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精选14篇)
1.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刘志,盛智颖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跟踪调查后认为,传统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高速、便捷的发展需求,现代网络助学模式的出现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与传统的助学模式相比,呈现出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但实践中,网络助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关键词: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改革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国家教育形式。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以其开发性大、自主性强、效益性高的特点,满足了公民学习的需要,符合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已从制度创建初期作为一种补偿、补充和以学历教育为主向终身教育转型,是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完善自学考试助学服务体系,探索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自学考试多元评价体系,近年来,各地开展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网络助学试点工作。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八十年代诞生的一种以高等学历考试为主的教育考试制度。她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形式之一。随着国家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对学习要求的发展,目前自考社会助学的模式已呈难以适应和满足学习需求之势,需要创新形式,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网络化教育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这是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网络化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Internet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自学考试助学辅导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网络教学更适合于自学考试考生,有利于为自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自考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实践
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文件精神,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与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自考365网校”合作建设并开通了“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平台”,开展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湖南农业大学作为湖南省首批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单位,在网络课程改革的实践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宣传课程学业综合改革政策
作为首批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各学院分管领导、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长沙市助学机构负责人和专干会议,学校专门下发了湘农[2010]44号文件,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对湖南省关于在我校开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的精神进行学习,认真研究,深入领会。
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试点工作也是自学考试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效,湖南农业大学采取了聘请专家到校讲解、组织相关工作人员集中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外出考察等方法,积极开展了对课程学业综合评价工作的前期准备,使大家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再次,为了使得广大考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此次综合评价工作中来,湖南农业大学专门举行了有校领导、17个学院分管领导、继教办主任、自考专干、各助学班班主任、学生代表等共200余人参加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推介会”;从2010年9月1日起,学校和各学院先后在学校和助学点举行十余次宣传动员大会;此外,学校自考办还通过为学生免费发放“网络助学手册”、出版宣传橱窗,下发网络课程学习服务资料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考生开展网络助学。
(二)积极组织考生报名,努力为考生提供优质服务
2010年10月首次报考网络助学的考生共有3223名考生,分布在长沙、湘西及娄底三个地、市、州参加综合测试,合计参考4041科次。由于是第一次进行综合测评,广大自考工作人员和考生都没有经验,学校高度重视,以方便和服务考生为宗旨,成立领导工作班子,下设巡视组、考务组、技术服务组、后勤组,负责测评的具体实施,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确保了考生顺利完成测试阶段的任务。
2010年9月6日起,湖南农业大学全面启动网络助学课程报名工作,各学院指定专门网络助学管理员,广大自考干事和班主任深入助学点、班级和宿舍,耐心的引导学生报考、及时督促学生学习。此外,为了充分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各项政策,为了提高广大考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一些下属学院,如理学院、人文院等相继出台了相关经济辅助政策,鼓励学生报名学习;人文院、动科院、师范院等学院等,还专门为自考学生开放教学专用机房,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方便。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网络助学平台,考生得到了丰富、优质的教育
教学资源;提高了考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广大考生普遍反映“英语
(二)、法律基础与与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课件质量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激发了许多考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间测试、知识点测评与阶段测评及班级活动测评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考后数据分析,未参加网络助学的考生在政治经济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法概论等13门课程的考试中表现平平,13门课程的平均成绩只有43.8分,而加入了网络助学的考生13门课程的平均成绩却达到了70.7,提高率达61.4%。其中,考生们普遍反映较难通过的英语
(一)和高等数学
(一),平均成绩分别由原来的29.1和25.1提高至41.7和40.6,可以说,网络助学平台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外,也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通过考试,取得理想成绩的契机。全校综合情况看,13门课程参加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有4041科次,合成前的平均通过率为44.9%,合成后平均通过率为65%。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形式对自学考试进行社会助学是时代发展和自学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面授、函授、广播等助学方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1.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时空限制。网络课程改革突破了时空限制,考生可随时随地学习,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还可反复听课,不用担心有课落下,凸显了考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更加符合了自学考试的目标与价值。有利于提高自考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自考生理解知识的程度,有利于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助学平台为广大考生提供了24小时专人咨询及答疑,快捷方便;
2.名师授课,教学质量有保证。网络课程改革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容纳内容多等长处,在自考生和教学者之间建立快捷便利的信息通道,使各种教学信息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反馈,给自考生提供及时的辅导和帮助。通过试点工作的充分开展,大部分考生反映,网络助学的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多种媒体资源,形成立体辅助教学态势,创造良好的自考文化氛围,促进自考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3.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化学习的平台。网络助学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教育内容;更有利于考生的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下载符合个人能力的课程内容,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4.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网络化助学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规模,并降低教学成本;网络化助学有利于提高助学效果,提高自学考试毕业生的素质;交互式助学有助于建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自学考试制度的吸引力。
(二)主要存在的不足
但从整个网络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考生在学习和管理人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从试点学校学生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来看,网络助学学习时间过长,所需的多媒体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有些课程综合测评与学习脱节,综合测评难度大,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做完试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网络助学平台没有相关提示,不能及时准确的体现学习到了哪个章节或反应哪个章节知识点还没有学习到,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宣传工作仍然不到位,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宣传,但仍有很多考生对这项工作一无所知,加之自学考试本身存在的点考与考试的不良风气,影响考生参加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积极性。
其次,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网络课程改革的报名方法比较原始,未能提供便捷的报考方式,致使工作人员的报考工作量极大;同时,进行网络课程改革后的组考工作量也较大,浪费机房电脑资源严重,致使各院校用于网络助学、综合测试的费用较多;此外,管理平台的功能欠缺,工作程序复杂,不利于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基本数据信息,督促学生学习。
四、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的建议
作为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重要形式,网络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网络助学模式对于推动自学考试制度的完善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解决自学考试个人助学考试通过率的提高,网络助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系统的研究会成为综合改革的创新和热点。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力加以解决,完善自学考试网络课程改革。
(一)上下一致统一思想,做好学生报名与学习督促工作
要全面动员有条件的助学点开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工作,推广第一阶段课程学业综合试点工作的成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落实到基层。广大自考干事和班主任深入助学点、班级和宿舍,耐心的引导学生报考,但仍有学生对此政策,认识的不够,报名的积极性不够踊跃;报名后学生在学习时间测试、知识点测评与阶段测评及班级活动测评中存在不学习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一定要学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二)进一步灵活安排预约测试,做好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综合测试
本次综合测评考试首次实行考生网上预约,学校和广大自考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对组考的每一环节责任到人。办公室每一位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在组考前提前准备、清理好各种组考材料并分发到相关部门和人员,落实好各考区用于做考场的具体地点和机房,准备过程中及时向科室领导报告进度情况,以便对疏漏的方面及时补救。从4月10日预约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到考率高,成绩较为理想。
(三)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优势
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学业综合评价的网络助学平台,考生得到了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考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为了贯彻落实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精神,完善自学考试助学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要求有条件的地市自学考试助学点开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的工作,挖掘其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祥兰,刘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重新定位及发展的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09(10):75-76.[2] 刘永浪,吴吉平,陈大志.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1):18-20.[3] 刘永浪.网络助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子商务,2010:246-247.[4] 谢鉴,易长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模式发展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
(5):29-31.[5] 李中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0(12):33-35.[6] 刘芳.浅析普通高校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9):173-174.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分会纪念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实施30周年专项课题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zkfh212)成果。
作者简介:
刘志(1981-),男,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自学考试管理工作。
盛智颖(1981-),男,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管理工作。
地址: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邮编:410008 联系方法:liuzcool@126.com0731-84618093
2.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二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至今,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 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 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 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所以其教育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不同于本科教育的考核方式。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一直都是应试教育,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高校, 即考试分数重于能力。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考试中, 在考试目的、形式、内容和考核方式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里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特点, 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的方案---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成绩构成的多元化。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 灵活运用开卷、闭卷、口试、笔试、测试报告、论文答辩、实际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改变过去那种一门课程的成绩由一次考试决定的做法, 一门课程的总成绩应由多次学习活动构成。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缩小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下面以我校《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与设计》这门课程为例, 具体谈谈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2《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与设计》课程情况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无线电通信电路的测试与设计》主要讲述无线电信号与系统、滤波器、高频放大器、高频振荡器、数字频率合成器和混频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电路的测试与设计知识。课程适用专业:IT类制造业相关专业, 4个学分, 总学时60学时 (理论学时:30实践学时:30) 。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理解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能正确分析测量各种常用无线电通信电子线路的性能;掌握无线电通信单元电路的分析方法,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培养学生一定的读图能力、工程估算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电子技术问题的能力。
3《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与设计》课程改革前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无线电通信电路的测试与设计》这门课的前身是《高频电子线路》。考核方式改革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该课程的考核长期以来大都是采用传统的期中、期末闭卷笔试方法进行, 这样的考试方法僵化死板, 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考试前临时突击, 放松平时学习, 不可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出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该课程的考核方法是理论和实验分开考核, 考核成绩分别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其中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 实验考核为辅, 这样学生有时候会片面追求理论知识考试成绩, 不能学以致用。且一般情况下理论知识授课老师和实验指导老师不是同一老师,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学习的情况, 相结合的能力, 实验和理论学习相对脱节, 学生对所学的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及时消化, 基本上是一知半解, 有的学生一到考试只能死记硬背勉强过关。
4《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与设计》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正确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核方法应科学、合理, 体现出课程特点和职业特色。
《无线电通信电路的测试与设计》这门课采用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 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平时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
我们根据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对原来的考试方案进行了改革。 (1) 将原来的理论知识环节和实验环节分开考核进行整合。
(2) 对课程考核进行了细化, 增加了部分考核项目 (如项目测试、项目设计焊接装配与调试等, 同时调整了各部分所占分值的比重。本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考核、项目设计与制作、期末考试三大方面:
(1) 平时考核 (占40分) :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项目测试) 三个方面。
(1) 学习态度的考核———主要是考查每个学生上课出席情况、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态度及作业 (包括项目测试报告) 完成情况, 共占20分。其中出勤情况、听课态度占10分, 作业 (包括项目测试报告) 完成情况占10分。
(2) 学习水平的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提问、讨论发言情况及平时测验的考核, 共占20分。其中课堂提问、讨论发言情况占10分, 平时测验占10分。
(3) 实践动手 (项目测试) 能力的考核———主要根据课堂项目测试的实际操作规范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占10分。
(2) 期末考试 (占30分) :题型主要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分析等, 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应知应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3) 项目设计与制作 (占30分) :焊接装配工艺占5分, 电路调试与技术指标、功能的实现占20分, 设计调试报告占5分。
5《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与设计》课程本次考试改革方案的特色本次考试改革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与培养无线电高级调试工的岗位相适应, 着重考核学生的学习
操作规范、动手能力、读图能力、元器件识别能力、制作工艺、调试水平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等, 考核知识点与其就业岗位相适应。
5.2 充分体现项目式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5.3 因为学生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考核中, 这样能够
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学习的情况与效果, 根据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5.4 能够更有效、科学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
6《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与设计》课程考试改革方案保证实施的措施
6.1 教学过程的独特设计———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6.2 完善的硬件设施———仪器仪表、测试实验箱的准备。
6.3 项目测试、设计制作的策划———测试、设计制作项目的合理安排。
6.4 考核方法的改革———细化的考核方法更加科学、有效。
6.5 新试题库的建立———考核知识点与学生的就业岗位相适应。
7《无线电通信电路测试与设计》课程考试改革方案执行效果总结
从目前几届教学情况看来, 大多数班级学生听课情况良好,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性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考核结果情况良好, 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高萍.高等职业教育的行业依托性[J].教育与职业, 2001年11期.[1]高萍.高等职业教育的行业依托性[J].教育与职业, 2001年11期.
[2]谢明荣.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需注意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 2003年19期.[2]谢明荣.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需注意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 2003年19期.
[3]李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年.[3]李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年.
[4]罗晓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4]罗晓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
3.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歌唱审美情趣,能分析、理解和表现声乐作品,懂得青少年歌唱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歌唱能力和课外声乐辅导工作的能力。声乐课程教学应探索出一条新颖的教学方法,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采用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突出“师范性”,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对新生声乐水平进行摸底,根据特点分配教师
新生入校后实施声乐教学前,全体教师对全部新生进行一次个人演唱水平摸底。学生逐一演唱,然后进行整体讨论,分析其演唱能力、声部分类以及适合演唱的唱法。然后按照教师的专长分配学生,抓好两头,将水平较高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分配给经验丰富的教师。这样既可以保证水平高的学生因分配不当导致全面提高不快,又可保证基础较差的学生因分配不当而丧失学习信心,使其有希望逐步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赶上甚至超过其他同学。然后再由教师根据分配给自己的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二、授课方式的改革
(一)小组课教学
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按照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循序渐进。所唱曲目要篇幅小、音域适中,结构较为简单。这样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声区的统一;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小组课教学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及时将训练中带有普通性的问题分析、解决。
(二)集体课
集体课教学作为小组课的补充形式,也称为声乐理论大课。该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运用。如: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技能状态,歌唱中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歌唱中的吐字、咬字等,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三)艺术实践课
采取月汇报或周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及不足,再请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在唱法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声音概念的正确理解。这样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通过这种观摩式的教学使学生除了能了解多种声部的声乐作品外,还能在台风、艺术处理、舞台表现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用此来检验教学方法,体现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参与,辅助教学
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综合性的复合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的声乐课不只是单一的教唱教学,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开展多媒体参与教学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三、指导方式改革
(一)个体点评结合集体指导
在实施“一对一”个体教学的同时,每学期由教研室主持一次集体会课,全体教师参加,每个学生逐一演唱。在学生演唱之后,由其专业指导教师先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然后由其他教师发表意见给予补充。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多元化的指导,同时也使在场的其他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促进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
(二)单一指导与交叉指导相结合
由于教师知识面不同,个人风格气质不同,各有专长,教法各有特点。经过一年的教学之后,打破以往分配定终身的做法,使学生能够得到不同教师的指导。而不是像从前进校到毕业只接受一位教师的指导。调整的过程中应重视帮助新的落后生,将其调到骨干教师那儿,加强指导。打破原有师生搭配,实行组合。在教学上形成优势互补,使学生能够得到博采众长的收益,促进教学和情感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声乐教学整体成效的提高。
四、考试评价标准改革
在这个考试评分方案是将声乐考试分为两个方面,并各有其标准。
(一)技能方面的评价标准
技能方面的评价,是在声乐技术上先给一个基点分数。按不同情况评分标准如下:
1.声音条件好,并且在气息运用、吐字、高音解决等方面都显示出一定的功底,这样的学生在技能上应给A级高分。
2.声音条件一般,但基本功扎实,以技巧驾驭声音的能力强,这样的学生在技能应给予A级次高分。
3.声音条件很好,但技能性的东西很少,几乎是“白嗓”的学生,可在技能上给B级高分。
4.声音条件很好,但在歌唱方法上有明顯偏差,以致产生了毛病的学生,可在声乐技能给B级次高分。
5.声音条件一般化,没有掌握技巧,声音运用能力很弱的学生,可在声乐技能上给C级分数。
有个别的情况如音准、乐感方面都很差的,可在技能上给予D级。
(二)非技能方面的评价标准
声乐的非技能方面评价,是根据学生的音乐情感、艺术创造、语言表达等能力而确立不同的评分标准。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对歌曲内容的情感把握;二是对演唱方面的语言阐述。第一个步骤是和技能方面的评价同时进行的,第二个步骤可在演唱后进行。评分标准如下:
1.歌唱情感投入,能贴切表现歌曲内在意识,在诠释歌曲歌词和歌唱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这样的同学可给予非技能评价A级高分。
2.歌唱的情感表现突出,音乐形象明确清晰,但对清晰挖掘不够,可给予非技能评价的略低于A级的分数。
3.对歌曲形象表现一般,感情运用不自然,但在演唱上有一定潜力,可给予非技能评价B级高分。
4.对歌曲表现、语言阐述等都一般化的可给予略低于B级的分数。对于两个方面都不能驾驭且演唱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C级或D级。
学生最终声乐成绩为这两个方面的平均分,成绩如下表列示:
经过这样的考试,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确立自信心,从不同角度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对整体声乐课增加信心。而且这样的考试能带动声乐教学,顺应改革,使教师能够针对考试内容,有侧重地实施新的教学方案。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07AKXY014)
4.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四
1、浅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现代企业薪酬设计
3、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
4、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
5、研发人员素质测评体系构建
6、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评价体系的建立
7、关于经营管理者称奇报酬激励机制的探讨
8、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
9、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10、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1、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体现研究
12、绩效考评方法体系研究
13、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研究
14、工资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
15、公司如何平衡各部门员工的绩效工资
16、企业销售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17、浅议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18、薪酬制度与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19、工资决定因素与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分析
20、论企业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21、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探讨
22、成才素质研究系统
23、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持股计划
24、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25、职工持股计划在高技术产业的探索与实践
26、关于企业职工持股若干问题的研究
27、关于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
28、战略与绩效考核的桥梁------平衡计分卡实施研究
29、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
30、招聘面试的方案设计与研究
31、国有企业绩效考评问题研究
32、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33、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与应用
34、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
35、企业培训资源研究
36、浅析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工具-----平衡计分卡
37、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
38、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39、信息不对称与绩效评价研究
40、我国高科技企业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障碍因素
41、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
42、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问题研究
43、岗位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44、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
45、高科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
46、高科技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研究
47、关于弱势群体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
48、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挖掘人的潜能
49、组织结构对服务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50、激活潜能-----人力资源管理之根本
51、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开发
52、激励性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核
53、技术创新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54、教育与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作用的调查与分析
55、国企经营者薪酬创新激励的微观分析
56、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思路
57、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的选择与创新
58、国有企业推行“经理股票期权”薪酬制的思考
59、国有企业如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留住人才
60、IT企业如何应对员工流失
61、高科技产业人才流失率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62、企业销售人员流失的原因分析
63、浅谈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
64、从“委托———代理”关系看现代公司激励
65、对企业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思考
66、对失业者再就业激励机制的探索
67、对我国实行经理股权激励的理性思考
68、公司治理与管理者长期报酬激励
69、股权激励——国有企业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探讨
70、企业留住知识型员工的新思路
71、浅淡知识型员工及其有效激励机制构建
72、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
73、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74、知识产业员工的特点及其管理策略
75、我国行业工资差异之演进及其原因
76、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77、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及其测度研究
78、关于知识型员工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79、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员工的激励
80、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实施薪酬激励的对策
81、中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82、IT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薪酬制度设计
83、高科技企业的薪酬战略设计
84、弹性就业与灵活就业问题的研究
85、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初探
86、在我国推行工资集体协议的研究
87、关键绩效考核法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5.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五
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7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企业定期存款的起存金额为()A.5000元 C.2万元
2.下面不属于贷款原则的是()...A.效益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B.谨慎性原则 D.流动性原则
B.1万元 D.5万元
3.一笔100,000元期限为2年,年利率为10%,每年复利一次,则复利的本息和为()A.120,000 C.125,000
B.121,000 D.122,000
4.以下财产中,可以作为贷款低押的是()A.抵押人所有的房屋 B.土地所有权
C.不包括土地使用权的乡村企业厂房 D.不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城市房屋
5.我国商业银行发放现汇贷款以加点方式计付利息,其加点基息为()A.CHIBOR C.SIBOR
B.LIBOR D.HIBOR
6.不确定固定的存款期限,可以随时续存和提取,利率随存款期限长短而自动升降的存款是()A.活期存款 C.定活两便存款
7.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的()A.短期偿债能力 C.营运能力
B.长期偿债能力 D.现金流量
B.定期存款 D.外币储蓄
浙00073# 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
8.银行根据稳健原则,要求借款人的利息保障倍数不能低于()A.0.5 C.
1B.0.8 D.2
9.一般商业汇票的期限最长不超过()A.3个月 C.9个月
10.下列属于中长期贷款的是()A.周转贷款 C.项目贷款
11.住房消费贷款期限最长可达()A.15年 C.25年
B.20年 D.30年
B.透支贷款 D.结算贷款
B.6个月 D.12个月
12.中央银行的主要贷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和()A.转贴现率 C.再贴现率
13.信贷资金两权分离是指()A.所有权与收益权分离 C.收益权与处置权分离
B.使用权与收益权分离 D.使用权与处置权分离
B.同业拆借利率 D.再贷款
14.贷款卡卡号状态包括“正常”、“换发”和()A.有效 C.注销
B.暂停 D.挂失
15.关于国际商业贷款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利率水平低 C.手续简便
B.商业贷款的用途不受贷款行限制D.资金供应充足,货币种类多样
16.我国银行提供出口买方信贷的对象是()A.我国进口商或进口商银行 C.国外进口商或进口商银行
B.我国出口商或出口商银行 D.国外出口商或出口商银行
17.本金逾期或利息拖欠天数在181~360天的贷款,属于()A.关注类贷款 C.可疑类贷款
B.次级类贷款 D.损失类贷款
浙00073# 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
18.我国金融机构进行回购业务的主要交易对象不包括()...A.政府债券 C.金融债券
B.中央银行债券 D.股票
19.目前,我国银行可以办理票据贴现的票据为()A.支票 C.商业汇票
B.银行汇票 D.期票
20.某项目折现率为20%时,项目净现值为50万元;折现率为25%时,项目净现值为-50万元,则内部收益率为()A.22.5% C.27.5%
B.25% D.30%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在处理与客户的利益关系中,银行应依据的原则是()A.平等 C.公平
E.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22.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管理的内容有()A.财政性存款管理 C.准备金存款管理 E.结算帐户管理
23.根据时间的不同取值,贷款利息计息方法有()A.美国法 C.大陆法 E.英国法
24.贷款授权方式包括()A.全部授权 C.部分授权 E.总行发文授权
浙00073# 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
B.口头授权 D.授权书授权
B.日本法 D.欧洲货币法
B.特种存款管理 D.备付金存款管理
B.自愿 D.诚信
25.中长期贷款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分析评估的方法包括()A.静态分析 C.敏感性分析 E.概率分析
26.按贷款偿还方式的不同,可将消费贷款分为()A.分期偿还贷款 C.循环贷款 E.间接贷款
27.银行非存款性资金区别于存款资金的特征为()A.主动性负债 C.风险较小 E.稳定性强
28.下列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中,表述正确的有()A.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B.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预付帐款—待摊费用)/流动负债 C.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D.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预付帐款—待摊费用)/流动负债 E.现金比率=现金类资产/流动负债
29.证券公司以自营股票(A股)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有()A.期限最长为6个月
B.借款人为依照“证券法”设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 C.股票质押率最高不能超过60%
D.贷款人发放的股票质押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15% E.贷款人对一家证券公司发放的股票质押贷款不超过其资本金的5% 30.分散贷款风险的方式有()A.将贷款适度分散投向于不同的行业
B.将一定时期内的贷款总量按期限的短、中、长合理配置 C.采取多样化的贷款方式 D.通过追加借款人的抵押或保证
E.对大额、高风险的贷款项目通过多家银行组成银团进行投放
浙00073# 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
B.被动性负债 D.风险较大
B.一次性偿还贷款 D.直接贷款
B.盈亏平衡分析 D.动态分析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同业拆借 32.统一授信 33.票据贴现 34.消费信贷 35.出口押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银行存款具有哪些作用? 37.简述银行贷款三原则之间的关系。38.解释银行贷款信用分析的“6C”原则。39.简述贷款担保的三种方式。
40.银团贷款的特点是什么?其贷款方式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41.结合实际,试述目标市场选择在信贷营销中的应用。
6.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六
为建设和维护我校的优良校风和学风,严肃考试纪律,规范考试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重庆邮电大学课程考试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命题、制卷和考试方式
考试方式分为闭卷、开卷、大型作业等。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考试课程试卷采取密封形式。考试方式由课程承担教师确定并在考卷付印时注明。
1、命题
(1)考试命题应以教学考试大纲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题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
(2)考试命题要注意试题的可靠性、难易度和区分度。
(3)要创造条件建立题库,逐步采用题库试题,以实现教考分离。(4)对教学内容、要求相同的课程,应根据教学考试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考核、统一评分,应尽可能地采用题库组织试题。(5)教师在命题时应同时准备两套难度相当的试卷,最迟于考试前一月送教学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从中随机选择一套试卷印刷。试题确定的同时应将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与试卷(纸质、电子文档)一并提交。
2、制卷
(1)所有课程均需按我院制定的试卷样卷格式制作,试卷要求用打印机打印,图表准确,无漏页漏项。
(2)监督印刷厂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准时、保质、保量、保密。(3)印刷厂将试卷交付后应于当日向函授站点寄出。函授站点应对试卷严格保密,至开考前的时间内应有专人保存,开考时试卷方能拆封。如因保管不善而导致泄题,必须追究责任人的责任。(4)每门课程结束时监考教师应及时将试卷袋密封,贴上密封条。在考试结束后函授站应及时将试卷寄送至我院。试卷在寄送我院之前应有专人保管。
二、考试安排
1、我院根据各学期的教学进程统一安排考试时间。
2、函授站应根据我院的考试安排时间安排本站的考试,落实监考人员和考试教室。
3、各课程笔试考试时间原则上为120分钟,若因课程或考核方式要求确需延长考试时间,需提前向我院申请,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4、所有考场应至少安排主监考一人,副监考一人;考生人数超过70人的考场应安排副监考二人。
5、监考教师必须参加函授站组织的考前考务培训,监考教师不得私自安排职工家属或亲属代为监考。
三、成绩评定和管理
1、所有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和五级记分制两种记分方式,必修课原则上要求按百分制记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和教学环节原则上采用五级记分制记分。
2、课内实验单独组织考试并单独记载成绩,记分方式应与理论课保持一致。
3、学生总评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由期中考试、平时测验、课堂讨论、作业、出勤等综合考评,但比例不得超过总成绩的50%。
4、阅卷评分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评卷教师要按照评分细则认真、科学地评阅试卷,确保评分过程的公正和合理。
5、若确因命题失误(偏离教学考试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较远)造成卷面分数失常,必须调整分数时,在不拆封试卷的条件下拟定分数调整方案,报学院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密封试卷一经拆封,卷面成绩不得更改。
6、成绩报送后任课教师不得擅自更改学生成绩,如确需更改,需由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说明更改原因,学院主管领导签字批准后方可更改。
7、学籍管理员应对所报成绩负责管理,任何人不得应学生及有关人员的要求加分改分,不得以任何形式营私舞弊,否则视为协同作弊,将追究其责任。
8、学生的考试试卷由函授站保存。学生试卷应保存到学生所在班级毕业时。
四、考场规则
1、考试应在指定的时间和考场内进行,考生需于考前10分钟入场,严格服从监考教师安排,按考试座位表就座,入座后,应将学生证(身份证)、准考证摆放于课桌上以备查。考生在考核进行中不得擅自挪动座位。
2、迟到30分钟以上或无故不参加考试的学生按旷考论处。考试进行30分钟后才准予交卷离场,考生交卷后应立即离开考场,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喧哗和谈论。
3、考试进行中,未交卷者不得离开考场,擅自离开考场者,按考试结束处理。
4、除必要的文具,开卷考试所规定允许携带的书籍和参考资料外,学生不得将书籍、通讯工具、笔记、电子辞典、纸张等物品带入考场,考试中不准使用自备答题纸和草稿纸,不得私自互相借用计算器。
5、考试结束,监考老师宣布收卷时考生应立即停止答卷,在座位上等候监考老师收卷点清后方可离场。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考卷、答题纸及草稿纸带离考场。
6、考生应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试卷。凡不服从监考老师安排,有违纪、作弊行为者,按本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五、监考职责
1、监考教师应认真做好考前准备工作,按考试安排提前15分钟到达考场,按座次安排表安排学生就座。未按指定就座的考生要及时纠正,对拒不按位就座的考生要令其退出考场或取消其考试资格。
2、监考教师在考试前要引导考生将已带入考场的书包、书籍、通讯工具、笔记、电子辞典、纸张等物品放在指定位置,对拒不执行者应令其立即退出考场。
3、监考教师应严格遵守考试时间,准时发(收)试题、试卷,不随意推迟或延长考试时间,考试过程中,应核实应考人数和实考人数,并作好考场记录。
4、监考人员在考前要宣读考场规则,对考生的提问不提示、不解释,只对试题字迹不清或印刷错误作说明。
5、监考教师应要求考生将考试规定的有效证件(学生证或身份证、准考证)放置于课桌上备查。考前或考试过程中应核对考生的证件是否与本人相符,试卷上填写的考生姓名是否一致,如有不符,应立即查实。
6、考试期间,监考人员要集中精力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不看书报、聊天、吸烟或做与监考无关的事;不得随意离开考场,如有特殊原因离开,应有人接替监考。
7、考试过程中,如发现考生有违纪或作弊企图,监考教师应立即给予严厉的口头警告;如考生违纪作弊行为成立,要当场认定并没收作弊物证,如实填写考场记录并及时上报考试办公室。
8、考试结束时,要求考生立即停止答卷,在座位上等待监考人员指令后方可离开考场。监考 人员收齐试卷后应立即清点核实发放试卷和收回试卷是否相符,每份试卷是否完整。对缺考、违纪、作弊学生的学号、姓名及主要情节应作明确的记录和认定,经签名后交考试办公室。
六、考试违纪、作弊的界定及处理
1、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应当认定为考试违纪。该门课程的成绩无效并以零分计,在认识错误之后,经本人申请,可参加该门课程的补考或重修。
(1)、携带书包、书籍、通讯工具、笔记、电子辞典、纸张等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未放在指定位置的;(2)、未在指定的座位参加考试的;
(3)、未带规定的考试证件,且不配合监考老师查问的;(4)、开考信号发出前答卷或考试终结信号发出后继续答卷的;(5)、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6)、在考场或考场附近喧哗或者实施其他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的;
(7)、未经监考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8)、擅自将试卷或答卷带出考场的;
(9)、其他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2、学生在考试中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为作弊,给予留校察看一年及一年以上的处分,该门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在认识错误之后,经本人申请,可参加该门课程的重修。
(1)、闭卷考试时,以各种形式夹带、隐带与该课程有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储存有该课程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的;
(2)、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的;
(3)、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草稿纸或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的;
(4)、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工具的;
(5)、考场中相互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的;(6)、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7)、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
(8)、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的;(9)、以上厕所、称病或其它理由离开考场,偷看有关考试内容资料或与人交谈有关考试内容的;
(10)、考核后向老师说情或者送礼要求修改成绩的。(11)、考场外协同考场内考生作弊的;(12)、有其他作弊行为的。
3、学生应当自觉维护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管理,学生有下列扰乱考场及考试工作场所秩序行为的,其参考课程成绩无效。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交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1)、故意扰乱考场及评卷场所等考试工作场所的。(2)、威胁、侮辱、诽谤、诬陷考试工作人员或其他考生的;(3)、拒绝、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管理职责的;(4)、有其他扰乱考试管理秩序行为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剽窃抄袭或伪造数据行为者,按作弊处理,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以零分计,报请院学位委员会建议取消其学位授予资格。建立学生考试诚信记录并载入学生个人档案。
7.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七
一、研究式学习的由来与理论依据
在西方科学教育的变革发展历程中,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见于培根、斯宾塞等人的教育主张中。随后, 英国科学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提出了要把科学研究发现的方法引入科学教学中。1909年, 杜威指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 世界各国都将培养高素质、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 研究式学习重新兴起并得到了各国的广泛推崇和倡导, 近年来, “研究式学习”教育研究以及如何通过教育目标促进“研究式学习”教育问题, 在我国也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普遍重视, 如, 顾建民教授提出“一主体、二侧翼、三平台”的研究式学习体系在浙江大学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当今颇有影响力的建构主义理论为“研究式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 人的意识是一个建构客观世界的概念体系, 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而形成的理解。也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研究式学习就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式学习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研究式教学的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连锁门店店长, 连锁门店店长岗位不同于工业企业的岗位, 其工作对象不是固定的机器设备和标准化的技术, 而是需求各异的顾客, 表现为对人的服务, 这决定其工作任务的不能自主确定性, 需要服务对象的参与与合作, 在服务与被服务双方互动达成一致完成的工作任务;店长岗位往往由于服务对象的个性、购买力与消费偏好不同, 同一工作的工作过程往往表现较大的差异, 因此店长岗位工作的的不确定性和满足需求的应对性很适合研究式学习的教学开展。
笔者以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重点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展开说明, 其“研究性学习”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运用行业、企业、岗位的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建设的商贸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商贸厅为学习载体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研究式课程的开展是以商贸厅为学习载体, 商贸厅运用了商业, 连锁企业与门店店长的元素根据店长的岗位设置了《百货厅》、《超市厅》、《网店厅》、《拍卖厅》、《质检厅》五个教学厅, 真实的模拟了王府井百货大楼, 菜市口百货商场, 西单商场, 易初莲花店与7-11店的卖场环境, 使学生可以在其中利用模拟卖场环境展开研究式学习。
2. 按照店长应知、应会内容, 以店长工作的核心技术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研发的课程体系
开展研究式学习课程都是上班式课程, 每一个厅都有相应的课程, 例如百货厅课程, 是以百货门店店长的岗位职责, 按照店长应知应会内容, 以店长工作的核心技术为内容研发十二门课程, 包括:卖场布局、卖场陈列、卖场销售、卖场盘点、卖场核算、卖场服务、卖场会务、卖场安全、卖场环境、卖场人员、卖场文化、卖场评价。
每门课程每一章以店长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学生研究式学习的规律来开发, 例如《门店布局》章节, 包括认知, 解读, 绘制、设计四个环节, 详见表1:
3. 以教师专家式指导, 学生上班式学习、研究型工作创新教学形式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中,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 教师机械的讲授, 学生被动的学习的弊端, 教师不再是通常的教师, 而是大学生们的顾问与教练, 在课堂中, 教师对整个上课过程进行了组织和主持, 他对大学生提出了门店店长的工作任务, 并让他们自己去完成这些任务, 带领学生们学习与实际操作, 陪伴他们学习, 他帮助大学生们寻找资料, 同时也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必要的资料;始终观察着整个学习过程, 在必要时, 他才进行干预, 他是回答学生提问的专家。
学生不再是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局面, 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 是一种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敢于向书本质疑, 敢于向老师挑战, 敢于发表大胆的见解。
研究式学习的教学是学生“手、脑、微机并用, 做、学、研合一”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中大学生可独立、主动的动手, 动脑, 使用微机学习研究一个项目, 并按照这种方式边完成项目, 学习知识, 创新性研究新的工作方法与技能, 可以最有效的获得知识与技能。
总之,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研究式学习的开展, 可以培养学生用知识做事的工作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课堂成为商业知识创新、连锁经营技术创新、岗位创新的摇篮, 成为培养商贸人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1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3]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杨玉玲.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J].教书育人 (教师新概念) , 2009
[5]李兴华.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杨倩.研究性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项改革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4)
[7]刘建英.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1 (2)
[8]陈治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9]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0)
8.职业学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初探 篇八
1.进行课程改革的原因分析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核心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但是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仓储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述仓储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分类仓储的方法及工艺以及设备的使用知识结构涉及面比较广,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学生对很多仓储设备的认识及使用很难把握,因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不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水平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大部分教师采用了许多学生不喜欢的讲授法,过多地以自我为中心,以考试为向导,以教材为依据,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测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检测出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情况。
1.2课程内容与实训实习脱节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实习,而没有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习内容只是为理论知识服务,而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仓储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技能,但最终也很难形成基本的职业能力。
1.3课程教学配套资源匮乏
目前的仓储与配送教材理论性过强,没有与理论知识相匹配的技能训练,学习期间,学生可利用的校内校外资源比较匮乏,而我们的老师为上一节课,要花很多时间做一个网站,上完课之后,又兴师动众地将教室布置成企业实景,将桌子摆成货架,搜集物品,上完课之后又在第一时间将其拆除还原整个教室的原样。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固然值得提倡和学习,可是它们有没有可持续性,更多是时候它成为一个瞬间尝试仅仅停留在表面。
1.4教学改革缺少强大支持
我们目前还无法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实景观摩,无法使学生在一个实训基地进行每个岗位的综合实训。仓储与配送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在实践中教学,有效的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是需要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的强大支持的。
2.职业学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目标
在课程建设上应打破传统的注重理论系统,知识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一线培养生产操作和管理人员”的高职办学方针,以仓储配送岗位需求为起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使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物流行业对仓储配送岗位人才的需求,“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具体管理岗位有仓储主管、配货主管、运输调度主管等;仓储岗位有安全质量检验员、仓储收货理货管理员、仓储备管理员、仓储保管员、仓储成本核算员等;配送岗位有配送管理员、运输调度员等。围绕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一品德、二基础、三能力、四证书。
3.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3.1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相应地对老师和教材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水平,教师在拥有完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把握的同时,时刻关注理论前沿,掌握最新理论动态,而且还要善于将书本中的论知识与现实中物流中的仓储与配送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要求有多元化的教材体系与其相适应,我们要改变一本教材用到底的现状,针对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不仅具有基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还应该兼备一定的强化实训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及学生实习,充分利用学校物流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增设实训项目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趋于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促使该课程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2教学方法要多样
教学中应该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热点 难点问题入手,将探究式 启发式案例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课堂上要多进行师生讨论,把枯燥的理论讲解转为活跃的讨论研究 ,做到以点带面 课外指导应该以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课外研讨批改学生的作业论文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 ,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点面结合 使学生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为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3教学手段要先进
高职的人才培养 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为此,要积极挖掘现有教学资源潜力,建立由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的跨时空现代教育技术体系等构成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立体化教学系统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提供的声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形象 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教学具有可重复再现的特点,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有助于适应学生的差异,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定进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特别是在进行操作技能教学中,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效能,对加快操作技能的训练速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对实践要求很高的物流行业,专业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學方法,更要有丰富的企业实际专业工作经历与管理操作经验。新聘教师不仅要求其专业背景和学历,更注重其实际企业工作经历。
教师必须参加一体化教学法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才能上岗;建立物流企业挂职与联系制度,每位专业教师轮流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并要求每位教师与相对应的物流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结合教学需要定期到企业调研,教学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按企业实际工作要求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实现从教师到教练的身份转变;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和企业的活动,例如,广东省成立的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物流行业的专题会议,教师专业能力从中得到了不断提升和锻炼;建立一套有利于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教学工作质量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日常工作和管理将各项专业建设方案转化为教学成果。实践证明,一支过硬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搞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他们在一体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就业指导,技能竞赛等科研开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推动专业建设向前发展。
9.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九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再适用,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提出高职课改的关键在于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强调职业能力,高职课改的核心应围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展开。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
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必然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日益提上日程,职业教育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职业人才尤其是高技能职业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地方经济、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在新时期下,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每一位高职教育者面临的挑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开创新的教育模式,进行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因此,针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力而有效?本文认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
新时期下,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严重脱离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能完全胜任社会生产实际任务,无法保证社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亟待进行,然而在职教课改初期,我国多数高职教育课程的现状基本上是学科系统化课程的简化或压缩,这种课程模式可以向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所学内容与职业实践是间接的,或脱节的,这种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极大的偏差。因此,必须进行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关键要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由此可见,高职课改并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一个全新的、成功的高职课改,需要走下高高的理论讲台,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企业实践当中去,进行充分的考察调研,研究新时期下社会生产中真正需要什么规格的高职技能人才。以轨道行业为例,在新时期下,高速动车在国内快速蓬勃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作为高职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怎样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这个新型领域培养优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没有实例可照搬,我们就必须走下讲台、走出校园,深入到高速动车的生产实践领域中去,考察调研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现归纳如下。
(1)产生的新岗位:动车组检修、运用、维护和管理工作等。
(2)岗位的工作任务:检修、运用维护、管理等。
(3)岗位的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岗位的能力要求:具有动车组检测、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技能。
(5)岗位的知识要求:具有动车组结构、原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
(6)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动车组地勤机械师。
然后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实践专家访谈,构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和提炼形成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体系专家论证。
这种课程模式来源于生产实践,强调了社会需求和职业需要,因此这种课程模式培养的高职人才必然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极大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强调职业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长期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强调理论,忽略实践,完全违背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规律。因此全新的高职课程改革应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强调学生掌握该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该技术的能力,它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累积,以及综合应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职业素养。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标准完全来自于生产实践、服务于生产实践,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与社会生产实践相匹配?这就需要通过就业的导向作用,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化为课程目标,由此形成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不再是让学生孤立、缺乏联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的跨学科的系统化知识和综合任务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职业专门技术),又学会做人的本领(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优质的课程体系是高职课改的根本,然而如何有效实施一个优质的课程体系,这才是高职课改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施教的过程采用传统的“粉笔”教育显然远远不能达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这就意味着高职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更是授课模式的变革。社会对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是具有专业从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还要践行实践,由此形成一种全新的高职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施教的过程中,在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的教授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典型任务作为驱动,寓理论知识于实践当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灌输和抽象的理解,而是通过“做”这一行动把“学”的痕迹留下来,作为评价“教”的实际效果。打个比方:教学生切苹果,要求:均分为二等分、三等分、五等分,以此类推,教授方法:第一,选择工具,第二,对苹果进行理论等分计算,第三,就是动手切苹果。传统的授课往往侧重于前两条理论的教授,对于第三条的实践环节基本就简化或省略掉了,这样的授课环节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显然存在严重不足,全新的高职授课模式是在前两条的基础上,更强调第三个环节,往往第三个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怎么选工具、怎么拿刀、怎么切?授课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硬件环境,而且配备完善的评价指导体系,通过“做”来践行“学”,通过“做”的痕迹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这一教学指挥棒具体而实际,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试卷的分数“纸上谈兵”,显得空洞而脱离实际。因此,“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是践行高职课改的一项有力保证。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就在于它更强调“职业”性,因此,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必须把控好每所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无端浪费,而且能有效推进每所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然而每所高职院校怎样来践行它的“职业特色”?关键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就以铁路高职院校为例,它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更突出轨道行业特色,比如:机车车辆专业、铁道运输专业、铁道工程专业等行业特色类专业,相对于通用类专业,在进行课改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政策性倾斜,真正体现出“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突出行业特色,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为推动地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10.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认定为主的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论文写作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考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考生在学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习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毕业论文写作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论文写作要求
1、每位考生必须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在研究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论文,培养和坚持优良的学风,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写出反映本人最高水平的论文。不允许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更不允许由别人代作。发现类似的情节,将按照北京市自考办、北京大学及北京大学法学院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2、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和写作。学生可在法学院提供的参考选题范围中选定论文题目,亦可根据本人的研究旨趣和学术能力经导师同意后选择自拟的论文题目。
3、论文应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论述清楚,结构严谨,文字流畅,材料丰富,证据可靠;字迹和标点符号清楚、工整、正确。
4、论文中所用引文、数据,必须注明出处,包括:被引用的文章、著作的作者姓名、书或文章名、出版社或刊物名称、期号、出版日期、页码。严禁抄袭剽窃!
5、论文字数:8000字左右。
6、提交的论文必须按照规范格式打印装订。
二、论文装订要求
(一)论文装订版式
1、字体:宋体;
2、字号:小4号字;
3、打印:用A4纸打印。
(二)论文装订顺序(按以下序列装订成册)
1、封皮(浅蓝色);
2、《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审定表》;
3、《放弃申请学士学位申请》:用专业课程学分代替外语课程的考生,不得申请授予学士学位,该类考生必须填写此申请并亲自签名确认;
4、论文原创声明;
5、内容摘要及关键字:内容摘要要求在300字左右,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一般3-5个);
6、目录: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目录应当标有页码,且最少具体到二级目录(可以根据情况具体到三级或四级目录)。
7、序言: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从序言起重新编页)
8、正文:论文主体。
注意:一般一级标题为“一”、“二”、“三”„„,二级标题为“
(一)”、“
(二)”、“
(三)”„„,三级标题为“1”、“2”、“3”„„,四级标题为“(1)”、“(2)”、“(3)”„„。有括号的标题不要出现顿号。
9、结语: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研究成果与他人科研成果的界限。
10、参考文献: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
注意:参考文献不同于脚注。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通常采用脚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抄袭剽窃。
11、致谢、后记或说明等;
11.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具有政策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的统一体,它不单只强调考试的功能,同时还具备育人的功能,其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学业评价等诸要素在教育教学体系结构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调整与变动都会对相关要素产生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清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及所处的地位,科学地选择和设计改革的基本路径,是保证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
一、专业建设是综合改革的龙头工程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各类专门人才都是通过专业培养来实现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和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业评价等是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学科专业居于首要地位。在自学考试综合改革中,专业建设同样也要居于首要地位,是龙头工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的产业、行业和岗位不断涌现,自学考试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就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目前,自学考试部分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开考专业的需求(开考的专业点和报考人数偏低);部分专业适应性、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自考特色,不利于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面向农村、面向职业教育等改革方面力度不大,不能适应功能扩展的需要(实践性、技能性课程偏少);专业建设与管理缺少统一规范,同一类型的专业在专业名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科分布不平衡。因此,深化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着力提高自学考试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把专业建设好,专业建设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龙头工程。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仅仅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也是一种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是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的统一。它不单只强调考试的功能,同时还具备育人的功能。因此,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以后,就要确立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它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方向的定位,自学考试的各项改革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而展开,有了培养目标,改革就有了方向;培养目标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类型的定位,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争得自己的“生存权”;培养目标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的定位,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调整是综合改革的基础工程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精英教育阶段,自学考试是按照普通高校学科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即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当前,自学考试要培养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其课程体系也须相应的按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结构与功能的原则进行调整,这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项带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四、教材建设是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自学考试教材是自学和考试的基本材料,是实现考试和学习任务的重要条件,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重要知识载体,是自学考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建设是自学考试的基础性工作。二十多年来,自学考试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教材受普通高校教材影响较大,理论性强,应用性不足,难以适应自学的要求;二是教材建设工作周期长,内容易陈旧,不能及时修订和更新;三是教材形式单一,以纸质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辅助教育手段,特别是缺少网络媒体的支持,缺少交互式的沟通,难以适应自学考试这种特殊教育形式的需要,自学考试教材建设亟待加强。因此,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现行的学科型的教材内容体系进行调整,构建理论适度、够用,基础知识与后续课程对口,专业知识与生产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对口,重在能力培养的教材体系是当前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五、加强实践教学是综合改革的中心环节
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是巩固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和途径。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毫无疑问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
在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整个链条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编造教材,都需要实践教学这个环节来实现。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理所当然是综合改革的中心环节。如果在自学考试教育教学中,缺少或者没有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难以实现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实践中必须把实践教学这一核心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1]扬学为.高举旗帜 把自学考试建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形式[J].教育与考试,2008(6)
[2]李晨英,武新灵.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7)
12.高等教育考核模式改革初探 篇十二
1 传统考核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1.1 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考核模式主要表现在考试结果的功利作用上。把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习好坏的一个硬指标, 与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学位授予以及就业等密切相关, 而对平时表现、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实践及创新能力没有硬指标要求, 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 不注重课本外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 平时学习不抓紧, 考前加班加点开夜车, 考试结束, 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也随着考试结束而被淡忘。任何创新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一味追求考试分数, 而忽视对知识的吸收、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是造成目前大学生“高分低能”[4]现象的原因之一。
1.2 重记忆轻理解
考试的内容是整个考试工作的核心,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现行的高校课程考试大多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再现水平的客观题考核, 不考核体现学生主观性的理解力、观察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能力。考试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考试怎么考就怎么学”, 学生只要“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 根据教师上课的重点进行突击, 就能轻松过关甚至得到高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为考试而考试”, 这种只重记忆轻理解的考试导向, 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1.3 重掌握轻能力
考核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 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能力。考核模式决定学习模式, 目前高校课程考核模式大多为期末一张标准试卷的闭卷考试, 此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及不允许翻阅任何资料的条件下, 独立完成考试内容[5], 忽视了教育个性化和教育目标多元化的实现[6], 忽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7]。考试内容确定在教学大纲范围内, 基本上是书本主要内容的复述。这种内容统一和答案标准化的考试, 不但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 反而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书本、僵化读书的困境,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压抑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学生不能也不敢发挥自己的创造性[8], 逐渐养成了机械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9]。
1.4 重结束轻作用
考试作为一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 督促学生学习, 而且可以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纠正, 用更适合的方法、方式进行教学, 所以考试对教与学都有着反馈作用。然而, 目前很多学校的很多课程仍采用期末结课考试方式, 由于课程已经结束, 所以考试结果对教与学都不可能起到反馈作用, 考试能起的作用只是宣告课程结束。通过期末的一次考试评定学习结果即“一考定音”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因为只要最后努力就可能通过考试, 让学生心存侥幸, 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 不做作业, 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日益严重;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因为平时努力与否在最后的考试中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 这种考核模式使得一些学生铤而走险, 致使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2 公共基础课多元化考核模式的思路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着力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新考核模式 (内容、形式和方法) 的改革问题, 试图通过“X+2”考核模式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上有实质性的突破。
2.1“X+2”的考核模式内涵
“2”指的是期末考试+课堂笔记;“X”为过程考核项目数, 3≤X≤5。在总成绩中, 期末考试的权重为0.4, 笔记为0.1, X为0.5。
2.2“X+2”考核模式的核心
注重过程学习和考核, 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 将集中考核变为分散考核, 使考核更加全面。
2.3“X+2”考核模式中X的具体内容
2.3.1 随堂测验
目的:检验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内容:主要考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周期:每两章测验一次。权重:0.2。作用: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复习,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交流与沟通。
2.3.2 章节小结
目的: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总结。形式:不限, 可以是提纲形式、总结性的报告、自问自答形式、框架式或图表形式。周期:选择2~3重点章节。权重:0.1。作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便于后期复习、回顾。
2.3.3 课程小论文
目的:督促学生完成课外阅读。内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任何话题。形式:书面、手写。周期:总共一次。权重:0.1。作用:补充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 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获取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
2.3.4 课后作业
目的: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内容:每章的典型习题。周期:每课1次。权重:0.1。作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完成作业的态度。
“X+2”考核模式构建了全程考核的理念,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 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能力水平的考察。
3“X+2”考核模式实施效果
通过在2008级和2009级C层次学生中实施“X+2”考核模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1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C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 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平时学习不抓紧, 考前研究老师的出题规律, 助长侥幸心理、懒惰思想。新的考核模式重视过程监控, 使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记笔记,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2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课程论文的考核是学生在查阅大量课外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 拓宽了知识面。由于学生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所以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探究意识也随之增强。通过课程论文的完成, 学生不仅学会如何查阅资料, 而且通过问题的解决, 还培养了创新能力。
3.3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通过课堂笔记、课后作业、随堂测验等过程考核, 使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或更改教学方法, 或重点辅导, 或查缺补漏。学生通过过程考核, 有了目标, 有了紧迫感, 有了动力, 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3.4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
学生通过章节小结, 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不仅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且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4 结论
考核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习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考试”是考核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但不是唯一形式[10]。传统的考核模式弱化了考试的“手段”功能, 强化了考试的“目的”性, 把学生引向为考试而学习的歧途。考试是一柄双刃剑, 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对人才培养是促进作用, 僵化、违背教育宗旨的考核模式会遏制创新人才的培养。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生源、不同培养目标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学习、有助于能力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多视角探因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 2007, 1 (4) :74-77.
[2]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290-294.
[3]谢发忠, 杨彩霞, 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4 (2) :21-24.
[4]沈良斌, 祁嘉义, 冒小璟.深化高校考试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J].江苏高教, 2006 (3) :91-93.
[5]石辉, 朱陆莉, 仵红恰.改革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26 (6) :85-87.
[6]李淑艳.试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改革[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 2003, 1 (2) :30-32.
[7]王尊全.高等学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7 (16) :272.
[8]邹华生, 李美荣.改革考试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54 (2) :39-42.
[9]孙银莲.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2) :49-51.
13.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高等数学教育 创新 渗透 发展 改革
论文摘要:为了让高等数学课程教育对于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有着较大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起到积极作用。文章以社会需要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对当前高等数学课程教育进行分析;把创新和渗透教育放在首位,阐述大学数学教育动态发展和希望;以教会学生将杂乱整理有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寻求各种物质运动统一的简洁数学表达为目标,对高等数学课程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和讨论
教育的本质,是使受教育的元素在新的领域中的学术、人文精神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支持发展和创新。而高等数学教育又灌以新的内涵,其目标是使得培养的对象在社会、科技等领域能有更多的发展和创造,于是给高等数学教学提出了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文章以社会需要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对当前高等数学课程教育进行分析;把创新和渗透教育放在首位,阐述大学数学教育动态发展和希望;以教会学生将杂乱整理有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寻求各种物质运动统一的简洁数学表达为目标,对高等数学课程教育改革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一、新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更是一新纪元的开始,在这个时代,知识是生产力,经济将依赖于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和创新,于是社会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随之发生了变化。必然对人类文化、伦理、观念提出严峻挑战;对学科发展和大学教育产生较大影响。高等数学面临挑战与改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要求教育者探寻一种能够让受教育对象在获得课程本身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构建更加适应社会竞争需要的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发展思想和创新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大学教育,在改革动力驱使下,已经是整合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现代自然科学及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智力人才的要求。坚持人文精神、科学培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主要核心。
对于高等数学教育,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各门学科数量化的趋势更促进了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结合,在这种背景下,数学本身的统一性除了应体现于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还反映在连续与离散、线性与非线性、定量与定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发展,从理工到社会人文对高等数学的要求有了普遍提高。课程本身从微积分到概率统计,从连续与离散、线性与非线性、定量与定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高等数学体系,但是为了新的形式的需要,还必须在数学实验和模型处理等方面有所突破。这样就为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赋予了新的内容----创新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应当适当增加基础知识内容,加强数学建模和创新发展,更多的通过教学体现数学的人文内涵,永远忠实提高教育者认识和处理数形规律、逻辑关系及抽象模式的知识能力,同时培养理性思维和审美情操。
三、高等数学教育与学生需要和社会结合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要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社会中立足发展,在学校里首先必须有意识的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与能力,大学只是他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台阶,教师应当合适的知识载体不断提高与引导他们的学习热情、创新启发他们选择、吸取和整理知识与信息的能力,高等数学正是这样的载体,必须清楚认识到打好数学基础意味着初步掌握了一种现代科学语言工具,也学到了一种理性思维模式。大学数学教育也应该与高中数学一样突出反映抽取事物“形、数”属性的敏锐意识以及利用抽象模式和结构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
四、充分体现高等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当认识到新时代环境下的数学教育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接受美感熏陶的一条途径,要充分认识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进步,我们的努力目标是:教会学生将杂乱整理有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寻求各种物质运动统一的简洁数学表达,这对于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有着较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人的创新的动力。
大学高等数学知识体系及思想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各领域的高新技术。因此作为大学公共课的数学尤其显得重要,那么今后的高等数学教育应该与学生专业的需要结合,以数学应用性思想为导向,在搞好学生基础的同时,加大学生所学专业中数学的应用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五版
[2]顾美玲,大学数学理论与方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14.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 篇十四
山东省费县师范学校 尹成江
【摘要】高等数学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中的主要课程之一,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针对师范院校的特点(特别是五年一贯制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进行。这就需要转变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教育思想的、对师范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有新认识以及研究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等。这正是本文所回答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型;五年一贯制;教学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传统的数学教育正在向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宗旨的能力教育转变。在这种转变下,如何创新师范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使原本初等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摆脱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教育思想的转变
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数学属高等教育,但不等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是师范教育的高等阶段。小学教育专业高等人才的培养应走“师范型”“实用型”的路子,而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教育更不同于普通高校数学系学生的高等数学教育,不应过多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而应将其作
为专业课程的基础,强调其师范性、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
二、师范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新认识
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数学属于师范教育,是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这就使高等师范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类型上区别开来,这也是高等师范教育强调的第一属性。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体现“以当小学老师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体现“联系实际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特色。为了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做了一些取舍和重新整合。
例如,将微积分部分的基本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即数学概念与应用,微积分理论与计算。数学概念与应用主要侧重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实际背景,突出数学概念的图形与数值特性,同时介绍数学的应用,借以培养学生的定量化思维方式,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与简单的数学建模能力。微积分计算与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公式和基本方*作者简介:尹成江(1960.10--),男,汉族,数学高级讲师,主要研究高等数学教法。
法,不加证明地引人数学理论的重要结论,突出对结论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借用能力;同时增加计算方法与数学软件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借助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数学计算与数学推演。在内容编排顺序的处理上,将定积分和不定积分融合为一章,先讲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后通过微积分基本定理建立起定积分与原函数(不定积分)的关系,再讲基本积分法,这样既突出重点,又便于理解。
总之,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将数学的应用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定量化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数学素质。为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般说来,考入五年一贯制师范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如在每堂课开始时即向学生讲清楚本次课的学习目标,下课之前留出5分钟做小结,指出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应掌握程度的最高要求与最低要求。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教师甚至还要教学生课后如何看数学书,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向来以抽象著称,有机会学习高等数学的都不是“常人”,是“精英”。而师范教育使这种“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企业未来的“高级蓝领”。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论证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可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其实这就是以直代曲。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平面,一条弯曲度很小的曲线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供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用这一数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结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且也利于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3.尝试口头报告式作业方式
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增加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和对知识与方法整理的报告形式。例如讲完积分的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区别与联系体现在哪里?“微元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共性?你能举出周围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微元法”的应用吗?给学生几天准备的时间,下次上课由学生自愿上讲台作口头分析,报告其研
究结果,教师当场点评并给出成绩。这种作业方式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整理、归纳和组织,加深理解,提取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锻炼学生表述自我思路的口头表达能力。
4.以数学实验辅助教学
鉴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学软件的日臻完善,为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尝试了高等数学的教学与计算机功能结合,引进了以Mathematica软件绘制空间曲面、演示傅立叶级数的生成以及级数部分和逼近函数的情况、介绍并训练最小二乘法等数学实验。通过数学实验,不仅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数学发展的现状及应用有了切实的体会。
四、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考核形式的研究与探索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是纯粹的数学题。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但计算不严谨的学生往往在这种规范的试题中失分较多。显然这种考核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目前,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五年一贯制学校)采取“宽进”方式吸引学生人学以缓解生源不足的矛盾,因而造成了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这种考试形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声中无可奈何,使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
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数学考试不同于高考中的数学考试,也不同于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数学考试,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可能准确地评价出这种质量的,那么,如何比较全面而又较准确地进行评价呢?
为了适应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能力考核的要求,配合师范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借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对数学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成三块:一是平时成绩(占20%),包括平时作业、提出问题、上课发言、数学实验成绩等;二是开放式考试成绩(占30%),这部分考核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由组合,三人一组,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例如按揭贷款月供的计算),规
定完成的最后期限,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并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实际给出可行性建议,最后以论文的形式上交评分;三是闭卷考试成绩(占50%),这部分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的考试方式,限时完成。
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改变考试成绩表上一片“红灯”和不及格率逐年增加的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克服恐惧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初探论文】推荐阅读:
高等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研究论文10-19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08-16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09-06
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论文09-10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09-20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06-19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08-05
《高等职业教育导论》心得体会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