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共20篇)
1.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合理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课堂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来有效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在教学过程中,有如下一些思考和反思。
1、要选好组长,发挥组长的积极性。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迟疑不动,或盲目行动,不能进行较好的合作。因此,选拔一个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起到组织和督促的作用。
2、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针对性,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这个环节。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①学习新知识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语文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信息交流量大,渠道多,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师生之间互启互发,人人参与,人人得到思维练习,发展智力的目标。
②课堂表演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需要学生展示时,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表演,培养了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做人品质的培养。
3、要关注全体学生。
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巧妙的安排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的不同阶段都有所参与,从而体会参与乐趣,分享成功。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要有意识的安排不同的任务,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在合作学习之前,先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对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此时教师可以有意与“学困生”说些“静静话”,了解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情况,启发他们进行思考,以免在合作学习时茫然无措。
有了独立的思维过程,合作学习中学习目标才能有明确的指向性,才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争辩、共鸣。这一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不能让这一活动成为某些学生的“一言堂”。此时,可以由组长安排,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先说出较为简单的观点,再由成绩好的学生予以肯定,加以补充。这样激发起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从而激起思维的碰撞,实现共同发展。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时,教师要肯定全组学员尤其是“学困生”的成绩,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对成功的渴望会激发他进一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其沉睡的潜能。
4、教师要适当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激励学生强烈的探索爱好和欲望。同时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我们组织教学时,讨论的目的之一是让同学们的思想得到交流,那么在别人回答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答案,不管别人回答的如何。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去尊重他人。
第二是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讨论要在本组内进行,不要影响到其他组,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在理解别人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再表明观点。
第三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敢向“权威”说不。在肯定别人观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疑。假如有疑问,立即追问为什么,不要因害羞而默不作声;有不同见解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要勇于补充,与他人共享。
第四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的学生有时不善于表达,他们的发言总是片言只语;有的说话不够简洁,偏离主题;有的学生语言罗嗦,表达不明;有的学生比较胆怯,声音不够洪亮。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对学生表达的内容启发点拨,多作正面评价并且鼓励学生用手势、体态结合语言来表达。
同一组成员中,个性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合作交流、大胆质疑、尊重他人、悦纳自我的品质,使每位学生都能体现在合作中探索,在合作中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为学习取得成功提供保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抓实干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锻炼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从不同的思想交流中,吸取更多的知识。
2.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二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生物新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下面,笔者就初中生物教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进行分组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合作学习小组,因此,合理分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
1. 合理安排小组人数。合作小组一般4-6人为最佳。当然,有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让同桌2人为一组或者前后邻桌4人为一组。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二、有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制订活动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规则。笔者和所带班的学生一起制订了如下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之后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所有组员都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之后,组员之间积极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2.组内成员分工合理明确。有效合作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合作。笔者是这样分工的:每个小组设有一名小组长、一名纪律员、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各成员的职责不同,各自行使好自己的职责,让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稳定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小组长会调换他们的任务。比如,纪律员下个月要去担任汇报员,这个月担任操作员的下个月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五个角色所承担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五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3.活动记录进小组档案袋。设计记录表,记录每次讨论的过程、结果,以及每个组员承担的角色,方便及时查阅,同时也能对学生合作学习行为起到督促的作用。
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合作学习目标应包括两类,即专业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目标,往往忽视学生交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其实,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倾听、质疑、坚持自我、互相帮助、加强整体意识、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等。
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所安排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地、无序地进行,笔者让学生分小组有序观察,并要求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等每个小组观察完毕以后,分小组交流、形成共识,选取一人代表小组发言,描述观察过程,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根据各组表现,评出三个优秀小组。
四、合理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小组活动是对小组成员所付出行动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取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评价必须全面、合理、科学,并渗透探究活动的每个环节。
1.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参与评价。经常性提出下列三个问题:1你会用哪一个词描述小组今天的情况如何?2你能用一个词描述你心目中学习小组的样子吗?3每个人都在参与吗?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合作学习的内容,每月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2.档案袋评价。档案袋的项目包括书面作品的样本,标准化的记录表,小组报告,测试和小测验,调查结果,其他同学的意见,学生活动的录像带,获得的奖励,自我评估等。
3.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生物 教学策略研究 合理划分小组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成为了教学的主角。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笔者也常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就此展开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得所有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活动而参与到了课堂中,因此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而对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物学科有了更为深厚的兴趣。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助互补来学习知识,不仅改善了自己同其他组员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和睦共处。第三,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孤军作战,而是与他人一起完成,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了解了合作学习的几点重要性,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力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1.合理分组,合理搭配组员
对于合作小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不是合作,而是分组,是组建学习小组之前的分配组员工作。如果小组分组不科学,一个组内都是学困生,或者都是学优生,或者一个组内学生性格不合,经常发生口角,那么便是失败的分组,也就注定了是失败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地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进行分组,确定每个组都有学习好的和学习一般的,都有男生有女生,有沉默的有活泼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学生是具有合作能力与组间竞争条件的。
2.注重课上合作指导
初中生物课堂中经常会有一些讨论活动或者是实验活动、比赛活动等,在布置合作任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保障实效性。例如,本人在学生进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要用黑色塑料袋装蔬菜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小组内曾经出现了几种看法?(2)小组一致认同哪种看法?(3)评价自己对本小组讨论的贡献。通过这些问题,不仅促进学生间产生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也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错了不要羞于承认,而要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见解。有的问题由于思考角度不同,观点不一致时可以先保留意见,或找机会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或找老师寻求帮助。
3.开展课下合作
生物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其他学科可能在课下没有合作探究的任务,只需要学生课上合作完成即可,但是生物是一门变化莫测的学科,它具有实验性,很多实验是我们课上不方便做的,因此教师会将小组合作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学习更多、更深广的知识。那么在这个时间段,教师是否依然需要引导学生合作?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学习“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这一内容时,课堂上各小组完成整个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而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则需要课外一周时间观察。至于深入探究“光、土壤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让各小组的合作富有成效,教师对小组合作的分工进行了指导,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对现状问题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
4.注重合作的评价与反思
合作学习越来越将教师解放出来,使学生居于学习的漩涡中,而教师则是冷眼旁边,仅做指导。其实,学生就是教学的中心,就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合作形式的学生主体性凸显则印证了这一点。但是需要注意,教师的“放手”不是毫无原则的,也不是完全放手,因为合作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无法对合作学习负责,因此还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之余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也要总结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带领学生反思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以免在下次的合作中依然出现类似的问题。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注重学生主体性与合作性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了各科教师的青睐。的确,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初中生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无所不包、无往不利的,重要还在于我们的认识与运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为彻底地了解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马向应. 实施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素质[J].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5年04期.
[2] 季玲. 浅谈“合作学习”中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J]. 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12期.
[3] 吕然. 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对高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篇四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标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它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有效学习,是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探讨的焦点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探索和运用。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效果不佳,有些现象令人困惑。本文浅谈生物小组的一些具体做法及实践效果不佳带来的一些反思。
【关键词】反思;小组合作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一种生产生活的必须,更是立足社会,发展自己的必然趋势,可以说离开合作就会失去一切。我们教师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近年的中学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高中生物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下面以生物教学为例,谈谈我进行小组学习的做法及反思:
1.小组合作在生物教学中的建立
1.1 小组的组建。我们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为保证公平性,我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小组间的生物水平应差别不大,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 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1.2 小组合作具体做法。
1.2.1 合作课前复习。随着新课标的推进,生物在高考理综卷中的分值比重再一次加大,因此生物教学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分组合作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尤其是学生课外的自主合作学习,对生物教学来讲更有实际意义。在生物复习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读书、提问或者整理知识网络,争取每堂课有3分钟左右让学生合作巩固并提升上节课、上个课题、甚至上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因为是集体活动,平时不愿动手动脑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了自己。
1.2.2 合作理解分析概念。高中生物学是由许多基本概念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系列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在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中,使学生能精确地掌握概念不仅是学生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且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考察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概念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生物教学中,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一直是一些学生的拦路虎。但由于教学时间较紧,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一一面授辅导。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检查部分学生的理解情况,然后组织若干学生一同学习。由较好的学生指导较差的学生,最后组织小组竞赛。而且我每天要求每个同学弄明白2—3个有联系的易混的概念,然后把这2--3个概念教会同组的其他同学,这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看到平时害怕被提问学生这时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
1.2.3 合作预习新课。教师事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通过多媒体出示给全体学生。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把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解决,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评,逐一解决疑点。由于是小组合作,教师有时还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
1.2.4 合作解决课堂问题。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1.2.5 合作做作业。在处理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诚实自主完成但却无法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小组合作做作业既能避免抄袭又能及时纠正错误。小组合作作业,我们要让小组各个同学都有他自己的明确任务,小组长收集他们不会做的作业,然后小组讨论后完成,之后进行互批作业,出现错误时要及时讨论纠正。如果学生讨论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1.2.6 合作订正试卷。每次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我们可以在小组内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这样能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氛围,树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有多种形式。具体操作是制定一张考核表,从作业、默写、背书、课堂检测等多个方面检验小组学习效果,在课室的墙上张贴并公布各个小组的成绩。一个月评比一次,评选出最佳小组,排出小组名次。分数最高的为优胜组,并给予一定奖励。由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面更广,竞争更激烈,获胜人数也更多,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能体会到成就感。而且,这种竞赛很能在小组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有利于平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2.小组合作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合而不作” ﹑“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
2.1 课堂喧哗。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时教师下达了小组合组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有的同学是动了起来,但不乏有一些同学借机闲聊。
2.2小组合作学习的滥用。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做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3 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2.4 小组合作中的好生与差生的参与度严重不平衡。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2.5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上课时,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多的让学习困难和内向性格的学生回答表现,因此这些学生久而久之就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新课改的今天,小组合作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要大胆实践课改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把小组合作运用到基础教育广大空间中去,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 《中学生物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柯怡
《论合作学习的应用》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3] 中学生物学
5.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五
星期二,随里庄、张哨中学的老师们听了一节邵先凤老师执教的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课,感觉耳目一新:学生训练有素,整体素质高于我听的平邑三中的两节英语课。尤其是师生间的口语运用是如此娴熟,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是用英语表达、用英语主持、包括课前誓言也是英语: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看得出邵老师平常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是下了功夫的。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目标,并投放六个任务项,学生自己浏览任务之后自习,然后组内讨论交流疑难问题。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小组内进行二次探究,探究之后每组选一位代表展示在题板上。然后从任务1开始各组成员到各自的任务区逐一展示讲解。通过听课发现小组建设初步取得成功,学生的自信心充分体现,合作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表现出色,在展示时看得出预习效果相当明显,对知识的挖掘、拓展、重难点的把握非常到位。他们讲解起来俨然一位老师,并且讲解之后还不忘“Anyotherquestion?Nextone,Numberetc。”表现得既自信大方,又有礼貌。
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并非撒手不问,在学生展示不充分时,教师适时点拨,如在任务1中展示practice一词时,教师顺势点出practice+doing不能+todo的用法,以及toomany(可数名词复数)与toomuch,(不可数)的区别。在任务3的展示过程中由Notalking(警示句)引出Don’ttalk(否定祈使句)使知识得以提升与拓展,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知识点的`提升者。
6.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六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初中数学学科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作初步的探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问题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学习方式,并初步研究了它们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行动研究 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可行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
2、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科研专家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实际行为的目的。
3、行动研究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研究目的——为改进行动而研究,研究对象——对行动进行研究,研究环境——在行动中研究,研究人员——行动者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研究进程——边行动边调整,研究结果——行动的改进、发展。
4、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性研究,是一种普及型的适宜大众化推广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的开始是对问题的界定和分析;行动研究中要有对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行动加以改进。行动研究的重心应当在日常课堂教学。
5、从事行动研究一般遵循下列程序:(1)明确问题;(2)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计划;(3)按计划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以确认目标已实现的程度;(4)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的一般原则、策略、方法;(5)在下一个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策略、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现状 由于目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许多教学研究正在尝试之中,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还常常限于小组讨论形式,学习方式比较单调。(2)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和层次感。(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教师的困惑 目前我们几位教师商量后,普遍感到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什么是有效的分组方式?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设计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③教学设计方案将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设计将更为有效呢?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将更为有效呢?本文就这几个方面作一些肤浅的研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一(分组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在分组时有时为了方便,考虑了“就近原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案:①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②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初步表明:第①种方案学生合作的不深入,甚至有些学生不愿合作;第②种合作时比较热列,但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个别小组合作比较深入,个别小组合作地比较勉强,合作的深度不够。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为了更有效地分组,于是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
初中生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为了了解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情况,以方便我们对其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您无需填写班级与姓名,请务必如实填写,谢谢合作。
1、你的数学学习情况在班级里属于: ①优秀 ②中等 ③不太好
2、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喜欢:
①听老师讲解 ②自己独立思考 ③与同学讨论
3、在数学课中你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吗?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你喜欢和怎样的同学在一起学习?
5、你经常向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吗?①经常 ②有时有 ③几乎没有
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人数你觉得最好是
①2人 ②4——6人 ③6人以上
7、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有何好的建议?
通过调查表明: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在这个前提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目前人们对合作学习时的分组,多数赞同“异质分组”的意见,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的确效果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为一些优秀学生控制,使得其他学生缺少发言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2)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作更深的探讨。(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于是我们做了如下实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如下现象:学生组内合作得到加强,十分融洽,有条理性;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初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异质分组”,可以淡化组内竞争,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 组间互补。
新课程倡导学习的有效性,更倡导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学生有权利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我们对于分组的观点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表明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与学生有关,而且与学习的内容有关,也与问题设计、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有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四、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二(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四棱柱有几个顶点?五棱柱呢?发现学生几乎不需要合作就可以解决。
问题情景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
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是对回答为什么时遇到了困难。
问题情景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你认为n条直线最多有个交点?发现大都数学生很难进入合作角色,不知如何下手。
情景分析:在问题情景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以至于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题目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也是学习的有效方式。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四棱柱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和几条棱?五棱柱呢?六棱柱呢?十棱柱呢?„„n棱柱呢?在问题情景二中,这道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回答。在问题情景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性的问题:2条直线有几个交点?3条直线有几个交点?4条直线有几个交点?„„100条直线有几个交点?n条直线呢?
问题设计方案的策略:研究表明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然而,许多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问题重组。就探索性而言,以上问题情景一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具有弱探索性,以上问题情景三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具有强探索性。对于弱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强化,对于强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弱化,即让它具有层次感、可操作性。对于一个确定性的命题我们也可以把它改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命题,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五、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三(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上册)“展开于折叠”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⑴能得到那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⑵你能设法得到下面的图形吗? 在这一课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但是由于没有较多现成的正方体,学生很难开展研究,有的教师只是自己包办,自己做了几个正方体,然后自己用剪刀把它们剪开,让学生观察;有的教师干脆把11种展开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方式行吗?
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完全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的,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每人制作几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边长大约4cm左右,大小一样是为了便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4人一小组(异质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活动中去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并让他们把得到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把得到的平面展开图粘贴到黑板上,最后让他们找一找把相同的放到同一组,最后便得到了11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最后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们剪开了几条棱,为什么?
②你觉得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怎样得特点?
我们觉得具有实验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相似图形的研究中我们特意设计了一节活动课——相似图形与自然,让学生回去到自然界中收集相似的植物叶子,带到课堂中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在小组活动中,我让他们测量相似叶子的直径(即叶子上两点之间最长的距离)和周长。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测量周长,同时提出以下研究步骤:
⑴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直径,并计算出相似比k ⑵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周长,并计算出周长比k
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周长比与相似比有何关系?
在这一节课中,发现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很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也容易展开。
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四(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下现象:①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会自发重组进行活动,然后再进行交流;②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并不是立即开展讨论的,他们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期间包括计算、推理、猜测,然后才开展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重组会影响合作的效果吗?在合作学习中其它的学习方式在时间上是否需要限制呢?
情景分析:我们认为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自发重组进行活动,是符合学生研究问题的特点的:方便性、可操作性,人少更易协调地开展活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不立即开展讨论,这是因为还没有合作的基本素材,他们需要先独立思考。
行动策略:我们认为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这样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整合其它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关注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后初步总结为如下两种形式:
1、组内重组 分组合作 群体交流 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活动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4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B、C、D四人,他们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如下基本结构:
2、自主探索 群体交流 个人总结 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4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B、C、D四人,他们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如下基本结构:
行动策略的检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上册)“水位的变化”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右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作为0点,那么图中 的其它数据可以记作什么?(图略,最高水位:35.3 警戒水位:33.4平均水位:22.6 最低水位:11.5)
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星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水位变化/米 +0.20 +0.81-0.35 +0.03 +0.28-0.36-0.01
⑴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高?哪一天的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警戒水位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米?
⑵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7.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需要教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研究。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出发, 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 围绕小组合作设计课堂教学。
1.课前预习、展示预习、小组及小组间的交流
让学生先根据教师给出的课堂学习目标或预习提纲 (目标或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进行自己阅读、自学生物教材, 自己钻研、探究, 然后由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在小组内交流, 相互释疑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各小组分工合作把预习的成果展示在各自的黑板上进行交流, 教师进行简要的点拨和点评, 进一步明确知识要点, 突出重点。目的是通过自学交流初步感知、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如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第一课时中, 根据学习目标设置课前预习内容:1.海尔蒙特实验说明了什么?2.萨克斯实验说明了什么?3.恩吉尔曼的实验说明了什么?4.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实质和概念。
2.课堂中的学习与交流
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 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为主线。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深层次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 在必要的时候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一般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 、变式训练、归纳小结等环节。如在教学《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一课中, 通过播放视频《食物消化吸收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人体的消化系统从上到下有哪些器官组成?哪些消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在什么部位得到彻底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最终分别被消化成什么物质才能被吸收?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各小组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课本合作完成以上问题, 并相互交流和汇报, 教师加以适当的点评。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再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在小组长的带动指挥下, 小组内各成员积极参与动手, 按正确的方法解剖小肠, 并认真仔细地观察和记录, 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进行交流。这次交流, 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并积极参与讨论、争论、辩论, 最终提炼升华, 从中得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的辩证规律。
3.自练、自评与交流
这是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 再进行自我巩固训练, 进行自我测试, 相互评价, 用于加深记忆与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巩固性、评价性交流, 交流形式为自练互评、当堂作业或当堂检查为主。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达到了教学的知识目标。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 营造了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了解、互帮互助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能洗耳恭听别人意见的良好品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 他们能够大胆将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简练而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学生主动与别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实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
三、提高生物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有效地实现角色的转变, 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首先必须组织好教学, 对各小组提出明确的任务和分工。其次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积极引导并充分调动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同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去, 而不能袖手旁观。案例: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活动中, 其中要探究蚯蚓在什么物体表面爬得快?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 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因为他们刚接触探究实验。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 提高课堂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笔者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制作并播放有关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的视频, 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 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 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 说出自己的感觉, 并感知刚毛的存在, 知道刚毛是协助运动的结构。接着围绕“蚯蚓在什么物体表面爬得快?”这一问题, 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制定方案时, 教师提出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设计对照组?如何判断蚯蚓爬行的快慢?对于判断蚯蚓爬行的快慢的问题, 因为初一学生还没有学物理, 所以教师告诉学生“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蚯蚓爬行的距离来判断蚯蚓爬行的快慢”。然后引导学生来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探究, 使学生少走弯路, 提高各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
8.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篇八
关键词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一、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视合作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合作习惯的培养。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忽视良好个性的培养。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忽视学生学习的差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二、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作学习前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探讨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3)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要选择适当。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4)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再次,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最后,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5)增强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意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6)訓练全体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技术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 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再次,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9.“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九
通过这一轮的听课,我个人感觉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也从这几位老师的授课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比如要相信学生,敢于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先把六个学习任务写出来,让小组合作讨论得到答案,然后让小组成员抽任务,然后针对某一个任务集中讨论,并试着讲出来,并且得保证该组的每一个同学都会讲,这样的话,就算是最后一名同学也会把知识点掌握好;在学生讲解时,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其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或者是不同的解法,这样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能把知识学得更牢固一些,因为学生在思考;对学生讲不到的地方,老师给讲解出来,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地方老师强调出来,这些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这些是我学到的一点东西。
听课学习反思
在本次听课活动中听了2节课,(1)尹纪暖的政治课,(2)李树果的物理课,从他们的课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东西,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点见解:
(1)尹老师先放了一首《雾里看花》,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然后将问题下发至小组,让同学们自己讨论解决,并到黑板上加以讲解(充当教师的角色),让其他的同学进行点评,从现场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师引导到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增长了知识。
(2)李老师先回顾了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课本插图引出所学的知识,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总结新内容,在此期间,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了分层次提问,让每组相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好的给予鼓励,分层教学明显,能让所有学生学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最后讨论一道综合题,基础好的同学先讲解,然后差点的进行挑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0.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
首先,我组建了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我认为小组学习很简单,在《圆的周长》这一节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简单了,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围桌而坐,更不是场面越热闹,就更显合作效果越好。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原因是多个方面:一是过多关注合作结果,对合作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不够。比如在测量圆的周长的小组活动中,我就提问: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我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接着我 就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明显的还有学生没操作完成,我怕完成
不了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果,就叫停连忙找学生汇报操作方法,在学生汇报中也不敢让困难学生发言,只请了个别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这样一来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就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并且“导”不明,“演”也不精。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只关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任务的目的,没有关注学生在实际小组合作中的参与,这样就失去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学生真正合作的意义。
二是对小组合作参与度及合作的主动性关注不够。如在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操作完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量的,这时有的小组就出现了只有个别学生在说,大部分学生就成了观众。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在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均衡,是否都积极地投了小组合作。
第三是有点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对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处理不够合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书本、课桌面等一周边线长度的操作。在这一小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小组都是一人在做,其余人在看。这样表面上看,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把合作学习当成了一种点缀。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四.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合作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导致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造成合作成员讨论时发表
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讨论很难深入,合作学习难以落到实处。
第五、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只追求合作讨论的形式,只是为做给人看的,不讲究效果,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第六、教师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由于过份强调学生的“学”,教师常常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引领学生“学”的过程,对一些普遍问题不能及时适当的提供变式帮助学生解疑,以至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扯西拉的思维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制学生小组之间竞争性更强,竞争又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
11.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一
1.准备不充分,流于表面形式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老师课堂教学欠准备,表现有三:一方面是教学思想上欠准备,没有很好理解新课标的精神,不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另一方面是没有去备教材、备学生;其次是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如上课时只是让学生前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没有异质分组、合理分配,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就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如此这般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似乎有了这样两三次的“合作学习”就是一堂“课改课”了。实则一堂课下来,学生或争吵或偏主题,或茫然无所得,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只流于表面形式。
2.问题不明确,难易发问不当
在随堂听课中,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看作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是开放教学的一种形式。认为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平台,放任自流,张扬了个性,就是“自主”,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却不能在合作学习中,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课老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没有精心设计,问题难易不能适中,提问问题乱而无序。有的老师对提出的问题不加思考就随口而出,有的问题提得太难,让学生难以回答;有的问题过于浅显,不用讨论就能说出答案;有的问题不够恰当,学生在匆忙“合作学习”中,草率无序,热闹的背后满是无奈和仓皇。
3.要求不到位,合作却不合心
一种是课堂合作学习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道怎样做才好,就是做了,也是各做各的,即使是合作了,也是马虎了事,小组汇报了,也回答得不明不白,不问不答,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另一种就是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准备得不够充分,甚至少数学生就不去准备,埋怨老师没安排好,有一种“敌对”情绪,造成上课时学生头脑一团糟,无课堂学习意识,更谈不上“合作学习”意识,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内容掌握不好,达不到课堂教学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叫“合作学习”吗?恐怕叫“作而不合”吧。
4.时间不充足,合作半途叫停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易使学习煮成“夹生饭”。如学生做“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开始后,学生只把实验做了一半,甚至才刚刚进行实验操作,老师怕自己教学内容完不成就叫学生停止实验;接着就问“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改变实验的变量?如何改变水温?如何精确测量金鱼的呼吸次数……”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让学生实验没做好,问题就来了,给学生来了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这也是导致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因素。
5.指导不及时,合作似放散牛
听课时发现,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查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学生不作为的、玩的、打闹的也不去过问,不能及时介入调控。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不管不问,等上课时间差不多了,简单对各小组提问一下,就认为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本节课堂教学合作无果、学生无获,难道突出了“主体”就不需要“主导”了吗?
6.评价不到位,浅薄庸俗夸饰
一次偶尔听课,课题是《饮食与营养》学生讨论问题后教师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在教学时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整体上,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使评价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片面而低效。教育的评价应是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终极目标的高屋建瓴式的宏观调控,而非急功近利的浅薄庸俗的夸饰。
7.多媒体展示,看似走马观花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发现有许多老师在投影教学图片时,只是流于过程,不能引导学生真正去把图片上的知识点内容搞清楚,就一带而过了。如在听课时一位老师投影“子房的结构”图片时,用教棒一指,说一遍就投放到另一幅“传粉”图片了。学生还没来得及回味、记忆,没看清楚“子房的结构”和“传粉的过程”过程就展示完了,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为了尽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紧接着让小组讨论回答“子房的结构”、“传粉的过程”,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对老师所教的知识根本不能理解掌握。
以上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因素,是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点滴汇总,希望能给大家在以后“小班化课堂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个醒。
12.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二
初中生物科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验性、生活性、推理性、趣味性,根据生物教学的特点,结合动机理论,精心设计小组合作的“问题”,把具有创新性、实验探究性、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这些问题可以是一定的环保性材料或是现实生活的应用,并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目标指向,它们在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问题的设计推动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探索,因而学生们必须通过一定的比较、推理、实验才能把问题解决,这样会把学生带入趣味且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 生活性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设置的内容如果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可激发学生的间接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置小组讨论题时,可以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热点潮流,把问题生活化。
2. 科学性问题
2011年《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等目标,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合作小组设置科学推理的讨论题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例如,为了训练学生“生物具有适应环境,且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特点”的生物思想,教师给学习小组提供一个探究问题: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材料】:如右图中两种狐(A、B),一个是生活
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请你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_____相适应;
(2)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______(填“A”或“B”),你做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
(3)根据“生物具有适应环境,且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特点”,尝试推测生活在沙漠和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它们的根茎叶可能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个小问题分析】
(1)沙漠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以仙人掌为例,植物体的结构对于水分必须要有开源节流的功能,植物根必须_____地下,_____能力强;植物的叶会散失水分,为了减少植物体水分的散失,叶子的面积______,必须有_____功能;植物的茎肉质,有_____功能。
(2)热带雨林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植物体的结构必须有散热的功能,植物根茎叶的面积都较_____,有利于植物体_____。
这道题是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总是适应环境”的题目,从不同气候类型的角度把题目细化,目的是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让学生的思考、讨论更有方向性,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锻炼“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总是适应环境”的思维方式。
3. 实验性问题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是生物教学的目标之一,生物教师可以给学习小组设置体现实验推理的讨论题,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推理思维和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酸雨的危害时,提到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有学生就提出“常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酸碱度是否相同?豆科植物的种子的萌发所需环境的PH值是否相同?”我在肯定这位为同学的探究思想的同时,顺势利导,鼓励学习小组就这两个问题任选一个进行研究,讨论出实验的方案,然后到实验室实施实验。下面是各小组在实验室探索实验的节选图:
经过一番实验研究,各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后得出结论:
(1)不同豆科植物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酸碱度(PH值)范围相同。但是,不同植物苗体生长所需要的最适合的酸碱度(PH值)范围不同。
(2)除了用PH4.5、PH11、PH12溶液保湿的植物种子不发芽以外。得出不同植物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酸碱度(PH值)范围约是:PH5.6~PH10,最适合豆科植物种子萌发的PH值是8,萌发速度最快。
这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的,为了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思维和提高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教师顺势利导地给学生提供合作研究问题的机会。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精心设计问题很重要。好的问题会把学生带入趣味且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合作学习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实验思维、科学思想、推理思维和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职教中心高三年级
孟昶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应对这一“课堂模式”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反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发现“热闹”的场面背后,只有41%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效果,51%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只是流于形式,8%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功效。例如,在教学中有下面一个片断:
我身边的一个小组在认真地研究着,讨论着,由于意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离我视线较远的地方的一组,四个女同学在认真地讨论着,两个男生在嬉闹,还有一个女同学坐着闷声不响;其他的小组表
面看来很认真,但不知合作的结果如何。
十分钟后,小组学习结束。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效果不理想。有的小组有形式但无内容,有的有内容但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刚才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失败的。那么,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即合作内容、合作态度、合作时间等。如何提高和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合作价值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2、合作学习的态度要诚恳,要有集体协作的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却各忙
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如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譬如,改变以往的小组合作方式,在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学习的感受时,让学生采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有的可以从节奏、旋律上谈,指派一名学生记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共同成功。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
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得当,在教学中确实能
14.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很好的做法。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思维成果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
如教学“观察鲫鱼外形特征和内部主要结构”时,将学生分成4组去做“探究鱼的各种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的实验,每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第一组,剪去背鳍和臀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背鳍、臀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二组,剪去尾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尾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三组,剪去胸、腹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胸、腹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四组,剪去所有的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鱼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各组得出结论后向大家汇报,再组织学生在组间交流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角色得到了转换,教师仅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其中,还能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难适当进行引导,更多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消除了过去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的情绪,体现了学习的“易”、“趣”、“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15.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 多数学生的作文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作文交上了便万事大吉, 之后就再也不想看了。而教师的任务是负责修改, 从词句到语段, 事无巨细, 但学生对于教师的评语往往一看了之, 评语对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不到多大作用, 学生关心的只是分数。有的学生往往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 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引导学生关注作文, 并能积极有效地改进文章的不足之处的教学方法。
二应用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前提条件
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法, 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分组对已完成的作文进行重新审视, 并且以原作文为参照, 进行有效再创作的英语作文教学法。反思型作文分实质上是以作文题目为中心, 引出若干个写作分支训练方向。这种训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作文的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对所选题目感兴趣, 才会积极地思考、构思。
1. 好的题目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在写作课教学中, 要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必须立意新颖、有思想。有的教师只是简单选择一个题目,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一定字数的作文。这样的题目有的过于宽泛、抽象, 有的与学生的生活毫不相关, 有的题目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等。因此, 教师在筛选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不选择这样的题目。另外,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简单给出题目换成其他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搜集大量与题目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引导学生描述图片, 分小组讨论图片或视频。
2. 好的题目能拓展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高有低, 这既取决于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 又取决于学生思维联想能力的强弱。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 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又要有创新思维能力。有了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 才会从多角度立意、多方位构思, 从中找出最佳的观点和例证, 从而写出好文章。因此, 筛选题目时要设计出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空间, 使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
3. 好的题目能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 网络已经把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生每天可以获取纷繁的信息, 他们对社会和生活更加关注, 对所发生的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浏览信息的同时, 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素材。然而, 当教师给出题目时, 应引导学生寻找素材, 应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素材, 这样才能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反思型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践
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写完的文章进行反思是作文训练中关键的一步。通过让学生对写完的作文重新审视, 使学生能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活动。在不断的修改和评价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 对学生进行分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智力水平、内在潜力以及写作水平, 对学生进行分组。同时, 保证组内成员有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这样才能带动组内其他成员展开讨论。
2. 学生在组内反思
第一, 全体组员对题目进行反思。针对所给题目, 让学生反思:当刚看到题目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觉得题目是否有难度, 是否有话可说, 头脑中展现了哪些相关信息。综合比较大家的想法是否一致, 有没有跑题的现象等。
第二, 全体组员对文中的整体脉络进行反思。每个学生可以讲述自己选择了哪种体裁, 文中整体框架是如何构思的, 每一段怎么写, 段与段之间是如何过渡衔接的, 对于自己表述的观点是如何阐述的, 具体想到了哪些例证, 哪些例证会写, 哪些表达不出来, 原因是什么, 是不会单词还是不会用句型等。
第三, 全体组员对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反思。小组成员通过反思和比较, 总结出哪些词句用得好, 哪些段落展开方式用得好, 哪些过渡词用得好, 哪些修辞手法用得好, 如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会恰当地运用明喻、暗喻、夸张、反语等写作手法, 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 更富有感染力, 加深对事物的表述,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总之, 英语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练笔、勤于写作的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金龙.英语与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 2001 (4)
16.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六
一、重视合作学习前的方法指导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期,一定要做好宣传动员的工作。通过宣传,使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形式、优点、意义及注意事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出发点。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期的宣传活动,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尽早进入角色。
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是分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好、中、差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搭配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分成的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一般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以便于公平竞争。要求小组的成员要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上课时要按照分成的若干小组就座,以便讨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笔者首先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问题解决方式,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尤为重要。起初,学生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笔者便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使他们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想自己的事,做自己的事。出现这种状况,肯定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笔者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合作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学生的很多生物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探究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因此笔者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探究实验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实验后仍不能正确解答生物问题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地把实验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因此,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务必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在动手的同时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生物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三,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开展探究实验活动时,小组合作学习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体现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笔者在指导时,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生物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笔者在呈现问题情境后,一般会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然后才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先独自思考问题情境,使讨论更加丰富,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正确处理好学困生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 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笔者首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在指导时,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3.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生物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17.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七
关于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方法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需根据班级规模与教室空间大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或"异质"的学习小组,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形式也随之变成"马蹄型"、"半圆型"等,以增加生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言语交流,这为更好地进行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对于"合作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座位编排形式的改变,它更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沿用以前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一套教学程序,而不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创造条件,那形式再变也是徒劳。可以说,构建科学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际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第三,大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模式"不能走向僵化,如果把模式纯粹地"模式"化,那是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符的。因此,教师对小组的管理要做到动态化,进行教学时也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旺盛的生命力。
18.“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八
课堂教学中我们仍能发现,小组合作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一堂课下来学习方式是新的,教学理念却还脱离不了旧的一套。所以我们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必要的准备与培养
小组有必要的组建基础,开展合作前必须有一定的心里准备和必要的训练。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在小组中发言,怎样倾听别人的发言、评价同学的见解。要学会尊重小组各成员,理解对方,要遵守小组纪律,有不同见解等同学说完再说,有困难之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小组合作之前要有时间与自学、独立思考等学习方式相结合,小组合作出现困难时,教师采用干预的手段,也可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三)教师作为小组合作者,要处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成为合作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关心和鼓励,建立积极的期望,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互相帮助的意识。对学优生要进行教育,不骄傲不自满,表扬对同学的关心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的关系,具有集体的意识。
(四)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
19.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九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实践教学,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一个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或是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也是共同探究、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和初中数学的特点相结合,融会贯通其内在本质,将教学实践和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地表现出来。
一、合理设计学习任务内容,要使其具有合作意义
虽然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数学学习的一部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小组探究内容的设置,还是由老师来完成的。而且在实际的小组合作中,探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乎着学生们学习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为很多时候,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并不适合合作学习,甚至可能会降低学习效率。当学习任务比较重时,需要分工合作或是知识理解比较困难,需要集思广益。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如果每个学生都自己去尝试那么多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么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样正好将这项任务交给每个小组的组长,然后通过分工合作,去探究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概括出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既节约了教学的时间,也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合作学习的优越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在合作学习中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意义
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获得很多的想法,大家汇总在一起可能又会碰撞出新的火花。当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闷头苦想有时也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和别人去表达一下自己的困扰,可能别人的三言两语,就会给自己很深的启发。这一点也是合作学习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启迪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测量周长这一节时,很多学生对此会有自己的想法,本身测量一个圆的周长的方法就有很多种。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每个小组提出至少3个以上的测量方法,并且将其优点和缺点也列出来。然后,再对一个实例进行分析,看看大家得到的数据是否一样。在探究过程的最后,老师就可以将圆周长的公式给出,相信同学生们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和讨论一定会记忆更加深刻,在应用时也会得心应手。
特别是在遇到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题目的时候,采用小组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争取一题多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三、在合作学习中同样关注个体,使其更具有作用
合作学习并不代表独立个体的一个消失,反而只有建立在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有基础的,才是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采用小组学习方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时,要从个体出发,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然后,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尽量分配给每个组员,特别是组长,一定要起好带头作用。
从初中数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发展,就是将数学教学任务交付给每一位同学,在他们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再去进行总结。例如,在教《相交线和平行线》时,我们不需要每个小组将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特征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真正地去区别他们,并且将“垂直、相交、平行”都能够区分开来。这是每个同学都要做到的,老师在教学提问环节,就要以班级为单位,而不是每个小组派一个人来讲。再比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时候,老师会以一些实例为引子,引出不等式的概念。这时,要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其变化过程,这样才能够明白不等式的解决办法。在应用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也要让每个组员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去评定对错,加以讨论。
四、联系生活进行小组合作,使其更具实践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共同的提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提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大家在彼此的帮助下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透彻一些,而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够通过讨论来让过程更加地完善。
鼓励小组成员对数学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时候,可以让大家一起去收集生活中是三角形结构的例子,分析其稳定性的原因,相信这样一定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当然,生活中还有一些“不需要稳定”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一下。
20.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二十
关键词:合作 创新 能力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推行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的基本目的: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的探索,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念体系,并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交流性学习品质为宗旨,以学生认识、情感、技能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合作的形式进行思考、表达、讨论、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中学生正处于体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聪敏而好学,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好学、好动,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奇,总想弄个水落石出,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都具有形象、具体、新奇的特点。合作学习内涵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了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
二、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交流能力、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一些下问题:小组合作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合作学习不能走过场、凑热闹,导致合作不充分,并使问题的讨论仅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学生的合作不主动。教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有时会出现“冷清”的场面,许多学生只顾自己独立思考,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或者合作意识淡薄,角色的落实不到位,或合作能力不强,合作精神不够。?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要多, 代表小组汇报的机会也多,而另有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生,由于基础差, 他们有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但往往力不从心,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因为自卑而羞于表达。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原则
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 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四、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合学生的角色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首先,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关系是什么,必须相信合作性学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多年来国外几百个案例说明合作性学习比竞争性和个体性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的关系更加良好,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其次,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不仅要明白构成合作性学习的要素,同时要知道课堂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不同方法。再次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那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最后必须明白合作性学习最基础的方面是学生间有着相互依靠以及适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性思想,明白课堂的组织结构必须从竞争的、个人化的转变为合作的。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学生在团队里所学习和形成的能力在自己以后的独立工作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全组的成功要依靠于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關键在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地通过学习评价。在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 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尽心尽力,还要负起帮助、鼓励、支持队友的责任,要知道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并不是一个免费乘客。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将成为英语教师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 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 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合作学习的理念及实施》.王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胡春洞等主编.
【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反思11-29
生物小组合作学习工作总结08-13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5
怎么学习初中生物07-27
初中学习生物的方法11-21
初中生物优质课评选听课学习总结10-25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10-28
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