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饲料行业发展概况(精选8篇)
1.我国饲料行业发展概况 篇一
我国饮料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9年,我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饮料企业完成饮料产量1186万吨,2000年完成1490.83万吨,年增长率达25.7%,这已是我国饮料业连续周年保持增长。饮料“十强”企业2000年完成产量614.84万元,比1999年增长28.65%,超过全行业增幅。这些数字表明,中国饮料业正在成为国内发展最快、品牌后起之秀最多最强大的行业之一。
2000年中国饮料业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呢?大中型企业共同发展从各省情况来看,去年广东省完成饮料产量351万吨,居第一位;接下来依次是浙江292万吨、上海132万吨、江苏92万吨、河北84万吨、北京66万吨、湖北64万吨、辽宁47万吨。作为我国饮料行业的主体企业和品牌,“十强”企业完成产量614.84万吨,比上年增长28.65%,其中娃哈哈集团以224万吨的产量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企业完成总产量359万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完成“两乐”品牌产量326万吨,比上年增长10%。与1999年相比,大企业、大品牌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主要表现在:“十强”和“两乐”企业共完成产量972万吨,比上年增长21.8%,低于全行业25.7%的增长幅度;“十强”企业的发展进入平稳阶段,市 场占有率由上半年的45%回调至全年的41%,与1999年的40%相比只是略有增长。这说明,饮料产量的增长除了一批大型企业的稳定发展,还有一批中型企业正在努力追赶。
品种需求发生变化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0年瓶装饮用水产量为554万吨,居各品种之首,占全国饮料总产量的37%;碳酸饮料为46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1%,其中“两乐”企业为326万吨,娃哈哈集团为约50万吨;茶饮料是近两年饮料企业发展的重点,经过调味的红茶、绿茶、柠檬茶、乌龙茶等茶饮料发展最快,总产量约为18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12.4%,成为饮料中的第三大品种;果汁及果汁饮料产量为97万吨。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和果汁型饮料,分别占据了饮料产量的前四位,碳酸饮料“一统江山”的局面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以“十强”2000年的生产情况为例,瓶装饮用水和茶饮料的比重分别为44.l%和17.14%,分别比1999年上涨了2%和3.6%。对饮料品种需求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对饮料的认知变化,由以前的单纯解渴发展为追求健康、营养(功能),但无论是解渴型还是营养型,都必须满足口感好这个基本要素。优秀品牌 整体亮相在去年原国家轻工局主办的’2000中国国际食品及食品加工和包装技术设备展览会上,“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首次整体亮相,加上“国家豆奶生产示范企业”的首次集中展示,充分显示了我国饮料工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行业的凝聚力。“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堤由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早在1999年就组织评选推出的,人选者都是业
内的龙头企业和优秀民族品牌。“国家豆奶生产示范企业”则是在去年4月’2000全国豆奶发展研讨会后,协会及业界同仁充分认识到我国豆奶消费的巨大潜力及目前豆奶市场的诸多不规范,必须树立优质豆奶品牌并扩大其知名度,经过评审 并由原国家轻工业局批复的。这些优秀品牌的整体亮相,不仅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强势关注,而且吸引了许多普通消费者的目光,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饮料消费税调研初见端倪去年初,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又将饮料消费税的开征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投入了大量精力于饮料消费税的调研、分析工作中。去年初,应财政部有关部门要求,协会做了尚不适宜开征消费税的书面报告,4月组织召开了部分饮料企业的座谈会,向财政部有关部门汇报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为了使我国饮料税收政策与国际接轨,去年5月,由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原国家轻工业局共同组成考察组,赴菲律宾、德国、法国、意大利进行了专题考察,以上四国均未开征饮料消费税,根据对这些国家饮料协()会、饮料厂及相关财政部门的考察情况,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在向财政部提交的出国考察报告中,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了饮料行业量增利减、税负承受能力差的现状,提出我国暂不宜开证饮料消费税的建议。目前财政部已表示该建议有理有据,可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依据。竞争加剧 市场稳定
在产量大幅增长、主体产品日趋均衡的同时,2000年饮料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这种竞争的激烈直接反映在饮料的售价.与1999年相比,白糖价*涨m0/0,PET粒料价上涨180/0,水价匕涨对此在原辅料均涨价的情况下,国内大品牌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饮料吨产品销售收入却下降了2%-12%不等。2000年春夏发生的瓶装饮用水之争,虽然包含了学术界的争议,但消费者更多感受到的是竞争的火药味,对身陷其中的企业来说,更是感到了市场竞争的惨烈。幸运的是,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正在日臻成熟,表现出消费行为、购买行为的理性化。从总体上看,消费者并没有因为价格下降、“水战”以及某些过度促销而改变对品种的选择。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饮料行业的形象获得了不断提高,它使真正投身于这一行业的人充满激情和希望:中国饮料业除了是发展最快、品牌后起之秀最多最强大的行业,还是最早改革开放的行业,市场程度最高的行业,国际先进营销管理渗透最有效的行业,国际品牌投入最大的行业。随着行业发展外部环境如政策、融资等的不断优化,中国饮料业将书写新的辉煌。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今年工作重点: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提出了今年协会的工作重点,就是要继续发挥协会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为行业服务,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在为政府服务方面,要完成政府交办的有关工作,如行业调查、项目审查等,及时宣传与饮料相关的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协助政府做好饮料行业的有效利用外资工作及对外国牌号碳酸饮料的管理工作;及时反映行业情况,为政府制定饮料行业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当好参谋;提出行业的发展方向、技术改造方向、科研发展方向,推出有潜力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争取政策的倾斜;协助政府做好相应的反倾销和应诉工作,促进我国饮料业在国内外市场贸易环境的正常化。在为行业服务力面,要积极关注我国人世后对饮料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与企业及有关部门共商解决对策,向政府提出合理的建议;继续关注饮料税收政策的变化,努力实现为国家交税和行业发展的良性循;加强产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开展橙汁检测方法的宣传工作;积极协调行业内可能出现的不利于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问题,积极反映饮料生产中PET聚酯切片等包装原材料供应中的问题等。在技术信息服务方面,除了继续办好相关杂志和内部通讯外,还将调查编辑《200年全国饮料工业企业经济指标资料汇编》和《“十强”及“两乐”企业的季度、半年、生产情况》,并及时编印发至有关单位。对非饮料生产的企事业会员单位,将增加与饮料生产相关情况的调查。为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协会还将组织召开多种饮料发展的研讨会,如2001年中国茶饮料发展研讨会,2001年北京国际饮料科学技术报告会,协助办好第二届上海国际啤酒饮料技术及设备展览会、2001年北京国际食品饮料包装展览会等。在条件成熟时,试行开展提倡100%果汁健康消费的有关工作,并适时召开全国果蔬汁饮料发展研讨会。积极推广新设备、新包装和新原辅配料、添加 剂等,为饮料出新品、上档次服务。另据了解,协会还将创办中国饮料网,增强协会为会员服务的手段,提升中国饮料业的形象
2.我国饲料行业发展概况 篇二
1 产能
2007年我国共有10家ABS生产企业,表1列出2007年我国ABS树脂生产能力,其中宁波LG甬兴是国内最大的生产企业,产能为48万t/a。韩国LG集团针对我国ABS市场的现状,计划再度将其在中国的ABS生产能力扩大到100万t/a。此外,镇江奇美也将中化集团在太仓的ABS装置收归旗下,产能也大幅扩充。上海高桥石化20万t/a ABS装置于2007年1月投产。2007年扩产成功的还有镇江国亨的15万t/a装置,该装置在2007年10月生产,使产能达到25万t/a。
分析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ABS树脂总生产能力达到203万t,2010年将达到300万t。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稳定生产,国内ABS自给率有所增大。但是从现有的ABS消费格局来看,2008年还无法改变进口料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局面,预计2008年的国产料产量仍将低于进口量。因此,今后几年我国仍需大力发展ABS树脂。
我国ABS生产量2007年为177.12万t,2000~2007年ABS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8.9%。
2 消费
近年来,我国ABS树脂的消费量增长很快。2002年表观消费量达到214.5万t,成为世界ABS树脂消费大国,已属全球第1。2005和2006年表观消费量分别提高至307.7万t和327.4万t。而自给率有较大提高,分别提高到35.88%和39.06%。2007年表观消费量提高至391.3万t,自给率提高到45.27%。
预计2008~2010年,我国ABS树脂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2010~2015年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约6%。到2010年我国ABS树脂市场总需求量将达到450万t,2015年总需求量将达到490万t。
3 进出口
虽然我国ABS树脂产能和产量均增长很快,但仍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需求,每年都需大量进口。我国ABS的需求量和进口量均已居全球第1,成为世界ABS第1进口大国。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ABS进口量达到217.30万t,出口量为3.18万t,进口依存度为55.54%。我国ABS消费目前仍然较大量地依赖进口。见表2。
2007年我国ABS进口量中国台湾占据47%的进口份额,韩国占34%。其他的进口来源地有:日本占7%,马来西亚占5%,泰国占4%,美国占1%,比利时占1%。
4 消费结构
我国ABS树脂消费高度集中在电子/电器配件上,约占总消费量的80%左右;玩具和汽车配件各占10%。近年来,我国ABS树脂消费市场重心正在逐步转移,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兴起使ABS树脂市场格局呈现新的变化。多年来,家电在我国ABS树脂消费中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但目前呈逐渐下降趋势。由于国内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市场供大于求,加之改性PP等替代品的渗透和覆盖,ABS树脂在大型家电市场的消费量正在减少;而在小家电、办公设备和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消费正在悄然升温。预计,ABS树脂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也有较大潜力,汽车、摩托车生产和消费的大幅度提速,将使汽车内饰件制品成为ABS树脂市场新的消费亮点,游艇和活动房屋等休闲用品也为ABS树脂市场打开了新的销路。此外,ABS树脂在管材和管件等建材、医疗器械和合金共混物的应用上也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5 扩能前景
为满足国内市场对ABS需求的增长,现有装置正在扩能,外商也在中国兴建新的装置。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对汽车、电子电器的消费升级,国内ABS的消费将继续迅猛增长,由于国内ABS消费前景持续看好,各石化巨头近年纷纷加快了在国内的扩能步伐,目前,国内LG 甬兴、奇美、台化、国亨、高化、吉化等公司的ABS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均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大幅提高产能,预计2010年前我国新增ABS产能139万t/a,将有多套新建或扩建ABS装置建成投产(见表3)。由于我国最早采用自主技术建成的2套装置均已关闭,未来运行的装置将全部从国外引进,工艺技术与国际水平同步。
美国Shaw集团公司的能源与化学品集团于2008年初宣布,将为天津大沽化学工业公司建设2套20万t/a ABS装置提供专有技术、工程和设备采购服务。Shaw集团公司与萨比克创新塑料技术公司(原GE塑料全球技术公司)已签署协议,将使天津大沽的2套装置采用专有的苯乙烯乳化法ABS技术。
此外,全国各地拟对 ABS项目的招商计划达190万t/a,见表4,届时我国的ABS产能将超过340万t/a,将显著改变我国ABS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预计2010年,我国ABS树脂总生产能力将达到320万t,但与2010年的450万t需求相比,仍然产不足需。
为此,建议国内在提高现有生产装置开工率的同时,在具有原料优势的地方考虑采用成熟的乳液接枝本体SAN掺混法工艺再新建几套生产规模在20万t/a以上的装置,从根本上缓解我国ABS树脂的供需矛盾。
6 发展建议
(1)今后扩建和新建ABS装置一定要考虑到原料配套和供应问题,在产能和需求快速增长的状况下,原料稳定供应将成为今后我国ABS树脂生产企业重点面对的问题。
(2)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抗冲击、耐热、耐候、高流动、电镀、阻燃、高光泽、抗静电、激光标识、抗电磁屏蔽、抗振动阻尼、气体阻隔等专用ABS树脂品种以及电冰箱、头盔、板材以及汽车仪表板表皮等各种专用料的开发。
(3)近年来ABS树脂与其它高性能的工程树脂的合金/共混物发展很快,其中最主要品种有ABS/PC、ABS/PVC、ABS/PBT、ABS/PA以及TPU/ABS等,我国应加大ABS树脂共混合金的开发力度,尽快大规模推出ABS树脂共混合金产品,改变我国ABS树脂产品品种单一,产品档次低的现状,以满足国内实际生产对不同品质产品的需求。
参考文献(略)
3.我国绿豆加工利用概况与发展分析 篇三
关键词:绿豆;加工利用;概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 TS21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234-02
收稿日期:2013-05-23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03069)。
作者简介:张会娟(1979—),女,陕西蒲城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E-mail:zhanghuijuan_abc@163.com。
通信作者:胡志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设计及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E-mail:zchu369@163.com。绿豆又名青小豆,生育期短,适应性广,是一种可作为粮、肥、药、饲、菜及饮料加工等多种用途的作物,被誉为粮食中的“绿色珍珠”,具有抗癌、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清热解毒、健身等功效[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优质绿豆及其加工制品在国内外消费市场需求趋旺[2]。
我国栽培绿豆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及东北地区,以内蒙古、吉林、安徽、河南、山西、黑龙江、陕西等省种植较多,其次是湖北、河北、湖南、四川、重庆、辽宁、江苏等省市[2-3]。我国绿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30%以上,其次有印度、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近年来的种植面积亦在不断扩大[4]。但是,我国在绿豆及其加工制品等功能性产品开发方面手段落后,加工工艺与技术落后、质量差且产品附加值低,深精加工水平有限,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制约了绿豆及其功能产品的开发利用,严重影响了我国绿豆加工业的发展步伐[3]。
鉴于此,分析目前国内外绿豆加工利用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绿豆产品加工和开发利用的研究步伐,而且對于快速有效提升其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促进我国绿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绿豆营养成分及功能作用
绿豆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豆类,营养较为全面。据分析,每100 g绿豆含蛋白质22.1 g、脂肪0.8 g、碳水化合物59 g、钙49 mg、磷268 mg、铁3.2 mg、胡萝卜素0.22 g、硫胺素0.53 mg、核黄素0.12 mg和尼克酸1.8 mg。绿豆不仅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而且还含有黄酮类、多酚类、活性酶类、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能满足人体对能量和多种营养素的需求[5]。
绿豆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非常高,是我国传统药食兼用的食材。绿豆及其花、叶、种皮、豆芽和淀粉均可入药,性凉味甘,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利尿、止渴消暑、明目降压、润肤等作用,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保肝等也有明显疗效,外敷可治疗烫伤、创伤等症。此外,绿豆亦具有解毒、抗菌抑菌、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预防癌症等功能[6]。
2国内外绿豆加工利用研究概况
发达国家对绿豆、薏米等杂粮原料的加工研究起步早、发展快,其特点是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目前,发达国家在杂粮的初、深加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加拿大、美国、日本,在绿豆、薏米等杂粮的脱壳/脱皮、清选分级等初加工方面技术先进,脱净率高、损伤小[7]。在绿豆蛋白类制品等功能成分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利用方面,生产分离蛋白以碱沉酸提法为主,但美国、日本等国现已开始试用先进的超滤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绿豆蛋白[2]。近年来,低脂肪、无胆固醇的植物蛋白在国外发展迅速,加拿大、美国、日本开发的绿豆等多种杂粮初加工产品、功能性产品已大量进入市场。此外,国外对绿豆淀粉尤其是对抗性淀粉或抗消化淀粉的研究方面比较活跃,绿豆抗性淀粉的开发应用现已成为国际上新兴的食品研究领域。美国、英国等国于20世纪末就开始对绿豆抗性淀粉进行开发利用研究,目前已有产品上市,例如美国的Novelose系列和英国的Crystalean[8]。目前,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农业纵向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正向机械化、现代化方面发展。
我国在20 世纪60 年代才开始有关绿豆的研究工作。由于绿豆适口性好,易消化,因而对绿豆食品的开发应用很多,比如绿豆凉粉、绿豆糕、绿豆奶、绿豆沙和绿豆酒等。在绿豆脱壳/脱皮、清选分级等初加工方面,我国的加工技术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加工工艺与技术落后、传统产品类型少、质量差且产品附加值低,深精加工水平有限[3]。目前,我国绿豆加工产业发展缓慢,大多数厂家只注重对绿豆淀粉的生产加工,而且基于绿豆淀粉本身的特性,我国对绿豆的加工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淀粉提取率低的粗加工阶段,而忽略了对绿豆蛋白的开发利用,加工企业基本上是将绿豆蛋白、绿豆壳等副产物作为生产废料或牲畜饲料而抛弃掉,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绿豆资源的极大浪费,增加了绿豆淀粉生产成本,在价格竞争上更为不利[9-10]。近年来,国外对于绿豆抗性淀粉的研究已有产品上市,但是我国对绿豆淀粉的加工利用以及绿豆抗性淀粉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有一定研究,但在开发利用方面与国外有相当大的差距。
国内外虽在绿豆加工、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亦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绿豆中存在的蛋白质对其他传统加工制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还很欠缺,对绿豆功能成分及保健功能的有关研究大多停留在体外实验基础之上,缺乏体内实验数据,而且多种保健作用机理至今仍不明确,今后尚需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nlc202309041843
3我国绿豆生产、加工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产盲目性大,销售、收购、加工等环节相互脱节
绿豆生产作为传统农业,农民在种植品种及面积上存在盲目性。目前,我国绿豆产銷体系、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导致绿豆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且由于缺乏市场预测信息,各系统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农民的绿豆销售难,加工企业收购难,生产、加工、外销等环节相互脱节,绿豆价格上下波动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另外,加工企业在收获季节一般会根据需求收购绿豆,产品积压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绿豆加工利用不及时,绿豆产品商品率低。
3.2生产、科研、加工利用等方面重视不够,基础性、功能性研究尚欠缺
一直以来,绿豆被视为杂粮作物,对绿豆的生产、科研、技术推广及加工利用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绿豆生产及加工长期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状态。农民种植多凭感觉和经验,产品混收、混贮、混售,因而品种混杂,品质降低,商品销售等级下降,效益低下。近年来,我国虽在绿豆加工、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定研究,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对绿豆产品的原料加工特性、加工产品品质、功能性等相关方面的系统研究还非常欠缺。
3.3产品加工简单粗放,精深加工不足,产品档次、附加值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的绿豆产品大多以直接销售或初加工产品为主,对绿豆产品的加工利用基本上仍停留在人工挑选、简单过筛去杂、表面抛光等传统或淀粉提取率低的粗加工价段,且绿豆传统产品类型少、品质较差,加之现有的深加工、精加工水平不高,加工技术及其装备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造成了现有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的现状。
3.4绿豆研究投入较少,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副产物未充分利用,深加工龙头企业较少
我国在绿豆加工利用方面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对绿豆等杂粮产品的研究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绿豆加工难以跟上现代化食品工业发展步伐,新型方便、健康的绿豆产品种类甚少,且绿豆皮中的纤维素、黄酮、生物碱,淀粉生产中产生的绿豆蛋白以及抗性淀粉等副产物均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在保健食品、药品等功能性产品方面的科研开发项目较少,绿豆增值低,深加工龙头企业甚少,且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精品少,产业拉动力弱,制约绿豆产业的规模化形成。
4加快发展我国绿豆加工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4.1重视绿豆规模化生产,加强产业联合,积极发展绿豆加工和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绿豆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缺乏组织和引导,农民多以自发形式进行种植,产量低,成本高,影响了绿豆生产发展及产业规模化形成。因此,应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目标,因地制宜重视并加强绿豆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豆(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及其综合利用,加强绿豆科研、生产、加工等多行业、多单位参与的绿豆产业联合,采取“公司+农户+科研”或“企业和科研+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生产、科研、加工一体化产业化经营。
4.2加强绿豆特性、品质及相关加工技术等研究,开发新型健康方便食品
绿豆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已广为人知,为适应国内外消费市场需求,今后应加强绿豆营养特性、内在品质、品质评价以及适用性等研究,积极开展绿豆相关加工技术的研究,在完善提升传统绿豆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绿豆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并充分利用绿豆皮中的纤维素、绿豆蛋白以及抗性淀粉等副产物,开发出新型、方便的绿豆健康食品以及绿豆蛋白、绿豆膳食纤维、绿豆抗性淀粉等精深加工产品。
4.3加强绿豆加工企业建设,发展和壮大绿豆加工龙头企业
绿豆产品流通不畅、加工进度赶不上、商品率低、产业化程度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豆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应重点加强以绿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建设,绿豆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同步发展,个体经营和大企业经营并举,使绿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并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发展和壮大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豆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4.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初、深加工技术研发,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绿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绿豆资源优势、价格优势和生产条件优势明显;但是,我国在绿豆生产、加工利用等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严重不足,绿豆及其制品研究至今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为改变我国绿豆生产与加工利用严重滞后的现状,应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绿豆初、深加工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工装备与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应用先进、适用的加工工艺、技术等,开发出优质、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绿豆制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绿豆研究、生产加工和开发利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龚倩云. 绿豆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2009(3):57-58.
[2]曾志红,王强,林伟静,等. 绿豆的品质特性及加工利用研究概况[J]. 作物杂志,2011(4):16-19.
[3]刘峰. 黑龙江省绿豆产业现状及技术对策[J]. 杂粮作物,2010,30(2):151-153.
[4]尹凤祥,李键波,肖焕玉,等. 吉林省绿豆生产状况与发展策略[J]. 吉林农业科学,2002,27(5):52-54.
[5]李发虎,蔡永敏,曹睿亮. 绿豆及其药用和食疗作用[J]. 今日科苑,2007(6):44.
[6]庄艳,陈剑. 绿豆的营养价值及综合利用[J]. 杂粮作物,2009,29(6):418-419.
[7]李萍. 杂粮深加工科技支持对策探讨[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3):75-77.
[8]田海娟. 绿豆淀粉开发及其应用前景[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5):84-86.
[9]杨静,郑为完,聂斌英. 绿豆饮品开发利用的研究概况[J]. 江西食品工业,2005(1):37-39.
[10]张延杰,田金河,曾庆孝,等. 绿豆壳中提取黄酮工艺的研究[J]. 粮油食品科技,2005,13(5):39-40.陈冬年,刘展,武韶华,等.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小龙虾甲壳素[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36-238.
4.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篇四
食用菌行业概述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1991~200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综合统计资料见表1。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三)、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猴头菌、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皱环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真姬菇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仅松茸一项,2003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四)、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世界的90%。
(五)、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食用菌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目标,将向以下方面发展:
(一)特色菇业
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市场和技术等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引进或开发1—2个适合当地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实施产业化开发,形成从菌种生产、商品菇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包装和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并组建科技、信息以及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远销组织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最终形成规模特色。
(二)生态菇业
无公害种植技术,把保护菇业资源与环境和菇产品的卫生安全融为一体,最终实现菇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发展生态菇业技术,只有实现无公害种植,才能生产出安全的菇产品,这样,我们的菇产品就更易打入国际市场。
(三)创汇菇业
瞄准国际菇菌产业市场,充分挖掘本地菇菌产品的资源与技术优势,种植一些创汇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真姬菇、杨树菇、茶薪菇、松毛菇、牛排菇、金福菇以及优质花菇、蘑菇、滑菇、木耳等。
(四)休闲菇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增多,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对菇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用,而且要满足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应将菇产业种植生产与旅游观光、采摘自食、观赏、盆景等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建立一批环境优美的休闲菇业基地,通过食用菌观光旅游,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了解一些菇业基本知识,欣赏购买新特菇菌,采摘鲜菇菌子实体,体会一下收获的喜悦。与之相关的设施菇业,盆景制作技术,珍稀品种栽培技术和配套相关产品开发技术将得到发展,成为菇产业中的一项新型产业。
(五)保健菇业
食用菌目前主要用于菜肴,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誉称为“山珍”,如洁白肥嫩可口的草菇、味如鸡丝的鸡腿菇、黏滑多胶的木耳、清嫩可口的竹荪、香郁诱人的香菇、肉质细腻的口蘑、鲜美质脆的羊肚菌、水果清香的鸡油菌、鲍鱼海鲜风味的侧耳等,都是享誉古今中外的美味营养食品。但近几年来部分品种发展过快,出现供大于求,深精加工没有跟上的现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类的菇产品情有独钟,把食用菌所具有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糖成分等渗透到各种糖果中,或把食用菌直接制成风味食品,使消费者在食用这些产品时,一方面获得美味享受,一方面又获得食用菌提供的营养和免疫保健功能。如木耳糖、灵芝糖、平菇花生糖、香菇软糖、猴头牛皮糖、奶耳蛋白糖及香菇松、香菇笋豆、金针菇干、油浸金针菇、蜜银耳、桔瓣银耳、冰糖樱桃银耳、银耳果冻、咸辣菇条、菇类豆酱等。另外,食用菌还有经过精加工的口服型和外用型的美容制品以及灵芝胶囊、菇菌片、密环菌片、云芝多糖片、健肝片、舒筋散、云芝肝肽等产品。
5.我国饲料行业发展概况 篇五
庞正平,杨建平
(常州市武进区白蚁防治所,江苏常州213159)
白蚁是一类重要的害虫,能在房屋建筑、水库堤坝、园林绿化和通信、交通等多个领域造成危害,因此我国历来都重视对白蚁的防治工作。伴随着我国白蚁防治工作的开展,我国在白蚁防治药械方面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1我国白蚁防治概况
白蚁防治的防就是预防,治就是灭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白蚁防治工作一直以灭治为主,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白蚁危害的认知度提高,已充分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各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保障了白蚁预防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白蚁防治业务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房屋建筑的白蚁防治;二是水库堤坝、林木的白蚁防治,其中房屋建筑的白蚁防治要占到绝大部分。
1.1我国白蚁防治的基本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国的白蚁防治工作者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防治白蚁的方法。白蚁灭治的方法主要有喷粉法、诱杀法、灌注喷洒法和毒气薰蒸法。所谓喷粉法就是将具有慢性胃毒作用的粉剂直接喷射到白蚁的身上,利用白蚁的交哺习性,达到杀灭整巢白蚁的目的,这种粉剂要求具有传递性和无驱避性。诱杀法的原理与喷粉法类似,即将具有慢性胃毒作用的药剂采用适当的方法混入白蚁喜食的饵料中,制成各种类型的诱杀包、诱杀条,将它们投放到白蚁危害部位,一旦有一定数量的白蚁取食了这种含有药剂的饵料,就会达到杀灭整巢白蚁的效果。这两种方法对灭治有大型蚁巢的乳白蚁属和土栖白蚁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灌注喷洒法主要是针对房屋建筑的白蚁灭治,在采取前两种方法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往往采用具有触杀作用的液剂(水剂、乳剂、油剂),对白蚁危害部位和四周进行打孔灌药和全面喷洒,毒化白蚁的生活环境,以达到杀死和驱赶白蚁的目的。毒气熏蒸法主要应用于堆砂白蚁的灭治。
在房屋建筑的白蚁预防方面,虽然有建筑物的防白蚁设计、物理屏障等方法,但在我国最常采用的预防方法还是用具有一定持效性的药剂,在建筑物四周建立一道化学屏障,具体措施是结合房屋建筑的土建施工,用具有较长持效期的药剂,对建房场地、地基基槽、基础以及基础回填土和室内地坪等进行广泛的喷洒,同时对建筑内的木质材料等进行药物毒化处理。
1.2我国房屋建筑白蚁防治业的发展我国房屋建筑白蚁防治业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它的形成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80年代中期,以白蚁灭治为主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开展群众性灭治白蚁运动,一些蚁害地区的大中城市建立有白蚁防治的专业机构,白蚁预防工作在建设单位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从1986。1999年,“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时期。1986年,浙江省率先争取到了有关部门领导的同意并发文,在浙江省范围内开展了新建房屋建筑的白蚁预防工作,1987年和1993年建设部分别两次发文,要求我国各蚁害区的新建、翻建、扩建的房屋必须进行白蚁预防,从而把白蚁预防工作推向了全国。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蚁害地区的县市都先后建立了白蚁防治所(站、中心),白蚁预防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全面开展的阻力依然很大。第三阶段,1999年以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阶段。1999年10月15日建设部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了《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正式将我国白蚁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可以预见,白蚁防治业作为PCO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竞争机制的引入,将会对白蚁防治药剂、器械、治理手段等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1.3我国白蚁发生的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白蚁的发生将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在房屋建筑方面,随着旧城区的改造、新建房屋白蚁预防
工作的大力开展,以及房屋建筑结构的变化,白蚁危害发生的次数将有所减少,但房屋装修增多,大量木质材料和空气调节设备的使用,造成一旦发生白蚁危害,损失将非常惨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绿化面积扩大,给城市白蚁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城市园林绿化白蚁危害的发生比例将加大。在水库堤坝白蚁防治方面,随着江河水库堤坝管理养护的规范化、科学手段的应用和经费的投入,堤坝白蚁将得到进一步控制。在交通、船舶方面,由于木质枕木和船只的减少,白蚁的发生将逐步减少。但在通信方面,白蚁的危害将依然存在,必须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地下光缆、电缆通过白蚁发生的密集区时依然要搞好白蚁预防处理工作。
2我国白蚁防治药械使用概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白蚁防治无论是在药剂还是在器械上都相对落后,这与白蚁行业整体经济形势普遍好转很不相称。1999年国家经贸委6号令淘汰了我国白蚁防治行业长期依靠的氯丹和灭蚁灵,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各种白蚁预防药剂还没有哪一种有达到15年防效的实际使用记录,因此我国白蚁防治剂正处于更新换代的阶段。我国的白蚁防治器械也比较简单,科技含量不高,缺少专业实用的器械,但这样的局面有望在未来几年得到改观。
2.1我国白蚁防治药剂使用情况
2.1.1传统药剂及存在问题一般把1999年以前白蚁防治使用的药剂称为传统使用的药剂,而把此后推广使用的药剂称为目前正在使用的新药剂。传统使用的药剂中,长期和大量使用的药剂主要有砒霜、亚砷酸钠水剂、氯丹、灭蚁灵等,砒霜和灭蚁灵作为粉剂在灭治白蚁的工作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氯丹在白蚁预防中的防效也有目共睹。砒霜和亚砷酸钠均属含砷制剂,氯丹和灭蚁灵为有机氯类农药,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属持久有机污染物(POPs),它们的禁用是为了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符合社会发展对环境要求提高的结果。
2.1.2目前正在使用的新药剂在氯丹、七氯、灭蚁灵及砷制剂等落后产品被淘汰后,为了指导各白蚁防治单位用药,2001年11月9日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白蚁防治专业委员会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分析了国内外文献记载,向各会员单位下发了“关于城市房屋白蚁预防使用药剂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城市房屋白蚁预防只允许使用已取得《农药登记证》且明确防治对象包括白蚁的药剂,并推荐了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氯菊酯、氟氯氰菊酯、氯菊酯+辛硫磷、毒死蜱六种成分。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白蚁防治单位都能及时淘汰落后产品改用新的白蚁防治剂,2002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国白蚁防治专业单位使用药剂的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主导产品(它们的使用量占非传统药剂使用量的95%以上)的有效成分
[1]为毒死蜱、氰戊菊酯、氯菊酯。我国白蚁防治剂的开发正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截至200
2年底,在我国已取得登记的白蚁防治剂有效成分有17种共21个产品,17种有效成分为:毒死蜱、辛硫磷、氯菊酯、溴氰菊酯、S-氰戊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氟虫腈、氟虫胺、氟硅
[2]菊酯、硫酰氟、钼酸钠、钨酸钠、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仲丁威、氟铃脲和胺菊酯,其中
氟虫胺、氟铃脲、钼酸钠、钨酸钠可作为灭白蚁饵剂的有效成分。
目前不管是白蚁灭治药剂还是白蚁预防药剂都处于一个更新换代的阶段,很多白蚁药剂生产厂家和白蚁防治单位自身,开发或正在开发新的白蚁防治剂,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还将有许多新的白蚁防治剂不断涌现。
2.2我国白蚁防治器械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白蚁防治的指导思想是以灭治为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蚁防治并没有太多的专业器械。在很多情况下,灭治房屋建筑白蚁时仅依靠一把螺丝刀、一把手电简和一个喷粉球;在寻找水库堤坝白蚁时,往往是一把锄头一把锹,外加治白蚁的经验。在这个时期,一些白蚁防治工作者结合灭治工作的实际需要,用其它用途的器具进行改造,制作了一些简单实用的工具,并得到了推广,如喷射粉剂的喷粉球、灭治土栖白蚁的压烟机、水库堤坝灌浆机、全方位反射喷头等。从1986年浙江省开始推广一直到1999年全国白蚁危害区基本推广白蚁预防以来,白蚁预防施工器
械逐步得到改善。开始时借用农用喷雾器对土壤进行喷洒,有的地方甚至用瓢、桶进行泼洒,施工时,缺少运输工具,往往手提肩扛,劳动效率非常低下;后期,白蚁防治工作有了好转,一些大型机动的喷雾机开始运用于白蚁预防施工,降低了劳动强度,劳动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从1999年以后,大部分白蚁防治机构的经济形势得到了好转,一些性能更高的喷雾机械开始运用于白蚁预防施工上,一般都配备有白蚁预防施工专用车,有的单位还配有车载喷雾机,到达施工工地不用装卸车就可直接进行预防施药。
在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开始购置体视镜、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人工气候箱、电子分析天平等精密仪器,用于白蚁种类鉴定、药剂分析和简单的科学研究,正在逐步提高白蚁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白蚁防治器械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白蚁防治专业器械品种少,科技含量低;白蚁灭治手段单一,缺乏白蚁探测(视)的专用设备;全国缺少专门研发白蚁防治器械的机构等。
3我国白蚁防治药械的发展方向
3.1我国白蚁防治剂的发展方向在白蚁防治剂性质上,将向超高效、低毒、环境相容性好的方向发展;在品种上,将向多品种、多用途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的环境、白蚁种类和要求,可开发不同的白蚁防治剂。
3.2我国白蚁防治器械的发展方向在白蚁防治器械上,将向科技含量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的方向发展。
3.3白蚁防治药械开发策略
3.3.1加大科技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行业所使用的工具的科技含量能基本反映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目前我国白蚁防治业的整体状况也说明了这点。因此,在白蚁防治药械,尤其是器械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使白蚁防治工具在性能、专业化程度方面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3.3.2加强行业交流白蚁防治业应改变行业闭塞的状况,加强行业交流,在白蚁防治药械开发上尤其要加强与生物、化工、机电等行业的交流。把各行业的最新科技、最新动态结合起来,开发出科技含量高、处于当前领先水平的白蚁防治药械。建议全国白蚁防治专业委员会专门召开白蚁防治药械展示会,吸引国内乃至国外的生产厂商加入到白蚁防治药械的开发中来,尽快改变我国白蚁防治药械、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相对滞后的局面,促进白蚁防治操作过程技术含量的提高。
3.3.3开展国际交流开展国际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是尽快提升我国白蚁防治药械科技含量的一个重要手段。2003年3月7~27日,全国白蚁防治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白蚁防治管理及新技术开发与应用考察团访问了澳大利亚,了解到澳大利亚在白蚁防治方面,尤其在器械方面的一些先进设备。例如有利用雷达技术制造的白蚁探测仪,利用飞机上检查裂痕的探测仪制造的白蚁防治探视仪,对已建成房屋进行白蚁防治的气泵,为了使建筑物长期达到抗蚁目的而采取多次施药的滴管喷洒装置,KORDON防蚁屏障等。这些设备是我国目前所没有的或没有推广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引进。
参考文献:
[1]李小鹰,王以燕.我国白蚁防治及药剂应用的现状和发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3,9(1):47-51.
[2]王以燕.白蚁防治剂的登记管理[J].白蚁防治,2002,(3):17-24.
6.我国饲料行业发展概况 篇六
刘海良(北京 100001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一、全国养猪生产情况及在国际上所处地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3.6%、3.8%和3.6%,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到65.8%。我国生猪存栏数超过了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的50%。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图1-1)。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1我国的猪肉产量与人均占有量
(FAO)
二、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
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主产省,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生猪年出栏在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省。辽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8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3%,当年出栏生猪3453.4万头,比1991年的1862.0万头增加1591.4万头,年递增率达9.2%,比同期全国62%的年递增率高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猪肉供应由1991年以前的每年调入170万头变为自给有余。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及浙江等省、市是生猪的主要销区,每年都要调入相当数量的生猪。
截止1998年,全国已建立了480个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其生猪出栏量为22482.9万头,猪肉产量为1620.66万吨,分别为全国总量的45.6%和43.2%。基地县中涌现了一批生猪生产大县。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的县有41个,占基地县数的8.8%,仅湖南省就有14个出栏生猪超百万的大县,其中湘潭县出栏生猪达185万头。基地县向外调出生猪10145.44万头,其中二、三元杂交瘦肉型猪9638.2万头,外调量大的省有四川省外调1096.88万头、山东省外调929.9万头、湖南省895万头。
三、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几种主要方式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猪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饲养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方式,一般每户饲养1或3-5头,作为家庭的副业,主要利用其家里的剩汤剩饭和一些副产品饲养,较少的利用配合饲料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较为粗放。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5%-80%,生产的猪肉偏脂肪型。猪肉主要供给广大农村、城镇及中小城市等。这种方式仍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方式。二是专业户养猪,一般每户饲养规模从几十头到上百头,从数百头到上千头不等。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投入,建造专门的养猪场,有专人负责管理,利用混合或配合饲料饲养,饲养专门化的瘦肉型猪品种或其二元、三元杂交种。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15%左右,生产的猪肉偏瘦肉型。主要分布在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等。生产的猪肉主要供应国内大中城市。三是工厂化养猪生产,一般每场年出栏几千头到上万头或一万头到几万头。这种生产方式专业性很强,投入也较大,要有一批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同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很高,饲养专门的洋二元、三元杂交种或专门化配套系。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5%左右,生产的猪肉为瘦肉型。主要作供港活猪和供国内大城市消费。相当一部分工厂化养猪场的生产水平已达到养猪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国内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国内外养猪业发展的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规模养猪数量增大,依靠规模饲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日本的养猪农户由1965年的70.2万户减少到1995年的1.9万户,户均规模由5.7头扩大到1993年的426.2头和1995年的545.2头。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在1993,饲养规模在29头以下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为40201日元,而饲养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仅为29990日元,规模经济比较显著。
美国猪的饲养规模也不断扩大。1970年,美国共有养猪场87.1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100头,到1994年,养猪场减少至20.8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扩大到458头。1992年,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农场占全美国的84.2%,其出栏的肉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2%,1000-2000头的农场占8.9%,出栏的肉猪头数占20%,2000头以上的农场占6.9%,出栏的肉猪占58%。
丹麦的养猪规模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84年丹麦有5.2万个养猪场,1994年减少到不足2.8万个,1994年,存栏头数在1000以下的养猪场数占全丹麦的79.3%,而其养猪头数占全丹麦的24%。1000-2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占10%,养猪头数占54.3%。
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猪经营规模处于劣势,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养猪数量和水平都在增大和提高,但是猪肉的供给主力依然是一家一户饲养2-3头的分散农户。据1999年统计,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猪场或养猪专业户,年出栏商品猪占全国总出栏猪的21.4%,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 1999年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基本情况
年出栏商品猪的规模(头)
50-90 100-499 500-2999 3000-9999 10000-50000 154650
16814.8 1746.33
2368 1085.9
629 898.81
50000以上 78.92 猪场或养637434 猪户(个)年下出栏数(万头)占全国总出栏的比例(%)4336.59 2975.29 8.34 5.73 3.36 2.09 1.73 0.15 在规模化养猪方面,横向比我国和畜牧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纵向比每年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必须注意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客观情况,各地又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发展规模养猪方面千万不可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的规模大小,饲养方式,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稳步发展。另外还要注意规模饲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在确定发展规划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好环境保护,否则会走弯路。
2、养猪的科技含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养猪方法,向高新技术要效益
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已被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几年来,我国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各级畜牧主管部门及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了大量的实用科学技术,对全国的养猪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优良品种的推广及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科学饲养技术的推广,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饲养方式及饲养工艺等等。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养猪的饲料报酬,目前英国料重比为2.85,丹麦为3.2,法国为3.29,荷兰为3.01,日本为3.26,美国中西部为3.37,我国为3.9-4.5。
(2)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目前每头母猪每年平均分娩胎数,美国为2.28胎,我国仅有1.7胎;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美国为20头,我国仅16头;仔猪存活率,美国为95%,我国仅84%。
(3)提高肉猪出栏率,世界先进水平为160%,我国平均仅125%左右。
(4)人工授精技术(AI)的应用,这项技术具有避免传染疫病,增加优良公猪的利用机会,减少公猪的使用数量等优点,已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致力于新设备的开发与使用。目前美国大约有50%-70%的养猪场应用此项技术,我国只有部分猪场使用这项技术。
(5)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W)的应用,其实质内容是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免疫注射,在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后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后,根据本猪群需要根除的疾病,在lO-21天之间进行断乳,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隔离开,隔离距离约从250m到10km,具体要根据隔离条件来确定。这项技术于美国1993年开始试行并逐渐成熟,1994年正式在生产上大量推广,1999年美国已有40%-60%的养猪者采用这种方法。我国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管理比较好的养猪场也在逐步试行这一技术,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多位点生产(场外生产)技术的使用,这在养猪发达国家的大型养猪联合企业迅速普及,其主要做法是使断奶仔猪与分娩环境相分离、育肥猪与育成环境相分离,这是减少疾病传染及维持猪只较高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
(7)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这对于猪场各类数据的记录、保存及分析,生产管理,疫病监测,经营决策,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都有很大的作用。猪场应用后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减少损失、节约劳动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目前我国一些养猪场也在逐步使用这项技术,其软件有国外引进的PigChamp、PigWin和国内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编制的软件等。
(8)猪的饲养管理自动化技术应用,有利于减少疫病的传播途径,降低各个环节猪的死亡率,准确的记录便于科学的管理,减少劳动力及饲料等资源的浪费等等,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猪的生产性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主要包括母猪饲喂自动化,断奶仔猪、生长肥育猪和泌乳母猪的饲喂自动化,种猪性能测定自动化等等。这项技术在我国养猪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已经逐步应用,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9)养猪的新工艺与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应用,通过人为的改善工艺和环境条件,以最大限度满足猪生长发育对环境需求,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遗传潜力,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养猪生产者的经济效益。目前主要使用的有诺廷根养猪系统,地面保温或冷却系统,间歇性淋浴自动控制设施,猪舍环境整体控制等。
(10)猪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根据美国农业部1996年对美国50年来畜牧业中各种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进行的总结,遗传育种的贡献率在40%以上,足以可见遗传育种的重要性。猪育种的新技术可以归纳为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详细讨论见后)。这些技术不同程度的在我国一些种猪场得到了应用,已初见成效。
3、育种新技术在养猪业上的应用,不但提高了种猪的整体质量,而且还不断培育出了适应不同市场需求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以满足养猪业对优良种猪的需求。关于分子生物学技术;
主要包括:(1)猪基因组计划。国际上动物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畜禽的基因组计划始于九十年代初,其主要目标是寻找重要经济性状(如瘦肉率、产奶量、产蛋量、抗病性等)位点或与之连锁的DNA标记并将其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畜禽品种,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及年遗传改进量,从而提高动物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是构建高分辨率的遗传连锁图谱和物理图谱,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猪19对染色体上己发现了丰富的DNA多态性。Rothschild(1998)报道猪遗传连锁图谱上的基因和标记有约1800个标记,其中约250个是基因。
(2)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定位数量性状位点(QLT)常用方法是分离分析法、候选基因法和基因组扫描法。已检出的主效基因或QTL有猪应激综合征候选基因RYR1基因、酸肉基因(RN)、猪大肠杆菌K88受体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ESR基因、肌内脂肪的候选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和猪肌肉生长抑制素(MYOG)基因等(Rothschild和Ruvinsky,1998)。目前,猪应激综合征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等已在猪育种中应用。
(3)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在猪育种选择中,对遗传力较低(如繁殖性状)、度量费用昂贵(如抗病性)、表型值在发育早期难以测定(如瘦肉率)或限性表现(如产奶量)的性状,如采用标记辅助选择(MAS),则可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遗传进展,提高育种效率。例如猪产仔数这一低遗传力性状,用传统方法改良进展甚微。Rothschild等(1994,1996)发现雌激素受体(ESR)基因是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之一,该座位在中国梅山猪合成系中可以控制1.5头总产仔数和1头活产仔数。在中国二花脸杂交群中,中国农业大学不但证实了Rothschild等人的研究结果,同时还发现了另外一个控制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座位-FSHβ,这个基因座位可以控制2.0头总产仔数和1.5头活产仔数(Li等,1998)。
(4)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的主要经济性状,如北京农业大学、湖北畜牧所等单位1989年将猪生长激素基因转入湖北白猪受精卵中获得中国首批转基因猪,经过几个世代的观察,其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分别比同窝非转基因猪提高13.4%和10%(Fan和Wei,1998)。
将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增强动物抗病性。目前主要局限于特定抗病性基因、特异性抗体基因、核酶基因等的转移。如把编码维斯那病毒的被膜蛋白基因导入绵羊,从而产生被膜蛋白,阻断病毒巨噬细胞受体。还可以给猪、羊等导入产生特定抗体所必需的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发特定动物产品。利用转基因猪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如猪乳腺表达的人凝血因子VⅢ(BCF)是人血液中的10倍,用于BCF缺陷的治疗;丝氨酸蛋白酶酶原(hPDC)的转基因猪比人血中高200倍,作为抗凝物用于白血病的治疗;重组Hb转基因猪生产的Hb作为血液代用品已进入临床试验(彭中镇等,1999)。
利用转基因猪作为人的器官移植供体。人与猪生理相似,伦理学争论小。在超急性排斥反应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如阻碍补体激活DAF(衰变加速因子)为人类补体激活调节因子(RCA)的一种,hDAF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给猕猴后猕猴成活40天,实验对照仅6小时(White和Langford,1999)。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
主要包括:(1)遗传评估系统。选种是育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正确的选种要基于对畜禽遗传素质的准确评定。50年代初,美国学者Charles R.Henderson提出了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随着遗传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他于1973年又对该法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使这一方法在奶牛的遗传改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多数国家奶牛育种值估计的常规方法。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使用,一些国家开始把这一方法应用于猪的遗传评估中,大大提高了遗传改良的速度,如加拿大自从1985年开始应用动物模型BLUP法以来,背膘厚的改良速度提高了50%,达100kg体重日龄的改良速度提高100%~200%(Sullivan和Dean,1994)。目前,这一方法已成为猪遗传评估的标准方法。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之所以能够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是由于具有以下主要优点:①充分利用了所有亲属的信息;②可更好地校正环境效应;③能进行种畜的跨群体、跨世代比较;④能克服非随机选配造成的偏差;⑤适用性广,可用于各种不同情况;⑥准确性高,对于所给定的信息,可以使估计值与真值的相关达到最大。
(2)讨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图文数据库的建立,使育种数据、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与动物育种有关的“数”和“形”联系起来,从群体行为到染色体组型都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度量,从而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高育种效果。如在猪的育种实践中,通过计算机图像可分析B超活体测定的背膘厚度以及眼肌面积,不必等屠宰后进行测定,降低了测定费用,加大了选择强度,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采用核磁共振计算机图像技术,可在活体上测量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加速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Ollivier等,1990)。另外,可以利用计算机与录像技术,进行母猪自动称重与体况评定,实现母猪饲养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3)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在畜禽遗传评估体系采用这些现代技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加拿大建立了以加拿大猪改良中心为龙头、省/地区改良中心为中介和育种场为基础的国家猪改良方案。加拿大猪改良方案拥有12000头基础母猪的核心群,是世界上最大的群体之一。该方案能使每个参与者共同地测定种猪、记录生产性能数据和对种猪进行遗传评估。改良方案以独立而准确的数据、公开而可用的结果为基础,所有个体的估计育种值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浏览。育种者可以拿自己的种猪与别人的种猪进行比较,然后通过人工授精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遗传素材,去改良自己的种猪。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信息共享,使所有育种者或公司都能收益。
关于系统工程理论的应用。
畜禽育种方案和繁育体系的优化决策是数量遗传学与系统工程相结合应用于动物育种的又一个重要任务。现代动物育种目标是从遗传上改良种质并使其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无论是选择还是杂交都要考虑到如何使数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猪的育种优化方案中,从生物学和经济学目标考虑,以猪的繁殖力、生长发育、胴体品质等为主要改良的目标性状,通过对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和各目标性状经济权重的分析,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和投入产出分析,可制定出育种进展快和经济效益高的优化育种方案。并对核心群的规模、猪群结构、猪种利用年限、选择方法、饲养工艺等因子在一个优化育种方案中予以考虑。
4、食品安全,绿色养猪已是人心所趋
7.我国饲料行业发展概况 篇七
根据《2015年中国移动信息化CIO选型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企业移动信息化自2010年开始起步,2013年起逐步进入成长阶段。随着移动网络办公的环境逐渐形成,办公一族无需再依赖固定的办公环境也可以随时随地有效处理工作事务。而基于“移动化”办公方式的企业内部用户群,开始从公司高层管理者向中基层员工扩展,应用层级不断下沉。
中国TD-LTE网络牌照批准下发后,中国4G服务进入市场化运营阶段,移动网络制式已经跨入高速上网时代。智能手机愈发物美价廉,上网资费也逐渐亲民,这两大因素推升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同时也为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大范围推广推波助澜。中国有着庞大的企业基数,随着各行各业不断“触网”,企业移动信息化行业的市场规模在不断膨胀。根据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的调研,该行业的市场规模经历了从2012年75亿元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250亿元,以年均超过40%的增速高速增长。
二、企业移动信息化行业的发展趋势
1.需求不断放大,投入不断加大。移动信息化产业链正不断完善,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外部对客户,对供应商的业务往来情况都可以通过移动信息化实现企业与员工、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交互与协同。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办公已经成为了新常态,原来在涉及PC端的工作内容逐渐转移到灵活、轻便且便携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人们的自由度及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琐碎的工作。而这种新型办公形式对公司的业务运转提出了新需求,同时也不断引导公司增加对移动化办公的投入,以部署更多直接面向具体业务场景的移动信息化应用。
2.需求从内部管理向业务类应用过渡。根据《2013-2014年企业移动信息化发展状况》数据,企业在初次部署移动信息化应用时,往往会首先选择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OA类应用;OA类应用包含了考勤、签报、审批、邮箱等基础工具,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后,才会开始考虑可以面向具体业务场景的其他应用。
2014年,根据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用户首次部署的移动信息化应用类别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变化:OA类应用关注度发生了明显的下降,而移动CRM和移动ERP的关注度则呈现了不同情况的上升。企业移动信息化应用的覆盖范围已经从移动OA自内向外扩张到了移动CRM和移动ERP类应用,从内部管理延伸到与企业经营业务关联性更强的应用领域。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移动信息化的好处不仅可以提升公司管理效能,提高流程流转效率和保持在线等传统OA类应用覆盖范围,还可以提升外部服务的价值,例如通过CRM类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客户,实时了解客户当下的情况及发现机会,让业务处理变得更加高效。另一方面,企业移动信息化应用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些其他的外部因素,例如现代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让流动中或仓储中的流转时间、货物状态,以及物理位置等数据变得可视,进而可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最终实现管理的目的。
3.平台化发展趋势。对于企业而言,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不能仅依靠几款APP软件,一个完整的移动应用平台才是企业推行移动信息化的基础,而完善的移动智能终端管理体系及后台支持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伴随着早期移动信息化应用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开始扩大移动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开始将公司整体业务逐渐融入到移动信息化体系之中;同时,移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将原有内外部管理、业务流程“移动化”,各类业务之间的融合性将更为显著。越来越多的移动信息化方案提供商开始打造具备平台性质的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在满足实时性、安全性、多终端及多应用兼容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实现全员规模化协同管理,时间碎片化灵活作业。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及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支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国家高度重视移动信息化行业的高速发展,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我国移动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行业厂商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绝佳的机遇。《“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
2.“互联网+”时代的来临。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标志着中国社会全面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技术、模式、产业,互联网已经是思维方式及国家战略。
3.市场空间广阔。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适用于各行各业,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广泛的成功案例散布在水力、电力、环境监测、建筑、医疗、零售、制造、农业、教育等各个民生领域。虽然2010年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在中国才开始起步,可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化、产业的标准化、信息化的不断加速,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在银行、金融等某些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移动信息化应用在行业上下游之间逐渐渗透,除了在我国的电子商务、零售、金融等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疗与教育行业的移动信息化也发展迅速。根据易观智库研究报告资料观察发现,在未来,移动信息化应用需求仍会不断扩大,行业市场需求依然广阔。
四、企业移动信息化仍需要面对的问题
1.驱动力的不足之处。企业在决定采用哪种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时候通常会首先考虑性价比、业务类别、行业环境等因素。企业移动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提出者主要来自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企业高级管理层普遍对可以直接提高公司内部管理效率的OA类应用接受度较高。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他们往往会优先选择可以帮助企业领导更高效地把控业务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流转等企业内部管理运作效率的OA系统。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而言,他们本身的经营稳定性常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供应商、客户数,甚至业务所触及的行业会经常发生变化。这类企业往往会对大力推行移动信息化到其他业务领域保持观望态度。
2.适用性问题导致一定程度的传播阻碍。随着行业的不断细分,通用型产品往往不能直接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传统的通用型产品已经经过多轮市场的验证,基本可以用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在向客户交付时只是在原基础上做一些小范围的调试。
但是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时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根据每个企业所处行业及自身的经营特点,在搭建CRM类应用的时候需要定制的环节较多。另一方面,市面上也没有这种类型的成熟通用性产品,少数成功的应用实践因为其市场规模、区域性、技术领先性等指标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导致大量迅速推广的难度较大。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也需要在建设期与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多轮的测试与沟通,方案提供商也往往需要通过多次修改、开发与验证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小文.中小企业移动信息化需求识别与引导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2]李苑,曾剑秋.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移动通信,2010,(09):24~27.
8.我国畜牧业中饲料产业的发展探讨 篇八
关键词:畜牧业的基础;产业发展和市场导向;企业管理;安全问题;科技和人才培养
我国地域广阔,广大农村占据着我国主要的农业发展基础,
而农业中的畜牧业也是我国近几年迅猛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项产业对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提高粮食利用率等方面都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而畜牧产业中的饲料方面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饲料是人们动物性食品的源头所在,这也直接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健康安全问题,所以,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畜牧业饲料问题的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我国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与农村相关的就有很多,这也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重视对农村畜牧业以及饲料产业的管理。
同时随着农村大量人口迁入城市,饲料价格的上涨的因素的影响,现在我国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国许多相关的饲料生产企业都出现了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的情景,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相关的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加快饲料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生产模式应向纵深发展
我国的饲料生产企业的生产模式应该注重产业的纵深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紧跟世界畜牧业的发展潮流,重视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尽量减少企业消耗,发展集体企业,壮大企业的规模,实现饲料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饲料。我们饲料的企业应该把材料源头的进货、生产材料的生产、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務等连接成一体,在以后的发展中把产业经营形成正确的产业链条,为我国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应注重企业的管理
我们的饲料生产企业应该注重企业的管理,改变以往的简单的家庭作坊式的管理,对企业进行充分的改革,确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同时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让企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实力。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该走出去向其他地区的优秀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和生产模式,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食品安全重于一切
动物饲料的安全问题是企业的生命线,所以,我们饲料加工企业应该把产品的质量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加强对相关药品的管理,确保饲料和畜牧产品的安全,发展应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及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如饲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添加剂、酶制剂、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等,发展应用生物饲料的发展,推行国际标准的严格要求,从而更好地促进饲料的安全加工和生产,为自己的企业赢得更多的荣
誉。我们饲料生产企业还应该加强法律意识,以法治厂。因为饲料生产企业是饲料生产的主体,在生产饲料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卫生标准执行,绝对不是好用任何违禁药品,严把原料入厂关,对于不符合安全饲料生产的原料禁止入厂;企业必须对每批次的原料都要进行认真严格的检测,对于出现的问题产品坚决要全部安全处理,绝对不能流向市场;采取措施降低饲料产品的有害成分,培育和创新安全性更高的饲料品种,让自己的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应注重品牌效应
我们的饲料生产企业应该注重品牌效应。更主要的是我们生产企业应该壮大自己的品牌影响,扩大宣传,当然这种宣传必须是以事实为基础,能够让消费者确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消费者真正认识企业生产品牌的效应,使消费者认识到这种产品和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为自己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也需要我们生产企业抓住市场,根据市场和自己产品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定位,从产品的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入手,明确自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哪里。
五、加强培养和储备优秀的科技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现在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畜牧业的饲料生产企业更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引进世界高新技术装备,引进优秀的科技人才,让科技在饲料生产加工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减少消耗,提高产量和质量,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用来优化我们企业的队伍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核心力,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并且能够调动企业生产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总之,饲料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需要我们为之努力,相信只要我们注重产品的质量,为我国农村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饲料,相信我们的企业一定会发展壮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饲料行业发展概况】推荐阅读:
饲料行业市场分析06-12
饲料行业创业计划书08-02
河南省饲料工业发展现场会致辞08-16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监管06-20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11-30
浙江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09-03
饲料营销模式09-29
饲料公司简介12-06
饲料质量保证措施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