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读书故事阅读(15篇)
1.苏轼的读书故事阅读 篇一
读着书慢慢长——我的阅读故事
我是一只毛毛虫
从小学一年级,妈妈总带着我去市里面的绘本书屋借书看,来回几十里路的奔波我有些疲倦了,有一段时间我曾经对读书失去了信心。
“妈妈,读书有什么用呢?我的成绩也没比别人考的多多少。”我不解的问妈妈。
“读书就像地上的毛毛虫,在慢慢地长,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美丽的东西总是在慢慢成长,不要泄气。”妈妈鼓励我说。
原来,我只是一只毛毛虫,读书可以让我积蓄力量,实现蜕变,可是,我真的能变成蝴蝶吗?这是童话吗?
掌声的呼唤
去年十月,我和妈妈坐火车去郑州参加第八届书香班级颁奖,看到那么多的小博友上台领奖时,我好羡慕啊!妈妈说他们都是热爱读书的孩子,他们已经破茧成蝶,原来这不是童话啊!
这是一个很大的舞台上,我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蝴蝶,小语姐姐、魅力飞飞哥哥、艺琳姐姐等等,他们的成功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头,我不再怀疑读书的力量
“掌声送给这个小朋友。你真棒!”台上的袁老师对我说,那一刻我发现很多人都羡慕地看着我,我的脸红了,但是,心里却笑开了花。袁老师讲的故事,我都知道,因为那些书我都看过,所以,当老师提问的时候,我都能回答上来,看来妈妈的话是对的,那次的掌声鼓励了我,好像在呼唤我,“来吧!孩子!拿起书一起读吧。”我想我一定要走下去。
读着书慢慢长
以前,我都在日记本上写,今年,妈妈帮我建了博客,让我写到博客里,因为我打字慢,妈妈就经常帮助我,我问妈妈:“我能当上博腕吗?”妈妈摇摇头,又点点头,伸出一个手指,我写到一百篇的时候,就可以了。
我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书,还需要向优秀的博友去学习,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我知道只要坚持总有一天我会收获成功,虽然很慢,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一直都在长大,都在成长。
读着书慢慢成长,我相信我也会破茧成蝶。
2.苏轼的读书故事阅读 篇二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启发式教学,快乐课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职语文教材收录多年的经典老课文, 用它作为开设公开课的篇目, 既显得简单, 又极富挑战性。简单是因为可参考可借鉴的资料非常丰富, 可利用的资源, 唾手可得;挑战性便是很难富有创新, 跳出别人的圈子, 上出自己的新意。我决定还课堂于学生。
还课堂于学生, 并不是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而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启发下, 激发学生的思维,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启发, 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字面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解, 对于高职孩子而言, 难度不大。但光理解词面意还远远不够, 想要读懂作品所蕴含的深意, 就必须走近诗人、走进词中, 真真切切地理解诗人彼时彼刻的心境才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有关怀古题材的作品, “怀古”是我认为理解这首词的关键, 我把它视为解读词的钥匙, 如何启发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交付钥匙是首要, 至于门后的精彩和绝妙就等着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开启了, 这也许才是课堂的乐趣所在吧!
怀揣着一份小冒险, 开课5分钟前, 我带着学生们就这首词的风格诵读了这首词, 算是对词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我便很快把话题落在了题目上, 即“怀古”, 让学生就“怀古”一词, 结合课文, 提出他的疑问。习惯了被动式的学习方式的学生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着实吓了一跳, 教室顿时沉寂下来, 学生看看我, 又看看后面听课的的老师, 想笑又不敢笑, 你瞧我, 我望你, 一脸的茫然。这种情况我早已预料, 为了打破暂时的尴尬局面, 我继续说:“我们并不是没有疑问, 而是根本不知道问题在哪?不用怕, 老师现在就给你一把寻找疑问的钥匙———‘怀古’, 切不可小视这个词, 它可是解读我们这首词的关键, 能够帮我们发现很多很多的问题!众所周知, 解决问题是我们人的重要本领, 可发现问题的价值却远远高于解决问题哦!考虑到大家对这一形式不太习惯, 所以同学们可以先小范围讨论交流, 再结合自己的思考, 大胆质疑, 各抒己见, 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解读深度?”明白了解读的要领, 胆大的孩子便开始小声交流起来, 其他同学在这种氛围下, 也渐渐地活跃开来, 不再拘束。几分钟的交流讨论后, 我便请学生自告奋勇地举手发问, 哎, 有疑问的学生还真不少, 学生不仅发现了问题, 而且提得还挺有水平, 真是不可等闲视之!最叫好的是, 有些孩子提出的问题, 是我备课时未曾设想到的, 对于这一课堂生成, 我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快速纳入到教学环节中来, 就因这一出, 不但没有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反而因真实而更显精彩!课堂气氛就在大家积极发问下变得活跃而热烈, 连听课的教师都情不自禁地和学生交流起来, 参与其中。课堂中学生的疑问主要有:苏轼为何会在赤壁怀古?苏轼怀的为何是周瑜?苏轼在写周瑜时, 为何还要写小乔 (课堂生成) ?苏轼借怀古, 要抒发何种感情……
开课前悬着的心, 在学生一串串的疑问中, 慢慢地定了下来。
发现了问题, 有了疑问, 再去解读这首词, 此时教师适时地讲解就显得恰当而自然, 带着学生们一起去解答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 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此刻的课堂, 生机而有活力, 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俨然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而我, 更多时候只需传递手中的“话筒”, 倾听他们的智慧, 目睹他们的精彩便可, 一起感受、分享课堂带给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成就感!
公开课就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画上了句号!
3.苏轼的读书故事阅读 篇三
第一招坐等鱼来。要做作业了,只见老妈在一旁监督,我立刻坐下了,装模做样地认真写起作业来,一会儿在奋笔疾书,一会儿手扶脑袋仔细思考,凭谁看都是一幅认真做作业的模样。妈妈见状,十分满意,和颜悦色的放松了对我的监督,我敏锐的察觉到,可以开始行动了,我像偷粮的老鼠一样鬼鬼祟祟地走到门口,竖起我的雷达耳朵,仔细接收妈妈的信号,确认安全之后,轻轻地从书架上找出我的朋友,开心的和它亲密接触起来。刚刚看到一个精彩的情节,我的耳朵接收到妈妈的信号,急忙把朋友送回它的家,又装模做样的写起作业来,只见妈妈看了一眼,没有察觉,顿时大大地舒了一口气。
这一招虽然屡试不爽,但N次以后妈妈成功拆穿了我的招数。一招不成,再来一招,于是我费尽心思的又想到了一招关门大吉。每当我做作业的时候一旦妈妈出去,我就假装风把门吹关上了,然后津津有味地和好朋友亲密接触。突然,敏锐的耳朵听到了顶级警报,我急忙把好朋友藏在作业堆中,又假装认真地写起作业来。这招实在是天衣无缝呀。
这两招就算再好,也只能在做作业时用用,其它时间还是不可以。所以我开动脑筋,想了第三招瞒天过海。我装模做样地做了一会儿作业,然后看时机成熟,偷偷的把好朋友放进衣服里,同时使劲地把肚子上的肉收紧,假装着急上厕所,一进厕所,我就像进了安乐窝,在里面尽情地和好朋友亲密接触,但不能时间过长。所以接处了一会,假装上好了厕所,又把好朋友藏好偷偷溜回去做作业。几次之后,当我再次说上厕所,老妈无奈地问我:你到底在干什么,已经上了N次厕所。我也无奈地说:这肚子不好,我能怎么办呀?
4.苏轼的故事名人故事 篇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当时的散文大家;母亲程氏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官宦家庭,是一位明大义、有才学的女子。苏家藏书甚丰,父母对苏轼有着良好的影响和教育,加上他聪敏好学,7岁知书,10岁能文,出口成章,所以亲友夸奖,远近闻名。
有一天,苏轼和弟弟苏辙跟同乡程建用、杨咨在草堂一边游戏,一边吃着馒头。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四人商量联句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程建用先出第一句:“庭松偃盖如醉。”意为堂前浓密偃卧的松树在风雨中像喝醉了酒一样不住摇动。杨咨接着说:“夏雨初凉似秋。”意思是夏日的雨一来阴暗凄凉、乌云压顶,好像是秋天。苏轼紧跟着杨咨吟道:“有客高吟拥鼻。”这一句写的最为典雅,用晋朝大臣谢安的典故。意思是此时此地,有几个文人用雅音拖长声调吟诗作赋。几个人一听齐声叫好,说这句诗有声有色高雅含蓄,这时苏辙看见大家都只顾品诗顾不上吃馒头,于是又联了一句最俏皮的话:“无人共吃馒头。”听罢三人都哈哈大笑。
苏轼稍大一点,就到四川峨嵋山下眉山城西面的寿昌书院里读书。书院的教师叫刘微之,他既精通经史又会写诗作文,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吟诵了自己新近创作的一首《鹭鸶》诗。老师吟罢,传来了学生的一片赞扬声,老师看看学生们的反映,然后说:“大家不能都一味夸好,还要大胆提意见。”课堂上一片沉寂,老师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大家,看到有一位学生开始用手指轻轻敲着桌子,一遍又一遍地默念“渔人忽惊起,雪片随风斜”,从他的神态看,老师知道这位学生对诗似乎有点看法,他就问:“苏轼,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
苏轼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说:“这首诗从整体来看写得很好,但有一点学生不清楚,想请教老师,这后两句中的‘雪片’是不是指鹭鸶受惊时一瞬间掉落下来的羽毛?”“正是,正是。”老师连连点头。“学生前几天在江边玩,亲眼目睹鹭鸶受惊时,一瞬间掉落下来的`羽毛,离地面很近,并不是随风斜飘的。”
“诗首先要真,既然不合乎事理,就请你改一改吧。”老师用真诚的眼光看着苏轼,然后又转向学生,“大家都试试看吧。”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一句话。苏轼也沉吟了一下,然后说:“我看可以改为‘雪片落芦苇。’”
刘老师是位谦虚好学的人。他凝思片刻,称赞说:“改得好,改得好!
这‘落’字读起来声音铿锵有力,合乎事理,使人们仿佛看到鹭鸶惊飞时掉羽毛的生动情景,这样诗的意境就比原来清新优美得多了。”
从此以后刘老师经常和苏轼一起切磋诗文,常常告诫别的学生要好好向苏轼学习。
5.苏轼改对联的故事 篇五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6.我的读书故事 篇六
一天晚上,妈妈拿着一套《笑猫日记》说:“元元,这是你过生日,妈妈送你的生日礼物。”“哇!太好了,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一套书啊,真是太棒了!”我欢呼雀跃。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捧起书来,如饥如渴地读着那本书,就像是一匹恶狼,贪婪地吃着可口的食物。不知不觉中,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过。我仍然迷恋在书的海洋里。这时,妈妈干完家务后,却看到我的作业一个字也没有写。妈妈平和且严肃地说:“元元,读课外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也特别有助于学习。但是你应该正确利用好你的时间,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可是你……”妈妈没有再往下说,但是我已经领会了妈妈的意思。
书,你是我的启蒙老师;书,你是我的精神支柱;书,你是我最忠实的朋友。在书的海洋里,我愿变成一只小船尽情地遨游。
(指导老师:林棉花)
7.苏轼与黄庭坚的故事 篇七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黄庭坚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这里的“满江红”,有两层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词牌名。毫无疑问,要求下联也应符合此一条件。苏东坡思忖片刻,便对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奏普天乐。
8.苏轼观潮读书随笔 篇八
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对此,世俗的感叹是:“不过如此!”
而禅意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禅者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如此!”
凡夫总是把极乐世界想像成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感觉不到乐趣存在。对于他们,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东西就没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远陷于无聊——痛苦——无聊的恶性循环中,精神的流浪从不停止。而已经解脱了的悟者,虽然与凡夫生活的空间原来是同一个,却能将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为极乐世界,对拥有的东西倍加珍惜,将理想落成于现实,从不沉溺于海市蜃楼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饭,行止语默,无不感受到真实、鲜活的生命之存在。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它形容一个人向往庐山的蒙蒙烟雨和浙江钱塘潮水的澎湃,很遗憾一直没有机会登临庐山、亲见浙江钱塘潮水。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后来他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我们对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对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一心追求。庐山烟雨你未曾见之前,它是神奇的庐山烟雨,你见了,心里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你未亲见之前,它是澎湃壮观的浙江潮,在你的想象中飞舞,你到了,它还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减。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世间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听,不必加意夸张渲染。只要我们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能够不在这些外境上面计较、起烦恼,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本色了。
很多人愤世嫉俗,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实在是多余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事无常,诸相皆空,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世间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做镜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忧愁;无,也可以心灵自在,深入体会无限、无边、无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气,失去是结缘。常怀一颗平常心,能让我们在生活里不因好恶而颠倒挂碍!
庐山烟雨,钱塘观潮,都是不可方物的美景,是多少人千里迢迢历尽艰苦都要朝圣般觐见的风物,未达成所愿时,总是耿耿于怀,惦记着,攒足了劲儿,誓不罢休。真的身临其境了,才松了一口气,可能还稍稍有点失落。原来,期待了那么久的事情,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震憾。其实,烟雨和潮,一直在这里,不曾改变,变化的,只是“求不得”的心情。
在人的一生里,有多少事情,我们是充满了期待和美好幻想的呢?为了心里的烟雨潮汐,我们一开始都是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挖空心思的,从求学,到求职,到求爱,求婚,求子……无一不是,而所求的,一旦到手,开始欢喜几日,慢慢平静平淡下来,才发现,不外如是,从而立,到不惑,再到知天命,多少的烟雨潮汐,到了最后,原来只是求全。
那些在时光里淡淡地流逝了的种种散聚,欢喜和伤悲,那些为了得到而付出的努力,那些为了成全而承受的隐忍,那些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徘徊和挣扎,那些含泪挥手笑着说的再见……磨灭了的是最初的殷勤和炽热,埋没了的是雄心壮志和渴望,最后剩下的,是平静如水的淡泊,到得别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
9.读书坊:阅读教学的新视角 篇九
一、导读窗——精彩内容的引领
导读就是在阅读前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有效的导读可以“先声夺人”, 一下子蓄积学生的阅读期待, 促成学生自发自主的阅读。导读窗主要是指呈现导读内容与形式的窗口, 是教师或学生进行好书推荐的主要载体。
(一) 教师导读:编印导读刊
一般学校在阅读推进的时候, 喜欢以年级组为单位来进行书目的推荐。因此, 教师就可以结合各年级的阅读必读书和选读书来为学生编印导读刊物。
比如绘本《彩色的乌鸦》是三年级的必读书目。我们就利用三年级的班级导读刊物向学生推荐:这本书的画面非常美, 而且寓意不凡。天下乌鸦一般黑, 其实很久以前, 它们却有着五彩缤纷的羽毛, 是世间最美的鸟。不过正因为如此, 为了争论谁最好看, 它们排除异己, 拉帮结派, 甚至厮杀。终于, 一场黑雨平息了所有的争吵——乌鸦全部变成了黑色, 没有了差别就没有了冲突。这就是图画书《彩色的乌鸦》带给我们的寓意……
这则导读, 是以这本书的精彩情节、文本意义以及写作风格来吸引读者的。此外, 还可以根据书的特色, 采用精彩书评、片段赏读等方式来呈现一本书的精彩看点。在导读刊物内容不断创新的同时, 导读的渠道也逐渐开辟出来, 如教室阅读广角、班级阅读博客、学校阅读橱窗、雏鹰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等。
(二) 学生导读:好书推荐展板
师生在阅读兴趣倾向上有一定的差别, 老师喜欢读的学生不一定喜欢。因此, 导读的过程也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 因为学生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时会更专注, 更投入。
我们每年定期向学生征集“好书推荐展板”。学生的创意总会带给我们惊喜:《神奇校车 (光与植物) 》无须文字, 学生将文中最能反映出情节发展的三个画面组合成一幅图造成了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夏洛的网》, 学生选取一则最经典的书评, 引导大家到书中探究获此殊荣的原因;《小飞侠彼得·潘》用情节留白制造悬念, 以猜读进一步激趣……如此这般, 学生参与导读的过程就是主动阅读的过程, 也是不断探索、形成自己阅读品位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导读是引领孩子亲近阅读、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第一步。
二、交流单——讨论话题的设计
“交流单”是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前所设计的话题单。在学生共同阅读某部作品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适当地进行话题设计, 这样有利于相互讨论与分享。交流单是阅读讨论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因为话题的指向决定了讨论行进的方向, 话题的质量影响着学生阅读思考的宽度与深度。
(一) 统领性话题
在讨论的一开始, 提出一个统领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比如《爱心树》交流的第一个话题:“有人说,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有人说, 这是一则关于给予的寓言。读了这个故事, 你觉得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二) 复现性话题
优秀作品的魅力, 往往在于所刻画的人、事、物对读者诱发的共鸣。在一本书的交流之初, 总需要进行主要情节的复现。最常用的话题常常是:“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这本书的哪一部分你印象最深刻?”有的时候, 也可以从人物引入。比如交流《特别女生萨哈拉》时, 就问学生:“这本书的主角是谁, 是萨哈拉还是波迪小姐?为什么?”由此唤起学生对书中主要情节的记忆。
(三) 体验性话题
体验情境应成为阅读活动的应有之义。比如交流《小猪唏哩呼噜》时, 有位教师就选取了《小猪和蛇》这一章节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请班里的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猪”和“花花”, 以他们扮演的角色设置话题, 引导与其余学生展开互动。
关于小猪的话题:第一次听到“我”的名字“唏哩呼噜”时, 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我”的名字叫“唏哩呼噜”?你曾经有没有因为个子太矮等自卑过?“我”和花花之间的故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意思或者什么地方你印象最深?你曾经有没有被别人取笑过?
关于花花的话题:你知道我都帮助了谁, 我为什么愿意忍受巨大的痛苦去帮助小猪, 帮助猪太太?在你的身边或你看过的故事书中, 有没有这样的故事?
(四) 连接性话题
连接是一个重要的阅读策略。所谓连接性话题, 就是通过话题实现文本与读者自身的连接、文本与文本的连接、文本与生活的连接。有些连接性问题是适合于各种文本的, “你曾经读过类似的故事吗?”“有没有什么是你在其他书上没看到过的?”等。这样的话题适合安排在讨论深入部分。比如交流《生于天空》, 教师可问学生:“你想不想成为像这两只雕这样的人?”再问家长:“你们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这两只雕?”通过这么一问, 就促使学生以及家长从书中读到书外, 思考这本书带给自己生活上的启示。
三、聊书会——阅读思想的碰撞
聊书会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本书进行阅读交流的活动。讨论是聊书会的核心要素。在聊书会上, 教师和学生同为读者进行平等的阅读分享, 师生或分享阅读的热情, 或分享阅读的发现、思考。如果把聊书的过程比作一首歌的话, 那指挥这首歌演奏的教师必须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一) 教师别急着发表高见
理想的聊书会应自在、融洽, 师生真诚分享被文本激发的想法和热情。它和闲话家常一样, 没有严谨的架构组织, 更不是专家口中的全面性论述。因此, 它不需要特定的发问程序, 也没有打算追究出精确的答案。下面是笔者组织的《特别女生萨哈拉》的一个聊书片段:
师:故事主角是谁?
生:萨哈拉呀, 书名是《特别女生萨哈拉》, 封面上写的这是一个孩子的特别成长经历。
生:这个孩子也许是德里, 他也是一个特别的人。
生:那书名怎么不是特别男生德里呢?
生:就像《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这个故事可是女生版的。
师:怎么说呢?
生:女生萨哈拉的故事已经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男生德里的故事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师:也许作家的下一部作品就是《特别男生德里》呢。
生:我觉得谁是主角要争论的不是萨拉哈和德里, 而是波迪老师。
师:何以见得?
生:我觉得这本书其实是写给老师们看的。每个老师看了这本书, 都能成为像波迪这样的老师, 那我们学生就幸福了。
师:我也是这样想的, 每个老师都会向往成为波迪。
生:我知道这本书为什么被称为“美国版的窗边小豆豆”, 波迪老师就像小林老师一样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真正地尊重学生。
师:书中波迪老师曾谈到如何判断故事的主角, 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知道怎么分辨哪些是主要人物吗?不是你非常喜欢的那个, 而是总在变化的那个。”这么看来, 波迪是我们喜欢的, 萨哈拉才是那个总在变化的人吧。
师:如果萨哈拉的故事里没有波迪老师, 你觉得会怎样?
……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 在阅读讨论中, 虽然每个人的意见都弥足珍贵, 但经集思广益所理解的文本, 大多比个人的诠释复杂且深刻。有效的阅读讨论中, 教师不要急着发表高见, 应按兵不动, 直到学生充分各抒己见之后才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的意见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是开放的。
(二) 教师是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指出, 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是阅读循环的中心点。如果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小读者提供各种协助, 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 那么孩子将可以轻易地排除横亘在他眼前的各个阅读障碍。在《我的儿子皮卡》“读书坊”中, 一教师的指导与回应, 将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协助学生和家长在聊中深入思考, 成为一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在学生交流“印象中皮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后, 教师小结道:“皮卡是可爱的, 他的一言一行都让人觉得好笑;皮卡是独特的, 他的‘突然袭击’‘不讲原则’更会令你哭笑不得, 从一波三折的出生经历、无休无止的半夜啼哭, 到莫名其妙的执着偏好、毫无头绪的荒诞行为, 在这个真实、可爱, 令人难忘的皮卡身上凝聚着作者深沉的爱与关注。在创作这套小书时, 曹文轩不止一次地强调他的写作意图:‘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我儿子和关于他作为别人儿子的一个故事。’也正因为如此, 《我的儿子皮卡》在作者饱含着深情的笔下, 是一个独具特色, 让人不可思议的男孩。”这段文字虽然有点长, 但它既是对学生交流的提升, 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话题——“不可思议的皮卡”的交流, 可谓一举两得, 很有价值。
学生充分交流“不可思议的皮卡”, 却并没有涉及别人给予皮卡的爱。教师于是说:“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周围人都在说的一句话:‘不要把皮卡吓坏了。’”然后引导学生重温皮卡的四姑抱着他, 不断摸他的后背安慰皮卡的一个细节。“皮卡之所以能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更大程度上, 皮卡的成长离不开周围人对他的爱, 特别是爱中的宽容”。由此, 教师又引出关于皮卡“不可思议的出生”的讨论。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启发下, 学生一步步感受到了作者在皮卡身上蕴含着的深沉的爱。
可见, 在聊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会利用概括性和特定的问题帮助学生说出徘徊在嘴边的重点, 帮助学生理清原本只是模糊的想法, 还要适时向学生提供他们不知道但应该知道的信息。
四、展示厅——文本意义的延伸
“展示厅”是学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的舞台。阅读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很多种, 可以是口头的, 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群体参与的, 也可以是个人独立的。常用的展示方式有读书笔记的撰写、读书小报的采编、剧本改编表演等。
(一) 话题展开中的读写实践
实践告诉我们, “读书坊”的聊书过程并非都是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的单纯讨论交流, 与话题推进穿插进行的还应有诵读、默看、表演、想象、描述等语文实践活动, 有时这些甚或就是话题展开的重要策略手段。
比如《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大冒险”这一章节是围绕着“树”来写“人”的——大树见证了小豆豆和伙伴的故事。于是, 在读书坊活动中, 教师就可以“一棵树的聆听”作话题, 引导学生交流“你 (也就是大树) 都听到了孩子们的什么悄悄话”, 学生兴趣盎然。这样的话题, 因为拟人的风格贴近学生的趣味, 让他们乐于接受;其次, 这个话题的空间很广, 几乎包容了整个文本的蕴涵, 能够有效促进孩子与文本的再度对话。
(二) 意义建构后的创造表达
在一个文本阅读后, 可以根据对作品的整体感悟, 针对有兴趣的议题开展一些与书相关的书写活动, 练习表达。由于学生阅读的很多作品都来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 在情感上很容易产生共鸣。于是, 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精彩片段或是进行续编故事, 将之改编成剧本并进行创作表演。通过这样的成果展示, 以阅读能力为核心,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得到协同发展。
如《爱心树》这一故事的结尾:小男孩坐在树墩上。这一充满韵味的结局体现了故事中的留白这一写作手法的伟大成功。教师抓住这个特点, 让学生发挥想象, 续写结尾。学生们用简单的线条和朴实的文字表达了他们对大树与男孩的情感, 也写出了他们对“爱心树”的深刻理解。
10.苏轼趣味对联故事 篇十
(一)苏轼朋友甚多,其中有个诗僧佛印。这人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生一计,故意说: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便说:谁不知下句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话音刚落,苏轼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
善,拿出一道吃吧”
(二)一次,苏轼与弟苏辙去见佛印。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轼即对:“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听了,对兄长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何水能如河水清’是否更好
些?”
佛印与苏轼听了,都表示赞同。
(三)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地方官,浚湖筑堤,颇有政绩。他写过不少盛赞西湖的诗篇,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相传苏轼与其父苏洵及小妹,就有过一次“深浅随所得”的撰联比赛。这日,他们来到五云山之西的的云栖。此地因五彩云霞飞集停伫而名,向以清凉幽静、花香醉人著称。“云栖竹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苏洵见此美景,要大家各作一联,并限定收尾之字为“冷”和“香”苏轼思维敏捷,当下说道:“拂石生来夜带
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小妹也不甘示弱,说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
香。”
苏洵听了,连连摇头说:句子都还不错,就是与此间景致离得太远了些。你们听我的:“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和小妹不得不叹服,直夸此联是神来之笔。
(四)相传,苏轼有次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阿兄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听了,又气又羞,要不是有客人来,真想过去捶阿兄几拳。
(五)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象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僧眠
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住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佳人汲水,绳牵井
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
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一个佳人望月,人
间天上两蝉娟。”
(六)苏东坡乘船出川,赴京赶考,因风急浪大延误了时辰,主考官自然不准入场应试。苏东坡诉说了延误时辰的原因,请求主考官破例。主考官觉得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有心网开一面,但又觉得不可轻易放过,便出一上联为难于他:
一叶孤舟,载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上联嵌进数字一至十,对应难度甚大。苏东坡才华横溢,稍一思
索便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誓一定要进。
上联以顺序嵌数,下联以倒序嵌数,不落槽臼,官其为满意,准予他入场应试。
11.秦观与苏轼的生死之交儿童故事 篇十一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他的好友秦观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渡江赶到吴兴去问讯。苏轼被贬黄州,秦观托人带去书信及自己的诗作,苏轼立即写了回信。后来秦观受苏轼连累,也遭贬斥。两人就在各自的`贬地诗书往来,互相劝勉。
这期间,两人在海康相会过一次,秦观拿出自作的挽词给苏轼看,苏轼抚着秦观的背,万分感慨地说:“我常担心你未能参尽生死之理,现在叫我怎么说呢?”秦观拿出自作的挽词,分明是说自己已经作好了最坏的打算,看破了生死大关,再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对此,苏轼怎能不感慨万千。苏轼告诉秦观,自己也已写好了墓志铭,交给随从带着,没让儿子知道。
至此,两人再结同心。当他们一起吟啸歌咏、泰然作别的时候,他们在精神上,已共同经历了一次生死的洗礼,而能以最坦然的心境去面对一切厄难,他们的情感,也由患难之交而上升为生死之交。
大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但好友秦观仍旧与他友好如初,并宁愿与他一起受罪。还诗书往来,互相劝勉。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12.“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教学 篇十二
孩子们对有关狐狸的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故事中的狐狸”一组文章,共四篇,分别是《狐狸分奶酪》《狐狸和马》《狐狸孵蛋》《瞎眼狐清窝》,每一篇小故事都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本次阅读以狐狸为中心展开,给学生呈现了各种不同形象的狐狸,同时也让他们从中领悟了许多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学会用各种形容词正确地形容狐狸。
2.初步把握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认识群文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
有关狐狸的四组文章、课件、知识树。
【 教学过程 】
一 、 谈话导入
师:前几天老师很生气,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师故意装出很生气的样子)
生:(小心翼翼地) 因为在课堂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插嘴,所以惹得老师很生气。
师:老师相信你们今天不会再这样了吧?其实原因不是这个,是有个朋友说我像狐狸。(很委屈的样子,逗得学生大笑。)你们知道狐狸是什么样的形象吗?
生:狡猾。
生:很贪婪。
师:贪婪呀,还有吗?
生:懒惰 。
师:我的朋友说我像狐狸,并不是这些个意思。今天老师和你们一块来读几篇有关狐狸的故事,可能答案就在里面。
二、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绘本《狐狸孵蛋》。(出示课件)请全班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全班学生读后分别请男生、女生挑战读,举手踊跃的小组读,渴望挑战的小组读,个别读,举手的一起站起来读。)
师: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狐狸做了什么事?想一想,用一两句话来概括。第二个问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用一个词来形容。小组讨论开始。
(师课件出示)
想一想 :
1.狐狸做了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
2. 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用一个词来形容)
(六个小组开始热烈讨论,教师巡视、指点。)
师:我看有同学开始举手了。讨论结束了吗?现在请一个小帮手来帮忙,哪一个小组回答问题了,就给他们组加分。小帮手也可以回答问题。
生:狐狸捡到一只鸭蛋,把鸭子孵出来当自己的儿子。这是一只慈爱的狐狸。
(小帮手给这个小组加分,然后在《狐狸孵蛋》的知识树下面板书“慈爱”。)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狐狸刚开始遇到鸭蛋时,是想把它吃掉,后来孵出了活泼的小鸭子,心中涌起了慈爱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只善良的狐狸。
(小帮手板书 “ 善良 ” 一词)
师:还有同学回答吗?
生:我要反驳前面同学的意见。因为一开始狐狸是想吃了这个鸭蛋,所以这只狐狸并不善良。
师:有没有同学也反驳她的意见?
生:这只狐狸一开始不善良,但后来是善良的,如果它不善良的话,它就会把小鸭子立马吃掉,不会留这么久。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贪心的狐狸,它没吃鸭蛋是想让它孵出小鸭子来,留着小鸭子又是想等它长大后,能生出更多的鸭蛋给自己吃。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贪心的狐狸。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这只狐狸一开始的确是很贪心,但是后来当小鸭子说饿的时候,它就把草莓喂给小鸭子吃,最后它也说,少了一顿大餐,却多了一个儿子,这也是它的命吧。这证明它也是很爱这只小鸭子的,毕竟这只小鸭子也是它孵出来的。
师:很好,你看得很认真。同学们,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只有爱心、善良的狐狸。那么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们会认识什么样的狐狸呢?请把你们的材料拿出来。上课之前我已经发给你们了,都看过了吗?
生:看过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群文
师:请大家看黑板,用默读、跳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然后汇报。听其他小组汇报时,还必须完成聆听记录,格式是“我听到其他组某某同学汇报的文章是什么,狐狸形象是什么”,至少要完成一条。现在开始。
(师课件出示)
1. 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三篇文章《狐狸和马》《狐狸分奶酪》《瞎眼狐清窝》。
2. 要求用默读、跳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然后汇报。
3.听其他小组汇报时,完成聆听记录(至少一条)。
我听到其他组____同学汇报的文章是____,狐狸形象是____。
(小组开始讨论、交流,师巡视,相机指导。师提醒,如果不懂,可以倾听。把自己懂的部分告诉同学,小组内互通有无。)
师:有些同学还没办法全部完成,没关系,我们还有一个倾听的环节,会做的同学可以帮助你。看一下我们的交流结果如何。首先看《狐狸分奶酪》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回答。
生:狐狸把奶酪分了,却没有分给小熊,而是分给了自己。这只狐狸是很狡猾的。
(小帮手在 《狐狸分奶酪》知识树的范围内板书“狡猾”)
师: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这是一只狡诈的狐狸。
师:嗯,狡猾和狡诈的意思差不多。
师:下面我们来看《狐狸和马》这篇文章,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
生1:狐狸帮助马把狮子铲除掉了,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师:你认为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我们要用简短的话来回答。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2:狐狸是机智的。
(小帮手在相应的知识树上板书“机智”)
师:还有呢?
生3:我认为它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因为它帮助老马,是要利用这个机会除掉狮子,它是想自己当上大王。
师:哦,你认为狐狸还有更大的阴谋,是狡猾的。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4:我反驳前面同学(生3)的观点。狐狸帮助被主人赶出家门的老马回到了家里,它不是狡猾的,是聪明的。
师:哦,你认为狐狸是聪明的,不是狡猾的。还有补充吗?
生5:我要补充前面同学(生4)的意见,狐狸不光是聪明,如果它心地不好,它怎么会帮助马呢?
师:你的意思是说它是心地很善良的。请下一个同学回答。
生6:我认为狐狸是很勇敢的,才敢利用狮子帮马。
(小帮手板书“勇敢”)
生7:我要反驳刘同学(生4)的意见。我确实同意狐狸是聪明的这一说法,但如果它不狡猾,它也不可能救了这匹马。
生8:我反驳徐同学(生7)的意见,我认为它是公正的,不是狡猾的。
(小帮手板书“公正”)
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瞎眼狐清窝》。这篇动物小说是最难的,有没有同学完成了?
生:瞎眼母狐狸把小狐狸清出窝,不吃小狐狸送的食物。
师: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生:坚定的狐狸。
(小帮手在相应的知识树位置上板书“坚定”)
师:现在请你们来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只狐狸。
生:这是一只懒惰的狐狸 。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这是一只坚强的狐狸。虽然它眼睛瞎了,也找不到食物,但它坚持不吃儿子送来的食物。
师: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是凄凉的狐狸 。
师:还有补充吗?
生:是有母爱的狐狸 。
(小帮手板书 “ 母爱 ” )
四、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还有很多话想说,但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说到这里。今天,我们读了四个描写不同形象狐狸的故事。老师也很开心,有可能我朋友说我像狐狸,意思是说我非常有爱心,愿意帮助别人。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分享这些故事。
五、头脑风暴
师:假如让你们来当小作家,你们会写一个什么样的狐狸故事呢?现在我们来进行头脑风暴。
(师课件出示)
头脑风暴的规则:
1. 要求:畅所欲言,不要批评别人的发言,人人平等。
2.创编:笔下的狐狸会发生什么故事?是怎样的形象?
3.做好聆听记录。(至少完成一条)
(1) 我听到____同学想写的狐狸故事是____。
(2)狐狸的形象是____。
(生讨论后交流)
师:准备好了吗?下面来说一说自己写的狐狸故事。
生:有一天,小狐狸的妈妈肚子饿了,它就出去到森林里找吃的。它走呀走,天渐渐黑了还没找到,又饿又累,怎么办呢?这时,有只小白兔在前面蹦蹦跳跳地跑着,小狐狸赶紧追过去,想把小白兔抓住。小白兔看到狐狸,知道它对自己不利,马上就说:“狐狸姐姐,我在前面放了一堆白萝卜,你想一起分享吗?”这只狐狸口水都流出来了,连忙说:“好呀,好呀!”然后就跟着小白兔走了。没走多远,果然看到有一堆白萝卜,狐狸三两下就吃掉两根,并对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有点羞愧,就对小白兔说:“小白兔弟弟,你太好了,能和我分享你的食物,以后我们就是好朋友啦!你有什么困难我都会帮你的。”小白兔很开心,因为它感到狐狸是真心的。过了好几天,小白兔被一条小狗追赶,这只狐狸看到了,冲过去赶走了小狗,救了小白兔。
师:你说的故事很精彩,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生:这是一只知恩图报的狐狸。
师:很好,还有哪位同学说说自己写的故事?
生:有只狐狸叫灰灰,它足智多谋,善于动脑。有一次,它和朋友们外出,在大森林里迷路了。大家都害怕了,有的还哭了起来,可灰灰很冷静,它叫大家别慌张,要想办法。灰灰仔细观察,树叶有的稠密有的稀疏,它想起妈妈说过,树叶稠密的一面晒太阳多,是南面。“哈哈,我知道了!咱们的家在森林南面,就一直往这边走,肯定能走出去的!”灰灰带着大家往树叶稠的那一边走,终于,它们回到家了!妈妈早就在家门口焦急地等着灰灰了。当它知道是灰灰带着大家走出森林的时候,连连夸奖灰灰聪明呢!
师:你故事中的灰灰真聪明!
(生踊跃举手)
六 、 布置作业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创编的故事,但是时间关系,发言暂时到此为止。今天的作业是回家后把自己创编的故事写下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后记】
群文阅读为了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说得太多、太细,但是又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书,因此,我给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方向。本课中我选取了描写狐狸有爱心的《狐狸孵蛋》进行品读,这也一改狐狸在学生心中固定的形象。让学生在理解一篇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通过默读、跳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合作学习其他文章,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很积极,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辩论才能,课堂有点像小小法庭的感觉。为了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我给学生布置了写聆听记录的任务,因此在学生汇报时,其他学生会有目的地认真倾听。
13.苏轼《方山子传》的阅读答案 篇十三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②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④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⑤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
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闾里:乡里。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使酒:酗酒任性。⑤傥:倘或。
【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莫:没有谁
B、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C、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随从
D、岁得帛千匹 岁:每年
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用文中的内容,探究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答案】
1、C (使……跟随)
14.苏轼的尴尬的名人故事 篇十四
歙砚,产于婺源,是古代四大名砚之一,人赞曰:“坚润如玉,磨墨无声。”古代文人,案头有此一砚,自是生色不少。
苏轼和大家一样,也喜欢歙砚。
苏轼又和大家不一样,是大名人。名人,有名人效应,用谁东西,是给谁面子,说白了,等于在做免费广告。因此,很多制笔的,制墨的`,拿着自己东西,不远千里,找到苏轼,让他试试,或许他高兴了,夸上一句,自己的东西就打出品牌了。
苏轼因此很得意,可面对歙砚,却碰了壁。一次,他派仆人去歙州,告诉仆人,去了就说,苏学士想买方上等歙砚。在他想来,那还不是手到擒来?不久,仆人回来了,空着两手,沮丧着脸,告诉他,歙州人不卖。
苏轼大惊,这究竟是怎么啦?
仆人告诉他,自己去歙州后,找到那些制砚名匠,说苏学士想买方上等歙砚。大家问,是大苏还是小苏。仆人说,当然是大苏啊。大家听了,头都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告诉他,去用凤咮砚吧,这砚不卖。
苏轼一听,挠着脑袋,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句话把歙州人得罪了。
几年前,他的老朋友王颐拿了方砚来,请他品评,其中意思,不言自明,让他给帮忙抬高身价。
这砚,并不出名,产自一个叫凤凰山的山头。就在山嘴处,王颐发现,那儿的石头呈黑色,如漆一般,石质坚实,敲击起来,发出铜铁之音,就开凿出来,做了方砚。苏轼拿在手里,润滑,柔和,赞赏不已,在王颐的请求下,给砚台取名,叫凤咮砚。一高兴,还在砚底写下一行铭文:坐令龙尾羞牛后。意思是说,怎么能让这么好的龙尾上品,处于蠢牛一般的其他砚台之后呢?
这话在赞颂凤咮砚时,把其他砚给普遍作践了一下,比作蠢牛。当然,一般砚台,贬低了也就算了,可歙砚不一样,是名砚啊。
名砚遭名人作践,歙州人很不爽,不爽的结果,拒卖歙砚给苏东坡。
天下闻名的苏学士,因为一句话,失去和歙砚交臂的机会。这,固然是歙砚的遗憾,也是苏东坡的遗憾,因此,苏东坡曾十分沮丧道:“卒不得善砚。”
随意的一句话,给中国文化留下一段遗憾。
说话时,实在应有分寸,这既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
15.谈阅读教学中几种读书方式的应用 篇十五
一、整体感知, 把握主要内容
这一阶段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它们所表示事物具有整体特点的表象。
这一阶段通常宜采用“通读”的形式, 即各自默读全文, 或听教师和优生范读全文, 或听课文的全文录音。
二、部分深究, 体会重点语言
这一阶段需依托已初步形成的对课文的感性整体表象, 知觉出构成全文整体表象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各种不同联系, 并将关键部分、重点部分予以提取。
根据这一要求, 这一阶段的读, 具有模糊性和简约性, 通常可采用“扫读”的形式, 即无须逐字入目, 而是一目数行, 一览数节, 于瞬息之内便将全文内容闪过脑屏, 知觉出在全文整体中影响重大的章节乃至文句。
三、系统整理, 揭示内在思路
这一阶段须将精读领会了的重点句段及其意蕴回归全文整体中, 依据各部分之间的不同联系, 形成对全文内在思路的理性把握。
这一阶段的读, 要从具体的感性情境中跳出来, 以逻辑思维活动为主, 站在理性角度居高临下读出课文各部分的抽象意义;进而搜寻课文各部分的展开程序与作者的思想轨迹。为此, 通常宜采用“跳读”的形式, 即读时不按课文内容的顺序, 而是按搜寻作者思想轨迹的需要, 从这一处到那一处进行跳跃式阅读, 以便展开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四、全面赏读, 深化情境体验
这时需要在理性与感性活动的共同参与下全面温读, 在理性、感性两种认知的协同作用中发展, 训练语言, 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阶段的读, 宜在切合教材特点的前提下采用“品读”的形式, 包括独自吟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配画朗读、配影视朗读等。
“通读”“扫读”“跳读”“品读”等形式, 它们的应用是比较灵活的, 不要机械地划分。
参考文献
【苏轼的读书故事阅读】推荐阅读:
苏轼改对联的故事09-02
苏轼抄书阅读答案09-23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07-07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8-26
《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10-17
苏轼的作文:与苏轼的对话06-22
苏轼的宋词09-27
饮酒情结的苏轼07-25
苏轼的书法研究08-29
苏轼的人生启示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