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开发区人才调研

2024-10-16

东北亚开发区人才调研(共6篇)

1.东北亚开发区人才调研 篇一

搞好乡土人才开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银河镇党委委员:王春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载体。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农业是基础,是命脉。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是加快我镇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题。要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调整,最关键是要加大农村人才资本的投资,下大力度搞好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开发培养农村的乡土人才。只有有了高素质的农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才能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振兴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真理。有研究表明,本世纪60年代,人才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3%。从我国学者的研究看,1952--1990年间,由于加强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另据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低收入国家中仅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的年产量比未上过学的农民的年产量高13%。很明显,在现有的其他资源量不变的前提下,要实现农村的生产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只有有了高素质的农村人才资源,才能提高资金、技术、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才能 1

更好地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调整。开发农村人才资源,重点是抓好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

一、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推动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工作开发培养农村乡土人才,是农村人才开发的关键。农村乡土人才是从实践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不脱离实践,不脱离乡情,对家乡建设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业务基础和感情基础。从经济角度看,农村乡土人才常常热衷于某一项事业,对金钱、地位、名誉看的比较淡薄;从情感上看,农村乡土人才,常常把事业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对家乡人民有较深的感情。如果有良好的政策和优惠条件,更能促进农村乡土人才的成长。我认为一要出台优惠政策,对农村现有的乡土人才给予适当的鼓励。对成绩突出,经考核评选合格的农村乡土人才颁发证书。可安排专门的经费,给予适当补助,重点用于订阅科技刊物和报纸,增强优秀乡土人才科技知识。二要积极开展农村乡土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促进农村乡土人才群体的形成。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乡土人才成长步伐,结合上级精神,在农村积极开展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的评定和评审工作,并根据职称级别享受技术津贴和其它优惠待遇。通过这些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的健康成长,积极调动乡土人才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村乡土人才的队伍建设和网络建设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等农村乡土人才的数量大增。建立健全农村乡土人才服务网络,对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农村乡土人才的组织化、信息化、作用最大化必将直到积极作用。为此,首先我们要在各村展开摸底调查,根据不同标准,按照代表性、示范性的原则。对那些在农村依靠科技致富、并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农村乡土人才造册登记,建立个人档案,并在所在乡镇建立乡土人才库。其次是在建立农村乡级乡土人才库的同时,抓紧把所属乡镇的乡土人才队伍建立起来,同时建立乡镇乡土人才服务组织和村级服务网点。第三是在全镇把乡土人才队伍有效地组织起来,真正形成一个以乡镇服务组织为阵地,村级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上下衔接、条块结合,运转灵活的农村乡村乡土人才网络,及时为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各种人才技术信息服务。

三、加强对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培养

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应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数量要和社会发展速度同步。实现人才总量的增长,培养是主要途径,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实现农村经济与人才总量同步增长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与培养人才分不开的。所以说我们在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训工作。一是以现有的农村乡土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以应用型、技艺型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以农

校、农广校、农业经济函授大学为主要培训机构,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对实用技术的吸纳能力和推广能力。二是采取举办短期培训班、专业培训班、选拔优秀的农村青年入大专院校进行学历委培、科普讲座、现场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农村乡土人才的素质。三是组织农村优秀的乡土人才到外地考察学习,开拓视野,增强农村乡土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发展眼光。四是要建立完善镇、村二级培训网络,县劳动部门负责骨干培训,乡镇负责入库优秀乡土人才培训,村负责专业户的培训,同时把培训与晋升农民专业技术职称结合起来,促进广大乡土人才的科技水平的提高。

四、大力发展农村人才市场

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开发,开发的关键在市场,对活跃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农村人才市场建设作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工作列入规划,开发研究农村人才市场在主体对象、动作方式和开发途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以现有人才市场为依托,构造农村人才市场运行框架,着重做好各项开发性服务工作,让农村人才才有所用,让用人单位有才所用,要把农村人才市场办成农村人才之家。

五、加强对农村乡土人才的管理

农村的乡土人才队伍建立之后,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农村人才种类很多,我们大体上可

分为四类:一是作为“科技兴农”主力军的科技推广型人才;二是一大批在农村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养殖、种植“大王”;三是活跃于农村经济一线的经营管理性人才;四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生产开发型人才。他们在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都是人才群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研究和考虑农村人才的特点、规律,在用人机制、交流方式、市场服务等方面形成特色。通过远抓培养、近抓培训、现抓使用,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开发乡土人才,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乡土人才是农村人才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我们要突破传统人事工作的束缚,实现管理新的延伸。要建立一套好的组织形式和机制,把那些农村“土专家”养殖、种植的“各种大王”、农村企业家和农村的经纪人等乡土人才一起培育,一起管理,一起开发。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搞好政策激励,赋于乡土人才以责任,不断培养和提高,并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头作用,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贡献。

2.东北亚开发区人才调研 篇二

自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12月25日的黑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以来,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已经成为了其中最活跃的对外开放区域之一。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以基础建设为起点, 在公路、铁路、港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以满洲里、绥芬河双边铁路、公路国际联运线路、集装箱物流节点为依托, 开展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输出大量内地贸易商品, 大力推进对俄、韩、日等国的经济贸易合作, 创建与发展哈南新城、华南城、黑瞎子岛、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等经济开发区, 向全力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亚欧大陆的扇形放射、多点向外的经济贸易开发区的目标大步迈进。本文基于东北亚经济贸易区的发展, 对东北地区建立贸易区的优势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跨越发展的必要性, 并进一步的提出了贸易区跨越式发展的金融支持建议和对策。

二、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 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

1. 区位地缘优势突出。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腹地, 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 对俄边界长度3038公里, 居全国第一位;与东北亚各国的边界线长度在全国来看, 仅在内蒙古之后。与东北亚五国的空中直线距离、陆海联运和江海联运均具有比较优势, 既有空中直达航线, 也有陆路、水路直线通道, 还有江运、陆运都可与海运联运的独特条件。

2. 产业互补优势突出。

黑龙江省是首批老工业基地之一, 多年来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打造了强大的装备工业、能源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打造全国第一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沿边出口加工基地、森林湿地旅游生态基地也成为黑龙江省不懈努力的目标, 同时建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石化产业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和煤电化基地也是重点规划项目。在国际上, 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 特别是俄、日、韩等国具有产业互补等众多有利条件。

3. 人文合作优势突出。

黑龙江省在3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与东北亚国家进行人文和历史合作的渊源, 与俄罗斯等国持续保持着密切的人才与经贸往来。四十余万生活在黑龙江的朝鲜族同胞在与韩国、朝鲜两国进行友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们相近的文化、相同的语言, 经常持续的人员与人文交流, 使黑龙江具有了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夯实的人文基础。

(二) 区域性中心城市哈尔滨市在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中的优势条件

1. 区位优势突出。

作为东北亚经济贸易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哈尔滨市, 四周连接着绥芬河、珲春、黑河和满洲里等口岸节点城市, 不仅是中国内部南方各地进入俄罗斯的桥梁, 也是联系俄罗斯、日本、韩国等的重要纽带, 是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的重要枢纽和贸易窗口,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 交通条件优越。

哈尔滨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已日趋成熟, 空中交通向四面八方辐射俄罗斯远东、日本、韩国、蒙古等, 铁路交通包括滨绥、滨州等国内外干线, 水上交通的哈尔滨港联通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 经过江运与海运联运线可直通东南亚、日本和朝鲜等地区。

3. 工业基础优势。

哈尔滨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在食品、汽车、飞机、机器人、生物制药等产业都具有长期的优势, 这些构成了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的进出口贸易加工出口的夯实的工业基础。

(三) 边境口岸城市绥芬河作为节点城市的优势

1. 地缘优势突出。

绥芬河既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群相连, 又可经绥满大道通往欧洲, 还为通往日本提供了一条比经大连近1500公里的便捷出海口, 是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必经之路。

2. 三大园区优势明显。

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现有的国家给予的外贸、外汇和税收政策, 使得它有条件让相关外贸企业进行国际采购、配送、中转、商品展销和转口贸易;贸易相关体边境经济合作区成立了木材加工区、食品加工区、服装加工区等贸易合作区, 密切联系各产业企业, 打造面向国内与国外服务龙江的进出口产业集群;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境外园区, 允许国内企业规避关税入驻, 破除贸易壁垒, 避免独自在国外经营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形成集群效应。三个园区围绕“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 进行补充错位发展, 互相帮扶, 互相补足, 对外贸易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产品或服务的特点, 挑选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园区入驻, 充分利用各个园区的优惠扶持政策。

3. 人文历史优势。

绥芬河倚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 充分开发其自然资源, 引进培养大量的外贸、技术、服务人才, 依托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在与俄罗斯进行了较长文化交流的历史积淀的条件下, 充分展开了对俄的经贸科技合作交流。

(四) 边境口岸城市黑河的独特优势

1. 对俄区位优势。黑河与布市隔江相望, 两地都处于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地域, 同时也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仅相距一条黑龙江的距离, 作为全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 决定了黑河在对俄枢纽带中的地位。

2. 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较完善,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与阿穆尔州中央银行长期来往, 密切合作, 业务领域较宽, 诚信基础扎实, 使得黑河对俄罗斯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3. 黑河自然资源比较富集, 地工产品工业硅、水泥等地工产品出口份额不断提高;进口贸易商品品种由服装、大米、水果、蔬菜、农副产品扩大到汽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 甚至资源、能源类商品, 合作领域由俄阿州延伸到俄涅区、伊尔库茨克、后贝加尔等地。

三、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一) 发展各类国际结算工具, 拓宽结算范围

积极发展跨境小额外币抵押、信用证、汇票、保函等国际结算工具, 鼓励各国银行金融创新, 尤其是针对民贸结算, 创新金融工具, 拓宽结算范围, 引导外贸企业使用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 为企业外汇交易保值。

(二)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发展并突破的重要基础,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要从经济基础、金融发展、行政环境、诚信文化等影响其金融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入手, 坚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 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深化金融发展, 设立金融机构, 创新金融产品, 扩大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建立多种形式的边境贸易企业担保基金, 扩充担保风险准备金、资本金。构建金融部门的担保机构沟通协作机制, 合理确定风险分摊比例和信用担保倍数, 积极培育创业风险投资机构。

(三)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综合扶持作用

政府与央行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开发区的扶持力度, 完善财税扶持政策体系, 稳定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发挥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的作用。可以设立开发区专项投资基金, 建立奖励和支持基金, 针对开发区不同产业和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 进行适当投资与补贴, 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按适当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建立完善外贸企业信贷信息平台, 不断充实更新信息库数据, 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为银行寻找贷款条件成熟企业。

(四) 增加金融扶持力度, 构建完善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

引导企业认识商标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促进企业发展升级, 鼓励金融机构和使用贴现、押汇、对外担保等方式来支持出口企业发展, 大中型企业可以适当使用联合贷款等方式。不仅对进出口贸易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也在公路铁路、水气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居民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方面进行金融支持。创建贷款的快速通道, 建立对外贸易企业的诚信信息库, 对信誉良好、经济状况不断发展的各类企业开通绿色窗口, 创新贷款方式, 加快其资金周转速度, 减少其资金时间成本。

(五) 把握金融需求,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政府、央行及各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金融需求, 有的放矢地提供金融服务, 依托自身的金融产品创新出符合外贸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在尽量减小金融风险的基础上,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力度, 为经济贸易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潘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机制分析[J].商业时代, 2013 (10) :121-122.

[2]郭伟, 郑连成.浅析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J].北方经贸, 2013 (6) :75-77.

[3]郑连成.农业现代化:呼唤更深入的金融支持[N].光明日报, 2013-04-19.

[4]遇华仁.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跨越发展的金融支持探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3 (4) :1-3.

[5]郑连成, 王红梅, 郭伟.金融支持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3 (2) :17-18.

[6]潘娟, 吴巧懿, 张弘强.黑龙江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作用的探讨[J].黑龙江金融, 2011 (7) :54-55.

3.东北亚开发区人才调研 篇三

东北经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中东北经济正经受着严峻挑战,东北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居“高”不下,有其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如何看待东北企业降成本问题?各方观点不一,为了科学回答这一问题,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对东北实体经济企业财务状况、人工成本、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解剖,拨开种种迷雾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就东北企业降成本提出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建议。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严重,2015年,辽宁、黑龙江、吉林经济增速分别为3%、5.7%、6.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既有外部市场不利的大环境问题,更有东北经济体制活力不足、经济发展传统优势衰减、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等所致的“内循环”不足问题,东北经济如同“无风之船”在困境中艰难前行。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主体,企业对经济冷暖感知最为直接,东北经济窘境更加凸显了企业“高”成本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东北企业的“高”成本?该如何破解这一现实难题?为此,2016年5-6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东北地区降成本调研组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代表性企业进行了全方位座谈,并深入到一线了解企业的成本负担情况和对降成本政策的实际需求,系统剖析成本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改革建议。

一、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负担依然较高

从调研取得的样本看,2013、2014、2015三年间,东北地区企业的总体运行情况持续恶化,企业经营十分困难:销售费用连续下降,表明产品销售困难程度加大;财务费用上升,表明企业资金成本负担加重;管理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在2014年内大幅度下降后,2015年基本保持在2014年的水平。这四项费用都高于全国,表明东北地区企业成本负担很重。可以说,东北地区成本费用的高企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正常运转的边界,且与全国相比,各类成本高企,企业补偿生产耗费的能力不足;销售萎缩,价格受到挤压,利润空间不断收缩甚至连年亏损,企业再生产按原有规模进行已经难以为继,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

表1 东北地区与全国企业2013-2015年期间费用及税收情况表(单位:亿元)

地 区

东北地区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销售费用

2823.01 2571.26 2155.43 2518.69 2255.44 2468.65 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

2.52% 2.56% 2.40% 3.14% 3.01% 3.41% 管理费用

6647.25 5671.14 5675.87 4716.91 4730.02 4866.86 管理费用占收入比重

5.92% 5.64% 6.31% 5.87% 6.32% 6.73% 财务费用

2543.08 2697.90 2616.73 1918.74 2036.77 2148.07 财务费用占收入比重

2.27% 2.68% 2.91% 2.39% 2.72% 2.97% 营业税金及附加

1228.18 991.54 980.57 764.26 790.61 881.69 营业税金及附加占收入比重

1.09% 0.99% 1.09% 0.95% 1.06% 1.22%

(一)相对人工成本和绝对人工成本都在上升

1.工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

从全国看,东三省的人均工资在全国并不算高,处于中偏下的位置,但东北实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徘徊不前,近年来工资增速已经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速。辽宁和吉林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从2012年开始均出现了这种现象,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净利润空间不断收窄。

图1 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2.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偏高

与工资水平一致上升的社会保险费用也是导致人工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职工缴纳的社保比例高,辽宁企业承担的“五险一金”占职工工资的45%左右,吉林、黑龙江基本在40%左右;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企业缴纳的社保基数是上年社会平均工资,企业感受统计局所公布的社会平均工资高于企业实际职工工资,缴费基数偏大,导致缴纳社保费用高。

3.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外流严重

近年来,三省老龄化有加剧趋势,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企业人工成本而言,老龄化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离退休人员成本的不断增加。东北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而且人口外流明显,加之新一代就业者的就业观念变化,就业选择的要求更高,其流动性也更强,要稳定员工队伍比以往更难。因此,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从买方转变为卖方市场,养老负担总体加重,加之劳动保护法律执行的机械化和劳动用工缺乏灵活性等,都推高了人工成本。

(二)“营改增”红利释放不足,费负高于税负,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突出

1.“营改增”红利未充分释放

“营改增”等改革确实对国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特别是今年5月1日全面推开,有些企业因为自身管理没有跟上,抵扣链条又不是很完整,这种情况下企业操作比较困难。一些企业在改革后增值税负不降反增,主要原因有:一是行业特色原因。大部分重资产行业随着效益下滑,新购固定资产少,无法进行抵扣。二是成本结构原因。作为人员密集型国有企业,人员多,而人工成本无法进行抵扣。三是经营环境原因。例如黑龙江铁路公司分散在黑龙江省不同市县,企业日常经营所需物资只能在当地采购,部分费用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四是无法享受“营改增”过渡期政策。国家铁路总公司在实施“营改增”时,国家税务总局承诺以三年交纳增值税为基数,以不超过往年营业税税额进行税收返点的优惠政策进行补贴,而黑龙江省没有出台类似政策。这代表了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普遍心声。

2.涉企收费名目繁多,费负高于税负

有企业反映现在民营企业发展困难,表面上办执照等很多费用都减少了,但是还有一些隐性费用依然存在。地方向民企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评估费、产品检测费、罚款和各种摊派比较多,有的企业甚至统计,民营企业平均税负是国有企业的两倍。这其中,并非税收负担,更多的是各种收费给企业造成的负担,但由于多数收费在地税局征收,很多企业认为这都属于税负,从而拉高了企业的整体税费负担。

大部分企业反映,河道管理费、工会经费及价格调节基金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企业负担最重的四项费用,其中:工会经费按工资总额的2%计提;河道费各地征收标准不一,辽宁省2016年按上年销售或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一计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地标准有一定的差异,辽宁省的标准为,未达到1.7%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每少安排1人,按不低于本单位所在市上一职工平均工资缴纳。

3.小微企业负担更加沉重

国家针对小微企业已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但由于其转嫁能力弱,税收宣传不到位,小微企业反映税负依然较重。辽宁省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目前的税费负担一般比例在营业收入的40%以上,有的企业反映已经超过50%。同时,税收征管水平较低也加重了小微企业税负。如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税务部门按照“查账征收”的办法执行,致使相当多没有建立台账的小微企业享受不到该项政策。

(三)融资费用总体较快增长,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

1.银行贷款加权平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12月,辽宁、吉林、黑龙江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上浮的贷款占比,分别为64%、55.2%、41.7%,辽宁省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95%)。东北三省金融机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0%以上贷款占比,2015年黑龙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显著低于全国水平,辽宁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票据贴现利率高于金融发达地区

2015年,在全国贷款规模持续宽松的大背景下,东北三省票据贴现利率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出现明显下降。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四个季度未加权的平均值)分别为4.23%、4.24%、4.32%,同期北京、浙江这一利率分别为4.09%、4.13%,东北相对偏高。

3.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和民间借贷利率相对偏高

2015年,辽宁小贷公司全年平均利率12.2%;黑龙江银行实际贷款利率约为基准利率的2-3倍,小贷公司贷款利率约16.22%,民间借贷利率约21%;在互联网金融发达地区,P2P贷款利率大多在10%-15%之间,东北地区互联网金融并不发达,实际的民间融资成本相对偏高。

4.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的整体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

2015年,黑龙江直接融资增量在全国排名第28位,占直接融资总增量仅为0.5%;全省债券余额占GDP比重仅为7.2%,在全国倒数第2位。境内上市公司仅占全国1.2%,新三板挂牌企业仅占全国1%,上市公司再融资额、新三板挂牌企业股权融资额均仅占全国0.7%。

5.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偏高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短贷长用现象,如部分企业有新增项目及技改投资项目,却未向银行申请与此相适应的中长期贷款支持。企业频繁向银行申请续贷、还贷,再加上企业自身没有很好地统筹安排生产经营资金,大部分还贷资金需要向第三方临时筹集,导致续贷费用剧增。黑龙江省的调研发现,银行以外的第三方收取的担保费、财产评估费、咨询费、审计费、公证费等推高了融资成本约2.63个百分点。部分地市各项附加费用要占融资成本的20%以上,相当于贷款融资总额的2%~2.5%。

(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与区域经济之间表现出强烈的“非同频共振性”

1.第三方物流企业盈利空间缩小。辽宁省对规模以上仓储企业的统计结果显示,2012、2013和2014年,三大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年均增长1%,营业利润率年均下降2.5%,利润率年均下降1.33个百分点。同时,受产业结构的影响,物流企业的议价能力弱,致使物流定价不高。东北地区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物流服务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小、散、弱”的物流企业无法与大中型企业抗衡,致使物流定价长期低位运行。

2.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东北运输的主体网络已经形成,大干线已经建立,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受相关行业不景气的影响,甚至出现倒退趋势,突出的表现是支线物流跟不上。黑龙江省由于没有支线辅助,玉米、水稻加工企业运输成本额外增加100-200元/吨公里;边远城市虽然有资源禀赋,同样因为没有支线物流的支持,物流成本增高。而作为支线物流,由于物流需求萎缩,能否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3.特殊运输发展滞后。东北地区公共冷库的容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仓储环节冷库制冷技术落后,仓储设施设备老旧。从调研情况看,运输环节部分中小企业为节约成本存在中途关停冷冻冷藏设备情况,致使加工企业的物流成本大不相同。大型加工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冷链运输要求严格,成本费用高,而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中途断电、偷冷,甚至以“棉被车”当冷藏车的现象非常普遍。

总体来看,东北地区物流和区域经济之间并没找到有效的契合点,两者之间表现出强烈的非同频共振性。不仅如此,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地理地缘结构、物流生态环境等因素共同销蚀了“同频共振”的可能。这就致使东北地区大量的交通运输仓储等投入并没有起到撬动其他产业的功效,相反,物流需求却受到东北地区经济“塌陷”的负向影响。

(五)困扰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偏高

1.资金成本之外的人力、时间与机会成本对企业困扰很大。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力与时间支出、机会的损失也会影响到企业效益,进而转化为资金性成本。从东北地区调研情况看,经过新一轮的简政放权,企业开办登记方面的费用几乎全部取消了,但在企业开办与经营过程中,一些行政性许可办理的时间较长、手续繁琐,即使对相关流程与要求十分熟悉,也要花费不少的精力。

2.企业仍然面临着繁杂的收费项目。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的地方性行政收费主要有产权交易费用、排污费、污水处理费、信访驻厅费用、机动车检测费、各类注册登记费、工商查档费等,部分收费项目偏高。尽量各省在清理进出口环节收费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操作中,企业仍然面临着相对繁杂的收费项目。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性收费虽然减轻了企业负担,但不少企业依然反映各种收费还比较多、负担还比较重,主要原因是:虽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面向企业的经营性服务收费减少了,但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中介机构,涉及行政审批前置、市场监管和准入等具有强制垄断性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准政府经营性服务收费减少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社会团体或组织及相关市场机构,依托政府部门所赋予的权限,还在向企业收取名目繁多的各项费用。而有些社会组织或机构,其存在的基础就是向企业收取相关费用,只要其存在,便不可避免地以各种形式向企业收费。

3.法律诉讼及维权成本高昂

目前,涉企诉讼案件普遍审理周期长、执行难度大,企业在提起诉讼后需垫付大量的诉讼费、保全费、执行费、鉴定费等司法费用,同时承担着高额的律师费成本。高昂的诉讼成本不一定能够带来合意的效果,一些合约纠纷虽然胜诉,但执行起来困难,种种因素使得一些纠纷最终不了了之。调研中一些企业就反映,面对合约纠纷,许多企业不愿走法律途径,能通过协商解决固然好,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的,也尽量不进行诉讼。

4.互相拖欠货款现象比较普遍。当前,我国逾期付款的企业比例仍居高不下,企业的高杠杆、融资成本高及传统行业的盈利能力低下,都使得企业间拖欠货款问题日益显现。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多、传统制造业占比大,企业间拖欠货款问题更加突出。不仅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也面临拖欠货款的问题。

(六)公用事业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占比不降低反升

不少企业反映,虽然煤、油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但水、电、气等成本基本没降,甚至在原材料等成本基本稳定或下降时,这类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占比不降反升。东北地区资源富集,电力资源也比较丰富,但丰富的电力资源并没有在市场上形成相对低廉的价格,工业用电价格高是东北地区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数据显示,2015年4月,工业用电全国平均价格为0.79元/度,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分别为0.86元/度,0.920.86元/度、0.81元/度,均高于全国平均价格,与相邻省份内蒙古的0.54元/度更相差甚远;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也是偏高的。受电力计价方式的影响,一些企业的用电价格要远高于平均价格。

东北地区处于我国北部,冬季供暖期过长,企业支付的取暖费用较高。企业一方面要承担企业生产运转的供暖保障,在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的情况下,企业还要负担职工的家用供暖成本。

二、企业负担沉重背后的“东北特色”因素

东北地区企业成本高企的原因较为复杂。无论是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轨迹,还是产业结构、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看,东北地区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色彩,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东北地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突出,运营和成本问题都十分严重。归纳起来,东北地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包括: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成长缓慢;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国有企业数量大、主导性强,社会负担重;民营企业多是国有企业的“配套”,经济依附关系单一;企业观念陈旧,计划经济色彩依旧浓重,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产业链短,且多处于产业链上游,抗冲击能力差;经济运行内生动力不足,结构调整困难。

(一)体制机制问题在东北地区更加明显

1.东北地区“大政府、小市场”的特征还十分明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基本建立,但并不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一些领域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未完全发挥,政府作用的发挥还存在越位、缺位与错位的现象。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越低;我国的现实也表明,越是发达的地区,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越低。涉企收费名目繁多,就是政府职能在某些领域存在错位;生产要素价格偏高则与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有关;法制环境的缺失则是政府的“缺位”。东北是我国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地区,也是最晚退出地区,计划经济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与东南沿海相比,东北的经济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而且也使得东北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转轨,落差愈来愈大。作为计划经济的遗留,东北地区“大政府、小市场”的特征还十分明显,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和不当干预,导致整体商业环境不佳。

2.治理能力滞后导致的“不作为”现象

一些民营企业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所好转,但政府“不作为”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岗不在状态,在位不做事,不担事、不管事,不担当、不负责,不该做的事不敢做,但应该做的事也不去做。虽然政府单位的门好进了、工作人员脸好看了,但事情难办了。部分企业反映,很多大项目,即使条件都具备,各个方面都符合要求,但由于涉及到的政府部门领导没有工作动力,不研究、不考察、无态度、无要求、无时限,因为不签字致使工程迟迟不能启动;即使签字了,也会因为相关审批手续周期过长,使得企业无法第一时间投入生产运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3.简政放权受困“最后一公里”

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不断在出台一些保护市场的制度,但有些制度并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无效或低效的制度增加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不能落实也会增加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现实中就存在越守规的企业越吃亏的现象。虽然出台了很多保护市场的政策与制度,但由于保护市场的“生态”体系未完全建立起来,政策与制度往往落于碎片化而难以实施,一些地方政府、机构或企业往往绕开制度,导致制度空转或失灵。

(二)单一重化的产业结构推高了企业整体成本,也使得降成本的空间十分有限

从东北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占比较高,2014年黑龙江、辽宁、吉林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为36.9%、50.2%、52.8%,在第二产业中,传统的重化工业占比过高,黑龙江达80%左右,其中能源工业的占比达到54%,在一汽所在地长春,汽车制造占工业产值的60%,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70%。

1.产业结构决定了企业物化成本的下降空间极为有限

企业多为“重资产型”企业,固定资产比重高,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在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冲击的情况下,产品销售难度加大,销量减少,价格大幅度走低,部分企业减产甚至长时间停产,直接导致资金回收难度不断加大,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是刚性的固定费用,基本没有压缩空间。另一方面,企业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部分企业的原材料进口比例高,采购议价能力较弱,存在不同程度采购成本挤压利润的现象,这部分成本也基本属于企业不可控成本,降成本空间难以预期。此外,企业的燃料、动力等方面的支出也多属于企业不可控成本,既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受现行体制的限制,降成本空间也十分有限。

2.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可享受的“营改增”减税红利不明显

东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多数企业都属于重资产企业,存量设备已经不少;加之近几年企业效益下滑带来的投资需求下降,新增固定资产并不多,可以抵扣的成本不多,难以完全享受“营改增”的红利。东北的服务业多依托于制造业和资源开采业,发展相对落后,而且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降低了对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这些都使得东北难以享受到像发达地区那样的“营改增”红利。

3.产业结构决定了“大进大出”的东北物流,物流依存度强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组织型态分布决定了东北地区“大进大出”的物流状态,构成了东北区域经济的外循环。一方面,低附加值的原材料、能源、化工产品、傻大笨粗的重化装备等要运送出去;另一方面,轻工产品、消费品等要运送进来。因此,东北地区物流吞吐的需求并不小,也正因如此,东北地区物流业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在面临全国经济下行以及东北经济疲软的双重压力时,单一重化的产业结构和“大进大出”的物流状态就显现出其弊端。

(三)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使企业成本“雪上加霜”

为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就业,上世纪80年代,东北国企兴建了一批集体企业或劳动服务公司,它们依附于主办国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其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企业效率低、冗员多、产权不清、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冗员问题日益突出,出现大量企业停产和职工失业,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冗员增多,既扩大了总成本,提高了绝对成本,也阻碍效率提升,因为他们占用太多资源但是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带来了相对成本提高。厂办大集体改革需要巨额成本,一些城市或企业受困于资金无力推动改革,需要中央-地方-企业共同努力推进。

东三省的国有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企业延续了历史上的制度惯性,那就是承担了大量社会职能,相应带来了相当的人工成本,给企业带来了沉重包袱,难以轻装上阵。

三、降低企业负担应从整体观出发进行综合改革

基于降成本的多维内涵,东北地区降成本任务对应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需要从整体观出发,统筹考虑各种对策之间的成本收益,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效应。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机制改革是降低企业负担的治本之道

市场在企业成本形成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是构建企业成本形成机制的基础性条件。要完善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就需要明确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边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使市场资源要素的流转和聚集由市场的价值规律主导,并剔除其中人为设置的限制市场资源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

从广义上看,企业所有的成本都与政府有关,土地、原材料、人力、能源、物流、融资等虽是市场化的生产要素,但政府管制却会导致其价格扭曲;税费及行政审批带来的成本则直接与政府管制有关。改革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治本之道。一是优化政府部门机构设置。部门及部门内部机构的设置更多地按照决策、执行与监督的职能设定,通过优化部门职能设置,同时形成部门间的制衡机制,能够减少因机构间的职能交叉与重叠带来的成本。二是持续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和精兵减政。通过大部门制改革,把相近的职能归到一个部门之中,能够简化企业办理各种登记与审批事项的流程,减少企业的人力与时间成本;通过精兵减政,减少部分财政供养人员,减轻财政支出压力,能够抵制相关部门为弥补供养人员而向企业收费的动机。三是在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通过考核机制、税收制度等制度安排,在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和各政府部门竞相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服务并从中获得收益。四是着力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水平,保障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能够落实。基层政府是直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是越往下改革推进的越慢、越浅。为提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边际收益,应当在改革政策设计时,充分重视基层政府的实际诉求,使得各项改革政策能够在基层落地。

(二)推进产业升级,是东北产业政策的主要方向

不同产业消化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能力不同,不能静态、孤立地降成本,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传统产业利润率低,企业成本的细微变化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利润率高的新兴产业,反而在成本压力下产生了创新的动力。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转型需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而目前东北地区企业的创新力较为滞后,转型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现。相比之下,产业升级是一种相对现实的选择,它可以借助东北已有的产业基础通过技术改造来实现。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有着坚实的重工业基础,这种产业类型单一的落后产业结构,造就了严重的内向封闭型经济和“大树小草型”产业业态,导致市场竞争机制弱化和产业升级难度加大。东北地区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政府需要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政府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的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干预,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例如政府通过制定引导性措施,促进企业增强产业转型的主体意识,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倡导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轻型化,推动企业成为产业结构改革的转型主体。

(三)企业应贯彻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理念,通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增强成本消化能力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基于市场的自我管理,是自觉的规划、调整过程,其核心任务是关注企业在不同战略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成本竞争优势。东北地区企业的计划色彩相对浓重一些,竞争意识不足,更需要通过转变观念、强化市场意识、进行自觉的行为调整来适应变化的市场,而不是较多的依靠政府、依靠政策解决问题。

东北地区企业应当树立创新的观念和市场竞争的观念,实现企业自我变革,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全面分析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及时有效反应,整合企业组织形态和业务流程,建立高效的生产经营运行体系,注重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营造成本优势,发挥价格优势,寻求更大的企业发展空间。具体的,企业应当实施人才战略、构建优秀的团队,提高执行力;实施产品策略、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价格策略,注重细节管理,科学运筹,抓住商机,提升获利能力;优化整合内外资源,挖掘企业内部人、财、物、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利用内外部有利要素,实现企业资源价值链最大化。重视质量管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创新质量管理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质量管理和技术开发科学化。特别是,企业要充分考虑与上下游行业链、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求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实现共赢。

(四)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成本出台针对性措施,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1.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降低企业人工成本

一是新一轮投资要向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日前中央已经启动了东北振兴的新一轮投资计划,为了更好地减轻东北的人工成本问题,可以将这些投资更多地投降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容纳相关的分流员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减轻一些企业的人工成本负担。

二是“五险一金”企业负担比例可阶段性适当降低。在社保代际精算平衡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适当降低企业负担比例,尤其是养老和医疗保险比例。

三是中央适当承担历史成本,地方更要转变发展理念。中央政府应当考虑东北地区历史贡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来适当承担些历史成本,和地方一起逐步化解这些存量人工成本;地方政府必须要转变理念,消除不合实际的“等靠要”思想,敢于正视问题,不回避这些现实难题,创新思路,用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是适当修改劳动合同法,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劳动市场制度,需要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给予用工者合法的灵活聘用权限,这样会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

五是推动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来吸纳更多富裕劳动力。为了防止企业资本深化所释放的富裕劳动力,政府除了实时发布就业供求信息、披露劳动就业优惠政策外,政府还要有针对性地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特点的服务业,全面落实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让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挥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优势,共同减轻就业压力。

六是制定剥离企业社会职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解决存量问题靠一次性政策支持比较难,但是可行的是针对不同的行业,根据其行业特点、经营状况、社会负担轻重、人员年龄结构等不同指标来制定一个剥离企业社会职能的动态路线图,可以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分批次分行业进行彻底的解决,如此以此滚动下去,久久为功,最后可以实现全面剥离社会职能的目标。

2.降税清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营改增”政策。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将企业新增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新增试点行业的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原则上予以延续,对老合同、老项目以及特定行业采取过渡性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面落实企业重组改制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的,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增值税,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暂不征收增值税。对于该享受的过渡期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避免政策扭曲影响改革红利释放。

二是适当降低纳税人城镇土地使用税负担,在一定期限内(如三年),各市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现行税额幅度内,提出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适用税额标准的意见,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是全面降低费负。降低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税费负担,税务机关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规定小微企业征收方式,不得强制要求小微企业进行税务代理;严格执行项目审批零收费制度,及时兑现各类惠企政策,任何单位不得强制企业以参加学会、协会、培训班和订阅报刊杂志、赞助活动等名义变相收取费用。调整残保金征收范围和工会会费提取或上缴比例;对于东北地区企业反映强烈、且却有重复征收问题的部分基金和收费,建议取消或降低收费标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由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针对东北地区冬季取暖时间较长的特点,制定“一区一策”优惠政策,降低取暖费和包烧费的收费标准,重点扶持在东三省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企业,减轻企业负担。

3.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降低资质优良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东北三省农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的配置;发展政策性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整体融资担保费率,支持设立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探索面向 “三农”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业务;大力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扩大政府风险补偿资金规模。

二是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东北地区降低整体融资成本的重点应放在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特别是那些杠杆率高、丧失还债能力的僵尸企业。

三是创新发展金融工具,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推动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下降,为去杠杆赢得时间。减少企业的负债规模,立足于企业本身可以利用吸收的风险资本,通过私募股权基金、主板上市融资、配股或者增发、重大资产重组、新三板挂牌融资等方式来拓宽融资的渠道,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企业的并购重组,利用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参与金融工具的创新,利用资本市场来整合资源。

四是构建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模式,建立全新的金融风险分摊体系。着力培植地方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融资性担保等大型金融骨干企业,努力发展金融租赁、创投等创新型地方机构,构建功能健全、运营稳健、实力较强的地方金融业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推动金融服务优化,降低非利息融资成本,督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企业贷款流程,引导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企业续贷授信管理实施细则,切实缩短续贷平均审批时间。

4.调整政府物流支持思路,形成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是在产业战略定位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制定物流支持政策措施。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致力于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物流网的建设也要围绕并服务于这三个方面。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四个环节,将实体平台(物流园区)与信息平台(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相结合,构造区域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及其支撑平台。

二是政策支持企业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创新。可以就企业厂址的设置、产业链延伸、供应链管理等由政府予以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同时推动产业链延伸进行本地化销售。进一步由产业链延伸可以扩大到优化供应链管理上,对众多的节点企业,包括为供应链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纳入供应链集成系统统一集成和协调,优化供应链系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将从根本上降低各类成本。

三是降物流成本要与东北地区区域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相一致,要与企业管理战略相协调。应基于物联网不同层面的应用构架与关键技术,全面、深入地分析物联网对传统物流运作全流程的影响机理,充分研究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的主客体构成、功能定位、体系结构设计、应用服务层面子平台构建的设定等打造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并为实现未来与全国其他平台对接打好基础。行业主管部门、同业公会组织应尽快制定服务标准、技术标准和规范化的业务流程,确保行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稳定和平衡,为推出业内相对有序的定价基准创造条件。打通衔接一体的全链条交通物流体系,完善枢纽系统,制定区域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规划,优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构建便捷通畅的骨干物流通道,推进物流全程“一单制”,实现货物“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次认证、一单到底”。

5.构建透明、规范的商业友好型政府管制环境

一是推行一站式审批、集中审批和网上审批,减少涉企审批事项的人力与时间耗费。要使企业与政府的交往中成本最小化,就要把涉及企业登记与审批的事项集中起来,使得企业登记与审批事项不必分时间、分部门地逐一办理。二是建立政府政策、制度发布平台,减少企业信息不对称。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发布平台,使得企业方便地掌握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减少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减少因信息分割带来的交易费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推动非保密信息的共享,让企业提供自证材料的过程在政府间信息共享中解决。四是支持由专业性社会组织发布区域性营商环境报告。一方面,动态地掌握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报告披露形成各地竞相改善营商环境的导向。五是引入科学决策机制,涉企收费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应广泛听取不同类企业的意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降成本”东北调研组

组长:刘尚希

成员:韩晓明

王志刚

樊轶侠

武靖洲

执笔:武靖州

4.东北亚开发区人才调研 篇四

开发名士馆藏资源有助于提升东北文化内涵,加快东北文化建设进程。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地域民气的重要表现。孔子说:“里仁为美,居不择仁,焉得知?”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选择道德文化水平高的地区居住;二是对居住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仁义充满道德的人文环境。而后者即是开发名士馆藏资源的重大意义所在。良性的人文环境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抢救、搜集、系统开发东北名士馆藏资源亟待提上日程。

开发名士馆藏资源有助于促进东北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是东北地区文化兴省、文化强省的必要途径,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精髓和审美理念,是我国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根基和养料。将名士资源与文化产业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形式宣传文化资源,并将这种资源以电视、电影、音乐、服装、旅游、饮食等艺术方式表现出来,成为增值性产品。而这种文化收益反过来也能为古籍文献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5.东北亚开发区人才调研 篇五

优势及存在问题

摘 要

红色旅游主要就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辽宁省在各历史时期的遗迹、遗址十分丰富,建国后又是共和国工业建设的长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因此辽宁省在开展红色旅游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开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通过对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就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希望通过调查能够进一步带动和促进辽宁省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 键 词

红色旅游 资源 开发优势 存在问题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形式和产品类型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因而红色旅游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在广大干群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有利于把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这既是一项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一项关系发展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又是一项关系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经济工程。将红色和旅游结合起来,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它不仅在旅游行业上实现了创新,而且对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有着深刻的意义,尤其对于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青少年一代而言,红色旅游堪称特殊的课堂和鲜活的教材。红色和旅游的结合将为旅游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探索一条良性循环之路。辽宁省在各历史时期的遗迹、遗址十分丰富,建国后又是共和国工业建设的长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因此辽宁省在开展红色旅游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1辽宁省红色旅游开发现状 1.1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首先体现为数量多。省内共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等四大历史时期的红色旅游景点50余处。其中,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10。其次体现为分布广。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呈现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态势。全省各地级市都有红色旅游资源,其中沈阳、大连、抚顺、丹东、锦州等地是旅游功能比较完善、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旅游城市。再次体现为类型全。在我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中,有反映建党建军等重点事件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有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点战役的“锦州战役”纪念馆;有反映在我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团结奋斗精神的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有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长里程、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的沈阳市周恩来少年时读书旧址;有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烈士的主要事迹,彰显他们崇高理想和信念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最后体现为品位高。在全国的国家级红色旅游资源中,辽宁省占其中的10%。其中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10个经典景区,被国家列入重点发展规划。还有雷锋纪念馆等10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东北红色旅游区”。1.2红色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强

省内六个机场与国内外100多个城市通航。京沈线、哈大线等铁路干线连接了省内各大城市。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沈大高速、沈丹高速、沈山高速等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已经形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可进入的方便条件。同时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的建设规划,极大地改善了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红色旅游景区的通达条件。

1.3红色旅游景区收入不断增多,带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以锦州为例,在“五一”黄金周期间,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使得锦州旅游火暴,共接待旅游者56.6万人次,同比增长77.4%,旅游总收入达1.45亿元,同比增长96.2%。2005年辽宁省主要红色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同比增长40%以上,红色旅游已成为辽宁省旅游业一大亮点。1.4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初成体系

2005年沈阳市与周边城市签署了《城际红色旅游合同书》,共同建立起红色旅游发展的协作体。同时以城际红色旅游为依托,以精品景点为主体,辅之以部分生态旅游景点,围绕“抗战之旅”、“缅怀之旅”、“励志之旅”、“寻根之旅”和“振兴之旅”等五个主题内容构建了辽宁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 2.1红色旅游景观类型多样,特色鲜明

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特点鲜明,全省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个,省级35个,市级179个。其中,已经开发利用的约50多处。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四个时期的内容。其中“沈阳——锦州——葫芦岛——秦皇岛”线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抚顺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大连关向应纪念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黑山阻击战景区、葫芦岛塔山阻击战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鸭绿江断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10个景区列入国家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中,而且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处在旅游功能比较完善的旅游城市中,已构成辽宁省红色旅游骨干体系,年接待游人规模在50万至100万人次之间,发展红色旅游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2.2区位交通优势

辽宁位于东北的南部,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邻,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濒浩瀚的渤海与黄海,是东北唯一一个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辽宁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辽宁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铁路、四通八达的公路、通达世界的沿海港口和航空等各种运输网。全省交通以铁路为主,以省会沈阳为交通枢纽,呈放射状向东西南北延伸,是沟通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及关内的纽带和桥梁。铁路干线有京哈线、沈大线、沈吉线、锦承线、沈丹线等,还有不少铁路支线网络分布全省。公路交通在全国率先实现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地市级城市,高速公路营运里程达1700多公里。高速公路以沈阳为中心建成了京沈、沈大、沈本、沈哈、沈抚等高速公路和沈阳过境高速公路。沈阳市成为我国拥有高速公路最长、环城高速公路标准最高的城市之一,4小时内已能达到省内所有城市。海上交通方面,大连、丹东、营口等港口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通航。大连港是东北第一大港,有客轮发往天津、秦皇岛、蓬莱、烟台、威海、上海等地,鸭绿江口的丹东和辽河口的营口也是黄海、渤海上的重要港口。航空方面,辽宁省现有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辽阳和朝阳等民用机场6处,开通了联接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新加坡、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和国内80多个城市的定期航线以及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和中国澳门地区等地的不定期包机航线。

2.3与各类旅游资源融合较好

辽宁除了拥有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外,古文化遗址众多,自然风光秀美,山海景观壮丽、奇特,旅游项目丰富。山岳风景区有千山、凤凰山、医巫闾山、龙首山、辉山、大孤山、冰峪沟等七大名山;湖泊风景区有萨尔浒、汤河、清河等;海岸风光有大连滨海、金州东海岸、大黑山风景区、兴城滨海、大笔架山风光、葫芦岛风光、鸭绿江风光等;岩洞风景有本溪水洞、庄河仙人洞;泉水名胜区有驰名的汤岗子温泉、五龙背温泉、兴城温泉等;特异景观有金石滩海滨喀斯特地貌景观、蛇岛、鸟岛、怪坡、响山等;著名的古文物遗迹(陵、庙、寺、城)50余处;古遗址和古墓葬已发现37处。由于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组合优势,从而有利于红色旅游与原有的山海风光游、宗教文化游、历史文化游等旅游类型相互衔接,满足游客的多种心理需求,有利于各地区之间进行区域合作,资源整合,从而产生聚集效应。2.4丰富的客源

从国内市场来看,辽宁距北京、天津近,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具有相对较高素质群体的中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在全国的人均收入中属于高收入城市,人均消费高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消费群体成熟。同时,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现在有10个城市获得中国旅游城市的称号,辽宁平均文化程度仅仅低于京、津、沪三市,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素质的居民普遍出现了国内旅游的行为需求。从国际市场来看,辽宁与目前中国三大客源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之间的距离非常近,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辽宁及部分中小城市与这些国家有着长期的联系,客源地对辽宁的情况更了解,更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的旅游客源市场日益扩大,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人次,以及旅游收入均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具备了发展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条件。2.5政策扶持优势

国家旅游局于2004年启动“红色旅游”工程。2004年11月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正式出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底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2005年2月,国家旅游局将2005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红色旅游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第一次联合推介旅游产品,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其中包括资金扶持,为红色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辽宁省根据中央精神已成立了一个“红色旅游领导小组”,省发改委、旅游局已制定“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及活动方案。根据省发改委的思路,辽宁将围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主题,打造辽宁中部、辽宁西部、辽宁东部、辽宁南部四大红色旅游区,将开发建设相对成熟的红色旅游区点在本区域或跨区域连点成线,将红色旅游线路与省内绿色生态、金色清文化、蓝色海洋、白色冰雪等资源进行科学组合,使其产生叠加吸引力,实现优势互补。已策划出勿忘国耻、抗日救国主题系列游,辽沈战役主题系列游,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主题系列游,伟人风范主题系列游,浩气长存主题系列游和爱国将领张学良专题系列游六大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全省将着力打造“辽沈战役”、“抗美援朝”和“雷锋精神”等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全国一流红色旅游精品,并确定了辽宁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 2007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1500万人次,收入达到120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15%;到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2500万人次,收入达到200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20%。3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景区方面

首先,有些景区游客稀少,门可罗雀,红色景区并不红火的现象很多。有些景区缺营销意识,宣传力度不够,又不能和旅行社很好地协调,造成旅行社在组织线路时并不把这样的景点包括在内,从而使其失去大部分外地游客。其次,红色景区趋同化严重,这就使得一部分散客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有些游客不禁发出了“红色景区咋都一个样”的感叹,这样的趋同化无疑给游客心理造成了误解,从而影响整个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3.2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景区的知名度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极不相称的,宣传投入较少,宣传力度不到。部分景区缺乏对自己景区的整体形象设计,缺少自我宣传。即便是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宣传依然不足,仅仅通过常规的营销手段是不利于红色旅游资源快速持续发展的。3.3手段落后

目前辽宁省的很多红色景区景点是以革命遗址、故人故居为主,很容易出现形式单调,内容雷同的情况,造成吸引力不强,缺乏震撼力和感染力,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刻,表现手法比较陈旧,不能对参观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情况。同时缺少多媒体展示设备和仿真实物。这些橱窗展示和静态观光的内容,使得文物的陈列和展示与游客的距离变远了。3.4票价偏高,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

通过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很多景点的票价较高。与其他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源相比,作为以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来说票价不宜定得过高,而且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要有适当的优惠政策。同时部分红色景区缺乏符合行业规范的接待设施和专门的服务中心,服务项目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到位。3.5红色旅游产品

(1)缺少特色,开发简单,发展趋同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开发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旅游产品单一,在经营上停留在遗址参观、图片展示的阶段,并且未能与当地自然资源、民族风情相结合,降低了经济的利用价值。这些都是景区项目建设水平不高,开发深度不够的体现。同时对于那些单一性比较强的小景点,因为小的缘故,无法配备固定的管理人员,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人为的破坏。(2)景点管理运行机制与市场结合不紧。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大多隶属民政、文化部门管理,引入旅游和市场意识严重不足。(3)景点可说的多,可看的少。对革命遗址的合理包装不足,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需要,看后总感到不够味、不解渴。(4)文字介绍和讲解内容忽视观众需求。目前各地红色旅游景点的解说词大都是由不熟悉旅游的党史、军史专业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大多就事论事,严肃说教有余,生动有趣不足,一般游客听起来不免感到枯燥乏味,不符合旅游业所要求的老少咸宜,雅俗共赏。(5)展示方式落后、制作粗劣。不能运用时尚现代的科技手段充分诠释红色内容,难以真正有效吸引旅游者,从而达到感染效果。4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的建议

4.1创新红色旅游内涵的展示方式,提高产品吸引力

首先,可以实行陈列馆解说方式与高科技演示方式相结合,静态展览与动态演示相结合,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实物和声光电等形式和手段,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游客的游览兴趣。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陈列馆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1000余件,辅以复原陈列、电动沙盘、电动图表、影视设备等现代化陈列设施,利用全封闭玻璃通柜式展线,以及自然光、灯光结合的采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全景画馆陈列有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画面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为背景,以清川江畔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阻击战为重点,形象地反映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画面高16米,周长132.6米,配置地面塑型、灯光和音响效果,艺术地再现了壮观的战争场面和恢宏的战争气氛。其次,可以创作特色性强、旋律优美的红色歌曲、编排经典的红色旅游文艺节目,在重点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定时文艺表演,用舞台艺术、肢体语言、现场向游客展现辽宁革命斗争史的经典场景。再次,可以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加大体验性的分量。比如说,在展览以后可设置游戏馆,以色彩鲜明的动画、绘画、拼图、电脑游戏等方式,吸引众多的青少年和旅游者动手动脑。正确完成者可获得纪念品,让其在轻松、娱悦的过程中获得军事体验和红色传统教育。4.2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水平

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产业,同样需要解决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各行业的密切配合。目前应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加大执行监督力度,使饭店的卫生标准达到要求,各饭店还应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在特色上做文章,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餐饮方面,要增加具有辽宁特色的食品菜系,例如锦州的烧烤、沈阳的老边饺子等都应被大力推广,做出特色,与此同时还要加快自助餐馆的建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需求。4.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增强竞争力

首先,要搞好媒体宣传。把宣传重点放在主流媒体上,如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人民日报、辽宁日报等影响大、效果好的宣传媒体。其次,搞好网上宣传。组建辽宁省红色旅游信息专业网络,建好“辽宁省红色旅游网站”,利用网络的宣传效应,宣传辽宁红色旅游的特色产品,推介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再次,搞好旅游宣传品的制作。组织有关力量编制精美的《辽宁红色旅游》画册、光盘、导游词、纪念品等宣传品,并组织旅游企业走出去参加旅游交易会和展览会,逐步拓展客源市场。最后,搞好重大节日、节庆营销活动。例如结合建党、建军、建国及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抗日战争胜利、辽沈战役胜利、抗美援朝胜利等周年纪念日,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系列活动。

4.4开发旅游人力资源,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目前,旅游人才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红色旅游一定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红色旅游景点的讲解不能像自然景观和一般的人文景点那样人为地尽情演绎发挥,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导游员和讲解员的讲解至关重要,他们是旅游文化的直接传递者,肩负着传递红色文化的使命,因此,要使他们熟悉革命历史,了解革命人物的生平事迹,必须请专家撰写标准的导游词,规范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做到在不偏离历史的情况下,深情并茂,把游客带入到那段特殊的岁月中去,从而保证红色旅游的教育效果。此外,旅游景区管理者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实施导游、景点管理人员、规划、策划、市场开发和管理等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4.5理顺管理体制,提供制度保障。

辽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要清除制度障碍,理顺体制,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在这方面政府应发挥其协调职能,加强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其次,要制定好红色旅游景点的规划、管理和服务标准,在发挥政府指导作用的同时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纽带,实行景点、企业统一管理,处理好“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之间的关系,使红色旅游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总结

要将有辽宁特色的东西与红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改变红色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的情况,将能够映衬红色旅游资源的有辽宁特色的民族风情、季节风情、自然风情、人文风情与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的融合起来。通过联合开发,改变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实现红色旅游资源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升辽宁省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对红色旅游的补充,同时也可以来提升其他旅游资源的实力,完善旅游产品的布局,最终建立起一个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其他旅游产品占有较大比重的旅游产品体系,全面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等年轻群体的宣传力度。利用好网络资源,建设红色旅游资源网站,形成图文并茂的网上宣传态势。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介,通过专版、专栏、专题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红色旅游资源。对青少年参观游览要提供便利条件,在参观门票和讲解服务上给予倾斜。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红色旅游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结合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把红色旅游资源建设成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愿意来,有能力来,参观后还想再来。在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坚持做到四个转变。第一,努力把红色旅游由静态展览转变为动态演示,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和高科技手段再现革命历史场景。第二,努力把“只看只听”的单向信息接受方式转变为参观者可以参与互动、体验性强的活动,彻底改变红色旅游的枯燥与单调。第三,努力把一般展览、遗迹“见物不见人、重事不重人”的旧形式转变为着重表现历史过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活动的故事性强、趣味性浓、人性化深的形式。第四,努力把一些传统产品进行升级改造,转化为设计水平高、观赏性强、参与性广的新资源。红色旅游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正气,促进辽宁人民斗志昂扬的建设和谐辽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 考 文 献

6.亟待保护开发利用的东北杓兰 篇六

1 东北杓兰种类简介

1.1 黄铃杓兰

高10~30cm, 根状茎横走, 具少数根。茎直立, 叶互生或近对生, 椭圆形, 长5~10cm, 宽4~10cm, 花单生于茎顶, 径3cm左右;中萼片广卵形, 长2~2.5cm, 表面乳白色, 侧萼片合生, 椭圆形, 长1.5cm左右, 先端2裂, 侧花瓣斜卵形, 具茶褐色斑点, 先端匙状圆头, 表面基部有密毛;唇瓣囊状, 绿黄褐色, 径约3cm, 口部较大。花期6~7月。生于林缘及林间草地。

1.2 大花杓兰

高25~50cm, 根状茎横走, 粗壮, 长3~6cm, 具多数细长根。茎直立, 叶3~5 (6) 枚, 互生, 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 长8~16cm, 宽3~10cm。花苞片与叶同形而较小;花序顶生, 稀为2朵, 花大, 花瓣披针形, 长4.5~6cm, 宽1.5~2.5cm, 唇瓣深囊状, 近球形或椭圆形, 长4.5~5.5cm, 紫色、红色或粉红色, 通常有暗色脉纹, 极罕白色粉紫色。花期6~7月, 果期8~9月。生于山坡林缘、林间疏林下、灌丛及草甸。

1.3 大白花杓兰

花白色, 其他与大花杓兰相似。生于杂木林下、山阴坡。

1.4 斑花杓兰 (紫斑杓兰)

高15~28cm。根状茎细长, 横走, 节上生少数根。茎直立, 叶互生或近对生, 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长5~11 cm, 宽2.5~6cm。花单生于茎顶;唇瓣近球形, 白色具紫斑, 花期6~7月, 果期8月。生于林缘、林间草地及阔叶疏林下, 海拔400~800m。

1.5 杓兰 (紫花杓兰)

高25~45cm, 根状茎较粗, 横走, 具多数长而弯曲的根。茎直立, 叶通常3~4枚, 互生于茎中部, 卵状披针形至椭圆形, 长7~16cm, 宽4~7cm。花单生于茎顶, 稀2花, 除唇瓣黄色外, 其余均为紫红色, 背萼片卵状披针形。花期6~7月, 果期8月。生于山阴坡林下、林缘。

1.6 东北杓兰

植株高达50cm, 茎直立, 通常具3~5枚叶。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 长13~20cm, 宽7~11cm。花序顶生, 通常具2花;花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 大小变化较大;花瓣通常多少扭转;唇瓣深囊状, 椭圆形或倒卵状球形, 通常囊口周围有浅色的圈;退化雄蕊长可达1cm。花期5~6月。产黑龙江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生于疏林下、林缘或草地上。此种被认为是杓兰和大花杓兰的种间杂种。

2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杓兰属植物大部分长在高海拔山区, 又都属于珍稀濒危植物, 鲜有栽培, 已被公认为世界植物保育研究的热点和“旗舰”类群。英国最后一株原生杓兰将在开花期间, 由警方全天24小时布防。我国杓兰的热带、亚热带分布区较东北研究的多, 如:黄家林、翁恩生、王瑞苓等对黄花杓兰、紫点杓兰, 郑桂灵等对四川黄龙杓兰属植物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张毓等2005年对北京地区大花杓兰的资源进行了资源调查和生物学研究;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对中国云南的杓兰产业做了系统的研究报告。东北杓兰中只有李志清、刘祥君、鞠志新等人对大花杓兰有所研究, 对其他种类尚未见报道。很多原产中国的高观赏性杓兰, 基本处于野生状态, 尚缺少满足园艺需求的人工栽培植株, 像日本、欧美和美洲栽培的西藏杓兰、丽江杓兰、大花杓兰等全都是源自于中国的野生植株, 使资源大量破坏和流出, 甚至有些尚未研究或命名的种类已被走私至国外。这也说明杓兰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3 保护、开发利用东北杓兰的意义

我国东北气候寒冷, 植物种类不够丰富, 长期以来开发利用的不多, 花卉较多依赖外来种类, 缺少地方特色, 种类单一, 能有这样珍贵的杓兰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 东北杓兰的数量越来越少, 面临绝迹的可能, 东北杓兰的引种驯化, 无论是在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园林方面, 还是对东北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 使东北花卉生产实现质的飞跃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今后应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对东北杓兰属植物进行野外资源调查, 收集所欲研究的杓兰植株体。

(2) 对不同产地东北杓兰以繁殖体的方式进行引种驯化, 观察其表现。最后选出观赏价值大、适应性强、易管理的东北杓兰种类;并确定可行的繁殖方式、方法和栽培养护措施。

(3) 对引种驯化表现好的种进行露地和盆栽的栽培养护方法研究以及繁殖方式研究。

(4) 在掌握了栽培技术和充分了解杓兰的生长发育规律后, 希望能有合适的思路和手段研究杓兰开花的条件, 并提高花的质量。

(5) 对引种驯化表现好的种的病虫害进行研究, 杜绝严重病虫害随植物引入, 明确防治措施进行应用途径研究, 使充分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摘要:文章介绍了东北杓兰的种类,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指出保护、开发利用东北杓兰的意义, 论述了应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杓兰,东北,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傅沛云.东北草本植物志 (第12卷) .科学出版社, 1998:114.

上一篇:区委副书记现实表现下一篇:售后服务年度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