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金融(12篇)
1.读书笔记金融 篇一
付初
222008121 财务管理—2班
金融学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书籍简介:
作者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副总编辑和首席经济评论员,英语诺丁汉汉大学经济学教授。本书《下一轮全球金融》主要内容是关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全球金融动态,数据分析主要从2000年到2007年。与此同时马丁·沃尔夫也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走向,特别是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全球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与期许。正如中文译本上的副标题一样,这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必读书”,因为对过去的分析总结影响未来的决策与走向。
全书共分为八章,标题分别是经验与教训: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自由化:陷阱?还是谈坦途;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从危机到失衡;暴风雨前的寂静;走向调整和国内改革;走向全球改革;走向更稳定的世界。
上世纪末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及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国家,从经常账户赤字变为经常账户盈余,富余的资本开始流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而改变了80、90年代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债务人的经济格局。这是本书中主要观点——储蓄过剩和货币过剩造成经济失衡,产生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前提和事实基础。文中作者提到全球储蓄过剩即“世界其他地方储蓄大大超过投资,也可以说是世界与美国的分离”,全球储蓄过剩数量已经达到除美国之外世界其他地方储蓄总额的1/6,其结果就是造成实际利率下降的趋势,这也导致美国必须承受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实际利率偏低的事实表明美国没有将赤字引向投资而是转向消费领域。总结货币过剩的含义即为“世界上的储蓄者都是被动的受害者,挥霍的美国人是失衡的代理人,而美联储并非一个英雄的角色。”
本书关注了由于宏观经济力量特别是全球储蓄泛滥与其相关的国际收支失衡而导致的压力,分析研究了货币政策背后的含义并检视了相关力量对于国内债务特别是美国居民债务所造成的影响。在书中最后两章中作者强调了全球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全球的金融需要以国家内部金融的健康发展为有力保障,对如何将闲置资金正确的引入需要投资的发展中国家而不引起该国的金融动荡并尽量避免风险,书中都做了有意义的论述。同时涉及国际金融机构,特别是IMF的体制改革及选举权的重新分配及非正式集团的改革,包括G7和G20集团。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从微观层面具体介绍对金融危机的形成,而是从宏观角度告诉我们是否能对盈余资本进行合理利用是金融发展健康持续与否的关键。就全书的写作风是严谨的,作者不是一味回答问题而是更多的提出问题,全书围绕作者是否预见到了规模如此之大的危机?本书对于各种想象的分析是否有用?本书的政策建议是否还使用?这些分析对于中国的读者和政策制定这什么用?这四个问题做了论述,也不断的让我在阅读的时候积极思考。下面就是我对于书中内容及观点的一些理解,同时间接或直接的回答上述问题。
读后感: 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对全书内容的预计是对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解读,但是继续下去发现该书主要是在宏观层面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做了分析。金融危机不是最近的新产物,它与经济的发展是伴生的,而且每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与之前的全球经济发展,政府的财政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息息相关。本书就将重点放在了次贷危机发生的前十年,即1998年至2007年,对这段时间内全球不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做了总结,包括不同经济体的发展走向和未来规划。
因为金融危机发生最频繁的时间正是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十年,许多人,包括许多经
《下一轮全球金融》 济学家将危机的产生归结为全球化的推动,为此我与作者的观点相同,即在获得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巨大潜在益处时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巨大挑战,包括金融市场开放、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三者相互作用带来的潜在问题。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利弊,进行深刻大变革,达到货币体系和国家金融模式之间的协调一致。创造新的世界货币或是回归金本位的货币政策都是不现实的设想,我们必须要在这噶多币种共存的世界里建立多币种的金融体系。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需要准备完全接受国际开放性特征的金融体系的游戏规则,强化金融体系监管,消除内部经济中货币错配的现象,运用国际资本进行发展。书中提到的金融是“承诺的金字塔”这一定义让我对金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债券代表定期支付的承诺;股权代表分享未来利润的承诺;养老金代表退休之后仍能获得收入的承诺;寿险是在某个预定日期或者身故后进行赔付的承诺;意外或健康保险是在发生某些意外是进行赔付的承诺。金融的作用是提供一种机制,把资源从无法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拥有者手中转移到能够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但有缺乏资源的人的手中。所以,它是分权市场的发动机。而承诺又是金融机器的重要零件,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兴经济体国家倾向于将盈余资本购买美国国债,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的外汇投资重中之重是安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中心,并用有健全的信贷和金融监管制度,吸引了外国政府及个人投资者的目光。但是美国并不是完美的代名词,因其对金融系统的监管不严,对信贷制度的放松,或者说对世界承诺的违背成为这次次贷危机的主要动因之一。正如前IMF首席经济学家拉迈·拉詹所说“机会、无知、无赖行径——术语为不确定性、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可能人为的破坏债务偿还过程”。回答“新兴经济体是否有必要努力效仿这个全球最先进的经济体(美国)所取得的成就”,答案是肯定的。曼库尔·奥尔森指出:一个社会的财富主要来源于这个社会实现长期投资承诺的能力,有数据表明1960年拥有较发达金融业的国家在接下来的3年里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在金融体系较为发达的国家成立新企业数量也较多。这样正好符合美国在2000年至 2006年生产力显著提高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这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将重点论述《下一轮全球金融》一书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经济金融发展的意义。书中特别强调了一国政府的重要作用。虽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的概念逐渐模糊化但是政府的作用却越来越突出和重要。政府的任务是提供能够创造和实现金融承诺的机构,政府也负责设立和保护财产权,同时负责发行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债券。一国政府的信用等级标志着一国对外资的吸收和使用能力,当年希腊危机产生的很大原因就是希腊政府在信用等级上被定义为垃圾股。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现在还不存在借贷信用的问题,但是过高的经常性账户盈余不可能长期持续,在需要外资进入时政府的信用尤为重要。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游资虎视眈眈,如何利用中国优势或是抵御或是利用都是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
书中的主要观点“储蓄过剩引起金融失衡”矛头直指中国。作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如何利用巨额的外汇储备关系到全世界的金融形势。这里不是夸大中国的国际地位,而是实际情况如此。读过此书,我意识到欠债不还不仅仅要追究债务人的责任,债券人,比如中国,也需要思考。借款人未能合理使用借款而导致失败需要承担责任,但是放款人也应该关心客户的信用等级。积极的外汇储备能给中国政府在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时提供一些保障,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似乎不仅仅出此需要。
本次危机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所采取的经济及金融发展政策的弊端。长时间以来,中国用实物换来了纸币,而且纸币的种类还较为单一即美元,而当兑换这些纸币时它们却大大贬值。一出口为导向,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优势。巨额的外汇带来的是环境的恶化,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现在所面对的来自多方经济体的压力。所以中国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成为强国,经济体制转型迫在眉睫。《下一轮全球金融》一书为我们介绍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金融发展,主要以金融危机为主要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特别是储蓄过剩观点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提示了方法。
总结:将客观事物加以分析总结行成理论,并将理论实际运用指导实践,这就是书本的意义所在。
2.读书笔记金融 篇二
一.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 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 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一) 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1. 确定正副标题, 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 副标题标明题材, 一般为“读《×××》有感”。
2. 读后感的一般思路:引———议———联——结。
(1)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 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2)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观点进行分析议论, 说明道理。
(3)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 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4) 结——结尾概括中心,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结论可与开头照应, 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 可强调某一重点, 可发出号召。四部分中, “议”和“联”是核心;引和结为次要部分。
(二) 一篇读后感只论述一个中心。
一篇文章可能有多个中心, 如读《执竿入城》这个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 确立的感受中心也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可确立以下多个中心, 但写作一篇读后感时只论述一个中心, 切不可面面俱到。
鲁人的角度: (1)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束缚; (2) 多想才能出智慧; (3) 轻信盲从是可悲的。老者的角度: (1) 好为人师要不得; (2) 自作聪明者戒; (3) 经验主义者行不通等。
(三) 读后感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 对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所以应对众多感点进行筛选比较,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最顺畅的一个感点。
例如《滥竿充数》三个感点: (1) 南郭先生行为———人要有真才实学, 靠蒙骗过日子是不会长久的。 (2) 齐宣王行为———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 (3) 南郭先生在两代齐王不同遭遇———应当打破大锅饭, 让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比较三个感点, 对照当前的形势, 我们发现第三个感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 最切合人们的思想实际, 与现实联系最深。
(四) 读后感的关键是议和联。
首先, 针对论点, 进行多角度说理。比如例文论点“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 作者从两个角度摆出理由: (1) 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 (2) 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其次, 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说理来突出论点。比如例文论述“诚信是做人的一个起码要求”论点时, 进行对比说理使论点更加鲜明。
例文:《亲近自己的双腿》中的残疾车夫坚决只收事先讲好的3元车资, 不肯多收一分钱, 即使多骑一站路, 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和努力, 我觉得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讲诚信的人。 (引)
诚信是一个涉及人的道德修养和做人准则的问题。做人要讲诚信, 要表里如一, 要言而有信。 (议)
诚信首先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要求, 是人人都应具有的品质。试想, 如果我们做人不讲诚信, 那么我们周围的社会就将是一个尔虞我诈、彼此设防、充满虚伪的冷漠社会,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快乐么? (议、联)
其次, 诚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诚信在高度文明的社会大环境中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议、联)
社会呼唤具有诚信品质的人, 讲诚信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结)
(五) 学生文章修改前后对照。
修改前: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 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 “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 让我感触颇深。
我们要像洋槐一样, 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由此我想到了贝多芬, 他在耳朵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 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 把自己保护起来, 而那些坚强的人, 他们会迎着暴风雨前行, 雨很大, 风很大, 但是刮不倒他们的信念和坚定, 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因此变得软弱。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 做一个坚强的自己。
修改后:
我们要勇敢面对生命的暴风雨
张抗抗《窗前的树》的中洋槐, 在夏日的暴雨中毫不动摇, “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 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要像洋槐一样, 勇敢面对生命中暴风雨的侵袭。 (引)
人生中暴风雨是常有的, 与暴风雨搏斗时一定是要受伤的, 但如果这样就向暴风雨低头就将意味着将要停滞不前。 (议)
贝多芬, 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张海迪, 在下身瘫痪, 半身不遂的情况下, 创造了轮椅上的奇迹, 让世人惊叹于她那暴风雨后的美丽。霍金身残志不残, 提出了黑洞学说, 实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生命中常常会有暴风雨, 软弱的人会赶快跑到避风港, 把自己保护起来, 而那些坚强的人, 暴风雨在他们面前也会变得软弱。 (议、联)
让我们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 做一个坚强的自己。 (结)
二.赏析短文的写作指导
写赏析短文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 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展示的是学生不同的个性, 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识, 它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艺术手法等的赏析。
如何写好赏析短文?
(一) 明确鉴赏要点:
1. 内容赏析:
(1)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表达格式:本文通过……, 抒发了 (赞美了) ……, 并流露出…… (通常用在鉴赏短文第1段)
2. 语言赏析
赏析短文的语言要做到通顺、流畅, 力求生动、有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写作时只有做到语言优美、有文采, 才能有助于提高鉴赏的品位, 也才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从语言角度:
(1) 用词之美———本文中的……, 抓住了……的特点, 运用……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 把……写得惟妙惟肖, 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的图画, 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所见之景如在目前。
例: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
之后, 她了口袋中的安眠药。她想找个结束烦恼的地方, 但她。
“捏紧”表现主人公已经陷入深深的绝望, 下定了轻生的决心;“起不了身”表现了网友对她的鼓励、关爱和理解使她受到震动, 不忍心草率地作出轻生的举动。
(2) 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例: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张抗抗《窗前的树》)
“雪后的洋槐一身素裹银光璀璨, 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 真不知是雪如槐花, 还是槐花如雪。”
赏析:运用了比喻、回环的手法, 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 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3) 哲理之美———本文语言极富哲理, 特别是……几句, 告诉我们……, 使我们读后懂得了……的道理, 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令人受益匪浅。
如:品析下列语句的哲理。 (张洁《我的四季方舟》)
“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 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生命不可能重复, 时间也不会再来, 要认真对待生命, 就要学会珍惜, 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在人生的春季里, 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 春天去了还会来, 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
3. 艺术手法赏析
(1) 表达方式角度:
(1) 感官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 动静结合角度: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等。
(3) 描写方式角度:正面与侧面, 直接与间接。
(4) 描写内容角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 表现手法角度:
以小见大、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首尾呼应……
(3) 具体模式
(1) 小中见大:选文从我们熟知的……入题, 抓住……的……特点, 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如莫怀戚《散步》。
(2) 象征:选文运用象征手法, 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 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 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如张晓风《行道树》。
(3) 托物言志:选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 精心刻画, 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如周敦颐《爱莲说》。
(4) 烘托:选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 放在一个……的环境里, 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 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如曹文轩《孤独之旅》。
(5) 卒章显志:选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 层层铺叙, 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 ……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如张晓风《春之怀古》。
(二) 把握赏析注意点
赏析中肯与否, 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本, 如果对所赏析的内容把握不准, 或理解失误, 就好比走路选错方向, 赏析无从谈起;同时要选择好赏析的切入点, 善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 只要合情合理, 有自己的见解, 都是可以的。
赏析短文的结构一般为“总—分—总”的形式, 即开头总起, 主体部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述, 结尾归纳总结;也可根据实际写成总分或分总。
3.读书笔记(上) 篇三
路人甲:马马虎虎吧,不爱也不讨厌。拜托,别让我复述什么书上讲的内容,因为我从小到大只会说两个半故事,一个是东郭先生和狼,一个是乌鸦喝水,另外半个就是小红帽的故事,因为从小到大我老是等不到猎人来就让小红帽自己从狼肚子里跳出来,所以只能算半个吧……
路人乙:你说读书啊,我很喜欢啊,我记得有个什么重要的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如果可能我真希望自己能变成一条书虫,每天都趴在这些“阶梯”上晒太阳呵呵。对我来说没有书我的生活就好像没有空气和水,没有汉堡包和可乐,没有炸鸡翅和冰激凌……
路人丙:想听我说真话吗?呵呵,告诉你吧,我的真话就是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我宁愿这个世界上的书店全都转行,您说书店转行干吗,嘿,easy,卖NBA篮球明星纪念品和贴画啊,专卖店,准火!
路人丁:书嘛,也就那个样,我平时想起来就读读,不想起来也没什么。我可不想像有的人那样让自己变成白蚁,把书变成木头。反正我不想变成书呆子,我讨厌近视眼,讨厌把两只啤酒瓶底搁在鼻子上晃来晃去,我希望自己变成时尚的人,变成衣服架子,美食机器,星座专家以及超级恋爱能手。
记者:请问你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吗?都怎么写呢?
路人乙:哦有的有的,我很喜欢写读书笔记啊,我简直太喜欢了,什么东西都喜欢写下来,天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写啊,每当我看到一本书,即使还没开始读第一个字,我就开始构思我的读书笔记了,所以说起来我几乎没一本书看完过的,就因为忙着写读书笔记了呀,可是我还是把它们都看完的,我有这个信心的,总有一天我会写一个很长的读书笔记,冲击世界吉尼斯读书笔记最长记录。
路人丁:我不太写读书笔记,说实话我什么笔记都不太写呢,我这个人对所有和写作相关的东西都过敏,只要一写东西,我就打喷嚏,而且打个不停。还有就是我的头,只要一写东西立刻像灌满黄浦江的水一样,又重又咸,黑乎乎湿答答的分不清楚东南西北。
路人甲:对任何东西我都是有个人原则的,我的原则就是我们老师布置就写,老师不布置写了也是白写,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识时务者为俊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路人丙:哦天啊,世界上居然还有读书笔记这劳什子!我觉得完整地看一本书就简直等于要了我的命,还要搭上写什么读书笔记,这不等于是死了一次还要再死一次啊。不行不行,您就是现在立刻枪毙我,我也没法养成这样的习惯,虽然我也知道这是赫赫有名的好习惯啊,众人爱,万人迷。
记者:说说看,你平时是怎么写读书笔记的呢——
路人丁:我没有主动写过。我对任何东西都过敏,我是过敏体质,我说过一写文章我就头疼打喷嚏。但也有例外,呵呵,记得有一回我读完一本恐怖小说后特别兴奋,突然有一种想真正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冲动,我就立刻构思了,而且关了灯,准备在黑暗中体会“现场”。结果刚布置好小说“现场”,我妈进来了,她看到我心跳加快,手脚冰凉,四肢瘫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窗外,就差立马打120了——就这样,一篇好端端的读书笔记计划给泡汤了。
路人丙:我有写过吗?我想想看,噢我都是踢完足球后满头大汗地想起来,急急忙忙地回教室赶写的。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强烈地感到悲哀,因为我强烈地感到我的所有读书笔记都是临时组建的,匆忙上阵,没有磨合,就像中国男子足球队一样,年复一年,没有神采没有配合没有长进,散兵游勇,斗志涣散,令人灰心丧气。
路人乙:要说我嘛,我这个人写读书笔记和别人不太一样呢,因为我这个人看书有个特点,那就是喜欢看美文,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抓出书里那些美仑美奂的、精彩绝伦的句子,那些段落,甚至那些标点符号,我那副炯炯有神的样子,我那个兴奋的劲头就好比老虎见到了活鸡,猫见了老鼠,狐狸见到了乌鸦嘴里的肉一样——我不知道您听懂了没有,我见了好书就是这副样子的。
路人甲:我的原则是一切都听老师的,老师说写我就写,老师不说写我就不写。古人不是说过了吗,最美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看书是这样的道理,写读书笔记也是这个道理。看多看少,写还是不写,老师自然都会知道的,等他来说不就得了。
记者:请问你觉得看书的时候写读书笔记有必要吗——
路人丙:能不写尽量不写。
路人乙:我感到很有必要啊,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必要性的,昨天我舅舅还跟我说什么是必要性呢。我舅舅是教数学的,可是我忘记那是怎么说的了,好像是关于AB什么的,你等下我看看我有没有记下他的话啊,你要知道除了喜欢写读书笔记我还有一个常常被人称赞的好习惯,那就是我随时都记下那些我认为重要的话,在这里在这里,你听啊——“必要条件表明没有B就肯定没有A,但有B未必会有A,A依赖B但不仅仅依赖B。”所以说呢,你要是不读书就肯定没法写读书笔记,但是你读了书却未必写得出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是要靠读书的,却也并不仅仅依靠读书这一种方式来完成……您觉得我的回答够清楚吗,您觉得还满意吗?
路人甲:天啦,他说了那么多,我就来最简洁的吧——无所谓。
路人丁:人们常常都把书比成书山,这就难怪了,对我这个过敏体质的来说,写读书笔记就有很明显的“高山反应”,刚刚还是好好的,结果只要一看书或者提笔来写读书笔记,我就立马脸色苍白,胸闷头昏,大脑供血不足,大汗淋漓,因此对我来说,还是身体第一,读书笔记第十。
记者:在你们看来,怎么样的读书笔记算是好的读书笔记——
路人丁:读书笔记不都那么开头的吗——“今天是星期×,我读了××后,心里很感动。”结尾再接着写“以后我要向××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路人丙:随便啊,随便啊。
路人乙:先摘抄精彩片段,或者是全文,不能错一个标点符号,在这个基础上再逐字揣摩,自由发挥。想起小时候的,展望未来的;说说自己的,讲讲别人的。要深入浅出,拉帮结派,七大姨八大姑都要上来。和别人有所不同的是,在我看来最能展示写作本领的就是能将老爷的胡子和山上的石头联系起来,说得有鼻子有眼,呵呵,那才真是有才呢!
路人甲:听老师的,反正老师说好就是好。
记者:请问你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用笔在书上做过记号?
路人丁:有啊,我喜欢给书里的插图添点什么东西。我给书上的女人画上胡子,给小孩画上皱纹。最出色的一次
吧,让我想想看,对,是我把一只快要散架的轮椅画成了一架战斗机,而那个轮椅的支架就是可以发射剧毒炮弹的地方,因为这个发明,我的这本书被争相传阅,现在已经不知去向了。
路人丙:没有,来不及做记号,哪里有工夫啊,我忙踢球都忙不过来。
路人甲:老师对我们说要爱惜书本。
路人乙:简单地说就是,我全都做了记号的;详细点说就是我从文章的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分别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笔画上波浪、直线以及重点符号。我的好朋友都说看我的书就好像是进到了花店里,他们送给我的那些书一个外号叫“花花世界”,我当然就是他们说的“花花公子”喽!
说明:
1、以上采访整理为米加卜(就是米高,汪多加、卜卜,排名不分先后)三人工作室制作完成。
2、需要鸣谢:六一班的所有老师和同学。所有的路人和记者都由他们扮演,每个人都极为本色,妙语连珠,而还有那些没有被采访到的人都是最出色的群众演员,他们走来走去,东张西望,让整个采访充满了轻松家常的氛围。
3、补充一点:发明语录:我看读书笔记。
发明说:“其实我觉得那些真正的读书笔记,并不一定要写在正规的纸张上、电脑里,有时候往往都是在书的边边上随手写下的话。”
发明说:“你们可不要忘记那些书的空白处是有用处的,是能写字的,写了字呢那个书就变‘旧’了,就有了记忆,就带上了你看书时的表情——沮丧的、兴奋的,发呆的、会心的,哈哈大笑的、泪流满面的。你们想想看,这样书是不是很生动,是不是很亲切呢?”
发明说:“写在那些边边上的字都不是很大的,而且常常都是挤成一团的,当然有时候它们也不完全是字,有的时候它们是一些符号,波浪的三角的,起伏不定,歪歪扭扭的,甚至是鬼鬼祟祟的样子。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发明说:“还有的时候它们会是一些人头,傻乎乎瘪头瘪脑的,好像三个月没有喝过牛奶豆浆一样。有时候可能是一些肥头大耳的家伙,好像它们就靠吃肉包子生活,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们可能是你开小差的时候随手画下的,对不对?”
发明说:“记得啊,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记得啊,无论是一朵花或者一根狗尾巴草、一把小刀、一个小黑手印在那些空白处,都应该如实地体现你心里想的东西,而不是装模作样地写出一些感想——只不过为了应付检查。”
发明说:“现在我可不要这样的文字!你们每个人都要读你们想读的书,然后,在边边上写下你们的真实感想。你们要记得我刚刚说过的,真正的读书笔记并不都是字,所有你看到那些折痕,那些书缝缝里的豌豆壳,或者是一个女人脸上突然长出的胡子,有可能就是你自己最真实的读书笔记。”
4.读书笔记金融 篇四
华东师大历史系2011级师范1班第一小组
叶盛10110170151 《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是宋鸿兵货币战争系列的第三部。作者宋鸿兵,1968年出生于四川,199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1994年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1996年后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2002年开始先后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宋鸿兵纵深地接触了美国的金融衍生品行业,而从事最终的系统核算,设计针对用户的产品,这些经历是影响其写作《货币战争》系列最深刻的原因。1他于2007年6月出版了《货币战争》,其中阐述了金融对于美国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并在书中成功预测了后来的美国次债危机,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宋鸿兵因此而一夜成名。2009年7月再次出版他的第二本书《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同样热度不减。2011年1月8日,《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问世。
与前两部书着重解密或阐述欧美的金融历史不同,宋鸿兵的第三本书把重点放在了中国。这本书从金融的视角解读了在1840-1949年间中国博弈的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原因,并提出了“金融高边疆”的概念,最后继续坚持他上两部书的核心观点即黄金白银才是硬通货,提出了投资白银的巨大商机。
全书共分十章,十章内容基本上按照时间跨度开展。第一章开篇就以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同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国外金融势力进行生丝大战,结果战败破产的事例向读者阐述了自己“金融高边疆”的观点。所谓“金融高边疆”,就是国家的边疆,不仅仅是陆疆、海疆、空疆
2所构成的三位物理空间,未来还需要包括新的一维:金融高边疆。正是因为清帝国没有掌握“金
融高边疆”,导致胡雪岩在同汇丰银行的商战中资金来源被外国人掌握,最终自己囤积大量生丝造成资金链断裂破产。第二章以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不同结局为例,从金融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洋务运动失败。其中关于日本金融三大家的介绍给我们了解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同时以汉治萍钢铁公司为例,得出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之一是国外金融势力的破坏,这也是一个很新颖的视角。第三章用另外一种眼光即金钱的视角分析了蒋介石“四一二”政变事件,得出了蒋的政变、宁汉合流,蒋介石下野、复出,都1百度百科“宋鸿兵”:http://baike.baidu.com/view/1183123.htm宋鸿兵:《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年1月,P00
3是金钱的意志的结论。这可能会给以政治角度研究这一事件的学界一些新的思考。第四章讲述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建立了世界上最小的中央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并创造了红色货币的奇迹。本章的内容是我以前不甚了解的,对于这一块儿的感想后面再详细讨论。第五章讲的是蒋介石在复出后如何一步步将金权集中到以自己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手中。蒋介石采取的“废两改元”和“四行两局”把清末以来掌握在江浙财阀手中的金融大权夺了过来。宋鸿兵在这章中也提出了新观点:蒋介石的法币改革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导火索!究竟这一观点是否成立,一本书不足以证,有待他人的论证。第六章又将视角转到日本,讲述了日本天皇裕仁与三井财团即皇权与金权的斗争,结果是皇权战胜了金权。本章中另一主要观点是“一二八”淞沪会战是日本与蒋介石串通好而开展的“假战争”。这一观点足够引人注意,成为本书焦点之一。第七章主要叙述的是蒋家王朝因为丧失了“金融高边疆”,又历经美英等国设立的“外汇平准基金”、外汇自由化改革以及臭名昭著的金圆券改革,最终输掉了货币战争,败退台湾。有意思的是,宋鸿兵在这章中告诉我们领导金圆券改革的冀朝鼎,早在白色恐怖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成了金融版的“潜伏”。第八章本章内容为简述人民币的诞生过程以及1949年新中国建国前后的银元之战、棉布之战。高中历史课上老师对于棉布之战一笔带过,如今在这本书里了解到了更详细的过程。更对于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等)处理金融事务的能力崇拜至极!后面两章内容,是作者直接阐述自己观念。第九章作者详细阐述了自己“金融高边疆”理论,即货币本位、中央银行、金融网络、交易市场、金融机构与清算中心共同构成了金融高边疆的战略体系。建立这一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货币对资源的调动强度和效率。3最后一章宋鸿兵以近乎推销式的方式向读者们大谈特谈投资实物白银的好处,从各个方面介绍世界白银储量的不足:目前全世界白银的可开采储量约有40万吨,加上已有的3万吨左右的存量,白银的总量只有约43万吨。而既是货币金属也是工业金属的白银全世界每年总需求量大约是2.77万吨,如果全靠矿产银提供,那么世界白银储量只能保证14年的供应。4全书最后一句“白银,是你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机会!”对于作者这般豪迈的语气,我就不做评论了„„
简要概述完全书,下面就自己几个感兴趣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对于作者以另类视角观察胡雪岩、盛宣怀以及左宗棠、李鸿章的关系,将中国的特殊阶级——买办阶级,与汇丰银行等外国金融势力联系起来,全面地揭示了胡雪岩囤积生丝企图让国外势力臣服于中国商人却因为官僚、买办、外国势力联合绞杀而遭失败的全过程。以前对于所谓的买办,没有太多的印象,大概只觉得是给外国人跑跑腿的而已,但是看过本书中对于洞庭山帮席家的介绍和叙述,才真正明白买办阶层对于晚3
4宋鸿兵:《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年1月,P228 同上 P270
清中国的利益的巨大损害!纵观世界各国,洋买办现象几乎是中国特色。无论是在亚洲的印度、日本、韩国,还是在美洲大陆,都不曾出现这样一个特殊的阶层。这是中国半殖民状态所独有的现象。5自古以来,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讲究“君子不必言利”,视商为国之大敌,重农抑商被列为基本国策,极力压缩商品经济规模,使中国经济长期盘踞在小农经济举步不前,金融业更是无从谈起。但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没有被打压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票号和钱庄应运而生,虽然起步比欧洲要晚,但聊胜于无。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我们仍然无法探索出控制金融的秘密。一小批中国人利益熏心成为外国势力的走狗,形成买办阶级,葬送了中国的金融高边疆,让中国经济被外国掌控。此时的满清贵族以及满清化的汉族官僚已经丢掉了中国主权的理念,只是一味地追求个人权力的最大化,完全忘掉了中国的意义。金融不独立,则经济不独立;经济不独立,则政治不独立。胡雪岩的失败,恰恰反映出清政府在金融高边疆的沦丧。没有经济的支持,一切的救亡运动都是纸上谈兵。就此而言,洋买办甚至比抗战时期的叛国汉奸还要可恶!反观日本,为何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从根本——经济上说,就是民众强烈的武士道精神使日本缺少买办阶层生长的土壤,靠着一批金融武士进行金融创新,成功地守住了日本的金融高边疆,从而是明治维新能够自主独立地进行。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国共两党在20年代至40年代间的金融思路以及政策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迥然不同的结果。书中把北伐战争说成是苏联资助3000万卢布而发动的,这个观点是否成立还要再加考证。但国共两党的金融意识是相同的,就是要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但相同的意识却产生了不同的思路和政策。蒋介石虽然知道需要将金融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就是财阀、国外势力支持上台的蒋,难以也不可能与国外金融势力划清界限,使得蒋的法币改革、废两改元等等金融改革都是在一步步丢失国民政府的金融高边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也逐步把持了整个中国的经济特权。而同时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多少外国势力的干预,所以红色政权创造的红色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完全是共产党自己掌握的,也就牢牢的掌握了金融高边疆。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说到建立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五个人,最高学历只有小学(毛泽民)。如果这5份简历摆在罗斯柴尔德或摩根面前,告诉他们这些人能管理好中央银行,他们最好的反应也只能是嗤之以鼻。这5个人既没有“常春藤”大学的学历,也没有华尔街的工作经历,甚至连当时上海外滩银行的保安都不一定当得上。6但就是这样一群人,硬是完成了建立货币信用、在苏区统一货币、发行纸币、开展贷款等等一系列问题。更奇的是,这个仅有14人的“央行”还在短短十余天,在人口几十万的遵义,完成了“红军票”的发行、流通、兑换和回笼,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中共的“余则成”冀朝鼎给国民政府的建议“与民争利”也正中四大家族的下怀,于是,金圆券就这5
6同上 P029 宋鸿兵:《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年1月,P097
样产生了,蒋政权,就这样败给了“泥腿子”中国共产党。最后让我感触很深的还有作者“金融高边疆”理论中关于银行清算系统的解读。作者在书中提出银行清算系统就相当于路由器,网络通过路由器联通,金融流通则依靠清算系统。清算系统的要害在于每一笔资金的往来都会在此留下痕迹,如果顺藤摸瓜,通过现有的数据挖掘技术,将能够发现资金往来账户的规律,账户所有人的信息,甚至消费习惯7我想后面的巨大价值和潜在的危机是怎样应该是不言而喻了吧。所以这就是VISA卡和中国银联卡争夺清算权的要害之处。想要说的还有很多,比如书中白银与黄金比例的问题、陈云任中央财经委主任时应对棉布之战的睿智等等。
5.读书笔记金融 篇五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关键字:读书笔记, 母亲节, 小学生, 教育, 感恩, 妈妈, 中华精神读书笔记
诚然,至者,信哉!人世间,若无精神,人之立、军之威、国之强、民之富,则无从谈起,无由成就!所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细细读完这本《中华精神》,我心情无比激动,受益匪浅。原来古人早就拥有了那么多高尚而美好的精神: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等等,都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他们是中国瑰丽灿烂的历史上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是五星红旗上一片红色。想到人们的高尚精神,再想自己,我无言以对,暗自羞愧。记得有一次是学校的课间休息时间,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忽然听到“哎呀”一声,原来是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跌倒了。本想上去搀他起来,却禁不住同学叫我玩耍的诱惑,只能装作视而不见,匆匆地绕道走了。但就在忍不住回头时,我看到了一位同年级的学生正跑去搀扶他,不禁脸红了。
说到感恩,我想起了妈妈。有次听爸爸说,在妈妈怀着我的时候,真的是受尽了“磨难”,脚浮肿得厉害,早上睡的香,晚上又不睡,连着几个月,爸爸妈妈都没有一夜睡过完整的觉。刚出生时我才五十厘米,如今,我都一百四十多厘米了,想想这其中得有父母多少的心血啊!原来心里一直有点恨妈妈,因为她对我很严厉,有时我还真有点怕她。听过爸爸的
话,我的眼里不禁泛出了泪花,感觉心里的恨消失了,对妈妈只有感激。今年母亲节,我就亲手给妈妈做了个小礼物,用卡纸做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了对妈妈的祝福和我想说的悄悄话,以此来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记得妈妈收到礼物时,一向严肃的脸上也笑开了花。
亲情很珍贵,但友情我也同样非常重视的。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陈一晔,和我同级,每次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都好开心。每当我去她家作客时,她总是会热情地招呼我,有好吃的东西也总会分我一半。每当遇到不懂的题目里,我们就会在一起讨论、交流,虽然有时我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但马上又和好如初了。我们俩还经常在一起做手工,比如纸花、小纸船等等,看着我们开心的样子,妈妈常说我们要好的就像两姐妹。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朋友,我真心地希望和我的每个朋友的友谊之树都常青。
人们的高尚精神教育了我,我也同样会以古人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快快行动起来吧!中华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阅读相关文档: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600字-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00字-读书笔记 让男孩一生成功的睿智故事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生死疲劳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带银铃的长臂猿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学会正面思维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双城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诺桑觉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生死攸关的烛光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热爱生命读书笔记700字-读书笔记 森林报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幸福的鸭子读书笔记600字-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贪心的夫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钟的生日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虎娃金叶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再造卓越读书笔记
6.读书笔记金融 篇六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调子,将作者所有的情绪色彩,五彩缤纷,以一种自然的手法轻轻地“画”出来,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啊。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缓缓的,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年华……景色、物品、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朴实的诗。
这本书由五个故事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以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的主人公?英子,以她孩子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从顽皮至懂事的成长经历,看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又纯洁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她从不将自己的世界里关闭,而是敞开心扉与人交谈,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把她认作三姨,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给他背着“我们看海去”,为他的事迹而感动,不敢看他被抓;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过,早上一大早起来找她梳头;看着兰姨娘乘着车远去,想起了往事的一切。透过英子纯洁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无邪,却道尽当时的复杂社会。
7.孩子,你会写读书笔记吗? 篇七
在中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 学生不会做读书笔记、教师不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等问题仍然存在, 学生、教师、家长等都缺乏做读书笔记的意识, 可见社会各界对读书笔记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我国新课改的专家傅道春在《优秀教学案例》中指出:“目前,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 对‘笔记’的理论研究及实际运用都明显不足……但愿能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1]
一、中学生读书笔记的问题
(一) 读书笔记仅有一种形式
翻看中学生的读书笔记, 形式千篇一律, 仅是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 没有他们自己对摘录文字的理解与思考, 这是现今中学生读书笔记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巩固与普及, 但离开课堂, 他们在课外学习中的自主性、探究性精神还剩多少呢? 从学生仅有一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中可见一二。
中学生对读书笔记的认识大部分源于小学老师第一次布置读书笔记时提出的要求, 即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 而他们在上了初中、高中后遇到读书笔记作业就条件反射地认为是摘抄文章, 可看出他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已形成思维定势, 从而导致中学生就“读书笔记该如何做”这一问题认知的盲区。而某些中学语文老师对收交过来的一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也习以为常, 没有由这一现象产生问题意识, 因而读书笔记仅有一种形式。
(二) 读书笔记成了一种形式
教师与学生都流于读书笔记的形式, 而未深入其中, 共同把握读书笔记的意义所在。
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而写读书笔记, 快速浏览文章, 划出好词好句后立即摘抄草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很少思考文章大意是什么及作者为何这样写等问题, 作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 中学生这样写读书笔记何尝不是一种形式呢? 而某些老师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 如中学生每年的寒暑假作业都有“阅读以上文学作品, 并完成读书笔记”, 还有双休日的作业中也有“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这样的字眼等, 读书笔记只是充当了作业量的“候补队员”, 老师也仅是完成任务般给每个学生的阅读笔记批个“阅”字就发给他们, 由此看来, 一些老师不也是将读书笔记视为一种形式吗? 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一课程目标如何才能实现呢?
二、解决中学生读书笔记问题的对策
中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现状不容乐观,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书是看不完的,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能。”[2]所以, 结合相关原因, 要解决当前中学生读书笔记的问题应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着手, 分别采取对策。
(一) 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各学段可以有所测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阅读……”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学的主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 多形式写读书笔记, 注重多样化及有效性。
1.教会学生正确做笔记的方法
教师在布置读书笔记作业前应告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多种方法及意义所在, 使学生“闻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具体方法有:
(1) 摘要式
即读书时摘录阅读中的精彩词句、段落或名人名言等, 进行语言积累。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摘录时忠于原文, 注明摘录文字的出处如文章的标题、作者等, 方便日后使用时查找。
大部分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被动的, 他们找本好词好句好段的参考书进行摘抄应付了事, 所以老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应力求落到实处, 如让学生每天摘抄不得少于350字, 且标明文章题目、作者及写明摘抄该段文字的原因。
(2) 提纲提要式
提纲式即读懂文章, 抓住文章的中心, 理清文章的条理, 用提纲的形式把文章的观点或相关内容记录下来。提要式则指纵观全文, 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或全书内容。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初中、高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教师可通过要求他们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写下所读书物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内容要点及写作方法等, 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培养清晰的逻辑思维。
(3) 仿写式
即根据摘抄的句子、段落等进行仿写, 或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 此方法适用于各种文体的阅读。
记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促进有效阅读, 而阅读的目的之一是积累后能化为己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化为自己的血肉。”故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被激发后, 教师应一鼓作气, 让学生根据自己摘录的句子、段落或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 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厚的语言知识, 又让他们有意识地通过阅读培养了写作能力。
(4) 心得体会式
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受到的启发或者收获, 此方法适用于阅读任何文体。
学生阅读后, 以该笔记方法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而这必然是在他们已读懂文章的前提下, 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运用该方法做读书笔记时切忌空泛议论、无病呻吟。因为写心得的过程建立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思考, 进行再次创作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评能力等会逐渐提高, 而创作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2.认真点评学生的读书笔记
(1) 及时检查
教师应按时、及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起到督促作用, 让流于“形式”的读书笔记从源头上“终结”。
(2) 认真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认知与自我需要紧密联系后, 只有这种“需要”被转移成愿望, 才能迸发出强烈的内驱力, 形成积极的追求, 而自我需要是建立在被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教师应及时对他们的读书笔记进行认真的批改与有效的评价, 如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 指出笔记的不足, 以及谈谈自己对同样读物的认识。另外, 教师还可选择合适时机让学生与大家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这样学生的自我需求得到满足, 读书笔记会写得更加认真, 阅读也会变得更加主动, 阅读效果也显而易见。
3.鼓励读书笔记与作文相结合
教师在学生会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可鼓励学生将写读书笔记与作文相结合。正如宋代陈辅所言:“万卷书谁不读, 下笔未必有神。”这说明了阅读和写作不能同步的现象。这种现象目前在广大中学生中仍普遍存在, 许多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较多, 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情节都很熟悉, 但就是因为懒于动笔, 阅读所得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所以阅读的成果就无法转化为写作能力, 结果造成眼高手低的局面。
而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 对文本有了清晰的印象和深刻的体悟, 这必然推动学生发现“写然后知不足”, 教师此时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和思考, 形成读、写、思的良性循环, 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益处。
(二) 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思考和感悟, 受到情感熏陶……”所以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 对读书笔记有正确的认识, 端正做读书笔记的态度, 采取有效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
1.端正做读书笔记的态度
大部分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猎取知识, 扩大知识面, 所以他们在读书时更多的只是注意写了什么, 而不关心作者是怎么写的及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 因此很难从读物中受益, 也很难从读物中发掘到值得做读书笔记的材料, 而阅读水平也很难得到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大部分学生应端正做读书笔记的态度, 保持对阅读本身的积极性, 做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2.用有效的方法做读书笔记
部分同学有做读书笔记, 但更多的还“只是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或摘录作品简介, 少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恐怕更多的受小学阶段读书笔记的要求影响,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历得渐多, 积累渐丰, 阅读的层次也应逐渐提高, 因此中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 可根据教师的指导采取有效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以逐渐提高自己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 而不能阅读时只停留在对语句的表层理解上, 对语句的话外音应深入品味、咀嚼, 对作品的解读还应力争达到多元化, 形成立体感。
三、结语
做好读书笔记不仅有益于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教师在中学生阅读过程中善导, 中学生在写读书笔记时乐学, 做到古人一直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像韩愈那样“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 寡言者必钩其玄”[3]。只有勤于做读书笔记, 将写读书笔记当做读、写结合的一种最佳方式, 才能打破中学生读书时眉头紧锁、作文时冥思苦想的困境, 不吝笔墨, 做好读书笔记。
摘要:写读书笔记是人类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 写好读书笔记有利于提高读书效率、提高写作能力及强化读书效果。文章结合中学生不写读书笔记、不会做读书笔记导致阅读效率低、阅读效果差的现状, 提出对策, 并阐明读书笔记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读书笔记,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140.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3.
8.《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篇八
关键字:《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共产党
作者简介:王慧敏(1988—)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阅毕,掩卷而思,斯诺之笔触,既有新闻记者独特之视角,亦存观察家严密之逻辑;既有对小事件、小人物之微妙感悟,亦存对大事件、大格局之精辟解读;既有对共产党人、共产党政策、共产党根据地之全情投入,亦存对革命者、革命政策、革命建设之审慎剖析。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其言如星星之火,照亮了所有关注中国革命者的眼睛。
从来以为新闻记者大都感性至上,简单临摹事实,未曾想过新闻记者还能对世事、事物有如此这般精准的拿捏,无论是角度、深度、高度还是广度。从来没有想过残酷卓绝的革命生活,也能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动情,为之沉思。无论是黄土、沟壑、虱子、蚊帐、硝烟、呐喊、时间、空间……
大到毛泽东对全球政治外交的精辟见解,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部队的纪律规定,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根据地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斯诺以他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出众的纪实文学技巧呈现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丰满生动的3D影像,让读者如同穿越到几十年前烽烟四起的中华大地,生机勃勃的黄土高原,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
在斯诺笔下,看似对人物的简单、平淡、无奇、随意甚至是无厘头的描述,却蕴藏着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艺术,如此妥贴精准。比如书中作者对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接受采访时松下裤带搜寻虱子等场景的白描将毛泽东的豪爽和真性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此写实性的记录不仅仅将作为苏维埃领袖的毛泽东表现的平易近人,而且将共产党人真实,真性情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全世界关注中国革命的读者面前,可谓功德无量。
踏着斯诺的足迹,红军从建立到发展到壮大的历程一幕幕呈现在世界眼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的成长足迹如画轴般徐徐展开。透过斯诺的笔尖,我们亲历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共产党陕北根据地,领教了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领略了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风采,见识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完美统一的共产党的革命政策。他们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不断拼搏坚持奋斗的年轻人,他们骨髓中充满民族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他们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
某种意义上而言,《西行漫记》真正的作者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青年以及根据地所有的革命战士、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得《西行漫记》更加丰富多彩。正如斯诺在序言中所言:“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见所闻以及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正是由于斯诺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才使得《西行漫记》一经出版就轰动全世界,成为不朽之篇章。
在斯诺笔下,毛泽东一方面是一位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另一方面也具有中国农民与生俱来的质朴纯真,率性自然。他是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无论是在革命初期的五次反围剿斗争中,还是长征中,毛泽东都表现出出众的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此外,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广大农民的代言人,他对人民大众,特别是对农民的迫切要求做了恰到好处的综合和表达。这也是其革命斗争能屡屡化险为夷,步步为营,逐步走向胜利的根本动力所在。谈到毛泽东的质朴纯真,率性自然,就不能不提到毛泽东只身走在苏区的大街小巷,亲切地跟人攀谈,毫不顾忌自己的生命安全,那份自信,那份豪气,那份不羁着实让人肃然起敬。毛泽东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随意、亲切、充满真性情的集中体现。
斯诺犹如一位冷静的摄影师,对准20世纪30年代陕北地区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一一按下快门,并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举办了一场震烁环宇的摄影展。这在国共双方宣传与反宣传的斗争中,无异于一声惊雷,向世界各国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对战争的立场和政策。为日后中国共产党抗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苏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深深感染了作者,正如《西行漫记》的英文名字(《红星照耀中国》)所言,中国共产党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红星,必将照亮全中国。
我们有理由相信,斯诺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一副革命岁月的粗糙勾勒,远不止一副副革命者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面庞,远不止对时局,对各国犬牙交错的外交政策鞭辟入里的挖掘。精致的永远不是艺术品,定格永恒的永远不是照片,恒久绵长的永远不是斑驳的印记,模糊的回忆。唯有透过这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留给人们关于历史,关于民族,关于人民,关于人性的思考,关于伦理的社会实验的成果才是值得后人津津乐道,认真咀嚼,永远品鉴的陈年佳酿。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历史,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终将证明:斯诺的《西行漫记》将永垂史册。
参考文献:
[1]李银波.斯诺与3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动因探索[J].新闻大学.1998(01)
[2](美)斯诺(E.Snow)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三联书店,1979
[3]孙华.《西行漫记》的传播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及中美关系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09(06)
[4]尹均生,龚举善.试论《西行漫记》的生命意念与人类意味[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03)
[5]张小鼎.《西行漫记》在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几个重要中译本的流传和影响[J].出版史料.2006(01)
9.读书笔记金融 篇九
你看过《雾都孤儿》吗?主人公是一个苍白瘦弱、个子矮小的孩子,他叫奥立弗,出生在济贫院,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从没感受过,一丝一毫的亲切和温暖。然而,有许许多多同龄的小朋友却能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享受着百般的关怀与,这是多么不平等的世界啊!
奥立弗九岁时被送到棺材铺当学徒,不堪其苦跑到伦敦,落入贼窝,被行窃,甚至还被入室抢劫,被主人家的佣人打伤了。一个幼小、纯真的孩子,却要难以承受的,这是多么悲惨的童年啊!
这个无任何亲人的孩子,流浪在陌生的街头,谁也不认识他。万家灯火时,孩子可以由父母拉着手快乐地回家。而他只能孤伶伶的坐在角落里面像做梦似的过着一天又一天……他那幼小的心灵该是多么的凄凉!
奥立弗一再遭受,谁都会这个无情的,奥立弗被打伤后,们逃跑时将昏迷的奥立弗扔在了荒地里,奥立弗迷糊中受着巨痛爬到一户人前,这正是们想要打劫的那一家。他们会怎么处置这个小男孩呢?他们救了他!这一家人细心地照料着奥立弗,并收养了他。在他们的帮助下,最终查明了奥立弗的身世。
10.读书笔记金融 篇十
在我看来,《家》是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在书中,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全书用他的视角对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家》的另一个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此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而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个人物则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由于觉新是以巴金当时刚刚辞世的大哥李尧枚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划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长房长孙的觉新虽然令人有“怒其不争”的痛感,但却受到绝大多数读者及评论者的关注,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至于《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在作品中,高老太爷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绍他简单的行动,或以觉慧的眼光去评判他,潦潦几句的概括却从细微处刻划出高老太爷的形象。如年关敬神一节,几次提到“老太爷”,但只是这样一些句子:“老太爷一出现,全个堂屋立刻肃静了。”、“依旧是由老太爷开始向祖宗叩头。老太爷叩了头就进房去了。”“克明又进去请了老太爷出来……他笑容满面地受了礼,便走进自己的屋里去了。”再如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于是在这样的描写中,“高老太爷”成为一个“类”的符号;并且,在小说的大部分时候,他是处在这样的地位的。
《家》中的人物,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中培育,不同色泽思想浇灌、照射下生长。他们不象现在的我们,有着一层温室的护罩,他们直接面对着变幻莫测的风雨。
11.浅谈读书笔记的写作 篇十一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式、评注式、心得式和鉴赏式。其中又以评注式、心得式和鉴赏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批注式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加大语言积累
摘录式读书笔记,是将读物中一些精彩的语句、观点或材料摘抄下来,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化用;而评注式读书笔记不但要摘录,还要在后边写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如果将两种读书笔记方式结合起来,对增加例证、积累优美语句、提升思想都有很大帮助。且看下面的几则例子:
我的城市,我的半个城市,在饥饿和屈辱之中,曾经酝酿了暴动和罢工。在长长的黑夜之中,革命带着它的辉煌承诺(语言的深刻犀利又完整委婉),走进每个人甜甜的梦乡。
我常常在薄暮时分走过我的半个城市。沿着苏州河北岸,穿过一片又一片的棚户区。旧貌未改,但热闹了许多。弄堂里依然拥挤不堪,一根又一根的竹竿横在中间,上面晾着五颜六色的衣裳。许多小孩窜来窜去,屋里有着锅碗瓢盆的声音,有些男人在屋外修理着自行车,有些男人则惬意地抽烟喝茶倚在门口闲聊,这常常使我想起我年轻时代的乡村岁月(注意用细节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几笔带过,境界全出)。
也许,我是偏执的。(有些短小精干的语句意义深刻,不妨让其单独成段,效果会更好)
以上几则材料摘自我校高二学生在阅读完蔡翔《底层》以后所做的读书笔记。学生在摘录的片段后分别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加以评析,如此以来,学生既可以积累优美文段,也可以借鉴其写作手法。
二、心得式读书笔记: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涵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理应成为教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方式,因为阅读的本质是对话,只有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考与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入对话,达成对作品人物个性形象、思想主旨的理解,甚至是个性化解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请看笔者的学生在阅读了读本中的选文《金字塔》之后所写的一篇读后感选段:
实际上,坟墓对民族与文化的启示意义,远比普通建筑有更为直接与锐利的感染力。金字塔被称为世界奇迹,其雄伟的形体屹立于久远的背景下,传递出人类初期即诞生的哲学思想与内心渴望:“人绝非因为感到自身的卑微才筑起这样的陵墓。他们这样做是由于本能地意识到自身的不朽。这座坟墓绝非生命历程完结的界碑,而是进入无限生命的标志。”这样庄严与肃重的表达,使关注死后永久归宿,忽视人世生活的思想不断流传,展现出超越死亡的生命自信。除了哲学范畴的教益,坟墓亦有文化和德行的荫庇——托尔斯泰墓园的幽静与生机,延续了一代文豪人格的伟大光辉,亦记录其一生对于人生真理以及灵魂自救的不懈追求;中山陵沉郁博大的氛围,存留墓主人积极的社会理想,也给予后人前来瞻仰时肃穆的心境;乃至平民山头坟冢,其上树木常青,也是留予子孙思慕先人,勉其质朴德行的呈载。
学生从金字塔上升到对一般性坟墓的哲学思考,认识到坟墓对民族与文化的启示意义,远比普通建筑有更为直接与锐利的感染力:坟墓绝非生命历程完结的界碑,而是进入无限生命的标志;同时坟墓亦有文化和德行的荫庇的功用和价值。而这些绝不对原文思想的机械复述,更是完成了一次心灵对话,做出了个性化的解读。
三、鉴赏式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汲取写作经验
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在进行阅读训练时,通过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从而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了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后,在锤炼作文语言的同时,也使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鉴赏式读书笔记的写作,通过这种对字、词、句的感悟实践,通过对写作技巧的借鉴,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其对文章的文旨文脉文风的感受力,提高对文章的感情倾向、感情色彩的感受力。请看下面文字,这是学生读了《巴黎圣母院》之后就其中的一段对话所写的。
这段文字是写学生们以嘲笑和讽刺的掌声欢迎走来的校长的场景。一连串不间断的语话,将学生们对校长的讥讽表现得淋漓尽致。
称呼的变化很值得玩味,先是“校长先生”,后是“蒂博校长先生”、“蒂博赌棍”、“老傻瓜”,最后是“掷骰子的蒂博”,一次比一次无礼,一次比一次大胆,最终不仅直呼其名,还为其添上“掷骰子”这一特性,学生们对校长好赌的讽刺显而易见,所有的话中均用“您”,然而此时的“您”,已不再是尊敬的意思,而是对校长作为学校头面人物还好赌成性强烈的讥讽与批判,让人对道貌岸然的校长感到可笑。
学生们的话也各具特色。“他跑到这儿来干什么呀?怎么,他把骰子丢下啦?”明知校长来接待外国使团,却用夸张、惊奇的语气一番讽刺。“屁颠颠的样儿”直接写校长骑着骡子趾高气昂的样子,“骡子的耳朵还没有他的耳朵长”将校长与骡子对比,更突出了校长的无威信,学生们的大胆,更添一份讽刺色彩。“昨晚,您经常掷出双六吧?”内容愈发直白、直接,问句的形式更将学生们的嘲笑充分表现。“瞧他那张老脸”、“仿佛包了一层青皮”,直接评点起校长的长相,多么胆大,多么讽刺!
“哇”、“嘿”、“噢”等语气词的使用,也为文字增色不少。
胆大而无礼的学生,可笑而可悲的校长,构成精彩而别具一格的讽刺!
这段话着重从称呼的变化和语气词使用等方面深入挖掘了学生欢迎校长的场景中所透露出来的挖苦和讽刺效果,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类似的写作中借鉴和提高,这些方式对提高写作能力无疑具有示范作用。
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读书笔记的写作,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读书笔记金融 篇十二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资产阶级,社会进步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作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一生的思想涵括世间万象,从政治学,哲学到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无不闪耀着卢梭智慧的光芒。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基于自然人性观点,即私有制的出现致使人类进入文明世界并逐渐丧失自身本性,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状况。总体来说,卢梭的“自然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通读此书后,我从以下几个阶段概括出了卢梭的基本教育思想:
1 婴幼儿时期教育:儿童就是小大人
作为启蒙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十分重视“自然”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符合自然规律的天然事物才是符合理性的,才是符合美的标准的。因此,从一切事物的本源上来说,卢梭认为“一切由自然创造的事物最初都是好的,但最终在人那里变坏。”为了保持人出生时的美好天性,卢梭特别强调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在塑造人才上的重要作用。
作为资产阶级的先锋代表人物,卢梭倡导的是如何将爱弥儿培养成典型的资产阶级贵族青年。卢梭对早期婴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育儿童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世界,学会自我保护,并了解自己对外部世界的需求;让儿童通过实际行动去满足自我的欲望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他人;儿童通过自我经验逐渐的了解自我及他人,在向外部世界靠拢的过程中,儿童本身的一些自然天性开始被成人世界的习惯规律所取代。
虽然本书写于两个多世纪之前,但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卢梭对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仍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卢梭从理性启蒙主义的人本论出发,承认了婴幼儿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存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里,儿童一向是受到忽视的,婴幼儿时期的孩童甚至被看做父母的私有财产而非独立平等的社会个体。而卢梭却提出“孩童就是小大人”的观点,提倡父母要平等理智的引导,帮助儿童的成长。另外,在道德教化上,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好的,孩童的淘气甚至偶尔的“恶行”完全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和无知,因此在理性成熟之前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会孩童如何通过实际经验区分善与恶。
2 5-12岁时期的教育:人道至上、否定教育
度过婴幼儿时期之后,儿童对于世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开始在实际行动中接触,融入世界。在与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自然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其进一步体现是人身上的“人性”或“人道”,即用爱的精神,无暇的眼光去对待他人,享受童年。为此,卢梭提出了几点教育原则:提倡儿童的独立自主;对儿童既不能过分严苛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儿童分清“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关系;给儿童有所限制的自由,引导他们遵循自然及社会法则。
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卢梭提出的以下一个观点: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法则是浪费时间,而不是去节省时间。在资本主义自由之风盛行之际,卢梭也将自由思想运用其中并提出了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类生命中最危险的阶段是从出生到十二岁之间。这是错误和邪恶自由滋长的阶段,且没有方法来抵制它们。即便有的话,因为其根基如此之深,时间也会在拔除它们的同时慢慢耗尽。”针对其特殊性,卢梭提出此阶段教育的“否定性”,即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递美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孩子们的心智受到恶行和错误的干扰。“开始阶段对孩子什么都不要做,这样你才能培养出天才神童。”
相反,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却是完全把此时期当做“灌输期”,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一味的向其灌输各种新知识。从幼儿园到小学,各种课余辅导班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童年在消逝,原本灿烂单纯的儿童世界被成人的规则和要求所充斥。卢梭在两百年前描绘的理想教育世界在今日的社会里是否还有立足之地呢?答案无从知晓。
3 12-15岁:自然,快乐的学习之道
当儿童成长到十二三时,其内心的力量和渴望发展到鼎盛阶段。他对外部世界和自己有了更多的疑问和渴求,而在卢梭看来,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在于学习。
比以往的学习观念相比,卢梭的思想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实际经验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强调儿童要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对其来说最有用的知识;强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轻视书本的媒介传递作用,提倡儿童要无障碍的接触其学习对象。为了教会爱弥儿如何认识星球,地图以及区域,“我”选择带着他去亲身游历而非被动接受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以使他在亲身感受中去接纳理解知识。
如上文所提,“自然”一词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贯穿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虽然其中某些观点过于极端而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其崇尚积极向上,独立思考,乐于实践的教育主旨却值得后世借鉴。
具体来说,卢梭对12-15岁的儿童最重要的建议在于接受完全自然的教育,即忽视书本及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让书本消失而只剩世界,让教导消失而只剩事实。读书的孩子不会思考,他仅仅会读;他也没有接受教育,而只是在学习字词。”一切人为的东西在卢梭的眼里都是与自然世界隔了一层的,因而是不真实,不能代表真理的。在现代的观点来看,其思想的确有失偏颇,但令一方面,它却可以引发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深层思考。学校教育制度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但看到无数儿童被禁锢在铁门之内,书桌被课本习题占据,我们不禁发问:学校,书本真的能提供给儿童学习成长所需的一切知识吗?少了自然的滋养,孩子的成长算得上完满吗?
4 15-20岁:学会生活,爱己爱人
时光荏苒,爱弥儿已从孩童时期慢慢的过渡到成人期,而卢梭也对这阶段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们有两种生命:一种是活着,一种是生活……从这个阶段开始,人类开始学会如何生活,并且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不再陌生。”在卢梭看来,生命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激情和爱。因此,这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和社会关系教育。
按照卢梭的自然主义观点,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当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时,他的视野便从儿童时期只关注自身而慢慢的扩展到周围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人。卢梭认为,“儿童的第一种感觉是爱自己,第二种是从第一种当中衍生出来的,那就是爱他周围的人。”一个人在这阶段受到的最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如何了解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并以仁爱之心处理好这种关系。
另外,卢梭还重视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去感受激情。对此他提出了两种看法:
1)体验处于整个物种及个体之间的人类关系;
2)让灵魂按照这些关系所要求的规则去产生感情。”卢梭强调友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个人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朋友同苦同乐,体验人生的不同滋味。
5 结束语
【读书笔记金融】推荐阅读:
读书笔记读书10-04
《猎人笔记》初三读书笔记11-18
寒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着》读书笔记10-01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10-15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12-16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书笔记08-05
《子夜》读书笔记06-10
读书笔记目录06-12
读书笔记范文07-11
读书笔记(茶馆)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