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上教案

2024-12-11

冀教版五年级上教案(精选6篇)

1.冀教版五年级上教案 篇一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 “浙江、杜鹃、明艳、蜿蜒 、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展示洞内景色的课件及视频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 )跟老师一起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师: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在文中标注。一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生:四人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

师:关于外洞的特点,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三、体会“外洞”的宽广

师:外洞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洞口宽、大:“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用洞口和我们常见的桥洞做比较的方法,非常真切。

生:外洞很大,宽广而开阔:“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用数字说明,形象具体。

师:谁能把外洞的宽广给读出来?

三、体会“孔隙”的惊险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大家看第5自然段,一起感受这段奇妙之旅。

师:哪个小组先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孔隙很小,“虽说是孔隙……船就出来”。

师:再读读这句话,还能读出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

生:我很好奇,很紧张。“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师:谁能把这种好奇、紧张的心情读出来吗? 自己练一练。

生:我觉得很惊险(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

师:惊险的感觉还有谁感觉到了,再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读出害怕、危险的感觉。

师:“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矮)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么贴着的?(学生感受各个部位紧挨船底的感觉)

生:因为人仰卧在船里,船很窄,很小,怕碰着上方的山石,所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好奇。

生:紧张、害怕。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唆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唆吗?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人仰卧在船里,上方和左右的山石都离我很近,所以感觉就像朝我压下来,比喻孔隙非常窄、很矮。

师:所以作者才又觉得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 (紧张、害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打动人。

生:如此惊险,也说明了孔隙不但窄小还怎么样? (矮)

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自然段。

四、体会“内洞”的奇特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展示汇报 ,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1)“黑”“内洞一团漆黑 , 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宽广。”

(2)“奇”(奇特有趣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也很值得观赏。”

结合语言情境展开想象理解词语“蜿蜒”“变化多端”“形状各异”。

师: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洞内的景观,大家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图片展示洞内的奇特景观———“彩云追月”“寿星捧仙桃”“擎天柱”“仙女帐”)

师: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大自然真是奇异无比。

(3)“大”“大得多”“十来进”

师:“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理有据。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

3.师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 ,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和神奇。

五、体会写法

1. 游完了双龙洞 , 回过头来看 , 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 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2.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 ?

3.那 么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写参观游记呢 ? 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写?

(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 , 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 第一 , 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

六、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先生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的奇观。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双龙洞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大家课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其实大自然的美景随处可见,如果大家对溶洞很感兴趣,离咱很近的北京平谷区就有一个大溶洞,AAAA级景区, 大家可以去那亲身体验一下。

七、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请以导游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

2.你 曾经到哪里旅游过 ? 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那里的景色,突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9记金华的双龙洞

2.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的探究。

教学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录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举行,青岛作为北京的合作伙伴开展了许多与奥运有关的活动,请看录象。你知道这是哪儿吗?这些人在做什么?(多媒体播放青岛的海滨木栈道上举行的全民健行活动的录象。画面定格为信息窗5)

师:多么热闹的场景呀!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类似的活动,你会去参与吗?你看小丽、小强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活动,老爷爷头发都白了还要坚持走完10000米呢。

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吧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本节课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解决吧。

学生观看录象,欣赏海滨木栈道的美景,感受全民健行活动的热闹场景。

学生从情景图及文字提示中了解到以下信息

1、老爷爷以每分70米的速度走了30分,又以每分60米的速度走了30分。

2、老爷爷参加个人组建行活动,全程为10000米。

3、小丽一家每分走52米,走了47分。

4、小强一家每分走50米,已经走了47分。

5、参加家庭组织健行活动行程为5000米。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

(1)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

(2)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

(3)小强一家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

(4)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情景图中包含的所有信息。

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

师: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老爷爷吧。老爷爷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而且要坚持走完全程,他的精神可真值得我们学习。刚才同学提出:老爷爷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请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发言情况。)

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边看图边独立思考,说出解题思路,并试着列出算式。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7030=2100(米)

6030=1800(米)

2100+1800=3900(米)

10000-3900=6100(米)

2、70+60=130(米)

13030=3900(米)

10000-3900=6100(米)

3、10000-(70+60)30

=10000-13030

=10000-3900

=6100(米)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关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小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合作意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在观察算式的基础上总结规律。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法。

活动三

师: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我们的小伙伴小丽和小强吧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什么?你能列出算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想出的好办法说出来,让大家与你们共享?

(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算法。

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与合作,独立想出办法后,在与同学合作交流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综合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学生与同位交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教师进行小结。

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活动五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63页的第1题,谁能说说第一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练习第1题,这道题主要让学生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自主练习第3题)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玩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了这么多体育用品,看书64页第3题,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买排球和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进行解答。

全班交流第一排的运算顺序,同位交流第二排的运算顺序。

在练习本上做每排的最后一题。(指名板演,全班订正)

学生通过观察表格,全班汇报了解到的信息。

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买排球和篮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2、买三种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买篮球比足球多花多少钱?

4、买排球比足球少花多少钱?

了解每个学生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六

师: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3.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判断理由。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感受;体验数学充满规律,体会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研究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准备计数器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复习回顾。

提问: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

2.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的倍数,对找出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分别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引导:我们知道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O.那你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想法。(按思维惯性,可能许多学生会猜测个位上是3的倍数)

许多同学认为,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上是3.6.9的数。(板书:3的倍数,个位上是3、6、9)

质疑:利用以前的经验学习新内容,是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大家联系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猜想,想法是很好的,数学学习经常可以这样类推。那这一次的猜想还对不对呢?大家来看几个数:13是3的倍数吗?26和49呢?(根据回答擦去板书内容后半部分)

2.利用经验,组织探究。

(1)找3的倍数。

(2)探索特征。

3.学生归纳,强化认识。

追问:现在你能告诉大家,经过找出倍数、观察比较,我们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让学生读一读板书的结论。

强调: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发现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反之,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不是3的倍数。

4.阅读“你知道吗”。

启发:当你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时,你对数学有什么感觉?

谈话:是的,数学很神奇、神秘,3的倍数居然和它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数学有许多神奇、有趣的规律,只要我们具有一定基础,认真探究,这一条条神奇的秘密和规律就会被发现和应用。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4页的“你知道吗”,看看会有什么神奇的规律告诉你。

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叫完全数?举例说一说。(结合举例6和28,先板书因数,再板书表示完全数的等式) 现在发现的完全数都有什么特征?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五第8题。

4.做练习五第9题。

5.做练习五第10题。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4.冀教版五年级下全册音乐教案 篇四

音乐活动“乡间飞歌”课时 第8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完成二声部。

2、通过回忆和搜集资料,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擂台赛——乡间飞歌活动之中。培养音乐综合表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

1、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完成二声部。

2、通过“乡间飞歌”音乐活动,培养音乐综合表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难点:通过“乡间飞歌”音乐活动,培养音乐综合表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2 4 —│1 5 1 5 4 2 0│ 同学

好,您 好

您 好

老 师

好 复习歌曲《白帆》、《同在蓝天下》、《天地之间》《会飞的七色花》《吹草哨儿》第一声部。

二、新授课

1、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吹草哨儿》的第一声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二声部,进一步感受春天和音乐的美好。首先让我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歌曲中低声部的旋律。

2、教唱第二声部

3、随琴试唱第二声部“同学们你们来唱一唱第二声部”

4、师生合作演唱。(老是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然后互换。注意段落之间要有对比,合唱和谐、均衡,富于艺术感染力。特别注意各声部的音准。)

5、多种形式演唱 A、领唱、合唱 B、齐唱、合唱

C、教师领唱、学生合唱

6、学生随音乐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吹草哨儿》。

7、总结

一首吹草哨儿,让我们感受了明媚的春天,在你们的歌声中,也让我感受到你们的欢乐。当然,演唱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中。真是高兴!希望大家有更好的表现。

三、音乐活动“乡间飞歌”

1、根据课前准备的情况,各小组做好表演准备并备好道具(如大鼓、磁带、彩笔、绘画纸等)。

2、宣布比赛规则:比赛开始以击鼓为令,鼓点一停轮到的小组必须说出或唱出与本队名称相关的歌曲。

3、引导学生紧张有序的进行,教师予以鼓励。

4、才艺展示:组织各小组表演自己编排的音乐剧、小品、歌舞节目。

5、动手制作:引导学生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队作品。

6、学生互评,教师总结。举行一个颁奖仪式,结束本课。

课后附记:第二声部演唱时比歌曲《白帆》进步很大,二声部也很和谐。

第三单元 抗日烽火

课题 听赏《保卫黄河》 课时 第9时

教学目标:

听赏乐曲《保卫黄河》,感受作品中宏伟气势,了解乐曲力度的变化,体会钢琴与乐队间的呼应配合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重点:听赏乐曲《保卫黄河》,感受作品中宏伟气势,了解乐曲力度的变化。难点:体会钢琴与乐队间的呼应配合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播放“黄河”的录像。

2、学生谈观后感。厅上月去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你们对黄河有哪些了解?

三、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教师板书)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由诗人偉未然作觍,冼星海作曲。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1939年他去看望青年诗人光未然,在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里,光未然亲自朗诵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约光未然将其改成歌词,并激动地表示:“我有把握把它写好。”仅一星期,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黄河大合唱》共分为九个部分。序曲、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905年6月11日,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前苏联莫斯科。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在新加坡生活和学习,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专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达延安,任“鲁艺”音乐系教授和音乐系主任,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音乐作品和大量论文。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称号。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他在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名作。

冼星海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不懈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音乐的革命方向,全面反映在反帝爱国斗争中。他不断探索音乐创作与群众的密切结合,努力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点又富于强烈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各类音乐作品,为发展中华民族新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1、播放《保卫黄河》。

2、歌曲分析。全曲共唱了四遍,第一遍和第四遍是齐唱,第二遍和第三遍是二部轮唱和三部轮唱。

[齐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首歌曲称“齐唱”。群众歌曲常采用齐唱的形式。[轮唱]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称之为“轮唱”。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常用轮唱这种形式。复调音乐中称之为“卡农曲”。

3、分析两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力。齐唱和轮唱在歌曲中的作用是什么?

4、再次聆听全曲。学生观赏,交流。

怒涛漩涡、波涛汹涌、险峡激流。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口客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最后由山东注入渤海

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

学生聆听全曲。听辨全曲的演唱形式是在怎样地变化着,展开联想,思考演唱中的每一个环节共性的特征,个性的特征。如:齐唱、轮唱各有什么特征。老师补充总结。

学生思考交流。齐唱表达了中华儿女齐心协力,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轮唱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侵略者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引入主题《保卫黄河》(教师板书)拓宽学生的知识

故事引入,增加趣味性,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记忆。

由学生听辨后,对全曲演唱形式进行评价并总结出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热 引导学生理解曲作者这种艺术手法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四、学唱《保卫黄河》(教师板书)

1、播放《保卫黄河》全曲。

2、教师范唱歌曲的齐唱部分

3、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二部轮唱。

4、教师设问:二部轮唱的声音效果像什么?

5、欣赏歌曲的第三部分:三部轮唱教师设问:歌曲为什么要运用三部轮唱的方式呢?曲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6、再次回顾第三部分,接着欣赏歌曲的高潮——第四部分,想一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音乐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使它成为歌曲的高潮?

五、齐唱歌曲,结束本课。

六、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中华儿女不屈不饶的精神犹如母亲黄河一般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听赏《保卫黄河》全曲。学生学唱。

学生随乐齐唱歌曲。

体会音乐情绪及比较音乐演唱形式。学生进行二声部练习。

学生:像滚滚的波浪,连绵不断。

三部轮唱随着人们不断的加入,声音不断的加强,表现抗日的力量从小变大,由弱到强。和第一部分相比,旋律都一样,演唱形式也一样,都是齐唱,力度加强,速度加快,音调升高。

全曲只有一段歌词,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速度、力度、节拍、节奏、旋律特点、音乐情绪)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课题 听赏《到敌人后方去》 课时 第10时

教学目标:

1、听赏歌曲《到敌人后方去》,连续出现的附点节奏及力度的层次变化。

2、介绍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作品及事迹。

重点:听赏歌曲《到敌人后方去》。

难点:连续出现的附点节奏及力度的层次变化。

教具: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进行礼式!

二、导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提问这首歌曲描绘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 随着这曲悲苍的《松花江上》,仿佛把我们带到了70年前的9月18日,似乎听到了那隆隆的炮声,似乎感受到了我们同胞扶老携幼到处流浪的凄惨生活,那是令每一位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同时随着那一声声的轰鸣,日本人开始了对中国的大肆侵略,我们的人民成了他们这群恶魔的游戏工具,请同学们看这段录象。(放南京大屠杀录象)

2、同学们能不能说一下此时此刻的心情?

老师的心情和同学们一样,在哪个年代里,象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但是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不甘在沉默中死亡,他们从自己同胞的血泊中站起来,拿起武器,同敌人进行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下面请听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肺腑的心声。

三、学习歌曲:

1、听录音:提问歌曲情绪及速度。情绪:活泼跳跃的、坚定、自信地 速度:进行曲速度 这首歌曲塑造了抗日部队深入敌后作战、英勇打击敌人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战士们无所畏惧,誓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爱国豪情。

2、下面再听一遍录音,感受一下这首作品中最具有特点、用的最多的一个节奏型是什么?表现了战士怎样的形象?

附点这个短促具有冲击特点的音型,使得歌曲更加的跳跃、活泼,描绘出游击健儿勇敢、机智、自信、神速出击的形象。

3、听录音,这首歌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在歌曲中共出现过几次? 这一句就是这首歌曲的主部主题(a),在歌曲中共出现过五次。这一部分节奏稳健中带有力量,旋律在一个大跳之后出现同音反复和级进,给人以勇敢、坚定、灵活、机智的感情。4、分段学唱a、b、c三个乐段

插部b:前两个乐句采用重复、模仿的方式,加上连续不断的出现附点节奏,使旋律具有动力和力量感。后两个乐句的旋律、节奏展宽,跳进增多,从而显示出一种气势,表现出抗日战士的浩然正气和坚定决心。

插部c:由两个乐句构成。旋律采用了重复句头、模仿句尾的写作手法,在情绪上给人以非常集中的印象:豪迈、自信、勇往直前。

5、下面同学们把这首歌曲连起来演唱,看主部和插部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abac‖a这是音乐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包括一个多次重复的段落以及若干个与之穿插对比的段落。一般主部主题至少出现三次,适合表现活跃、欢腾的情绪。

在这首歌曲里面,主部与插部穿插循环,起着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现人民战争壮观景象的作用,使游击战士乐观豪迈、机智勇敢的性格得到鲜明简洁的刻划。

四、处理歌曲 歌曲同学们已经唱会了,你们觉得自己唱的好不好?下面同学们从演唱声音、演唱力度及演唱形式上自己处理一下歌曲。

声音

力度 主部

有弹性、饱满

mp 插部b

坚定、自信

mf 插部c

高昂、饱满

f 主部尾声

坚定有力

插部b:采用类似数快板的节奏,使人连想到宣传队员在行军中打着竹板鼓舞士气的场面。

插部c:节奏拉宽,音调变的高昂,又象是充满必胜信念的游击战士在引吭高歌。按照同学们的处理完整演唱歌曲。

五、作者简介

同学们知道是谁写出了这么优秀的作品吗?

冼星海:出身于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同学们知道有那些吗?如《只怕不抵抗》、《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他以音乐为武器,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革命的音乐事业,赢得了“人民的音乐家”的光荣称号。每一首歌曲都是时代的产物,这些激越的战歌一经传唱就迅速流传开来,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给正在进行积极抗日的各界层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在我们祖国的建设时期,仍激荡起我们的爱国热情,下面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来把这节课学习的《到敌人后方去》完整的演唱一遍。

板书设计:《到敌人后方去》

情绪:活泼跳跃、坚定自信地

速度:进行曲速度课题 听赏《酸枣刺》 课时 第11时

教学目标:

1、听赏歌曲《酸枣刺》。

2、学习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间奏部分伴奏。

重点:听赏歌曲《酸枣刺》。

难点:学习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间奏部分伴奏。

教具:电子琴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全曲短小精悍,主要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采用领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具有一呼百应、此起彼伏的效果。情绪活泼天真,坚定乐观,反映了当时根据地儿童与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一、听唱歌曲。

教师范唱《酸枣刺》后提问:歌曲的意思是什么?

二、观看影碟。

教师播放故事片《小兵张嘎》片段。

三、听歌走步。

教师带领学生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情绪踏步。

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可以反复练习。

四、演唱歌曲。

熟练上面踏步后,教师和学生边唱歌边踏步并反复体验歌曲情绪。演唱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歌词的词意与音乐的情绪创编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

五、巩固知识。

演唱歌曲时,复习巩固段落反复记号的用法。

六、用打击乐器小堂鼓、小锣、小镲为歌曲的间奏配伴奏。

(1)指导学生复习这些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分组雄黄编这些打击乐器的节奏

(3)师生共同设计节奏

小堂鼓2/4 X X ︱X X ︱X X ︱X X ‖ 小

锣2/4 X 0 ︱X 0 ︱X 0 ︱X 0 ‖ 小

镲2/4XX X ︱XX X ︱XX X ︱XX X ‖

(4)生分组进行练习

(5)分组展示。教师弹奏乐曲旋律,学生分组为歌曲的间奏部分配伴奏。教师随机评价并提出有效建议。

七、为学生播放电影《冼星海》片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音乐家冼星海的简要生平、主要代表作及其影响。

课题 唱歌《小八路》

音乐活动“不能忘记” 课时 第12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小八路》。

2、通过看抗战影片、图片,演唱抗战歌曲,能够牢记历史并从中受到爱 国主义教育。

重点:能够用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小八路》。

难点:通过看抗战影片、图片,演唱抗战歌曲,能够牢记历史并从中受到爱国 主义教育。

教具 :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氛围

1、学生聆听歌曲《小八路》,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等。

设问:A 你聆听歌曲后有什么感受? B 这首歌曲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比如:节奏,音高,强弱等)C 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可以从歌词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旋律坚定有力,音高起伏不大,情绪激昂有力。

2、教师叙述背景:1937年的“七七”事变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大家熟知的“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地道战”正是中华儿女那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的体现。那是血与火的八年,亿万中华儿女经过长期的流血牺牲,前仆后继的艰苦抗战,终于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歌曲《小八路》所表达的就是全民抗战的决心与信心。

3、启发引导学生:如果要表现中华儿女抗日的决心,可以用哪些方式演唱歌曲《小八路》?

4、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歌唱的方法。

5、教师小结并引入新课:为了把侵略者赶出中国,我们的小英雄们也加入了抗日的硝烟中,让我们跟着歌曲一起感受抗日的激情。

二、学习歌曲《小八路》

1、聆听歌曲《小八路》,熟悉歌曲旋律

(1)教师弹奏《小八路》的旋律,学生聆听并感受旋律的情绪和速度,力度。(2)聆听歌曲的旋律,学生听辨旋律的节拍,听懂了这首旋律的节奏是“激情的”“坚定有力的”。

(3)听歌曲的旋律,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4)聆听歌曲的旋律,感受旋律的进行特点,领会“连音线,休止符,延时线,渐强”等基本乐理知识在歌曲中的作用。

(5)随琴模唱歌曲旋律,作发声练习.在模唱的过程中启学生围绕旋律的意境,学会用“高位置”的演唱,以表达坚定执着的决心,从而加深对歌曲情绪,速度,节拍的印象。

2、出示旋律简谱,模唱乐谱

(1)学生用“la”跟琴试唱简谱。

(2)第二遍师生接龙唱两遍。(3)学生分四组接龙唱曲。

3、学唱第一段歌词

老师:刚才我们用“la”模唱的是这首歌曲的旋律,旋律表达了小八路抗日的坚定决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歌曲的内容,用歌声送去我们的力量。

(1)聆听范唱,出示歌单,领会词曲结合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轻声跟唱。(3)接龙唱,两小句对唱 ,生唱前两句,师接后两句。

(4)歌曲演唱处理。

老师:怎样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抗日小八路的决心与信心?(师生讨论:一二句速度稍快,坚定有力,三四句音调渐强充满激情,特别是那一句“嘿”更应果断有力,再加上自己的手势会更显力度。)。

(5)通唱歌曲第一段。

4、学唱第二段歌词

(1)师范唱第二段歌词。

(2)学生跟琴唱第二段歌词(强调情绪处理)。

(3)采用多种形式合唱。

5、完整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小结:我们学习了歌曲《小八路》,用自己的歌声再现了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再一次演绎了小八路们那炙热的心。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抗日的歌曲、故事、电影和人物呢?我们课外可以一起唱一唱,说一说。

第四单元 民族之花

课题 唱歌《转圆圈》 课时 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歌曲的意境,用圆润、自然、有弹性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

2、了解彝族撒尼人音乐的风格特点。

重点:能根据歌曲的意境,用圆润、自然、有弹性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

难点:能根据歌曲的意境,用圆润、自然、有弹性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

教具 :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这节音乐课,上课之前啊,我们先做个律动活动一下。

2、播放音乐《转圆圈》进行律动,动作:听音乐拍手。

3、看节奏,大家看黑板上有许多可爱的小星星,它们排成了许多有趣的队形,请同学们看一看,你能不能把这些队形拍出来呢?试一试,2/4 55 5 ︳ 55 ︳生拍手。这个队形实际有两个小节,每个小节有两拍。大家再来看这个队形,你们还能拍出来吗? 3/4

5

︳ 55

‖这也是两个小节,这时候这个小节变成了几拍啊? 生:3拍。现在老师要把它变化一下,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么长的队形拍出来呢?

5 ︱ 55 5 ︳ 55 5 5 ︱

‖还不错,请男女同学分别拍,师:这条节奏,有二拍子出现,又有三拍子出现,这样的节拍叫混合节拍,是有一 定难度的,同学们刚才拍得很好,你们的表现这么出色,吸引来了一位朋友,是谁呢?请听 师唱 :啊,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谁来了?(月亮)我们用歌声欢迎月亮好不好,师教唱,生学唱。月亮是晚上出来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觉唱?(柔美)

4、师弹琴,生跟唱,师纠正。如果歌声在天空中越来越远,声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呀?生(越来越弱),我们可以用一个记号来表示一下,那也就是渐弱,你们可不可以让你们的声音传到更远的地方去啊?生:可以。师,我们现在跟着音乐来唱,唱到最后让我们们的声音越穿越远,我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

5、听音乐,生跟唱,师发现问题,注意让声音越传越远,是纠正。

二、新课教学

6、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小朋友们在月亮底下做游戏的歌曲,小朋友们要做什么游戏呢?他们是怎么做游戏的?你们听完歌曲就知道了。播放音乐。生:转圆圈的游戏,师:板书(转圆圈)它是彝族的一首童谣,7、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们是怎么做这个游戏的呀?我们看一看。谁能够用歌词来回答我?生回答。师:用小星星的这条节奏把它读出来,大家来听,看看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跟学读,师,那么转圆圈的游戏怎么才能转得好呢?生:手儿拉得紧,脚儿齐又快。脚儿齐得快,圆圈就转得圆,生教生学用节奏读出来。师:刚才我们是用手把节奏拍出来的,现在,我们用脚步看看能不能拍出节奏。拉起手,跺脚,师同同学们边拉手转圈,边用节奏读歌词。

8、听音乐拍手,在强拍的位置拍手,(第一排的位置)。

说一说对自己拍手不满意的地方。这首歌曲是混合拍的歌曲,用转手腕的方式拍三拍子

9、再听音乐跟节奏拍手。同学们拍的非常整齐,自己鼓励一下。(鼓掌)

10、师教唱歌曲,生学唱主旋律。同学们唱得很整齐,唱得很好,老师在那个地方唱了两遍?为什么?有个什么记号?反复记号。你能不能自己唱啊?生自己跟琴声学唱。

11、宋老师想和同学们接力比赛,我唱一句,你们接下一句,看能不能接得住,和学生换位置,老师接,注意装饰音的地方,像这样的地方哪里还有?找一找。注意高音的位置。听音及老师范唱。同学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什么心情?开心。

12、完整的听唱歌曲。用表情动作去表现开心。

13、创编动作,双手上摆,创意,能够发出响声的动作。拍鼓,谁愿意上来拍鼓?单脚跺脚,拍手。师弹琴,生边唱边做动作。唱的“乐”后面乐,前面“柔”。

14、听音乐,生跟唱,让所有的小伙伴都听到月亮出来了,其实是在干什么呀?呼唤同伴,一起做一做呼唤的动作,谁来做第一个呼唤小朋友的动作,柔一点,第一个呼唤完之后,同学们回应站起来,听音乐,拍手最后“吔”。

15、了解一下撒尼族,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撒尼族的童谣《转圆圈》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撒尼族,他们是居住在云南石林,撒尼族有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火把节,每到火把节的这天晚上,撒尼族的男女老少举起火把,点起篝火拉成圆圈唱歌跳舞庆祝节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撒尼族人模仿火把节时跳的舞蹈,请同学们来看一看。

16、观看舞蹈《阿细跳月》梁老师从这上面学会了一个动作,请同学们为我唱一唱,老师跳,看看你们能不能学会。

17、老师跳舞,学生边唱歌动作。脚垫起来,手拍手,请学生跟老师一起跳一跳,下面的同学唱。你们原地做,先迈右脚,看看我们能不能转得圆。

18、老师有一个想法,老师想把我们的课堂变成撒尼族的山寨,我们用我们的歌声和舞蹈,把这种游戏的场景表现出来,你们先回到各自的家里去,我们 的歌声前面要“美”后面要“乐”,领唱的站起来,其他同学站起来唱歌拍手,一部分同学跟老师跳圆圈舞。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了解撒尼族,了解拍子,舞蹈,有三个音组成的135以后有机会欣赏其他的民歌,让我们听着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走出教室。撒尼族人是云南部分地区彝族人的自称,不少撒尼民歌中以1、3、5三音为重要组成音,独具特色。

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著名歌曲《马儿快些跑》、《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就是根据彝族民间曲调提炼出来的。

彝族撒尼人有一篇著名的叙事歌《阿诗玛》。它通过阿诗玛与阿黑同封建势力的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坚强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撒尼人民称“阿诗码”是“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是撒尼族聪明、美丽、勤劳的姑娘,是千万个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个。课题 欣赏《瑶族舞曲》 课时 第14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瑶族舞曲》,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2、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听辨不同音乐主题,辨认不同的主奏乐器的音色,感受、体验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3、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里欢歌曼舞的热烈气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1、通过听赏《瑶族舞曲》,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2、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听辨不同音乐主题,辨认不同的主奏乐器的音色,感受、体验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难点: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里欢歌曼舞的热烈气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 乐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具:电子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的前几句音乐(点标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 ②有没有谁到过某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地旅游,请到过的同学对这个民族作简要解说。

2、初听乐曲,获得感知

看来,同学们对少数民族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我要放一段根据少数民族音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听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听完后,可能会说出乐曲的情绪、有很多种乐器在演奏或者说好象很多人在跳舞等等)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

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这个民族又具有什么特点呢?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所以,我来告诉大家,这首曲子来自瑶族。我们一起去瑶族看看那里的风格土人情。(幻灯片+音乐)。大家想不想了解瑶族并和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交个朋友呢?学生们一定会说:想。

3、分段理解,想象创作

下面,就让我们乘上多媒体快车,我来做导游,带领咱们全班去瑶乡旅游一圈如何?学生们一定会兴趣大增,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了。

细听三个主题

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1)先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如果把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了舞蹈的行列)?

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1)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主题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主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一主题表现的 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主题表现的又是什么呢(小伙子们双手猛击着长鼓,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

2)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第二部分主题

1)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4、再次复听全曲

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可任选两个方面,通过文字和图片对瑶族有个简单了解)(民族概况,传统节日)

旅游了一圈,天色已晚,同学们也累了,看!热情的瑶族朋友正在为我们准备篝火晚会呢,看来,我们又可以欣赏一台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晚会了。不过,在晚会开始前,我们的瑶族朋友有一道题目要考考大家

听下面几段音乐,任选一段,想办法把你听后的感想表达出来,可以画画、可以给音乐填词,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黑格尔曾说过(点问题):“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通过学生们的创作,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表达出了乐曲的情感,本节课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5、整体欣赏,参与实践

在这个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积极向瑶族朋友学跳长鼓舞,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所以,我这样对学生们说:大 家刚才创作得都非常好,我们在瑶乡旅游一天了,对瑶族也有了很多了解,我们还了解到瑶族的长鼓舞是很有特色的。现在,晚会已经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开场舞《瑶族舞曲》,就让我们在美丽的篝火旁,和我们的瑶族朋友一起,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吧!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跟着音乐,跳起了欢快的瑶族长鼓舞,这时的课堂,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有人唱歌,有人跳舞,还有同学拿着打击乐器在为乐曲伴奏呢。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我认为在进行说课过程当中,教师还必须注意语言的组织.课题 欣赏《嘎达梅林》 课时 第15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能说出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风格特点。

2、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重点:

1、感受并能说出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风格特点。

2、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感受并能说出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风格特点。

教具:电子琴

教学过程

(-)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1、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件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二)3.分段聆听 第一主题 ①师:聆听第一段音乐,试着用几个词语来表达你听这段音乐时的感受? ②与民歌《嘎达梅林》相对照,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③穿插蒙古草原风光,聆听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二段音乐:号召①聆听音乐,说说该段由什么乐器演奏? ②引导学生试唱旋律,强调附点的推动感及力度; ③将这段音乐和民歌的旋律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第三段音乐

①师:下面的这段音乐又将给你展现什么画面呢?请听音乐。②念节奏,提问:节奏是稀疏还是密集的? ③引导学生改变节奏速度,并练习力度上的变化;

④ 引导学生做扬鞭动作跟上音乐,提问:什么乐器模仿演奏? ⑤与民歌《嘎达梅林》旋律相比,发现其所引用的音乐素材

4、完整聆听

师:下面的时间我们要完整感受这个用音乐讲述的故事,听的过程中我布置两个任务。加上民歌主题,我们一共感受了四段音乐,每听到一段音乐时请你用手指示意我;第二,在音乐中,民歌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情绪上是否有变化?你认为这么写有什么用意?

5、完整聆听一遍歌曲。

(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5个组,课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课件)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课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

二组:蒙古族是怎样待客的?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会等)(介绍完后,一个学生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

(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三、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课题 音乐活动“民乐花瓣雨” 课时 第16时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民乐知识。

2、并进一步产生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重点: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民乐知识。

难点:进一步产生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教具:电子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我们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民乐百花园,去欣赏飘洒在我们身边沁人心脾的民乐花瓣雨吧!

2、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1)、请学生点击花瓣,聆听后再请学生说出乐曲名字。

(2)、组织学生跟着乐曲哼唱旋律。

3、教师:这么多好听的旋律都是那些乐器演奏的?通讯们你们有兴趣想知道 吗?(教师播放介绍民族乐器的课件+著名音乐)

请同学回答乐器演奏出的乐曲的名字。

4、请学民族乐器的同学在班里为大家演奏一曲。

5、看中英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盛况或者其他相关资料。

5.冀教版五年级上教案 篇五

课型: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认读生字、会写生字、会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培养珍爱自然、善待自己家园的美好情感。

时间预测:独学前置40分钟,口语交际3分钟,目标展示1分钟,对学3分钟 群学5分钟 展示24分钟 学案整理、自我评价、当堂检测4分钟

一、口语交际: 二走进知识超市 作者简介

陶同,原藉安徽安庆,1933年9月生,曾就读于重庆敦义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维科学研究所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发表论文《宇宙五代自组织系统与对象》、《创造时代的来临》《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问题》等150余篇,多篇为《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刊物、《文摘报》等报、刊、书转载、摘载。出版前沿系列著作七种,引起很大的反响。

陶同先生在思想界建树颇丰,其著作多带有独创性和前沿性。

陶同用记叙文的形式,向我们大家介绍了自己在美国期间,亲身体会到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以及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感人,一幅幅人爱动物,动物爱人的画面不断展现在读者眼前,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朋友——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能力提升:

1、我认为本课容易读混的生字:

本课难写的生字:

2、我找到的形近字:

我找到的多音字:

3、我能理解的词语有:

我发现的近义词:

我发现的反义词:

4、句子积累:

5、读了课文以后,我初步体会到

6、读艺展示:我认为 读的最好。

四、整理学案,自我评价。

五、当堂检测: 1.词语填空:

青()欲()窗()几()()空()惯 大()大()()不()会 和()相()2.句子练习:

许多鸟都是我从未见过的,有的____,有的____,有的____……令人不能有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3.积累文中的常用成语、优美词句和精彩句段。

4.小练笔:

请你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

拓展阅读

楼兰的忧郁

曾经“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的楼兰古城,渐渐被沙海湮没了。和楼兰同是地兴起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尼雅、古皮山等繁华城镇,也都先后湮没在近代的沙漠之中。而今,当你走进中国的西部,看到一些地区仍被沙海和秃岭包围时,你会发现楼半的悲剧并没有结束。

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老师赞扬哪个小孩儿是个好学生,是因为这个孩子既刻苦读书还能起早贪黑地挖甘草;赞扬哪家父母勤劳能干,总要领着人们参观他家满屋子的甘草。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把宁的生存环境“挖”得面目全非……

历史上的宁夏,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之说。古时的六盘山一带长满了棕木。棕森本是亚热带植物,能大量生长在六盘山地区,足见当时这里的气候多么温暖湿润。然而,今天的宁夏已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天的风可以将禾苗吹死,掩埋;夏天的风可以将庄稼“青干”在地里;秋天的风常使成熟的农作物纷纷落粒;曾经青山葱茏的六盘山,如今已是万山秃尽。

在青海,那个周长为360千米、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泊——青海湖,从20世纪到70年代以来,每年水位下降10厘米到13厘米,致使一些地方如今已露出了沙丘,形成了半岛。而那昔日“山多林林,民以板为室屋”的甘肃中东部地带,又是什么时候变成“万丈厚土,寸草不生”的呢?

追古抚今,不木禁让人战栗:沙漠竟从来没有停下它那要踩覆人类繁华的脚步!这又怎能不让人生出楼兰的忧郁?

3、人类的朋友 课型: 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培养珍 爱自然、善待自己家园的美好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常用成语、优美词句和精彩句段。

时间预测:独学前置40分钟,口语交际3分钟,目标展示1分钟,对学3分钟 群学5分钟 展示24分钟 学案整理自我评价4分钟

一、口语交际:

二、知识超市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小故事

▲英国有个好心的太太叫莫尔庚。一天,她去海边散步,救了一头闯进鱼网之中的小海豹,并为它疗伤,给它喂食。小海豹和莫尔庚一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个半月后,小海豹回到了大海。莫尔庚太太以为再也见不到它了。谁知,一年后,小海豹又回到了莫尔庚太太家去探望它的救命恩人。莫尔庚太太还设宴招待小海豹。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在一片冰天雪地的森林之中,一只母猴不忍舍弃它已冻僵的幼儿,一连几个星期都把幼儿紧紧搂在胸前,焦急地窜来窜去,虽然它知道它的孩子已经死了,但仍不相信事实,不放弃救治孩子的希望。

▲我在网上看到:广州一个名叫张俊青的人从大街小巷收养了30多只流浪猫,节衣缩食,把全部的收入和心思都放在猫的身上。她说:“猫与人类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她每天与小猫聊天,小猫也把她当成了好朋友,每天形影不离。

▲我们学过《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小狮子爱尔莎刚出世,它的妈妈就死了。作者发现了它,并把它带回去照顾、驯养。一次,作者受到犀牛的攻击。爱尔莎为了保护作者勇敢地同犀牛搏斗。爱尔莎要回到森林去了,分别时,作者感到莫大的痛苦,爱尔莎也对作者依依不舍。

三、能力提升

1、自由读课文,我觉得美国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谈一谈。

2、我能体会“不过使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与人和谐相处的动物。”这一过渡句的要义。

3、“人类的朋友”都有谁呢?这些动物与人类关系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画面一: 画面二: 画面三:

4、这些动物们为什么与人类那样友好,信任人类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朋友的心里吧。

5、由美国我想到了中国的哪些问题?联系生活,谈“中国环境与美国之差别”

6、通过学习与感受,请你写一份“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自我评价

3、人类的朋友

第三课时习题

一、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驱()车 和谐()婉()转 嬉()戏 浣()熊 摄()像 驯()养 瀑()布 水泊()拇()指 宠()物 栖()息

二、课文回放。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也是所有生物的()之;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是人类的朋友,()也是动物的朋友。

三、阅读训练

鸦阵

故乡失去的景观很多,鸦阵是其中之一。

鸦是指乌鸦,我们这地方土语叫“老鸹”。五六十年代,这种鸟儿很多。几乎每个村庄,那高高的树梢间都有乌鸦筑的巢。未进村,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那乌鸦巢也是乡村的景观之一吧。它使我们感到,鸟儿和我们人类住在同一个村庄。

出沛县城向西北,三里一堡,二十四里路共八个村庄。我们住的村庄叫四堡。我们村的地半沙半淤,称不上沙土窝,再朝西北,到六堡、七堡、八堡,就是沙土窝了,那是“微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的地方。那个地方的土质瘠薄,多碱,比较适宜种的庄稼有花生、红芋。我们称那个地方叫沙土窝,也称花生窝。每年秋天到刨花生的时候,便常常会形成这样的景观:成千上万只的乌鸦从西北飞来,像一片黑压压的乌云,遮天盖地,带起一阵狂风,这便是鸦阵。这鸦阵很惊心动魄,显示出鸟类的一种气势和威风。当鸦阵过来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便挥着手臂朝那天上的乌鸦呼叫:老鸹老鸹使风来,给我削个花生来。这鸦阵竟使我们的童年变得欢乐无比。

鸦阵的形成,自然和那沙土窝的花生收获有关。刨花生总是剥不尽的。那收获过的花生地,正是乌鸦觅食的好地方。于是,这季节聚集了成千上万只乌鸦也就不足为奇。

后来,这鸦阵便消失了;再后来,在故乡的天空或树丛,连乌鸦也很难见到了,因为这地方已容不得乌鸦的生存,它们或被农药药死,或为逃避猎枪的追捕,而迁徒到山区去了。

自然界不仅有鸦阵,还有其他动物的阵容。如某天某个时辰,突然有人发现大批的燕子飞过,或是麻雀飞过,喜鹊飞过,甚至看见有成群结队的黄鼠狼穿过大路。至于在水中,成群的鲤鱼,或是成群的黑鱼、鳊鱼、鲢鱼……可称之为鱼阵。

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世界同样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神奇、充满梦幻的世界。而现在,这种景观是越来越少了。多么希望故乡在创建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动物们留一片生存的环境。这地球,毕竟不只属于我们人类。1. 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成千上万只的乌鸦从西北飞来,像一片黑压压的乌云,遮天盖地,带起一阵狂风,这便是鸦阵。”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拟人 B.比喻 C.排比

2.作者为什么无比留念家乡的鸦阵?

3.“多么希望故乡在创建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动物们留一片生存的环境。这地球,毕竟不只属于我们人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冀教版五年级上教案 篇六

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3、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它们展开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到的结果。

5、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尝试计算、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和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或是两个长方体纸盒)、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学困生。

二、自主探究。、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指出面、棱和顶点吗?(学生没有的可让学生看老师的到前面来指)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的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面顶点棱

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三、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板书设计:

名称面顶点棱

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教学后记:

(二)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

(2)小组交流。

(3)反馈、辨析。

①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在脑子里想象你是怎样围的。

②引发争论:4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吗?

全班动手折叠验证,说明理由。

③哪些图形不能围成长方体?说明理由。

提升思维,深层探究

由上例引发的思考:(出示3号图形)

怎样变一变使3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

相机点拨:摆放的规律

2、出示下图:

怎样移动两个小正方形可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设计意图:由上例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引发的探究活动,变不能围为能围、变静为动、变特殊为一般,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教学后记: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知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媒体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填空。

.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3.这是一个(),它的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4.这是一个(),它的棱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二)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4.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师提问: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讨论)

老师板书: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

3.练习解答。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4.巩固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求表面积如何办?

学生:应该少算上边的一面。

列式:4×3+4×2.5×2+3×2.5×2

(三)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学生:棱长×棱长×6

2.试解例2。

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32×6

=9×6

=54(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明确: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巩固练习:一个正方体的面积是1.2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三、巩固反馈。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42×6=48(平方分米)()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第六单元分数除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总结规律和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除法.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重难点:

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并用多媒体出示找规律的题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充分表达不

同规律的机会.二.探索规律

.多媒体出示教材上的三组题,学生口算,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出结果.2.让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并交流发现的每组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师生共同概括规律: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在观察讨论的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发现、总结规律的过程。)

3.让学生自己写出一组算式,教师巡视,然后指名汇报。

(自己写算式是结论内化和学习的过程。)

三.拓展应用

.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题并思考问题,让学生理解题意。

(读题,理解题意,为解决问题作准备。)

2.提出:把张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整张饼的几分之几?让学生思考问题,动手画图。然后交流,讨论,得出:把张饼平均分成3份,就是表示整张饼平均分成2×3=6(份)每份是整张饼的。

(在思考、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中,借助直观获得问题的答案,为探索计算方法获得活动经历。)

3.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尝试。交流时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法的机会。经历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给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自主尝试、交流个性化思考方法的空间。掌握计算方法。)

四.尝试应用

出示“试一试”中的三道题,让学生自己计算。交流时,重点使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给学生尝试练习的素材,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

“练一练”中的四道题。

六.拓展练习

将第4题的条件和问题对调,让学生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即

÷等于多少。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规律,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师生共同概括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拓展应用的环节中,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画图,借助直观获得问题的答案。在尝试应用中,除个别同学,其他学生都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整节课来说,基本能达到教学目的。

第七单元体积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认识体积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知道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建立体积概念以及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李芳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

、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学生讲故事。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l: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人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人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请大家用手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

生1:手在抽屉里活动起来不方便了。

生2:手要从书包缝里才能放进去。

师:这是为什么?

生3: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师:对,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

生4:书包占的空间比石头大,因为书包大,石头小。

师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

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二、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生:不好比较。

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为什么分成小正方体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体后就能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正方形来表示的。

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正方体来表示。

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三、认识体积单位

师:请你们猜一猜lcm3、1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l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l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cm3。

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cm3。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lcm3。

师:请找出1dm3的正方体,与1cm3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吗?

生3: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dm3。

生4: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3。

师:1m3有多大?

生:是棱长1m的正方体。

师:你能想像出1m3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样吗?

师: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1:6个。

生2:10个。

验证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4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

生:大约是2dm3。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dm3,2盒粉笔就是2dm3。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教学后记:

(二)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呈现课题、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出示一长方体教具)

师:你能猜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

(1)每个小组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2)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块小正方体?你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我的发现是___。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3、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发展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四、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教学后记: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教学目标:、经历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高”的过程。

2、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在把长方体体积计算迁移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及公式归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字母公式为:V=a•a•a

教师提示:a•a•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三、议一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板书设计: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a3V=Sh

教学后记:

(四)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复习相关旧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119页上的表格填完整。

二、练一练1。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6立方米、8000立方分米改写成多少立方分米,也就是要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2)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解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三、练一练2

四、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这样,学生一般能概括: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应用。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教学后记:

(五)容积和容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转换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

情感目标

明白生活处处皆数学。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习:

3升=()毫升

2700毫升=()升

2.57升=()毫升

*0毫升=()升

2.4升=()毫升

3.5升=()立方分米

500毫升=()升

760毫升=()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填空。

(1)()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是长、宽、高。

(3)

6.09立方分米=()升=()毫升

750立方厘米=()毫升=()升

435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8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3)立方分米()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作单位恰当。

①升②毫升

2)3毫升等于()立方分米。

①0.3②0.3③0.003

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五、布置作业

.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把调查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毫升。

一瓶墨水是()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升

第八单元

统计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通过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2.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和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能对现实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统计图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判断和预测。

4.体验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说出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了解某市XX年每月平均气温,并制作成了直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互相欣赏。

2.请同学们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制作出条形统计图。

生回答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如果不用直条来表示(隐去纸条剩下点)把各个点用线顺次连接起来(多媒体连点)就成了另一种统计图。

4.揭题这幅统计图就叫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会它的作用。

1.让生讨论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师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横格、竖格各起什么作用?

3.这个地区XX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

三、读折线统计图

1.让学生读课本99页某市XX年水位变化的内容和折线统计图。

2.交流读图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

3.回答书中的4个问题。

4.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

四、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统计图,然后,交流(1)(2)两个问题。

2.(3)(4)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

3.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二)尝试完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画折线统计图

1.让学生了解表中的数学信息。

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图中圆点表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试着完成折线统计图。

3.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让画得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

二、议一议

1.观察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6年中戴眼镜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2.你能试着说一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三、练一练

1.让学生读统计图,了解表中的信息。

2.让学生观察身长变化的统计图,说一说图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第一小格表示1到50厘米,以后每格表示2厘米。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折线统计图并交流、展示。

3.鼓励学生自己画体重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4.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

上一篇:数学老师的年度教育总结下一篇:计生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