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共9篇)
1.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篇一
导入:[提问]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提示)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叫地形。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下面,就让我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欣赏我国美丽的风光。(展示图片)
好了,大家都看到了,我国不单地大物博,原来自然风景也是如此秀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要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两大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2)山脉纵横交错。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同学习我国地形的第三大特征:地形复杂多样。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P23,好了,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观察图2-9 中国地形,从图上找出我国有哪几种地形类型?(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很快就找出来了。在前面我们讲到的山脉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山地),对。这时我国五种基本地形具备齐全,那是哪一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呢?
哪位同学知道?(如果没学生知道)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地图册P13“我国各类地形面积百分比”图,一起来说,(生:山地)占比例最少是(生:丘陵)。以后上地理多用用地图册,你会发现更多秘密。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步,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第二点)。请同学们把地图册打开到P11,观察“中国地形”图。
(投影中国地形图)请同学们用彩色笔在P11的地形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然后找出每一级阶梯上有哪些地形区?(要求学生一一记住以下地形区的具体位置)
第一级阶梯上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上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级阶梯上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用1分钟时间把各地形区的位置默记在头脑里。(多媒体展示flash),我们来检查一下,都记住了吗。
各组表现都不错,下面我们进入第三步,学习各地形区的特点。
利用地形图与课本阅读材料相结合,一一理解和掌握各地形区的特点。
2.高三地理中国地形教案 篇二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课时安排?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二、地形复杂多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
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东?
西?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篇三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
一、北京的自然环境特征.北京位于 的西北角,和 背靠群山,地势由___向 倾斜。2.北京的经纬位置大致是___、___ ;,属__ 气候(夏 季,冬季 ;夏季特征----炎热,阵雨集中;冬春多寒潮和沙尘暴)。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1、全国的 中心:
(1)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2):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
2、全国的、科研和教育中心:
(1)科研机构:中国 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高等院校: 大学、大学(3)文化场所: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
2003年底,北京市列入世界人类遗产清单的有: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明代长城(天坛周口加故宫,十三颐和明长城)
3、全国的 中心: 北京市有许多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和100多个外国大使馆
4、经济中心:
(1)近年来,以信息、电子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迅速发展,、(中国的“硅谷”)是我国高科技术产业的龙头。
(2)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已成为首都北京最富有活力和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地区。
(3)是对我国金融业颇具影响的金融中心区。(4)是具有数百年悠久历史的著名商业区。
5、中心:北京已经形成、、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1)我国最大的 枢纽(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包线);(2)重要的国际 港;
(3)有多条首都放射线公路通向全国。市区形成了 加 的快速道路网
三、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___两代,旧城呈现独特的 字形轮廓,皇宫居于旧城 的___,面向 是旧城布局的主导方向,这既有利于,又体现 的传统观念。北京旧城、街道,全城布局.,堪称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作。
2.悠久的历史为北京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___、___、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___、天坛的先后被列入世界名录。
3.北京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宫廷建筑群___。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地皇家园林。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
四、现代化的大都市
北京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 的保护和 的改善。北京正朝着、、、的目标迈进。
第六章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练习题
一、北京的自然环境特征.北京位于华北平原 的西北角,西面 和北面 背靠群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 倾斜。2.北京的经纬位置大致是40°N_、116°E_ ;属温带季风 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 寒冷干燥 ;夏季特征----炎热,阵雨集中;冬春多寒潮和沙尘暴)。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1、全国的 中心:
(1)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首都 ;(2)中南海 :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3)人民大会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
2、全国的 文化、科研和教育中心:
(1)科研机构:中国 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高等院校: 北京 大学、清华 大学(3)文化场所: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
2003年底,北京市列入世界人类遗产清单的有: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明代长城(天坛周口加故宫,十三颐和明长城)
3、全国的 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市有许多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和100多个外国大使馆
4、经济中心:
(1)近年来,以信息、电子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迅速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国的“硅谷”)是我国高科技术产业的龙头。
(2)中央商务区 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已成为首都北京最富有活力和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地区。
(3)金融街是对我国金融业颇具影响的金融中心区。
(4)王府井商业街 是具有数百年悠久历史的著名商业区。
5、交通中心:北京已经形成 航空、公路、铁路 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1)我国最大的 铁路 枢纽(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包线);(2)重要的国际 航空 港;
(3)有多条首都放射线公路通向全国。市区形成了 环形 加 放射状 的快速道路网
三、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明清两代,旧城呈现独特的凸 字形轮廓,皇宫居于旧城的_中心_,面向 南方 是旧城布局的主导方向,这既有利于 居室避寒采光,又体现“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北京旧城 方方正正、街道 纵横交错,全城布局 均衡对称,堪称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作。
2.悠久的历史为北京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的先后被列入世界名录。
3.北京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宫廷建筑群紫禁城_。颐和园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地皇家园林。前门大街 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南锣鼓巷 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
4.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篇四
Teaching aim: Grasp the usages of-ing form and use them freely I.Preparation for grammer before class.STEP1.[自学探究](SB P21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1.v.ing 做定语
▲动名词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作为定语,表示该名词的用途或有关的动作。walking stick 手杖
printing shop 印务馆
dining room饭厅
reading room 阅览室
swimming pool 游泳池
washing machine洗衣机 a waiting room(= a room for waiting)候车室 a walking stick(=a stick for walking)手杖
▲现在分词做定语,说明所修饰名词进行的动作。a waiting man(=a man who is waiting)正在等待的男人 a sleeping child(= a child who is sleeping)正在睡觉的孩子 2.v.ing 作表语
▲动名词做表语是对主语内容的解释,这时主语与表语位置可以互换。Its full time job is laying eggs.他的专职工作是产卵。
Our job is playing all kinds of music.我们的工作就是演奏各种音乐。Playing all kinds of music is our job.演奏各种音乐是我们的工作。
*现在分词做表语,表明的是主语的性质与特征,主语与表语位置不可互换。The music they are playing sounds exciting.他们演奏的音乐是如此令人兴奋。The task of this class is practising the idioms.这节课的任务是练习这些短语。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My work is looking after the children.我的工作是照看这些孩子。3.v.-ing作宾语补足语的用法
v.-ing 形式主要用于以下两类动词后构成宾语补助语。
⑴表示感觉和状态的动词,如see, hear, feel, smell, watch, find, notice等。例如: I heard Mr.Smith singing in the next door.我听到史密斯先生在隔壁唱歌。I felt someone patting on the shoulder.我感到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
⑵表示“指使”等意义的动词,如have, set, keep, get, catch, leave等。例如: We won’t have you doing that.我们不允许你这么做。
I’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long.对不起,让你久等了。II.Make a thorough inquiry during class.Teacher and students work toghter.STEP2.精例点拨
1.The salesman scolded the girl caught _____ and let her off.A.to have stolen B.to be stealing C.to steal D.stealing [解析]本题考查动词非谓语形式在句中作宾补的用法。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非谓语形式是解此类题的关键,另外,解这一题目也要用还原法,即catch the girl stealing,若没有把catch the girl stealing 还原,也是很难找出本题的答案的,因此,解题时,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解题技巧。本题旨在考查catch sb.doing sth.(发现某人做某事)这一短语,故先排除A、C两项,由于girl与catch之间是被动关系,因此需要用catch的过去分词形式作后置定语,stealing所作的只能是定语中的补足语,故本题最佳答案为D。
2.In the study, I found my son ______ at a desk, with his attention ______ on a book.A.sitting;fixing B.sit;fixed C.sitting;to be fixed D.seated;fixed [解析]此题考查不定式与分词作宾补的区别以及短语fix one’s attention的用法。解答此题时,应特别留意不定式与分词作宾补的区别;第二应注意倘若逻辑宾语提前,则with+复合宾语中宾补应用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因为强调found的动作与sit同时进行,而省去to的不定式sit作宾补表示动作的完成,但sitting和seated皆可。第二空中,attention原为fix的逻辑宾语,所以应选fixed作宾语补足语。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III.当堂达标
STEP3.Ask students to finish with 7minutes given 单项选择
1.I don’t mind her_________ jewels at the party.A.wear B.to wear
C.wearing D.worn 2.After her famous husband’s death, Eleanor Roosevelt continued ________for peace.A.working
B.work
C.the working
D.to working 3.Mark often attempts to escape _________whenever he breaks traffic regulations.A.having been fined
B.to be fined
C.to have been fined
D.being fined 4.Ann never dreams of _________ for her to be sent abroad very soon.A.there being a chance
B.there to be a chance C.there be a chance
D.being a chance 5.— What made him so unhappy? — _______ the ticket for the football match.A.Having been lost
B.Lost
C.Because of losing
D.Losing 6.After _______for the job, you will be required to take a language test.A.being interviewed
B.interviewed
C.interviewing D.having interviewed 7.I don’t know what illness he suffered from, but I do remember he mentioned _______ in hospital last year.A.to have been
B.to be
C.having been
D.being 8.I still remember you, as a student, _________ sweetly.A.to sing
B.singing
C.being singing
D.sing 9.The boy’s _______ school late again and again caused the teacher to wonder why.A.to come
B.coming
C.being coming
D.come 10.— Why do you think of the film Harry Potter?
— Oh, excellent.It’s worth _______ a second time.A.to see
B.to be seen
C.seeing
D.being seen 11.These young scientists succeeded _________ the new software.A.produced
B.to produce
C.in producing
D.produce 12.— I apologized to you ________ your dictionary for so long.— It doesn’t matter.A.to keep
B.for having kept
C.of keeping
5.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篇五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讲评经典题】
【例1】读“夏至日日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2)写出下列各点日期和时间:A______;B______;C______。(3)C点的夜长为___,日出时刻是______。
【例2】 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A.∠XOF C.∠FON B.∠TOF D.∠TON
()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______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项选择)()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___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自主打基础】
一、选择题
1.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A.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至23°26′N B.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 C.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D.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2.太阳直射的地方
A.昼夜等长 C.为秋季
()
B.昼长夜短
D.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3.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早晨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
A.5月1日
C.8月1日 B.7月1日 D.10月1日)4.假如地轴与黄道相交成90°,那么,地球自转和公转,可能发生的现象是(①全球任何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均相等 ②沿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存在偏转现象 ③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 ④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无四季变化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5.设M(0°,30°E),N(23°26′S,30°E)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不正确的是
()
A.Hm和Hn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B.每年有某一时刻Hm=Hn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C.每年约有9个月Hm>Hn D.任何时候都Hm>Hn 6.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距理论上应该比南方宽,理由是
A.北方地形平坦开阔 B.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 C.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 D.南方气候更温暖湿润
7.当东半球全部为黑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昼短夜长 B.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C.适逢我国的夏季
D.适逢我国的秋(春)分日
8.极昼现象从南极点扩大到南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到夏至 C.夏至到秋分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回答问题。B.秋分到冬至 D.冬至到春分
()
(l)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公转至D时,是___月___日,北半球是_____节气,___季节。(3)地球公转到___点时,北京为秋分。(4)地球公转到___点时,全球昼夜平分。(5)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近日点的是___。(6)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均出现极昼的是___。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7)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是在___至___期间。10.读下图分析回答。
(1)此时若北京时间为10时,标出图中各经线的度数。
(2)此日为___月___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____现象,C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___。
(3)A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C点的日出时间是___,E点的昼长是___小时。(4)图中地方时相同的两点是__和__。【合作闯难关】
一、选择题
下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判断1~2题。
1.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
A.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 B.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 C.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
()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D.硅谷地区天气干热 2.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
A.8时20分
C.9时40分
()
B.20时20分 D.21时40分
下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7日4时
C.7日8时 B.8日8时 D.8日4时
()4.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 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出现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大阳高度。如下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ga=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a。据此回答5~8题。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5.该小组每天量测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A.12:00 C.11:20 B.12:40 D.11:00
()6.3月21日,当该小组迸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A.英国伦敦
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7.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图中反映3月21日竿影长度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该学校大约位于
A.21.5°N C.45°N
二、综合题 B.21.5°S D.45°S 6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9.下图中a、b、c、d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个地点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
(1)A、B、C、D四个地点按纬度值的大小,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2)四个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3)7月上旬四个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此后10天中白昼时间逐渐增长的地点是______。
10.读下图,箭头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夜晚,回答。
(1)A点在B的______方向。
(2)此时太阳直射______(纬线),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______点附近。(3)D、E、F三点的角速度为______,线速度按由大到小排序应是_________。(4)若B点在0°经线,A、C所在的时区分别是____区和____区。(5)A、B、C三地按昼长由长到短依次是________。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参考答案
【自主打基础】
一、选择题
1.A 2.D 3.B 4.C 5.AD 6.C 7.D 8.B
二、综合题
9.(1)略(2)6月22日 夏至 夏季(3)A(4)A、C(5)B(6)D(7)B D 10.(1)从左至右依次为30°W、0°、30°E、60°E、90°E、120°E、150°E(2)6月22日 极昼 0°(3)23°26′N 150°E 6时 24小时(4)B E 【合作闯难关】
一、选择题
1.C 2.A 3.B 4.A 5.B 6.B 7.D 8.A
二、综合题
9.(1)CDAB(2)CDAB(3)BDAC AC 10.(1)西北(2)23°26′S近日点(3)相等 FDE(4)西二区(A)东三区(C)(5)C B A
讲评:(1)题关键是把握晨昏圈的特征:①晨昏圈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且必须通过地心;②6月22日的晨昏线一定与极圈相切。(2)题关键是认准该图为地球的一半,跨经度180度,所以每条经线相隔30度,即时间相差为2小时,且A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时。(3)题的关键是确定昼弧与夜弧,晨昏圈分纬线圈为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为昼弧,位于夜半球的为夜弧,昼弧越长,其白昼时间越长。
答案:(1)略(2)6月22日12时;6月22日8时;6月22日2时(3)4小时;2时 讲评:(1)题中要知道黄赤交角为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图中MN为赤道面,E’F为黄道面,所以∠MOE’或∠FON应为黄赤交角。
(2)考查五带划分,而极圈与回归线之间为温带,则ST与EF间为北温带。(3)考查了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变化的关系。
(4)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都是昼夜平分。由于太阳直射赤道,各地也无四季变化;但一天中太阳高度有变化,因此气温仍有日变化。由于热量存在纬度差异,仍然有大气环流现象。各地由于气温不同,环流形势不同,则自然地理环境仍有区域差异。
(5)当黄赤交角变为35°时,则南北回归线为35°N和35°S,南北极圈纬度变为55°S和55°N,由此知五带中热带、寒带范围将扩大,温带范围则缩小。
优秀教师必备!优秀学生必做!
答案:(1)C(2)北温带
(3)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扩大;(太阳直射点至EF时)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之后,出现极夜的地区逐渐缩小
6.中国文学欣赏_教案 篇六
绪
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著
二、为什么要读名著
三、欣赏名著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著
(选定名著的标准(6条)名著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著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著通俗易懂, 面向大众;
3.名著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 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著丰富耐读 , 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著最有影响力 , 最有启发效益 , 含有独特的见解 , 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著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 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名著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 名著是真正的艺术, 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 名著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 名著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 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著
名著可以培育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19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 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著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 会导致美丑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 , 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 抵制一
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著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著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封神西厢镜。
这28字中,除《桃花扇》、《西厢记》外,全部是小说。
文学主要有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第一讲
文学和文学欣赏
第二讲
中国诗歌
第三讲
中国散文
第四讲
中国戏剧和《西厢记》
第五讲
中国小说和《红楼梦》
思考与练习
1.选定名著的标准有哪些?
2.名著与通俗读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要读名著?
4.为什么欣赏名著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5.中国文学有些什么特点? 5.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第一讲 文学和文学欣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文学欣赏的特点原则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文学欣赏的一般要求
三、教学难点
文学欣赏的特征、原则、和要求
四、课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狭义的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四种形式。
文学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具体体现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三个互相联系、作用、依存的基本环节的动态过程。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的心理活动。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欣赏
文学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审美教育。
审美作用
指文学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的轻松愉快。
美感娱乐是身心和谐的愉悦感。
审美作用就是精神超越作用,使人由现实存在进入自由的存在、由现实的体验进入超越的体验,从而满足人的自由和超越现实的需要。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普遍的,每一种文学类型都具有审美作用,但纯文学的审美作用相对突出,是其主要功能。《奥狄浦斯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学表现的就是美。
科学是真,宗教是善,文学是美。文学之美的具体表现:
1.文学的形式美
2.文学的社会美
3.文学的语言美
A.文学语言的意象性;B生动的人物形象群体;C文学语言的表现性(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多层次解读;
三、文学的功能:审美教育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四、文学欣赏
(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它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2.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3.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4.文学欣赏是以“通感”和“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感应活动。
(二)文学欣赏的原则A.不可当真;.B.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C.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 D.正确看待创新;E.只可意会不可求甚解。
(三)鉴赏文学作品时须遵循以下要求
1.要读名著
2.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3.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A.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B.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C.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D.掌握与文学名著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E.学好母语
F.联系中外文学实际,不断比较。
五、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文学?狭义的文学主要有哪些体裁?
2.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欣赏?
3.文学是三大功能是什么?
4.文学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要读名著?
5.文学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文学欣赏有哪些要求?
8.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第二讲 中国诗歌欣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会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诗歌欣赏
三、教学难点 诗歌欣赏
四、学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诗歌的概念 1.诗歌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语言凝练、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2.诗歌的功能
诗歌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诗言志”。言志的诗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3.诗歌的分类
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如史诗、英雄颂歌、故事诗、诗剧等)和抒情诗;
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称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按是否押韵,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从年代来分,可分为古典诗和现代诗。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4.诗歌的特点
A思想内容的集中性
如:《长恨歌》
B.表达方法的抒情性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和谐的音乐性
韵律和节奏
D.想象的丰富性
E.结构的跳跃性
如:王昌龄的《闺怨》 5.诗歌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拟: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夸张: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借代:“大珠小珠落玉盘”
6.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 概况
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A.西周产生的《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先河,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石。
B.战国时屈原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C.汉魏六朝出现的汉乐府是诗歌的一种新的形式,融合了民间文学的特点。
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骈文盛行,诗歌内容空泛。
D.唐代诗歌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初唐时期:准备期。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张若虚和陈子昂。
盛唐时期:巅峰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李白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代表诗人白居易。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E.宋代以文为诗,词鼎盛。
F.元代,散曲盛行,明、清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
G.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H.“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新诗诞生。
I.50年代末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J.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朦胧诗等新的诗歌形式出现了。
(二)诗歌欣赏(略)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诗歌?
2.诗歌有些什么类型? 3.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概况。5.创作一首格律诗。
第三节
散文欣赏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散文的定义
2.散文的特点
3.如何欣赏散文
二、教学重点
1.散文的特点
2.如何欣赏散文
三、教学难点
散文欣赏
四、课时安排:2节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散文的定义
最初的散文概念很广,统称为文或文章,指与韵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诗词歌赋之外的一切不受韵律约束的作品。
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 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 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 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重要性
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喝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散文乃门,诗乃窗。
(余光中)
1.没有散文就没有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
2.散文是最自由灵活最无约束的,活跃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3.散文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可以满足读者各种不同的需要。
(三)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短小精悍,灵活机变。作者可根据所掌握的素材和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最便于表现主题的具体样式,可以是溶知识与文学于一炉的科学小品,如周建人的《蜘蛛》,童裳亮的《海洋与生命》等;也可以是寄情趣于景观的风物游记,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还可以是记述言行观感的日记,如郝建秀的《进京日记》;又可以是倾吐心事的书信,如林觉民的《与妻书》;甚至那些是信手拈来的随笔扎记,录写见闻的参观访问记写,也都可归之于散文一类。在结构章法上也不拘一格,便于作者发挥自己在某方面的专长。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手法。游记散文自然应以记叙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知识小品则往往以说明为主,间以叙述事理;书信、扎记之类首先是陈述事理,免不了要对人对事作以评述(即议论),有时也要抒发自己的感受(抒情)。
3.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文选材广泛,可大可小。大至伟人要事,小至民间琐屑,前者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写的是毛泽东主席从延安起身登机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临别时刻的动人场面,后者如张洁的《挖荠菜》,写的是穷人家的孩子挖野菜的故事。散文可以是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也可是娓娓细腻的情人秘语,报刊要闻、街谈巷议、花鸟鱼虫、米麦豆穗,未来的构想,成功的设计,罗列的趣闻,幻想的故事,古今中外,南北东西,海外奇谈、名人迭事,一切的一切,任你信手拈来,经你精心构思,表达你深遂的思想,抒发你真挚的情意。但须切记,紧扣主题,切不可方构园,背离文章的宗旨。
4.意境深邃,诗意盎然
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古有“诗文一家”之说,这是认同散文具有诗的文质。因此,诗意盎然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
5.语言凝练明快,富有神韵
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散文的发展脉络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1.古代散文成熟于春秋战国、在当时出现了以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为主体的第一个古代散文创作高峰,成功地记述传播了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记载描绘了唇枪舌剑、刀光血影、纵横捭阖,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
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的古代散文创作第二个灿烂的高峰。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无论从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来看,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3.唐宋时期,各家辈出,各领风骚,出现了一个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第三个古代散文创作高峰。这一时期的古代散文创作,呈现出风格多样,个性鲜明,题材广泛,体裁各异,多姿多彩,多不胜数的局面。人们往往把唐诗时期的散文,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能够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艺术珍品。
4.元、明、清时期,古代散文创作逐渐衰微,虽然在这个朝代的早期和晚期尚有几篇稍有生气的作品,人们在散文创作的理论方面也有所探索,也曾出现过打着不同旗号的各种散文流派,但总体上看散文创作比起元杂剧明清小说的繁荣显得相形见绌。
5.近现代散文在吸收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吸收部分外来思想,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
(四)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 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五)散文欣赏
如何欣赏散文
1.牵住线索,沿波讨源
“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
——刘熙载《艺概·文概》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没有线索,文章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二月兰》以“二月兰”为线索。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有个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2.领悟意趣,品尝意味
散文的意趣和意味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文中的人事景的有机融合、相映生辉的一种艺术韵致。写人注重神采,叙事注重寄意,写景意在抒情,含蓄蕴籍,空灵飞动。“一切景语即情语。”写景散文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 ”,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例如《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
3.找准文眼,细察理趣
散文尽管取材广泛,内容博杂,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就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在散文中总有一些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精练警策的词句,这就是“文眼”。它是作者精心安设的“机关”,与文章的立意关系重大。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文眼,如果抓不住文眼,就会影响对散文的正确理解、深刻把握。如《哭小弟》的文眼“哭”;《二月兰》中的“紫气直冲霄汉”。《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理趣是作家在散文创作中的高层次追求,能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
4.把握语言特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我们需要兼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六)《幽径悲剧》欣赏(略)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散文?
2.散文有些什么特点?
3.简述中国散文的发展概况。
4.散文有些什么类型?
5.谈谈季羡林《幽径悲剧》的特色
6.欣赏散文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7.任选一篇散文进行赏析。
第四讲 中国戏剧欣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戏剧的特点 2.戏剧的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中国戏剧的特点 2.戏剧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
戏剧的欣赏方法
四、课时安排:4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按剧本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向观众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剧本、演员、舞台是戏剧的三要素。
(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歌舞。中国戏剧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以前的大禹治水之日。
最初的歌舞都是集体性的,后来出现擅长歌舞的专门人才,即巫觋(xi:男巫师)他们的表演在北方叫“跳神”,南方叫“巫舞”。
春秋时期,从巫师中分化出“优”。“优”以歌舞、诙谐、作乐、杂耍等为帝王服务。开始“优”是由侏儒担任。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角抵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拳斗一类的角力游戏。它们主要是通过力量型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尤以《东海黄公》(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故事的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难怪有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型。
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即“钵头”,西域传入的舞乐)歌舞戏的主要情节是人虎相斗,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容,上山寻找父尸。他边走边唱,山有八道弯,歌曲也就有八叠。后来找到那只猛虎,便与虎格斗,终于把虎杀死。
《代面》(戴面具或化粧有塗面和假面等裝扮)
《踏摇娘》(北齐(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人苏某,烂鼻貌丑,嗜酒,常在醉后殴打妻子。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等。
由于西域各国的音乐、艺术传入中原,汉族的民间歌舞有了胡乐,几乎所有的戏曲都离不开乐器胡琴(胡人发明的琴)。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同时在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也称瓦市、瓦舍、瓦子(宋朝的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和“勾栏”(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院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其内容、形式、脚色以及“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的艺术特点,也与宋杂剧一脉相承),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剧形成。
世界上把中国戏剧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剧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如戏剧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翎子、髯口等,不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剧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中国戏剧丰富多彩,有国剧京剧,各省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如粤剧、越剧、黄梅戏、滇剧、评剧、河南梆子、鄂剧、豫剧等
(二)戏剧的分类
欧美等国,戏剧主要指话剧。广义的戏剧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话剧、歌剧,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等。
按类型分戏剧有悲剧(《窦娥冤》、《哈姆雷特》);喜剧(《望江亭》、《钦差大臣》);正剧(悲喜剧,《白毛女》、《暴风雨》)
按题材分戏剧有历史剧(《屈原》、《亨利四世》);现代剧《雷雨》、《等待戈多》)
(三)戏剧的审美特征
A.综合性。戏剧是能把绘画、雕塑等的直观性和文学、音乐等的过程性完美地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它吸收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各种艺术的诸多因素,因此具有综合性。
B.矛盾性。戏剧的本质特征在于它集中、尖锐地反映社会矛盾冲突。因此有人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C.直观性。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直观的艺术。舞台形象既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使观众获得“耳闻目睹”、“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戏剧正是以其真实可信的直观性,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戏剧艺术的欣赏方法
1.主题美。主题是文艺作品通过塑造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戏剧欣赏者在看戏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准确地抓住戏剧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
2.个体美。戏剧中的个体美表现在语言、动作、服饰、布景等方面。如《屈原》中的《雷电颂》一场,屈原的台词(语言)抒发了他对发动势力的忿恨,对光明、自由的热爱。台词写得激情澎湃、铿锵悦耳,表现了语言美。
3.综合美。认识戏剧的综合美,要求欣赏者具有多种审美能力,善于从综合艺术的眼光进行欣赏。因此,认识戏剧的综合美,要从剧本、导演、表演的有机结合,“单体部件”与“整体结构”的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
(五)《西厢记》欣赏(略)元代戏繁荣的原因:
1.都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的繁荣。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增加,使文学的接受群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创作者与欣赏者分离,文艺作品消费阶层的出现,促进了专职剧作家和演员产生。
2.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戏曲创作的内容和表现对象。黑暗社会向文学提出了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要求,也提供了现实主义题材;元杂剧对封建压迫剥削和统治者抨击十分强烈,对受压迫者的抗争给予了深切同情和热情歌颂。
3.知识分子地位下降、命运凄惨,促成了他们与下层
民众的接触,并走上俗文学的创作道路。元建国后80年间废除了科举取士,知识分子被迫沉于下潦,与下层民众地位相似、情感相通,是元杂剧富有人民性、战斗性的重要原因。4.元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的专制相对薄弱。尊奉孔子,推崇程朱;佛、道、伊斯兰、基督诸教自由发展,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相对松动。促进了文学作品由“言志”“明道”“教化”向“代言”“俗乐”“闲情”的变化。
5.元代统治者本身对音乐歌舞的爱好。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客观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民
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都人。生卒年不详。有杂剧存目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还有
《破窑记》《丽春堂》两种及《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
题材演变与故事创新
唐·元稹
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始乱终弃”的行径;贬斥莺莺为“尤物”“祸水”。鲁迅称其“遂堕恶趣”。
宋·秦观、毛滂《调笑令·莺莺》,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十二首,摒弃“女人祸水”论和对张生“始乱终弃”的称扬;故事成为文人创作和民间说唱的热门题材。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改变了《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张生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珍惜爱情的书生形象。塑造了老夫人,红娘的形象。矛盾冲突也由崔张矛盾转为老夫人与年青人的矛盾;单线结构。
王实甫《西厢记》的创新:
不仅将叙事体的讲唱文学变成代言体的戏剧,而且对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创新。思想上强调“情”:“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关汉卿《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白朴《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反映了元代社会宋儒礼教松弛、尚情重欲抬头的思潮。王《西厢》发出了最强音。通过贵族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爱情的追求,表达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尤其可贵的是,戏剧塑造了下层婢女红娘的光辉形象,这一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情节(略)
红娘的形象:汤显祖: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
识何败红,战小也二不姐。克十!闺红分潘范诚
胆庭者中
;章,冓
有:红之
此盖也蟊辱
军夫;贼
师人坏,家张有
何谱生唐
攻者行之,不红止罪
破也者人,;,也
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她出身卑贱,心地善良,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有主见。她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的心肠,在关键时又敢于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德。她是《西厢记》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
A、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
B、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
C、她要对付小姐,又要对付老夫人,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
崔莺莺: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kuai。囿于深闺,渴望爱情
初到殿堂“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主动对吟(一本三折)p46 长亭送别“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xia谲jue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都会令人哑然失笑。在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张生跳墙“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莺莺约会张生,却没有让他跳过墙来,是张生把诗理解错了。张生解错了诗,引发一场误会性的冲突,大大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性色彩。王实甫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明·朱权: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明·王骥德:今无来者,后掩来哲,擅千古绝调。
明·徐复祚:语其神,则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言言本色: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莺莺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哀怨深沉。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红娘语言鲜活泼辣,爽朗明快,雅中有俗。既然泄露怎干休?是我相投首!俺家里陪酒陪茶倒扰就,你休愁,何须约定通媒媾?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蜻枪头!
(2)字字当行,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张生: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张生: 我拽起罗衫欲行,他陪着笑脸 儿相迎,不做美的红娘特浅情,便做 道:“谨依来命。” 莺莺:晚妆
残,乌
云
亸。
轻
匀
了
粉
脸,乱
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
来娘倒!〔去红不娘
害云
心〕
烦呀
〔,旦
决
怒撒
叫了
〕也
红!
厌的波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项,氲氲呵改变了朱颜。(3)熔前人诗词佳句及口语白话于一炉。
诗词佳句
如:
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秦观《鹧鸪天》)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口语入词
如:
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莺莺)常言道“恭敬不如从命”。(红娘)
他们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女大不中留。(红娘)(4)叠字的大量运用。
眉儿浅浅描,脸儿淡淡妆。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不由人煎煎熬熬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
枕儿,则索昏昏沉 沉地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榅作重重叠叠的泪。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地随。
思考与练习
1.戏剧的三要素是什么?
2.简述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是什么?
4.按类型分戏剧可以分为哪几种?
5.按题材分戏剧可以分为哪几种?
6.戏剧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7.如何欣赏戏剧?
8.戏剧为什么会在元代繁荣?
9.《西厢记》的作者是谁?
10.简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
7.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这节教学内容是初中阶段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的主要介绍了新疆的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保护。本课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难度水平属于一般。学生分析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本节的学习要从兴趣入手,利用地图、资料、辅助图片、投影、录像、电脑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产生了解这个问题的兴趣,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使学生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区地形分布特点。
3.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初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归纳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2.了解新疆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理解区域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教学难点:
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北京》相关图片、资料。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新疆少数民族工作(如放牧和采摘等活动)和生活(如舞蹈等)方面的图片,引导:这是我国哪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典型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她。
新课讲解
知识点
一、位置与范围 课件出示:新疆位置图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新疆在我国的部位及海陆位置。归纳: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居内陆。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41,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新疆的经纬度范围,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新疆的土地面积及其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的位次。
(2)找出与新疆接壤的国家。
(3)想一想,邻国众多的地理位置,对新疆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4)归纳新疆的经纬度位置、边境位置及范围。
归纳:新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土地面积约166万千米2,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新疆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
过渡:新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你了解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吗?你知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范围吗?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5~86“西部大开发”材料,说一说,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理位置有哪些优势?
归纳:新亚欧大陆桥从新疆境内穿过,新疆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有利于对内、2 对外联系。
过渡:图片导入:展示天山山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新疆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从这些景观图片中,大家了解到了新疆的哪些自然地理特征?
知识点二:自然地理环境 课件展示:新疆地形图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说出它们的大致走向。(2)找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说出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特征。(3)绘制新疆的地形结构示意图,说出其地形结构特征。(4)归纳新疆的地形特征。
归纳:新疆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脉,构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大势。以天山为界,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
过渡:深居内陆的位置和高山环绕的地形,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征呢?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乌鲁木齐和喀什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任务。课件展示:乌鲁木齐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1)归纳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特点,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2)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特点判断新疆盆地内的地表景观特征。(3)比较两地气候的差异,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4)在新疆的气候特点中,哪些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利?哪些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不利? 归纳: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高山环绕,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疆盆地内部沙漠、戈壁广布,植被稀少。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与南疆相比,北疆气温较低,降水较多。由于日照时数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长绒棉、甜菜、小麦和瓜果的生长。
过渡: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新疆的河流有何特征?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博斯腾湖,根据河水注入地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河流和湖泊。
(2)根据新疆的气候特点,判断新疆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3)从河流密度、河流水量、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描述新疆河流的特征。
归纳:新疆绝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湖泊数量较多,多为内流湖和咸水湖。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新疆河流稀少,水量不大,多为时令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为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过渡:我们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其中干旱特征最为突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资源特征。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P.87~88的“新疆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新疆的气候资源”、“坎儿井”材料,分组讨论,评价新疆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即P.88“活动”2)
归纳:新疆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人均土地拥有量多。草地资源丰富,耕地数量有限。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水资源缺乏,形成了独特的灌溉方式。
过渡:新疆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经济特征。
知识点三:社会经济面貌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件出示: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新疆农业的特点。小组交流。
归纳:新疆逐步形成了棉花、小麦、甜菜、瓜果和畜牧等优势产业,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长绒棉、啤酒花和甜瓜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生产基地。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91“活动”1。
课堂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新疆工业的特点。在图中,找出新疆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基地。
教师:新疆工业发展很快,建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学、钢铁、煤炭、纺织、建材、食品等。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相继建成了油田。
过渡:新疆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图8—49,完成下列任务。(1)新疆有哪些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2)为什么新疆的内河航运不发达?
4(3)新疆的铁路分布有何特点?其成因是什么?
(4)在图中找出新疆的主要机场。说一说,为什么新疆适合发展航空运输?(5)归纳新疆交通运输发展的特征。
教师归纳:新疆的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和航空为主,新疆的交通发展迅速,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铁路连通全区主要地州。新疆现为中国机场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新疆管道线路长,发展很快。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完成P.91“活动”2。(2)完成P.91“活动”3。
(3)说一说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归纳:新疆以加快旅游开发、促进商贸流通、发展社区服务为重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新疆是中国拥有边境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促进了新疆跨越式发展。
知识点四:生态环境保护
课件展示:展示新疆荒漠化、耕地和草场退化、河流和湖泊干涸等景观图片,引导:这些图片反映了新疆哪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适时评价、补充,最后进行小结。
教师归纳:新疆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新疆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新疆干旱区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是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治理新疆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休耕)、生物资源(轮牧,保护和恢复植被)、水资源(合理分配)等。
拓展延伸
教师:
1、“坎儿井”是一项什么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在新疆及中国西北内陆的其他省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口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开发水资源?
学生读书、分析、讨论。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新疆的特色农业,了解了西气东输的线路所经地区,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重大意义。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一定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 5 不断发展,新疆的明天会更美好,西部的未来会更灿烂。
课堂练习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数字代号表示的邻国和邻省区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2)填写字母代号表示的 地形区名称。A_______________山脉
B_______________山脉 C_______________山脉 D_______________盆地 E_______________盆地(3)填写字母代号表示的河流名称。
a 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
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一、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陲,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 2.地理范围: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3.西部大开发
二、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特征: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构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大势 2.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很大 3.河流特征:多内流河,多咸水湖
4.资源特征: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三、社会经济面貌
1.农业特征:我国最大的长绒棉、啤酒花和甜瓜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生产基地
2.工业特征:建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观 4.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和湖泊干涸、耕地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
8.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读图6.35,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读图6.40和6.41,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读图6.42,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读图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难点
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带。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发展的贡献上,长江三角洲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贡献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更具决定性意义。在体制转轨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的“苏南模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标志的“浙江模式”;在都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发展了“上海战略与经验”……你一定对长江三角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请一起走入今天的新课程: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地区。[讲授新课]
(板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坏境
1.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应点明长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和沿海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沿海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东邻东海、黄海,扼江海交汇之要冲,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段,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广大的内陆地区,又可同我国沿海南北各地以及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实现了江海联运。
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河网密集。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是我国地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众多的湖泊,丰富的饵料,为发展淡水养殖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教师总结时应强调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经济需要“世界级”都市带的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三大都市带”,即长江三角洲都市带、京津唐都市带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带。这三个区域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地区,是共同拉动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增长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
[讲授新课](板书)发达的经济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自然段,分析回答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只有全国的6%,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15%,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和课件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进一步加以说明。(1)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北部,从温度条件看,具有多熟制的条件。年降水量l 000~1 200毫米,春夏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在一般年份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平原上河湖密集,具有江河湖海之利,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农业富饶的“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所产丝绸驰名中外,龙井、碧螺春是世界著名的茶叶品种。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基础和经济技术条件较好,集约化程度较高。由于城镇分布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容量大,本区生产的农产品可就近销售。近年来又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发展了以花卉、蔬菜、特种水产和畜禽为主的创汇农业,结合旅游业,还发展了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业的经营领域。
(2)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近年来用于粮食作物的耕地急速减少,尽管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但仍难改变总产量下降的局面,三角洲已由昔日的粮食基地变为缺粮地区,人口、土地、粮食三者之间的矛盾,是对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和食物保障的挑战。(3)长江三角洲农业开发的潜力
长江三角洲除工业集中的上海外,其他地区应努力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应加强农业与食物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粮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特别是高产农田,应划定农田保护区,要发展规 模经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还应扩大多种经营,发展为城镇服务的副食品生产,规划经营现代化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养殖场,实行专业化生产,发展各种名优特农产品,既可满足市场需要,又可出口创汇。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工业、交通等有关的内容和图6.41,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有利条件?(2)长江三角洲主要有哪些工业中心?具体以什么产业为主?(3)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条件如何?(4)说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优越,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济综合性较强。在中国加入WTO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整个中国在全球的国家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南部有众多的乡镇企业,今后应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和外向型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3)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航运、航空等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在商贸、旅游、金融等服务业方面也具有良好基础。长江三角洲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将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长江三角洲必将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区域制造业中心。
(4)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工业基础,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活跃的民营经济,成熟的对外开放,优秀的人文环境构成了长江三角洲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相对缺乏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区域内统一市场的完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长江三角洲在未来几年所面临的挑战。
4.引导学生阅读47页“信息传递”,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纵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横向市场性联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领导,不仅导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为单纯的制造业中心,还使江浙两省及下属各地市间缺少了横向整合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在体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有了迅速发展。上海也逐渐恢复了其大都市应有的产业和技术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起步和技术升级。但由于长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加上长期的条块管理,使地区间的协调变得困难,长期以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横向经济联合和自发的层面上,并没有进入跨地区产业整合阶段。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长江三角洲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创新。
[讲授新课]
(板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图6.42,分组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南通、扬州、宁波等。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多分布在河流沿岸。(3)用数据说明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程度和城市群的密度大小。
长江三角洲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城镇平均密度为54个/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密度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世界著名的第六大城市群。
2.引导学生阅渎教材第二自然段和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上海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学生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还应强调长江三角洲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 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不仅对长江三角洲,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49页“信息传递”,了解上海港的基本情况。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比较简单,教师可适当进行资料的补充。
上海港位于我国大陆南北海岸线的中枢,濒临东海,地扼长江入海口,有黄浦江、吴淞口汇合于此。这种临江濒海的地理形势,使它成为我国江、河、海、陆的重要运输枢纽。
上海港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一个理想的国际贸易港口。上海港腹地宽广,背靠我国人口稠密、物产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加上交通发达,已成为我国内河、沿海、远洋水陆运输纵横交汇的融合体。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图6.45—图6.47,了解浦东的开放开发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可适当介绍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杨浦大桥的情况。
(1)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浦东新区面积55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40万。由于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上海老市区。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浦东,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得益于率先改革开放的先发效应,以及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
(2)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位于浦东新区中心,与浦江外滩仅一江之隔,遥相对望,是浦东的黄金地段。该区是全国惟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发展规划的要求,该区域将建成以经济、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为主要功能的地区,是21世纪上海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9.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 篇九
位置和范围: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面积和人口:面积25%、人口1%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
读图,熟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雅鲁藏布江,黄河,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并流(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柴达木盆地,青海湖。
(2世界屋脊与高寒气候
冬寒夏凉、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盛夏气候最低的地区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减少。(3高原农牧业
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环境
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日照时间长,蛋白质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风小,气温较高,地形平坦 气候严寒——高寒牧业、河谷农业、地广人稀 地势高多雪山冰川——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大河源头 太阳能丰富 发展交通水力发电(4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太阳能: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拉萨是“日光城”
地热能: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亚欧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羊八井有地热电站 水能: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仅次于长江
“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有察尔汗的钾盐(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5交通
公路运输为主:青藏(承担进藏物资的85%、川藏、新藏、滇藏、新藏公路海拔最高 铁路:兰青、青藏铁路北段(西宁——格尔木,南段也已开工建设 航空:有拉萨——北京、成都、西宁、广州等航线(6生活
青藏铁路修建的主要问题: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自然保护区,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来自三江源地区,这里又有“中华水塔”之称。
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交通。
进藏铁路的几个方案中,选择青藏铁路的原因:投资少,工期短,地形较平坦,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较少。
重要意义: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等。[能力训练]
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中
内填注:
1、雅鲁藏布江、黄河、湟水、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青海湖、纳木错;
2、西宁、拉萨、格尔木、青海、西藏自治区(2图中字母A、B代表的铁路分别是A、B。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示意图
(1写出图中重要的矿产地是:煤、石油、铅锌 钾盐。
(2柴达木盆地东部和南部的一些灌溉农业区著名的高产作物是。就热量状 况而言,柴达木盆地属于区。柴达木盆地著名的天然气输送工程为:。
(3柴达木盆地气候为什么十分干燥?(4柴达木盆地气温低、日变化大,这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5从气候条件分析,盆地湖盐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读青藏铁路及三江源图,完成下列问题
青藏铁路和三江源图
(1读图回答,青藏铁路起点,终点,目前正在建设的是到
段。在进藏铁路中,有滇藏铁路和青藏铁路两个方案,试比较两个方案的优劣。滇藏铁路:。青藏铁路:。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是图中的①、②、③, 其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什么?(31997年至1999年,黄河源头连续三年出现断流,试分析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和人
为原因?(4要改变黄河源头断流的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青藏地区农业的特色是什么?(6简述青藏铁路修建的重要意义。[能力训练答案]
1、(1略(2青藏铁路兰新铁路
2、(1鱼卡冷湖锡铁山察尔汗盐湖(2青稞小麦;高原气候区;涩宁兰工程
(3深居内陆,地势高峻,夏季风难以进入,降水稀少;(4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期短,农业区多布局在河谷地带,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5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较大,有利于原材料形成。
3、(1西宁拉萨格尔木拉萨;滇藏铁路: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多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难度大。青藏铁路:位于青藏高原,地势平坦,工程难度较小, 工期短,且已修建一期工程。
(2澜沧江长江黄河;高原湿地及高原生态环境
(3自然原因:降水少,地球变暖,蒸发量大;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4植树种草,保护湿地
(5河谷农业。青藏高原气温低,风较大,而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速较小,且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
坦
【高中地理 中国地形__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中国工业知识点11-29
高中地理面试教案07-30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印度07-05
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08-28
高中必修3地理教案09-22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09-22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01-25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教案12-19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教案合集总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