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2024-10-13

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精选8篇)

1.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篇一

婺源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汇报

省审计厅: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边沿结合部,东邻浙江省一开化县,北界安徽省休宁县,南接德兴市,西连景德镇市,西南与乐平市毗连,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54公里,县域呈椭圆形,总面积2947.5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田少,是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偏僻山区,东北部层峦迭嶂,以鄣公山最高,海拔1629.8米,旧有“盘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说;西南部丘陵绵亘,小港村河床最低,海拔33米。

婺源现辖1个街道办、1个工业园区、10个镇、6个乡、171个行政村、1802个自然村。2011年底,全县有120695户、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镇所在地28763人、乡所在地6439人、其他农村23510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13.29‰,人口密度123人/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收入6098元。

婺源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历代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素有“书乡”之称。古时,读书之风颇盛,兴办的书院、义学、社学和馆塾较多,“十家之村,不废诵读”。至2011年,全县共有学校427所,其中高中2所、完中1所、初中16所、一贯制5所、小学315所、幼儿园8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有69617人,其中高中6407人、初中13108人、小学34472人、幼儿园13019人、特殊教育55人、中等职业2556人;教职工3619人,其中高中608人、初中934人、小学1489人、幼儿园489人、特殊教育6人、中等职业93人。

一、布局调整的总体情况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

2006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66所,初中2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10所、乡政府所在地9所、其他农村初中3所)、小学341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51所、教学点274所)。在校学生35422人(其中小学21863人、初中13579人),寄宿生15346人(其中小学5175人、初中10171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03人、初中1080人),生师比13.7(其中小学14.5、初中12.6),平均班额32人(其中小学26人、初中53人),校均覆盖人口数934人(其中小学1002人、初中13671人),生均占地面积26.2平方米(其中小学21.2平方米、初中34.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7平方米(其中小学7.6平方米、初中10.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632.75万元(其中小学262万元、初中371万元)。

2011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37所,初中22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1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6所、其他农村初中6所)、小学31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4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43所、教学点254所)。在校学生47580人(其中小学34472人、初中13108人),寄宿生22793人(其中小学11650人、初中11143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98人、初中985人),生师比18.4(其中小学21.6、初中13.3),平均班额39人(其中小学36人、初中49人),校均覆盖人口数1075人(其中小学1150人、初中16464人),生均占地面积21.9平方米(其中小学15.4平方米、初中39.1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1平方米(其中小学5.6平方米、初中14.5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1328.49万元(其中小学648.31万元、初中680.18万元)。

2006年以来因布局调整而撤并学校35所,其中初中5所、小学30所,学生数增加12138人、师生比增加4.7、校舍建筑面积增加73795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加1828.56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增加695.74万元。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及调整情况

布局调整始于2001年,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退耕还林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等因素。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2001年2月婺源县制定了《关于婺源县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1年撤并85所、2002年撤并42所、2004年撤并41所、2005年撤并16所、2006年撤并6所、2007年撤并5所、2008年撤并9所、2009年撤并15所。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情况

从2001年开始婺源县实际撤并情况:2001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4所,2002年撤并小学42所,2003年增加小学13所,2004年撤并小学41所,2005年撤并小学16所,2006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4所,2007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3所,2008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所,2009年撤并小学15所,2010年和2011年没有撤并学校。

4、教育经费总体情况

2006年财政收入1856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0635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84%,财政支出39521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772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7425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4.1%,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8.79%,国内生产总值278653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77%。

2011年财政收入51100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621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12%,财政支出118362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1305.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24586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60.37%,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20.77%,国内生产总值562000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5.57%。

二、布局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适应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情况

婺源县2001年有23个乡(镇),20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3330人、其中县城41022人,城镇化率18%,人口出生率0.012‰;2011年有1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0.013‰。从数据来看,乡镇撤并30.4%,行政村撤并14.5%,人口增长8.7%,县城人口增长123.99%,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

2、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情况

扩大了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效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显示,通过布局调整撤销了一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并将规模小的村完小高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心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生源大幅度上升,把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改善布局点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新了教学设备。近年来,我县把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节约了大量补修费用,集中资金建设了一批农村中小学校舍,增加了大量教学实验设备与文体设施,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1年以来,生均校舍面积由5.4平方米增加到8.1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价值由437.73万元增加到1328.49万元,教学用计算机由369台增加到2041台。

3、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情况

2001年以来,退学人数大幅下降,由177人到2011年无辍学;升学率由84.56%提高到90.02%;小学语文及格率由93.45%提高到98.49%;初中语文及格率由46.91%提高到68.67%;初中数学及格率由48.71%提高到66.51%;初中英语及格率由47.22%提高到65.09%。布局调整之前,许多学校规模小,教师少,学生上课和师生宿舍都在危房中,学校没有电教设备,基本上还是“一根粉笔打天下”,学生们享受不到现代化教育,硬件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点即使安装了电教设备也限于老师的技术和教学观念而无法应用于教育教学,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上过英语、信息技术课,有的甚至音乐、美术课也没上过。布局调整后,学校用节省的资金添置计算机和教学用品设施,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设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全县学校按规模大小不同相应配置了图书室、阅览室、光盘播放设备、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设备,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还引入宽带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能紧跟时代,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4、师资水平和教职员工待遇提高情况

从2001年到2011年师资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专任教师本科毕业由136人增加到828人、专科毕业由942人增加到1072人、高中毕业及以下由1658人下降到685人;专任教师中学高级由22 人增加到273人、中教一级由204人增加到373人、中教二级及以下由580人下降到286人、小学高级由由365人增加到868人、小学一级及以下由1219人下降到535人;未评职称人数由346人下降到248人;教职员工的年平均工资由8680元增加到44655元,同时教师的“四保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也全面落实到位。

三、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县镇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及办学情况

2006年以后婺源县县城学校布局调整启动“四建三并二迁一收购”工程,优化城区学校布局。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原有城区学校占地面积小,运动场地紧,就学压力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异地建设天佑中学,征地新建詹天佑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和县幼儿园,扩地扩建职业学校,同时收购民办实验学校为国有,更名紫阳三小。规划天佑中学建成后,将婺源中学及城郊的武口中学,潋溪中学三校整合搬迁到原天佑中学,紫阳一小相应迁入婺源中学老校址。这样,不仅城区学校从高中到幼儿园在校容上完成了升级换代,而且形成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2007年,总投资1.1亿元,占地面积200亩的天佑中学交付使用,同年,婺源中学等三校(婺源中学、武口中学、潋溪中学)如期整合并顺利搬迁;2008年,经县委、县政府反复与创办方商榷,投资600万元成功收购民办实验学校,更名为紫阳三小;2009年,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做开发商的工作,投资1500万元,将已拍卖出让的婺源中学老校址重新收购划转用于紫阳一小搬迁;2010年,投资850万元的县幼儿园喜迁新园,投资1000万元的职业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并完善了配套设施,投资2600万元的詹天佑小学也于2010年正式开学。

2、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管理滞后情况

布局调整实施后,教学资源投向县城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忽视投向学生较少的农村边远教学点,造成教学点建设和管理滞后。一是教师年龄偏大,多数是民师转编的,教学水平也不高,学校又无办公室、无教师住房,年轻人不愿去边远教学点任教,造成教学点教学质量提高难度大,素质教育难实施。二是多数教学点校舍是七八十年代建的砖木结构平房,且多数是危房,安全隐患大。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实现,从2001年到2011年计算机只增加7台、没有一个达标实验室。

3、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不足,管理不到位情况

布局调整后,为确保学生安全,各小学不得不要求路途较远的四年级以上学生住校。但是从抽查的学校来看,生均住宿面积不足2m2的学校占60%,其中多数学校的学生宿舍还是用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教学楼改造而成,不仅住宿条件差,而且稍有不慎,易酿火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许多学校在校用餐的学生人数少,不具备开办食堂的条件,许多学校的学生不得不到老百姓家中搭伙蒸饭,或学生合伙请厨师蒸饭,不管冬夏都吃从家中带来的冷菜,冬天菜冷难下咽,夏天菜易变质影响学生健康。学校开办了食堂的,也有80%的学校生均食堂面积在1平方米以下,有的甚至在露天用餐。由于年龄尚小,许多学生在校生活不能自理,学校不得不安排专职生活老师进行照料,一方面增加了开支,另一方面又使学校师资更加不足。

4、学生交通及安全情况

2001-2002年随着布局调整的深入和税费改革的开始,婺源县清退936名代课教师,撤并了127所学校(含教学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遇上了上学远、上学难的新问题。由于我县的特点是“山高水险,地广人稀”,村与村之间没有公路,走的是小山道,过的是小木桥,许多山区学生由于教学点的撤并不得不几里甚至十几里以外的学校上学,一些学生疲于往返上下学途中奔波,学习成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辍学。

5、停办学校校舍及其他资产管理和处置情况

虽然依据婺源县委办、政府办转发《婺源县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婺源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婺办字[2005]15号)精神,历年来各级政府、行政村及村小组划拨、全额或部分投资购建以及社会捐赠等各渠道形成的政府办学校所拥有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由学校占有和使用,但是由于学校撤并、危房停用等因素而闲置的校舍有28081.1平方米,学校拥有的学农基地(农田、山地、山林、茶地、果园、山塘、水库等)面积达6706.73亩。已撤并教学点的闲置资产部分被村组用于办公、有些被安置村民居住、有些被村组或居民占用存放杂物,学校长期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利导致资产流失,严重的已被村组出售。学农基地多数无证或无协议,产权不明,大多数空置、荒芜或被占用,有些退耕还林无人管理无收益,存在学校资产管理无政策依据、资产管理难度大、流失严重等问题。

6、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情况 2004年以来上级下达的布局调整专项资金有106万元,其中2004年40万元、2006年46万元、2007年20万元,重点改造了清华中心小学、许村中心小学、朗湖小学、詹天佑小学、婺源中学、江湾中学等学校的校舍。

7、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情况

布局调整以后,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到邻近的完小或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由于路程远只能住校或在外租住,有的家长见孩子年龄太小选择了“陪读”,初步统计全县约有300名学生是家长陪读的,在外租房专门照顾孩子的吃住,从走访调查的22名家长陪读的学生和家长的情况来看,人均年增加家庭费用达6000元。孩子原来在近处上学时,吃住在家里,父母比较放心,不仅可以节省开销,早晚还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现在孩子住校,孩子的生活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家长还得放下农活照顾孩子,使农村家庭负担加重。

8、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编制情况

2002年代课教师清退后,人事编制部门只按江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各乡镇教师总数,小学师生比为1:23.5,初中师生比为1:19.7,而大多数小学教学点学生数都只有10人左右,不够1个教师编制,导致到各乡镇具体教学点出现缺编少人现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农村中小学出现了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许多乡镇因师资不足,不得不挤用学校公用经费或其他方式聘请代课教师,造成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11年全县仍有代课教师236人,其中学校聘用202人、村民聘用22人、村小组聘用3人、村委会聘用1人、村校共同负担2人。

四、建议

1、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进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全县四年级以上学生全部撤并到中心小学的乡镇很少,有的乡镇因为办学条件、师资等原因,无法将布局调整实施到位;而有的乡镇其中心小学教学楼能容纳全乡(镇)四年级以上学生,群众也支持学生进行布局调整,可就是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而无法实施。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具备布局调整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的乡镇能将布局调整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建议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使“村村通公路”工程早日实现。学校主动邀请班车到学校或政府统一安排校车定时、定点接送学生,遇学校临时改变作息时间应及时通知家长,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黑车、无营运资格车辆,不超载乘车;遇雨雪天气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放学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并通知家长到学校接学生放学或安排教师护送学生回家,确保学生往返途中安全。

3、建议政府在制定教师编制时充分考虑山区特点与学校实际,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健康成长。一是对农村教师的编制不能执行统一的1:23.5的师生比配备标准,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让所有学校都有较为充裕的师资(其中学生数在20人收下的学校最少应有1个教师编制名额,有1—3年级的不足编的学校有2个教师编制名额),使每个教学点都有教师,每位农村教师的工作不会超负荷;二是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在原编制基础上增加生活教师的编制配备,确保每所寄宿制学校都有1名以上专职生活教师;三是建立偏远山区教师补助基金,解决山区教师的生活补助问题,让他们扎根山区,安心从教,保障教学点的师资水平;四是从2001年到2011年教师的年龄结构变化看,30岁以下由894人下降到529人,而51岁以上由402人增加到605人,可以看出近些年教师队伍老化严重,年轻的教师补充不足,原民办教师转编的全部处于51岁以上年龄段,大多数又都分布在教学点。

4、因地制宜设置教学点,农村山区布局调整撤并过快的要适当恢复。一是在山区,要把入学半径扩大到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小学生和他们的家庭都吃不消,农村中小学校的规模,不必采用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一定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地理、人口密度、师资力量、路途距离等等因素,规划学校。目前婺源县教学点是多,但仍在积极要求恢复教学点村还有约有28所。二是要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包括教学点编制和寄宿制学校生活老师编制,目前婺源县因教师编制不足,学校用公用经费聘用老师达202人。三是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如鼓励教师流动教学,就是在具备了必要的交通条件下,在一定的交通距离内,一名教师每周在两个甚至三个学校承担授课任务。由“折腾”几十个、上百个学生,变为“折腾”一名或几名教师,这种“折腾”带给教师的“痛苦指数”要比带给中小学生的“痛苦指数”小得多,但是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奖励这些流动教师。

2.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篇二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人口数量和结构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与以往大为不同。总的来说,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顺应了这种变化。

(一) 农村学龄人口减少的必然结果。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到90年代中后期,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 农村人口出生率稳中趋降, 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使得农村学龄青少年进一步减少。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 农村生源持续下降, 许多村办小学早已难以为继。因此,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行政区划分为基础的学校布局, 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按人口规模和转移趋势规划学校布局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 地方政府追求效益的结果。

2001年国家开始推行农村税费改革, 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税费改革之后, 随着农业附加税、农村集资等的废除, 县乡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同时, 国家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 由地方政府负责, 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乡村两级不再负担农村教育的投入, 原本由乡镇承担的教育事权和财权收归县级, 农村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拨付。然而, 由于教育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加之县财政不足, 致使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投入普遍减少, 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和危房改造都面临窘境。迫于财政压力, 县级以上的政府倾向于通过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方式集中教育资源, 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

(三)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

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 在子女“有学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农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 党和政府正在努力满足这种诉求。2001年,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 “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 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同时提醒,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 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与此同时,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各地针对农村适龄人口减少、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育成本高、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现实, 有计划地整合、撤并了一批学校和教学点。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

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 把一些教学质量不高、生源不足的教学点撤并到中心学校, 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 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办学的规模和效益, 促进了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的优化, 提升了办学标准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但盲目的撤并学校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一) 交通安全隐患加大, 加重农民经济负担。

根据审计署对全国1, 185个县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来看, 2006~2011年有833个 (占70%) 县的学校平均服务半径有所增大, 其中初中、小学的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26%、43%, 平均达到8.34公里、4.34公里;特别是西部地区270个县的初中、小学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47%、59%, 平均达到14.35公里和6.09公里。调整后的中小学校服务半径大幅度增加, 随之而来的便是交通问题。在审计署重点调查的1, 185个县中, 截至2011年底, 有288个县的1, 702所学校配置了校车。但是, 这些校车中的70%存在年检不合格、驾证不相符、无专职管理人员、无逃生锤等安全问题。同时, 学校布局调整后, 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 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也随之增加, 致使这些家庭的经济情况更加紧张, 尤其是农村多子女家庭的教育开支骤然增加,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二) 农村中小学辍学率上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 2000~2010年, 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 减少了52.1%, 教学点减少11.1万个, 减少了6成, 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 减幅超过20%。大规模撤点并校, 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 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 (主要集中在初中学校) , 重点核实的52个县1, 155所学校, 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 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 352人, 增加了1.1倍。

(三) 部分中心学校质量难以保证。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本意是通过合理的撤并, 提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撤点并校, 导致出现各种问题, 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一是班额严重超标。通过撤并大批的村小和教学点, 学生大量集中在一些城镇学校或中心学校, 但这些学校扩建或新建速度往往跟不上撤并的速度, 导致学校班额严重超标, 教学设备也明显不足。许多在超大班额就学的学生, 学习成绩反而出现了下降;二是教师工作繁重, 无暇顾忌自身素质的提高。撤点并校后, 班额的陡增不仅加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负担, 也加大了教师的身心压力, 大大压缩了教师学习提高的时间;三是大部分寄宿学校条件差, 配套设施滞后, 管理比较混乱。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宿舍不附带卫生间和浴室, 有的农村学校学生住的是大通铺, 许多学校无力配备合格食堂。大多数学校专职管理人员偏少, 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职负责学生的住宿管理工作, 他们缺乏必要的培训和经验, 住宿管理比较混乱,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后撤点并校时期的思路对策

2012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要“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 “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 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 “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要依法规范撤并后原有校园校舍再利用工作, 优先保障当地教育事业需要”。至此, 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撤并行为被叫停,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入“后撤点并校时期”。然而, 如何纠正盲目撤并造成的负面影响, 是各地教育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 理性对待学校的撤并与恢复。

首先, 政府要有纠偏的勇气。学校布局调整的初衷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各地政府过分追求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少花钱、好管理的逻辑下, 把撤点并校当成了唯一目的, 甚至是政绩指标, 从而导致这一政策严重走偏。针对这种情况, 教育部表示, 将明确学校撤并的思路原则, 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 充分考虑学生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其次, 要理性纠偏, 避免矫枉过正。学校布局调整要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和保证学生及其家长的根本权益。学校的撤并与否必须征求当地多数人的意见, 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及教学点的合理布局, 优先考虑教育的公平取向而非效率因素。因此, 对确有必要恢复的村校或教学点, 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 严格依照程序予以恢复。当然, 恢复村小不是低水平的重复, 更不能走回头路, 应杜绝一哄而上, 大搞恢复重建。对那些难以为继的村小, 也不能因为政策或舆论的压力而随意恢复, 该撤并的还是要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予以撤并。

(二) 妥善解决学校撤并后出现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交通安全问题。农村中小学生往返家校所遭遇的困难, 是学校布局调整后的突出问题, 如不妥善解决, 不仅对其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可能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上升。对于学校撤并后需要车辆接送学生上学的地区, 要考虑发挥公共交通作用, 改善道路通行条件, 增设公交线路和班次, 发放学生车贴, 方便学生乘坐。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学生上学需要的地区应创造条件, 应提供校车服务, 保障校车安全;其次是寄宿学校面临的问题。目前看来, 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不完善, 管理力量严重缺乏, 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 对于学校撤并后需要学生寄宿的地区, 要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 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好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设施和必要的管理、服务、安保人员, 根据情况配备专职的生活管理人员, 给予低年级学生更加细致的照料, 以弥补亲情教育的缺失。

(三) 合理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

在布局调整过程资源闲置、教师流失问题比较突出, 但这又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助推农村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小班化教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各乡镇校舍资源和师资情况, 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 这样既可以使闲置校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让流失的教师重回工作岗位, 更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二是稳步推进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发展学前教育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拓展, 在当前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下,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将闲置的中小学校舍资源, 改造扩建成县域内标准化中心幼儿园, 把一部分流失的小学教师吸收到幼儿园教师队伍, 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入园率;三是可以举办函授学校、职业培训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和设备, 对新型农民进行职业培训, 将部分流失的村居教师发展成为农业知识培训师。他们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快, 具备将知识与技能快速的传播的能力, 多数的村居教师本就是农民出身, 在教学中与村民沟通交流比较容易, 在培训教师不足的情况下, 教师不失为培训新型农民的潜在发展对象。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010.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N].光明日报, 2001.6.15.

3.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篇三

一、文山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基本情况

文山州于2001年实施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通过调整,全州中小学布局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和合理利用。2009年,全州普通中学由2001年的148所调整为157所,增加了9所;小学由2001年的2 453所撤并调整为1 674所,调减779所,其中教学点由2001年的2 195个撤并为1 532个,撤并校点663个。总体上来看,调整力度较大,小学资源不断整合,实践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日渐突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部分学校的撤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得以集中,优势学校得以做强做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功能向多元化发展,承载能力逐步提高;经费投入加大,学校教学及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二是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拆点并校的实施,逐步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班额过少、师资不足的问题。撤并后,学生集中学习、教师集中教学,教师编制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教师由偏僻的教学点并入规模较大、条件更好的学校,工作积极性也得到调动。三是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对于教学点的学生来说,能够进入较大较好的学校学习,除了能享受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师资条件外,还拓展了与外界的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今年以来,文山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坚持近期、中期按照“三集中”(即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集中,小学向村委会集中)的原则,远期按照高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的“两集中”原则,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对学龄人口规模和学校布局的影响,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编制全州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校舍安全工程规划。

二、主要做法

1?郾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同城区孩子一样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也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为确保全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协调全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为全州中小学布局调整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同时,工作实施过程中,各县、各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工作合力,保证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开展。

2?郾科学规划布局,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做好学校布局规划是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首要前提。文山州始终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规划思路,以县为单位,科学预测20年后人口变化和生源变化趋势,统筹规划,注重效益,分类推进。在制定规划和布点设置上注重处理好4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以条件定发展,同时又努力创造条件,确保布局调整工作的稳步进行。二是处理好目标任务与调整重点的关系。各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当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高速目标,将调整重点放在农村,主要是调整规模小、效益差的学校。三是处理好规模与速度的关系。在结合考虑学龄人口的高峰期、相对稳定的办学规模,以及小城镇建设发展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前提条件下,确定切实可行的布局调整速度。四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充分考虑适用、够用、耐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校园建设的规模和标准,一次规划,分期分批实施。

3?郾多方筹集资金,统筹建设项目,加快校舍建设步伐。要实现中小学布局调整“收缩校点,集中办学”的目标,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加之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积极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全州中小学校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底,全州整体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建设、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边境“国门学校”建设、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专项工程,共投入资金3?郾4亿元,开工建设1 657个单体项目,开工面积37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项目590个,竣工面积14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为巩固“普九”成果,顺利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工作打算

虽然文山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完成规划目标任务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一是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制约。二是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面和补助比例较低。三是思想认识尚未完全统一。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思想。继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广开筹资渠道,努力加大教育投入,为全面完成全州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建议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面和补助标准。

(本组稿件由云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提供)

4.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篇四

一、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的现状

自治州完成了“两基”教育任务。此时,我州城乡社会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得到全面落实,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势在必行。,自治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面启动。同年,民汉合校工作提上日程。经过8年的布局调整,按计划至9月,全州撤并各级各类学校509所,学校总数由原来的771所降至262所。其中,中小学撤并462所,由原来的631所降至169所;公办幼儿园撤并1所,由原来的18所降至17所;农民技术学校撤并13所,由原来的79所降至66所;职业学校撤并33所,由原来的43所降至10所,州府所在地只保留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昌吉卫校、昌吉技师学院3所职业院校,每个县市均将原有的各类职业学校撤并,组建了一所县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民语学校撤并101所,由原来的124所降至23所(不含32个校点),纯民族地区实行了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汉语课,民汉杂居区的学前教育全面实行了民汉合园,除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部分山区幼儿园还未开设汉语课,其它地区的学前教育都开设了汉语课。

推行学校布局调整之初,我州就提出了通过十年的努力,办二十年不落后的教育的目标,借助当时的信贷政策,采取贷一点、借一点、政府补一点、勤工俭学贴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确保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底,全州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17.75亿元。其中, —9月,我州新增校舍面积101.3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7.9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27亿元,占总投入的16%;自治区专项资金7211万元,占9.1%;州财政安排5153万元,占6.5%;县市财政安排1.71亿元,占22%;学校自筹资金3.68亿元,占46.4%。到底,按国家已投入和确定投入的项目资金计算,在学校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中,全州除昌吉市负债约万元、州直约5000万元、阜康市约1000万元、吉木萨尔县约1000万元,其它县市均无负债。

经过8年的调整,我州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规模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城乡教育差距缩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得到高水平巩固。民汉合校后民语学生享受到了较优质的教育资源,民语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州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达到百分之百。职业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办学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认可。

二、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教师结构性短缺、超编问题突出。根据自治区编办《关于下达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新机编9号),州编委4月核定我州教职工编制为13369人,而我州实际有教职工14951人,超编1582人。其中,民语教师超800余人,小学、初中汉语教师超700余人。总体而言,我州小学教师超,高中优秀汉语教师缺;农村学校教师超,城镇学校教师缺;民语教师超,双语教师缺。这种状况已给我州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城镇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不能适应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随着我州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本地农村人口进城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大幅增加。加之农村许多家庭带孩子进城择校,导致城镇学校在校生逐年大幅度增加。截至9月,全州在校中小学生16.5万人,其中,城镇学校在校生11.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8.4%,农村中小学在校生5.2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1.6%,城镇就读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城镇学校的承受能力,大多数城镇中小学处在超负荷运转之中,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10年,全州在农牧区中小学就读的学生只占中小学生总数的20%左右。依据教育部颁布的班额标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城镇小学班级人数标准为40-45人,中学班级人数标准为42-48人。布局调整后,我州城镇小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60人以上,中学班级平均人数达到60—65人,远远超过了教育部的标准和自治区的规定。城镇学校班额过大造成教学资源短缺和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师教学和管理负担过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新的问题。

(三)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紧缺,安全保卫存在隐患。一方面,随着寄宿生的大幅增加,原有的生活管理老师远远不够。据统计到9月,全州建成寄宿制学校87所,寄宿学生达4万余人,其中,中学生达3万余人,小学生达1万余人,而全州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管理老师只有255 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仍沿袭着以前的安全保卫办法,安全保卫机制不健全,没有应急联络规定和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尤其是夜间除了门卫值班,其它安全措施均不到位,安全保卫存在较大隐患。

(四)民汉合校后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民汉合校工作主要是在行政推动下进行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研究不够,大多数民汉合校还没有从课程设置、思想教育到生活管理方面形成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有的在管理中出现了“两张皮”的情况,民汉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够,还没有在思想、感情、文化上融为一体,个别学校还存在民汉之间不团结的现象。

(五)绝大部分校长脱离教学第一线,不利于新阶段下的教育教学管理。目前,进行课堂教学的校长尤其是中学校长不到20%,其他的如书记、纪检书记、工会主席等几乎都不上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则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因国家投入严重不足,校长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筹集资金、跑项目、建校舍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教育教学管理;二则与配备干部时考虑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不够、学校领导自身要求不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班子业务能力建设重视不够有关。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大都不深入教学课堂,尤其是校长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不研究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仅难以服众,而且更不利于新阶段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民汉合校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推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是自治区党委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提高民语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是各级政府应把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民汉合校工作的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予以研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将民汉合校后的管理工作列入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做好民汉合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应将实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努力形成各民族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使各民族师生之间在思想、感情和文化上融为一体。二是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月、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媒体向社会宣传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工作,充分展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和家长真正认识到,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的教育质量,为子女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创业打下基础。三是制定民汉合校教育教学评估方案和考核标准。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需要特殊的管理模式,要根据民汉合校后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评估考核方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民汉合校后出现的双语教材、教程、双语教师配备、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在教师备课、教研活动、考核标准、民汉混合编班等方面形成统一、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

(二)进一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一是加大对城镇学校的投入。随着我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愈来愈少,城镇学生愈来愈多,城镇现有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现在和将来的教学需求。因此,今后应将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到城镇学校。二是加强对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变化的研究,依据国家教育投入政策,政府应作出2012年全州学校布局建设、学校规模定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既要立足目前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又要根据城乡人口变化的实际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到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克服短期行为,避免盲目投入而造成新的浪费。三是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校财局管的政策。学校财务经财政部门批准预算后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合理使用。

(三)分类核定民汉教师编制,妥善安置超编教师。一是将民语教师编制与汉语教师编制分别按学生数核定,不能用民语教师编制冲抵汉语教师编制。二是确保汉语教学正常进行。建议州党委和政府授权县市政府出台具体、特殊政策分流安置超编教师。允许男55岁、女50岁以上年龄的民语教师提前一次性退休(这个年龄段的民语教师全州约300人);其他超编民语教师在身份不变、工资职称等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安排一部分超编教师驻社、驻企,或到人员紧缺的公安、民政、环卫等部门工作,待退休后再转入社保。三是按退三进一或退四进一的比例招录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师范院校毕业生任教,以充实民语教师队伍,改变民语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解决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加强空置校产的管理与处置工作。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的有关要求,做好布局调整学校空置校产的管理与处置工作。建议州政府出台农牧区被撤学校空置资产管理与处置规定,确保被撤学校原有资产不闲置、不流失、不浪费。一是明确被撤学校的校舍、设备、土地等仍是教育资产,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已经被占用的要归还。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空置资产。对确需处置的校园校舍、土地等不动产,原则上应主要用于民办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由国资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清产核资后,用拍卖或置换的办法将空置校舍作为乡、村文化室、卫生室等使用,变现所得经费用于发展义务教育。

(五)切实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建议州政府制定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一是调整部分超编教师的工作岗位,安排他们做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中学按90:

1、小学按80:1的标准进行配备。二是高度重视寄宿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防止学生乱搭车现象发生。三是不准学校食堂以出租、承包的形式进行盈利性经营,以减轻学生生活负担。四是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机制,健全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和突发事件处置方案。辞退55岁以上各类临时聘用的门卫和安全保卫人员,从富余教师中抽调一部分充实到学校保卫工作中;实行学校和当地派出所双重管理,真正做到学校24小时有人监管,紧急情况有人及时处置。

5.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篇五

布局调整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根据《平凉市崆峒区2009—2015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具体要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我学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改善我学区学校校点过于分散、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现状。从2009年起,用4年时间在开展小学布局调整综合改革。结合我学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及学校现状

索罗乡学区共计七所完全小学、一所初级中学和三所幼儿园。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2亩,校舍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共有56个教学班,中小学学生总计1700人。专任教师121名,其中本科26人,大专55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教师总人数的66.9%。历年来荣获省级以上奖项的共计3人。

二、开展学校布局调整的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学区以推进“两基”攻坚、职教攻坚、危房改造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但是,教育-1-

观念陈旧、办学模式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学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分散办学、规模小、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我们要从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布局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实、抓细、抓好,确保教育布局调整的顺利完成。

三、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使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为促进和谐陆川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校点布局调整原则

中小学布局调整始终坚持“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改善条件,确保入学;提高质量,群众满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建后撤,确保普及”、“坚持标准,确保达标”和“四

个集中”(高中向区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原则,处理好需求与调整、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按照到2013年重点建设1所寄宿制初中和寄宿制小学(寄宿率达到 50%)。届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校舍建设达标、配套设施完善、教学设备配置齐全、食宿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的标准,彻底消除校舍不安全因素和办法效益低下的现象。

四、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还要注重以下几项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办好乡中心小学、村级完全小学,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一批教学点。对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尽快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对规划撤并但暂时不能撤并的学校要加强管理,在保证其办学条件、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不再新增基本建设投入。

2、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原则。

要综合考虑当地地理环境、人口变化、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等因素,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中小学校安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在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把校舍建设与教学设施设备配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

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以集中办学为方向,综合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以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沿革的因素,制订布局调整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具体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原则上低年级学生应就近入学。同时,要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避免出现由于调整撤并校点所造成学校班额过大、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全面紧张的问题;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暂不调整,先易后难进行撤并校点。

(三)布局调整的目标和任务

我学区布局调整目标:通过布局调整,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撤并部分分散且布局不合理的村级教学点。具体目标规划:

小学规划

现有小学7所(西李小学、汝林小学、东白小学、张树小学、胡洼小学、庙后小学、姚王小学)。布局调整将改扩建张树小学、撤并胡洼小学、庙后小学,将新建校舍2500平方米,以及配套设施(设备)等等;总需资金400万元。

五、布局调整的分阶段实施

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全面调查,摸清底数(2009年11月5日至

2010年11月15日)。重点摸清小学(教学点)的校舍、学生人数、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校舍情况、校园占地面积等情况。

6.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篇六

第1篇:堰口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汇报堰口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堰口镇作为寿县城南门户重镇,辖3个街道(社区)和11个行政村,现有人口6.3万,堰口学区内现有3所初中(含1所民办初中)、12所小学、4所幼儿园(含3所民办幼儿园),在编教职工386人(小学183人,初中192人,幼儿园11人),义务段适龄儿童总数达5230人(在本乡镇就读小学生

3620人,初中生1744人),接受学前儿童总数达到1997人。

二、布局调整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为合理配置资源,方便适龄儿童入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投资效益,大力开展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先后撤并了严庄小学、魏岗小学、代楼小学、刘鄞小学、石塘小学、蔡岗小学、张圩小学、朱寺小学、戈墙小学、堰口镇第二小学、堰口成人技校(原堰口“3+1”);通过一系列布局调整,逐步实现了堰口镇中小学布局合理,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

三、资源闲置、利用情况

学区内,撤并后的学校资产就近并入相关学校,部分对外进行了出租,其中将原堰口

“3+1”学校并入堰口中心学校;原堰口“3+1”校舍、资产租赁给大光中学办学;朱寺小学租赁给傲翔塑业,后因政府要求工厂集中在堰口工业园内,被堰口镇政府评估收购;将堰口镇第二小学整合资源并入大光小学,在堰口二小原址改建堰口镇中心幼儿园,2年后因镇政府规划将土地收购,在堰口镇锦绣大道新建中心幼儿园校舍,年9月已投入使用。其他校舍因土地所有权等问题,大部分闲置或被村民居住,闲置学校校舍因常年失修,破损现象比较严重。

四、学校师生比情况

初中(3所):堰口中心学校教师82人,在校学生576人,师生比1:7;十字路初中教师

50人,在校学生133人,师生比1:

2.7;江黄回族初中教师40人,在校学生304

人,师生比1

:7.6。

小学(9所):大光小学(中心小学)教师

50人,在校学生1068人,师生比

1:21.4;新店小学教师20人,在校学生338人,师生比1

:17;高王小学教师

11人,在校学生69人,师生比1

:6.3;青莲小学教师5人,在校学生72人,师生比1

:

14.4

;十字路小学教师19人,在校学生486

人,师生比1

:

25.6;老庙小学教师16人,在校学生349人,师生比1

:22;

小集小学教师5人,在校学生85人,师生比1

:

17;江黄民族希望小学教师28人,在校学生784人,师生比1

:28;九槐民族小学教师5人,在校学生140人,师生比1

:

28;红桥小学教师

4人,在校学生

163人,师生比1

:

41;马岭小学(教学点)教师7人,在校学生36人,师生比1

:

5.1

;庄西小学(教学点)教师4人,在校学生12人,师生比1

:

3。

五、大、小班额情况

大光小学因为缺教室,江黄民族希望小学因为缺教师,两所学校目前存在大班额情况;庄西小学、马岭小学、青莲小学、高王小学、小集小学等学校存在小班额情况,有的年级只有几个学生。

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配备不均衡,堰口中心学校、十字路初中等学校师资较为充裕,但九槐小学、红桥小学、小集小学等偏远小学急缺教师,每学期需要派遣多名支教教师,1-6年级才能够全部开课。

2、硬件设施配备不均衡,堰口中心学校、大光小学小学等沿寿六路学校办学条件较好,硬件设施配置好;但九槐小学、红桥小学、小集小学等偏远学校硬件设施配置较低。

3、因庄西小学(教学点)只有1-2年级,家住学校附近中高年级学生只能到老庙小学或新店小学就读,上下学单程距离普遍超过3.5公里。

七、工作打算和建议

1、加大对农村偏远小学师资的配备,进一步优化教师年龄结构;

2、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提升办学水平;

3、提高偏远、艰苦学校教师工资,促进超编学校教师向偏远、艰苦学校流动。

寿县堰口学区管理委员会

年3月7日

第2篇:磁窑镇工作汇报材料磁窑镇年工作汇报材料

磁窑镇人民政府

(年12月26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磁窑镇党委、政府,对县政府督导组到我镇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局的大力支持下,我镇积极落实上级工作各项部署和要求,全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镇基本情况

我镇通过区划调整,系统服务于81个行政村,服务人口数9.3万(其中含开发区10个村,1.8万人)。全镇有公办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2322人,有幼儿教师131人,其中非公办幼儿教师69人。有完全小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在校生5696人,初中在校生2317人。小学专任教师306人,初中专任教师131人。

今年以来,我镇务实创新,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升教学水平。在学校创建上,宁阳二十中被评为泰安市特色鲜明学校、泰安市个性特色学校,张庄完小被评为县教学标准化学校,泗望完小被评为市级教学标准化学校,磁窑实小被评为县学生喜欢的学校,兴隆完小、花观完小通过了县规复评。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上,二十中被评为市级教学创新学校,磁窑实小和宁阳二十中均获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深入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在县中小学生春运会比赛中,小学组获全县第四名、初中组获全县第六名,我镇被评为县体育工

作先进单位;在县第五届艺术节上,获得初中组、小学组短剧、合唱、舞蹈等项目一等奖,全镇获优秀组织奖。在宣传工作上,历次季度排名均居全县第一。

二、政府积极履行职责

1、政府将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纳入“十二五”工作计划;在年工作重点中(磁发1号),明确了“完成实验小学教学楼、六中小学综合楼建设,所有学校和幼儿园完成“班班通”建设,完成中心幼儿园扩建、兴隆幼儿园改建工程、花观完小扩建三大工程,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创建工作,深入推进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目标。建立了对部门、单位履行职责的考核奖励机制(磁发4号),在教师节期间评选“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并进行表彰奖励。

2、积极为办实事、办好事。定期研究发展问题,今年审批了六中教师宿舍楼建设、花观完小扩建、二十中新教学楼建设、王府幼儿园新建、兴隆幼儿园改建、中心幼儿园扩建等项目。定期清理校园周边环境,今年协调公安、工商、安检等部门对学校周边摊点、饭店进行了2次清查,联系交警部门对接送学生车辆进行了专项治理。开展了春节、教师节、老人节慰问活动,积极拨付学校建设资金和办公经费等。

3、拨付教办办公经费22万元;化学教师补贴每人每月6元、少数民族教师补贴每人每月7.5元、班主任费每人每月15元,均按月发放;拨付成教经费4万元;拨付教师培训经费1万元;拨付贫困生救助金1万元;拨付春节慰问金3万元、教师节奖励资金4万元、老人节慰问金

3万元。落实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补贴每人每月100元。在实小新教学楼、六中小学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中心幼儿园扩建项目等建设中,将应收配套费以免代拨168万元,协调筹措资金70万元。在王府完小改厕、泗望幼儿园改建、兴隆幼儿园改建和张庄幼儿园改建等项目中拨付8.5万元。支出民退教师工资360多万元,支出系统抚恤金、丧葬费等6万元。

4、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与部门、管区签订“双线目标责任书”,落实控辍保学、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和捐资助学等工作目标,效果较好。

三、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1、全面提高各类水平。学前方面:全镇3—5周岁入园率达到96%,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所有幼儿园园长均聘请公办骨干教师担任。中心幼儿园通过了省级认定。义务方面: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年巩固率、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比率均达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到99.02%。义务档案管理规范。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小学学科质量考查合格率达到100%,初中学业考试各科合格率100%,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人数比率97.4%。积极开展规范化学校建设,全镇有省级规范化学校2所,市级规范化学校3所,其余为县级规范化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如:王府完小虽地处偏远、办学条件简陋,但立足实际,重点开发“民间游戏”校本课程,将民间游戏作为学生课间活动特色,其经验在省市县各级媒体报道。职业成人方面:完成职业类招生人数155人;积极开展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工作,转移新增劳动力206人;

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__多人次;协调村文化技校,进行文化技术培训17000多人次,占新增劳动力的1/3以上。实现勤工俭学收入6万元。

2、大力实施校舍改造工程。投资380万元的磁窑实小新教学楼和投资420多万元的六中小学教学楼均已投入使用;投入80万元,中心幼儿园扩建教学楼600平方米;投资11万元,花观完小新建功能室280平方米;兴隆完小投资6万余元硬化了学校路面;投资24万元的磁窑实小211改厕工程和投资12万元的王府完小211改厕工程均已投入使用。完成了校舍安全工程及“211工程”规划改造目标。

3、积极落实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一年来投资230多万元,改建图书室一口、实验室5口、微机室1口,美术、音乐、舞蹈教室各3口;购置图书橱架32组,阅览桌凳270套,图书3万余册;新增“班班通”

电子白板45套,多媒体设备39套,微机193台;购置仪器橱柜75件,实验仪器器材16000余件,综合实践活动设备31套,音体美器材1000余套件;购置办公桌椅187套,更新课桌凳1250套。通过与县实小结对活动,为枣庄小学上了5台背投电视。全镇争取局支持,给各学校配备了30万元的图书。

4、全面改善学前办园条件。争取局扶持,全镇各幼儿园配备了钢琴、室外大型玩具、室内教玩具等,总价值36万元;六中幼儿园投资3万元,购置电子钢琴12架;中心幼儿园改建了科学发现室、美工室、图书室及建构室等功能室,充实了各功能室设施设备。二十中幼儿园投资10万元、花观幼儿园投资5万元,购置了幼儿器材、设备,粉刷了室内外墙壁。

5、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教学管理评价方案、中小学教师评价聘任方案和中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方案。全镇中小学严格落实课程设置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围绕“专业引领”、“同

伴互助”、“教学反思”三项基础工作,积极申报省市县级课题,扎实开展校本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同时搞好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新课改、心理健康和创新等研究,承担教学实验省级规划课题1项、市级规划课题2项、县级规划课题8项。以“质量效益双高工程”为抓手,突出抓好了高效课堂实施工作,深入推进“三环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6、深入开展学校体育艺术”2+1”活动。举办了全镇中小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艺术节、冬季长跑比赛、现场书画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等。

7、认真做好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加大了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力度,组织人员到各学校、幼儿园多次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加强了学校门卫管理。建立、健全了各种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联系交通、交警等部门加强了学生上、放学的交通安全管理。强化交通、饮食、消防等安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8、重视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树师德、强师能为抓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邀请深圳道弘集团和曲师大专家做了两场专题报告,同时通过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大力倡导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程贯玉老师被评为县道德标兵。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各学校教师制定了个人专业成长计划、读书计划等。加强了教师继续和培训,今年专任教师参加了全员培训、部分教师参加了远程培训和英特尔培训。有26人分别被评为市教坛新星、宁阳名校长、县教学能手和县市级优质课、创新课,有35篇教学论文获得县、市级奖励。

9、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基建、大宗物品购买及大额资金使用审批报告制度,健全了校舍校产维护及管理使用制度。

10、认真落实党建制度和学校教代会制度;建立健全了各学校家长委员会及相关规章制度,较好发挥了家长委员会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全镇均衡发展,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

谢谢大家!

第3篇:安口镇党建工作汇报安口镇基层党建工作汇报

中共安口镇委员会

(年9月)

今年以来,我镇基层党建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落实全县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揽,以加强领导班子、党员干部队伍、制度建设为重点,以落实“3345”工作计划为主要任务,抓基础、促规范、上水平、树典型,各项工作进展良好。现就今年我镇党建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作以汇报。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责任,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

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年初召开了全镇基层党建工作会议,印发了党建工作要点,对全镇年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分别与33个基层党组织分别签订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任务,靠实了责任。二是健全制度。健全了党委委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及党员领导干部行政和党建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完善了基层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镇党委和村社区党组织联动的党建工作格局。三是强化督查。全面推行了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半年(年终)向镇党委述职抓党建工作制度,强化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第一责任人工作职责,对各党组织党建工作定期督查,组织在晨光、吴家堡等村召开党建工作现场会,编发《督查通报》4期,有效提升了全镇党建工作水平。

(二)突出重点,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指导组和检查组,专门抽调6名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及时召开动员会,制定印发了《安口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迅速启动工作。二是精心设计载体。结合我镇农村、机关、社区、企业等不同党组织特点,确定了“三看三比”,争做“带富先锋”、“服务先锋”、“敬业先锋”、“兴业先锋”的活动载体,充实了活动内容。三是广泛宣传动员。在镇机关制作专题版面4面,各基层党组织共制作版面20多面、悬挂宣传横幅13条,编发简报11期,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四是积极承诺,扎实践诺。镇党委围绕抓班子、带队伍,抓项目、促发展等内容公开承诺17项,党委班子成员围绕认真履职、服务群众公开承诺23项;各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公开承诺86项,目前正在扎实开展“四项活动”,认真践行承诺,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五是丰富活动内容。对学_实践活动中镇党委和领导班子查找出未解决的8个问题,明确了整改期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开展了党员结对帮扶等主题实践活动,在“三夏”生产之际,组织机关146名党员干部深入42户农户家中开展助收活动,捐助0.64万元帮扶困难农户,抢收小麦156亩。在庆祝建党89周年之际,镇党委对6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45名优秀共产党员进行了表彰奖励,充分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使创争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三)分类指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农村党建进一步加强。开展了晨光村万元年薪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工作,对南山、立新等9个村11名村干部进行了考察调整,选优配强了村级班子。制定了《安口镇村干部管理办法》,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签到制、工作分工责任制、请销假制、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诫勉谈话制和村干部记工作日志制度,加强了村干部队伍管理。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格工作程序,全镇各村对70多件事项进行了民主决策,规范了村级运行机制。坚持每半年开展1次“双述双评双推”活动,民主推荐村支书后备干部38人,村级后备干部58人。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站点的作用,开展了标准化站点创建工作,组织党员经常性参加培训,不断提高了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二是机关党建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深化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2大类8个方面19条,制定了整改方案,落实了整改措施。制订了《安口镇机关干部管理办法》,开展了以行风评议和整治、积压矛盾纠份集中排查、“1+1”扶弱济困活动和转作风、树形象、比贡献“四个一”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机关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处理解决问

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是社区、企业党建进一步加强。对3个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考察调整,配强了社区班子,深入开展了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共驻共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支部和党员在街路改造、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了社区党建工作水平。继续为陇兴建材、成秭公司等非公企业下派党建指导员,组织党员开展“三争一树”和“亮身份、作承诺、讲诚信、比贡献”等实践活动,使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企业生产和发展。四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程序,注重从村级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高质量发展党员45名,其中农村党员28名。

(四)夯实基础,党建综合示范工程和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效果明显。

一是党建综合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制定了《安口镇年党建综合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确定了晨光村、安丰村、马家堡村、瓷市街社区,成秭公司开展创建活动。各党组织找准党建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制定创建方案,明确创建内容,强化工作措施,有效带动了全镇党建综合示范镇创建工作。二是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稳步推进。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计划,建成了南山等13个村级文化书屋,建成吴坪、双丰2个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建成了晨光村科普示范村和胡家窑村标准化村部,在晨光村、马家堡村召开了产业带头人表彰大会,先

后表彰了蔬菜、核桃和养殖产业带头人21名,推动了全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

(五)强化学_,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学_贯彻扎实有效。

一是深入学_。通过召开党委中心组专题学_会议和干部学_例会,认真组织党委成员、党员干部系统学_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二是认真贯彻。在推荐后备干部、股级干部和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范程序,通过民主推荐、召开党委会讨论决定、统一公示,共推荐后备干部12人,任命村、社区干部11人,营造了公开、公正、公平选拔任用干部的氛围。

经过前8个月的努力,我镇的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由于安口镇特殊的镇情,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比较薄弱;二是个别村级组织建设后劲不足,工作缺乏活力;三是党建工作载体还不够活,特色不够明显。

二、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一)强化措施,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结合深化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加强党员学_,在学以致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在全体党员中营造踏实干事、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基础,确保基层党建工作经常化、规范化。

指导各村党支部开展好“四议两公开”、“双述双评双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等基础工作,对“三会一课”、村干部坐班签到、工作分工责任等制度定期进行督查检查,提升基层党组织管理水平。

(三)注重实效,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提升党员素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的有效抓手,把党员承诺与群众评议充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四项活动”深入开展,争取树立一批工作典型,党员干部典型和基层党组织典型,使全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有大的提升。

(四)典型引导,大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继续抓好党建综合示范工程和远程标准化站点创建活动,培育好晨光村、安丰村、马家堡村、瓷市街社区和成秭公司等党建典型,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职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培育好起到“抓党建、促发展”作用的党建新典型。

第4篇:窑店镇中心小学两基工作汇报材料“两基”工作汇报材料

窑店镇中心小学位于312国道沿线,创建于1984年,学校占地面积9338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4人,共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6人,学校办学覆盖人口9000多人,面积10平方千米,窑店镇上片六村五、六年级学生在这里集中上学,南头湾小学将于本期合并到我校,我校将会是窑店镇唯一的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

多年以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方针为宗旨,以办好人民满意为目的,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努力推进素质的发展步伐,强化两支队伍建设,营造浓厚育人氛围,彻底改变领导班子的管理理念,坚持以制度约束和人文关怀的管理原则,合理利用学校公用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课改力度,明确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全力开展两基工作,提高全面素质,基本实现普九扫盲工作目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普九工作

(一)普及程度

四年以来,在校学生总数在350人左右,适龄儿童(7—12周岁儿童)入学率为100%,巩固率为100%,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12周岁儿童毕业率为100%,进城务工子女入学率为100%,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在60%

以上,巩固率达80%以上,15周岁人口初等完成率达95%以上,15周岁人口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留守儿童接受义务率为100%。15周岁儿童已完成初等义务规定的所有课程,完成率为100%。

(二)师资水平

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

2、专任教师大专学历9人,占教师总数的37.5%,正在进行大专和本科进修的教师15人,占教师总数的62.5%;

3、专任教师具备小学教师资格的24人,占教师总数的100%;

4、专任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率为100%;

5、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为100%,提高培训巩固率为100%。

(三)办学条件

1、我校校园占地面积为9338平方米,生均26.23平方米;

2、受5.12热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学校36间土木结构的房墙出现裂缝、大梁歪斜,经县质检部门鉴定责令停用。经县委、县政府、县局和建设局多次实地考察,重新规划了校园布局,计划在原校址重建三层框架结构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为1843.44平方米,总造价2587049.53元,内设教室12个,微机室、会议室、收视室3个,校园内安装活动板房12间,原

计划教学楼于年6月便可投入正常使用,但因资金短缺,至今尚未完成教学楼的后续工程;

3、学校存书3560册,人均10册;

4、学校共有教师专用计算机7台,基本满足了教学办公的需求;

5、香港●爱心人士于去年3月7日,为学生捐赠价值15000多元的学具,发放助学金5800元;6月25日为学校捐款40000港币,为学校购置投影仪、扩音设备、教师住宿用床、乒乓球台、图书、和桌椅等教学设备;年3月28日又为我校捐助人民币10000元,为学校购置书架38组,多媒体电脑一台;今年又为学校捐款90000元,学校将合理利用此款项,硬化校园场地,为学生购置新课桌,添置文体教学器材等;

6、教学仪器设备齐全,使用正常,符合省颁布的标准,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

7、学校无D级危房,教学工作环境良好;

8、现代远程工作成效显著,随时接受远程网络优质资源,四至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选拔计算机特长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截至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已对微机有了新的认识,计算机操作能力明显提高。

(四)经费

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面贯彻实施国家“两免一补”政

策,投入资金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帮助学生完成九年义务。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专人负责,责任倒查,严格履行财务预算和财务审批制度,规范财务运作程序,精打细算,管好用好学校公用经费,同时在依靠政府主渠道投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经济强镇优势,坚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活和学_条件。

(五)管理与质量

自84年建校以来,我校全面实施素质,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在搞好文化课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的同时,抓好学校的音体美(音乐、体育、美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_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用优美的音乐旋律来熏陶学生的情操,用健康的体魄来武装学生的身体,用深邃的美感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禁止乱收费现象,禁止诱导学生购买教辅读物。

多年以来,我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镇前茅,真正起到了中心小学龙头示范的作用,辐射推动全镇小学事业向着“健康、持续、协调”的道路发展,多年来双科合格率、全科合格率、单科及格率均达90%以上,学生体育达标率均在90%以上。本辖区所有12周岁儿童毕业率为100%,我校在校学生犯罪率为0%,我校接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素质督导和检查,得到上级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六)资料管理

普九相关资料齐全,档案盒统一,装订方法统一,归档统一,专人分管,数据资料逻辑关系清楚,经得起推敲,可靠,内容真实,各种表册一一对应,衔接紧密,目前正在补充续建档案。

二、扫盲工作

(一)基本情况

—年,西门村总人口数2054人,全村15至50周岁青壮年1156人,青壮年中非文盲人数1138人,青壮年中非文盲率98.4%,青壮年中文盲18人,当年脱盲10人,剩余8人,非文盲率99.3%;

—年,西门村总人口数2068人,全村15至50周岁青壮年1177人,青壮年中非文盲人数1169人,青壮年中非文盲率99.3%,青壮年中文盲8人,当年脱盲4人,剩余4人,非文盲率99.7%;

—年,西门村总人口数2084人,全村15至50周岁青壮年1220人,青壮年中非文盲人数1216人,青壮年中非文盲率99.7%,青壮年中文盲4人,当年脱盲2人,剩余2人,非文盲率99.7%;

—年,西门村总人口数2032人,全村15至50周岁青壮年1208人,青壮年中非文盲人数1206人,青壮年中非文盲率99.8%,青壮年中文盲2人,当年脱盲2人,剩余0人,非文盲率0%;

(二)扫盲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认识扫盲工作,把扫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强化对广大群众的宣传,使群众认识到扫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扫盲工作中做到行动一致,步调统一。

(二)健全组织结构,明确工作任务。

开学初,我校成立了扫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扫盲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此基础上,将镇政府和我校签订的目标责任书量化、细化,核清文盲底数,对新生文盲、复盲、迁移性文盲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建档。进一步完善扫盲工作档案,建立扫盲工作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有一个脱盲一个,杜绝新生文盲。真正做到了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使扫盲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保质保量完成。

(三)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监督。

多年来,西门村群众由于受宗教、文化、传统_俗等因素的影响,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群众中读书无用的思想比较普遍,特别是以往扫盲工作中,扫盲学员抱着应付的心态参加扫盲班学_,使扫盲工作流于形式,扫盲成效不明显,脱盲率低下。为此,加强对群众进行思

想,大力宣传《义务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和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细致的讲解,广大群众对扫盲工作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农民朋友学_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扫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确保学_质量,全面完成扫盲工作任务。

每年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青壮年文盲参加扫盲学_,村委会领导亲自做动员,安排部署工作,落实责任。在扫盲工作中结合本村实际,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以就近分班,方便群众的原则开办扫盲班,对15至50周岁的文盲进行逐个扫除,特别重视了妇女文盲的扫除工作,积极鼓励50周岁以上的文盲参加扫盲班学_活动。扫盲工作采取集中和分散结合,自学与包教结合,学文化知识与学实用技术结合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因地因人制宜,努力为文盲学员提供最便利的条件。同时,在扫盲工作中注重与扫除法盲、科盲结合起来,因此在学_过程中加强了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的学_,增强了学_的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五)落实经费,保证扫盲工作顺利开展

进一步落实政府行为,强化责任意识,想法设法,通过多种渠道增大对扫盲经费的投入,确保了扫盲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争取社会

各界人士对扫盲工作的经济援助,妥善安排学校扫盲工作所需经费,保证书本、教学用品、取暖照明和教师超课时补助等扫盲教学工作经费足额到位,确保了扫盲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发展是学校的第一要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校将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课改,扎实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顺利通过“两基”国检而奋斗不息。

“两基”工作汇报

窑店镇中心小学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四9

第5篇:安阳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调研工作方案安阳镇中小学

布局结构调整摸底调研工作方案

根据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自治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摸底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都政办发[]78号文件精神,以及年5月17日河池市人民政府在都安召开全市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暨农村义务阶段学校食堂建设营养改善工作现场会的精神,结合我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为目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把解决好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问题及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优质资源等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实事求是、合理布局、科学高效,处理好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通过努力,使中小学布局更加有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有利于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有利于整合优化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有利于促进全镇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领导机构

成立安阳镇中小学布局调整调研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蓝胜安阳镇党委书记

常务副组长:蓝力斌安阳镇人民政府镇长

副组长:石国强安阳镇人大主席

韦芳燕安阳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黄心义安阳镇中心学校校长

成员:蓝华连安阳镇中心学校副校长

各社区主任

各中小学校校长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解释、解决布局结构调整摸底调研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中心学校,办公室主任由黄心义兼任。

三、工作原则

以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学校分布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坚持“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按片建设、以片带点、逐步撤并教学点”的工作思路,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的前提下,按照发展规划要求,综合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各方面因素统筹规划、重组资源,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适当扩大学校规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整合资源、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全镇基础均衡、快速、健康发展为基本原则。

四、调整范围

全镇六所教学点:光中教学点、板烈教学点、六良教学点、红河教学点、甘劳教学点、地丁丁教学点。

五、设置规模

(一)保留全镇一所中学,七所完全小学,新建一所完全小学。

(二)安阳四小、安阳五小、安阳六小和安阳七小建设标准化寄

宿制小学。

六、工作程序

(一)召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动员会。

(二)分片召开群众大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发放并回收基线调查卡。

(三)走访农户,与群众座谈,采集有关数据。

(四)深入教学点,分别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填写会谈卡。

(五)整理汇总并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和访问座谈记录,形成本学校调整工作方案。

(六)对撤并学校和拟并入的目标学校进行公示。

七、工作时间

年6月16日前完成所有调研工作。

八、工作人员安排

第6篇:口孜镇敬老院老龄工作汇报这里的老人很幸福

——记口孜镇敬老院工作开展点滴

现实中,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十分突出,已经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近日,笔者在一次老龄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颍东区老龄工作很有特色,带着一份疑问,带着一份责任,笔者走进了该区口孜镇敬老院。

一看:这个大家庭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老人。

口孜镇敬老院位于阜阳城东27公里处,阜口路北侧。建于年10月,占地面积30亩,目前共有房屋96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一百多位五保老人入院怡享天年。已修水泥道路720平方米,现有健身器材14套件(占地330平方米),围墙540米,现代化冲刷式厕所6间,停车棚60平方米,猪圈60平方米,浴池2间。庭院绿树成茵,棚里蔬菜飘香,圈内肥猪兴旺,室内彩电音响齐唱,院民个个喜气洋洋。这是一所集生活、健身、娱乐、医疗、庭院经济于一体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良好的高标准敬老院。

二听:一听管理者很尽责,老人很满意。

院长康锡明介绍:

1、选拔好的管理服务人员,不断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积极性。

我院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关怀下,在全镇范围内从优秀的党员和退伍军人中公开招聘管理服务人员12名,院领导不断组织他们学

_管理服务知识,并同他们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和细化责任分工,镇党委、政府定期不定期对他们的工作情况明察暗访,如发现他们在工作中有懈怠轻者批评重者立即解聘。两年来他们对工作积极负责、任劳任怨,把五保老人视为亲人,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院民的认可和赞扬。

2、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实行规范化管理

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是服务好院民,建设好敬老院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做到:一是“以人为本”,以制度管院。在广泛征求供养对象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院长责任制、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值班制度、食堂管理、财务、卫生、医疗等一系列制度,而且组织院民定期学_、讨论修订,促使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二是强化院务管理。为确保院内规范有序运作,实行民主管理,文明办院,推选院民参与日常事务管理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同时赋予监督院长及管理人员的权利。如生活用品的购买,由他们参与、签字、验收、入库;帐目做到日清、月公布;定期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三是加强服务人员素质。坚持把提高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服务能力放在首位。针对院内供养老人热点、难点问题,经常展开讨论,商量对策,在学_探讨中提高服务能力。为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增强责任感与事业心奠定坚实基础。

3、提供优质服务,全力营造温馨和谐环境

为改善五保老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我镇敬老院始终把服务工作放在首位。一是做好环境卫生保洁和美化,每周一的上午、星期五的下午进行卫生大扫除已经形成制度,院内环境得到进一步整洁和美化;二是周到服务老人生活起居,千方百计满足老人的愿望。如:督促他们早睡早起,晴好天气坚持晨练;根据老人的特点,在食谱方面做到荤素搭配,科学健康饮食;定期配给老人洗漱等生活必需品,定期给他们理发,按月发放零用钱,每人每月40元;对患有疾病的老人,及时通知医务人员,为他们及时拿药,或送医院,实行专人护理;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危老人,不厌其烦,精心伺候;每逢中国传统佳节,都为老人准备丰盛的饭菜和传统节日食品,如月饼、粽子等;在老人生日的那天专门准备一份(鸡蛋、糖果)生日礼品送上,等等。通过这些生活细节的安排让每位院民都能过的称心、舒心,安享晚年。

二听院民说:

钓台行政村五保户马国贺,已83岁高龄。未入敬老院之前,孤寡一人,无人照料,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只有0.4,生活没有着落,身体状况特别差,而且不能行走,进敬老院后,由于营养得到了保障,体质渐渐好转。经过院卫生所医生的诊治护理,多年的老胃病也治好了,双眼视力也有明显改善,现在他本人可以骑三轮车到口孜集。这位老人经常讲:“敬老院就是自己的家,共产党就是最亲的亲人”。三是关注老人的健康工作。镇政府与口孜卫生院联系在敬老院设立医疗室,固定两名医生长期值班,为院民就诊提供方便,医疗室专门建立了老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病史,亲属、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镇政府为他们免费办理城镇(农村)

居民医疗保险,打针吃药只需记账,如需住院还派专人照料。枣园村桥后村民武友三,现年81岁,入院后多次患病,心脏病时常发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于是我院指定专人护理,包括请医生,服药,洗漱,大小便,24小时身边不离人,在生活上还给加特殊餐。健康恢复后,他逢人就说:“我这条命就是共产党给的,不然的话,早都见阎王爷去了。”82岁的院民李富山,他先后患胃下垂、阑尾炎、前列腺炎、膀胱结石等多种疾病,曾经先后四次做过手术,对待这样的老人,我们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在住院期间,安排专人护理,院领导还时常去看望他,他感动地说:“天下谁最好共产党最亲。没有政府和党的关照,我咋能活到八十多?!”像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三悟:为提高老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院方有思路。

在全力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坚持走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路子,以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养殖业。鼓励服务人员和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参与劳动,学_技术,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如茄子等,增加收入一万多元;实行科学养猪,出栏40多头,获利两万余万。以此为敬老院增加了收入,提高了院民的生活水平。敬老院有娱乐室、活动室、阅览室等,全天开放,活动室内安装柜式空调,并准备了扑克、象棋、液晶电视、DVD、麻将等娱乐工具,适时组织一些比赛活动,进一步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针对如何推动老年事业健康有序发展,镇党委书记汝海涛感慨

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积极组织企业单位、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定期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敬老院工作的良好局面,促进敬老院健康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敬老院管理工作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传统的管理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五保老人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我们将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做法,科学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区实际的老龄事业道路。

年3月

乡镇布病防控工作汇报

乡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汇报(共6篇)

镇双违整治工作汇报

精品小镇工作汇报

7.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篇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D镇1所中心小学、14所村小学及10个村教学点为研究对象。为方便调研, 本研究选取该镇唯一的一所中心小学为样本, 对原有村小学及教学点撤并后进入该中心小学就读的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 问卷的设计参考了范先佐等著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1]中的有关内容。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26份, 回收率为84%, 实际有效问卷121份, 问卷有效率为96.3%,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从家长的角度了解当地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和家庭所产生的影响等, 以利于把握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真实动态。问卷调查的数据经过SPSS19.0统计处理。同时, 本研究还与该中心小学的副校长、教务主任及个别任课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以从学校层面了解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与县教育局个别领导也进行了深入交流, 以从政策层面对当地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有宏观的把握, 为本文探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未来走势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动因

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必有其预期目标, 农村中小学校撤点并校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优化学校布局, 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益。在与调研地相关人员深入交流之后, 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动因推动着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当地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

(1) 缓解财政压力, 提高教育规模效益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 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乡镇, 即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和县乡财政拨款。由于县乡财力薄弱, 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2]“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由乡镇级上移至县级政府, 这一改革给许多县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 尤其是那些财力薄弱的县。本调研地D镇所在的县原为国家贫困县, 县财政压力一直较大。据相关领导表示, 每至年底, 县里经常向临县财政借款, 否则教师及很多公务员的工资都难以下发。在此情形下, 试图通过压缩县内农村小学校的布点, 进行集中办学和管理, 以实现教育的规模效益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缓解财政压力, 就成了当地政府进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初始动力。

(2) 出于方便教育管理的需要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和管理体制下, 县级教育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均大大增加。面对数量庞大却又布局分散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 特别是大量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的小学和教学点, 县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来说, 对部分学龄人口偏少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撤并, 进行集中管理, 客观上减轻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压力, 提高了管理效率。

(3) 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均衡发展

由于原有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布局分散, 散落在各个村庄, 规模大小不一, 教学设施简陋, 师资力量薄弱, 因此严重制约了当地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调研中不难发现, 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当地小学的教育质量, 并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此可见, 不管是出于现实困境的考虑, 还是发展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地政府积极开展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动因都很明确。

2.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与现实之间是否存在差距?撤点并校的政策能否经得起现实的拷问?这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亦是本研究的重点任务。根据调查及整理的数据, 本文将D镇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呈现如下。

(1) 学生上学的安全问题

原本可在本村就近上学的学生, 在撤点并校后需到临村小学就读, 但这并不一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近入学。中心学校的服务半径过大, 有些家住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学单程要走10公里以上, 这对于低龄的小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安全隐患。调查显示, 有72%的家长认为撤点并校后孩子上学不方便,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他们不得不在学校附近买房或租房居住。面对孩子要进入新的学习环境, 家长们存在各种顾虑, 但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安全问题, 这一比例高达44%。其次是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问题。

(2) 学生的受教育成本上升

撤点并校后, 由于上学距离的增加, 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带来不便。因此, 有的家庭只能让小孩寄宿学校, 但住宿费和生活费陡增, 给一些低收入家庭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有的家庭为了孩子上学安全, 同时也为了方便照顾孩子的生活, 选择在学校附近购房或租房居住, 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家庭的生活成本。学生受教育成本的上升让有些困难家庭生活无以为继, 儿童辍学率较以往增加, 辍学率的上升也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受非议的地方。问卷调查表明, 与原来的就读学校相比, 有68%的家长认为花在子女教育上的费用增加了。此外, 有34%的家长感到负担孩子上学的住宿费和生活费有困难。同时, 在原来的村小学或教学点撤并后,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 有40%的家长在孩子就读学校附近租过房, 还有22%的家长选择了就近买房。这是去镇中心小学上学的孩子家长采取的措施, 可预知, 诸如其他去临村小学就读的学生家庭, 买房或租房的可能性会小很多, 但寄宿学生数量则会增加。

(3) 原有的校舍资产处置不当

农村小学的广泛撤并必然带来被撤并学校校舍资产的处理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D镇被撤并小学或教学点对于校舍资产的处理较为灵活, 既有作为村文化活动中心的, 也有出租或继续作为教育场所, 或是拆除以作他用的。但令人担忧的是, 闲置的校舍数量更为庞大, 调查显示, 多达52%的校舍处于闲置或荒废状态, 仅有2%用作教育场所。政府在力图通过撤点并校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过程中, 对原有校舍资产的不当处理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另一种巨大浪费, 因此应当引起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4) 村民对撤并的不支持态度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涉及每个就学儿童的切身利益, 地方政府在开展撤点并校工作时, 应积极地宣传动员, 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 而不能单纯以政策压人, 强制开展工作。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有86%的家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小学撤并过程中并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 只有少数干部或者教师身份的家长知晓此事。强制政策也引来了家长的不满, 有高达58%的家长表示不支持本地小学或教学点被撤并, 为此, 32%的家长对恢复当地小学或教学点的设想持支持态度。因此, 在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 中心学校面临的压力较大

由于村落小学及教学点的被撤并, 中心学校的班额陡增, 原来村小学或教学点的班额少则十几人, 多则三十几人, 教师的管理较为简便, 而今中心学校的平均班额超过45人, 明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据D镇中心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和老师反映, 接收被撤并村小学的学生, 使得中心小学的住宿条件、后勤设施、教学设备、财政经费等一时难以跟上步伐。寄宿学生的增加使得中心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 编内教师数量不足, 只能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 又要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 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工作负担,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讨论与建议

1. 目前政策的可着力点

农村小学布局优化和调整的初衷毋庸置疑, 但据本研究的调查显示, 这一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与预期的政策目标尚有距离, 并凸显出了一些问题。本文认为, 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努力弥补撤点并校带来的“后遗症”。

(1) 合理确定学校的服务半径

2012年9月份,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 (2012) 48号】要求各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距离远近、自然环境等因素, 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 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那学校的服务半径多大才合适呢?调研中家长们大多认为当地农村小学生上学距离以不超过2公里为宜。否则, 无论学生走读或寄宿家长都不放心, 让家长接送则极大增加了其负担, 而且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家庭来说, 也不具备条件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在被问及“您认为解决孩子上学路程过远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时, 有30%的家长赞成恢复原有的教学点, 有28%的家长选择自己接送孩子, 还有些家长选择让学生住校或者学校教师、班车接送等。因此, 当地政府可深入各村了解实情, 据此确定学校的服务半径, 有必要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恢复小规模学校, 切实保障山村孩子的受教育权益。

(2) 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提高对困难学生的补助

尽管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 但在“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下, 县级教育财政的现实压力仍然很大。地方政府应充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捐资办学, 努力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渠道, 增加教育投入, 保障各地小学的基本教育经费, 同时扩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范围, 加大补助力度。调研中, 有48%的家长认为目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配好各门课程的教师并提高教师水平”, 有24%的家长认为应该“增加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补助”, 此外还有18%的家长认为要“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这些诉求的实现都要求当地政府有足够的教育财力投入, 因此, 如何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是目前当地政府急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3) 加强对被撤并学校校舍资产的规划利用

被撤并学校校舍资产的大量闲置相对于原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来说更是一种浪费。对于这些资产, 各级政府可灵活处理:对于状况良好的教室可直接改为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或作为幼儿园等教育场所;出租或出售给村民经营;比较破旧、不宜使用的可拆除, 用以修建农村基础设施等。对于各类所得可作为保留教学点或其他学校的教育经费, 这就提高了原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

2.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未来走势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是农村小学学龄人口减少的客观要求, 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自然选择, 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因此, 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 各级政府纷纷响应, 积极推进。如今, 尽管中央政府要求各地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 并叫停盲目撤并农村义务学校, 严格规范撤并程序和行为, 有些地区也积极做出调整。但本文谨慎地认为, 在中央政策的号召下, 各地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推进措施将趋于理性与合理, 停止撤并或恢复学校及教学点或将只是一阵风潮, 最终撤并的发展趋势将难以逆转。具体原因如下:

(1) 学龄人口减少的客观趋势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落实, 农村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加之城镇化的发展, 农村小学学龄人口下降已成为普遍现象, 有些村落小学或教学点总在校生也只有几十人。在这种现实面前, 效率和公平博弈的结果通常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些就学儿童数量过少的村小学或教学点被撤并就成大势所趋。

(2) 城镇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在我国,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小城镇大量涌现, 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 农村向城市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村办小学也必然受到这种趋势的冲击。若按行政村办小学, 则有很多地方的适龄人口根本不足以办一所完整的学校, 因此, 按人口规模和转移的趋势重新规划学校布局是必然的选择。[2]

(3) “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

“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给县级政府及教育部门不仅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 也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提高了管理成本。因此, 压缩校点, 集中办学和管理, 提高教育规模效益是一种自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范先佐.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8.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篇八

一、玉溪经济社会、教育基本情况

2008年底,玉溪市总人口为213.9万人,完成生产总值596.1亿元;财政总收入236.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2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761元。

据2008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45所,其中,大学2所、中专3所、成人中专8所、普高22所、职高9所、初中99所、小学617所、幼儿园18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19 801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7%;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7%;在职教职员工26 532人;全市校舍面积372万平方米;全市教育系统固定资产26.3亿元。

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做法

1.加大力度,逐步减少“一师一校”。针对农村山区学校布点过多、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低等问题,经过认真调研,提出了“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发展模式,实施集中办学”的整体思路,积极推进“教学点向村完小集中,村完小向中心校集中”的两级办学发展模式改革,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科学布局、集中办学、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采取“减校增效,撤小强大”的措施,加大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使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小学学校数由1995年的702所减少到2008年的617所;小学教学点由1995年的1 356个减少到2008年的124个,校均规模由284人提高到323人。收缩校点、调整布局的做法为全省提供了借鉴经验。

2.逐步调整初中布局。“普九”期间,为了解决就近入学的问题,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所初级中学。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特别是山区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部分乡镇适龄人口较少,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较低的问题逐步显现,加之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书读”逐步转向了“读好书”。玉溪市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提出了“调整初中布局,跨区域整合资源,提升初中办学水平,推进初中均衡发展”的思路:一是对距离较近且规模较小的初级中学进行合并;二是把质量和效益较差的初级中学并入优质初中。2000年至今,初级中学已由109所减少到99所,校均规模由878人提高到928人,办学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3.整合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为了适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增加之后的上学需求,市政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采取新建、扩建、搬迁重建等措施,切实解决了部分县(区)中心城区九年义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大班额”现象。2000年以来,投资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如投资100万元,新建占地l3亩、规模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 600人的通海县秀山二小;投资250万元,扩建占地30亩、规模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 400人的易门县龙泉二小;投资1 123万元,整体搬迁新建占地面积33亩、规模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 800人的峨山县双江中学等。启动实施了红塔区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工程,目前玉溪一小与东风小学实现了合并办学;玉溪工业学校、财贸学校、技工学校完成三校合一,玉溪卫校与市商干校、财贸学校老校区整合为一,玉溪二职中与一职中、红塔区进修学校整合为一;聂耳小学、红塔区三幼与部分学校的整合正在有序推进中。按照《玉溪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实施方案》,通过优化整合,红塔区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可容纳学生数增加5 000人,中职校可容纳学生数增加10 000人。

通过调整布局、集中办学,做到了“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教育机会的均等公平,有利于控辍保学工作,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重组优化,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编制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按照《校安工程规划方案编制指导意见》(云校安发〔2009〕1号)的精神,玉溪市根据从1998年开始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至今的实际情况,深化对校安工程布局调整、规划的认识,以“两集中”为重点,坚持“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有利于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有利于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施,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规模效益。遵循“六项原则”,即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依据生源地定布局的原则,坚持依照地理位置合理设点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集中建校的原则,坚持政府依法确定和公布校点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做到“七个结合”,即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形成校安工程长效机制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与建设寄宿制学校相结合。按照这个总体要求,积极组织教育、发改、财政、建设等部门认真调研,科学制定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规划,严格执行县(区)初规、市级初审的程序,层层审核把关。校安工程规划按照《云南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要求的“三图”、“四表”统一进行装订成册。根据校安工程规划,全市长期保留中小学校613所,中期保留79所,短期保留87所,当前计划撤并34所。

上一篇:上海市粮食订单收购合同示本下一篇:友情花开不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