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

2024-10-23

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共9篇)

1.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 篇一

浅谈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极具普遍性的现象,既是数学课堂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工具。但是,同样是进行数学课堂提问,甚至同样的一个课题,由于教师的不同,提问的方式、方法的不同,提问的效果会陈设个很大的差异,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欠佳,而有的根本无效,还会产生“负效果”,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有效性呢?近几年,笔者就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实施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在幼儿数学活动,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数学活动中,问题的提出需要情境,给问题创设一个良好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在亲历感知中、认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掌握方法、学会学习。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可以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学习,给幼儿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基于求职的紧迫情境,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识冲突把幼儿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例如:在进行大班幼儿数学等分教学活动中,老师创设了 “分点心”的问题情境,告诉幼儿:今天有许多客人要到我们班来做客,老师带来了许多点心,每一种点心都有12个,有蛋糕,有水果,有饼干,有糖果,每一次分的时候,要分一样多,教师问幼儿“如果把这些点心分别分给2个客人、3个客人、4个客人或6个客人,他们分别可以分到几个呢?”,由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生活化,幼儿在进行等分操作活动中就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在操作中发现,分给2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得到6个,分给3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分到4个;分给4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分到3个,分给6个客人,每个人可以分到12个,根据这一问题情境,使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率。

又如:中班幼儿学习“1-6的序数”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我先讲述故事《猴子邮递员》。由于情境中的猴子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讲到猴子忙碌送信这一幕时,我问小朋友:“要给房子编号?怎么编呢?编好后又如何送信?”,他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是不是在每座房子前贴上动物标记?”有的说:“设立一个大信箱,分成许多小格,小动物自己取信。”可见,创设不同的问题故事能为幼儿学数学激发其兴趣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具体而生动的场景能促使幼儿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使幼儿在有情、有境、有趣的环境中汲取数学知识的养分,达到有效学习数学的目的。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的方法有:体验性情境、生活化情境、故事情境、争议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迁移情境。

策略二: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只是与幼儿已有的经验没有联系时,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幼儿很难回答;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幼儿已有知识有联系时,对幼儿那么他对幼儿集中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思考最为有效,因为,这样的问题,幼儿通过学习就能回答。

清楚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时要从幼儿“最近发展区”入手,提出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如:在大班“体积守恒”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出示两个体积一样大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玻璃缸,让幼儿判断其体积是否一样大。这位教师是这样提问的:“你们看一看这两个物体是不是一样大?”事实上幼儿仅凭目测是难以回答的,他们只好瞎猜。而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问题过程的,她出示两个玻璃缸后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两个物体是不是一样大吗?要想知道,请大家先看个小魔术。”这时,教师又拿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体积一样大),说:“咱们一起看一看这两个物体装的水是不是一样多?”教师用一个小瓶装满水,分别往圆柱体和长方体的玻璃缸中倒水,幼儿边看老师倒水,边数所倒水地瓶数,结果发现两个玻璃缸中装的水一样多。此时,教师又提问:“两个玻璃缸中装的水一样多,这两个玻璃缸是不是一样大呢?”让幼儿重复以上的操作过程,得出结论。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再次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玻璃缸问:“要知道它们是否一样大,该怎么办?”由于有了之前的经验,幼儿知道了“形状不同地物体是有可能一样大的”地结论。由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掌握幼儿的学习心理规律,对问题进行了恰当的控制,因此教学效果好。

可见,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问题时,要把握分寸,一是要关注只是的本身,既要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的认识、理解很英勇,又要体现数学活动中的数学味;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任何时段内,不同的幼儿会有不一样的条件需求,教师应发挥问题的功能,最大限度西发挥幼儿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问题进行适度控制,即对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进行控制,避免幼儿产生“受不了”或“吃不饱”的情况。

策略三:提问要把握时机并给予幼儿适度的思考时间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幼儿思维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

这种星星之火。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够可以帮助幼儿数学内容学习的理解,激励幼儿的参与,能促进孩子的思考,并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思维活动。

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能够把握好时机并在提问后给予适度的思考时间,这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智慧。

如:数学活动《数数有多少》,目的是让大班幼儿学习数数的方法。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满满的四筐金桔,孩子们发出了“哇!那么多”的的喊声,我告诉幼儿,今天大家一起数金桔,看看每一框的金桔是多少。看到这些金桔,孩子们的兴致可高了,还没等老师开口,有的幼儿就开始数了,由于他们太急于得到结果了,并没有过多考虑,蹲下就各自数开了。他们捡最大的往自己跟前拿,一边拿一边大声地数:1个,2个,3个````````,数着数着相互之间就有了干扰:楠楠数到7的时候,正涵一个劲说9,楠楠生气地说:“你小声点,我都数不了了。”涛涛着急地叫着曹洛菲:“等会儿,这几个我都数过了。你怎么还数啊?”曹洛菲说:“我不知道,我们的都混一起了。”

我见时机已到,是引导孩子们想办法解决互相干扰问题的时候了。于是我大声问孩子们:“怎么样,数清楚了吗?金桔到底有多少啊?”

幼儿在与物的接触和人的交往中,获得了一些关于数学的感性经验,同时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经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片段的、有时侯甚至是表面的数学经验,并不能使幼儿感受到有关数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孩子们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数数,当然会数不清金桔的总数量,要使幼儿建构一些初步的数概念,这时候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中我是这样问的:“怎么样,数清楚了吗?金桔到底有多少啊?”引导孩子们想办法解决互相干扰问题,“那怎样才能数得清楚呢?大家都想一想,谁有好办法把金桔给数清楚?”用这样的提问引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操作,发现和明确问题,展示操作结果,最后概括并形成概念,案例中我运用有效的提问和引导,使幼儿最初的随意摆弄到有序操作,从不断失误到获得数学经验,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索,获取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时机以及提问后给予幼儿适度思考时间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引领幼儿活学活用的需要,也是帮助幼儿进一步深化认知的需要。

可见,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这就是要与幼儿学习内容和和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幼儿处于兴奋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提问的时机:一是幼儿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幼儿自我评价的时候。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幼儿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有的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幼儿能对答如流,如果幼儿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幼儿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幼儿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幼儿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总之,提问是教师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提问能优化幼儿数学活动的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幼儿之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数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深入研究幼儿数学活动中提问艺术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自然地实施提问。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运用最多的教学技能之一,它是联系教师和幼儿的纽带,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启发幼儿思考,检验幼儿学习数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2.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 篇二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提问,语言活动,有效性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学中语言活动的重要目的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而提问则是引导幼儿,展开师幼互动的关键。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三次教学活动实施下来之后效果真的不一样,特别是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小螃蟹长大了,它想找一份工作,你能为小螃蟹介绍一份什么工作呢?2.小螃蟹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根据这个本领你可以为小螃蟹介绍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这两个问题都是一个很开放性的问题,能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问题。可是问题的提出却出现了不同的效果。

二、情景回忆

第一次活动中提出问题:“小螃蟹长大了,它想找一份工作。你能为小螃蟹介绍一份什么工作呢?”幼儿能根据小螃蟹大钳子的本领来帮助它介绍工作,听了故事之后,小螃蟹利用大钳子找工作这一特点失败了,然后提出:“我们想想小螃蟹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是什么?会吐泡泡的小螃蟹能做什么工作呢?”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想了想,一开始有孩子提出关于这一本领的相关职业,可是说着说着,又回归到大钳子这一本领,不管教师怎么引导很多幼儿还是围绕着大钳子这一本领进行讨论。

在第二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乐乐班的教师对幼儿进行了活动前经验的丰富。在活动过程中,两个问题的提出顺序是一样的,与第一节教学活动不同的是,问第一个问题有的幼儿就能根据小螃蟹吐泡泡这一本领进行讨论,介绍相关的工作。互动效果明显比第一节教学活动好,在提出第二个问题之后,幼儿出现的反应与第一节教学活动出现的现象是一样的,我在这一环节中也是加以引导,可是还是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

在第三次教学活动中,提出第一个问题之后,幼儿能根据螃蟹的本领来帮它介绍工作,当有幼儿讲到螃蟹吐泡泡的本领的时候,我就重点把他引导出来,延伸下去,这样的互动效果在前面两节活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回答也是出人意料的,他们都是围绕海里的工作来给小螃蟹介绍,在肯定他们的基础上,继续加以追问:陆地上有什么工作是适合它的?在我抛出一个追问之后,幼儿能继续围绕自己的想法展开想象,并以教师的提问继续展开想象,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

三、问题所在

相同的问题通过三个班级不断地尝试出现以上不同的结果。影响这些问题达到预设的效果的问题所在是:1.问题提出的方式、方法。2.给幼儿思考时间少,急于追求正确答案;教师给予的回应。这两个因素对于这节活动的互动效果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四、解决的方法

(一)问题提出的方式、方法。

1.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导思性———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使问题具有导思性。

2.教师的提问应具有想象力———提问应设计出能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问题。如果将故事中的“怎么做”改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孩子的答案就不局限于故事的原文了。

3.教师的提问应具有灵活性———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进行提问。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

4.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双向性———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提问也是如此。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

5.提问要抓住重点———根据提问重点突出的原则,提问应围绕教学目的和重点来设计,要有针对性。首先认真进行分析,找出所表达的中心内容,然后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提问。

(二)幼儿的思考时间与教师的回应。

1.提问后给予幼儿适当的思考时间。每个人都有被人提问的经历,大脑在接收到问题信息后,需要思考组织成语言再表达出来。所以,给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2.对幼儿的回答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一,善于接纳幼儿的各种答案,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幼儿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是否在教师的意料之内,其在师幼互动中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不应把这些答案看做不好的“事故”,而应接纳幼儿的想法,通过幼儿的回答把握其思维路线,并抓住其中有意义的信息调整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

第二,以幼儿的回答为基础继续追问。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通过追问实现了三个功能,一是让幼儿澄清了答案;二是在幼儿已有回答基础上延伸出新信息;三是对活动内容重新组织和导向,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3.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 篇三

一、 提高提问的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是由兴趣决定的。因此,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如何设计提问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和阅读内容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愿望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例如:牛津版英语7A第一模块第二单元中第一次阅读课中的“I’m from China and I’m Chinese”, 学生刚接触一位新教师,彼此都很陌生,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提问: I’m your English teacher. But do you know? What is my Chinese name? How old am I? 然后自己回答: My name is Wang XX I’m twenty-five years old. How about you? 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自由发言,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英语知识。

二、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提问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提问,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就是根据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智力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大有学头,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认为英语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加强学习;使学习稍差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更加努力地想把英语学好。提问时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如牛津版英语7B第四模块“Life in the Future”, 有的学生对问题How will the life in the future be? 表示难以理解,就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具体化,分层提问: What will the home in the future be like? Will people have big houses or small houses? Will homes be warm in winter and cool in summer? Will homes be comfortable? 对学生进行诱导,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三、 优化提问方式,精细提问内容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传授最精确的知识信息,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广博的知识。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力,是在情景整体导入中对课文意义的整体认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精确把握文章主题及结构,明确文章各部分的相互关联。

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学会从整体上理解文本、掌握文本,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促进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的认知、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技能得以提高。以牛津版英语7B每个模块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优化提问: 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n the passage? Do you like the passage? And why?

四、 把握提问时机,做到巧问

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提高提问效率。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提问时机的把握对学生思维质量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英语阅读课的提问时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阅读前教师可以问一些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自身生活有关的问题,这样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阅读、去学习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阅读中适时适当提问可以起到随时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让少数走神的学生意识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他,并希望他随时做好回答,这样学生就会集中思想,认真阅读;阅读后进行提问对巩固阅读内容,起到查缺补漏、强化要点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 重视问后反馈

学生每次回答完问题后,不管问题回答得好与差,教师都应给予恰当的肯定和表扬。对问题回答得极其偏面甚至完全不对的情况下,教师也应给予补充,指出问题错误所在,并送上一句“It doesn’ t matter. Think it over.”鼓励的话语,让学生下次还能勇于回答问题,慢慢提升自己,千万注意不要冷嘲热讽、恶语伤人;对回答得非常有新意的同学应该送上一句“wonderful”, “perfect”, “excellent”, “well done”, “very good”等多加表扬;对回答较困难者也要及时诱导并给予提示和帮助,说上一句“not too bad”或“good”, 这样有了正确、得当的反馈。学生就能乐意跟着教师的节拍,不断探索,不断思考来加深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另外,教师提问之后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回答问题,那样回答的正确率就会更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强。

总之,提问是阅读课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创设和谐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优化阅读提问,探索提问技巧,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4.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 篇四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阶梯。

1.设计的问题与教学活动相联系。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合理设计问题的切入点,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适当的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如:如在《食物金字塔》一课中,开始通过故事《国王和王后的烦恼》引出课题提问国王和王后为什么不快乐?怎样让王子和公主的身体好起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以便后面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

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1、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启发幼儿联想,引发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在集体活动中,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直接把幼儿的思维引向幼儿的生活,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层次性的提问。

5.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 篇五

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 甘雪涛

[摘要]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非常常见的行为。同时提问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教学质量,可以说提问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可是目前大量的新教师涌入幼儿园,她们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大的问题在于不清楚“如何提问”。因此,本文从一个新教师的视角,阐述其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最后得出提高“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关键词] 新教师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提问 解决策略

作为一名在别人眼里有“高学历”“深理论的“新进”幼儿园教师,真实地接触一线之后明白,“无论之前理论和想法多理想,都敌不过切身实践来得真实”。在一线教学的实践经历,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提问对于集体教学活动目标达成的影响”。这让我不断反思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了“提问”?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等等。

一、新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有效提问’对于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它也是师幼互动的核心。但是作为幼儿园的新教师,却在“提问”环节遇到很多问题。

(一)对于“提问”本身的担忧心理

担忧的表现主要有:1.不知道该不该问这个问题。担心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回答不上来;担心小朋友不感兴趣,不能引起共鸣;担心提问后,小朋友的回答与自己的设想“背道而驰”该如何收场。比如,很多新老师会问“小朋友喜不喜欢?”“愿不愿意?”这种很具有幼儿个人意愿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可能会让老师无法“回应”。2.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而担忧。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不知道在哪个环节提问比较适合以推进教学活动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第二种情况,虽然知道在某个环节需要提问,可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或者句子,更能清楚提出问题,以了解小朋友的已有经验,或者提升其经验。新教师自身对“提问”本身的担忧,很可能影响提问的“有效性”。

(二)“提问”目标指向不清楚

对于新教师来说,“提问”还存在目标指向不清楚的问题,即不清楚提问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什么问题,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等,是否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等等。比如,在中班数学活动“美丽的项链”(找规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请问这条项链有什么特点?”问题提出以后,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幼儿发现的是组成项链的珠子大小不一样,颜色不同,数量不同。“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本身比较宽泛,目标指向也不清楚,不利于引导幼儿观察“项链颜色”的特点。如果提问改为“请问这条项链的颜色有什么特点?”那么幼儿的注意力就集中观察颜色,更容易找到颜色按照“红黄黄”的规律排列。

(三)“提问”层次不清晰

对于新教师来说,何时采取何种提问方式,提何种难度的问题仍然存在问题。不清楚如何设计“提问”的层次,挖掘幼儿的已有经验,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中班语言讲述活动“热闹的元宵”中,教师以为幼儿过了元宵节,有相关的经验。活动开始之初,提的问题是“小朋友你们知道刚刚看的沙画画的是什么吗?”幼儿回答的均是个别的行为“放鞭炮”“挂灯笼”“汤圆”“舞龙狮”等等。教师再提问“沙画中的小朋友在过什么节啊?”绝大多数幼儿回答的是过年。在这种“启而不发”的情况下,教师只能“悻悻”地自己说出“元宵节”。如果教师将“沙画中的小朋友在过什么节啊?”改为“小朋友在过什么节的时候,会吃汤圆、看花灯、舞龙狮?”这样提问就是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由泛泛提问到精确提问”逐步过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讲述“元宵节”。

二、影响新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一)自身缺乏班级管理与组织能力

一次高质量的集体教学活动,考究的不仅仅是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还有组织和引导幼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新教师来说却是比较欠缺的,一是因为新教师对班级幼儿和班级管理工作缺乏管理经验和技巧;二是对幼儿不熟悉,没有建立稳定、积极的师幼关系,未能树立自己在幼儿心中的威信。这些因素都影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因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花大量时间提醒幼儿遵守纪律、管理幼儿常规等等。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也使得原本准备好的问题,不能及时发挥作用。

(二)对幼儿特点缺乏了解

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水平,就是儿童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第二种是儿童在他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更高能力水平。而“有效”的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在现有水平基础上达到更高水平。但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很大的不足在于对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能力和已有经验把握不准,以至于不清楚通过哪些难以程度、哪些类型、什么时机提问,为幼儿搭建“支架”,引导其在原有水平基础上有所提升。加之新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有限,也难以在课堂现场敏锐地抓住提问的关键时机。

(三)缺乏提问技巧

俗话说良好的师幼关系就像打乒乓球一样,老师发出的球(提出的问题)幼儿能够接住,同时教师还需要接住幼儿抛出的球(幼儿发出的问题)。但是对于新教师来说,大多时候是自己在“发球”,幼儿是否能“接住球”,是否能接住幼儿“抛出的球”确是很难的事情。这和新教师缺乏提问技巧有关,因为新教师运用较多提问方式是“直取问”,而对于“反问”“引问”“追问”等方式运用较少。平铺直叙的提问,也难以调动课堂氛围,不利于进一步调动幼儿兴趣参与活动。新教师的提问“类型”比较单一,存在很多无意义的“封闭式提问”,比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等。这种封闭式提问,限制幼儿的想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意义也不大。再者,新教师难以把握“提问时机”,对于何时需要“追问”,何时需要“引问”把握不准。

三、提高新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提问”包括三个方面:有效果,即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即以尽少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1]实现。而提问是教学中最常用的重要手段,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得由有效提问。对于新教师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稳定有序’的集体教学活动常规是实现有效提问的前提

对于新教师,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的“有序”和组织的“流畅”确实是很重 要和首要的问题。而且“稳定有序”的集体教学活动常规,也是教师实现有效提问的前提。新教师可与班上的另外一位老师和保育员共同商量,通过“榜样示范”“随机教育”“规则引导”等方式,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2]引导幼儿明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回答问题的习惯”“坐姿习惯”等等。另外,提前与配班老师协调集体教学活动中需要配合的地方,以确保集体活动秩序稳定、有序。

另外,新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以平和、关爱的心态与幼儿相处,建立积极、友善的师幼关系。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或应答关系。

(二)观察、了解幼儿特点是实现有效提问的重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教师要实现有效提问,需要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的十年功”即是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以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能力差异、已有经验的多与少。同时,新教师还可以同班级其他老师交流幼儿的各个特点,以丰富自身对幼儿的认识。当然除了日常活动中比较宽泛的观察,新教师还需要观察幼儿对即将进行的集体活动是否有相关经验进行个别交流。这有利于帮助新教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判断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设计问题的层次性,以及提问的目标指向性。

(三)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是实现有效提问的关键

教学活动现场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产生,因此新教师不能完全按照“预 设的问题”来进行提问。因此,首先,新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以积极、镇定的心态面对幼儿“千奇百怪”的问题,同时需要适当地调整“预设”的问题。新教师克服自身心理的担忧心理,方能有更多时间和注意力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提问。对于幼儿回答不上的问题,或者没有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也不要着急,适当的等待是必要的。[3]其次,新教师可根据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关键性问题”。比如,中班科学活动“让纸站起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即是“怎样用桌上的材料,帮助纸宝宝站起来?”“不用其他材料的帮助,怎么让纸宝宝站起来?”这两个问题是引导幼儿探索在“有辅助材料”和“没有辅助材料”两种情况下,如何让纸立起来。抓住关键性问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再者,新教师可尝试运用多种提问类型,逐渐熟悉不同提问类型的功能,以便于判断教学过程中抓住适宜的时机,提出适宜的问题。

总之,对于新教师来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非“一日之功”能达成的。这需要新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质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每次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的反思。通过反思“提问的有效与否”“为什么有效或无效?”等等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相信“反思与总结”,能帮助新教师较快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6.小班科学活动中有效性提问策略 篇六

一、以神秘的口吻提问。

科学活动知识性比较强,它主要是探寻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一些科学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人理解掌握。小班孩子观察能力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因此,对小班孩子的提问可以神秘的口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为萌发幼儿探究糖在水里现象的兴趣,教师有意压低声音、神秘地说:“糖宝宝悄悄告诉我它喜欢水,想请小朋友送它到水里去,猜糖宝宝到了水里会变、变、变吗?”最后三个字“变、变、变”停顿有力,音量由低到高,“变”让幼儿感觉很神奇,也就愿意猜想“真的会变吗?怎么变?”,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把老师当成魔术师,眼睛紧盯不放,期待着奇迹马上出现。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可以用“聚精会神”四个字来形容,因为教师神秘的口吻增强了他们观察的目的性,对有关事物的注意程度就高,保持注意的时间也就越长,观察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二、拿直白的语言提问。

小班幼儿理解语言的能力不强,词汇量也少,他们对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与词汇比较敏感,这类词语首先能够在幼儿大脑中引发想象,接着大脑把信息传递给身体其它器官,就有了语言和行为的反馈。因此对小班孩子提问的语言要直白些,能够激起幼儿思维共鸣,明确回答的指向,才会投入到积极思考的行动中。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幼儿动手操作发现了糖在水里的变化后,第一位教师马上引出“溶解”的概念,“溶解”对小班孩子来说比较深奥,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在教师接着抛出“还有什么东西也能溶解”的问题时,幼儿一脸茫然无知的状态,教师只好唱独角戏。第二位教师没有马上总结出概念,而是拿一系列直白的语言进行追问:“糖宝宝变了吗?怎么变得?最后怎样了?”、“那糖宝宝到底藏到哪里去了?你怎么知道的?”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糖宝宝慢慢地变少,最后不见了;”“糖宝宝藏在水里了,水变成了红糖的颜色,叫糖水。”教师在此时提升出概念就顺理成章,一下子被幼儿理解与掌握了。

三、用拟人的手法提问。

皮亚杰认为,学前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主客体互渗的阶段,他们认识科学带有明显的“泛灵论”的特点。小班孩子在此方面的特征尤为明显,他们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想象成和人一样有思想、能感觉、会交流,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好像童话般美妙多姿,不仅小动物能唱能跳,而且花草树木、星星月亮等也都能说会道,童话世界就像磁铁般强烈吸引着孩子去探究。反之那些缺乏生命力的东西就不会引起孩子多大的兴趣。因此,对小班孩子可用拟人的手法提问,让他们产生喜欢、有趣的感觉,思考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教师把糖拟人化,赋予宝宝的角色身份,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兴奋点。“请小朋友将碗里的糖宝宝变一变,把它变没?你想怎么变呢?”、“红砂糖宝宝到了水里会藏起来,其它的糖宝宝也会这样吗?”等问题将糖变成和孩子一样的身份,喜爱自己的孩子会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同样喜欢“糖宝宝”,对糖宝宝的关心也就能充分表现出来,纷纷参与到思考与发言中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变游戏的方式提问。

小班孩子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于某个对象。因此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效度基本取决于他们对学习任务兴趣度的高低上,如果他们对学习任务的兴趣度高,那么他们接受学习任务的愿意度就高,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效度也高。反之,如果兴趣度低,那么就会带来接受任务的愿意度及完成任务的效度都低的连锁反应。卢梭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用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望,这是个很好的启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就是让他们去玩,教师巧妙地将学习任务渗透其中,要求幼儿玩中发现秘密,趣味性大大增加,孩子的求知欲望也就较为强烈。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教师问:“其它的糖宝宝是不是也像红糖宝宝一样会藏起来?请你去玩一玩吧。”幼儿得到去玩的指示,兴趣立马就有了,纷纷玩起各种糖宝宝在水里的游戏来,乐滋滋地加糖、放水、搅拌、观察,边玩边把发现的秘密惊喜地告诉同伴和老师。就这样,幼儿通过玩游戏自主习得糖的可溶性知识,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学目标达成度就高。

五、按情境的思路提问。

小班孩子天真可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模仿力,喜欢模仿现实生活情境并有栩栩如生之感。在组织小班孩子集体教学活动时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一定要遵守,即《纲要》所说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生活经验对于幼儿来说就像鱼儿与水一样亲密,脱离了生活经验的教学让幼儿感觉陌生,不能引起认知与情感冲突。相反,贴近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与教学活动之间就会产生心电感应,蕴藏在幼儿大脑里的智慧源泉就会汩汩流出。因此,对小班孩子来说,创设情境是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的途径很多,我们认为提问情境非常有必要,因为按情境的思路进行提问能够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如在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中,让幼儿判断盐、果汁粉、沙子能否和糖一样溶化,为激发幼儿发表言论的积极性,教师将问题情境化:“小朋友看,盐、果汁粉、沙子也来了,它们在争论着,说自己在水里也能溶化,它们说得对吗?”因为问题带着“争论”的情境,幼儿大脑中就会勾勒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判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引发出一场幼儿原有经验之间的争论,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幼儿理解掌握就较为深刻。

7.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 篇七

关键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55-0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和家长们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幼儿老师为了开启孩子们的大脑,启迪孩子们的思维,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想提高幼儿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找到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模式,必须从幼儿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实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與创新,尤其是对于教学过程中提问策略的运用和实施,作为幼儿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合理把握,张驰有度,因为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但如果提问的策略与幼儿的成长发育特点背道而驰,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而要想让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的活动中做到提问策略的实效性就必须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

一、简单提问法

简单提问法可以说是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让幼儿直接回答结果,或者用是或否来进行判断,因为这种提问策略比较容易,老师在讲授新课程内容前可以针对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明确的提问,而这些问题因为是刚刚学过的,对于幼儿来说会显得十分的简单明了,所以他们就会争相回答,这种提问的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能激发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一种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提问方法,比如说,幼儿老师可以在音乐课上让几个回答问题踊跃的幼儿来表演上节课所学习的舞蹈,然后再让其他幼儿进行指正,这样不仅让表演的孩子获得了收益,更让观看的幼儿变得更加的认真,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但老师在这种提问方法中需要注意的是,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概括性和总结性,更要有明确性,让幼儿看到问题就能想到答案,不会答非所问,也不会一脸迷茫。另外,让幼儿进行问题的判断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会辨别是非,比如说在幼儿学习数学运算时,老师就可以用简单的数学算式来对幼儿进行考验,3+4=7,2+5=7,5+2=7,可以针对这三个算式让幼儿进行对错的判断,虽然这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幼儿们来说,他们的大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如果要进行最后的判断,就需要进行细心的计算,这种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在计算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认真与细心,还会为自己的判断正确率感到骄傲,是提高幼儿是非对错判断能力的最好方法。

二、探究提问法

探究提问法既可以让幼儿对事物进行深入的了解,还可以起到启发的作用,因为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比较的单纯,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总想一探究竟,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来进行问题的探究,让幼儿们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挖掘,比如说,在给幼儿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跟随着课件中小蝌蚪的思维,一步步的深入探究,先不要把最后结果抛出来,而要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到底谁才是小蝌蚪的妈妈,为什么金鱼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呢?让他们稚嫩的大脑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的思考,只有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最令人难忘的,而且这种探究提问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集中精神去想问题。现代的孩子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他们都是家里的宝,受着几代人的宠爱,所以在他们的意识里不知道什么是苦,而幼儿教师在进行集体活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启发式的提问方法,让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学会自己成长,比如说在感恩节前夕,可以给孩子们讲一讲感恩的故事,让他们懂得孝顺,懂得尊老爱幼,让孩子们对这一系列的知识进行探究以后,就可以启发他们,在感恩节到来时,想对谁说一声谢谢,这时孩子们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会想到妈妈、爸爸、而有的则会想到爷爷、奶奶,因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所感到的呵护与爱是不一样的,这时老师一定要帮助和启发他们来用各种形式进行感恩,比如说可以为妈妈做一件手工制作,为爸爸献上一首歌,为爷爷捶捶背,为奶奶洗洗碗等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去创造美好。

三、开放提问法

顾名思义,开放提问法就是让幼儿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提问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孩子们的身心完全放开,而且也是对比较内向的孩子的一种提高,因为平时沉默寡言的幼儿在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没有勇气回答,或者害怕回答错误,这时幼儿老师就可以运用开放提问法来鼓励这些不爱讲话的孩子,只要敢说,就是最棒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这样的问题设计一定要巧妙,要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智谋双全的小诸葛,比如说老师可以就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来让这些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每个孩子肯定会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节目,而老师也就可以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找到各个孩子的特性,为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策略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康涛霞;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优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 篇八

1.1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展开“大班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教育的指导要点”讨论之前,先要知道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一般来说,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得到较快的发展。自我评价会越来越准确。大班幼儿的自理能力相对于小班与中班的幼儿得到明显的提升,自我的控制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在对大班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的教育指导时,要注意这一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

1.2大班幼儿绘画活动对幼儿的意义

对于大班幼儿的身心的成长来说,绘画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活动。大班幼儿在绘画活动之中,可以培养良好的艺术感觉,提升其对艺术、对美的感知能力,也将促进幼儿心智的发展。

正如美国的斯佩里所言,绘画可以开发幼儿的形象思维,促进大班幼儿的分析与推理的能力的提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智商发展水平。而大班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他们爱学,又喜欢问问题,所以,教师在指导其绘画中,不能只是局限于手把手地教,而要明确大班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科学的指导活动,这样才能促进大班幼儿身心与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

2.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从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大班幼儿依然处于绘画的模仿阶段,自主的绘画创作能力不足。在大班幼儿的绘画教育当中,从其教学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以对绘画的认知教育为主。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水平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大班幼儿能够自主地在绘画当中注意观察所画物体的结构;

(2)大班幼儿对绘画中遇到的物体的空间关系也有了认知;

(3)但大班幼儿的绘画能力方面,还是以模仿为主,需要教师通过系列课程,继续打好大班幼儿绘画基本功;

根据大班幼儿的绘画特点,我把指导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2.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所画物体的结构

从当前一些幼儿园大班的幼儿绘画的现状来看,幼儿在作画当中,已经可以画出物体的细节,比如画人物时,会把人物的耳朵画出来,手上的五个指头画出来,甚至包括指甲,其绘画活动的水准,已经与小学阶段的学生绘画水相接近。而从当前大班幼儿教师的指导现状来看,一些教师还是以自己的示范为主,大班幼儿只能“依葫芦画瓢”,幼儿的绘画作品的成人化现象严重。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与小班和中班的幼儿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要注意这一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心理的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大班幼儿注意观察所画物体的结构之后,开始绘画活动。这样的指导方式,可以说兼顾了大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又能够提升大班幼儿的绘画水准。

2.2通过系列课程,打好大班幼儿绘画基本功

虽然大班幼儿的绘画之中,已经有了一些自主创作的成分,但从大班幼儿的绘画活动现状来看,大班幼儿的绘画,依然处于模仿阶段。因而,教师要通过系列课程,打好大班幼儿绘画基本功。遗憾的是,现在一些幼儿园的大班绘画教师的教学,依然没有注意到教师要通过系列课程,往往教师在大班幼儿的绘画活动中,随意性较大,比如一些教师一上课,就是自己先画一个范画,然后让学生来画。这样的教学指导没有顾及到大班幼儿的绘画能力,教学效果欠佳。

因此教师在展开大班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工作时,首先对幼儿的绘画基本功,做一个系统的指导。教师在课程之中设置了 “漂亮的房子”、“美丽的鲜花”、“可爱的小人”等系列课程,在教师的讲解下,幼儿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大班幼儿在开展绘画活动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会一点不会,或者绘画的技法完全不正确,通过系列课程的引导,打好了大班幼儿的绘画的基本功,让大班幼儿在下一步的绘画之中,就可以自由地作画了,也不会出现不会画某物体或者场景的情况出现,大班幼儿绘画活动的开展,也就更加顺畅了 。

2.3引导幼儿理解物体的空间关系,提升绘画能力

大班幼儿的绘画已经可以画物体的空间布局,但从教师的指导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在大班幼儿的绘画指导之中,忽略了这一情况,对大班幼儿理解物体空间关系的教学着力不足,这是亟待改进的。当前,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绘画活动对促进大班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这与《纲要》所明确指出的,使大班幼儿“要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绘画活动可以创作出多种绘画活动情境,来不断培养与提升大班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与发展。在其绘画活动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大班幼儿理解物体的空间关系。

例如,教师在指导幼儿画房屋的内部空间时,要加以积极地引导,指导大班幼儿理解空间的画法。在实际的教育引导之中,教师们可以先教学好画立方体、长方体的能力,在大班幼儿绘画一些基本的空间关系较为复杂的物体时,当幼儿在绘画活动之中遇到难度,教师介入应充当解决问题者。

3.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要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绘画活动中的教育指导。大班幼儿能够自主地在绘画当中注意观察所画物体的结构,对绘画中遇到的物体的空间关系也有了认知,但大班幼儿的绘画能力方面,还是以模仿为主,需要教师通过系列课程,继续打好大班幼儿绘画基本功,指导幼儿明晰绘画主题,注意绘画中的绘画背景与绘画主题的联系等,来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提升大班幼儿的绘画活动能力,促进其身心发展,为大班幼儿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9.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 篇九

【关键词】有效教学     提问      高中数学

在古代私塾教育中,提问是私塾先生进行教学的常规手段,由于教育理念的关系,提问并没有被列为教学方法。提问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合理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可以让教师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物力,获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一、高中数学提问的目的

大家知道,提问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目的,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必须为高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服务。提问可以为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思考的状态,指引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提问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让教师随时保持高效的教学状态,以免教师堕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去。提问也可以让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形成合理的评估,为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打下基础。总之,合理的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但是提问只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二、如何形成有效的高中数学提问

提问不能流于形式,提问必须要围绕着实现高中数学三维目标来进行。提问的内容必须结合知识点来设计,问题的难度应该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却又能够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者否来回答,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问题提出之前,教师也要深入思考学生可能形成的答案,这样形成的提问才是有效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必须让所设置的题目有较宽泛的回答范围,如对椭圆的认识,可以问“请说说椭圆的特征。”或“椭圆的特殊条件是什么?”而不是问“你了解椭圆吗?”或“你熟悉椭圆的重要条件吗?”第二,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具体、正确和完整的信息。教师能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状况,能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提问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质量、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都会影响学生的思考质量和数学教学效果。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担当好自己的主导角色,要科学合理地提问,仔细探究提问的语言表达,研究提问的类型,思考学生回答的可能,最终实现高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师要掌握合适的提问时机。高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的性质,结合整个班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新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设计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选择高中生学习以及思考的活跃区进行提问,例如在学生不懂的地方、思考有障碍的地方、需要逆向思维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效果才好,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惬意。

2.教师要精选合理的提问方式。通常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提问方式有很多。请教式提问,利用人性的趋向性,充分抬高高中生的价值,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充分回答教师的问题。引导式提问,数学教师也要学会借力打力,先陈述一个事实,然后再根据这个事实发问,让学生给出相应的信息,即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引导,发现其需求。限制式提问,教师主动为学生作主,提出的问题明确而具体,并且把答案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不给学生过多的选择余地,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的选择。 建议式提问,引导学生向有利方向去思考问题,进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探求学生的真实反映,能够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探求式提问,采用“6W2H”的原则,向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但一定要把握语言语气的作用,可以结合请教式提问的方法一起用。肯定式提问,采用肯定的语气,帮助学生做出正面的回答,按照教师的指引方向做出回答。从这几种问句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教师提问时应尽量减少判断型、叙述型句式,尽可能使用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方式。

3.教师选好回答的对象。这个环节很重要,因为能够很好地评价学生思考问题的结果。不少教师为了省事,应付教学任务,使用指定学生回答的方式,或按照一定的学生熟知的顺序进行提问。这种提问的方式,教师省事,课堂热闹,形式也很到位,但是弊病也很明显,教师以一定的顺序提问,很多学生惯性地认为跟自己无关,于是就游离于课堂的边缘,没有参加思考。所以,教师在选择提问方式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面向所有学生,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课堂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后,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遵循有所区别的原则,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够得到“那个房顶上的香蕉”。

上一篇:《教师伦理与礼仪》心得体会下一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