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毕业论文

2025-01-18

地理毕业论文(共11篇)

1.地理毕业论文 篇一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 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Á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 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 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 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 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 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 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2.地理启蒙与地理设计 篇二

关键词:人文地理;地理设计

一、地理启蒙

“不再是从西方启蒙来的美学。影响我们的是地理上面炎热的温度,是每年的台风季节,是太平洋地壳运动下的安危,以自身的判断来追求自己想法的建筑。”

——刘克峰

这是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台湾策展人刘克峰的策展理念。回首现代主义,自启蒙运动以来,轰轰烈类的机械时代掩盖了自然的神性,同时导致文化的扁平化。随着对自然的重新认知,地域文化的视角也在复兴。

1、地理感

1974年,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Yi-Fu Tuan)出版了表达其理念的著作《恋地情结:关于环境感知、态度与价值观》。在书中,他强调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为“人”,研究“人对环境的价值回应行为表达的资讯”。恋地情结呼唤着人的直觉的回归,认为人与人之间虽然存有不同的差异与选择,但是作为人基本的知觉行为依旧有着规律可循,与群体价值观——即文化相互影响与回应,由此引发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象征、想象和感知。“经验”形成的世界观对地理认知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这里探讨的认知方法并非作为人的理性的教化,而是文化经验中“地理感”的潜移默化。

2、场所精神

1979年,诺伯格舒瓦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eus)”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的书中所描绘的人与场所之“灵”俱存的场景也正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相符合。诺伯格舒瓦茨探讨的对象——地理,或者说场所(place)并非以物质的场地(site)为重心,而是侧重于物质载人的记忆中的影响,类似于语言的文本(context),能指所指交织形成特定的意涵,并由此群体化构成地方认同和归属感。

3、情境建筑学

关于建筑的场景分析也许可以追溯至罗伯特·文丘里对于建筑的复杂性宣言《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其后,他在1977年出版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描绘了拉斯维加斯的接到场景,他认为是复杂的街道本身彰显了当地的特色,而并非其中的某一个构件。

近期的《情境建筑学》系列丛书,则是从当今科技文化发展的视角下,分别以《复杂性》、《摸摸性》、《建筑编码》、《模式》为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加以论述,集结出版而成。几本小册子探讨了在新时代中的设计程序与不同设计节点的意义,从题目中也不难看出主编安德里娅·格莱尼哲和格奥尔格·瓦赫里奥提斯将现代生态学及计算机科学发展编织到建筑情境中的思考轨迹。在这里,情境不仅透过经验映射于记忆,它亦透过科技与理性被赋予了设计的可操作性。

二、地理设计

地理设计是2000年后兴起的概念,它的出现不仅标度着科技的发展,其独特的工作框架所昭示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则是其成为独立学科的根本原因。

1、设计结合自然

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在其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中首先提出了运用地图叠加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土地适宜性。以此作为地理设计的源头是因为书中对于自然予以尊重的价值观结合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深化了人们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成为当代地理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源头。而书中对于地图的再认知以及地图叠加的方法开启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环境要素的先例,至今叠加分析(overlap)的方法还是地理设计数据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2、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2000年出版的《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中,作者佛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提出不同于传统规划方法的“生态规划”框架,并运用大量的实例展示该框架在不同尺度、不同侧重方面的分析指导能力。框架中对于场所的观察尺度较大,可以看出作者在大尺度下考量生态与社会影响的意图。不同于以往“生态”关注于自然环境的纯粹意涵,在这里“生态规划”明显编入了“人”的意涵,“人”在其中以政治意图或者社区联合的形式彰显影响。

3、Geodesign与公众参与

佛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在其2012年的著作《A Framework of Geodesign》中,继他2000年的框架予以修订,从这次新修订的框架中可以看到学科合作的扩展和深化,还有社会意义在设计中的进一步织入:面向人的表达、合作与组织被表述为地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比仅为设计师更好的决策,也为是公众的意愿得以在基础数据中彰显。明确这一点,地理设计所采用的工具结合互聯网而具有的实时性等优点才得以更好的发挥。

三、“编织”的人与自然

“人们设计是出于希望境遇变得更好。”认知与价值观的变迁反映于学说和作品之中,虽然时代显学各不相同,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世界观无疑正在更加明晰。正如工艺中的“编织”——穿插、交叠、覆盖的动作下映射着时间,群体化便彰显了文化,作为“编织”结果的柔软织物,正如起伏的地理,这是人类生活的根基。

地理启蒙是人给予自身情性,对于地理在其自身内部映射的思辨,随着认知对象的扩展,科学的工具方法正在逐步整合进关于情境的思考中。地理设计则是人类运用理性分析研究外部对象的方法发展的成果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不得不在自身之中遭遇情境的思辨。

现代主义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似分道扬镳,但在“地理”这一要素的承载下却是互为显隐。二者经历过后现代主义的兴衰之后,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下,在方法上具有了一定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必将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扩大。

3.地理毕业论文 篇三

今年我市地理学科中考与去年相比保持相对稳定。根据上述变化,为了搞好今年地理复习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考试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升学地理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选拔性考试。考试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命题原则:

命题的总原则是:正确导向;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全面考查;科学规范。

(1)“围绕基础”拟题。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地理知识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识图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遵循课标”拟题。命题严格遵循课标,强化课标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注重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中考说明》要点。

(3)“依据教材”拟题。体现教材为“教学之本”的作用,试题力求体现新教材的特点和教材重点章节的内容,注重对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重点内容不回避,有利于指导今后教学。如经纬网位臵、行政区图、等高线、地形图、河流湖泊、铁路干线等。

(4)“强调能力”拟题。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考查图表资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取、处理各种信息,能判读、使用简单的地理图表;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的能力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地理现象和把握地理规律的能力等。通过读图、填图、比较分析,提高地理学习技能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结构:

(1)内容比例:七年级:第一至六章,约占40%;八年级:上下册,约占60%。地理中考权重:20分。

(2)题型:单项选择题;读图分析题(含填空题);简答题。

(3)组卷:试卷按思品、历史、地理学科顺序分科集中排列。思品、历史、地理三科合卷,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卷纸”(具体版面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4)试题难易度比例 :基础题:稍难题:难题=60%:30%:10%(去年为7:2:1)

三、几点变化

1、继续增加难度。2011年地理中考全市及格率为45.4﹪(思想品德为67﹪、历史为 58.3﹪)。去年的难度值为0.65~0.75,今年难度值为0.60~0.65(见《中考说明》)。

2、注重考查乡土地理知识。今年《中考说明》明确说明在语文和综合文科试卷中,渗透考查《襄阳好风日》的有关内容。乡土教材中涉及地理知识的内容,多在高中学生第三章使用的版本中,请地理老师借阅高中学生使用的《襄阳好风日》教材(学生可不借阅),然后,编辑相关知识于初中地理复习题中进行训练。(如中考考从襄樊到西藏的铁路交通等)。

3、适当考查与高中地理教学接轨的核心知识。要注意“三点”:一是《中考说明》要点;二是教学章节重点;三是联系实际热点(如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涉及气候、交通运输、地形地势等)。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1、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详见《地理中考说明》要点。

2、教材板块重要内容:

七年级:重点章节: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说明》1~4点),这些重点章节要全面掌握.对这部分内容,复习中可加深难度,适当拓展(这些内容也是历年考试命题中学生最易失分的);次重点章节:主要掌握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四章民居与聚落、第六章亚洲、第七章国家和地区等,《说明》第5-9条的相关内容。

八年级:重点章节: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1节)、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1节)、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1节)等,即《说明》中第10、13、18点,这3个点的知识内容无论是独立还组合,尤其是组合在一起考查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引起重视。除此以外,第一至五章的重点基础知识要全面掌握;次重点章节: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主要掌握《地理中考说明》第23-30条的相关内容。

3、注意《中考说明》中的“框题要点”。《说明》中列出的要点是框题,那么本框节应该系统复习,老师们在复习过程中可以自己对照课本一一列出相关的知识要点。

4、注意《中考说明》中的变动样题。《中考说明》的要点虽然没有大的变动,但在后面的样题中有修改变动,对样题中的变动部分要酌情处理,领会变动的意图,把握复习的方向。

五、复习建议

1、抓好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学习研究。

了解考试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考试方式、方法、试卷内容比例、试卷题型比例、基本题型示例等。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今年考试说明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之处,领会这些变化的背景、意图、密切关注政治科改革的动态。要认真学习2012年《考试说明》精神,学透学深,学以致用,要明白考什么,怎样考,要知道变化了多少,为什么这样变化,这样变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应对等等。深入分析样卷的特点,明了形式,并制定应对措施,找准复习的方向。

2、抓好复习计划安排,明确总复习的目标。

复习要有计划,分哪些阶段复习,进度如何安排,使用那些材料,每一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到什么层次,要保持复习的连贯性和层次性。整个复习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的目标分别是: 第一阶段:重点进行基础知识的回顾,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本阶段的复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以巩固与提高,基本技能趋于熟练,方法系统逐步完善,应考能力、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即“心里有底了。”

第二阶段:将知识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用知识来联系热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复习要能举一反三,克服死记硬背,要变式的训练学生,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发生迁移。如:样题

(一)中读图的第(三)题,《中考复习指南》中第17面的第12、13题等,这些都是把学生在第一轮系统复习中所背诵的知识点变式成为读图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

第三阶段:主要是进行专题复习,在这个阶段,通过整合将教材的内容整理成若干个板块,建成一个牢固的地理知识体系。要注意查漏补缺,注意对薄弱易错知识的再盘点,注重做好考前适应性训练。

3、加强复习课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复习课要精细备课,不准无教案上课,教师必须去粗取精做好充分准备。复习课不能上成重复课、练习课、满堂灌、放羊课,复习课要归纳到位,点拨到位,训练到位,要有考有改,提高复习效率。要管理好学生的听讲、作业、检测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忙而不乱。复习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几个问题:①明确每节课的复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目标,指导形式预习思考。②注意做到讲答结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突出重难点。注重以图为载体,养成学生用图的习惯,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力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图,利于知识间的迁移与综合。③导练结合,设计有效的练习题,高效利用课堂45分钟,当堂训练,反馈矫正。

4、加强中考试题的研究与训练,培养学生答题的良好习惯。

4.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自荐信 篇四

您好!我叫xiexiebang,是XXX大学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地理教育专业2013届的一名毕业生。大学三年,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每一时段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克服了很多困难,这段经历让我在 求职 的道路上行走得更加自信。

学习中,我热爱地理教育事业,勤奋刻苦,专业成绩步步攀升。同时,我十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熟练地掌握了Windows 操作系统、对Office 系列办公软件应用自如。具有了初步教学科研能力,同时我还顺利地通过了 “普通话水平”考试。

工作中,我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在此期间,我具备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很好地独立开展工作,并能发扬团队精神,与他人协手合作,共创佳绩。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讲课比赛,还利用课余时间和暑期找家教,以提高师范生素质。通过教育实习,我更加坚定了当一名教师的决心。

学习工作之余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平时我喜欢看各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养成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体育锻炼是学习好,工作好的前提,我最喜欢的是羽毛球,运动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我深知自己还存在着不足,但工作的竞争与挑战对我有着深深的吸引,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不求安逸的环境,但求一个发挥自我才能,表现自我的机会。我坚信,凭着我对知识的孜孜渴求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我对教育事业热爱,再加上您所提供的机会,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此致

敬礼!

5.高中毕业班地理工作总结1 文档 篇五

段凤娇

高三地理复习中,我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

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

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

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

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

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

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

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6.地理毕业论文 篇六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由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愿意上你的课,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7.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篇七

一、大赛内容

1.教学论文:展示地理课程改革创新、地理教学实践探索的经验文章。

2.教案学案:呈现地理新教材剖析研讨、地理课堂设计探究的课例课案。

3.教材教辅:交流校本与乡土教材开发利用、高考与中考复习指导的研发成果。

4.教研课题:汇集各类型科研课题、各层次教研成果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著作。

5.学生论文:荟萃中学生、师范生、研究生学习历程、行动研究的心得体会。

二、大赛要求

1.教学成果应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有启发性和代表性;表达准确、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请在稿件中注明详细联系电话、地址及邮箱。

2.可寄纸质稿件也可寄电子稿件。纸质稿件请寄: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收,邮编:400030,务请在信封正面注明“探索杯教学成果大赛”字样,以区别于其它稿件。电子稿件请寄至:dljy@cqnu.edu.cn,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探索杯教学成果大赛”。

3.参评稿件每篇评审费为120.00元(中国地理学会正式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每篇稿件评审费100.00元)。寄出稿件时请一并从邮局汇款且在汇款单附言注明“评审费”字样。汇款人姓名、地址需与稿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以免出错。汇款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400030),收款人:办公室。

4.大赛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6月2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5.欢迎组织集体参赛,具体事项请与大赛办公室联系:023-65362774。

6.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评选委员会,对稿件客观公正地评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16年第9期公布获奖名单,并赠阅杂志一本。

4.欢迎对本次活动提出意见及建议。

8.地理毕业论文 篇八

中 国 的 主 要 产 业 第一节 农 业 知识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建国以来农业的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及分布。

4、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能力目标:

1、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大致位置。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2、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

3、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优良品德。学习重点: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学习难点: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及其优良畜种。

《课前预习》

1、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小麦分布()()()等;水稻主要分布()()()等地区。

种 2、棉花分布()(),()是我国优质长绒棉产区。

中 植 3、油料作物分布:油菜产量最大、种植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花生主要产区为()()。

国 业

4、糖料作物的分布:甘蔗分布()及()盆地,其中()产量最大。甜菜主要分布()、()、()和新疆北部。的

5、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分布:()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农 畜 主要牧区:()、()、()、()。

牧 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与对象。业 业 主要优良牲畜品种

农业发展的成就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的发展 农业开发的潜力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农业的发展前景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及科技兴农 《学习过程》

引入:牛奶、米饭、蔬菜、瓜果、鱼肉、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提供。新课:(合作交流)

一、农业的概念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1、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2、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3、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1、完成书P4页活动题。

2、小麦、水稻分布的地区。(见课前预习部分)

四、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读P6页图1—7和阅读部分,写出棉花、油料、糖料、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地区(见课前预习部分)

五、畜牧业分布 读P8页“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

四大牧区:()、()、()、()。

《知识巩固》

我国下列农产品中,居世界首位的有()

A、谷物、甘蔗、油菜籽 B、甘蔗、甜菜、棉花 C、大豆、花生、甜菜 D、猪、牛、羊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第二节 工业 学习目标: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使学生学会分析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了解各工业基地的优势和成就,增强振兴我国民族工业的信心。学习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学习难点: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

《课前预习》

()工业—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五大著名油田。中 基础工业()工业—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国 的分布地()工业—()、()、()、()、()的 区()工业—()()()()()()()工()地区——著名重工业基地

业 主要工业基地()地区——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地区——全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地区——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学习过程》

引入:书本、文具、锅、计算机.汽车.等物品,说出是由哪一产业部门生产的? 新课:(合作交流)

一、我国工业的发展

1、读课本P11页“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图”

(1)1978年到达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2)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

2、读P11正文,(1)旧中国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等城市。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在书上用线条划出。

二、基础工业及主要工业基地。(见预习部分)

《巩固提高》

1、关于我国能源工业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以水电为主,南方以火电为主

B、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江西省的煤炭产量最大 C、黑龙江省的大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 D、三峡水电站的电能主要用于大西北的开发 2、以海盐为原料的化学工业中心是()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大连

《学习小结》见预习部分

《知识拓展》

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中心 发展条件 特点 发展方向

沪宁杭 工业基地)地区,上海为中心,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常州(1)基础好,技术水平高.(2)农业基础好.(3)交通便利.(4)科技发达.(5)能源和矿产不足 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结构轻型化,实行内引外联,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京津唐 工业基地

北京,天津,唐山(1)煤,铁,石油,海盐丰富.(2)农业基础较好.(3)水陆运输便利.(4)科教发达.(5)基础好,技术水平高.(6)水资源不足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精细化工方面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沈阳和大连为中心,鞍山,本溪,抚顺,辽阳(1)煤,铁,石油丰富.(2)劳动力丰富.(3)交通便利.(4)工业基础好.(5)水和能源不足

我国最老的重工业基地 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消耗能源大,当地缺乏原料资源的工业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广州,深圳,珠海(1)农业基础好.(2)劳动力丰富.(3)临近港澳.(4)水资源丰富.(5)能源,矿产不足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出口加工为主的工业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 〈学习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举例知道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5、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6、从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的产地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7、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现状,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献身祖国的高科技事业。学习重点:高科技产业的分布。学习难点:高科技产业的分布特点。

〈课前预习〉

()高技术产业带

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技术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带的分布()

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

()

〈学习过程〉

引入:电话从无到有,再到都已普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世界第一,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

新课:〈小组合作〉

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技术()业

1、高技术产业部门 高技术()业

高技术()业

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高技术产业的分布

1、读教材正文部分,三大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和()。

2、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即()()()()。〈巩固提高〉

1、下列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位于北京的是()A、上海高新区 B、深圳高新区 C、中关村科技园区 D、西安—杨凌高新区

2、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资源和能源 B、知识和技术 C、劳动力数量 D、交通

〈知识小结〉见预习部分

〈课堂作业〉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拓展升华〉 世界著名高新技术产业区:

(1)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之称;(2)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3)中国: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4)德国的“硅谷”——慕尼黑、斯图加特。

第四节 交 通 运 输 业 知识目标:

1、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3、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4、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重点: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学习难点:五种运输方式特点。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线

()线

()线

南北向()线

(—)线

(—)线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线(五纵四横)

(—)线

(—)线

东西向(—)线

(— — —)线 〈学习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外出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 新课:〈合作交流〉

一、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1、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2、讨论:“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完成教材20页活动题2。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以县城为例,了解交通的变化,及其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2、完成教材21页活动题1、2。

三、公路运输

1、公路运输有哪些特点?在什么情形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

2、读“中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图,2000年的公路通车里程是否1952年的______倍。

3、读22页“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图,查找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起讫点。

4、学生读图:在9页“中国主要公路干线分布”填充图上,填出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的位置。

5、学生学习“公路分级与国道编号”

〈巩固提高〉

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可以满足“门对门”服务的运输方式是()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水路运输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2.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3.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4、中国铁路干线分布;五种运输方式特点。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知识小结法 第二课时〈课前预习〉

1、填出下列铁路干线交会的铁路枢纽站名称:

铁路干线 铁路枢纽站名称

京广线与陇海线

京沪线与陇海线

包兰线、兰新线、陇海线

京沪线、沪杭线

京哈线与哈大线

成昆线与宝成线

浙赣线与湘黔线

2、填写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现代运输方式 运输线路 运输工具 运价 时速 运量

水运 河道/航海线 最慢

陆运 铁路/公路 火车/汽车 居中 居中 居中

空运 航空线

最小

〈学习过程〉 引入: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有哪些? 新课:

四、铁路运输

1、铁路运输具有()、()、()的特点。

2、我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1)南北向干线有()线、()线、()线、()线、(—)线、(—)线、(—)线;(2)东西向干线有:(—)线、(—)线、(—)线、(— — —)线。

3.读“中国铁路线分布”图(1)查找南北铁路干线;(2)查找东西铁路干线。

4、在下图中画出主要铁路干线(熟悉铁路线的名称.分布.起止点及主要铁路线的交会点枢纽)。

5、学生完成教材P24~25活动题1~7。

五、海洋运输

1、我国海洋运输航线分()航线和()航线两大部分。

2、沿海航线一般以福建()为界,分()沿海航线和()沿海航线。北方沿海航线以()和()为中心。南方沿海航线以()和()为中心。

3、远洋航线以()、()、()、()、()、()和()等海港为据点。

4、完成书P25~26活动题。

六、航空运输

1、航空运输具有速度()、运价()和运量()的特点。

2、读书P27“中国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的增长”图。计算2000年的航空航线里程是1952年的()倍。

3、读书P28“中国主要航空港和航线分布”图,我国拥有最多航线的三个航空港是()、()、()。

4、学生完成课本P28活动题1~3。〈学法指导〉

画铁路、公路、航空线分布草图,多采用“城市中心放射法”。现以我国西南地区铁路交通为例:

1、定点。以西南大城市重庆、成都、贵阳、昆明为铁路交通枢纽,将它们大致的相对位置固定在纸上。

2、连线。每两个城市连一条路线,即成渝线、成昆线、贵昆线、川黔线。

3、放射。以每一个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即形成了宝成线、襄渝线、黔桂线、湘黔线。至此,西南地区8条环状铁路已经画好了。

4、接轨。向外区延伸出去的铁路线,还应当与全国铁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一的铁路网。例如,宝成线—陇海线,襄渝线—汉丹线,川黔线—黔桂线,贵昆线—湘黔线,成昆线—南昆线.继续延伸,最后形成全国铁路网。〈巩固提高〉

1、完成下列各题:

(1)运输距离在80千米内,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2)运输距离在80~550千米之内,最廉价的方式是();(3)运输距离在550千米以上,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4)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

A、空运 B、铁路 C、公路 D、水运

a、在抗击SARS过程中,医生需要使用广州非典康复者的血清为北京的非典患者治疗.将采集好的血清从广州运送到北京,最合适的运输方式(); b、一吨活鱼从郊区运到市区(); c、20万吨的煤炭从大同到秦皇岛(); d、从重庆到武汉旅游,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e、中国内地对台湾”零关税”开放水果市场,台湾果农将水果运到福建()

2、读我国四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示意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铁路线是包兰线 B、(2)铁路线是京九线

C、(3)城市既是铁路枢纽,又是省会城市 D、(4)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工业以煤炭工业为主

〈知识小结〉 交通事业的重要性

铁路、公路 特点: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 中国的交 主要运输方式 水运 飞机、管道等发展成就及现状;通运输 航空、管道 主要线路的分布

选择最佳 可供选择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 运输方式 选择原则:优选法(运距、运量、货物性质、时间等)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一节 “祖国心脏—北京市” 《学习目标》

1、了解北京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和城市职能。

2、了解北京市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3、熟悉北京的旅游景点。

4、理解北京市的城市职能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交通状况的因果关系。

5、理解北京市的环境问题。《课前预习》

自主导学:如何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这节课我们进入省级区域地理学习了,研究区域地理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解决区域“在哪儿”“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在哪儿 怎么办 是什么 区 域 为什么 位置 分布 联系与差异 环境与发展 区域特征 人地关系 区域差异 可持续发展

1、在哪儿:北京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什么:北京的城市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北京的不资源匮乏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么办: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

引入:北京虽不靠海,但离海不远,让我们的沿海之旅就从“祖国心脏”—北京开始吧。“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我们的首都了解多少?” 新课:(合作交流)

一、北京的自然环境

1、读书30页图2—1(1)北京位置特点:位于_________山,_________山和________平原的结合部.(2)找出永定河的流向,北京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3)北京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我们每位同学都想亲眼目睹京城的风采,你认为什么季节是去北京旅游的最佳时期,为什么?(4)读书31页”北京之夏”,北京属于_____________气候,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俗话说”条条道路能北京”,从我们这里到北京,可选择__________, _________交通工具,铁路线________—________线.公路线________国道—__________高速——京珠高速。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1、北京市的首要城市职能是_____________,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是_____________.2.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重大事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 课标 第一 网

3.读书32页”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北京高等院校有_________大学和_________大学等.5.读33页”北京市的环境问题”, 一是_________环境问题;二是____________环境问题.6.对于北京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完成33页活动题1~3.《巩固提高》

1、有关北京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B、位于燕山、太行山和东北平原的结合部 C、东部濒临渤海 D、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 2、2003年8月3日18时30分,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会徽在北京天坛揭晓,如右图,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民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哪些信息呢?(提示:可从时间、地点等方面去考虑)

(2)你能列举三个位于北京市的旅游胜地吗?(多列不限)《知识小结》

位置特点: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 北京 自然地理特点:地势、气候

城市职能与发展方向 《拓展升华》

如何设计简单旅游方案

北京的旅游资源和信息非常丰富,在学习时可利用网络信息和电子地图设计简单的旅游方案,既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熟悉北京各项旅游资源的分布。

设计方案时,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如文化教育游、文物古迹游、奥运村游等,方案还应包括景点的选择、景点介绍、旅游线路、交通方式选择日程安排、各项开支、购物(纪念品、特产)等,资料是否丰富、线路选择是不恰当,方案是否合理等将成为评价你的设计方案优劣的标准。

第十节 “祖国宝岛”——台湾省 学习目标:xkb1.com

1、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

2、了解台湾海峡的位置及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3、掌握台湾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4、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6、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及其城市职能。学习重点:

1、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台湾丰富的自然环境特征。

3、台湾省的经济特征。

4、台湾岛的地形特征。

《课前预习》 读台湾地图,回答: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城市或海港: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海域:

A_________ 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

3、台湾岛南部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北部的气候类型 是____________;台湾岛西部的地形是_________, 东部的 地形是_________.《学习过程》

引入: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说出阿里山的姑娘生活在我国哪个省?属于什么民族? 新课:(合作交流)

一、台湾省地理位置特点:

1、东临_________洋,西隔_________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2、主体是_________岛,以及附近的彭湖列岛,钓鱼岛等于200多个岛屿,面积3、6万平方千米,其中,_________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新课 标 第一 网

二、人口与民族:省内居民以_________族为主,约占人口的97%,约80%的袋人口祖籍为_________省,少数民族主要是_________族。

三、自然环境特点:

1、地形:(1)地形以_________为主,主要有台湾山脉,最高峰是_________山;(2)平原多分布在台湾省_________部沿海,总称西部平原。

2、河流、湖泊:河流短小流急,_________是岛内最长的河流,_________潭是最大的湖泊。

3、气候:主要是_________季风气候。

四、资源丰富:

1、森林资源:台湾山地众多,所以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很多,樟树最为著名,_________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2、农产品:耕地多集中_________平原,水稻种植普遍,因而被称为“米仓”。这里甘蔗、蔗糖的产量也很大,有“糖缸”之称。另外还盛产香蕉、菠萝和茶叶,享有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乡”及“茶叶之乡”的美名。

3、矿产:台湾的矿种主要有6种______、______、硫磺、______、石油、天然气。

4、海洋资源:台湾海峡的鱼类特别多,是我国优良的渔场。

五、经济特点:以“______”——加工——“______型”经济为主。

六、主要城市:______、高雄、基隆。《巩固提高》

1、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之间隔着_________海峡。

2、台湾岛多火山、地震是由于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板块相互碰撞。

3、台湾岛地形以______为主,河流落差大,水量丰富,所以水能蕴藏量大。

4、台湾_________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平原。

5、台湾被称为“东方甜岛”,是因为台湾盛产_________。

6、台湾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知识小结》

位置特点: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地形:多山

台湾 自然环境特点 河流湖泊:河流短小流急 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农产品、矿产、海洋资源

经济特点:以“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为主

《课堂练习》 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填充图册。

《知识拓展》 台湾岛的铁路线为何环岛分布?

第十二节 “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学习目标: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5、重点经济特征、香港的经济发展与内地的关系。

《课前预习》

位置——______海之滨、______口东侧,北连深圳 位置与范围 范围——______岛、______半岛、新界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香港 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经济特征 交通运输——机场、海港、铁路()线 旅游信息和教育——购物天堂、海洋公园 《学习过程》

引入:1997年7月1日,我国收回了哪里? 新课:(合作交流)

一、位置与范围:

1、位置—地处______海之滨,______江口东侧,北连______市;

2、范围——____岛、______半岛和______(包括大岛屿)三部分组成。

二、地形与气候:

1、地形——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

2、气候——主要是______季风气候。

三、经济特征

1、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1)香港——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八。

香港——全球航运中心之一,维多利亚港与旧金山,里约内卢同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葵涌货柜码头是世界上最繁忙.设备最完善.效率最高,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克福齐名,全世界100家最大银行,有80多家在香港开业。

香港——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苏黎世齐名。

香港——全球证券交易中心之一,有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2)香港经济以______为主导,有着以加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2、发达的交通运输——机场、海港、铁路(京九线)

3、旅游信息和教育——购物天堂、海洋公园。《巩固提高》

1、芳芳沿京九线由深圳进入香港,她首先到达的地区是()A、香港岛 B、新界 C、九龙半岛 D、大屿山岛

2、下列产业,不属于香港经济支柱的是()A、旅游业 B、金融业 C、加工业 D、乳畜业

3、下列有关香港地位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国际政治中心 B、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C、国际金融中心 D、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第十三节“海上花园”——澳门特别行政区 学习目标: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和组成部分。

2、了解澳门的历史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3、了解澳门的主要经济支柱以及发展变化的特征。

4、重点地理位置、经济特点。

《课前预习》

概况——我国面积______、人口______的省级行政区。

位置与范围 位置——______海

澳门 经济支柱——______、博彩、工业、建筑业

旅游资源——有“________”之称

《学习过程》 引入:〈澳门岁月〉主题歌:“七子之歌——澳门”(闻门)新课:(合作交流)

一、概况——我国面积________,人口________的省级行政区。

二、位置与范围:

1、位置——_____海之滨,珠江口西侧,北连____海。2.范围——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经济支柱——________业、博彩、工业、建筑业。

9.地理毕业论文 篇九

解析)

1、小明从北京去新疆乌鲁木齐出差,在北京登机时太阳刚好升起,飞行几小时后,到达乌鲁木齐时他发现太阳也刚好升起,产生这种地理现象的原因是()

A.四季的变化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的自转 D.纬度的差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故小明从北京去新疆乌鲁木齐出差,在北京登机时太阳刚好升起,飞行几小时后,到达乌鲁木齐时他发现太阳也刚好升起.根据题意,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2、我市某中学地理夏令营到野外考察,考察地点的地形状况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考虑到暴雨可能引发山洪而产生危险,同学们的宿营地不能选择在图中的()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小题2】图中A、B两点之间的温差大约是()A.0.6℃ B.1.2℃ C.1.8℃ D.2.4℃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可得,丙和乙是山顶,甲是山谷,丁是山脊,暴雨可能引发山洪而产生危险,同学们的宿营地不能选择在山谷处,故选A.

【小题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从图中看出,A点的海拔为100米,B点的海拔为300米,则两地之间温差大约是:(300-100)÷100×0.6=1.2℃,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3、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上生长着一种形状奇特的树,叫波巴布树,它的树干很粗,湿季时能储存大量水分,最多能达2吨之多,干季时人们可从树干中取水饮用.据此分析该树主要分布在如图中的()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高大树木为非洲著名的波巴布树,它分布在广阔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为适应当地的气候,它的树干很粗,湿季时能储存大量水分,最多能达2吨之多,干季时人们可从树干中取水饮用,B处为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在非洲分布最广,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4、我国某一旅游圣地,有着小巧别致的竹楼、美味可口的菠萝饭和竹筒饭、富有民族特色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规模宏大的泼水节„该旅游胜地所在省区是图中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的聚居地,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竹楼.这种房屋屋顶坡度很大,便于雨水流泻,竹楼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既通风凉快又可以避免潮湿,适应了西双版纳地区降水多、气候湿热的特点.当地人模仿孔雀的样子跳孔雀舞,富有特色的食品是竹筒饭,每年的4月份举行盛大的泼水节,人们相互泼水祝福.读图可知,题目中的D选项是云南省,根据题意,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5、《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一种重要食材--蜂蜜,抚州有很多蜂农为了赶上油菜花花期,他们3月份在江西南部驻留一个月后,4月份又迁往安徽一带放养蜜蜂,采集花蜜.导致两地油菜花花期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季风因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的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往往不同,太阳辐射的强度也随着发生变化.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我国南部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导致我国的油菜花从南向北推迟开放.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天气、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读我国人口资料统计图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劳动力资源短缺

B.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 C.我国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D.0-15岁的人口比重减小与我国人口政策密切相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解:A、我国15-60岁的人口2000年占66.78%、2011年占70.14%,说明目前劳动力丰富.故A符合题意;B、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2000年10.33%,而2011年占13.26%,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故B不符合题意;C、我国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36.22%上升高到2011年的49.64%,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镇人口会继续增加.故C不符合题意;D、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0-15岁的人口比重减小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数量概况.

7、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差异大,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读图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a线大致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一致 ②b线大致与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致 ③乙地区的传统民居墙体厚,屋顶坡度小 ④甲地区煤炭、石油资源丰富

⑤丙地区水草茂盛,耗牛、藏山羊是本区著名的畜种.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读图可知,a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b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甲是北方地区,乙是南方地区,丙是西北地区.a线大致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b线大致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一致,北方地区煤炭、石油资源丰富,根据题意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8、众所周知,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假如没有秦岭,下列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黄河流量将变得更 B.长江江面一月可能结冰

C.抚州地区冬季将会比以前更温暖

D.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将没有差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邻近冬季风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冬季风在翻越重重山岭到达南方地区时,风力大大减弱.假如没有秦岭的阻挡,则南方地区的气温会明显降低,造成长江江面一月可能结冰,抚州地区冬季将会比以前更寒冷,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9、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北极,北极燕鸥令人肃然起敬.它瘦小如燕,在北极出生,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它开始飞越重洋,一直向南,在南极浮冰上越冬,冬去春来,它又到北极去繁衍下一代.北极燕鸥就这样往返于两极之间,一生要飞行100万千米以上. 材料二:

(1)燕鸥一生不断往返南北两极之间,主要原因是南北半球 相反.

(2)泰山站(73°51′50″S,76°58′28″E)是我国在南极建造的第四个科考站,读第一幅图判断泰山站位于长城站(62°12′59″S,58°5′52″W)的 方向.

(3)分析第二幅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两极地区气候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中更寒冷的地区是________地区,请简要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季节(2)东南

(3)寒冷 南极 北极主要是海洋,而南极主要是陆地 【解析】 试题分析:

(1)受地球公转的影响,南北半球时间相同,季节相反.所以燕鸥一生不断往返南北两极之间.

(2)依据“北逆南顺”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泰山站离南极洲近,长城站离南极洲远,泰山站位于长城站的南方;泰山站按劣弧(小于180°的弧叫劣弧)逆时针旋转到C长城站处,和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是自东向西方向旋转的,泰山站位于长城站的东方,综合以上条件,泰山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南方向.(3)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两极地区气候的共同特征是寒冷.并且南极地区要比北极更加寒冷,这是因为北极主要是海洋,而南极主要是陆地的缘故.

考点:本题考查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10、向莆铁路与2013年9月26日正式开通,圆了抚州400万人民几十年的“铁路梦”!向莆铁路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拓展中西部腹地的一条重要的铁路线,也是福建首条连接中部和内陆省份的现代化铁路,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沿线地区陆路以公路为主的运输格局,有效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阅读东南沿海局部区域示意图(如第一幅图)及向莆铁路示意图(如第二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向莆铁路在向塘与我国途径南昌的主要南北铁路干线 相交,向东南经过抚州,穿过图中A 山脉进入福建,从向塘到福建莆田湄洲湾码头仅需3.5小时,使抚州称为全省距离出海港最近的城市,极大地改善了抚州的区位条件,而且,还可通过轮渡经B 海峡直通台湾.(2)请简述向莆铁路通车后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创建“幸福抚州”的意义(至少答到2点)(提示:可从区位条件,物资流通,百姓生活方面进行分析)【答案】

(1)京九 武夷 台湾

(2)区位条件:加快抚州地区与福建沿海港口城市的联系,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我市便捷的出海通道,有利于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物资流通:加快了货物的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出口;百姓生活:出行便利;丰富了交通方式的选择. 【解析】 试题分析:

(1)我国途径南昌的主要南北铁路干线是京九线,读图可知,图中A是武夷山脉,B是台湾海峡.

10.地理试题中渗透有用的地理思维 篇十

一、试题命制中渗透有用的地理

这次高一期中考试试卷命制中,我有意地渗透有用的地理这一想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乡土:学生认为地理知识离自己很远,突然在考试中遇到自己的家乡这么一个小地方,应该会有惊喜的感觉。例如《仙桃市实验高中2015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第1-2题。

下图为仙桃的连续两日天气信息,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日期期间,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移动方向和地球公转速度描述正确的是(B)

A、北半球、北移、变快 B、南半球、南移、变快

C、北半球、南移、变慢 D、南半球、北移、变慢

2、图中1日比31日白天气温高,原因可能是(B)

A、31日风大、1日风小 B、31日多云、1日晴朗

C、31日日出早、1日日出迟 D、31日白天长、1日白天短

在考试中突然见到仙桃,应该会让学生惊讶。爱家乡是爱祖国的源头,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是人一生梦里萦绕的牵挂。乡土内容引入试题,其效果不言而喻。我在监考的时候,曾经听到学生尖叫“仙桃哦”。

(二)、学生的身边发生的事。学生生活在多彩的社会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从中精选一些能代表正能量的事例,让它出现在试题中,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读到真实而熟悉的素材,既能体会到科学知识的鲜活性,也是一种道德素养的潜移默化的滋润。

二、学生答题中领悟到有用的地理

期中考试后,学校一般都会调整作息时间。这是一个不新鲜的事,但在题目中出现,并在地理题目中出现,应该会引起学生兴趣。例如《仙桃市实验高中2015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第4题

4、下表为我国某市第一中学冬季作息时间表(部分),该学校可能位于(A)

早 读9:30——9:50

第一节9:50——10:35

第二节10:45——11:30

A、乌鲁木齐 B、上海 C、北京 D、广州

再看下面一题,《仙桃市实验高中2015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第14-15题

城市路灯的照明时间受自然条件影响。下图示意某年我国某城市二分二至日路灯照明时间(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读图,回答第14-15题。

14.若a日早于b日,下列a、b、c、d日期对应正确的是(A )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秋分、夏至、春分、冬至

C.冬至、夏至、秋分、春分 D.夏至、春分、秋分、冬至

15.該城市路灯照明时间在“两分两至日”不同,是因为“两分两至日”(A)

A.昼长的变化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地方时的差异 D.自转线速度的差异

城市夜晚的路灯的照明时间。其实,学生是有亲身经历的。冬季,学生早晨到学校时,天还没亮,没有路灯,是要摸黑的,不安全的。不过这几天问学生,大家反映早晨到校时,路灯根本没亮。这说明我们电力工作者还是要学好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试题评讲中引申到有用的地理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有限,他们有时难以悟出地理的有用。这就需要老师在评讲的时候加以引申。特别是高考题的讲解,还能让高一的学生建立一个印象,原来高考题是这样的,素材就在生活中。例如2009年高考地理海南卷第5题

5、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D)

A.华盛顿时间14:00~16:00 B.北京时间14:00~16:00

C.华盛顿时间2l:00~23:00 D.北京时间21:00~23:00

“三方最合适”透过表象分析本质,即会议时间要符合三方各自地区的作息规律(各自处于上午或下午尽量避开晚上或凌晨)。但是他们不在一起呀,有时差呀,如果你将来有幸在这一机构工作,要你安排会议时间,你应该怎么安排?

11.地理毕业论文 篇十一

一、在教学进行前提出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新课程中, 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必须为“学”服务。以学论教关注的是学生做什么,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 学习的任务是真实的, 而学生又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 教师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为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路, 在教学进行前预先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学生就会主动地使自己的学习与任务的预期要求看齐。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 特别是联系汶川大地震的情况, 每位同学课下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地震的发生具有区域性吗?

(2) 地震是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可预测性?

(3) 地震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4) 在世界地图上观察地震的颁布范围。

(5) 你认为地震的防御措施有哪些?

二、缩小师生距离, 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的过程, 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亲身体会到, 教师良好的情绪, 会使学生精神振奋, 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 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 我认为, 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 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 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缩小师生距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从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兴趣

如我在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地球公转运动的动画演示,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接着进行教师提问, 让学生观察以上动画, 思考回答: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 如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观察归纳能力;然后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观察地轴的方向, 昼夜半球的状况, 培养学生对实物的观察能力。总之, 通过观察实物、动画等活动,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 通过教师提问、共同讨论、教师点评、小结,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充分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探究中不断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 达到了优化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多种方法组织教学, 调换口味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不仅关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要对学生如何获得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如在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节的教学中, 我安排学生围绕“水土流失的形成和防治”这样一个主题, 自主组织研究活动。在活动前, 我将全班48名学生组成6个小组, 各组推选出组长, 并给他们两节课的时间, 由组长带领大家制定出本组比较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途径、活动的地点和时间。经过努力, 6个小组都很快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活动方案, 有的小组课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 有的小组则在有电脑的同学家中上网查询, 还有的小组干脆“兵分两路”, 一路上图书馆, 一路上网……针对水土流失的防治, 学生讨论热烈, 各抒已见, 两节课在讨论中很快结束了, 学生们个个胸有成竹, 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十分明显。

五、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从实际需要引发学生兴趣

发动学生自己动手, 联系实际, 适当组织课外活动,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地图知识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重难点, 但又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如何打好这一攻坚战?可以从其实用性出发, 在学习一开始, 就布置一道作业:学完这一章后, 结合课本上“动物园导游图”和“某村平面图”, 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这样, 学生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就会引发兴趣, 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热情, 学习态度认真而主动, 而且会随时将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疑难问题向老师提出, 寻求支持, 最终全面掌握地图知识, 出色完成这一项作业。另外, 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模型的制作 (如简易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地形模型等) , 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明信片、邮票, 结合教学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气象观测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 学习兴趣大增, 更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六、加强教学语言艺术, 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 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 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上一篇:单位实习生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中秋节孔明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