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读后感

2024-10-24

《利维坦》读后感(共7篇)

1.《利维坦》读后感 篇一

一、内容概述

“论人类幸福与苦难的自然状况”是“论人类”的重要章节。霍布斯在第一章中,从人类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建立“利维坦”的重要性。而“论人类幸福与苦难的自然状况”描述了自然状态下混乱战争,并试图寻求摆脱苦难、获得幸福的方法。其基本逻辑如下:

1、自然状态中产生战争的原因

霍布斯分析了人类天性中竞争、猜疑和追求荣誉等特质,指出了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身心两方面的能力基本相等,这种能力上的相等使得人们产生达成目的的平等。因此,无论是出于扩张统治权,还是保全自我的目的,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发动对他人的战争。

2、战争的特征

霍布斯指出,这种基于人性的战争是普遍的,表现为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人与人相互为敌,永无休止。

3、战争的后果

战争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可怕的后果。

对于自然人来说,“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战争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更是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首先,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提升。霍布斯指出“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体例与创造能力来保障生活,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须花费巨大力量的工程,知识,文化,艺术都不存在。”战争使得整个社会失去了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其次,由于人人各自为战,社会公共道德无法形成,“没有共同权力,没有法律,是非、公正观念不能存在。”

4、走出苦难,摆脱战争

人们渴求和平、畏惧死亡的心理、追求舒适生活的欲望,都构成了结束战争的精神动力。因此,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意订立契约,放弃了自然状态下“生而平等”的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集体能够把分散的意志整合为一个意志,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而这就是利维坦的诞生。

二、阅读思考

对于霍布斯的论述,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霍布斯第一章“论人类”是建立在人性恶的理论假设上,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首先在于自保,表现为自私自利、贪婪残暴,于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敌对,斗争不止。但其实,我认为这只是人性中的一方面,人本身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人性中也存在着善良、同情、奉献等精神,相互之间的容忍和协作是人类的重要特质。

第二,霍布斯用战争时期的无政府状态,论证了人只要一旦脱离了国家,或国家主权一旦遭到破坏,就立即恢复到自然状态。因此,他认为即便是最坏的君主制也比自然状态要好。但实际上,在统一的主权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就存在超强的自治能力,民俗公约、誓言都是明确的证据。退一步来讲,在战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也不可忽视。

第三,关于政治、法律和道德的区分问题。很多学者赞扬霍布斯,认为其政治理论完全摆脱了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然而,政治的首要目的是社会治理,而人们之所以存在于国家中是为了求得善、道德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政治学始终无法同伦理、道德脱离。

2.《利维坦》读后感 篇二

平等的第二层含义是指, 自然状态下人的共同目标是自我保全, 为达到这同一个目标, 人互相猜疑, 成为仇敌。仇敌之间就会产生威慑和威胁的力量抗衡。为避免威胁的持续存在, 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先发制人。这是被允许的, 因为这是要达到自我保全的目标的限度之内的。但这种先发制人的手段本身就是一种威胁的手段。并且这种威胁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做出来的。即使是最弱小的人, 也可以通过智谋将强者杀死。因为自然状态下, 体力较弱的人对体力强的人足以有生命威胁的。因此, 在人人均为了自我保全, 可以做任何自己认为必要的手段, 来对其他人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的情况下, 人人都是平等的。

霍布斯的平等, 即自然状态下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们之间可以运用体力和脑力相互威胁和摧毁的效果是相同的, 也就等于人们无法保证自我保全的目标的可能性是相同的。而人们最强大的最重要的激情是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死亡是对自我保全的最大威胁。而这里的死亡不是正常的生老病死, 而是暴力死亡, 也就是非正常死亡于他人之手。而每个人又有足够的能力足以将他人置于这种暴力死亡之中。

而自然状态指的是一种战争状态, 是一种根据人类的激情所作出的一种推论。其分析所基于的事实通过经验可以被所有正常的人所了解。霍布斯是让人们通过体察自身并考察其人类感情、思想和自然倾向等是否也适用于自身, 从而检验他所论述的真理。

在《利维坦》第十三章后文霍布斯提出了自然状态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 并对这一质疑作出了回应:首先, 有很多未被文明开化的地方到现在依然按照自然状态生活的。例子是美洲的野蛮民族, 除了家族以外没有政府, 而家族中的协商又取决于自然欲望, 这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自然状态。其次, 在有过文明开化的地方, 如果从有和平政府到陷入战争, 从而导致国家陷入无政府无公共权力的情况也会产生惨烈的场景。最后, 霍布斯将人与人的层面上升到了国家之间, 也就是说, 即使人与人在现实中没有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战争状态, 但是国与国之间是一直处于或明或暗的战争状态的。正是国家用这种办法维持了国民的产业, 所以国内便没有产生自然状态中的悲惨情况。

因此, 这种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在现实层面上没有普遍存在过, 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自然状态却是普遍存在的。国家出于保护自身和平、自由及其臣民生命、财产的目的, 用战争的方式避免了国家内的人们陷入最原始的自然状态。

霍布斯笔下的“人”是一个感性个体, 而国家和社会的产生, 根据这种关于人性的理性推论, 应该是在自然状态之后产生的, 自然状态是自然欲望的扩大版, 而建立国家就是畏死的激情为了追求安全和相互倾轧, 防止虚荣、猜忌和自负相互竞争走向毁灭深渊的选择。不管自然状态先存在, 还是国家和公民社会先存在, 总之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要求必须有一个代表权威的国家和有秩序的公民社会存在。才能避免自然状态带来的恐怖和恶劣的后果。

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 在极端畏惧暴力死亡的激情驱使下, 他们有相同的权力和能力通过先发制人的手段达到自我保全的基本目标。而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来约束人们的这种状态的时候, 人与人之间就会陷入战争状态。霍布斯所提出的导致自然状态的三种激情———竞争、猜疑、荣誉。在没有一个公共权力能够使所有人畏惧并服从的自然环境下, 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不会有快乐存在, 即人们若想感受到快乐, 就要求别人看待自己像自己看待自己一样。人出于本性先在他的幻想中生活, 然后又在他人的看法中生活, 因此,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冲突, 去感受那个无法预见的现实世界, 他才能开始有现实世界的经验, 他开始认识到死亡。因此, 竞争、猜疑和荣誉这三个激情是人与人之间争斗的三个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的因素:其中荣誉在起主导作用。对荣誉的追求, 是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原因和动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疑, 则是对荣誉的追求过程中, 也就是竞争的过程必然产生的环节, 而正是这种猜疑, 会直接导致人与人陷入争斗的状态。只有存在一个能够让大家慑服的共同权力, 才能终止这种悲惨的战争状态。而使大家慑服的共同权力, 就指代的是国家。

霍布斯的战争含义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指“战役或战斗行动”, 也就是战场上的真实的剑拔弩张。另一个层面是指一种战争意图, 即以战斗进行争夺的意图。在第二层面, 霍布斯用气候性质进行了类比, 即此层面上战争的含义是一种环境氛围, 也就是没有和平保障的时期中, 人为了自我保全而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他人的一种战争意图。只要一个人在大脑中存在这种战争意图存在, 那么就说明整个人类处于的这个时期是非和平时期, 也就是战争时期。

霍布斯在第十三章中从产业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各种产业均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图景。因为产业是用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的, 好的产业甚至能够营造一种舒适的生存环境。但是如果战争时期恰好发生在人们依靠自身体力与创造力来保障生活的时期时, 基本生活保障便会被破坏, 自我保全的目标便会受到威胁, 这时人们就有权利为了自我保全而去做任何他认为有必要做的事情。因此, 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之中, 生活变得残酷孤独的战争状态便产生了。死亡, 尤其是暴死成为了生命最直接的威胁, 而包括时间因素和战争意图在内的战争状态又使对死亡的恐惧延至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在这种自然状态下, 也就是这种战争状态下, 人是无法生活的。霍布斯强调“人类的欲望和其他激情并没有罪。”也就是人的这些行为是正常的普遍的, 无需过多自责反思的。因为当时还不存在法律, 所以他们被这些激情所引导所产生的行为是无辜的。

战争状态下之所以不存在法律, 是因为没有共同权力, 没有人来制定法律, 没有法律就没有是与非、公正与不公正的区别。同时, 在战争状态下, 事物是没有“所有权”一说的, 没有“你的”“我的”之分, 谁获得就是谁的。所谓好和坏, 是与非, 均取决于是否满足自己欲望的需要, 而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因此在没有出现一个共同权力之前, 是不存在对错的, 也是不存在法律的。而法律和国家的诞生, 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也就是出自情感上对死亡不可避免的、因而是必然的厌恶。这种恐惧的激情就是每个人对每个他人作为潜在谋杀者所怀有的恐惧。

至此, 霍布斯完成了对于人处于自然状态下, 也就是战争状态下的生存境况的论述。其核心内容也就是第十三章的章名:论人类幸福与苦难的自然状况。

由此可以看出, 霍布斯通过详细的对战争状态的论述推导出人们内心其实是向往和平的结论。霍布斯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要寻求和平。怎样避免战争, 是一种否定的或者说是消极的思路;而如何寻求和平, 则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思路。人在自然状态下, 为了自我保全, 是倾向于战争的;但同样为了自我保全, 人又要避免战争, 寻求和平。而寻求和平, 是人在自然状态下达到自我保全这一基本目标的必要手段。霍布斯运用从这种论述方式恰恰表明了他对人类事物的基本判断, 也就是人本身是倾向于战争的, 但为了自我保全的目标不得已而采取和平的方式。但这并不代表人天生就会主动的寻求和平。和平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从人类自我保全的基本手段, 变成了人们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

摘要:霍布斯的《利维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其中第十三章所阐述的由于人性所造成的自然状态要求存在一个人们共同慑服的权威来终止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即国家。第十三章所述内容是整个《利维坦》论述的理论背景基础, 是全面理解霍布斯的思想的理论前提。

关键词:霍布斯,利维坦,自然状态,战争状态

参考文献

[1][英]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美]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3.复活的利维坦幽灵 篇三

不可逾越的界限

公元前十一世纪以色列人到先知撒姆耳处,请求确立一个既能治理他们,又能带领他们作战的王。先知撒姆耳不赞成,并警告民众说,这样的王将会剥夺他们的财产,奴役他们的灵魂。在美国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撒姆耳的警告似薪火相传在参加制宪的美国建国先贤的胸膛中燃烧。美国建国先贤对政治压迫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他们对自己亲身缔造的国家变成食人怪兽利维坦的危险忧心忡忡。他们没有以救世主弥撒亚自居,将盖世功勋带上制宪会议,没有要求理想主义迷狂中的人们感恩戴德,将他们的权利进贡。

美国建国先贤对人性有清醒的认识。他们清晰而睿智地知晓,自己亲身建立的国家,虽然没有了英国那样的国王,但演变成残暴的专制体制的可能性极大。怎样防止美国政府蜕变成专制暴政,是他们在制宪时必须忧虑的首要问题。民主与暴政之间没有天然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存在着向极权主义演变的危险。因此,他们不认为实现多数人的意志就能防止暴政,恰恰相反,多数人的意志如果没有制度的制约,最容易、最可能演变为暴政。

制宪会议上大多数代表为了尽快将建国后多年缺席的联邦政府建立起来,通过了宪法。对于人权法案,制宪会议上大多数代表认为,保障人民权利的条款不必同时列入,可以容后作为修正案补入。

该宪法文本,因缺乏人权法案的条款遭受极大的反对,差一点胎死腹中。乔治·梅逊、埃德蒙·伦道夫、艾尔布里奇·格里甚至为此拒绝在宪法文本上签字,托马斯·杰弗逊、拉法耶特要求补上人权法案。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宪法的决议附带增加权利法案的条件。

因此,就有了著名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前十条宪法修正案通常被称作美国的权利法案。作为洛克所称的“已颁布的,为人民所熟知的永久性法律”,权利法案分别列举了民众的一系列权利,并宣称这些权利是政府不能蚕食、侵犯和剥夺的。权利法案规定了任何主权者不可逾越的界限,禁止美国政府以美国人民的名义,甚至是在美国人民大多数人同意的条件下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国家的恶性、利维坦的幽灵被囚禁入地底下,被关进潘多拉之匣。

霍布斯的哑剧

9·11事件之后,美国新颁布了一些法案和条款,改变了美国宪法和司法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设立特别军事法庭、信息自由的限制、被控者的受审权利和不受“预防性”拘留的权利的剥夺、与律师交谈的隐私权的限制等等。可以说,美国的自由陷入困境,美国的宪政因恐怖事件而“被撞歪”。因为美国宪政是世界的范本,因此,打击的不仅是理智的美国人,也是全世界人对民主的信心。

自9·11之后,美国人民陷入霍布斯所说的“野蛮状态”之中。因此,美国人以为,为了生命安全,他们不得不牺牲一部分自由,至少是一部分人的自由。可以说,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活生生地于9·11之后在美国穿上反恐怖主义服装演出了一部哑剧。霍布斯认为,人们出于相互恐惧,出于对暴力造成的死亡的畏惧,把最高权力委托给政府。被死亡恐惧驱赶着的美国人民,认为原来国家对自由的坚决保护造就了恐怖分子的可乘之机,使他们可以轻松地潜入并在四处活动,隐匿在美国国土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他们十分担心,现在美国的数百万移民和外来者中仍然潜藏有恐怖分子,美国公民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收买成为藏在内部的恐怖分子,因此任何中东移民乃至其他美国人都可能是恐怖分子。有的美国人甚至付诸行动,发生了种族仇杀。此时,从美国政府采取的反恐怖措施,以及大多数民众对此缄默的表现来看,每一个人对他人都是狼,在社会中充满仇恨、恐惧和不信任的气氛,对中东移民是如此,对其他美国公民也是如此。因此,为了生命安全,美国人民将一部分自由,甚至不惜昧着良知将穆斯林移民的自由进贡给美国政府。

一个美国宪法学家说过,权力的扩张是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政府天生有一种本能,趋向于扩张自己,突破公共和私人的界限,强制性干预私人空间,侵害个人的自由权利。这个利维坦幽灵,美国建国先贤有深刻的认识,并在《联邦党人文集》中留下郑重的告诫。利维坦幽灵虽被囚禁,但一直在潘多拉之匣这一另类空间之中游荡。

2001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强烈谴责在美国发生的一系列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决议呼吁主体成员对事件进行调查,尽快将恐怖分子及其幕后策划者绳之以法。美国总统布什一改原有审判巴拿马总统诺列加的传统,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认定9月11日的恐怖分子对纽约和华盛顿的袭击,不仅仅是一个恐怖行动,而且是一个“战争行为”。如果说与报复的情感相关,那么饱受被纳粹种族屠杀的希伯来人可以对纳粹“大屠夫”艾希曼进行审判,为何美国人却做不到?

在英国传统和惯例中长成的美国,居然在没有任何先例、没有任何国际法经典文献的情况下,武断地定性为战争,令人起疑。美国学者诺姆·乔姆斯基说:“……在这方面还欠缺认真的考虑……文献中有关这一类战争的详尽记载,在任何受人敬重的教义中都是见不到的。” 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称作“反恐怖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宣传。

有人怀疑珍珠港事件是美国为了参加二战而采取的苦肉计。如果说9·11事件还是苦肉计,则未免荒乎其唐。但是对于游荡在潘多拉之匣中的利维坦幽灵来说,是天赐良缘,无异于啃着上帝的金苹果。

复辟的手法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告诉我们,对恐怖的强调,利用神话背后的情感来操纵人的政治无意识是法西斯主义的政治手法。这种手法,不再是赤裸裸的,而是伪装成真理,伪装成人们自身的需要。在美国政府的身上可以看到这种手法的使用。

而在这种特殊的时刻中,利维坦幽灵开始复辟。2001年9月16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美国将运用各种手段打击和逮捕恐怖分子、他们的组织网络及向他们提供庇护的国家。美国可能在战争中使用非常规手段,发动信息战,出动特种兵部队,重新评估过去所有的法律和限制。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接受CNN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政府正在重新评估1976年福特总统签署的禁止暗杀令,扩大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司法部的权力,以加强对付恐怖分子活动的能力。另外,司法部发言人塔克说,联邦调查局相信参与对美国进行袭击的一些嫌疑犯还在美国,因此要求国会快速通过法律,扩大联邦调查局有关窃听电话、跟踪洗钱和逮捕外国人的权力。这些要求的部分或全部在其后的立法和布什总统的命令中得以实现。

这些扩大政府权力的要求与美国人民铭刻在心的基本理念是冲突的,美国人民为何予以同意?

如果说恐怖分子希望通过恐怖活动来宣传其理想并传播恐怖,那么美国政府却在利用这个契机,传播恐怖和死亡恐惧,干着复活利维坦幽灵的勾当。站在美国政府一边的美国媒体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帮凶。

五角大楼浓烟四起,世贸双子楼轰然倒塌,画面中那些被上帝遗弃、探身楼外祈求生存的人们,那些从高楼坠落的身影,幸存者不断重复的惊悸和生命的脆弱,连同弥漫在上空的烟尘,震撼着美国人原本坚实的大地。飞机撞击大厦的场面的一次次重复、被劫持的乘客的惊恐和绝望的面容的想像、恐怖分子对自己生命的残忍、对恐怖分子无所不在的宣传和危险的强调,以及采取战争手段报复的严重性,所有的一切,将纽约乃至全美国推进精神上的恐怖,令人颤抖而绝望。当普通民众相信了危险确实存在,这种恐惧会更加深。美国人陷入由观念、想像和传播相互作用的恐慌气氛之中。委内瑞拉《分析报》著名评论家詹姆斯·彼得拉斯写道,大量的美国人担心恐怖主义会在其工作的地方、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出现,甚至已经发展到妄想与偏执的地步。

其中,利维坦幽灵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要求享受民主的人们在不堪忍受的恐惧和复仇的激情中将自由上缴,从而突破人权法案规定的、已经严守二百多年的个人和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满足其权力扩张的欲望。人权法案已经因死亡恐惧的蛀虫钻入开始发生腐败。那些新立法,借用哈耶克的说法,已经成为美国政府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政治工具,它们开启了通向奴役之路。此时的美国,无法再宣称自己是民主国家,因为与极权之间的门槛已经被抽走。

那些新立法现在已经令法律、学术等各界人士感到不安,美国各大媒体也已在最初为“国家利益”而噤若寒蝉后逐渐开始有关自由和安全的讨论。在国会中,共和与民主两党都有议员表示,行政机构颁布法令时不与国会讨论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而一些自由主义者则更担心在穆斯林移民的自由减少之后,下面殃及池鱼的将是全体美国公民。打开潘多拉之匣,将灾难重重。

对于霍布斯,洛克嘲讽说,将决定臣民权利的绝对权力交付给国家主权,这想法就等于“认为人愚蠢到这样的地步,他极力防范野貂或者狐狸来捣乱,却甘愿被狮子吞噬,甚至认为后者更无害”。美国人民将洛克的“狮子吼”置之脑后。

多数人的暴政

著名作家伯特伦·格伦曾撰文说,法西斯主义将带着一张友善的面孔来到美国,它不提倡优等种族论、不禁止党派、不废除宪法、不废止政府的三项权力,但却同样具有民族主义狂热、具有专制独裁的法律和军事暴力征服的倾向。现在美国一步一步滑向“警察国家”。

布什总统2001年10月26日签署《爱国法》,使司法部长有权下令拘留任何外国人,只要他“合理地相信”此人可能对国家安全有威胁,司法部必须在七天内对被拘留者提起犯罪或驱逐起诉,而且并没有规定明确拘留的期限。该法所有条款都违反美国宪法,但几乎得到美国国会的一致通过。2001年11月13日,布什总统迈出了行使专制权力的危险一步,他没有征求国会意见,就颁布一项紧急状态令,允许政府拘留那些“被怀疑”是恐怖分子的非美国公民,并将其交由一个军事法庭审判,审判将秘密进行。而且如果“涉及国家安全利益”,检察官不必出示证据。美国政府最近修改法律,以使官方可以更方便地监控被联邦政府拘留的美国和非美国公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道司法部长令,为了防范未来可能的暴力和恐怖活动,允许官员监听联邦监狱中一些犯人与他们律师之间的谈话。这些法律目前主要针对中东移民实施。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人民牺牲穆斯林移民的自由反映了公众认为危险最可能来自阿拉伯和穆斯林人。因此,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美国人不惜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由进行立法,这就是托克维尔定义的“多数人暴政”。哈耶克指出,民主制可以在尊重法制的情况下演变成为最彻底的、不可想像的专制主义制度。因此,如果对强制权力的使用不再受到预定的规则的限制,结果将只能是一种暴政的形式。

不归之路?

4.《利维坦》读后感 篇四

一 利维坦式的主权理论

近代以来,从布丹(Jean Bodin)开始,主权便被视为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的依据在于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而对于主权的含义,在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走向,一是一国之内的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威,二是国与国之间的、对外独立自主的、互不依赖的权威1.就目前而言,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对外的独立自主的国家间政治的主权,其含义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近代国家形成时期,那种在对内意义的、在一国内存在的、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代表的唯一的政治权威的主权概念,却在当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考察近代以来的主权观念,我们知道,以前的主权理论都只承认一个最高的.政治权威,这个权威又是没有界限的(起码的世俗的领域中如此)2,从而在事实上构成对所谓的臣民的绝对统治,因而其本质是专制主义的政治体。这可以从近代以来关于主权理论的几个主要的论述者(尤其是对内主权意义上),如布丹、霍布斯(Thomas Hobbes)、鲁索(Jean-Jacques Rousseau)等人3的阐述中得以体现。

无论是君主主权学说的倡导者布丹、霍布斯,还是人民主权学说的创始人鲁索,虽然他们所主张的主权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主权者的某些特点和性质上的观点却是一致的。这在于:

(1)他们都将主权者和政府的形式分别开来,将主权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如布丹将主权视为国家与其它社会团体分开来的基本标志,认为主权是国家的基本特征,他把主权定义为「超乎于公民与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4,使得国家的这种最高权力居于其它社会团体和组织之上。霍布斯则从契约论出发,以维护公共和平和保障个人安全为目的建立了主权和主权者,他说5:

每一个人都承认授权于如此承当本身人格的人(即主权者,笔者注)在有关公共和平或安全方面所采取的任何行为、或命令他人做出的行为,在这些行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意志服从于他的意志,他自己的判断服从于他的判断。要求臣民无条件服从主权者。

与此相似的是,作为人民主权的提倡者鲁索,也将人民主权视为一种无上的,没有界限的权威。他认为缔约后的个人有两种身份:一是主权者的一员(即统治者之一),一是国家的一个成员(即被统治者之一)。但是,他同时指出,「由于对每个人都需就两重不同的关系加以考虑的缘故,所以公众的决定可以责成全体臣民服从主权者,然而不能以相反的理由责成主权者约束自身」,进而他说:「主权者若是以一种为他自己所不得违背的法律约束自己,那便是违犯政治共同体的本性。」6这样就否决了以法律等形式来限制主权者的正当性,以人民的两种身份的理论消解了主权限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样,各种主权理论在主权的不可限制、至高无上特性上,最终实现了殊途同归。

(2)他们都认为主权为不可分割的权威。作为主权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都认为主权作为一个最高的权威,它是不可分割的。这在于主权的分割会使得主权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中。霍布斯认为:「(主权)都是不可转让和不可分割的权利」,「这种分割是「国分则不国」的分割」,「因为除非实现发生这种分割,否则就不会出现分裂成为敌对阵容的情形」7,甚至将英国的内战的原因归为「这些权利(主权)在国王、上院、下院之间加以分割的情况」。鲁索则从公意作为人民主权的灵魂出发,认为「意志要末是公意,要末不是;他要末是人民共同体的意志,要末就只是一部分人的意志」,认为把主权分为行政权与立法权,分为税收权、司法权与战争权,分为内政与外交权等做法,是「把主权这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8.虽然他强调这种划分的「错误」「出自把仅仅是主权权威所派生出来的东西误以为是主权权威的组成部分」,划分乃是法律的运用而不是法律本身。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视野中,公意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其内部也是没有自我分割、牵制的约束了。9

(3)主权是不可代表的:这主要是人民主权的提倡者──鲁索的观点,鲁索认为「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他说:「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不可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个意志,或者是另一个意志,而绝对不能有甚么中间的东西。」10因此,他反对英国的议会政治,认为英国人当他们

5.《利维坦》读后感 篇五

形式的力量——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刘博士的演讲使我想起一部经典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西游记为什么那么好看?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中《西游记》每晚上开播时的情形:可以说万人空港全跑到电视机前去守候,每一台电视机前挤满了汹涌渴望的人群。《西游记》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模板戏,内容结构基本套用一种模板,一集集重复。其结构大略无非是“妖精想吃唐僧肉,取经路上有障碍,经历一番磨难、厮杀,求助最后问题搞定,继续走上征途。”内容结构虽然老套重复,为何观众不觉枯燥?因为每一集在基本结构上设计了独特的故事情节,处处引人入胜,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印证了刘悦坦博士强调的第一个要点“形式”,形式把朴素变成精彩。

“形式”的力量不可思议,不少大师级人物善用“比喻”引发思考与理解,以此作为传道授业的窍门之一。“比喻”能把复杂原理简单化,运用一个简单的、恰当的比喻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我们从一些经典的影视广告也可领悟这一点,有个广告把顽痰比喻为瓶子里难洗掉的污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若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进一步探索,进行思维的纵向延伸,比如采用什么样的“比喻”或“例子”是一个好比喻?个人认为好的比喻应该令受众感到“生动,幽默,印象深刻”,好的比喻可取材于一个笑话、或公众事件、或生活常识、或自然规律等等,如何建立好比喻的素材库,则靠平时多加留意,善于记录。若作思维横向延伸进行演绎,可联想到许许多多的现象在用巧妙的形式引导本质。比如为什么人民法院门口会要设计那么多的台阶而高高在上?酒鬼酒的包装为什么要设计成一个麻袋?路长全老师出场前为什么要用人物,短片进行不同的铺垫?橱柜专卖店的动线设计为什么要遵循“移步换景”原则?为什么抵制熊胆制药的人跪下来给熊磕头谢罪?这一切的答案可以概括为“形式”两个字,形式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帮助理解本质,衬托本质,卖出本质。

借用佛教大智慧,古有大德云“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向我们揭示这样的规律:认识事物的真谛要因势利导,为受众找到好的形式、好的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捷径。聚焦的力量——阳光靠放大镜达到燃点

“XX结果是综合因素造成的”这是刘博士最嗤之以鼻的观点,因为持这种观点否定了事物的主次因素,否定个性,不利于认知,也不利于传播,说了等于没说。在做企业文化和品牌塑造时,最忌没有聚焦,没有特征的提炼,这会令企业文化和品牌失去生命力。而对特征的聚焦有如阳光通过放大镜能使温度上升到燃点,产生质的变化。

因循守旧也是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大敌,比如一些国企在使用老化的口号、老套的字眼作为企业文化,这些词汇在受众心智里只残存着空壳,不能唤起企业人的信念,不利激发企业独有的生命力,担负起驱动企业成长的使命,好的企业文化、品牌应立足塑造企业独特的印记,用各种可感知的形式加以表达和强化,在人们的心智中打下烙印,对外形成口碑宣传,对内产生勉励,好的文化更侧重正面激励,企业想要什么就应激励什么。

塑造企业文化、品牌不能只靠空喊口号,空贴标语,不仅要“看得见”,还要“摸得着,做得到”。

行动的力量——行动改变世界

企业文化和品牌落地要做到从视觉、听觉,特别是行为等多方位进行个性化表达,虽然行为受心理支配,但是反过来刻意的行为却能使心理发生变化。刘博士分享了他对执教的新闻广告专业学生职业性格塑造的一些经验,比如让全体学生到大众场合去训练表现自我,以此来改变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转变成大胆外向,帮助学生们为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先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基础。

“善良是人生最大的智慧”,“用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员互动参与,开放性问题的答案要出乎意料,要有思想的高度。”、“施者要顾及受者的面子”,“困难是对竞争对手的障碍”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经验总结和分享,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刘博士既是一名专家,同时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楷模,他在“传道、授业、解惑”上一个都不漏。

6.《利维坦》读后感 篇六

平易近人,大爱如山在与导师见面之前,我是从照片和他的事迹去了解他的。照片上,坦先生表情严肃,神情凝重地专注科研。认识他的人说,坦先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睿智幽默的言谈,眉宇间充满了浩然之气,对待学生也非常严格、不讲情面。但是,见过坦先生本人之后,打消了我的一切顾虑。他看起来就是一位普通的长者,慈眉善目,衣着朴素,精神矍铄,思维缜密。坦先生只要不出差就会定期和我们交流讨论,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有一次坦先生和姜国俊师姐小组讨论结束后天色已晚,于是便请学生们集体改善伙食。当时师姐她们为了准备学术论文,实验程序一直报错,心里非常着急。席间,坦先生嘱咐他们,程序中的错误要按照逻辑顺序逐一排查,如果程序编写不规范、太混乱,就会导致错误难以找到,不如狠下心来删掉重写。重新编写之后的思路可能会清晰很多。这次聚餐,也最终成为精彩的学术讨论的延续,同学们精神物质双丰收,满载而归。我也有幸多次垂蒙先生的悉心教诲,跨过了科研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沟沟坎坎。暑假,还是硕士的我和师兄们在雷达站进行现场调试,坦先生在场观看演示。但当时抗杂波程序的处理结果总是达不到预期,于是坦先生非常有条理地询问我们是怎么做的,从原理上帮我们一步一步分析问题,亲自检查每一个程序。最后发现,和理论中的理想情况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天线阵存在一定的幅相误差,而我们忽略了这一影响。

在30多度的高温中,坦先生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被汗水浸透的衣衫紧紧地贴在身上,但坦先生浑然不觉,甘之如饴。科研上,坦先生“火眼金睛”;生活中,他“明察秋毫”。始终关心大家每天工作多久、睡眠多少、作息是否规律等生活情况,甚至是感情问题也常常促心交谈。当听到谁有困难或遇到什么烦心的事,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或者询问他人具体情况,还经常慷慨相助。很多学生都说,与导师接触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360度的指导。他就像一团火,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点燃了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报效之心。

严于律己,做细致活坦先生不仅时时刻刻严于律己,还处处以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来要求自己。无论大事小情,方方面面,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躬亲垂范。坦先生的严,是出了名的。坦先生的历届学生们都说,做坦先生的学生,功底不扎实是不行的。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东西是逃不过坦先生的“火眼金睛”。你专业底子如何,有没有仔细查阅文献资料、做足功课,坦先生只要和你一讨论,立刻就“原形毕露”。坦先生说“有的人聪明,学什么东西立刻理解,是好事。而有的人或许不够聪明,但做事踏实,他可能会走得更远。”听我的硕士导师许荣庆教授讲,新体制雷达研制初期,系统死机频频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程序,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坦先生率领他的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系统的每一个程序开始检查,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最终全部妥善解决。坦先生曾反复对团队成员们说:“跟理论相比,实际情况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掺入其中,需要仔细分析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件件解决。”严出质量,严出完美。这种严的精神也在我硕士时的导师许荣庆教授身上显现出耀眼的光芒。他是坦先生评上博士生导师之后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硕士期间,每次我作学术报告,许老师就会像坦先生要求他一样严格要求我,“你所做的东西,每一个步骤,推导的每一条公式中的每一个参量,都要明确它的物理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对应的是什么概念。我们要做的重大工程,都要实际应用,必须做细致活。

一个参数的影响搞不清,都可能导致最后实际结果的巨大偏差,严重影响整个项目的运行,任何一点都含糊不得。”如今,严谨治学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里,作为新一代雷达研制的年轻人,我们会奋勇争先地一直奔跑下去。,我为了准备国际雷达会议上的英语口头汇报,专门请有过参会经验的赵德华师兄进行指导。期间,师兄对我说,坦先生的英语水平非常好,从初中学习英语以来,就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学习英语和阅读英文文献,直到现在从不中断。即使他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每天仍然坚持学习英语和其他知识。在英国访学时,他还担任我国军事代表团访英期间临时翻译。坦先生曾说,国际会议上很多内容都是该领域内知名学者创新想法的雏形,对你们将来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认真对待。因此,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会每天熬夜练习英语,复习讲稿,即使在去国外的飞机上也坚持不停地练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当天的学术会议上,我作了两次口头报告,不仅流利地呈现了学术成果,还从容地回答了台下学者们的提问,受到了参会者的关注与肯定。那一刻,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没有给哈工大人丢脸,哈工大人是有真才实学、响当当滴!回国在机场候机时我还碰到一位参会的学者,他对我的报告印象深刻。当他了解到我的导师是坦先生后说:“哈工大学者发表的文章我们经常读,一看到作者中有刘永坦先生,我们就知道那一定会是篇好文章!”听到这话的我,感到非常自豪,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在坦先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精神的熏陶与感召下,一批批年轻人茁壮成长起来,在领略科学高峰上一处处奇美的风光中,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7.《利维坦》读后感 篇七

作者:[ 美] 史蒂文• 夏平 / 西蒙• 谢弗

译者:蔡佩君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在17 世纪,玻意耳是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他手里的空气泵就是“那个时代的粒子加速器”。那时人们很喜欢讨论真空,就像现在人们喜欢时间旅行一样。玻意耳的机器造出了传说中的真空,当然就像大型强子对撞机造出黑洞那样轰动了。

不过霍布斯有反对意见:你怎么知道那个机器半球里的东西,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的真空?玻意耳说:我的罐子里没有空气的弹力(我们现在说的气压),这都是明明白白的,你不把它叫做真空也可以,那给它取个别的名字来?初看起来霍布斯输掉了这场辩论,除了本书作者,很少有人再去翻看他的这些论战文章,玻意耳也成了实验科学的开创者之一。但是这本书重新发掘了霍布斯的一个问题,因为它们直到今天还有意义:实验的结果证明了什么科学道理,谁说了算?空气泵的实验已经不是当时无知识的民众能够理解的了,更不用说今天的粒子加速器,全世界99.99% 的人恐怕都不知道,那些花几十亿搞出来的碰撞轨迹图说明了什么。实验科学也就是从那时起变得专业化,集中在越来越少的人手里。于是霍布斯三句话不离本行:实验科学,说到底还是权势的政治游戏啊。就算勾股定理违背了统治者,也会被喀嚓掉。这个预言倒真的发生了,比如前苏联的李森科遗传学。不过幸好,这只是科学界少数的例外而已。

《未来总统的物理课》

作者:[ 美] R.A. 穆勒

译者:李泳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穆勒用简短的开场白明白告诉人们,世界的领导者必须懂得恐怖主义、能源、核能、空间和全球变暖这些当下最急迫和最有意义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总统、经理还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任何时候做出的重要决策都要有高技术的支持。如果不懂技术问题,怎么可能在研究基金、军控谈判等重大问题时做出决策呢?即使不想做一个领导者,如果不懂这些问题,怎么可能理智投出选票呢?回到个人生活来说,如果连新能源的谱系都梳理不清,你怎么就敢在股市上投资能源板块?

《 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

作者:[ 美] 保罗• 埃克曼

译者:邓伯宸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本书并不是教你做表情的,而是教你如何通过观察人的表情来找出人话语中的“谎点”。该书作者保罗• 埃克曼可以说是当今世上最顶尖的骨灰级抓谎专家,研究情绪解析及人际欺骗40 多年,并通过无数的实践证明了情绪对心理的表达无文明界限之分。谎言无处不在,热播美剧《lie to me》中的Lightman 揭露了这么一个事实:在10分钟的日常交谈中,平均每个人会说3个谎。诚实的普世价值由此可见一斑。本书系统地对谎言的构成、发生、揭发和预防做了详细、严谨而又生动的分析,为人们对各种场合中的谎言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警示机制。

《 哲学 科学 常识》

作者:陈嘉映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陈嘉映老师喜欢概念,能把概念弄透是哲学家安身立命的手艺,要弄懂概念就必然究其来路。在《哲学,科学,常识》这本书里,他把这个问题追问到两个地方去了,一个是科学世界,一个是生活世界。他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科学概念,一种是从已有的科学概念之间相互推演而来,一种是从生活经验本身中提取得来。后者越来越少,前者越来越多。这让人想起那个物质大发现的年代,很多新发现的元素都是根据它被人初识时的颜色、特性来命名的,但若对这些过去的经验不了解,各种元素对我们而言就成了一个毫无生命的枯燥的东西。

Notpron 非非色情解谜

http://www.deathball.net/notpron/

号称互联网上最难的解谜游戏。由德国一个团队设计制作。主创David M说,Notpron 这个名字其实就是将not porn(非色情)故意写错得到的。没别的意思,纯粹为了好玩。这符合David M的游戏设计理念:公平好玩而不带太重的诡异感。2004 年7 月,他们开始设计这款网页游戏,做着做着就“发现以无穷无尽的电脑小知识成为闯关的元素原来是很过瘾的。”正像他所说的,这个建构在粗糙的故事情节之上的小游戏,不光是有过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就可以通关的,它非常考验你对电脑的熟识程度。很多时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游戏画面中只剩下最基本的通关提示,而且你还未必看得出来。情节目前已经发展到至少第139 关。难得的是,这个游戏有中文版,虽然只有8 关。

头三关小攻略:

◆ 第一关 http://deathball.net/notpron/levelone.htm

一扇神秘的门挡在面前,费什么话,进呗!用鼠标点击大门就可以通过。

◆ 第二关, http://deathball.net/notpron/not/level2.htm

左上角标着2,还有一只手指着上面⋯⋯咦,level2 ?把地址栏中的2 改成3,居然过关!

◆ 第三关, http://www.deathball.net/notpron/false/gototheothersite.htm

上一關的经验不管用了,而且画面上只有几块破木头,什么意思呢?等等,屏幕上一闪而过的字是⋯⋯看了N次终于看清了,stop being so negative!别这么消极?negative还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定的意思。明白了,把地址栏里的false 改成反义词,right 或true,结果提示改成true,呵呵,又过关。

闪瞄地球

http://www.flashearth.com/

谷歌地球确实很强大,不但能鸟瞰全世界,还能看到海底深处甚至火星表面。但是,如果我不想安装任何软件,只想在浏览器上就实现这些功能呢?闪瞄地球集合了包括微软虚拟地球、雅虎地图和NASA 卫星图片在内的多款卫星地图,一样能让你看到精细的街道图片。闪瞄的界面十分干净,在主页面上可以直接点选想要使用的地图软件,通过鼠标拖动,或者输入地址查询需要查看的位置,而且该位置的经纬度立即就有清楚明白的显示。试着查了下新办公室周边的情况——以前没发现这边上还有个不小的湖呢。

极限镜头

http://www.fullscreenqtvr.com/04extreme01_10.html

这世界上有些东西,是你自己永远不可能亲身体验的。网站由曾经拍摄过珠穆朗玛峰峰顶和圣诞时代广场而闻名的极限摄影师主持,带你去观看火山喷发,体验神秘的海底之旅,深入人类的口腔,感受列车穿越隧道时的速度,或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回顾阿波罗12 和17 号的探月,甚至随着“探路者”回到1997 年7 月的火星表面,在一望无际的异星球旷野上闲庭信步。别看有这么多内容,界面照样清晰简洁,内容一目了然。

怀旧科学博客

http://blog.modernmechanix.com/

【《利维坦》读后感】推荐阅读:

加拿大坦考察报告06-22

上一篇:成功家教的方法下一篇:酸楚高三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