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裁剪创意(精选7篇)
1.立体裁剪创意 篇一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总结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是服装专业的主要课程,通过立体裁剪知识的学习和实训练习,学生可以了解服装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构的变化规律,熟练掌握立体裁剪的基本原理、方法,能够独立进行有目的的服装立体裁剪的操作。
本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任课班级为15级服装2班,这个班级的同学是二年级的学生,有比较扎实的服装制板和工艺制作基础,因此在教学和实训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比较顺利,课程也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本学期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把立体裁剪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1.个别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每次集中示范时候在后面玩,自己做时候发现不会,不主动提问。2.立裁需要用许多工具,许多学生在中途用完材料之后就不在购买。3.实践课程相对课堂教学纪律上较难管理,个别班级学生自觉性较差。
《服装立体裁剪》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同学在通过学习学会观察基本人体结构和特征,了解立体裁剪的操作手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将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结合起来,人体结构与服装的关系及立体构成手法综合到一起,完成设计的全过程。
此次课程通过大量针对性作业的训练强化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基本技能的能力,完成从构思到成品立体裁剪的全过程。在知识的难点方面,如特殊部位的造型和工艺等,通过反复讲解和演示操作,结合习作辅导,并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加强对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和要求,能力较强的在保证扎实的基础之上对其作品的精细程度和创造能力都做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同学们也能更好地接受课程所设计的知识点,掌握所传授的知识,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每节内容,我都能亲自动手制作演示,在演示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将正确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方法传授给同学,在实训练习时不断进行认真的指导和示范,这样同学们就能有最直观的认识。通过对典型立体裁剪作品的分析,启发和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和创作。
2.立体裁剪创意 篇二
平面制板与立体裁剪对于满足设计效果来说就好像一个人的左手与右手, 各有各的优点, 也各有各的不足。
平面裁剪法不论是比例还是原型法, 或者基形法, 其优点在于能够快速得到样板, 制板过程比较方便, 节省时间, 效率高, 符合当今时代节奏快的特点, 因此很受成衣企业的青睐。当然平面裁剪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要求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经过多次修正和调整样板才能逐步趋于完美, 达到设计效果。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能直观地感受面料对设计效果的影响, 如面料纹路变化、下垂程度、光泽变化、弹力程度等。2对于人体的某些部位处理尺度不好掌握。如不同款式要用不同的胸量、前后身的平衡量、肩斜度等。3对于某些特殊设计造型的款式不能很直观或准确地处理, 如具有多褶裥或非常飘逸、垂荡、随意、自然的款式等。
对那些很传统的职业装, 许多学习班作为学习的首选课题, 许多公司都曾开发、研制, 所以稍有经验的制板师都可以说胸有成竹, 能较好地把握, 为了节省时间采用平面制板, 即使稍有不适, 略加修改就可以了。对于那些时装性很强、活折较多、飘逸性很突出的款式和面料特点较为特殊的情况, 平面制板不能一次到位, 要经过多次或反复修改也不一定达到理想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选择立体裁剪的方法处理。在制板过程中有许多可变的不稳定因素。如面料的剪变性、款式活折裥的大小、飘逸程度等, 立体裁剪边操作、边观察、边塑造、边裁剪的综合手法正是处理这些因素的最佳手段。
当一个成熟的制板师拿到设计效果图后, 首先要仔细审图, 从款式年龄 段的定位 、规格尺寸 制定 , 到整体结 构的处理、工艺制作方法, 等等, 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个严密而周全的计划, 能够确保成衣的成功率后决定采用平面还是立体裁剪, 再开始动手操作。许多经验不足的板师都急于求成, 缺少冷静的全盘考虑的习惯, 等到样衣出来毛病一大堆时才后悔已晚。待考虑成熟后, 如果采用立体裁剪, 首先在坯布上应用原型找出款式的基本结构线, 绘出其大概轮廓后裁下来用手针绷缝出坯样, 在人体或修正后的人台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修正、塑造, 直到满意为止, 然后用面料根据坯样的裁片做出样衣进行确认后, 将坯样的裁片拓成最后合适的样板。在此过程中, 要注意几个问题:1在绘制基本结构时, 坯布的直纱必须与前中、后中的中轴线一致, 纬纱必须与胸围线、腰围线、臂高线一致, 这样便于各部位数据的控制, 利于审核样衣、样板、人体的围度尺寸是否在相同位置, 便于以后的拓板工作。2坯布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缩水处理, 在制作坯样过程中, 尽量减少熨烫次数, 因为坯布的可塑性较强, 熨烫次数较多会导致其变形, 如果进行了明确的归拨处理, 必须做好记录, 以便后期拓板时注意。3绘制结构图中要有最基本的间架结构线、前后中心线、三围位置线、前后身经过胸点和后肩胛点的纵向切割线、前后身的侧分割线、肩斜线等。有许多板师将这些线条称之为“服装的骨架”, 所以必不可少, 有利于在制板过程中发现偏差, 找出弊病所在, 能及时有效地校验、调整。俗语说:“有骨头何愁没有肉。”服装骨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服装制板、制作的全过程。4在裁坯样时要留有约2cm左右的备放缝, 给后期调整留下足够的余量。有些人遇到调板坯样没有余量时, 首先想到的是拼接, 殊不知面料的剪变性, 无接口的面料与断开后再拼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坯样不能有拼接, 否则后期拓板时将失去真实性。5绷缝坯样时必须用手针绷缝, 不可贪图省时、方便、快捷而用平缝机替代, 我们现在所用的坯布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平缝机的送布牙在送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坯布的变形、吃纵。6在调整坯样时所选的人体必须注意体型是否正确, 人台是否经过修正。否则经过干辛万苦调试的样板不能适应正常的大众体型。7最后根据坯样拓样板时要保证样板的真实性, 将坯样的每个细节详细反映在样板上, 如纱向、缝份、省道状态、归拨部位及数据、吃纵情况等。
总之平面裁剪也好, 立体裁剪也好, 都应该是制板师具备的能力, 只有了解它们, 掌握两者各自的特点与相互联系, 才能真正满足工作需要, 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日]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理论篇.张国纺织出版社.
[2]张文斌, 王朝晖, 张宏.服装立体裁剪.中国纺织出版社.
[3]朱秀丽, 郭建南.成衣立体构成.中国纺织出版社.
[4]谢良.服装结构设计与案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朱和平.艺术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6][俄]康定斯基.李政文, 魏大海译.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出版社.
[7]李瑞普.女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巧.中国纺织出版社.
3.立体裁剪创意 篇三
关键词:立体裁剪平面裁剪服装企业运用
服装企业的主要生产模式大概有:品牌服装生产、贴牌服装生产、“外发”加工生产和服装出口贸易四种。品牌服装生产一般包括设计、裁剪、制作、销售等流程;贴牌服装生产即服装的品牌或商标是别人的,在经过对方授权之后,仅帮其加工生产,但商标等各种权益,拥有者仍属对方,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外发”加工生产是指经营企业因受自身生产特点和条件限制,经办理有关手续,委托承揽服装企业对贸易服装进行加工,在规定期限内将加工后的服装运回本企业的行为,也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服装输往国外市场销售,更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审美心理不断的变化,以及时装变化信息传递的加快,着装不断引起重视。时装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服装生产的模式更加要求个性化,在裁剪制作的过程,单一的平面裁剪方法已经不适应个性服装生产的需求,只有将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更美观,更合体的服装,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一、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内涵
无论是品牌服装生产还是其他模式的服装生产,服装裁剪都是服装制作过程中三大环节(三大环节是裁剪、缝纫、整烫)之一,是从制作服装平面图或立体裁剪的布型开始至裁剪衣料的过程,它包括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两种方式。
立体裁剪是区别于服装裁剪的一种裁剪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一种直接将布料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一种技术手段。
立体裁剪这一造型手段是随着服装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服装史对服装造型的分类为:非成型、半成型和成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过程,而立体裁剪产生于服装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为西方女装的主体造型。
我国一直以平面裁剪为主,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平面裁剪理论。随着现代服饰文化与服装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服装产品进入了个性化品牌时代,人们对服装款式、档次、品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服装设计与裁剪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裁剪技术已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和新元素。虽然平面裁剪快捷、方便,但在个性化服装的造型上却有其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发展,而立体裁剪有平面裁剪所没有的优越性及互补性。
二、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比较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过程是:立体裁剪过程是根据效果图(或款式图)进行款式分析并初裁布料,经立体造型获得款式初型,按初型假缝、试穿,整理修改布样,拓印布样于纸板上(即立体转化为平面),再加放缝份和对位标记,最后获得服装款式样板。平面裁剪过程是测量人体(或依据国家或企业标准),根据规格尺寸利用公式制图,再加放缝份与对位标记,最后得出服装款式样板。两种裁剪方法过程虽然不同,但都获得了该款式的样板。服装样板质量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设计师、打板师的审美和技术水平等综合能力。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各自的优势是:立体裁剪是以人体模型或人体模特为操作对象,是一种具象操作,所以具有较高的适体性和科学性;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二次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裁剪的集合体,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可以发现新的轮廓线条,为创作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设计灵感),有助于设计的完善;立体裁剪是直接对布料进行裁剪的一种操作方式,所以,对面料的性能有更强的感受,在造型表达上更加多样化,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服装款式都是运用了立体裁剪来完成的;立体裁剪可以解决平面裁剪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布料厚薄的估算、悬垂程度、皱褶量的大小等)、可以帮助对平面裁剪的理解,是确定各种平面裁剪方法的依据。平面裁剪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平面裁剪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教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由于平面裁剪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笳克、衬衫以及职业装等。平面裁剪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8,8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三、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在服装企业中的运用
目前,在服装企业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还是平面裁剪,特别是比较固定的款式,如男装。但在比较复杂的款式中,比如在礼服及创意性服装的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师凭借材料的光感、质感、线条感等形式美,修正设计灵感,利用面料悬垂性制造出立体感,利用立体饰物和多层次造型加强整体空间感,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达到贴身合体,达到表现人体美感的艺术效果。其次在服装展示会、橱窗等需要展示服装艺术的长河中,要突出时装的艺术风格,流行特色等内容必须采用形象突出,艺术感染力强的立体造型进行变化,而这些造型的产生也同样离不开立体裁剪。总之,越具立体型、创意性、个性化的服装款式,只有通过立体裁剪才能获得理想的服装造型。而对于于款式变化较少的常规款式的服装,立体裁剪一般制作作辅助手段,批量大,变化少的服装其样板的产生大多凭借于平面裁剪获得。
综上可见,在现代服装企业中,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当代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学会将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制出符合人们要求的服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魏静.服装结构设计(下册)[J].高等教育,2005,(01).
[2]徐萍.浅谈服装立体裁剪[J].考试周刊,2012,(85).
4.立体裁剪创意 篇四
服装立体裁剪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 在本科及高职服装院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普遍开设。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 使服装专业的学生认识并掌握人体各部位的名称及具体数据;同时, 指导学生利用前后课程所学的面料性能、平面技术、缝制工艺等知识, 直接反映在人台或现实的人体上, 完成服装的造型设计和板型设计;最后, 在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立体造型设计和板型设计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助一臂之力。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能与其他课程密切衔接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内容往往是与服装的平面结构制图、服装材料学、服装美学、服装工艺学和人体工程学等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 但目前国内部分服装院校在立体裁剪课程的开设上却忽视了本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 造成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复和断层。例如, 部分服装院校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时间放在第二、三学年, 这样一来把认识人体结构这部分内容直接跨过, 导致学生在学习服装平面结构制图时往往只能“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只能死记硬背一些结构数据, 无法通过立体人台及人体结构深入了解结构公式和数据, 学生往往失去学习平面制板的信心和兴趣。
1.2 教学方法陈旧
立体裁剪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它的特点是直接在三维的人台或人体上进行别样制作, 成功率高, 着装的直观效果好。然而, 过多的操作也会带来学生的厌烦情绪, 讲授法和示范操作法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灌输的被动状态, 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教师对课程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立体裁剪是直接在人台或人体上操作的, 对于一些服装造型为非常规的、创意性强的款式, 用立体裁剪操作起来比平面裁剪要来得快, 并且造型准确、效果好;相反, 一些常规服装款式, 则通常没有平面制板方式来得方便快捷。正因为如此,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 立体裁剪只能做一些造型比较夸张的服装, 而对于一些造型比较严谨的、强调板型的款式却无法完成。
在立体裁剪教学中, 部分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服装的立型, 让学生在人台上做出各种款式的服装造型, 却没有将这些造型取下来缝制固定或做板型的修正, 更没有形成样板, 只求造型漂亮而不去追究服装的结构是否平衡准确, 松量设置是否合理, 缝制上有没有特殊要求, 开口设计是否利于穿脱等[2]。课程结束后, 给学生留下的只是一个个漂亮的扎在人台上的造型作品, 而对于作品结构的合理性、工艺的可行性以及面料的可用性等方面却没有考虑, 这样并没有真正掌握立体裁剪技术。
1.4 教学资源不足
在立体裁剪的教学中, 样衣一般都是运用白坯布完成的, 这样是为了在便于把握造型的基础上, 节省教学资源, 学生也往往使用白坯布进行演练。但这种单纯运用白坯布的操作方法也有自己的弊端, 它虽能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服装造型, 但也由于所用材料均为白坯布, 服装成形之后, 学生仅仅看到白坯布的造型式样, 不能直观地感受这种款式造型在采用正式面料后会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使服装艺术美的欣赏受到影响。
这点在艺术性时装设计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因为不同的面料可以赋予同一款式服装不同的艺术风格, 而如果我们授课中只显示了白坯布的造型效果, 学生也只练习白坯布的别样手段和技巧, 则是不全面也是不完整的学习过程。
2 改革措施
2.1 课程设置更注重融会贯通
如果大一新生一进校就开设立体裁剪课程, 并且注意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 比如将它与平面制板课的学习内容同步, 那么学生不论对于平面制板的认知还是对立体裁剪的学习, 兴趣都会大大增加。国外服装发达国家的服装教学一般都是从立体裁剪开始的, 往往由立体展开到平面。
如欧洲培养高级服装设计师的摇篮———意大利科菲亚国际服装设计学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生入校后就得到一个自己体型的人台, 设计服装首先从认识人体结构开始[2]。从立体结构到平面结构的过渡, 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配合服装设计、服装美学、服装面料等课程, 将学生“领进门”能力大大提高。
2.2 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 一切课程活动都是围绕完成项目展开。立体裁剪课程的项目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互动, 改变以老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格局, 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明确项目目的和要掌握的知识, 项目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师在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分析的过程后设立项目负责人、款式造型师、结构造型师、工艺制作师和样板设计师等职位, 由学生来担任这些角色, 教师给予积极的指导。“在项目教学中, 由学生独立完成了款式造型设计、立体造型设计、版型设计和样衣的制作全过程。这个过程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款式特点的准确把握和技术造型手法的应用。在实践中也锻炼了学生对服装市场的把握能力[3]”。把项目法贯穿于服装立体裁剪的教学过程中,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使学生真正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改变认识误区
作为立体裁剪教学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坚持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有效结合, 发挥立体裁剪成功率高、着装直观、效果好、便于修改、能解决造型难题的优点;同时也发挥平面裁剪在尺寸控制这方面的优点, 将平面裁剪方面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立体裁剪中, 将二者完美结合。在服装结构设计中,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就像是人的两只手一样, 有时以平面裁剪为佳, 有时以立体裁剪为佳, 而更常见的是在同一作品的构成中, 采用两种方法交替并用、相得益彰。
因而, 在立体裁剪教学中, 也要注重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两种方式的结合运用。通过这种教学, 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立体裁剪技法有着深刻的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起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综合运用的理念。
2.4 整合教学资源
立体裁剪的教学方法大部分还是要靠演示操作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将服装大类中的典型范例, 如省道的处理与变化, 碎摺、叠摺的处理与变化, 裙子、上衣、连衣裙、裤子、领子、袖子等分别做一款范例, 教师在人台上首先裁剪假缝, 然后让学生跟随着操作。但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看的过程中肯定要受到所处方位的影响, 往往只有离老师最近的学生才能看得最清楚, 等到老师操作完毕后, 一部分学生还是没看清楚操作细节。
为此, 学校需要实现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 教师可以事先将难以掌握的操作细节制作成多媒体视频, 同时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注意将各种正式面料带入操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这些重难点和操作细节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全体同学看清楚, 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用正式面料缝制后的服装艺术效果, 还可以举一反三地联想到多个款式, 激发他们的设计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立体裁剪是直接表现服装造型的一种结构方法, 因为它可以制作出新颖时尚的、富于艺术表现力的时装而备受到服装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 需要结合目前教学现状, 将正确的教学内容, 合理的教学方法与充沛的教学资源相结合,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 满足行业要求, 具有发展潜力的服装专业人才。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的逐渐扩张, 各大纺织类高校全面开设服装设计类课程。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密切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基于此, 现以立体裁剪课程为例, 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资源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关键词: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文斌, 王朝晖, 张宏.服装立体裁剪[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9.
[2]贺俊莲.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 2011, (8) :88-90.
5.折裥立体裁剪技术在女装中的应用 篇五
折裥相对常见的是应用于女装中的上装造型设计上,能够为原本平凡机理增添生动性和层次感,从而使女上装的艺术设计更具韵律化和立体感美感。在具体应用中,折裥既可以在局部范围内应用,也可以整体性地改变服装肌理的强弱和疏密,从而使服装刚柔形态得到充分展示,使服装在有方向变化的前提下实现重叠的层次感,展现出仪态多变性的上装造型效果。裥饰具有形态丰富的裥纹展示,并在灵活多变的造型设计中具有了广泛的应用性。而女装因为女性形态的特殊性,在上装的应用中通常要越过胸线,以展现自然的合体效应。本文从折裥立体剪裁技术在女上装中的应用出发,进行系统性的折裥造型性质分析,在遵循立体裁剪技术原则的前提下,实现折裥立体裁剪技术的灵活式应用。
折裥的造型特点
折裥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造型和体型的需求,通过对部分衣料进行有规律的熨烫或者折叠来完成,使服装表现出一种动感的特征,就折裥立体裁剪整体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庄重性和内向性以及较强的规律性,具体的有如下特点:
1.层次性的立体效果
折裥的服装形态具有一定的三维的空间立体感,整体有显著的多层次立体效果。
2.较强的方向性
在具体应用中,进行折裥的部位总是会朝着同一个方向进行规律性的折叠,整体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方向性和秩序感。
3.运动性
在服装展现上,折裥在制作过程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决定了其在着装过程中会随着人体的自然动作特点的方向进行运动,或折叠,或打开,具有极强且丰富的运动形态。
4.装饰性
折裥的造型会给服装带来立体感和动感以及肌理感,使服装整体有灵活的因子和成为,在视觉上产生冲击和想象感。
5.立体塑形感
在折裥的运用中,当其通过人体曲面时,会实现省道的隐藏,就能够有效的通过人体的线条动作灵活的进行塑性,改变传统的造型特点,使服装能够在更加贴合人体需求的基础上,更具立体感,展现极强的塑性形特点。
折裥立体剪裁技术原则
在进行折裥立体剪裁设计时,首先需要对服装的款式和造型进行分析,然后在通过具体的应用原则进行立体裁剪。
1.衣身造型线确定原则
衣身造型线的确定需要在模型上面通过标记线来确定,不同的款式有不同的折裥造型线和衣身分割线,根据衣身造型线进行确定。一般而言,有折裥的衣身上必定有分割线的存在,在确定过程中会应用类比法,来对分割线的最低点和最高点进行确定,然后再同人体的时间形态进行对比之后,就可以使其两点在水平方向实现正确连接,并用仿形法将分割线标出,在此过程中需要将衣身造型线同具体款式保持一致。
2.剩料互借原则
在折裥立体剪裁中,衣身的大部分是通过一定数量且形状不规则的衣片所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各个衣片都需要重新进行材料的准备,不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会造成布料资源的浪费。所以,在具体应用中,可以通过对剩余材料的借用来实现立体剪裁,余料互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衣片间的有效结合,以更加完美的形态进行呈现。
3.逐渐折叠调整原则
折裥的展现一般为多个的形态,如果是固定式的则需要一个个循序渐进的进行固定折叠,不可忙乱行事,并且还要对折叠中的深度和位置以及形态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同款式的要求相一致。
4.折裥与省道合并原则
当折裥经过人体的背、臀、腹、腰、胸等曲面时,需要将省转移到折裥中,以有效实现两者之间的合并,能够将女性优美的体态淋漓尽致的进行展现,且又符合整体设计的工艺与结构要求,也使服装更具贴合性。
5.划线、修剪原则
对基本轮廓线和折裥位置进行点影之后,开展划线和布料修剪的作业时,需要注意不要将折裥布打开,在折叠完好的布料上,通过弯尺或者直尺按照具体的点影完成划线,且要确保整体轮廓的顺畅和完善,并留出进行修剪的缝份量。最后需要将折裥布打开,然后根据基本的轮廓线将整体形态进行完整描绘。
折裥立体裁剪技术在女装中的应用
折裥衣身的设计给人体赋予了多层肌理感的立体效果。在具体应用中,就需要对折裥造型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解和认知,在掌握基本技术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更加有效化的立体剪裁。本文对折裥立体剪裁在具体应用操作中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1.前正面布的立体裁剪
将前正面布的胸围线和中心线实现同人体模型的固定和对齐,并实现对领口的粗裁,并将肩部和领口进行有效的理顺及固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该环节需在领口部分保留适当的松份,并对其开展修剪,然后再行固定侧缝,最后将整体的布料在分割线的指引下,从上至下有效扶正,并保持侧缝布料和腰部布料线条的柔顺。另外,将多余部分可推向袖窿处,保证前正面布与人体的有效贴合。
2.折裥布的立体裁剪
进行裁剪时,需要用大头针将折裥布在人体模型上进行固定,该过程中的上端布料尽量少,而下端则需要留出充分的余料,将折裥量留出。然后再根据女装的具体要求,在折裥部位进行造型的固定,且注意折裥量同各个位置之间的距离,以有效保持一致和同人体的充分贴合,然后再根据省道与折裥的合并原则,实现曲线部位的二者合一,以更加完美的展现出女性体态的丰满。
折裥布的立体裁剪需要在折裥布上沿着模型的分割线、肩线、侧缝线等基本轮廓,进行点影作业。在此过程中需要将折裥位进行点出,然后利用修剪和划线的原则,通过弯尺和直尺的不同工具应用,实现点影的有效连接,但也要注意在此期间的流畅性和缝份量的留白,以为立体剪裁提供合理的空间。
3.袖窿布的立体裁剪
袖窿布的立体裁剪同样需要在人体模型上进行固定。沿着曲线的运行方向实现袖窿布的抚平和固定,然后沿着整体轮廓进行点影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定点影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转角处。在实现点影的整体连线时,要将袖窿线圆滑顺畅地画出,然后将多出来的布料剪除。在进行侧面布的立体剪裁时,其处理方式同袖窿布如出一辙。在具体应用中,还是须要考虑到女装的整体造型需求,进而进行折裥的立体剪裁。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折裥立体剪裁设计时,需要通过类比法来实现分割线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确定,然后通过仿形法实现分割线形态的确定。在基本的应用中要遵循剩料互借、省道与折裥合并等基本应用原则进行折裥的立体剪裁,使其在女装的应用中将女性的独特魅力完美地呈现出来,并实现同人体的充分贴合,总之,我们对折裥立体裁剪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类比法来定分割线的高低位置,要按照仿形法确定分割线的形状,同时采用剩料互借、逐渐折叠调整、折裥与省道合并、划线修剪等原则进行折裥立体裁剪,将独具韵味的女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女装达到充分合体.通过系统地分析折裥的造型性质,以及其立体裁剪技术原则,可以有助于我们在女装立体裁剪实际变化中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折裥立体裁剪在具体应用中既要严格遵守应用的基本原则又要灵活展现折裥在女装中应用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平.折裥立体裁剪技术在女装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6.浅谈服装设计中的立体裁剪技术 篇六
关键词:立体裁剪,造型效果,人模,直接感知
由于现代服饰文化和服装业的产生与兴起, 服装产品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时代, 近些年来生活水平的上升使得大众审美意识不断提高, 对于服装设计和裁剪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新一代的设计师不仅需要创新的头脑, 更要能将自己脑海中形象的设计理念落实于实践, 让设计不只是纸上谈兵, 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而立体裁剪是服装设计中一种造型手法, 它完美的将裁剪技术与艺术相融合, 是设计课的一个延生领域, 用实在的布料在人台上裁剪出自己想要的造型, 这极大地锻炼设计者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立体裁剪是服装设计制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面料的形态走势及人体与服装的关系, 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最快速度的局部改变, 大大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制作效率, 因此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一、立体裁剪的简介与特点
立体裁剪是指直接将面料覆盖在人体或人台上, 借用辅助工具在三维空间中直接感受面料的质地与特征, 运用边观察、边造型、边裁剪的方法, 通过分割、折叠、拉伸、收缩等方式将面料制成设计师需要的造型效果, 再从人台上取下布样做局部修改, 裁制出布片的技术手段。立体裁剪作品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特性, 是一件件活生生的流动艺术品, 因此具有“软雕塑”之称。通过立体结构设计可以直接看出服装的效果, 包含所有服装设计在内, 既能得其样板, 又能整体把握服装风格, 对于设计者追求大效果有很大帮助。服装立体裁剪在法国被称为“抄近裁剪” (Cauge) , 在美国和英国被称之为“覆盖裁剪” (Dyapiag) , 而在日本则称为“立体裁断”。通常软而沉重的布料悬垂性好,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产生美丽的悬褶, 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可以设制成富于人体表现力的时装。
立体裁剪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直观性:
立体裁剪是一种模拟人体穿着状态的裁剪方法, 可以直接感知成衣的穿着形态、特征及松量等, 是公认的最简便、最直接的观察人体体型与服装构成关系的裁剪方法, 可以直观的展现服装的空间形态和结构特点, 在不断尝试中还能发掘新的难以预见的样式变化, 激发设计者的创新思想。
2. 实用性: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结构简单的服装, 也适用于款式多变的时装;对于西式服装、中式服装也都适用。同时由于立体裁剪不受平面计算公式的限制, 而是按设计的需要在人体模型上直接进行裁剪创作, 所以它更适用于个性化的品牌时装设计。
3. 适应性:
立体裁剪技术不仅适合专业设计和技术人员掌握, 也非常适合初学者掌握。只要能够掌握立体裁剪的操作技法和基本要领,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就能自由地发挥想像空间, 进行设计与创作。
4. 灵活性:
在操作过程中, 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改进, 随时观察效果、随时纠正问题。这样就能解决平面裁剪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造型问题。像是在礼服的设计和时装制作中, 出现不对称、多皱褶及不同面料组合的复杂造型, 也许采用其他裁剪方法是难于实现的, 因为空间的东西很难想象, 而用立体裁剪就可以方便的塑造出来。
5. 正确性:
平面裁剪是经验性的裁剪方法。设计与创作往往受设计者的经验及想像空间的局限, 不易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立体裁剪与人体几乎为零的接触, 可以令正确性与成功率都非常高。
6. 易学性:
立体裁剪以实践为主, 原理是以人体形态为基准的, 没有复杂死板的公式与推导步骤, 限制条件少, 是简单快捷方便有效的裁剪方式。
二、立体裁剪的常用工具
1. 人体模型
又称人台、人模, 是立体裁剪中最重要的用品之一。由于在人体上直接裁剪有诸多不便, 像是扎针或是做标记, 这大大降低了立裁的工作效率和衣服品质, 所以一般选用人体模型作为辅助工具。人模的选用应与实际人体形态保持一致质地应该软硬适中, 触感舒适, 不应有明显的凹凸感, 有一定的弹性方便扎珠针 (一般人模内部为发泡性材料, 外层以棉质或棉麻质面料包裹, 宜为黑色或麻白色) , 这是做出一件优质立裁服装的先决条件。人台的分类方式很多, 一般常见的分为全身女体模型、半身女体模型、半身男体模型、童装模型和下半身模型。
2. 手臂模型
手臂模型和人体模型一样是立体裁剪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因为相对大身和下肢, 我们上身两肢的活动十分频繁, 如果两只袖子做出来不服帖, 设计将完全没有美感可言。手臂模型一般最外层用布料包裹, 内部用棉花填充 (一只手臂模型大约用50克棉花) 。手臂模型可以自行拆卸, 在设计中有需要时, 随时装上使得人体模型更接近真实人体。
3. 小工具
滚轮:分为两种, 一种齿尖尖锐, 用于拷贝纸样;一种齿尖圆形, 将布样转变为纸样的时候用;自由曲线尺:带一定厚度的棒状尺子, 可以自由随意弯曲, 方便测量曲线长度;6字尺:用于绘制袖窿、领围等较弯曲的线条;剪刀:分为小剪刀和大剪刀, 小剪刀用于修剪缝线, 大剪刀用于裁剪纸样或是布料, 又分为不同型号;美纹胶带:可以方便在人模上标示出人体主要位置, 同时在立体裁剪的过程中可以对造型款式进行快速便捷的定位, 一般3mm宽, 颜色多样,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常常要求选用在胚布下能看的到的深色;珠针:0.5mm细而光滑的针, 用于在人模上固定布片;熨斗:蒸汽或无蒸汽熨斗, 用于使布料平整或归正;针扎:用于插大头针或是珠针, 一般套在手腕上, 方便立裁时随时使用 (外部一般为丝绒, 绸缎为佳, 内部填充太空棉或是毛发) ;拷贝纸或硫酸纸:两面或单面有印粉的复写纸, 用于做标记或是拷贝;记号笔:在人台上做好造型之后, 用来做标记, 作为版型制作的依据;针和线:用于假缝试穿和缩缝。
4. 白胚布
在立体裁剪时, 一开始不知道最终裁片的具体形状, 如果这时就使用服装面料, 会造成面料的浪费, 所以会选用价格便宜的白胚布作为试样布, 它颜色单一, 纱向明显, 可以不受颜色和图案的干扰, 同时也不易走形, 便于修改调整, 是经济实惠的面料首选。
5. 面料
采用白胚布是在一般情况下, 因为白胚布毕竟质地单一, 立体裁剪时选用的面料最好与实际服装面料的质地, 垂坠感, 触感等一致或相近, 这样最终的造型才会更加贴合设计, 否则效果会有差异。
6. 修正棉
服装定制时使用的人台会和实际人体有所差别, 为了使两者的差异减少到最小, 我们常需要对人台的某些部位做些修正, 像是胸部、腰部、肩部、臀部等, 一般使用棉花作为填充材料, 当然, 如果条件允许, 涤纶棉或是双面厚绒棉效果更佳。
三、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关系与优势比较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是服装结构设计的两种不同方法,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两种裁剪过程完全不同, 它们共同构成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各有利弊。
平面裁剪是根据人体的必要结构尺寸, 在布料或是纸上平面制图的裁剪方式, 一般根据款式效果图从立体到平面分解的空间想象, 借助前人和自身的裁剪经验, 计算和判断尺寸和形态, 是将立体直接转化为平面的过程, 这对裁剪师自身的要求较高。立体裁剪是效果图 (或款式图) 进行款式分析并初裁布料, 经立体造型得到款式初型, 然后按初型假缝和试穿, 接着整理修改布样并拓印于纸板上 (即布样转化为纸样) , 接着加放缝份和对位标记。两种获得服装款式样板的方法裁剪过程不同, 但最终的效果是相同的, 都获得了款式的样板。
平面裁剪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此方法的尺寸比较固定, 比例分配较为合理, 操作稳定性和成功率较高, 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像是西装、衬衫、职业装等, 适合大批量的成衣制作;而立体裁剪是一种模拟人体穿着状态的裁剪方式, 能直接感知成衣的穿着状态、特征及松量, 是更加直观的造型手段, 面料性能能展现的更为直接, 造型表达上也更加多元化, 很多具有创新性的服装造型都是通过立裁加以实现。这是服装面料与人体的零距离接触, 一些复杂造型可以灵活的塑造出来, 常常可以更生动的展现三维的立体造型, 服装变化多样。
四、结论
立体裁剪说到底就是一个由立体到平面, 再从平面回到立体的纸样创作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种服装设计中的操作技术, 更是设计者灵感和工艺技术的高度结合。对设计师来说, 不为一条实现自己绝妙构思的快捷途径, 同时也能大大开阔设计思路, 丰富自己的裁剪技术。
参考文献
[1]罗琴, 徐丽丽.《实用服装立体裁剪》.中国纺织出版社.
[2]尚笑梅, 陈洁, 王玲玲.《小礼服立体裁剪》.东华大学出版社.
7.立体裁剪创意 篇七
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 立体裁剪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立体造型能力、服装样板制作与修正、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设计与制作时尚前沿产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它与整个设计体系理论和实践相关联, 贯穿了以服装设计为前提的设计思维确定—造型实施—设计实现等创作环节。在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基础上, 根据院校教学要服务社会机制,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服装立体裁剪 (有的学校叫服装立体造型) 课程目前大都采用模块化、案例化或项目化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缺乏创新性, 依然有传统程式化教学的影子。本文对我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教学内容选取的思路和原则、教学内容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我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现状
我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总的来说是依据两个模块、三个阶段的原则来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的。具体如下:
目前模块一“服装立体裁剪原理”在第二学期, 作为服装结构技术类课程的先导课程,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技术类课程构成原理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服装结构设计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 同时由于专业化教学阶段学时数偏少, 导致专业化教学阶段的目标难以达成, 只是停留在简单款样形成。难以实现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相结合, 以及服装与人体做整体的统筹考虑;难以实现由着重服装构成原理向构成原理融于服装设计的转化。模块二“高级成衣设计”在第六学期, 作为服装结构技术和服装设计类课程的后续课程,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但是在学生造型设计和版型设计方面的创新训练不够。
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内容选取思路和原则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合服装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本校对服装专业培养定位于立足地方产业需求, 服务行业发展, 突出升级名牌专业特点的高级应用型服装人才。
(一) 教学内容选取思路
1. 适应社会产业发展
目前, 全社会都在关注人文关怀、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东方文化这些问题, 教学选材内容需打破原有的服从于服装结构设计原理和设计原理固定的模式, 将立体裁剪课程立体实现案例内容与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 让学生从接触服装开始就了解服装设计和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款式设计的理念。
另外, 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时效性, 教学内容应根据现实服装产业的发展来确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条件的改善,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就带来了对服装产品的时效性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要有前瞻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服装生产发展迅速、产品结构调整快, 服装专业的教学内容就需广泛取材于专业前沿知识, 及时将社会所需求的和新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增加到教学内容中, 使课程的内容始终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应打破服务于结构或设计原理要求, 采用开放的方式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取教学案例和内容,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应用, 提升的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2. 积极贴近生活实际
课程教学内容如果能够取材于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实施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教学中教学案例和内容如果采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典服装进行课堂教学, 用我们所熟悉的内容为载体进行教学, 融入立体裁剪课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构建鲜明、清晰的、符合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结构, 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锻炼实践能力。结合河南本地特点, 教学内容中还可多采用身边企业中的裤装和典型品牌企业女装, 这样有利于采用校企合作的项目式驱动教学方法。
(二) 教学内容选取原则
1. 基础阶段经典化
基础阶段的立体裁剪课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立体裁剪课程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方法, 认识平面纸样和立体服装间的关系。这个阶段采用经典、简单、明了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也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2. 专业阶段时尚化
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款式造型与立体实现间的关系, 掌握款式造型立体实现的技巧和方法。采用生动时尚、贴合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案例,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动手实施的欲望, 从而通过实践掌握各种常用的立体实现技巧和方法。
3. 应用阶段综合化
应用阶段的教学内容应从平面结构设计原理验证、服装造型设计的实现以及立体裁剪手法的综合应用方面选取教学内容。首先服装教学案例应该突破原有单一的礼服设计, 丰富服装案例类别, 这样有利于服装立体实现技术的综合应用。其次, 突出服装教学案例的完整性, 课堂教学中服装案例应加大服装零部件的立体实现, 并将之融入完整的服装中, 以增强学生对服装整体性的把握, 加深学生对服装整体造型与零部件之间关系的理解, 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服装款式造型设计能力, 版型设计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方式调整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和教师角色的自然转换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多种感官渠道参与学习, 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渠道。
(一) 打破原有分散的模块式教学
当前, 立体裁剪课程分成两个“两个模块三个阶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与其他课程或相关课程划分清晰, 甚至说可谓是泾渭分明。这种分明表现在课程与课程间联系较少;课程内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联系较少;任课教师间联系较少。这种分散独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知识点的讲授, 但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目标不是很明确、很清晰, 甚至对自己所学知识感到茫然, 这一点在许多毕业生感叹自己大学四年学无所获时可见一斑。待相关课程某些环节需要应用立体裁剪进行实现的时候, 学生往往无从着手, 打破分散独立的模块式、知识点式的教学方式, 可有效解决这种问题。
(二) 引入“服务”相关课程理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年的教学表明, 一门课程学完后缺乏后续的应用和实践, 最终的效果都不佳。但是由于目前立体裁剪课程学时数较少, 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各种立体实现方法在作业训练中得以应用。为更好地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可以在介绍各种立体实现方法实际应用的同时, 引入“服务”相关课程的理念, 将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以及平行课程的相关内容相结合, 打通课程间的联系通道, 建立专业培养的整体性效果。比如, 服装结构课程中的平面纸样, 可以通过立体裁剪实现来进行调整;还有服装设计类课程中的款式设计, 可以通过立体实现的方法来呈现最终效果。这样既为各种立体实现方法找到了实际的应用场合, 同时也在立体裁剪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建立起了有机的联系。学生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学到相应知识点时, 会自然而然地用立体实现方法来进行实验, 从而将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 加强教师间的协作
在引入“服务”相关课程理念后, 须破除原有任课教师的“独立”与教学日历的固定这种固化的教学安排和模式。课程与课程以及知识点与知识点间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衔接, 这就需要立体裁剪专业教师与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 而且还能加强教师队伍的团队力量。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内容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 如设计造型可采取延续性或服务性模式, 即在每门设计课程相应内容后安排立体裁剪的课程或以立体实现分方法展示成品效果;立体实现技术可以采取与结构技术类课程协作的方式, 平面结构设计纸样与立体实现得出纸样的比对验证和调整。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掌握服装立体裁剪的相关理论、实践技能与方法。以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合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但是在建立相关课程的联系通道时, 对教师教学日历中规划教学内容的监管, 教师协作完成实施项目所需相关课程老师教学内容的调整有些许不便, 所以对课程间的合作形式与合作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讨论。
参考文献
[1]王蕾.“立体裁剪”课程中模块化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纺织教育, 2012 (2) .
【立体裁剪创意】推荐阅读:
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大纲12-22
创意立体生日贺卡制作10-04
裁剪车间整改方案11-03
教案立体构成12-16
立体构成1概述08-08
立体几何小学奥数08-07
生日立体贺卡制作08-20
立体构成形态要素分析09-18
立体实践教学体系11-30
立体构成的实验报告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