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活动报告

2024-07-28

研究生学术活动报告(共8篇)

1.研究生学术活动报告 篇一

研究生学术活动心得体会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

这次学院请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讲座,报告的主题是社会同情与社会公民。石中英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部长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基本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故他的讲座对我们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同学来说绝对是一场受益匪浅的盛宴。石教授此次报告的主体——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也是他一直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讲座已经让我们对这一研究主题有了深刻的印象,更为清楚的认识。他的此次讲座旨在对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之间的关联进行专门的分析,以期丰富目前有关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有助于开展更加有效的公民教育实践。

社会同情是民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理解的条件,社会责任的基础,也引导着人们的积极社会行动。社会同情的培育指向良好公民的形成,有助于防止和消解社会加速分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作为一种比起个体同情来说更加高级和复杂的同情类型,社会同情心的培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开展人类基本教育等途径和方法来实施。

社会同情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共同遭遇或感受在情感上所发生的共鸣,与个体同情或人类同情相区别。社会同情是民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理解的条件,社会责任的基础,也引导着人们的积极社会行动。社会同情的培育指向良好公民的形成,有助于防止和消解社会加速分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作为一种比起个体同情来说更加高级和复杂的同情类型,社会同情心的培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开展人类基本教育等途径和方法来实施。

石教授首先向我们讲解了同情与社会同情的基本释义。基于同情对象的不同类型,同情可区分为“个体的同情”、“社会的同情”和“人类的同情”三种基本类型。社会的同情是一种比较复杂、高级的同情类型,建立在对某一特殊社会群体之中的个体同情基础之上并自始自终包含丰富的个体同情。但是,社会的同情又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某一群体中个体的同情。石中英教授向我们讲解了社会同情作为民主公民的核心素质。社会同情有助于良好社会关系的建构,有助于帮助同情主体建立起与他者之间的密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为共同目标的达成或相互之间经验的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在这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和谐社会,就必须在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通过教育的途径,培育未来公民的社会同情心,以防止和消解会加速分化带来的可能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

第三部分则是社会同情心的培育与公民的诞生。公民的诞生为社会同情心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情产生的机制指示了社会同情心培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首先,开展社会调查是一种基本的途径与方法。其次,通过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来培育社会同情。许多研究表明,想象力在同情的产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行为主体对某一行为及其可能社会后果的想象是促使行为主体产生社会同情、选择适宜社会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条件。再次,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也是唤醒社会同情的一种基本途径和方法。如前所述,比起个体同情或自然同情来说,社会同情是一种比较复杂、也更加高级的同情类型,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要在他们身上培育起来这种同情品质确属不易。最后,信奉“博爱”、“仁爱”、“平等”、“人权”等一些核心价值的宗教、政治、文化或伦理学说也有助于唤醒人们内心的社会同情,并为社会同情的进一步发育提供情感的、理性的和信念的支持,有助于促使人们将社会同情进一步转变为社会责任和社会行动。

在演讲结束后,石中英教授还接受我们了的提问,并耐心给我们做出了详细的解答,让我们对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这一主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认知。

2.研究生学术活动报告 篇二

1 活动目的

科学商店的科学定位是既服务于社会, 又立足于学校。其开展的活动不等同于其他志愿者活动。科学商店活动在为社区居民和企业进行科学普及或提供技术支持的前提下, 还能够与其互动、合作、交流。其活动的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推动科学的普及、促进人才的培养、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传承文化与创新。

(1) 服务社会:科普志愿者通过活动的开展深入社区和企业, 了解他们对科学知识及科研成果的要求。科普志愿者在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 利用学校资源为人们提供长期和固定的服务活动, 让科学服务融入社区和企业, 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2) 推动科学的普及:科学商店在开展活动的同时, 更加注重其生动性、实效性。科学商店往往结合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企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一种容易理解、接受、生动的方式来开展活动。

(3) 促进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能。科学商店的成员大都是在校大学生, 他们在通过为社区居民和企业服务的同时, 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意识、富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这个21世纪的时代, 人们的科学素质不仅决定了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科学商店以科学为手段, 通过构建丰富的知识网络体系为人们带去实实在在方便的同时, 还在无形中灌输给他们以科学知识, 以及教授他们科学思想和能力。

(5) 传承文化与创新:科学商店一方面通过高校的优势, 继承其接触到的先进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创新前沿;另一方面, 通过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其独特的创新不断的符合居民要求和企业需要。

2 活动形式

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色成立了服务内容不同的科学商店, 如上海金融学院科学商店开展的法律咨询活动, 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的养生活动, 上海电机学院开展的家用电路及电器检测的活动……其活动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究其根本, 科学商店服务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活动类、比赛类、研究类、娱乐类等四大类。

(1) 活动类:科学商店作为非营利组织, 其主要职能是为人们进行科普服务。活动类活动主要包括:开展调查研究、开展定期定点活动、参加会议、开展非常规性活动。

(1)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科学商店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能够使科学商店开展的活动更具有实效性,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 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研究, 了解不同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 最后通过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反馈与总结。调查研究根据时间的要求可分为:寒假调研、暑假调研、非常规性调研。寒暑假调研一般是科学商店例行的调研活动, 调研主题一般切合居民或企业的现有需求, 如上海电机学院去年寒假开展的“关于全民节能环保意识调查”。非常规性调研一般指的是, 科学商店根据实际需要非定期开展的调研活动。

(2) 定期定点活动:此类活动是科学商店活动中主要的活动形式。截止2011年, 上海科学商店已有76个门店, 也就是说, 科学商店在76个街道、社区或企业设立了固定的服务站点。科普志愿者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各门店开展定期定时活动, 如上海电机学院在江川街道门店每周日早上的值班。此外, 对于一些活动开展较为方便的门店, 科学商店还将在门店内设立值班室。活动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各科学商店服务形式决定, 在一些情况下还可以开展和自身特色不同的活动如:工科性学校在社区开展唱歌比赛、拔河比赛等。

(3) 会议:科学商店在有些时候参加社会、其他高校、其他部门举办的会议。此类会议的主题大都是如何加强对科普知识的普及。如, 2011年邱伟光教授在上海电机学院开展的“科学商店交流研讨会”。

(4) 非常规性活动:此类活动相对于定期定点活动, 主要是科学商店针对特殊的环境开展的活动。如:2010年科学商店科普志愿者开展的世博三部曲活动, 科技文化节等。此类活动, 相较于定期定点活动更侧重于对自身特色的宣传。

(2) 比赛类:此类活动一般由科学商店科普志愿者完成。活动形式根据比赛情况而定, 有院内赛、校内赛、省 (区) 市赛、全国赛、国际赛。较为常见的赛事有: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飞思卡尔、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形式一般是, 科普志愿者在科学商店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比赛。

(3) 研究类:此类活动主要侧重于研究, 指的是科普志愿者利用学校、企业、社区资源开展的研究性活动。活动形式包括, 科创、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和社区合作项目等。科创来源主要是, 大学生科学创新创业活动。校企合作一般在工科、理科、综合高校科学商店比较常见;学校与社区合作项目一般在文科、综合高校科学商店比较常见。

(4) 娱乐类:此类活动一般是科学商店举办的活动或者受邀参加娱乐性的活动, 此类活动旨在陶冶情操, 增强科普志愿者之间的凝聚力。活动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而采用不同的形式。如:举行踏青出游、联谊晚会。

3 活动存在的问题

每个科学商店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都遇到过很多问题, 归纳其原因, 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受限:主要原因是, 科普志愿者大都是低年级学生接触的知识面较为狭窄、文理分科、接触的社会比较少、缺乏实践和指导等;宣传力度不够:主要原因是, 对宣传的重视程度不够, 如忽略了校园网、微博、人人等平台;沟通受到限制:主要原因是, 方言、年龄差距等因素带来的活动实际困难;互动性不够:主要原因是, 开展的活动缺乏新意、生动, 或是跟人们实际需要无关。如, 一味追求前沿科技等。

4 结语

本论文旨在就实际出发分析科学商店活动开展及遇到的问题, 通过分类列举等方式介绍所揭示的主题, 力求在科学商店发展实践中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清.大学生科学商店经营与管理[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2, 3.

[2]陈立俊, 史悦.科学商店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科普新途径[C].华东理工大学, 2011, 8.

3.研究生学术活动报告 篇三

关键字:中职生;异性交往;艺术活动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认为,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核心,是青春期的头等大事。中职的学生已步入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既要面临成长的困惑,也要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很显然,学生很迫切需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何开展中职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采取什么样方法能够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形式是学生能够接受甚至喜欢的呢?通过对我校情况的分析,我们确定了以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实施性健康教育。

学生迫切的需求决定了实施性教育的必要性。我校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所生活的环境都在压抑或者故意回避孩子们对自身变化的好奇和困惑。在初中阶段生物课开课既不太正常,对于与性教育相关的内容又没有得到落实,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性健康知识的贫乏。据学校卫生室调查所知,有38%的学生在学校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性知识教育。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呈不均衡状态,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多于性心理知识;男生懂的比女生多。与之极不相称的是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极度渴望。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期,年龄大都在16~20岁之间,恰同学少年,性意识的产生自然而然。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渐渐成熟,他们愿意甚至渴望与异性交往。再加上中职的学习压力比中学减轻了许多,活动的丰富使学生们与异性接触机会增多。然而,不少学生没能处理好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出现恋爱行为,甚至发生婚前性行为。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生理及心理发育所带来了困惑。一般来说,女生倾向于普及性的性知识,男生则倾向于性安全教育知识。一旦学校性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需求,他们往往只能从交友、阅读书刊、看影视录象、上网等渠道,通过自学方式来获取。然而,网络及一些非专业的杂志中介绍的性知识,存在着非科学性的东西较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中职学生,分辩能力较差,极易形成一些错误的性观念,从而贻害终身。

艺术教育是符合我校特点的必然选择。艺术教育能促进中职学生性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基础, 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促使大部分学生提高对性别美的感受力、激发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性审美经验、提升性审美能力。另外,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性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艺术教育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育和熏陶的,会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它不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我校的中职学生都比较好动,他们都有一定的艺术爱好,如能加以良好的引导开发,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促进他们性心理的发展。此外,艺术教育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进行互动学习。就目前来看,中职学生所学的专业互不干涉、泾渭分明,例如幼教班基本上都是女生,而汽修班基本上都是男生,这导致了学生间不同性别交往面狭窄,对异性不了解的情况,尽管有老师们的授业解惑,但是没有过多实际的经验,好奇的心理油然而生,这是不利于学生性心理发展,而艺术活动恰好能提供一个平台增进男女生的了解和交往,破除彼此的神秘感,缓解紧张感,调剂精神,从而使中职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中职学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校特点决定了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开展性教育。我校是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从师资上讲,有国家级特级教师的美术学科带头人,有专业的艺术教研组,并且各位专业艺术教师在全市乃至全国的教学教育比赛中成果丰硕,从硬件上讲,我们有专业的舞蹈教室、钢琴房等配套设施,这为我们开展性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二)研究目的

了解目前职校学生性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

探讨艺术活动教育在职校学生中培养正确性健康意识的应用效果。

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职校生正确的性健康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生命体本身成长规律,懂得真爱自己,尊重他人,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异性交往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好处。社会交往互动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只有在与异性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才可能卓有成效地完成。男孩惟有从女孩的眼里才能读出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女孩也只有同男孩充分交流才能获悉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人的一生注定要在两性世界中度过,要获得处理好两性关系的必要技能,适应相应的社会规范,青少年就必须与异性交往而非隔离。如果这种交往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感情便能有一个正常的释放和寄托,这个阶段的爱便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反之,爱就只能成为空谈而不会有什么作为了。但是,异性之间的交往并不等同于恋爱。

2、实践意义

①王磊等人有关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发展特点研究中,发现职业高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显著高于普通高中,而且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与异性相关的冲突矛盾占很大比例,2009年门头沟区发生的学生故意伤人事件证明了这点。

②大多数中职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我校的特点是寄宿制学校,90%的学生来自外地,并且在学校居住,恋爱比率也逐年攀升,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都增加了我们管理学生的难度,如何更好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探索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性健康教育方式势在必行。

③我校是以艺术为特色面向全国招生,从师资上讲,我校拥有以国家特级教师朱德友为领头的美术专业组,有师资力量雄厚的艺术组,因此幼教专业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只有发挥我们的特色,才能为我校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广泛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前测选取2013级高一年级学生共101人。后测过程分为两批,第一批《青少年异性交往问卷》等三份问卷同时施测,选取97人,男生49人,女生48人,第二批施测《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

(二)研究工具

由课题组老师提供的《青少年异性交往问卷》、《学习倦怠问卷》、《scl-90》部分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高中版)。

(三) 实验过程

1、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充实自己的阶段

参加全市性健康教育培训;多次在校内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推动课题进展的研究会议;多次走出校门,前往海淀区、石景山区、怀柔等兄弟学校学习听课;课题组成员还多次邀请张玉梅等专家进校知道,与我校课题组的全体认真参加首师大、性教育学会联合组织的历次专题培训会,并及时将相关内容向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传达;课题组非常重视专家的引领作用,多次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专题辅导。例如:礼仪比赛时请张玉梅老师和史红老师莅临指导,开现场会的时候也请了各位专家提前来校观摩。

2、健立健全学校性教育领导机构,实施全方位协作教育

从2011年初开始,学校成立了由教学副校长牵头,德育处、团委、校医室、校心理咨询室、艺术组等部门参与的性教育管理网络。同时,召集了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又是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了强有力的科研队伍。通过前期制定的周密计划,明确了各方的职责,即教学副校长负责统领全局、组织协调各方工作,心理咨询室负责性教育课程的教学及活动计划和安排,德育处负责整体进行性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并做有关性法制教育的安排,团委负责组织学生活动拓展相关活动,艺术组负责渗透性教育理念进行艺术活动的指导与组织,校医室负责普及性生理知识。精心的组织需要规范的过程管理,这一切的协同工作,从而保证性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3、抓住课堂主渠道,结合学科教学,渗透青春期性健康知识

2014年2月到6月期间,学校为配合课题,特意开设心理课程,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12课时的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安排参照中国计生协《成长之道》,我们对内容做了稍加的修改和增减,普及了性生理、性心理的内容。这七个班的学生包括幼教专业、汽修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幼教专业三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余班级做为对照组,计划做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侧的比较,因此在5月份时,我们利用一个早晨的时间对所有班级施测了《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问卷》。9月份,这批学生在升入高二之后,老师通过《幼儿心理学》的教学渗透性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到幼儿性别化的发展时,就讲了性别角色意识的发展。

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利用学校的健康课把有关性教育的内容加进去,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两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消除神秘感,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变化。

在专业文化课中渗透性教育,在讲到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发展的内容时,拓展了性别意识发展的内容;在美术课教学中,通过学生人体美术作品欣赏,摄影作品欣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性别美,正确对待性别差异;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人体结构积极渗透交往之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渗透性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性健康意识。

4、结合我们的理念,各部门合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活动

理念一:距离产生美---校园集体舞。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适当的异性交往有利于增进对异性的了解,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得到异性同学在学习上的帮助,促进人格全面健康的发展和健全。校园集体舞的开展为中小学生的异性交往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在跳集体舞过程中可以增强交流,提高心理和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交往中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营造健康向上的交往习惯,培养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这些集体活动既可以满足男女同学正常的交往需要, 增加男女同学接触和了解异性的机会, 也可以使异性交往过密的学生迁移兴奋中心, 投向集体怀抱。同时, 还可以寓教于活动中, 教育学生注意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 以及交往的方式、举止、时间、地点等要适合多数人所能接受的程度。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可以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温馨的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激发异性同学间的相互竞争与共同进步, 从而把异性同学之间的吸引力转化为班集体团结向上的凝聚力,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中健康成长。

理念二:男女有别的性教育---礼仪比赛。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也是个性的教育,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除了有生理发展的差异还有心理发展上的差异,但是我们的教育不是强调差异性,而是要让学生意识完善个性,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礼仪教育对于学生塑造男性美和女性美,增强美的辨识能力,提高对美的认识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我校每年都组织全校的礼仪比赛,参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情景剧表演,有礼仪示范表演等,比赛中我们看到有展现男人粗犷之美,也有展现男士绅士之美,而女生则会尽量表现出淑女的气质,言谈举止中所散发出来的脉脉温情强烈动人。真正感受到了性别之美,并感觉同学之间相处好像一下子就变得礼貌起来了,这种形式的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提高了审美情趣,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何乐不为呢?

理念三:深度决定高度的性教育----辩论赛。性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广度即有关性知识的普及上,还要体现在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思考上,思考越多,记忆越深刻,认识越清楚。校医室的广度教育体现在定期的对学生的生理状况、身体状况做调查,比如月经期,同时还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艾滋病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并根据情况进行讲解;深度教育则体现在,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小册子《美丽青春》,书中以故事的形式对青春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学生自己翻阅讨论学习,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为宣传艾滋病的防治,还举办了有关艾滋病教育的辩论赛,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理念四:树立规范的性教育---法制教育。重视性法制教育,以规范的社会标准来约束学生。坚持发展性教育与防止性犯罪相结合,加强正面引导,提高其自制力。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性心理、性行为,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本学年度,德育处请了辖区派出所的所长担任法制副校长,请他来给学生一共四次的法制讲座,这样为学生开展性法制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理念五:音乐也可以诠释的性教育。除常规的教育外,校团委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同学们的交往。中学生好交往、重友情,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友谊迅速发展,出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男女生总是要想办法交往,渴望接触异性,包括身体上的接触,这是青少年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但是,在异性交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目前中学通常的活动方式还很难满足男女生交往的需求,如果没有适合校园生活特点的活动,学生就必然要到社会上寻找替代品。唱歌比赛、跳舞比赛,可以是缓解青春期压力的一种好方法,可以给少男少女提供一个在阳光下交流的机会。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评分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退缩性人格的分数较高,其次是交往失调、偏执、过度防卫,经过一年的教学后,各维度的分数有所下降。

由于各变量最高均分为5,我们可以从表2看到前测中,问题最多的前5项是规范失

调、抑郁、多疑、过分害羞、方式不当,后五项分别是外部动机不当、敌意、功能失调、内部动机不当以及攻击。虽然施测时间是高一下半学期,学生们对于职业高中的生活有了一定的适应,但是由于性别比例失衡,学生交往范围窄,机会少,使得他们与异性交往的时间大大减少,这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需求是不相符的,部分同学能很快的适应生活,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拓展人际交往圈,而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选择异性朋友,也不知如何与异性交往,由于缺乏与异性交往的技巧, 就出现方式不当甚至以反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异性的关注, 还有一些同学或是压抑自己的心理需求,拒绝异性交往,于是就产生了抑郁、害羞等情绪。另一方面,职业高中的学生相对普通中学学生社会经验丰富,在处理情感问题上可能更有经验,所以攻击、嫉妒等问题少一些。后测中问题分数由多到低分别是敌意、规范失调、过分害羞、退缩、功能失调、冷漠、过分关注、多疑、抑郁、攻击、嫉妒、内部动机不当、择友标准失调、方式不当、自卑。

表3说明了通过一年的教学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对学生异性交往问题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的比较,从表里可以看出在内部动机不当、冷漠、嫉妒、敌意、多疑、攻击、退缩、过分害羞、功能失调这几个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5),

虽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让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到了如何与异性交往的方法,但是学生本身的成熟,以及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观念的差异,人们对异性交往抱有成见, 观念陈腐, 行为无法规范, 交往场地少, 形式单一, 造成不少学生不得不到另辟蹊径,由此附带产生的动机不当、方式欠妥,由于不了解产生的敌意等负面心理依然存在,这些均很不利于健康向上的交往。

表3 各个项目前后测对比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

我校还协助首师大老师完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表,这份调查表包括CBCL(无计分)、儿童创伤问卷(CTQ-SF)、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RBQ(无计分)、PDQ/ZKPQ、YRBSS(无计分)、BIS、CES-D、SES量表、儿童多维焦虑量表、**MASC。

调查了370人,年龄覆盖15-24岁,其中父母健在的学生比例占96%,但是父母一方死亡的占到7.2%,离异12.4%,单亲15.4%,再婚的占到15.1%。

其中儿童创伤量表中,我们可以从表4看出情感忽视的平均值最高,说明我校的学生成绩不好有很多相关因素影响,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她们较少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一旦有关注就是关于她们的分数,而家长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不知道孩子的情感需求,教育也就无从下手了,性教育就更是举步维艰了。通过此调查,我们对学生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截取部分题目的调查情况。(更多的问卷结果都在附录里)

三、本课题的特色

寓教于乐。编排过程中吸取舞蹈中比较有趣的一些动作和形式,赋予其教育内涵,因此除了娱乐外,还承担着一定的教育作用。 有的父母担心会不会由此造成孩子早恋,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其实集体舞这种方式可能对早恋带来更积极的作用。因为进入青春期的男女生之间的交流是不可能被人为割断的,如果强行阻止,他们就会选择一种别人发现不了的形式来接触,而这才是危险的。早恋是一种封闭的关系,而友谊是开放的关系,在跳集体舞的过程中,大家不能垄断舞伴,而是不停地交换,这就在同学之间构成了一种广泛的接触,既可以缓解青春期的躁动不安,也不会造成男女同学之间封闭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规避男女生单独相处可能造成的风险。

树立标兵。例如我校的礼仪队为全校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们不仅是学校礼仪的标兵,而且长期为区教委等单位提供礼仪服务,形成了有专人负责、专人培训的礼仪表演队,为我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

四、反思

1、辅导很必要

通过学生的上课反应,我们发现学生非常欢迎,他们很关注这个话题,而且有些学生对部分事情的看法相对成熟,超出我们的想象,当然他们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和困惑,如果老师能从正面引导,使他们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会少走一些弯路。

2、辅导目标的确定

职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末期,有普遍的心理特点,另外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学生对于事件的看法和知识也是参差不齐,什么样的辅导方案适合这个年龄群体,目前没有定论,那么依据大纲以及本校学生的特点,可以在基本理念传达的时候,适当加入让学生思考未来生活的内容。

3、辅导形式的思考

心理辅导课,以自然班为辅导对象,人数适中,依我校的情况可以开展女生专题也可以开展男生专题,但是根据我校情况,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些许困难,男生班的困难程度更大,这对于老师是个很大的挑战,不好控制课堂,也害怕引导不好会起到负面作用,所以男生的教学比较的保守。

后记

在艺术教育的广大舞台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吹拉弹唱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赞美;在艺术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学生们可以通过琴棋书画实现自己对知识的渴求,挖掘自身无穷的才华潜力,完成自我人格的完满塑造。而这些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学习兴趣的激发,行为习惯的规范,异性交往心理调节的需求,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

感谢总课题组给我们机会参与课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有很多反思和收获。作为老师,能够和孩子们共同经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能够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一件幸福的事,同样也是责任重大的事,这意味着我们的行为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的观念,乃至于影响他们的一生,所有的课题组成员正是秉承着这样的态度,尽心尽力地完成我们的课题。未来的日子,课题结束不意味着教育结束,好的经验我们还会继续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课题的完成还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在整个过程中为我们铺平道路,排除困难,提供财力、人力、物力,没有他们做我们坚强的后盾,每一步将会举步维艰。最后,感谢我们自己,一路走来,大家携手并进,顺利的完成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文利.1988~2007: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研究综述.调查研究版,2008,3:50-57.

[2]李玲.浅议中等职业学校的性健康教育.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09,8(398).

[3]王丹.普通高中实施性教育的初步尝试.

[4]董金平.青年探索,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其常见问题及对策,2000,4(44).

[5]赵双玲,高尔生,楼超华. 上海市高中生异性交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431.

[6]宋桂荣,程然,李晓枫,马莉,高晓虹,张翠莉.大连市青少年性知识、性行为和性态度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

[7]朱红,刘安波.高中生恋爱与性心理的性别差异研究.保山师专学报,2008,27(4).

4.研究生学术活动报告 篇四

报告题目: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研究

主讲人:曹新宇

时间:2014.12.29

学术报告“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研究”观后感 对报告会的认识和概述

2014年12月29号曹新宇教授在建大就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他的研究方向为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的关系、电信技术对交通行为的影响、低碳城市。从上研到现在有接触过交通方面的知识,可能由于对这方面接触的较少,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点片面。通过这次报告会的学习,对交通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学到了一些比较好的学术研究方法,可能因为知识积累的不够,对有些内容的理解还是不到位。也渐渐的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次讲座主要目的是要让我们用国际化的视角去研究问题,眼光要放长远。

下面先说说对报告内容的理解:

首先曹新宇教授通过相关文献的引用做了对建成环境的概述,所谓建成环境是指为包括大型城市环境在内的人类活动而提供的人造环境。纵观历史,大部分的建成环境采用了乡土建筑的形式。在工业社会,大量建造了许多建筑,但却离最终使用者越来越远。在景观设计中,建成环境被定义成自然环境的反义词,但要承认,比如中央公园是完全人造的,却会有对自然环境质量的视觉、触觉和供给,这就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城市规划中,该术语意味着大量人造人类环境的含义,这些人造环境既有广阔性又有聚集性,其功能就如消耗资源、处理废物、促进企业生产的生物体一样。总的来说,建成环境就是人们所处环境中的土地利用模式、城市设计、交通系统等所处状况。人们对环境的反应过程,整体——细节,感情——评估。环境可视作教学媒介,一旦被认识到了,就会成为提醒人们采取恰当行为的记忆方式。交通行为与人们的选择密切相关,而做选择与发生事件的频率、目的地与出发点之间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等因素有关。因为人的行为是一连串的,所以交通行为也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它还与人们所拥有的汽车和自行车的状况有关。目前,人们注重生活效率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生活的品质,由于出行目的的不同,选择出行方式也增多了。“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出行方式,最后出现不同的交通现象。

近些年来,由于出行量的增加,汽车使用率的增加,道路容量的不足,交通的供应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如个人旅游(VMT),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这种出行行为也在逐年递增。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交通的堵塞带来的不便,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有的采用车道的分流;有的对人口和商业进行合理的分散。在美国,扩展车道为23条用来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其实这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有些学者提出停止高速公路的修建,因为高额的税收、高价的成本,要与当地的税收,修路的养护费等相关联,才有可能缓解交通,一味的建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蔓延式发展的今天,空间发展远远大于人口流速,新城市主义的概念得到了进步一发展,即精明增长。所谓精明增长就是土地的混合利用,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研究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主流的话题。从1990年起,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在中国很少有学者发表相关的论文。通过在google scholar上搜索发现相关的论文仅仅有十篇左右。当听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有种悠然的高兴,觉得这个可以成为研究的方向。报告会内容详细解读

曹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的研究进行了讲述,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的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结果、就国际上前沿的学术研究给予的建议,其中最感兴趣的是第三个方面。2.1 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的发展

总结前人对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关系的研究,对二者相互关系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模拟仿真、即计研究和非即计研究。模拟仿真是一种假设的方法,假设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建立一个模型,用模型模拟来代替真实系统进行实验和研究,对不同建成环境下的人的交通行为进行评估。因为模型参数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所以模型可行度有待于科学的分析。比如,道路状况的不同带来的人们的交通行为会不同,道路通畅,公交便利,那么很有可能人们会选择公交,如果公交不便,路途遥远则有可能会选择自驾。这种方法是一种预测性的方法,不能解释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影响建成环境的因素有许多,影响交通行为的因素也有很多,并且因素和因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个方法的应用也是比较广的,可以应用到土地利用和交通模型发展中,也可以用到其他的研究中。我个人觉得模拟仿真作为研究问题的方法显得直观、明显,如果能够对原信息有一个比较好的处理过程,模型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提高;即计研究就是单元分析法,包括个人(最常见),团体,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效应,就是在个人层面上来研究一个区域,从个人数据得出领域特征,这是一种比较有用而普遍的方法。如以一个街区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建成环境和街区中人的交通行为,通过对一定区域的建成环境中人的交通行为的研究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可以解释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之间有关联性,但是解释不了为何有关系,无明显因果关系;非即计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个人行为的研究来研究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GPS定位个人的交通行为,GIS分析相关地区的建成环境。这种方法与前一种相比区域性不强。

理论发展方面主要是因果推断,因果推断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需求预测目标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其变化的规律,并根据这种变化规律来确定预测值。因果推断法有单回归预测法,多元回归预测法;也可以是联合分析法、时序法、因果机制,联合分析法就是将所有相关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研究;时序法就是以时间为变量对同一建成环境下不同的交通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因果机制就是研究相关因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理论基础主要是交通经济和交通行为,交通经济是指行为人在进行交通选择后所承担的经济费用。交通行为与人们的选择密切相关,而做选择与发生事件的频率、目的地与出发点之间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等因素有关。在交通行为理论中,建成环境会影响活动的地点。2.2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成果

下面是对相关研究提出的疑问和对前人成果的总结:城市空间在不断的蔓延,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出行的多选择性有没有降低小汽车使用呢?有些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研究内容:

1)“在90年代初,与城市扩张相比,出现了代替开发减少汽车使用模式、鼓励使用代替模式,建成环境的那些因素会影响交通行为?”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优化建成环境的规划实践,用6 个元素描述了其影响的程度,分别为:密度、多样性、设计、目标可访问性、运输距离和距离城市中心。密度可以理解为人口聚居密度,不同数量的人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人数越多越会刺激消费,当地的建成环境也会进一步提升,从而影响都旅游行为;多样性,即旅游方式的多样性,选择交通工具的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旅游行为;设计可以理解为路线的设计,是短途还是长途路线,每一个不同的路线设计都有可能影响到旅游行为;目标可访问性,即旅游的目的地的确定,不一样的终点将会有不一样的旅游环境;运输距离,在不同的旅游方式中,选择长途可能需要不同的换乘节点,每一次运输都会产生一定的距离,那么也会产生一定的建成环境对旅游行为的影响;距离城市中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住在中心城市的人在交通方面的压力往往比交通的还要大,很多城市容易出现,进城难,出城更难的现象,所以这一点也影响着旅游行为。通过以上这些不同的元素,构成了影响旅游行为的建成环境。

2)“哪个更重要,人口还是建成环境?”有些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不同的学者就这一个问题得出的答案不同。我们都知道,居民的自主选择是建立在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基础之上的,与自身的喜好有一定的联系。有的学者就建成环境对人的交通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对比,发现与居住环境中的频率有关,即主要人口统计。在频率方面来说,不同的人口数量会带来不同的交通压力,形成不同的居住环境,因此认为人口比较重要;在行程长度方面来说,建成环境比较重要,不同的旅行长度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吗,人口不应该算是重要的因素;在模式的选择方面来说:二者都很重要,但是建成环境更比较重要一点,因为在不同人们对不同的建成环境的喜好度不同,建成环境会刺激人的大脑,通过人本身的认知,结构方程,而反推到出一些列的模式选择方式,更为精准,虽然没有过多的强调因果关系,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

3)“是观察式的影响效应大还是自己选择(RSS)的影响大?众所周知,出行选择、住宅的选择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RSS影响着交通行为,只有控制了RSS,才能使建成环境与交通行为有一个良性的关系。例如某些公司早上9点上班,但是人们为了出行方面在7点多便开始出行,那么8点多上班的人们也会出现在这个时刻,那么就会出现早高峰的现象,因此要特别强调RSS的重要性。人们的主观认识总是位于客观之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出了RSS的重要性。但是建成环境的影响仍是大与RSS,所以需要相互之间的进一步探讨,不能忽略其任何一方而单方面考虑。

4)“主观的建成环境、人的感知、交通行为三者之间的机制是什么呢?有些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感知等同于人的主观行动,也就是说人的意识决定人的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环境具有不同的感觉,这一点将不利于规划的实行,因为规划是为大众服务的,满足的是大众的需求。感知=客观的认知+观察,相同环境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现实很难指导规划实践,这个机制应该是通过“stimulus-organism-response”的方式一步步的进行反馈的,耶就是人们先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根据外界的环境刺激在进行组织,最后在对其作出具体的反应。也有的学者对人的主观和客观之间做了比较,得出客观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些。也有些学者对人的心理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的心理达到一定的饱和度要求,得到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来平衡措施、感知和交通行为之间的种种机制。

2.3 就国际上前沿学术研究给予的建议

一项研究的贡献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国家而应该是某个领域。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学术研究时可以尝试将某个其他学科的方法应用在另一个学科上,寻求新的方法,要有创新性的意识;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上,某个学科领域在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并不意味着在发展中国也发展成熟的,应该用国际化的眼光来研究问题,国际和国内对比进行研究。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生活习惯的不同,公交利用率的不同对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关系的研究可以对中国和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具有比较大的实践意义;在学术研究的成果的应用上,时间在飞逝,社会在进步,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可能直接拿来用。要学会纵向研究,尤其是学科之间有交叉的部分,这个交叉部分往往会有新的突破点,其次是要学会应用时间序列法,对不同时间段不同的人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查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时,有的应用变量控制法,有的对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在研究的过程中最好有一个好的理论框架,更具有说服力。当前国际上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的整体影响研究不是很多,停车位问题、弱势人群的问题都是值得当前关注的重点。

总结

步入研究生学习后,陆续听了几次报告,相比第一次听报告的感受,这一次受益匪浅。记得在刚开始接触交通方面的知识时,心里有些胆怯,总担心自己对某些内容会掌握不好。但是随着对这方面接触的增多,渐渐发现以前的胆怯是多余的,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应该自信。通过听学术报告,在态度方面的转变是最大的,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每当看到那些学术方面的大师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对某些知识的理解时,他们都表现出的豁达、积极、乐观的态度无不影响着我。让我对自己也充满了期待,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向他们那样对不同的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术报告也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眼界更加宽阔;通过听报告会,学习的方法方面,尤其对是学术研究的方法思路有了新的认识,比如,纵向研究法,时间序列法,综合分析法,控制变量法等,对这些方法理解的更加深了一点,以后的学习中也会考虑这些方法的应用,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尤其是自己在提出问题之后,曹教授解答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突然意识到自己思考问题还是太片面了,思维不够活跃。通过这次报告会的听讲,以及曹教授对问题的解答更透彻的认识到事情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5.幼儿园户外活动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我园一直以来坚持快乐教育,围绕我们的教育宗旨:培养幼儿 “健康的体魄,智慧的头脑,高贵的灵魂”为目的,需要幼儿快乐成长,快乐第一。加之,我们幼儿园在小区内,面对的基本上都是小区的孩子,现在的单元房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的场地,家长基本都是厂子里的双职工,工作也忙,无暇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加之现在很多家长都是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轻视孩子的身体锻炼。所以,作为孩子的另一任妈妈——幼儿园,我们除了改善家长的观念之外,更重要的便是保证孩子身体锻炼的时间,加强孩子身体锻炼的质量。纲要健康领域目标中提出:“幼儿喜欢体育运动,动作协调、灵活。”我们认为:玩的形式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不但能增强孩子的体质,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兴趣中,在玩中对智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而且,玩本身就是保护孩子天性的一个最有力的方法。幼儿园户外活动是孩子锻炼身体的集中时间,我们幼教这么多年,发现户外活动在许多幼儿园成为形式,而且教师怕麻烦,怕不安全,而不愿意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怎样改变这种现象?让孩子怎样玩,怎样玩的健康,怎样玩的快乐等等问题,是我们需要去探究需要去探究的。所以,我们准备从户外活动入手进行探究,让孩子在兴趣和愉悦中有计划和有目标的进行身体锻炼。

我们也查阅了以往在户外活动的相关研究,在我们发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从废品制作和成品购置体育器械,丰富体育器械的种类;丰富游戏内容;制定每个年龄段的身体达标目标;保证户外活动的时间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丰富幼儿的体育器械,怎样丰富?每个年龄段的适合哪种器械?制定了身体的达标目标是否定期检查?户外活动时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去更好地组织带动幼儿去锻炼?如何保证户外活动的时间更好地去执行等等,导致户外活动的形式化,内容单一,幼儿没有兴趣,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教师害怕出现安全事故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更近一步的去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目标

1、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丰富幼儿体育器械,制定身体技能达标计划,及检查计划

2、丰富游戏内容和形式,来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

3、调动教师组织和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户外活动的质量。

4、提高安全意识,在游戏中知道保护自己。

三、研究内容

1、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结合《纲要》和《纲要细则》,制定幼儿的身体达标计划,并且定期检查训练情况。

3、户外活动时以集体组织和自由活动相结合,给孩子留一定空间,去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做自己想做的运动。发动教师大量收集体育游戏,教研组成员将游戏整理成册,户外活动时可每天制定几个不同的游戏,且每天不一样,这样形式内容多样,加上丰富的体育器械,幼儿对户外活动会更加的感兴趣。

4、游戏册每班发放一份,方便教师随时参考;体育器械放置在教师方便拿取的地方,以免一些不便因素造成教师的应付行为。同时,户外活动造成的安全系数相对较高,所以,在户外活动时要求班内所有教师必须随行,且分散站位,在游戏场地上,对于小托班的幼儿可在有草坪和塑胶地面上去游戏,保证幼儿的安全,消除教师的顾虑。

5、在户外活动前加入热身,结束时进行放松,保证幼儿的身体不受拉伤、扭伤。游戏时告诉幼儿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保证每一个孩子在活动时不受伤害。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纲要》的及一些相关资料的研究和参考,直 接采用相关成果和总结制定新的成果。

调查法。从实际户外活动着手,了解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想法,总结归纳,解决实际问题,并采用好的建议和意见。

五、研究步骤和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完成课题研究的制定、申报,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安排,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

2、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根据课题的计划进行研究,制定相关计划,并收集整理好好第一手资料,并且做好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对于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汇编,并且做好结题报告。

六、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1、小班户外活动体育游戏锦集

2、中班户外活动体育游戏锦集

3、大班户外活动体育游戏锦集

4、幼儿身体技能达标手册

5、自制体育器械及操作手册

6、课题结题报告成果

七、组织机构与人员分配

(一)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x 课题组成员:x、x、x、x

(二)人员分工 课题开题报告——x 小班户外活动体育游戏锦集——x 中班户外活动体育游戏锦集——x 大班户外活动体育游戏锦集——x 幼儿身体技能达标手册——x 自制体育器械及操作手册——x 中期报告——x 课题结题报告成果——x

八、研究经费与设备条件

1、申请者是本园的赵园长,是西安金色摇篮早教中心的创始人,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员工就像自己的家人一般亲切,深受大家的敬爱。本次课题的负责人是本园的教研组长,拥有近10年的育儿经验,金色摇篮的一线教师,本科学历,小教二级教师职称,参与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都是本园的一线的年级组长。小组成员业务水平较高,有责任感,执行力强,身心健康,能为本课题服务,小组成员能明确责任、分工协作。

2、园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负责牵头与课题研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邀请领导、幼儿高教进行课题讨论、指导和引领。

3、我园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经费的使用,所需物品的供应,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4、我园制定了相关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重奖科研成果,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从参与课题研究及课题研究的奖励推动教师队伍学习的热潮。

6.研究生学术活动报告 篇六

巴中市实验小学

一、课题的界定

课间是学校为在校学习的学生结束一节课后和开始另一节课前设定的休息时间。学生在课间进行的活动称为“课间活动”。课间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显著的效果。我们认为,课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实践中改革传统的活动模式,优化课间活动的项目设置、实施策略、组织管理等,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间活动时间包括学生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因此,小学生每天的课间活动时间累计达90分钟左右,已远远超过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曾今是这样度过的:

1、学生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地活动,自由散漫,恣意玩耍。如有的在校园里四处跑、到处跳;有的在教室外,走廊里追逐等。

2、学生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单

一、枯燥。

3、受教师上课拖堂、校园安全问题和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课间学生被迫待在教室里写作业、看书……

4、大多数小学由于占地面积较小,学生的活动场地不大,活动器材也十分有限,课间十分钟成了孩子们高叫的十分钟、戏闹的十分钟,也成为校园意外事故高发的十分钟。这些高分贝的尖叫已经成了学校所特有的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了学生休息和调节,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甚至缺乏知识品位而具有低级趣味。如辱骂同学,说一些不健康的歌谣,顺口溜、做一些不卫生的活动等。

5、有益的传统游戏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传统游戏种类繁多,对身体和智力的发育都有好处,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家庭教育的欠缺,有些传统游戏正在被人们遗忘,有些已面临失传。上述现象都会使学生课与课之间紧张情绪未能得到调整。

可见,目前小学生课间活动在有效组织、作用发挥、传统游戏的传承、安全管理、师生观念改变及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张扬,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所以,要真正实现课间活动的目的,就必须发挥我们全体教师的作用,大力开发课间活动和对课间活动进行有效实施,用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吸引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与制度,推动课间活动的开展,规范课间活动。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从网上搜索和资料查询来看,教育界一般关注的是课间活动中安全问题,制定了许多安全守则,采取了安全防范措施,当然也有一些教师研究让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动起来,如“课间活动整体改革的研究”,它通过对学生原来的课间活动的调查,研究让学生如何充分动起来,它的活动形式多样,但大多数都倾向于对课间活动中使用到的场地、设备资源的研究,而缺乏对课间活动过程中如何开发人本资源、动态资源的研究。其实学生在学校里10分钟的课间活动,不仅是两节课之间的转换,而且是防止和缓解大脑疲劳的课间活动,也是学生休息和运动的时间。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进行简单的活动,不仅是通过短时的环境改变对身心的保养,消除上课产生的疲劳,还可以通过运动促进身体机能的增强,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并通过日积月累的活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四、改革措施 改革主张

把课间活动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利用并能充分利用,把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体验,把权利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合作探究解决。

改革具体目标

1、在思想上改变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提高师生对课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2、以活动促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审美。利用一切时间育人,达到益智、舒心、强体、放松、有序、创新。体现课间活动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3、探索出小学课间活动优化设计方案。

4、开发小学课间活动资源。理论依据:

1、现代德育论。素质教育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他们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学生对教育信息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动地有选择的接受。

3、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的许多行为举止,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该受到指责的,可这些行为往往是由心灵上那种高尚的激情所促使。如果你不明白,没有发现这种激情,你就可能扑灭那小小的,不易发现的人类高尚品格的火花。”

4、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能者为师,让学生教学生。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内容、方式等调查研究,筛选发展。

2、小学生动态多元的课间活动方案设计的研究(设计不同年级的活动方案)。

3、小学生课间活动资源开发的研究(有益的学生活动收集归纳;开发创新新的活动等)。

研究方法

遵循调查-指导-试验-再调查-再指导-再试验的研究思路,推进本校学生课间活动不断丰富,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研究和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校内所有的档案资料,了解就课间活动管理方面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本课题研究方案提出适宜的修改意见,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困难。

2、案例研究法:按照优化个性、发展特长的原则,通过对学生个体、班级个体的指导与观察,积累“点”的经验与做法,为全面整体规划、合理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3、行动研究法:通过聘请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指导者,帮助学校课题组形成科学决策,以使课题规范、正常的运作,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拓展知识的双全目的。

4、观察法 观察学生参与活动前后的细微变化。

5、调查法 调查家庭成员对活动的看法等,争取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

6、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童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工作措施

1、加强跟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及时了解同领域研究进展,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交流。

2、遵循调查-指导-试验-再调查-再指导-再试验的研究思路,推进本校学生课间活动不断丰富,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

3、通过组织活动,指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课间生活观。

4、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课间活动研究的汇报,商讨对学生的共同指导和帮助。

5、加强制度管理,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每位组员服从课题组的工作安排,积极主动地完成课题组交办的各项研究任务,及时整理和归档资料。

6、加强学科合作,各学科老师分工协作,从本学科出发,设计适合不同季节、不同学生的游戏内容。

五、本课题创新程度及应用价值

探索出小学课间活动优化设计方案,开发出小学课间活动资源,形成《小学课间活动资源校本教材》,在全市小学推广运用。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承担这一课题研究的人员,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长的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积极参与和指导,为课题研究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主研的人员均为年轻的骨干教师,三位本科学历,二名专科学历。多年来都工作于教育、教学一线,教学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研讨、比赛学习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他们都担任过市级课题主研人员,所研究的课题在省、市均有获奖,加之校园网络的建成为查询资料,钻研理论,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提供了新的平台。

我们会齐心协力,共同探讨,一起钻研,一定能圆满完成这一研究任务。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研究预期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0.9——2011.1))

1、宣传发动,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成立了由鲜碧琼主席、陈仕琼主任全面主持、负责,有周仲晟等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制定好课题实施总方案。

2、制订研究方案

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对学生在小学阶段课间活动方式及兴趣方向进行调研,撰写可行性课间活动优化设计方案。

3、课题组成员全面培训。

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组织研讨活动。通过多途径的培训活动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二)实验阶段((2011.2——2012.10)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研讨,活动项目实践。

以课题为中心,加强讨论、实践、总结等各方面的工作,采用多种形式,探索课间活动中实施的多种方法、策略和形式,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

2、开展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组织课题研究活动成果的展示,对成效显著的活动给予推广,并留下影像和文字资料。开展活动与行为习惯的比较研究、调查,对这一阶段的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切实提高研究的质量。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使各类活动的开展扎实有效。

3、课间活动全面开展反复论证阶段(1)日常教学活动、广泛运用。

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日常的课间活动中。并与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成果展示、课题推广。

将基本已经成熟的课题研究经验边实践边推广,利用学校的一些对外开放活动等机会向同行展示并邀请同行专家论证。

(三)结题阶段(2012.10—2013.1)

1、活动实验材料的收集、总结。

2、课间活动形式展示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3年,2011年1月开题,2013年1月结题。

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2月):收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11年2月----2011年10月):进行具体研究、活动实施阶段。第三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07月):撰稿;取得初步成果、课间活动优化设计开展论证阶段。

第四阶段(2012年08月----2013年01月):课题结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专家评审。

九、预期研究成果

教师及学校管理者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爱蹦爱跳”学生不受欢迎的思维定势,鼓励健康活泼多姿多彩的课间活动的开展。重视课间活动的管理,把课间活动管理看作是一项积极的工作,而不仅仅是限制和预防,注重疏与导的结合,建立起全员参与管理的观念。让学生明白不仅需要高分更需要高能,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交际能力才会走的更远。让家长认识到课间活动也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活动得当,将会受益匪浅。教师走出办公室,走进学生,参与学生的游戏。开发课间课程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间课程资源,提高课间活动质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阅读随笔、读书心得、论文案例等。

2、撰写相关论文。

3、编撰校本教材(包括课本,音像制品,儿童读物)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成员及分工 鲜碧琼:实验课题的策划人和负责人,实验开展的执教人;全面负责课题实验工作。

陈仕琼:负责实验方案、阶段总结报告、实验总结报告和实验工作报告的撰写工作;负责实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周仲晟:

1、课题实施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

2、指导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3、负责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工作。

黎平:

1、课题实施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

2、指导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3、负责研究的数据统计及资料收集整理。

何岚英:

1、课题实施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

2、指导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3、承担自己研究的项目;

4、个案指导。

彭红菊 杨志 李祖正 刘秦 邱韬 李天慧等为参研人员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网》 《人民教育》1994年01期

李彩秋《对唐山市“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效果的调研》—《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27期 曲宗湖《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23日

曲宗湖《确保一小时,促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体育教学》2004年6月1日

赵建军《让大课间成为育人的载体》—《中国教育报》2002年20期 罗伟强《大课间——享受运动乐趣的大课堂》—《教育导刊》2005年10期 刘淑芳《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2期 王忠虞《“课间操”凭什么吸引人?》—《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9日

7.研究生学术活动报告 篇七

一、课题“研究方案”与“成果报告”文本结构的比较

所谓方案, 是指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的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就是实施课题研究工作的规划, 一般由问题的提出 (或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策略、预计突破的难点、研究步骤 (或流程) 以及研究人员组成、分工等内容组成。

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则是指实践基础上的策略提炼及成效的总结分析, 一般由问题的提出 (或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策略、研究成效以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等内容组成。

从课题“研究方案”与“成果报告”的文本结构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 两者有着直接的关联。问题的提出、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对象、内容以及研究策略等, 这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方案”和“报告”中均需要呈现。

当然, 课题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的起点, 其关于核心内容的思考、通过研究需要达成怎样的目标、需要采用怎样的研究方式或研究策略才能有效落实研究活动等问题, 是必须想清楚的关键内容, 也唯有想清楚了研究的问题及实施研究的路径, 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则是围绕课题研究方案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目标、路径与策略进行相应的提炼、归纳, 并对研究效果做出客观分析。因此, 课题“成果报告”与“研究方案”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语言表述的“时态”不同。这主要反映在课题研究的“策略”中。研究方案在表述时, “课题研究的策略”因为具有更多的假设性和预设成分, 需要说明的是“准备怎么做”, 所以一般采用“将来时”表述。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因为是基于前期研究实践后的归纳提炼。因此, 其采用的语言表述方式一般为“过去时”。

二是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对研究成效的分析应该是具体的, 详尽的, 这也是成果报告所特有的。分析时, 一般依据课题“研究目标”做出思考。

而这两方面的不同点, 也正是基于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来呈现的。

二、基于课题“研究方案”与“成果报告”文本比较的研究实践

有了以上课题“研究方案”和“成果报告”文本结构的比较分析, 我们似乎得出结论:在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中, 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极为重要。

1. 制订清晰完善的课题研究方案, 为保障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方案写好了, 课题研究内容、目标及过程想清楚了, 研究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因此, 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时, 研究方案的制订是重要的第一步。那么在实践中, 教师怎样才能制订一份研究内容清晰、研究目标明确、研究路径又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呢?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环节来实践。

(1) 想清楚研究内容, 制订规范可行的初步方案。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起点, 一般就是教学问题。当把教学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时, 需要通过一定的思辨提炼, 即需要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问题?其核心内容如何表达?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采用哪些方法?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体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问题提出、课题界定、研究目标和研究策略”等四个板块中。

问题提出, 其实是基于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的研究问题清晰化的过程。撰写时, 抓住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问题存在的状况、成因等角度进行相关的分析后提出研究课题, 这也是研究课题生成的一般过程。

课题界定, 实质是对课题研究核心内容做出深入思考的过程。它是课题方案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一般要分两个层次来撰写:一是核心概念界定, 即想清楚研究的问题中, 哪个问题是关键性的, 其核心要素有哪些。二是分析提炼概念内容所具有的特征, 从外延上明晰研究内容的相关要素。也只有想清楚了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才能保证后续研究目标的定位和研究策略的思考更有针对性。

研究目标, 一般是基于研究问题思辨及核心内容的确定提出的, 可分为“策略性目标”“对象性目标”和“主体性目标”三个部分。所谓“策略性目标”, 是指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性目标;“对象性目标”则是指期望研究对象发生的变化;“主体性目标”即期望研究者 (也即研究主体) 自身发生的变化。一般来说, 策略性目标和对象性目标是一个课题研究必须考虑的, 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部分, 也是研究工作调整与改进的主要依据。

研究策略, 则要讲清楚怎样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 包括对课题研究的方法、路径的思考。它是基于核心内容分析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设计, 是课题研究行动的依据。

(2) 组织好开题论证活动, 完善研究方案。一线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 研究方案的制定一般由课题负责人完成, 撰写研究方案过程中, 更多体现了课题负责人或执笔人一个人的想法。因此, 组织课题组成员, 或邀请教育科研的专门人员、学科教研员共同参加开题论证活动, 很有必要。这一来使课题组成员对研究的课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二来也可以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汲取专家组成员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为研究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3) 开展阶段性研讨交流, 及时反思研究进程, 需要时可适当调整研究内容。从课题研究的规范角度来说, 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确定后, 一般需要按照研究方案进行, 不轻易做出改变。特别是研究主题和核心内容, 不能改变。但因为教育科研课题更多是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的, 其指向于教育教学问题的改进。因此, 在研究过程中, 如果研究内容或研究方式确实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不相符, 无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或者研究人员确实无法进行实践研究的, 则可以做出调整。调整的过程, 有时可能是扩大研究范围, 有时也可以缩小研究范围, 甚至对研究点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 当然是使研究人员在进一步明确研究内容的基础上, 能够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真正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基于此, 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阶段性研讨活动, 反思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 必要时调整研究内容, 是课题研究进程中的重要工作。

2. 依据课题研究方案所设定的研究路径, 切实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从课题成果报告的文本要求来看, 基于“研究方案”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 是后续撰写高质量研究报告的前提, 是课题研究从“方案”到“报告”文本转换的重要过程。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论思辨活动, 即对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及其特征作深入分析与思考, 这种实践活动伴随着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更多表现为对核心概念及其特征的深入分析与思考。如, 一位教师主持的课题“小学生‘长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在研究方案中, 便需要对“长作业”做出界定, 说明怎样的作业才是“长作业”, “长作业”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功能。除此之外, 在开展研究实践活动中, 需要始终围绕“长作业”的特征和功能来设计及实施。当然, 课题研究中的思辨活动, 还包括研究实践中的策略归纳与提炼等活动。

二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行动, 表现为围绕课题研究某个点的实践活动。如, 笔者在进行省级重点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提出了“体验型”“经历型”“探索型”数学活动形式, 于是, 在研究实践活动中, 经常围绕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进行研究分析, 发现相应的规律。如, “体验型”活动的研究中, 需要有对数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设计, 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尝试, 从而分析相应的设计策略及操作要点, 最终提炼规律性的材料。

8.研究生学术活动报告 篇八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以环保为理念的国际环境背景之下,我们的孩子对资源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环保概念,没有节约理念。同时,由于孩子的玩具、教师的教具都是购买的成品,孩子失去了动手的能力,机械地玩着大人们为他们准备好的新玩具,在动手创新的领域里,他们渐渐丧失思维锻炼的能力,从而体验不到创作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依赖于对玩具的操作,玩具是幼儿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是幼儿进行各种操作活动的辅助材料,还是幼儿活动的操作材料。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此课题研究,使幼儿从小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形成一种利旧利废的习惯。

2.变废为宝,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丰富活动的材料,美化环境。体验作品带来的自信。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利旧利废可供选择的材料。

2.不同区域的利旧利废。环境布置中的利旧利废、利旧利废制作教具、利旧利废制作的玩具(包括学具和户外体育活动的器材)、合理利用废旧制作的艺术品和可欣赏的作品。

3.不同年龄班废旧利用器材的分类和使用。

4.利旧利废对幼儿发展和班级管理的推动作用。

五、课题取得的效果

幼儿层面——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教玩具的手段已成有效、实用、现实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孩子们在玩中探究着,在操作中获得有效地自身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让幼儿在“变废为宝”行动中,感受到资源的再利用,并使他们及其家长也进一步明白:珍惜资源,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是小朋友们从小应该做的事,更是我们所有人都应一起来做的事情。

教师层面——该课题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各方面得到了发展,老师们也同样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各种相关活动的开展中,从活动的构思到活动的实施,在引导孩子们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老师们在收集整理资料、解答幼儿问题等实践活动中,得到了知识的充实。特别是对生成活动这一过去比较棘手的课题,老师们不仅有了新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把握契机,从幼儿兴趣出发,不断丰富课题活动,满足幼儿现实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也更好的体现了协作精神。

幼儿园层面——丰富了幼儿园自制教玩具的种类和数量,不仅节约了能源,还为幼儿园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也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教师、幼儿和家长都能够真正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将变废为宝,保护我们身边的绿色环境,为我园今后成为绿色校园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成效如下:

1.2012年4月,我园开展了班级利旧利废作品展,全园共制作和收集来自教师、幼儿、家长利旧利废作品约百余种上千件,县教育机构对此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2.2013年11月,全县公、民办幼儿园教师,来我园参观利用废旧物品开设的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中多彩的废旧制品也给来园学习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014年2月,幼儿园创建户外体育器材室,收纳班级多种废旧自制体育器材,为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2014年3月,我园教研活动一改往日纸上谈兵的形式,让教师们纷纷走出校园,来到凤凰山开展了以“旧物改造,一物多玩”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直观形象的体验中获得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5.在秭归县教研信息中心多次举办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由徐园长牵头组织我园多名教师参与其中,如:杜琼老师执教的《有趣的泡沫垫》、周大俊老师执教的《好玩的报纸》等多节利废利旧课,受到幼教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6.在课题实施中,教师撰写十一篇活动设计分获省、市、县奖项。其中,胡晓凤撰写的《有趣的纸板》获省级二等奖;杜琼撰写的《赛龙舟》获省三等奖等等。

7.在课题开展活动中,教师七篇废旧利用环保性论文分获市、县级奖励。如:吴俊老师撰写的论文《挖掘自制教玩具的潜力促进幼儿学习活动的开展》获市二等奖;鲁萍园长撰写的论文《如何在学科领域中渗透环境教育》获县一等奖等。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对户外器械的使用建立良好的常规和制度,在户外活动中良好的制度不但可以保证孩子的安全,还可以减少自制器械的损耗。

2.保证自制教玩具的数量。由于是自制的,第一比较麻烦,第二容易破损,所以要保证幼儿自制的数量,做到人手一物。

3.继续思考、探索、开发一物多玩的方法,让利废利旧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创设游戏环境和情景,培养幼儿活动兴趣。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体育活动中也应遵循幼儿认知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给幼儿设置有趣的情景和环境,这样幼儿会对活动充满兴趣。

5.继续思考、探索、开发一物多玩的方法,让自制器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6.让废旧物充分投入到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体育等活动中去,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7.建立课题相关的园本教材,并在后期投入使用。

上一篇: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方案下一篇:浏阳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