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精选13篇)
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篇一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尝试
全员多元学生“英语专家组”开启英语有效教学新视角――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尝试
文/陈婷婷
摘 要: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上大胆尝试全员多元学生英语专家组,通过组成、引导、评价并重组学生专家组,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并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达成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全员;多元;学生英语专家组;有效教学
一、活动背景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但在传统教学中,还是多出现教师为主体教学者,学生为被动学习者的局面。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也往往较多注重对教材的钻研而忽略对学情的充分把握。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也更为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及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
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小组活动或小组竞赛的形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小组活动核心参与者仅限于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看客,覆盖面有限,难以推动全班进步;二是小组活动容易流于形式,为了在小组竞赛中获胜,组员们非常积极踊跃,一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并不多。鉴于此,笔者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二、指导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外界移植到自己的记忆中,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主动建构新的理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在复杂知识的发现和转化过程中主动性地发挥。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动态变化,教师的作用是支架式的,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起辅助作用。学生在建构性的学习中起积极、主动的`作用。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具备所有的多元智能,且每个人都具备多元智能的潜能。但每个人智能发展的程度各有不同。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既是对只注重语言文字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传统智能观的挑战,更是对现代智能教育的创新。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单一的智能发展,而是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
3.友善用脑理论
“友善用脑”是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Christine Ward)应用最新的神经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与其一生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总结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友善用脑”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教(学)会学习为理念,注重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人性化的研究与应用。它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友善用脑”致力于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并认为“其实快乐学习和有效掌握知识并不是矛盾的。”
三、学情研究
笔者所任高二年级一理科班。学生理科学习氛围浓郁,英语基础与同年级文科同层次班相比,整体水平不相上下,但尖子生水平稍弱。
班内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但对英语科目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还不够理想。从高一年级时每次大考来看,相比其他学科,英语成绩相对较弱。
四、活动过程
1.专家组成立――“英语超市”
(1)明确各小组功能
①英语词汇专家组。基本功能――每天在黑板上为学生提供“三个一”:一个生词、一个短语、一个名句。
②英语语法专家组。基本功能――在教师指导下讲解本册书单元语法点。
③英语故事笑话专家组。基本功能――每周二上课前给全班讲一个英语故事、每周四两个英语笑话,要求脱稿。
(2)明确分组要求
①每小组总人数为8人,不得超额。
②教师在黑板上贴好七张白纸,各标有一个专家组名称,及1~8的序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想去的小组,将自己的名字填在相应的小组序号下,先到先得,填满为止。
③每位同学必须参与。
(3)成立小组并完成组内团队建设
成立专家小组,推选组长、讨论组名、宗旨、组徽等。
(4)小组展示
①次日英语课,组长带领全组组员上台进行本组介绍及宣传。
②根据展示,全班选出“最佳人气小组”及“最具有人气小组长”。
2.各组展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生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都具有高度的热情,非常投入。这体现在课堂上,便是各种精彩纷呈的表现,从小组活动启动周开始,我们的英语课堂便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3.过程性评价――“每周一评”
因为所有的活动都是处于摸索的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过程中的评价及反思。于是,我们定于每周五英语课后进行一轮周投票,选出本周最佳小组,同时每位学生为各组当周的表现提出自己的意见。次周一,老师宣布上周最佳小组,并将学生的建议汇总,分发到各小组长,要求他们根据意见对本周小组的活动进行调整。
五、活动效果
1.由于学生的参与度高,热情度高,以至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英语专家组的成立与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了以往对英语学科重视度不够的状态。
2.学生在参与各种专家组的活动中,不但语言智能得到提高,而且音乐智能、逻辑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肢体智能等多元智能得以发展。
3.英语课堂因为各小组的活动而更加精彩,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这极为符合“友善用脑”理论,为学生学业上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笔者一直认为,所有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应该落点到学习成绩上。所以,自从实施专家组活动以来,我一直跟踪关注本班的英语成绩。让我们极为欣慰的是,我班的英语在笔试成绩上不停取得突破,不仅现在平均分稳居榜首,连尖子生都打了翻身仗。
六、活动总结及反思
到目前为止,我们实施全员多元学生专家组活动已经第三轮了。回顾这三轮的活动,笔者作出以下几点总结及反思:
1.注重指导――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指导紧密相连,为了帮助专家组的学生呈现出高质量的表现,教师课前要进行大量的指导及把关,绝不能放羊式管理。
2.注重细节――由于这是一场涉及全班每一位学生的活动,覆盖面越广,要求越高,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正常顺利有效进行,教师一定要注重细节。若是每周不进行一次评价总结反思,那很有可能各小组带着原有的问题一直到活动结束,这样就沦为了流于形式的小组活动,对学生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对课堂而言则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
3.注重高效――每日课堂前5~10分钟交给学生专家组,在有的小组时间掌控能力还较弱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时间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以上是本人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全员多元学生专家组实践的一些分享。新课程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创举,如何将新课程切实体现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是需要教师一直思索的问题。我们相信,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在实践的探索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多方位地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晨曦,李宝林。加德纳八大智能教育法。中国商业出版社,.
[2]克里斯蒂・沃德。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张雅军。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平冈中学)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篇二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分析,理解
初中化学是进行化学教学的启蒙课程, 其中的基本概念更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如果学生初中就不能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深化, 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越来越厌学。因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概念的教学成为首要问题。但化学概念往往抽象难懂,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这必然给化学概念理论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导致教师难教, 学生难懂, 不愿意学。而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把单一的传授知识教会学生, 改变成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实践性、探索性学习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一、充分上好实验课, 从实践中引出概念
学生普遍能背诵化学概念, 但不理解概念, 因为这些概念抽象难懂, 给学生造成了心理障碍。为解决此问题, 教师应在课堂上广泛应用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 我让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用PH试纸分别测定硫酸铜溶液、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我让学生认真观察, 结果发现这三种物质都是盐类, 用pH试纸测定的结果却不同, 跟学生已有的知识发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我让学生回顾了酸碱理论知识、水的电离平衡知识、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知识, 写出他们的方程式, 运用方程式解释不同的盐溶液在水中的反应结果, 让学生自己得出, 使试纸显示不同色的道理, 最后给出水电解的定义。这样用实验来讲解概念的方法, 做到了从感性认识入手——用已知理论验证——引出新的概念。这样学习, 学生学得扎实, 加深了理解。
二、用直观语言、比喻、联想、生动演绎概念
化学中有些不可能用实验来解释的概念, 可用直观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讲“化合价”这一概念时, 我故意走到一个学生面前, 向他借钱, 我俩完成了二元钱的借贷关系。我在黑板上写上“小平2+”“老师2-”。接下来解释, 化合价中的化合是指发生了化学合作关系, 就像刚刚我俩发生了借贷关系, 因此单质的化合价永远为零不予讨论。“价”是价钱的意思, 一定用数字来表示, 我们把失去电子的一方叫正价, 把得到电子的一方叫负价, 为什么这样叫啊?当我需要帮助时, 是他帮助了我啊, 这就是爱, 这就是奉献, 这就是社会上的正能量啊, 在化学中我们就把借给别人电子的一方叫正价, 而借电子的一方因为借债, 而变成了负债累累啊, 看我现在就是背负着二元巨债的人啊。话音刚落, 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样生动的概念讲解, 学生记住了我的比喻也就理解了概念的内涵。
三、运用语文知识, 详细讲解概念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用字词或词组表示。那么, 既然是字词我们就可像学语文那样拆分讲解。如课本是这样给电解质下的定义, 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在上述情况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叫做非电解质。其中, “化合物”和“或”字是关键字, 按语文的讲法给学生解释, “化合物”在这里是主语, 电解质是化合物, 不是单质或混合物, 这就解释了电解质的本质。“或”字在语文中都知道代表并列的意思, 在这里也不例外。如硫酸钡是电解质, 为什么?因为硫酸钡虽然难溶于水但能熔化, 它在水中不导电, 但硫酸钡在熔化时能导电。“或”字前后硫酸钡符合其中之一, 所以就叫电解质。这样让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再去理解概念, 就容易多了。
四、找准内涵外延, 正确理解概念
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 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指概念所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属性, 外延指所反应对象的具体范围、具体事物。只有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才能正确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如消去反应是指, 有机物反应时在相邻原子上消去小分子, 同时生成含不饱和双键或三健的化合物的反应, 此概念的关键是在由“同时”两字界定的概念外延上, 消去小分子的同时, 还要生成含不饱和双键或三键的化合物, 如果只注意课本“消去小分子”, 不注意同时对生成物的要求, 就会把概念搞错, 把概念的外延错误地扩大, 会与一般的脱水反应混为一体, 将导致对概念的错误理解。
五、把握概念的内在联系, 科学应用概念
虽然化学概念分散在课本的各个章节, 但是各个概念之间有联系, 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的过程, 就是搭建化学大厦基石的过程。这是学习化学概念最难的一环, 要想全面掌握它, 科学地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必须把握体系, 理出脉络。如化合物、混合物、单质、纯净物、氧化物, 这些都是物质, 要掌握物质的概念, 组成和分类知识, 把这些概念作为整体研究, 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也就掌握了这些概念, 同时避免了在做题中出错了。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2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对创新课堂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创新教学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方法?本人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更新教育观念,发挥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成为新课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它在整个教育学环节中教师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只有适时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手段的改变及师生关系转变上有所突破,从而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学生主体性:一是尽可能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二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如的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精心设计有梯度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四是在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在教学时,把数学问题情境作为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受教材的限制,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因此教材的局限性和学生的需要产生了矛盾。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灵活的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当的取舍、调整、优化等,使教材充满生命气息,缩小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求异求佳。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但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学徒式操作的弊端,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主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是教学中常用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渠道。一题多变是适当改变题目的结构,把一个题目改变成许多题目,或将问题逐步引申和发展,使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迁移。通过系列的变形探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
五、注重学法指导,发扬教学民主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发扬教学民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本人的做法是:一是培养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而八、九年级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增加也不自觉预习。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坚持每天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并在上课前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二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听、思、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要积极、主动地与老师配合,处理好听、思、记三个环节。三是培养学生养成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把课堂作业作为老师批改的作业,把课后作业让学习小组互改,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四是培养学生养成小结与复习的习惯,在每节课、每章节、每单元的内容教学结束后先让学生先进行小结,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图,学生能完成的教师就不必代劳,学生遗漏的要给予及时补充。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六、适时应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步入课堂,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的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对提高效果更为显著。在教学实践中,切忌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把“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样就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失去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本意,所以在教学时要适时应用多媒体教学尤为重要,不需要用的坚决不用,要用时就要用好,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深化素质教育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数学课堂的创新教学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教师就必需在课堂上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俊刚;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年第12期。
[2]靳玉芳;利用数学情境教学提高学习兴趣[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年第12期。
[3]程世平;联系生活实际 让数学生活化[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年第12期。
4.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篇四
论文关键词:主学习传统教学观念 学习潜能
论文摘要:本文概述了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应明确的观点以及需要转变的观念、方法,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尝试和体会。尝试包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创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要挖掘学生的潜能,丰富生活经验,及时评价反馈。尝试后的体会包括教师备课要精细,要联系实践和科技,让教学相长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中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因此,以往“满堂灌”、“题海战”的教学模式必须加以转化。为此,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本人在这一方面也有所尝试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一、教师要明确什么是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获取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
二、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1.教师在实施自主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要超越自我,摒弃旧的教育观念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占主体位置。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要完全服从教师。新教材突出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任务分清,该学生做的,教师就不要越俎代庖。
2.教师实施自主学习教学,还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讲课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还有一张嘴,学生则就像一台录音机、复印机一样,只管听、记,然后背。这样枯燥乏味、缺少新意和挑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通过多种途径,如讨论、探究、实验、模拟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以多种方式,如辩论、竞赛、做小老师等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系统来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常教常新,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实施自主学习教学的几点尝试
1.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首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开头。每一堂课的开头几分钟,是学生学习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如果开始几分钟内吸引住了学生,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学生还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所以,我在设计每一堂课的开头时都花很大功夫。比如“走进化学世界”一课,我用几个趣味实验开头:探讨灭火原理和方法时,我用特别新颖的教具――灭火器开头;复习课前我用一个既有教育意义又吸引人的故事开头等等。这些做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在合作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学生的学习总是单枪匹马,很多学生认为别人学习好是别人的,自己学习不好是自己的`,不碍别人的事。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学习实践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间的合作,时常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每个学生都愿意在合作中为群体出力,愿意帮助别人,愿意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这种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开展探究、实验、观察等活动中。
第三,走到学生中,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前学生总认为在知识方面老师是至高无尚的,谁也不能和老师比,这种想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我经常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活动,有时我也回答问题,当我故意回答错了的时候,学生立刻就能兴奋、激动地给我纠正过来。此外,以前课堂提问中,总是老师问,学生答。现在,我经常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究,提问老师。学生经常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来,每当这时他们都会得到我的鼓励和夸奖。
2.要创设积极、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
积极、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能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灵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比如在上“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一节课时,由于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本,所以到了实验室,不等老师讲完操作步骤,就迫不及待地动手点蜡烛,有的还在烤手、烧纸片等。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大吼大叫,绝对不允许学生私自乱动,结果很容易和学生发生矛盾。现在,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委婉地提问这些同学几个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看他们掌握到什么程度。有时则顺势引导学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提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此外,我还很关注那些学习上的后进生,从不歧视他们,而是对他们多引导、多督促。我经常鼓励小组长或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主动帮助他们,这样许多以前很头疼的问题、很容易出现的矛盾就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解决了。
3.要善于掌握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实施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注重掌握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途径。每个学生都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学习潜能,只是平时我们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给某个学生定位,而忽视了用变化的眼光去分析他们,认识他们。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比如在观察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我按照书本中提示,把铁丝直接伸入硫酸铜溶液中,效果并不好,这时,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才能清楚地看到析出红色的铜呢?当时没有人能回答清楚。第二天,一个特别爱动脑筋的男生告诉我,他把细铁丝弯成了错综钩状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以增大接触面积,取出后可成为一棵美丽的铜树。我用这棵铜树装饰了教室,并及时表扬了这名男生。这说明学生身上是存在很大学习潜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用心挖掘,才能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4.要结合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
化学新教材更加注重联系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把课本内容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去认识、理解、学习。这样,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就会很容易被解决。比如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出:为什么打开雪碧、可乐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学习气体溶解度时提出:为什么夏天水缸内壁有气泡?这些问题学生原来似懂非懂,但通过自己的学习、分析后,就能解释得很清楚。因此,像这些学生“欠欠脚”就能够得着的知识,更容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5.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学习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体会学习的快乐。教师要舍得撒手,敢于撒手,哪怕学生一开始不会学,学不会,老师然后再教,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所收获的。比如测定雨水ph值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条试纸,结果很多学生都把试纸剪成了3-4段,用来测量其它液体的ph值。他们很想亲自验证一下试纸在遇到不同液体时,会出现什么变化。
6.要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老师表扬和尊重,一旦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学生内心深处就会感到特别快乐和满足,从而使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强。因此,在实施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活动较多,老师就必须要在每个环节中注意对学生活动的监控,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以奖赏教育为主,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要恰如其分地引导和帮扶。
四、尝试后的几点体会
1.教师应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提高
新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注重知识传授和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模式,而是把化学知识与现代科技、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比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赤潮、废弃物污染、食品添加剂等,以前只是略有耳闻的名词,现在已成为新教材中的常识,甚至有的知识,学生比老师了解得还要多。面对如此吸引人的化学知识,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充电”。
2.教师的备课过程要求更加细致、周到
新教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多参与、多实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备课的要求更高了。老师不但要在课前对学生的每一步活动设计周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还要对可能出现的即时情况做出预料,即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组织能力、引导能力、控制能力要求更高了。
3.教学相长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学生的学,也促进了教师的教。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实施,不但使教师的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真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魏正惠,《在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 新课程下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探析论文
★ 试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论文
★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论文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论文
★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论文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选择能力的培养论文
★ 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 学习兴趣如何培养
★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5.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五
赵志鹏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思。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
二、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设计必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②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③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⑤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⑥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⑦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⑧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如何在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课堂教学设计需要确立的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放在首位的不是财、也不是物,而是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尤其是教育观念,它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回答: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怎样进行数学学习的?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反映不同的数学教学的价值观、学生观和课堂教学的效率观。传统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中心,把拥有知识的多少作为判断人才优劣的标准,教师的备课就以教材为中心,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以下的观念:
1、如何看待数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字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听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教育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加为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学生今后要滨数学全教给他们,而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
2、如何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出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原则问题,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老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评价,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礼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如何看待课堂教学?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面不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双基”应该是扎实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情感体验应该是积极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对学生后继学习还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都应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备课,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从而对教学材料进行再组织,设计出教学方案的过程。尽管这一系列活动的具体任务完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际上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2、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必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教学设计很重要 一点就是能帮助老师顺利地实施教学目标。
3、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精心制定的。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具体针对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按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起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撰写等。下面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分别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笔者曾设计了一张20以内的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去做,许多学生对于算出正确答案并不成问题,有还能把算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说明,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
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达不清。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这位教师把教学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反馈时选择一部分算式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算式加以分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这样的设计,可以展示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2、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是科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辩证地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作出统一的考虑。课进的教学目标 应昼具体明确可操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在一课时或几课时内去完成,例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与交流、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能逐步实现的。
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明确具体的,要求提得也是恰如其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历来都很明确,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已经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与态度目标和以前我们强调的非智力因素相类似,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觉评价与反思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不可忽视的。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阐述为:要求全体学生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多数学生在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发展,并感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
课题“分数乘分数”(六年级)
知识技能: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学生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发现—猜想—说明与验证—得出结论)。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去实现的,它绝不是履行“公事”,不是为了完成八股式教案文本而去写的,当然,也并非可有可无的。现在的问题仍然表现为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尤其表现在“情感目标”上更为突出。
以前我曾经听过“分数乘分数”这样的一节课,原来是想通过合作探索新知后,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结果没有能实现。情况是这样的:
当学生根据题意列出 × 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数乘法该怎么算?之后,各组派代表汇报。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 =0.5×0.2=0.1= ;(2)× = × = =;(3)× =(1÷2)×(1÷5)=1÷10=(4)等分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再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小份就是。;(5)等分线段: 其中的一小段,就是 ;等等。各组汇报完毕,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们得到的结果都是A,很好。”便忙着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如果当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如(1)是将分数转化成小数;(2)是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分后相乘;(3)将分数转化成整数除法;(4)和(5)都是应用了分数的意义等等。那么,学生就能品尝到发挥数学知识的迁移作用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愉悦,认识到已知在学习新知中的价值。
3、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尽可能做到学生经验、数学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整合 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法对它的加工后,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还要注意到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注意知识呈现的具体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再次,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练习,通过有针对性、有层次的练习,实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并能结合教学内容,自然地、有机地、合理地渗透数学学科的数学思想和思考方法。
教师要具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同样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呈现顺序。
下面我以“圆的认识”为例: 教师A这样呈现:
(1)先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圆(纸质)对折一次,由出现的折痕引出线段,再对折一次,由两条折痕的相交点,引出圆习,圆习是个点,位置在圆的中心。(2)再通过比较“圆内一点”“圆外一点”进而明确“圆上一点”的具体含义;然后,认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
(3)最后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讨论是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同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同圆里的直径相等,半径也都相等,同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
至此,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并进一步认训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等等与圆相关的知识。教师B山东省济南市王老师认为,学生认识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布的曲线图形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教学中要加强操作、讨论、归纳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圆的特征,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品尝成功的愉悦。教学内容是这样呈现的:
(1)先让学生列举实物,强化圆的表象的建立。
(2)分小组活动。借助图钉、线绳、铅笔头等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画毕,各小组展示所画的圆(大多数不理想),并说说是如何画成的。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画圆时应注意什么,因为学生都有画圆的实践体会,所以人人都有话可说。有的说,图钉要固定在一点,不能随便移动;有的说,铅笔头旋转时,要注意拉紧线绳,保持固定的长度,不能忽紧忽松;还有的说,图钉和铅笔头都不要动,旋转要画的这张纸(教师:在黑板上画圆,怎么旋转?);等等。
(4)师生共同小结:画圆时,固定的一点,正好在圆的中心,这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沿线绳画一条线段,这条线段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5)进一步研究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6)最后让学生用圆规练习画圆。时代不同了,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选择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学过程要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下,围绕着教学目标有序地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要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应该形成一个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成功。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信息渠道畅通,反馈及时,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教学容量合适,教学密度、教学节奏得当。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和自信心;要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关注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的发展,思维过程是否合理、灵活,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楚,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明确,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要及时反馈,适时地调整和改善教学进程。如: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始终把全体学生参与、经历学习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第1个环节:观察、猜测、操作、实践,感受数“10”的意义。让学生利用熟悉的、具体有趣的事物数数,如数主题图上小朋友的人数、气球的个数,数铅笔的去数,数自己的手指数,数出10个小圆片放在桌上,同桌互相检查(实际上又让学生数了一次)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用“10”来表示出10个物体的数量,再让学生应用数“10”说一句话,藉以相互表达和交流信息。
第2个环节: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让学生在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基础上,比较大小。用10与9相比,10比9多1,9比10少1。按照数的顺序,10排在9的后面,再比较出1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多少,并教学学生识别“>”和“<”。
第3个环节:揭示数组成的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将10个小圆片分成两部分,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最终,将10的组成归纳为5组,从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4个环节:练习书写“10”。写好阿拉伯数字是学生的一项基本功。
第5个环节:激发学生继续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巩固新知,如做凑“10”的游戏(对口令、对击掌声,对数字卡片等),区别“基数”和“序数”以及数的大小的比较。
5、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到豁然开朗。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认真听讲了,不要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这些仍然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6、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为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正因为如此,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教师在备课时应非常注意借鉴别人的经验,广泛地收集材料,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结语: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因为这样,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6.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篇六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需要组织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能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并积极投入到练习中,而且在通过多次练习后,学生能喜欢上、能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或技术动作。如何在有限的场地与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当前,小学体育的教材内容略显单调,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局限化,逐渐对体育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的观念,充实、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情感。如在练习短跑100米时,可以提问“咱们班谁跑得最快”、“100米谁用的时间最少”等问题,激发学生们的运动情感。第二,师生互动,丰富学生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比如一起跑步、一起跳绳等。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实效性与生活性
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其引导性,不能按部就班,通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展示个性,从而提高体育理论素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将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引入课程中,使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再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场地,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练习,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合作学习,学会交流、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体育教学更富实效性与生活性。
三、创新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本身很盼望上体育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与积极性,这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心理基础。
可以从创新教学的分组形式开始,使学习小组形式重新组合,满足小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与学习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的兴趣。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活动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那些失败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为什么会失败、如何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鼓励他们重新拾起勇气、克服困难,最重实现成功;面对那些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对他们提出表扬的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改正不足,实现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如在教四年级体育时,其中有个女生在练习仰卧起坐时竟然一个也起不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指责批评,而是教给她方法,鼓励她再继续尝试,果然,坚持了几次,能够做出好几个。当时我马上就表扬了她,鼓励她继续努力。到学期末,这位女同学仰卧起坐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课也充满了兴趣,上课特别认真。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与机会。成功的条件与机会会给成绩差的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让他们感到只要再努力,一定会摘得成功的果实。因此,在平时练习测试时,我会暂时不给差生定下分数,再给他们几次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抱有希望,从而激发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
五、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全面锻炼学生
要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把锻炼的作用与以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只有体格强健、品质优秀,才能从容不迫地迎接未来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例如,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经典片段供学生欣赏,陶冶他们的情操等等,这样,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道德得到了升华,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激发出来了。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感受到体育课的生命与活力,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与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涛怎样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J].中国学校体育,2003,(04)。
[3]崔伟当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1,(03)。
7.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七
一、地位
在美术教学中,主要针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水平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欣赏教学。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使其在接触到美术作品时学会如何欣赏个中奥妙,体验到美术作品带给人类无穷的乐趣。小学生作为认知能力较弱的社会群体,其对美术的感知力、鉴赏力以及分析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准,因此才要通过正确的美术教学方式使其掌握对美术作品最基本的欣赏能力。每一幅艺术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无论是作品的构图、色调、画风还是其所展示的物品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美术教学来启蒙学生们的思想,开启其对美好新事物认知的大门。
二、当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难点
1、作品不贴近生活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小学生对周边事物的接触较少,而且其所见到的艺术作品甚少,故很难从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用意。特别是部分以战争为题材的画作,学生们不亲身经历很难体验其中妙处。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因此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山水画还是西方的人物静物画都超出了其理解范围,造成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无法引起内心共鸣,从而失去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2、知识储备量少
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还是文字叙述方面均处于初学阶段,因此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只停留在“看”的阶段,既不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记录该幅作品带来的感受,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加之其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人文风俗都不了解,也限制了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3、受书本影响大
许多学生在观看书本上的艺术作品时会将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阅读,这种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看完书本的文字叙述后便会受到该段文字的影响,在脑海中对该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自身判断。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便是以书本为中心,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死记硬背,该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干扰。
三、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与课本
尽管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只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常到户外体验真实的生活。例如在学习《走进大自然》这一章节时,应当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风景优美、富有浓厚自然气息的场所如公园等,让学生们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春季可带学生去树木较多的地方观察植物萌芽及生长过程;夏季可与学生一起在公园里听蝉鸣、鸟叫;秋季观看落叶飞舞;冬季与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将学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给予人类的种种美好,并将其深深刻于脑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绘自然的美术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
2、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学校均已配备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只要能够灵活运用,便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的乐趣。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美术教学的优势有:多媒体投影效果好,增强作品立体感;可配合音频设备使用,营造出优美的欣赏氛围;可播放视频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讲究各感官之间的配合,不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还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品尽一副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展示我国传统山水泼墨画时,可事先准备好优雅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搜罗出作者的生平经历、趣事等供学生阅读,还可现场演示泼墨画的绘画手法以提高学生对画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国古代,画与诗是分不开的,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故在带领学生欣赏画作时可顺带引出与画作情景相符的古诗,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采用启蒙式教学
所谓启蒙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而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不将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强制灌输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作品分析内容死记硬背、不抑制学生创新、不阻止学生思考、不对学生的个人看法产生藐视心理等。艺术本就是无形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达形式多、创作范围广,正因如此,每个人对同一幅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所以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的为其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的与老师相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启蒙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为其日后在艺术道路上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新课标”提出后,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其更加侧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改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其自我创新水平的目的。本文重在分析当下美术教学的意义,并就如何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出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摘要:本文重在分析当下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的技巧以及其在塑造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上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美术教学展开探讨:首先是简单分析了美术教学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其对培养小学生艺术修养所做出的贡献;其次是以当下各小学校园中美术课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目标,仔细分析目前美术课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最后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笔者自身对美术教学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小学美术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改进措施。
8.新课程理念下激活学生思维的尝试 篇八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将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使语文课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学生只有热爱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处于最积极的状态,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思维能力获得最优化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这一点教师自身是关键。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最真诚的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的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由于移情作用,学生会把对老师的爱转移到老师所任的课程上来,即如古人所言:“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民主、平等与和谐,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
语文课是一门情感体验丰富的课程,以语文课文为载体,在语文课学习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形成共鸣,是使学生热爱语文的另一重要途径。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情绪体验和价值判断,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以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越来越深,兴趣越来越大。
二、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更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仅是教学计划和目标,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就是实现这种过程的最好方式。体验是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能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学生的任何一种试图理解所学的努力都是体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教学戏剧单元时,我采用表演代讲授。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组合表演课文的情节。同学们兴致很高,自觉钻研课文,分析剧情,揣摩角色的心理,积极排演。表演开始了,扮演周朴园的是个高个男生,穿件棕色的长衫,戴副黑边方框眼镜,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眺望窗外,满脸的焦躁与不安;扮演侍萍的女生,穿件白色的长襟上衣,尖头黑布鞋。两位同学对人物的性格把握非常准确,男生在周朴园企图用金钱来安慰侍萍的对话中,通过语调和表情的变化把周朴园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女生那段对周朴园有声有色的血泪控诉的台词,引得许多同学留下了同情的眼泪。精彩的表演把课文描写的内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这样,学生通过体验情境、描绘情境、展示情境的活动,深刻理解了教材的内容,受到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通过体验表演,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最大限度地活跃了思维,提升了认识,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人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从对时间和空间的疑问开始,经过不懈地努力,建立了相对论,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产生“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好的课堂,是一个个问题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如源头活水,喷涌而出,教师牵针引线,一一突破,得到有效解决,这就会使认识飞跃,而新的问题又在不断生成并且不断解决。
疑问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是问题产生的源泉,是智慧生成的土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教学内容,又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难易适中的、可参与性的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产生疑惑,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自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充满问题和矛盾,从而激活思维。
如何随机应变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学生课堂答问后,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继续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深化,让学生充分暴露白己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思维,发现问题,便能“对症下药”,启发诱导。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顺势借力,将计就计使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中国留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遥遥领先,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而一些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我们的教育长期形成的老套路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所致。
美国著名创新思维学者迪伯诺指出:“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有效。”这“有效”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如果我们从创造学的角度来审视学习活动,就会发现,学习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自己能够在一定的认识领域内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真理。而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就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激活创造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如果我们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双赢互惠张扬强化学生的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通过求异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语文课堂将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鲜活的平台。
特别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萌动时期,在他的思维与众不同时,他得意的同时,心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冲动和不安。这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他们会感到非常沮丧,甚至会产生思维惰性,有些学生渐渐地就会满足于机械记忆和传承,随波逐流,顺同于教材、教参和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创新意识就会被人为地扼制而渐渐消殆。这时候,作为老师,最应当做的,就是肯定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首肯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烁。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思维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常有脑中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就是顿悟思维,是认识飞跃。顿悟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思维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优化链接的“调动”过程,自己的思想、经验,知识和材料快捷组合。如果博览群书内存丰富,感悟就会深刻,就能“对号入座”,就能融会贯通对事情的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就会与众不同。
形成独特的思想,阅读是知识积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像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个体化的特征,课堂教学中活化注情就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百花齐放的平台。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不断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力、鉴赏力和想像力,还可以极大激活思维,开启灵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的语文环境中可以使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会不自觉地冒出创新的火花。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发展,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夯实了基础。
9.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篇九
一、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的特点 1.培养空间概念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和素材。其次,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经验活动,注意到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设计“拼图”、“花边设计”、“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创造,相互欣赏,感受图形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空间观念得到逐步的发展。
2.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情感体验
数学在涉及情感和表达方面与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数学教学一样,艺术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艺的学习而忽视情感的作用同样会使艺术变得枯燥无味。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教材里得到了重视。如让学生通过找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平行四边形,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非常少,教师也不注意适当培养。纵观国外,日本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中“测量”单元,却有中国“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内容在中国教材却十分少见。学习几何的价值不仅在于训练思维和它的实际应用,也在于它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揭示了几何的内在魅力,这也是几何吸引学生的实质。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介绍数学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4.逐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依据“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的课程理念,新教材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早期孕育、逐步渗透、层层深化的方式进行编排,使重要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认识。
5.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多感官参与
新教材“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力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方向与位置、旋转与平移、图形的认识等内容。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之上,让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新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编排利用了这一规律,安排了“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栏目,通过问题将活动与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上。
二、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的原则
1.探究性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缺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变换、推理、设计、欣赏、表达与交流等多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一维世界,并发展其空间观念。
3.教师应具有四种意识
第一应具有探究意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
第二应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教育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应具有“STS意识”,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当地渗透STS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应具有“人文意识”,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三、新课标下对空间与图形教学教育的评价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一种动态的、整体的(学科观上的)、过程的、相对的观点,对照课程目标所作出的客观定性或定量评价。
2.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原则 所谓多元化就是评价的角度、语言、方式、内容、标准等应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几何为目的而丰富多彩,通过评价也许能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好奇的未知领域。
3.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原则
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决定其进入数学知识学习状态深浅程度的关键因素,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已改变了原有教材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模仿对象,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也是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新的几何课程更具有弹性,课程目标涵盖了培养学生更丰富的科学情感,更全面的科学品质,教师的教育评价应有利于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全面发展,这就是教育评价的个性化之要旨。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研讨心得体会
新课程强调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图形,认识空间,也就是几何绝对不等同于有关图形的计算,它是对空间和图形的刻画和把握。以下是我几点心得体会:
一、空间观念的体现
小学数学提出空间观念这样一个概念,具有创新意义,是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小学的空间观念着眼的是空间,我想它主要是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把握空间。第二,就是制作,或者画出来。有了图形以后,怎么去把它表达出来,无论是制作模型还是画出来。第三,就是分析。从复杂图形中去分解基本图形,在分析的过程中去体会图形的特征。第四,就是想象。既包括描述和想象物体或图形的运动变化,也包括描述或想象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关系。第五,特别重要的一条,也是王尚志老师特别强调的一条,就是图形直观的作用。
二、发展空间观念的价值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生活中、在所从事的职业中,可能真的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这就使人想起了前面采访的一位生物学研究者,他就提到了两维和三维的转化在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图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像王尚志老师提到的,用图来启发创造,启发思考。记得一位财会人员开始想象不到图形和空间观念在工作中有什么用,后来他也提到用图可以将几部分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实际上也说明了几何直观的价值。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为学生提供多种素材。空间观念的培养,绝对不能仅仅依靠长方形、正方形等所谓的基本图形,它就需要教师提供多种的素材和多样的活动。
2、要重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的结合。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空间观念绝对不是多摸摸就能培养出来的,还要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去摸?什么东西要有意识要多摸一些?也就是除了操作,还有观察、想象、推理、表达,它们之间的结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3、根据学生实际发展空间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发展空间观念,这里既包括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还包括老师们一定要重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图形的测量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价值,应将四部分有机结合。不要把空间观念的发展孤立起来,有的老师认为好像只是观察物体等特定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际上,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的测量,都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应该进行有机整合。比如,我们可以把图形与变换与图形的认识结合在一起。
5、要把握几何学习的阶段发展,明确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主要是直观上、整体上认识图形和空间,多装一些具体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
10.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篇十
课程改革后小学自然课将改为科学课,由于黑龙江省将在正式推行科学课教材,这就存在着小学自然教师如何用新理念来使用旧教材的问题。
我省现行的自然教材是在“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等传统观念下编写的,教材中存在偏重知识点,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等缺点,并且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完全照搬现行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难于完成由“自然课”向以探究为中心、以科学方法为主
一、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
开放课堂教学,就要以儿童为中心,尽量要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与成人不同,儿童生来就好奇、好动,有求知欲望,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有丰富的材料放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去摆弄、去探究;只要有收获,他们就会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在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已不再是活动的决策者、指挥者,也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和设计者。
如《昆虫》《益虫和害虫》两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室里运用标本、图片或是模型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根据课堂的开放性特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开放了课堂的空间与教学内容,把两课合并在一起,并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带动下,先到操场上捉虫子,把自己小组捉到的虫子都放到昆虫盒中进行观察,然后根据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哪些虫子是昆虫?把昆虫从中挑出来,各小组之间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理论依据、观察结果,探究出昆虫的共同特征。最后再让各小组成员给昆虫分类,再次进行汇报交流。
二、把“齐步走”的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
在我省现在正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实验课都是限定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一、实验二等已经为学生规定好了,学生只需在教师的指挥下“一二一”齐步走。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并有所突破,变“齐步走”为自行探究,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体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进行的,如某些课侧重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制定计划和收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例如:教材第六册《花》一课,我改变了教材中只限定观察花的构造的实验,而是先把学生带出教室,去欣赏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鲜花,并且将一些鲜花带回教室。其次让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打算怎样研究花?研究花的哪些方面?小组同学根据计划进行分工,收集信息与资料,制定观察步骤,然后进行探究观察活动,各组观察、分析、整理,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三、把限定实验材料改变为“多样性”的实验材料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密封后放进冰箱;把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还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求异性”教学内容
“求异性”教学内容就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选取新奇、独特的角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力求其答案不是惟一的,是一种多元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追求结果的丰富性,努力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毛细现象》一课,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了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创设了思维的空间,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各具特色。组1:把手纸、毛巾、海绵、吸管、毛笔等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分别测出同一时间内不同物体吸水所需的时间;组2:把砖块、木块、土壤、吸管等材料同时放入相同高度的水中,10分钟后看水在物体上的高度;组3:把四种规格的吸管,同时放入水中,在相同时间内用格尺量出水的升高数据等。各小组的设计方案不同,探究的过程就会不同,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也就不同,从而思维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领域。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不难看出,教师改革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在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以师生双方都能拓展求异思维为出发点,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既给学生,也给了教师一个探索的机会。
五、使课堂的评价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由于它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喜欢评价自己的优点,很少评价自己的缺点,口气都是“我们组的方案如何如何好”等,听不进别人的方案。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方案,并且给会倾听的小组适当的奖励,比如一朵红花。接下来让学生在各小组的方案中找出认为最科学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别人想到而你没有想到的,你最佩服哪个组的方案等等。经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将逐步学会评价别人与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对所探究的知识形成一个反思的再认识过程。
逐步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做评判。也可以让生活实践来评判,比如《毛细现象》一课中,让学生设计假期给花浇水的方案,并且评价其科学性。个别学生的设计非常精细,材料也很讲究,评价时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这种设计费时、费力、费钱,是否值得大家研究,有没有经济价值,对于即将外出旅游的人来说是否更喜欢用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做生活调查,让生活实践来评判。
现在的自然课究竟该怎样教,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大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尝试改变旧教材,还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1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现在基础教育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溶入新课程。做为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为一名高小学体育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健康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日益渐长,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跑步、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的无兴趣,学生学的无乐趣。新课程以“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小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调整状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师生共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学生先跟着多媒体演示观察、模仿→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小学生帮助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如此合作起着事半功倍效果.
四、创造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五、改变传统模式,构建新开型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机械学习的办法,使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得到了学习和提高,课堂上学生觉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坚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良 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 第4期
2.张亮 高中体育教学中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研究嵇明海 《运动》2011年 第3期
3.杨素华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 第6期
1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篇十二
一、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反思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容易造成“为考试而学习”的死学局面,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克服的一大难关。这些问题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概括:首先,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比较单一、僵化。教师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定位错误, 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学生这一主体, 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体主动性, 进而造成教课比较生硬呆板, 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教课, 有时甚至为了赶进度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存在应付差事的情况, 这样脱离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环境,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造成课堂的学习氛围不够活跃, 教学效率不高。其次, 在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 不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阅读文章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是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入手, 将文章打散得支离破碎, 突出对重点段落的讲解, “满堂灌”式地向学生进行剖析, 这样就造成学生不能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悟, 没有学会阅读的方法, 离了教师就不能够独立对文章进行有效的阅读。同时一些教师还忽略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只是单一地、不断地进行“定义”强化, 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不到位, 无法在真正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去深刻地理解文本, 只会生搬硬套。最重要的就是在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 为了应付考试, 教师往往会采取题海战术, 对学生进行机械操练, 这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负担, 进而造成学习心理压力甚至心理障碍, 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面对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必须进行反思, 这是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最新要求。在反思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传统的阅读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存在势必有其可取的地方, 我们要吸取其合理的部分,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与时代进步所违和的部分。比如,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中也应该重视“双基”, 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语文功底, 有利于学生之后的全面发展。但是, 我们在面对传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时, 也应该进行严苛的反思, 充分正视这些问题, 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首先,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基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所以,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找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定位, 教师是引导者而非权威者, 不要过分地享受决策权, 要放低姿态, 学会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 还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收”和“放”的度,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 在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 就要学会“放”, 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比如, 在一些文章阅读的时候, 可以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讨论等, 但是, 还要把握好“收”, 学生由于年龄与经历的限制, 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是不够成熟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旁边发挥好引导者和护航者的作用, 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给予学生正确观念的引导, 平衡教学环节中学生个体的关系。
其次, 有效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水平。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不高,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小学语文在教材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文质兼优、富有感情的优秀文章, 所以教师应该在吃透文章的基础上, 对文章进行多元化的理解,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也为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奠定基础。在阅读教学环节中, 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直观感受, 整体把握文章的意境;还可以组织一些诸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辩论赛等形式的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朗读, 因为朗读是有效阅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感悟,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总之, 在阅读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形式, 积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再次, 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 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 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延伸,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比如,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文章, 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与阅读技巧。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课外阅读活动, 如读书角、读后感征文比赛等等, 让学生在竞争的意识下, 积极地进行阅读, 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1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篇十三
单位: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震华小学 姓名: 谭伟贤 邮编:537132 联系电话:180078518 58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程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鉴于此,我个人在此浅谈一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 发展需要 综合素质 教育在21世纪面对的挑战,不仅仅是各种制度上的教育改革,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正在进行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平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师生关系等各个领域开展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和网络对教育的影响可能会比任何教育哲学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更为显著。同时,现在教育呼吁新课程的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应结合新课改的发展需要,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新课程
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与研究。
一、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
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最基本和必备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必备的工具。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的兴趣,首先我们学校应当保证有可供使用的教学机房设备,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课时来授课和让学生上机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条件去施展拳脚,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没有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信息环境,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有多方面成员错误的信息导向以及不良网站的错误引导,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好学生对信息的正确提取,要浏览健康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简单的打打字、玩玩小游戏、编写程序等方面去正确地引导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处进行参观与考察,让学生开阔视野,这对于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同凡响的作用。
二、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过于重技术重教材、轻学生实际发展需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所以由于教师这种特有的权威性,理所当然地在课堂上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导致了教师一直在宣读教材、或者在强硬地灌输某种技术给学生,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孩子们身心健康面临“虚拟世界”的挑战,会更加期待入情入理、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坚决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这种不良的教学作风。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
1、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上课时不用死啃书本知识,也可以
适当地让学生玩一下小游戏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教师讲课不用拘泥于教材,平时多些积累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案例,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中上课、学习。
3、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
“竞争”者,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重视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知识应该是生成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建构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知识结构,或者是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与研究出来知识结果。鼓励探究性学习是知识生成的有效途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度更牢固,往往还能举一反三,向更广的方向拓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力求做到如下方面:
1、认真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在教学中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从信息技术课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努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学。
3、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会合理地评
价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科技活动,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向更深的知识领域进军!
四、在教学评价时,应综合多方面的内容和避免以个人为中心主义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评价基本沿用了终结性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仅仅评价了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部分终结性结果,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也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终结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评价仅仅起到甄别功能,而没有起到交流、互动、反馈、促进的作用。评价时大多是有关作品评价标准,缺少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而新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得到了全面的改进,既有对学生的评价,也包含了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如下方法进行评价:
1、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在信息技术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 4
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2、以知识为重点,重在能力评价。要让学生提高知识的搜集和吸取的能力,其中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来学习。
3、通过能力评价,反馈学习情况。通过做一些的题目来进行检查,教师可对学生的潜能作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这就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成长、成才。
4、自主探究,检查认知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从中检查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质量,更可看他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了解收集学生探究的信息。
五、在教学中,应时刻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追问。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下一轮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那么我们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
一是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二是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三是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以上的教学反思程序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相信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慢慢地得到提高,紧紧跟我们信息发展的快速步伐。
信息技术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素养基础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注重计算机软件本身的操作以及教学任务的达成度,而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环节。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尝试】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06-27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07-09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12-02
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01-16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12-05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06-25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08-28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