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状调研(共9篇)
1.农村现状调研 篇一
新农村住宅现状调研分析(学生本人用)
此问卷需要小组内通过观察、访谈等其他方式进行,分析同时加以图片和照片辅助。
1.村庄情况简介(包括用地面积、居住户数、改造现状、农村耕地情况、特色文化及民俗等,做出区位图、现状图和相关说明书)
2.村庄的现有建筑形式()
A.单层独立小院B.2层砖混结构C.土坯房D.三层及以上住宅E.其他形式
3.屋顶形式及防水材料分别是()
4.村庄市政情况()(可以多选)
A.集中供水B.集中排水沟渠C.有消防设施D.设置了集中垃圾处理点
5.村庄服务设施有()(可以多选或者补充)
A.幼儿园B.小学C.卫生站D.村政府大楼E.老年活动中心
6.农民是否希望变成市民()
7.如果可能,在现在机械化操作情况下,多数农民是否还愿意有一部分田地来耕种()
8.新农村规划采用的门窗形式和材料分别是()
9.新农村环境方面绿色植物主要有哪些?分别列举行道树、宅旁等采用的植物种类。(在现状图上作出绿化植物分析图,简单核算出新农村的绿地率)
10.农村中燃气使用情况
11.如果有消防栓的话,每隔多少米设置了一个消防栓?
注意:调研、访谈并分析出来,需要前期搜集资料绘制村庄的区位现状图、中期认真调研拍照、后期分析处理调研结果。做出相关的柱状图或者饼形图。并依此写出调研报告。
2.农村现状调研 篇二
一、目前现状
近几年, 国家对农村偏远山区寄宿生的状况有所高度重视, 大部分办学规模较大的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已建成了寄宿制学校, 但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起步迟, 硬件建设滞后, 管理经验不足, 服务赶不上。对寄宿生如何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 给学校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寄宿生大部分也是“留守儿童”, 这种特殊性给学校管理造成更大困难。这些学生父母外出打工, 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亲也尽不到教育、监护责任。祖辈们由于对孩子溺爱, 管理不到位, 这样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基本脱节。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孤独、寂寞、缺乏上进心等问题, 还可能导致学生“钻空子”, 易发生逃课、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 成为教育中的死角。
二、应对策略
1、加强思想教育。
在寄宿生管理上, 首先应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有:消费观教育、生活常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团队协作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等。通过消费观教育、生活常识教育, 住宿生认识到了“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从而养成了吃多少打多少, 吃不完不乱倒的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团队协作教育, 住宿学的思想意识转变了, 打架斗殴、搬弄是非、说脏话的几乎不见了, 从而养成了诚信文明、尊敬师长、团结互助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 学生的心理素质、安全意识提高了, 从而养成了克服困难、宽容善待、和睦友善的良好心理状态。此外, 学校还通过集会、周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
2、精细元素化管理。
把寄宿生的吃、睡、寝室生活、白天学习、晚自习、教室活动、早操、住宿生补助发放等一系列活动称为住校的“元素”。针对各个元素配以相应制度, 将每个元素按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配备管理人员, 实行责任首问制度。主管行政按照定时、定位、定人的“三定”原则对每一个元素进行监督, 有问题及时处理, 做到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都有管理, 避免了盲区的出现, 从时间和空间上做到不遗漏。如学生在食堂就餐由值周教师负责管理, 晚自习由辅导教师负责管理, 午睡由宿舍专管教师负责管理, 学生离开宿舍后由宿舍专管教师负责宿舍卫生检查, 隐患排查, 统一关锁宿舍门等。
3、强化制度化管理。
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 经10多次修改, 形成内容齐全的, 涵盖住宿生管理方方面面的《寄宿制管理制度集》, 如《东岳初中寄宿生管理基本要求》、《东岳初中寄宿生日常行为规范》、《东岳初中寄宿生首问责任制度》、《东岳初中住宿生晚自习上下楼道安全制度》、《东岳初中文明宿舍评选标准》、《东岳初中寄宿生值日职责》等30条制度。这些制度对寄宿生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每一个时间段的各项活动做出了明确合理的规定, 严格落实寄宿生管理的各项制度, 如宿舍卫生的“三个面”整洁 (即地面、墙面、床面) , 宿舍内务整洁的“四个一条线” (即被子、鞋子、牙具、毛巾) , 学生个人卫生的“四勤” (即换衣、剪指甲、洗袜子、理发) , 作息时间的“四统一” (即早起床、午休、开关门时间、熄灯) , 卫生的“两检查” (早上、下午) 等。
4、探索管理模式, 落实分层管理。
学校构建“四会、三层、两步、一线”的立体网状管理体系。“四会”指以学生会、值班教师会、主管人员会、行政会相结合, 做到信息迅捷、高度统一。“三层”分别为:领导层, 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政教主任、后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共同组成, 分工负责, 责任明确, 以保证住宿学生学习与生活管理、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学生层, 成立自律部、纪检部、卫生部、室长的学生管理层;教师层, 实行生活指导教师、主管人员、值班教师的点面结合。“两步”指将学生分作“入学管理”和“平常管理”两步。“一线”则是指在整个管理体系中, 以“班风”为主线贯穿始终, 实现与教学管理的并轨。
5、横、纵向相结合管理。
“横向”指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绿色课堂等呵护学生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纵向”指围绕学生身心, 学校心理咨询室、政教处、教师、学生家长、生活指导教师和住管员一道构成学生教育体系。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针对住校生的特点, 学校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入手, 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此, 学校加强了教师校本培训工作, 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同时, 通过转变寄宿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计划上的行为, 规范、塑造、培养、锻炼学生学习行为,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上的自主、自律。主要办法是:通过建立制度、召开班会、课堂辅导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晚自习训练、制订学习计划、教师辅导等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
寄宿制管理是个新课题, 其方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应根据实际, 创新思路, 构建更加科学、和谐的育人平台, 促进寄宿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创办人民满意的寄宿制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深化改革,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学校。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起步迟, 硬件建设滞后, 管理经验不足, 服务赶不上。对寄宿生如何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住校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这种特殊性给学校管理造成更大困难。为此, 学校对住校生应加强思想教育, 精细元素化管理, 强化制度管理, 探索管理模式, 管理纵横相结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住校生每天的所有活动 (早起、晚睡、吃、寝室生活、白天学习、晚自习、教室活动、早操等) 实行全程管理, 通过管理的精细化、制度化、人性化, 从中探索一条科学管理、和谐育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
3.农村现状调研 篇三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研活动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进行。2010年3月份,在全省9个设区市进行了小学品德教学和评价情况问卷调查,发出问卷9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25份,回收率85.6%,其中农村教师382份、城区教师343份。2010年3月13日,在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和七都中心小学组织了两场有近百位师生参加的座谈会。2010年11月底,还在福州组织参加义务教育农村骨干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专题研修班的110名学员,召开课堂教学专题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活动,力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科学理论和先进理念为指导,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问卷设计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题型为选择题46题、简答题2题。问卷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学校的教学情况和考试评价情况以及教学建议与要求等48个信息点进行基本信息采集。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收回问卷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在许多方面差距甚远,不适应国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绝大多数任课教师为兼职,专职教师极少
统计2010年3月收回的382份农村教师调查问卷,专职教师(含学校行政领导任课)仅20人,占5.2%;兼2门的教师有101人,占26.4%;兼课3门及以上的教师有118人,占30.9%。农村小学品德任课教师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其他学科教师,他们的主要精力往往并没有放在品德教学上。更糟糕的是,他们中有的年老体弱,有的是不能胜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期待。要求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显然是很困难的。
2.没有开齐开足课程,周课时数缩水严重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对课时有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3课时,三四年级品德与社会2课时,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3课时。但在收回的382份农村教师问卷中,学校课程表中品德课每班周课时数,回答安排3节的有235人,仅占61.5%;回答安排2节的有135人,占35.3%;回答安排1节的有5人,占1.3%。而实际上品德课程每班周课时数,回答3节的有182人,占47.6%;回答2节的有184人,占48.2%;回答1节的有9人,占2.4%。可见,福建省农村小学品德课程的课时计划,并没有真正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落实,存在被挤占或挪用的现象。
3.培训机会少、时间短,专业能力得不到发展
据统计,在参加2010年义务教育农村骨干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专题110名研修班品德学员中,曾经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多为县市区级培训)的有85人,占77.2%;有25人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新课程培训,占22.7%。骨干教师尚且如此,其他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情况更是可想而知了。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制约农村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中,摆在首位的是教师工作压力大,其次是培训跟不上,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差,通识培训多,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地帮助一线教师掌握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农村小学,兼课老师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先天不足”,加上培训不到位,造成“后天营养不良”和专业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教学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4.教研活动偏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
多数农村小学规模小、布局零散,学校没有教研组,即使有,也很少能正常开展活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能及时提高,农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化。许多农村教师对品德常态课缺乏认识,存在简单模仿和照搬他人的现象,影响农村品德课程实效性的落实。从图一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含集体备课组活动)的次数明显少于城区教师;从图二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校内教研,其中参加区域教研活动人数比例比城区老师少10个百分点。
5.许多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评价滞后
许多农村学校对品德课程评价重视不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小学品德课教师教得如何?学校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学生学得如何?教师心中无底。仅仅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给自己留下的直观印象而给出一个等级或分数。有的学校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评价,但缺乏规范性,评价的措施有待完善。从图三可以看出,农村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正常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比城区老师少13个百分点;从图四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开展总结性评价的比城区教师少了近7个百分点;从图五可以看出,农村学校没有独立开展品德评价工作,有278人认为仅仅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占72.8%,明显高于城区学校。
三、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建议:
1.加强农村学校教学常规的管理和督导,开齐开好小学品德课程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品德教材变漂亮了,教学质量却很少有人问津,在农村学校尤其严重。许多农村学校对品德教师的备课、上课等环节缺乏严格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常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更不用说作业批改、学业评价等环节检查。品德成为可有可无的“副科”,課程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缺乏有力保障,品德处于教学边缘地带。正如有的农村老师在座谈中所说,小学品德课还是“机动课”,“主科”语文、数学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便成了“替补”;师资配备随意,工作量不够,“品德课”来凑,“兼职”“百搭”加“流动”;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认真调研,加强监督和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按要求开齐开好。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品德课的重要性,把品德课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机构到位、措施到位。
2.增加培训机会,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最终落在任课教师的肩膀上,只有提高教师的素养,才能推动课程的健康发展。在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结果,更应该重视培训的过程和形式。每年进行的农村骨干教师专题研修班活动,要做好跟踪培训,保持学员的相对稳定,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支稳定的小学品德教师专职队伍。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组织农村小学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各级教研部门应经常调查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及时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3.开展切合实际的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和连片教研
活动
在教学研究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开展过正式的教研活动,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氛围;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教学方法严重滞后,个别教师甚至把品德课上成语文、数学课。因此要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选拔责任心强、精通业务、有组织才能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以教研组为依托,认真制定教研计划,开展研讨活动,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可以采用先进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人进步,全体提高格局的形成。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以一定区域内的相关学校构成共同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联片教研计划,每所学校均出专题,出教师。可以邀请教研员参加,与会教师撰写心得笔记,有主讲人、发言人、评议人。要求参加教师均要发言,还请城区知名学校担任农村薄弱学校“牵头人”,开展城乡共建手拉手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还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同课异构”教研、“会诊式”教研等活动,改变以往仅由少数优秀教师充当教研主角,其余教师当配角的现状。
4.创新研修方式和途径,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技能来自实践,用之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教学技能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经得起检验。开展结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教学实践研修,有利于农村教师从中获益。
如可以开展城乡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提高农村教师驾驭课堂的整体能力;指导农村教师分析、思考、模仿和借鉴优秀教学课例,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省、市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农村教师教学设计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为农村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指导农村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以促进农村教师的发散性思维,构建新的教學方式,将自己的反思成果写成文章。
5.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探索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4.农村妇女工作现状调研建议 篇四
一、农村妇女工作现状
近年来,通过国家
政策倾斜、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妇女组织的不懈努力,**市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广大农村妇女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伟大的变革,积极参与各级妇联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充分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面参与中实现了新的进步。农村妇女工作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焕发出蓬勃生机,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农村妇女的生产力得到解放,成为振兴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批农村男劳力流入城市或进入乡镇企业,多数农村妇女因为社会角色等原因留守在家,部分农村妇女告别锅台、走向市场,从事编织、加工、运输农副产品等工作,走上了亦农、亦工、亦商的路子,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随着“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不断深入,各级妇联组织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农村妇女进行大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妇联自办、与有关部门联办、请女能人代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农村妇女人才。
二是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其聪明才智承担起重要责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妇联根据不同的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培训重点,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工作,拓宽了广大农村妇女的视野,求知、求富、求发展已成为现代农村妇女的共同要求。广大农村妇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身优势积极向社会传播文明新风,带头参加妇联开展的“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净化居室、美化庭院”等创建活动,促进了家庭环境的改善;带头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推动了文明家风的建设;带头参加“家庭读书”、“万名妇女学礼仪”、“廉政文化进家庭”等活动,提高了农村妇女文化素质。“做文明人、建新农村”已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
三是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社会和家庭地位进一步提高。各级组织高度重视促进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制建设,《妇女权益保障法》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维权,开展了妇女权益保护等专项执法检查,妇女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广大农村妇女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劳动权利、受教育权利、婚姻和生育自主权利、财产继承权利等都得到进一步保障,生存健康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维权法庭”、“权益热线”、“投诉站”等机构的建立,方便了妇女,缓解了妇女投诉无门、诉讼难的现象。通过“四五普法”、“五五普法”、“法律下乡”、“法律进万家”、普法知识竞赛、以案说法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87%的农村成年妇女接受了法律知识教育,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权益保护意识。农村妇女在广泛参与中获得了更多的劳动机会和收入来源,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也促进了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日益完善,农村妇女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不断提升。按照“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的要求,全市农村妇女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共有5个县(市、区),县、乡镇、村(局委会)三级妇联组织网络基本健全,49个乡镇(局委会)、512个行政村基本建立了基层妇女组织,组建率达98%,同时,各级妇联组织寓农村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于致富能力培训之中,带领广大农村妇女转变思想观念,参与农村民主政治管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一大批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能够带头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家庭收入、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农村妇女进入党员队伍,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为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广大农村妇女凭着自己的出色表现,赢 得了干部群众的好评和上级领导的信任,逐步成为农村领导层中的中坚力量。
二、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1、组织建设方面。
“妇代会”是最基本的农村妇女组织,在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各项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调研发现村级妇女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是乡镇、村级党组织不够重视。农村妇女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党政领导对妇女工作重视的乡镇,在换届选举中给女性以适当的倾斜措施,女性进入两委的情况就好,反之,党政领导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在宣传引导方面不得力,没
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在两委换届中妇代会主任当选率就低。还有为数不少的村两委干部认为农村妇女工作说起来重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就认为没什么作用,因而不重视妇女组织建设。
二是传统的观念落后、妇女自身素质偏低。首先是妇女自身性别观念浓厚、参政意识不强。在农村,男主外、女主内是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模式,大部分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
位,出头露面的事情妇女也总是把男人推在前面,自认为女人的天职是持家管孩子。其次,农村妇女文化程度整体上不高,农村妇女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少,这导致她们参与村务管理的能力有限。另外,大部分妇女对参政参选持“无所谓”、“小家更重要”的态度;在思想上不够解放,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羞怯,不善于表现和宣传自己等,这也是造成妇女参政参选比例低的原因。
三是受村级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较大。经济条件好的村,妇代会组建率和妇代会主任进入两委的比例较高,妇代会主任的经济待遇落实的好,反之,经济条件薄弱的个别乡镇村的妇代会主任进入两委比例低。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妇女的主体意识、觉醒程度较低,主要精力放在维持生计方面,不愿意参政议政;另一方面是由于村经济基础较差,村委会出于减少开支的想法,不愿采取聘用或误工补助补贴妇代会主任,所以很多村都聘用计划生育小组长兼任妇代会主任。由于绝大多数村妇代会主任享受的是计生补贴,妇代会主任通常会花时间完成有工资待遇、经费支持的计生工作,对妇女工作没有热心,影响了农村妇女工作的开展。
2、经济建设方面。
一是农村妇女观念有待更新。绝大多数农村妇女带头致富的竞争意识不强,市场观念淡薄,不敢大胆探索,不会主动创业,全市相当数量的农村妇女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由于科技含量比较低,附加值高,收入偏低。
二是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滞后。在农村妇女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掌握的农业实用技术和科技知识滞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少,掌握现代科技能力较差,缺乏增收致富的本领。
三是驾驭市场的能力较弱。由于农村资讯不够发达,难以及时而准确地获取高科技、市场等多方面信息,难以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造成盲目模仿生产和盲目决策,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维权能力方面。
受经济地位与残留的性别歧视影响,在农村侵害或轻视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
一是社会化维权机构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农村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仅靠妇联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维权工作实践看,由于妇联的职能有限,上访受害妇女由妇联说服教育之后,必须转移到具有相关职能部门处理,有的职能部门以种种理由推脱不接受,协调难度大。还有的职能部门,把上访到本部门的妇女直接推到妇联。
二是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比较淡漠。固守着“家丑不可外扬”,的错误传统观念,对家庭暴力等不合理的婚姻状况,大多是忍气吞声,不能很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尤其是离婚妇女家庭财产权利、城乡结合部出嫁女土地承包及受益权利等时常受到侵害,由于法律意识不强,一旦受到侵害,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此外基层执法人员有限,处理不及时,农村妇女的侵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三、今后农村妇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妇联工作,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市妇联的主体活动,还是承接**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妇女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妇女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科学定位,新思路引领新农村妇女工作。
随着**市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部分男劳力外出打工,广大农村妇女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和谐新农村,离不开全市农村妇女的的广泛参与。能不能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想法设法帮助她们增加收入,关系**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各级妇联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以新的思维、新的举措,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城市带动农村、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妇联宣传、组织、教育、服务农村妇女的工作优势,让她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新农村这一目标任务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奔小康这一时代主题上来。
一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农村妇女发展新环境。在农村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意识仍很淡薄。在新农村建设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大国策在农村的宣传力度有利于唤醒广大农村妇女的性别意识、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女性重要性的认知度,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对女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为农村妇女创业、发展营造和谐、平等的积极环境。要不断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农村活动,让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千家万户,激发广大妇女“男女并驾建设新农村”的新局面。
二要加强道德建设,倡导乡风民俗新风尚。积极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倡导讲文明、树新风、革陋习的现代农村新风尚。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帮助农村妇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参与中移风易俗,陶冶情操;引导农村妇女和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全面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要发挥女性优势,创造和谐美好新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层面,不仅仅是建新房、修新路,只有改变了陋习、提高了素养、开阔了视野的农民,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创造美好的生活。妇联有责任引导好、教育好、服务好广大农村妇女,通过广泛开展文明进农家、和谐进家庭活动,充分发挥她们在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营造和谐温馨的亲情、纯洁高尚的友情、宁静安逸的人情,营造安居乐业的人文环境。
2、分类指导,新渠道拓展增收致富空间。
让农民富起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的,也是妇联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妇联要千方百计帮助广大女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拓展致富空间,过上富裕生活。要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因人制宜,对有创业能力的人,引导她们自主创业;对有劳动技能的人,促进她们转移致富;对有劳动能力的人,支持她们充分就业,努力形成个个有技能家家有产业的良好局面。要深入实施“巾帼致富工程”,帮助农村妇女转移创业致富,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培训会技能,帮助千家万户依靠科技发家有产业。为她们增收致富寻找门路,打好基础。
一要以创业促增收。创业是女农民增收致富最有效的途径。一个人成功创业,可以带动一片人增收。各级妇联要大力弘扬自主创业精神、宣传自主创业典型,大力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大力培植和扶持一批女性创业项目,营造千方百计想创业,齐心协力创大业的浓厚氛围;要加大呼吁力度,主动牵线搭桥,积极为农村妇女自主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让创业农村妇女成为妇女工作的品牌和旗帜。
二要以基地建设促增收。抓基地、办协会,为农村妇女参与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一是抓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以妇女发挥作用为主的示范基地,增强周遍辐射带动作用,为基地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和市场服务工作。二是围绕“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继续抓好“妇”字号项目示范基地的幅射作用,使妇女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蓬勃发展,形成亮点,带动多点,覆盖全面。
三要以“城乡联动”促增收。各级妇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推进城乡妇女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岗村联动、结对帮扶形式,实现以城促乡、城乡互动。各级“巾帼文明岗”要立足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为广大农村妇女在技术、信息、资金、项目等方面提供了优质服务和强力支持。真正实现城乡妇女发展资源的有效对接,构建“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妇女发展新格局。
四要以组织建设促增收。各级妇联要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与支持,切实抓好党建带妇建,开展妇代会整建行动,健全村妇代会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创新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活力。要围绕“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支能发动农村妇女投入生产和建设的妇女代表队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妇代会组织工作制度,有一系列适合农村妇女特点的活动,有一个保证组织妇代会正常活动的创收基地和活动阵地”的“五有”目标,加强培训,提高岗位待遇,激发工作积极性,真正把妇代会建设为能带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坚强妇女组织。
3、培养人才,新农民注入农村工作新活力。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不断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各级妇联妇女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源泉。各级妇联要把提高妇女素质贯穿建设新农村始终,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多层次、宽领域的学习培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打造创业新形象,打造文明新形象。要进一步实施农村妇女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培训百名农村女村干部、千名创业带头人、万名农业技术骨干,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农村妇女人才队伍,再通过这一优势群体将知识层层传递,提高整个农村妇女创业、增收、致富的能力和层次。
一要培育一批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女村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好的带头人,今后各级妇联要在培养选拔基层女干部中积极呼吁,竭力推荐,选拔出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女村官”。要切实提高村妇代会主任的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使她们真正成为带领妇女群众科技致富的明白人,成为保护妇女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言人,成为带领广大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路人。
二要培养一批致富有门路的女能手。女能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培训的重点对象。各级妇联要有的放矢,广泛开展营销、网络等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提高创新、创优本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增收的“领头雁”;要深入开展“女企业家、女能手、女农民”的科技结对以及“岗村连动”活动,帮助她们提高种养殖技能,成为带头富、带领富的女能手;要鼓励、扶持女能人创办科技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把它建成广大农村妇女学技术、学本领的“实习地”,带领更多妇女共同走上致富路。
三要培育一批适应发展的新型女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育一代有作为的新型女农民是各级妇联组织的重要责任。要对农村妇女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等普及型培训,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增强她们适应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要开展帮助广大农家女找到一条致富门路,掌握一门技能技术,订阅一种书籍报刊,学会一种文体爱好健康文明的活动,引导她们走出家门学技能,让广大农村妇女会种田、会上网、会生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
4、整合资源,新力量搭建服务妇女新平台。
农村妇女工作面广、量大,各级妇联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借劲使力,互动联动,搭建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信息服务、项目入户和扶贫救助等工作平台,有效地为农村妇女的发展服务。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农业、科技、教育、林业、科协等部门的支持,共同推进农村妇女整体素质的提高。要采取“走出去培训,敞开门学习”的方式,组织妇女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二是整合扶贫资源。要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不动摇,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创新扶贫形式,加大扶贫力度,建设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鼓励经济薄弱村妇女自主创业、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积极为贫困妇女牵线搭桥,寻找脱贫门路。三是整合维权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方方面面,牵涉千家万户,各级妇女组织要密切关注农村妇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变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积极争取、依靠党委和政府部门(公、检、法、司法等)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力量,解决维权问题,首先要真正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各级妇联要加强妇联人民调解员队伍、妇女维权信息网和妇女维权自愿者队伍建设,畅通维权渠道,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及时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要对广大农村妇女进行知法、懂法、守法的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妇女自身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农村妇女作为权利主体,只有懂法,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依法维权能力。
5.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篇五
——广州市白云区石井环窖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2008年11月08日,我来到了广州市白云区石井环窖村展开了这次参观考察。在与该村村委主任黄女士的访谈过程中,听她讲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为了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虽然教师紧缺,可以说一直是一个老师带几个班。但小学各年级应上的课一门不缺,全开了。特别是思想品德方面,我们结合实际,教育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鼓励他们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没有多余的钱买国旗,我们就在墙上画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每周一早上,师生们面对国旗齐唱国歌。当雄壮的国歌每次唱响时,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调研背景
教育问题是关系国运强盛的根本问题之一。生活在广大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现状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就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05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06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等。
对这些改革和法规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执行情况、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支持农村儿童受教育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目前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真实现状的了解,成为这次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调研形式及过程
针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特殊性,我选取了地处广州市郊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白云区环窖村作为本次调研的实地走访对象。调研的形式将学校走访,农民家庭走访和地方村级干部访谈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走访和村级干部访谈对教育改革及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和宣传,通过农民
家庭走访并结合村干部的访谈对农民家庭的教育观念、学龄儿童受教育现状以及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当地整体经济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整个调研过程虽然只是简短的一天,共走访了石井环窖村的3所小学,10几户农村家庭。3 调研报告
1)教育政策
由于今年是该村“两基”——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的攻坚年。在我们实地走访期间,距离“两基”验收只有50余天。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关于“两减一免”的政策,贫困家庭儿童全免费教育的政策都得到了落实。而且地方政府针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
对《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内容和执行情况,从所访问的老师了解到,他们对通知的内容都是知道的,并且作为公办教师的工资都能按月领取(有时会因一些摊派费用而不能足额领取)。对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修订内容,大部分老师还只是听说或不甚了解。
由于近几年来,广东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呈逐级递增,进城务工的农民人数猛增,加上其文化意识有所提高,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选择了携带子女,让子女在城市里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一来,尽管学校的数量是变多了,但是老师的数量远远跟不上需求量的增长,一时教师市场出现了短缺。在受访的这个村里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根据黄女士所言以及我的调查显示,有近五成办学者与聘任教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近六成学校没有为教职工购买社会劳动保险。而且教师的待遇偏低,月工资为750至1400元,近8成老师对工资和福利不满意。因此,教师流动性大,每年有6%—11%教师自然流失。
2)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了人的选择,而农村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则决定着他们孩子未来的命运。在我们走访的10几户家庭中,不同的家长对通过送子女读书来改变家庭现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期望很高
望子成龙,有的指望孩子能上大学到城市工作,还有的则简单明了,能解决孩子以后自己的生活问题即可,等等。但是,有一些家庭则因为经济原因明确表示只要孩子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也有一位家长则直接表示孩子读书没有出路。
而对孩子们来说,上学是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情。他们喜欢坐在教室里和小朋友一起读书、玩耍,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对未来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憧憬和愿望。当天下午,我来到了种植户小霞家,现年14岁上5年级的她还有一个上1年级的弟弟,喜欢语文和历史,长大后想上大学成为华佗一样治病救人的医生。坐在她们家唯一一间象样的屋子里,从她母亲那了解到,两个孩子每天六点就要上学,下午五点半才回家,回到家里的大部分时间得帮家里做家务。而父母虽然一年忙到头,还是只能勉强的维持家里的生活,尽管学校完全免除了两个孩子的学费和书本费,但是对于学习成绩不错的小霞来说即将上初中的她,可能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难以继续读书。在我们的一再鼓励下一直不开口说话的她说出了自己的爱好和理想,当问到如果家里无力承担她上中学的费用自己有何打算时,小孩子强忍住的眼泪终于止不住流了出来。
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则意味着希望。在与该村村委主任黄女士的访谈中,我们感受到了希望。这位杰出的当代女性,为了儿童受教育问题终日奔波,被她帮助过的家庭和儿童不计其数,她支持从思想意识上来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并且数载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
3)教育现状
围绕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前面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经费制度的改革切实保障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所走访的环窖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基本获得了全免费教育,同时为了保障“两基”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经费制度的改革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当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村社干部的认可。我们去农户家中走访时,是由村委主任黄女士带路,由于她平日热心教育事业,受到了学生家长的热情接待,也为我们的走访带来了不少的便利。
从我们所走访的农村家庭来看,在现行的教育政策下家长都乐于送子女入学。目前小学的书本费在100元以内,初中的书本费也不超过200元。在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的努力下很多家长都
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把子女受教育问题看成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即使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宽裕的也表示一定会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调研总结
本次调研活动由于时间关系,安排得非常的紧凑。加上交通不便,我将原定的行程进行了调整,着重选取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地方进行了调研。虽然实地走访调研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这一天的所见所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农户的走访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条件与对子女期望之间的矛盾;也听到了他们对一些热心人对他们子女无私帮助的感谢。但是,在与当地老师的交谈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虽然这里的孩子非常需要社会的帮助,可是一些帮助并不能真正用于孩子的教育。
能够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需要帮助的贫困儿童,自然是一件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好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条件造成的。显然,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首先解决农村家庭的收入问题。
在宏观政策上,把减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作为重点,这样既解决了农村人口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又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举两得。尾声
踏着晚霞,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环窖村,结束了这次参观考察。在此,我要感谢受访单位以及个人的积极配合,特别鸣谢村委主任黄女士一路的陪同以及接受我的采访。由于这是在校大学生做的一次尝试性社会调查,并没有深厚的调查经验,调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希望你能够体谅,欢迎大家能够给予宝贵的意见。
附:调查问卷(附带数据为调查结果的统计)
1.你有几个孩子?
A独生(10%)B两个(40%)C两个以上(50%)
2.你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吗?
A全部都有(50%)B只有个别有(约30%)C全部都没有(不足10%)
3.你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多少?
A 1000元~1500元(包括1500元)(42%)
B 1500元~2000元(包括2000元)(32%)
C 2000元~3000元(包括3000元)(17%)
D 3000元~5000元(包括5000元)(9%)
4.你的孩子就读的学校每学期书本费大概是多少?
A 100元以内(45%)B 100元~150元(35%)
C 150元~200元(不足20%)D 200元以上(不足10%)
5.你觉得目前学校的收费标准如何?
A非常高(11%)B偏高(37%)C合理(42%)D偏低(10%)
6.你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
A 走路(65%)B家长接送(12%)C骑自行车(23%)
7.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您希望子女有何种文化程度?
A 能识字(3%)B 小学毕业(7%)
C 初中毕业(20%)D 高中(中专)毕业(47%)
E大学毕业(13%)F 孩子想读到什么程度,就培养到什么程度(10%)
8.你觉得孩子接受教育能改变家庭现状吗?
A 绝对可以(25%)B 能,但成效不大(35%)
C 没作用(14%)D 改变孩子自己的人生就好了(26%)
9.你对孩子今后职业选择取向是:
A商人(11%)B公务员(6%)C农民(19%)
6.农村耕地抛荒现状调研报告 篇六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富裕的目标。而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基本生产资料,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与人口,耕地与环境,耕地与粮食安全,耕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越来越受到国家高层和广大人民的关注。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不少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导致不少地方耕地抛荒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到农业及农村的稳定发展。为此,笔者一行四人深入永兴县**乡,就耕地抛荒的现象走访了各村、组广大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50余份,经调查研究,现以**乡为例,对农村耕地抛荒现象作以下探析。
一、耕地抛荒现状
**乡全乡共有耕地面积10262.12亩,其中水田5982.52亩,旱土4279.6亩,全乡总人口18626人,人均耕地面积0.55亩,远远低于全国人均1.5亩的水平,是一个耕地资源匮乏乡镇。通过上门走访、问卷调查以及实地勘察的方式,了解到全乡各村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耕地抛荒现象,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
1、在季节分布上,季节性抛荒多,长年性抛荒少。**乡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和烤烟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红薯为主。而易家、坪乐、高城、公平、五陵五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是实行烤烟加晚稻的种植方式,**、柏树两村除了种植烤烟外,有40%的水田都是种植一季中稻,而土桥村基本上没有种植烤烟,有60%的水田是种植中稻,中稻收割后,基本上也就不再种植农作物或经济作物,造成了部分水田的季节性抛荒。全乡90%的旱土是种植花生和红薯,一般收获后便不再复耕,造成大部分旱土存在季节性抛荒。而长年性抛荒的耕地除了在易家、土桥两村一些用水极其匮乏的地域存在外,全乡其他地方还是比较少见。
2、在耕地分布上,旱土抛荒多,水田抛荒少。调查发现,全乡70%以上的抛荒都是旱土,村子前后、山坡山脚经常可见荒芜旱土,而水田搁荒则较少。**乡人均水田面积本来就非常少,不到0.3亩,加上传统的烤烟及水稻种植方式已为大部分村民习惯,在很长一段时期,也是这里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因此,水田基本上村民都自己种植,即使外出务工,也会由在家的老人耕作,或者转包他人,所以水田抛荒很少。而旱土虽然耕作劳动强度低,但是由于耕作季节性强,经济价值不高,加上水利设施建设难以维持耕作等 一些原因,大面积的出现抛荒现象。
3、在区域分布上,交通便利处抛荒多,交通不便处抛荒少。通过调查发现,**乡耕地抛荒基本集中在柏树、土桥、**等几个交通便利的村组,由于交通便利而耕地少,大部分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或者从事其他商业经营,导致农村劳动力匮乏而出现抛荒现象,而交通比较闭塞的几个村子,部分劳动力选择了留在家中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一般也是等到晚稻收割以后才会出去打几个月零工,所以,劳动力相对来说比较充裕,抛荒现象相对较少。
二、耕地抛荒的原因
近几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先后取消了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进行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这些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进步。但在耕地并不富余的情况下,农民种田积极性仍然不高,农村耕地抛荒现象仍然严重,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劳动力弱少。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一方面促进了“打工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在很多农村,50岁以下的农村劳力基本上在外打工或从事其他职业,一个或两个老人带一群孙儿、孙女在家组成隔代组合 家庭的越来越多,几家的田地集中到老人手中,要种好和种两季确实比较困难,子女多的老人改种一季都吃力,实在做不了,只好搁荒。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对于青壮年劳动力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工资水平也在不断增长,据调查,平均工资纯收入每年在5000元以上,许多农村青年选择了去沿海发达城市打工,即使部分在家的农村中青年,也忙于打短工,以从事其它营生为主,根本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乡隶属于郴州市永兴县,邻近广东省,这些年来,全乡去广东及周边省市打工的劳动力日益增多,如土桥村,全村共354户,1896人,18岁以上劳力有800余人,实际在家的劳力只有300余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整个劳动力的40%,且这些在家的劳动力有20余人以打短工、做零活为主,另有10余名20岁左右的青年小伙子人虽在家却不务农,游手好闲,实际上种田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弱农民。我们在与这些老农交淡中,深感他们不是不愿做,确实是因为年纪大,又要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拉扯一大群孩子,显得力不从心。
2、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低。农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生产积极性。在粮食生产上,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了各项粮食生产补贴,表面上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各种生产物资价格的不断上涨足以抵消国家对农民的补贴,特别是耕种费用的增长,大大降低了种田的 经济效益,通过对**乡的主要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产成本及收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我们作了以下统计:
**乡主要农作物成本收入统计表
农作物类别生产成本收入纯收入
种子农药化肥劳务其它成本小计产量价格收入
稻谷30120 3805304501.6720190
烤烟 3606006501610***15
花生 60200 XX800540
红薯 300 10000.8800500
通过上面的统计表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乡的老百姓种植烤烟的收益较高,也仅仅为1015元/亩,而全乡人均耕地比较少,农户辛苦耕作一年,能得到的收入非常少,基本上负担不了全家一年的支出。**乡坪乐村梓江岭组村民邓康平一家四口人,共有耕地面积1.92亩,其中水田1.26亩,旱土0.66亩,妻子刘玉容在家种植烤烟及晚稻,旱土种植花生红薯,全年农业纯收入大概2100元,两个小孩都在读书,全家的生活支出来源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邓康平一年5000元的工资纯收入,刘玉容表示,等孩子再大点,要是读书行的话,就她出去打工,要是读书不行,就带着他们一起出去打工。在走访调查中,这样的家庭不胜枚举。农民都反应对农业不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不高,生产周期长,耗费劳力多,见效时间长,而且现在生产 物资的价格增长幅度远远高出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国家发的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还抵消不了生产物资价格的增长额,因此还不如去广东或发达地区打工,工资水平高而且相对而言轻松一些。正是因为这一社会现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将来的农村耕地抛荒问题埋下了隐患。
3、种植水平规模低小,收益率不高。我国南方的农村农业生产与北方的规模农场生产相比,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水平低,产量偏低,投资高,造成了劳动力人均收益率低,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在**乡,不缺种田种烟能手,他们愿意承包大面积者的田地种植,比如**乡易家村上白组村民刘芳郴是一名种植经验丰富的老农,全家有劳力6人,他就十分想规模种植烤烟,却苦于无田可种,儿子、儿媳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由于农村土地隶属千家万户,调整困难,再加上耕作上很难机械化,成本增加,所以农村土地抛荒多。
4、农业生产技术低下,产业结构调整进度慢。现在在广大农村,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实行了机械化,但是在南方一些山区,由于地势崎岖,实行机械化的程度不高,更多的是“牛耕人种”的小农生产局面,再有就是农村科技普及率不高,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农,尽管政府这些年来在先进生产技术的 传播上加大了力度,然而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农来说,很多先进生产技术学习掌握不了,因此导致了农业生产技术低下,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一直上不来。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村民觉得种粮收益率太低,种植西瓜、药材等经济作物相对收益高,见效快,但是却苦于一没有生产技术,二没有市场销路,只能是空想。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农民不能种植自己想要种植的产品,种植出来又销售不了自己的产品,大部分村民只能是循规蹈矩的按照传统模式去生产,造成了耕地抛荒局面。
5、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乡是一个山区,旱灾、水灾时有发生,再加上有些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既不能灌,也不能排,原本旱涝保收的双季稻田变成了“望天坵”,使部分农民不得不抛荒。**乡最大水库桃花水库,是一座小二型水库,蓄水量
立方米,正常的年景能够保证五陵、公平、高城等村的灌溉,但是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右干渠基本损毁,左干渠严重淤塞,茅草丛生,导致库水流量小,上游水量过剩,下游基本灌溉不了,降低了水库水资源的利用率。**乡政府这些年来也对部分的失修的水利进行了修复,还积极向上级争取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但是由于乡镇自身财力有限,而向上级打报告争取财政支持又迟迟没有到位,导致了大部分水利设施还是没有得到修缮,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去年的“7.15、7.26”两次洪灾中,大部分靠近水渠的田地被冲毁,共造成了烤烟、水稻以及经济作物损失达到300多万元,并造成了灾后田地抛荒现象。这些年来气候异常,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上部分干部群众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病虫危害加剧,特别是这几年,大面积的稻飞虱危害,给全乡中晚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烟叶花叶病、青虫病也给烤烟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造成了耕地抛荒。
三、解决耕地抛荒的建议
1、落实农村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十一五”宏伟规划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体现党和政府关爱农民、支持农业,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开展劳动致富教育,减少部分游手好闲人员,让他们回归沃野,培育出一代新型农民。
2、推动耕地流转步伐,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各级党委、政府及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健全耕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在耕地流转过程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积极探索耕地流转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办法,进一步完善耕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对于常年抛荒的耕地,可由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的规定终止承包经营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集体发包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承包 经营。对因外出务工、无劳动力耕种而抛荒的耕地,可由村组组织代耕或请他人代耕,或组织大户进行承包,或动员农户将经营权转让。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承包抛荒耕地从事农业开发、进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建议县政府组织全县各乡镇进行耕地抛荒大普查,对农村抛荒耕地建立流动台帐,全面掌握乡村土地抛荒情况,充分发挥村、组两级基层调控作用,将抛荒耕地及时发包给劳动力富余的农户,从而做到切实控制耕地抛荒。
3、加快生产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要走出种田不赚钱的误区,关键是怎么种、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针对主要的季节性抛荒,可以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行“中稻+玉米”、“中稻+马铃薯”等种植方式,提高农村抛荒耕地的复耕率。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互补”机制,使农业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有效避免和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象**乡这样的烤烟生产大乡,可以组织广大烟农成立烤烟协会,通过协会组织实现信息、技术、生产资料的资源共享,在做大做强这一产业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风险及自然灾害的防御力,从而有效保证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4、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持续及时的对农村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推广,促进农户进行科学种植,以达到最高经济效益。县农业、科技部门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村指导农业生产,将先进实用生产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意识。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可以借鉴周边省市的先进经验,通过在劳动人口比较集中的村组建立“农村科技书屋”、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农村授课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朋友学习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提供一个良好平台。要通过加大投入来引导和促进社会多渠道投资农业,政府在这项工作方面既要做好组织者,更要做好协调者、实施者,通过增加农业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切实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对于一些急需修缮、影响面又很广的水利设施,县政府应该未雨绸缪,拨出专款及时予以修缮,不要等到出现灾情之后再采取发放救济的“亡羊补牢”办法。乡、村两级则应积极组织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的民主方法,派钱派工,对各村一些水利设施进行清淤、加固等维护工作,切实增强农民“水利设施谁受益,谁维护”的大局意识。此外,政府还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推进农 业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营规模水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做好防灾、抗灾、救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农业自然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稳定性。
7.农村现状调研 篇七
1 管理状况
定西市辖7县(区)、119个乡(镇)、1829个行政村、12687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264.99万人,农业劳力88.47万人,耕地面积51.40万hm2,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19hm2。近年来,定西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面向市场培育和发展以马铃薯、中医药、蔬菜、畜草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使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1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较快
2012年全市现价农牧渔业总产值1103423.27万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农业产值856863.48万元,林业产值9196.47万元,牧业产值194465.59万元,渔业总产值1442.6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1455.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2元,比上年增加538元,增长18%。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77067.12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农业增加值521635.03万元,林业增加值4399.63万元,牧业增加值138924.65万元,渔业增加值1329.49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778.32万元。
1.2 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据农经统计:2012年全市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资产总额63357.36万元,比上年的21136.15万元增加42221.2万元,增长199.8%,人均拥有集体资产239元,其中:流动资产6181.96万元,农业资产2957.47万元,长期资产54217.93万元;所有者权益60021.81万元。全市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负债总额3335.55万元,资产负债率5%,其中:流动负债2355.28万元,长期负债980.27万元。
1.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逐步规范
为了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规范化管理进程,全市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拓展工作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了村财乡管会计委托代理制、建立完善了管理档案、强化了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加大了监管力度,实现了从抓资金管理向全面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转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跨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目前全市乡镇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委托代理主体主要有三类:一是乡镇农经部门代理的有临洮、陇西、岷县3个县的53个乡镇、838个村 ;二是乡镇财政部门代理的有通渭、渭源、漳县3个县的47个乡镇685个村;三是乡镇政府会计代理的有安定区的19个乡镇306个村。
1.4 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效明显
全市深入推进“清产核资”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据清产核资统计:目前全市7县(区)、119个乡镇、1829个村“清产核资”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有资金5269.6万元,资产67424.6万元,资源153.65万hm2。同时,通过微机平台实现了“清产核资”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建立了陇西、通渭、漳县等3县的巩昌、文峰、福星、陇阳、鸡川、四族6个乡镇农村集体资产网上监管平台示范点,将农村集体资产划分为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3个类型,积极探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新的方式。
1.5 农村集体资产监督机制趋于完善
全市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截至2012年底,全市1829个村民委员会全部实行了财务公开,建立了村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的乡镇103个,其中:涉及村1612个;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村50个。2012年底全市已审计单位612个,较上年的552个增加60个,增长10.9%;已审计单位资金总额1943.17万元,较上年的1673.8万元增加269.4万元,增长16.1%。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底子相对薄弱
2012年全市1829个村,当年675个村无集体经营收益,占到总村数的37 %;而当年有集体经营收益的1154个村中,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为1072个,占到92.89%;收益在5~10万元的村55个,占4.76%;收益在10~50万元以上的村21个,占1.81%;收益在50~100万元的村3个,占0.26%;收益在100万元以上的村3个,占0.26%。
2.2 管理机构有待加强
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集体资产委托受权监管机构,目前市、县两级农经机构虽然健全,乡镇级农经机构在农村税费改(乡镇机构改革)后基本名存实亡,而乡镇级农经部门恰恰是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的主力军,机构得不到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将流于形式。从机构的性质看,市、县两级农经管理机构都是事业单位,行使政府委托行政职能,如行政执法、行政监督、行政管理、行政指导,单位性质与行使的职能不对应,权威性不强,从而导致工作经费与机构所承担的工作不匹配,县(区)、乡两级经费普遍短缺,工作手段落后,影响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管理水平上差异较大
全市大多数乡镇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整体上比较规范,账务设置齐全,会计核算全面、完整,村集体固定资产及财产物资由村级建立台账,一并移交代理主体管理;而个别乡镇的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甚至于没有村集体资产台账,管理人员一问三不知,业务素质较低等严重影响着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的管理水平。
2.4 产权权属关系不明确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产权特别是最重要的土地产权模糊,虽然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在集体所有真正拥有土地,实际上并不明晰。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国家建设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集体资产管理主体和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农民与农民之间利益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资产预期收益不明确、资产可能流失的情况下,多数村民以维护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要求将多年的积累“分光吃光”,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壮大,也给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带来了重重困难。
2.5 内部审计监督不给力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体制不顺,总体上讲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是薄弱的,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无论是审计的覆盖面,审计的领域,审计的深度来看都是不全面的,主要以抽查或“救火队”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查出的一些问题又无力处理,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体制上的问题,未建立专职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机构,从而弱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
3 措施和建议
3.1 切实强化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管理机构
各级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主管部门,负有监督、管理、指导、审计、培训等职能。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3]5号文件精神,更进一步要求:“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建立委托代理机构、全面实行委托代理制、明确资产产权归属、建立网络监管体系强化经济审计监督、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突出民主管理的主导地位、创新经营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保障管理工作经费、加强组织领导”等措施,及时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要巩固完善市、县区农经站,建立健全乡镇农经站,形成市、县、乡三级农村财务及资产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当赋予农经管理部门执法主体地位,目前从市到县、乡各级农经管理部门虽然都承担农业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任务,但因其是事业单位而只能接受农业行政部门的委托代行之,其地位、权威、作用明显受到制约,党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也难免大打折扣,将市、县两级农经机构改为行政机构,乡镇经管机构作为县一级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的直属单位,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依法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和资产。
3.2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制度
农村集体经济和资产管理,实际上是对农村集体资金和资产运营的监督、控制和管理,集体资产登记制度,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具体工作内容有两项:一是集体资产登记。各地按照1998年农业部、财政部下发的《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登记,明晰产权。在产权登记中,应注意处理好乡村组三级、乡村与集体企业、乡村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划清农村集体资产与国有资产、城镇集体资产的界限,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所有权。二是建立健全资产台账。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资产台帐,如实反映集体账内外资产的数量,价值及其变动情况,确保集体资产真实可靠。
3.3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有效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基层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村财务与集体资产管理模式:
1)村组账乡代管;
2)会计委派制;
3)下管一级;
4)会计委托代理制;
5)农村股份合作制。
在城郊结合部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集体资产的经营机制;也可按“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的经营形式,把农民应分得的土地以经营权入股,实现对土地的集中统一规模经营。现阶段为适应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变化,逐渐调整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把注意力从集体资产的物质形态管理转到价值形态管理,从资产管理转到资本运营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4 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和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
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是一种双层监督,是群众的民主监督和职能部门的审计监督的有机结合。一是财务公开,这是民主监督的有效办法。财务公开工作要使其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做到真正公开、经常公开。二是审计监督,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形式就是审计监督,虽说国务院授权农业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有责无权,没有处罚权,影响了执法力度。
3.5 重新认识当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8.深入基层调研 规范农村低保 篇八
近年来,陕西省延长县民政局针对全县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原则,结合实际,创新改革,夯实责任,全力抓好农村低保核查和重新评定工作,保障了群众的基本生活,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使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为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深入基层调研确定工作方案
延长县农村低保自2004年实施以来,一直未做较大调整,矛盾和问题突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延长县民政局开展了细致的调研工作。民政局成立了3个工作组,由局长高锦鹏、副局长严相安、低保办主任常胜莲亲自带队,从2010年10月开始,历时半个月,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听取汇报,查看台账,征求群众意见,对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
调研中发现,个别行政村存在如死亡不去报、户口迁出的不停保、生活条件好转的仍在保等问题;低保对象确定存在执行政策不严,保障对象不准,关系保、人情保、权力保等问题;少数行政村不按程序申报,导致村级民主评议、公示流于形式等问题。
为此,延长县民政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讨论,制定了《延长县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同时还配套制定了《延长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核算暂行办法》,统一了统计范围和方法。两个文件的出台为重新评定工作奠定了基础。
精心组织安排落实工作责任
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量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工作稍有不细,就会酿成新的矛盾,为此,延长县民政局高度重视,于2010年4月15日报请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民政工作会议,各乡镇乡镇长、民政工作站站长、民政助理员、以及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副县长李金涛、民政局局长高锦鹏分别就开展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县上同时还成立了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由民政局局长高锦鹏任组长,主管副局长和低保办主任任副组长,要求各乡镇也要成立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机构。
会后,各乡镇相继召开了三级干部会,就农村低保重新评定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安排,夯实了责任,明确了要求,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宣传农村低保重新評定工作方案,教育群众正确对待农村低保,端正对农村低保救助政策的认识,纠正了“关系保”、“人情保”、“一户保一人”等问题,实现公开、公平、公正。
坚持政策原则规范工作程序
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求每个行政村召开村民大会公开评议,凡未召开村民大会,由包村干部和村干部擅自确定的一律重新评定。为了避免行政村评议流于形式,要求每个村组上报低保户档案的必须附行政村全体村民评议会会议记录,会议记录需由行政村主要负责人、村监委会、村民代表签字。
二是坚持农村低保责任追究制,推行谁调查,谁签字负责,凡被群众举报有意错保的追纠其行政责任,有效遏制了腐败事件的发生。
9.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篇九
1.调研目的及背景
根据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目前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免收学费。并且从2008年起,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书本费,切实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关怀。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和整个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也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取得了不小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缓慢,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就云南省大姚县仓街乡仓街村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一份。
2.调研时间、地点、方式及对象
时间:2013年1月24日
地点:云南省大姚县仓街乡仓街村
调研方式:实地考察和走访,按简单随机抽样方式选取被调查人。调查对象:仓街村村民
3.调研经过
2013年1月24日上午,我来到了云南省大姚县仓街乡仓街村进行了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研,来到村里后,我走访了十五户家里有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的农户,又走访了一些当地的中小学老师,详细询问了一些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并认真地听取他们的观点、看法和意见,将这些情况进行整理和汇总,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结论、看法。
在调查的前期准备阶段,我准备了一些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例如限制孩子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的最大原因、教育设施的城乡差距、家长对学校教育
质量的看法、家长对教育投资的态度、对目前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以及建议等。参与调查的农户都热心回答了我的问题。
4.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根据本次调研所得到的结果来看,由于目前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并且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每天3元的营养补助,农村寄宿制学生还能享受到一定的生活补助,在经济上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国家惠及农民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执行。
当然,学生家长认为当前的义务教育现状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得到改善。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和家长对接受义务教育持普遍支持态度,学生对接受教育有着很不错的热情,但都反映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不高,教师数量偏少,学历普遍偏低,以地方师范学院和师专、中专为主,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刻板陈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四成学生认为课本难度较大,来自考试或是家长的期望的压力也很大。由于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较差,也缺乏足够的课程资源,因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讲课只能照本宣科,无法拓展教学内容,也无法扩展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二、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且教师待遇较差,收入低,生活条件简陋。一方面由于我所调查的乡镇位于西部落后地区,经济条件差,乡村的教学条件差,许多大学应届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因而导致乡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偏少,质量偏低。
另一方面骨干教师大量流失,许多优秀教师调往城里的学校,使得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也使得生源大量流向城市。一些优秀学生和家境较富裕者,都到县城或是自治州首府上学,这两个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教师人手不够,多数情况下一名教师身兼多职,既教语文,又教自然、数学,一个老师上2-3种课程是常事,而限于硬件设施缺乏,有的课如信息技术则无法开设,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身兼多职的教师往往也无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样不利于学生的提高,这是值得注意和改进的。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满意,体现在教
师的责任心不强,表现在:有的老师上课不认真,上课时间缩水,不批改学生作业,有的甚至连考卷都不批,交给学生批或是凭印象给分,这既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三、由于云南省94%地区位于山区和半山区,乡村居民点较为分散,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将分散在山区居民点的教学点撤销并合并到人口集中的居民点建成中心校,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但也给山区的学生造成了上学路途遥远艰难,安全事故频发,给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与父母的交流接触也有所减少减少等诸多弊端,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使得一些边远山村的辍学现象有所增多,不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5.建议
一、改善乡村教师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支持和引导优秀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为农村的义务教育事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带动其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同时已在乡村任教的教师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革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社会。
二、“撤点并校”政策应当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边远山区的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改善上学路的交通条件,方便学生上学,适当的保留一些必要的教学点,减少因路途遥远而辍学的情况,给予困难家庭适当的帮助。以更好地保证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6.总结
【农村现状调研】推荐阅读:
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10-20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12-22
柞水县农村劳动力现状调研分析11-06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07-03
农村现状06-26
农村医疗现状11-17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06-22
农村德育的现状07-23
农村婚姻现状问题08-17
农村劳动力现状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