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科总结

2024-10-30

五年级语文科总结(精选15篇)

1.五年级语文科总结 篇一

五年级语文科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本着爱学生的态度,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保证。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也不可能安下心来学习。因此,我针对本班学生好动,学习习惯差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取多鼓励,常激励的教学手段,以此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主动改正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还着重培养学生的书写规范的意识。写好汉字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璀璨文化艺术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增强学生做人做事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我经常和学生说:“字如其人,能写一手好字的人,会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在每节课学习生字时,都挑选出比较有特点的字,全班学生一起分析字的结构,哪一笔长哪一笔短,哪部分高哪部分底,什么地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并告诉学生写汉字穿插避让的方法。具体分析完以后,在再生字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字头。每次收回的作业及时批阅,并针对不同学生在作业本上的问题写上不同的评语,如“你 的作业进步很大,如果再工整些就更好了”,“自己试一试女字旁的撇再长一点是不是更好看?”为了对学生认真书写给予鼓励,我还给学生规定,连续三次作业得优星就可以奖励少写一个字或词,这样学生们的尽头就更大了,都能尽自己的努力写好每次字词作业。经过一年的良好书写教学和训练,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自觉工整规范的书写,高质量地完成各科作业。

二、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

我对学生耐心辅导。我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耐心做好培优扶差的辅导工作。对于优生我从深度和广度上进军,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多做发展性的练习。对于后进生则紧抓他们的基础知识,从字、词、句方面入手,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并成立“一帮一”的辅助小组,发动优生帮助差生共同进步。

三、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我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怕苦、不怕累,在教学上刻苦钻研业务,虚心请教老前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研活动,向其他老师学习,听取别人意见,并认真撰写了教学反思。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作记录,写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学信息,获得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本学期论文参加街道比赛获一等奖,业务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高语文水平。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 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强化动机、自我学习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5遍更能达到效果。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抓住难点、有的放矢

学生预习后,老师可以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不必面面俱到而使学生产生“我已经懂了,不用再听”的思想。而且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3、人人参与、增强锻炼

在预习中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不得不思考,并且做到人人参与,起到督促的作用。但如果不通过预习的话,可能一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在上课前连课文都没看过,课堂上就抱着反正不举手老师也不提问的思想,或者举手时已经被几名优生抢先发言了,永远都 是一个被动者。所以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

4、大量阅读、扩展知识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阅读的兴趣自然也会越来越浓了。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五年级语文科总结 篇二

关键词: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究,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 不要让学生局限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 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 通过单元迁移教学促进知识的运用和丰富, 满足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思想的要求。

一、迁移教学的概念

学习迁移主要是一种学习到的知识对另外一种知识产生的影响, 在一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另外一类知识里面得到迁移。教学的目的不是记忆和背诵, 更多的是在知识的获取上有更多认知技能的活动。而智慧、技能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转移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上, 但是知识之间有很多共通点, 通过知识的迁移, 总结出相关的规则, 不同的知识学习中解决同一类问题, 语言的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 甚至有的题目都没有固定的答案, 只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教师具有迁移能力和迁移意识

“迁移”是学生智慧技能的最好培训途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运用迁移这一规律,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语文教师一直把语文教学看成对字词的理解和作文训练, 没有意识到迁移教学的重要性, 其实语文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多学科课程, 很多学科的基础都是语文。比如, 数学应用题的基础是语文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历史学科要依靠语文的知识迁移, 尤其在问答题中这样的体现更加明显, 学生能够运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答案, 有的学生知道答案, 但是无法用语言清晰明确地呈现给教师, 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如果学生具备迁移学习能力, 在学习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效能才能更大发挥, 提升教学质量。同时, 教师的迁移意识对学生的迁移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不具有迁移能力, 就不能培养具有迁移能力的学生。

三、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发挥

1.教师明确迁移教学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迁移方向有把握, 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或简化, 或挖掘, 寻找学生能够适应的方法;并且把这些目标结合教学教材目标加以研究, 明确整个单元知识点的训练目标, 并且在整个知识网络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教师对教学的情况要做到胸中有数, 在头脑中要有一棵纵向贯穿的“知识树”, 并且在每一个树枝上进行横向知识迁移讲解,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词语“奇迹”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延伸幸运、意外、偶尔和奇迹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一个词语的运用方法, 了解到其相关词语的运用方法。教师在课前应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 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 带领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深入的分析学习过程中, 要为学生的再学习、再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重组的学习体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为当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时候, 他们就会主动思考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并且能够想到和自己认识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因此,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现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强求记忆是为学生挖陷阱, 学生记忆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这才是所谓“鱼”和“渔”的辩证关系。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 在学习中有目

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

地进行知识学习对比, 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 提高

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 最好把现有的知识串联在一起, 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知识的迁移不是凌乱地学习知识点, 而要形成系统化以及结构化, 并且有效地融入知识网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典型的案例带领学生回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 对待相同的知识和相同的学法, 进行有效的迁移, 总结新的学习方法, 由学习到领悟, 用中学新。

3.学生语言本质探索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篇幅, 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于运用简洁的主旨表现其本质内容, 所以学生要通过繁复的文字描写了解其背后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这也是五年级学生该有的理解力和分析力, 真正地学习是抓住重点, 让书越读越薄。例如, 在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小桥流水人家》, 主要是描写自然朝起夕落的生活, 平和安静的太平生活。这其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密切关系, 所以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场景, 学生因为生活阅历少, 所以对这种场景的感触不深, 教师最好引导学生联系新的形势下没有灵活地运用, 这些知识就不能充分地理解和吸收。新情境中知识的灵活应用, 并且能够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 完成知识的迁移, 学习的知识才能做到有意义。学生在传统教学中, 知识都是由教师进行传授, 教师的有些教学方法能够让知识当堂得以运用, 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涉及应用。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 不能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教过或者学过, 关键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 知识学习不是目的, 转化为技能才是教学开展的根本目标,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迁移。以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作为案例, 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写一处景物”, 那么, 教师就可以结合两项教学内容, 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让阅读教学和写作过程相结合, 在教学中让读和写有机地结合, 教学指导中要结合运用读和写的原则, 并且带领学生回忆和复习之前的景物描写文章, 借鉴其中能够运用的语句和写作方法, 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都要学习。在短时间内, 学生的作文学习水平不能马上提升, 因为作文是积累学习的过程, 要在循序渐进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但是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国强.试论小学课文教学“语文核心价值”的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 2014 (29) :3-5

3.小学五年级语文的创新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教于乐;互动;因材施教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远比我们接受得快,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一成不变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枯燥无味。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让自己传播的知识充满新鲜感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呢?

一、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尤其是在文章阅读的课堂,几乎所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教师给一个回答的模板,学生只要往里面套话就可以了。这样的课程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文章阅读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设定好一个特定的情境,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各自扮演喜欢的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清晰地理解所学习文章的真正意义,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能力。教师在阅读之后的提问中也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拘泥于一种标准答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要给予肯定,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充分发挥课堂的互动性

课堂是个很有创造力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能够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场所,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全面了解全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进行分层教学,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并且当学生完成了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很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教学方法上的缺陷,努力创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

参考文献:

孔祥飞.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05).

4.五年级上语文总结 篇四

授课人:张荣存

转眼间,在这新旧交替之际,一学期的工作也已接近尾声。回想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欣喜、有感动、有收获也有着困惑和遗憾,这更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提高的过程。回顾反思我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主要做法有:

1、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潜心读书的习惯。开学初,学生任务较轻、闲余时间相对较多。而我班学生男多女少,学生好动、活泼,喜欢看书。为此我让学生搜集家中的适宜读物进行整理,编订了“班级读书目录”,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同时结合语文课本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写读书笔记”这一内容让学生读书、写笔记。

(2)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我首先从课堂上入手,对一些阅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读熟、读好,对内容的理解却不做深入地讲解,而只是抛给学生一些问题进行引领,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成功。

(3)自由表达的习惯。学生已进入高年级自然而然的开始沉默寡言,变得保守起来。我尽量的鼓励学生,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除此之外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因为喜欢我而喜欢语文

(4)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个班有个别学生不完成作业的习惯,为此我很是头疼。每次为了查阅哪些学生没交作业煞费苦心,也有一些是因自己的懒惰疏于管理而偷懒的学生。本学期,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小组长必须查清本组的作业方可上交,学习委员进行统计、上报。这样一来每天无需老师点名,对班内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一目了然,一些学生也因此而精心起来,按时完成作业。对于剩下的一些学生则通过个别谈心、动员家长等方法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2、认真钻研、求实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务本、求实、创新”,一方面积极地参加各类学习,领悟其中新的理念、好的方法,结合自己班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努力让我的语文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语文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今后我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好好努力:一是在教学设计方面不能过于依赖现成的,而要注重优秀设计与班内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教材理解分析的整合。二是对课后练习要精心设计。三是要加强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开阔视野。四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五是精于课后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5.五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总结 篇五

王存艳

一、指导思想

1、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2、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3、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4、力求为教学提供便利;

二、教材分析

全册课本安排了八个单元。每单元安排课文4篇,共32篇。每单元安排习作一篇,共八篇。

三、教学内容

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习作

四、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共56人,男生28人,女生28人。学生知识基础良好,但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与强化,并加强学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

五、具体措施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实行小组竞争机制,评选出学习认真的好学生,奖以花朵、笑脸,以此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在早读和练字的时间里,安排两位学生当“小老师”负责朝读的读书情况。一位安排读的内容,一位边读边在下面转着看,以免有些学生开小差。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朗读能力。经过不断努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课文读熟了,上课的热情自然就高涨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2、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发作业本时强调:表扬优秀的,有进步的,鼓励作业差的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这样,学生慢慢的开始对比了,开始竞争了,对老师作业上的批语重视了,书写习惯也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3、养成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良好的学习习惯。“该说时就说,该听时就听,该写时就写”,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

(2)写工整字,做规范作业。强调文字书写的重要性,并适时进行写字训练与指导,统一规范作业格式。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本学期结合阅读课,为学生配备了课外阅读书籍,让学生从中积累好词佳句,并对有特点的词句进行归类,及时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先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故事,然后初步写出自己的感想。

(二)、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知识,我做好每一节课课前准备,深钻教材。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运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敢说敢想,做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本学期还特别关注学困生。给他们以最大的鼓励,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学而有趣,有所进步。

(三)、加强培优补差的工作,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促使每一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着重“抓两头,带中间”。注重培养优生,同时,还在班级里开展“一帮一”的活动。激励学困生树立信心,做到课外辅导,课内多给他们创设机会,以此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班里掀起一股,先进帮后进,后进学先进,先进更先进的好的风气。这样,全班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同时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尤其是复习期间,能监督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有能力的家长参与辅导,对学生的生字进行听写检查,家校合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在学困生的辅导上,还离不开班里的班干部,对于基础作业,背诵课文等作业,实行优帮差,优生及时检查自己的帮扶对象,使其在复习期间能迎头赶上。

综上所述,在本学期里,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汲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认真地做好了教学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五、具体工作(措施)

(一)、制定教学计划。

对不同的课文明确了重难点。教学计划使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在预定的安排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安排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长城》一课就采用了看图与学文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去年的树》一文就用情感引读法,激发学生不同的情感,让他们感悟、想象、思索,达到教学目标。《乌塔》就用朗读为主,体会文章的内容,自学完成教学目标。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用最简单、最恰当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三)、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天放学时都为学习布置具体预习任务,并适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新课授完,必要求复习。用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捡的方法进行督促。通过一段时间,学生知道该如何预习了,也能自觉复习啦。

2、正确的上课方法。“该说时就说,该听时就听,该写时就写”,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

3、写工整字,做规范作业。强调文字书写的重要性,并适时进行写字训练与指导。统一规范作业格式。学生坚持每天练字

(四)、针对本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语文方面的弱点重点突破。

1、汉语拼音。

利用早读,教学生字时等一切可得用的一切时间,进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字词记忆。

从开学起,坚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读写、听写。

3、课文朗读。

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

4、阅读。

从平时上课到考试,刻意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多思考,多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

(五)、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采用了一些个性化的方法。

1、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2、每周写一篇作文。一般不规定作文内容,进行自由作文。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发展学生的创作才能。

六、工作反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发挥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做到一读促讲,以读为主,注重体会;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狠抓识字写字关及语汇积累;并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6.五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总结 篇六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有令人欢喜的教学成果,也有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 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运用,对各种句式的变换,对病 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 能和语文能力。

二、灵活机动处理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学习劲头,教师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我时而以读代讲,自主感悟;时而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三、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四、重视朗读,读中体悟(实验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起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学期,我继续本着以读为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去思考,读中体悟,读中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实验课题)

五、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成绩: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本班同学大宇欣在学区的快乐杯作文比赛和写字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佳绩。

问题: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有时候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学生学习情况两极分化严重,有少数学生还没有掌握写作文的方法,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较差。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打算通过与学生谈话等方式,使学生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及趣味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语文课很有趣。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具,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7.五年级语文科总结 篇七

一、拎读文章标题———从“题眼”中把握文章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章的眼睛。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 只要你去研读, 都会发现里面的妙趣很多。因而, 如果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课文标题教学处理好, 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月光启蒙》一课, “启蒙”是这篇课文的题眼, 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学中, 抓住“启蒙”这个切入点, 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中心。剖析启蒙, 我们发现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 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 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启发了“我”的想象, 使“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 “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 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 同时把她对故乡、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二、拎读关键词句———从“血肉”中支起文章的“骨架”

文章的关键词句犹如文章的“骨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贯彻“整体把握”的理念, 揣摩作者用意, 抓住关键词句, 以最简约的形式来取得“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

过渡句一般是对上文的总结和对下文的总领, 而这样的总结和总领, 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些“牵一句而动全篇”的连接点, 整篇课文的细目也都被拎起来了。文章的中心句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功用。它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研读时抓住这些中心句, 自然有助于辐散沟通, 把握意旨, 理解主题。

三、拎读行文线索———从作者思路中摸清文章的“经脉”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看整篇课文, 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 一句一句, 一段一段, 都是有路的, 这条路, 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可见, 不管哪类课文, 都有脉络可循, 这脉络就是文章的主线。教学中, 只有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白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 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主线, 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如《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把茉莉花贯穿在全文中, 茉莉花便成了这篇文章最清楚的线索。教学中可以采用“串珠”的方式, 先引导学生发现文首与文末的关系, 让学生清楚本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茉莉花, 然后围绕文章的写作线索适机提问:“文中除了开头和结尾提到茉莉花, 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也写到茉莉花?”针对统领全篇的提问, 学生很快地就能找出第9节中作者按照爸爸的叮嘱给妈妈带了一束茉莉花。接着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去品味文章中流露出的爸爸妈妈茉莉般的温情与淡淡的爱。

四、拎读情境语言———从潜心涵泳中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词一句总关情。”作者的动情点, 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 情与景的焊接点, 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细细品味, 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的清新隽永, 有的扣人心弦, 有的发人深思。教学时, 锁定这些地方引发开来, 会使得教学内涵更加丰富, 文本的价值走向也更优化。

如《望月》一课, 把月亮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 是一首首动情的诗, 是天的眼睛。对于“一幅美丽的画”重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背诵, 让学生陶醉在这美丽的图画中;对于“一首首动情的诗”, 让学生用动情的诵读来表达出诗人的不同感情;对于“天的眼睛”可以这样教学:文中的小外甥也很会幻想, 他把月亮想成什么?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画出描写小外甥想象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把小外甥想象的语句连起来读:“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它喜欢看我们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学生读着这诗化的语言, 会得到情和理的享受。

五、拎读思想———从感悟隐点中挖掘文本的深度内涵

从作者行文谋篇的实际用意来说, 隐点往往是文中看似平常却是作者苦心经营的地方。

在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中, 有四篇关于残疾人励志的故事: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她不分昼夜,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双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要用动人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 他爱那惠山的清泉, 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司马迁惨遭“酷刑”, 却在痛不欲生的情形下发愤写完《史记》;三保太监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洋, 历经千辛万苦, 前后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8.小学五年级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讨 篇八

关键词:语文单元迁移;教学探究;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不要让学生局限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通过单元迁移教学促进知识的运用和丰富,满足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思想的要求。

一、迁移教学的概念

学习迁移主要是一种学习到的知识对另外一种知识产生的影响,在一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另外一类知识里面得到迁移。教学的目的不是记忆和背诵,更多的是在知识的获取上有更多认知技能的活动。而智慧、技能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转移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上,但是知识之间有很多共通点,通过知识的迁移,总结出相关的规则,不同的知识学习中解决同一类问题,语言的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甚至有的题目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教师具有迁移能力和迁移意识

“迁移”是学生智慧技能的最好培训途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运用迁移这一规律,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语文教师一直把语文教学看成对字词的理解和作文训练,没有意识到迁移教学的重要性,其实语文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多学科课程,很多学科的基础都是语文。比如,数学应用题的基础是语文的理解和迁移能力,历史学科要依靠语文的知识迁移,尤其在问答题中这样的体现更加明显,学生能够运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答案,有的学生知道答案,但是无法用语言清晰明确地呈现给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如果学生具备迁移学习能力,在学习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效能才能更大发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的迁移意识对学生的迁移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不具有迁移能力,就不能培养具有迁移能力的学生。

三、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发挥

1.教师明确迁移教学方向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迁移方向有把握,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简化,或挖掘,寻找学生能够适应的方法;并且把这些目标结合教学教材目标加以研究,明确整个单元知识点的训练目标,并且在整个知识网络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教师对教学的情况要做到胸中有数,在头脑中要有一棵纵向贯穿的“知识树”,并且在每一个树枝上进行横向知识迁移讲解,比如在给学生讲解词语“奇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延伸幸运、意外、偶尔和奇迹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一个词语的运用方法,了解到其相关词语的运用方法。教师在课前应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带领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深入的分析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再学习、再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重组的学习体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为当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思考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并且能够想到和自己认识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现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强求记忆是为学生挖陷阱,学生记忆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这才是所谓“鱼”和“渔”的辩证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在学习中有目地进行知识学习对比,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能力,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最好把现有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知识的迁移不是凌乱地学习知识点,而要形成系统化以及结构化,并且有效地融入知识网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典型的案例带领学生回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对待相同的知识和相同的学法,进行有效的迁移,总结新的学习方法,由学习到领悟,用中学新。

3.学生语言本质探索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篇幅,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于运用简洁的主旨表现其本质内容,所以学生要通过繁复的文字描写了解其背后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这也是五年级学生该有的理解力和分析力,真正地学习是抓住重点,让书越读越薄。例如,在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小桥流水人家》,主要是描写自然朝起夕落的生活,平和安静的太平生活。这其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密切关系,所以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学生因为生活阅历少,所以对这种场景的感触不深,教师最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其他场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什么都不想,去尽情地玩,学生也许会说在考试,在写作业,或者和父母在郊外踏青。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勾勒学生想象中的图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语言描述画面中出现的场景,了解课本中的精彩内容,对比出自身描述的不足,这种对比教师可以不出面,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的不足,学生自己找到的问题在进行补救的时候会更加认真,学生内心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会大量地阅读书籍,通过其他文章中的人物描述延伸到现有的学习内容中,把死的文本和活的人联系在一起,挖掘出比较到位的主旨,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本质探究能力。

4.举一反三,知识横向迁移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习相关的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下没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就不能充分地理解和吸收。新情境中知识的灵活应用,并且能够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的知识才能做到有意义。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知识都是由教师进行传授,教师的有些教学方法能够让知识当堂得以运用,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涉及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不能仅满足于对知识的教过或者学过,关键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学习不是目的,转化为技能才是教学开展的根本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迁移。以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作为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写一处景物”,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两项教学内容,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阅读教学和写作过程相结合,在教学中让读和写有机地结合,教学指导中要结合运用读和写的原则,并且带领学生回忆和复习之前的景物描写文章,借鉴其中能够运用的语句和写作方法,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都要学习。在短时间内,学生的作文学习水平不能马上提升,因为作文是积累学习的过程,要在循序渐进中得以发展和提升,但是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迁移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得到一定的普及和运用,在教学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能让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一定的复习和巩固,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知识的延伸性,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国强.试论小学课文教学“语文核心价值”的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14(29):3-5

[2]韦芳.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误区、归因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4(06):11-12.

9.五年级语文期中教学总结 篇九

XX年秋学期转眼间又过了一半,学校组织进行素质检测,谨借这次的检测结果对自己半学期来的工作进行总结以利于今后工作的更好开展。

一、试题分析

从试题内容来看,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本为主,课内外知识兼顾,题型涉及面广,既有积累运用方面的内容,又有理解表达能力的考查,自选习作题,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便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解题技能,同时可以检测教师平日系统性教学的情况。整套试题难度系数不高,易中难的比例恰当。

二、数据分析

本班人数49人,人人参加考试,31人90分以上,6人80-89分,3人不及 格,最高分98分,最低分38分,平均分86.分。从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成绩优秀,学困生知识欠缺多。从学生性别来看,女生成绩比较高,后进生中男生占90%左右。这与小学生男生好动,不静心学习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三、成功经验

1、书写情况

中上水平学生书写认真,卷面整洁,学困生书写潦草,涂改多。可见平日里我利用每天十五分钟师生共同练字抓学生练字和书写速度的训练有了一定的成效。

2、答题情况

看拼音写词语,辨字组词、句子的改写与积累佳句正确率比较高,这说明平日里将字词、句子积累贯穿于早晚读及听写、默写抽查的方式极为有效。句子的改写学生完成得最好,这是每周扎实进行专题训练的结果。如我们班每天有一次老师的抽查听写,中午有一次学生组织的听写,早晚读有一次的默写,有一次书写的训练,量不多,贵在坚持。另外中上水平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高,答题准确,表达规范。这得益于平日的授课注重分析题目,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系统性地进行知识性传授,学法的指点。此外,扎实进行复习也至关重要,从学生平日练习来看,他们的作业形式有很多种方式,从批改中可见到他们的欠缺之处并对弱项进行强化练习,同时留足时间让学生有自主消化的过程。

3、考前心理辅导

学生良好的心态是考试取得最佳成绩的关键。每一次考前我都对学生进行心理适应的教育,考前几天借助讲评练习和技能比赛激励他们树立信心,考前一天引导做好各种考试用品的准备和适应考场氛围,考试当天进行温馨提示,让他们轻松进入考场,静心参加考试。这次,我对他们的书写格外重视,宣布有书写分数的加减分,并有留空题的加倍扣分,这些手段似乎很严厉,但有效挺高了学生对于考试的重视度,除了几位学困生外,再也没有人因为粗心 漏题不做,书写也相对以往认真多了。

四、失败原因

1、错别字多

学生的试卷,因为写错字扣分的分量简直是触目惊心。这主要是老师平日的教学不重视生字词的学习,认为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学能力,应该是自己去认字了,加上少改作业,没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进行指导。从学生方面来看,被动学习也是严重的,有很多的学习要求没有真正落实,老师也仅仅是停留在布置的层面,这为学生的懒散提供了方便。

2、作文能力低

这次习作是自选内容,自主命题,本来也很容易。但是学生却有写离题,不具体,条理不清晰,内容不具体,句子不通顺等等毛病。可见他们的习作水平是很低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学期的作文教学,我没有根据课本的编排进行教学,而是以自己的教学习惯从写人文章入手教学,这次考试的类型还没有进行教学,学生写不好也是意料中事。另外,这学期还没有进行片段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得到发散性地训练,加上练笔太少,无话可说的问题自然很明显。

3、学困生的辅导没有跟进

班里面有几位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低下等原因,造成平时的学习总是不自觉,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甚至不完成。但是,我却总是做不到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干预或是辅导帮助,他们对学习空有热情却无行动,对成绩极为期待却无能为力。

五、改进措施

1、继续抓好学生的自主识字训练和积累好词佳句及片段。将熟读和写,默相结合。

2、坚持专项的类型题训练。每一周有计划地进行主题训练,每天有一定的训练量。

3、加强习作的指导。将阅读教学和片段练习结合在一起,将即时事件和随记结合在一起,将阅读课外书和摘抄练习结合在一起,将积累的内容和习作训练结合在一起。

10.五年级语文学科活动总结 篇十

第二阶段:9月21日——9月25日选书推荐,写推荐理由。

第三阶段:9月26日——9月28日小组交流初赛每组推选1——2名代表。

第四阶段:9月29日——9月30日全班交流决赛总结表彰(全班对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投票选举,颁发奖状)。

活动期间,孩子们热情都很高,但是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要求带书来,还有些同学没有准备好推荐理由,所以没能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能看出自己也非常遗憾!在班内集体交流推荐过程中,小主人们准备充分,用清晰、精练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图书(语言表达之流畅出乎我的意料,能看出家长朋友们的参与度很高,再此感谢各位家长对班级活动的支持、对孩子教育的关注!)最终评选结果:《绿野仙踪》、《海底两万里》、《儒林外史》、《上下五千年》、《荒野求生》、《水浒传》。

11.五年级语文科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动作描写;原因;“四式四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59-0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和下册第七单元都是写人的文章,其中动作描写是凸显人物的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手法。五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描写比中年段时有了很大提高。但大量的习作中反映一个较为薄弱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为动作描写较单一、欠具体。孩子大多数只简单地写了做什么,没有写具体怎么做。不会把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的动作,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内心世界。因此,笔者对如何让五年级学生对人物动作描写更精彩进行了方法的探析。

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鲜活的人物形象。老舍先生也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使人物真实可感、栩栩如生。

一、巧观察,善积累

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①此外,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中也提出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②

进行有效的动作描写首先要引导孩子从身边出发,观察人物复杂多变、连贯的动作,重视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此处的观察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带有目的性的。作为老师,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每一步由几个动作完成,把一个复杂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再把几个阶段的行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动作。例如体育运动时,孩子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腿部运动,从而体会写腿和脚的动作的词就很多。“踢、跑、跳、蹦、滑、跨、蹲、蹬、踮、溜、走、转、退。”学生在卫生值日时,观察擦玻璃、扫地等情景。例如擦玻璃时,“掸玻璃,换湿布,哈气,踮脚,抓窗柩,用手指抠,用干布擦。”从而感悟怎么做这一系列过程把事情写具体。

学生平时对生活经验与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学生对人物动作描写写作“素材库”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勤读课外书,多读报杂志的好习惯;做好摘录笔记,及时记录好的构思;广泛收集信息,尤其是关于人物动作描写的资料,并分析整理。

二、引导分解,使用准确的动词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人的动作是‘人的心里的钥匙。”③不同的动作体现了人的不同状态,要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令人感觉传神、传情。

“一个人从马上爬下来。”“一个人从马上跳下来。”“一个人从马上跌下来。”同样是描述一个人从马的背上下来,“爬”字体现了那个人对马的极度恐惧的心理便跃然纸上。改为“跳”就把一个勇敢的人写活了。“跌”字让人不禁联想到有可能是马的性子刚烈,那个人无法驾驭从而跌倒的情景。

此外,引导学生在观察人物时把一个复杂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再把几个阶段的行动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动作,并选择恰当的动词写出来。

有学生在习作中这样描写运动员赛跑。“400米比赛开始了。小豪跑啊跑啊,一直跑在最前面。最后,他第一个跑到了终点。”此时的描写没有过程,缺少具体动作,人物的特点不够鲜明,文章显得很空洞。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每一步由几个动作完成,引导他们观察运动员的手臂、双脚、身体有什么变化,思考每个动作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400米比赛开始了,在跑道上的小豪就像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有力的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他的身子向前倾斜着,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跑到终点线处,他头一抬,胸一挺,终于取得了第一名。

孩子修改后的片段使用了“飞奔、摆动、迈、倾斜、抬、挺”等一系列动词,读者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小豪跑步时有声有色的画面,进而佩服他身轻如燕,奋力拼搏的个性特点。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三、揭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高尔基所说:“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提炼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行动。

“雨杨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着。随后将干净的抹布小心翼翼叠成方形,用手按住一边,慢慢从左移到右,他弓着身,低下头,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

在这个习作片段,学生使用了“拿、蹲、搓、叠、按、移、弓、低”等一系列东西,抓住雨杨的一举一动去反映他爱劳动,做事情认真负责的个性特点。从而令读者从心底里佩服他这种做事情的态度。

四、巧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巧用比喻、夸张等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人物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更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日常观察到的动作,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运用到习作用去。

“‘砰的一声枪响,他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又像一只饥饿的猎豹一样向前狂奔。”“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身子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落入沙坑,双腿弯曲,双脚深深嵌进沙地。”描写跑步、跳远的句子都巧用了比喻的修辞,让人对速度飞快的运动健将印象深刻和跳远时选手腾空飞跃的情景历历在目。

注释:①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8)。②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③陆恕、刘济远《学作文“小问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1)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J]. 教育研究. 2009(01)

[2] 肖春远.感悟新课程——试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观[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4)

[3] 张国生.《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04(02)

12.五年级语文科总结 篇十二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13.五年级语文学科学科总结 篇十三

一、扎实常规,教研积极

面对新教材,不敢有半点松懈。凡是上每一节课前,自己都作好充分的准备,熟读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吃透教材,把握好课标的精神,并联系我班学生的实际,把知识与能力的渗透点找准,尽力让学生乐学多学。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特别在学生习作能力方面成效明显。通过表扬激励,一小部分孩子已经喜欢上了写作,并有作品在校报、《现代中小学生报》上发表。

本期学校有两次外校师生的来校学习研讨活动,一次是千校扶千校的学习参观活动,我代表学校上了一节《遨游汉字王国》的研讨课,顺利完成了任务。一次是香港景林姊妹学校师生的到校交流学习,我们与香港师生共同上了一节《七律·长征》的交流课,再一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二、注重基础,落实辅导

我班差生面广,需要老师常抓不懈。四年级开始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不太了解,结果到期末时,师生都很疲累。本期我吸取了这个教训,课本的基础内容,平时就抓,特别那几个需要反复训练的孩子,并做好家庭的听写、默写工作,到期末时,这部分孩子的基础大多没什么问题。但仍让人头疼的是:有几个记忆力差的孩子,他们的遗忘率很高,今天记住的东西,明天就忘了,所以,老师、家长都常常抓,但错漏处仍较多,这实在是一件很头痛的事;而那几个思维较差的孩子,对于理解性的内容,我也实在没多大办法能够促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三、寻觅阅读足迹

14.五年级上册语文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四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我感到我班学生基本上热爱学习,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我重视落实课堂常规,重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与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了学习的独立学习能力,确实达到了“向40分钟要质量”的要求。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加强合作,深钻教材。

对于本册教材的钻研,我除了自己反复研读,深入分析,还加强同年级老师之相互间的学习。

(1)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每一单元、每一篇文章,我们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重点的字词、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都要做深入的了解。对各单元的作文教学,能够明确主题的确定、材料的取舍、要求的统一,作文教学取得较明显的成绩。

(2)个人备课,针对学生。在备课组教研的基础上,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方法、习惯出发,预设学习新知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准备相应的解决策略,努力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3)在备课中突出体现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摆脱一味讲知识的传统束缚,在课堂中突出体现学法的指导,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课堂教学,讲究实效。

1、我常采用讲精彩小故事、激情诵读、小游戏、知识对抗赛、等形式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力。

2、每堂课突出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不面面俱到,其它的知识点则由这一两个问题发散开去,抛给学生讨论,研究,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教学手段多样化,把语文学习与丰富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加强了语文实践活动,使学习生活化,更富情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4、加强了拓展训练,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追求大语文境界。

三、教学研究,获益良多。

1、认真参与了语文科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2、时刻关注最新语文教学动态,认真学习了魏书生、王崧舟、于永正等人的很多书籍、文章,广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常思己过,不断提高。坚持写教学反思,坚持自觉研究教材与教学方法。

4、虚心向同事们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四、课外辅导,个别对待。

1、对写字、朗读、词语积累、习作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2、加强了对后进学生在听写、背默方面的过关检查。

3、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教给答题方法与应试技巧。

五、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15.五年级语文科总结 篇十五

第一次试讲时, 这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大体是这样的:揭题, 从分析形声字“鲸”入手, 导入新课;然后播放大量鲸的图片, 让学生初步感知鲸的庞大;接着师生合作概括课文七个自然段的小标题;最后创设情境, 练习写话、说话。

练习写话的要求是这样的:大西洋举行鱼类运动会, 鲸也去了, 可是乌龟不让它参加, 乌龟说了很多理由, 鲸只好失望地回去了。乌龟究竟对鲸讲了些什么呢?请你想一想, 乌龟会对鲸说什么内容呢?

课堂上, 教师用了十多分钟让学生说乌龟不让鲸参加的原因———鲸不是鱼, 而是哺乳动物。

下课以后, 我请这位老师谈谈他对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这位老师告诉我:“《鲸》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因为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又是第一课时, 所以, 我这节课的定位就是通过初步学习, 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鲸的有关科学知识。”

听他这么一讲, 我也就明白他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情境写话、说话了。这位老师目标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 鲸虽然体形像鱼, 但它却是哺乳动物, 它是胎生的, 是用肺呼吸的, 幼鲸是吃母鲸的奶长大的, 等等。

这位老师第一课时对教材这样的处理与定位, 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通病———本位缺失。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看起来这位老师也考虑了让学生写话、说话, 也在思考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但他训练的指向是让学生了解“鲸不是鱼”这一科学知识, 而不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听了这位老师对《鲸》第一课时的设计意图后, 我明确指出他本节课的问题之所在: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了。

通过交流, 这位老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并进行了第二次试教。第二次试教, 这位老师的教学流程大体是这样的:

一、揭题导入

1. 板书大大的一个“鲸”字。学生读课题, 教师强调读音。

2. 质疑:看了老师写的这个大大的“鲸”, 你想到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

1. 听写五个词语:哺乳、肺、胎生、滤出来、上腭

2. 用以上一个或几个词语, 说一两句话。

三、默读课文, 概括课文小标题

四、检查反馈

1. 学生读一个自然段, 师生交流反馈、修改一个小标题。

2. 把课文后面四个自然段的小标题进行归纳、提升, 概括出“生活习性”这一小标题。

(这样就理出了课文的结构, 从四个方面写鲸, 分别是:体形巨大、演变过程、种类很多、生活习性。)

3. 根据小标题, 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复习说明文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学, 看看第一自然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在文章中做标注。

2. 师生交流, 说说第一自然段的四句话分别用了

什么说明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学生交流的顺序, 随机出示相关句子, 师生品悟, 并随机出示鲸的图片, 加深理解。)

3. 假如你现在就是一头鲸, 你能不能用自我介绍的方式, 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体形巨大这一特点呢?

(学生用自述的方式, 转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应该说, 第二次试教的课, 完成了从“常识课”到“语文课”的回归。通过上面的教学流程, 第一, 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已经从简单的“了解鲸是哺乳动物”转向“学习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第二, 执教者增加了预习检查的环节。这样做不仅没有把学生当作零起点进行教学, 而且也强化了学生课前要预习的习惯。这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第三, 通过阅读教学这一载体, 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并把阅读教学的指向和重心放在体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上。就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学习语言而言, 这样的设计已经基本实现了。因此, 我感觉第二次试教有了“语文课的味道”。但不可否认, 如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言习得的角度去审视这节课, “语文味”还不够浓。

为什么这样说呢?课后, 我和这位青年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言习得的角度再一次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 我们发现, 第二次试教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修改的问题。比如, 教学第三个环节“默读课文, 概括课文小标题, ”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缺乏操作性。因为概括课文小标题是一项比较高的语文能力, 学生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 常常会感觉到无从下手。所以, 我们对这个环节进行了细化:课前预习的时候, 让学生先试着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段意。上课时, 老师明确提出:根据预习时写的段意, 把段意中最重要的词语提取出来, 试着归纳课文小标题。

改动最大的是第六个环节。我们舍弃了让“学生用自述的方式, 转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一要求, 把它改为:请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用上基本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话, 说明鸵鸟体形庞大的特点, 并进行当场点评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些鸵鸟的图片和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不需要使用的。提供的文字信息如下:

鸵鸟, 在全世界鸟类中体形最大。最大的鸵鸟体重可达200千克。

它们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带, 善奔跑, 跑时以翅扇动相助, 一步可跨8米, 时速可达70公里/小时。

雄鸵鸟从头顶至脚高近3米, 腿高大约1.4米, 雌鸟稍小。

鸵鸟的蛋很大, 一枚重0.5至1.5千克。一枚鸵鸟蛋可以抵上30个普通鸡蛋大。

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一环节进行如此大的改动呢?我们认为, 第一, “用自述的方式, 转述第一自然段”与教学没有必然联系, 它对巩固学生掌握说明方法没有任何语言习得上的帮助。这样的设计是老师一厢情愿的, 里面有“作秀”的成分。第二, 这个单元导语的下方, 编者安排的巨大插图就是一群鸵鸟在沙漠中行走的情景, 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在反复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深深体悟到了编者的匠心。鲸是动物中最大的, 鸵鸟却是鸟类中最大的。这不是训练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仿写的最好材料吗?这样一来, 一边教《鲸》, 一边仿写。等课上完时, 一篇《鸵鸟》不就诞生了吗?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 我们对第二次试教的课进行了修改。当第三次面向全校教师上观摩课时, 课上得特别成功。大家都说:“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朴实、真实、扎实。”回过头来细细想想, 我确实感受到《鲸》这节课的三次修改, 让我们走过了“语文味”越磨越浓这么一个过程。

上一篇:中心小学关于报送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情况工作汇报下一篇:物业消防安全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