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修日志一(精选10篇)
1.语文研修日志一 篇一
初中语文研修日志初中语文研修日志
2011.10.1 金秋十月初始,我开始全力投入国培初语培训学习。我首先学习的是毛洪其老师主讲的“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与评价”。毛老师是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语文研修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教育科学院兼职研修员。曾参与北京市中考命题工作,出版和发表教学著述多种,对作文教学和应考作文有较深入研究,著有《应考作文指导》、《初中作文提档学案》、《成长作文》等。2009 年获首都劳动奖章。视频中毛老师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了造成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的主要原因和误区,以及突破写作教学的途径。2011.10.3 昨天的视频学习令我在写作教学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觉得耳目一新。昨晚就记叙文写作教学与评价思考了很久,今天趁热打铁又把毛老师的写作教学回放了一遍,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一下自我总结。我一直在思考,今后的写作教学与训练中老师该咋做,学生该咋做? 2011.10.6 学生方面:
●写什么: 有话可说说自己 —— 低下头来看自己,自己的经历、积累、体验。自己身上有开发不尽的资源,许多同学常常忽略自己,一写作文就抬起头来向远处看,向人家身上看,结果就出现了许多苦恼。
●怎么写: 有话会说自己说 —— 静下心来想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只有感动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抒写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其他一切都是苍白的,都不重要。
●写怎样: 有话敢说说真话 ——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有自己喜欢,别人才可能喜欢; 敞开心扉倾吐个性认识。只有表达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作文永远是新的,形式上的创新只能新一次,认识提升了,作文的价值就提升了,就得到了作文的真谛。
2011.10.8 我们教师咋做呢?
1走出多读与多谢误区 2走出知识与方法误区走出概念与形式误区
走出主体与目标误区走出观察与认识误区
走出自改与互改误区 7 走出评估与反馈误区走出理想与标准误区 有了这些新的理念,作文教学才能有效。2011.10.9 今天学习了作文训练的科学练习序列和教学模式,觉得很实际很科学也很全面,给了我很多的启迪。训练序列大概内容如下:训练内容,生成、主题、技巧和能力序列。序列训练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操作,可先模仿,有经验后在灵活调整。模式有:模仿创造,四部五法两课型,分隔训练,三级训练,语音与思维结合训练,文体为纬过程为经,文体过程双规训练,三线并行,二新一真训练。这些都为我们的实际写作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具体操作借鉴。2011.10.10 我们教师的突破:
关注写作过程,满足学生需要,提升自身技能(文题分析,写作点拨,撰写批语,批注修改,讲评反馈,开发资源,教学设计,选择训练题目),探索评价方式(传统评价与量化评价)。
通过对毛老师讲座的学习,我对记叙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科学的认识,特别是在实践层面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今后我将勇于反思自我,联系实际,探索改进,争取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走出一条个人风格的有效教学之路。2011.10.11 今天我开始学习朱传世老师主讲的“初中语文应用文写作与评价”。朱传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曾获第三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北京市知识型职工等荣誉称号。
首先分析了应用文写作的现状与原因,其次论述了加强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用文写作的历史沿革等。
2011.10.12 今天继续学习朱老师的关于应用文写作与评价。
首先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培育思维,培养审美情趣。
其次应用文特点:目的达成明确,针对性强;内容具体明确,真实性强;逻辑思路清晰,结构性强;表达直陈其事,意尽言止;形制精于灵巧,不枝不蔓;密切联系生活,文风朴素;弘扬人文精神,知书达理。2011.10.13 今天学习了关于应用文教学设计。从大的方面来看,设计应用文写作教学要做到五点:1 .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2 .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3 .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4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5 .符合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规律
具体来看要明确以下几方面:树立任务达成意识;持实事求是态度;明确相关约束力;把握基本格式和解构;了解主要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特色。
2011.10.14 今天学习朱老师的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小中高衔接及不同年级段的写作内容构想。通过学习后,我更加明确了各年段学生的写作发展特点和教学任务,而且其中的训练内容构想对我今后的应用文教学有直接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2011.10.15.应用文写作教学原则:
任务驱动原则;情景创设原则;时尚追踪原则;以读促写原则;学科关联原则;用以致学原则。这些原则其实是具体的写作教学方式,它们将对我今后的教学方法设计和选择有很大的借鉴作用。2011.10.16 今天学习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评价原则:
注重梯次;讲究方法;关注情感;有量的积累。
通过几天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学习,我对今后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有了更科学具体的思路和计划,我将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关教学,让学生掌握不同应用文体的结构格式和写作特点要求,进而掌握应用文写作这一技能,并能使他们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能正确应用。2011.10.17 今天开始学习朱老师的关于“初中语文议论文的教学与评价”。
朱老师运用实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议论文,论据等概念,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生僻的概念。我感觉这种举例,这种启迪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他强调议论文要先让学生练口语,其实就是口头议论或辩论等,就是练嘴,练逻辑。2011.10.18 议论文口语训练后,接下来求其严谨,具体操作:
认准论题,明确观点(开门见山,提出悬疑,名言导入,陈述故事,事实引导,自说自话,再现图景,类比排查);理清关系,选好论据;选好角度,分析论证(一事一议,两事对议,多事概议,以理论理,以喻明理);搭好框架,条理清楚(纵式结构,横式结构); 2011.10.19 今天继续学习议论文教学与评价。首先是议论文段的关系:
证明与被证明或者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对比关系。
议论文教学中,学生对段内关系的处理比较混乱,文章显得支离破碎,因此对学生进行段间关系的教学训练是非常重要的。2011.10.19 今天学习议论文教学的关于成文后字句语言检查部分。字斟句酌,无懈可击。
概括凝练,主要是针对议论文中的叙述语言而言,要求精括事例,为“议”所用,避免添枝加叶。准确严密这个语言特点,是由议论文多概念表述、逻辑推理、分析论证的文体特点决定的。鲜明生动是高一级的要求,议论文往往给人板着脸孔说话的味道,容易让人生厌,鲜明生动的议论文肯定颇受人欢迎。
首先,要求作者态度鲜明,爱憎分明,立场坚定,观点正确,这样遣词造句就会富有感情色彩;其次,灵活引用、化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俗谚、歇后语、流行语汇等,于形象中求其鲜明,于变化中求其生动。
再次,借用比喻、类比加强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动用排比、反问等修辞增强论证的气势,化枯燥为律动。
此外,在句式上求变化,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相杂;在语言风格上有所改变,添加点幽默、讽刺等艺术元素。
2011.10.20 议论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模式是什么,该咋样进行细节操作,这是我们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探索的。通过学习,我觉得其评价无非在三个方面:立意,论点论据和结构。议论文写作教学和训练是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是写作教学中的重难点。2011.10.21 今天又把朱老师关于议论文教学回学了一遍。
总之,议论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困难但又简单的事情。说其困难,是因为它对于理性思维、语言锤炼的要求甚高;说其简单,是因为把握住了内在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并能灵活运用后相对于记叙文要容易些。无论困难也好,简单也好,该做的功一定要做到位,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理”,说话、做事、为文都要以理服人,否则是很难学好议论文的。因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生活中,理直气则壮,理屈词亦穷,讲的也是这个道理。2011.10.22 通过学习,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受益匪浅。也突然有了发展以课例研究的冲动,因为这些理论,方法和模式只有在实际课例中得到检验,发展和创新,这也定能促进我们的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培训过程中,我的心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把课例研修看成一种负担,变成今天的感激和期盼。培训过程中,我们班的每一位老师都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一次次的课例跟进,我们都有极大的收获。一次次的课后交流,我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凝结成智慧的结晶。在执着的研修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收获颇丰,但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这些原本陌生的人因为课例研究走在了一起,通过亲密无间的合作,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们坚信,课例研究过程中的这种不服输、不言败,孜孜以求的精神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此次骨干教师的培训,要感谢教育局、教研室、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的一个肩膀,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教育这条路上,奋斗的目标还在远方,我还将以此次培训的收获作为一种鼓励,鼓励着我继续前行!
2.语文研修日志一 篇二
学语文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研修日志(三)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研修日志
红河县小学语文一班
张睿杰
很多老师都认为习作教学,不好教,以前我也把习作教学当成我工作中的难点。但通过这次国培第二阶段《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案例》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用文字清楚的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1 ~ 4 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特别是一年级,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借鉴优秀老师的做法,我对一年级下学期的作文教学中尝试探索进行“写话入门三步骤”。
第一步广泛开展“生活中识字”,增加识字的兴趣,扩大识字量,提高对汉字实用性的认识。这步可以让孩子在将来的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孩子在交流中唤醒阅读与生活中的词语积累。
第二步紧接着开展“每天一句话”的小练笔,让学生感受到写话就是表达心情、记录行为、留下记忆,如同说话一样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也如同呼吸一样是生活的需要。这让孩子提高对写话的兴趣,让他们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第三步则结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契机,引导学生在欣欣然感受美好春光的同时,带着“找春天”的目的有意识观察大自然,形成《观察周记》。促使学生眼中有物、言之有物,调动视、听、嗅、触多种感官投入自然。于是,从未有过的新鲜的认识和体验自然也随之而来,跃然纸上。也让孩子养成观察自然的好习惯。
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种情境,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我觉得在制定好计划之后,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依据学生的起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去运用学生的经验;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写作,去写儿童感兴趣的东西;让孩子的作品成为他生活的必须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只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
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些根须,但必须悉心保护它们。因为失去它们,生命和美
就会凋谢。”可见,优秀的作文来自于兴趣的滋养和浇灌。一年级孩子的写作兴趣很容易调动,但一直保持对写作的兴趣,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针对孩子的特点,及时的修改我们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国培研修日志1
小学数学国培研修日志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师国培研修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和建议有了重新的认识,统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
调查活动。它是灵活、开放和形式多样的。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因此,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正是一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他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在经历着数学过程,也在体验着数学思想,教师应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做数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学数学,说数学。
比如在统计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哪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运动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统计图。比如从统计图中了解到喜欢动物故事的同学最多,根据这个统计结果,班里可以组织一个动物研究会,办一个动物图片展览,还可以把各种图
表制成墙报、手抄报等,整个活动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统计教学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亲近生活的过程。如: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教学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要求:这些内容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请你提出一个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用刚刚学过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仿照教材中的例子来联想到自己生活的一些问题,如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晴、阴、雨)、全班同学家中电器的拥有情况(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全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次考试的分数段等等。又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教学之后,有条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参加“种豆“的实践活动,每天观察豆的生长情况,并作好记录。一周后让同学们把大豆端到学校比一比“谁的大豆长势最好”,然后根据大豆的生长记录制成统计
图;并给优胜的学生照相留影,这样大
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同学们深深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统计和概率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看、说、想、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国培计划小学英语研修日志
研修日志二
2016年11月16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自感受益匪浅,国培专家们对小学教学问题的讲解,发人深省,令人三思。最近学习
到关于师德师风的内容,感触良多。
师德师风是教学过程中最现实的一个问题。但它又不同于教学方式、方法等具体问题,它的表现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隐藏性,却有极大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身正”,讲的就是师德师风,只有“身正”,只有师德好、师风佳,才有资格作为别人的“典范”,学习的榜样,也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当老师,这个师范大学的校训首先就对所有的师范学子敲响了警钟。
但这并不影响当下教师师德师风参差不齐,少数教师师德败坏,风气腐败,腐化学生的事情发生。眼下很多学生逢年过节就会送大量的礼金、贵重礼品给老师,甚至家长会后、家访时,学生家长都会借机请老师饕餮一番,以示自己对老
师的“敬爱之情”。但要我说,敬爱之情不需要大鱼大肉,逢年过节的关怀、问候更不需要贵重的礼品来彰显,这样 的做法,看起来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在尊重老师,实际上却在用社会上那一套低俗、恶俗的拜金主义在腐化校园。而那些好看的旗号,好听的口号,也让很多教师把持不住,认为这是一种“潜规则”,也就随之而“潜”进去了。
这样的风气,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对学生的腐化。让拜金主义植入到孩子脑海中的,也正是这样的行为。我相信,当下许多教师同志是可以抵抗得住腐败,却无法抵挡这种潜规则的。但正是糖衣炮弹,才是最可怕的。小学语文网上培训研修日志1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我的收获很大,尤其是对“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更是加深了理解。
1.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共同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其规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个性。
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
3.语文研修日志 篇三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教师们必须控制好时间,避免迟到,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时间去学的,但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给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4.小学语文研修日志 篇四
一、关爱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这种崇高和神圣需要用教师的爱心来支撑。尤其是在小学阶段,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更要多给他们一分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使师爱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学生的鞋带开了,老师弯下腰帮他系好;学生进步了,老师送上一份真诚的鼓励;看见学生摔倒后,老师伸手帮扶站起;老师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铅笔……如果做到了教育无小事,处处暖生心,那么学生定会被温暖的师爱所感动。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才能成为孩子喜欢和信赖的好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双方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在没有辈份、没有权力障碍的因素下,师生之间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互相信任,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是难能可贵的。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培养亲和的师生情感,并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展示数学的魅力。数学知识中不乏抽象的、难以理解内容,这样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困难的突破需要一定时间、适当的空间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索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心理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包袱,心理放松,则必然会活跃思维、富于想象、乐于探索,学习数学也就成了非常快乐的事情和为之追求的目标。
二、要具有宽容心,用“真情”感染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和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用自已的人格感染学生,实现情感教育,起到“春风化人”的教育效果。
5.小学语文研修日志2 篇五
张正菊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但是,低段学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面对这样的情况,解决的办法如下:
(1)在讨论前,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6.小学语文研修日志 (6) 篇六
对提高农村作文基础差生写作的几点想法。
一、结合教材,激发习作兴趣,落实三维目标。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重要的。我根据三年级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首先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第一位。教材中的习作在编排上努力为学生自由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提出一个内容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以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学生可以把想写的写下来,存题目也行,设题目也行。这个宽泛的条件不再使学生感到写作的压力,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另外,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请同学们评价;建立写作园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教师口头,书面评价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其次,我以赏识的眼光看待能表达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习作并及时给予肯定,把三维目标落实在习作当中。
二、体验生活,写事实。
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以往作文题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平时没有写作材料的积累,到了写的时候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更谈不上真实情感。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说不出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我结合教材对习作的要求,让那些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既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写作材料的积累过程,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例如,我让学生写“熟悉的小动物”,我没有给学生划定范围,更没有念什么范文,而是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有一个同学写我喜欢的“小花猫”,她不仅写出了小花猫的外形以及习性等,还写出了与小花猫之间的感情。她写到,“我每天放学回家小花猫都会跑到我的面前用它的头蹭我的腿,是在欢迎我回来,让我抱抱它,还不断地用它的头拱我的脸,伸出脖子,这是让我给它抓痒痒,一边和它说话,它好像能听懂似的,等抓完痒痒,它就安静地回它的窝里趴着去了……”。我把这篇作文读给大家听,当读到小花猫白天睡觉夜晚出来时,我随机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他们答不出来了。这时,我没有马上告诉他们原因,而是让他们回去做个小调查或者查资料,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调查到的告诉了我,我随机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写事实。这就是要求每位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乐于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事写下来,加强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三、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生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了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我总结出下面几条良好的写作习惯。
1、“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学生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既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写文章切忌写了上段还不知道下段写什么,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甚至有人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认真修改”的习惯。古训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如是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出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4、“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
小学语文研修日志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改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想谈一点儿自己的看法;
一、要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得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而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
下面是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个片断: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珍珍很孝敬妈妈。
师:从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妈妈,关心妈妈呢?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生:她不去春游了。师:她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此时窗外的月亮会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吗?
这不像是一年级的课,像中高年级的课文分析。一年级的课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有没有需要理解呢?有,那就是要读出作者写这些话蕴含的感情。孩子刚刚认了十几个生字,读一遍就要谈出自己感受,多难为孩子啊!有的老师可能说:“可学生能说得出来。”是的,有个别学生说得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呢?他们能把课文读通就不错了,过高的要求只会令他们望而却步。不要用那无谓的分析磨灭学生爱读书的天性了。
有的老师会不解地问:“那不提问,怎么读书呢?”不提问就不知道怎么指导学生读书了,这确实是在一部会老师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有一部分年轻的老师没有以前分析的条条框框,但是怎么读,却很模糊,课文都是泛泛读读,这样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阅读教学三个任务:“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认字学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读书的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概而言之,就是读书,没有读书,就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三多一少”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一来,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习作都有不少困难,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很多学生读不好书,写不通话,为了克服这种毛病,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把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要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二、慎用多媒体课件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读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不利用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所以说,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要只注重形式。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处,用在点子上,使复杂的简单化,抽象的形象化,平面的立体化。多媒体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手段也不都是落后的。我们经常使用的、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好像不多见的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是成本低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前七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要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改革本身包括继承。现在一说到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摒弃原来一切教学手方法,课堂教学就要展现全新的局面。于是,就出现一些极端,一上课就合作,一学习就探究,热衷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如:阅读教学不是以读书为重点,而是以讨论为主导。读一段课文没有半分钟,而安排讨论却用了3——5分钟。如有一位老师这样上《洲际导弹的自述》:《洲际导弹的自述》这篇课文很长,我抽课间十分钟的时间都没有读完,再加上课文中有些专业的术语读起来比较拗口,我就想利用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学习。但是,老师却只是零星地安排了一些读书的时间,整整一堂课,老师没有安排一次能读完全文甚至读完一个段落的时间。我千方百计地“抢读”,把老师给的定的零星读书时间加起来,也没能读上文章的三分之一。而学生,则在频繁地“四人小组”的活动中,进行着没有没了的不知所云的“探讨”。有一位老师这样上《桥梁远景图》:首先让学生欣赏师生共同搜寻的各种桥梁的图片,然后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桥梁,为学校设计一座现代化的桥梁等等。上《碧螺春》的时候是这样安排的:
1、首先教师演示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观看泡碧螺春的录像;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
3、默读课文,思考:你知道了关于碧螺春哪些知识?
4、师生共同归纳,制定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目标:(1)关于茶的种类;(2)关于茶的泡制;(3)关于茶的制作;(4)关于中国的茶文化;(5)关于茶的起源。忽视了文本(课文)解读,而让学生讨论这些懵懵懂懂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让学生的感受浮光掠影。
所以说,改革是要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而不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对于传统教学中的优秀经验,要继承,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加以改造,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课堂教学要追求“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
当前某些课堂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一些老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并没有吃透,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化简为繁”的“风景”:一节课上,一会儿合作学习,一会儿探究学习:一会儿表演课本剧;一会儿讨论对话„„声光电多媒体,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一拥而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在这热闹景象的背后,却是对语文本体的迷失。
如有的老师在教第六册《燕子》时,首先就让学生讨论燕子的生活习性,捉虫的本领;接着交流候鸟的有关知识,介绍有关候鸟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燕子图,唱燕子歌,跳燕子舞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未着过际。因为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是一堂失败的课。新课程提倡学科融合,并非是在语文课上充斥非语文活动。“融合”,即将相关学科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形式,融入语文教学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活动、游戏、画画、表演„„是借种种形式活跃、辅助、促进语文学习。
其实我们语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是要把复杂的课文教简单了,把深奥的道理教浅显了。要把语文课上得清爽简洁,干净利落,这是一种境界。千万不要叠床架屋,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把课堂教学搞得太过于复杂,更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大杂烩!
五、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可见,课文对语文教学作用真大,对于语文教师简直如同臂膀。因为,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的法宝,拼命地挖掘这“宝库”中的训练“资源”,他们仿佛就是“魔术师”,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衍生出许许多的练习题,有些问题连作者也感匪夷所思,在语文教研组,经常看到这样争论的场面:几个语文老师捧着习题在争论着答案是“A”还是“B”。细想一下,连老师也闹不明白的题目,学生岂不是想昏了头,你说,这样的把“鸡毛”当成“令箭”的语文、语文教学,孩子们能喜欢吗?
小学语文研修日志
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谈谈对语文教学想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 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 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 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 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 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
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
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将军》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学生们觉的有这样一位将军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 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西湖》,我就找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欣赏,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国培研修总结
南城县盱江小学 付燕
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给了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跨越各县市、各乡镇、各学校间的时空距离,神奇地让我们在一线广大教师得以实现与同行、与能手、与精英、与专家共同在线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的愿望。在这里,我们沉醉其中;在这里,我们乐此不疲。我有幸参这期网络研修培训,受益匪浅,如一缕春风吹进我的心田,对我的大脑也是一次全新的洗礼。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一直认为“在其位,某其职”,只要把学生教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学生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即可。可通过研修,我的认识有了转变,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在这次网络研修中,我认真观看了视频课程及大量教学案例片段,参入了全组教师的热烈讨论,积极进行了“在线研讨”,不失时机地向专家请教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感觉受益匪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网络进行话与话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思想和思想的共融。我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深入研讨,在交流中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信息„„网络教研的神奇力量着实令人震撼!
在网络研修中,我具体做了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必修课程,按时完成作业。
2、按要求认真完成教学设计与反思。
3、积极建立研修日志,并发表主题帖,在教学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专家及其他学员老师请教,还主动发表回复帖,表明自己看法。
经历这次网络教研生活,我受益匪浅,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简单教书型教师向学习、研究型教师转变”,以前看来是盲从、可笑而遥不可及的,然而,网络教研却帮助我在不知不觉中成功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每一次网络教研活动,都是我很好的学习、反思过程。我在交流研讨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在学习中我不能不反思,真是不比不知道,以前我总对自己的教学感觉良好,但听了别人的见解,才深感自身的不足,直觉汗颜,真有如坐针毡之感,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每一次网络教研活动,都为我搭建了教学研究的平台。当我认真、反复观看每一节课例后,我总是围绕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探讨,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结合课例,开展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与同行、专
家共同探究。我在教学中的困惑受同行、专家们的点拨、阐述而豁然开朗,如梦初醒。对于研讨中的疑问,我也会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探究。
7.国培计划 小学音乐 研修日志一 篇七
参加小学教师国培已有两个年头了,伴随着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脚步,我—— 一个农村小学普通的非专业音乐老师在网络大世界里走过了一次不同平凡的路程。
首先很感谢为我们教师提供这样一次“国培计划(2012)”——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标教育教学能力”远程培训活动。第一次在网上进行小学音乐的培训活动,希望能通过学习有所收获!
从去年2011年到今年2012年,两次的“国培”使我能够很快的成长,通过这次2012年“国培”让我认识到:音乐活动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游戏、小品、表演、歌表演、律动、舞蹈、演奏乐器等,它使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创新的快乐,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同学们在模仿、体验、探究的音乐活动过程中,收获到的是个体的情感活动,是任何形式都代替不了的亲身体验。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表现欲特别强,富于幻想,敢于创造,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正是使学生不受约束、完全出于内心感受、内心需要。它能使学生大胆地、无忧无虑地在音乐的天地中表现自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经历了这次“国培”我对小学音乐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认真学习并贯彻实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了解学生,了解课本上的所有知识,不能一知半解,自己还没弄懂,就去教学生。对学生不负责任,对自己的这份事业也是不负责任的。小学音乐教育还要我们努力地研究,实践。
8.小学语文教学研修日志 篇八
杨洞中小学校教师吴敏
作为一名教师,从教多年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
一、课堂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激励创新。在语文教学民主化思潮的倡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学会转化为会学。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四、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9.我的初中语文研修日志 篇九
一、以“媒”激趣,用“媒”引导,培养学生动态观察力
运用学生表演或借助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对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有感染力、可视性强的“表演”或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到习作活动中来,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
在初一学生的作文入门教学中,我将学生领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了一段动画《汤姆和杰瑞》,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兴趣被调动起来。一段结束,我直接布置学生把刚才的内容描写下来,学生很乐意,立即进入了写作。可刚写了一半,学生就开始抓耳挠腮,左顾右盼,交头接耳,小声探问。原因很简单,没有仔细观察。他们要求再次播放媒体内容的愿望十分强烈,我逐段重放媒体内容时,发现同学们观察得特别仔细……
二、减“形”去“声”,去“头”藏“尾”,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7-9年级学生要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这就要求学生作文,尽管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呢?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运用形象或媒体教学是一种较有效的手段。对运用媒体进行习作教学要按部就班地恰当处理。如何处理呢?第一步,选准材料,在多媒体材料或学生表演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理解或曾经历过的材料,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有体验、有话可说。第二步,设计写作目标及采取的方法手段。要根据作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对形象(有时可以是学生现场表演)或多媒体录像资料作适当的取舍。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对话描写能力,可以对所选(对话描写内容丰富)多媒体材料采取“去‘声’处理”——保留“形象”、去除“媒体声音”。学生观看媒体时,形象鲜明,就是缺少人物对话和画面其它声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为这段材料配音,配音的过程就是一个艰苦表演及培养对话描写能力的过程。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动作描写能力,可以采取“减‘形’法”——去除“形象”、保留“媒体声音”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采取去“头”藏“尾”——藏掉媒体的前半部或后半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第三步,设计好某一作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及实施方案。如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对话描写能力,(第二步所举的那个例子可以放在学生进行正式配音前)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准备:1、根据媒体或表演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2、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3、使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自然贴切。
三、以“文”富“形”,用“情”点“形”,有效升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一次作文课上,我用金山画王和动画flash制作了一段人物活动场景,学生“观赏”了之后,个个觉得没“意思”,少“趣味”,什么原因?学生发现动画中人物动作生硬,缺少语言,神态全无。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我们怎样才能使这段动画变得“行声有色”呢?学生纷纷展开讨论。接着我指出,如果没有语言、缺少动作、毫无表情,那就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而是“木偶”、“僵尸”,只有通过认真观察,不断丰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尤其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人物的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才能使这段动画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展开探讨,进行“创作”。一会儿,我动画上的“人物形象”就在同学们的“笔下”变得感情细腻、血肉丰满了。这种方法我归纳为四个字“以文富形”。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写作应做到,“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培养学生作文情感,主要依靠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也要靠我们语文老师通过形象来升华。这就是要做到“用情点形”。在作文课上,放一段国际时事,让学生有感而发,就其中某一件或几件作一两句评价;有时放一两段电视或动画,让学生评判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有时直接由班级学生之间的争端谈起,让学生来评判是非。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感受用笔写下来,这些往往就是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教者不必去在矿井“描写要深刻细致,议论抒情要以记叙描写为基础”的理论,学生自然会从平时的积累中慢慢理解。
10.低段语文研修日志 篇十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段课本中,几乎每课文、每个基础训练中都有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用作课堂教学的直观便捷的辅导教具。
一、帮助学生弄懂题意。有些课文的题意是学生难以弄懂的,例如《蜜蜂引路》中的蜜蜂是怎么会引路等等。如果只从解释题意入手。那么费许多口舌也难使学生真正明白。借助插图,就能使学生明白,“蜜蜂引路”是列宁善于观察和推断事理,利用蜜蜂为自己引路,而不是蜜蜂主动愿意引路。
二、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心理特征等原因,对课本中涉及的许多客观事物感到陌生。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使他们对该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例如:动物方面,从鸡鸭牛羊等家禽家畜,到孔雀熊猫等珍禽异兽;植物方面,从蔬菜野草,到灌木乔木;人物方面,从普通男女,到英雄伟人;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客观事物,课本中都涉及到了,课本真称得上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引导学生看插图,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记忆故事情节,复述课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低年级虽然没有复述课文的教学要求,但是学生未尝不可将学过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例如《小壁虎借尾巴》,第一幅图交待了事情的起因;第二、三、四幅图分别表现了小壁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情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通过插图记忆情节的效果比较
好。
四、帮助学生体会想象成分。有些课文的内容,是根据对象的某些外在特点,通过想象而写成的。例如《黄山奇石》,作者根据那些外形奇特的石头的名称,加上丰富的想象成分,描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等奇特景观。对此教师用语言是难以让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的,而指导学生看插图,通过图文对照,学生就容易获得印象;并能由此举一反三,想象出最后一段介绍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有名无图的奇石的大体形态了。
【语文研修日志一】推荐阅读:
语文远程培训研修日志12-08
我的研修日志(小学语文)10-19
继续教育初中语文研修日志07-04
小学语文研修总结10-26
小学语文研修心得通用07-01
高中语文校本研修计划07-26
语文校本研修活动方案09-20
数学研修日志08-29
语文网培研修心得07-29
小学语文暑假远程研修总结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