。

线粒体的特点是分裂速度很快。在远古时代,如果一种生物能找到配偶的机会是99%,那么一旦线粒体基因发生突变,这种突变就很容易传给后代。而传给后代的突变破坏力很强,严重时可造成后代生存困难。由于这种生存的危机,人类自身就演变出了一种办法来排除这种生存的危险,就是在交配的过程中去除一组线粒体。而去除的则是精子中的线粒体,当精子进入卵子后,其线粒体就被毁灭。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人类的线粒体基因遗传只有母系的线粒体而缺少父系的线粒体的原因。而且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物种也是只从母体那里继承线粒体,从而避开线粒体互换而引起灾难性的基因突变后果。

那么线粒体基因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生物学家推论,线粒体基因是远古时代细菌的后代,因为它的DNA是由某种特殊的细菌演变而来的。线粒体在人体细胞中的功能是供能,因为它能生产能量。它感染人体的细胞后就被细胞发现具有如此好的功能和作用,而被细胞留下来,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讲线粒体进入人体细胞后也发现了这是一个存身的好地方而千方百计地留了下来,最后成为人体的一部分。由于有了线粒体,人的性别也就变成了只有两种。这与某些生物比较就可以更能明白其中的原理。

例如,蘑菇原来有3.6万种性别,但是蘑菇的不同在于它在交配时不会允许两组不同的线粒体进入同一细胞,这也避免了不同的线粒体快速复制,造成基因突变的后果。所以蘑菇才有较多的性别。

男性基因和女性基因

那么作为一个具体的生物个体,人的性别又是怎样确定和分化的呢?科研人员进行的探索又初步揭示了人和动物两性分化的一些秘密。早在好几年前,英国和美国的生物医学科研人员就发现,哺乳动物的性别分化的决定因素在于基因上的某些碱基对。第一个被发现的决定性别的基因是“睾丸决定因子”(TDF)。这一基因是在哺乳动物的精子细胞核Y染色体中发现的。

此后研究人员又在人的Y染色体中发现了一种称为SRY的基因,并认为它是决定性别的基因。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如猩猩、猪、家兔、马、牛、和老虎等的Y染色体上也找到了SRY基因。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白鼠的SRY基因只存在于睾丸中。这说明SRY基因与睾丸决定因子有密切关系。在怀孕后10.5天的雄性小白鼠胚胎的泌尿生殖嵴区域内TDF基因很活跃,到第11.5天,生殖嵴区域内可形成小白鼠的睾丸,并可使胚胎模糊的性别明显化。

所以研究人员认为TDF是一种遗传开关,一旦它被打开,就可能决定胚胎是否发育成雄性。再后来的研究证明,所谓决定性别的基因TDF就是SRY。正是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SRY基因决定着性别的分化。所以人们也称SRY基因是男性基因。

最近新的研究又表明,决定人和哺乳动物性别的还存在着另一个基因,即女性基因。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这一称为Wnt-4的基因存在于Y染色体中,如果该基因被激活和履行它的职责,所有的人就会成为女性,所以认为该基因是女性基因。科研人员在小鼠胚胎中发现的这种Wnt-4基因是为一种发出某种信号的蛋白编码的基因。

在正常情况下,Wnt-4在胎儿的肾脏中是有活性的。没有这种基因,肾脏就不能发育。而Wnt-4基因如果出现突变,小鼠在出生后也会很快死去,因为没有这种基因就没有肾,而没有。肾则不能通过肾过滤和排出体内的毒素。由于肾与生殖系统的发育是联系在一起的,Wnt-4基因突变的小鼠体内的生殖系统也存在问题。由于该基因出现问题,胚胎中应当发育为子宫和阴道的苗勒管(副中肾管)处于休眠状态,此时雄性输精管、附睾管和射精管的午非管(中肾管)的管道则发育成熟。

由此可以推论,Wnt-4基因是决定胚胎之所以发育为雌性的“女性基因”,如果它出现问题或突变,胚胎就会向雄性方向发展。而SRY基因是决定胚胎发育为雄性的“男性基因”,如果它出现问题或突变,胚胎就会向雌性方向发展。这就是今天关于两性发育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人与哺乳动物为什么会分化并发育成两性的一种初步解释。人类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为22对,而性染色体,即第23对染色体分为X和Y,X是女性性染色体,而Y是男性性染色体,由它们决定人的性别和性别角色。所谓的睾丸决定因子、SRY基因、Wnt-4基因都存在于Y染色体中。

其他的因素

此外决定人和哺乳动物性别的不仅仅是生殖细胞或胚胎中的基因分化,也可能与人大脑中决定性别的特殊部位有关。荷兰的研究人员研究了6名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的变性人,发现他们的大脑中确实有一个极其微小的结构,而这个结构更容易出现在正常女性的大脑中。后来对24名普通男女的大脑研究才发现这一决定性别的部位在下丘脑的一个叫做BSTc的部位。在变性者(男性变女性)的大脑中,BSTc不像是男性的而更像是女性的,因为他们的BSTc比女性的BSTc还要小。由于有这种生物学的原因,许多男性才哭着闹着拼死拼活要变成女性。

对人脑的研究还发现了关于变性的一些生物学基础。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解剖时将男女大脑纵向剖开,可以看到两个几乎完全一样的浅灰色核桃体,但是它们存在一点区别,在男人的大脑中呈现为或黄或红的斑点都集中在左侧;而在女人的大脑中,这些斑点则集中在左右两侧。红黄两色斑点标出了人脑紧张活动的区域,图像表明,在进行同样的语言表达的行为过程中,男人仅仅使用左脑,而女人则同时使用左右脑。这种不同表现了男女两性大脑紧张活动的区域是不同的。

总体来讲,右脑负责直觉与综合,左脑负责语言与计算。美国耶鲁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萨利和贝内特a舍维兹夫妇用核磁共振和正电子摄像技术对大脑做图像记录表明,在进行同样的语言表达过程中,男人的左脑中位于眉骨后侧的“布洛卡区”在核磁共振仪上表现得非常活跃,但右脑没有什么动静。这说明他们仅仅使用左脑。

女性受试者则同时有左右脑的活动。而在运动时,男女在使用大脑灰色细胞方面有不同,男人使用得少而女人使用得多。此外在进行解题计算观察大脑的实验中,女生中成绩优秀者和成绩一般者在大脑的使用上没有什么差别,而在男生中成绩优秀者的脑颞叶(位于耳后的脑组织)在高速运转,而成绩一般者的脑颞叶并没有投入使用。这说明女性使用大脑的效率最高,符合消耗能量最少但获取智慧最大的高级进化形式。这种男女性的区别也说明两性分化是有着较强的生物学基础的。

12.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篇十二

中国竹笛演奏艺术发展到现在, 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有关中国竹笛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说法。有的说法是:《周礼》记载起源于西周。有的说法是:起源于战国时期。还有说法是:起源于西汉时的西域 (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

《周礼》又称《周官》或《周官经》, 是儒家经典。书中讲述周王室和战国各国制度, 有些学术研究人员认为此书可能是西汉时刘歆伪造的, 并非是周公之真作。《周礼·春官》记载:“掌教竽、笙、埙、龠、箫、篴管。”当中“篴”与“笛”音义一致, 及今“笛”的古字。这是有关笛子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根据以上的讲述, 有人提出《周礼》中有关“篴”的记载是否可信。

历来多数学者认为, 古人所说笛是指竖吹的洞箫之类的乐器, 不是真正目前形式的笛子。唐朝以后所说的笛子, 才是指横吹的竹笛。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指出:“后汉马融所赋长笛, 空洞无底, 剡其上孔五孔, 一出其背, 正似今之尺八。……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 非融之所赋者。”“尺八”即为箫的别称。杜子春与马融同为东汉时期人, 杜子春所注之“篴”是否与马融所赋的长笛为同一种乐器呢?似乎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经上所述, 仅凭《周礼》一书的记载, 还是很难说明西周时期已有笛子的存在。还需要更多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

至于笛子流行于战国时期的说法, 只不过是一种推测。主要依据是宋玉《笛赋》一书当中的记载。《笛赋》一书是战国时期宋玉所作, 书中略有问题。 (此书中记载的荆轲刺秦王应为宋玉身后所发生的事情。) 无论《笛赋》是何人所作, 其年代绝不会晚于汉代。从《笛赋》所述的内容来看, 战国时期已有笛子流行。只是, 这时期的笛是箫还是目前的竹笛的问题同样难以解答。现今更多的学者认为笛子为古时西域之乐器, 西汉时流入中土。关于此说法, 历代文献的记载较多。晋.崔豹《古今注》:“横吹, 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 传其法于西京, 唯得《摩诃兜勒》二曲, 李延年因胡曲, 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汉.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宋书.乐志》因曰:“按马融《长笛赋》, 此器起于近世, 出于羌中。”又云:“今有胡篪, 出于胡吹, 非雅器也。”张博望第二次出使西域为元狩四年, 即公元前119年。历时多年, 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崔豹说他带回了笛法与笛曲, 由此推测也同时带回了西域的笛子, 可信。李延年据张博望带回的笛曲《摩诃兜勒》, 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至今我们还能从汉乐府中见到这些乐曲的名称。如《折杨柳》、《望行人》等即是。

汉武帝时代, 汉王朝对匈奴进行多年的战争, 打通了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并且再次派张博望出使西域, 使西域音乐文化延着“丝绸之路”东进传入中国 (汉朝) 。丘仲就是当时有名的宫廷制笛家, 他肯定见到了西域传入的胡笛, 也肯定在当时同时使用了中土的古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推测:正因为丘仲有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和他的超越才能, 他在中国七孔古笛的基础上, 吸收了胡笛的一些优点, 造出了近现代竹笛的形制, 并以它强盛的生命力很快就被宫廷与民间接受及推广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中国古竹笛早于张博望从西域带回来的胡笛近半个世纪。长沙马王堆“利苍”墓是战国末时期的, 至于笛子在当时的产生及流传在中国是毋庸置疑的, 《笛赋》、《周礼》的记载很可能是真实的。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 一件乐器, 它与世界上其他事物是一样的, 是在不断发展的使用实践中不断改变, 不断进化而来的。一种乐器即可能是吸取数种不同乐器长处而产生;也可能随着音乐的需要而派生的数种不同的乐器。现今的笛子, 正是中国古笛与西域胡笛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自汉武帝西域胡笛传入中土以后, 中国古笛逐渐采用胡笛的吹孔与按孔在同一平面上的演奏方式, 吸收了西域笛曲的音乐养分;也保留了中土古笛七孔的基本形体, 胡笛与古笛渐渐同化了。中国古笛的原形也逐渐从中国音乐历史舞台上消失, 至西汉末基本上被淘汰了。它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乐器的行列中。至唐后又加上了膜孔, 笛子的音质、音量均为之一新, 形制趋向完善, 演奏技巧也日益丰富了。

二、竹笛在中国的变革与发展

最初笛子的名称叫涤;到唐代出现了尺八以其长度一尺八寸得名, 后来传到日本, 成为日本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尺八也是流传于闽南的南音音乐主要乐器。一开始, 笛子的按孔是均匀排列的。后来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半音, 而将右边二孔的距离增大, 左边二孔和中间二孔的距离减小。为了能够和乐队向协调, 避免因气温变化而引起的音高变化, 出现了可以调节管长的笛子 (类似于西洋的木管乐器的调音方式) , 最多可调节1/4个音高。但由于改变音高的同时会改变音色, 大多数独奏家不使用这种笛子。笛子一开始是没有膜的。为了使音色明亮, 后来用笛竹的薄膜粘贴在孔上。由于这种笛膜容易破碎, 有人也使用肠衣膜。这种笛膜虽然耐用, 但音色不如前者清脆。结合两者长处的新笛膜采自芦苇, 为现在广大的演奏家所使用。

到了近代, 为了适应新的演奏需要, 笛子的音域越来越宽广。从六孔笛, 发展出了七孔、八孔至十孔笛。按孔方式也趋同于木管乐器的演奏技法。另外, 新类型的笛子不断涌现:由于管长的增长, 出现了弯管笛;“拉笛”, 可以模仿弦乐器的音色;还出现了“口笛”, 擅长模仿鸟类的叫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笛子独奏曲的创作得到较快的发展。其推动力之一是大量民族音乐会的举办。有学者认为, 由于当时独奏曲目的数量未能应付频繁的演出, 而作曲家们对这种获得新发展的乐器的性能及特质尚未了解透彻, 故此创作这个责任便落于演奏家的身上。事实上, 由演奏者创作乐曲实乃中国民族音乐多年的传统, 其中如古琴的演奏本身便带有乐曲创作的性质。1950年代的创作者在创作动机上, 主要基于实际情况的需要, 多于个人荣誉的考虑。演奏家们多以已有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作为素材, 辅以放慢加花、变奏等创作手法来作曲。

由于来自民间的演奏家始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作曲训练, 故此在创作上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 使作品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局限。此情况直至1980年代前一直存在, 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后期的创作者虽然在作曲的技法上有所提升, 但是他们的创作动机大多是表现自己在音乐上的能力, 如个人的技术和风格等, 故其作品往往显得过于单调及缺乏创造力。另外, “文化大革命” (1966年-1976年) 亦大大影响了乐曲的创作, 加上大多接受过正统作曲训练的作曲家在“文革”前并不热衷于为笛子创作乐曲, 故此笛子独奏曲在1980年代以前, 虽然在数量上有所提升, 但创作质量仍然参差不齐。此情况直到1976年“四人帮”倒台之后, 随着中国大陆各音乐学院陆续恢复招生, 较多专业的作曲家愿意为笛子创作新曲, 加上演奏家们在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后创作水平提升, 才有所改善。

1950年代, 中国演奏家们除了以中国本土的乐曲参赛外, 亦会改编苏联及东欧等地区各“友好国家”的民间乐曲。罗马尼亚的民间乐曲《霍拉舞曲》被笛子演奏家刘森于1950年代改编为笛子独奏曲。而同样移植为笛子独奏曲的还有以匈牙利音乐风格创作的《流浪者之歌》、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创作的《野蜂飞舞》及运用了捷克民间舞蹈为创作元素的《单簧管波尔卡》。这些移植乐曲有一个共通点, 就是具有颇高的演奏难度。演奏家们希望能籍著演奏这些改编乐曲表现出个人高超的技术水平。改编西方乐曲拓宽了笛子演奏曲目的范围, 同时这种跨文化的乐曲移植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奏传统及其文化均带来了新的影响。

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 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笛子曲。这一时期的作曲者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及自由, 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文革”期间, 很多笛子演奏家受到迫害, 像陆春龄、赵松庭等在“文革”前已成名的笛子演奏家, 不但被迫下乡改造, 更被扣上不同的政治帽子。文革中, 全国一度只容许“样板戏”的演出, 故笛子艺术的正常发展亦受到很大影响。而在创作技巧上亦没有突破性发展。“文革”后期较为著名的作品有魏显忠创作的《扬鞭催马运粮忙》。

1980年代, 在音乐创作方面, 很多作曲家均积极创作新的作品。另外,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 从前被禁止的音乐亦逐渐在中国传播。这为文化大革命后音乐学院新招收的作曲系学生提供了新的灵感。他们逐渐在创作中加入现代音乐的元素。由于现代音乐非常注重声响效果, 民族乐器独特的声响吸引了这批“新潮”作曲家的兴趣, 一些“新潮”的乐曲因此应运而生。较为成功的作品有谭盾的《竹迹》、杨青的《醉笛》、莫凡的《绿洲》等等。

无可否认, 当代受过专业训练的作曲家不但大大分担了演奏家负责创作的责任, 并且把他们所学到新的作曲元素注入笛子乐曲的创作中, 为笛子独奏曲的创作带来新景像。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作曲家所创作的笛子曲不论在音色、节奏及技巧上均与此前的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强弱的符号清楚交代了作曲家对演奏者在演奏时的力度变化, 亦增强了笛子在音色上的变化。另外, 复杂的节奏组合、多调性、大量半音的运用在此前亦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在伴奏方面, 这批作曲家亦由过去以大型民族乐团伴奏改为以室内乐伴奏为主, 这种伴奏形式的转变为笛子独奏曲加入了新的元素, 大大增加了伴奏创作上的空间。

三、竹笛文化

竹笛的文化迹象及历史沿革向世人证明:它是中国人类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也是世界《乐器史志》上年代久远的古老吹奏乐器, 是全球笛类乐器的鼻祖。竹笛风霜雪雨的生成、发展过程, 是与宇宙中的自然现象、地理观象、人文现象、社会现象、物理学、数学、设计学、美学、音响学、哲学、史学、琴、棋、书、画等科学领域, 艺术门类有机地、共同地相互敷衍、促进、联系、进化、提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竹笛抒写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诗篇。最著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烙城的夜晚听闻笛声有感而作的《春夜洛城闻笛》。

竹笛多由苦竹、紫竹、斑竹、凤眼竹、玉屏竹等优质竹料经制笛师加工成材制做成笛。竹笛属开管乐器, 与国外的笛类乐器最大的区别是“膜振”, 就是在竹笛膜孔上粘贴一块笛膜, 笛音清脆、咳亮、甜美, 富有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家乡味儿, 这是任何管弦乐器及现代电声乐不具备的特征。

13.除夕的起源 篇十三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

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返回目录

14.茶的起源和传说 篇十四

一、神农尝茶的传说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二、陆羽煎茶的传说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上述的传说,虽说难辨真伪,但从此也可见陆羽精通茶艺之一斑。

三、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僮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冲泡下去,只看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后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幽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即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知县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端,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的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四、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直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无数。在东方云遮雾挡的洞宫山上有一口龙井,龙井旁长着几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里、田里,就能涌出水来,因此要救众乡亲,除非采得仙草来。当时有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刚,二哥叫志诚,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见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见回,则由三妹寻找下去。这一天,大哥志刚出发前把祖传的鸳鸯剑拿了出来,对弟妹说:“如果发现剑上生锈,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朝东方出发了。走了三十六天,终于到了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爷爷,问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刚答是,老爷爷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可上山时只能向前千万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身后传来喊叫声,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这一天志诚兄妹在家中发现剑已生锈,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于是志诚拿出铁簇箭对志玉说,我去采仙草了,如果发现箭簇生锈,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诚走了四十九天,也来到了洞宫山下遇见白发老爷爷,老爷爷同样告诉他上山时千万不能回头。当他走到乱石岗时,忽听身后志刚大喊“志诚弟,快来救我”,他猛一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志玉在家中发现箭簇生锈,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老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给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背着弓箭继续往前起,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龙,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立即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过乱石岗时,她按老爷爷的吩咐,将仙草芽叶的汁水滴在每一块石头上,石头立即变成了人,志刚和志诚也复活了。兄妹三人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于是这一带年年采摘茶树芽叶,晾晒收藏,广为流传,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五、大红袍的传说

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它的来历传说很多,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六、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一千多年前就产银针名茶,茶芽细嫩,满披茸毛,很早就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从五代的时候起,银针就被作为“贡茶”,年年向皇帝进贡。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的缘故。白鹤点头飞入青天,是表示万岁洪福齐天;翎毛竖起,是表示对万岁的敬仰;黄翎缓坠,是表示对万岁的诚服。”明宗听了,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上述侍臣的一翻话自是讨好皇上,事实上,细嫩的君山银针茶,冲泡时,确有棵棵茶芽竖立悬于杯中,上下沉浮,倒是极为美观的。

七、松罗茶的传说

上一篇:党课小组讨论发言素材下一篇:花开有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