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2024-06-17

青岛版数学上册知识点(12篇)

1.青岛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一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在活细胞中才能活。

2、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3、细菌有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5、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如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6、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7、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8、像食盐、白糖、等物质,溶于水中之后,通过蒸发,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

9、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0、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1、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2、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13、牛奶中加入醋、啤酒或柠檬等酸性物质都不能喝,加入盐和糖可以喝。

14、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孤立存在,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

15、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跃。

16、动物在水中运动方式是游泳,在陆地上是爬行、行走、奔跑、跳跃,在空中是飞行。

17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是地心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叫日心说。哥白尼所著的《 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18、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小时。

19、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20、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

21、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编制了一个花钟。

22、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23、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24、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24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

25、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总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一个月。

26、日食发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这个天体就是地球。

27、月食发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 先亏,这说明月亮的运动方向是 自东向西。

28、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三十。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候,就会发生日食。

29、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约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大约49个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30、1961年,美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

温度可达-180度一下。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也没有生物。

33、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3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35、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36、动物保护自己的本领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37、人们把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了食物网。

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界。

38、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甘肃省。

39、朱鹮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禽类,已经濒临灭绝。

40、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水杉、银杏等。

41、野生动植物灭绝的原因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自身原因;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有:法律、保护区、人工养殖。

42、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鲨鱼生活在水中,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

46、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47、环境、食物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48、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51、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52、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53、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5、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

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6、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蘑菇的各部分名称为: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7、常见的食用菌有: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8、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像蜡烛燃烧、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9、铁在有水、空气、酸碱、盐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10、醋与牛奶混合后出现混合物凝结,啤酒与牛奶混合后成絮状,食盐与牛奶混合后无变化。

11、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12、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1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14、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的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15、游泳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适应水环境的方式,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飞行。

16、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17、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8、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19、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

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20、月球是个球体,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月球表面高低不平。

21、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2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3、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24、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25、我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水杉、银杏等大量珍稀物种在我国都能见到,我国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主要有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26、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出了筒形的物品,这就是仿生。仿生的过程是:发现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模型检测--—开发产品。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体惯性的说法,(D)是正确的。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B、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C、静止或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惯性也就没有了 D、任何物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惯性

2、一列由西向东行驶的列车,经过某一电线杆时,一乘客从窗口放下一小石块,让其自由下落,其(B)。

A、石块正好落在电线杆旁边 B、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东边 C、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西边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有关参照物的说法,(C)是正确的。

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4、两只轮船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B)。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5、下列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C)。A、纸燃烧 B、光合作用 C、面塑

6、下列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A、腐生细菌 B、酵母菌 C、病毒

7、下列有关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细菌都能使动植物或人产生疾病,因此十分有害

B、细菌中,少数种类有害,多数种类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 C、腐生细菌能毁坏食物,因此它是有害无益的

8、将粮食堆放在(A)中,不容易发生霉变。

A、较低温度的干燥环境 B、较高温度的潮湿环境 C、较低温度的潮湿环境

9、腐烂的水果散发出的酒香是(C)引起的。A、青霉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10、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B)。A、金属热胀冷缩 B、煤炭燃烧 C、纸折叠

11、产生月食的原因是(C)。

A、月亮被黑云挡住 B、月亮被太阳挡住 C、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D、月球自身出现了一些变化

12、一年中,日出较早的季节是(B)。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变色龙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身颜色来保护自己的方法属于(A)。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14、向日葵的花盘会跟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这是植物的(A)。A、向光性 B、向水性 C、向肥性 D、向性运动

15、(B)被誉为我国的“国宝”。

A、扬子鳄 B、大熊猫 C、藏羚羊 D、金丝猴

16、仙人掌的根会朝着(A)的方向生长。A、有水 B、无水

17、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B)。A 制造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18、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B)。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19、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B)条件不发生变化。A、一个

B、二个

C、三个 20、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C)。

A、植物 B、动物 C、植物和动物

21、春天,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B)。A、灰色 B、绿色 C、黄色 D、褐色

22、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A)。A 栖息地 B 居住地 C 生活区

23、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称为(C)。A 食物链 B 食物网 C 生态系统

三、判断题:

1、细菌和病毒一样,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温度越高越有利于霉菌的繁殖、生长。(√)

3、味道鲜美的蘑菇是从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

4、物质形态的自然变化,往往与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5、蜡烛燃烧后,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变化是不可逆变化。(√)

6、牛奶和柠檬汁混在一起,既发生了形态变化,以产生了新物质。(×)

7、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8、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9、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

10、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11、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12、小华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

13、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

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14、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

15、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16、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17、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

1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1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20、自然界和生态瓶不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

2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四、简答题:

1、如何辨别有毒蘑菇? 看颜色 看形状 看分泌物 闻气味。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想出了哪些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

烘干、冷藏、密封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改变物质形态?

把水变成冰 把木头变成家具 把小麦变成面粉

4、生活中人们防止铁生锈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涂油 喷漆 镀金

五、画出移动、振动、转动、滚动、摆动的轨迹。

六、铁生锈的需要什么条件?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我的实验方法:高温 加水

我得出的结论:潮湿 腐蚀

七、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画图说明。

日食是由于月亮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光。

月食是由于地球在月亮和太阳之间,挡住了月亮反射的太阳的光。

2.青岛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1. 合理调整顺序, 使知识更具系统性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章“数值的估算”其实是“有理数”一章的延伸, 而且是有理数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一部分内容, 也不难掌握, 没有必要放在第6章之后, 完全可以调整在学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之后进行, 而且估算中实验与探究的问题也恰恰是有理数乘方的计算问题, 我认为这样调整以后, 会使知识更具有体系性.另外, 上册最后一章第8章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 也可接着学习下册的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两章知识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先学完“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经过一个寒假的沉淀与疏理, 再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一种趁热打铁, 正是火候的感觉, 这样还可以利用方程或方程组的方法解决求角度问题中的一些难题, 使学生体会到用方程的思想还可以解决几何问题, 从而从知识体系的高度认识方程和方程组, 并培养应用的意识.再如七年级下册学完“整式的乘法”可以接着学习八年级上册的“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整式乘法运算与因式分解的联系与区别, 从而很好地把握这一知识点.

“函数”被誉为数学王国的“巨人”, 这个“巨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过于高大, 过于抽象, 他们很难理解,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观察图像, 从图像获取正确的信息并不困难, 但不理解函数, 也搞不清函数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感觉学生更多的是靠记忆而不是理解, 而到了九年级, “对函数的再探索”一节, 关于一次函数的知识还要从头再来一遍, 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所以建议这一部分知识后置, 如果为了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了解, 可在八年级上学期安排学习“一次函数”.

七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中有关圆的知识也显得过于乱而且浮浅, 概念太多又没有相关的应用,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建议先不处理, 后置到“对圆的进一步认识”整体学习.

2. 巧用习题与例题, 抓重点, 突破难点

新教材注重数学从贴近生活的实例中抽象数学模型, 每一节安排的内容都不少, 这无疑增加了学科的难度, 例如, 七年级下册一下子安排了“平行线”、“图形与坐标”、“二元一次方程组”、“整式的乘法”等多个重点知识, 所以时间紧, 任务重, 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在这样的困难面前, 教师感觉教得累, 学生感觉学得累是情理之中的事, 笔者总结的经验是, 抓住重点, 求精学透, 不贪多.

例如, 学习“函数和图像”时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课堂上先不研究引例中的气温曲线, 只处理例1中的一个问题:横、纵坐标轴表示什么?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轴分别表示什么.然后老师以投影的方式把图像投影到屏幕上, 让学生再静下来观察思考两坐标轴分别表示什么.两分钟之后学生开始发表见解, 一番争论发言之后, “横轴表示小亮离家的时间”, 这一点大家很快就统一了认识, 但对于纵轴表示什么, 学生的意见分歧很大, 主要有两个方面:表示小亮走的路程和表示小亮离家的距离.老师把这两个观点写在黑板上, 进一步问:路程和距离是不是一回事?学生异口同声说:不是一回事.老师再问:那它们有什么区别?你如何说明它们的区别?有的学生用画图的办法说明:路程是随着小亮行进的时间不断上升的, 而小亮离家的距离还有可能随着小亮往回走而变小;有的同学采用表演的办法, 先确定一个目标点, 从出发点到目标点来回行走, 说明行程不断增大, 而距出发点的距离却不一定增大, 等等.学生们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争论, 讲解, 总结, 最终弄清路程和距离的区别, 也就弄明白了纵轴表示的是小亮离家的距离而不是小亮行走的路程.本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就这样突破了, 接下来的题目, 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 在学生展示讲解的过程中, 老师还根据情况补充了几个相关题目, 学生解决得也很轻松在学生完成了所有知识学习任务之后, 老师以游戏“新编龟兔赛跑”进一步来检测学生对图像的认识, 学生的热情极为高涨, 全然不顾下课的铃声, 手臂高高地举过头顶, 一个劲地喊:“老师, 我来讲, 老师, 我来讲.”发出下课的口令时, 笔者听见学生这样的叹惜:“唉!这么快, 还没学够!”还有的孩子直接跑到讲台上来跟我说他没来得及说的内容.

这节课下来, 笔者感觉特别轻松, 和孩子们交流了一下, 他们也觉得学得很轻松, 感觉很开心.由此可见, 一堂课抓住重点并突出重点的重要性, 只有抓住并突出了重点, 才能将知识整体化;只有抓住了重点, 学生才能静下心来, 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分析问题, 研究问题,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抓住了重点, 能使教与学都变得轻松起来.而抓住重点的办法就是要合理地整合教材, 灵活地选用引例、例题和习题.

3. 适当提前示范逻辑推理的过程, 消除学生对逻辑推理的畏惧心理

七年级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时, 笔者就把“∵”“∴”这两个符号教给了学生, 并在学习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与相似等几何知识时, 教学生把自然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 解答说理问题时示范并要求学生写出逻辑推理过程, 效果还是不错的, 到八年级下册的“几何证明初步”一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逻辑推理证明了.

3.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知识乐园 篇三

展示台10%(有创意者加2分)

一、我会当编辑4%

今年寒假,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办一份语文手抄报。

1谙你为自己的手抄报起个新颖的名字:_______

2你准备设计的栏目:

二、我会当侦探4%

小宝家的粮仓被“盗”了。小宝的爸爸说这个小偷肯定是甲。这可怎么办呢?他们决定请乙出马,果然,乙不负众望,活捉了甲。甲是谁呢?有一则谜语告诉了我们:眼睛不大,细长毛发,以偷为生,谁见谁打。谜底:那乙是谁呢?请根据它的特点来编一则谜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谜底(友情提醒:谜底是本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题目1:

阅读屋20%

一、趣味阅读7%(2+3+2)

狐狸和乌鸦

乌鸦又衔着一块肉在树枝上休息,一只狐狸来到树下。

鸟鸦没料到狐狸会来这么一手,听着听着,气得浑身打起颤来。她刚开口回骂,肉从嘴里掉下来,狐狸叼着肉一溜烟跑了。

谁知,狐狸却开口大骂起来:“你这臭嘴婆娘,顶风臭十里!穿一身丧服,叫人看了就作呕!还有你那破嗓子,比驴叫还难听百倍……”

乌鸦想,他肯定又是来奉承我的,这回我可不上当了。任凭他把好听的话说上十箩筐,我也不理他。

1给上面四段话重新排排队,变成一篇通顺的文章,把序号写在()里面。

2乌鸦过去是怎么上当的?在本文中又是怎么上当的?请根据你的了解有顺序地写几句话。

3读了这则寓言后,我想到了:

二、精品阅读13%(1+2+2+2+2+4)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你平时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不断积累,学校以外的大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而且这里比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不信,你跟我一起去走一走。

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随处可以学到语文。形式多样的店名牌子、五花八门的广告,这些都离不开文字。仔细把这些文字品味一番,会让你真正懂得什么叫语言的精确和准确,你一定会流连wang(忘望)返。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为一个个成语、一句句名言遭更改而不平,会因为发现一个被包装得十分漂亮的错别字而兴奋不yi(已己)。

好的电视节目中也能学到语文。电视能把广bo(搏博)世界构建成一个个知识的窗口。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有比课堂更广阔的天空,这些无不和学好语文息息相关。

走进大自然,这里也有语文。自然环境中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艺术世界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这些都会在我们的心底留下永久的记忆,会丰富我们的生活。

生活离不开与人交往,更离不开语文。有时需要写留言条,拟一份表扬稿。节日到了,送张贺卡给老师亲友,不忘附上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同学好友生病了,shao(捎梢)份诚挚的祝福给人带来安慰。

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形的,有声的,无形的,无声的。只要不断去捕捉,用心去体验,学习语文无时不能,无处不能。

1给短文加个适当的题目:__________

2给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用“对”标出。

3文中提到了大街上许多成语、名言遭更改,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吧。回想一下,将它列出并改正过来。

例:衣衣不舍(依依)

4用“_____”画出2~4段中可以概括段意的句子。

5看广告,学语文。

A晶晶亮,透心凉——“雪碧”饮料广告。 “晶晶亮”说明产品:___________;“透心凉”说明产品:_________。多么形象的广告啊!

4.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四

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数学教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给一些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给一些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

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让学生先预习,预习要求是这样提的:

1、先读课本,要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认真阅读。

2、寻找图中的信息,并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4、怎样计算?课堂中我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回忆昨晚的预习情况,并做好汇报工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他们进行讲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缘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及时讲解,重点讲明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都要进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或三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学时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必须加强学生的平日运用,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还不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

末尾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末尾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容易出错,所以在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漏写乘数后面的0。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练习,使学生做到熟能生巧。

位置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对八个方位比较熟悉,因此,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内容。但有部分学生分不清行走路线,在叙述时往往条理不清。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话表述清楚: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到哪里,再向哪个方向走。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 课代表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63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2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学反思

连续进位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个难点的突破上,我把它变成了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儿歌:乘法坚式请注意,相同数位对整齐,个位乘完乘十位,一位一位乘下去,满了几十前进几,这个口诀请牢记!

在本节课中,该儿歌的总结利用了两个算式:72X5 118X5 利用72X5利用118X5总结

“5为什么对齐72的个位?”“把7对齐个位的8,就是用一句话„„”“乘法坚式请注意,相同数位对整齐”

“分别用72的个位乘5后,再用十位上的7乘5,如果72还有百位呢?”“用118的个位、十位、百倍上的数分别乘7,一句话,就叫做„„”“个位乘完乘十位,一位一位乘下去”

“个位5乘2滿了十,怎么办?““个位8乘7滿了„„向„„,十位1乘7得7再加上个位进的5,怎么样了?怎么办?也就是说„„”(无论哪一位)“滿了几十,前进几。这个口诀请牢记!”

什么是周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是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描”到“量”,又到“摸”、“选”,最后再“量”。

其次,我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我让学生选——选班级物品摸周长;选身体部位摸周长;选喜欢的方法量周长。选一选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张扬个性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或愉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再次,好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两次“量一量”,一量树叶的周长,二量同学腰围。学生自己量树叶的周长,可有的同学觉得两只手不够用,主动请求同桌的帮忙。他们是那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这样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他们还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即使学困生也不感到困难,轻松学会了“周长”。

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班级人数多,个别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在活动描一描及量一量中比较慢,为了照顾到这些孩子,使教学的最后一环“拓展练习”只好布置为课后完成。

2、由于孩子收集的树叶形状的单一性,在汇报及展示量出树叶的周长时,没能显示出面积小而周长大的情况。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的来说,到达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了周长。但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还不够突出。在课堂当中,没有设计好有效的激励措施,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程中来。

2.课堂的教学设计还有待改善。本节课,周长的具体概念提出的时间稍晚,应该在引入之后就板书出周长的描述性概念。

3.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比如:有学生提出眼镜的周长是什么?我没有正面解答眼镜的周长是眼镜框面一周的长度,而是将这个问题忽略过去。

买矿泉水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得不很理想.原因主要有两点:1.算术本身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2.我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主要的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方法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设计过于传统.本节课的初衷是在运动会的情景中,通过解决运动会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估算和连乘.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走入了传统教学的误区--以做大量练习题为基础,灌输给学生知识.导致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做题的方法,没有到达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并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2.我的心态出现了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想不明白,试图自己帮助学生解决所有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一不小心就走如了自己最痛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距离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务必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几天来的图形周长教学,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灵锐思维给予我心灵上的碰撞。关于长方形周长的两种计算方法该不该优化?怎样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老师们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非常关注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的今天,有的老师为了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算法,任其解题思路是繁还是简。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我们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平上?

5.青岛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五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95人,大部分同学勤学好问,活泼好动,喜欢动脑思考,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具有了基本的口算、笔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上课能够积极动脑思考,敢于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特别突出。优秀生上课能专心听讲,合作意识较强,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还有少部分同学成绩偏差,成为学习困难生,这些同学在学习时处于消极接受,被动理解的状态。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应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教育,并抓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在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的基础上,抓两头带中间,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做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全册教材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册教科书以《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采用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本册教科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安排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包括:万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器,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空间与图形包括:观察物体,平行与相交。统计与概率: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包括:荡秋千,纸与我们的生活。

三、教学总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2、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教复杂的运算。

4、了解直线;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5、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身边的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

2、能初步用数和形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他人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的情竟中,发现并提出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能综合运用平行与相交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在探索、交流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积累与同伴合作的经验。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数与代数包括两位数除法、认数、使用计算器。

2、统计知识:能根据现成的记录单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并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难点: 几何知识包平行与相交。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两条直线间的关系平行和相交,并通过联系与对比使学生弄清图形间的关系和区别,发展了空间观念并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化和转化是有规律的。

五、单元(组)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认识的掌握亿以内的数及其意义,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数级。

第二单元:,先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再学习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方法。用计算器进行两步混合运算,并练习。

第三单元:这节课就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来。

第四单元: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及点到直线的距离。了解平面上两直线的平行和相交的位置关系。

第五单元:这部分内容是“除数是三位数除法”这一单元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学生掌握试商方法,先讲除数是整十数的,然后讲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先讲在试商中不需要调商的,再讲需要调商的;当学生掌握一般试商方法后,为了提高试商的速度,再讲用比较灵活的方法试商。

第六单元:通过观察和动手等教学活动学会整理数据的不同方法,能把得到的信息填在条形统计图上,知道横轴与纵轴表示什么和一个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感受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看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从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分析问题。

第七单元: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多位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空间和图形,统计。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

六、单元(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单元: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第二单元: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感受用计算器计算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三单元: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单元:、在探索平行与相交的过程中,提高初步的观察、想象和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能综合运用平行与相交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第五单元:通过口算法、笔算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试商法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试商和调商,使学生体会试商方法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第六单元:引导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操作与合作能力,体验数学的魅力。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合作的愉快,培养创新探索精神。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材料,培养统计的数学思想,加强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第七单元: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内容(单元或组主要训练项目)

第一单元: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第二单元: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第三单元: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知道速度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第四单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两条直线间的关系平行和相交,并通过联系与对比,使学生弄清图形间的关系和区别,发展了空间观念并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化和转化是有规律的。

第五单元:以旧引新,新旧结合;口算笔算结合;基本试商法与技巧试商法结合;学生尝试与教师指导结合;学生练习与教师讲解结合等。教师和学生处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等地位,这样课堂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爱学,乐学,易学。

第六单元: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第七单元: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八、单元(组)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读写,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第三单元: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知道速度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的方法。理解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第五单元: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

第六单元: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分析问题。

第七单元: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九、教学措施

1、在具体的情竟中,发现并提出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能综合运用平行与相交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6.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 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 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a:b=c:d(b,d≠0)或a/b=c/d;ad=bc

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拓展应用

1.课本43页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5 (2)0.2:2.5和4:50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 ():15=4:5

3.猜数:老师有一个比例,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你是怎么样思考的?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都有共同的特点吗?

24:()=():2

4.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1/3:1/6和1/2:1/4 1.2:3/4和4/5:5

四、拓展

已知3×40=8×1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比例,你能写出几对比例。提示:先把3和40当作外项,再把它们当作内项。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2、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项,其中两端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当然还可以解比例,这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课本43页练习八第5、7题。

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1、2. 4 : 1.6 = 60 : 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7.青岛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七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一次函数课程内容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4)理解正比例函数;(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1]

(二)本章教学目标分析。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展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在实际背景中感受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体会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2]

(三)本章学习目标分析。“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函数,从“数”“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并形成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意识,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一)主题图与章前文字。本章主题图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健身跑、弹簧秤等图片,力图让学生认识到章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在直角坐标系中同时展现一次函数的表达图像两种表示方式,一方面体现了本章与上一章“位置与坐标”的密切联系,另方面也暗示了“数”和“形”是一次函数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研究其他有函数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2]

章前文字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切入,转而思考这些关系的刻画,自然过渡到本章的学习主题。而一连串的疑问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点明了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本章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顾。

(二)例题设计。以第四章第二节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为例,例1是在明晰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出现的一个例子。考虑了三个方面的情况:是正比例函数(当然也是一次函数),不是一次函数(当然也就不是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这暗含了某种逻辑关系。对此,不必告诉学生,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例2的文字量较多,三个问题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带领学生读题,划去对解决问题无关的文字,明确已知与所求;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评讲。

(三)学生活动。本章教材里的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以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图像为例。

做一做:

1、画出正比例函数y=-3x的图像;2、在所画的图像上任意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3x。[3]

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画图体验,同时也为后续归纳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共性提供材料。因此,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四)阅读材料。"读一读"是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实、现实中的数学应用介绍文章或趣味性小评文,本章的阅读材料是:中国古代漏刻。

漏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一次函数的一个创造性应用。介绍这一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挖掘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应用实例,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一些研究性活动,探寻各种计时方法。

(五)课后习题设置。本章课后习题设置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数学理解、问题解决这三大块。

1、知识技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数学理解:通过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3、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回顾与思考。本章通过一定的探索活动抽象出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并进而研究一次函数的的有关性质和应用。"回顾与思考"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三、对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一)问题情境的选取要尽可能符合广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函数概念引入中,所引用的摩天轮对很多没有坐过摩天轮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陌生的生活情境。(二)北师版教材在综合性习题类型的编制方面应有所增加.如增加一次函数在几何中运用的习题,增加求函数自变量范围的问题,增加函数实际应用问题的类型,如运输问题的最优方案问题等。[4](三)北师版教材中例题的数量与题型的种类应有所增加,并且例题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课堂内容、习题相匹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青岛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八

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雪山乐园主题图。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整理复习。教学难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应用。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模型。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物体。教学设计:

一、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雪山乐园中参观了凉亭和滑雪场,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圣诞节到了,你们看,谁来了?()圣诞老爷爷带来几棵圣诞树(指黑板),等我们把这些树上挂满知识果实以后,老爷爷就会送礼物给我们。想得到礼物吗?好,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起走进雪山乐园。(板贴课题:雪山乐园)【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天真可爱,为了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圣诞老人派发礼物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二、复习:

(一)图形、位置的复习

1、复习立体图形(出示)(1)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2)师: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哪?(学生一一说明,教师随机板贴。)(3)师:你们的桌子上就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小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他们的样子。(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应物体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特点。教师随机指导。)(4)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说说这些物体的样子。(生自己选择,拿的是什么体,它是什么样的。)(5)师:教室里也有这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朋友,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纠正。)(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图形”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板贴:图形)【设计意图:在本节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观察主题图,回顾以前学过的图形,并从图中找到与学过图形相对应的物体。然后通过摸实物进一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点,同时说出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物体。真正的把学过的知识整理并运用。】

2、复习位置(1)师:打雪仗堆雪人真有趣,圣诞老爷爷还会带我们去哪呢?(出示)(2)师:咦,圣诞老爷爷呢?()(3)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小组内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们都在哪儿?(师巡视,随机指导。)(4)找生交流。(是板贴:前后、上下、左右)(5)师:同学们看的很认真,你们看老师现在在哪?(6)你能说说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吗?我们平时说话还经常会用到表示位置的“上下、前后、左右”,你能说一个吗?(7)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位置”的知识还真不少呢!(板贴:位置)【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由找圣诞老爷爷引导学生对位置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具体说说图中每个图形的位置,最后说说生活中需要用表示位置的词语来描述的例子。通过以上几个环节,来复习整理并巩固位置的这部分知识。】

(二)比较和统计的复习

1、复习比较(1)师:圣诞老爷爷接着带领我们去哪,你看到了什么?()(2)师:这么多的冰雕小动物,你能给小鹿和小松鼠比比个吗?(板贴:高矮)它们还能比什么?(板贴:多少、大小)(3)师:你怎么知道猴子比兔子少?(因为小猴3只,小兔4只,3<4。所以,小猴比兔子少。)(5)师:同学们回答真积极,老师请两个同学过来,你们说他俩该怎么比较?现在老师和他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师:看来谁比谁很重要,不能单独的说谁高或者是谁矮。)(6)师:同学们既会看又会说,还真的是很会“比较”呢!(板贴:比较)【设计意图:在本节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出冰雕小动物不同之处,并以此展开对生活中不同事物的比较。同时,教师渗透比较的对象发生变化时比较的结果也发生变化的数学思想。】

2、复习统计(1)师:如果想知道这些冰雕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该怎么办?(统计一下)(2)师:好,请你们小组合作完成手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3)【板贴四个小组统计表】师:谁能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统计的?(学生说,教师随机提炼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并板贴。)(4)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分一分、数一数、排一排”的过程就是“统计”。(板贴:统计)(5)(出示)看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口头提问并口头解答。)【设计意图:在本节教学环节中,由学生独立解决老师所提出问题,引出对“统计”知识的回顾应用。同时,在小组交流中,回顾整理统计的方法。】

三、律动:同学们,现在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让我们一起来拍拍手。(1)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2)看谁能说出和老师意思相反的词,并做出动作。(师说大,生说小)【设计意图:在轻松的氛围中,回顾刚才所复习内容:位置、比较。】

四、练习:师:好,刚才我们休息了一会。接下来,我们再努力闯过四关,圣诞老爷爷的礼物就会来啦!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

1、第一关分一分:()这两个小朋友的房间太乱啦,大家能帮忙整理一下吗?你打算怎么整理?好,请打开书第115页,大家按照统计表对以上物品进行分类统计。【实物投影展示订正】学生说数量,老师表扬数一个划掉一个的好方法。

2、第二关:比一比。()师:你看到了什么?。追问,小狗一定比小兔重吗?

3、第三关:圈一圈。()师:这个叫小华的女孩在干什么?仔细观察,想象出是“前、后、侧”那一面照出的,然后圈出来。问:你怎么知道照的是后面,你是怎么判断的?你怎么知道照的是侧面,你是怎么判断的?

4、第四关捏一捏:同学们,你们喜欢捏橡皮泥吗?(喜欢)。请你捏一个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者是球的物体送给圣诞老爷爷吧!【实物投影展示】找生展示并说。我相信圣诞老爷爷一定很喜欢!

9.青岛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九

数学教学计划

工银第二希望小学

2011.9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教材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运用和统计这四个领域来进行设计的教学的。其中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单元(表内乘法一)、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七单元(表内除法)和第九单元的混合运算都属于数与代数的范围;第三单元的角的初步认识和第六单元的方向与位置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第八单元的统计与可能性是属于统计方面的知识;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秘密”和“我喜欢的地方”。教材把乘法的初步认识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单元,更加重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从体验生活中连加现象到体验同数连加现象,逐步引导学生体验,加大了学生的体验过程,为学生学习乘法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教材富于童趣,渗透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例如: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乘法的认识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表内乘法

(二)更是从学生身边的剪纸、做沙包、折纸飞机和做中华结这些学生熟悉的制作引入学习的。本册教材空间较大,其中的两个创新点很有特色,把同数连加的写法,写成乘法算式;用加法算乘法,改用口诀计算乘法这样计算起来就很简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7、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重点难点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之一。教材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变魔术、杂技等内容为素材,由“情境串”引发出 “问题串”,利用儿歌的形式来学习乘法口诀,形式新颖有趣,教学时引导学生先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记住乘法口诀,为以后的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混合运算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强调:在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在熟练的基础上正确计算。

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8人。男生40人,女生38人。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习惯也基本养成,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握所学知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学生差距较大,部分后进生理解分析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另外,班内的学习气氛尚不够浓厚,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常抓不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上课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能自觉地完成课内作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经验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积极创造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

2、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多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问题,逐步引导理性思维的养成。

3、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4、少一些呆板的练习,适当布置有趣的作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5、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

6、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认真书写作业等。

教学进度

第1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第2单元 表内乘法

(一)„„„„„„„„„„„„„„ 5课时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 4课时 第4单元 表内乘法

10.青岛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十

1.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通过图象和文字两种信息形式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这两种形式去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因此在素材选取时, 既关注由现实背景确定一次函数的实例,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又关注由图象特征研究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例子,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的过程, 体会一次函数的建模思想,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2.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两个基本量———k、b, 我们根据情境需得关于k、b的两个方程, 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学生还没学, 因而本节课研究的一次函数, 某个参数 (k或b) 应较易于从所给的条件中获得.

二、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作一次函数的图象, 学生应该有所领悟:当k、b不同时, 所作的直线不同, 由此分析得出: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求出k、b.

2.学生还未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求k、b时会有一定难度.

3.学生识图还处于启蒙阶段,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2) 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 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2.能力目标

(1) 通过现实情景, 获取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必要信息,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感悟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道理

(2) 通过图象获取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信息, 利用图象来分析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变化趋势,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2) 在探究合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感受共同合作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给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与回顾, 提问:正比例函数及其一次函数表达式及其性质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课本P194页 (略)

[师]启发诱导, 让学生通过图象分析所求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如何求?

[生]同伴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才能, 写出解答过程.

[生]总结求正比例函数表达式的几个条件

[师]引入课题, 如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例1 (补充) 直线l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

求 (1) k与b的值

(2) 函数的表达式

(3) 当x=6时, y的值是多少?

(4) 当y=6时, x的值是多少?

[师]图象是什么函数?

[生]一次函数.

[师]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需知几个条件?

[生]需要两个条件.

[师]如何从图象中获取?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得知:交点坐标 (0, 3) (-2, 0) 把其中一个点的坐标 (0, 3) 代入表达式y=kx+b中, 求出b, 然后把 (-2, 0) 代入表达式求出k, 最终求出y与x之间的表达式.

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如果已知函数的图象, 怎样求函数的表达式.大家互相讨论之后再表述出来.

[生]第一步应根据函数的图象, 确定这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或是一次函数;

第二步设函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根据表达式列等式, 若是正比例函数, 则找一个点的坐标即可;若是一次函数, 则需要找两个点的坐标, 把这些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所设的表达式中, 组成关于k, b的一个或两个方程.

第四步解出k, b的值.

第五步把k, b的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师]由此可知, 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

[生]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一个条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条件.

例2课本P194页 (略)

[师]请大家先分析一下, 这个例题和我们上面讨论的问题有何区别.

[生]没有画图象.

[师]在没有图象的情况下, 怎样确定是正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呢?""

[生]因为题中已告诉是一次函数.

[师]如何从题中获取两个条件。

[生]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cm, 得知:x=0时, y=14.5, 弹簧挂3千克物体时, 弹簧长16cm, 得知:

x=3时, y=16, 知道上述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得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师]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4.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师]通过上述三个例题, 请同学们总结, 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

[生] (1) 设函数表达式.

(2) 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

(3) 解方程.

(4) 把求出的k, b的值代入表达式中即可.

5.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 随堂练习:P195页1、2题

(2) 达标检测:知识技能1、2题

八、感悟与收获

[师]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困惑?

3.你能总结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吗?

九、布置作业:P197页第4题

十、教学设计的几点说明:

1.根据课标,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探究规律———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2.通过师生互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的教法,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建立友好的师生情感, 使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11.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一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包括以下内容:

海底世界——数数;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实践活动;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换牙了——统计;雪山乐园——总复习等内容。

二、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熟练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或=的含义,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4)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5)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6)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2、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2)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海底世界

——数数„„„„„„„„„„„„„„1课时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8课时

二、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3课时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14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四、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2课时

五、海鸥回来了

——11—20各数的认识„„„„„„ 3课时

六、有趣的游戏

——图形与位置„„„„„„ 3课时

七、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6课时

八、我换牙了

——统计„„„„„„2课时

实践活动

——大蒜有几瓣„„„„„„ 1课时

九、雪山乐园

12.青岛版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十二

一、试题分析

本次测试试卷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立足课本、关注过程、重视方法、体现应用、开放渗透、题量适当、难度适宜,让全体学生在考试中发展各种数学潜能。

二、答题情况

1、第一大题:填空题。

此题共有10个小题,考察内容覆盖面广且具有典型性,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从学生答卷来看失分非常严重。特别有下列试题如:3.15*0.28的积有()位小数,学生审题不清造成失分。单位换算,6千克90克=()千克,也是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题目,究其原因,应该是对分数基本性质理解不明造成失分的。

2、第二大题:判断题。

第5小题学生出错的不少,原因是学生不能理解题意。

3、第四大题:计算题。

本试题是计算题,共分为三部分:直接写得数、解方程、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试题设计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无偏题怪题,主要测查学生对四则运算掌握情况。学生对相应的运算规律不能灵活地进行运用,能简算的不简算,造成失分。

4、第五大题:综合应用。

此题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空间观察能力较弱造成失分。

5.第六大题:解决问题

其中第四小题关于“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收费办法这道题出错多”,原因是解题步数多,个别学生理解能力差弱造成的失分。

三、存在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靠,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分析的能力较弱。

2、平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有的学生属于确实不会做,而有部分学生属于没有认真审题,读题草率,做题时想当然。不良的解题习惯是我

们做教师的平时疏于规范,缺乏培养。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小数点等低级错误。

3、部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手段单一,遇到有难度的题目不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而无法完成导致失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不够。

4、我们大部分学生还是宁愿做,不愿说,导致所学的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

四、改进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数学解题习惯的一套模式。例如:读两遍题目——思考解题——校对数据——计算检验,并加强训练。让他们学会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2、以高效课堂为契机注重教材的钻研,合理使用教材。

3、突出知识结构,扎实打好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要练透、练深,同时更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计算题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对计算题常抓不懈。

5、分层教学,给后进生一线希望,给优等生一个挑战。

上一篇:狼和狐狸三年级作文下一篇:五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