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调研材料(共11篇)
1.循环经济调研材料 篇一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问题和困难
据统计,遵义县大小集镇日生活垃圾200吨、农村日生活垃圾400吨左右,除县城集镇垃圾进行统一清运填埋外,其余集镇均为露天垃圾场,而农村垃圾更是随意丢弃,造成环境、土地、水源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逐步完善,但小集镇生活污水经简单处理后排入河流、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山塘,造成水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在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和产品农残超标等危害。
与此同时,现实中循环产业链延长难、养殖粪便处理难、人才设施匮乏、政策法规缺失等,制约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利用现状
现有资源再利用。一是探索应用优良模式。推广应用粮经套作、设施栽培、稻鱼共生等优良模式,在季节衔接和茬口安排上注重温、光、水、肥、空间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县探索出“林+鸡(种天麻)、果+草+牛(羊)”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既保住“绿水青山”,又建设“金山银山”。三是推广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秸秆氨化用作饲料降低养殖成本,秸秆腐熟入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结构。同时,提高清洁能源运用水平。
变废为宝再利用。采取“猪—沼—果(菜、粮、油)”等循环模式,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产业链。
产业链延伸再利用。龙头企业将一产与二产有机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泉源菌业以酒糟为主要原料,生产黄金针菇,菌包再发酵加工成有机肥,探索出“酒糟—食用菌—有机肥”循环农业模式等。
一二三产循环综合利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注重农业休闲生态功能发挥,让游客在休闲中观光,在观光中体验,推进一产接三产,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发展对策
加强组织领导,增强生态环保循环意识。要切实将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始终,树立“发展与生态底线”意识,在发展中更加注重废物、垃圾、污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高生态环境和农业循环认识,强化保护生存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的理念,养成应用科技节本增效、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环境卫生整治保护、生产废物循环利用的良好习惯。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强化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农业废弃物循环技术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新型长效缓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农药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推广应用,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和安全新品种。加大桔杆综合利用,加快田间清洁工程,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建立完善机制,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深入实施农村沼气清洁工程、雨污分离工程,促进畜禽排泄物、农村生活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初加工下脚料开发利用水平,减少加工环节的消耗浪费和废物排放。建立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及其包装物的集中回收处理机制。
因地制宜发展,探索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按照循环化、立体化、无害化要求,推广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加快发展“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原料利用率和产品科技含量。合理安排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总量。
强化示范带动,加快农业循环示范基地建设。县级以“5个100工程”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快循环型农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镇(乡)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农业循环技术,建设一批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节水灌溉、秸秆综合开发、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示范基地。
注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配套建设垃圾设施、雨污分离工程、沼气能源工程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村集中、镇清运、县处理能力和水平。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空间,弘扬农业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展示现代化农业魅力。
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业科技科研与推广。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治理技术,绿色环保农资产品等,加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展。
2.循环经济调研材料 篇二
西城循环经济工业区建于2006年, 总体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西城园区依托当地再生资源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初步形成了以再生铜铝资源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园区, 西城园区是“安徽省特色产业基地”和“安徽省生态低碳示范基地”, 并正在申报国家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项目。
2006年6月西城工业区实现产值10亿元, 创税2200万元;2009年完成产值20.5亿元, 入库税金8000万元;2010年完成产值26.3亿元, 入库税金9300万元。通过几年来的发展, 园区已形成年产20万吨再生铝、2万吨再生铜、5万吨铁铸件的生产能力, 成为皖北再生铝铜的产业龙头以及全国6大再生铝生产基地之一。
西城循环经济工业区再生铜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产品日益丰富。
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生产企业56家, 产品主要有不同规格的合金铝锭、铝线、铝棒、铝板 (带) 、铝铸件、建筑铝型材、电磁线、电机配件、等26个系列品种, 产业链条正逐步延伸。
2. 园区发展不断规范,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2007年列入“861”行动计划和阜阳市“6611”工程, 园区总体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 已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 并编制完成了园区控制性详规、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产业发展规划, 园区基础设施功能区划明显。
3. 节能减排工作不断进步。
从园区成立以来, 就非常注意节能减排, 熔炼炉从小坩埚发展到目前的双体圆形炉。每吨再生铝的耗煤从2006年的500公斤降至今年的160公斤,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4.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市委市政府科学规划, 正确领导, 园区再生铜铝铁产业发展迅速, 成为界首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极。
二、主要措施
1. 从工作效能着手, 提升服务管理能力。
西城园区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协调服务、企业管理等方面入手, 明确责任, 积极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职能。西城园区坚持不懈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务, 从各种证照的办理到企业财务规范、企业退税, 无不尽心尽力。
2. 以招商引资为依托, 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突出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的招商理念, 着力引进规模大、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政策和财政增加收入做贡献的项目。五年来共引进了以安徽鑫林铝业、枫慧金属、天利电磁线、金川金属二期、弘扬金属、邦手机电等为代表的几十个企业, 日益生机勃勃, 使西城工业区成为全国知名的再生铝产业基地。
3. 以项目推进为抓手, 激发园区上升势头。
在项目建设上, 突出重点, 对所有项目进行认真梳理, 将项目分别按推进难易程度进行分类, 确定推进重点, 排出每月项目推进计划。五年来共新建规模以上企业项目36个。
4. 抓好协调服务, 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深入一线为企业服务, 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了帮助企业度过金融危机和税收改革带来的压力, 五年内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共为企业争取流动资金贷款2.5亿元, 同时抽调专人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共同加快企业退税流程;
5. 抓企业整合, 盘活企业闲置资产。
对园区现有闲置企业逐个摸排、登记造册, 督促入园企业快建设、建设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早达产, 通过转让、租赁、合作经营等形式逐个盘活。五年来共收回土地22宗, 盘活闲置厂房15处, 重新出让给有投资实力的企业办厂。
6. 推进环保技改, 提高节能减排能力。
过去的五年西城园区积极配合环保部门, 在初加工区建成4个大烟囱, 进行集中治污。为了加大环保技改力度, 企业全部推广煤气发生炉和熔炼炉的升级换代, 通过生产运行, 基本上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几点建议
1. 加快铁路北侧和高速公路两侧的建设步伐。
国土、城建部门要加大土地收储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充分利用6.7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 提高投资和引进外资的速度, 打造一个百亿元园区。
2. 大力发展下游产业。
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 有效延伸产业链条, 建设大型再生铜铝下游产业企业, 满足不同行业对再生铜铝铁深加工产品的需求。
3. 有以色金属回收大市场为依托, 建设国内一流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加强对废旧铝制品回收、废旧钢铁回收业, 废旧家电回收和拆解业实行圈区管理, 组建正规、大型的交易市场。
4. 围绕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需求, 培育2-3年大型企业集团。
支持华翼金属集团、金盈铝业、枫慧金属、金川金属、大江金属等骨干企业全面发展, 自主研发或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 扩大生产规模, 形成产业化。今后五年, 再培育2-3家大型企业集团, 以提高园区在国内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5.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经济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育企业力度, 华翼金属集团、金盈铝业、华发铝业、枫慧金属、伟腾车业、大江金属等骨干企业要建立一整套现代化集团制度, 建立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管理模式, 促使企业做大做强。
6. 提高企业和技术创新能力。
(1) 实行开放式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资源, 加大对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 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2) 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工作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循环经济 经济效应有多大 篇三
循环经济真正备受关注源自今年5月底,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的表示:中国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预计到2015年,循环经济产值达到1.2万亿元。不过,循环经济虽已是家喻户晓,但却鲜有人能说清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范围比较广,再利用、循环利用、减量利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告诉《英才》记者。“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被称作3R原则。那么,遵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处是什么?发展循环经济又存在哪些瓶颈?
难以计量
循环经济的概念听起来模糊,但循环经济却并不遥远。
湖北宜化集团于去年,在新疆进行了百亿元的投资,而此前也已经投资了几十亿元,这个项目打造的就是低碳循环经济园。“将煤化工、采矿、煤矿、尿素、水泥,循环起来,做成个循环经济园。”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告诉《英才》记者,“在这个园区,二氧化碳能够变成尿素,进而达到了减碳。”
早在2008年,记者在乐山五通桥区进行多晶硅产业实地调研时,也发现为处置多晶硅的有毒附属品四氯化硅,而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四氯化硅是一种带有剧毒的化学物质,不便于长途运输和就地掩埋,处理不善将直接给人类和生活环境带来巨大危害。
在最古老的多晶硅生产工艺中,并没有妥善处理四氯化硅的方法,而是采取简单的酸碱中和后就地掩埋。光伏产业兴起之前,多晶硅的产量很低,只有几十吨。因为量小,其副产品就被化整为零后掩埋了。但是光伏产业的兴起,已经不能采取最古老的处理方法。当地政府就引进了新的处理技术,将四氯化硅生成白炭黑。“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姜克隽说。
“循环经济实际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减量,减量是相对于节约、提高效率而言的;还有一个是变废为宝,也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让它循环起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英才》记者,“资源再利用里边也有交叉的,通常所说的三废,其中很多东西都能把它再变成新的资源。”
不过,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代价颇高。
节能减排对企业亦有好处,降低消耗,就减少了能耗的支出,这是盈利。但蒋远华感叹,节能减排对很多企业也是包袱,因为技术不达标、管理不善,更重要的是投入不够,规模不够。
“刚保本的工厂,没有能力投资价格高昂的环保设备。”蒋远华表示,宜化集团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没有集群就没有循环,集群的效益能够使不盈利的项目实现盈利。但湖北宜化并没有具体的估算过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带来的价值以及节约的成本。
“不同品种,不好算。”蒋远华举例说,“过去废渣处理每年都要花三四个亿,现在做了卖渣公司,将废渣卖掉还能变现三四个亿,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李佐军与蒋远华有着相同的感受,循环经济的经济效应到底有多大,难以估算。“这是因为循环经济,既可以通过节能安排、资源节约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法律、标准、行政的手段(拉闸限电、谈交易等),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节能减排的效果。”
单独将循环经济本身拎出来,计算它究竟能产生多少作用,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减量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好界定的。
李佐军认为,减量化涉及到资源的节约问题,节约就是体现效率,减少浪费,体现效率的手段就涉及到技术、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的增加、结构的优化等。这就不完全是循环经济本身,它还包含了其他很多相关的问题。
所以,减量化把循环经济的外延扩展的很大,使其不太好界定,模棱两可。但是如果要从减量化方面考量,将所有的节能减排都放在循环经济概念里,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缺陷了。
不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固然难以计量,但另一方面,即再利用资源化,则是相对具体的,也就是把废物、垃圾等排放的东西,再变成新的产业、新的效益。
经济瓶颈
政策支持已是百箭齐发。
日前,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签署了《关于支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但是,政策也并非能解百忧。
“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也出台了,但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那么多问题。而且循环经济本身也有天生的缺陷,如分散、规模小等。以垃圾为例,垃圾不仅很分散,规模也很小,很难实现规模经济,这些问题不是光靠政策就能解决的。”李佐军认为,即便是所有的规则都制定出来了,能真正落实到位,在当前的体制下,也还要面临很多特殊的难题。
然而,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成本、减少能耗、减少排放,增加经济竞争性。
“能够做循环经济就尽量去做,没有循环经济的社会,必然会在未来竞争中败下阵来。”姜克隽认为,目前循环经济的主要瓶颈,仍然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循环经济理念需要贯彻到所有经济发展格局中,尽力做到循环经济体系。现在,由于仍属投资驱动,有投资就去建厂,无法很好纳入一个大的循环经济体系中。
虽然是投资在拉动循环经济发展,但李佐军认为“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才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在李看来,技术等问题都是能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则是每一个企业、个人或者相关的投资机构,发展循环经济的得失是什么?“没有经济性,再怎么吆喝他也不会干。有效益、有回报,投资者才会感兴趣。”李佐军说,当前最难的问题是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设计,让参与循环经济的这些过渡主体能够得大于失。
对于初期可以通过政府主导来引导投资的理念,李佐军认为,即便政府引导也一样需要投入。政府的投入只能来自财政收入,也需要机构,无论是事业机构还是企业主体进行管理,最终又将政企不分。
“政府能做的,就是创造环境、制定政策、因势利导,至于具体的费用支出,政府不要介入太多,还是要引导市场、企业去做。”李佐军认为,不能奢望循环经济能解决所有难题,因为它仅是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个手段,与其他的手段相辅相成。
4.紫阳县循环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四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近年来,紫阳县积极倡导实践循环经济,围绕富硒食品、清洁能源、特色矿产三大产业,推广先进工艺技术,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良好,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布局,按照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狠抓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得以夯实。以富硒茶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茶园总面积发展到17万亩,2010年茶叶产量达到2983吨,实现综合产值5.6亿元,是2005年的5.2倍;建成3万亩标准化魔芋种植基地,年产1000吨魔芋胶生产线顺利投产,实现综合产值1.4亿元;畜牧、蚕桑两项传统产业稳步发展;设施农业已经起步,建成大棚蔬菜1000亩、秦巴硒菇种植基地2万平方米;建成2万
亩厚朴基地;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38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全县立体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积极开发应用农村新能源,推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建成户用沼气池9725口,秸秆用于生活燃料、堆肥、部分还田,部分作物秸秆及桑枝残粪用作食用菌培养基,畜牧业的下脚料对农作物进行施肥等循环应用得到较好发挥。
(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工业产业链建设,打造经济、环保、生态新型工业,通过技术引进、资源整合,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减排逐步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清洁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建成14条清洁化茶叶生产线,提高了茶叶清洁化生产水平;康洪公司实施技改扩能,对178个基层烘茧站茧灶进行节能改造,达到了节能减排目标。康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农作物下脚料栽培秦巴硒菇,在绿色环保中实现循环生产。煤矸石发电、提钒、生产灰渣砖已纳入规划,正在进行前期准备;二是清洁能源使用规模扩大。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电产业,“十一五”期间建成水电站16座,装机总容量达6.5万千瓦,形成以汉江水电公司为代表的5户清洁能源规模企业,年发电量达2亿度。三是矿产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提高。锰矿整合划转到湘贵锰业公司,实现了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矿渣制砖已完成规划设计。恒佳伟业公司整合了全县板石生产企业,积极推广先进洞采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达15%以上,年产板石达到200万平方米;四是
生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建成集商贸、流通、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硒谷生态工业园区,陕煤集团充分利用富硒自然水,年产25万吨矿泉水生产线即将投产;建成双安农业科技示范园,设施蔬菜、秦巴硒菇、生猪养殖、富硒油茶等农产品实现综合开发。两大园区的建成,促使产业聚集度逐步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三)循环型社会建设现状
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循环型社会建设效益初显。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编制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已开发富硒茶观光园、擂鼓台森林公园、任河漂流等生态项目,逐步形成山水相依的生态休闲旅游格局,旅游业带动农业、餐饮住宿业、商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二是商贸流通服务业链条初步建成。以蔬菜、肉类等农副产品为主的农贸市场建设初具规模,连锁经营逐步覆盖城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推进;仓储冷藏物流已经起步,商贸流通活力逐步增强。三是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电话普及率达到95%、通讯覆盖率达到97%以上,所有建制镇用上互联网,所有行政村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站。
(四)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围绕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紫阳的战略目标,我县生态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十一五”期间,造林建园85万亩,111.5万亩天然林、49.76万亩退耕还林和145万亩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商品林采伐量为零,森林覆盖率达到55.7%;完成重点小流域治理612平方公里,任河、汝河、渚河等重点水域地表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重点企业治污效果明显,基本实现达标排放,环境质量稳步上升。
二、我县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县循环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粗放型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未得到改变,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循环经济发展层次不高。循环经济理念引入时间短,实际工作中缺乏高度和深度;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产品互补、资源互用能力不强;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共识,社会大循环仍未启动。
(二)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现代农业起步较晚,规模效益不明显;工业经济发展仍然是粗放式资源消耗型,新型工业没有形成规模;现代企业链不完善,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低,规模扩张进程缓慢。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生产方式和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工艺水平低,技术改造能力弱;矿产品精深加工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规模产业经济不突出,资源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矿山管理水平低,市场适应性差。
(四)科技发展水平低。科技基础设施薄弱,科技人才少,经费投入不足;生产者素质偏低,传统生产大量存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窄;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创新能力弱,缺乏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专利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五)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地理条件恶劣,地质结构脆弱,抵御灾害能力弱,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受资金和项目的影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三、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及对策
县发改局已聘请中国东西部研究院初步编制了《紫阳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目前正在修改完善。按照这个规划,提出我县下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工作:
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农业、矿产、水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食品、特色矿产、清洁能源三大产业,稳步发展农业,重点发展工业,积极推进全国标准化茶园基地、陕西省优质农产品产业示范区和秦巴山区优质药源基地建设,建设山青水绿、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态新紫阳。
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结构趋于合理,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业等基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逐步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三废”综合利用,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结构逐步优化,完成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改善,循环型生态县城逐步建成。
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重点:
——强化发展循环经济机制。结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提高决策部署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体
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倡导群众实践绿色消费,启动社会大循环。
——抓好农业循环经济。继续抓好双安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快发展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秦巴硒菇、富硒油茶为主的现代农业,实行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示范带动农业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发展紫阳种无性系丰产茶园4万亩,推广无公害管理,建设生态有机茶园3万亩,加快茶叶生产线更新升级,提高清洁化生产水平;做好退耕还林管护和天然林保护,实施人工造林工程;大力支持蚕桑企业开发丝绸和蚕桑副产品;加强中药材、魔芋等农业资源的生态加工;建立生活废弃物回收站,加大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在农村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农村新能源,推进沼气池建设;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实施茶树紫阳种、皱皮桔、陕南白山羊、紫阳黑猪等地方优良品种选育工程;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农村“五改三建”实事工程。
——抓好工业循环经济。一是加快富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帮扶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紫阳富硒矿泉水”品牌,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充分发挥园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快发展特色矿产工业,加强金属矿中锰矿、毒重石、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力度,加快解决选矿分离工艺问题;加速优质板石和新型轻质、节能、环保建材产品的生产,采用板石洞采技术,提升板石开采能力,改造现有制砖企业生产工艺,推广页岩多孔砖生产;三是加快尚坝、八庙梁等9座水电站建设进度,力争201
2年全部建成发电;四是实施康洪茧丝、魔芋初精加工技改扩能;积极争取煤矸石发电综合开发项目和煤化工深加工项目建设。
——抓好循环型社会建设。一是抓好现代流通,实施清洁生产策略,选择绿色运输,实施绿色包装,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积极构筑区域物流中心,发展以县城和向阳为中心的商品集散与铁路物流区,以蒿坪和汉城为中心的富硒食品物流区、以高滩和毛坝为中心的工矿产品物流区;发展沿铁路、高速公路的南北通道和沿汉江航运的东西通道。二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以富硒食品、民歌茶艺、民间工艺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地方特色浓、文化内涵深、投资效益高、商业形象好的特色绿色商品;深入挖掘紫阳文化,精心打造旅游线路和旅游核心景区,加快旅游村建设;三是加大“两型”社会建设。推广应用太阳能,推进建筑节能,推动交通运输节能,指导好商业和民用节能,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环境,实行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我县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在实践过程中,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体制,转变发展方式,全民积极参与,才能促进“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生态新紫阳的宏伟目标。
5.循环经济调研材料 篇五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10月下旬,由宋敬国主席带队,三位副主席、部分市政协委员、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组成四个调研组,分别深入两区五县,采取听汇报、实地察看、座谈讨论等方式,围绕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1135”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有力促进了我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2009年12月,《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并下发实施,省上又下发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甘发〔2010〕5号)。2010年4月,我市成立了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22个部门为成员,具体负责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6月,正式出台了《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市贯彻省上《总体规划》的支持政策、重点实施的项目等。我市将重点打造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8个特色生态产业园区,涉及7大类、120个重点建设项目。
(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为明显成效。近年来,我市围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等五大主导产业,努力引导企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促进了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了行业标准,有许多企业甚至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市有5户企业被列为甘肃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先后关停了15户落后产能企业和27户高污染企业。2009年,全市万元GDP 能耗为0.687吨标煤(不含大唐甘谷电厂),同比下降4.72%,超额完成省上确定下降4.5%的指标,前四年累计下降16.22%,完成了能耗下降16%的进度要求;化学需氧量排放1.1486万吨,较2005年下降24.93%,超额完成18.3%的指标;二氧化硫排放2.1399万吨,较2005年下降16.12%,超额完成2%的指标。
(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迈出实质步伐。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进入实施阶段,总投资20亿元的星火机床产业园和总投资36亿元的华天电子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10亿元的天水长城电器产业园项目已开始前期选址工作。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清水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已被省上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园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园区企业间共生为抓手,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的延长产业链,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内已入驻17户关联企业,分为牛、猪、鸡养殖,花卉、瓜果、食用菌种植,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等,初步形成了产品及资源能源消耗的闭路
循环、能量多级利用的发展模式。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的清水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进行,今年计划入园项目3个。两年来,我市共组织企业申报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72个,有42个项目得到国家扶持资金1.266亿元。
(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近年来,各县区根据各自实际,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一是“种植—养殖—能源沼气建设—沼渣沼液还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正在形成,逐步实现农村能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秦安县形成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果品、马铃薯—加工果汁、淀粉—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种植绿肥—压青—有机肥”、“猪—沼—菜(果、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五种农业生态循环链,提高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生产。二是积极发展生态养殖,畜牧业实现新的发展。武山、清水两县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模式,积极探索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具有环保、清洁、无污染、零排放、省工、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特点。三是农村沼气工程全面推进,沼气建设迈上了新台阶。2009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完成40177户,累计建成“一池三改”农村沼气池91227口,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万吨。
(五)绿色城市建设起步良好。一是资源综合利用率较高。目前,全市锅炉炉渣、粉煤灰、矿渣、建筑废渣及果渣等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90%以上。同时,通过推广秸秆青贮氨化、草粉加工发酵等调制加工技术,提高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二是能耗指标高、污染严重的小锅炉大部分被取缔淘汰,集中供热覆盖面增大。2009年,全市共清理登记锅炉房215座、锅炉489台,关停能耗指标高且治理无望的燃煤锅炉59台。三是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全面推进。2009年以来开工建设的麦积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甘谷县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秦安县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武山县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天水市污水处理厂及天水奔马啤酒公司、天水华天科技股份公司、天水长城果汁公司、甘肃新恒达化工公司、天水卷烟厂、天水东方纸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通过环保验收。四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展顺利。目前,人均城镇生活用水达到76升/人·日,农村人口日用水量达到人均22升/人·日,同比下降10%以上,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约为30%。工业用水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为78m3,重复利用率为45%。同时,各县区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秦安、清水、武山三个试点县各建成500亩以上的节水灌溉示范基地1处。另外,2009年全市淘汰技术落后车辆1500辆,争取国家汽车报废补助资金58万元。
二、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认识还不到位。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影响,一些领导、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认识不足,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不深,没有将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真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发展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尤其在资源的利用上重视开发,忽视节约保护,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意识比较淡薄。
(二)资金严重短缺。长期以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市、县(区)尚未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不利于调动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从企业来讲,我市大部分企业实力较弱,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开发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耗,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有的企业虽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循环技术和设备,但后续生产资金普遍紧缺,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链条不长。近年来,我市循环经济虽然得到一定发展,建立了一些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但多是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的小循环,产业链条较短,总体水平不高,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产业链还没有建立起来。麦积区九龙山畜禽业公司、嘉信乳制品公司等企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饲料需求日益增加,但因当地没有饲料加工厂,饲料需从兰州、陕西等地购入,增加了成本,仅九龙山畜禽业公司每年购买饲料就要多支付60多万元,加重了企业负担,制约了企业发展。
(四)发展合力不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当前,我市虽然出台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了发展循环经济领导机构,但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各方职责、发展目标、体系建设、推进举措、监督制约机制等不够明晰、不够协调的问题,尤其是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等重要环节衔接不够,在全市尚未完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公众积极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五)政策法规不完善。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循环经济法和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但配套法规还未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产业、技术、税收、土地、信贷以及市场准入等政策都还不完善,循环经济统计监测、考核制度及标准体系还未形成等。
三、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要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我市能源资源缺乏的市情,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循环型产业链接为纽带,以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技术创新、引进、推广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逐步完善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调节,企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保障措施完善的天水循环经济发展和运行机制,确保实现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代发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当前要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要在各新闻单位开辟专栏,对《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进行
持续深入的宣传,在显要位置设立“打造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等广告牌。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市上下深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选择,谁重视谁受益,哪个地方做的早做的好,哪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就能健康持续发展;使各级领导及全体干部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并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和职工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按循环经济的思路上项目、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是强化领导。市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是落实责任。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抓贯彻落实。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办法,将主要的指标评价纳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考核体系,定期考核,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奖罚分明。三是研究制定政策。参照省上文件,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出台我市《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制定扶持政策。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相关部门和各县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强对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和统筹安排,把落实《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工业循环经济:要努力抓好三大产业园区建设和市、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工作。围绕三大产业园区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抓好市、县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因地制宜,着力构建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园区。农业循环经济: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农作物秸秆气化、农村户用沼气等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养殖基地、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积极推广“基地化种植养殖—规模化精深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服务业循环经济:要结合我市服务业的结构特点和发展现状,以旅游、物流和商贸为重点领域,引导和支持各类服务业企业以节能、节水、减污和增效为目标,推全市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从各个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全面发展。产业层面: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要充分发挥天水的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层面:要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各县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从分析园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等状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企业层面:要突出装备制造
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社会层面:要以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为目标,加快建设城市中水回用系统,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加快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及综合利用系统,实现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加快建设主要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系统,最低限度消耗包装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白色污染;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城市绿色交通。试点层面: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提炼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发展。
(五)科技支撑,大力招商,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借脑借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投入必要的资金,对资源节约技术和废弃物消化利用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设低耗能、低排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推动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效益可观的项目,建立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围绕《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120个重点建设项目,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民间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六)制定政策,健全法规,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1、要认真贯彻好、利用好国家和省、市已出台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2、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建议市上每年设立1000万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随全市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各县区也要根据各自实际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
3、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通过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6.新型墙体材料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篇六
工业废物循环利用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革新手段,在国内工业生产中每年还要排放大量的工业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成为突出的环境隐患。以这些工业废渣为原料制作新型墙体材料就是一件利国利民、一举多得的好事,例如:轻质隔墙板这一防火、隔音、防潮的新型材料,所以当新型墙体材料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带出了循环经济,何谓循环经济:它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结合利用这些工业废渣的循环利用。
一、材的发展与建筑节能综合考虑
建筑能耗在世界各国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不同,我国目前建筑用能源消耗占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27%左右。由于对建筑轻质节能板材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墙体围护结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外墙的保温隔热措施,普遍采用高效的绝热材料复合在外墙上面,并且规定了严格的节能标准要求。
二、树立工业废渣资源化的概念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工业行业的数据量庞大,在提倡工业废渣处理的同时,也标志这新型墙材的资源开始逐步增大,那么不仅促进了新型墙材的发展,也将废物循环利用,利于生态。
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那么循环经济体制中,引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首先了解新型墙体材料的现状:
现状:
1、墙材用量大,对资源、能源、环境破坏严重,应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2、重视墙材质量
解决办法
1、制定适合地方的墙材体系发展思路;
2、政府加大力度研究新型材料;
7.循环经济调研材料 篇七
会上, 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阎祖强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目的。希望能将餐厨废弃油脂 (俗称地沟油) 有效回收利用, 通过建立资源化利用机制, 寻找地沟油的有效用途, 杜绝其在餐桌上重新出现。形成对“地沟油”的闭环控制, 既解决食品安全, 又有经济效益, 形成循环经济, 利国利民。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楼狄明教授作了《上海市废弃油脂循环利用———生物柴油应用技术研究》的报告, 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近几年来在生物柴油应用技术方面承担的“生物柴油组分及汽车匹配技术研发”等3个863课题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将餐厨废弃油脂转化成生物柴油, 通过优化配比应用到柴油机/柴油车上, 既节能又环保, 使地沟油变废为宝, 为上海市废弃油脂循环利用提出了有效途径。
双方约定在未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将食品安全、生物柴油、环境保护相结合, 形成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上海市中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华谊 (集团) 公司、同济大学等6方的战略合作, 签署相关协议。
8.两会聚焦循环经济 篇八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开展节能认证和能效标识监督检查,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监管危险化学品。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
聚焦:领导审议
胡锦涛:巩固扩大节能减排成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扣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江苏代表团就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胡锦涛着重就江苏在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迈出新步伐提出了明确要求。
胡锦涛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形成现代化建设强大合力。
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胡锦涛强调,要按照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和国际产业演进的新趋势,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和增强实体经济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巩固扩大节能减排成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努力引领创新趋势,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力。
吴邦国: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了他所在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代表们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体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争相讨论。
吴邦国指出,过去的一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整体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吴邦国在发言中着重强调: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要把中央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具体措施上、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把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推动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拉动;着力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步伐,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温家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节能减排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加他所在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西部地区的资源是一大优势,把资源优势这篇文章做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大有希望。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特色优势产业要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绝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搞开发,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节能减排。要处理好资源外送和本地加工的关系,对有资源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可开展就地深加工,吸纳带动当地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把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民生产业。
贾庆林: 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参加他所在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审议时说,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导向,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奋进、鼓舞人心的好报告。
贾庆林指出,201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首都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贾庆林强调,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贾庆林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坚持以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为主体,坚持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基础,坚持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引导人才和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面防治大气污染,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要按照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做好细颗粒物(PM2.5)的监测治理工作,切实改善首都空气质量。
习近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追求快速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过去的一年,上海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新成效,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取得新进步,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取得新进展。希望上海的同志们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要求上海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继续扎实抓好转型发展。进一步在全市各级干部中形成一个共识: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一味追求快速发展;进一步在全市各级干部中坚定一个信念:在坚持科学发展道路上即使遇到的困难有千万重,抓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一刻也不能松,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程中,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智慧城市和郊区新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要求上海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把创新驱动真正落到实处。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结和运用成功经验,保持敢闯敢试劲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尽快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努力形成上海发展新优势。要进一步形成以深化改革带动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着力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充分释放。要突出科技创新,突出高端引领,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制度创新。他还要求上海在实现创新驱动方面,着力抓好创新人才培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花大气力、下硬功夫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孩子抓起。
聚焦:地方发展
山西: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时,畅谈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和成效,展望新山西美好前景,就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发展新兴产业、农民收入翻番等进行阐述。他指出,要坚持主题、主线和总基调,围绕办好“两件大事”,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
袁纯清介绍了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和成效。他说,山西的转型发展,就是要摆脱资源依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煤是山西最大的优势,但只强调煤炭,摆脱不了资源的困扰,所以要走“多元发展”的路子,既要推进煤炭深加工,延长煤自身产业链,又要以煤为资本,去发展其他产业,加快实现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由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由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走出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路子。转型和跨越两者是相联系的,也是有机统一的。山西的跨越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概念,它是建立在转型的基础上。可以说,转型成则跨越成。
在谈到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推进情况时,袁纯清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山西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我们要作为重大机遇和总抓手,以只争朝夕、先行先试的精神加快推进,加快构建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去年投资结构发生新的变化,非煤产业、非高耗能产业、新兴产业投资大幅提高,传统产业素质得到提升,总体上形成了从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的思路和态势。通过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我们不仅思想观念变了,思路对头了,而且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新的亮点,已经在结构上发生了新变化。可以说,山西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聚焦:代表提案
支持城市垃圾循环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亿丰集团董事长冯燕提出,应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战略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制定出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办法,从注重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入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据了解,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年产生量约1.5亿吨,全国约有200多个城市被垃圾包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0%左右,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有关数据统计,在年产1.5亿吨的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的价值高达200亿元左右。城市垃圾中废塑料约占10%,按年产1.5亿吨城市生活垃圾计算,按现行价格每吨2?600元计算,仅废塑料可创产值约39亿元。废纸的含量约占8%,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重新造纸0.8吨,节约木材4立方米,节约用电400度,节约煤炭0.4吨,节水30吨;1吨碎玻璃再利用,可以节煤1吨,节约用电400度;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空气污染减少75%,水污染降低97%;废旧轮胎能还原成价格不菲的燃油。因此,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
9.循环经济调研材料 篇九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案例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山东省冠县合顺渔业专业合作社,2009年3月26日注册登记,注册资金1120万元,占地1600亩。截至2013年底,合作社资产总额达4287万元,固定资产2826万元,销售收入8516万元。目前已形成鱼饲料加工、良种繁育、成品鱼养殖、生态立体种养、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功能区。主打产品有淡水雪龙鱼、淡水白鲳、梭边鱼、罗非鱼、澳洲龙虾、湘鲫等。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广阔,远销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江苏、上海等省市。目前,合作社苗种繁育、成鱼养殖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态渔业养殖与加工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完整的全产业链即将形成,三产融合、南北融合的目标实现在望。
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全力推进、分步实施,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合顺渔业合作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强化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循环、生态”两大主题,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培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产出率,减少或避免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过不懈的努力,资源能源利用方式不断优化,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循环经济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保护 意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核心的新型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被授予“全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近几年以来循环经济工作取得的骄人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赞扬。先后获得国家十二部委首批示范合作社,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国家级、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山东省优秀科普示范养殖基地,山东省省级现代渔业园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模式特征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了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合顺渔业于2008年、2014年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两座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处理的管网配套,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科学配置地表水、地下水、雨水、中水等各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联合调动、高效、优化配置。
(二)依靠渔业科技高起点规划,打造有竞争力的循环经济模式
“冠县合顺渔业养殖院士专家工作站”是聊城农业的第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站借助专家及其团队的技术优势,围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渔业养殖技术、养殖废弃物及鱼副产品循环有效利用”等重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生态循环发展,引领行业方向”的大目标。
(三)三产融合打造全产业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链条图)
合顺渔业立足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生态链条。从种鱼养殖、鱼苗孵化、成鱼养殖,到尾水处理、鱼产品深加工以及生态立体种养,再到纯天然有机肥生产、鱼饲料生产,种、养、加各环节相互衔接,资源循环再利用,真正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立体、高效、种养加一体化的全产业链。
(四)围绕水的循环利用,构建企业内部水资源梯级利用链网体系,提高资源产出效率、达到零排放、零污染。
根据黄河故道的区位、资源和环境特点,大力推广“先渔后农”“上农下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高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生态渔业养殖与加工一体化项目的“稻虾连做”“稻鳅连做”,是一种全新的种养合一、生态循环、立体高效的“上农下鱼”种养模式。养殖尾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经处理之后的中水,用于产业园种植有机稻,稻田水体养殖泥鳅和龙虾以及其他一些水产品。龙虾、泥 鳅食用水中生物,它们的排泄物可作稻田的肥料,泥鳅在土中活动还可替水稻松土助长,它们看似毫不相关,却因一个生态内循环系统,串成了一个互相依附的生态链。这样一来,既节约水土资源,又节约了饵料、肥料。
(五)合理利用鱼副产品、活性污泥,推进塘泥肥料化,建立“鱼粪便—污泥—有机肥产业链”和“鱼皮、鱼油等鱼副产品—医药、美容、保健产品产业链”。
合顺渔业十分重视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强化废弃物资源化,为提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延伸生产过程产业链,合作社于2010年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一座有机肥厂。这样,鱼的粪便、塘泥等经处理形成有机肥,为种植业增加肥料,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生产的肥料有机质含量高,可增强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可使植物生长必须的钾元素充分还原到土壤,具有无病杂菌、无重金属残留、抗病、抗重茬等特点,肥效高于国内同类产品30%,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合顺渔业与北京新辣道餐饮集团合作的生态渔业养殖与加工一体化项目主要以鱼类为原料,将鱼肉加工成鱼糜及制品,将鱼骨加工成易于吸收的鱼骨钙食品,将鱼皮和鱼鳞加工成在美容、医药、保健品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市场潜力巨大的胶原蛋白,把一条鱼“吃干榨尽”,既实现了生态循环发展,又能让每个环节都产生商业价值。
(六)大力实施“农林渔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针对我省鲁西地区中低产田分布广、农业结构单一的特点,合顺渔业大力推广“农林渔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渔业养殖业为中心,发 展有机稻、有机鱼虾,同时,投资200万元充分利用道路、堤坝种植经济林木,使单一的渔业养殖向“农林渔复合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
三、取得的成绩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资源与环境效益。合顺渔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渔业养殖的高效益、零污染。万元产值能耗由2010年0.46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2013年0.42吨标准煤/万元;产品单位能耗由2010年的425kg标煤/吨降到411kg标煤/吨;吨鱼耗水仅为32m³,与国家标准比吨鱼节水28m³(注:国家标准(GB/T18916.5-2002)A级为60m³/吨);实现了的中水回用,水循环利用率100%;渔业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100%。
经济与社会效益。多年来坚持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并举之路,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吸纳社员476户,既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带动了定远寨、辛集、范寨等镇办事处及莘县、临清、河北馆陶、大名,河南濮阳等周边县市千余户农民养鱼致富,养殖户年均收入高于种植户2倍以上,实现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农民水产养殖积极性不断提高,产业运行良好。养殖利润率能达20%以上,截止2013年底,合作社销售收入8516万元,实现可分配盈余1960万元。形成了合作社规模与农民效益同步增长的致富之路。合作社渔业养殖的成效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和陆续报道,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CCTV-2“生财有道”栏目、CCTV-7“科技苑”栏目分别从致富、规模化产业化养殖、科技推广等角度进行了陆续报道。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是进一步完善渔业养殖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条,尤其是在鱼产品深加工规模扩大后要配套完善相关的工艺技术,做到物流平衡,不增污不排污;二是需要加快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进一步提升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使资源利用率及利用价值更高。
四、该模式的推广意义
合顺渔业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渔业养殖废水处理、渔业养殖及加工废弃物处理等难题,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和鲜明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模式对全国淡水渔业养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一)节约水资源,实现水的梯度利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渔业养殖用水量较大,倘若把养殖尾水全部无序排放,既严重浪费水资源,又会污染环境。合顺渔业 “先渔后农”““上农下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围绕水的循环利用,构建企业内部水资源梯级利用链网体系,提高资源产出效率、达到零排放、零污染。真正实现了水的梯度利用和“一水多用”。这样做既生态环保,又能使生产养殖可循环可持续,真正实现增产、增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实现渔业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合顺渔业建立的“鱼粪便—污泥—有机肥产业链”和“鱼副产品—医药、美容、保健产品产业链”使鱼副产品、活性污泥等废弃物得到合理利用,为种植业增加肥料,为社会为人类提供更多食品、保健品,增加农民 收入,拉动农村就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国家“三农”建设及“沃土”工程,对推动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大力推广无公害产品及有机产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绿色消费理念的核心。合顺渔业积极实施“三品一标”建设。目前已获山东省海洋渔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已注册“渔冠”牌商标,淡水白鲳、梭边鱼、罗非鱼等主营品种已取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星顺”有机肥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精致农业产业园生产的有机稻、有机鱼,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产品投入市场逐步转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对打造国内绿色消费市场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有利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10.乡镇农村经济工作调研发言材料 篇十
中共西坝乡委员会西坝乡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西坝乡按照市委“一特四化”和县委“两抓整推”的战略部署,坚持两业并举、高效支撑、三点突破,全力打造香梨大乡和养羊强乡的发展思路,以产业发展、设施农业、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为重点,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了实处。现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2010年各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上,以日光温室建设和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坚持新建与改造并举的方针,新建百米基质温棚10座、22亩,发展大拱棚74座,120亩,建成共和村百亩连片示范点1个。今年,全乡2000元以上的高效田达到了38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5000元田达到6000亩以上,万元田达到1000亩以上。二是在草畜产业发展上,专业村组建设为主,主攻设施养殖,突出规模发展,狠抓品种改良,注重科学饲喂。全乡新建人畜分离养殖小区2个,组装配套养殖小区2个,建成小尾寒羊纯繁组2个,引进优质种公羊99只,小尾寒羊基础母羊1188只。三是在产业发展上,把打造香梨大乡作为西坝乡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定植香梨3420亩,百亩连片点达到27个,建成西红村360亩县级示范园区,新品种展示园1个,示范品种9个,全乡香梨整形修剪示范点9个,苗木成活率均达到95%。通过努力力争三年达到一万亩。四是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社区化管理示范点建设、村级阵地建设、小康住宅建设和旧宅改造四大重点。全乡共建成社区化管理示范点1个,新建村级阵地2个,建成小康住宅98户、改造旧宅3个组126户。完成沼气池建设30座。五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新建与改造并举,加大了集镇建设力度,投资230万元,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建成了集
文化、畜牧、农林为一体的站所综合楼;完成了集镇主干道造面,人行道铺筑,衬砌了树沟道牙,架设了路灯,配置了健身器材,完成了康谱菜业、龙腾棉业1公里油路铺筑。新建了水冲式厕所一座,配套完成了500米的下水管道架设工程。六是在企业项目建设上,通过内引外联,引进有酒泉腾飞公司投资建设的5万吨蔬菜深加工项目一个,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建成投产,该项目的建成,将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香梨产业上:坚定不移的以打造香梨大乡和肉羊养殖强乡为目标,按照建点扩面上规模的思路。在2010年发展特色香梨3420亩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2011年计划新栽植香梨成品苗2000亩,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升级,做强产业链。
(二)草畜产业上:坚持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加大落后品种的淘汰力度,采取外引内调、饲喂技术革新、养殖方式转变的措施,逐步壮大草畜产业,建成高标准人畜分离养殖小区2个,组装配套2个,整组推进示范点2个,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高效设施农业上:以拱棚瓜菜和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采取政府补贴、农户自筹、全面引导的方法,以共和村为重点,建成300亩高产高效设施拱棚。其中大拱棚200亩。维修旧棚30座。逐步提高高效设施农业的比重。
(四)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村容村貌。一是完成金马、张家墩、高桥、共和4个村29.3公里油路铺筑。二是不断推进集镇改造:完成集镇两侧人行道铺筑和道牙衬砌。三是建成老住房改造点1个,完成危旧房改造100户。四是新建沼气池30座。五是建成绿色通道和千米林各10公里。六是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程序、扩大一事一议范围,将重点项目建设纳入一事一议范围,树立廉洁、高效政府形象。完成晨光村集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金马村、张家墩村、高桥村、共和村通村油路铺筑一事一议项目;前进一组人畜饮水
11.必须为循环经济立法 篇十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来看,如此重大的可持续发展课题,在概念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定论;在体制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政出多门,企业难于适从;在机制上,推行循环经济与不推行循环经济还没有形成利益差别化的选择机制。
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核心的工作就是,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步伐,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
形势逼人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机遇时期。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更加严峻。2005年,中国成为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消耗世界当年总量近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但创造的GDP却仅占世界的4%。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27.9%,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全国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超过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容量60%和80%。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最为凸显的关键时期。预测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21种可以保证需求;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铁、锰、铜、铝、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矿石将严重短缺。到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铜、铝将分别达到57%、70%、80%。到2020年,石油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70%。2020年中国GDP将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如果沿袭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按目前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国家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必须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尽快运用法律的手段,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准则来规范社会经济行为,以缓解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矛盾。
规范之缺
在全球化市场条件下,企业竞争热点也由传统的质量、价格和服务竞争向现代资源和环境竞争的热点转移。面对资源使用成本和环境管理成本的不断提高,企业必须建立起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安全发展、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参与全球化市场的竞争能力。
摈弃传统的生产方式,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指导企业建设,在企业内部实施追求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最小化目标的清洁生产,在企业与企业间不断寻找高效利用资源的集成共享、关联共生、耦合代谢为特征的经济增长点是企业亟需解决好的成长课题。
实际上,无论是清洁生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还是循环经济,它们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这个联系的脉络是可持续发展。说到底,它们都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同层面上的实现形式。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经济的一种颠覆。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都普遍表现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积极性。但是,在中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到目前为止,循环经济的概念和解释竟多达几十个,始终没有一个准确而又权威的循环经济的概念和解释。政府各部门也都行动起来,你搞清洁生产,我搞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他搞循环经济。政出多门,企业难以适从。
从国际社会看,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为了建立循环社会,日本立法机构在2000年前后颁布了6项新的重要法律。形成了基本法、综合性法律和专项性法规相结合的日本循环社会建设的法律体系。中国在2002年6月29日颁布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预防污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从建立和完善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的角度讲,中国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工作才刚刚开始,因此,亟需加快《循环经济法》的立法,以带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的立法建设。
如何立好法
《循环经济法》的制订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主要关系。
一是要统筹安排好法定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的关系,形成有专业部门牵头,协管部门参加的“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循环经济协同促进的工作体制,力避你搞标准,我搞体系的政出多门现象。二是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循环经济工作有法可依、有账可算,力避循环经济的“不经济现象”。三是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自觉行动的上下和谐联动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力避手段目的化、部门利益化、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四是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奖励与惩罚结合起来。通过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导向,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给予停产关闭等重罚;对消耗高、效率低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强制淘汰;对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倾斜和专项资金支持,力避循环经济的大锅饭现象。
重点与导向
《循环经济法》要凸显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重点,要遵循产品开发侧重绿色设计、企业生产侧重绿色制造、工业园区侧重集成共享和社会层面侧重回收利用的生态化建设导向。
产品开发侧重绿色设计。一方面优化设计方案,达到投入资源总量最小化、种类数和有毒有害物最少化。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可回收、可维护、可拆卸、可再造等环境设计目标,达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率和再用率最大化的目的。产品开发要逐渐向生态化、小型化、轻便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企业生产侧重绿色制造。产品环节尽可能考虑材料使用少、对人及环境无害或少害、生产和使用过程低(零)排放、易回收和再资源化等相关问题;生产环节尽可能考虑降低资源消耗、实现水和能源的梯次利用、建立以副产品为投入品的产业共生链、使用清洁能源或可更新能源等相关问题;选用原料尽可能考虑环境友好、低(无)毒性、可回收和再资源化等相关问题;车间布局尽可能考虑具有安全、健康、环保和高效等相关问题;生产工艺尽可能考虑采用“五高五低”(高科技、高效益、高效率、高规模、高循环;低成本、低消耗、低(零)排放、低(零)污染、低(无)毒性)特征的工艺,对工艺环节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和再利用,以实现排放和废弃减量化;商品包装尽可能考虑满足减量化、可回收再用、可循环再生、可降解处理的无公害绿色包装等问题。
工业园区建设侧重集成共享。工业园区建设侧重集成管理。贯彻建设物资集成利用系统、水资源集成系统、能源供给集成系统、共享信息集成系统、配套设施集成系统、技术研发集成系统等六大系统的工作思路。
重点是: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具有集成性、耐久性、高效性、经济性和易维护的特点。道路设施要最小化能源使用和最大化时间利用效率。水和能源等基础资源供给、固体废弃物和各种排放的综合处理要具有专业化和规模化效应。工业园区应将资源综合利用、园区景观生态规划、园区集成管理和公共资源共享等融为一体,以最小化的资源使用达到最优化的服务质量。
同时,园区应积极发展副产品交换、水和能源的梯次利用、信息共享、物流服务和高端技术的集成研发,推动园区内企业以副产品再用为主线的产业共生链的低成本建设。
社会层面的回收利用。积极吸引具有规模效益的专业化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的企业,开展产品降级再用、废弃产品拆卸、零部件再造、材料再生、微生物降解等再资源化和环境净化的工作;按照“谁生产谁负责回收”的原则,突出在回收环节原企业“生产者负责制”延伸责任制度的主体地位,生产商可以采用将回收处理业务外包给回收商代理执行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建立有效的逆向回收物流链,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和回收商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
【循环经济调研材料】推荐阅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材料07-28
企业循环经济审计工作总结材料11-21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08-04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分析06-11
循环经济项目管理办法10-14
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11-03
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10-14
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08-09
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措施论文11-18
广东节能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申报通知11-30