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安全要求(精选15篇)
1.系统安全要求 篇一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标准及要求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根据安监总管一〔2010〕168号文要求,地下矿山应按规定要求安装使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标准及要求
监测监控系统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包括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监控装置、通风系统动态监测装置、地压监测监控装置、作业人员出入视频监控装置。
本石场不属于开采高硫等有自然发火危险矿床的地下矿山企业,不属于存在大面积采空区、工程地质复杂、有严重地压活动的地下矿山企业,不属于开采与煤共(伴)生矿体的地下矿山企业。
按照安监总管一〔2010〕168号要求,本石场需要安装一氧化碳浓度监控装置、通风系统动态监测装置及作业人员出入视频监控装置。监测监控系统在井口值班房设置具有数据显示、传输、存储、处理、打印、声光报警、控制等功能的监控终端,所有监测监控装置通过信号电缆连接至监控终端,所有监测监控结果及数据均能及时反馈至监控终端。一氧化碳浓度监控装置
本石场开采矿体为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围岩为灰岩或石英砂岩、粉砂岩,矿岩岩性稳定,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但开采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爆破作业,并采用内燃设备装运矿石,火药燃烧后产生的炮烟及内燃设备排出的尾气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当其大量积聚于采场、运输巷道等作业场所而不能及时排出地表,超过一定浓度时,容易造成人员中毒事故。
为实现对井下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动态监控,确保作业场所的安全,设计选用GTH1000型一氧化碳传感器按要求安装于井下各部位。GTH1000型一氧化碳传感器是新一代智能型一氧化碳传感器,采用标准信号输出,可与各种监控系统配套使用,连续监测工作环境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具有通讯距离远、接点输出功率大、就地显示、声光报警、红外遥控调校、安装使用方便等特点。
每个在生产的矿房中央进路运输联络道入口处各安装1套一氧化碳传感器,石场正常生产时,两个矿房同时回采,则需安装2套。
独头掘进巷道,包括运输斜坡道、回风斜井、回风天井、中段运输巷道、中段回风巷道、矿房进路运输联络道、矿房进路回风平巷等掘进,采用局扇压入式通风时,应在距离掘进工作面5-10m混合风流处和距离巷道出口10-15m回风流中各设置1套一氧化碳传感器;采用局扇抽出式通风时,应在风筒口与工作面的混合风流处设置1套一氧化碳传感器。按井下同时2个独头巷道掘进考虑,应配备4套一氧化碳传感器。
井下共需配备6套GTH1000型一氧化碳传感器,采用1.5mm2电缆连接至井口值班房的监控终端,当一氧化碳扩散到传感器时,其输出端产生信号电流输出,信号电流的大小与感应到的一氧化碳浓度成正比,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起到实时动态监控工作面一氧化碳浓度的效果,及时提醒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一氧化碳传感器报警浓度设定为0.0024%。
一氧化碳传感器应垂直悬挂,距顶板不得大于0.3m,距巷壁不得小于0.2m,应做到维护方便和不影响行人行车。
通风系统动态监测装置
石场的东、西采区通风系统分期建设、相互独立,均采用主运输斜坡道进风,回风斜井机械抽出的对角单翼式通风方式。采场采用贯穿风流通风,局扇辅助通风,井下独头巷道采用
局扇加强通风。设计矿井的通风系统及通风方式可有效保证矿井及工作面的新鲜风流质量。为加强通风管理,动态监测各作业地点的有效风量,确保其风流质量满足规程及设计要求,矿井应安装风速传感器及风压传感器等测风装置。
1、风速传感器
井下各采掘工作面,包括采掘巷道、回采进路及主通风机房、主进风道(斜坡道)和主回风巷测风站均安装GFW15型风速传感器。GFW15 型风速传感器是由嵌入式单片机控制采用超声波原理的智能仪表,适用于井下各种复杂环境的巷道中,能够对所处巷道风速风量进行连续检测,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测量范围宽、兼容性好以及非线性补偿、灵敏度校正、参数显示等特点,可与矿井监测系统配套使用。
根据井下同时采掘工作面数量,共需安装8台GFW15型风速传感器,采用1.5mm2电缆连线至井口值班房的监控终端。风速传感器能自动将矿井巷道风速转变为标准电信号输送给监控终端,起到实时动态监控工作面风速、风量的效果。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对各采掘工作面的风速要求,将风速传感器调设至相应数值,当风速低于或超过允许的规定值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GFW15型风速传感器报警调设数值表2-4-1
监测位置 最高风速(m/s)最低风速(m/s)
回采进路 40.15
采切工作面 4 0.25
主进风道 81.8
主回风巷 157.2风速传感器应安装于顶板较好且无明显淋水位置,应做到维护方便和不影响行人行车。传感头风流指向应与巷道风流方向一致,传感器安装要牢固,传感器测风面要垂直风流方向。传感器应指派专人使用和维护,使用过程中应两天用软布清扫传感头的积尘和水雾,保持传感头的清洁敏感。
2、风压传感器
为动态监测矿井通风系统的工作状态,主通风机房应安装风压传感器,设计在主通风机房回风道安装GY15型风压传感器,实现对矿井风压的连续监测,防止跑风漏风现象发生。GY15型风压传感器为悬挂式仪器,应严格按照设备说明要求进行安装,使其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对风压进行准确的监测。
根据需要,主通风机房也可安装U型压差计代替GY15型风压传感器对风压进行监测。作业人员出入视频监控装置
石场分155m及130m两个中段进行开采,作业人员可通过运输斜坡道和回风斜井进入井下。
为实现对出入矿井及井下作业场所人员的实时监控,及时准确记录矿山各主要通道的安全状况,设计在运输斜坡道口、回风斜井口、155m和130m中段主入口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通过信号电缆连接至监控终端,以视频监控软件完成对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图像信号的显示、浏览、回放、存储及传输。
设计推荐使用环球鹰GE6000专业视频监控系统,其全部监控设备之间的连接均采用标准网线,即插即用,方便以后的维护和使用。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本石场正常生产期间,同时下井最多人数为20人。根据安监总管一〔2010〕168号文要求,当班井下作业人数少于30人的地下矿山,应建立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系统,以保证准确掌握井下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数量。
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中控指纹考勤系统,在运输斜坡道口、回风斜井口、155m和130m中段主入口安装指纹考勤机,准确记录作业人员出入矿井及开采中段状况,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井口值班房的监控终端,通过管理软件统计下井人员数量、人员出入情况及部位、时间等数据,并自动生成各种报表存储到计算机内,可准确掌握井下作业人员的出入下井时间,动态监控作业人员在各区域的分布情况,在保障井下作业人员安全上发挥积极作用。紧急避险系统
根据安监总管一〔2010〕168号文要求,地下矿山在每个中段至少应设置一个避灾硐室或救生舱。独头巷道掘进时,每掘进500m应设置一个避灾硐室或救生舱。
本石场生产规模较小,开采深度不大,开采矿石为价格低廉的石灰石,且巷道掘进中出渣为附产矿石,可在岩石坚硬稳固地段掘进避灾硐室作紧急避险,不宜使用价格昂贵的救生舱。避灾硐室是供井下作业人员遇到事故无法撤退而躲避待救的安全防护设施,可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可靠的等待救援的避险场所。避灾硐室必须构筑严密,应设于采区安全出口的路线上,距人员集中工作地点不超过500米,其容积应能容纳一个工作班的采区全体人员。设计在东、西采区155m及130m中段运输平巷中部岩石坚硬稳固地段各设置一个避灾硐室,整个矿井共设置避灾硐室四个。
避灾硐室地面高于中段运输平巷地面约1.5m,采用3×2.5m三心拱断面,长度约20m,两端通过1×2m断面过道与中段运输平巷相通。避灾硐室可同时容纳30人。
避灾硐室两端出口过道均安装两道防水密闭钢门,能有效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和井下涌水进入硐室。避灾硐室要配备由两条通讯电缆从不同井筒直通地面调度室的联络电话,配备外电照明设备及应急照明灯具,安装带阀门直通地面的压风、供水钢管管路。避灾硐室内应设置紧急避险指南说明标牌,还要配备满足20名作业人员1周所需的饮水、食品,以及氧气瓶、生氧式自救器、急救药品等应急物资。
斜坡道掘进时,利用缓坡错车道位置设置临时避灾硐室。施工时,在缓坡错车道位置分岔两条小断面巷道掘进,利用一侧巷道作临时避灾硐室,斜坡道将施工完成时,再将两条小断面巷道合并掘进形成错车道。临时避灾硐室应急物资储备参照中段避灾硐室执行。压风自救系统
压风自救系统是利用矿山已装备作采掘设备动力的压气系统,由管路、减压阀门将地面压缩空气引接至避灾地点,发生事故时,压气管路中的压缩空气经减压阀减压节流后充满避灾地点,形成一定的正压力,以排除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入,并为避灾人员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以保证避灾人员不受中毒窒息威胁,有充裕的时间等待救援。
本石场设置了完善的压气系统,1#斜井附近地表空压机站安装了3台LGF31-12/7型螺杆式空压机,其单台额定排气量为12 m3/min,排气压力为0.7Mpa。选用DN100mm无缝钢管以支架沿井巷敷设干管,再采用DN50mm规格钢管连接至各采掘工作面及避灾硐室,支管末端安装减压阀门及快速接头。压气管道采取防护措施,可防止因灾变遭受破坏。压风自救系统可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供水施救系统
供水施救系统是利用矿山已安装的井下生产及消防供水系统,由管路、阀门将地面水源引接至避灾地点,为避灾人员提供充足的水源。
设计在矿区中部地表250m标高处修筑一座容积200m3生产及消防储水池,将矿坑涌水通过水泵直接输送至储水池,由高位水池以φ50mm钢管对井下各生产用水点供水,井下各作业地点及避灾硐室均设置供水管道及供水阀门。供水管道采取防护措施,可防止因灾变遭受破坏。供水施救系统可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井下通信联络系统
为保证矿山安全、有序、顺利生产,石场设生产调度小总机和直通外线,以便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在井下各岗位点、避灾硐室和地面各设备房、排班室、矿长办公室等均设直通调度电话机,使井上与井下之间、各主要操作岗位之间做到直接联系。
井下设置两条铠装通讯电缆,分别从主斜坡道口和回风斜井进入井下配线设备,其中任何一条通讯电缆发生故障,另一条通讯电缆的容量应能担负井下各通讯终端的通讯能力。在主斜坡道口、中段出入口、值班室内和采场工作面附近,均设井下事故报警信号箱(箱面设报警按纽、信号灯箱顶设警铃),当任一事故报警箱报警时,系统内所有报警箱上信号灯闪亮,警铃击响的长短和次数代表何种事故,由现场管理人员确定,并公布在事故报警箱旁。
井下通讯和信号控制用线路,使用铠装电缆,井下通讯终端设备,均具有防水、防腐、防尘功能。
井下通信联络系统可靠,可保证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并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使用管理
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超前预防和应急避险有机结合的重要防控手段,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的有力举措。为保证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在灾变期间能够正常使用,发挥其应有的避险救灾效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降低井下作业人员伤亡事故,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企业应做好以下工作:
1、应建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管理制度,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维护。要根据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2、安全管理人员、通风工、区队长、班组长、当班安全员等应携带便携式检测仪器,按照《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和《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风技术规范》(AQ2013-2008)的有关规定,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进行随机检测,对风速、风质等进行定期测定,发现和监测监控系统显示数值不一致时,应及时进行调校。
3、应加强培训,确保入井人员熟悉各种灾害情况的避灾路线,并能正确使用安全避险设施。
4、每年应开展一次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应急演练,并建立应急演练档案。
5、每年应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向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进行书面报告。
2.系统安全要求 篇二
暖供热系统中。由于强制循环的热水锅炉, 依靠水泵推动水循环, 如置。果突然停电, 失去控制, 瞬间会造成超温、汽化、水击等事故, 对安全
1.7.1热水循环系统必须有可靠的定压措施和循环水的膨胀装
1.7.2采用高位水箱作定压装置时, 高位水箱的最低水位应高于
构成威胁, 不容忽视。热水锅炉系统的安全附件和联锁保护装置, 对热水系统最高点1m以上, 并满足使系统不汽化的要求。
锅炉的安全运行起着关键作用, 结合热水锅炉的实际, 依据国家规程、标准, 有针对性地对热水锅炉系统的安全附件和联锁保护装置, 进行检查、考评, 确保热水锅炉锅炉系统的安全附件和联锁保护装置, 齐全完好、灵敏可靠, 具有重要意义。
1 安全附件
热水锅炉应有以下安全附件: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超温报1.7.3设置在露天的高位水箱及其管道应有防冻措施;1.7.4高位膨胀水箱的膨胀管上不应装设阀门。
1.7.5高位补给水箱与系统连接的管道上应装设止回阀, 系统中应有泄压装置。
1.8除污器
热水系统的回水干管上, 应装设除污器, 应定期排污, 除污器应
警器、集气罐、紧急泄放管、膨胀水箱、除污器。其检查、考评要求是:安装在便于除污的位置。
1.1 安全阀
1.1.1 额定功率大于1.4MW的锅炉, 至少应装设两个安全阀。额定功率小于或等于1.4MW的锅炉至少装设一个安全阀。
1.1.2 安全阀应装设泄放管, 在泄放管上不允许装设阀门。泄放置:管应直通安全地点, 并有足够的截面积和防冻措施, 保证排泄畅通。
1.1.3 锅炉上的安全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整定和效验, 并应加锁或铅封。
1.1.4 锅炉在运行中, 安全阀应定期进行手动排放试验。
1.2 压力表
1.2.1 每台锅炉的进水阀出口和出水阀入口都应装一个压力表。循环水泵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上, 也应装压力表。
1.2.2 压力表精确度不应低于2级。
1.2.3 压力表表盘刻度极限值应为工作压力的1.5~3倍, 最好选用2倍。
1.2.4 压力表表盘大小应保证司炉工人能清楚地看到压力指标值, 表盘公称直径不应小于100mm。
2 联锁保护装置
热水锅炉应有以下联锁保护装置并符合安全要求:
2.1 用煤粉、油或气体作燃料的锅炉, 应装有下列功能的联锁装
2.1.1 引风机断电时, 自动切断全部送风和燃料供应;
2.1.2 全部送风机断电时, 自动切断全部燃料供应;
2.1.3 燃油、燃气压力低于规定值, 自动切断燃油或燃气的供应;
2.1.4 锅炉压力降低到会发生汽化或水温升高超过了规定值时, 自动切断燃料供应
2.1.5 循环水泵突然停止运转时, 自动切断燃料供应。
2.2 用煤粉、油或气体作燃料的公路, 应装设熄火保护装置, 并尽量装设点火程序控制装置。
2.3 层燃锅炉宜设有当锅炉的压力降低到会发生汽化或水温升
高超过了规定值以及循环水泵突然停止运转时, 自动切断鼓、引风的装置。
2.4 对于正压燃烧的锅炉, 炉墙、烟道和各部位门孔, 必须可靠
1.2.5压力表装用前应进行效验, 并在刻度盘上划红线指出工地密封, 看火孔必须装设防止火焰喷出的装置。作压力。压力表装用后每年至少效验一次。压力表效验后应封印。
1.3温度计
1.3.1在锅炉的进、出水口均应装设测量温度的仪表。仪表应正确反映介质温度, 并应便于观察。
1.3.2对于额定热功率大于或等于1.4MW的锅炉, 安装在锅炉出水口的测量温度仪表应是记录式的。
1.3.3在燃油锅炉中还应装设用以测量燃油温度和空气预热器烟气出口烟温的测量温度仪表。
1.3.4在表盘的测量温度仪表的量程应为正常温度的1.5~2倍。1.3.5测量温度仪表, 装用后每年至少应效验一次。1.4超温报警器
额定出口热水温度高于或等于120℃的锅炉以及额定出口热水温度低于120℃但额定热功率大于或等于4.2MW的锅炉, 应装设超温报警装置。
1.5紧急泄放管
在强制循环锅炉的锅筒最高处或出水管上应装设内径不小于25mm的泄放管, 管子上应装泄放阀。
1.6集气装罐
1.6.1锅炉的出水管一般应设在锅炉最高处。在出水阀前出水管的最高处应装设集气装置。
1.6.2每一个回路的最高处以及锅筒最高处或出水管上都应装设公称通径不小于20mm的排气阀。每台锅炉各回落最高处的排气管宜采用集中排列方式,
1.7膨胀水箱
2.5 几台锅炉共用一个总烟道时, 在每台锅炉的支烟道内应装设供检修时隔断用的严密的烟道挡板。
3.安全运行中有调整要求 篇三
结构解读,目前市场运行在1541
点新上升结构的三浪延长结构中。具体说,它运行于12月11日2084点开始的某个上升结构中。从结构必须完整完成所有组合角度出发,目前尚处于1541点上升结构中的曾孙子辈结构中,即使调整也是对1541点上升以来的子孙辈结构的调整,何况至少孙子辈结构还处在延续之中。因此,大盘无忧。
均线系统中,短、中、长期均线继续正向有序排列。注意,每波行情均有其主要“依靠”的均线,即多次依托此均线再返身保持原趋势的那条均线。这波1541点上升以来的“依靠”均线为20日均线。只要此线不破,1541点开始的行情不会结束。均线提示,大盘无忧。
我们分别从8月21日1558点至9月26日1704点、11月14日1841点至11月29日1992点、12月11日2084点至12月22日2321点画出编号分别为l、2、3的3条趋势线,我们会发觉,这3条趋势线越来越陡。这里透露一种分析窍门:三种斜率不一致的趋势线,意味着3个不同级别的结构。在此,3号线表明的是一个孙子辈的结构,2号线演示的是一个儿子辈的结构,而1号线呈现的是老子辈的结构。目前,孙子辈的3号趋势线尚未破,大盘仍可无忧!
能量指标显示,日线以上级别无背离迹象,但分时级别上已产生明显背离。因此大盘总体上仍然安全,但存在分时级别的调整要求。
综上四维空间分析法,从不同角度确认了市场并无大的风险,这里提示今年1月17日前后是一个大的时间节点和空间螺旋结构节点。会否对次等结构产生调整,须有所警觉,但至少目前仍可持做多观念。 有跟踪笔者分析的投资者疑惑,为何用四维空间分析法能对大盘运行进行分析?这是因为四维空间分析法的客观和公正性。
下面我们从理论和实战角度对四维空间分析法作出阐述。我们知道,资本市场是利益博弈场。这个性质决定了它的复杂性,甚至是黑暗残酷。因此它的走向绝无可能是X+Y=Z。任何线性分析手段用来对这混沌的市场做分析均是徒劳且危险的。那么混沌是否杂乱,黑暗是否无章?非也!从一个更大的概念来讲,混沌也有秩序,黑暗亦有章法。它会在一个更高层次——概率理念上体现规律性和统一性。因此,我们不要对市场用单一和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分析判断。
再次重申,任何市场分析都是建立在概率理念上的,它不是精确分析。它需要依据市场出现的新的信息随时纠正自己的判断。笔者的四维空间分析法,正是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去观察、理解并描述这个市场。我们是在理解了每一维分析方法的深刻含义(如结构是市场运行的生命阶段,均线反映成本,能量是运行的健康状况,等等),真正做到用此之长,补彼之短。
4.系统安全要求 篇四
沪教委科„2010‟2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
《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各区县教育局,市教委各直属单位: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本市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办„2009‟62号),为切实做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本市教育系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现结合本市教育单位现状,并根据公安部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公信安„2009‟1429号),制定《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要求》(见附件),各单位应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照要求,深化本单位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网络信息系统安全。
特此通知。
— 1 — 附件: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一○年一月十三日
主题词:教育
学校
信息
安全
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月14日印发
(共印120份)
— 2 — 附件:
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一、物理安全要求
网络设备如交换器、服务器等应放置在符合产品规定要求的可靠场所。网络设备放置场所应具备物理访问控制、防盗窃和防破坏、防雷击、防火防水和防潮、防静电等基本条件,还应当能够进行温湿度控制,具有良好的电力供应并做好电磁防护。
非工作人员对重要网络设备放置区域的访问必须经过有关负责人的批准并由专人陪同或在专人监督下进行,并记录备案。
二、网络安全要求 1.结构安全
应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以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关键网络设备及链路应有备份(冷备份或者热备份); 应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2.访问控制
应增强网络边界设备的访问控制粒度,增加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范及恶意代码防护等设备;
应在网络出口处对网络的连接状态进行监控,并能及时报警和阻断; 对所有网络设备的登录应保证鉴别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等要求。
三、主机系统安全要求 1.PC机系统安全要求
— 3 — 对PC机应进行基本的防护,要求主机做到简单的身份鉴别、粗粒度的访问控制以及能够进行恶意代码防范并及时升级。
2.服务器系统安全要求
对主机应进行基本的防护,要求主机做到身份鉴别、访问控制以及能够进行恶意代码防范;
用户只能根据自己的权限大小来访问系统资源,不得越权访问; 要求对服务器用户行为、系统异常情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审计、记录; 服务器应仅安装必要的系统组件和服务,并设置升级服务器方式以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服务器应安装实时检测和查杀恶意代码的软件产品,并及时升级; 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口令应具有一定的复杂度、不易被冒用;
服务器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服务器应安装防火墙,仅开放满足应用系统要求的最低数量的端口,其余端口应予以关闭。
四、应用安全要求
对应用进行基本的防护,要求做到身份鉴别,细粒度的访问控制以及数据有效性检验等基本防护,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系统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例如口令长度、复杂性和定期的更改等;
应定时对重要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数据备份;
— 4 — 应提供恢复重要信息的功能;
应提供重要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服务器的硬件冗余。
五、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为确保数据完整性,应对重要用户数据传输过程提出的要求,能够检测出数据完整性是否受到破坏,同时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
要求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都要保证数据完整性。要求实现鉴别信息存储保密性,实现备份冗余。
六、管理要求
应落实“安全技术负责人”制度,安全技术责任人作为安全专员负责信息网络安全评估、安全技术方案制订和实施,并对安全事故负责;
应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应告知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应制定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培训;
应对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记录并归档保存。应加强与兄弟院校、公安机关、网络运营商的合作与沟通,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支持。
七、系统运维管理要求
应对机房运行环境进行日常检查记录,包括温度、湿度、电力等; 应对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进行监控,包括各类系统的运行状态(例如CPU负载、内存使用率、磁盘状态、电源状态等)、是否存在异常进程等;
应进行网络系统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
— 5 — 应对网络设备的安全策略、授权访问、最小服务、升级与打补丁、维护记录、日志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
应定期安装系统的最新补丁程序,并根据厂家提供的可能危害计算机的漏洞进行及时修补,并在安装系统补丁前对现有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八、应急处置要求
应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训练和演练;并配备照相机等记录取证设备,在应急操作中随时记录;
应严格执行网络巡检制度,做好日常巡查及日志保存工作,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突发性安全事件,发现异常情况应启动应急预案,并判定应急事件级别,根据级别上报相关单位;
应急处置过程中,应先界定事件发生原因,并根据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况进入以下两类应急处置流程:
自然灾害处置流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首先保障数据的安全,然后是设备安全。具体方法包括:硬盘的拔出与保存,设备的断电与拆卸、搬迁等。
人为破坏处置流程:首先判断破坏的来源与性质,断开影响安全与稳定的信息网络设备,断开与破坏来源的网络物理连接,跟踪并锁定破坏来源的IP地址或其它网络用户信息,修复被破坏的信息,恢复信息系统。按照事件发生的性质分别采用相应方案。
5.系统安全要求 篇五
一、数据录入操作流程:
1、登录系统——左侧导航面板——单击企业功能——单击安全管理,进入如下界面:
2、项目部需要录入内容主要为:安全知识库、制度落实、管理活动、及上报材料中生产安全汇报记录。录入内容、格式与目前使用各项记录基本相同。下面以“领导下井带班记录”、以张庄录入人员为例说 明录入过程:
(1)双击“领导下井带班记录”,选择“信息归属组织树”如下图:
(2)选择“信息归属组织树”后,出现录入人所在项目,选中,并选择“新增”,如下图:
(3)出现“领导下井带班记录”录入界面:
(4)请把记录中每项内容均按实际情况录入,之后单击保存右上角“”,录入完毕。
3、其余每项内容录入方法相同。
二、数据录入要求
(一)安全知识库:
措施中录入“技术交底卡”,与实际技术交底安全交底相一致。
(二)制度落实:
1、措施传达贯彻记录:项目安全措施传达贯彻记录,按每项措施 分别录入。
2、制度的学习:录入集团、处及其他安全管理文件、制度的学习贯彻记录,每学习、贯彻一次,录入一次。
3、安全奖励记录:录入项目日常安全管理的奖励记录。
4、安全罚款记录:录入项目日常安全管理的罚款记录。
(三)、管理活动:
1、安全检查:
(1)每日安全检查:录入跟班安检员检查记录,每天录入。(2)旬检:录入项目旬检记录,由项目经理组织全面的安全检查,每月三次,每旬录入一次。整改反馈表在附件中上传扫描件。(3)领带带班下井记录:录入每班领导下井带班记录,每天必须录入当天3班领导下井带班记录。
2、安全培训:
(1)培训计划:录入新工人岗前培训的培训计划,培训一批,录入一次,按批次录入。
(2)考勤:录入新工人岗前培训的考勤,培训一批,录入一次,按批次录入。
(3)成绩汇总表:a、录入新工人岗前培训的成绩汇总,培训一批,录入一次,按批次录入;b、录入每月一考考试记录。(4)一日一题:每天录入一次,按实际培训情况录入。(5)一周一案:每周录入一次,按实际培训情况录入。(6)一旬一课:每旬录入一次,按实际培训情况录入。
3、事故调查处理记录: 此项内容均不录入。
4、全员参与安全管理:
(1)职工发现现场隐患的反应:按实际录入。(2)三违举报:按实际录入。(3)合理化建议:按实际录入。
5、安全办公会议:
(1)录入安全办公记录:根据项目实际安全办公会召开情况,每旬或每周录一次。
(四)、上报材料:
6.安全工作基本要求 篇六
组织网络与台帐资料
1、建立健全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安全工作组织网络;
2、健全安全工作台帐资料,即安全工作计划、安全工作会议记录、安全工作检查情况、安全工作整改情况、安全工作教育内容、安全工作有关文件和要求;
3、安全工作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有书面记录;
4、安全工作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及时汇报;
5、加强对门卫的管理,外来务工人员和其他人员进入学校要严格控制,做好登记。
活动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安全第一”,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2、实行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活动过程中的安全责任人。
3、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活动安全知识教育。
4、组织师生外出集体活动,要建立审批制度并坚持安全、就近、就地、徒步的原则,加强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
5、检查在活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6、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在活动时予以必要的监督。
7、密切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和汇报制度。交通
1、密切与交通管理、公安交警部门的联系,加强对师生进行交通安全法规教育。
2、师生集体外出搭乘的交通工具,必须乘坐经交通管理部门检查合格的车辆,严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
3、教育学生平时乘坐符合规定运营的交通工具。
4、学生不骑“三无”自行车,12周岁以下的学生不骑自行车上(放)学。
5、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协调交通管理部门、公安交警部门,管理好接送学生的车辆,经常督促检查车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情况,学生接送车由学生家长和车主签订协议。
饮食卫生
1、小学食堂不得进行是社会化服务(承包),食堂必须领取卫生证。
2、食品采购:⑴索取应有的手续:卫生许可证的复印件及检验报告复印件;⑵应具有相应的色、香、味。⑶定人定点。⑷标识齐全。
3、食品储存:⑴原则:防止实物变质。⑵要分类、分档存放。⑶防霉、防潮、防虫、防鼠、防蝇、防蟑螂,措施齐全。⑷冰箱定期除霜。
4、食品加工:⑴总的原则:生进熟出。生熟分开。⑵操作流程:粗加工→清洗→切配→烧煮烹调→配餐,每个环节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5、餐具消毒:⑴物理消毒、热力消毒 100℃持续10分钟。⑵化学消毒:1:200的“84”消毒液,浸泡5分钟。⑶消毒后保洁备用。
6、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⑴必须经健康检查合格。⑵学习、掌握食品卫生知识。⑶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育人”质量,工作时间着工作服,佩带健康证。
校产校舍
1、每年对校舍进行定期检查两次以上,并有详细记录。
2、学生不得在外走廊上做操或正步走,上下楼梯有明显的规定。师生
3、教育用房的使用功能不能随意改变。
4、教育用房的承重墙不能随意开门洞。
设施设备
1、楼梯扶手必须牢固,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必须符合国家规范要求,扶手高度不少于1m,并应设置能阻止学生滑行的扶手。
2、楼梯踏步必须设有防滑条。
3、楼梯井宽度大于200mm时应有防护措施。
4、阳台外廊的栏板牢固,高度不小于1.1m,上人屋面高度不小于1.1m.5、铝合金窗、钢窗必须设有防脱落装置,窗栅力柱间距不得大于11cm(中——中),钢窗、钢屋架等金属构件必须每两年进行一次油漆。
6、门卫、升旗台、司令台、车棚、体育设施等小型建筑安全牢固,每年必须进行检查。
7、实验室、配电间等必须配齐必要的用品,管理人员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接受过专业培训,并规范操作管理,易燃易爆、剧毒物品有专人规范管理。
8、用电线路必须规范、整齐。
消防设施
1、学校应按规定配齐配足消防设备。
7.系统安全要求 篇七
SAC/TC100经组织专家认真研究20051908-T-312草案稿后决定将该标准草案的题目、结构等均进行修订,标准内容重新设计。现征集对该国家标准草案的题目、结构、内容等的意见或建议,同时欢迎相关单位报名参加编制工作。
秘书处联系人:张跃
电话:13311578370, 010-88513505
传真:010-80115555转738469
地址:北京2808信箱51分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首都体育馆南路1号)
网址:www.tc100.org.cn
8.建筑工程机械安全措施及要求浅析 篇八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安全
机械设备是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的根本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施工是保证建筑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制定制度化安全管理标准是保证工程安全施工有效措施。
现代化的建筑工程施工都离不开施工机械设备、机械设备是提高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保障机械设备正常安全使用,防止施工设备事故发生是每个施工单位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多年的现场施工经验,谈保证安全施工措施和管理的要求。
1.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规范性文件
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施工,应符合国家及行业规范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
2.目前应准照执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有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建筑机械技术试验规程》JGJ34-88、《钢丝绳报废标准》GB5972-86.各施工企业和单位必须严格按此执行。
3.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建筑企业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重点条款如下:
3.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
3.2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
3.3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
3.4主要机械设备(含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桅杆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物料提升机、高处作业吊篮、混凝土搅拌楼(站)、混凝土泵、混凝土泵车、装载机、挖掘机、桩工机械等)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一般机械设备实行班组长负责制和多班作业的交接班制度。
3.5施工现场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机械设备使用安全技术措施,必须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起重机械(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等)的安装、拆除专项施工方案;起重吊装作业专项施工方案,并应编制机械设备事故的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3.6起重机械(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等)的安装、拆除必须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的建筑工地起重机械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实施。
3.7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3.8任何人员不得命令操作人员违章作业,对违反规定的指挥,操作人员有权拒绝执行。
3.9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运转中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停机检查,及时排除故障。
3.10严禁在设备运转时进行擦洗和修理,修理时应挂牌标识,并由专业人员按照原厂说明书规定的条件和有关标准、规范进行,不得任意使用代用部件或改装、改造。机械设备应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特种设备应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做出记录。应对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做出记录。应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3.11施工现场长期停用的设备,必须拆除电源,并办理封存手续。
4.机械管理项目职责制
项目负责人是项目机械设备安全使用的第一责任人,应对项目机械设备安全使用负全面责任;项目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对项目机械设备安全使用管理负责;项目机械设备作业人员对项目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负责。
4.1贯彻落实国家、地方、企业有关机械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和规定。
4.2落实设备需用计划,负责组织设备进出场,对进场的机械设备认真做好交接及安装验收工作,并做好验收记录,建立完善现场机械设备台帐。
4.3做好设备使用安全技术交底,检验作业人员操作证的有效性,并监督作业人员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
4.4组织对施工现场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日巡查,周检查、月全面检查,及时组织对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消除机械设备安全隐患。
4.5做好设备使用、维修的原始记录、技术档案资料的整理。
4.6负责处理一般机械事故,配合处理严重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5.进入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基本条件
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不论机械设备来源是企业自有机械设备、还是外部租赁机械设备(包括分包单位租赁机械设备)、分包单位自带机械设备必须要纳入项目总包安全管理体系,并实施监督管理。
5.1严格制定机械设备租赁单位准入条件。机械设备租赁单位必须是具有营业执照(营业范围含租赁)等证照齐全的、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的法人组织。
5.2租赁的设备必须是国家规定的生产厂家,租赁设备必须具有厂家的制造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及产品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电气原理图及有关档案、技术资料。特种设备应有特种设备制造(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检测合格证或鉴定报告等文件。
5.3严禁使用国家明文规定淘汰的、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规定的或安全保护装置配备不齐全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
5.4进场的机械设备必须完好,附件、随机工具及备件应齐全,各种限位、安全保护装置、仪器、仪表、报警和信号装置等齐全、灵敏、有效。机械、电气安全性能、安全保护装置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规定和标准要求。
5.5自行研制用于特殊工程施工的起重机械设备必须有设计图、设计计算书和加工工藝图,由企业技术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和鉴定,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的经相关部门审核,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方可投入使用。
5.6进场的机械设备,应由租用双方负责人(委托代理人)签订机械设备租赁合同。
参考文献:
[1]吴永体.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9.安全主任培训要求 篇九
一、基本要求
1.培训前提交所属水司安全管理情况PPT。
2.培训期间,按要求完成体系分工工作。
3.认真按培训计划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交任务。
4.培训过程要求做好记录。
5.讨论过程要积极发言。
6.培训完成后编写个人管理思路。
7.培训完成后各安全主任按培训要求回去各水司履行相应安全管理工作。
二、考核要求
1.讲授培训内容须进行闭卷考试。
2.跟站学习培训须进行实际管理现场考核。
3.闭卷考试与实际管理现场考核均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
4.跟班学习采用一对二的方式进行,跟班安全主任与负责培训安全主任双方实行考核结果挂钩。
5.实际管理现场考核不过关扣公司负责培训安全主任当月绩效1分。
6.培训结束后,公司安全办将于年底前抽查各安全主任实际工作应用情况,抽查不合格,则扣所属公司安全考核1分。
三、后勤管理要求
1.供水按规定给予每人培训补助。
2.跟站学习住宿由供水公司负责。
3.公司本部培训住宿原则上住在培训宿舍。
4.培训期间伙食自理。
10.消防安全巡查要求 篇十
一、人员密集场所应进行每日防火巡查,结合实际组织夜间防火巡查。并填写《每日防火巡查记录表》,存档备查。医院、养老院及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和幼儿园应组织每日夜间防火巡查,且不应少于2次。旅馆、商店、公共娱乐场所在营业时间应至少每2小时巡查一次,营业结束后应检查并消除遗留火种。并填写《每日防火巡查记录表(2小时巡查)》,存档备查。
二、防火巡查时应携带对讲机、插孔电话等通讯工具,发现火灾应立即报火警并实施扑救。防火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二)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锁闭;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三)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
(四)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在位、完整有效。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好清晰;
(五)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
(六)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11.系统安全要求 篇十一
一、强化安全意识
在实心球教学中,学生要有很强的安全意识。教师在发放实心球前,就要告知学生如何拿球、停球、捡球;告诉学生听信号进行投球和捡球。并且告诉学生实心球练习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情况。比如不按要求进行练习,不听信号捡球,不按规定动作拿球、停球,投球时球没有握紧等等,这些情况会导致的后果要告知学生。
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实心球的数量,放置位置,场地布置等。我在进行实心球教学时,会划好练习场地,标好明确的投掷线等,每节课都将实心球归还到器材室。教师还要和其他教师共同好场地使用,选择干扰较少的场地,并与其他教师做好沟通。教师必须要处处考虑周全,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
二、细化教学要求
1.如何拿球不可小视。很多老师在发放教学器材时,往往会忽略拿器材时的要求,从而课还没开始上,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发现,在没有强调拿球要求是,很多学生拿到实心球多会好奇的把玩,拿到手就上抛实心球等危险的动作。于是我在课上强调拿球方法(双手拿住球不能抛),并告知学生不按要求拿会导致砸伤自己或者是同学。学生排好队有序的按要求拿球到达指定的位置,这样有效的避免了在发放实心球的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2.投球安全是关键。投掷实心球是一节课最重要的内容。学生在投掷实心球前,教师规定预备动作。要求让学生双手将球平稳的移到头顶的后方做好准备动作,放置学生用力过猛后脱手,球砸到后面的学生。学生在投掷实心球时,必须听信号投掷。准备好后,必须听到教师哨音后才可将球掷出。如果没有投出,不可急急忙忙将球投出,把球放置在脚前,等待下次投掷信号。
教师的讲解示范一定要规范明确,握球方法、用力部位、用力顺序等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徒手练习,学生明确动作要领后,再持球练习,循序渐进的投球练习可以让学生对动作要领得以掌握,从而预防投头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
教师在投掷实心球练习时,队形的组织是预防教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很多老师公开课教学时,为了教学更有新意,往往采用的队形也花样繁多。但我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在练习过程中很难保持好队形,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我觉得四列横队对掷,这样的练习队形比较实用。
3.怎样停球很重要。我在实心球教学时,问学生怎么让滚动的实心球停下来安全,很多学生告诉我用手、用脚背等等飞,方法多种多样。而滚动中的实心球,容易让手和脚趾受伤。教师要示范讲解停球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用前脚掌停球。要求只要学生左右移动停好滚到自己身边的球,不要前后移动停球。学生能够安全的停球,有效的杜绝停球引发的安全事故。
4.捡球同样要有序。学生停好球以后,要听教师的哨音进行捡球。教师看学生都将球投出后再吹哨捡球,要求学生就近捡球,不抢球。捡到球后,不抛球,双手握球,回到指定地点,将捡到的球放在脚前。我在进行实心球的教学时,是让第一组学生投,再由投的同学听指挥捡球捡回,交至下一位学生的手里。这样就预防了第一组学生还没投完,第二组不听指挥的学生就冲出去捡球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但这样组织时,教师一定要强调传递实心球的安全,要求学生传递实心球时要手把手的传,不能抛球。
三、硬化教学管理
要预防实心球教学中的安全事故,硬化教学管理非常重要。有句古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充分说明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安全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进行实心球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一切听教师的指挥练习,遵守课堂纪律,不嬉戏打闹。同时要对学生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还是会发现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出现抢掷、抢捡等危险的行为,所以,教师不单单只是对学生在课前进行课堂纪律的强化,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上的行为表现,不断地强调课堂组织纪律,强化安全的重要性,杜绝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学生的安全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前提。只要我们做好体育课的安全预防工作,注重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从思想上重视,细节上抓起,就能上好体育课,学生能够安全健康的学习成长。
12.建筑安全三大要求五大重点 篇十二
姜伟新要求,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全面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 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以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 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 全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紧紧抓住企业主体责任不放, 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强化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要督促企业加强对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 将责任具体落实到各个项目、各个环节、各个岗位, 杜绝责任盲区。
二要切实履行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 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 负总责,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工程、重点环节的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
三要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考核奖惩机制, 严格执行工程公示牌和永久性标牌制度, 促进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对工作不力的地区, 要进行通报批评;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人员, 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和严重质量问题的责任企业和责任人员, 要依法依规进行严厉处罚。
郭允冲在通报了当前全国建筑安全生产严峻形势后, 提出了下一步安全工作的五大重点。
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切实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严格执行领导现场带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制度。同时,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重点做到严格监督检查、严格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进行督办、严格对事故查处进行督办。
二、严肃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 严肃认真开展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 全面摸清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 认真整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彻底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在各地自查基础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适时组织督察组加强对各地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督导、检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要真正发现并彻底整治安全隐患, 千万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要注重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集中专项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查相结合, 真正发现问题, 真正排除安全隐患。
三、继续推进“打非治违”和专项整治。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安委会的统一部署, 继续深入推进建筑施工领域“打非治违”和专项整治工作, 严格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隐患。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 切实加强对建筑起重机械、脚手架、深基坑、高大模板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 以及保障性住房、轨道交通、超高层建筑等重点工程的监督检查, 有效解决较大事故多发的突出问题。
四、切实加大事故通报及查处力度。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规定, 认真做好事故通报及查处工作, 及时、全面、准确地报告每起事故的情况, 使每起事故的查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建立工作通报制度, 对事故信息报送不认真、事故查处不严格的地区, 定期进行通报。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 认真做好事故查处工作。
五、积极加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13.油箱安全性能要求 篇十三
1额定容量应控制在燃油箱最大液体容量的95%,额定容量在95L以上的汽油箱必须配备安全阀装置。安全阀装置可附属于汽油箱,也可以在附件系统中。当汽油箱遇火灾时,此装置可防止汽油箱因内部压力升高导致箱体破裂。
2配备燃油蒸发排放系统的汽油箱必须有一个排气口,此排气口应在汽油箱充满时位于油面的上方,保证蒸发排放物能随时排出汽油箱。
3燃油箱盖的密封性.柴油箱盖的最大泄漏量不得大于30G/MIN;汽油箱盖不允许泄漏。
4安全阀开启压力,装有安全阀装置的燃油箱,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为35~50KPA,安全阀开启后,燃油箱内压力不得比安全阀开启压力高出5KPA以上。
5燃油箱的振动耐久性,不允许燃油箱有泄漏现象。
6金属燃油箱的耐压性能,金属燃油箱模拟装车形式固定在试验装置上,密封好所有进、出口,向燃油箱内施加80 KPA的压力,保持压力30S,不允许出现泄漏、开裂现象。
7塑料燃油箱的耐压性能,塑料燃油箱模拟装车形式固定在试验装置上,保持53℃±2℃的环境温度,往燃油箱中加入53℃±2℃额定容量的水,盖好燃油箱盖,密封好所有进、出口,向燃油箱内施加30 KPA的压力,保持压力5H。不允许出现泄漏、开裂现象,但可以有永久变形。
8塑料燃油箱的低温耐冲击性,不允许燃油箱有泄漏现象。
9塑料燃油箱耐热性,燃油箱模拟装车形式固定在试验装置上,向燃油箱内加入1/2额定容量的20℃±2℃的水,在95℃±2℃的环境温度下(如置于95℃±2℃的水蒸汽介质中)放置1H。不允许燃油箱有泄漏现象。10塑料燃油箱的耐火性好,不允许有泄漏现象。制造燃油箱所用材料的热、机械和化学性能必须在预期使用条件下始终符合要求。
12燃油箱及其相邻部件必须设计为不能产生任何静电荷以导致在油箱和车架间产生火花,以免点 燃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气。燃油箱必须耐腐蚀。燃油箱必须经过压力为相对工作压力两倍的渗漏一密封性试验,并且在任何情况下该压力不得 小于130 KPA的绝对压力。必须有适当装置(通风孔、安全阀等)自动释放任何额外压力或超过工作压力的压力。通风孔必 须设计为能排除任何点火危险。燃油不能从加油口盖或任何为释放过高压力而安装的装置处流出,即在燃油箱完全倒置时,其 最大滴油量不应超过30G;M IN,17燃油箱
设 计、制 造和安装时应保证燃油箱附件系统在任何行驶条件下实现其功能。
18燃油供给系统
发 动 机 供油系统部件必须由部分车架或车体进行适当保护,以避免受到地面障碍物的撞击。如果 上述部件位于车辆的下面,且比位于其前面的部分车架或车体离地面远,则不需要这种保护。
14.安全生产工作要求 篇十四
二、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省政府229号文件的相关要求,健全和完善一岗双责制,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落实。一是县市主要领导要对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负总责。二是政府常务副职要分管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三是分管其它工作的领导要对其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负直接分管责任。四是分管领导对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内的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负综合监管责任。五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要负安全监管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三、完善制度,严格落实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和监督管理措施,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有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一是要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准入条件,防止发生各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三是要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四是要强化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严格各项安全监管制度。五是要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和运用,认真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重点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严肃纪律,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对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的监督职责,严肃查处各类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失职、渎职行为。对涉嫌渎职侵权的,检察机关要提前介入,严格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15.系统安全要求 篇十五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在标志、防电击、防雷击、防过热、防内爆和炸裂、防激光辐射、防电离辐射、防微波辐射、防超声压力、机械安全等方面应遵循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是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及制定各类安全防范报警设备时安全要求的基本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可触及部分
当产品正常安装后, 用铰接试验指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3.2 基本绝缘
对危险带电零部件所加的提供防触电基本保护的绝缘。
3.3 附加绝缘
基本绝缘以外所使用的独立绝缘, 以便在基本绝缘一旦失效时提供防触电保护。
3.4 加强绝缘
对危险带电零部件所加的单一绝缘, 其防触电等级相当于双重绝缘。
3.5 双重绝缘
同时具有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的绝缘。
3.6 爬电距离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3.7 电气间隙
在两个导体电零部件间, 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
3.8 保护接地端子
为了安全而与设备的导电件相连接的端子, 它用来连接一个外保护系统。
3.9 防电击
防止产品的可触及部分携带危险电压。
3.1 0 危险电压
产品中任意两个导体之间或一个导体对地之间的交流有效值电压超过36V或直流电压超过60V的电压。
3.1 1 自动保护
工作时电压超过规定值时能够非人工方式将其降低至安全值。
3.1 2 激光辐射
由激光产品的受控受激发射而产生的波长为180nm~1mm的所有电磁辐射。
3.1 3 可达发射极限 (AEL)
所定类别内允许的最大发射极限。
3.1 4 辐照度
符号:E=dΦ/d A, W/m2
投射到表面一点处的面元上的辐射通量dΦ与该面元的面积d A之商。
3.1 5 电离辐射
一种有足够能量使电子离开原子所产生的辐射。
3.16 微波辐射
通常指1mm~30cm波长范围的辐射。
3.17 超声压力
频率在20~100kHz范围内的声强。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导则
4.1.1 如果本标准规定的某项试验可能是破坏性的, 则允许使用一个能代表被评定状态的模型样机。
4.1.2 试验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a) 电器部件的试验。
b) 设备不通电情况下试验。
c) 带电情况下的试验, 其试验顺序是:
——正常工作条件下的试验;
——故障条件下的试验;
——可能会引起破坏性的试验。
4.1.3 试验时所使用的供电电源特性不应对试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这种特性的例子有电源阻抗和波形。对于交直流两用的产品, 两种电源要分别单独供给。
4.1.4 本标准给出的交流值为有效值。本标准给出的直流值为无纹波值。
4.2 正常工作条件
4.2.1 除非另有规定, 试验应在如下工作环境下进行:
a) 环境温度:15~35℃;
b) 相对湿度:≤75%;
c) 大气压力:860~1006hPa。
注:在不影响正常通风条件下, 设备试验可以在满足说明书要求的任何位置。
4.2.2 电源电压和频率应在设备的设计范围之内。
4.2.3 如果设备有保护接地端子, 应与地可靠连接。其他接地端子也均应可靠接地。
4.2.4 如果设备有门、盖板或防护罩, 应关闭或固定在其位置上。
4.2.5 设备在技术条件规定的任何输入和输出信号条件下工作。
4.3 故障条件
根据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图, 判断易于导致损坏的故障条件。按最方便的原则, 依次施加如下故障条件时不应损坏设备、引起燃烧或发生电击:
a) 电源及时性反接;
b) 输出端短路;
c) 手触摸输入端;
d) 引线间相互接错 (受结构限制, 不致接错的引线除外) ;
e) 停止电扇的强制冷却;
f) 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短路, 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短路, 如有铁芯和屏蔽, 每一绕组与铁芯及屏蔽短路;
g) 电容器的两极短路, 如有外壳, 每个极与金属外壳短路;
h) 在上述试验中如有故障显示则试验2min, 如无故障显示则试验4h, 试验期间不应损坏设备、引起燃烧或发生电击。
注:熔断器断开或不能正常工作, 被认为是故障显示。
5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5.1 设备安全分类
按设备提供的防电击保护措施的不同, 可将设备分为三类:
Ⅰ类设备:防电击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采取附加安全措施的设计, 在基本绝缘失效时, 有措施使可触及的导电零部件与设施中的固定线路中的保护 (接地) 导体相连接, 从而使可触及的导电零部件不会产生危险带电的设备。
Ⅱ类设备:防电击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采用诸如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之类的附加安全措施的设计。它不具有保护接地措施, 也不依靠设施条件的设备。
Ⅲ类设计:防电击保护是依靠安全特低电压电路供电来实现的, 且不会产生危险电压的设备。
具有激光光源的设备还应按GB 7247.1—2001分类。
5.2 一般要求
5.2.1 元器件
与安全性相关的元器件应选用经安全认证合格的产品或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并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如元器件上的标记标出了其工作特性, 则这些元器件在设备中的使用条件应符合这些标记的规定。
5.2.2 安全设计准则
安全设计原则至少应符合以下条件:
a) 设备的设计应保证设备在按规定使用时不会发生任何危险。设备应能够承受在正常使用中可能出现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影响。同时应采用适当的安全技术措施, 以防止由于过负载、材料缺陷或磨损而引起的危险。
b) 应选用能够承受在按规定使用时可能出现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的材料。
c) 设计时应考虑各种可能会产生的对人员、环境的危害及危险因素。
5.2.3 结构要求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的外壳防护等级, 室内用应不低于GB4208—2008中IP20的要求, 室外用应不低于GB 4208—2008中IP33的要求。设备的机械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能满足使用环境的要求, 并能防止由于振动、冲击、碰撞等原因所引起的机械部件的不稳定, 以及钝边、倒角、凸出物等对人员的伤害。同时还要符合运输对结构要求。
5.3 标志
5.3.1 标志的内容
设备至少应标明:
a) 制造厂的名称或注册商标;
b) 设备的型号及名称;
c) 电源的性质 (交流、直流或交直流两用) 及极性;
d) 供电电压的额定值或额定电压范围;
e) 保险丝管的额定电流值和型号;
f) 端子的性质及功能;
g) 安全类级别;
h) 安全警示符号。
如果无法在设备上标志上述内容, 则应在说明书中给出。
试验方法:目视检查。
5.3.2 标志的耐擦性
标志应不易被擦除。
试验方法:用棉花球沾水擦拭15s, 再用浸过汽油的布擦拭15s。擦拭后标志应清晰可辨认。
5.4 防电击
5.4.1 可触及部分
设备结构应确保可触及部分不带电, 带电部分应用被覆材料或绝缘材料保护。
Ⅰ类设备应装有保护接地端子或连接件, 将可触及导电零部件与输出插座的接地端子或连接件可靠相连。
试验方法:通过检查可触及部分与输出接地端子应相连接。
Ⅱ类设备应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的办法将可触及部分与危险带电零部件隔离。
试验方法:用内阻≥50kΩ的电压表 (或示波器) 检测, 电表的一端接大地, 一端接可触及部分, 若测得的结果符合如下条件, 均认为不带电:
a) 电压<50V, 天线端子的放电量≤4.5μC。
b) 电压>50V时, 测得流过2kΩ非感性电阻的电流, 其交流值<0.7mA, 热带地区使用的设备<0.3mA, 而且:
——对于<450V (峰值) 的电压, 对地电容≤0.1μF (额定值) ;
——对于450V~15kV (峰值) 的电压, 放电量≤45μC;
——对于>15kV (峰值) 的电压, 放电量≤350mJ。
对地的放电应在关机后立即测量。
频率>1kHz时, 最大安全电流应为0.7mA (峰值) 与kHz倍率的乘积, 但最大值为70mA (峰值) 。
在两个可触及件间的电流值或电压值, 也应符合上述规定。
5.4.2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最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应符合GB 8898—2001中第13章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按GB8898—2001中附录E的规定。
5.4.3 抗电强度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的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与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应能承受表1规定的45~65Hz交流电压的抗电强度试验, 历时1min应无击穿和飞弧现象。
试验方法:受试设备在相对湿度为91%~95%、温度为40℃、48h的受潮预处理后, 立即从潮湿箱中取出, 在电源插头不插入电源、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 在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与外壳或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以200V/min的速率逐渐施加试验电压, 测试设备的最大输出电流≥5mA, 在规定值上保持1min, 不应出现飞弧和击穿现象, 然后平稳地下降到零。如外壳无导电性, 则在设备的外壳包一层金属导体, 在金属导体与电源引入端间施加试验电压应符合上述要求。
采用开关电源工作的设备, 抗电强度用如下方法进行试验:
a) 对于不接地的可触及部件应假定与接地端子或保护接地端子相连接;
b) 对于变压器绕组或其他零部件是浮地的情况, 则应假定该变压器或其他零部件与保护接地端子相连, 来获得最高工作电压;
c) 对于变压器的一个绕组与其他零部件间的绝缘, 应采用该绕组任一点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最高电压。
5.4.4 绝缘电阻
5.4.4. 1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的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与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的绝缘电阻, 经相对湿度为91%~95%、温度为40℃、48h的受潮预处理后, 加强绝缘的设备不小于5MΩ, 基本绝缘的设备≥2MΩ, Ⅲ类设备≥1MΩ。
工作电压>500V的设备, 上述绝缘电阻的阻值数应乘以一个系数, 该系数等于工作电压除以500V。
试验方法:在电源插头不插入电源、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 在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与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 施加500V (Ⅲ类设备为100V) 直流电压稳定5s后, 立即测量绝缘电阻。如外壳无导电件, 则设备的外壳包一层金属导体, 测量金属导体与电源引入端间的绝缘电阻。
5.4.4. 2 按GB 8898—2001中10.1的规定进行电涌试验后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MΩ。
试验方法:按GB 8898—2001中10.1的规定进行。
5.4.5 保护接地端子
Ⅰ类设备的保护接地端与可触及导电件间应有导电良好的直接连接, 其阻值不大于0.1Ω。Ⅰ类设备还应具有电源保护接地端子, 对于带有可拆卸电源软线的设备, 设备插座上的接地端子可以认为是电源保护接地端子。
保护接地电路中不应安装开关或熔断器;保护接地可以是裸露的也可以是绝缘的, 如果是绝缘的, 则绝缘应是绿色或黄色。与保护接地连接件接触的导电零部件不应由于电化学作用而遭到严重腐蚀。
试验方法:用目测法检查并测量可触及导电件与保护接地端子间的电阻值, 测量时电流应为10A, 通电持续时间为1min, 用电压表测量两端的压降不应超过1.0V。
接地电阻测量时不应包括电源线的保护接地导线的电阻值。
5.4.6 泄漏电流
Ⅰ、Ⅱ类设备工作时的泄漏电流应符合表2的规定, Ⅲ类设备不做泄漏电流检验。
试验方法:受试设备置于绝缘台面上, 用1.1倍的最高额定电源电压供电, 直到温度趋于平衡。测量转换开关与电源开关可任意组合, 读取电流表的示数。
5.4.7 自动保护
设备工作时可触及部分电压超过5.4.1所规定的高压电路, 应有自动放电回路, 当切断高压时, 应在2s内放电至24V以下。
对采用电源插头与电网连接时, 应保证在插头从电源插座拔出后, 当接触插头的插脚时, 不应因电容器贮存的电荷而产生触电危险。
试验方法:设备工作30min后切断高压或拔出电源插头, 用数字式秒表测量时间, 2s立即使用电压表测量该点电压或插头座两脚之间的电压。
5.4.8 电源线
Ⅰ类安全防范报警设备的电源线应使用三芯电源线, 其中地线应与设备的保护接地端连接牢固。
对电源线不可拆卸的设备, 应采用能提供可靠的电气和机械连接, 保证引线固定点不会松动, 而且供电导线和保护接地线不应直接焊接在电路板的导体上, 应采用钎焊、压接或类似的方法。交流电源引线应能承受20N的拉力作用60s而不损伤和松脱。
电源线最小和最大横截面积要求见表3, 对额定电流超过16A时电源引线最小和最大横截面积按照GB 4943—2001中表3D规定选用。
试验方法:目视检查;横截面积测算;拉力计测量。
5.4.9 熔断器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应有熔断器或限制输入电流的措施。熔断器熔断时, 不应使保护接地断开;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应确保到达预定温度时, 能安全地切断电路。
试验方法:按4.3故障条件进行试验。
5.4.1 0 高压标志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内有接通瞬间的电压>1.5kV、电流>2.0mA以上的高压, 则应在适当位置标明高压符号并注明数值。
检验方法:目视检查。
5.5 防雷击
5.5.1 设备应安装在有防雷保护的范围内, 以防止直接雷击。
5.5.2 凡配有天线的设备, 室内天线插座与地之间应有5.1MΩ电阻或避雷装置。
5.5.3 在市电电源线、天线馈线、遥控线及连接探头、控制器等长线的引入端, 应采取保护措施并有保护接地端。
试验方法:目视检查。并按GB/T 17626.5—2008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严酷等级应符合GB/T 17626.5—2008规定的3级要求。
5.6 防过热
5.6.1 安全
设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应能安全工作, 受热后不应起火, 点燃时不应蔓延, 操作人员接触到可触及件时不应有烫伤的危险。
5.6.2 温升
5.6.2. 1 可触及零部件的温度不应超过GB 8898—2001表2中正常工作条件下的规定值。
试验方法:测量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 工作4h后用点温度计或任何合适的方法测量表面温度。
5.6.2. 2 设备在故障条件下工作时, 任何零部件的温度不应产生下列情况:
a) 使设备周围存在着火现象;
b) 设备内产生异常热损害。
试验期间, 设备内的任何火焰应在10s内熄灭, 焊锡可以软化。
可触及部件的温度不应超过GB 8898—2001表2中故障条件下的规定值。
试验方法:每项故障试验持续1h, 如设备有电击、着火或人身危害迹象, 则应继续试验4h, 用任何合适的方法测量可触及零部件的温度。
5.6.3 阻燃
非金属外壳的设备, 其外壳应能阻燃。经火焰烧5次, 每次5s, 不应烧着起火。
试验方法:采用本生灯或其他燃烧器, 燃烧气体为甲烷或天然气, 火焰直径9.5mm, 其中蓝色火焰高度20mm, 用此火焰对样品烧5次 (火焰与样品表面的夹角45°时烧3次, 为90°时烧2次) 。每次烧5s, 均不应烧焦起火。
5.7 防内爆和炸裂
5.7.1 元器件
如果因过热或过载易于引起爆炸的元器件, 未装有压力释放装置, 则在设备中应当装有保护操作人员的防护装置。
压力释放装置的位置应当确保在卸荷时不会给操作带来危险, 其结构应保证任何压力释放装置不会被阻塞。
试验方法:目视检查。
5.7.2 电池和电池的充电
电池不得由于过度充电、放电或由于电池安装时极性不正确而引起爆炸或出现着火危险。如果有必要, 设备中应当提供防护, 除非制造厂的说明书规定, 该设备只使用具有内部保护的电池。
如果由于装上错误型号的电池 (例如:如果规定要装具有内部保护的电池) 可能会引起爆炸或着火的危险, 则应当在电池舱、安装支架上或旁边标上警告标记, 而且还应在制造厂说明书中给出警告语句。
如果设备具有能对可充电电池充电的装置, 且如果不可充电电池有可能被安装和连接在电池舱内, 则应当在电池舱内或其近旁标上标志。该标志应当给出警告, 防止对不可充电电池充电, 同时还应当标出能与充电电路一起使用的可充电电池的型号。
电池舱的设计应做到不可能因可燃性气体的积聚而引起爆炸和着火。
试验方法:用目测去检查, 包括检查电池数据已确定是否合格, 如有必要, 在其失效有可能导致这种危险的任何一个元器件上 (电池本身除外) 进行短路或开路试验。
对预定要由操作人员来更换的电池, 试着反极性安装一块电池, 应当无危险发生。
5.8 防激光辐射
含有激光系统的设备的结构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和故障条件下应能提供对激光辐射的人身防护。
设备在工作、维护、维修和故障的所有条件下可达发射极限不会超过GB 7247.1—2001中1类激光产品的可达发射极限;本标准时间其准采用100s。
试验方法:根据光源辐射波段, 选用相应的辐射照度计、激光功率计, 对非通光工作区在人员可能接触的空间各点, 测泄露激光辐射照度值不得超过允许值;对通光工作区, 距离设备不小于100mm处测量, 如超过时, 应采取如下保护措施:
a) 应有良好的光防护罩, 以避免散射光辐射泄露超过允许值;
b) 应配有发射指示器, 以便在工作时发出指示;
c) 0.5W以上激光光源通光口应装有光阀;
d) 在说明书上提供必要的资料:波长或波长范围, 光束直径和发散角, 最大平均输出功率, 最大光束发射强度, 安全使用指导。
试验方法:目视检查。
5.9 防电离辐射
设备的结构应能防止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除另有规定外, 距设备外表面5cm的任何位置的照射量率不超过0.5mR/h。
试验方法:用辐射计量仪测量。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距设备外表面5cm处, 用有效面积为10cm2的辐射计量仪测量任何一点的照射量率。
5.1 0 防微波辐射
设备的微波辐射应符合GB 4793.1—2007中12.4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参照GB 4793.1—2007中12.4。
5.1 1 防声压力和超声压力
设备的声压力和超声压力应符合GB 4793.1—2007中12.5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参照GB 4793.1—2007中12.5。
5.1 2 机械安全
5.1 2. 1 机械冲击强度试验
对于内部有高压电路的设备, 将设备平放, 用一直径为50.8mm (质量540g) 的钢球, 从1.3m的高度垂直自由落下, 冲击在外壳表面上;对于内部仅有低压电路的设备, 将设备平放, 用一直径为50.8mm (质量540g) 的钢球, 从0.5m的高度垂直自由落下, 冲击在外壳表面上, 试验后不应产生永久的变形和损坏。
5.1 2. 2 振动试验
将设备按正常使用位置固定在振动台上, 设备应能承受如下振动条件规定范围内的振动。
振动条件 (垂直方向) :
幅度:0.35mm;
扫描频率范围:10Hz~55Hz~10Hz;
轴向数:3;
每个轴向循环扫频次数:3次;
试验时间:每次循环5min。
5.1 2. 3 跌落试验
【系统安全要求】推荐阅读:
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09-13
电力系统安全防范要求09-25
UNIX系统安全2Windows系统07-22
安全系统总结08-16
系统安全保证体系11-02
智慧校车安全监管系统08-11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包括08-31
破碎系统安全操作规程09-17
核电站安全系统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