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第三讲选材(精选2篇)
1.初中语文写作第三讲选材 篇一
结合课文教学谈作文的立意与选材
确立主题、选择材料是写作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一、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什么叫主题?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资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文以意为主”,一篇文章的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安排,语言如何遣用,表现手法如何选择,以至标题如何制定,都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加以酌定。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主题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
由于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在文章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写作时就要做到“意在笔先”,即在没有挥笔行文之前,先要确定好主题。
二、立意的要求
(一)要正确鲜明。正确是对立意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题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立意正确,文章就有价值;否则,文章就没价值。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我们所学的课文,或是通过描摹万物,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或是对人生的叙述,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或是赞扬母爱,激扬爱国之情;或是伦理、道德、情感等主题。朱自清的《背影》主题是通过父亲背影的描写,体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怀念父亲的主题。都德《最后一课》的主题是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表现了法国阿尔萨斯人在被分割的悲痛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鲁迅《故乡》则是我回故乡的见闻及闰土的变化,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及思想统治,进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则是通过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痛苦表现了旧中国北京城市车夫的悲惨生活;王安石《伤仲永》的主题也是表现了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即使是天赋也会成为平庸之人。正因为这些文章主题正确,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所以它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不事先立意,不确定有生命力的主题,甚至出现不正确的主题。如有学生写《我最敬佩的人》竟然是希特勒。
再如有同学写《难忘的一件事》„„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乞丐的不满。
(二)要深刻、新颖。所谓深刻是指所确定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所谓新颖是指所确定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给人以新的启示。深刻与新颖,二者关系密切。
要做到立意深刻,一是要掌握思想武器,独具慧眼,对事物观察得精细,能见人之所未
见;二是要善于思考,将问题想深想透。写叙事类文章,要认真思考,努力探究能反映人物和事件本质特征的闪光点,写议论文,要努力寻求问题的主要矛盾及要言处。例如《变色龙》这篇小说。再如《范进中举》。
初中生写作文很难做到深刻,但只要把握武器,认真思考,善于思考,文章的立意就会达到一定高度,主题也会相对深刻。
选材
选材就是为表现主题的需要所选择的材料。材料有主次、深浅、轻重、大小、精粗、文野、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要根据文章的具体要求,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挑选,选取最合用的精当材料,才能把文章写好。一般地说,选择材料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一)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无论写什么文章,都不能不顾主题和材料的关系,都不能离开主题的支配而去任意地、片面地选择材料。必须对与主题相应的材料做全面的把握,在主题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这是选择材料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
选择材料主要目的是为了用精当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得充分、突出、深刻,是为了使材料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因此,必须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主次和详略。凡是能够有力地表现、说明、烘托主题的材料,就要选用。而那些与主题无关,不能表现、说明、烘托特定主题的材料,就要坚决舍弃。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经验。
作文要根据自己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若写母爱主题,就应该选择母爱方面的材料。若表现母亲爱劳动的品质,就选择母亲勤劳的事;若表现同学刻苦学习的精神,就表现他学习的事;若表现同学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他刻苦学习的事就不写;若写初中生活二事,就既包括学习中的时也包括团结、友谊、宽容、竞争、成长等方面的材料。《我有一个“坏”妈妈》就要选择妈妈“坏”的材料:如何让你徒步上学;风雨中让你干一件事;代妈妈去超市购物不准坐车回来;妈妈去外婆家让你自己做饭;平时的衣服自己洗等等。写这些事情,充分表现了妈妈的“坏”,后来篇末写出妈妈的这些“坏”恰恰是好,它使自己受益匪浅。欲扬先抑,现出庐山真面目,原来妈妈的这种“坏”正是一种更深远永恒的爱。
若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小事》中的小事就不可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了表现主题,这件小事也不可能真是毫无意义的小事。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为佳?应选择那些以小见大,透过小事折射时代风貌,展示人物内心,符合事物规律的事情。
(二)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
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所谓真实,就是说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还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这主要是指议论文、说明文而言。写记叙文本来就应该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但真实可靠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不变,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特别是文学作品,作者笔下的人物命运是则杂糅的人物。
材料真实并不是实事的翻版,而是要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将毛皮的东西去掉,留下最本质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东西。如《我怦然心动的时刻》一定要在捕捉到这一场面后加大铺叙描写渲染的力度去扩大化地写。还如《月是中秋明》。
写议论文更要遵循材料真实的原则,该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凭空臆造,议论文之所以有说服力,就在于事实坚实可信。
(二)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典型材料,可能是一个典型人物,一桩典型事件,一个典型场面,一个典型故事,也可能是人物的典型语言或典型动作。凡是典型材料,不论大小都具有普遍意义,用到文章中有助于使主题深化,使文章精粹有力,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善于写作的人,都很重视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根据表达情感、描写人物和景物的需要,去严格而巧妙地精选典型的材料。
例如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就是从千百个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中选取了三个典型材料,分别从英雄主义气概、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不同侧面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在写作中要视主题的需要注意精选典型材料。如写《在中成长》,所填内容一定要有适合补填内容的典型材料。例一次挫折,一场困难的磨砺,一次社会责任,一次误解的消除„„再如写母爱的文章。
(四)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就是新鲜、活泼、生动、有趣,具有时代精神和特色的材料。“文章最忌百家衣”,选择材料贵在新颖。所谓新,不外是指新发现,新产生,别人尚未写过的材料。别人都写老掉牙的材料,你却写了新发生的材料;别人都说“雪,我爱你”,你却写“雪,我恨你”;别人都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你却说“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无须一定要逆耳”。这种逆向思维只要理论得合理,述说得合辙,也往往能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熟悉的材料,是指了解得最清楚和感受最深刻的材料。选择熟悉的材料就能找到最佳的反映角度,写起来也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出别人看不见、想不到、没有体会到的东西。这样文章才能显出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且深刻动人。
【写作训练】
一、培养立意的能力是学好写作的重要一环。请根据下面两组材料,各确定一个最佳的主题并说明其原因。
(一)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5公斤之多。
(二)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中国。他给美国移民局的电报中声称:“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的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
二、从事物的相互联系说,不同事物可以显示相同的意义。请认真分析下面两组材料,从相同的角度归纳出一个主题,写出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三、下面两题,任选作一个
(一)写一个熟悉而有意义的小故事,题目自拟。
(二)以《我逐渐了解了他(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要求:
1.根据掌握的材料提炼主题。
2.再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严格挑选材料。
3.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
4.恰当地运用一些人物描写手法。
2.初中语文写作第三讲选材 篇二
一、选择题
1.《蒹葭》一诗起“兴”的句子是(AD)。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蒹葭》在《诗经》中属于(D)。
A.颂 B.大雅 C.小雅 D.风
3.《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A),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A.风骚 B.风雅C.杂体诗 D.古体诗 4.“楚辞”(《楚辞》)的含义有(ABD)。
A.泛指楚地歌谣 B.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诗体 C.先秦古体诗 D.西汉末刘向编定的诗集 5.“平原忽兮路超远”中的“超”应读为(B),含义是(B)。
A.chāo,高于 B.tiáo,通“迢”,遥远 C.chāo,超过 D.chāo,表示强调 6.下列先秦著作不属于儒家的有(CD)。
A.《荀子》 B.《论语》 C.《庄子》
D.《墨子》
E.《孟子》
7.先秦历史著作可分为编年史和(D)。
A.语录史 B.纪传体
C.公羊史 D.国别史
8.《季氏将伐颛臾》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AD)。
A.祸起萧墙 B.贻笑大方 C.望洋兴叹 D.开柙出虎 9.《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颛臾不能打的论据有(AC)。A.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C.(颛臾)且在邦域之中矣 D.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10.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ABD)。
A.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B.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D.天下莫之能抗(《苏秦始将连横》)
1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是(D)。
A.兼词
B.助词,凑音节
C.助词,的 D.助词,破坏句子独立性 12.下列句子中属于意动用法的有(BD)。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C.井蛙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于虚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5.“靖节先生”的是朋友给(B)的私谥。
A.谢灵运 B.陶渊明C.曹操 D.孔融
26.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问君何能尔”的“尔”的意思是(C)。
A.你们 B.然而C.这样 D.宁静
二、翻译题
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芦苇苍茫,明亮的露珠依然未干。心中的那人,就在水之彼岸的高坡上。2.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译:手持吴戈,身披犀甲,战车交错,短兵相接。3.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身躯已死,灵魂长存,他们的魂魄是鬼中之雄。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对就任的职位要尽力施展才能,不能忠于职守就放弃职位。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老虎犀牛等猛兽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玉石等珍宝被毁坏在匣子里,这样的事情是谁的过错呢?
6.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我对于治理国家的态度,那真是在上面尽心啊。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人在吃猪狗食(或:猪狗在吃人的食物)统治者却不知约束自己的行为,路边躺着饿死了的人的尸体统治者却不知开粮仓赈济百姓。8.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译:以仲尼之见闻为少,以伯夷的仁义为轻。9.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译:设想中原大地在海内大陆上,不就像大仓库中的一粒小米一样(微不足道)? 10.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译:如今京这座城市不合法度,不符合先王的礼制。1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译:大叔段完成了军事集聚,修缮好了盔甲和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的国都。
1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译:您担心什么呢?如果从地上挖掘下去直到挖出水,在有水的地方挖一条隧道母子相见,难道有谁能反对吗?
13.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5.谈谈你对“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看法。
答:这句话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对于这句话我的看法是,不能将属于自己的错误归咎到别人身上。6.查阅资料,谈谈成语“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的来源是什么?
答:“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出自战国末道家代表人物文子的著作《文子》中的《自然》。“孔席不暖”,指孔子到处奔走,每至一处,坐席未暖,又急急他往,不暇安居。“墨突不黔”,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两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各处奔走。
7.《寡人之于国也》哪些地方地方体现了“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写作方法? 答:《寡人之于国也》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这就是“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方法。
8.庄子在《秋水》中说:“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你怎么认为? 答:庄子认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文章把河伯当做庄子思想的对立面,指出那些认为仲尼见识才学不够,伯夷的义气不值得尊重的人,自己刚开始还不信,现在看来是真的,表达一种讽刺的意思。
9.《郑伯克段于鄢》中“若阙地及泉”这句话中包含了一个古汉语重要的用词方法,是什么方法?请再举两个例子。
答:“若阙地及泉”中的“阙”通“掘”,是个通假字,使用“掘”的读音和意义。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平原忽兮路超远”中的“超”通“迢”。“于予论乐,配天之灵”中的“论”通“伦”。10.用你的观点分析“姜氏”这一人物。
答:姜氏偏狭昏聩,以私情干政。作为母亲,她在两个孩子之间,更倾向于共叔段,而对于庄工,则是厌 恶,并且在君王更替的时候,想让自己喜欢的孩子做大王,一碗水没有端平,所以作为母亲并不称职。
11.概述苏秦在游说秦王和赵王所持观点的不同点。
答:苏秦在游说秦王时竭力宣扬武力的作用。及至游说赵王后,从“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可以看出,苏秦推崇的是外交手段解决纠纷。
12.读了《苏秦始将连横》,请谈谈你对苏秦的看法。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A.本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描写敌人的凶猛残暴? 答:本节以楚军为着眼点细致地描写了从两军相遇、白刃战、到楚军失败的过程,描写敌人的凶猛残暴更加突出了楚军在处于弱势依然忘我拼搏的坚强,直至全军覆没,整个过程充斥着悲壮。
B.“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夸张、比喻。
C. 哪些语句属于细节描写? 答:车错毂、左骖殪、右刃伤、霾两轮、絷四马。D. 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作者屈原怎样的感情?
答:感受到了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屈原对于楚国战士,面对强敌,浴血奋战,最后战死沙场的缅怀之情,敬重之意。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来”是什么用法? 答:是使动用法。
B.这段话是立论还是驳论? 答:是立论。
C.为什么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答:指出鲁国国君才是季康子的心腹之患,揭露了季康子的篡权之心。D.这段话显示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在现代有没有现实意义? 答:有现实意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
E. 你觉得郑庄公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国君?为什么?
答:是。作为国君,郑庄公确实很有能力,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一个君主对待各种情况所作出的正常反应。虽然他杀了自己的弟弟,但是确实属无奈之举,并不能因为这件事,就否定了他的治国能力。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A. 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对偶、排比、反问。B. 这段话对苏秦做了哪些描写?
答: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C. 本段哪一段描写形成了后世勤奋努力的经典用语“锥刺股”。查一查“头悬梁”的来源。
答:“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是“锥刺股”的来源。
“头悬梁”见北宋《太平御览》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6.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A.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答:设问、比喻、借代。
【初中语文写作第三讲选材】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写作的目标06-19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难点10-02
初中语文写作心得体会07-24
初中语文写作创新教学初探02-13
2019教师工作计划第二学期初中教师选材03-17
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01-29
初中语文阅读到写作迁移的研究探索12-06
初中语文古诗词对写作教学的启示01-0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