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2024-06-13

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精选8篇)

1.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篇一

资源协同共享

构建中小学实践育人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提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总书记要求,要着力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知、行分离问题。因此,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小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建机制、共享信息、共担责任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共同参与,搭建相向同行的实践育人团队

多方联动,共同参与。首先,学校作为培育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体力量,应主动作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上传下达,将教育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充分传达至学生、家长、社会组织,引起多方重视,共同配合,共建实践育人环境。其次,教育部门应统筹资源,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到实践育人工作中来。再次,家长应通力配合学校的实践教育工作。家长作为培养孩子的首要主体,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实践教育工作,在引导学生学习、言传身教方面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身入”社会,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基地等应积极与学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

共建机制,固化全过程的联合培养模式

将社会实践纳入中小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健全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保障机制。一是运行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学校组织,家长配合。二是反馈机制。学校作为组织者应制定自我监督与评价机制,不断对实践教育进行反思和改进;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评价实践育人活动的合理性与可取性,通过专门渠道进行反馈,促进实践育人;社会组织应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提供相关方案和稳定的输出保障。三是激励机制。教育部门需与其他政府部门联动发力,共同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呼吁和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育人教育建设。四是考核机制。教育部门应构建符合中小学发展特点的考评方式和指标体系,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学校则可将实践育人活动纳入学分以及综合测评体系中,用奖惩“杠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共享信息,拓展多元化的实践育人活动

一是实践教学方式多元化。

学校应该从教育理念层面正确处理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并将社会实践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融为一体,共享教学资源,建立“资源+课程+评价+师资”的实践育人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参与主体多元化形成家长、老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三是活动设计多元化,可以根据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如国学朗读、中华书法、生物小实验等,帮助学生在行、观、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认”“体悟”,有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资源配置上,可以由政府进行统筹与分配,学校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组织、学校与家长、家庭与家庭之间共享信息,相互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创新能力。

共担责任,发挥各方育人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学校作为育人主体,是实践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包括加强实践教育的师资培育、推进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开展具体的实践教育活动、打造实践育人精品项目、保护参与社会实践的安全与健康、搭建教育部门、家长、社会组织等相关方信息沟通的桥梁等方面;其次,教育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包括明确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传播与弘扬新时代实践育人观、树立实践育人典型案例、维护实践育人的良好社会环境、引导社会组织投身于实践育人体系等方面;再次,学生家长应承担的责任包括精神和物质支持孩子的社会实践行为、积极参与亲子实践活动、监督评价学校开展的实践教育项目等方面;最后,社会组织应承担的责任包括协同共享社会实践教育资源、主动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丰富实践教育项目供给、高度配合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

2.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篇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欧美高校开始关注电子商务理论及应用的教学与研究。1998年以来, 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学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或相关的研究方向。1998年, 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组织计算机学院和供应链管理研究院联合创立了电子商务学院。英国的阿斯顿大学首先开设电子商务专业, 2001年全英国近50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科专业, 29所院校招收电子商务专业 (方向) 的研究生。

与此同时, 电子商务也深深影响了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韩国的Myung Jong Hong指出, 自2000年以来, 部分经济较好的亚洲国家从小学生开始普及计算机的相关课程, 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地区进行了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的教育, 新加坡重视从国外引进高端人才, 促进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发展。印度专家Padmanav Acharya和Biswajit Mahanty (2007) 指出由于印度缺乏IT行业的技术人员, 国家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或引入高端的IT专业人员。Nisha Chanana等 (2012) 指出, 随着电子商务在印度的快速发展, 所需的人才将包括信息技术人才、产品生产、渠道销售及相关管理人员, 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网络公司等应该成为电子商务企业复合型人才的提供者。

2.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末, 我国的信息技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国内的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人才的培养在高等院校逐步展开。1998年, 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将电子商务课程纳入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 1999年, 教育部批准了4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此后, 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及人才培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03年开始, 较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郑淑蓉教授 (2003) 探讨了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定位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王成喜教授 (2004) 提出学校、企业应合作开发电子商务系列课程;余绍军教授 (2006) 提出了电商人才协同培养的创新思路;樊鹏和张明业 (2009) 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问题的对策;张盛药 (2010) 构建了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刘晓敏 (2012) 指出电商人才的培养要明确培养目标,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总体来看, 国外的研究侧重人才的实用性, 主要探讨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政府职能的改进;国内的研究侧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规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主要解决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行业变迁的加剧, 尤其是“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们应该从政府、企业、高校协同育人的方面来研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发展对策。

二、三螺旋理论的演化与创新性思考

三螺旋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 (Henry Etzkowitz) 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 (Loet Leydesdorff) 总结提出。一般而言, 在知识型社会中, 政府、产业与大学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社会组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形成交叉共融、合作共赢的三螺旋关系。

三螺旋理论优化并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内涵, 通过研究创新主体的活动, 找到其相互作用的动力源泉和区域经济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 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引下, 美国模式、欧洲模式、瑞典模式获得了飞速发展;近年来, 巴西的创业型大学、以色列的8200部队模式也获得了突破性的成长。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 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2015年3月又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我国的创新创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15年第13届三螺旋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 会议主题是“学术-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型——服务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 标志着理论研究进入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

1.三螺旋模型的演化历程

三螺旋创新模型在社会创新活动中三个不同的阶段, 主体有较大差异。在如图1所示的模型框架下, 国家政府包含了学界和业界, 大学、产业和政府三种主体被定义成机构。该模型的解释主要是“9·11”事件发生的特殊状态, 在美国、苏联、拉美等国家也曾经出现过。

在图2中, 三螺旋理论模型主要适用于独立性较强的社会组织机构, 三方的关联性被弱化, 比如苏联、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 20世纪70年代因保护社会环境而与政府、产业对抗的非营利组织等。

如图3所示的三螺旋模型是三方共生的混合组织, Henry Etzkowitz、周春彦 (2014) 认为, 政府、企业和大学的“叠加”是创新的动力源泉。该模型的具体内涵是政府、大学、产业在保持自身独立的状态下, 需要冲破区域的界限, 承担其他机构的作用, 因此三方的交集部分是政府、大学和产业的利益所在。

2.三螺旋理论的创新性思考

在最近的三螺旋模型研究中, 三方利益主体存在着交叉层面, 也称为中间组织 (刘晓静、刘晔, 2015) 、创新区域 (赵东霞、张璟, 2014) 、混成组织 (Henry Etzkowitz、周春彦, 2014) 、混合组织 (吴敏, 2006) , 即合作三方存在合作共赢的组织结构。纵观以上的理论研究, 各位专家对三方的利益、协同、合作有较多的研究和思考, 但对于三方利益主体的叠加部分, 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动力机制如何, 如何调动三方的利益等问题却没有详尽的描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生活无处不在, 而社会人才由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 结合校、政、企的实践经历, 我们认为在大学-政府-产业的协同发展中, “三维中心协同论”是三螺旋理论的创新性应用 (图4) , 即在产业发展的引领下, 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学校是技术和智力来源, 政府是契约保障, 只有把三者的利益综合考虑, 才能保证国家创新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人才培养的三螺旋联动耦合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互联网+”的思维颠覆了人才的供给方式, 对社会而言, 如何推动教育体系的变革呢?对教育而言, 最大的驱动力到底是理论学习还是顺应社会的发展?对企业而言, 如何引领行业的发展需求?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协同培育“互联网+”人才需要参与主体实现资源整合, 保障各方的利益诉求。

1.参与主体的素质因素

协同培育“互联网+”人才的相关组织直接影响育人效果。相关部门的领导者应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娴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行业导师团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高校的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想象力、动手能力, 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有高度的兴趣。

2.产业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问题

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协同育人的基础, 因此在通过校内外有关单位参加的理事会、管理委员会等方式规范约束校企、校地关系的基础上, 从利益上来调动相关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积极性, 形成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3.政府部门协同育人中的契约保障问题

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一般以产业为导向, 政府为合作平台, 学校 (科研机构) 积极参与, 实现三方的共赢发展。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 我们认为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主要源于激励的措施不到位, 因此从政府层面来看, 应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契约, 切实保障企业、学校的利益诉求。

四、“互联网+” 时代高校-产业-政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人才的能力提升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高校-产业-政府须通过全方位的协同互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1.协同育人路线图构建

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高校、政府、产业各方主体利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 三螺旋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是“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具体的研究思路如图5所示。

2.“三维中心协同论”的探索与实践

2012年潍坊学院与山东智炎众益合公司开展母语通小语种外贸营销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合作。山东智炎众益合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于潍坊市进出口企业联合会, 专注于为企业提供国际贸易整体解决方案、企业外贸团队孵化、“互联网+”模式运营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 通过创新转化, 以云计算服务、大数据营销的互联网思维, 采取垂直电商、订单转化、海外基地三大方式, 制定企业实现布局全球的一站式外贸多语种营销战略, 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达成外贸订单。

项目合作得到中国电子商务委员会和山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副省长夏耕、潍坊市委书记、山东省进出口联合会亲临现场实地考察, 高度认可基于“互联网+”的母语通小语种的外贸营销模式。目前, 高校-政府-行业的协同育人模式初步形成, 具体的实施思路和业务运营如图6所示。

合作方以校企平台为基础, 以行业需求为引领, 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主要做法是:①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小语种课程体系。学院组织合作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保证了外贸人才的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以山东智炎众益合公司培训讲师为主, 另聘请外贸出口公司的项目经理、总经理做兼职教师, 根据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 为企业设计个性化的应用方案, 通过小语种平台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②以“互联网+”为平台, 提升外贸行业的效益。在潍坊市政府、市商务局的支持下, 学院与山东智炎众益合公司共同申报省级实践教育中心。该中心在承担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针对外贸行业对小语种的需求,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业务,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企业的外贸业务得到了增长。③开展专项实习, 实现角色转换。学生从大三开始每年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业务实习, 通过熟悉工作环境, 掌握业务要点, 学生可以较快进入工作状态, 根据实习期间的表现, 有针对性地跟外贸企业对接, 帮助大学生顺利进入职业成长轨道, 为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目前, 已经就业的共计124人, 作为外贸公司的高级储备人才, 逐渐成为公司的中间力量。

五、结束语

当前, 基于“互联网+”背景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社会, 这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三螺旋理论指引下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问题。目前, 潍坊市等级注册的外贸企业有8000多家, 但仅有3000多家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业务交易。调查发现, 大多数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专业人才缺乏、市场开拓困难等问题。在潍坊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潍坊学院与山东众益合公司构建的“互联网+”小语种外贸人才协同模式, 为企业解决了现实问题, 业务开发投入因此降了50%, 效益提升了1倍以上。随着该模式的逐渐完善, 其运行的思路、方法、模式可以为更多的行业、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Etzkowitz Henry, Loet Leydesdorff.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 1995, 14 (1) :14-19.

[2]Leydesdorff Loet, Etzkowitz Henry.Emergence of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1996, (23) :279-286.

[3] (美) 亨利·埃茨科威兹.周春彦 (译) .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东方出版社, 2014:4-12.

[4]陈士俊, 柳洲.产学研合作的“钻石琥珀模型”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29 (2) :14-18.

[5]方卫华.创新研究的三重螺旋模型:概念、结构和公共政策含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11) :69-72.

[6]王成军.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1) :89-93.

[7]刘晓静, 刘晔.三螺旋环境下的中间组织[J].中外企业家2015, (7) :11-12.

[8]潘东华, 尹大为.三螺旋接口组织与创新中的知识转移[J].科学学研究, 2008, 26 (5) :1073-1075.

[9]任重, 邵晓梅.大学功能研究的新范式——基于参与型大学理论[J].高教探索, 2009, (5) :70-72.

[10]葛秋萍, 冷桥勋, 杨天泽, 等.知识资本化三重螺旋中的政府新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 :120-123.

[11]王成军, 王正利, 李丹丹.三重螺旋研究进展及其模型结构[J].演化与经济学评论, 2011, 29 (3) :98-99.

3.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篇三

摘要:创业教育是一个多主体、多要素协同育人的完整系統,协同育人理念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以深圳大学为例,探讨多主体有效整合、多要素集成共振的创业教育系统的构建,并进一步提出从创业文化、创业课程、创业平台、创业资金、创业政策和创业信息等方面形成创业教育系统高效运行的支撑与保障。

关键词: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系统

中图分类号:G4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护照"。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国内高校对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日益重视。高校不再仅仅是产生理论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摇篮,培养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创业人才同样是重大历史使命。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12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共同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1】,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规划,它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创造了新的契机。创业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开放式、创新性的学科门类【2】,其主体涉及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和政府等,其要素包括人才、资本、信息、技术与文化等,因此,迫切需要将协同育人理念引入创业教育,构建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创业教育系统,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机制与新模式的改革,全面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的环境氛围,培养更多更优质的创业人才。

一、协同育人理念与创业教育系统的契合

协同育人基于协同论而提出,是指通过科教协同、校内协同、学校与行业、

地方有关部门、企业等协同,努力将优质科研资源和校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3】,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性的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特征。将协同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不仅能提升教育的价值功效,并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涉及学校和社会(校外)两大领域。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资源要素是课程、经费、平台和文化;社会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资源要素是政策、市场、资金和信息。由此,协同育人理念与创业教育多主体、开放性特征相契合。高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通过校内外各类创业教育资源的协同育人和创业要素的有效汇聚,突破各主体间壁垒,释放各创业教育要素活力,从而构建和改善创业人才培养的环境和平台,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协同育人价值内涵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校企共建创业课程,校企地共建创业平台、联合出资,学校地方政府共同出台创业扶持政策等协同育人机制,较好地解决创业人才培养机制问题,调动各方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协同育人,解决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活动项目结构不合理问题,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通过协同育人,促进学校创业教育与政府、企业、市场的关联,解决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创业教育系统的有序运行依赖于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和协同机制的有效创新。

二、基于协同育人的创业教育系统构建

深圳大学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深圳敢闯、务实、创新、创业、竞争、包容的城市文化深深根植于此。学校认真分析创业者素质能力的多元化要求以及创业教育本身的协同性,逐步厘清了"激发创业兴趣-储备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整合创业资源-打造创业平台"的创业教育总体思路并积极实践。

1.创业教育完整系统

创业从本质上讲应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完整过程,创业活动本身的综合性决定了创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创业教育应是一个多主体、多要素协同育人的完整系统。深圳大学以创业活动发展路径为主线,逐渐形成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多主体参与,创业文化、创业课程、创业平台、创业资金、创业信息和创业政策多要素共振的育人体系,充分实现协同育人、共同发展,有效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多主体、多要素

图1基于协同育人的创业教育系统

协同育人系统的核心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适用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育人模式,将学校资源、校友资源、企业资源、政府资源有效整合,促进学校内部各单位之间、校企之间、校地之间各种创业教育要素的流动、共享与融合。为确保创业教育的有序协同开展,打破校内壁垒,学校成立深圳大学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深圳大学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和创业教育工作组,统筹规划和协调学校创业教育。在工作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将教务部门的创业课程、招生就业部门的创业园、团委的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学生部门的创业奖励等进行系统整合,协同推进,改变了过去创业教育大而不强、散而不精,政出多门、单兵突进的局面,做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在课程开设方面,打破学院学科壁垒,整合各学院力量成立跨院系的创业课程组,针对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建设高质量的创业系列课程。在培养模式方面,打破学生专业壁垒,组建多专业混合创业精英实验班,重视多学科交叉创业人才的培养。在平台建设方面,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为依托,打破资金壁垒,统筹中央、地方和学校资源,共建共管。

开创学校与外部组织之间紧密合作的新局面。广泛开展企业合作,首先以校友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科研和人力资源储备相结合,带动其他更广泛的合作企业,使学校成为企业的成果源、智囊团和人才库,提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扎实推进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依托深圳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建有校外专业实习基地294个,就业实践基地106个,就业创业见习基地7个。获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获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8项。与企业合作的深入开展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获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支持。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中,深圳大学以校友捐赠2.99亿位居全国第七。截至2013年末,来自腾讯、好日子、永亨银行、恒生银行、中粮集团、日本永旺、深圳特区报业集团等34家知名企业在学校冠名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和助学金。学校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各类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并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为学生企业的顺利成长提供政策倾斜。endprint

以协同育人为引领的创业教育系统构建,汇聚了校园创业教育各类核心要素,激發了创业主体的动力、活力和凝聚力,充分体现了深圳大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2.圈层结构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和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外层(大众化创业教育)--中间层(专业化创业教育)--核心层(精英化创业教育)"圈层结构培养模式。

外层面向全校学生普及性开设 "创业指导"系列课程、"创业兴趣引导"系列课程与"创业通识"系列课程,讲授创业概论、创业规划、创业通识、职业生涯与就业等相关知识,每年吸引自主选课学生近千名;同时辅以课外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科技文化创新创业活动、其他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创业兴趣,积累创业知识,每年吸引超过万人次学生自主参与各类创业活动。

中间层面向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专长"类课程和"创业拓展"类课程,讲授各专业领域创业所需的产业模式、业态特征、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等行业知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元素,增长学生创业能力,深化学生创业知识,增长创业才干。

核心层面向具有创业志向并掌握创业基本知识的学生,组建多专业协同双学位创业精英实验班或资助项目进入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精英实验班个性化制定培养方案,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科学制定评价要素,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实行创业导师制、小班授课制、小组研讨制、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创业精英,已连续招收5届学生,成为学校创业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的示范区。学生创业园配备创业导师,选择和培育创业项目,开展企业孵化、创业辅导与创业训练为一体的创业实践。

三、创业教育系统高效运行的支撑与保障

1.构建创业课程体系,开展递进式创业教育

基于个性化成才的圈层结构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构建较为完整且富有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①低年级开设"创业兴趣引导课",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如《创新与创业》、《创业学》、《创业主题研讨》、《职业素养训练》等;②中低年级开设"创业通识课",讲授创业所需财税、金融、法规、企业管理和项目运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品质,如《创业公司治理》、《商业模式》、《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业法律法规》、《应用税收实务基础》、《创业会计学》、《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及管理》等;③高年级开设"创业专长课",讲授各专业领域创业所需的产业模式、业态特征、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等行业知识,增长学生创业能力,如《移动互联商业模式》、《生物技术创业导论》、《创业项目识别》、《互联网创新创业》等;④专业选修课中增加"创业拓展模块",在专业知识讲授中渗透创业元素,鼓励教师把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相结合。上述创业课程体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升创业能力,模拟创业过程,为学生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2 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体系

2. 营造创业氛围,传承创业文化

深圳大学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深圳敢闯、务实、创新、竞争、包容的城市文化深深根植于此。学校坚持"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一贯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建校初期,即着力构建学生"三大课堂"学习体系,正规严谨的专业知识教学是第一课堂;生动活泼的学生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大规模全方位的学生勤工俭学活动是第三课堂。对创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体现在学校确立的人才培养三自精神--"自立、自律、自强",以及学生的三种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进入新时期,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创业思维和能力的系统培养与训练,更加重视创业文化的营造,通过将创业教育融入学校育人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创业讲座、沙龙、训练、竞赛、项目、实战,通过对杰出校友如马化腾、史玉柱、周海江等的大力宣传,培养、激励、训练了一大批创业人才,创业氛围日趋高涨。

3. 构建创业平台,训练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平台作为创业教育主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能力、灵感和实践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①项目竞赛平台。举办"创业者训练营项目",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包括创业教育、商业模式、风险投资等内容的集中训练;组织、参加国内各级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学生创业模拟提供有效途径。②讲座交流平台。每年举办"创业荔园"系列讲座;邀请杰出校友、企业高管、技术专家、政府官员、风投经理定期举办创业沙龙和"专家会诊"。组织学生前往中小企业与创始人深度交流,了解企业与社会。成功校友的楷模作用、商界精英的创新思路,唤起学生创业激情,激发学生创业灵感。③社团活动平台。创业协会指引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创业理念和商业发展模式,是一个集学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校园社团组织。协会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创业理论学习与研讨,二是创业项目体验与实践。协会长期组织成员和干事开展集体学习和头脑风暴,策划并执行构思项目,积极与校外企业互动产生商业性项目和实习机会,自发成立创业公司。创业协会目前已发展成为深圳大学规模最大、最有活力的协会。④创业孵化平台。学校于2009年成立学生创业园,园区面积达2000平米,可同时容纳学生企业34个,每年投入约400万元创业基金,目前共有孵化企业32家。园区面向应届毕业生(研究生)自主研发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项目或有新意的商业项目,给予无偿资金扶持和场地资助。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为100个学生创业(实践)团队、300名学生提供演练机会。

4.加大创业资金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加大创业教育经费投入,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创业基金"资助学生创业项目、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同时,学校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引导企业和政府资金投入。经多年实践,学校已建立了长效的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对学生创业活动、创业项目、创业平台的资金扶持从根本上保证了创业教育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5.制定创业扶持政策,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

学校制定了《深圳大学学生创造性成果奖励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并对获得各类创业竞赛、成功创办学生企业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制定了《深圳大学学生创业项目申报流程》、《深圳大学学生创业项目评审暂行办法》、《深圳大学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深圳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深圳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深圳大学专业创作室实施与管理办法》等数十个规章制度,为学生开展课外设计制作、发明创造和创办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学校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先后出台若干创业扶持政策,包括:《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深圳市自主创业补贴办法》等,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撑。

6. 建立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多方沟通交流

信息时代,交互与共享是永恒主题。无论是校园的创业文化营造、教师的创业课程讲授、业界专家的创业讲座交流,还是社团的创业实践活动,大量的创业信息、创业灵感汇聚于注重分享、渴望成功的深大学子,为他们实现创业梦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努力构建了学校、学生、企业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平台,面向学生、企业提供信息资讯、创业培训、个性化预约咨询、创业园区企业产品推介、各类创业比赛等信息,同时提供学生创业园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服务。信息平台为创业信息的沟通、创业企业的联络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作者简介:陈晔(1978-),女,安徽铜陵人,深圳大学教务部副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孙忠梅(1962-),女,黑龙江林口人,深圳大学教务部副主任,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林铿(1985-),男,广东潮州人,深圳大学教务部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上海: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任泽中,陈文娟.引入协同创新理念优化高校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4.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篇四

Xx中学“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汇报材料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合格”不仅是知识合格、能力合格,更重要的是道德合格。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中阶段更是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德育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常常会遇到在学校里紧抓德育不放松,而学生一出校门,因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就大打折扣的现象。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学校教育向社会拓展、向家庭延伸,使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有机配合,实现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主动调整工作思路,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创新方法、强化过程、着力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多年来,我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强化德育实施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德育育人队伍建设

1、学校调整充实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由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的学校德育领导体制,形成了校长负责、党支部书记配合主抓、政教主任、团委落实、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制定了明确目标、任务具体、凸显层次,内容严格按照中央8号文件精神进行落实,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既分工负责,又能团结协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班主任队伍建设 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是班主任。要想把学生德育工作组织好和管理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选派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不定期的工作培训和辅导,更新班主任德育理念。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建设,学校通过每个月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政教处组织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全体班主任进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法规、新疆地方史、民族团结等理论的培训,提升班主任的政治理论素养,加强从事教育工作的责任心,让班主任参与、策划、组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对学生具体典型例子的剖析进行考核,使学以致用,达到所有班主任政治合格。

二是加强班主任能力建设,包括班级管理能力的建设,学生教育能力的建设和教育艺术和方法的建设。主要采取老班主任日常工作积累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分析、外出培训学习等方式。使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教育对象能分类,能在日常行为、思想、个人情感、诚信等方面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教育,并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管理,重管理过程,重点抓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放松,关键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具体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艺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遵循重教育、轻处罚的原则,从而提高班主任管理教育班级的针对性和效果。

3、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切实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责和育人意识,完成好育人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应该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切切实实落到实处,不要停留在教学计划中和口头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移到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如何教会学生做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渗透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的是非善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是要求课任教师要积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发挥各自学科在“育人”上的优势,每门学科教学中都要有德育目标。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我们要求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各学科教师的艺术挖掘,融会贯通渗透,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管理

1、围绕一个重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注重教育细节,落实教育实效。

我校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尼勒克县第一中学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尼勒克县第一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班会和校办广播进行宣传。从常规管理抓起,深入贯彻“三从原则”,教育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加强教育管理,使学生明白哪些事情是能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督促学生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力求使每一个学生有一中学生的样子,从而促进良好的班风、校风的形成。

每学期开学初,在全校集中开展校纪校规及文明礼仪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增强学生纪律意识和文明意识。逐步规范学生常规检查有关事宜,进一步规范校门口学生常规检查并明确工作要求,坚持每日常规检查;与此同时,按照《尼勒克县第一中学值周班级管理细则》要求,抓好值周班级的值周检查评比,并将每周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评奖。与此同时,利用校办广播针对高中生活的挑战;树立理想,做一名优秀高中生;珍惜时间,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主人翁意识,为校争光的宣传教育。每学期开学典礼都举行高一新生诚信宣誓仪式及民族团结教育“手拉手”活动启动仪式和《民族团结结对责任书》签字仪式。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2、抢占一个制高点———及时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摸排,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是实行“听”,听学生的平时说什么话,从学生言语中摸排存在的问题,包括听学生对社会,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对一件事的观点等表露的内心想法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是“看”,看学生平时做什么事,从学生行为表现中摸排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行为举止、参与学习的程度、参与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一般与什么人有密切来往,课后生活行为等等。来从行为中折射其内心的想法和付诸的行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三是并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发挥班级任课教师和班级班干部、团干部的积极性,多渠道,大面积的去排查。对思想动态及存在的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3、创设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

一是以建各种德育教育日和教育月为契机,扎实有效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增进学生爱党、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例如:“每周星期一集中升旗仪式和每天的升旗仪式,值周班级学生代表在仪式上发表讲话,内容主要分别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意识形态反分裂教育环保教育,防震及消防安全,禁毒教育等”。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公民道德建设月”、“民族团结教育月”“一反两讲教育活动”“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 12•9运动纪念活动”等等开展相应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

二是创设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每年新生开展军训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党、爱国、爱军的意识, 强化了国防观念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培养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精神。又如:每学年组织开展了 “感恩母校、促进团结、唱响红歌”文艺汇演,让学生们既展示自己的才艺,又针对性的开展了爱国爱党、民族团结、感恩励志的教育。像这样学校每年都创设不同的平台,诸如:开展民族团结文化艺术节、“七一”建党文艺汇演、消防和防震演练、“感恩教育,励志成才”专题讲座等等。使全校师生既通过平台展示风采、又通过平台得到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三是从抓学生心理健康入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专门订购了高

一、高二和高三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高一涵盖的内容有:自我、身份与自尊,情绪、情感和意志,人际关系和幸福;高二涵盖的内容:人格、能力与气质,高中生的人际关系;直面挫折,轻松成长。高三涵盖我的考试我做主;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高考心理减压等。由学校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健康教育进课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4、始终将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学校把安全工作始终放在首位,要求每一个教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除每个节假日前对学生进行假前安全教育外,为切实消除校园安全故事的发生,学校在开学初就召开班主任会强调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班主任利用周一的班会时间宣传安全知识;政教处协同安全、后勤部门将防震、消防等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挂图、张贴在各楼层。开展抗震自救逃生演练活动,使学生懂得了简单的逃生常识,掌握抵御危险,防范侵害,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基本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打造品味校园文化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我校下大力量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更新了教学设施,美化了墙面、绿化了环境,并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学校中营造出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一面墙壁都育人。

一是独具特色走廊文化。各班走廊文化独具特色:“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民族花园”及各班“民族团结教育”专栏让人感受到民族团结带来的校园和谐;“中国我为你骄傲”“崇尚科学,报效祖国”体现了学生们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文明礼仪三字经”时刻提醒学生时时注重文明礼仪;“知识点缀多彩人生”“微笑生活,快乐学习”“文学堂”“文学之窗”“拼搏的青春,青春笔韵”让学生体会学习知识的无穷魅力。

二是各班级独具一帜的班级文化。每个班主任都清楚的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谁的班级文化建设好,谁的班级就发展得好”各班班级文化建设个性突出,各班有独具特色的班名、班徽、班歌、合作学习小组及《班级公约》,通过参与班级文化的布置,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主动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协同教育机制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起主导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但传统意义的协同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观念层面上,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沟通模式上,缺乏全面信息沟通。致使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沟通少,流于形式。所以传统的三结合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需要学校主动建立学协同教育机制。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学生为主体,构建良好的“三维”教育氛围,搭建实践探索的舞台,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障,设立家长委员会。为了落实“三结合”教育工作,我校先后完善了家长委员职责、家长委员会活动制度等,明确了学校特色活动家长参与要求、评价内容等,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结合”教育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2、指导家庭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对家庭教育承担着引领、帮助、沟通、协作的职能,多年来,我们指导家长做到“三知”“三会”“一沟通”三知是:一知学年家教主题,二知家长学校主要活动,三知学生在校表现。三会是一会指导孩子活动,二会倾听孩子心声,三会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一沟通是随时关注孩子成长,与孩子进行沟通,提高家长素质。同时我们向家长建议:与孩子要做到“四适度、四适时”,即:“适度接触——传递亲情,适度赞美——鼓励自信,适度期盼——明确目标,适度示爱——表达亲情,适时惩罚——教育矫正,适时游戏——亲子互动,适时激励——引导提高,适时倾听——走进心灵”。加大家校沟通力度,学校提倡教师通过家访、电话联系、面谈、家校联系本、短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

我校在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教育经验等;对家长培训同时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素养、教育方法、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县域经济发展与就业趋势、党的惠民政策等等”。

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一是从制度上要求老师每学期对每位学生的家长至少家访一次,对家访的内容和过程记录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中,学期末学校统一考核。二是签订学校、家庭联动教育责任书。三是认真组织家长会工作,在班级召开家长会前一个星期通知家长会时间,班主任和所带班级任课教师同时备好家长会教案,明确家长会议题和内容,以便家长会时充分的面对面交流。四是聘请关心教育的有一定教育能力的家长担任家长委员会成员,提升家校联动实效。

2、挖掘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式育人舞台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单一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学校要利用社会教育优势,把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

1、挖掘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网络。学校重视和利用社会资源,把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基地,我们先后与驻地部队、敬老院、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等单位协商建立了军训基地、敬老爱幼基地、科技艺术训练基地。同时学校注意社会人力资源的挖掘,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聘请校外辅导员,充实了学校的教育力量,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教育实效性。

2、利用教育资源,搭建实践舞台。

(1)走进社区,感受生活。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服务、访问老干部、社区调查等活动。学生在对社区环境调查、居民文明程度调查、服务人员调查时寻找到了生活中的榜样,了解到优美的环境需要保洁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大家的维护,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2)建设社区,共享文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优势,让教师走进社区、敬老院,为社区做好事,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种植花草树木等,参与社区的环境建设。为敬老院孤寡老人编演节目,陪伴老人聊天等。学校和妇联一起共同开展评选、表彰“好家长”、“五好家庭”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开展“我和父母一起做,争做文明礼貌星”主题活动,使学生敬老爱幼尊长辈,用自己的言行感受着讲文明、懂礼貌的快乐。

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展这一机制不仅增进了家长之间的团结互助,促进了家长和教师的相互交流,让家长作为主体身份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协助班级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对家长和教师的再教育,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实施中的困难

1、各社区切实对净化育人环境负起责任,来破解学生一出校门,德育教育就大打折扣的现象。

2、学生在上课、放学的途中,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时间短,时有作出与德育内容相悖的事情,情节严重的会出现打架、斗殴等涉及刑事犯罪的事件,我校现在派出青年教师组成的联防队员,对学校周边的场所监管,但是背巷道、离学校较远的区域等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学校无力、也不是我们的监管范围,希望这一时段街道的巡警加强对上述区域的巡逻。

3、由于放学后没有有力的监管,使部分学生有到学校周边的网吧、舞厅去的现象,这对德育教育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建议对这些场所认真的整顿,切实使中学生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这些场所。

4、与教育有关的单位和热心教育的单位能切实的关注教育,关心孩子的成长,多给学校和学生关怀。

5.家校协同育人观后感 篇五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学会等待:牵蜗牛的人就是我们这些家长,蜗牛就是才上小学的学生,我们催促,我们唬叫,我们责备,正是因为我们的焦虑。而我们的焦虑来自和别人的对比,来自我们自身的不自信。陈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要学会等待,这就是对蜗牛的态度,蜗牛本来就走得慢,这个慢是被我们成年人定义的,而不是来自蜗牛世界的慢。他们其实已经很辛苦了。既然是去散步,就应该一起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这也是一种成长,也是蜗牛该有的步伐。

减少对比:我们之所以催,之所以责备,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的永远在别人家。在比较中,催促他们快速成长,但却是偃苗助长。

双减之下,我们要如何做,我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双减,是一项国策,是为了减轻教育对家庭的负担,减轻对学生学习的压力。目前的教育,我觉得是金钱和时间的比拼,父母经济压力大,孩子学习压力大。

2、双减,减少和别人的对比,减低自己的虚荣心。孩子是我们的一切,但学习不是孩子的一切,我们学会等待,我们不用他们和别人家的小孩对比,不再把孩子的成绩好坏成为我们吹嘘的资本。

6.家校彼此了解是协同育人的前提 篇六

常常听到家长说,学校怎么能这样,老师怎么能那样等等;也常常听到老师们说,这个孩子的家长怎么不配合工作,那个孩子的家长为什么总是忙——其实,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彼此的存在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是有相交共性的群体。相互了解,形成统一战线,合力形成教育场,教育好孩子,才是硬道理。

每个孩子都是特立独行的天使,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是迥异万千,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反光镜,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

从学校的角度,构建起系统家校合作机制非常必要。融洽的家校关系让教育的过程有温度、有实效。丰富家校共育模式,可以打开彼此了解的大门。

我们学校就真诚向家长伸出了橄榄枝。成立家长教师协会、出台家长公约、开设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主题活动、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大讲堂、组织家访活动,这些活动给家长更多的了解学校的机会,也给予更多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机会。

这样的教育场中,作为学校,我们更希望看到家长们自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家长参与其中可以知晓、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可以更好地配合学校,引领孩子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找到学校、家庭、孩子对文化理解的共通性。任何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切合学校、学生发展情况的慎重思考,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都是有历史的积淀与过滤的,因此,家长了解并能主动认同,才是引领孩子爱校、尊师、友善的前提。

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别,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有很大差别。家长工作再忙,还是应该抽出时间参加“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孩子同上一节课,同参加一个班会,在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氛围中,找到彼此的位置,增进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对孩子的了解。

此外,孩子的发展潜质是无限的,更是多元的,学习成绩只是成长中的一个方面。学校的各类主题活动,是学校办学思想与育人目标的载体,家长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感知学校的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亲子互动,融洽亲子关系,更能看到孩子们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出彩的一面。这些主题活动有家长参与、讲话、分享、展示的身影,才能更好地深化亲子关系,融合家校关系。让孩子感受成长过程中的温暖与关注。

学校是区域先进文化的辐射点,家长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讲堂与培训的过程中,是自我提升与学习的过程,和专家近距离接触,聆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和跟随孩子成长的速度。

父母该做的事不仅是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好,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好的教育。教育一方面来自于好的家庭教育,还来自于家长和学校配合而形成的好的家校共育力量。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也是自身成长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能够享受家校共育的人,才会演绎与孩子共成长的精彩。

7.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篇七

高校协同育人本质属性是合作教育模式的创新,目的指向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2]。校企协同是高校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校企协同就像一个天平,高校与企业是天平的两端,高校与企业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培养的平衡点,天平才会保持平衡而不会倾斜。如何找准这个平衡点,成为相关高校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直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从行业企业内在需求角度,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

一、机遇与挑战:校企协同育人中面临的机遇和困惑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直没有摆脱传统的“工科”教育的束缚,培养的本科工程人才定位不准,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难以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许多高校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但囿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始终难于提升。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举措,“卓越计划”所倡导的校企协同培育工程人才理念,对高校工程教育而言,既是改革的契机,更是发展的机遇。

“卓越计划”实施的依托是“校企协同”。“卓越计划”实施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凡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必须要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培养人才[3]。纵观卓越计划的内容措施不难发现,该计划主要任务就是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重新审视并制定新的校企协同育人发展思路。因此,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

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由之路。什么样的高校与什么样的行业企业合作,取决于两者相互选择,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和手段,首要目的必须是: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这是校企协同育人之本。“卓越计划”培养的主体首先是工程师,在当前高校工程环境育人氛围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企业平台来培养工程人才,是高校绕不过的坎。策应“卓越计划”的实施,校企双方需要把握好机遇,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如何避免校企协同可能带来的风险。校企协同要求与高校协同的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好的契合度,这类企业才有条件来承担高校提出的合作任务,才能规避与高校合作可能带来的风险;校企要有较好的契合度,主要是考虑企业自身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只有合作高校有其需要的人才和技术,企业才能得益。

二是如何寻找到校企协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国高校以公办为主,主要依赖国家投入,许多高校缺乏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学校实力的理念,对校企协同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上高校评价主体行政化,社会使用和评价得不到重视,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大,高校领导者市场意识与危机意识逐步增强,许多校领导主动走出校门,向社会要资源,向市场要活力,积极主动地联系企业寻求合作,找“米”下锅,合作的大门已经打开。但由于受历史传统、办学定位和合作投入等影响,加之不愿意触动高校自身改革深层次体制性问题,合作多停留在一些短期目标和利益实现上,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手段和方法。

三是如何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与高校合作,必须有“利”可图,这是市场法则,校企合作必须遵循。当前,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看不到合作的隐形利益或长远发展,不愿意加大校企合作投入,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细细分析原因:一是企业不愿意加大人力资源成本投入,立足于“用”,忽视了“养”;二是企业在市场运作中要承担各种风险,经济效益的潜在不稳定性等因素会影响校企合作;三是企业技术力量难以承担合作任务,缺少自有技术,“拿来主义”现象普遍;四是缺少政策扶持,现有政策缺少刚性落不到实处,在税收减免等方面力度不够。校企协同育人最主要环节在于学生进企业实习,通过企业平台升华、检验理论知识,但多数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除了上述因素外,许多企业担心学生进企业后,会影响企业运行,增加企业负担。许多企业勉强接纳部分学生实习,也是学校通过一定关系或支付一定实习费用后,才得以实施,这样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校企协同育人过程面临的困境,既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发展模式使然,也与高校现行管理体制机制有关。校企协同育人,关键是缺乏一条联系校企相互利益关系的纽带,为此,在“卓越计划”中,为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必须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交集点”,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之间的对接。

二、关联与归结:校企协同育人中人才培养途径调整

校企协同育人中,高校要积极主动,大胆改革,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工程实践相对接,寻找校企协同点,在关联与归结中推进深度合作。

1. 理念育人

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企业元素。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必须在教学体系中引入一线企业的最新发展和需求,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技术信息,要及时整合体现到高校的教材、教学和实验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不“落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协同资源,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实验实训环节的指导等,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信息充分融合到高校教学中来,满足市场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2. 实践育人

按照市场规律用好企业平台。企业平台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信息和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时效性,学生在此平台上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交流能力,这些工程素养和能力是当代工科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校企协同中,企业要将自身的平台作为资源投资,优惠提供给高校使用,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为自己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人力资源储备,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共赢。

3. 项目育人

结合技术研发培养教师、学生创新能力。校企协同除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外,还能为高校教师带来技术合作项目。高校人才集中,研发能力强,这是一般企业不具备的,许多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高校要出台政策支持教师与企业合作研发,通过技术合作,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同时,还能带动科研项目的申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推动项目研发和人才培养。合作中,高校应鼓励教师带学生共同研发,让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在项目实践运作中学习,加强过程跟踪督查,真正实现校企协同项目育人。

4. 压力育人

按照员工要求重构学生身份。大学的特性和内涵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态势下,学生学习压力小,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仅满足于应付考试。校企协同中,增加学生企业学习环节,学生到企业学习半年甚至一年,作为企业准员工,在管理和考核上与正式员工一样对待,严格要求,并给予一定待遇,实现学生身份向企业员工身份转换。在企业环境中,学生感受到身份转变所带来的压力,会重新定位自己,会发现与正式员工在知识应用方面的差距,会发现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的重要,他们不得不恶补相关知识,及时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以尽快适应新岗位要求。再加上企业严格的规章约束,要独立应对个人生活,这些压力处理得好,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非常重要。

三、拓展与创新:立足双方需求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中高校必须把握主动权,按照市场规律,研判企业需求,找准协同点;双方本着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原则,成立必要的组织机构,改革现有的不适应合作的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1. 成立专门处理校企协同事务组织机构。

高校是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场所,企业是以市场运作实现赢利为目的社会机构,二者之间的联系结合点主要在人才和技术,这是双方协同的立足点。因为涉及跨行业、跨单位、跨部门,一旦双方协同,则有许多事务工作要协调落实解决,成立必要的协同机构(人数少的单位可不成立),与相关部门合署或独立设置,明确专人专职,协调处理协同相关事务,推进双方开展合作。

2. 结合企业需求改革高校课程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中,企业最想从高校得到人才,希望到企业工作的学生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尽可能符合企业需要,岗位适应期越短越好。而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是传统“再版”,相对陈旧,课程教学体系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高校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高校与协同企业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组织专家会商,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将企业急需的、市场一线的信息技术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重新组织编写专业教材,强化教师教学业务和能力培养,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行业企业快速发展要求。

3. 实现高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向互动。

近年来,高校普遍注重内涵发展,整体科研能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拓展了与企业开展合作的空间,但高校老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行业企业有市场一线技术和信息,但研发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如果高校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企业能选派工程师到高校“回炉”,同时为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讲座和选修课,建立高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互通机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相互聘用,联合攻关,会使校企双方从中受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

4. 实施基于卓越计划的“3+1”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鼓励高校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许多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虽然积极响应,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学生进企业实践的时间,但多是零散的、阶段性的,有效果,但给企业生产运行带来了不小压力和负担,这也是许多企业不愿意开展校企协同的主要原因。校企协同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现状和承受能力。企业的工作岗位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如果将到企业实践的学生变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工程师指导下顶岗工作,在学习实践中为企业创造出利润价值,则企业必然愿意合作。实践操作中,可以将本科生前三年安排学校培养,可根据企业需要适当改革一些课程设置,增加与企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进企业的基本技能;大三下学期起,请企业人员到校与学生进行双选,被选中的学生,与企业、学校签订实习协议后,大四全年到企业学习和实践(含寒暑假),由企业安排相对固定的工作岗位,作为企业准员工顶岗锻炼,采取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实现学生一年企业实习不断线,保证企业人员、岗位、项目等有序衔接,在学生得到实践培养的同时,企业也能选拔到合适的优秀人才,维护了企业利益,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持续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论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5.

[2]杨路.校企协同的内涵与模式[J].理论界,2012,(12):193.

8.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篇八

一、构建长效的家长学习培训机制

在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的进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家庭管养,学校管教”是大多数家长的固有认识,欲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把家长变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基础和前提是广泛而深入的组织家长培训学习,改变家长片面的思想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1.市区先行,打破家庭素质教育推广“瓶颈”

为摸索成功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模式,我们根据中心市区家长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实际,先从中心市区开始,开始了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破冰之旅”。从2002年8月开始,先后邀请了卢勤、莫欣萌、吴章鸿等20多位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来淮坊市,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上午,定点免费为家长们举办32场次“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系列报告会,场场爆满,家长们纷纷表示收益很大,懂得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家长了,也学会怎样与孩子有效地沟通了。

2.农村攻坚,专家倾情家庭教育

在更新城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同时,我们把目光投放到了广大农村,因为农村的教育观念更需要改变,农村家庭教育更需要科学指导。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教育专家一百余人应邀奔赴潍坊的189处乡镇村镇,冒着高温,为学生家长做了301场以“新农村建设与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精彩的家庭教育报告,受益家长达四十余万人。2009年,我们又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家庭教育专家农村行”活动,为近三十万名家长和学生免费举行了151场亲子活动和专家报告会。“家庭教育专家农村行”活动由于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效果显著,受到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3.全面普及,百万父母重新学习做家长

在争取了广大家长理解、支持的基础上,我们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将在全市启动 “百万父母进学堂、重新学习作家长”活动,就是在全市设立家长课程实验学校,学生家长再次以学生的身份进入孩子所在的学校,重新学习做家长的爱子行动。市教育局规定各学校必须设立家长学校,且每个家长学校每学年必须保证开设8个课时的家长课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

4.学生、家长、父母幸福教育“三人行”

新学年伊始,我们又依托专业机构启动了“四段联动”(即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三位一体”(即家长、学生、教师)的幸福教育课程实验,分别在潍坊新华幼儿园、潍坊高新双语学校、青州市夏庄小学、潍坊德润国际双语学校、潍坊一中的起始年级的一个班同时启动。历时9年的“亲子共成长”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即学校,父母即老师”,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业发展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父母的教育。

二、构建家校互动合作育人的内容体系

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2009年以来,淮坊市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大力在中小学开展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建设。

1.做到“三个知情”

一是学期初学校要向家长委员会汇报学校的工作计划,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主要目标、内容和措施等;二是实行开放办学,请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全程管理和监督;三是学期末学校要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向家长代表大会或家长委员会汇报学期工作计划的执行及完成情况。

2.落实“两个承诺”

结合全市“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我们在教育系统全面推行办学承诺制。一是学校要向家长公开承诺年度预期发展目标任务;二是教师要向家长公开承诺年度预期发展目标任务。

实行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公开承诺制度后,在每次公开承诺中,学校、教师要先对上年度的公开承诺完成情况进行详细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发放给家长代表,向家长进行具体汇报,然后,再对新年度发展目标任务进行承诺。

3.达到“三个参与”

一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的主要管理。学校工作计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决定、全校性的重大活动等都要请家长代表参与,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让家长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家长推门听评任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任意一位教职员工沟通交流等;三是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学校可请家长参与学生管理与评价办法的制定、了解作业的布置与完成情况、参与监考、参加学校重大节日节庆活动、参观视察学校内任意场所、到食堂与学生一起体验食堂管理及日常餐饮等。像我市高新双语学校请家长上家长课、请家长开设风筝制作放飞课、请家长参与研究学生违规惩戒制度等等,已经形成双方有效互动的常规化。

4.参与“四项评价”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扬民主,以开放的胸怀和勇气,请家长参与学校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评优树先等工作的监督或评价。一是让家长参与学校对教师的师德考核;二是让家长参与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考核;三是让家长参与优秀教师等评优树先工作的评选;四是让家长参与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成果申报前的评议。

5.建好“一支队伍”

学校充分挖掘家长队伍的资源,利用每类家长的优势,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家长义工队伍建设。一是切实增强家长是教育资源的意识。不同家庭的生存背景、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不同家庭产生的不同故事,不同家长的不同工作与生活技能都是教育资源。所以,新形势下,学校要重视挖掘并利用家长队伍的资源优势。二是组建各具特色的家长义工队伍。根据家长的不同资源优势,发挥家长委员会职能,探索并组建成立校本课程义工教辅队伍、家长课程义工教辅队伍、学生上放学义工护导队伍、学校环境整治义工队伍、学校议教评教义工队伍、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义工队伍等。三是促进家长义工队伍的有序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发挥家长义工队伍职能的有效途径和机制,调动家长义工服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可通过成立或聘任仪式、义工工作或业绩宣传、优秀义工报告会等不同形式,激发家长义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促进义工队伍的稳步健康发展。

6.实现全员监督

实行开放办学,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请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全程管理和监督。学校要通过校务公开、财务公开、评优树先公示、公开承诺、设立校长信箱、公开校长电话、学校开放日、教师课堂开放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家长开放,接受家长全员全程监督。

三、构建长效的家校

互动合作育人保障机制

在推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评价工作上,我们力求全员性、坚持自愿性、发挥特长性、激励义工性、维护不干预性,围绕学校保证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章立制,保障落实。

1.构建组织与队伍保障机制

为推动家校互动、合作育人工作的开展,教育局成立了潍坊市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体指导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和家长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并组建了110人的潍坊市“亲子共成长”讲师团和24人的专家团,该专业团队由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和本土化的专家队伍组成,依托全市中小学成立了1756个家长学校及其家长委员会。

“百万家长进学堂”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有师资保障,为此,我们举办了面向全市中小学校长的“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班”,全市近两千名校长、教师接受了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及技能培训。

2.拓展资源保障

淮坊市教育局结合本地实际,在本市范围内征集了500多篇家教成功案例,编印了《亲子共成长》系列丛书2000余套,免费发给各学校,供教师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时借鉴使用。聘请国内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根据我市实际,编辑出版了《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系列读物(共14册),作为各年级家长学校授课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

为提升班主任指导家长参与学习、参与管理的水平,市教育局投资60多万元,为班主任老师免费配备家庭教育书籍、光盘20000余套(册),并建立了网上班主任进修学院。我们每年投资三万余元专门设立1603003学生成长服务热线,派出专门的家庭教育专家接听热线,解答家长的困惑和问题,消解学生成长中的烦恼。目前,已接受学生、家长咨询3000余人次。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力,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一是市教育局曾与潍坊电视台合办了“成长”栏目,与社会各界一起密切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二是市教育局曾在《潍坊晚报》开辟“亲子成长”专栏,定期刊发家教经验,开办《新教育》周刊,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三是市教育局与潍坊电台合作开办了《亲子共成长》栏目与媒体的有效合作,各种宣传阵地的建立,使家庭教育新理念的推广达到了更有效的覆盖。

3.构建制度保障机制

为确保家校互动、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专门印发了潍坊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加快建立育人为本基本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尽快建立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家长学校制度、家长学生评议教师制度等,将家庭教育工作和家长委员会的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为了激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以开放的胸襟接纳广大家长了解学校教育、参与学校教育、评议学校教育、监督学校教育,我们建立了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并设置了投诉受理中心,通过媒体天天公布违规办学举报投诉方式,将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2008年成立教育督导巡视团,委托社会中介查处违规行为,教育督导室负责处罚。查处分离机制保障了违规行为的有报必查、查实必究。我们还在全市建立了家长满意度年度测评制度。首先,我们建立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通讯信息库,储存每个家长的电话或手机号;其次,每年我们定期召集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现场接受家长对教育工作的在线评议,将各单位家长的满意度作为年度教育督导评估的系数与各单位督导总成绩直接挂钩。

总的来看,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建立起一套教育行政部门主动推进、专业机构全程引领、社会力量全力支持的联动机制,建构了一个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为载体、以学生所在的自然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互动为纽带、以预防重大教育问题发生为根本目的的家校互动合作育人新机制,探索了一条“依托名家培养本土专家、依托城市带动农村、依托班主任帮助家长、依托家长协助学校、依托家校互动影响社区”的教育发展道路,树立起一个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办全民教育的社会教育新模式。

责任编辑/张红灵

上一篇:测绘工程人员述职报告下一篇:教育与教育学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