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2024-09-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精选12篇)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方案

1、角色定位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我是大学生”——主题演讲(3课时)

设计依据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活动主题

角色定位

项目目标

使学生及时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明确自身形象、使命责任、成才目标的认识,学会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

项目任务

先以召开主题讨论会的方式进行,学生要完成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小组讨论、小组发言、班级发言交流等任务。讨论题目是:1.“我是大学生,我该怎样做”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真正的大学生应该做什么?2.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哪些是大学生应该做的?哪些是大学生不应该做的?

项目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上教学活动中,围绕讨论题目撰写500字演讲稿。2.发言稿中至少引用一句名人名言。3.演讲稿要独立完成,写自己的认识。

项目实施

每个同学都要围绕讨论主题,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撰写500字演讲稿。题目是“我是大学生”。以8-10人左右为一组,选出讨论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围绕讨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并以关键词或短句的方式归纳本组同学的共同意见,将讨论结果写在纸板上。

各小组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点评总结。

讨论过程要安排同学摄影。

成果展示

由团支书、学习委员收齐每位同学的发言稿(电子版),配上图片和照片,制成电子书。优秀的发言稿打印后,出一期板报。

项目评价

根据每位同学的发言稿质量和小组代表的发言情况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 小结

第一,大一新生,应认识大学生活特点,适应大学生活,迅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提高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克服“等、靠、拿”思想。

第二,努力学习,培养优良学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第三,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肩负历史责任,善于从身边小事做起,做文明的表率。

注意事项

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如学生干部,、有专长的学生让他们来承担背景布置、引导讨论、活动主持、摄影、电子书制作、板报展示等工作。

2、道德实践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道德实践活动(3课时)

设计依据

绪论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活动主题

道德实践

项目目标

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项目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外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创新或勤工助学等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活动、然后在班级汇报交流等任务。

项目要求

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上教学活动中,围绕主题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可以是亲身做一件好事,也可以寻找好人好事。

2.写出本小组的的体会,传递正能量。

项目实施

1.每个同学都要围绕主题,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

2.以8-10人左右为一组,选出组织者、记录人、发言人,把本组崇德向善的事情经过和体会记录下来,以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制成PPT,图文并茂。3.各小组发言人在全班发言。4.教师点评总结。

5.讨论过程要安排同学进行摄影。

成果展示

由学习委员收齐各组的PPT交给任课教师。

项目评价

根据各组的PPT质量和小组代表的发言情况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 小结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途径。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第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锤炼高尚品格,可以为应对和解决走向社会、立业成家等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注意事项

1.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2.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让他们来承担背景布置、活动主持、摄影等工作。

3、普法实践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法律知识竞赛(6课时)

设计依据

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活动主题

法制宣传

项目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并认同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理解并掌握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律信仰,增强法治价值的认同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争做法治先锋。

项目任务

以法律知识、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等为表现对象,围绕大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进行法律知识竞赛。

项目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教学活动中,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

2.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答题。

项目实施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教学活动中,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

2.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答题。3.老师点评总结。

成果展示

奖励: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

项目评价

根据每个同学的答题质量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小结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抓手。

第二,树立法治理念,尊重法律权威,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平等的、统一的,要正确地享有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注意事项

1.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2.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让他们来协助比赛现场的布置工作。

基础课教学部(社会科学部)德育教研室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二

一、紧紧围绕课改教材,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

2006年8月第1版“基础”课教材及其修订本是由中央审定、专家编写的、代表当前国内最高学术水平的教材,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成果, 集中地体现着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实现这个一致性, 确保其潜在性变为现实性, 在“备书”过程中, 我们紧紧围绕“基础”课教材, 针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内容, 坚持以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教育为主体,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为重点, 以实现成才目标为逻辑归宿, 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并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理论的逻辑, 由思想到行为、由自律的道德行为到他律的合法行为而依次组织教学内容, 形成了一个环环紧扣、有机融合、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和教学体系, 从而赋予“基础”课程教学新生。

在教学中, 我们坚持根据课改要求、学校特点、学生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对“基础”课教材做好解读准备工作, 把最新的创新理论成果吸收进来, 特别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教学工作, 综合地运用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 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把学生生活中有实际感受的道德教育素材纳入教学中, 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 确保学生在鲜活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升华道德境界, 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

二、深入了解学生心理, 注重联系学生实际, 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05方案”主要解决的就是要改变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知与行脱节的问题。这就要求“基础”课任课教师既要注重“书本”内容, 认真“备书”;更要注重“人本”内容, 强化“备人”。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出现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的原因, 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 才能增强教学针对性。教学过程中, 我们坚持对授课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生动、平等、便捷的网络手段, 在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网络中获得学生真实的想法、观点、问题、困惑;还通过教师与学生单独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 以获取所需信息。然后, 根据所了解到的信息, 进行科学剖析, 从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实际、联系学校发展实情、联系学生现实思想实际出发, 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深入发掘足以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和心灵震撼的素材, 组织“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解惑释疑, 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 指导他们解决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上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性, 使学生遇到了许多困难, 特别是需要与选择、判断与认可上的困难。我们在关注广大学生的同时, 更注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道德需要与选择, 把社会道德的普遍要求与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 避免空洞说教, 尽量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发展和完善个性, 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 在实践中自我反省、升华认识、提高觉悟、践行规范, 构铸他们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精神支柱。

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切实改进授课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基础”课改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而进行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重大创新举措之一, 这无疑向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只有学高德厚、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才能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确立的引导者、优秀品格形成的辅导者、心理和谐发展的疏导者、生活就业选择的参谋者、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因此, 全面提升任课教师素质、切实改进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改革和实践中, 我校在严格把好教师选拔入口关的同时, 加强对任课的基本功的考核与培训, 不断增强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理论素质;通过强化集体备课研讨制度, 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发挥视频音像资料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直观地、形象地感受到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上, 融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于教学之中, 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寓教于乐,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 还注意发挥任课教师的语言表达的逻辑魅力来体现道德与法律的理论思维。特别对于法制教育而言, 多媒体教学必须和法律的语言逻辑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够把多媒体的形象生动、引人注意的感性特征与法律的理论逻辑思辨的特征相结合, 避免多媒体的经验特征对法律理论的逻辑思辨的冲击, 冲淡学生对法律理论思辨的逻辑魅力的理解和体会。通过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了由“要我学”, 到“我要学”的重大转变。

四、不断强化实践教学, 积极创新考核模式, 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基础”课教学目标是教育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自觉提高道德修养, 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心灵的道德品质, 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实现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统一, 最终达到“慎独”的思想道德境界。因此, 学校在考核上加大了平时学习考核和道德实践考查的比重, 建立了“理论知识考核、平时学习考核、道德实践考查”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理论知识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观点的正确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分析程度;平时学习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 包括出勤、课堂表现等情况;道德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为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从三个教学环节上下功夫。第一, 在理论教学环节中, 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将课堂专题讨论、主题演讲、模拟教学、分组辩论、观后感等纳入教学内容, 细化为教学指标, 量化为学习要求,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将学生课外能力和品行表现纳入考评范围。从课程论文或自选课题、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量化评定, 这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 在教学考核环节上, 提高实践教学成绩比重。综合化考核方法采用期束闭卷与平时相结合的形式 (闭卷由原来的70%降低为50%;平时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 。闭卷部分由重知识记忆考核改为重知识应用考核。既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规范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又考核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由听讲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思考回答问题和课堂教学参与情况等 (20%) 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体会、考察报告等 (30%) 两部分组成。从而实现了品德培养目标化, 道德考核日常化。第四, 建立学生参与考核制度。为克服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局限性, 采用在教师参与的基础上, 由民主选举的方式, 让每个教学班部分学生参与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通过对各项成绩的分值比例、计算方法公开的方式, 让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成绩, 找到自身的不足, 使本门课成为大学生较为喜爱的一

三年来, 我们从改变以往“拼盘式”的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入手, 创建了以“理论知识”为先导、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改变了知识教育为主的现状, 构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教育”三位一体的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教育的教学基本模式和教学效果科学评价体系, 初步探索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基本

参考文献

[1]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1) .

[2]李有库.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素质的构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0) .

[3]张巧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08, (6) .

[4]苏令银.把思想教育内容落到实处———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5) .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三

【摘 要】本文阐述主体性教育和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定义,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可采取案例分析解构法、时事热点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等具体教学方法。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37-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加强学生在课堂上和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就在我国产生广泛影响,至今,确立每个独立个体的主体地位、唤醒每个学习个体的主体意识,是建构德育模式的一个核心主旨。对于“基础课”来讲,构建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潜能,能够确保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并顺利解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主体性教育和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定义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也就是说,主体性教育不单表现为理论性教学,更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教学过程。

主体性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而学生作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过程。主体性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一名知识灌输者,而是要积极地、主动地、富有创造性的为学生设立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得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地发展。

二、“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时代变革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是一个由互联网带来深刻变革的时代。我国的教育必然也要跟着时代变革的步伐。高校“基础课”具有非常明显的与时俱进的特质,时代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基础课”的教学必定要随着社会发展的现实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开放与变革共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作为当代高职大学生,必须学会主动把握发展机遇,主动追求真学问,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十八九岁的大学生,他们的心智正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意识,让他们成为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独立个体,是需要很多种途径和方法才能完成的任务。主体性实践教学恰恰是这多种途径当中最可行、最有效、最方便组织的一种手段。那么,承担着为大学生再次指引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课”,更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机会。加强“基础课”主体性实践教学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做起来,使得“基础课”课堂活跃起来。

(三)教材内容发展的需要

“基础课”新教材编写者虽然注意到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在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注重与学生的亲和力,但是由于教材本身的特性,整部教材着重于展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整个教材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理论性非常强,学生可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兴趣去阅读教材。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基础课”,课程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摆正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教材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非常强,教师为了保证学科的完整性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述理论体系和各种概念,这样极易造成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积极性,甚至不愿意听课的不良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主体性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与之相辅相成的就是现在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三、“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事实上,一直以来,“基础课”任课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方法,而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是被越来越多的教室所认可的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达到“基础课”教学目的的最优选择。笔者认为,“基础课”实施主体性实践教学,可采取以下具体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解构法

“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已经运用很久,但是基本上属于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案例,听过之后最多师生交流一下之后便没有下文。如何将案例教学法成为主体性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此,在运用案例分析结构法对这门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精心搜集各种案例,搜集之后要设计案例引入方法,论证以及分析相应案例参与教学的可行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教师根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收集案例,这些案例必须是鲜活的,实际存在的,并且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件。收集案例后统一进行整理分析并选出最合适的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分析的对象。这是一个案例教学定位的过程。将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实践性最强的案例定位课堂教学案例。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现场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可以是教师先分析讲解,再交由学生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同学们将案例中的事件进行情景再现,学生可以在这种鲜活的事件面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案例进行解构和分析。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将案例分析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自行查阅相关案例后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案例解构。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并切回到档次的基本理论主题当中,在学生的充分参与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二)时事热点讨论式教学法

现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社会上最新最热的问题。将时事热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也是我们在主体性实践教学中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我们以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为“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根据教学课程内容的要求,自行查询相关资料,找出社会中相关热点时事;之后让学生确定一个自认为最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已经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课本上相应的理论内容对这一话题进行剖析,组织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仅需要发挥一个引导的作用,在上课前提出整体计划意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申报发言的先后顺序组织发言,最后进行点评即可。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以一种同老师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其参与的主要依据,通过自主选题,可以非常轻松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有了兴趣,自然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之间也相互在激发、参照和影响,课堂氛围便更加轻松和谐。热点讨论式方法强调学生的活动是建立在个人自主选择基础上的能动活动,课堂教学不再一如既往地沉闷呆板,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使得课堂有着鲜明的生动性、活泼性以及多样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是实现主体性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一种高仿真的场景,让学生在每个场景中充当主角,进行身份假设,模拟现实中该场景该身份的人所遇到的任务或者挑战,要求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和挑战。例如,可以创设模拟法庭、模拟拍卖会等情境,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模拟或者虚拟某些事物或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过程等等,让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便可以在短时间提高其能力和素质。运用“情景模拟式教学”,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理论学习的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通过模拟,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景模拟式教学是一种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基础课课堂上值得一试。

在情境模拟式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注意将场景定位在学生便于理解和参与的范围内,不要太过复杂,但也不要过于简单。模拟任务的设计要富于挑战性,并且任务的完成要与成绩评价挂钩。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完成任务、扮演角色的机会。

情景模拟教学法同时兼顾了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以达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双重目的,是主体性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们坚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主体性实践教学将会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基础课”课程教学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环节和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戴国良,周永平.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0(3)

[3]倪良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11)

[4]黄焕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5]陈恩海,郭水兰.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系统实践教学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5)

[6]陈胜利.主体性参与教学模式的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7]李辉.高校主体性德育的现代建构[J].中山大学学报,2002(6)

[8]李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性的践行范式[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体性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2014JGB361)

【作者简介】王典雅(1978— ),山西平遥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与法律教育;陈 辛(1979— ),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与法律教育。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 篇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菊花社区实践报告

转眼间我们就已经踏入大学的校门,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也即将在这里得到奠基,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个机会,来争取更多的知识和本领,让自己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这次我们有幸来到菊花社区进行社会实践,也通过这次实践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次社会实践主要以调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主,通过实践我们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经受磨练,增长才干。这次活动提高了我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次好的机会。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我们走访参观了菊花小区各处的文化基础设施,娱乐体育器械等,了解了社区的文化建设项目,并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了社区目前的文化建设情况,可谓是收获颇丰。我用我的一些经历并参考书籍总结了以下几个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社区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社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如何更好的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对提升社会和谐程度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长期以来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某些不和谐现象日渐显露出来,譬如城乡居民精神生活匮乏,法制意识淡薄,整体素质较差等,这些都与加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因此,还必须下大力气全面提高整体国民的综合素质,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来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以此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社区文化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一个社区的文化是该社区运行状态的综合体现比如,一个社区的建筑,街道,人们的语言,服饰,待人接物的礼仪都反映了该社区的文化面貌。

2、社区文化体现群众性的文化特点,比如在社区文化活动中,不管你是老师,学生,工人,公务员,都是平等的关系,在一起学习,唱歌,跳舞,彼此没有压力和隔阂。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基础上的。社区文化充分体现出这种群众文化的特点,他所形成又被社会认同的亲和力是其他政治思想工作所难以达到的。

三.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过强的政府色彩,要表现在从思路,步骤,内容和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相反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体——社区成员,往往处在被动状态,有些活动的开展并不是社区居民群众自己的意图;除去自发性的,得到政府允许的兴趣团体活动外,对社区文化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参与度很低。文化主体的错位和主体功能的缺失,一方面令政府付出高额复杂的综合成本,却难以换来理想的文化影响和社区成员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对塑造社区文化极为不利,降低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效率,又增加了社区文化工作建设和开展的费用。

2、社区成员参与度偏低。社区文化的主体对象是社区成员,如果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毫不关心,那么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起来就很困难。以菊花小区为例,一般一项活动参与面达到19%就很高了,而相当部分的活动参与面仅在 7%至 10%。老人和青少年是参与的主力军,在上班族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熟面孔”,这是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社区文化建设不好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在一些大城市的老城区,由于居民居住时间较长,互相熟悉,以及院落住宅的特点,居民之间关系比较密切,融洽,邻里之间能互相照顾帮助,对社区活动参与度较高。在新型住宅小区,由于多是新迁居民,互不熟悉,居住场所相当封闭,人际交往少,相对关系比较冷漠,对社区活动关心参与度较低。社区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提高广大社区成员对于社区文化的参与度。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社会公德和现代人格,形成社区成员之间文明的交往方式和公共生活行为准则,使道德精神得以升华,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和人们自身得以全面发展。

3、社区文化设施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区文化设施管理权归投资者。社区文化设施一般都是政府投资,在计划经济体制格局下,社区内的文化设施的投资和管理大多由文化局,教育局,体育局来负责。学校,机关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拥有大量的文化体育设施,虽然地处社区之内,但与社区没有组织关系。由于一些社区的工作体制还没有理顺,社区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各个地方的社区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有些相对较落后的地区尚没有建立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相关部门不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关系协调极为困难,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

4、社区文化建设缺乏政策,法规的保障。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局,是真正的系统工程。社区建设除去社区自身应努力外,还依赖法律、法规等制度条件的保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法规。在社区文化内容,组织结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场地设施,群众文化组织合法地位等诸多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工作无头绪,统计无依据,考核无标准,管理不规范。

四、我国社区文化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和重要作用要有深刻的认识。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大家共建和谐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社区成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素质,形成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其次,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程度。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建设新社区。社区还应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成员的文化价值取向等实际状况出,出发形成具有个性的社区精神。最后,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应重视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做到力量互补。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对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应实行“稳定队伍,提高素质”的方针。

通过本次菊花社区实践活动,我们对菊花小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以及查询各种资料,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区实践活动给生活在像塔中的大学生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五

一、课程说明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授课学时:54

分:3

二、课程的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本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践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律,自觉培养优良学风;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与难点】

1.大学生活基本特点;培养优良的学风 2.大学生身负的历史使命。

3.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2学时)

1.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程的主要内容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程课的方法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4.适应人生新阶段

5.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6.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1学时)给父母的一封信 【作业与思考】

1.结合自己的感受,总结大学新生活的新变化。

2.从自身素质的结构情况来看,有哪些值得加强和改进? 3.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4.当代大学生如何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章

追求远大的理想 坚定崇高的信念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重点与难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4学时)1.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参观海尔工业园或青岛港等知名企业

【学习思考】

1、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理想信念与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践履爱国主义行为,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重点与难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2.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4学时)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4.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做忠诚的爱国者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

观赏爱国影片“首席执行官”

2学时

参观青岛山炮台遗址、康有为故居(课余时间完成)

【学习思考】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应当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应怎样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3.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为什么要更加强调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保持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

4.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努力,大力弘扬和自觉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目的要求】

深刻认识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科学地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人生观;了解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端正人生态度;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各方面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重点与难点】

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6学时)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人生价值大拍卖

【学习思考】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2、谈谈你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生价值取向的认识。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4、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都很“实际 ”,你认为“为人民服务”还能否作为大学生的人生目的?

6、有人说“顺境使人颓废,逆境使人成功”,请谈谈你的理解。

7、大连市公汽联营公司驾驶员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之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思考与讨论: 黄志全表现出怎样一种人生价值观?谈谈你的感受。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目的要求】

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6学时)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二择其一,课余时间完成)

1、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2、根据校区分散特点,规定三校区学生自愿组合就近分别到社会福利院(浮山校区)、午山小学(崂山校区)、栈桥栈道(鱼山校区)至少做一次公益活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思考】

1、人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2、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

4、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的品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目的要求】

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模范。【重点与难点】 1.社会公德要求

2.在公共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法律规范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5学时)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1学时)校园道德文明面面观

【学习思考】

1、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3、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目的要求】

了解职业生活的本质内涵,把握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主要法律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创业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摆正爱情在人生发展中的位置,认识婚姻与家庭的关系,自觉遵守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重点与难点】 1.职业道德要求 2.家庭美德要求 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6学时)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2.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课余时间完成)大学生爱情观调查研究 【学习思考】

1、如何正确理解职业的涵义?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应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3、如何正确理解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4、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

5、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6、在我国结婚有哪些条件?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目的要求】

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运行机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重点与难点】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2.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3.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4学时)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现身说法”活动

【学习思考】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谈一谈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在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掌握我国宪法和其他部门基本法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树立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律素质,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律已,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适应社会法治化的需要。【重点与难点】

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权利;犯罪构成 2.程序法在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内容】

理论课教学内容(7学时)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2.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3.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

旁听庭审(浮山校区、鱼山校区分别由教师组织到市南法院、青岛中院;崂山校区由教师组织在本校区法学院模拟法庭)【学习思考】

1.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的原则? 2.我国有哪些实体法律制度?

3.举例说明依照法律程序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

五、课程使用的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罗国杰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书: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刘书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戴艳军、杨慧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六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题 目: 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调查 学

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专

业:工业设计(103班)

小组成员:莫小燕(1200410310)(组长)、蒙思颖(1200410309)、宋丽蓉(1200410312)、蒲蕾(1200410311)、项黎旸(1200410314)

指导教师: 蒋业华老师

制作时间:2012-11-15

【社会实践目的与要求】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调查了解、体验有关人生、理想、爱国、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行为侵袭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与技能。

【社会实践计划】按照教学计划用两周进行。第一周分为若干小组,讨论社会实践主题内容、工作流程并教学实践活动;第二周总结、撰写实践报告、制作PPT等。

【参考题目 】 1.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2.采访学长、老师、名人的大学生活与感悟.3.调查8个人的成长轨迹。4.参观桂林市区爱国主义基地。5调查桂林市区企业、农村的民生问题.6.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7.大学生礼仪行为与观念调查.8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调查.9.旁听法庭审理案件.【社会实践目的】为了了解大学生们对环境保护、低碳生活了解程度及其行为意识的素养。转变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当前,不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已经开始转变,大学生这个具有高知识份子的特殊群体也不应落后,从节约用水电,降低能耗,减少具有污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不断培养文明、责任的低碳消费方式。但仍亦不少扔对低碳消费观念还比较模糊,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为了进一步了解广大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大学生树立低碳的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并由校园推广到社会,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时间】2012-11-9

【社会实践题目】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调查

【社会实践内容与收获】

导语: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之旅游名城。本研究于都2012年月11月9日开始的,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500名各年级学生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多种调查方式并用的研究,以了解大学生对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行为意识不是很好,如学

生环境保护意识没预期的高及对低碳生活了解较少,建议学校紧密结合校内外环境教育活动,多开展实践类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

正文:

1、调查方式及情况

本文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测试方式,共发出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共得有效问卷485份。在有效调查问卷中,男学生280名(56%)、女学生200名(40%)、20人未填性别;其中大一200人(40%)、大二150人(30%)、大三150人(30%)。

本文选取调查问卷中关于环境保护、低碳生活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环境问题与其自身利益关系的认识水平及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深度,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行为意识。

2、成果分析 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低碳生活方式消费”认识模糊。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环保生活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有27.6%的人对“低碳”这个词的意思都不知道;有42.8%的人对“低碳”这个词的意思听说过,但具体不了解;只有29.6的人对“低碳”有所了解。另外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只有30.4%的人

认为低碳消费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其余的被调查者认为“低碳”与我们的生活只是在某些方面有点关系,甚至有人认为“低碳”是政府的事,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

2、不注意节约的现象比较严重。据有部门统计若节约0.4公斤的标准煤和4升的净水,还可以减少大约0.27公斤的粉尘和0.037公斤的二氧化硫等排放。此次调查中,1/5被调查对象在节约水电方面没有注意过,很随意的使用。只有1/3被调查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节约水电。并且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件衣服从采购布料、加工、运输再到销售有漫长的流程,期间的碳排放量是惊人的,而调查显示,有54%的被调查对象在每季度购买衣服在3件以上。

3、为图“方便”而放弃“低碳生活方式消费”。按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每年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此次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认同低碳消费,但为图方便而放弃这种方式。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上15.5%的被调查对象在超市购物时,多时会使用,而拒绝使用的只占21.5%。

3、结论与建议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低碳生活方式不仅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是警示人类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主要依据研究结果归纳以下三大点结论及建议,详细内容分述如下:

1、结论:

(1)、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大一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高,对低碳生活了解比较深入,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普遍较高,忧患意识较强,对环境的未来20年走向表现担忧者居多。

(2)、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多元化,但学校仍是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途径,这是普通高校多年积极贯彻实施环境教育的结果。

(3)、学生的环境意识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大一的比大二的强,大二的比大三的好,年级越低的学生环境意识更强。这可能与学生的社会经历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所关系。也有最近几年中小学才更注重环境知识教育有关。

2、建议:

可持续发展得以贯彻实施关键在于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的教育,而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知识份子,作为国家建设的建设人才,更应该引起重视。由校园推广到社会。学校方面:要提高环境教育效果。如我们学校可以学习IWTER(台湾地区爱水环境教育全球生态思考在地保育行动)模式。可以由环境行动的推广来落实,并达成既定规划设计之教育目标。在推动策略上,环境保护参与者针对生态环境教育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与活动TW课题(目标、参与者、时间、地点、教材、内容、法式)等范畴界定。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活动规划,并以生态信息整合及环境教育平台扩大政府、学者、媒体、在地居民的参与交流之沟通协商。环境教育平台以“告知、说明、公听、听证、质询、论坛、研讨、教育、倡导”等不同形成参与行动,有助于增进学生经由“觉知”、“知识”、“态度”、“技能”、“责任”的环

境思维,选择有助于环境涵养的负责任环境行动。在环境教育推广部分,将集体生态保育治理之重要信息透过环境教育化过程,编制成数字多媒体教学教材,并透过信息公开,提供政府决策、学术研讨与教育倡导等多元应用及研究交流。学生的参与形态可以从政府计划历程中参与与观察,从无参与、象征性参与、抵制性参与;逐渐转换到监督性参与、咨询参与。这种建构在环境教育平台上,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是互信而友善的,对于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低碳生活的了解并加入其中是有很大帮助的。

(1)学生方面:

1、大学生要有信心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方式观念,倡导以绿色消费体现生活品质。广大大学生要崇尚自然,保护生态,少排放二氧化碳,树立理性的科学的消费观念。

2、用低碳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广大学生要争做低碳生活的推动者,推动社会转变发展观念,注意环保,节约资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00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旺加里马塔尹说:“体现差异的并非大事,而是我们每天取得的一小步。”从日常生活来讲:

a、家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让太阳这可再生能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b、每次用水都关好水龙头,节约用水,出门要随手关灯; c、看电视、电脑时,适当把屏幕调暗些,调成中等暗度,省电又保护视力;

d、夏天空调不要频繁开启,尽量多开窗通风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七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习要素比较

要搭建在“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中的评价模型,首先从学习的角度,分析一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中学习要素的区别。

(一)学习目的

在理论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能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基础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理论,深度关心学生,深刻认知社会,实现理论难点面对面,让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第七章中关于职业道德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知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在实践教学上,可组织学生参加本院系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各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思想表现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从而明确大学生活的努力方向。可见,实践教学的学习目的较理论教学更加务实。

(二)学习内容

在理论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概念、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实践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长见识,提高觉悟,锻炼能力,培养良好品格。第二章中关于爱国主义的理论,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和中山舰博物馆,让学生亲临现场会获得不同于课堂的直观感受,更深刻地了解国情、省情、社情,结合自己的专业,发挥特长,利用所学科学文化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奉献社会,提升自我。

(三)学习方法

在理论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以理解、记忆为主。实践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明确实践目标,在实践中体验、感受、观察和思考,综合运用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五章和第六章关于法律的内容,我们与本地司法局联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普法活动,在活动中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也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目标不明确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评价标准既要客观准确,又必须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在“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中,许多高校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是很清楚,也不清楚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有的高校将实践教学评价等同于“评等级”,简单地将教师的教学分出几个等级,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目标不明确,难以有效地指引和规范实践教学,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教学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大增加,长此以往,会直接降低实践教学的实效性[1]。

(二)评价内容片面

“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全过程的全方位评价,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的评价。因此,实践教学评价既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也要把学生的学习效果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目前,不少高校仅以教师是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有无实践报告进行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较少提及学生在教学中的进步和变化,如学生的兴趣是否得以激发,学习主动性是否得以调动,潜能是否得以发展等等[2]。另外,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局限于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估,而对教师课前对实践教学的准备、设计和课后给学生的指导、答疑等方面的评价很少涉及。

(三)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主体涉及由谁来进行评价的问题。很多高校根据校内外有关领导、专家同行、管理人员、学生以及任课教师本人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与打分,其中学生评价信息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信息来源,可以说,评价主体比较单一,是“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高校推进与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实践参与的社会用人单位、社区居委会、科研院所也要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

三、基于要素分析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策略

从实践教学的学习要素分析中不难看出:实践是手段,在实践中持续学习是路径,“三观”的正确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是教学目的。那么,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的设计,其原则应该是:评价方法符合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特点;评价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在设计评价方法时,提出以下设想。

(一)将实践教学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学生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都会根据教学大纲来制定教学目标。但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应充分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评价标准要客观实际。在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时,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考虑“怎样达到目的”的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是实施教学评价活动的基础。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教与学的活动才能和谐统一,产生“共鸣”或“共振”,使教师的教学对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学习目标是在学习活动之前,预先设想和确定的关于学习活动最终期望达成的结果,具有抽象性。而要根据学习目标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就必须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指标[3]。

(二)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要使评价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和鼓励学生参与的作用,必须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前的评价,主要看其是否参加了培训指导课,围绕活动主题查阅的相关资料,为活动的开展所做的准备程度;活动中的评价,主要看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提高,活动中是否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主要看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与评价学生活动“结果”相比,要重点突出“过程”的评价。因此,过程性评价在实践教学中是重要的评价手段。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对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是必要的,因此,总结性评价在实践教学中也不可或缺。因此,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其评价方式应是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思[4]。

(三)突出“发展性评价”理念

现代教育评价的总体要求是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即评价要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而非传统的“奖惩性”评价,实践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方法也不例外。因此,在初步建立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后,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评价要以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要以“鼓励”为主,贯彻“赏识”教育的理念,注重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学习,通过我们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系统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基础”课的学习中来。确定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评价,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最终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实践教学模式遵循着知行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原则,在实践中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践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方式对这一教学模式的成功推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实践教学评价的不断规范、完备、科学,实践教学也将能更健康地持续发展。

摘要: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分析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学习要素,并从当前“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要素分析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策略,以期为“基础”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和改进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八

关键词:教学目标;困局;破解之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37—02

一、法律部分教学的困局及形成的原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①是作为“两课”的内容之一,在高校中广泛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教学计划编制和日常教学工作中,也给予这门课程充足的学时,在依法治国的宏大背景下,学生对开设这门课不仅有很多期许,而且普遍怀有饱满的热情和美好的憧憬。这门课程在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环境,其实践教学效果理应是很好的,然而在我近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存在着难解的困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教学面临的困局是,老师感觉很多法律上的专业知识不能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比较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进行讲授,而学生反过来又普遍反映对很多法律概念都是似是而非,不得要领,并且感觉实际学习法律和最初对法律的幻想之间反差很大,甚至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对课本中堆积如山的概念心生畏惧,进而出现厌学情绪。即便是老师会找一些生动的案例,来改善学习气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普遍感觉不能学以致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限。上述困局如果用一句话进行准确地概括,就是:讲深学生接受不了,讲浅学生又什么都没有掌握,其实质就是课程设置的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脱离和背弃。

面对这些问题,有的教师说因为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太多了,进而建议压缩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的教师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应该多运用案例法教学。案例教学可能会提高课堂听课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对于根本问题的解决却于事无补。有的教师干脆建议,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既然是深也深不了,浅了没意义,那么本身就不该开。

依笔者看来,这些提法都没有抓住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困局形成的核心因素,即对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认识上的偏差。正是因为认识上的迷失,过多地关注于法律的“专业”和纯粹,过分地注重向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灌输专业的法律知识,才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困境。

二、法律部分教学到底为了什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法律部分教学的目标是不是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答案显然不是,这是因为:

1.不符合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原则和趋势。如果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去学习掌握专业法律知识,命题的本身就是个悖论。作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将来安身立命依赖于其所掌握的非法律的专业知识,而非这些专业的法律知识。让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去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大量专业的法律知识,也不符合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大潮流。反之让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拥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具有一种开放性的视野,则是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宽基础的要求的,特别是在依法治国已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为中国的治国方略的大背景下,则显得更为必要。

2.速成为法律专业人士也无实现的可能性。在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每一个简短的一章,都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章尽管都非常精简,但有关这门部门法的重要概念却一个不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随便翻一页,在其上能找到几十个专业的法律概念的情形,可谓比比皆是。正是这些概念堆砌成了法学这座宏伟的大厦,也正是这些专业概念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章,所体现的一门部门法,让一个专业的法律学生,在本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去花至少一个学期的几十个学时去学习,也甚感吃力,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一般给的课时也就两个,多则三四个,想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去学习掌握专业法律知识毫无可能。

3.培养非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在推动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中,我们不仅仅只关注那些少数的法律专业人士,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民主法治的基础——那些非法律专业人士,即普通大众的法律认知水平。法律即规则,在一个都不讲规则的基本社会氛围中,即便是法律人如何身体力行,都是杯水车薪,都是大海中的孤舟。任凭法律人如何努力,如何依法行事,法律运作的程序和输出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普遍的遵守,依法治国都将成为一句口号。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开设,在针对非专业的人士传播法律知识,开启民主法治意识方面,自然功莫大焉。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是不可以单独地依赖于少数的专业人士,就可以完成的,这个结论也是经得起理论论证的,也是中国近三十年来开启法治进程的实践证明的。依法治国是一个事关全民的系统工程,在一个长期封建、法治传统严重缺失和匮乏的国度里,它成败的关键更依赖于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非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意识的提高,任何试图简单地通过颁布法律构建法律体系、培养专业法律人士和完善司法系统的做法,只会把法治的大厦建立在流沙之上。

三、法律部分教学困局的解决之道

从这个层面上看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基点非常清晰,它在于法律意识,而非法律的专业知识。个中道理也不难理解,现代人都离不开电视,而每个人要要学会开电视、关电视和调换频道等简单而又基本的操作,但每个人无需要学会修理电视,更无必要学会制造电视,我们只需要知道电视机运行的简单机理,而不把它当成一个可以把整个世界装进去的怪物一样即可。

也就是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教学的目标不是要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的法律知识,更不是要让他们将来能够处理具体的法律问题。法律部分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法律现象,使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对于当前有关法治的热点问题,有比一般大众更深刻正确的认识和法律意识,从而能自觉地融入到现有中国法治化的历史洪流中去。只有这样,法律教学目的才是适当的和可行的,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教学面临的困局才可一扫而空。

可能会有人会建议,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不去学习掌握系统的专业法律知识,而去掌握一些简单的法律概念,这显然是不可行的。首先,法学是系统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知识毫无用处。其次,既便准确掌握几个法律概念,有时也并非易事。法律的概念尽管来自实践,但既然法律非为一人一事所设之法,而要使法律对于万事万物都具有普适性,那么这些概念就必然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

如果能在认识上不出现偏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进行如下改革:

1.改革教材。教材的编写既然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那么就要放弃目前教授专业法律知识的做法,在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法律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一方面会增加学习的难度,而且也没有学习的必要和可能。既然充斥原有版本的大量法律概念,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根本不可能掌握,留其何益?修订后教材的主要篇幅应该是经典案例和诱导学生开展讨论,通过具体案例和讨论,重点让学生体会法治的必要性和精髓、了解法治运作的基本程序和架构、明白现代社会公民的守法意识和规则观念必要性和重要性等这些宏观性的智识,而不要让学生陷入到专业知识的浩淼烟海之中。至于在此为什么要强调改变教材,而不去主张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是因为任课教师在传统教材的架构下,其上课所举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讲授案例只不过是变换了形式而已。而修订后教材中的案例,已经不是将教学目的局限于具体的法律专业知识之中,而是跳出来,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宏观上对法律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2.教学重心的改变。在教材修订的前提下,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老师教学的重心也要随之转移,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关涉法治方面的更宏观的问题上面,而不是教育学生如何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并加以运用。比如老师运用闻名全国赵作海的案例教学,重点要放在让学生去理解刑法上“疑罪从无”原则的在人类历史上进步意义,让学生去理解法律程序对保护每个人权益的重要性。显然如果给专业学生教学,就要深入地多,除了交代这些宏观上的背景知識之外,教学的重心显然是让学生掌握该案件中具体办案人员在哪些地方违反了中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教学目标和重心的转换,对于老师来讲,无需再为如何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而苦恼;对于学生来讲,在抛去专业法律知识的苦恼之外,可以对法治及其运作有了相对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当前法律部分教学中遇到的困局自然而然地被破解了。

参考文献:

[1]陈大文.法律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

[2]易虹,张国轩.法律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5.

[3]王学俭.法律基础[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02:8.

[4]毛昭辉.公共管理法律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法律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

[6]巩献田.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7]杨丽娟.关于《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后的教学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6,(4).

[8]李清伟.法律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九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题 目: 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 学

院: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

业: 自动化

【社会实践目的与要求】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调查了解、体验有关人生、理想、爱国、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行为侵袭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实践中

接受教育、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与技能。

【社会实践计划】按照教学计划用两周进行。第一周分为若干小组,讨论社会实践主题内容、工作流程并教学实践活动;第二周总结、撰写实践报告、制作PPT等。

【参考题目 】 1.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2.采访学长、老师、名人的大学生活与感悟.3.调查8个人的成长轨迹。4.参观桂林市区爱国主义基地。5调查桂林市区企业、农村的民生问题.6.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7.大学生礼仪行为与观念调查.8环境保护、低碳生活调查.9.旁听法庭审理案件.【社会实践目的】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新科技产品成为消费热点,手机已经为其代表之一。高中或许有些同学因学习原因手机的使用受限,但在大学校园里,无手机不生活,尤其是在校园网覆盖下,手机成为使用

面最广的通讯工具。然而,大学生如何使用手机,是否会影响到学习、生活以及身体,这些是我们现在想弄清的问题。抱着这些疑问,我们在我校对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这个大学生生活状况的子命题进行了抽样调查 【社会实践时间】 14周至15周 【社会实践题目】

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社会实践内容与收获】 调查方法:

1.由调查小组成员共同协商确定问卷内容,制作成电子版调查问卷。2.打印及复印问卷。

3.利用放学的人流高峰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4.调查完成后,由全体小组成员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问卷内容见附录

5.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153份。调查结果

具体如下:调查对象中男女大约各半。其中大一60人,大二41人,大三29人,大四23人。调查内容及分析:

1.大学生手机价位和品牌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有63%同学的手机价位在800—1600元之间,17%的

同学手机价位在1600—2000元之间,9%的同学手机价格在800元以下,还有11%同学手机价格在2000元以上。在这些同学之中,有62%的同学选择三星这一牌子,其他的如苹果5%,三星11%,还有22%的同学使用的是国产品牌手机。最近几年,三星公司以其产品质量好、功能多、外行美观,适合学生使用而受到多数同学的青睐。同样,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国产的手机如华为和中兴功能也很不错,价格也不高,也越来越受同学们的欢迎。还有数据显示,同学们对山寨机的看法褒贬不一,18%的同学选择支持,11%的同学选择反对,71%的同学对山寨机的看法无所谓。2.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就大学生现在的手机使用情况来看,有48%的同学手机主要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有38%的同学手机主要是用来上网,还有14%的同学手机主要是用来看电子书。在课堂上,有40%的同学偶尔玩手机,37%的人一般,14%的人经常玩手机,还有9%的人上课手机不离手。从这两方面看,大学生在手机的利用使用方面还不是很好,很大一部分人使用手机主要是娱乐休闲。调查数据还显示:有60%的同学选择的服务商是移动,21%的同学选择联通,还有19%的同学选择电信。绝大多数人选择中国移动作为服务商,因为在桂电,中国移动信号好、网点也多,同时中国移动的服务业务也比较多,被大多数大学生所喜欢。3.每天总共使用手机时间的多少

关于这个问题,不少同学感觉难以确定,因此只是估计了一下时间,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各个选项中只有4%的同学选择

了半小时以下。28%的同学觉得自己每天使用手机大概在半小时和一小时之间。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的是一小时到两小时之间。人数最多的则是选择了两小时以上,占调查人数的38%。他们多数是在煲电话粥,或者了上网。而根据相关实验显示,如果每天使用手机超过两小时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特别是对使用手机上网对视网膜的伤害。因此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我们的同学在这方面有点过度了。4.对手机辐射的认识

手机辐射对人类的危害很大,远远高于固定电话,使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受损、睡眠紊乱、头痛、癫痫及血压上升的现象。然而作为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者是否了解这些电磁污染呢?在参与调查者中没有人选择“完全不清楚手机辐射”,表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手机辐射。可是只有20%的人知道自己手机的辐射值,并且没人知道手机辐射在多少范围内安全,也没人知道我国对手机辐射的相关规定。在众多手机使用者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初略知道个大概,清楚危害却不重视危害,在桂电这个工科院校尚且如此,可见对手机辐射危害的普及刻不容缓。大部分人是知道一些手机防辐射的方法的,最简单最彻底的方法是减少手机的使用度。不过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手机使用者数量仍在高速增长。接近三分之二的手机用户直言在选择手机的时候不会考虑手机辐射的大小。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反映出,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还是有很多没有注意或者说引起重视,甚至一些和自己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去改变。

5.课堂上使用手机

在不讨论调查结果前也可以很现实的说,这是我们现在大学生的一大问题。“手机党” 一词应该也是这么由来的。而调查结果可以说很好的验证了这一说法。每个同学都有过上课玩手机的经历,而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一般会玩的选项,具体来说是63%的同学。只有18%的同学选择没有在课堂上玩手机的习惯,另外还有19%的同学选择了逢课必玩。可以说,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学校时很严重的 6.大学生每月话费消费情况:

调查中显示,就手机话费的消费情况看,有64%的同学每月的话费在50元以下,19%的同学每月话费在50—80元之间,11 %的同学每月话费在80—100元之间,还有6%的同学月话费在100元以上。而有53%的同学每月的生活费在300—500元之间,有40%的同学每月生活费在500—700元,还有少部分人每月生活费在700元以上。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手机话费在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中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可以看出,理性消费还是占据了大多数,但是这其中也有些特例,某学生在接受我们问卷调查时和我们提到,自己和寝室的一个室友,由于异地恋“打”的火热,每个月煲电话粥话费得300多。这或许就不是理性的恋爱以及消费了吧?或许应该引起我们的担忧。调查体会:

这次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和对手机购买以及消费等的一些看法,总体来说,本次问卷调查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同学们对于手机的认识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基于此,结合广外问卷

提供的情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关于购买手机的建议

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是每年都有调查显示,我们是全球奢侈品消费最多的国家。虽然说手机现在不是奢侈品,但是建议我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节约的意识。手机能够不更换就尽量不更换,即使更换一个手机对某些同学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我们还应该摒弃那种为跟上时代,赶上潮流,或者为了体验新款而更换手机的理由。另外,我们还建议我们的同学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国产手机上,虽然它们现在大部分还不及国外那些名牌,但是你们的支持会成为它们不竭的发展动力,最终成为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何况,如今的国产机一取得不小的进步。2.关于使用手机的建议:

现在手机功能不断增加,使得很多同学手机使用的频率以及时间都持续的增加。在此,要求大家不要使用手机是不可能也不科学的,但我们希望大家掌握一个度,使用时间和场合的度。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有很多同学没有这个意识,每天使用两个多小时以上。要知道现在的手机辐射还是很大的,使用时间过长对身体的影响将会非常的大。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同学喜欢睡觉时将手机放在枕头旁,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希望有这习惯的人能够予以纠正。再者,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同学在课堂上不要使用手机,很多人说因为老师讲的没意思所以自己才玩手机的,其实堕落是不需要理由的,更不应该

从老师身上找借口。端正我们自己的学习态度才是解决的方式!当然,如果学校和老师能够予以一定的监督,会有更好的效果。3.关于手机话费的建议

对于手机话费这个问题,我们或许不应该予以太多评论,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我们必须遵循的一点,那就是节约。对于电话过多的同学来说,或许可以选择亲情包,长话包之类的,或者也可以试试微信,QQ在线通话之类的方式。对于短信比较多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短信包。这些都是节约的措施。办法总比困难多,是吧?

1.附1: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报告

1.您现在拥有自己的手机吗?

A.有

B.没有

2.您拥有的手机的品牌是什么?

A.苹果

B.小米

C.三星.D..LG

E.HTC F.联想

F.华为 G.OPPO

H.中兴

I.其他 3.您的手机是什么时候买的?

A.高三

B.大一

C.大二

D.其他

4.您每天主要使用手机做什么?

A.打电话发短信

B.上网、聊天

C.看电子书、听歌、游戏

D.其他 5.您对手机的辐射了解吗?

A完全不了解

B.只听说过 C.了解,但不在乎

D.了解,并尽量避免 6.您每天总共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多长?

A.半小时以下

B.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

C.一小时到两小时之间 D.两小时以上

7.您在课堂上经常玩手机吗?

A.没这习惯

B.偶尔

C.一般会玩

D.课上一定会玩 8.您每月的花费大概是多少?

A.25元以下

B.25元到50元之间

C.50元到75元之间

D.75元到100元之间

E.100元以上

9.您觉得大学阶段可以不使用手机吗?

A.想做就能做到

B.不能做到 10.您的性别?

A.男

B.女

附2:广外调查问卷表

大学生手机使用问卷[hu](点击可连接到网页)部分截图:

附3: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图片

后记:

在这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实践的大部分内容仍是我们组通力合作完成的。在此向这两周付出辛勤努力的本组组员表示敬意,对广外应用心

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十

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

途径。在经历实践后,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很匮乏,综合能力还有待提升。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非常的重要。同时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村里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一、实践目的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学习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8人

三、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

传。

我们在油坊台村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

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

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村民信箱给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小福星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区正在进行“平安月”创建活动,我们村也进行了创建,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活动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

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村民们也非常热情

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村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六)进行宣传模式的调研

因为前几天我们进行了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这的群众普遍反映宣传不够

到位。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宣传模式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出谋划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学的宣传模式

四、实践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几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

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

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

和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村里

和领导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

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

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十一

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学生的道德培养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完成。因此,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文章主要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实践教学。

一、引言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形象地表达了教师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决定着课程教学的走向和实际效果,进而体现着课程教学应有的地位。反之,既定的课程教学地位和作用,也对规范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规划和引导作用。我们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主导作用就应当成为一种既定的课程教学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课程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讨论的组织引导。既定的课程教学地位和作用的明晰,对加强和改进课程教学,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进而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实践教学分为两种:直接的实践课程和间接的实践课程。直接的实践性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课时有限,难以保证学生开展道德实践的时间。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间接的实践性课程与之配合。

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明了人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的统一,学生不仅是认识过程的主体,而且是实践过程的主体。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认识论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紧扣时代脉搏,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才有可能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坚持实践性的意义在于:

第一,坚持实践性,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理论和现实的互动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化为学生的信念,离不开实践。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要求来看,道德实践比思想道德知识的教授更为重要。因为离开了道德实践,教学的效果将无从检验,道德价值也无从落实,即使“接受”也只是知识性地接受,而没有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为其内在的价值信念,并转化为道德行为体现于道德实践之中,从而成为毫无意义的纸上谈兵。

第二,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通过针对具体实践对象的深入细致的观察,获取了相关的感性材料,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加深了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识体系的领悟和理解,形成了正确的概念、科学的态度。学生带着理论困惑走向社会,又带着现实课题回归课堂,实现了思维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第三,实践性改变了学生角色,使他们变被动性的接受为主动性的研究,有利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养成。在实践中,学生是带着问题、责任与使命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发搜集、分析来自各方面的多种信息,寻找到事物本质从而接受教学的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实践性包括三个方面:为认识、探索、掌握理论及规律而展开的研究、探索等验证性实践;为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探索性实践;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体验性实践。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案例教学、电影观摩起到强化作用

广义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内容丰富、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一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在课堂上实施的手段、方式。而在此讨论的课堂教学则是从狭义的层面上,强调的主要是老师的“教”。这样的知识性、认识性的“教”区别于案例、影视声像材料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为此,专门收集了一些学生关于案例教学和影视教学方面的自述材料,从中可以看到案例教学和影视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起到了鲜明的强化作用。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兴趣看完电影《首席执行官》,这部片子给同学们极大的鼓舞和启发。

案例、影视材料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原料,把学生带来了广阔的思想情境之中,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想象,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解,这些再结合老师的导引,就能够形成较为科学和深刻的意识,无疑对我们的课程教学会形成很好的强化作用。而且这样的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验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反映学生的直接需求,势必会呈现更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在教学中注意选择那些带有普遍性、反映学生思想症结的问题。把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需要在理论教学中,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联系理论本身形成、发展的现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空中楼阁。当教师讲授基本理论时,要把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理论创立者的背景等交代清楚,这可以使学生有一种真切地回到理论产生的实际中的感觉,容易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那种背景下会产生这种理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联系学生的现实。这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是施教的对象,教师运用何种教学方式、何种教学手段、何种表达方式开展教学,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联系学生的现实,包括了解学生的专业情况、生活情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个性差异等,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

第三,联系社会的现实。联系社会的现实包括联系以往的社会现实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以往的社会现实,包括联系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当下的社会现实,即联系当代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现实国情,特别要联系重大现实问题包括很多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只有坚持教学联系现实,才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大学生思想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设计专题参与式组织模式

专题参与式教学组织模式,关键在于“专题”和“参与”。并非生活里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成为专题,在与教学内容体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基本原则下,专题的突破口在于现代生活中的重大课题、重大问题与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之问的结合。确定专题是要注意专题设立的现实性、启发性和适度性。所谓适度性是指,被选专题的理论深度和难度适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如何让学生“参与”是组织教学的难点。在定题时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参与到专题的选择中来。在备选专题中根据学生的投票确定学生感兴趣的专题,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配合,而且在组织教学的开始就有学生参与,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旦选题确定之后,学生容易产生成功感和进步感,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参与意识。

四、结论

总体而论,课堂讲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基本形式,但是一定的课时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纯学理性教学模式的不足,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接触社会亲身参加实践,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积极性,使抽象的理论学习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从而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戴钢书等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2]余玉花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选题 篇十二

1.1 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基础”中法律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层面多而细,知识点繁而杂,教材中罗列了上100部法律法规,其中较为详细的就有30余部,内容大而全。这也导致了教材中的分级标题多。从法理学到宪法、基本法、诉讼和仲裁以及调解制度等,把法律体系基本囊括在内,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理论性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在十多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的话,很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结果是理论灌输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教材以理论叙述为主,案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不易读下去,导致他们对本课程学习丧失了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精选一些现实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结果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1.2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期望与实际教学结果落差较大

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具体,所侧重的是对人们行为提出禁止或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对人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培育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健全的用法能力,具备自觉的护法意识,对当代的高职生来说,既必要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现实中对法律问题或现象不懂或困惑的地方比较多,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很强烈。但他们实际拥有的法律知识不多,一方面痛恨社会上的侵权行为,另一方自己却出现了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出现认识与行为的分裂。他们内心有拥有强大的法律知识去维权或充当社会正义使者的渴望,因此,他们想通过“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学习来获得强大的法律知识来达到目的。可实际结果是自己的期望与教学实际效果出现很大的反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2 结合高职生实际,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单元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2.1 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了解法的产生、本质和历史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创制和实施、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会全面了解,对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去提高法制观念和树立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完整的学习,会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但实际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法律实践能力不高而变得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部分法律概念有认识,但对于跳出理论范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远远不够。如学生对书写民事诉讼状等最起码的法律技能就不具备,这与我们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没有实效性可言。

2.2 在总目标框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法律素质是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开设“基础”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课程法律部分的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在宪法为指导基本框架下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在法律意识和控制观念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由于高职生的认知状况和身心发展有自身特点,他们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对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的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热议的重点话题,但受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动态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很容易导致思想和言论偏激,行为易走极端。以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的总目标框架内,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进行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课程教学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理法律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法律技能。

2.3 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是课程的价值追求

自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方略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高职生来说,法治精神的培养注定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成为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生活经验表明,一些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甚至精通法律运作方式的专业人士也会贪腐枉法,并设法规避法律的制裁;历史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用“剥皮揎草”的酷刑惩贪治腐,然效果甚微,往往是“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然则风俗之未能移易。”对法律的自觉服从依赖于公民的法治精神,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心理学研究已表明,要确保规则得到遵守,信任、公正、可靠、合群这类因素远比强制重要。恰恰是在法律得到信赖而无需强制性制裁的情况下,法律才行之有效;依法治世者就不必带着警察到处出现。”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化,是对法律的权威性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任何建立法治社会的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高职生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高,有参与法治建设的强烈要求。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等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深恶痛绝,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当将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升至首位。这也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总之,高职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用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担有此重任,因此提高“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课程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真正得提高,让他们也受益终身。

摘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对获得强大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水平和意识的渴望与实际教学实效性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实事求是地针对高职生的实际状况,加强对课程教学单元目标的研究,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特点,法律修养,课程单元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中华书局,1985.

[2][美]伯尔曼.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上一篇:火铺镇“控辍保学”责任书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