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什么?

2024-09-14

道德是什么?(精选14篇)

1.道德是什么? 篇一

一场及时的阵雨过后,天边出现了彩虹,对面的夕阳露出了笑脸,微斜的阳光洒在头发上,就像一个个调皮可爱的精灵在舞蹈。吃过晚饭,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在寂寥的马路边,边走,边思索着明天班会的话题“道德是什么?”

走着走着,突然感觉到脚底湿漉漉的,这时我才发现鞋子已经湿透了。仔细一看,大雨过后的马路上,大大小小的坑里面积满了水,那样子就像沸腾了的水,争着要跳出来似的。我挪了挪脚步,尽量得让自己走在干的地方,继续思索着。正当我准备过马路时,不远处却驶来了一辆小轿车,看牌子还是奔驰呢!我向旁边靠了靠,希望车子疾驰而过的车胎所溅起的水,不要跳到我身上来。看车速,一下两下是停不下来了,没办法,我只好祈求上天能够怜悯怜悯我,不要让我弄得那么狼狈。令我意外的是,车速竟然明显得慢了下来:慢下来了……匀速了……刹车了……停下来了。

我惊呆了,向车窗内望去,是一位衣着朴素的先生。那位先生向我点了点头,并示意我过马路,接着就开始了耐心的等待……我愣愣地过了马路,回过神来之后,我冲那位先生抱歉地笑了笑,他回以我一个笑,接着就慢慢地开走了。那个等待,虽然只是短短的,但却是感人的;那个笑,虽然只是小小的,但却是温暖的。我相信,那位先生一定也用这样的等待,用这样的笑感动了、温暖了很多人,很多人……此时我突然明白,原来道德可以是一个耐心的等待,可以是一个善意的微笑。

天色越来越黑,我一边沉浸在刚才的感动温暖之中,沉浸在自己独到的发现之中,一边欢快地往家走。忽然夜晚中的一束手电筒光,射穿了整个夜的黑暗。我顺着光看去,发现只是一位老爷爷在收着他的小摊子,忽闪忽现的光,就是从他头上的手电筒中射出来的。这时,一阵清脆的车铃声钻进了我的耳朵,原来是一个姑娘,大概是晚自修回家。她把车停了下来,来到老爷爷身边:“您怎么还不回家?”老爷爷应允着“就回了”,便结束了对话。那个姑娘掉转了车头,向着那漆黑的胡同骑去。

老爷爷停下手中的活,从头上摘下手电筒,调整好角度,使手电筒的光射向那漆黑的胡同,为那位姑娘照亮了夜行的路。那束光,虽然只是暗暗的,但却是明亮的。我相信,那位老爷爷一定也用这束光感动了、温暖了很多人,很多人……此时我突然又明白了,道德还可以是一束照亮他人夜行的道路的光。

回到家,我不禁问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真的有那么难么?或许只需要一个等待,一个微笑,一束灯光,一句话语,一个弯腰……道德是什么?已经不言而喻了,如果再去追根求源地问:“道德具体是什么啊?”那是不是有些多余了?……

我相信,道德是最美的花儿,在阳光的温暖下,这朵花会开得更加美丽,更加出众,更加繁茂!

2.道德是什么? 篇二

1 教师道德的现状

当前由于社会处在转型的时期,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学校、教师,使教师的道德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的师德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现在的一些教师注重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教学生做人,甚至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就打骂学生,根本忽视了如何尊重学生,如何言传身教。

(2)师生交往中的师德问题。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和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给学生以关怀。现在的一些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始终处于权威和高高在上的状态,只严格要求他们好好学习,有时候还会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甚至现在社会中还出现了像“范跑跑”“杨不管”这种师德败坏,不管不顾学生的教师。

(3)家庭交往中的师德问题。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而家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所有的职能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和家庭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但目前出现了一些教师,不仅仅从来不履行这一职能,就算想到的时候也只是向家长告孩子的状,向家长索要财物,甚至要求家长为其办私事,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教师的道德。

(4)社会生活中的师德问题。教师虽然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但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作为社会一份子,教师也必须具有基本的道德操行,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但目前出现的一些教师,道德水平极低,过分强调个人主义,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这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影响教师道德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其诱发的种种思想和观念,对学校教师的思想意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等都影响极其深刻。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特点,激励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滋生了一些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的情形。其次,人类社会生活中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个方面道德教育滞后、乏力,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猛烈地撞击着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2.2 教师自身因素

身为教师,要严格要求自身,但目前一些教师并不具备成为一名教师的素质,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要求不严格,成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有机会能够脱离教师岗位,因此只是得过且过,并不注意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

2.3 学校管理方面因素

教师隶属于学校,学校对教师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学校之间竞争加剧,学校在师资队伍培养的过程中渐渐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并且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教育引导不够,最终的考核体系也偏离主题,难以考察教师真正的道德素质。

3 我们需要的教师道德

3.1 课堂教学中需要的师德

(1)尊重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目前师生关系趋于平等,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2)教师促进。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生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要注重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采取各种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3.2 师生交往中需要的师德

(1)教师之爱。教师对学生的爱,这是师德的核心,即教师之爱。在一定的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关心学生,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给学生以关怀,当学生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要热情地给予帮助,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2)教师公正。教师能否做到公正,是其道德的主要表现。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家庭条件好,父母级别高就另眼相看,而是对于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3 家庭交往中需要的师德

(1)严于律己。在于学生家长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严于律己,不要被学生家长所抛出的蝇头小利等等所诱惑,从而丧失了教师的基本道德,严格要求自身,切实为学生的利益着想,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甘于奉献。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人员,其身上背负的任务十分艰巨,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保证自己甘于奉献,无私地履行自己教师的职责。甘于奉献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也是所有教师一生所应追求的。

3.4 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师德

(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社会中所有职业的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道德素质,而教师也不例外。既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就要不辞劳苦、不负重托,坚决地完成教育事业的重任。教师要有着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对工作一丝不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2)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学生会不自觉地学习和模仿老师的各种行为,教师不仅仅是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道德、学识等各个方面做到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己的朴实严谨的作风和正直诚实的品格影响学生。

摘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道德状况则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在社会不断转型的今天,出现了许多影响教师道德的因素,如社会、学校管理乃至教师自身等各个方面,致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良表现,在这种前提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来完善教师群体自身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论题。

关键词:教育,教师,教师道德

参考文献

[1]支爱玲.高尚师德——教师生命价值的张扬和追求[J].宁夏教育科研,2006(1).

[2]于淋.浅论师德[J].长春医学,2009(1).

[3]王明海,杨凤翔.谈师德建设的灵魂——关爱学生[J].职教研究,2010(6).

3.为什么说金融市场是“超道德”的 篇三

关键词:金融市场;市场价值;社会价值

Abstract:This paper argues that to ordinary market participants, the financial markets are“amoral”,which means financial market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morality,the profit motive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can not be equivalent with the social value of rulemaking.

Key Words:financial market,market value,social value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0-0071-03

有时候,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很难梳理。困难并非源于两者的不同定义,而是很难确定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接受哪一种价值观的指导。市场原教旨主义忽视社会价值,其理由是这些价值——无论它们是什么——都能在市场行为中表现出来。例如,如果人们关心其他社会目标,他们可以通过金钱来表现这种情感和意愿。他们的利他主义与消费行为一样,都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存在一些需要集体决策的事情,但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一样,都受着同样的经济原则指导。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不需要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这里只谈谈我个人的经验。

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普通参与者,我永远不必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我曾意识到,在有些情况下,社会结果也许是有害的,但由于我是按市场的既定规则来行事的,所以,我认为,自己不考虑社会后果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错误。我知道,我所参与的游戏是竞争性的,如果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过多约束的话,我就会成为失败者。我还认识到,在许多情况下,自我约束也于事无补:如果我选择放弃,别人就会取而代之,其结果是一样的。在决定买卖什么股票或货币时,我只受一个原则的指导,即通过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不过,我的决策还是有社会后果的:当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管理层被指控受贿时,我大量买入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有助于其股价的稳定。1992年,当我做空英镑时,英格兰银行是我的交易对手,实际上,我是从英国纳税人那里赚得那么多的钱,因为英国政府的钱来源于税收。但是,如果当时我把这一社会后果也考虑进去的话,我的风险收益比较就会被彻底改变,我的利润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后果也不会因此而改变。幸运的是,我不必考虑社会后果,考虑也没有意义,因为如果我不购买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的股票,别人也会买的。无论我是否做空英镑,当时英镑贬值都无法避免。金融市场有如此多的参与者,任何一个普通参与者都不可能对市场结果产生过于重大的影响。即使我把我的社会觉悟引入到决策过程中,也丝毫不能改变世界,只会改变我的投资报酬。

这一观点只在金融市场上才是成立的。如果我必须与之打交道的是人而不是市场,那么,我将无法回避道德选择问题。我会因道德约束或过于谨慎而不能在赚钱方面取得现在的成功。我感谢幸运之神将我引到了金融市场上,并且保持了我用来赚钱的双手的清白,因为我的钱都是干净的。只要按规则行事,普通市场参与者就不受道德选择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市场不是“不道德”的,而是“超道德”的,即金融市场与道德无关。一个很正派的人,当他买卖股票或期货时,会影响到许多人的命运:非洲的铜矿工人或印度尼西亚的建筑工人可能会因为商品价格或者汇率的变化而失业。但是,这些结果并不是单个市场参与者决策的结果,因而也不必进入他们的决策考量之中。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问题只能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来考虑。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一观点已经不再成立,因为我已经成了一个公众人物,我的言行能够影响市场,这也使我作为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角色更加复杂化。举个例子:我曾经是禁止地雷协议的积极支持者,但是,我的基金会却拥有一个生产地雷的公司的股票。虽然大家认为这些股票可能会大涨,但在我的坚持下,我的基金会还是卖掉了这些股票。实际上,在我把这些股票卖掉之后,它们的价格的确大幅上升了。如果我没有成为一个公共人物,我是不会卖掉这些股票的。的确,我卖掉这些股票,也丝毫不能影响地雷的生产,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市场参与者,我自己无法说服自己继续保留这些股票。

成名之后,我的言行必须十分慎重。我为自己规定了一个原则:不随便发表言论,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对自己投资产生有利影响的言论。即便如此,我也会常常遇到麻烦。在我必须决定是否要说出某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有可能影响到我的投资收益时,更是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我通常援用《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为自己辩护,尽量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但有时候我又不得不说出事情的真相和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我已不再可能像以前那样只是一个活跃的投资者了。幸运的是,我已经淡出了我的基金事业,并且,我还授权我的继任者,在投资决策中不要再考虑我的意见。但无论如何,这些都很难做到,所以,我十分怀念我还默默无闻的那个时代。

区别“不道德”与“超道德”这些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将金融市场视为“不道德”的,不仅会妨碍其正常运行,还会否认其最主要的性质——即市场是“超道德”的。“超道德”会使金融市场更有效率,道德会带来许多难题。

无论投资者是否关心道德问题,我的观点都是成立的。最近,很多投资者希望通过拒绝购买酿酒厂的股票,来阻止消费者过多饮酒。不过,我知道,他们的决策对于饮酒者来说,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确,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些变化主要来自社会、政治和立法等方面的压力,而不是个人投资者的决策。烟草公司股票已经不再被人们青睐,但是,它们的真正衰落是由法院对烟草公司的不利判决造成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金融市场不只是被动地反映基本面,在现实中,金融市场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将集体行为与个人行为区分开来。市场中的集体行为可能造成非常重大的后果,而个人参与者的影响则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在任何价格水平上,都会有不同的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任何单个参与者的行为都不可能影响市场价格。

金融市场上会出现一些积极的集体行动。例如,南非投资者的联合抵制就成功地推动了南非政权的更迭。但是,集体行动是偶然的,而不是规则。因为市场机制的主要优势就是能够让每一个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偏好。集体利益应通过政府行为和公民行动来保护。我们可以把金融市场当作公民行动的一种可能性,但必须认识到,这不是市场的主要功能。就其本质来说,市场是“超道德”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无关”的。承认这一事实,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没有非市场部分。市场的“超道德性”突出了社会价值在市场规范中的重要性。普通的市场参与者可以忽视道德、政治和社会目标,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金融市场的影响,就不能对这一问题置之不理。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能够摧毁整个经济。虽然我们是按市场规则行事的,我们也必须关注这些规则的正义性。规则是由当局制定的,而在民主社会中,当局是由市场参与者选择并受其影响的。

市场参与和市场规则制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功能。那种试图将引导个人参与者的利润动机与规则制定的社会价值等同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当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试图把经济考量扩展到诸如政治和法律等领域时,他们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第一个理由是,他们通过建立模型模拟人类行为:“人们平时总是把对与错、是与非挂在嘴上,但说过之后,他们还是按照自利原则行事。”

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观点经不起考验。一是他们模拟的并不是人类的真实行为,而是以理性假设为前提的假设行为。二是价值具有反射性,而市场原教旨主义往往强化政治上的自利行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影响力越大,他们描述的人类行为模型就会变得越真实。三是即便他们的模型符合现实,也不意味着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经济活动总会产生某些社会后果,我们不能以人总是追求自利作为理由而不考虑这些社会后果。

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理由:“市场总是自动趋向于均衡状态,因此,对自利的追求同时也促进了公共利益。”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认为,他们与其他人一样关心公共福利,一般均衡理论就是关于福利的一大发明。一般均衡理论不带任何价值色彩,但强调均衡是福利最大化的同时,就为市场涂上了很重的道德色彩。我已经证明了一般均衡理论的缺陷。这里我要着重指出的是,一般均衡理论是与开放社会概念直接相悖的。一般均衡理论仅适用于一个完美的世界,而开放社会则坚持世界是不完美的。

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认为,自由市场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市场中获得利益。我承认,自由市场促进了财富的创造,它也是开放社会的基本要素,它为人们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是,通过对一般均衡概念的过分渲染,市场原教旨主义曲解了创造财富的过程。财富的创造不是源于市场的自动均衡,而是源于市场对创造力的解放。财富创造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缺乏自我约束,从而不能保证社会正义。

所有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是,一旦我们区分了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的困难就出现了。显然,市场价值反映的是单个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而社会价值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所认知的社会利益。市场价值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而社会价值则较难把握:它们难以观察,更难以度量。衡量利润非常容易——只要看看会计账目就可以了;但如何衡量某一行为的社会后果?行为又分为预料之中与预料之外,这些后果分散于行为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压缩为一个指标,这使得对结果的评价变得十分困难。与个人利益相比,公共利益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很容易被篡改,一些政治家就一直在这样做。

作为一个慈善家,我正致力于我所认为的公共利益,不过,我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我的行为可能会造成预料之外的后果,我试图在我的决策中将这些后果考虑进去。我犯过很多错误,但至少我还是自己的主人,这使我能够泰然自若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政治家就不可能享有这一优势,如果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有可能在选举时失败。因此,他们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利益被抛弃了。在社会价值方面,不存在诸如利润这样的客观评价准则,政坛上的争论往往蜕变为相互指责,最终使公众认为政治彻底腐败了。

这是坚持完美世界的负面后果:我们为领导人规定了非常完善的标准,接下来又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完善的标准。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会同意,完美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然而,市场原教旨主义却试图让完美世界成为一种标准。他们认为,由于市场具有自动向均衡调整的功能,所以,市场机制是完美的。由于任何过激的行为都有可能被市场纠正,因此,在政治决策中,应尽可能多地依赖市场,并根据市场绩效来评价政治绩效。很明显,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但它却一直主导着公共舆论。

实际上,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决策过程永远也不可能象自然科学或市场一样。科学以事实作为独立的、客观的标准,在处理事实时,即使违背常识,也能使真理得以确立;市场同时具有独立的、客观的标准,即利润。但是,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唯一可行的标准却是主观的,即人们在想些什么。这一标准不能成为批判性思维交流的基础。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人们真正在想什么,别人是难以知道的,因为掩盖自己的想法太容易了。社会科学的适用性之所以不如自然科学广泛,就是因为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掺杂了研究者个人的主观动机。二是在社会生活中,事实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独立标准,这与我的观点相同,即反射性过程不能自我验证。一些政策虽然一时有效,并不证明它就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当它不再起作用时,其缺陷才会真正暴露出来。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4.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什么 篇四

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各位评委老师好,感谢你们能给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我演讲的题目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及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我认为教师职业道的的灵魂就是师爱。人们常说,“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爱心的体现有诸多方面,宽容也是爱心的一种表现,教师具备了宽容的胸怀,才能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建立起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师生共同努力,实现目标,走向成功。我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心去对待学生,尊重每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诚相待,不能以自己的好恶看待学生,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换位思考,做学生的朋友。马克吐温说:“当紫丁香把香气留在了那个踩扁了他的脚踝上时,那就是宽容。”实际上宽容,就是一种美德。在学校教育中,宽容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宽容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以对学生强烈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基础,给学生以母亲般的包容与耐心、以父亲般的宽厚与关怀,因人施教的一种教育艺术。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爱的职业,教学工作是一种爱的艺术,一个好的教师一定十分注重营造一个有感情的教学环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必然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信赖、仰慕和敬佩。这种精神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协调,胜过命令与说教。其次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要有爱以外,还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应当有所追求,还要学会在思考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比如:(自己举例)(具体事例说完之后,还应有总结和提升。)

5.道德是什么? 篇五

道德是什么及其在社会中的功能体现

道德不仅仅是一种人的`道德品质的规定,也不仅仅是一种和其他社会规范并列的道德视角的规范.作为人类的理性,它是一种关于人类应当怎样的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规定社会发展目标,把握和调整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善及其合理性.这些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深深渗透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无处不在地发生着作用.

作 者:葛晨虹 GE Chen-hong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1(6)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道德   道德理性   道德智慧   价值取向  

6.为什么需要道德模范 篇六

2015-10-15 湖南日报(长沙)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召开。我省周美玲、刘真茂两人当选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其实,在表彰前,12岁小学生周美玲车轮底下救小孩、“活雷锋”刘真茂守护大山30多年的事迹,被身边群众发现、本省媒体报道,早在三湘大地传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开展,将他们的事迹传得更快、更广、更远了。

时代在变,人们的关注点在变,我们今天为什么还如此需要道德模范?

每个个体,都需要充满幸福感的道德环境。看到老人不扶、遇见跌倒绕开,曾几何时,一些人倡导“弱者即好人”“好人没好报”之类的论调。“好人”在哪?“最美者”缺吗?不缺。道德模范的发现、评选与推广,让我们遇见许多微笑、满足、开心、乐观的人。他们用朴实的行动化解生活中的阴霾,并收获道德的最高回馈——充实的人生。我们为他们所感染,然后不自觉地跟随、践行他们的幸福准则。

社会需要道德的引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让很多人的精神变得没有依托,自我保护甚至自我封闭的状态,让美德的能量无法释放。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让道德之美得到保护、尊重。隆重表彰道德模范,就是弘扬真善美,让更多的人乐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民族与国家,需要充满正能量的软实力。国家的强大富裕,不仅是丰衣足食,还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温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诚信„„正如总书记所说,“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只有弘扬美德、新风,才能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当然,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光靠道德模范远远不够。周美玲、刘真茂之所以能在生死攸关之时、义利交战之际作出正确选择,也是源于日常的涵养。因此,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好人,成为道德的标杆。

“道德力量”是“中国力量”的美丽名片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13日下午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作出重要批示,向受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致以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习近平指出,隆重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对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彰显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10月13日中国文明网)

道德力量是构筑中国力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一力量,道德力量是一种美丽力量,是中国力量的美丽名片。

道德力量让我们的中国更文明。崇尚道德,尊重道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今天,我们评选道德模范,点赞道德模范,是传承昨天,是创新今天,是让我们的道德文化促动社会更文明,是让我们的道德模范成为我们中国更文明的先锋军,道德模范引领中国更文明,道德模范就是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强大正能量源。

道德力量让我们的中国更清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公民素质日益提升,道德力量在我们的生态中国,绿色中国建设中爆发出强大的活力,我们的公共环境秩序更井然了,我们的天更蓝了,我们的山更绿了,我们的水更清了,道德力量让我们的中国环保更加精彩,让我们的中国进入到绿色清新的全新时代。

道德力量让我们的中国更繁荣。中国的发展,幸福人民,造福世界,我们的京津冀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幸福中国人民生活;我们的一代一路发展战略,造福世界人民。我们的发展是道德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发展让经济充满道德力量,中国的繁荣助力世界和平,中国的美丽,美丽世界。

道德力量让我们的中国更幸福。中国文明源远流长,道德力量横穿古今,道德力量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道德力量打造了今天我们今天的繁荣发展,道德力量让我们中国更幸福,幸福中国,中国幸福正日益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识。

“道德力量”是“中国力量”的美丽名片,道德模范是这张名片上最精彩的形象。(闻一明)

用模范“精神富矿”铸就民族之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会见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并在座谈会上讲话。刘云山指出,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深刻阐述了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重要意义,要认真学习领会、很好贯彻落实。刘云山说,道德模范是时代的英雄、鲜活的价值观,推进道德建设,要用好道德模范这一“精神富矿”,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更好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10月13日中国文明网)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每一名中华儿女的责任,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德向善的国家,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大到国家命运面临生死危急关头,无一不是以德为重、以德为先。为了追求美德价值,推崇传统美德,无数先贤孜孜以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

“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总书记对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的重要批示,不仅对受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给予充分高度评价和肯定,更为我们今后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必须要有道德力量,有支撑民族精神的道德模范精神。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不少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出现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的就是不讲诚信守诺,不分善恶美丑,不辨对错是非,缺少关爱同情,等等。归根结底,就是道德的缺失与沦丧,以致于精神空虚茫然、变得“失魂落魄”。面对社会上的这些不良思想倾向,需要提升道德价值,培树道德先进典型,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以更多更感人的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来诠释道德力量,为中华民族民族凝魂聚气。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是一个尊崇美德的时代,这是一个道德模范辈出的时代。吴天祥、袁隆平、龚全珍、文花枝、郭明义、许振超、高德荣、官东„„这些平凡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全国道德模范”;他们都有一个极不平凡的故事,或许催人泪下、或许轰轰烈烈、或许平平淡淡、或许催人奋进„„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折射了时代的光芒,书写着时代的感动。他们以一己之力,为这个社会带来融化在手心里的温暖、流淌在身边的感动,就如同一盏盏道德的明灯。

道德模范就应该是明灯,引领这个社会在道德之路上前行;道德模范就应该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春天里的一阵细雨,让人感到温暖、觉得滋润。我们要弘扬传统美德、提升全民道德共识,就必须大力宣扬道德模范,向道德模范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高尚品格、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进一步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矢志不渝地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新生活。

7.道德营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篇七

一、我国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凸显企业社会责任

我国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次提升。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 我国企业处在第一次提升阶段, 即硬件引进阶段。许多企业从国外大量引进技术, 包括产品、成套设备和生产线。大批企业通过引进硬件而发展起来, 例如海尔、联想、长虹等。

上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我国企业处在第二次提升阶段, 即制度提升阶段。1994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公司法, 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 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建立企业, 为中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示范。

2001年我国加入WTO, 我国企业发展进入第三次提升阶段, 即理念提升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一些跨国公司把企业责任理念延伸到中国, 我国许多优秀企业逐步意识到, 阻碍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在外部而在企业内部, 在于如何确立先进的企业责任理念。包括联想、TCL等企业在寻找未来发展路径时, 都不约而同的意识到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责任理念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第三次提升就是要提升企业的责任理念和道德水准, 做负责任的企业。事实上, 只有经过第三次提升, 才能提升企业的软竞争力, 企业才可能做大、做强、做久。

二、社会营销观念的内核是道德营销

在如何处理组织、顾客和社会三者的利益关系方面, 存在着五种不同的观念。

一是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爱那些可以随处得到的、价格低廉的产品。生产导向型组织的管理者致力于获得高生产效率和广泛的分销覆盖面。

二是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些创新特色的产品。产品导向型组织的管理者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 并不断改进产品, 使之日臻完善。

三是推销观念。认为如果让消费者和企业自行抉择, 他们不会足量购买某一组织的产品, 因此, 组织必须主动推销和积极促销。推销观念被大量地用于推销那些购买者一般不会主动想到要去购买的商品。大多数公司在产品过剩时, 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潜在顾客受到大量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直接邮寄广告、推销电话的围攻。

四是营销观念。认为实现组织诸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 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传达目标市场所期望的东西。市场营销观念采用从外向内开展业务的顺序, 它从市场出发, 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协调所有影响顾客的活动, 并通过使顾客满足来获得利润。营销观念回避了消费者需要、消费者利益和长期社会福利之间隐含的冲突。在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爆炸、世界性饥荒和贫困、社会服务被忽视的年代里, 一个在了解、服务和满足个体消费者需要方面干得十分出色的企业, 是否必定也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而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新的观念来修正或取代营销观念, 这种新观念便是社会营销观念。

五是社会营销观念。认为组织的任务是确定诸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 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及社会福利的方式, 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提供目标市场所期待的满足。社会营销观念要求营销者在营销活动中考虑社会与道德问题。营销者必须综合考虑公司利润、消费者需要满足和社会公共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 社会营销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营销观念, 或者说, 社会营销观念的核心内容是道德营销, 即要在营销中考虑道德问题, 并合乎道德地开展营销活动。

三、社会责任理念的兴起要求企业必须道德营销

作为企业经营最重要的一项职能, 市场营销活动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深化。但是在有益的营销活动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好处的同时, 营销道德问题和现象也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社会的营销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与消费者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与社会和公众利益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与竞争者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

1.与消费者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

对消费者不公平的现象——侵害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如, 生产或销售含过量防腐剂和色素的食品、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玩具、劣质的化妆品等;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所获得的价值远低于其付出的代价。如, 由于一些食品或滋补品的真实营养成分或滋补效果很难检验, 它们是否给消费者带来应得利益便很值得怀疑。而这些内容在企业的营销广告或过程中则只字不提。

欺诈消费者的现象——虚假广告和欺诈性促销。例如, 有的企业故意对商品进行超值定价, 然后声称“特价”、“减价”或“最低价”出售, 以引诱消费者上当;有的企业在广告中过分夸大和片面强调自己商品或服务的优点, 使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 蒙受经济损失;有的企业所谓的有奖销售根本无人得奖, 或者很难得奖, 或者没有人能得大奖, 或者有奖售劣, 等等。滥用质量标志。如, 滥用“真皮”、“纯羊毛”标志, 打着“省优”、“部优”、“国优”的旗号销售产品, 给消费者正确判断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带来困难, 为劣质产品提供了鱼目混珠的条件。尤其是最近被媒体曝光的“紫砂锅”事件, 连“美的”这样的上市大公司都名列其中。号称养生紫砂内胆, 采用天然紫砂, 保证营养不流失, 健康养生……给消费者造成错觉。

操纵消费者的现象——一些企业及其营销人员利用“消费者更多地是依靠企业及其营销人员提供的信息来做购买决策”这一点对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进行操纵, 如上述欺诈消费者的现象。另外, 高压推销策略也反映了操纵消费者的现象, 如一些消费者在企业直销人员的高超推销技巧下购买了原未打算购买的商品, 许多人在购买后又感到后悔。

2.与社会和公众利益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

污染环境的现象——一些产品的制造和使用过程或包装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威胁我们的生存环境。如, 使用含铅汽油、以氟利昂作制冷剂、使用自然界难以降解的一次性包装物、生成工业“三废”等。

浪费社会资源的现象——企业及营销人员的过度促销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导致一些产品的经济寿命短于其使用寿命;过度包装造成包装材料的浪费;过度促销导致过高的广告和推销费用;过度的促销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强化了人们的物质欲望, 引起不合理的过量消费等。

增加社会成本的现象——企业在推出一些产品满足消费者个人某些需要的同时, 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社会成本, 如果企业对此又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就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如, 汽车的普及加重了道路的负担, 交通阻塞及车祸现象随之增多。又如, 香烟在满足吸烟者需要的同时, 也损害了吸烟者的健康, 侵害了不吸烟者的权利。

3.与竞争者有关的营销道德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有的企业为了谋求竞争优势, 采取不道德的竞争手段, 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 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如, 以合作、考察为幌子获取对手商业秘密;收买或雇佣对手的员工以获取商业情报;利用“经济间谍”搜集对手商业秘密;利用高新技术窃取对手商业秘密;对竞争对手开发的产品实行商标抢注等。再如, 进行有奖销售恶战、价格恶战, 在广告宣传战中贬低甚至攻击竞争对手及其产品等。

四、道德营销是我国市场经济与加入WTO的必然要求

道德营销的实质是解决企业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 妥善解决企业利益同顾客利益、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 强调营利与道德的双重标准, 杜绝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营销行为, 在谋取利润的同时, 也要满足消费、引导消费, 传递新的生活标准和新的价值准则。

企业无信不长, 这个规则在今天更为凸现,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诚信已成为企业的最大资源。企业诚信迫切地呼唤道德营销, 道德营销同样创造着无形的产品和价值。

诚信缺失, 大量的属于营销道德层面, 有些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 有的是两者的交汇。由于某些企业从狭隘利益出发, 出现了一系列违反法律及道德营销行为, 诸如在市场上销售的“一日鞋”, 销售使消费者致命的假酒假药, 销售毁坏消费者脸部的化妆品, 使农民颗粒不收的种子;采用卑劣的手段牟取暴利大宰顾客;诱惑和强迫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等。

我国加入WTO已10年, 企业都在学习和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目前,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SA8000, 这是又一张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门票”, 是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组织道德行为及社会责任的标准。它涵盖的范围包括道德、社会和环境等。SA8000标准把对企业抽象的“道德”要求指标量化了, 成为企业的道德指数。笔者认为, 我国企业急需解决假、赖、骗、诈、欺五大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外经济的迅速交融, 营销道德问题已作为一个关乎个人命运, 企业命运, 乃至地方或国家命运的大问题。

五、企业必须强化营销道德观念

营销道德观念是企业及员工对某种营销道德规范、原则和理想的正确性笃信及履行这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是一种主观的道德评价, 通过良心发挥作用。培育良好的道德信念, 能够促进员工产生强烈的道德自立、自律意识, 为企业营销道德的内化提供精神动力。

因此,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自觉地认识客观规律, 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 同时, 要通过教育引导和科学调控, 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产品道德观、质量道德观、品牌道德观、包装道德观、价格道德观、销售渠道道德观、广告道德观、服务道德观、促销道德观以及公共关系行为道德观, 使正确的营销道德观念逐步升华为员工的内心信念, 进而形成对高尚营销道德的执着追求。这样, 才能造就一支具有高尚营销道德的员工队伍, 为企业通过自律来履行营销道德规范及社会责任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成丰.企业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培林.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财经, 2006, (10) .

[3]杨屏.企业道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8.“为道德而教”——需要什么?  篇八

那怎样才算是为道德而教,或者说为道德而教需要什么呢?

首先,要完成自身的角色认同。角色认同,不能只是意识认同,行为认同必须跟上才行。第一,作为知识分子,应拥有一种国家责任,要求社会给予多,却为社会贡献少,实质是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师德水准下降。把自己的命运与国运兴衰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德之一。站至国家责任的高度,才可能不只是对自己和单位领导负责,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发展、社会的未来负责。拥有国家责任体现为不仅在传达着教育的理想,更在创造着教育的现实。第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建立起一种教育信仰,无所作为的教师,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实践和思考,而是由于缺乏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或者说教育信仰缺失。我们需要建立起为学生和自己的幸福而教的教育信仰,摒除杂念和俗气,真诚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兴趣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并给他们以不断前进的动力。为此,我们应时刻铭记自己的真实身份——教育工作者,不是应试工作者,更不是学生心灵自由舒展、个性飞扬的终结者。

其次,要明晰专业努力的方向。现今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有这么一手或几手,有善于谋赛课(或开公开课)的,有善于搞考试的,有善于写文章的,有善于弄课题研究的,等等。平心而论,做教师的能有些“专业特长”本应是件好事。但“人们的愚蠢常常在于忘记了目的而只重视了手段”。所以,要强调的是这一切都必须是为常态课的优质教学而开展的一种有意义的努力,惟一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优化教的量,保证学的质。一言以蔽之,得讲个“真”字。只有赛“真”课、写“真”文章、考“真”试、搞“真”课题研究,才算是对日常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反思、评价和创造。切不可舍本逐末,让常态课成为“水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智慧之水和人性之美的流量。

再次,要有高境界的人生追求。为道德而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种伦理和思维,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观照。一直以来,笔者非常喜欢冯友兰哲学思想中的人生境界说,即“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由此推论,对教育教学研究甚少且工资不少照样自得其乐的当属自然境界;有所上进,以写文章、谋赛课、考好试等为终极目标的则属功利境界:而“为道德而教”有益于学生个体和每个家庭,是一种利他的行为,应该属于道德境界;至于能为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理论完善作出贡献并带领教师群体突破的,就是天地境界了。我们的生命应有更高的境界追求!

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对个别教师而言,只要心中不泯人文关怀,“为道德而教”是能够修养得出来的。但是,在这个缺少大师、需要道德提醒的年代,对整个群体来说,全凭教师的自觉,定是不能持久和最终实现的。多数教师也懂道义的尊贵,但苦于“田鸡要命,蛇要饱”的莫奈,很难做到为道德而教。由是,我们在大声疾呼“为道德而教”之时,更加真切地呼唤一种受道德境界关照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出现和完善。惟有如此,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不再窠臼于“蛇”与“田鸡”的生存链,“教而不育”才不会骄横恣肆,“有教无类”才不会向迩渐远,更多的教师、学生和家长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来自教育的温暖人心的力量!

9.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篇九

2010年10月21日 10:52:2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将我国师德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代中国师德建设要有与时俱进的整体社会环境的支持

■“以人为本”原则在师德建设程序上应该转换为建设“师本”型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践

■从提高师德规范专业水平入手建立师德规范体系是师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最近评选出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事迹和精神令世人感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我国1600万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他们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热爱教育、关怀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把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献给人民教育事业,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

师德或教师专业伦理(专业道德)问题一直是社会最为关心的热点教育话题之一。“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的开展,让更多有识之士再次关注师德建设课题。在开展向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过程中,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的问题是:这些楷模的事迹体现了哪些新时代的教师专业道德、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我们需要“专业的”教师道德

在既往的经验性的教育发展阶段,师德问题与德育等问题相似。但在教育科学已有较大发展、教师专业化已经提上教育事业议事日程、师德规范制定的复杂性也前所未有的今天,师德问题的讨论和其他教育问题一样都应该有起码的专业性。就是说,当代中国师德规范的确立就不应再是一般伦理规范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充分反映教育专业的特性。教师道德应该是“专业的”伦理,而非过去一般意义上的“行业的”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当然是一般伦理在教育领域的特殊应用,但是又非一般伦理原则本身。比如一般的公正原则要求我们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很多情况下也是对的,但是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原则常常要求教师用形式上好像并非“一碗水端平”的手段处理看起来完全一样的教育事件。换言之,日常教育公正实践中比较多的是“实质性公正”,而非“形式性公正”。因此,依据教育实践的实际去考虑师德内涵的特殊性是我们有效进行师德建设的重要方法。没有教育专业的考虑,就无法建立和真正理解当代教师职业道德。此外,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的学段不同,同一个师德规范的具体要求肯定有许多差异,不同年龄、职龄、性别、学科教师的师德理解和需求也都各不相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体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等,也是师德建设必须“专业化”理解的重要维度。师德楷模们的许多优秀品质无疑值得全国教师学习,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则应该有比较专业的分析与设计。21世纪的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追求专业性、高品质的崭新阶段。与此相应,提高教师道德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性水平也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欢迎社会对于教师道德有最广泛的关心,但是我们更是由衷希望全社会对师德问题的关注能越来越专业。只有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确立起来,我们才可能确立有效的专业伦理及其评价标准。我们需要“先进的”教师道德

所谓“先进的教师道德”主要包括两大含义: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对师德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前者更多对教师而言,后者更多针对社会大众。

首先,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实际上,即便是一般道德规范也不同于经济生活的法则。因为后者以利己为博弈的基本规则,前者则以限制自己的利益方式,甚至用利他主义的超越性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因此,讲道德就意味着过高尚的生活。没有生活的理想性、超越性,也就没有道德生活本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专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应该在一般社会道德水平之上。这不仅是社会大众的期待,而且是职业特点的要求使然。试想,教师在人格上如果没有适当的高度,岂能在做人上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范跑跑”事件发生后曾经有很多人以基本人权为由,为教师的道德缺位辩护,从专业伦理的角度分析这是十分荒谬的。每个人都不是完全自然的“裸人”,特定身份尤其是特定专业身份会在他的基本人权实践上打上特殊的印记。普通人当然有平等的逃生权利,但除非万不得已,一个消防队员却没有从火场走开的自由。同理,如果你希望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和小朋友一起“平等”地争夺生的希望,则你原本就不应该进入以呵护和促进儿童全面成长为职责的教育职场。教师之所以受人尊敬,第一原因乃在于教师职业的精神性、高尚性,舍弃道德的高尚性,无以理解教育事业及教师伦理的基本特质。教书育人模范们的精神之所以值得全体教师学习,也在于他们代表了无私奉献、教育公正、教育爱等最先进的教师专业道德。

其次,对师德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中国社会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古代、现代、后现代价值观念杂糅,人们在评价师德问题时常常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一方面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性,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常常不希望孩子的老师“太有个性”;一方面社会大众希望建设平等、公正的社会,但另一方面大家又常常过分希望老师要“像老师的样子”(做无原则和片面的牺牲)、不能有哪怕最起码的权利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反问自己的是:我们对人、对己的道德标准是否应该具有起码的一致性?需要实现道德观念变革与进步的仅仅是教师群体,还是也应包括社会大众在内?因此,我们不能用落后的旧标准去评价新时代的教师专业道德。新时代师德规范的建立一定要与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一致,当代中国师德建设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整体社会环境的支持。我们需要“公平的”教师道德

毫无疑问,教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追求。但在当代社会,崇高的师德本身就意味着公正原则的落实。我们不能设想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公平正义的时候,教师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不法侵害时老是表现为怯懦。恰恰相反,教师的崇高人格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以身作则向不平等和社会丑恶现象说不。新时期的师德应该建立无私奉献和公平正义的平衡,否则我们追求的师德就是一个片面牺牲型的古代师德,那样不仅对教师不公平,更不利于教师“以身立教”,促进学生公民人格的建立,即不利于学校德育实效的提高。此外,师德规范的主体无疑是教师,教师应该是自己专业规范制定最重要的主体。任何一个没有教师全程积极参与的师德规范的产生都不仅有违公平、公正的原则,也难以被广大教师所真正理解、接纳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原则在师德建设程序上应该转换为建设“师本”型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践。

除了师德规范本身应该贯彻公平原则,处理好无私奉献和公平正义的平衡、教师专业义务与专业权利之间的平衡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以“德福一致”原则处理好师德建设的机制。道德规范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智慧。拥有道德智慧,人生就具备了“配享幸福”的必要条件。人生幸福既是道德人生的必然结果也是道德规范确立的最好理由。目前师德建设实践中,许多机构只是做师德规范的外在灌输,收效甚微。师德如果与教师个人的生命质量无关、与教师们的职业幸福无关,肯定是与伦理学的常识相悖的。因此,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如何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地建立师德规范与教师个体幸福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师德在每一位教师的“肉身”上愉快、有效地生长出来,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需要“合适的”教师道德

今天教师职业道德到底怎样?这是教育领域内外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恰当回答也需要理性、专业地分析。

在教育领域之外,每每遇到师德模范人物出现的时候,人们常常先将这些模范人物神圣化,而后由此产生对师德的刻板化理解,于是制造一个一般教师无法遵守的“神仙道德”让全体教师遵守。这种过高的道德期待既不公平,也难以实现。而每当教师们无法践行上述过高要求的师德标准,尤其是教师群体之中出现极少数害群之马的时候,媒体和公众又极容易从对教师道德形象的“神圣化”过渡到“妖魔化”,认为教师“皆祸害”、全国教师的师德水平都很低。殊不知,无论“神圣化”还是“妖魔化”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客观地看,我国有1600万名教师,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我国GDP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到全球第二,首要功臣当是中国的教师而非那些世界工厂里直接劳作的工人、企业管理者和科学技术专家,因为后者功劳再大,也无一不是教师培养的!因此社会对教师有比一般职业略高的道德期待是合理的,也是对教师职业尊重的表现,但是如用过高或过低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中国教师的师德现状,肯定是不合适的。

以上问题延伸到教育领域内部就转换为如何建立“合适的教师专业伦理标准”这样的命题。人们常常在师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师德规范应该高一些,还是应该低一些?一些人认为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此师德规范应该更多地反映教育的道德理想;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既然是规范,就意味着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应该以“底线伦理”为教师道德的标准。其实,这种貌似剑拔弩张的极端主张都是假命题。因为合适的教师专业伦理应该在道德理想和基本要求之间建立合理平衡——一方面有基本的道德要求,违背这些要求就应该遭到谴责甚或惩罚,另外一方面也应该确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作为广大教师“虽不能之,心向往之”的精神方向和更高教育人生追求的持久动力。但后者既然为理想,就只能倡导而不能作为强制执行的基本规范。目前我国教师专业道德规范总体上缺乏必要的专业分析和科学清理,随意性强争议性也就大。因此如何从提高师德规范专业水平入手建立“合适的”师德规范体系,的确是当前师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发展的希望在教育,教育进步的希望在教师。师德建设是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民族都不可能不关注与教育质量密切关联的师德建设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突出强调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必将促进教师道德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使我国师德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0.道德是教师的灵魂 篇十

——道德是教师的灵魂

潘爱菊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

一、“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二、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更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11.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道德? 篇十一

关键词 教育 教师 教师道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师德即是教师道德的简称,主要指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从古到今,师德这个话题就曾不断被提及和讨论,一直到今天,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1 教师道德的现状

当前由于社会处在转型的时期,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学校、教师,使教师的道德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的师德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现在的一些教师注重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教学生做人,甚至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就打骂学生,根本忽视了如何尊重学生,如何言传身教。

(2)师生交往中的师德问题。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和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给学生以关怀。现在的一些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始终处于权威和高高在上的状态,只严格要求他们好好学习,有时候还会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甚至现在社会中还出现了像“范跑跑”“杨不管”这种师德败坏,不管不顾学生的教师。

(3)家庭交往中的师德问题。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而家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所有的职能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和家庭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但目前出现了一些教师,不仅仅从来不履行这一职能,就算想到的时候也只是向家长告孩子的状,向家长索要财物,甚至要求家长为其办私事,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教师的道德。

(4)社会生活中的师德问题。教师虽然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但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作为社会一份子,教师也必须具有基本的道德操行,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但目前出现的一些教师,道德水平极低,过分强调个人主义,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这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 影响教师道德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其诱发的种种思想和观念,对学校教师的思想意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等都影响极其深刻。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特点,激励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滋生了一些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的情形。其次,人类社会生活中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个方面道德教育滞后、乏力,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猛烈地撞击着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2.2 教师自身因素

身为教师,要严格要求自身,但目前一些教师并不具备成为一名教师的素质,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要求不严格,成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希望有机会能够脱离教师岗位,因此只是得过且过,并不注意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

2.3 学校管理方面因素

教师隶属于学校,学校对教师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学校之间竞争加剧,学校在师资队伍培养的过程中渐渐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并且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教育引导不够,最终的考核体系也偏离主题,难以考察教师真正的道德素质。

3 我们需要的教师道德

3.1 课堂教学中需要的师德

(1)尊重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目前师生关系趋于平等,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2)教师促进。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生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要注重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采取各种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3.2 师生交往中需要的师德

(1)教师之爱。教师对学生的爱,这是师德的核心,即教师之爱。在一定的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关心学生,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给学生以关怀,当学生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要热情地给予帮助,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2)教师公正。教师能否做到公正,是其道德的主要表现。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家庭条件好,父母级别高就另眼相看,而是对于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3 家庭交往中需要的师德

(1)严于律己。在于学生家长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严于律己,不要被学生家长所抛出的蝇头小利等等所诱惑,从而丧失了教师的基本道德,严格要求自身,切实为学生的利益着想,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甘于奉献。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人员,其身上背负的任务十分艰巨,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保证自己甘于奉献,无私地履行自己教师的职责。甘于奉献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也是所有教师一生所应追求的。

3.4 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师德

(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社会中所有职业的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道德素质,而教师也不例外。既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就要不辞劳苦、不负重托,坚决地完成教育事业的重任。教师要有着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对工作一丝不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2)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学生会不自觉地学习和模仿老师的各种行为,教师不仅仅是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道德、学识等各个方面做到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己的朴实严谨的作风和正直诚实的品格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 支爱玲.高尚师德——教师生命价值的张扬和追求[J].宁夏教育科研,2006(1).

[2] 于淋.浅论师德[J].长春医学,2009(1).

[3] 王明海,杨凤翔.谈师德建设的灵魂——关爱学生[J].职教研究,2010(6).

12.道德是什么? 篇十二

在困难群体医疗保障问题上, 我们应首先明确“问题是什么”, 或者, 更确切的说是“问题有哪些”?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问题要明确, 一是困难群体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这是根本, 直接关系到所需资金数量和医疗保障水平的确定。二是困难群体急需的医疗保障内容有哪些, 以及优先提供的顺序问题, 这是关键, 直接关系到受助对象的主观感受和保障的可获得性。

面对上述两个问题, 答案是什么?一要合理界定困难群体范围和补偿标准, 积极探索支出型贫困测量方法。支出型贫困是指由于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突发事件等原因, 导致家庭财力支出远远超出承受能力而造成的绝对生活贫困。由于这些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无法享受低保, 实际处于社会救助的“夹心层”, 一旦遇到不测, 往往比低保户更困难。根据家庭支出而非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界定困难群体的办法虽然复杂, 但公平性和有效性也是最高的。上海、南京、廊坊、镇江等地已经实施的支出型贫困救助制度的有益经验值得推广。二要增加向门诊大病医保付费的倾斜力度, 尤其要提高困难群体的门诊补偿比例。对于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来说, 长期的门诊医疗费用支出对其生活影响最大、直接感受也最明显。优先提高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 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 还可以减少“小病拖成大病”的人头数, 这也符合《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的基本原则。

13.规则是道德的底线作文 篇十三

一场大火将哈佛大学图书珍藏馆烧毁,一名学生将自己违规带出珍藏馆的典籍交还给校长,而校长收到这唯一存世的书,感谢了这名学生后将其开除。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实则是合情且合理的。

规则是最基础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

也许有人会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不从轻处理这名学生呢?诚然,该学生偶然保留了珍贵的书籍,可以说为学校做出了贡献。但是,如果仅因他违规带出的书具有特殊价值,便忽视规则,予以特权,不免草率而不公。或许他在“是否交还书籍”这一心理斗争过程中,表现出了坦诚负责的一面。但事件的`主体是他将书籍带出了珍藏馆——有了“违规带书”这一行为,才有后续发展。他违规在先,悔过在后,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他的“违规”是绝无争议的,而使他对此行为负相应的责任,也是无关道德倾向的独立判断。遵守了规则,方可谈道德。

“悬镜而知平,设规而知圆。”高尚的道德需要高度的自律,而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想保持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形成规则主导的“他律”,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假设这位校长没有处罚学生,或许使诚实、知错就改的精神得到了认可,却在无形之中,对破坏校规实施了静默的放任自流。有第一例,便有第二例。这一次因为图书的珍贵与坦白的可贵,下一次就会有其他不按校规处理的理由——久而久之,“无罪”的准入线越来越低,规则便失去了约束力,其意义也不复存在。将学生开除出校或许使他正确的认识为他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但处罚是应当的,逃避带来一时的免责才是于道德不容。只有在特例上也严格处理,才能巩固规则的普适性,减少日后绝对性的违规。如此看来,缺少了规则,如何体现道德呢?

在生活中,法律便是一种普遍的规则,难道我们并不把“守法”当作一种值得宣扬的美德吗?对于具有无穷欲望的人类来说,道德的确是伟大的进步——它抑制了我们心底盲目的利己主义,使我们更团结地迈进而不受过多干扰。但道德是太过宽泛的概念,只有通过规则将其具象化,才会成为大多数人认同的声音。当这两者相悖时,并不是因为产生了对立,而是我们在看待同一件事时,看到了其中的两面性,再用道德的基础与进阶分别评判。

14.诚实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规范吗 篇十四

一、诚实问题的相关案例

在学校的道德讨论课中, 教师向学生呈现了这样一组案例:

案例一:A是二年级的学生, 在一次语文单元测验的前一天晚上由于生病未能好好复习, 第二天考试时遇到一题不会作, 恰巧那道题在书本的某页提到过。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朱迪偷偷地翻开书并瞄到了答案。

案例二:B是初三的学生, 为人热情, 学业成绩处于班级上游, 不少同学有问题都会请教他。有一次学校组织一场模拟考, 这次考试关涉到保送重点中学的资格且名额有限。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一道数学题, 这道题之前有同学向他请教过, 他也向他作了解答。考试的结果是, 那位同学以几分之差与保送资格失之交臂, 而B同学则稳当入围。后来才知道那位同学所差分数恰是前几天向B请教过的那题的分值, 为此他愤慨不已。

案例三:C是一位奴隶, 某天不小心打碎了主人最珍爱的古董, 主人早前便扬言, 谁要打碎了这个古董, 必死无疑。为免遭一死, 当主人盘问时, C撒了谎, 将一切嫁祸于家里不能为自己辩解的小猫。

案例四:D是一名医生, 他有一名重症患者, 家属一直都向他隐瞒病情。有一天这位重症患者终于忍不住, 向他询问自己的病情。他陷入了两难, 因为一般情况下, 如果病人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会加重患者病情。这一情境下, 他面临着这样的难题:“病人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 医生须诚实告知”和“诚实告知病人后, 可能不利于治疗”。经过理性思考, 他最终选择向病人隐瞒病情。

案例五:E是初一的学生, 有一天走在大街上碰到一群衣着怪异、拿着长棍马刀的小青年经过, 他们堵住他询问刚才有没看到一位穿红衣、中等身材、脸庞瘦削的男子经过, 朝哪个方向走的, 并扬言要杀了他。D很害怕, 其实他刚刚确实见到过这样一个人, 考虑再三后他还是指向了相反的方向。

当遭遇以上的伦理问题时, 我们如何评判各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否依然坚持诚实是绝对的道德规范?倘若坚持其中至少一个不是绝对的, 这一困难是否可避免?道德规范本是追寻“善”的依据, 当遵循一种规范将引发不良反应时, 是否还有必要坚持下去呢?在此引发的便是关于“诚实是否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规范”的争论。要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需厘清诚实和绝对的道德规范的相关含义。

二、诚实和绝对道德规范的意蕴

1. 诚实

何谓诚实?在我国, 如今称谓的“诚实”, 即先秦儒家指称的“诚”。它作为一个具体的课目, 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规定。儒家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对此进行了剖析:一是在本体论上, “诚”指万事万物的客观实在性, 即天道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故《礼记·中庸》云:“诚者, 天之道也。”诚就是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意思。二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 指对“天道”的客观真实的反映, 即“人道”效法“天道”的真实性, 尊重客观规律。故《中庸》又道:“诚之者, 人之道也”。三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 指尊重事实和忠实本心的待人接物的态度, 即真实反映事物求真, 诚实无欺, 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朱熹有云:“诚, 实理也, 亦诚悫也。由汉以来, 专以诚悫言诚。至程子乃以实理言, 后学皆弃诚悫之说不观。《中庸》亦有言实理为诚处, 亦有言诚悫为诚处。不可只以实为诚, 而以诚悫为非诚也”。“诚悫”即“诚实”, “无欺”不仅指不欺骗别人, 同时也指不欺骗自己。由于“诚”的基本含义是“实”, 所以“诚”后来发展为“诚实”。从伦理学角度看, 诚实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可概括为待人处世的一种真实无妄、诚实无欺的态度和品行。[它包括语言和行动两方面, 而属于行为范畴。诚实和欺骗并不取决于所传达的信息在客观实际上的真假, 而取决于传达的信息在传达者的主观动机中之真假。诚实便是动机在于传达真信息的行为。

2. 绝对的道德规范

伊曼努尔·康德 (I.Kant) 认为道德规范是一种绝对命令。要弄清绝对道德规范的含义只要明晰何谓“绝对命令”。从某种程度上说, “绝对命令”是相对于“假言命令”而言的。通常我们所说的“应该”这个词是与道德无关的。例如“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教师, 就应该获取教师资格证”。其模式是:倘若我们有某种欲望, 并认识到某种行为能帮助达成这一愿望, 于是便得出结论:我们应该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康德称这些为“假言命令”。在此, “应该”的约束力依赖于我们有相关的欲望,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拒绝相关的欲望来逃避它的约束力。相反, 绝对命令属于道德义务, 不依赖于我们特定的欲望。其形式不是“如果你想要某个结果, 那么你就应该做某事”, 而是“你应当做某事, 就这样”。因为理性的存在使得人们能接受绝对命令, 不管你的特殊需要和目的是什么。

根据康德的观点, 作为一个有理性道德行为的人, 就意味着被“普遍法则”——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例外地坚持的道德规范所指导, 诚实就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规范。[5]这一规范将诚实作为普遍的道德规范, 要求我们在待人做事时毫无例外地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

三、案例解析

1. 基于结果论的辩护

在阐明这些有关诚实的问题时可采用结果论的伦理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行为的善恶取决于行为的后果, 某种行为道德或不道德由它的结果来决定。其主张是正确的行为是使善最大化的行为。它常见于功利主义 (utilitarianism) 的主张中, 英国哲学家杰尼米·边沁 (J.B.Bentham) 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J.S.Mill) 提出关于社会公正最有影响力的观点, 其核心理念就是社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为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利益”的原则。[7]这种推理方式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把一部分人视为达到另一部分人的目的的手段, 即为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其最终目的是使“善”的最大化。那么, 何为“善”呢?在柏拉图看来善有许多意义, 它可以述说实体, 如神或努斯;可以说性质, 如德性;可以说数量, 如适度;可以述说时间, 如良机;可以述说地点, 如适宜的住所等等。善的事物有两种:一些是自身即善的事物, 另一些是作为它们的手段而是善的事物。具体运用到诚实与否这一具体事件中, 首先需确定撒谎可能带来的好处, 那就必须在撒谎和诚实分别带来的收益和伤害的多少方面作出权衡。如上文所述, 医生的“不诚实”有助于患者的治疗, E的“不诚实”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 这些“不诚实”都包含有向善的含义, 它们自身虽然难以说就是善的事物, 却因其在特定的情境中作为一种获取善的手段而导致良好的结果, 因此, 它仍是一种德性。

然而, 康德坚持撒谎是错误的。首要理由是:禁止撒谎直接从属于绝对命令。第一, 我们应该只实施这样的行为, 它符合我们能够决意普遍采纳的规范。第二, 如果我们要撒谎, 我们会遵循“撒谎是允许的”这一规范。第三, 这个规范不可能被普遍采纳, 因为它会弄巧成拙:人们将停止彼此信任, 那么, 撒谎就没用了。因此, 我们不应该撒谎。在某些情况下, 诚实的结果是不好的, 而撒谎的结果是好的。然而, 我们不能确定行为的结果会是什么, 好的结果不一定到来, 坏的结果也不一定发生。因而, 最好的策略是避免已知的恶——撒谎, 让可能的结果顺其自然, 即便结果是坏的, 他们也没用错, 我们决意尽我们的责任。因此, 经过全部深思熟虑的诚实是神圣的, 并且是理性要求的绝对命令, 不受任何权宜方案的限制。

针对康德的推理, 哲学家伊丽莎白·安斯康 (E.Anscombe) 提出质疑, 认为康德思维中的撒谎仅仅是撒谎, 而没将它与其他任何的特殊情境结合起来。倘若没有关于行为的适当描述的约定, 他的关于可普遍化准则的规范是无效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我们能非常确信诚实的结果会是什么, 此时便无需犹豫要否诚实的问题。虽然我们会承担撒谎的坏结果的道德责任, 但我们不承担诚实的任何坏结果的相似责任。所以, 康德的论证是有待商榷的。

2.“不诚实”的四种类型

上文案例中呈现了不同情境下遭遇的诚实问题, 概而言之, 包含以下四种类型:

案例一:为自身利益, 品德缺陷而不诚实。当“不诚实”后可以得到某些利益 (A为了取得好成绩, 借此获得老师、同学的赞扬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等) , 主体会倾向选择“不诚实”。“诚实”毕竟不是一种直接可当作“利益”的东西。这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诚实”。

案例二:可能涉及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中B错把那道题的错解当成正解授予他人, 其主观目的并不是误导他人, 而是主体由于感官、知识、能力等的局限性, 而把某些假象当成事实。在说谎者看来, 他们真诚地相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这种“不诚实”十分隐蔽, 且说谎者因自以为是而较容易导致拒绝反省。第二种情况跟案例一中相似, 由于保送重点中学的名额有限, 受利益驱使, B在知晓正解的情况下故意将错解授予他人, 其主观动机在于传递假信息, 目的在于误导他人。

案例三:C由于暴力, 人最基本的权利 (如生命权) 受到威胁而不得不对主人撒谎。在这一情境下, 主体预先知道“诚实”将会招来不利的后果时, 对这种不利后果的恐惧通常会战胜诚实的愿望, 最终选择用“说谎”来摆脱被迫害的后果。

案例四、五可以归类为他人利益指向的“不诚实”。这类谎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活动指向对象的利益而说的“谎言”, 案例四中医生不告诉重症患者真实病情就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类是为了“第三方”的利益而“说谎”。这类谎言是为“说谎”双方以外的其他主体的利益而说的“谎言”, 案例五中E之所以不告诉持长棍马刀小青年他们所追杀的人的具体位置, 就是想挽救那位“第三方”。

中国古代的儒家也认为诚实不是绝对的, 不是无条件的。《论语》记载:

儒家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 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 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子路》)

因此, 言信行果不一定能做到孝悌, 也就是说信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孟子也曾说过:“大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13]信服从义, 义是最高的原则。所以, 儒家并不把诚信看成绝对的, 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失信的。

第三、四种类型便可纳入儒家所言的特殊情况之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评论:要挟、强迫的盟, 神不会理会的。亦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面对已预见的危险, 处于判断和逻各斯而做出撒谎的行为是出于品质的”。因而, 何怀宏在《良心论》中否定康德“拒绝一切谎言”说, 认为“我们并不是主张有些谎言是可以提倡的, 而是主张有些谎言是可以原谅的。”介于此, 我们将前两种谎言称为“非必要的谎言”, 后两种称为“必要的谎言”, 且后两者属于可被原谅的范围内。在此, 需当心“谎言”被必要化, 即“非必要的谎言”被当作“必要的谎言”。“诚实”是常态、是缺省值, “必要的谎言”是异态, 是特殊情况, “必要的谎言”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

四、对学校中诚实教育的启示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中, 诚实教育的实效性不甚理想,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对诚实问题不求甚解, 各种应避免的不诚实行为屡见不鲜。鉴于诚实并非是一条绝对的道德规范, “对诚实与否一概而论同样会毁灭诚实的德性”。因而, 在诚实教育实践中不仅要教学生“要诚实”, 更重要的是要告知学生“诚实的理由”及“诚实的条件”, 让学生知道在哪些特殊情境下可以选择“不诚实”, 即对待诚实问题要根据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于适当的人和出于适当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选择:对于为了自身利益, 而主观动机在于传递假信息的“不诚实”是一种品德缺陷应坚决杜绝;由于感官、知识、能力等的局限性, 将自以为真的假信息传递给他人及主体遭遇暴力威胁的“不诚实”应给予原谅;而为他人指向的利益而“不诚实”应予以提倡。概而述之, 对待诚实与否的困惑, 应持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 即恪守中庸的原则, 既无过, 又无不及, 在道德实践中掌握诚实行为的分寸与尺度。这一对待诚实的态度凸显了具有理性的道德主体在具体道德实践中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鲁芳.道德的心灵之根——儒家“诚”论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淑芹.信用伦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3]王海明.道德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斯图亚特·雷切尔斯.道德的理由.杨宗元,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肯尼思A.教学伦理.洪成文, 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 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8]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国内户外音乐节的发展下一篇:心内科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