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四川的文化特色

2024-07-17

介绍四川的文化特色(共10篇)(共10篇)

1.介绍四川的文化特色 篇一

班级特色文化介绍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茜茜,现在由我来给各位介绍我们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我们班是一个健康、活泼、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把我们的教室变成了学习、成长的乐园。

首先让我代表六年六班班全体同学欢迎各位的光临,希望我们的笑脸可以带给大家愉悦的心情,下面由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六年六班的班级文化内涵。

我们六年六班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我们班是个开朗、外向的班级。走进我们班,同学们总像一群群活泼的小鸟一样,在那里三个一群,五个一堆欢快的交谈、游戏、看书、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学习”是我们的班训。“乐学向善,求实拓新”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增强班级文化底蕴,争创校园书香班级”是我们的口号。“创最好的班级,做最好的自己”是我们的誓言。

我们以“团结自律”要求自己,以“超越自我”激励自己。

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1、开展“让每一面墙壁说话”的活动。教室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所以选择了具有激励、教育意义的标语传送浓郁的书香。同时还粘贴了我们精心编写的和读书有关的语文、数学、科学小报,这是我们开动脑筋、探索奥秘的芳草地。

2、设立班级图书角,这里都是我们同学的藏书,它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修养。每天中午很多学生会自觉地拿出课外书阅读。

3、我班提倡“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在我班同学们既是班级的被管理者,又是班级的管理者。

4、我们班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爱自己,自尊自重。爱班级,在学校代表六年六班。爱学校,出校门代表实验小学。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又提高了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我班的精神文化建设很实用、很朴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一)、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

1、个性班名设计:

我们的班名是红星中队,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闪闪的红星在每个中国儿童的心目中象征着伟大祖国,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我们倡导红星精神,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热爱家乡,热爱红领巾,热爱集体,从小就具有集体主义荣誉感。

2、个性班徽设计:

我们红星中队的班徽是一个可爱的、奔跑的红星娃娃。你看它大大的眼睛里透露出的是阳光、是自信;它奔跑的姿态彰显的是孩子们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个性品质。它号召着孩子们要为打造一个和谐的闪闪红星家园而努力地奔跑。

2.介绍四川的文化特色 篇二

1 “面”状空间——城镇总体规划布局特色

1.1 风水为先,山水同构

四川是一个浅丘盆地组成的省区和由移民后裔融合而成的多民族地区,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气候环境决定了多数的城镇和建筑都选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极富有自然情趣和人文生气,城镇和建筑都坐落在“前不破碎,坐的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的环境之中。城镇建设历来信赖风水理论,兴镇建宅,无出其右。传统城镇规划都是以风水为本,所好为临水环绕,抱山独依的形制,对居住环境要求的同时,又揉进了对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体现了一种超前的环境观和生态观。四川之地自然环境普遍优美,其中平原地区(成都平原)江河纵横、山区则雄川峻岭,风景或温婉,或雄奇,均自然天成。城镇与其周围所在的自然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间不可分隔,体现出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环境合二为一的关系。

1.2 布局灵活,因势利导

四川境内地形复杂,城镇的建造多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布局灵活,因地制宜,宛若天成。城镇或沿江而建,或依山而行,开合有度。如罗泉镇所呈现的“龙形”镇形就是很好的例子。罗泉镇被球溪河分为两部分,两岸由子来桥连接,下场口的盐神庙、城隍庙、川主庙和部分民居组合成龙头形状;弯曲的街道恰似龙身;龙身和龙尾之间的一段岔路为龙脚,脚尽头再延伸的两段小路为龙爪。整条“龙”神形兼备,作随时腾空高飞之状。

1.3 空间集约,惜土如金

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说过:“农业上最好的土地,也常是最好的建筑用地,但耕地是有限度的,一旦遭到破坏,上百年也难于重新获得”。土地是农业的根本,即使在古代人口很稀少,耕地较多之时,生活在名镇里的先民也深知此理,惜土如金,见缝插针,挖掘空间潜力,利用空间的程度直至饱和,体现出高度的集约性。

2 “线”状空间——街巷与水系空间的特色

2.1 街巷空间特色

1)复合性。四川名镇的主街多以商业街的形式出现,街巷空间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交通需要,临街的建筑通常既是商业店铺又是普通住宅,商品交换以及与人际交往有关的休闲、娱乐活动都是通过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相互渗透而实现的,街巷与建筑空间限定的不明确,为街道的多功能提供了环境条件。2)生活性。街道空间的复合性使名镇街市充满了生活气息,街道与建筑共同构成的亲切尺度(高宽比大多在1∶1~1∶2之间),突出了“人”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再加上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交通形式,将人与人的活动始终置于街景的焦点上,构成了传统城镇别具一格的生活场景。3)连续性。名镇街巷空间的连续性是通过统一的建筑材料、形式、尺度得以实现的,包括街道铺地的连续、沿街墙面的连续及街巷天际线的连续。街道随城镇地形变化而蜿蜒曲折,铺地、墙面、天际线所形成的界面也依形就势,曲折偏斜,并成一个整体,成为街市生活的环境背景,使行走于名镇当中的人感受到所经历环境的连续性。

2.2 街道与河道水系构成的空间特色

1)半边街。

半边街,顾名思义,是只有一半的街道。它是四川古镇独特的街道建设形式,一般一面为民居住宅,另一面或为绿水环绕,或为山路岩崖,路宽只有3 m~4 m,这是四川建筑布局不与环境争夺空间,顺应自然的特殊做法。

2)水巷子。

水巷子是指从连续的沿街建筑中,挖出一个狭小的开口,形成一条直通水边的小巷道。它的作用主要是解决过长的连续街面缺少取水口的情况。尽管是出于单纯的使用功能需求,但恰恰是这一个小变化,却丰富了街道单调的立面景观,成为街巷空间中一个点缀的元素。

3 “点”状空间——名镇古建筑的特色

3.1 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民居特点

1)适应气候,经济实用。

四川气候潮湿多雨,日照较少。建筑风格形成了“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的共同特征,这是四川建筑2000多年来,在多数地域一直延续下来的固有模式。它既适合自然气候条件,又以最经济、最简便的构造方法满足了主要的生活需求。

2)选材广泛,技法巧妙。

就地取材是四川几千年来积累的一套实用的经验,总体可归纳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计,就料施工”。四川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十分广泛,并有一整套科学的选材和用材办法,使之更适应建筑的不同需要,操作简便,使建筑造价最为低廉。

3)层次分明,空间丰富。

四川民居的平面空间特色鲜明,“轴线明确、平面灵活、变化有序、内外结合、层次丰富”是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其建筑遵循礼法,房屋主次分明。从结构尺度上看,建筑不求宏大,讲究小巧得体、适度。平面空间讲究大小结合,小中见大,不仅善于利用前低后高的地形,而且能够使室内外的空间交融,取得开敞、外实内虚的效果。

4)视觉强烈,特征深刻。

四川传统建筑外观是“青瓦粉墙,院落重重,轻盈精巧,朴实自然”。由于四川之地虽富饶多产,但因经年战乱,天灾较多,加上建筑多以木构为主,常常毁于火患,因而四川民风历来简朴,青瓦粉墙极具川中特色;而民居建筑的木构做工精细,美观自然,各种雕塑工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四川文化悠久的历史。

3.2 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公共建筑的特色

1)会馆。在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中,会馆是最为重要和有价值的公共建筑之一。它不仅是场镇中极富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也是影响场镇总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成为了记录四川移民史和验证客民地域来源的重要物证。2)寺庙。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所建的寺庙不仅有佛寺、道观,还包括大量崇拜各路神仙的庙堂和神龛。名镇中一般都建有王爷庙、伏云观、大佛寺等普遍的宗教寺庙,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寺庙,如人们自发纪念民贤的寺庙——川主庙,就是民间为纪念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而建;又如老百姓称为大庙的则是祭拜阴间鬼神的庙宇;也有祭拜行业宗神的寺庙,如罗泉古镇的盐神庙独尊管仲为盐神来祭祀,在全国实属罕见。3)书院。书院是中国传统耕读思想的体现,正所谓“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由于书院多位于城镇边缘或镇外的山林之中,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所保留下来的书院并不多,许多已经在“破四旧”时被毁,昭化镇的龙门书院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座。

4 结语

城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作为某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载体,名镇的环境空间是这些地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人类文化历程的最好见证,也是当地世世代代居民的集体记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四川名镇的“点”“线”“面”空间特色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深入研究四川名镇环境空间的特色对于新的历史时期四川传统城镇发展与保护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指出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的环境空间充分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研究其空间特色,对新的历史时期四川传统城镇的发展与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面”“线”“点”状空间入手,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布局、街巷与水系空间和名镇古建筑的特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环境空间,公共建筑,特色

参考文献

[1]王贵杰.基于行为模式的小环境空间设计浅析[J].山西建筑,2007,33(2):49-50.

[2]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四川民居》编委会.四川民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介绍四川的文化特色 篇三

近年来,通过政策导向和重点支持,我国葡萄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新疆、宁夏、长三角、西南片区和东北片区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栽培形式不断创新,从单一的露地栽培发展到露地与设施栽培并存。此外,葡萄品种也逐步优化,更新换代速率加快。我国葡萄产业已经成长为许多地区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

眉山市彭山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辖9乡4镇,幅员465平方公里,属成都经济层区。全区总人口33.25万,其中农村人口25万,城镇化率46.59%,农民人均纯收入8711元。从2009年起,彭山区确立打造“万亩特色葡萄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思路,由此展开了注重突出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的探索之路。

成效:五年爆发式增长

四川是葡萄产业的后发地区,目前全省葡萄栽培面积52万亩,产量近6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3%和6.9%。就品种而言,85%为巨峰,其次为夏黑、红地球、美人指等品种。由此可见,四川省葡萄栽培面积占全国栽培面积比重较小,品种较为单一,探索一条创新生产方式、优化品种结构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是当前四川葡萄产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基本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眉山市彭山区通过五年的探索发展,走出一条高端、优质、安全的特色葡萄发展之路,为四川省创新葡萄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成功经验。

就葡萄自然生长条件而言,彭山区并非最佳种植区,不具备独特的天赋资源和自然优势,产品品质较其他葡萄优产区也有明显差距。然而,彭山在葡萄产业发展中扬长避短、扬优限劣,充分依托地处大都市远郊的显著区位优势,重点通过创新设施栽培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绿色生产等关键性突破,实现了全区葡萄产业爆发式的快速增长,区域性特色产业的优势已全面凸显。截至2014年,彭山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3万亩,成为成都周边栽培面积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种植农户人均纯收入近1.5万元。彭山区五年特色葡萄产业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的成功探索,不仅有力推动了彭山区现代农业实现高水平的产业跃迁,而且为四川省创新葡萄产业发展模式及都市近郊地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范例和标杆。

模式:大园区小业主

面对现实自然发展条件的制约,彭山区立足自身实际,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大胆创新,主要通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吸引专业大户参与、合理采用先进技术、着力提升产业知名度等重要探索性实践,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和激发活力,成功地实现了区域内特色葡萄产业的跨越发展。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领特色葡萄产业高位起步。彭山区在推动特色葡萄产业发展初期,并未遵循或者引入龙头企业大规模集中土地连片推进,或者广泛发动小农户小规模分散发展试点的常规模式,而是重点鼓励和支持当地有一定投资能力的产业带头人优先发展高端品种葡萄栽培,继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葡萄种植,以点带面,高位起步。在万亩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观音镇果园村,彭山区通过实施产业规划,在产业建设初期就突出高位起步的发展导向,形成以设施栽培高端品种为主导,种植大户规模带动、产业园区支撑区域连片发展的特色葡萄产业布局。实现了规划引领下全区特色葡萄产业发展高水平开局的良好态势。2012年,彭山区邀请四川省农科院进一步编制《彭山区现代农业建设的三年总体规划》,为彭山区未来三年的现代农业特别是特色葡萄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建设思路。

以专业大户为主体建设园区,引领葡萄产业实现适度规模。彭山区在着力打造万亩特色葡萄产业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没有简单地选择规模偏好的一般发展模式,而是创新实践“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模式,以特色葡萄园区发展为基础,重点吸引技术过关、专注发展葡萄产业的专业大户进入园区适度规模经营葡萄栽培,继而通过以专业大户为主体的园区建设构建特色葡萄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以观音镇果园村核心示范区为例,整个核心区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优质葡萄,引进业主137户,平均每个业主葡萄种植面积20—30亩,其中,当地专业大户占业主总量的70%以上,其稳定性更显著,投资更为理性,产业带动性更强,137户专业大户共带动周边400多农户种植葡萄5200余亩,种植户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选择专业大户为经营主体建设园区,以适度规模为导向最大限度发掘内部潜力,实现内生性发展为主导,这是彭山区特色葡萄产业最为显著的发展特征。

引进设施栽培技术,引领特色葡萄产业快速升级。我国南方地区在葡萄生产季节多雨水的气候障碍一直是制约其葡萄产业发展的首要矛盾,避雨技术的创新解决了多雨水地区的葡萄种植瓶颈性难题。彭山是较早规模化引进这一先进技术的地区。早在2009年,彭山区就大胆引入避雨栽培技术,走高技术的设施农业之路。目前彭山避雨葡萄种植面积已经从最初的400亩快速扩大至5200亩。避雨葡萄的设施栽培技术的成功引进,使得葡萄单产提高10%—20%,病虫害发生率下降30%左右,农药化肥用量大大减少,有效提升了葡萄品质和保证了质量安全。其中,位于葡萄产业核心园区的果义公司在栽培设施上不仅采用高投入的避雨钢架设施,还创新采用“水肥一体化精准投料”的灌溉方式,预计农药投入量可减少70%,化肥投入量减少30%,既有效提高葡萄的品质安全,又可保护土壤的固氮能力,降低水体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同时,彭山区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示范区建立了60亩产品示范基地,引进优质葡萄新品种,主推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美人指、夏黑、着色香等高端葡萄品种。先进的设施栽培技术和高端优良品种的成功引进,构成彭山区特色葡萄产业发展关键性的技术支撑,引领并推动其快速实现产业升级。

注重产品绿色安全,引领特色葡萄产业提升产业知名度。食品安全目前是消费市场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彭山在探索高端、优质特色葡萄产业发展中同时高度关注鲜食葡萄的质量安全问题,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业主和农户积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对葡萄产业示范园区内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的业主分别给予5万、2万和5000元的奖励,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给予5000—10000元不等的奖励。在第十八届中国葡萄学术研讨会暨2012宾川葡萄文化旅游节上,彭山葡萄荣获设施优质葡萄金奖。通过政策激励、品质保障和推广宣传,目前,“彭山葡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标识。

nlc202309021736

启示:四条经验值得借鉴

彭山区发展特色葡萄产业的实践表明,后发地区在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同样可以变劣势为优势,创造出区域性特色农业爆发式增长的奇迹。进一步考察,彭山区特色葡萄产业发展中四个方面的创新性经验是非常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以高起点的规划编制为引领。彭山区在推进特色葡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将高起点的规划编制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科学规划明确全域特色葡萄产业的宏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及技术路线,避免因缺乏规划引领和约束而出现的品种杂乱、规模不一、技术低端和收益较低的现实矛盾。与此同时,合理的产业规划能够保证产业发展的有序推进,从而规避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产业发展中因利益博弈而损害农户权益的突出问题。

以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为主导。与其他区域盲目引入大型工商资本,大规模连片集中土地发展特色产业的模式相比,彭山区在推进特色葡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理性地选择了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导的基本路径,其“大园区小业主”的特色葡萄产业适度规模发展模式表现出了两个方面现实优势:一是本土化的专业大户为主的适度规模发展,促使内在动力充分激活,要素聚集效果显著,建设成本大幅节约,技术推广效率提升,有助于促进理性投资和控制规模风险。二是本土化为主的适度规模发展与当地社区和农户具有天然的利益合作及分享的社会基础,可以避免大型工商资本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大规模发展必然带来的对农民的挤出效应,进而导致产生危及产业良性发展的普遍性冲突和持久性矛盾,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分享和自主合作。正因如此,彭山区“大园区小业主”的适度规模创新模式,既表现出了与现实生产基础更强的适应性,又能有效避免现代农业发展导致当地农户因无法分享产业收益而被边缘化的现实矛盾,进而实现了特色葡萄产业区域强劲增长和当地农户收入大幅增加的双重发展目标。

以标准化的设施栽培为核心。当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产品品质和绿色安全方面的竞争。彭山区在探索特色葡萄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找准市场定位,在产业技术上采用以标准化的设施栽培为核心,通过强化绿色安全不断提高鲜食葡萄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高度重视优化品种结构,主推高品质品种,以品质优先为导向准确定位特色葡萄产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正是因为在设施栽培技术和品种优化两个重要方面同时发力,彭山特色葡萄产业的发展不仅有效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高效,而且更重要的是充分反映了现代化农业在标准化生产基础上实现优质化的内在规律性要求,充分展现了现代特色农业的共同发展趋势。

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为保障。彭山区的特色葡萄产业发展,对合理运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方面在推动葡萄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面高度重视以市场配置为手段,在园区内的土地流转、技术和品种引进、设施建设、市场营销等重要环节充分依托业主主体和市场导向,尽可能减少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而园区外的道路、水渠、供电等公共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则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功能作用。除此之外,彭山区政府对特色葡萄产业发展中的规划引领、品牌打造、政策激励等方面同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彭山区特色葡萄产业的创新实践,对四川大多数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普适性价值。彭山特色葡萄产业的发展实践深刻表明,在现实条件下,尽管仍然存在发展基础的多重制约,但只要能够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以确保农民参与和分享利益为基点,高度重视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和技术路线,有效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高效融合,我省葡萄产业以及其他特色现代农业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突破性的跨越增长,将是一个完全可以期盼的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4.介绍四川的导游词 篇四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全长350米的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古戏台将定期上演川戏的经典剧目,戏台前会定期放映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如糖画、捏泥人、剪纸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镜等);

热闹非凡的民间小吃集市,让人们亲身体验川西古镇“赶场”的热闹场景;

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展示,游人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情侣们甚至还可以将自己的婚礼仪式搬来锦里举行,体会一种独特的、传统的婚庆方式;

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俗服装秀更是常年不断,花样百出。

其他诸如夜晚打更、采用花轿和滑竿等传统交通工具等多种古韵十足的特色项目,让锦里重现昔日川西古镇的生活原茂。

成都,以浓郁的休闲气质而闻名。为满足成都市民对特色休闲生活的追求,锦里还会在街区内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行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例如元宵灯会、小吃节、端午吃粽子大赛、七夕情人节主题活动、中秋亲友团聚赏月会等等,每一个活动都将成为成都市民的盛大节日。

5.介绍四川刘氏庄园的导游词 篇五

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建筑时期为清末至民国,这是中外闻名的,我国现存完整且规模浩大的刘文彩地主庄园 —— “老公馆”和“新公馆”。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建于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9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建立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内涵丰富。现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规模宠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及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加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中国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1965年,在原庄园主刘文彩的收租现场,雕塑家们将中国的传统雕塑技法和西方的现代雕塑艺术结合起来,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中外闻名,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超级现实主义雕塑杰作《收租院》,对外展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6.浅谈四川汉族民歌衬词的特色 篇六

一、四川汉族民歌衬词的分类

衬词在民歌中运用频繁,按其结构一般可分为:衬字、衬词、衬句。民歌中插入衬词是为了歌曲表现和结构上的需要,是对歌曲歌词的补充。江明惇认为:“衬词按其文学表现意义来看,可分为四种:一般衬词、重复词、称谓词、表意性衬词。”[2]笔者收集了部分四川汉族民歌的衬词,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语气衬词

语气衬词在句中的位置比较自由,通常是以语气助词作为衬词来加强歌词的语气,以增加歌词表达的意思。如:“啰”“嘞”“啦”“啥”“耶”“哟”“喂”“哦”“呀”、“嘛”“呃”“哟喂”“哦嗬”“啦喂”“嘛依呀”等。

在四川汉族民歌中,插入的语气衬词字数不定。有些民歌只插入一个语气衬词,如《采花》整首歌中,只出现了一个衬词“哟”。有些民歌很简短,但每句中却插入几个语气衬词。《胡豆开花》和《槐花几时开》两首民歌中有多个语气衬词,并且出现在句中的不同位置。《胡》有六句歌词,每句至少有一个语气衬词。《槐》只有短短的四句,每句也只有七个词,但是每句中至少有两个语气衬词。

(二)称谓衬词

四川汉族民歌中,称谓衬词以名词为主,有“哥儿”“姐儿”“哥呀”“姐呀”“姐哥”,还有物称,甚至有更为复杂的称谓衬词。

《黄杨扁担》:“黄杨扁担软溜溜(那么姐哥呀哈里呀),挑一挑白米下柳州(喂),姐呀姐呀下柳州来么哥呀哈里呀,(姐呀姐呀),下柳州来么哥呀哈里呀。”

《我随红军闹革命》:“前山落雨后(哦)山晴(啰),后(哦)山晴(啰)。盼来(那个)红军共产党,(你呀我呀妹娃子),好喜欢啰(二嫂哟)。”

这两首民歌中,有“姐呀”“你呀我呀妹娃子”“二嫂哟”“哥呀”等称谓衬词,“啰”“哦”“呀”等语气衬词也插入其中。

(三)象声衬词

象声衬词主要是模仿自然界各种声音,包括模仿动物的声音,人们生产、生活场景的声音。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欧),(郎啰),挑起扁担(郎郎扯光扯),上山冈(欧),(啰啰)。”这是一首流行于四川东部的山歌,是孩子上山砍柴时唱的。其中,“啰儿”“郎啰”“郎郎扯光扯”等象声衬词形象的模仿了呼牛的吆喝声喝锣鼓声。

(四)特殊衬词

除上述三类衬词之外,也有一些特殊的衬词。这些衬词在民歌传承和演变中流传固定下来了,但是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思。如《三个妹子三》中的“三个妹子三”;《数蛤蟆》中的“太平年”;《康定情歌》中的“月亮弯弯”;《绣荷包》中的“金钢嗦罗妹儿”。

《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康》是广为流传的四川汉族民歌,在康定民间将含有“溜溜”衬词的一类型汉族民歌称为“溜溜调”。[3]在四川民歌中有很多民歌是采用的“溜溜调”,其内涵各不同,甚至有些是没有特定涵义的。

二、四川汉族民歌衬词的地域特色

(一)语言特色

语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方言,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四川汉族民歌中的方言衬词,体现了四川方言的语言特色,并且很多方言衬词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地域性。

一般来说,不同的语气词配合不同的语气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四川方言词的感情变化比较大,语气词更胜。四川汉族民歌中有“嘛”“啥”“么”“耶”“喂”“哇”“嘞”“嘎”“啰”、“哦嗬”“哟喂”等方言语气词,方言衬词和正词的巧妙结合,使歌曲的韵味更加浓厚,显现了四川方言幽默、风趣、生动、富于感染力的韵味。同时,还形成了一些特色的衬腔,这些衬腔只有用四川方言唱出来才会有其真正的韵味,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望郎》:“正月里(呀)是新年儿 (啦) ,我望我郎来拜年儿;望郎望得脚杆儿(嘞)软(啦喂),莫得鞋穿他不来(哟喂)。”这首歌中有很地道的四川方言词,正词“脚杆儿”、“莫得”,衬词“嘞”“啦喂”“哟喂”,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了一种真挚、朴素的情感,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川民歌中衬词“儿化音”的运用,充分展示了四川方言的特色。四川方言会在称呼名词后加“儿化音”。四川汉族民歌中会有“哥儿”“姐儿”“妹儿”这样的衬词;同时,“儿化音”也会与语气助词一起出现。《绣荷包》中的“喂呀儿依儿哟”、“嘛咕儿嘎”“呃呀儿依儿呀”“金钢嗦罗妹儿”都是与语气助词一起插入歌词中的衬词,这些衬词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衬腔。

(二)生产、生活的特色

“啥”“哟”“嘛”“哦”“哎”“哦嗬”“哟喂”“哥儿”“姐儿”“哥呀”“姐呀”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口语化的词。这些语气衬词在四川汉族民歌中运用的相当频繁,增添了生活气息。

《摘葡萄》:“那山没得(耶)这山高(哟),这山么有一树(哎)好葡萄(哟),我心想摘个(哎)葡萄(哎)吃(嘛),那人又矮来(啥)树又高(哦嗬)。”每句至少都插入两个语气衬词,它们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特定的涵义,但却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使用最频繁的。

在一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歌中,加入相应的衬词,可以使民歌更生动活泼、富有地方生活气息的特色。《太阳出来喜洋洋》中的插入了具有生活气息的衬词,展现了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思想,并且表达了四川人生活中一种勤劳勇敢、不畏艰辛的乐观精神,表现了四川人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三、四川汉族民歌衬词的表现特色

(一)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民歌中的衬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渲染气氛,表达情感的作用。衬词不但能对正词未表达出来的情绪进行补充,而且还能渲染情绪、烘托气氛,更加有力的表达了歌曲的感情。

四川汉族民歌中,经常会插入“哥儿”“姐儿”“哥呀”“姐呀”、“姐哥”等称谓衬词来增加情感表达,有这些衬词的民歌基本上都是情歌。《晾衣裳》:“清晨起来(哥也)去上梁嘛,(妹呀),摘片树叶儿玩耍;叶叶吹响响,吹在妹心上。”表达的是对“心上人”的那种炽热的感情,是他们对爱情真实的态度。他们敢于表达出来,反映了四川人火辣辣、率真、大胆的性格。

《太阳出来喜洋洋》中的衬词“啰儿”“郎罗”“郎郎扯光扯”,表达了人们豁达乐观、欢快愉悦的心情。《苦麻菜儿苦茵茵》中每一段中都有衬词“哟”“哟喂哟哟”,表达了一种悲苦、伤心的情怀。

(二)塑造生动、鲜明的形象

衬词在民歌中的大量运用,不但能使民歌中塑造的形象更加的生动、鲜明,而且能使民歌中的人物性格更加的生动鲜活,它有时能起到正词无所不及的作用。

《绣荷包》中“呀儿依儿哟”“嘛咕儿嘎”“金钢嗦罗妹儿”,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把一个带有几分火辣辣的性格、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槐花几时开》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每句的衬词都很具特色,尤其衬词“哎”的运用是这首民歌的一大特点。一个“哎”字把少女惊慌、害羞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三)扩充结构,丰富旋律,充实内容

衬词的运用能使民歌的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更加丰富,朗朗上口。在歌曲结构的需要下,以衬词进行填充,完善、充实了歌词的内容。

《采花》整首歌中每句插入一个语气衬词“哟”,使衬词前后半句节奏统一、句式对称。

《康定情歌》有四段歌词,每段歌词两句,插入“溜溜的”“月亮弯弯”,不但丰富了节奏,活跃了情绪,而且还扩充了歌曲的结构,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这首民歌更加生动有趣。《黄杨扁担》中“姐呀姐呀”“姐哥呀哈里呀”等所形成的衬腔,是这首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欢快明朗,并且充实了歌曲的内容。

摘要:衬词是民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四川汉族民歌中的衬词有多种类别, 它们不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而且还具有生动的表现特色, 并且展现了四川人火辣、坚毅的性格及乐观、豁达的精神。

关键词:四川汉族民歌,衬词,特色

参考文献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2:292.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2:293.

7.介绍四川的文化特色 篇七

四川省副省长王铭晖在会上指出,近年来,四川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超过2万个,年销售额过亿元的畜牧龙头企业达135家,肉类加工更是成为食品加工业中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行业……然而,四川畜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猪独大”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冲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超过70%,牛羊兔和奶产品却发展不足,每年需调入牛羊肉10万t、兔肉上百万吨和奶上百万吨。

为适应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四川将大力实施“稳猪禽、兴牛羊”战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畜牧产业结构特色化水平。发挥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优势,以25个国家基础母牛扩繁增量项目县和50个牛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县为重点,支持发展一定规模的能繁母牛养殖场(户)、母牛良种繁殖场,积极打造8个羊种源基地县,大力发展肉兔和林下养殖……力争到2020年非猪产值占畜牧总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此外,围绕区域科学布局,优化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围绕构建畜牧强省,优化提升品牌化质量水平;围绕壮大市场主体,优化提升多元主体带动能力和水平;围绕绿色發展主题,优化提升畜禽废弃物处理利用水平;围绕统筹要素资源,优化提升畜牧承载能力质量和水平;围绕可持续发展,优化提升投入保障能力和水平。2017年起,四川省政府将把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农民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作为核心指标,加强对市县考核。

8.介绍两个特色梨品种 篇八

“化心梨”是甘肃静宁古老的地方梨良种,属于秋子梨系列。树势强健,树体高大。树姿开张。寿命长。幼树进入结果期较早。定植后4-5年开始结果,丰产性强。一般大树株产250公斤左右。但若控制不当,则易大小年结果。

化心梨果实扁圆形,中等大小,平均单果重110克,最大250克。初采时果面黄绿色,储藏后变成蜡黄色。果皮厚、富蜡质。经后熟果肉软化,质中粗,汁特多,甜酸适口,芳香浓郁,含可溶性固形物13%以上。在甘肃静宁,果实于10月上中旬采收。化心梨适宜冷藏。在自然条件下可储藏到次年3月份。树体抗旱、抗寒、适应性强,对梨黑星病、黑斑病抵抗力较强。但易受蝽象危害。(甘肃省静宁县林业局

王田利

李元武齐建立

邮编:743400)

二、梨新品种“晋巴梨”

“晋巴梨”2007年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果实葫芦形,果实大,平均单果重385克,果皮绿黄色,阳面有红晕,后熟变为黄色。果柄短粗,基部有肉质突起。果肉白色,肉质柔软细腻,人口易溶,石细胞极少,汁多味甜,芳香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2%,还原糖含量12.94%,苹果酸含量0.11%,品质佳。幼树生长旺盛,树势直立,主干生长势强,树冠呈圆锥形。顶端优势明显,枝条直立不开展,结果后枝条逐渐开展。在山西省中部,4月上旬萌芽,4月中旬开花,适宜采收期为8月下旬。果实采收后需经10~15天的后熟期方可食用,后熟期间较耐储运,在室内常温下可保存20天,冷藏可保存3~4个月。

9.介绍四川的文化特色 篇九

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 北川新县城的重建工作备受瞩目。2009年11月, 新的人民医院开始动工建设。新医院以“一切以患者为核心, 创造良好的医院室内外环境, 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为设计原则, 致力建成为一所“具有羌族特色的现代化医院。”

主体工程于2010年2月封顶, 成为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性工程的首个封顶建筑, 并于2010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医院整体投资1.2亿元, 按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规划建设, 主要包括门诊楼、病房楼及办公楼3部分, 设病床200张, 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门诊楼地上3层, 办公楼地上4层, 病房楼地上9层, 地下1层, 建筑最高点45m。

平面布局: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的要求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刘志鸿说:“北川人民医院的总体平面布局充分考虑了县城整体规划及医院的地理位置。”新医院建设用地四周均为城市道路, 北侧为城市主干道齐鲁大道, 西侧为城市主干道新川路, 东侧为东纵六路。按照新县城规划的要求, 医院西侧新川路、东侧和南侧道路允许设机动车出入口, 北侧沿齐鲁大道尽量不设机动车出入口。

“设计出入口时, 我们将作为医院主要出入口的门急诊入口朝向西侧新川路开设, 并在门前设置中心广场, 用以集散人流, 成为医院面向城市的开放空间。同时, 在东侧设污物出入口, 结合污物出入口附近设污物暂存及太平间等, 南侧设货物出入口。”

新医院设计中, 为整合北侧齐鲁大道与西侧新川路两条城市主干道的街道景观, 采用十字形的两条医疗街将门诊、医技、病房楼及办公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将门诊、急诊设在用地西侧, 病房楼设在用地东侧, 然后医技位于两者之间。入口广场西南侧布置办公楼, 并在二层与门诊、医技楼相连。在总平面设计中, 我们总体采用紧凑布局模式, 节约用地的同时也极大方便内部流线组织。考虑到今后的发展空间, 用地南侧预留空地作为二期发展用地, 并在一期功能流线设计中作整体考虑。”

刘志鸿特别指出:医院北侧沿齐鲁大道后退用地红线15m~20m, 形成绿化带, 为城市提供连续的景观界面。东侧后退用地红线40m, 形成完整有序的医院前广场。新医院在满足大量人流疏散的同时, 通过绿化、小品为患者提供轻松友善的城市开放空间。南侧临近学校, 为与学校相对隔离, 特意设置绿化隔离带, 并将病房楼尽量靠在北侧, 与门诊、医技楼相连。

功能布局:以医疗主街为主线, 枝状分布

新医院采用开放的医疗街连接起不同的医疗功能单元, 门诊、急诊、医技沿医疗街呈枝状分布, 并且建筑采用横向布局的方式, 尽量削弱了建筑的体重感, 给人一种舒适、稳定的感觉。

“医院的功能复杂, 布局设计不合理就会让人如进迷宫, 重则错过病患就诊佳期。以医疗主街为主线, 枝状的布局方式, 沿主街, 西侧设门诊、急诊, 东侧设病房楼, 医技位于两者之间, 布局清晰, 寻找方便, 减少病患寻找的焦虑, 保证患者及时就诊。”刘志鸿指出, 主街还设置了方便患者使用的座椅、电话亭、ATM机、花店等配套设施, 为患者提供休憩、交流的空间, 有效完善医疗空间之外的辅助功能。

各个功能布局分布位置选择有自己的考量, 设计又有各自的亮点。

两层通高的门诊大厅位于门诊楼中央, 成为通向门诊、医技、病房的人流交通集散枢纽。

门诊部分采用单元式布局, 以保证每个门诊单元的独立性。医疗街连接各科室, 使得交通流线清晰简洁。

急诊部位于门诊大厅北侧, 急诊与急救分设出入口, 急救出入口位于北侧, 目标清晰、路线便捷, 为急救患者争取每一秒抢救时间。在急诊部内设有“绿色通道”与专用医梯直通手术部。

门诊医技楼为3层, 面积约1万平方米。

办公楼单独设置出入口, 一层为餐厅, 二至四层为办公区。

感染科相对独立, 减少了与院区主要人流的交叉, 同时与急诊部相邻, 以方便联系。

病房楼一至三层与门急诊、医技楼相连, 分设中心供应、ICU及血透、手术室。“手术部的7间手术室, 采用周边回收型布局方式, 手术室沿洁净走廊布置, 清洁走廊沿周边与污梯及污洗间相连。患者通过换床直接进入手术室。医生经换鞋、更衣后进入手术洁净区。洁净物品经直通中心供应的专用电梯传递。手术部设有手术准备间, 敷料间、器械室、麻醉科等功能用房。术后患者通过医梯可达三层的ICU。”四至九层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 大部分病房朝南, 享有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北侧安排医务人员工作用房, 病房环境良好, 为患者提供充足的阳光和舒适的就医环境, 并体现了病房家庭化的设计理念。

建筑细节:整合民族与现代特色

作为羌族自治县的医院, 新医院结合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 把很多羌族的民族元素整合到了建筑中。建筑设计努力实践“乡土建筑现代化, 现代建筑本土化”的原则, 在满足医院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力求在建筑的体量、尺度、色彩、材质等方面保持文脉的传承关系, 而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 表里不一的虚假“化妆”, 实现建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杜志杰在一张建筑立面图上圈画出了具有羌族民族特色的建筑细节——

*黄灰色调

与色彩丰富的服饰形成强烈的反差, 羌寨建筑色彩质朴单纯, 呈现为中低明度的黄灰色调。她指出:“延续羌族建筑色彩, 医院建筑外立面, 我们主体色调选择黄灰;为突出羌族建筑常见的方窗和打造层次感, 我们在外立面方窗四周挑涂了同一色系的锗黄色。

*方形元素

方形是羌族民居的呈现形态。新医院中, 方形体量, 或实或虚、或高或矮、或大或小组合成丰富多变的内部空间, 在其间游走仿佛进入神秘的羌寨。墙体、顶部造型设计、吊顶形状、地面等细部也都能看到方形元素。

结合地域特点, 新医院大量采用羌族建筑的方窗, 环保又节能, 传达给人一种古朴、笃定, 打破传统医院洁净有余而亲切不够的特征, 锗黄色围聚也更突出。”

*坡顶

医院建筑屋顶为羌族的楔形坡顶, 起伏的屋面与方形楼组成的景观仿佛传统羌族村寨, 医院建筑景观与地域环境巧妙的整合在一起。

杜志杰强调:方窗、坡顶等羌族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材料经过重构组合, 成为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的主题, 而非装饰构件的简单拼贴, 使得建筑既有现代感又有传统韵味。

4大系统:各有侧重

*给排水选用分区供水

供水部分包括生活给水系统及热水系统。新医院生活给水系统, 把热水用水量计算在内, 其最高日用水量为181m3/d, 最大时用水量为24.5 m3/h。

“我们从市政环管上不同侧引入两根DN150的给水管, 在院内布置成环状给水管网, 不设置集中热水供应系统, 采用分区供水方式, 仅在治疗室、手术室洗手池、洗婴室、产房、供应室以及病房卫生间等处设置分散电热水器提供生活用热水。”刘志鸿还介绍道, 地下层至地面三层设置为低区, 由市政给水管直接供水;四层及其以上部分设置为高区, 由生活水箱 (有效容积27m3) 及高区变频供水装置供水。

新医院在高区的生活给水变频调速泵组由3台主泵、气压罐、变频器、控制部分组成。三台主泵为两用一备。生活给水系统管网布置方式采用枝状管网。

*污水处理系统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消毒工艺

新医院最大日排水量取给水量的85%, 为150m3/d。±0.00以上排水采用重力流排水, ±0.00以下排水采用潜污泵提升排水。

排除厨房排水经隔油池处理, 医院其他生活排水都须经化粪池处理, 后排入院内医院污水处理站, 经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污水处理厂) 。医院污水处理站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消毒工艺, 一般都由当地环保部门认可的专业公司设计。

*安防系统, 注重给水环节

刘志鸿指出, 为应对突发失火, 灾后重建过程中, 新医院非常注重安防给水环节, 不同功能区配置遵循防火规范要求, 其整个系统包括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及灭火器系统, 其中灭火器系统均按照严重危险级配置灭火器, 均采用磷酸铵盐干粉手提灭火器。

“我们由市政环管的不同侧引入两根DN150的给水管, 在院内布置成环状给水管网, 而室外消防用水由市政管网提供。同时火灾次数按1次设计消防设施。院内集中设置消防泵房及消防水池, 有效容积为252m3;配置消火栓专用加压泵一组两台, 一用一备;另配置喷洒系统专用加压泵一组两台, 一用一备。消火栓系统室外消火栓用水量20L/s,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20L/s, 火灾延续时间为2小时。室内消火栓系统不分区, 采用环状管网供水。”

在新医院, 除小于5m2卫生间、设备间及其他不宜用水消防的部位外均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设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按30 L/s计, 火灾延续时间为1小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报警阀前管路采用环状管网供水, 报警阀后采用枝状管网, 不分区。

地下柴油发电机房设置S型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灭火设计密度不小于140g/m3。

*空调系统,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来选用

“由于北川人民医院建设地点地处山区, 无市政燃气, 我们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确定了全楼主要选用风冷冷热水热泵机组作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 杜志杰介绍到。

实施该方案后, 新医院夏季冷负荷为2400kW, 冬季耗热量为2000kW。

空调冷热水循环泵共用, 选用五台循环泵, 其中一台备用。热泵机组设在门诊三层屋顶, 循环泵及水处理设备及补水定压装置设在地下层。

空调水系统均采用一次泵两管制, 主机侧定流量, 台数切换, 负荷侧变水量系统, 均为异程式系统。

10.介绍四川的文化特色 篇十

1.历史背景

知识经济的到来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大工业前期发展、孕育的结果, 也是科技应用以及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经济发展的新飞跃。它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 使各行各业都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此,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把发展经济, 提高综合国力看作是重中之重。国际国内的经济竞争、人才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 实质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迄今为止, 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重大科研成果70%诞生于大学, 大学是巨大的知识宝库和人才宝库, 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也是孕育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阵地。许多科学发现, 发明创造, 往往首先在大学里产生和萌发, 然后逐步向社会推广, 发展成为现实生产力。所以, 大学对社会物质和精神的作用, 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强烈和直接。”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广大的高校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 重构其管理机制, 增设市场所需的专业, 并努力加强应用型学科的构建, 不少大学增设艺术学科。作为有着近70年历史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四川音乐学院, 如何跟上祖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步伐, 如何创造出更多的精神食粮和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神产品以及怎样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根据四川音乐学院发展的蓝图,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实现个性化办学特色类型定位为:教学型高等艺术院校, 积极向教学研究型发展;学科发展定位:突出传统学科, 强化重点学科, 拓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努力构建以音乐学科为主体,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艺术学科专业体系。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 培养多层次人才, 牢牢把握“综合协调, 不断创新, 即做大又做强”的办学指导思想。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四川音乐学院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2.学科建设发展现状

20世纪以来的学科发展是沿着两条相悖论的轨迹前进, 一方面, 学科分化越来越细, 另一方面, 各门学科相互渗透, 高度综合。它们构成了学科发展矛盾运动的两方面, 这一矛盾促使传统学科不断分化和新兴学科的诞生。学科间的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和融合行成了新的发展趋势。为此,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必然形成高等教育国与国之间, 校与校之间的竞争, 这些竞争实质上是学科的竞争, 是专家的竞争和人才培养的社会能力的竞争。学科建设是高等艺术院校的一项战略任务, 是核心, 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为此, 四川音乐学院经过近70年的办学历程, 学院已从单一的精英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高、精、尖”与“复合型、应用型两种人才模式并存、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现代应用艺术并举的机制和模式, 又经过八年的努力开设了艺术专业17个, 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传媒等。形成了以艺术专业为主, 文、工管结合的办学新格局。从整个的专业设置上突出综合性、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三级校区 (成都、新都、绵阳独立学院) 分布、分类学科构建和教学型向研究型发展的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奠定了大众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在学科建设中, 获得了国家音乐类各专业、美术类各专业的硕士授权和MFA艺术硕士授权资格, 全院师生员工在党委的领导下实现在大众化教育下的科学发展。

二、突出专业特色

1.学科专业的综合化是四川音乐学院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

四川音乐学院在大众化教育下的前提下一改过去单一音乐学科培养模式, 努力加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艺术人才, 进一步加快学科和多学科综合化的改革步伐。之所以要迅速推进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化改革, 是因为综合学科比单一学科更具以下优势:第一, 学科优势。综合艺术大学学科比较齐备, 特别是将艺术与科技结合, 使其艺术更具市场潜力和国际竞争力。并可形成学科人才齐备及学科研究甚至产业开发所必须的基础条件。因为任何一个大型科研项目或现代艺术的高科技合成, 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同作战。如一部电影的制作, 从剧本、演员、音频视频合成到进入市场等;在科研中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科门类齐全, 就具备了竞争条件和比较优势, 就能够争取到一流项目。有了一流项目, 才能有一流的科研成果。第二, 人才优势。虽然一般高等艺术院校也拥有人才, 但与综合艺术大学相比, 其人才优势明显逊色。学科是网络人才的基础。学科没有优势, 人才优势虽有也难体现。就是能体现, 也只能是局部和单项方面。第三, 资源优势。由于综合艺术大学学科多人才多。相比之下, 其投入也相对较多。所以, 一旦综合艺术大学成长起来, 它就有了相当雄厚的物力、财力和宝贵的教育资源。第四, 专业发展优势。在学科交叉化、边缘化发展趋势显著的时代, 综合艺术大学所具备的学科、人才和资源优势就会转化为专业发展优势。这方面是由于综合艺术大学所具备的学科人才优势可以使其更加迅速地掌握学科和专业发展信息, 另一方面是由于综合艺术大学比单一学科艺术院校更有条件通过内部调整挖潜, 开设新专业和改造旧专业。第五, 规模扩展优势。基于前面四个方面的优势, 综合性艺术大学更容易实现低成本大规模扩张。这些优势, 无疑为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本条件。

2.学科专业的相互渗透是四川音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川音乐学院虽然不是理工科高校, 但同样肩负着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大使命及引领社会艺术思想创新、探索真理、传承文明的重任。所以四川音乐学院的发展应更具先进性、代表性和超前性;表现在其专业特色:一是学科交叉性、专业复合性。如作曲与作曲理论、录音工程与电脑音乐、音乐表演、影视表演、双语播音、公共事业管理、影视文学、影视编导等, 形成了学科融合的良好基础。二是突出科技对艺术的渗透力。如视觉传达、动画与制作、数码媒体艺术、卡通艺术、环境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专业等。三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实效性。特别是以上专业直接与企业合作, 参与企业的项目流程实践, 并在国际国内设立工作室, 掌握国际国内信息数据, 为教学服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为此, 硕士研究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本科毕业生就业名列全省前茅, 有的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学院新增教学用地由原来的120亩地的校园扩展到现在的1155亩地, 是原来的9倍。在教学资源配置上, 重点打造一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 完善了“省级教学团队”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院获批准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7项, 获国家专利8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国家发明3等奖1项, 出版专著、教材和作品245部, 各类学术论文590篇, 国际国内比赛获奖5011项。”钢琴王子李云迪, 超级女生李宇春等星星在世界冉冉升起, 大量的高规格毕业生遍布全国的企事业、政府机关和文教宣传部门, 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及我国的国际合作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以优势学科为重点, 以科技为先导实现跨专业突破是四川音乐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

2005年底随着数字艺术系的成立, 四川音乐学院在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质的飞跃, 对学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选择国际国内重大影响专业, 打中国西部第一个高规格的数字创业基地, 由于具备艺术和技术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数字艺术领域供不应求, 市场潜力巨大, 市场急需大量人才, 所涉及的国际国内市场及创意产业份额巨大, 把专业扩展到国际新兴市场。

(2) 专业整合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在全国首创“数字空间规划与场景设计”专业方向所涉及的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的广泛应用, 触及到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并进一步激活四川音乐学院的有关专业并形成市场优势, 对音乐、美术、戏剧、影视、传媒及其它学科专业形成极强的整合, 对可能萎缩的学科专业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 重塑市场前景, 同时将催生新兴学科的诞生。

(3) 课程改革与发展。创新型的课程分段制实施方案:在教学方式上, 采取课堂学习-项目实践-项目研究的方式进行, 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 进入项目环节, 进行实践性教学, 磨合实际应用能力和产业流程经验。直接将课堂知识运用于实践, 并从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 为此形成了五大优势。

①学以至用。真正克服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惯性模式及问题。②促进了各学科科学研究联合创新的机制发育。③开辟了教学、实践、市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缩短了就业培训时间并形成就业优势。④由于项目结合, 学生可以接触到国际、国内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掌握最新的科技材料和运用新工具, 为社会提供高技术, 高水平的优秀应用型人才。⑤由于与企业的结合, 节约了大量的设备开资, 并形成了自身的造成血功能, 项目所获取的资金可对学科专业的发展和设备更新有着重要意义。从而实现了在高等艺术院校以项目带教学, 以项目强学科, 以项目促科研, 以项目建队伍搭建就业平台的创新型课程改革模式, 实现了在高等艺术院校课程改革的突破, 推动了高等艺术院校学科方向凝练进程, 走出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科技化的新路子。对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改革有着示范性、榜样性的作用。

三、学科发展中的几点体会

1.学科要不断地凝练学科方向;每个学科确立一定比例的重点研究方向, 否则学科难以发展。

2.选择能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特色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重点加强建设, 体现自身优势。进一步使智力资源的“聚合”与“拓展”具体化, 以智力创新支撑学科特色。

3.要在新增学科中寻找新的生长点;新的生长点能使学科充满生机, 具有时代性、灵活性、不确定性。

4.注意学科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加强校际间的交流, 并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提升学科的科研水平。

5.着力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重中之重。没有学科带头人学科就难以为继;在学科带头人的挑选上主要是衡量是否有前沿科技领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有深厚造诣的艺术表演人才, 要不拘一格的在国际国内选聘、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

6.进一步加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根据本学科的培养能力, 提升高层次的不同类型的人才规格, 并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 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

总之, 学科建设的载体是科学研究, 而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梯队建设, 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让各种学术观点, 在自由探索中产生新的思想, 形成新的理论, 从而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艺术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打造高质量的高等艺术院校, 学科搭建是基础, 因为学科搭建是大学发展的基本途径, 是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是明确自身定位, 实现个性化办学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办学定位,学科特点,突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铁君.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我的八音盒作文下一篇:对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