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主观题

2024-12-09

心理健康主观题(精选8篇)

1.心理健康主观题 篇一

名词解释

1、学习

答:广义的学习概念。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概念。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标准分数

答: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称为标准分数(standard score),也称为标准化值或Z分数。Z=(x-x)/s.3、投射测验

答:投射法是指向受测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他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出他的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的结果,便可推断他的人格结构。人们把用投射法编制的测验称作投射测验。

4、社会助长

答: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的现象。

5、印象管理

答: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6、程序性知识

答: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7、自我中心性

答: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和外界很好的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这种自我中心性表现在儿童的认知、言语、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诸多方面。皮亚杰的“三座山”实验证明了幼儿的思维自我中心性

8、个性心理特征

答: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简答

1、简述表情的基本内容

答: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

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外显行为表现,叫表情。分为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达各种情绪状态。姿态表情是指通过身体状态的不同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状态。

语调表情,语音、语调表情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

2、简述测验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答:为了减少误差,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的过程,称作测验标准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内容的标准化,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

⑵施测的标准化,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和时间限制;

⑶评分的标准化,要客观评分,客观性意味着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有一致性;

⑷对分数解释的标准化,建立常模即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

3、简述问卷法的优点

答: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卷法的类型有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还有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和报刊问卷。

问卷法的优点如下:

⑴ 问卷的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方便;

⑵ 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

⑶ 匿名性强,回答真实;

⑷ 样本大;

⑸ 研究间接化,相互作用效应小。

4、简述正态分布的特点

答:正态分布下可以对标准差做如下解释:

x ±1S 包含所有数据的68.26%;

x ±1.96S 包含所有数据的95%;

x ±2.58S 包含所有数据的99%。

正态分布的特点如下:

⑴ 正态分布是连续型的概率分布。

⑵ 曲线在X=μ处有最高点;在X=μ+-δ处有两个拐点。

⑶ 正态分布是一族分布,正态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依两个参数(μ,δ2)不同而不同。

5、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答: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在问题情景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产生的整个过程。沃拉斯的四阶段理论把创造性思维分为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⑴准备期,在思维形成之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

⑵酝酿期,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⑶豁朗期,又称作灵感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

⑷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

6、简述研究课题选择的策略

答:研究课题的选择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两方面内容。课题选择的原则有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论述

1、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答:当代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取向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行为主义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心理分析的研究,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和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阐述维果斯基关于儿童教育与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

答: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的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

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特别是在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着差异地带,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最理想的教学要求,是既要高于儿童原有的智力或知识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所能够达到的。

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

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

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

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2.心理健康主观题 篇二

一、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1. 必须过好基础关。

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 对课本中的知识做到细、熟、通。基础知识始终是做题的依据, 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材料的时代性强, 选材多是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 但是答案始终来源于教材, 因此熟练地掌握教材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教材呢?这里有两个要求, 第一, 具体知识的记忆全面准确, 不能丢三落四, 缺字少字。第二, 教材体系要清楚, 每一部分包括哪些知识要了然于胸。例如:哲学中, 辩证法包括哪些部分, 认识论包括哪些部分, 角度要全面。

2. 答题中应注意的环节。

认真读材料, 要舍得在读材料审题时用时间。很多学生认为审题时间长会浪费时间, 还不如多写上两条答案。实际上恰恰相反。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题更是这样, 在做题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经常出现, 很多同学答案写得非常多, 结果多是无效的。因此, 审题环节可以说是关键环节, 那么审题是审哪些内容, 如何审呢?一般来说,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知识限定, 即试题设问所规定的课本知识范围。就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课本知识而言, 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部分, 而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划分。例如, 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回答问题, 或者体现了政府的哪些知识, 等等。在规定的范围内回答问题, 设计答案。关键是基础知识要熟练。第二, 审清题型。政治主观题归纳为五种题型, 而每一种题型都有其基本的答题模式, 常见的有反映现象类、体现类、原因 (意义) 类、措施类、认识 (辨析) 类等,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要求, 即使材料相同, 答案也会差别很大。第三, 审清材料。政治主观题总是以情景材料为载体的, 而且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情景材料在文字数量上逐年增大。因此, 能否审清材料, 提取出材料有效信息, 就成为能否梳理出答题要点, 解答好主观题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这一环节, 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归纳中心, 明主题。尽量用最简短的语句归纳出材料的中心, 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 (2) 划分层次, 找联系。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 归纳出层意, 并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3) 抓住关键, 理要点。挖掘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联系设问中所限定的课本知识进行推理, 梳理出答题要点。

3. 组织答案。

组织出的答案, 是学生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 也是判定学生试卷得分多少的唯一依据。因此,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做到规范作答。 (1) 按试题题型的基本模式组织答案, 做到观点与分析有机结合;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只有理论, 不结合材料, 更不能只有材料而没有理论。 (2) 观点要表达准确, 分析要全面到位, 做到逻辑合理、思维严密、层次清晰;角度要分析得全面准确, 既不能要点太少, 又不能漫天撒网。 (3) 答案应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4) 书写要工整、文字要精练, 不能出现错别字。虽然不是语文题, 但是错别字会影响得分。 (5) 在书写过程中, 尽可能把明显体现出来的观点写在前面, 把可能体现的观点写在后面。还要根据分值进行考虑, 一般情况下, 分值大的问题相对来说, 答案内容较多。

二、例题分析

(2009山东文综)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 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 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山东省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融入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均提出要加强该经济区的规划建设, 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 并于2008年制订出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依据材料回答, 该规划的确立过程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

上面这种题型就是“体现类”主观题, 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 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哲学、政治、文化道理, 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 一是材料是如何体现某些原理的, 二是材料体现了哪些原理。第一种设问模式的指向比较单一, 在设问中明确了所要体现的知识, 要分层展开、具体化;第二种设问模式指向相对开放, 应指出观点, 往往两个以上。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 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而且要求学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解答此类问题, 关键有三点。一是明确知识。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 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 宏观上整体把握。可先将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做出简要罗列, 也可打腹稿。

二是研究材料。要详细分析材料, 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 甚至每一句话。

三是比较分析。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 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 找到一一对应关系。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 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组织成答案。

例题答案: (1)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体现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

(2) 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大行使了决定权。

(3) 省政府制订出台发展规划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4) 政府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 体现了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3.高考政治主观题备考策略 篇三

一、总体要求

1、克服畏惧心理,坚信自己能比别人做得好,从而能以良好的应试状态去面对考试。

2、养成先看书后做题,做题后再看书的好习惯,在运用知识中活化知识,做到“以题带文”、“以文促题”。

3、切忌光听不练,不亲自“下水”解题。“练”是最好的老师,要在“练”中成长、“练”中进步。

4、解答主观题,要养成“慢审快做”的好习惯,思考好再动手,先建“骨架”,再塞“血肉”,把答题角度确定好后再组织答案,使答案组织得更加全面、有条理,避免出现写完上一句不知下一句该如何写的尴尬境地。

5、当好“织女”、“渔夫”。当好“织女”即要织好知识网,对教材知识有个系统的把握;当好“渔夫”,即要突出解题能力、运用能力、表述能力、论证能力的训练。

二、主观题解题中存在的的问题

1、思维的发散不活:认准一点,不及其余,思路打不开,仅局限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的认识。

2、思维的聚合不准:信息干扰,题眼难破,不能正确筛选、统计有效信息。

3、书写潦草、难以评判,卷面安排乱、不整洁。

4、术语不准,词不达意,甚至用口语化语言答题。

5、没有分条、分点写,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答题不规范。

三、审题过程“六步曲”

1、看——看问题。首先要审设问,以便能带着问题看材料。

2、抓——抓关键词、中心意。要从众多信息中有针对性地提取关键信息、有效信息。

3、悟——领悟命题者意图以及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千变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命题者如何设问,答题所用到的原理仍然来自教材,因此要善于揣摩、猜测命题者的答题指向。

4、联——紧扣材料联系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解题时思路要宽广,要多角度、多层次联系教材知识。

5、冽——列出答题纲要,然后再其体组织答案。答案要紧紧围绕考纲,切忌脱离主题哭马行空、泛泛而谈。

6、思——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看分作答。根据不同题型、不同分值,有针对性地答题,应详略得当,不能均衡用力。

四、主观题组织答案注意“六化”

1、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一定要分条、分点写。

2、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术语和时政精辟术语。

3、结构逻辑化、层次化:整个卷面安排要规范、合理,整体看来使人有舒服之感。

4、编写完整化:各要求要坚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

5、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改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

6、直入主题化:先写亮点、重点,切忌拖泥带水,绕了一大圈才进入主题,即让老师费时费力,也影响得分。

总之,为了在高考中答好政治主观题,必须做到:

①让老师产生好印象,让老师感觉“此生非等闲之辈也”,这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②唤起老师的同情心,让老师不忍心“痛下杀手”。

③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字数适中,更不能答错位置(否则不得分)。

④平时训练要坚决纠正不良习惯,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⑤把每一次练习当作考试,把每一次考试当作高考,提高解题的速度与技巧。

⑥对主观题的类型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共性,分析其特殊性,以便在答题时少走弯路、直奔主题。

4.高一政治主观题 篇四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公民是通过什么渠道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4分)(2)上述材料说明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依据是什么?(6分)

26.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在当前,要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8分)(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的关系如何?(4分)

27.材料一:2008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区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宁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二:2007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划总体目标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贫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对外开放水平有较大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实现少数民族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取得成就的原因及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12分)

(2)针对材料二中的发展目标,运用《政治生活》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目标。(8分)

28.材料一:2008年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在波兰同窜访欧洲的**喇嘛会面,激起中国舆论强烈不满。

材料二:2009年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赴欧洲的“信心之旅”上表示:“这次没有安排访问法国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责任不在中国。”“信心之旅” 欧洲行,撒下“合作之种”。商务部长陈德铭率庞大中国“采购团”赴欧洲履行承诺,到欧洲四国(英、德、瑞士、西班牙)采购中国需要的设备、商品和技术,签下约一百三十亿美元的协议。

材料三:2009年4月1日,胡锦涛应法国外交部的邀请,同萨科齐会晤,法国承诺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

材料四:在经历过**访问欧盟,萨科奇会见**事件后,中法关系一度进入波动期。为改善中法关系,法国总统萨科齐从去年起给中国人写了三封信。2009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伦敦峰会期间与萨科齐会面。法国总统办公室发言人曾向记者透露,当晚两国领导人会谈内容十分丰富。(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2分)(2)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材料内容?(8分)

25(1)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②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4分)

(2)依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行使民主监督。(3分)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利机关的组成人员,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参与行使国家权利,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3分)

26.(1)①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2分)

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6分)

(2)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2分

②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

27.(1)宁夏回族自治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少数民族自理更生艰苦创业也是发展的重要原因。(4分)

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共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8分)

(2)①政府应切实履行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取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利益。

②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有效缓解贫困问题,使群众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③履行好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使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

④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继续营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履行对外交流合作职能,继续扩大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对外开放。(8分)

28.(1)材料反映了中法两国关系发生冲突以及后来有所缓和的过程,表明了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2分)

(2)①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法两国关系发生冲突以及走向缓和都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②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法国总统萨科奇约见**,干涉了中国内政,损害了中国利益,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两国发生冲突的根源。

5.主观题答案 篇五

一、主观题(共3道小题)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代没有系统软件,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编程,第二代系统软件出现了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了高级语言,第三代系统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和会话语言,第四代操作系统不断完善,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到网络时代。

2.简述Cache、ROM、RAM的特点。

参考答案:Cache:在CPU与主存储器之间设置的一个一级或两极高速小容量存储器,其信息是随着计算机的断电自然丢失。只读存储器ROM:只能从存储器中读数据,而不能往里写信息,计算机断电后数据仍然存在。随机读写存储器RAM:既可以从存储器中读数据,也可以往存储器中写信息,用于存放运行程序所需的命令、程序和数据等,计算机断电后信息自然丢失。

3.说明绝对地址、相对地址、混合地址的区别?

参考答案:相对地址中的内容随着单元格地址而变化。绝对地址在行号和列号前面加上“”符号,绝对地址复制到其它单元中,单元格的地址保持不变。混合地址是指单元格地址中既有绝对地址引用又有相对地址引用。

二、一、主观题(共13道小题)

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指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1)一切4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2)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简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

为了彻底清算并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八七会议为党指明了革命斗争新的出路。

3.什么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这是毛泽东对企业内部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具体内容是:企业内部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这些思想,为后来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4.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二,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进行和平赎买的设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是什么?

中国无产阶级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还有许多特殊优点,有利于它在中国革命中成为领导阶级。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残酷性和严重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的坚决彻底性。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大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了解农民的痛苦和要求,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增强革命力量。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便于组织和领导,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殊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什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有着重大的区别,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广泛、复杂和阶级利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两党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而国民党又力图限制、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这就使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两党也未能建立起合作的组织机构,涉及两党关系及合作抗日的事宜,只能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而国民党总是企图剥夺其他党派的平等权利,发号施令,强加于人,这就增强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要性。

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畸形的社会。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

第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第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四,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8.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

9.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

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封建主义的靠山,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者。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

10.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继续探寻国家的出路,终于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第一,从当时的政治情况看,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二,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第三,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猛烈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障碍。

第四,1914~1918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的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的一面,对此必须加以限制,而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

11.新文化运动是指?

新文化运动于亚915年9月兴起,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它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对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新途径的热情,为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段酝酿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一年后,他又第一次以比较完备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思想原则。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1945年中共七大党章正式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3.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应时代的呼唤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首先,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一、主观题(共6道小题)

1.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按照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行政管理学属于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

(2)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以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来实现预定目标的科学。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政府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所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成为研究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社会科学在政府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因此,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学。

2.当前的行政学领域前沿研究动态。

当前的行政学领域前沿研究动态。

(1)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包括公共管理的内涵、特征、研究途径,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的关系等。在这个领域,有学者认为,行政管理只是对政府行政系统的管理,包括政府自身管理和对外职能管理两方面,而公共管理的范围则进一步涵盖了非政府公共组织,甚至应延伸到立法和司法领域。目前,这种观点逐渐占据国内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主流,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部门采用“公共管理”称谓来命名、并与MPA

教学相结合已成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趋势。此外,国内学界都普遍认为,应严格区分“新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的不同,认为公共管理是一个学科体系,而“新公共管理”只是一种以市场化为取向,借鉴企业化运作模式,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和强调顾客至上精神的政府改革运动。因此,“新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2)行政改革研究。行政改革始终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目前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各个层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从观念、体制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对放松规制和强化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等方面。此外,还有一部分成果是对国外行政改革经验的介绍和分析。

(3)公务员制度研究。公务员制度研究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研究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近年来这方面成果主要集中于公务员的选拔任用、量化考核和人才结构调整,以及加入WTO与人事制度创新等方面。另外,一部分研究成果还致力于国外公务员制度的研究,特别是对高级文官制度的研究等方面。

(4)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政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分析虽然是个综合性学科,但起源和发展却始终是与公共行政学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在西方国家,除了初期对公共政策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进行的广泛探讨外,政治学在这个学科后来发展中的贡献较为局限,这使它与公共行政学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虽然存在研究途径多样性的特点,但公共行政学始终是政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分析学科发展的主要载体和依托。目前,这一学科在国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体系的建设上,与此同时,对政策实践的研究也方兴未艾,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决策模式、政策执行过程和以制度、过程、方法创新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创新的研究已成为主要趋势。

(5)其他研究领域。2004年,行政管理学其他研究领域还包括行政哲学、行政伦理和行政文化的研究,行政哲学主要是以行政价值、行政责任和行政参与与公民权利等问题为研究重点,而行政文化则主要围绕行政精神、行政道德(行政伦理)、行政心理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学科发展中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研究体系也不太成熟。行政改革与发展。

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

(1)行政原理与行政体制:学科发展史、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

(2)行政程式与行政技术:行政实施(指挥、沟通、协调、控制)、行政方法、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

(3)行政行为与法制行政:行政行为、法制行政、依法行政、行政责任、行政伦理

(4)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行政能力、当代中国行政改革、西方公共行政研究现状

4.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是适应当前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区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管理手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奋斗目标,并从根本上指明了今后我国政府转型的方向和目标是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分离出的职能便主要有赖于非政府公共机构来承担,这些部门包括:行使行政职能的非政府机构(如气象局、商标局)、各种行业联合会(如贸促会)、监督市场行为的中介机构(如评估、计量组织)、各种协助政府制定行业规范和政策的协会(如轻工、纺织协会)、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如会计、律师、拍卖、仲裁、信息组织),以及促进科教文事业发展的各种学会等等。据了解,目前全国县以上地区这类机构已达20多万个。无论从国外经验还是从我国的现实需要看,从事这些领域工作的管理人员更需要有专业化素质。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根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教育与培训制度,更新观念、开拓眼界、提高技能。通过教育培训,造就一支具有现代行政管理理念、掌握现代行政管理技能、了解国际行政管理改革趋势和地区社会、经济变革实际的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为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2)开办“行政管理”专业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特别是基层机关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需要。

公务员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按照《公务员法》确定的公务员范围,到2003年底,我国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工作人员总数达到1146万人,其中干部数为653.7万人,党政机关公务员数为771.9万人,政府机关公务员数为498万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部结构更加优化,文化程度大大提高,管理能力也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从事公共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也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并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刻不容缓。

(3)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向专门领域扩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公共管理的广泛性与专业性,急需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熟悉和了解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多学科发展的高等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在交通、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公共工程、企业管理等领域具有专业技术优势,能够适应现代公共管理向专门化领域拓展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

5.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动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动力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重建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动力直接来自于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的需求。概括起来,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四个主要的方面:

(1)政府改革与创新。中国传统上一直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行政管理国家。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多多少少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对政府体制进行改革,其它领域的改革如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均难以进行。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其前提就是要取消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使政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而其前提条件之一便是要使企业摆脱政府的附属地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欲建立适应社会变化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逐步还权于民,实现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型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体制逐步走向民主和法治。面对经济、社会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政府体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仍然很多、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与此同时,政府管理自身也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公共服务赤字(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公民的需要)、财政赤字(主要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以下政府财政赤字)、制度赤字(政府管理的许多方面缺乏制度的保障)、能力赤字(政府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要)、绩效赤字(官僚主义和效率不彰)、信任赤字(腐败、滥用权力导致的公民对政府信任的降低)。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全面履行其职能,而且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与创新政府体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市场经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改革政府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现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政府体制是时代对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要求。政府改革与创新直接成为中国行政学发展的推动力,亦成为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2)行政管理的职业化

公职人员是推动国家建设的基石和发展动力,其素质和能力乃一国施政的成败所在。为适应建立现代化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中国政府急需一支掌握公共行政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精神和伦理的公职人员队伍。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方面,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的公职人员队伍便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便提出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1980年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认为干部教育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公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和正规化。特别是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后,中国公职人员的发展逐步走向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公共行政管理的职业化,最根本的在于确保公职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能力胜任(competence)。确保公职人员的能力,除了淘汰不胜任或不敬业的公务员这种消极的做法外,更具建设性的做法便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务人员培训教育制度,积极发掘公务人员的潜能,培养主动创新及负责任职的前瞻性途径。1993年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出国家行政机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职位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教育。1996年中共中央印发《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国家人事部也发布了《“九五”公务员培训工作纲要》。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2001-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06年中共中央印发《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都对公职人员培训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原则、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规定。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除了政治理论的教育和培训以外,经济理论与管理、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依法行政成为公职人员学习的重点。公职人员的大规模、经常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训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研究和学习公共行政管理,为公务职务做好准备,同时结合技术与管理训练,提升公职人员的管理能力,都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3)公共领域的问题与危机行政管理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如何透过有效的集体行动解决公共问题的科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社会经济领域,亦出现了诸多问题,面临许多的危机和挑战,最突出的是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能源与能源安全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稳定问题、粮食和粮食安全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反贫困与分配不公问题等等。当代社会在公共事务领域所遭遇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且大多属于公共政策上所谓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的价值完全系于其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因为在社会和政治的系络(context)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公共行政的重要面向,尽管不是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全部内容。在当今社会,公民对政府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寄予更大的期望,并要求其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便大大改变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质和角色。公共行政管理不再仅仅是执行政策的工具,而是设计并执行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事实上,正是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对公共行政管理的研究取向构成了影响。新的社会问题促使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者和实践者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创新和前瞻的态度和行为解决问题。

(4)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的影响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都得到了重建或发展,这些学科的发展,亦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公共行政管理学是综合的、科际整合的,研究行政学必须有政治学、心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统计学、历史学等相关的知识,诸如此类的专业化的知识,为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专门领域的知识来源。

6.本专业网络学习的要求

本专业网络学习的要求

网络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与教师、同学是分离的,没有教室,更没有课堂的氛围,这些特点会使得许多刚刚开始远程学习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或有些不习惯。因此本专业的网络学习要求学习者首先应具备以下能力:

(1)始终保持自发的学习动力

参加网络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成人,他们的学习动机各式各样,但不外乎提高学历、增加技能、在职充电、扩展职业范围等。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较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在以后长达几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否保持住由此产生的学习动力是决定其学习成败的关键。

(2)主动探索的精神

成人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确定在学习上投入多少时间,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并逐渐适应一种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对于网络学习者来说,这同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面对一个问题,积极的学习者不会只接受一个答案,或是等待老师告诉你该持什么样观点或立场;也不会只局限于到某本书或教材的某章某节上去寻找答案。积极的学习者会主动尝试多种解决方法,建立自己的想法,经过主动探索后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努力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而不是死记硬背,被动接纳。

(3)时时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公共问题和行政管理事件

6.入党主观题答辩 篇六

1.你对“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是如何理解的?

2.如果你加入了党组织,你如何处理与领导、其他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

3.在学校学风建设中,你将如何带动监督周围同学? 4.请简要谈谈你的党课心得。

5.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时间? 6.如何看待中国航天梦助推中国梦?

7.你如何看待“为钱途”、为名声而入党的行为? 8.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是什么? 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10.关于习近平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建设网络强国目标努力的看法? 11.关于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你有什么看法?

12.如何理解党章中要求入党申请人必须大于十八周岁的要求? 13.你认为自己有哪些优点,你认为哪些特点比较适合做一名党员,哪些方面不太适合做一名党员或者是与党章对党员的要求还有些差距?

14.结合自身实际说说党员为什么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5.中宣部强调,要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人们做雷锋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结合自身原因,怎样去做?

16.习近平文化建设的“六个一”?

17.如何看待朝核问题?

7.依据类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篇七

【基本特点】

依据类主观题一般以典型的事件、事例等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运用教材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引起材料中出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理论依据,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理论依据。该类题型设问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方法一:确定某一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材料中某方面(引起某一现象或事实)的理论依据。

方法二:确定某一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理论依据。

方法三:未确定知识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内容的理论依据。

由于近年高考命题 多采用“大 热点,小切口”的方式,所考查题目的切入角度、设问指向一般较明确,因此目前高考依据类主观题的命题也往往以方法一和方法二为主。

【解题思路】

方法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材料中某方面 (引起某一 现象或事 实)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确定所 要运用的 观点、原理。比如消费的有关知识;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等。

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消费”的相关知识分解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树立正确消费观、生产与消费关系等方面;把“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解为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把“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解为文化创新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坚持正确的方向等方面;把“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解为联系 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方面。

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根据材料作出取舍。比如,如果材料描述的是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则涉及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如果材料描述的是公民为某政策(事件、活动)建言献策,则涉及公民的民主决策;如果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吸收外来文化,则涉及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如果材料描述的是把某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则涉及抓主要矛盾的问题。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给出答案。

方法二: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依据材料信息,确定答题的知识范围或切入角度。比如结合《政治生活》中关于公民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两条倡议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论依据。

第二步“调”,即依据材料信息,调动可能用到的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等方面的 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与选择。

第三步“筛”,即在确定答题的知识范围或切入角度内,依据材料信息筛选出应采取的某种措施、提出的某种对策。

第四步“联”,即对提出某种对策、采取某种措施与相应理论 (观点)进行有机联结。按照“对策 (措施)+ 理论 (观点 )”的模式给 出答案。

方法三:未确定知识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内容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是哪本教材中的知识。

第二步“调”,即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答题范围以及设问中的关键词,从教材中调出所需要的理论观点。

第三步“筛”,即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去说明、分析或验证相应的理论观点。

第四步“联”,即联结材料与理论(观点)组织答案,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给出答案。

【典型试题】

1.(2014·山东卷)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

解析:本题以修改环境保护法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理论依据,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属于“要求分析说明引起某一现象 (或事实)的理论依据”的依据类设问类型,应采用方法一给出答案。第一步“定”,即确定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本题要求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本题可能用到的知识主要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结合本题材料的有效信息,可以从中正确提取。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指向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指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修改环境保护法”指向上层建筑相关改革问题等。第四步“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或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给出答案。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2.(2014·福建卷)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瓷器是代表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之一。享有“东方艺术”美誉的福建德化陶瓷在陶瓷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在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的背景下,德化陶瓷产业面临如何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产品文化含量、加快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挑战。专家们指出,迎接这一新挑战尚需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从企业或政府任选一个角度,针对材料中专家们指出的问题提出两条解决措施,并简要说明理论依据。

解析:本题以“德化陶 瓷产业面 临的新挑战”为切入点,针对专家们指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策)并说明其理论依据,意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开放性很强,本题应采用方法二作答。第一步“定”,确定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本题要求运用《经济生活》中企业或政府的相关知识作答。第二步“调”,从教材中调出可能用到的《经济生活》中有关企业或政府的知识,本题的理论依据要根据专家们指出的问题去寻找。第三步“筛”,从材料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从企业角度,传统工艺面临失传、文化创意不够,这涉及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问题;厂多规模小,这涉及企业的兼并问题;产品换代缓慢、文化创意不够,这涉及依靠科技创新问题。从政府角度,传统工艺面临失传、文化创意不够,这涉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厂多规模小、文化创意不够,这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优质瓷土资源有限、环保压力大,这涉及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四步“联”,根据设问具体 指向,按照“对策(措施)+理论(观点)”的模式给出答案。

答案:企业。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理由———战略定位准确才能加快发展。2依靠科技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陶 瓷工艺,培养创新 型人才。理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3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优势陶瓷企业的规模。理由———价值规律的作用。

政府。1发挥陶瓷文化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理由———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理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3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理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当前,我国启动了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此次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 案坚持以“公平”为核心,以“提低、控高、扩中”为主线,将对垄断行业收入进行规范调节,从宏观层面对收入分配改革作出整体部署,以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让全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对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结合材料一、二,从国民收入分配环节的角度,分别为“提低”和“控高”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三,试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依据。

2.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地增至47处,其中,文化遗产33处、自然遗产10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根据国家住建部统计,目前中国有包括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在内的近30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而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队到下个世纪。

材料二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知识说明我国积极申请世界遗产保护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简要说明其哲学依据。

3.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和发展目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意见》规定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分,实现城乡自由流动,深化户籍 制度改革。为了落实《意见》,国务院各部委要求,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规范有序,坚持统筹配套,要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坚决防止把农民“拉进城”“被落户”;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以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材料二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在推进农民市民化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1基层引导自治或成方向。各社区组建舞蹈队,创办社区舞台,以文化力量引导村民转变。组建“红帽子”义 工队,开展便民服务,公益理念和主人翁意识逐日提升。2农民市民化,要培育城市精神。政府有意识地逐步培育这一群体的城市精神,让其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1)根据材料一,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分析我国政府上述做法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宁波市政府所作出积极探索的依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本题以“收入分配改革”为背景,以《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分配环节为角度,以《政治生活》中政党的知识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属于“限定了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理论依据”的依据类设问类型,应采用方法二作答。第一步“定”,确定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本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分配环节的相关知识回答。第二步“调”,从教材中调出可能用到的国民收入分配环节的相关知识,如: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等。第三步“筛”,根据材料相关信息提出建议或措施,如:根据当前我国各种类型收入之间的差距,分别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角度提出关于“提低”和“控高”的合理建议。第四步“联”,根据相关建议(措施)提出相应理论依据,按照“对策(措施)+理论(观点)”的模式作答即可。

第(2)问属于“要求分析说明引起某一现象(或事实)的理论依据”的依据类设问类型,应采用方法一作答。第一步“定”,确定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本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党的相关知识。第二步“分”,从教材中调出可能用到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如党的地位、性质、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等知识。第三步“筛”,从材料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指向党的领导地位、执政方式;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指向党的执政理念等。第四步“联”,把相关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或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作答。

答案:(1)1“提低”建议:在初次分配中,要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同步的目标;在再分配中,要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调控职能,健全和完善城乡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等。依据: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控高”建议:在初次分配中,建立健全劳动者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防止高管与普通职工间收入差距过大。在再分配中,健全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依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

(2)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的执政方式。2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

2.解析:第(1)问以我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本题的设问属于依据类设问类型,限定了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引起某一现象(或事实)的理论依据,应采用方法一作答。第一步,确定答题的范围是《文化生活》中的知识。第二步,从教材中调出可能用到的理论知识,如: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等。第三步,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如:“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地增加至47处”等。第四步,按照“理论(观点)+ 材料中体现或符合 (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作答即可。

第(2)问以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为背景,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设问属于依据类设问类型,限定了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理论依据,应采用方法二作答。第一步,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相关知识。第二步,依据材料信息调动矛盾的相关知识,如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具有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 论的统一等。第三步,依据材料信息筛选出应采取的建议(对策),针对“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的情况,提出合理开发文化遗产应根据各地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针对“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的情况,提出合理开发文化遗产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第四步,组织答案,按照“对策(措施)+理论(观点)”的模式作答即可。

答案:(1)1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申请世界遗产保护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1合理开发文化遗产应根据各地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合理开发文化遗产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依据:矛盾双方 既对立又 统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解析:本题以“户籍制度改革”为背景,以《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中的知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本题为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引起某一现象(或事实)的理论依据,应采用方法一作答。

第(1)问:第一步“定”,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生活与哲学》中的“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以“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为角度,理论(观点)主要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理论(观点)主要有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结合材料“立足国情”“统筹配套”“以人为本”“差别化政策”等有效信息,可选择“普遍联系”“矛盾特殊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选择与价值”等观点去分析说明。第四步“联”,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步,确定答题的范围是《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第二步,从教材中调出可能用到的理论知识,如: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基本途径和方式等。第三步,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如:市政府在推进农民市民化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涉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层引导自治”“培育城市精神”等,涉及民主管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等。第四步,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作答即可。

答案:(1)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2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地区实际情况不同,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原有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或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8.轻松攻克高考政治主观题 篇八

关键词:政治;主观题;问题;方法

新课改后,高考政治主观试题具有材料多元,紧贴时政热点,设问精巧,答案构成更贴近生活实际等特点,并且主观题在高考中占有半壁江山,对学生的文综成绩影响甚大。但从学生学习实际来看,主观试题的得分较低,成为制约提高政治成绩的瓶颈。

一、学生回答主观题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

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完试后,每每问到回答得如何,许多学生都说答满了,成绩应该不错。但考试成绩一出来,往往就傻眼了,发现差了好远。其实许多学生犯了审题不清的毛病。比如,近期检测试题某道题的设问是“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许多学生没有看清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这个主体,用政府的知识来回答问题,自然是不能得分的。

2.不结合材料

在政治主观试题中,许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草草地浏览一下材料,甚至不看材料就组织答案。往往答案都是教材的堆砌。他们不知道要保留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应舍弃,自己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得分率低。

3.知识检索有误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考试紧张。从大脑里检索的知识有误。比如,题干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回答问题。结果好多学生认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属于发展观的。

4.书写潦草,无条理性

好多学生现在回答主观题仍是些小论文的模式,无条理性,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毫无逻辑,并且书写潦草,老师几乎不认识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这样的试卷如何能得高分?

二、回答主观题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审题

首先应读懂题干的设问要求,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这是组织答案的关键。题干设问常常包含答题的有效信息。比如答题范围(通常告诉我们要运用那个模块那个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主体(是企业还是消费者、政府、政党等等)、客体(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分值(估计要写几个要点)。

2.分析材料

主观题材料提出暗含答题方向。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将材料进行整合,这是答题的主要依据。例如,“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上,温家宝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计算报告、预算报告要提请大会批准。大会还听取联合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通过材料,我们组织答案时并不是将人们代表大会的所有职权都写上,而是仅回答决定权与监督权。

3.准确进行知识检索

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知识检索存在很大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平时掌握基础知识不牢固。

高考考纲要求有些知识必须记忆,但好多学生记不住或混淆。比如,财政的作用、政府的职能、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都是高频考点,需要学生抛开课本知识都要能默写出来。还有一部分学生仅机械地记忆书本的知识,并不没有理解知识点,比如,题干要求回答措施,他写意义;让回答原因,他又写措施。针对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将易错、易混淆知识点分开,同时还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考场上就能准确检索知识了。

4.组织答案

我建议同学们在试卷上写答案前,先在草稿纸上列出一个关键词框架,这样不会花太多时间,可以给学生答题提示,使学生回答问题不至于忘记哪个知识点或偏离主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此外,我们还必须掌握一些答题技巧,比如,书写工整、字迹漂亮,会给阅卷老师愉悦感,无形中就会提高成绩。此外,还必须分层次,答案有几层意思,就要组织几点答案,同时还要突出关键词。最后,用政治术语来回答问题,太文学化、口语化会给老师留下没有认真学习的印象。

参考文献:

[1]付蔚.如何做好主观题.成功,2011.

[2]唐秀兰.高考政治漫画主观题分析.新高考,2009.

上一篇:五水共治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没基础怎么最快学好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