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本

2024-07-10

高一语文课本(共14篇)

1.高一语文课本 篇一

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您还为谁(守节)呢?)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

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省略介词“于”)

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三知识点

1、生字:

畏葸(xǐ)、谄(chǎn)媚(mèi)、聂绀弩(niègànnǔ)、呵斥(hēchì)、帽盔(màokuī)、白痴(báichī)。

2、字形区别

亲眷(qīnjuàn)、誊写(ténɡxiě)、荣誉(rónɡyù)、乞讨(qǐtǎo)收讫(shōuqì)、迄今(qìjīn)、绀青(ɡànqīnɡ)、泔水(gānshuǐ)柑橘(ɡānjú)、谄媚(chǎnmèi)、陷阱(xiànjǐnɡ)、滔天(tāotiān)、倡导(chànɡdǎo)、猖狂(chānɡkuánɡ)、畏葸(wèixǐ)、猪崽(zhūzǎi)、思想(sīxiǎng)。

3、成语积累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_风。贬义词

昂头阔步:仰着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畏葸不前:畏惧不敢向前。

蛊惑人心:迷惑人心。

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著作。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豁然开朗:①指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②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高一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多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项目之一。

2、多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多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6、多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7、多想: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2.高一语文课本 篇二

最近, 笔者到所在县———云南省麻栗坡县一些中小学校听语文课或进行语文调研, 发现不少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太注重教学生学好用好课本, 而是一味地去追求课外的知识。笔者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 不少学生说:“语文老师说了, 语文课本里面的考不到, 没有原题, 没有必要认真学好课本。”课后, 跟老师交流, 不少语文老师也说, 课本没什么教的, 随便讲讲就可以了, 要多花时间在课外的资料上, 叫学生多看多做, 这样对考试才有用。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 不能这样教学生, 一定要用好课本。

课本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基本工具, 采用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式, 有利于教师的教,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

课本即教科书。课本不是通常的图书, 它必须要朗读、精读, 有的内容还要求背诵、默写。每篇课文, 都可以朗读, 重点课文要精读, 诗、词、曲、重点课文都要背诵, 并要会默写。

课本有别于其他的书。教学中, 教师们要高度重视课本, 正确对待课本, 有效使用课本, 让课本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教学生积聚主要精力, 手捧课本, 眼盯课本, 口念课本, 心悟课本。对课文的字、词、句、段、单元综合实践等, 应精读细思, 固本强基。

听讲, 预习课本;练习, 翻读课本;复习, 围绕课本;考试, 回归课本;作文, 紧扣课本;考毕, 核对课本。

对课本, 正文要学, 注释要学, 前言要学, 小结要学, 标题要学, 研讨与练习要学。反正, 只要是课本涉及的知识, 一定要学, 并且要学得好。

要顺着单元编排教学。因为语文课本是按人们的认识规律编排的。现在不少语文教师上课, 特别是初中语文老师, 一开学, 就先上文言文, 再去上现代文, 违背了学生由低到高, 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高中部分语文老师, 也是一拿到课本, 就先上文言文, 这是不科学的方法。

教学课本, 要循序渐进, 要讲字、词、句、文题、作者、分析课文、探讨问题、进行总结, 不能乱放野马。这样教学, 才能把一篇课文教学得有序, 使学生易于掌握。当然,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学习和借鉴了一些先进地方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教学中, 上述提到的一些步骤可省去不讲, 让学生先自学习得。最后教师简单分析课文、探讨问题即可。这样, 即可节省教学时间, 又能落实新课改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紧扣课本, 构建语文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有利于学生在运用时, 提高分析推理、选择判断、综合归纳的能力。学生学好课内知识、获取信息, 将这些知识、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整理, 即把个别的、零散的、无规律的知识、信息, 进行分析、归纳、筛选, 按其内在联系, 分门别类, 使之结构化、系统化, 形成网络, 这对学生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课本, 就是要学生学习课本语言, 能用课本语言回答问题。课本语言, 除了文言文外, 现代文的语言很大程度上都是规范的、标准的语言。教学、考试、答题, 都提倡规范、标准的语言。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一定要教学生学好语文课本, 让学生掌握课本语言, 学好用好课本规范、标准的语言。

作文紧扣课本。文无定法, 但大体有法。写什么文要像什么文。课本中的课文, 无论在内容上、结构上, 还是在语言上, 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 都是中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好范例。

3.语文复习应回归课本 篇三

例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5年山东卷,现代文阅读部分)

A. “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 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 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 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解析 C、D两项涉及两篇课文。其考点既是一种活用,又是一种能力迁移。可见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离不开课本。

例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部分)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召有司案图”,诸葛亮《出师表》有“宜付有司论其刑赏”。C项中说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吏,是对“有司”的误解。可见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离不开课本。

例3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2016年全国卷Ⅲ,古代诗歌阅读部分)

解析 比较两首诗,如果我们不熟悉其中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个篇目,就无法作答。可见古诗阅读的考查离不开课本。

例4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天津卷)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④③①⑤ D. ②①③⑤④

解析 本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年龄表述文字进行考查。其中“束发”出现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加冠”出现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不惑”出现《论语·为政》中。而“豆蔻”“知命”在日常生活和课外阅读中都有所涉及。可见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离不开课本。

例5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2016年江苏卷)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化干戈为玉帛

D. 情人眼里出西施

解析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现在课文《鸿门宴》中。“借代”和“比喻”在课文中经常出现。可见修辞手法运用的考查离不开课本。

例6 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庸众”有什么样的认识?(2016年江苏卷,名著阅读部分)

解析 名著阅读题为江苏卷特有。本题的回答一定是要熟悉鲁迅的小说《药》的,这篇小说在课本里。可见名著阅读的考查离不开课本。

例7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

解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的课文。本题在对人物的理解中,穿插对论语的理解,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经典的学习。2015年直接考查《论语》的有山东卷、四川卷、湖北卷、全国课标卷Ⅱ、北京卷、江苏卷,直接考查《孟子》的有福建卷、浙江卷。可见名著名篇的阅读考查离不开课本。

例8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2015年全国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

解析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在初中课本。本题要求比较老汪这一形象与孔乙己在性情气质、精神困境的根源上的异同。可见文学作品阅读中关于形象比较的考查离不开课本。

通过以上几例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语文试题并不神秘,因为它的“根”在课本里,在课堂上。如果我们弄通了课本,在考试中将题目“回归”到课本中去,就能够把答案找到。

下面我们谈谈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1. 回归课本。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的目的就是要寻“源”。表面上看,语文试题与课本的联系不如理科联系紧密,实则不然。课本是高考的母题库,每一道高考题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

2. 倡导读书。语文是感性十足的科目。没有大量阅读,视野与思维就变得狭窄。语文的内在规律不像理科那么明显,不经历大量阅读,也难以有灵敏的语感。语文试题要重视第一感觉,而感性思维能力只有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才能形成。多读书,就要克服急功近利的题海战术。

3. 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是对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举一反三”,首先把“一”学好,重视课本的示范功能;再去“反三”,重视课本的迁移功能。

4.高一必修二课本、读本成语 篇四

1、爱不释手:喜欢的东西舍不得放手,形容极其喜爱

2、按兵不动:指挥官命令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指接受任务后却不执行。按:止住、压住。兵:军队。

3、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的很重。

4、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形容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容:

容许,允许。置:安放。喙:嘴。

5、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6、不约而同:约:约定;同:相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7、成年累月:形容历时长久。

8、成群结队: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

9、出奇制胜: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10、出生入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11、大快人心:快:痛快。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众人心里感到非常痛快。

12、粉墨登场:用粉墨化妆,登台演戏。今多指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含贬义)“粉墨登场”一词用它的本义,则是中性词 如: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届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13、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疑惧。

14、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多含贬义)

15、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贬义词。

16、急于求成:急着要取得成功,到达目的。含贬义

17、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18、接踵而来:形容人多,接连不断。

19、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谷,困难的境地。

20、绝无仅有:极其少有。

21、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推延,形容非常紧迫。

22、脍炙人口:脍:切得很细的肉;炙:烤熟的肉。原来指人人爱吃的美食,现比喻好的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颂,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

23、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的很厉害。含贬义

24、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大胆地干坏事。

25、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26、情同手足:感情很深,如同亲兄弟一般。

27、身临其境:亲自来到某种境地,28、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呆着,很少出门。

29、神出鬼没: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捉摸(指用兵出奇制胜,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也比喻变化巧妙迅速,不可捉摸。

30、审时度势:仔细研究时局,正确估计形式的发展。

31、数见不鲜:屡见不鲜,多次见到,不觉得新鲜。

32、司空见惯:比喻经常见到,不足为奇。

33、天网恢恢: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广大的样子。天道像个广大的网,作恶者逃不出天道的惩罚。后多用来形容作恶者终究难逃国法的制裁。

34、天作之合:上天成全的婚姻,多用于新婚祝词。

35、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动。

36、同病相怜:比喻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37、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38、微乎其微:形容极少或极小。

39、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好,非常逼真。

40、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41、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形容做事精神不集中。

42、心神不宁:心思和神情不安定,精神恍惚。

43、休戚与共: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相同。

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

辨析:“休戚相关”和“休戚与共”:都有“利害一致”的意思。“休戚相关”重在忧喜祸福的相互关联;“休戚与共”重在忧喜祸福共同承受。

44、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45、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46、一筹莫展:没有一点计策能施展,形容想不出一点办法。

47、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比喻为局部或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事物的本质。

48、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产生。

49、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

50、郑重其事:形容说话或做事的态度非常认真严肃。

51、支离破碎:分散,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52、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53、置之度外:度,考虑。把生死厉害等放在考虑的范围之外。

54、周而复始:形容循环往复不断的进行。

55、转弯抹角:沿着曲曲折折的道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56、曾几何时:文言词语,指没过多久。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

5.高一语文课本 篇五

初读文章,我不以为然;当我再次捧起的时候,感触颇深。我体会到了他们不畏生死,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体会到了他们不愿落在敌人手里,宁愿以身殉国的感人气节,体会到了他们视死如归,壮烈跳崖的英雄行为。

在决定生与死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斗争与屈服的难题上,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斗争,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我心中的感动油然而生。我、还有诸多的普通人都会选择“生”,有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用石头砸敌人”的情节让我印象最深。“班长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这样一声气壮山河的呐喊,像胜利的火苗一般,再次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意志,也喊出了他们保卫祖国的决心。在未来,也许仍然有战争,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们这样誓死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想到这里,我已经泪如雨下,不能自已。

每当我们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总会出现两类人,一类是有帮国而无自身,敬畏历史,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寡廉鲜耻,戕害同胞,卖身求荣,置世世代代的唾骂于不顾。我相信,如果前者,多一些,再多一些,我们的民族一定成为最强大的民族!

读着这个故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希望人类永远放下武器、远离战争,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蓝天和平下。

6.初中语文课本目录(人教) 篇六

2、羚羊木雕张之路

3、背影朱自清

4、短文两篇

散步莫怀成 金黄的大斗笠高风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子鲁迅

6、最后一课都德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余心言

8、《论语》六则

9、小桔灯

10、枣核

11、榆钱饭

12、扁鹊见蔡桓公

13、诗词五首

过故人庄

出塞

江南逢李龟年

渔歌子

卖炭翁

14、老山界

15、纪念白求恩

16、生命的意义

17、春

18、济南的冬天

19、松鼠

20、桂林山水歌

21、《咏柳》赏析

22、看戏

23、笑的武器

24、花市

25、大自然的语言

26、回声

27、影子的故事

28、皇帝的新装

29、天上的街市

30、寓言三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浓烟和烟囱

31、盘古开天辟地

冰心萧乾刘绍棠韩非孟浩然王昌龄杜甫张志和白居易陆定一毛泽东 奥斯特洛夫斯基朱自清老舍布丰贺敬之袁行霈叶君健苏光贾大山丁时祺肃建享安徒生郭沫若《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严文井袁珂

1、我的老师魏巍

2、挺进报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

3、山的那一边陆芸芸

4、刘胡兰慷概就义

5、一面阿累

6、一件珍贵的衬衫

7、同志的信任唐弢

8、挖荠菜张洁

9、夜走灵官峡杜鹏程

10、傻二哥新凤霞

11、第二次考试

12、宋定伯促鬼

13、分马

14、社戏

15、小小说两篇

鞋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

16、狼

17、荔枝蜜

18、小麻雀

19、海滨仲夏夜20、桃花源记

21、驿路梨花

2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3、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23、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

25、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26、谈骨气

27、短论两篇

失败是个未知数起点之美

28、弈喻

29、梅岭三章30、回延安

31、新诗三首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致黄浦江给乌兰诺娜

32、木兰诗

33、古代诗歌五首

敕勒歌石壕吏秋浦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钱塘湖春行何为干宝周立波鲁迅王伟李元岁蒲松龄杨朔老舍峻青陶渊明彭荆风周定舫孙世恺王力 白夜 柏生吴晗岑桑刘心武钱大昕陈毅贺敬之田间公刘艾青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杜甫李白杨万里白居易

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2、北京立交桥刘宗明

3、短文两篇

吴门桥碧野 母亲架设的桥水上勉

4、巴黎的桥张祝基

5、短文两篇

死海不死

统筹方法华罗庚

6、向沙漠进军竺可桢

7、谈笑

8、口技

9、读报常识

10、消息 通讯

11、评论

12、副刊 文摘

13、答记者问

14、积累资料学习办报

15、白杨礼赞

16、听潮

17、钓胜于鱼

18、诗五首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故宫博物院20、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1、万紫千红的花

22、活板

23、短文两篇

地球是圆的吗?看云识天气

24、苏州园林

25、核舟记

26、在烈日和暴雨下

27、变色龙

28、杨修之死

29、小小说三篇落其有声醉人的春夜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30、从宜宾到重庆

31、短文两篇

周汝昌林嗣环茅盾鲁彦陈之藩王维李白杜牧苏轼陆游黄传惕 崔金泰宋广礼仇春霖沈括陈尔寿叶圣陶魏学氵伊老 舍契诃夫罗贯中张新民吴金良公木陈汉元

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钱伟长《自然·生活·折理》序冰心

32、标点符号用法(节选)

1、故乡鲁迅

2、有的人藏克家

3、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

4、读后感两篇

读一位共产党员的遗嘱钱正英 壮丽人生的最后闪光唐挚

5、什么是生态系统侯学煜

6、大自然警号长鸣秦牧

7、短文三则

马说韩愈 说虎为学

8、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9、从三到万

10、想和做

11、哨子

12、“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13、理想的阶梯

14、短文两篇

说“勤”事业篇

15、记一辆纺车

16、我的小桃树

17、散文两篇

成功的秘诀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8、短文三则

爱莲说陋室铭伤仲永

19、怀疑与学问20、短论两则论“基本属实”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21、发问的精神财富

22、论求知

23、俭以养德

24、“友邦惊诧”论

25、小驳论两则驳“实惠”论 个人与集体

26、读孟尝君传

27、七根火柴

28、老杨同志

29、古代诗词五首

刘基彭端淑毛泽东马南屯耳 胡绳 富兰克林章炳元陈群林家箴柳斌杰吴伯箫贾平凹茨威格莫泊桑周敦颐刘禹锡王安石顾颉刚吕叔湘启凡培根马铁丁鲁迅魏巍

王安石王愿坚赵树理

观沧海曹操 春夜喜雨杜甫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如梦令李清照 西江月辛弃疾

1.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2.藤野先生鲁迅 3.自传茅盾 4.人类的语言吕叔湘“深”和“浅”朱文叔 5.食物从何处来

6.天气陛下伊林 7.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毛泽东 8.短文两篇

治学的秘诀刘绍楹

求知如采金9.工作的大小10.怎样丢掉学生腔11.《农村调查》序言12.葫芦僧判断葫芦案13.竞选州长14.我的叔叔于勒15.卖蟹16.曹刿论战17.陈涉世家18.黄生借书说19.陌上桑20.出师表21.捕蛇者说22.满井游记23.诗词曲四首

君子于役

登楼破阵子朝天子咏喇叭约翰·罗斯金邹韬奋 老舍 毛泽东 曹雪芹 马克·吐温 莫泊桑 王润滋 《左传》 司马迁 袁枚

7.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诗词教学 篇七

一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著名的词作。在进行这一作品的教学时, 我做了这样的背景介绍: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早年参加过抗金斗争。他生活的时代,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 北方大片领士被金兵占领, 作者力主抗金, 收复失地, 但壮志难酬, 不被重用, 只能于词作中将自己盼望收复失地的满腔热情来尽情挥洒。他的好友陈亮, 也是主张抗金, 两人志同道合。席上相见, 辛弃疾写了一首词给他,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坚决抗金、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豪迈情怀,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金戈铁马生活的向往。其中“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成为了千古名句, 那么这首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通过这样的介绍, 马上提起了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 再去学习作品, 就能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对学习任务的学习, 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引发学生兴趣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进行诗词教学时, 教师要通过对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典故、趣闻、轶事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词的兴趣。

两宋时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词作, 在这一作品的教学实际中,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发生在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之间的一段趣闻: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作品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她曾经写了一首《醉花阴》, 写成以后, 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又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者, 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 在宋代也可谓声名远播。见到《醉花阴》这首词后, 他觉得词写得相当漂亮, 远在自己之上, 但自己又不甘示弱, 于是赵明诚把自己关了起来, 下决心要写出至少和《醉花阴》差不多的作品来。冥思苦想三天三夜, 写出了十几首词, 和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一起, 然后拿给朋友品评, 并要求朋友从中评选出写得最好的。最后朋友说:“只有‘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轶闻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不禁对李清照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急切的期待,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在此前提下, 再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三创设优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 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成败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意境, 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完全融入到其所描写的各种场景中, 从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教学中, 可通过以下方法, 创设各种优美意境, 从而引导学生强化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1. 通过合理想象, 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意境

绝大多数的古典诗词都有着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实践中, 我非常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当然, 这是在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效类比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学习元曲著名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因为这一小曲充分地体现了诗词意境美这一独具的特色, 所以在教学这一作品时, 要让学生浸润其中, 身心感受到一种使人震憾的多种艺术享受。与此相反, 如果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 用现代语言将作品意思表述出来了事, 那么这道精神大餐, 无疑就会变成白开水一杯。

2. 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结合对意境进行再创造

绝大多数文言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意象, 有着独具魅力的意境,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对感悟到的意境, 进行合理的想象, 再创造出融入自己意识和情感的优美的意境。

事实证明, 通过对意境的感悟和再造, 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丰富的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把握, 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 也提高了对诗词的欣赏水平, 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一贯追求的境界吗?

四用类比迁移的方法进行相关知识的把握

每一篇文言诗词, 根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着, 它们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孤立地对待某一篇章, 要尽量进行分类比较, 寻找相似点、相同点和共通性;体会差异性、多样化、唯一性。用这种方法来全面提高学生对文言诗词的欣赏水平和相关的文学修养。

在进行诗词教学时, 教师可以把同一体式、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集中起来, 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 从而把握好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五应用多媒体手段, 将教学内容具象化

多媒体手段因其集文字说明、图画演示、音乐烘托、语音再现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于一体, 能非常具体地将所要表现出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对接受者产生强烈的, 甚至是独具震撼力的吸引力和冲击力, 所以在文言诗词的教学中, 适时地、适度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以一种崭新的手段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 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8.语文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 篇八

陈胜富贵忘友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的《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再后来,陈胜发达了,富贵了,称王了,实现了自己的鸿鹊之志,但他那句“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却履行得不怎么样。《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称王后,一位曾经和他一起打工的朋友找上了门,但却被把门的官兵挡在门外,只好在外面等着,希望能早点看到陈胜出来。没多久,陈胜出来了,朋友就迎了上去,得到了陈胜的召见,还被留在了宫中。陈胜的这个朋友进宫后感慨很多,有时会和周围的人提起陈胜从前的一些事。这时就有人对陈胜打小报告了,说他朋友不懂规矩,经常胡说八道,有损陈胜的形象。陈胜很快就找了个借口,把这个旧友杀了。《史记·陈涉世家》的原文是:“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陈胜此举一出,很多老朋友都与他断绝了关系。

李广不能二次摄入石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曾经收录唐代诗人卢纶的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原诗如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写西汉名将李广夜晚出去巡逻时,误把石头当成老虎,拈弓搭箭,射中巨石的事。正因为此诗,李广将军箭术高超、英勇善战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许多人的脑海。然而,诗歌背后的真相更有意思。《史记》中的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原來,历史的真相是李广在打猎时,误把巨石当成了大老虎,利箭离弦后一下子就射中了巨石。但当他得知那是一块巨石而不是老虎之后,又对巨石进行了多次射击,但再也没能射入石中。

曹植《七步诗》乃应声而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叫《七步诗》,作者是曹植。其诗如下:“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七步诗》是曹丕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的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学者考证,最早记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诗的文献资料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则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帝深有惭色。”这说明曹植的诗是应声之作。何谓“应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随着声音”。曹植随着谁的声音?显而易见,是随着曹丕的声音。这就是说,曹植的这首诗是在曹丕话音刚落时即已完成。

周瑜胸怀宽广,气度不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草船借箭》。初读此文,人们都会认为周瑜是一个气量狭小、妒忌心很强的人,加之《三国演义》还写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说周瑜是被诸诸亮气死的,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更使周瑜“气量狭小”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实,“草船借箭”的故事正史中有记载,但主人公是孙权,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史实最原始、最权威的书籍)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小说家罗贯中移花接木。“诸葛亮三气周瑜”更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有学者考证,周瑜病故前的两年时间里,诸葛亮根本没有机会与周瑜见面。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胸襟广阔、才华出众的人。吴国的老将程普曾因为自己年长,多次凌辱周瑜,周瑜虽然职位比程普高,但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被周瑜的大度感动,逢人就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刘备也称周瑜“文武筹略”“器量广大”。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周瑜一生的定论是:“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大禹三过家门不敢入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大禹治水》,其中有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多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也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文字记录。这充分表明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精神。然而《史记》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却‘是另一番模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害怕治水不成得到惩罚,因为他的父亲鲧就是因为治水不成而被诛杀的。其实,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古代典籍并不是《史记》,而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上》里面有写:“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里面有写:“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从《孟子》一书中不难看出,《孟子》的作者是对大禹持赞赏态度的,认为其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但无论如何,《史记》对大禹的记载我们也应该正视,至少可以当成课外知识了解一下。

9.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篇九

2课

挪[nuó]挪用、挪威、挪动、挪移

蒸[zhēng]蒸汽、蒸馏、蒸腾、蒸蒸日上

3课

秧[yāng]秧苗、秧田、瓜秧、拉秧、病秧儿、扭秧歌

萎[wěi]枯萎、萎靡、萎缩

番[fān]番茄、番薯、屡次三番

锻[duàn]锻炼、锻铁、锻压、锻工

雅[yǎ]典雅、雅致、优雅、雅兴、雅士、温文尔雅、雅俗共赏 勃[bó]勃发、勃然、、勃朗宁

6课

旬[xún]上旬、下旬、初旬

熬[áo]煎熬、苦熬、熬夜、熬粥、熬药

蒜[suàn]蒜头、蒜瓣、蒜苗、蒜泥、鸡毛蒜皮

醋[cù]陈醋、白醋、米醋、醋意、吃醋、添油加醋

饺[jiǎo]饺子、水饺、蒸饺

翡[fěi]翡翠、翡翠玉石

拌[bàn]搅拌、凉拌、拌嘴

榛[zhēn]榛子、榛树

栗[lì]板栗、战栗、不寒而栗、火中取栗

筝[zhēng]风筝、古筝、断线风筝

鞭[biān]鞭策、鞭炮、教鞭、鞭长莫及、快马加鞭

麦[mài]燕麦、麦芽、麦秸、不辨菽麦

寺[sì]寺庙、寺院、佛寺、清真寺

逛[guàng]游逛、闲逛、逛荡、逛灯、东游西逛

10课

籍[jí]书籍、典籍、史籍、籍贯、国籍、户籍

屉[tì]抽屉、笼屉、藤屉

怖[bù]恐怖

瞅[chǒu]瞅见、瞅一眼、瞅了瞅

魔[mó]魔术、魔法、魔方、魔芋、病魔、群魔乱舞

胖[pàng]肥胖、发胖、胖墩、胖头鱼

形[xíng]地形、体形、畸形、如影随形、相形见拙

哼[hēng]哼哧、哼唧、哼哈二将

峻[jùn]险峻、峻峭、冷峻、陡峻、崇山峻岭

残[cán]残暴、摧残、残废、残留、风烛残年、残羹剩饭、苟延残喘

匪[fěi]绑匪、盗匪、匪徒、匪患、匪夷所思、受益匪浅 窝[wō]蜂窝、酒窝、窝藏、窝囊、燕窝

啃[kěn]啃玉米、啃书本、啃骨头

舅[jiù]舅父、舅妈、舅母、姑舅

12课

鸿[hóng]飞鸿、鸿毛、鸿雁、哀鸿遍野

鼎[dǐng]鼎沸、鼎盛、鼎足、问鼎、三足鼎立、一言九鼎

旺[wàng]旺盛、兴旺、旺销、旺季

炊[chuī]炊烟、炊具、炊事、无米之炊

14课

乖[guāi]乖巧、卖乖、乖僻、乖张

裙[qún]裙子、裙带、套裙、墙裙

兜[dōu]裤兜、网兜、肚兜

币[bì]货币、硬币、钱币、金币、纪念币

哎[āi]哎呀、哎呦

橱[chú]橱窗、橱柜、壁橱、纱橱、衣橱、书橱、碗橱

15课

锈[xiù]铜锈、铁锈、茶锈、水锈、锈斑、锈病、不锈钢

摩[mó]按摩、揣摩、摩天、观摩、摩擦、摩登、摩挲、摩肩接踵

揉[róu]揉搓、揉面、矫揉造作

玛[mǎ]玛瑙、玛钢

蘸[zhàn]蘸火、蘸水、蘸酱

毒[dú]病毒、歹毒、毒害、毒打、毒气、毒蛇、中毒、以毒攻毒

撇[piě]撇嘴、一撇一捺(piē撇开 撇弃 撇掉)

噎[yē]哽噎、抽噎、噎着、因噎废食

搓[cuō]揉搓、搓板、搓绳

匣[xiá]木匣、话匣、镜匣、电匣

喳[zhā]唧唧喳喳、叽叽喳喳(chā嘁嘁喳喳)

吭[kēng]吭声、吭气、吭哧(háng引吭高歌)

娜[nà]安娜(nuó婀娜、袅娜)

伊[yī]伊人、伊始、木乃伊、伊甸园、伊斯兰

搅[jiǎo]打搅、搅拌、搅动、搅局、搅乱、胡搅蛮缠

18课

埃[āi]尘埃、埃及、苏维埃

伦[lún]伦理、绝伦、天伦、人伦、无与伦比、不伦不类

藤[téng]紫藤、藤蔓、藤萝、顺藤摸瓜

析[xī]分析、辨析、剖析、赏析、透析、探析、分崩离析

碱[jiǎn]盐碱、碱地、碱土、水碱、酸碱

顽[wán]顽皮、顽固、顽童、顽疾、顽劣

卓[zhuó]卓越、卓绝、卓见、卓尔不群、卓有成效

效[xiào]效仿、效力、效果、失效、疗效、效益

蚀[shí]腐蚀、蚀本、侵蚀、锈蚀

乏[fá]乏力、困乏、贫乏、疲乏、缺乏、乏味、人困马乏

誉[yù]荣誉、名誉、信誉、声誉、驰誉

衔[xián]军衔、名衔、授衔、头衔、衔接、官衔

粪[fèn]粪土、粪便、粪坑、粪筐、牛粪

捐[juān]捐献、捐躯、捐助、捐资、捐款、募捐、捐赠

20课

澡[zǎo]洗澡、澡盆、澡堂

械[xiè]机械、枪械、器械、军械、农械、械斗

逆[nì]逆光、逆反、逆转、莫逆、逆差、忠言逆耳

玫[méi]玫瑰、玫瑰红

10.我喜爱语文课本作文 篇十

别小看这本语文课本很单薄,里面的知识可渊博了,就像我们知识的海洋。语文带着我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只见几个小朋友,他们在认真的读英语卡片,我感受到,我们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更要刻苦读书,

 

语文课本,便带着我来到了济南省趵突泉,我看见了有许多个小气泡,它们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似的。我便体会到了济南真美!

语文课本又带着我来到了又美丽又富饶的

11.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 篇十一

最近与一位学生家长聊天,谈到小学生语文课本中存在一些问题。他提到我们以前学过的“矛盾”一词。当年,我们用的是一个卖矛与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来学习。而今天翻开学生的课本,课文《矛与盾的集合》不管是内容还是配图,全成了西化的矛盾一词。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便于让学生明白。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弯抹角地讴歌英国人,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这一改动,也不利于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

从这件事开始,我开始关注小学的课本,从一年级上到二年级下的四本课本我全翻了一遍,并从网上查找了一下人教版所有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结果发现确实存在问题。

以下仅从中西方文章在课本所占比例,以及所引用的内容人物表现来说明。不存在中西方人物对比的一般不收录。

负面形象常用中国人,正面形象则选外国人

人教版所有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除一年级上册里暂未出现外国人名与表现外国人优秀品质的文章。下册里就开始隐约出现了外国人名与故事。

第28课 《小伙伴》里面出现了玛莎、维加、安东这几个人名,并配以表现外国小孩们互相帮助的内容。

第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出现了叫“雄日”的小孩, 并配以明显的日本小朋友图片,来说明应该培养小孩诚实的品质。

以上两篇都不是经典故事,何以要引用编造的外国小孩子,来表现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难道现代中国小孩都找不到这样的优秀品质来弘扬吗?中国小朋友的优秀品质,只剩下司马光与曹冲这两位历史人物,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到了二年级上册,负面形象常常选用中国人的故事,正面形象则选用外国人。

第7课 《一分钟》 ,文章里面用的主人公“元元”,他因为贪睡而迟到,用这个来说明守时的重要性。这里的负面主人公恰是中国人的形象。

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则通过一则古人故事来说明看问题不全面。在这里,悄悄地表现了一个蠢笨的古代中国人形象。

第19课《蓝色的树叶》 提到了两位现代的中国小朋友,其中一位小朋友不愿意借笔给另一位小朋友,导致他画出蓝色的树叶,悄悄地表现了小气自私的国人形象。外国人的缺点呢?目前没发现一个。

第22课《窗前的气球》描述道:因为科利亚生病,关心他的同学来看他,为他升起了气球。一换成外国小朋友,就开始用正面的故事来表现了,瞧人家多么地体贴关心同学?

二年级下册课本里,开始大量出现外国人好人好事的文章。中国人在里面的形象,基本就是《一分钟》里贪睡不守时的元元,《蓝树叶》里的自私小气的形象。好的形象在哪? 只有在一年级上册里的古人司马光和曹冲里去寻找。

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继续表现外国小朋友的优秀品质,咱中国人得向人家学习啊。

第8课《卡罗尔和他的小猫》外国的名字不仅进了生字表,而且作业里还要用“卡,罗,尔”三个字组词。这是什么导向。

第13课 《动手做做看》继续表现外国人的优秀品质,他们是有着非常认真的实践精神的小朋友,要向他们学习。不但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还得学习记住他们的人名。不记不行,生字表里让你加强记忆。

第14课《 邮票齿孔的故事》又开始讴歌大英帝国了。

第22课《我为你骄傲》是隐藏得极深的一篇弘扬优秀品质的文章,通篇没有人名,让你分不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但最后, “7美元”这个词还是露出了狐狸尾巴。说7元不行吗?一定要加上美字,以显示这样的好人好事发生地点不在中国,而是在国外么?

第23课《三个儿子》也没有出现外国人名,故事看上去也没有问题,可是配的图却显而易见,让小孩知道这是外国人,金发碧眼、高大上的外国人,再一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外国人的优秀品质。

第26课《蜜蜂引路》说的是前苏联列宁小时侯的故事,虽然是革命导师,但他终究也是外国人不是?反正外国人都是各种聪明,各种品质优秀。咱没得说,继续学习他们吧。但接下来一篇就是中国的两个蠢笨的形象出来了,第27课 《寓言两则》,一个是揠苗助长,一个是守株待兔。

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外国人的聪明再次出现在课本中,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崇洋媚外要多从娃娃抓起哈。

最后课外阅读第6篇《画鸡蛋》,国外的优秀人物真多啊,来学习吧,少年!我们外国人都非常聪明的哟。别学古人太蠢了。

事实上,从古到今,炎黄子孙们一齐创造了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对于“勤劳、智慧、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语文教材的编者们,你们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科利亚”反复出现

三年级上册第2课、5课、6课,接连三篇苏联的文章,看来作者对苏联还是有感情的。

《金色的草地》里面的主人公是苏联小孩谢廖沙,以及一群金发碧眼的小孩。此文再一次通过描写他们善于观察,来赞美外国小孩的优点。真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是中国小孩了?

第5课《灰雀》写的是前苏联的列宁。第6课《小摄影师》 又是一篇苏联的文章,关于高尔基的故事。虽然苏联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可这样大篇幅出现,难道是为将来毁损中华文化而做准备么?

……

前15课里,就有5课内容全是外国人的形象,各种优点,占了三分之一。第25课《矛与盾的集合》更是典型。矛盾,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弯抹角地讴歌英国人,从插图到文章最后的落脚点都可以看出来。

第26课 《科利亚的木匣》,我能说对“科利亚”三个字特别反感吗?在小孩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就第一次出现这个名字,然后二年级、三年级,再一次出现这个名字,这是让学生反复加强对外国人名的学习和了解吗?不能换个别的名字?用中国人就不行了么?

第30课 《一次成功的实验》,这次实验是正宗的中国学生的行为,可是文章中看不到半个对中国学生的描述,只在插图里隐晦地表现了这是中国学生的行为。

第31课 《给予树》,是关于圣诞节的文章,而在四年级上册还将再一次出现关于圣诞节的描述,那个时候,它改头换面的名字叫“给予是快乐的”。这么赤裸地宣传洋节是怎么回事?

第32课《好汉查理》,名字就直接告诉你,这是外国好汉,和中国人无关,多么直白!

选读课文第二课《做风车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里再一次出现外国人物与插画——牛顿的故事。说真的,如此大量篇幅的外国人集中出现在三年级课本中,让我觉得莫名气愤。

三年级上结束,大概四十篇的文章,就有十二篇是外国人的,其他也隐约藏在里面,我没有拿出来比较。像描写动物鲸的,就写到北极一个楚奇克海,然后出现人物,自然与我国无关,但鉴于是描写动物,不是特指人,未罗列出来。

大量充斥二手翻译作品

下面是四年级的课本。注意哟,三年级上出现的《给予树》在四年级上里改头换面,再一次出现了。它叫“给予是快乐的”。

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再一次节选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你直接让小孩看课外书不成?还要选这么多他的书进来么?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嗯嗯,这个还是人家外国人的细心。

第9课 《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当然插图一如既往地是外国小朋友啦。第10课 《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保加利亚的作家来告诉你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第11课 《去年的树》,这棵树肯定不是长在中国的,因为他是日本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的。别问我学语文,为什么学这么多外国人二道手的作品,问译者和人教的编辑去吧。

第14课《白公鹅》, 13课已出现了丰子恺的白鹅,为什么紧跟着又来个白公鹅,这是什么意思?然后配个外国小朋友钓鱼的图,这是神马意思?编辑你告诉我好不?

第23课 《卡罗纳》不用问啦,一看名字就知道正宗国外的,来自意大利的作品。对于大量充斥这种二手翻译作品,我实在看不出什么美来。因为它不是一手语言写就的,这是让小学生去体会汉字的美好?还是体会国外的美好?

第27课 《乌塔》,这篇写到中国人在国外遇到个叫乌塔的小朋友,然后,一对比外国人多勇敢。中国小朋友呢?嗯,自己想吧。

值得警惕

五年级、六年级也是这样的套路,大家可以看。

出现这么多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究竟想给我国小朋友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外国人形象?培养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观?我国历史上这么多的优秀人物不能去说,不能去学?一定要向西方学习。甚至,就算不是在国外,只要是外国人就行?一定要向外国人学习才好?

大量充斥的都是啥玩意啊?这可是小学课本啊,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习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土的文化,而不是舶来品。

都说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人教版教材里的这些导向,究竟是要把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导向何方?这是要全面摧毁我们的自信,重新树立起崇洋媚外的思想吗?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了。还不警惕吗?还不警醒吗?

12.课本剧,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机 篇十二

一、编演课本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当前,部分高中学生不喜欢上高中语文课,把语文看做副课中的主课,极端者甚至提出取消高中语文课设置的观点。本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有三大原因:

1.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做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2.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

3.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把生动活泼的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搞成千人一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蜕变为机械教育。

二、高中语文教学开展课本剧编演的可行性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

1. 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想编演好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便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地读了下来。

2. 内容新,学生学基础知识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3. 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为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是如此。

(二)编演课本剧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

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表演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炼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工于写作的,就改编剧本……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海报的策划、张贴以及相关的宣传等等。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理应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三)编演课本剧能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语文课一定要研究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自我意识愈来愈强。

他们希望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独立地解决问题,不愿轻信别人的结论,不愿盲从,爱评论和争论,倘能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他们就会从心理上感到很满足。

2. 学生的自强心理、成就心理也十分突出。

他们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倘能挖掘新奇的东西,必将刺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3. 高中学生的表现欲也很强。

他们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来表现自我,他们常对活动充满热情,“城市音乐”、“俱乐部”等活动,他们都喜欢参加,真可谓“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倘能适时地组织团体活动,学生一定会踊跃报名。

三、由编演课本剧得到的一些启示

毋庸讳言,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大有裨益。它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一,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加强和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大大地增强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13.回归语文课本,提高教学实效 篇十三

回归语文课本,提高教学实效

朱先容 电话:*** 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

【摘要】: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于是不少师生都认为语文课多上少上、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课堂上,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而经过严格审定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本文笔者从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夯实语文基础;立足教材,巧用课后练习,提升阅读技巧;储备素材,发展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三方面探讨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方法。【关键词】:回归 语文课本 提高 教学实效

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于是不少师生都认为语文课多上少上、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语文教师片面追求高分,轻视教材,课堂上,用大量的课外阅读代替对课本的解读;为了赶时间,只重视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轻视甚至放弃课内文章的教学。因此,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占据着教学的有效时间,而经过严格审定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文则被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惊鸿一般掠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这种轻视教材,忽视课本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注定会事半功倍。

虽然高考选材天马行空,题型也千变万化,它高于教材,但它又源于教材。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了语文教材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纵观近几年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命题也越来越重视与语文课本的接轨。课本上可直接作为考题的有现代汉语语音、字形、词语和古汉语实词、虚词、句式及名句名篇、文学常识与作家作品等语文基础知识。高考名句默写,均选自课本,特别是课本里名篇佳作中语言简练,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的句子,成为默写的常考内容。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现象均来自课本,实乃“熟悉的陌生人”。诗歌鉴赏的意象、情感内容、表达技巧也大都隐含在语文教材之中。语言的仿写内容也与课本作家作品等文化内涵紧密联系,甚至作文的素材选用和主题表达也与课本密不可分。所有这些都在启示我们,高考语文的“影子”就在教材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注重语文知识的梳理、积累、挖掘和灵活运用,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大致分成记忆型和应用型,几乎覆盖所有考题。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为方便记忆,必须总结其规律,梳理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1、语音、字形、词语、文学常识、名句默写的分册梳理,将语言文字运用与语音、字形、词语、病句、修辞等考点相结合,落实到教材中。例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考点,学生学起来抽象而枯燥,我在教学中选取了课文鲁迅的《祝福》,采用小组讨论式将知识讲解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合作探究中有效解决了作文中乱用标点符号的问题。

2、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我在教学中开设“文言天天测”活动,将必修所有文言文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分课制作文言实词知识卡片,强化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3、文体知识、表达技巧知识。

(1)梳理不同文体命题特点: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写人叙事)《荷塘月色》(写景抒情);诗歌《蜀道难》(古诗)《登高》(近体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词)《醉花阴》(婉约词)《沁园春·长沙》(现代诗歌);中外戏剧《雷雨》《哈姆莱特》;新闻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文艺评论、随笔杂文《咬文嚼字》《拿来主义》;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古代人物传记《苏武传》;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论说文《劝学》《师说》;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赤壁赋》;序跋类散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梳理各种文体的特点,篇章结构。(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欲扬先抑。整合必修1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和《语言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课 本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诗经·采薇》的重章叠唱,《荷塘月色》的通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夸张。

(4)小说人物写作技巧:《祝福》的白描,《林黛玉进贾府》的肖像、语言描写、侧面烘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自然环境的烘托,《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概括介绍。

二、立足教材,巧用课后练习,提升阅读技巧。

课本学习是个整体,编者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凭借和依据。是本,是纲。它不仅是帮助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扶手,而且题型设置科学合理,和高考题型有着密切联系。“整体把握”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认识文中人物的,有抓主要内容或重要观点的,有明确主旨或全文情思的;有理清思路(情节、结构)的,有拟小标题的;有从审题切入的,有从文首或文中或文尾引发的,有从写法人手的,等等。“局部深入”这一环节,以“整体把握”为基础和支撑,对课文语言艺术进行品味揣摩,把欣赏评价引向深入;“拓展运用”旨在通过从课内引向课外相关文本的比较阅读,或以读促写。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前三题就依次指向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筛选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等考点。《小狗包弟》第一题“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涉及到现代散文阅读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荷塘月色》练习二对应高考考点“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此人怎样的感情?”“辛词善于用典。在这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什么情思?”“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情怀的?”这些题目的设计关联到高考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的诗歌形象、意境、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观点态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三个练习分别指向高考小说阅读的“概括情节要点,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自然环境的作用”三个考点。3 《装在套子里的人》三个课后练习指向小说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小说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由些可以看出,语文高考并不神秘,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本课后练习的规范作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让学生触类旁通,在高考中迁移运用。

三、储备素材,发展人文素养,提升写作能力

教材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学生作文的样本。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高中语文课本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对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品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积累并利用好课本素材,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首先要背诵大量的优美语段和名句名篇。《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段落生动而富有感情,可通过诵读和背诵既可以有效形成语感,又可通过仿写博喻句、通感句训练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滕王阁序》中的警策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排比句式和排比段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而古诗文则为写作提供了鲜活的事例和深刻的警语,这是极佳的写作素材。

其次要提炼教材中经典形象。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或文学形象众多,忠君爱国上下求索的屈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胆识兼备视死如归的荆轲,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坦率宽容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执着坚韧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自矜功伐刚愎自用的悲剧英雄项羽,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容淡静的陶渊明,天真浪漫豪放不羁的风流才子李白,博学多才乐观豁达的大文豪苏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胸怀天下睿智坚韧的政治家诗人毛泽东,懂得感恩用灵魂行走的残疾作家史铁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善美挖掘文本人文内涵,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再次要注意训练“一料多用”的能力。课本素材内涵丰富,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如“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例可以向这些角度思考:①做事要善于抓住矛盾,分清主次;②临危受命,勇于面对困境;③善于认清自我,把握自己的优点。如果能坚持这样的训练,那么课本中的素材就不再是单调僵死的材料,而是经典的鲜活的论据了。

总之,回归课本,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对课本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语文教师必须回归课本,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一、三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月第一版

[2] 张坤.立足课本注重拓展——高考阅卷老师谈高考语文备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11:161-164 [3] 蔡奋琪.回归教材——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2 [4] 刘倩 黄德涛.考纲、试题与文言文[J].中学语文教学2003,03

14.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篇十四

第一册: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 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7祖: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9.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10.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1.《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起兵反秦后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进入函谷关滞后于刘邦的一场斗争。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

12.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3.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14.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第二册: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 木兰诗 》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r、应`、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 苏洵 、苏辙 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必修三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3.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5.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6.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7.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8.贾人,商人。

9.出官,(京官)外调。

10.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1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3.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4.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15.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16.“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h。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o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17.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18.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19.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0.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1.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22.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23.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4.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25.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26.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7.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28.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9.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30.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31.约从离衡,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横策略。约,结。离,使离散。

32.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3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34.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35.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36.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37.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38.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39.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40.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4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42.百工,各种工匠。

4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必修四

1、读尽缥缃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2、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3、《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4、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末 行:在京剧形成之初,舞台上确实有末这一行,而且由专攻末行的演员来出演,不能由生行演员兼演。京昆十三绝中的张胜奎就是末行的杰出代表,他在那张画像中扮演的《一捧雪》的莫成,就是末行。因为末与衰派老生非常相近,而且后来一些擅于演老生的演员兼演末戏,一些演末的演员兼演生行戏,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并入了生行。

末行与生行表现手法不同,化妆方式也不同,直观上来看,最大的区别是髯口上,生行是戴“三”,其余的都算末行。现在舞台上还有末的痕迹可见,比如《四进士》的宋世杰,戴白满,这就是原来末行的戏。马派《龙凤呈祥》的鲁肃,戴二涛,也是末行的遗风。但是现在已经不单把末再拿出来了。

丑 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生 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胡子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胡子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髯口(胡子),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穿花盆底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 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如包拯就是“净”角色。

5、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6、《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1] 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7、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8、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9、封狼居胥: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古狼山。此山地处荒漠,鲜有草木,且长年风大沙多。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西汉元狩四年(前1)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10、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11、三公九卿: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 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12、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13、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14、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15、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16、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17、游于三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一般县城人口规模2-3万人,经济萧条,人口稀少。

18、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19、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0、举孝廉不行: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1、公车特征: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22、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必修五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令阃(kǔn) (对方妻子)、令兄、令郎、令爱。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 ,“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岁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岁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岁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二、官吏任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 “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三、科举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四、地理知识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上一篇:诉讼费减免缓申请书下一篇:数学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