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2024-11-18

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共13篇)

1.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一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分析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已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多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广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中原路校区、嵩山路校区约500名大二至大三的大学生的问卷调研,对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及思想状况的影响做了较详细调查。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住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寝室有电脑的不在少数,没安装电脑的同学平日也会选择在校内外的网吧上网,因此那里经常人满为患。走进宿舍楼就会发现,几乎每间寝室都至少拥有一台电脑,有的寝室甚至每人一台。同学们的电脑大多用于上网游戏和娱乐,并且大学本来就是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自由之地,学生的生活不受太多约束,如果同学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很容易出现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的情况。因此,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作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有积极的一面的。众所周知,网络媒介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这其中包括大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从网络上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可以在宽松、平等的社交环境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发挥个性,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真正突破时空的限制。由于上网带有休闲娱乐的性质,不象课堂教学那样紧张、严肃,所以大多数学生愿意用上网来打发课余时间。还有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世界各国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和成果,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这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了互联网之后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做很多事情:查资料、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聊天、收发邮件等等。网上世界的魅力将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既能达到休闲娱乐目的又略带有科技文化气息符合大学生身份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课余时光。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有消极的一面的。大学生处于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成熟阶段,对外界诱惑和吸引力没有抵制能力,有部分大学生迷恋网上游戏,一味沉溺于电脑娱乐彻夜不眠,难以自拔。更有甚者整天沉溺于网上黄色、赌博、恐怖暴力等内容,参与网上犯罪,传播消极的网上文化,给其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网络的种种魅力,很多大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上,往往一次上网就连续作战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连吃住等最起码的生活问题都在网吧里解决。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生的最佳学习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上网会影响学生的课余休息,甚至还占用大量的正常上课时间,荒废了学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思想上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待身边的事物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理性的认识。因此网络上各种各样不健康的言论、现象等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形成冲击,甚至步入歧途,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它几乎囊括了所有媒介的功能。越来越多的文化垃圾倾巢而入,各种传闻、反动言论和不健康的东西随处可见。这些很容易使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以至高校原有的德育环境受到破坏,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

所以在校大学生应正确对待网络媒介的影响,加强自己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对网络的使用要适度合理,正确认识网络上各种非主流言论,自觉抵制网上敌对势力传播的不良信息免受其害而从中收益。

2.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二

一、网络时代冲击大学生思想, 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力

网络普及和运用,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来的机遇, 这主要得益于网络的信息负载量大, 信息交流直接快速和信息共享等特点, 能够大大地加快思想政治教育速度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1.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影响力显著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往往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 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 短暂的促膝交谈虽然可以解决个体的思政问题, 但是在宣传力度上远远不够。再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采取印发纸质资料, 开展报告和座谈会等形式, 虽然宣传个体的数量有所增加, 但是仍然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并且覆盖人群也是有所限制的。很显然, 这些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而信息网络的使用和发展在内容上是对传统的一种延续, 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一种新的突破,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既有的优势, 还增加了新型的特点。

2.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是既费时又费力, 为了一件事情会将其他后续的工作搁置不前。现如今, 针对工作流程上的程序内容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手段解决, 例如通过电子邮件和及时通信软件等进行交流。网络的普及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效率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利用网络作为通信途径, 还能减少通信费用的支出, 同时更为高速和便捷。

3.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易于接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 借助于网络的力量变得互相性更强, 易于学生接受。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既可以食用真实姓名进行沟通, 也可以使用匿名进行交流, 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权利, 往往还能将学生面对面不能说出或者不愿意说出的真实感受和体会进行沟通同, 有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优势。

4.采取了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 符合主流诉求

大学生尚处于一种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的诉求阶段。运用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 这符合了大学生的主流诉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于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情感等问题时, 可以全面融入网络的多种表现形式中, 学生可以选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留言板和微博等多种多样的交流渠道和学校进行沟通。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多方及时沟通变为了可能。

二、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 不容忽视

1.参杂的良莠信息, 挑战甄别能力

以往, 获取知识的传统媒体是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纸面媒体。这些媒体都建立有适用于自身的工作规章和规范, 报道的内容也以强调党性极其影响下的社会效应为主, 相比较之下, 网络媒体并不严格受党性原则的控制, 改变了原有的媒体宣传的格局, 出现了一些危害国家和政治安全的不利言论, 并凭借网络传递信息快速和匿名等特点到处宣扬, 一旦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形的学生阅览到, 极易造成消极的、反动的有害影响。另外, 网络上还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暴力信息和淫秽信息, 这些信息不但对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 同时还对高校校园安全环境的保卫和治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2.匮乏的网络约束, 打破传统观念

网络之所以如此吸引人,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的虚拟环境。由于脱离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关系和道德约束, 网络使得一些人在这种虚拟世界上处于道德沦丧的非理性状态中。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评论、转播信息和接收意见的时候, 通常都是随心所欲没有经过实际生活中那样严格的思考和过滤, 导致了传统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观念越来越淡化, 形成了部分大学生不负责任的评论态度和生活态度。

3.管理的难度增大, 冲击控制力度

在网络上, 不同的个体以自己独特的特性存在, 强调自己的个性张扬, 让每一个个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然而却丧失了对于集体的管理力度。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为了最大化地维持社会伦理道德局面, 缺失了这种集体性, 对于集体性的约束力量就远远落后于个体个性化张扬的力度, 其传播手段的社会控制力量也越来越差, 其造成的直接社会危害不容忽视。另外, 由于网络上的匿名性, 不少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四处传播谣言, 干扰社会的正常维护秩序, 而这种信息散播的源头往往很难查清, 隐蔽性极大。对于这些不利的因素, 大学生往往随波逐流, 变得很难管教,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添加了诸多的阻力。

4.过度的沉迷网络, 削弱交际能力

在大学阶段, 除了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品行外, 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这对于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苦难和不幸的时候, 往往选择沉迷于网路世界, 且觉得在网络中与人的交往欲望更容易满足。因此, 个别大学生整日与电脑为伴, 对学习不关心, 对同学和老师很冷漠, 不但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其社会交往能力, 严重者甚至患上“电脑综合症”。这一弊端,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 是一项极大的工作挑战。

三、结束语

在科技如此日新月异地发展时, 人文思想成为了关注的热点, 尤其是处于人生中特殊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最快, 不但是国家未来全部的希望, 而且也是网民群体的中坚力量。因此, 关注大学生群体处于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由互联网向物联网过渡的时代到来, 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将身处于网络环境中。这虽然给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途径, 但是相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已经显得日益明显, 且不容忽视。本文就针对这一影响做出浅显的分析,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贺新.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应对机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 (02) .

[2]柏文涌.试论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4) .

[3]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01) .

[4]王三环, 史宗恺, 周勇.积极把握网络媒体新特征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0, (04) .

3.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三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以它全新的传播模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带来了巨大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网络传播无疑已经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网络环境也已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环境的出现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那么,如何利用好网络环境这一把双刃剑,切实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避免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内容、新手段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言传身教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利用语言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理念,这是一种强制性的点对面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语言和课本上的文字这两大载体主要对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产生作用,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感官乃至思维,因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网络环境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空间、方法和手段,在网络的作用下,社会、家庭和学校可以成为一个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交流界面,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虚拟现实,让人在网络中全身心体验现实,挖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让教育变得立体、动态,

2、网络环境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传统点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进行,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同一主题的教育。这一方面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另一方面不能使新的正确思想得到及时传播,同时,这种刻板、单调的教育模式也不受学生欢迎,得不到很好的成效。互联网拥有高速、广泛、全天候开放等优势。这种交互式的平台能够使高校的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学生能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表达心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教育工作,发挥教育的及时性。

其次,网络是学生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途径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同时能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信息的看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桥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整理网络资料,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地开展工作,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此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来自于教材,教材重理论、轻实力,且社会变化较大,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差距,因而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互联网高速传播着全世界的信息资料,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通过其寻求最新的、有针对性的素材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感染力。

二、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

1、网络环境对校园文化的挑战

网络媒体具有高速、开放的特点,这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在网络上得到最快的传播。因此,许多不良文化如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得以生存。大学生因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频繁使用网络,难免会接触到这些不良文化,如果缺少足够的鉴别力和自制力,就会受不良文化所影响甚至蒙蔽。此外,除却不良文化,网络上还存在大量的泡沫信息,即虚假、诈骗信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泡沫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也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很多大学生甚至会因此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都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巨大破坏。

2、网络环境对学生自律意识的挑战

大学生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心理尚未成熟,是非辨别能力也较弱。因此,面对互联网带来的种种诱惑,很多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无法抵御,从而随波逐流。不良文化在网络上的广为传播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深受毒害,让许多大学生因此荒废学业甚至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网络社会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网民可以摆脱现实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束缚,在网上放纵自己的行为。很多黑色信息、迷信思想和反动言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大学生容易受其影响,对教育和国家产生怀疑,迷失方向,造成信任危机,最终失去积极奋发的信心和动力。

3.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挑战

网络的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的学习,促进其成长。但是,另一方面,若是大学生缺乏自制力,沉溺于网络之中,就会使其脱离现实生活,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很多大学生迷恋网络,花费过多时间在网络上,极少参加现实社会活动,变得孤僻,心理健康堪忧。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极度痴迷,上网时精神亢奋,其他时间则神情倦怠,不利于学习。而且,一些大学生经常因为上网不正常吃饭睡觉,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三、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教育新平台

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高速、广泛、开放的巨大优势,将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其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重视这一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互动。邮件、QQ、论坛、微博等都是有效的网络平台,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其了解学生、搜集资料、传播思想,开展思想引导工作,让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导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运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打造贴近学生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监管,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高校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才能引导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努力把高校校园网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网络”。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学校要运用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关卡,将校园内网和外网分隔开来,并设置网络信息管理员,及时阅读网络信息,过滤屏蔽不良网络信息,避免学生与其接触从而受到不良影响。

3、提高素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

针对网络信息泛滥的现状,高校要加强引导,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高校可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师生的网络素养。例如,将网络制式、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渗透到各类学科教学之中,组织开展各类网络知识专题讲座,开设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选修课等。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道德法制教育也可通过网络来完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发性,开设道德法制的网站和网络课程,配以积极向上的音频、视频等资料,增强吸引力。这些能够促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最终使其达到对有害网络信息的自我屏蔽。

4、构建网络,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艰巨,我们要积极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其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加强校内网站的建设与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仅靠报纸、书籍、黑板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落后。我们要建立起内容丰富的校园网,并定期举办网络讨论、网络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培育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从中受益。

四、结束语

总之,网络的诸多特点对于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以往更为复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不断探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水平,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炎.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政及素质培育路径选择与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10(05).

[2]唐艳明.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3]邵萌.善用网络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考试周刊,2009(32).

4.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四

陈国俊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 要]文章论述了目前网络特别是网络文化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感官享受、个人主义甚至利欲熏心代替了健康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我们只有在法规、技术、文化建设等层面积极发展完善,倡导合理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式,大学生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才不会卑俗化,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对策;

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注重物欲和功利化的时代,网络与电脑也越来越以其自由、便捷、隐秘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网络活跃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化的价值内涵,但不可否认,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甚至严重,它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表现在:

一、以感官享受代替理性思索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从来注重人格修养的塑造,注重人的精神的升华,因而,孔老夫子会“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苏武会北海牧羊十九年,坚贞不屈。中国人虽然不善理性,但从来不会把感官享受摆在第一位,总是希望追求形而上的价值。而现在物欲横流,人文价值失范,虽然和社会转型有关,但是,网络文化的推波助浪,更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形成。毕竟,Email、网上交友、聊天室的铺天盖地,使得人们的交往天涯若比邻。而网络上色情文化的泛滥成灾,西方强势文化的日益渗透,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由对精神的追求变得越来越注重自我的感官享受。人们沉迷于色欲诱惑、热衷于一夜情,成为网络上的耀眼“风景”。因此,道德品质低俗化、审美趣味庸俗化就成为这个社会让人忧虑的事实。

二、个人主义盛行代替社会责任感

虽然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强调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时代,但是,它却不是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的。但是,网络却是把这点强化了。因为,网络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恰恰是割裂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消弭了道德评判标准。它仿佛在暗示网上冲浪者,网络上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只要愿意,个人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事物的评判标准,只在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完全不必顾忌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必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网络上随意的漫骂和攻击屡见不鲜,假话、欺骗习惯成自然,惟我所用的意识空前放纵。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必然造成人们人格的分裂,也必然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助长了人们的利己心理,也会大大地消解人们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放弃了个体和集体的协调以及对社会的奉献意识。而这,恰恰背离了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标准。

三、利益至上原则导致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目前,网络犯罪形式多种多样,手法五花八门,犯罪行为涉及各种领域,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也呈现出上升势头。据报章上披露的情况来看,主要有网络入侵,即利用电脑网络非法侵入他人网络,窃取他人的资料信息,破坏他人的网络程序;网络盗用和网络诈骗,比如盗用他人资源牟取非法利益或信用卡诈骗等;非法盗版;电子商业间谍活动、发布网络虚假信息等等。虽然犯罪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因为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手段更为隐蔽,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给侦察取证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上现有财力物力和法律法规的缺乏,因而其后果就更为严重。网络犯罪所以日益严重,主要和人们缺乏道德自律、将物质和个人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关。有的年青人甚至因为自己的高科技犯罪得逞而沾沾自喜,而根本没有任何廉耻、罪恶之心。这也是对我国传统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宁可清贫,不可浊富”等思想的颠覆。

四、盲目西化甘愿沦为西方文化霸权的奴隶

互联网正日益严重地面临着文化霸权的压力。因为网络文化产生于美国,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因特网上约有90%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国家的英文信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以英语为主的网络语言的优势,在通常的传播文化信息和控制舆论导向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倾销给别的国家和地区。在西方的这种强势文化面前,绝大部分网民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唯西方马头是瞻的倾向,既使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遭到空前的危机和挑战,给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带来负面影响,也必然带来当代人价值标准的迷茫和精神方面的困惑与危机。

正因为网络以空前的渗透力消解着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大学生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轻者造成传统文化的失路、人们精神的困惑与迷茫,重者导致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滥成灾甚至网络犯罪的日益严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这种挑战,更好地维护精神的神圣呢?

一、诚实守法,倡导健全的网络人格

虽然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它的隐匿性,人们在网络中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背负道德的责任。但这不是说在网络当中就可以放肆放纵,而恰恰说明,在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网上监管还不够有效的状况下,人的自我约束即诚实守法的重要性。这里的诚实守法,一不能违背法律和良心,二以诚待人,绝不欺诈。所谓诚实,决不是毫无原则地将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而是,在网络交往中,应竭力杜绝虚情假义、坑蒙拐骗,而应该加强道德自律。一个人只有在网络中也表现出健全的人格,网络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社会和国家才会充满希望。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早在2001年11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就明确地要求广大青少年网民“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可说为网络秩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网络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气氛

虽然现代法律尊重个人的权利和隐私,但是,在网络文化越来越模糊了道德界限、越来越助长人的私欲的膨胀的今天,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网络监管,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回越来越严重,社会的道德水准势必下降。尤其在网吧这种鱼目混杂的地方,更是应该用技术的手段来规范它的经营,营造出一种文明的气氛。具体说,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手段剔除网上的不良信息,限制网上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流传;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运用高超的电脑网络技术,侦破、打击各种网络犯罪;积极为网民提供健康文明的上网场所和网络环境,强化网络的学习、娱乐、交流等多种功能;强化网络文化内容的审核、管理与流通,做到在源头上把关;以法规形式来规范网络文化消费行为,使之合理有序。只有加快发展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完善网络的规章建设,善于引导网络消费行为,网络文化才会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破文化霸权壁垒

不可否认,网络文化已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越来越有种西化的态势。尤其是,在世界大局趋向和平、稳定的前提下,西方通过输出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来进行“和平演变”,更有种不容忽视的威力。虽然世界的融合是个必然趋势,但这种融合应是多元并存而不是简单的一体化。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有鲜明特色的网络文化,以抗衡西方的文化霸权势所必然。

(一)建设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又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网站,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占领网络的制高点;

(二)积极开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软件,改变原有的色情、暴力及西化模式;

(三)进一步强化网络的实用功能,使人有畅通的排解渠道,等等。

综上所述,在网络特别是网络文化日益主宰人的生活的时代,我们只有在法规、技术、文化建设等层面积极发展完善,倡导合理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式,注重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才不会卑俗化,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

附:

5.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五

网络作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有:

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个性是个体的性格、气质、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能力的综合体现[2]。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从网络上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可以在宽松、平等的社交环境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发挥个性,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真正突破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上网带有休闲娱乐的性质,不象课堂教学那样紧张、严肃,大多数学生愿意上网,同时网络具有高速、及时、大容量的特点。因此,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世界各国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和成果,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这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影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凡事都必须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由于网络的种种魅力,很多大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上,往往一次上网就连续作战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连吃住等最起码的生活问题都在网吧里解决。众所周知,大学是人生的最佳学习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上网会影响学生的课余休息,甚至还占用大量的正常上课时间,荒废了学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思想上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待身边的事物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理性的认识。因此网络上各种各样不健康的言论、现象等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形成冲击,甚至步入歧途,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无疑给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发挥积极影响,减少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趋利避害,促进自身的成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内容。但作为高校思政工作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对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明显地缺少必要的应对,主要表现在:

6.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以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但也要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问题,尤其在网络领域更为重要。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互联网络象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无疑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我们对本校的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能从调查的数据当中得到一些启示,为网络时代如何改善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大学生网络问题的调查分析

1.网络问题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不道德者随处可见,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调查显示,在网上不以自己的真实情况出现有840人,占33.3%。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003年5月2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青少年网络犯罪令人关注”,讲的是合肥市公安机关今年已破获十几起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暴力抢劫的恶性案件,这种现象引起了公安机关、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学家的普遍担忧。我们认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是导致他们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重要原因。

2.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自己承认上网就是打游戏或聊天的有1056人,占41.9%。上网主要是打游戏或聊天的至少达90%,这是课题组成员亲自到学校机房长期考察的结果。个别学生旷课去上网聊天,一到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有的学生甚至通宵达旦“住在网上”。据统计,自己认为“上网对我的学业或工作已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604人,占24%,认为“因为熬夜上网而导致白天精神不佳”有716人,占28.4%。

3.网络问题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有176人,占7%的学生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平时有36.7%的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杰.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紊乱;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精力和体力的透支,即使下网后,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使上网者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出现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网上聊天使一部分学生陷入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使美好的心灵扭曲,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不可或缺需要的“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导致感情的不真实、不可靠,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4.网络问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大学生恋网,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调查显示,有288人,占11.4%的学生因上网而对日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248人,占9.8%的学生发现自己投注网络而减少了与身边朋友的交流;有192人,占7.6%的学生因上网和家人的交流减少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只满足精神需求。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学会共处”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5.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所谓网络上瘾,就是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的焦虑和情绪行为。具有这种症状的人主要表现出一种不自主地强迫性网络使用行为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并且随着网上活动带来的满足感的强化,使用者出现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的现象。这种症状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而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其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使大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由于网络成瘾的危害性,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其与赌博、酗酒等强迫症状等同起来,把它视作一种新的上瘾行为,认为它与其他上瘾行为一样,将对个体的学习、家庭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甚大,因此有人惊呼网络将成为“21世纪的电子海洛因”,其中在部分网络使用者身上出现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现象被研究者称为“网络上瘾综合症”,即IAD。美国心理学会研究表明,在大学中网络成瘾者可能高达10%。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是: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更高,达12%,这与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是有直接关系的。

三.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就必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拼搏进取,这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许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年华,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2.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不仅要加强校方机房的规范化管理,不以经济利益来牺牲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还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要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这样就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还要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堵截、删除、查找制造垃圾信息的人,以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这样的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

高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员,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的主力军,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网上行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员要不断提高网络心理问题的咨询技能,对网络问题学生专门进行跟踪心理辅导,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对那些由于上网而产生的突发性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等,更要配合辅导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有效地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5.进行自我调节

大学生自我调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觉程度。就是要检查一下你现在失去的是什么,列出那些你过去主要的活动,评价每一活动对你的重要性,评量哪些是你过去拥有而现在失去的,评估这些改变对你现在以及未来的影响。

(2)培养替代活动。大学生要学会培养其他替代活动,构想哪些是你一直都想要去做的休闲活动,列举出你一直都很想联络的朋友,列举出其他你也会觉得有趣的活动。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4)分析并了解上网的促发点。在上网前,我通常觉得工作劳累、烦恼、金钱问题、没有朋友可以聊聊、觉得烦、想要逃避责任、无聊、沮丧等。当我从事喜欢的网络活动时,比较前后的感觉,了解网络对你真正的意义,并了解哪些状态是促发上网的因素。

(5)建立正向的提醒。列出五个导致自己上瘾的原因,列出五个倘若切断网络的五个好处,把这些原因写到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当碰到前面的促发点时,就把卡片拿出来读一读。(6)建立与采取具体的步骤来处理问题。列出必须要处理的事情,列出必须要采取的步骤,列出具体的行动时间表。不要把一天当作时间进程的延续,那样没完的工作便可推迟到下一天,要强有力地监督自己,必须按时间表执行。

四.自己的看法

本次调查中,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对上网与大学生成才、大学生网民教育和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主要观点如下:

大多数大学生网民都能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对网络这把双刃剑,他们认为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其之长为我所用。有的同学写道:网络世界虽然虚幻但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网络行为虽不规范但也是现实行为的反映;网络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网上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阴暗的角落,只要人们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网络许多人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更应该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而网络就是新事物的代表。网络来了,挡也挡不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应该通过网络及时地使自己跟上时代。所以,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就不是一个合格大学生。

许多大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开设网络资源利用方面的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主页,学习相关的流行软件等,以提高上网技能。大学生对目前多数高校网站的现状很不满意,认为其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且管理较乱。他们认为,高校网站应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中树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建设好高校网站,首先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注重对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时事和社会焦点、热点的报道;其次要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结合,在网站中设立学习和答疑专栏,介绍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有老师在网上高层次地分析和阐述学术问题或发表学术论文;及时发布各类诸如学习、考研等信息,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注册用户进行即时查询和与老师或他人交流;再次,设立心理咨询栏目,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疑难问题。第四,高校网站要有不同观点,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并利用网络沟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言的机会,可以向校长直接反映心声。最后,加强对留言板和BBS的管理。毕竟校园是一方净土,高校网络应不同于大众BBS,应提倡校园网络文明的发展。总之,高校网站应该建设成为一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沟通的一条畅通的桥梁,网络在去掉神秘的面纱以后才会现出迷人的光彩!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网络当成派遣对象,无节制的上网,使一些同学主体性逐渐丧失,个人理性的弱化,有可能沦为工具客体的危险。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超我”面目出现;在虚拟空间里,人们更多地以“本我”体现。从调查中我们看到44.73%同学对网络过度依赖,“诈骗”“境内外敌对分子的反动宣传”同样受到了部分同学的关注。究其原因,“互联网上信息十分繁杂,各种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热点和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并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社会秩序;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进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由于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

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也使不少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现状的不满。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基本发展方向有较高评价的同时,对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了较强的忧虑和不满倾向。尤其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国家的反腐败斗争予以极大的关注。再次,面对就业政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未产生根本的转变。大多数同学感到好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大学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工作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不少大学生工作前后普遍有一种失落感,为了平衡这种失落感,很多人投向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

考虑到学生在学校的业余生活不同,电脑的拥有程度不一样,所以上网的地点决定这上网的时间长短。根据我们的分析: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就是网吧。而在网吧里的电脑利用效果就很难说了,许多同学都利用在网吧的时间打游戏,很少利用他来学习。所以这就可以调查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和电脑在其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从网络的依赖程度看,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我们许多作业都需要网络的帮助,上网学习是同学们的主要目的,所以说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是比较正确的。依赖度高的可能性就是喜欢玩游戏的同学了。

对于上网的利弊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利用上也各有不同,只要把游戏与学习两者分清楚我们大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网络,来加强我们的学习。

五.结论与建议

网络是一个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世界,它给我们的心灵、情感、道德等多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我们要在混乱中寻找方向,从诱惑中学会拒绝,从迷茫中找到希望,才能使自己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己,成为21世纪中国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新锐一代。信息时代匆匆的步伐让大学生不能不使用和接受网络,不管它会带来多大的冲击,也这种冲击中夹杂着多少不良的成分。大学生终归是离不开网络的。为什么同样是应用网络,大学生就不能挖掘出最实际的意义,而仅仅停留于娱乐和消遣?这恐怕就是一个认识和对待新事物的态度问题了。对于这样一种新事物,既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因为它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而因噎废食;也不能盲目的鼓吹它有怎样的优点。作为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沉溺于网上娱乐的不利,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辨识和思考的能力。网络提供了大量信息,又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大学生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并不否认网络同时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信息,特别对于大学生而言,完整的价值观念还未形成,好奇心又很强,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网络完全开放和虚拟的空间可以让大学生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但如果把握得不好,猎奇的心态和过分追求个性张扬的心理也许会把大学生引入歧途。所以在纷繁的现象背后,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看待网络。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了解大学生上网的现状,寻找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使用不正当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正确看待上网,促进大学生学习。参考文献

7.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七

关键词:网络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 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多元化观念、全球意识、效率观念的形成。

网络传播使大学生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 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不同的文化、多样的思想、多元的生活方式, 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更能打破封闭、局限的观念, 有利于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网络将整个世界连到一起, 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因此, 网络传播有助于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形成, 这将会对其今后的成长、生活、工作产生深远积极影响。

(二) 网络的时代性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各种用以进行比较、对照、选择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科学观念。互联网作为当代最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 必然推动人们思想大解放, 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首当其冲。那些创新、求实、文明、竞争、合作、发展等观念被他们普遍地认同。他们通过登陆一些文化网站, “参观”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及旅游胜地, 不断改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更符合时代价值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网络的丰富性、交互性,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首先, 网络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 形成完善的人格。网络的特征之一, 便是为大学生提供了包罗万象的知识源泉。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获得, 社会伦理道德的吸收, 还是个人品质的升华, 都同知识文化水平紧密相联。其次, 由于网络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 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 增强他们积极上进、勤勉致学的信念,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获取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参与性, 刺激大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索未知, 求得新知, 强化他们奋发向上, 开拓进取的精神。

(四) 网络传播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 如报告会、演讲比赛、宣传橱窗、广播站、“两课”教学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等, 在信息时代显现出诸多的局限性。而网络传播技术的普及, 无疑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如网上宣传、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电子信箱、微博互动等, 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只有因势利导, 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水到渠成,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网络为大学生的发展带来隐患

(一) 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脱离实际。网络的建立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即虚拟生存。它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 由于网络能够对现实生活加以模拟, 现实生活中所不能获得的东西有时候可以从网络中获得慰藉。例如, 现实生活中两位素不相识的人完全可能在网络世界中同床共枕, 生儿育女。网络的虚拟性往往使人逃避现实, 特别是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只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大学生在网络中长期扮演不同角色, 会造成角色自我迷失和多重性格, 长此以往, 他们就会更加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有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在网上一旦找到知己就沉溺其中, 远离周围的伙伴, 这种情况严重时就会引发网络幽闭症和人际信任危机, 使行为主体冷漠, 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感, 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二) 网络的开放性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灵魂, 给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袭带来了难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人们无法阻止网上信息的传递, 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想, 有利于人们多元化观念的形成。但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 传播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等虚伪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不良文化。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利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 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 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 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 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他们利用网络, 全方位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 意欲通过各种观念的渗透, 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 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阵地形成干扰和冲击, 从而不利于学生接受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

(三) 网络的匿名性引发了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的错位。网络中长期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违背公民道德规范的行为, 即垃圾文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网络信息几乎成为一种免检产品, 在信息发布上畅通无阻, 这给那些道德颓废者和不轨分子大开方便之门。事实上, 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中夹杂着许多色情内容。大学生们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坚强的控制毅力, 一旦陷入其中, 精神和意志将受到损害。少数道德败坏者以在网上玩弄异性为能事, 这不仅损害了身体健康, 影响学习与进步, 还浪费了大好青春。

(四) 网络的不可控性污染了传媒舆论环境,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趋于复杂化。过去, 学生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或通过教育者的灌输获得信息, 老师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大学生集中地、持续地传播,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而如今, 网络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 各种社会思潮, 意识形态, 不同的文化思想等在网上交锋, 一些不良信息乘虚而入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信息的传播逐步已脱离了国家、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等权威的控制, 网络信息的内容与教育者所宣传灌输的信息可能不同, 甚至截然相反, 这样一来, 面对这些不可控制的信息, 大学生在思想上容易产生疑惑, 造成是非观念模糊, 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五) 网络的隐蔽性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与网络的虚拟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它的隐蔽性, 网络世界的匿名性特点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释放提供了新的渠道。在网络中, 大学生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 做自己想做的事, 说自己想说的话, 使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袒露的情感得到宣泄, 他们不用担心因泄露秘密而失去面子和损害自身利益, 最终可能成为“网络中的英雄, 现实中的狗熊”。网络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容易使人变得自闭, 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 进而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减少, 导致交往能力下降。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 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 完善网络法规, 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 不能背离现实社会法律规范的约束。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网络犯罪, 维护了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有序传播。但还不够系统、集中, 且操作困难, 这是导致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议:首先, 要尽快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工作。立法部门应根据现实需要, 对原有的法规条文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并制定出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其次, 针对网上消极、错误思想及不健康内容, 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运用数据加密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 对信息系统的数据与程序进行鉴别、监控和过滤。第三, 社会各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取缔不法网站和网吧, 加大对网上信息的监控管理力度。第四, 共创文明网站, 全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净化大众网络空间。

(二)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舆论导向, 弘扬时代主旋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 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泛滥。因此在正确舆论指导下建设有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唯有此, 才能改变网络上“西强我弱”, 化被动为主动的现状。1998年11月, 我国第一所网上大学湖南大学多媒体信息教育学院开学, 接着中国民航学院建立了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网站, 积极宣传邓小平理论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此后, 国内相继办起如“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等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网站。同时, 各高校还开辟诸如“党课风采”、“业余党校”、“爱国主义影视”等内容网站, 都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用场所, 并取得良好效果。学校党政领导、辅导员都可以设置自己的微博网站,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融入其中, 变以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乐的“渗透式”教育, 同大学生在网上平等地讨论, 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

(三) 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网络传播带来的严峻挑战, 我们应当以豁达的态度对待这一时代发展、进步带来的新课题, 充分认识网络的积极意义, 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应形势, 更新观念, 不断用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先进思想、前沿意识充实头脑, 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及其它现代化教育手段。其次, 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审时度势, 顺应潮流, 改变传统的说教者形象, 在信息大潮中扮演好向导角色, 通过信息传播中表现出的真理的征服力量, 事实的说服力量和人格的感化力量,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汲取网络中的有益信息。

(四) 以校园网为载体, 发挥网络传播优势, 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三个层面的社会里, 即人类大社会、校园小社会、网络虚拟社会。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网为载体, 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使青年学生长期置身于良好风气的熏陶和感染之中, 从而增强抵御网络传播中垃圾信息毒害的能力。

总之, 在网络环境下, 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唯一出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根据网络的特点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玉鹏.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3].潘聚仟.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8.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八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负面影响 对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易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倾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在网上传播,激烈交锋,甚至一些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都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对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而中文信息还不到1%,再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信息量大,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这种语言和技术优势,大肆“入侵”世界各个角落,青年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这种“西化文化”影响。久而久之,就会使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并依赖,从而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倾斜、迷失和蜕变。

(二)网络的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

网络是虚拟的,带给人们许多奇妙多变的虚拟空间,有的热衷于网络谈情说爱、有的热衷于网络游戏。青年人固有的好胜、爱冒险等特点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沦为网络黑客,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频繁的网上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并诱发种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恋网成瘾和塑造多重人格等。长期下去,他们与家人、同学、朋友的关系必然疏远,逐渐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没有人际接触的世界,容易情绪低落或患上孤独症。网络文化的传播模式影响团队精神的培养,这也造成了高校学生班级观念、集体观念淡化。

(三)网络的超时空性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

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在网上,没有国家的边界,没有自然空间的地理限制,交流的障碍被尽可能的缩小,思想和认识的表达都变的方便和快捷。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化代表了一种自由精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网络的快车道上并驾齐驱。互联网的发明者声称,网络世界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其实,网络文化带给人们“自由”和“民主”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是“放任”。大学生在思想上稍有放纵,就会导致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产生“失范”行为。

(四)网络的平等开放性使大学生产生过分依赖心理。

网络的平等开放,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及途径极大地增加,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五花八门的信息。诚然,这种先进性和方便性是不言而喻的。最近几年,抄袭、剽窃网上作品现象特别严重,当老师让学生完成一项作业的时候,同学们的第一行为就是到网上查找,这为大学生写作业、写论文提供了一条“捷径”。本来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思考的东西,结果现在只要打开电脑,不假思索地把资料打印出来,就这样囫囵吞枣地把作业完成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法。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管制,不给不良文化和信息以生存空间。

首先,国家要在宏观上加强立法与监控,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的来源,严防不良信息的渗透。惩罚电脑“黑客”与网上犯罪行为。同时,建立网络安全管理队伍和网络防火墙,及时清除网上“垃圾信息”,保证有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其次,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管理和指导。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健康有益的上网心态。

近年来,网络犯罪日益增多,网络垃圾无处不在,“西化”思想入侵校园,让许多大学生成了牺牲品。如今,关起门来进行灌输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开放的、开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的价值导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占领网络新阵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和影响。

(三)合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我们应当主动迎战,努力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首先,我们要好好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网站平台,把那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和目前的主流文化在自己所建的网站上广泛宣传,让大多数学生都看到,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其次,充分利用网络高科技,积极开展一系列集思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校园文化活动。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一整套的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就忘了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文明自尊,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不做无节制的“网虫”;不做不道德的“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在网上不说恐怖、下流、淫秽的语言;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各种色情淫秽的文章和图片等等。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学会选择和识别,养成道德自律。

(五)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交际教育,引导其正确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

9.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篇九

文化产业管理1101班

向亚娟

110907107

一、调查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网民中18至24岁之间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超过一半以上的网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上网用户学历以大专以上的青年居多,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用户中的主要群体。

二、调查目的

网络功能强大,具有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与大学生猎奇、求知、掌握最新信息等特点相符合。因此,网络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网络已经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网络究竟对于大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减少网络对于我们的负面影响呢?这就是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

三、调查方法及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一共发放63份问卷,回收63份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我校的大学生,从性别来看,女生占43%,男生占57%;从年级来看,大一占38%,大二占38%,大三占21%,大四占3%。

四、调查内容(见附件1)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最初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初中及初中以前接触网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8.25%,那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且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过早的接触网络,若没有旁人正确的指导,容易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过早的沉迷于虚拟世界。

(二)大学生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偏长,对网络依赖较大,影响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花费在网络上不超过1小时的人仅占10%,62%的人上网时长为1--3小时,13%的人上网时长为3--5小时,15%的人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周末平均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小于3小时的仅占25%,44%的人周末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为3--5小时,17%的人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为5--8小时,周末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超过8小时的人占14%。由此可见,上网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大部分空余时间,甚至还占据了其他学习工作休息的正常作息时间。调查结果显示,78%的人是利用空余时间来上网,5%的人会选择在课堂上上网,8%的人会减少其他活动来增加上网时间,甚至通过延迟睡眠时间熬夜上网的人达到9%。另外,长时间的对着电脑手机等,会给人视力造成伤害,且对于人的身体产生辐射问题;如果坐姿不正确的话,容易造成大学生脊椎炎等健康问题。熬夜上网不仅会打乱自己的生活作息规律影响睡眠,而且对室友的睡眠质量也产生影响。

网络不仅生理上对于大学生造成影响,在心理上对大学生也造成较大的影响。44%的大学生表示远离网络3天会感到不适应,这表明近半成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对网络有了较深的依赖,也就是我们最近所听到的一个新词“软瘾”,过度依赖网络有可能使我们患上网络“软瘾”,它不同于毒品、赌博或者酒精的那种无法自拔的沉迷,甚至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危害。而一旦我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我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我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许多大学生在软瘾支配下漫无目的地在网络上游走,在虚拟世界中消磨时间。在软瘾的支配下难以自拔的耗时耗力,事后或许会有些后悔,但当时却难以摆脱,直至最终阻碍上瘾者实现更高的生活目标。

(三)大学生利用网络不得当,与其上网初衷并不一致,有较大出入。32%和24%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分别是学习、工作和获取各种有效信息、新闻,32%的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为娱乐消遣;然而只有21%的大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学习和工作上,11%的大学生上网大部分精力用在获取各种有效信息和新闻上,52%的人上网用来娱乐消遣,还有少部分人上网用来购物和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有一大部分大学生上网并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此外,网络包罗万象,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却有32%的人上网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娱乐消遣,大学生如何认识利用好网络还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课题。

(四)大学生对于在网络上结交朋友,甚至“网络恋爱”的态度比较开放

71%的人并不反对在网络世界里结交朋友,甚至有6%的人倾向于在网络上结交朋友,29%的人选择从来不在网络上结交朋友。

由上图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人是支持“网恋”现象的,35%的人虽然反对,但是对方诚恳,也可能改变态度;仅8%的人事完全反对自己身边朋友亲人的“网恋”现象的。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恋”的态度还是比较开放的。

(五)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有一定的抵制能力

2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其完全没有影响,68%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不大,10%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这个结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糟糕,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有较好的是非判断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的。

六、对于大学生如何更好利用网络的建议和措施

(一)控制上网时间,尽量避免熬夜上网。

(二)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增加体育锻炼时间。

(三)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和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空余生活,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

(四)多浏览时事新闻,少刷微薄,人人,少玩网络游戏。

七、此问卷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调查对象仅限于我校大学生,调查范围比较狭窄。此外,此问卷设计也有不足之处,问卷偏重于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又不完全是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因此选题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更加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望谅解。附件1

网络对轻工大大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对于我们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以及思想等各个方面影响,请您配合一下我们的工作,完成下面的题目。谢谢合作!

1.您的性别是()

A.男

B 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你从什么时候接触网络的()

A.小学期间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期间 4.您主要通过哪种方式上网()

A.电脑

B.手机

5.若通过电脑,您通常通在哪儿上网()

A.在寝室

B.在网吧

C.在学校电子阅览室

6.您在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多少()

A.1小时以下

B.1---3小时

C.3----5小时

D.5小时以上 5.您周末每天的上网时间为()

A.1--3小时

B.3---5小时

C.5--8小时

D.8小时以上 6.如果让您远离网络3天,您是否会感到不适应()

A.是

B.否

7.您主要利用什么时间上网()

A.无聊的课上

B.空余时间

C.通过减少其他活动来增加上网时间

D.延迟睡眠时间 8.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最多3项)

A.获取最新新闻、各种有效信息

B.加强与他人的了解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自我消遣和娱乐

D.学习和工作

E.购物

9.您上网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最多3项)

A.获取最新新闻、各种有效信息

B.加强与他人的了解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自我消遣和娱乐

D.学习和工作

E.购物

10.您认为网络是否是造成大学生浪费时间、不求上进的主要原因()

A.是

B.否

12.您是怎样看待网上结交的朋友()

A.倾向于在网络结交朋友

B.主要看缘分

C.从不在网上结交朋友 13.如果您身边的朋友和亲人有网恋现象,您的态度是()

A.完全支持

B.支持,但是提醒朋友要提防

C.反对,若对方诚恳,可能改变态度

D.完全反对

14.您认为网络是否疏远了自己与身边人的距离()

A.是

B.否

15.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你的影响如何()

A.影响很大

B.有点影响

10.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十

摘要:由于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远远滞后于互联网自身的快速发展,致使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切需要结合构建和谐校园实际,本文从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入手,对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从弘扬主旋律与运用网络技术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含量;推进开放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网络心理咨询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开通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心理网络阵地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

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传播媒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类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3.38亿稳居世界第一,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用户群。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其生存方式、思考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却无不深深地打上互联网时代的烙印,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如何辩证地看待其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响,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将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据资料显示,目前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大学生占学生网民总数的84 %。网络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及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

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应看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较一般网络用户,有着鲜明的特点,从而紧紧依托大学生的上网特点,着手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

1、大学生上网的学习性。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性格叛逆,乐于探索新奇事物。现有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是网络特有的科技环境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未知世界的空间。学生利用网络,开发自己的潜能,创办自己的网页、网站来宣扬个性,创作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科技作品来展现才华。二是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感受到时代潮流的脉动,他们可以跨越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和同学以及同龄人进行自由的问题探讨、交流思想。三是网络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学习的平台。其实很多时候,课堂上的内容已经不能全部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网络信息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网络开放形式,更容易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接受及吸收。

2、大学生上网的交流性。大学生是网络世界中极具活力的群体。八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极力呵护的环境中长大,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后,由于对集体生活和大学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产生了巨大心理落差,彷徨、失落、孤寂等消极情绪随之而来,有的学生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大学生渴望交流、渴望表达、渴望理解、友谊和爱情,这一切似乎都可以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实现。同样我们也应看到网络交往积极的一面,人与人的交往可以跨越地区、民族、性别、身份,摆

脱现实世界的隔膜,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刺激而神秘。因此聊天、访问BBS 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网络可以成为磨合学生之间矛盾的桥梁,也可以成为学生减轻压力和合理心理宣泄的有力效途径和工具,这是我们应该看到和应该积极支持的,学生可以通过在QQ群自由谈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可以淡化同学之间的原有矛盾。学生可以利用博客、QQ空间以书写的形式宣泄自己的不满和委屈,以缓解心理的压力。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扩展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大大提高了交往频率,化解了很多学生日常的矛盾和常见的矛盾,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3、大学生上网的娱乐性。当代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需要符合。但现在大多数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娱乐活动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社会上的娱乐场所又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和经济承受能力。因此网络作为少花钱,又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实实在在给大学生提供了提高了青少年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时效性,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找到了丰富多彩而又花费低廉的现代潮流方式。在这样网络五彩斑斓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自由地扮演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扮演的角色,体验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的自由、惊险、刺激和新奇。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上网成为大学生娱乐的首选,甚至有许多学生痴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 %,人数达244 万。

4、大学生上网的低自控力。大学生生年龄大多分布在18-24岁之间,是人生中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走向成熟而有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互联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泛滥,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害。网络游戏的产业链和商业价值的利润驱使,使得网络游戏品目繁多、娱乐万千,吸引力强,加上大学生自控力低下,容易弱化他们自制力,网络沉迷容易使青少年处于一种行动变异、错位乃至生理失调的状况。网络沉迷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成绩下降、身体素质下降、心理恍惚、情感冷漠、脱离现实,不良网络文化链以及网络文化中的信息污染,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并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把握了大学生以上的上网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本身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带有两面性,就像一把双刃剑挑战找我们思想工作者和学生本人,怎样以利自弊,怎样运用大学上网有利的一面攻克不利的一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弘扬主旋律与运用网络技术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含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手段与传统方式有机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用正确、积极、健康、科学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大学生接受正确有益的信息,摒弃错误有害的信息的能力,用丰富和正确的主流意识影响和感染大学生的想法,并最终通过思想或理想指导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言行,使他们能够严于律己、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勇于实践, 努力掌握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本领。具体的做法就是紧紧依托国家重点时政发生阶段,如国庆60周年、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件开展网络“有奖知识竞答”,运用大学学生竞争好强的性格特质,开展此类活动,让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到所倡导的主旋律的思想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含量,增强主旋律教育知识教育接受度。

二、推进开放与严格监管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网络的互助性是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一大创新。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也是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和交友方式,因此,任何简单地加以禁止和封杀的做法都是徒劳的。但是我们用该看到大部分大学生思想还在正在重要塑造期间,自控力和社会经验尚浅的情况下,还要谨防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对学生发布违规和散布不良信息以及黄色负面信息毒害大学生,面对以上的情况,对于传播此类信息源的大学生要予以警告,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敏感时期要加强监控并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网;同时还邀请网络公安机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知识讲座”,“网上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将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三、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面对学生上网的特点,我们可以在网上加强网络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我们可以运用班会、讲座、形势与政策课程穿插网络法规的学习与探讨,同时还可以紧紧依托学生会、社团学生自治组织围绕网络法规开展适宜的辩论赛,心理剧、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等主题教育形式,学生作为自身教育者,他们容易产生共鸣点,也为我们进行宣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只要辅导员们把好关。选好主题点,配合好、监督好、引导好,学生自己通过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相当可行的并且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四、网络心理咨询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开通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心

理网络阵地

11.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十一

基金項目:本文为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资助项目(编号:A1000203)的成果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的实证调查,探讨了微信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剖析了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G641;G206

微信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媒体元素,从日常学习到社会交往,从行为习惯到价值观念,并且这种影响仍在以一种超乎预期的速度增长并渗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质和面向对象决定了其鲜明的时代特性,唯有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能符合受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当前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目前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0000多人,20个学院,70多个社团,入网计算机占16000多台,同时,大学校园里无线校园网、CMCC、铁通等网络基本覆盖。各类通知、选课均需上网查看和完成,网络渗透率较高。本次调查的 300份样本都在使用微信,这说明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微信“强关系”社交方式已经形成。从数据上看,在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率极高,多数在中学阶段已经开始接触并使用微信,说明大学生对微信的接受速度快,认同度高。

二、微信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微信公众平台自推出以来,各类不同功能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平台层出不穷。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学院和社团都有公众平台的占75%,没有有的占25%,可见高校自主建设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引领的渠道已经形成。但通过访谈也注意到这些公众平台利用率不高,并且推送信息的质量缺乏吸引力。调查显示,有3%的公众账号从来不推送信息,偶尔发送的达88%,经常发送的仅占9%,可见学生对公众微信平台的利用率并不高,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高校相关部门应对微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高效的信息推送。

由于微信用户自主选择公众平台,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面临着与社会第三方机构推出的公众平台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主导思想的竞争,在这样一场思想主导权的竞争中,针对正处于“三观”形成和塑造过程中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面临严峻考验。值得庆幸的是,调查结果也显示了积极乐观的一面,比如,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学院或学生组织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仅有6.4%的同学抵触。但同时调查也暴露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位的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很少与辅导员通过微信进行沟通。经常联系的仅有5.1%,90.3%的大学生选择不联系。这表明,只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信息质量,切实推送符合学生心理和情趣的内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完全可以在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的主导权的争夺中取得胜利。

三、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微信开拓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空间,也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着改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面对面的说教灌输式,由于教育者内容的单一限定,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缺少说话时机,而微信恰好可以通过 “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网格状沟通方式弥补不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同时,由于微信“背对脸”的交互方式,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单方面思想灌输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灌输教育的不平等关系,进行平等开放的交流,模糊主动者与被动者的界限,彰显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2、消极影响

首先,微信信息抑制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还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播,造成了大学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没有占据大学生群体的大脑,那么他们的头脑便会被大量的微信网络信息及这些信息背后的理念所占据。其次,微信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微信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与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使得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可以发表大相径庭的评论,甚至会出现一边倒的群体极化特征。当教育者无法全面准确了解受教育者所接触的信息,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的变化也更难预见和把握。

四、微信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信平台

一是要建立学校及学校各部门的微信平台。利用微信的即时性发布为学生服务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知晓相关信息与办事的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微信开放自由的交互方式,还可以在秉持民主参与的精神与理念的同时,发起对校园建设、校园规章制度改革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决策进行讨论,从而使学校建设管理与发展的决策更民主,更令人满意。二是建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微信平台。辅导员是沟通学生与学院、学校的桥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见得最多的便是辅导员,与学生利益相关度很高的也是辅导员。

2、加大对微信的宣传力度并提高微信的使用技能

教育者要对微信本身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认识离不开宣传,高校可以利用报纸刊物、宣传海报、校园专栏等方式来对微信进行宣传,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微信知识大赛,加深高校大学生、辅导员、专家、教授、领导对微信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微信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部高度重视微信的使用技能,明确提出“微信写作”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之一。要想让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运用,就必须让教育者对微信的特点与功能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对微信的重视力度。

3、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关注大学生具体生活

12.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十二

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它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途径。同时它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冲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因此,研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挑战, 对今后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网络的巨大优势使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必要且紧迫的工程。

一、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4]。因此,要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必须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网络满足了以上基本条件。

首先,网络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 内容等信息。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对受教育者进行世界观、 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和道德观教育,从而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之在思想品德方面达到所期望的结果。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多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且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便捷性,它可以瞬间将信息传递给多个受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网络成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桥梁。网络实现了教育双方的跨时空交流、平等交流和隐秘交流,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的传统模式。网络的开放性、 虚拟性和平等性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眼球,很多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甚至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志愿者。 他们不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将积极的能量通过网络进行了正面的宣传,与教育者的交流逐渐增多,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跟教育者进行即时反馈,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教育者的正确引导,避免了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网络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网络中垃圾信息的存在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正确分析网络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的挑战,对今后充分利用网络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意义重大。

(一)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拥有身份和知识的双重权威。但是,在网络环境中教师的这些权威被弱化。首先,网络空间中教师的身份权威被弱化。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双方, 可以避免面对面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是完全平等的主体,没有身份、地位、高低贵贱之分;其次,教师的知识权威被弱化。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平台,信息资源丰富,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大量专业知识,不再局限于从教师口中得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索式转变。

(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将固有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注重的是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课堂上互动较少,比较死板,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但是网络传播的多样性扭转了这种局面。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海量资源,课堂上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与教师探讨问题。 网络还可以满足个性教育的需求,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受教育者敞开心扉与教育者进行交流,教育者能够对个别学生进行关注,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三)挑战受教育者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5]。网络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出现了偏差,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因此出现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倾向。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因此很多大学生在网上发表言论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利益置于首位,忽视集体利益,一切以个人目的为主, 出现利己主义倾向。网络中虚拟的财富排行及消费,使得很多大学生崇拜金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拜金主义倾向非常严重。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以及游戏中虚假的生活,或是受网络上一些消极信息的干扰,认为人生在世就该及时行乐,使很多大学生丧失斗志,浪费大好青春。这些错误的倾向都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养成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挑战受教育者的生活观

首先,网络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减弱。有些大学生每天耗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中,不停地刷空间、微博,聊天、看视频或是玩游戏,现实交往的时间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当从网络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中进行人际交往时就会不知所措。过度依赖网络交往使得有些大学生逃避现实人际交往,因此会出现独来独往的状况。

其次,网络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蹲守在电脑前, 运动量减少,身体各项机能被弱化,身体素质下降。长时间盯住电脑屏幕也会引起视力下降、头疼、恶心等症状。不只是身体上受到危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危害。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黄色、暴力信息充斥在网络中,大学生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这些垃圾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还不能很好地对有些垃圾信息进行识别,因此,在遭到垃圾信息的攻击时,很多大学生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意浏览垃圾信息,大学生的心理会在无形中受到不良信息的错误指引,危害心理健康。

(五)网络挑战受教育者的学习观

首先,网络影响课堂秩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当前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且都随身携带,上课也不例外。曾经有学生调侃道“上课可以没有课本,但是坚决不能没有手机”。 课堂上“低头族”、“拇指族”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名为上课,实质上是玩手机,整堂课都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课堂上,频频响起的手机铃声打断了老师的上课思路,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课堂效率降低。

其次,网络为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网络的移动终端———手机,为大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期末考试、大学生四六级考试、甚至国家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都出现了利用手机作弊的情况,很多学生也因此受到了处分,很多作弊团伙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利用网络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日益严重,手段更加高明,大学生诚信意思越来越薄弱。公平考试、诚信考试的考试要求被很多大学生所忽视。

最后,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思考能力降低。网络资源海量化且获取便捷,对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导致自我思考能力降低。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一些大学生总是习惯于用手机上网搜索。课后,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一些学生也是直接从网上搜索,完全不经过大脑的思考,这导致了答案的千篇一律。论文的撰写也是从网上复制、粘贴,完全没有新意。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都很难见到师生或者生生间的学术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术研究和创新。

13.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 篇十三

网络交往在促进大学生人格积极发展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的人格产生扭曲。为适应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网络人格的形成,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引导,把网上行为与网下行为联系起来;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制度建设,强化思想引导,形成良好的网络品德。

作 者:王生卫 黄晓娟 作者单位:王生卫(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 100876)

黄晓娟(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上一篇:望城规划下一篇:简笔画教程:漂亮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